拣麦穗赏析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拣麦穗赏析(共8篇)

拣麦穗赏析 篇1

从瓦萨利以来的文艺心理学分析家对作家的童年经验有着非常多的关注。包括弗洛伊德对艺术家早期经验与创作的关系的研究都说明作家的童年和文学创造有着深刻的关系。

张洁是生于1937年的,在1937年到1949年之间正是中国处于多灾多难的这样一个时期。对于中国所受的这些苦难,在一个12岁的孩子的心中自然是记忆深刻的。这些经历让她关注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她的内心有一种对苍生苦难的同情。

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这样描述童年经验,“在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世界对我们说来和成年时代不同。在童年时代阳光更温暖,草木更茂密,雨更滂沛,天更苍蔚,而且每个人都有趣得要命。”在巴乌斯托夫斯基看来,“对生活、对我们周围的一切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好的馈赠。” 正是这份童年时代的宝贵馈赠,让张洁能够天然地把握和了解孩子,默契地感受童年的心灵轨迹,用诗意的文字传递着爱与理解。

建国后,中国百废待兴,妇女在传统世俗题的压力下并不能得到完全的解放,男人主宰着生活中的一切。这些都影响着张洁的创作。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作者本身,她幼年丧父,在父爱缺失的这样一个生长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男人漠视与敌对。张洁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她试图寻找到一种人世间的真善美,这个美丽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人性在美好中被凸显出来。她的文笔清新流畅,让人在舒缓的语境中,感受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优美的笔触。但是后期的作品是尖锐,深刻的,她对男人是排斥的,甚至把男人比成长在女人身边的毒蘑菇。这样犀利的语言轰轰烈烈的展示着作者的情感。

《拣麦穗》是作者在1979年写的,这个作品关注的是生活在农村里的那些妇女的境况。在农村这个广袤的大地上,生活中众多的农村女性,她们在田间辛苦劳作,艰难的活着,物质匮乏,婚姻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的一条路。 所以她们怀揣着梦想,想找到一个自己心目中的男人,希望这个男人能将他们带到幸福的生活中去。所以她们拣麦穗,备嫁妆。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她们心中的男人和现实中的男人是不一样的。世俗的压力让她们又不能反抗,她们也只能依依顺顺的嫁给自己不想嫁的人,过着自己不想过的生活。对生命美好的追求就像是一个简单的梦想,梦醒了就不再去寻找这个梦。

作品中的“我”叫大雁,是一个单纯,幼稚的农村小姑娘。这个小姑娘受那些待嫁的女子的影响,也去拣麦穗,只是她所期待的不是改变她命运的白马王子,而是那个能做出灶糖的老汉。在物质贫乏的农村,一块糖就是孩子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她在追寻着这种生活之美。而卖灶糖的老汉真心的疼爱着这个长的不起眼又比较丑的小女孩。把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爱护悄悄送给这个缺乏爱的`小姑娘。这种无欲无求的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人性的光辉在这里闪现。在物欲极流的社会中,单纯而美好的爱不存在了,人性的自私成了人们的眼光前一层薄薄的迷雾,我们不再相信生活中的无私。更多的人是以一种有色的眼光去看待一切。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纯洁的爱。但是作品中的老汉却偏偏是这样一个有着爱心的人。他们的这种情谊打破了世俗的观点,成为一种美的经典。

张扬人性美是张洁一贯的笔调,她的这种人性的追求在文坛上引起过多次的争议,也正是这种争议促使人们更好的去认识她,领悟她内心的细腻。

拣麦穗赏析 篇2

孙双金老师深刻独到的文本解读, 别出心裁的学习活动设计, 独一无二的理解性阅读视角, 独具匠心的批判性阅读尝试, 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让学生领略了别有洞天的风景, 给我们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课改的春天。

一、挑战性读书———改变姿态练就高贵

学生阅读了数不清的课文, 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 教师如何转变学生一以贯之的读书姿态, 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不同的冲击, 孙双金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师:请给“站着”找反义词。

生:坐着。

师:这是正常思维。你能否打破常规性思维, 进行创造性地想?

生:“躺着”“蹲着”“趴着”“卧着”“跑着”……

师:今天学习一种新的方法。 (板书:站着读书) 你怎么理解?

生:“站着读书”, 一想站在哪里读书?二想站着读书是一种姿态, 用自己的想法去读书, 用自己的心灵去读书, 读出不一般的思考。

师:“站着读书”要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师:“站着读书”要研究文本、讨论文本。

师:“站着读书”还要学会挑战, 对文本的细节进行挑战、对文本的结构进行挑战、对文本的观点进行挑战。

师:学到这里, 你对“站着读书”有什么体会?

生:读书要深入地读。

生:我们读书要动脑筋, 可以找文章不合理之处, 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

师:我们不能跪着读书, 要站着读书, 带着自己的思考读书, 成为思想的巨人, 拥有自己的智慧, 与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师平等对话。

评析:阅读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就是发现自己。孙老师让学生站着读书, 向文本挑战, 用自己的心灵和自己的思想去读书, 读出自己不一般的看法, 旨在练就学生富有创意的读书方式, 练就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 形成学生独特的行走方式。孙老师整堂课贯穿着“站着读书”这一理念, 视角新颖, 先声夺人, 教给学生阅读的新方法, 带给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改变学生阅读的单一视角, 更新学生的阅读理念, “风物宜放长远量”, 努力练就学生高尚的读书姿态, 让学生从小拥有从容、典雅、睿智的人生姿态。

二、理解性阅读———立足整体激发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 授给学生学习这一类课文的方法, 便于学生举一反三, 从学会走向会学, 因此规律在运用中掌握, 智慧在学习中形成。

【案例一:抓故事主干提炼哲理】

师:了解哲理性课文的题材特点, 这类哲理性文章有什么特点呢?

生:哲理性文章通过讲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哲理。

师:默读全文, 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默读, 略)

板书:想摘最大的, 结果两手空空

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1:把握机会, 不能错失良机。

生2:把握住眼前的机会, 不能错失良机。

生3:追求真理是最重要的, 可是, 将眼前的东西拿到手里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4:世界上永远没有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就是你眼前的麦穗。

生5:不要总以为好的机会在后面, 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师:追求是最大的, 但是把握眼前的机会最重要。

板书:追求最大, 把握眼前

师:拓展课外阅读短文《闭上眼睛》, 说说文章讲了什么故事, 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案例二:抓故事结局深究原因】

师:苏格拉底的学生都是成人, 都是聪明的弟子, 为什么他们两手空空, 谁都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呢?

生1:第一个原因是弟子们认为机会有很多, 不需过早定夺。

生2:第二个原因是麦地里只有一穗最大的麦穗, 根本不可能碰到它。

生3:第三个原因是即使弟子碰到了最大的麦穗, 也不能一下子确定它是最大的一穗, 极有可能随手扔掉了。

师:苏格拉底跟弟子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 苏格拉底偷换了什么概念, 让弟子上了套?

……

评析:学生学习《最大的麦穗》一课, “抓故事, 悟哲理”, 哲理性课文体裁特点鲜明体现, “整体读、抓关键、学概括”哲理性课文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孙老师善于抓住关键问题, 激起矛盾冲突, 思维火花碰撞, 学生着眼于全文整体思索, 前后连贯, 具有很大的思维张力。

三、批判性阅读———转换视角看待文本

“批判性阅读”即对文本的观点、内容、结构陈述自己独特的批判观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孙老师抓住核心问题, 带领学生一同研究文本、讨论文本、挑战文本, 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 燃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案例一:挑战细节】

师:弟子们摘不到最大的麦穗, 苏格拉底到底设了什么圈套?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师:苏格拉底提了几个条件?

生:苏格拉底提了两个条件:一个是摘最大的麦穗, 另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

师:最大的麦穗只有一穗。我是弟子, 现在下麦地摘麦穗, 这束不错, 摘下来;那束鼓鼓的, 摘下来。摘了四五束, 从中挑选最大的一束, 递到老师苏格拉底面前。我的要求符合吗?我只进不退, 抓住了眼前的一穗, 及时下手, 善于把握机会。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这么傻、这么笨?

师:苏格拉底少说了一个最重要的要求, 弟子们能像我这样见一个摘一个吗?肯定还有一个条件。

生:弟子们不能这样摘, 每个弟子只能摘一束。

生:在课文中补上“只能摘一次”这个条件。

板书:挑战细节

师:谁说小学生不能挑战教科书?加上这个条件有什么用意?

生:人生的机会不多, 有时可能只给你一次机会。

师:想想你人生中什么只有一次。

生:人的生命、一个人的童年、一个学生的中考和高考只有一次。

生:此时此地的上课只有一次, 每年的生日只有一次。

生:一个人结婚只有一次。 (笑声)

【案例二:挑战结构】

师:如果我加了“只能摘一次”这个细节, 与后文什么地方矛盾了?

生: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虽然, 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 但并不满意, 便随手扔掉了”矛盾了。

师:与后面不一致, 当场改课文, 怎么改?

板书:挑战结构

生:弟子们看了几穗, 但并不满意。

生:弟子们比较了几次想摘, 但没有摘。

生:弟子们刚想摘, 想想机会只有一次, 便打消了念头。

师:你改得少而精当。

师:站着读书, 对文本挑战。细节处挑战, 结构处挑战, 观点处挑战。

【案例三:挑战观点】

出示结尾: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 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生:最好的机会、最大的成功、最满意的结果……

师:“颗粒饱满”呢?找最好的良机。

师:齐读“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 你同意他观点的话, 请说明理由;你不同意他观点的话, 也说明理由。

生:如果生活中我找到“小的麦穗”, 我要把它改造成“最大的麦穗”。

生:找最适合自己的目标, 找最适合自己的成功。

师:如果人生只有一次选择, 我不会轻易下手, 也不会总是放弃, 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人生有好几次机会, 我会先把握小机会, 再适时把握大机会。

师:请你给“眼前的一穗”前面加上一个词语, 改一改, 让它更完美。

生1: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你认为比较满意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2: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你认为最大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师:可以。

生3: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你认为最适合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评析:日本佐藤学教授在《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指出:“所谓‘学习’, 是同教材的相遇与对话, 是同伙伴与教师的相遇与对话, 也是同自己的相遇与对话。通过同他人的合作, 同多样的思想的碰撞, 实现同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 从而产生并雕琢自己的思想。”孙老师的小学阅读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充分体现了这一先进教学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训练了语言、培养了思维、显示了创新、充满了辩证, 扎根于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基于同教师、同伙伴合作的有效学习, 学生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促进了学生自身的精神成长。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四、启迪性智慧———领悟哲思沉淀精髓

学语文不仅要学知识, 而且要学思维、学创造、学智慧、学做人。教学生学语文容易, 引导学生悟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何实现这样的飞翔与超越, 孙双金老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

师:中国人对“悟”字有特别的感觉。“悟”不能说破, 不要别人说出, 而是要自己内心领悟, 这才说明悟性高, 有慧根。弟子们悟到了什么?

……

师: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你有不同的观点吗?

师:改写观点, 写出你自己的想法。

师:读了课外阅读短文《闭上眼睛》, 说说短文讲了什么故事, 阐释了什么哲理。

师:阅读短文《闭上眼睛》, 同桌讨论是听天由命还是有效应对。

师:你们来挑战这一观点。你有什么观点?

评析:孙老师的妙招贵在为学生金手指般地点化“悟”, 点在穴位处, 点到关键处。似懂非懂, 似通非通, 似悟非悟, 这是高超的学导, 让学生窥视中国文化“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的一点美妙。孙老师阅读教学学习活动的精妙设计, 既有基于文本的领悟, 又有超越文本的碰撞;有充满辩证的哲学之思, 更有人生禅意的微涉, 打造学生别样的人生。这是学语言, 这是学思辨, 这是学哲学, 这是学智慧。

总评:孙双金老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 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文本, 多个角度看文本, 很好地体现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一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 这是充满创新意味的课堂;孙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基础上进行批判性阅读, 学生发言精彩, 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思维碰撞, 擦出美丽的思维火花, 氤氲在活跃思维的情境之中, 这是展示学生才华的课堂;孙老师善于挑动学生发现各种矛盾冲突, 在理解冲突中引发深刻思考, 深化情感体验, 这是尽显情智语文特色的课堂;孙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 从挑战细节、挑战结构、挑战观点等方面挑战文本, 找到绝佳的切入口, 让学生碰撞智慧的火花, 这是智慧不断生成的课堂;孙老师教学时体现“先学后导、因学设导、顺学而导、多学少导、以学代导”特质,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利, 带领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学习, 这是体现成功学导的课堂;孙老师教学时引领学生对“悟”有一点感觉, 内心领悟, 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只露冰山之一小角吸引学生, 这是博大精深文化的课堂;孙老师尊重学生生命, 提高师生生命质量, 课堂真正成为激扬师生生命的场所, 这是师生生命飞翔的课堂。

拣麦穗(节选) 篇3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啥?”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呀?”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起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心湖点点

作者通过对话將“我”的可爱幼稚、卖灶糖老汉的慈祥善良展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拣麦穗教案 篇4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1.《拣麦穗》教案(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明确:

“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 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梦想破灭;我: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明确: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板书设计:

文章结构

(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全文线索

明线:拣麦穗;暗线:爱。作业布置:

做《新坐标》预习导案。教学后记:

11.《拣麦穗》教案(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主备课人:朱小剑

审核:胡朝峰

组员:杨得义 胡朝峰

尹薇

朱小剑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2.体味作者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走向高考

通过对“烟荷包”的分析,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细节描写,理解象征手法。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从全文内容入手导入到对具体的细节描写的鉴赏。二.赏析全文。

㈠精读 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主备课人:朱小剑

审核:胡朝峰

组员:杨得义 胡朝峰

尹薇

朱小剑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2.体味作者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走向高考

通过对“烟荷包”的分析,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细节描写,理解象征手法。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体会感情: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 高一语文备课组课堂教学设计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明确: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4.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四.小结:

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作业布置:

做《课时训练》。

教学后记:

拣麦穗的教案 篇5

(一)爱的姿势,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片段,引出“爱”的话题。然后设悬:爱是没有具体的形态的,但只需我们用心,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那大家是否知道“爱也有姿势”?简述有关“爱的姿势”的感人小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震撼,导入新课。

(二)“爱”字初探——整体感知

(1)自由组合而成学习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作短时间的心得汇总、整合,由小组代言人陈述组员见解。

(2)教师抓住学生见解中的共同点作点评,肯定学生在阅读中的创见。

(3)展示时人理解,供学生作多元参照。

(4)在学生认为自己阅读有所得的基础上,请他们谈阅读的方法。

(5)教师在学生意见基础上把一些阅读的方法加以整理,供学生作为以后学习的借鉴。借此整理,亦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文的重点所在。

(三)“爱”意读、赏——融情入文

(1)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句。

(2)按自己的理解,给找出的语句一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读出来。谈谈为什么这样处理?你为什么最欣赏它?

(3)先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再举一二在班上进行欣赏。

(四)爱的询问——问题征集

首先向学生明确教师的构想:同学们,你们认为课堂这一舞台的主角是谁?其实你们才是课堂的主体,因而必须也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舞台上努力表现,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让课堂成为自己走向成功的一个场所。那么大家是否准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合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呢?

(1)在学习小组中,组员把预习中碰到的问题提出,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解决,并推举出本组的“金问题”。

(2)教师即场把学生的问题在电脑中显示出来,或让学生在黑板上把问题写出来,并把提出问题的学生的名字署上。

[此举在于激发学生的发问意识与探究兴趣]

“金问题”举例:(这些问题,可在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发问时,作示例之用,或作为课后的思维训练。)

①文章是写发生在“我”与“卖灶糖老汉”间的故事的,为什么要在开头用那么长的篇幅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是否入题太慢了?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旨在为下文的发展作铺垫和后来“我”童年梦想的失落作映衬。]

②为什么农村姑娘们的“幻想全都变了味儿”?为什么最后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为什么不去寻找一份真正的`爱?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因为“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

她们最后“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的原因,正如文中所说没有人“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感到悲伤”。正因为当时那种妇女婚姻不自由的现状及妇女们不敢抗争的麻木,令她们不能寻找一份她们拣麦穗时幻想的真正的爱。]

③“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卖灶糖老汉”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与“卖灶糖老汉”间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教师理解(仅供参考):

拣麦穗(1、2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1、尝试“对话式”和“品悟法”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品味语言和体悟细节的能力。

2、进入文本,理解“寻梦”的内涵,体会人物对梦想追求的内心世界。

3、重点品味两个关键句段,学习象征手法,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受“拣麦穗”所透出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启发学生做一个有梦而又追梦的人。【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梦想”及“寻梦”的内涵。

2、难点:理解文中物象的象征意义和丰厚的人性内涵。【教学方法】“对话式”和“品悟法”的教学方法 【课时】二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纯真的时光。谁没有童年呢?谁的童年没有秘密?谁的童年没有五彩缤纷的梦想呢?你对自己的童年有什么样的回忆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张洁的《拣麦穗》,伴随一颗颗麦穗串成的一段段往事,凝成的千般梦想,万种情怀,一起共同开始我们的人生寻梦。

二、初步感知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字词的积累。

3、学生粗读文章,了解大致内容。

• 提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写了哪些具体的事物?主要的事件是什么?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人物——农村姑娘们、“我”、“卖灶糖的老汉”;

具体事物——麦穗、灶糖、小火柿子、烟荷包;

主要事件——“我”与“老汉”之间的情谊。

三、文本品味

大家仔细研读一遍课文,带着以下几个问题:

1、面对梦想的破灭,姑娘们是怎样的一种态度?

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甚至她们自己也不会过分地悲伤,顶多不过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

这反映了当时妇女婚姻是不自由的,她们不敢也不会抗争,精神上已经麻木了。因此,当梦想破灭的时候,她们虽然无奈,却已经习以为常了。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地出嫁持否定态度,但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2、文章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为了设立一个大的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美好事物的易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为“我”的出场以及“我”与老汉的交往做了铺垫。

当“我”说出“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时,作者是怎样形容大人们的“笑”?而老汉的笑与其他人的笑有什么不同? ①明白: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 人们:放声大笑 娘:笑得前仰后合

卖糖老汉:张嘴大笑、笑眯眯 ②学生朗读谈体会。

这其中只有老汉的笑最温暖,最善良,最没有世俗尘埃,最有人情味,表现他对“我”的无私关爱、保护和理解。

3、找出“我”与“卖灶糖的老汉”的对话,并说一说,这样的对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①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 “我要天天吃灶糖呢。” “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了。”

一方是懵懂、天真无邪,一方是淳朴,憨厚善良。一方是对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的向往,一方是对真情的体验与付出,这一番对话,朴实得散发着泥土的芳香,然而在这平实得没有一点矫情,纯洁得没有一点瑕疵的心灵对话交流中,把“梦想”和“寻梦”的美好情怀巧妙地凸显出来,把人间最质朴的,“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人情表现得多么淋漓酣畅。

4、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找出细节描写。为什么“我”长大后还那么依恋卖灶糖老汉?这种感情真实么?年龄悬殊的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属于亲情?爱情?还是„„?

四、手法品鉴——象征

文中有几个具体事物——麦穗、小火柿子、烟荷包,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在这些具体事物的身上寄托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象征。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鉴赏一下这些意象更深层次的象征含义。

1、分组讨论: ①麦穗

正值豆蔻年华的农家姑娘,尽管历经生活的磨难,尝尽了人世的艰辛,但她们的心灵仍然有着瑰丽的梦想,那就是渴望甜蜜的爱情、向往美满的婚姻。于是她们用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开始拣拾着未来的幸福生活。可是,残酷的现实把她们心中这点小小的愿望击得粉碎,任由爱情之花在心中渐渐枯萎。对于美梦的破灭,他们甚至也不会过分的伤心,只有顺从和忍让,她们是人生中艰辛的寻梦者,她们在寻着一个关于蜜甜而酸涩的爱情的梦。

板书:农村姑娘——麦穗——爱情(艰辛的寻梦者)②小火柿子

文中的卖灶糖的老汉,是一位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慈祥和善、勤劳乐观的老汉。一个舒适的家,一份温馨的亲情,对他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无情的生活在他身上烙上深深的印迹,却无法改变他那颗淳朴善良的心。文章中的风刮不下来、雨打不来、雪压不下来的小火柿子,不正是老汉身上美好善良品质的体现吗?文中的老汉时时追求着人间的温情同时也用它感染着身边的人。他是人生中孤独的寻梦者,他在寻着一个关于温情的梦。

板书:卖糖老汉——小火柿子——温情(孤独的寻梦者)③烟荷包

“我”用碎布缝的皱皱巴巴的烟荷包,不仅缝进了“我”的梦想,更是缝进了“我”对老汉及他身上美好品质的无穷思念。“我”站在村口等候他、迎接他,还为他的健康担心,这些内容既是对他疼爱“我”的回报,也更体现了“我”对这份人与人之淳朴真诚的爱的执著追求,“我”是人生中执著的寻梦者,“我”在寻找一个关于真情的梦。板书:“我”——烟荷包——真情(执着的寻梦者)

2、女生齐读描写“小火红柿子”一段文字。

3、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美丽梦想破灭了与“我”的梦想破灭有什么不同吗?

五、探究品悟

1、全班同学齐读最后两段文字:

“等我长大以后,总感到除了母亲,再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我常常想起他,也常常想到要找到我那个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2、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出?

“总感到”说明童年的这段回忆非常深刻,也是我毕生都在怀念和追求的。两个“常常”说明怀念多次,特别是一个“扔”字,写得异常深刻,不是作者真的扔了,应该是远离了那片纯洁的土地,远离了那个纯真的年代,作者所追求的那份真情被时世所消磨了,所蚀减了,所以“我”现在才会常常想起烟荷包,想起老汉。

3、小结:本文作者以质朴的彩笔,以人性的感触描画着梦想的成长和失落,寻梦的甜美与苦涩,展现着一种“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独特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

六、思考与作业:

1、学习本篇文章之后,你拣到了什么?

2、请问全班女同学,如果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位老汉,你愿意嫁给他吗?(学生可以多元解读,探索爱的真谛,感思人性本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写一段你与至情相交之人的真情对话。

七、板书设计 人生中的寻梦者

农村姑娘—— 麦穗 ——爱情

卖糖老汉——小火柿子——温情 寻人情、寻人性

“我” ——烟荷包 ——真情

由《最大的麦穗》引起的思考 篇7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使我想到《语文课程标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体验。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 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体现了人们心灵的丰富性, 揭示了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根本规定, 也揭示了个性的根本规定。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而体验学习是联系学生生活、情感等, 启发学生感悟、体会, 直至与文本达到内在精神的交流、沟通, 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 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苏格拉底正是采用了“体验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 在生活中获得心灵的震撼, 领悟到要把握住眼前的机遇。这种教学方式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刻骨铭心的, 值得我们当代教育者深思,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手段、方法, 引导学生体验。

首先, 借助媒体, 营造体验情境。

教学媒体指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 把它们合理使用, 再现文本画面, 营造浓厚的氛围,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体验情境, 获得与作家类似的心灵感受, 并能超越作者、超越文本。如教学《草原》一课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原之歌》, 随着优美的旋律伴着女高音歌唱家美妙的嗓音“蓝蓝的天空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屏幕上映现出一碧千里、翠绿欲流的大草原, 雪白的羊群, 奔驰的骏马、低着头静立不动的大牛、别具风味的蒙古包……学生被迷人的异域风情感染, 体验到文本画面, 教者不失时机描绘你看到的情景吗?能否把自己心里话说出来吗?这里, 教师没有说理的分析, 没有强烈的抒情, 而是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主动熏陶, 享受审美情趣。再如《螳螂捕蝉》, 教者根据文本, 设计动画, 伴随着具有动感节奏的音乐, 蝉高高在上, 自由歌唱, 享用甘露, 螳螂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接近, 挥动大刀砍向蝉, 黄雀从天而降, 啄食了螳螂, 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瞄准黄雀……精彩的食物链画面, 使学生对“不能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一道理有了深刻的领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大江保卫战》、《卢沟桥烽火》等课文都可以再现画面, 引领学生体验,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其阅读能力。

其次, 走出课堂, 在实践中体验。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 得到发展的主阵地, 但获得的感性经验还是抽象的、零碎的、不牢固的, 尚需亲自实践体验, 方能达到与文本的沟通、感应。在全面感知课文的基础了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 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完《山谷中的谜底》后, 为了能让学生感悟到雪松先弯曲后反弹的本领, 对文中的警句有深刻的理解, 不妨让学生到雪松旁, 亲手试一试雪松富有反弹性的枝丫。再如《大自然的文字》, 光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或观看图片远远不够, 必须让学生实地观察, 方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奥妙无穷的文字。

再次, 围绕文本, 演绎情境体验。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 给我们较好的启发。老师扮成小稻秧, 学生表演杂草, 稻秧据理力争, 杂草气势汹汹抢营养, 在表演的过程中形象地理解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不由分说”等词语, 在演绎文本的同时, 加深了情感体验, 化抽象为形象, 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 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 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半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军周旋时紧张的场面以及伯诺德夫人、杰克的表面镇定而内心恐惧的心理, 显示出战争的残酷, 学生对此不能理解, 教者在全面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场景, 再现暗战场面, 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受到感染, 理解了“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烛焰摇曳, 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等反应人物紧张心理的句子及当时的气氛, 较好地诠释了文本。

最后, 读评结合, 丰富情感体验。

一粒“麦穗”的成长 篇8

70年代早期,谭淑静出生在一个四面环山,夕阳和海滩均触目可及、视野开阔的小城市,父母都是平常人。虽然儿时的谭淑静并没有立志要成为一名设计师,但她从小居住的城市的空间感和比例却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她对空间的感知以及她脑海中对于空间概念的形成;虽然父母并没有刻意想要将她培养为一名设计师,但她却从父亲作为土木工程师的职业中渐渐汲取了一些工地上的知识,比如:如何开挖一块荒地、打地桩,如何打造钢筋结构、看图纸等,甚至还亲自“审视”过许多样板房。伴随着她从众多室内装潢杂志上汲取的越来越多的设计专业知识,她对空间设计的热爱在不知不觉中萌芽且一发不可收拾。

大气、稳重、整体散发着如诗人般的文艺气息,是对谭淑静的第一印象。而她的设计作品亦如其人:大气和稳重中隐隐透着一股令人心满意足的安逸和宁静感。与众多台湾的传统女性不同,谭淑静骨子里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前期她对于专业及兴趣爱好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她后期的事业发展中。大学联考时,一心认准了设计专业的谭淑静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选择应用美术系,毅然选择了出路较窄的室内设计系。而大学毕业后,在设计公司积攒了四年设计经验的谭淑静出于对当时设计大环境的失望,却又转而学习摄影。一年的摄影专业训练,开启了她的另一只“眼睛”,使她形成了用视觉去记忆、去感受的习惯;同时,她在摄影方面对于光线、构图、色彩和景深的认知也对她日后再拾空间设计大有裨益。1997年,谭淑静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此后的八年中,她独立经营工作室,独自面对没有公司体制庇护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在学习从无变有的能力,为下一个阶段——成立禾筑国际设计做准备。公司成立后,一心钟情于设计的谭淑静对事业没有太多企图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公司的一切都是在跟着状况走的”。然而,正是拥有这样一颗没有企图的心,让她专注当下、脚踏实地地往前走,最终让禾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以及在设计圈的影响力。

“留白”是谭淑静在空间设计中主要思考的主题,也是她的设计作品的一大特征。“留白”的概念最初出现在谭淑静的脑海里是在她上小学时的英文打字课上。当时,老师教他们将纸放入打字机定位时,要他们注意纸的范围所设定的位置,从而讲到“Margin”这个词,亦即纸四周的留白部分,从此“留白”的概念便在她的脑海中印记下来。在画面内容之外,她总会看到留白部分以及留自在视觉上对整体画面的影响。而后从事设计以来,这一概念便延伸至她的设计作品中。在具体项目的设计中,“留白”的概念与谭淑静所主张的“疗愈空间”的概念手法从来都是如影随形的。谭淑静认为,由于现代人生活、工作的压力过大,每天吸收的讯息过多,“留白”的设计手法能给他们创造一个可以静下心来沉淀自己的地方,同时辅以“疗愈空间”的设计理念能让空间整体给人安逸感的同时不失温馨的感觉。在最近完成的“竹北王宅”的设计中,这两种理念的结合更具代表性。设计师以白色作为居室的主色调,辅以自然木质,呼应富有弹性的功能空间。同时,在家具、柜体、墙面上运用实木、铁件、涂料等,以不同材质的搭配与比例运用,打造出空间干净利落的造型和线条,使居住者时刻体验着返璞归真的闲适氛围。

由人及己,谭淑静生活中的“留白”亦别具一番意义。当经历过白天的喧嚣和忙碌后,当夜晚来临,谭淑静会将自己抽离出来,重整白天遗漏的重点,沉淀下来思考设计、思考禾筑未来的发展。因为在她看来,如果“禾筑”是一粒麦穗,她无疑就是那个欲将麦穗发展成为禾场的耕耘者,而“禾场”的梦想也是禾筑最初的寓意所在。

对话录(以下《现代装饰·家居》简称《现》;谭淑静简称T)

《现》:小时候有何有趣的设计体验?

T:小学时,我很喜欢绘画课。在我看来,老师教的那些绘画技巧总比其他科目更容易印刻在脑海中。记得有一次母亲想请裁缝制作衣服,我借此机会为自己和母亲各设计了一件衣服。从绘画到选布、色样、取材都经过一一思考,最后让裁缝制作了出来。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这次经历挺有意思的。

《现》:1996年,你在室内设计公司积攒了一定的设计经验后,为什么想到进行摄影专业方面的培训?从摄影培训中学到了些什么?

T:1996年,我给了自己一个“出走”室内设计的机会,起初是出于对整个设计的大环境的失望。大学毕业后工作的四年中,我很专注、努力地学习和积累经验,因为当时心中仍对改变设计环境有着理想和期待,但是后来在处理公共建案中却看到因预算分配不均,以致同一个运动公园的公厕仅有100万台币(折合人民币20.4356万元)的预算,且设计与工程品质都很粗糙,而第二期的预算却又因过多,必须要编制一个台币2.5万(折合人民币5108元)的垃圾桶。从这件事我明白了要让设计大环境变得更好,设计者的力量实在是太薄弱了。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失望中,我才想转做自己认为比较可以自我掌握的摄影行业。因为放下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我每天拿着相机四处取景拍摄,直到后来发展成眼睛在看到任何事物时,便会不自觉地框景,眼睛变成了观景窗。学习摄影的另一大好处就是对光影、光线的观察。在棚内教学中所教导的光比概念也让我在空间照明设计中受益匪浅。

《现》:什么是“疗愈空间”的经营理念?在你们的网站上显示,禾筑设计扮演着空间整疗师的角色,擅长转化建筑物原本的条件限制,打造空间的表情与生命。请举一次令你印象最为深刻、最具挑战性的设计经历为例,来说明你们的这一特长。

nlc202309032147

T:我对空间设计的根本想法源自“疗愈”这一概念。什么是疗愈空间?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让人觉得舒服、愿意久呆的空间,就像我们单单注视孩子安睡时的感受。人因此能放下压力,回归安歇的心情。疗愈概念的空间不限任何风格,能妥当地处理形成空间的每一个元素。

举“建声听觉诊疗空间”为例,该项目位于一个原本如废墟般的五层楼高的长方形建筑内。我们挑选了第四层作为主要接待层,希望听障朋友在这里能感受到“听见城市的语意与花季”这句话的意境。我们特意选在临街向光的一面,主楼梯的旁边位置,用三分之一宽度的楼板做了一整片跨越两层楼高的植物墙,试图让更多的自然光引入室内,使听障朋友在接待区等待时,能欣赏这片都市建筑内的绿意,看见鸟儿在上面停留,也能看见下雨或风吹动植物时的律动。此外,因为植物墙跨越两层楼高,位于第五层的贵宾诊疗室的人也能欣赏到这片绿意。

《现》:如我们所知,你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你觉得基督教教义中的哪些观点与你的设计观不谋而合?

T:圣经《耶利米书》中提到的拔出、拆毁、建立和栽植的观念不只与我处理设计问题的方式不谋而合,而且也跟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式不谋而合。

例如,在空间个案的处理中,当我规划一个老屋时,我会先勘察和了解这个房子的根本问题所在,例如,因为本身的坐落方位带来的优缺点,具体是受风面、当阳面与建筑开窗的关系。“拔出”,就是找出房子存在的问题,例如:一面因常年受风,材质出现龟裂的外墙,室内产生严重的壁癌现象。壁癌的根本解决之法是从渗漏水的源头进行彻底处理,找出根本问题,这个步骤就是“拔出”。接下来需要把已受潮的墙面材质进行拆除直至见到红砖结构,这个步骤就是“拆毁”。此步骤必须根据对前一步骤的了解,对症下药来处理。接下来就是“建立”,此步骤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我们会一道道地涂上防水涂料,并且仔细耐心地施工作业,等干燥后,再进行下个动作,同时一边做还需要一边观察。“建立”阶段就是一个改善房屋“体质”的过程,亦即基础工程部分。“栽植”就是在一个好的房屋“体质”上对其进行装饰,例如等这片墙的壁癌问题都解决完后,通过“栽植”赋予这个空间全新的面貌和生命,使这面墙展现其完美的面貌。总的来说,栽植就是使整体的室内设计成型的过程。

同时,我也会用这个方式来带领禾筑团队。虽然会需要时间和耐性,但是却能通过这种方式建立团队的默契及扎实的能力。

《现》:近年来,许多台湾设计师选择来内地发展。而随着禾筑设计的作品越来越多地在内地亮相,也深受越来越多内地人的喜欢。请问公司规模在未来是否会扩大?是否有意愿跨足内地市场?对于禾筑未来的发展,有何想法?

T:禾筑设计很荣幸作品能受到内地大众的喜欢,我们也有意愿来内地发展。目前禾筑团队的预备基础功也很扎实,团队合作默契,也在做多方面的整合及更细致化的设计,随时预备内地项目方案的操作。禾筑未来的发展仍会以设计价值为核心,发展不同方向的设计。

《现》:禾筑设计近年来在两岸三地屡获大奖。面对这些荣誉,你个人认为你设计中的哪些部分受到了大众的青睐?同时,设计中的哪些部分在未来还有待发展和进步?

T:很荣幸作品能受到许多奖项的欣赏。我想大众喜欢的应该是我们喜欢探索空间本质和人的内心感受及需求之间的关系,因为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所设计的空间应该更能感动人。除了室内设计,我们也有计划设计灯具和家具,甚至进行企业商业空间里的视觉系统整合;而建筑及景观环境的设计也是我们目前有涉入的。

《现》:作为一位成熟女性,你是如何平衡母亲、妻子和设计师、经营者的多重角色的?在设计之余,有何兴趣爱好?

T:对于这四个角色我一直是在边走边学,也在边走边保持着各角色间的平衡,但并不觉得自己做得很好。一路走来,有先生很大的包容和支持,家人和朋友也都在需要时协助我照顾孩子。虽然没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但和他们在一起时,我都尽量让他们知道妈妈虽然忙,但仍然很在意、很爱他们。

在教导孩子的原则上,我是从不妥协的,而对于经营者这个角色,这八年来,我一直是在不断学习的。我将从母亲这个角色中获得的体验放到一个经营者的角色中,来对待我的团队同仁们。因为我觉得对待他们,我需要付出更多像对待家人的心。有时候团队也需要接受一个如同孩子般的成长过程,在这期间,你需要给予它时间成长,甚至陪伴。而当遇到同仁想赖着不愿成长时,我也会及时鞭策他们。总之,集合这四个身份角色于一身,我明白,很多时候,不是想要或者努力就能掌控好,而是需要有一个平静且不复杂的内心去面对它们,这同时也锻炼了我,使自我学会更谦卑!

设计之余,我喜欢到处看或观察,到大自然也好,逛街也好,脑海中都会常想着关于设计的事。我很喜欢美食,每年也会安排一至两次的出国旅行,了解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及当地的空间样貌和建筑特点,通过多看及观察开拓自己的眼界。

上一篇: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汇报下一篇:幼儿园小班体育活动:小兔拔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