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半截蜡烛说课稿(精选5篇)
教材简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文章,文章通过描写二战期间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人与德国官兵周旋,最终一家人通过沉着、机智有惊无险地保护了情报、保住了生命,战胜了敌人。文章描写的是二战期间,学生没有生活体验,不会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有最近发展区(冯伯虎),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现代化技术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一家人伟大的同时,体会战争的残酷,本学期大纲要求学生学会简单的表演课本剧,而本课是表演课本剧很好的文本。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清文章脉络。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截止 诺言 熄灭 厨房
遭到 厄运 楼梯 摇曳
(2)指读、正音后齐读。
(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对开始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当____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_____。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l~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第四段(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词义。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1)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a.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b.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c.办法巧妙。
6.齐读第一段。
五、指导写字
1.观察生率表,注意每个生率的笔画与结构。2.重点指导“截”,与“载”“栽”两字。3.钢笔描红、临写。4.反馈。学生习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读读、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把故事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装有绝密情报)
2.教师引入谈话:是呀,这是非同寻常的半截蜡烛。然而,一天晚上,敌人乘着夜色突然闯入伯诺德夫人的小屋,并顺手——引说:点燃了桌上的蜡烛,(板:点燃)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它——引说:吹熄,(板:吹熄)可是敌人又——引说:重新点燃,(板:重新点燃)杰克借外出搬柴的机会想——引说:把蜡烛端走,(板:端走)敌人却一把——引说:夺回,(板:夺回)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最后时刻,杰奎琳终于成功地把蜡烛——引说:拿上楼。(板:拿上楼)
3.故事一波三折(画上连接线),扣人心弦。虽然没有炮火硝烟,却危机重重,险象环生。
二、深入学习课文
教师谈话过渡: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一)学习第二段,感受伯诺德夫人的努力。
1.他们究竟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是怎么做的。谁来读读相关内容?
2.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3.伯诺德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她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呢?结合上下文读一读,想一想。(1)“平静”:从哪里感觉她很平静?个别读,体会。(2)她此时的内心也是如此平静吗?读书,再次体会。
(3)内心这样的不平静,可她却表现得如此平静,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再读,加深体会。(4)小结:同学们很会学习,通过两个孩子的神态“脸色苍白”和伯诺德夫人“急忙取灯”、“轻轻吹熄”的动作体会到她的内心紧张、通过她的语言又发现她表现得十分镇定,从而体会到她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啊,这就是我们的伯纳德夫人,明明心急如焚,表现得却是如此得镇定,让
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调哪个词都是为了在避免敌人的怀疑的前提下,巧妙地熄灭蜡烛,保住那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三段,感受大儿子杰克的努力。
1.“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危机真的过去了吗?
(没有,“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2.蜡烛还在燃烧,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情况越来越危急了,杰克与杰奎琳又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我们试着用刚才的方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5、6两小节,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圈一圈,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
3.我们一起来看看杰克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说说你的感受。
(1)“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镇定、机智)读。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子。
(2)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
(3)“在斗争的最后时刻„„默默地坐待着”(镇定)体会读书。
(4)“一把夺回烛台”你们能看出什么?
既然端不走蜡烛,杰克为什么还要一定把柴搬回来生火呢?
如果不去搬柴,就没有斗争的希望了。(请你读读相关的语句)这里有杰克的期待吗?
4.“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为什么说这半截蜡烛是最可怕的?
这半截蜡烛简直就是——(炸弹„„)
5.分析:“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我的心都快要窒息了!让我们一起来读!
(三)学习第三段,感受小女儿杰奎琳的努力。
1.就在这时,传来了小女儿杰奎琳娇弱的声音。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与凶残的德军周旋的呢?(1)“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体会,有感情朗读。a.什么叫“娇声”? b.怎样“娇声”说的? c.为什么要这样“娇声”地说?(联系前两次,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遭拒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2)你们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呢?“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教师点评)
(3)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体会朗读。
2.多么可爱的小姑娘啊!在这样危急的关头,在妈妈和哥哥的办法都没能成功的紧急时刻,她最小,却以自己的聪明、镇定战胜了德军!老师和你们一样,真的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小节。
3.接读第七节。再看看插图,她上楼了,你们体会一下(用手护着蜡烛,生怕蜡烛灭了,她真想„„学生说,可她还是向军官道了晚安。)学生读
就在她„„ 她在最后一刻拯救的是„„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1)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烛光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3)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三、总结全文
1.这半截蜡烛仅仅是装着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还看到了什么? 2.再读课文,感受全文。(板书:紧张 敬佩)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听写。反馈。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发现。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课堂训练(两选一)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同学们,这半截蜡烛熄灭了,但我们与伯纳德一家一同经历的这场无声的战斗却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二战结束以后,为了表彰伯纳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个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宣读这样一份颁奖词,你想象上面会写些什么呢?(写一段颁奖词,进行交流。)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6课。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点燃 重新点燃 夺回
╲ ╱ ╲ ╱ ╲ 紧张
吹熄 端走 拿上楼
急忙 轻轻 慢慢 从容 娇声 镇定
敬佩
送情报()
6.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爱国主义
女儿端走(成功)
6.半截蜡烛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地点:法国,伯诺德夫人家中
人物:伯诺德夫人(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
杰克(伯诺德夫人的儿子)
杰奎琳(伯诺德夫人的女儿)
三个德国军官(一个少校,两个中尉)
[一个初冬的夜晚,屋外的风猛烈地吹着。伯诺德夫人家里,昏暗的光线,一张孤零零的长桌,坐在桌边的伯诺德夫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个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看来,只有这地方是安全的,不至于被该死的德国佬发现。
杰奎琳-(一边嚼着糖果,一边天真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伯诺德夫人-(面容严肃)非常重要的一个秘密,亲爱的,所以对谁也不能讲。
杰克-我知道,在下星期二米德叔叔来之前,我们得保证那东西完好无损。对吧?(有点儿得意地看了妹妹一眼)
杰奎琳-(嘟起了嘴)我当然也知道。米德叔叔最喜欢我了,今天他还给我带来了糖果。可是妈妈,米德叔叔为什么穿着德国佬的衣服呢?
[伯诺德夫人这时已经把那半截蜡烛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餐桌最显眼的地方。
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有些事情以后给你们慢慢解释。现在你们两个要好好地记着: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杰克-(像个男子汉似的挺挺胸脯)放心吧,妈妈。
杰奎琳-(点点头)妈妈,我懂。我真讨厌德国佬。
伯诺德夫人-(凝视着烛台喃喃自语)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我们的生命。
[过了不久,嘭嘭嘭嘭,一阵粗暴的敲门声,三个德国军官例行检查来了。很奇怪,检查完了,他们都没有要走的意思,也许是因为外面风太大了。
中尉甲-好黑的屋子,为什么不点蜡烛呢?(点燃了那个藏有秘密的蜡烛)
伯诺德夫人-(急忙取出一盏油灯)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吹熄了蜡烛)
中尉甲-(不耐烦地)晚上这么黑,多点支蜡烛也好嘛。(又把那个快要烧到金属管的蜡烛点燃)更亮了一些,不是吗?
杰克-(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中尉乙-(厉声)难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杰克无奈地去柴房,下。]
伯诺德夫人-(不动声色地慢慢说道)先生,要知道,柴房里很黑„„
中尉乙-(瞥了她一眼,不满地)夫人,在自己家里,应该相信您的儿子有足够的能力应付那了如指掌的小柴房。难道他会从柴房里搬来一窝兔子吗?
[蜡烛越燃越短。杰奎琳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走到少校面前。
杰奎琳-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她宝石般的眼睛在烛光下
显得异常可爱)
少校-(看着她那粉嘟嘟的小脸蛋,笑了)当然可以,美丽的小天使。我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女儿,和你一样可爱,她叫玛琳娜。
杰奎琳-(笑容像百合花一样纯洁)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少校-那么,晚安,小姑娘。
杰奎琳-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伯诺德夫人-(温柔地)晚安,亲爱的。
[杰奎琳慢慢端着蜡烛走上楼去。在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自己的军队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倒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了许多。中尉快步赶上前,一把夺回烛台,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国军官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站起来,“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像你这么大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薛法根教学设计——《半截蜡烛》
设计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中,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设计特色: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在导演剧本中习得语言的精妙。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教学过程
板块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插问:你知道法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夫人吗?(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瑙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瑙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板块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瑙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的时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故事,要求用上恰当的、准确的词语,如: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教师对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于出现的精彩之处及时给予肯定,以便让学生讲述得更加流畅、准确。
板块三:学做导演
1.假如将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编成剧本来演出的话,你认为可以安排几个场景?引导学生讨论,并申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可以建议学生重点设计三个场景: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雅克与敌人周旋、杰奎琳与敌人周旋。
2.假如请你来做导演,每一场戏该怎么演?认真阅读课文,注意中心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心理活动,然后设计表演的要领。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出伯瑙德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3.组织学生交流伯瑙德夫人与敌人周旋的表演,重点关注“轻轻地”,讨论:为什么要轻轻地吹灭蜡烛?以此体会伯瑙德夫人的机智和镇定。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组织“导演们”进行评论。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后两场戏,分别关注“从容”、“默默地”、“娇声”、“镇定”。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提问:“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里的“似乎”表明什么? 4.在学生“导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特别是重点的词句,进行更深入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危险、紧张以及人们的机智与勇气。
板块四:人物评价
1.课文中的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课文,具体谈一谈自己的切身感受。
2.教师总结、点拨。
教学《半截蜡烛》,可以蜡烛为重点引导学生熟读文本,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读中思,读中悟,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感受爱国的情怀。
一、抓点
“半截蜡烛”是本文的眼点,它贯穿全文,通联全篇。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地把蜡烛从敌人面前端走,可德军呢,却仿佛故意与他们作对。两次的失败让人心惊
胆战,最后斗争的成功让人如释重负。这不起眼的蜡烛,上演了一场又惊又险的战斗。教学伊始,我围绕这个“点”引导学生提问: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学生静心读题,用心揣摩,一连串的问题很快出现,提出的问题有:这到底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半截蜡烛”里藏着怎样的故事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主动走进文本。
二、探点
“半截蜡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伯诺德夫人一家看来,却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保住了情报。其实,这“半截蜡烛”里藏着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和镇静,藏着他们宁死不屈的伟大灵魂。
1.由点探险 “半截蜡烛”两次背德军点燃,本来就剩半截的蜡烛,此刻越烧越短,随着时间的流逝,烛油的流淌,形式相当严峻。为了让学生能融入文本,体察斗争的惊险,我设置了以下两个环节:
(1)范读设置情境。课文的第3-7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段落,几处环境描写看似平常,细心阅读却触目惊心。这时候老师的得体范读,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学生很快融入跌宕起伏的故事中,纷纷说道:
“这是一场令人提心吊胆的战斗。”
“这好似一场既惊又险的战斗。”
“这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战斗。”
„„
学生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显露出来,这时候,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看出当时惊险的句子,为学习下文做好了铺垫。
(2)品读置身情境。
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出示:
“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出伯诺德夫人心中的焦急。这好似置身在紧张的情节和气氛中,真正达到了“入其境,通其心”的境界,读出的不仅是声,而且是惊险的场面,涌动出的更是生命的灵性。
2.由点探魂 这篇文章情节性强,任务刻画生动形象,语言细腻,处处闪现出人心高的光芒,因此,感悟三个人物的内在品质是文章的关键。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学时,我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悟文本,自主发现文本中人物的光华。
(1)探词句,如见其人。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的周旋是文章的主体,现在这个主体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内心活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精彩纷呈:机智、勇敢、镇静、聪明,而内心深处却是万分担心、焦急、紧张。为了让学生把握好三个人物的形象,我以一句简单的设问:“在周旋的过程中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把学生再次带进了文本,画出重点词、句,并写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这时候,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思考问题有了深度,在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中渐渐地领悟到了人物的精神品质。比如在德军第一次点燃蜡烛时,从“急忙”中学生感受到伯诺德夫人内心的担心、着急,但她却急中生智,很快相处了取油灯的方法,学生从“轻轻”一词又感受到她的镇静、从容;杰克搬柴生活没能段邹蜡烛,但那时他依然从容地搬柴生火,学生也感受到了他应付自如的一面;小小的杰奎琳的娇声以及她计划的成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女孩形象„„就这样,学生在教者的引导下,读句子,抓词语,谈理解,说体会,三个人物形象逐一立体地呈现。
(2)探内心,如入其心。本文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注重人物心里描写。文中伯诺德夫人一家每一个认得内心都是丰富的,各有各的想法,但有一样是相同的:担心、着急、对敌人充满了无限的仇恨。而这又与人物外在的机智、镇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教学时,我出示了下列场景: 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
伯诺德夫人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着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上楼去了„„
正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
要求学生任意选择一个场景,任意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时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教者适当地点拨、评价更是启迪了学生 的智慧。渐渐地,学生深入了文本人物的灵魂深处,其爱国之情在学生心中显得更加真实可感。
三、拓点
教学的尾声,当一股股爱国情怀已在学生心中不断涌动时,我这是后再次回到眼点,相机问道:这仅仅是装着情报的半截蜡烛吗?透过这半截蜡烛你们看到的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为深入的诠释,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小读者一个个激情洋溢,纷纷说道:
“透过这半截蜡烛我们看到的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三个高尚的灵魂。” “透过这半截蜡烛我们看到的是一场生与死的较量。”
„„
执教者:彭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教学的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体会他们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让学生说说对半截蜡烛的初步印象。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真实的小故事。
生:(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读过课文了,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 生:(指名交流初读印象,相机画蜡烛图及金属管)
2、快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师:正是这并不起眼的半截蜡烛(点板书——蜡烛图),使伯诺德夫人一家度过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围绕这半截蜡烛,课文主要介绍了那天晚上的几个场景?请你快速地读读课文,试着依次说说。(课件出示几个弄乱顺序的表示故事情节的短语:中尉点燃、母亲吹熄、中尉重新点燃、大儿子杰克端走、中尉夺回、小女儿端上楼)
生:(浏览全文,读后指名交流)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感受
同学们,弄清楚了这个故事发展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要细细地学习课文了。先请大家各自读读课文的 第3 —7 自然段,看看这天晚上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
是怎样与德军周旋、化解危机的,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可以在相关词句下圈圈画画,简要地写写自己的感受。注意“不动笔墨不读书”。
2、指导交流
(1)指导理解并读好写伯诺德夫人的一段话。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先整句出示,再显示重点词句。)
师:我们先来看看伯诺德夫人,谁愿意来读这段话,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什么地方使你最有感受?
生:(指名交流并及时请这位同学把相应的句子读好,主要抓住“急忙”、“轻轻”、“脸色苍白”和“母亲说的那句话”来指导。)
①若学生交流“急忙”
师:你能想到哪个词语替代它?(指名学生回答)
师:这时候母亲为什么会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生思考回答)②若学生交流“轻轻”
师:伯诺德夫人刚才是急着把蜡烛换走,而现在她却轻轻地将蜡烛吹熄,你不觉得奇怪吗?(指名说,并请他读好这句话。)
③若学生交流伯诺德夫人说的一句话
师:是啊,当中尉点燃蜡烛时,母亲意识到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生怕这份藏在半截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会泄露,所以她急着想用一盏油灯来取代这半截蜡烛。这时候,她说了这样一句话,自己细细地品味品味,你觉得读这句话时应该强调什么字眼?
生:(自读思考)
师:谁敢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试着读一读?(可能学生会强调“瞧、亮、先生、这盏”)
生:(主动交流)
师:同学们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都读得不错。不管我们怎么来读这句话,有一点总是相同的,那就是伯诺德夫人这么说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避免敌人的怀疑,保住情报)
师:(点拨理解伯诺德夫的机智)是的,这足以证明伯诺德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同学们能读懂其中的很多东西,现在你就是伯诺德夫人,想着当时的情况读好这句话。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在学习这段话的时候大家非常用心,能够抓住伯诺德夫人的神态、语言动作来揣摩她与敌人周旋时的心理,体会得也很好。现在让我们把自己对这段话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小组学习交流,学好写杰克的一段话。
师:伯诺德夫人急中生智轻轻地把半截蜡烛吹熄(板书擦去一些),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可轻松的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板书画烛焰,指着板书继续说)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半截蜡烛越来越短(擦去一些),一家三口的性命危在旦夕,这个时候是谁站了出来呢?——杰克(课件出示整段文字)
师:请你好好读读这段话,圈一圈、画一画,看看读了之后你有什么话想对杰克说?把它写下来。然后,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注意既要把自己的话说清楚,又要注意听清楚别人说的话。
生:(学生自读感受,写下自己想对杰克说的话,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指名交流)
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适时强调关键词语,如“慢慢地”“从容地”“默默地”等,适当评价)
师:在这么危急的时刻,杰克能有如此勇敢、镇定的表现,真让人敬佩啊!我们一起读这段话,深深感受一下吧。
(3)通过比较,指导体会当时情况之危急,并读好相关语句。
师:刚才我们读的只是课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一部分,其实在这一自然段中还有更为精彩的呢,你发现了吗?如果去掉这两句话,你觉得好吗?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生:(指名说说、读读。)师:(师范读)
师:眼看着这半截蜡烛就快要烧到金属管了(再擦板书),一家三口的性命会怎么样?情报站会怎么样?国家命运会怎么样?这一刻即将决定生与死,这一
刻是多么紧张、多么令人害怕啊!再读这段话,相信你一定能读得更好。(再指名读)
(4)学生自学写小女儿杰奎琳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刚才在学伯诺德夫人和杰克那两部分内容时,我们主要是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和联系上下文这两种方法,去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发现文章中精彩的东西。那么,接下来就要请你们自己听一听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的录音,注意小女儿杰奎琳的神情、动作、语言,并联系课文去猜猜她当时会怎么想?
师: 你为什么觉得她就会这么想呢?(或你怎么知道她会这样想?)师:谁想来读小女儿的话,司令官的呢?剩下部分谁来读?
师:正当小女儿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半截蜡烛——(熄灭了)(擦去烛焰)
三、总结课文,课后延伸。
1、根据板书,总结课文:
师:绝密的情报保住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也得救了。他们一家靠什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呢?
生:(交流,相机板书“机智、勇敢、镇定”)师:这真是一场紧张激烈却没有硝烟的战争啊!
2、加深理解,升华感情:
学到这里,你对这半截蜡烛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可点拨:这半截蜡烛里藏的仅仅是情报吗?还藏了什么?——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机智、勇敢、镇定与齐心协力,和他们对祖国深深的爱。)
四、课后延伸
下节课,我们要一起试着把这篇课文改成剧本,写一写,演一演,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紧紧围绕这半截蜡烛,画上了蜡烛图,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相应地画上烛焰,擦去烛焰,再画上烛焰,最后蜡烛熄灭。
《半截蜡烛》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事,赞扬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注意精神。课文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情、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1、以读促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去朗读、感悟课文文字中蕴涵的丰富的人物内心心理活动,营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战斗氛围。
2、想象具化人物内心。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在教学中反复出现,引导学生想象杰克和杰奎琳在与德军周旋时内心在想些什么,体会人物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3、扶放结合,自主学习。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让学生学会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进而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杰克与杰奎琳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
三、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新,激发情感
在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然后引说课文第三小节中的一句话,“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保住这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2、精读重点段落,授之以渔
策略一: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时,重点围绕课文中心内容“在危急关头,伯诺
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我选择重点教学了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在危机中的动作、语言、神情,揣摩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急忙、轻轻”这一组带有矛盾性的动作,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伯诺德夫人当时紧张、焦急、担心而又非常镇定、不露声色的精神品质。
策略二:而在教学杰克和杰奎琳的部分时,则是让学生在学习第三小节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感悟。
策略三: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启发想象。在教学中,反复出现“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进而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更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爱国之情。
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为体现这些新的理念,实现即定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以多种形式的自主读书、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活动,最后激情朗读,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情感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一、激发情感,以读促悟,升华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严洁老师始终以朗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在朗读中体会危机的严重性,感悟学生在危机中表现、内心世界,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为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安危而担心,感受危机的一波三折,更要引导学生激发起一种强烈爱国热情。
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支怎样的半截蜡烛,然后引说课文第三小节中的一句话,“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确保住这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二、精读重点段落,授之以渔
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时,重点围绕课文中心内容“在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这个问题来展开教学。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我选择重点教学了伯诺德夫人是如何和德军进行周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在危机中的动作、语言、神情,揣摩人物内心的复杂心理。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急忙、轻轻”这一组带有矛盾性的动作,来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伯诺德夫人当时紧张、焦急、担心而又非常镇定、不露声色的精神品质。而在教学杰克和杰奎琳的部分时,则是让学生在学习第三小节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进行学习,用学到的方法开展自主学习、自主感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启发想象。在教学中,反复出现“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进而领略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面对危机时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品质,更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爱国之情。
半截蜡烛评课稿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王雅洁老师精心设计的《半截蜡烛》的第一课时教学。课堂中,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半截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用一些鼓励的话引导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王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告诉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还学生自主权。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还可以离开座位和你最信任的小伙伴讨论交流。学生情绪很高,讨论得很激烈,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合作学习。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一句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话,学生各抒己见。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转变角色,重在引导。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激发兴趣,使学生爱学;营造氛围,使学生投入地学,给足时间,使每个学生扎扎实实地学;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互相启发,互动地学,并根据学情,加以引导、点拔。在《半截蜡烛》的教学中,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用充分赏识、激励的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获得成功喜悦。如“你太了聪明了!”、“你真了不起!”、“你把心沉到课文中读,一边读,一边写写画画,真会读书!”……这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话语去赞美学生,表扬学生,象春雨一般滋润学生的心田,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一节好课的设计,要求教者既要钻研教材,又要吃透学生,以新《课标》为导向,让课堂充满活力,体现人文情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王老师在这一节课上,精心准备了好长时间,反复推敲、思考、试上,今天终于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在有些环节上,设计还可以更优化。如在指导学生读“杰克”这一段内容时,教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有关词句多读,体会杰克从容、机智,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在学生汇报交流学习心得时,可按学生汇报内容先贴出人物画像,这样学生的兴趣容易集中到这一段内容中。
半截蜡烛评课稿3本学期有幸听了虞老师执教的《半截蜡烛》,收获不少。教学设计的精妙令我叹为观止。
精妙设计之一:通过检查预习,理清课文主要脉络。虞老师在上课时先默写词语:悲愤欲绝、绝密情报、绝妙主意、聪明绝顶四个词语,选择其中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四个词语四句话概括了课文内容。使学生一下子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妙设计之二:重点段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虞老师直入重点,抓住“绝密”和“绝妙”二个词,让学生自己读文体会,从哪些地方看出“绝密”和“绝妙”?一下子就把第二自然段拎了出来。
精妙设计之三:在品读课文第二部分“保护情报”时“聚”与“散”进行巧妙结合,也是先从整体入手,用“母子三人各采用了什么样的斗争方式”这一问题,用写话的形式让学生先从总体上把握第二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了概括,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然后,分开去研读母亲、儿子、女儿的相关段落,感受最终的胜利是一家三口共同努力取得的成果。最后以“你觉得这一家三口怎么样”这个问题来收拢文本,回归整体,使学生感悟中心。教师抓住故事主人公是个“家庭妇女”以及两个幼小的孩子,使学生明白战争期间这样的人都投入到了战斗中,可见白色恐怖的严重性。
1、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64~65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也就是“学生在掌握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教材在编排意图上秉承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机递进,体现层次性,彰现渐进性,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做了有效的预设和安排。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亲历探索过程,亲尝收获快乐,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几分之一”的实际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认识分数”的生活价值和数学价值。
二、说教材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2、依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前沿理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有效地采用多媒体图、文、声三维动态呈现的优势,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三、说教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好地诠释了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能让学生提炼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以境激请、导入新知
多媒体呈现猴王分桃的情境,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花果山猴王给4只小猴分桃,猴王把一只桃分给4只小猴,但是分的大小各异,4只小猴不接受,没法,猴王只好重新分的一样多,小猴们才欣然接受。承接着故事,教师提问:小猴们为什么不接受第一次分桃的结果呢?(重点揭示“平均分”)第二次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只桃的几分之几?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变换多媒体呈现情境,以叹息的口吻叙述新情境:猴王为了避免再次出现分桃不均的场面,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将一盘桃(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一呢?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学生们都情趣高涨,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并没急于求“案”,而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分一分(用学具来分,用画图来分,用折纸的方法分等等)。接着,让小组讨论,每只小猴分得几个桃?是其中的几分之几?怎样用一个分数来表示每只小猴分得的桃?让学生各抒己见。因为学生是在自己动手操作,实践感知的基础上获得认识的,都说的头头是道。教师在点头嘉许的情况下,适时小结:把一盘桃(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盘桃的四分之一。接着教师马上安排练习,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1的前两个填空,用分数表示,并能说说表示的含义。
在基本练习之后,继续深入,来学习“每份是几个物体”的知识点。为了让学生更具有直观体验,教师跳出了“猴王分桃”的多媒体虚拟情境,为学生准备了一些实物(9个小正方体,4个苹果,8枝铅笔),让学生来平均分一分。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并思考:你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个物体?你能用分数表示吗?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展开探究,你分我摆,你数我记。当然,我们不排除学生仍然把这些物体以一个一份的形式来分,我们教师就要发挥巡视指导的作用,让学生的合作探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一定时间之后,全班交流,学生上实物展台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在此之间,教师可以作出合理的筛选,既选一、二个分得比较合理的来引领学生的思维,形成公识,达成一致,又选出分得不合理或者不成功的例子,让学生进行个人自诊和全班会诊,找出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和引导,去伪存真,和全体同学共同发现: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与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联系和区别。继而完成想想做做1中的剩余两空。
(三)综合练习、有效反馈
1、完成想想做做2(用分数表示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和想想做做3(每个图里填上它上面的分数),并进行全班汇报交流。
2、拿一拿
一堆小棒12根,请分别拿出这堆小棒的1/2和1/3.
这题是新知识的有效运用,先让学生说一说,所要拿的分数所表示的含义,根据这两个分数的意义,来具体分一分,拿一拿,并说一说,分别是几根。之后,可对这题进行提升,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并比较拿的这几个不同的分数,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谈出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观察我们身边的物体,能用学到的知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来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分数吗?(学生可以把我们的课桌,作业本,以及我们的同学等等看最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
二年级上《水乡歌》说课稿(苏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1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首先说说教材分析。
《水乡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单元中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水乡歌》作为本单元的开篇,歌颂了水乡秀丽风光和水乡人发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三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第二小节写船多;第三小节写歌多。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水乡歌》以优美的语言文字,以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展现了水乡的兴旺景象,歌颂了水乡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诗人以活泼清晰的语言,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使人如闻劳动者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诗的内容、形式比较独特引领学生去感悟生活的意义。是一篇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识字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和对教材的初步分析与理解,结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会本课十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随文认识“渠、驳”。认识两个新部首。重点写好“荡”、“船”、“飘”、“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感悟水乡的“水多、船多和歌多”,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水乡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试着仿写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水乡美景,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其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起学生共鸣,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下面说说教法和学法:
一、创设情境
《新课标》对低学段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学活动要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使其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去领悟,去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写字的方法,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再说说教学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欣赏水乡的美景入手,根据年段特点,采用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升华。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体现平实课堂,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由此我设计了“创设情境,领略水乡情韵”、“进入课文意境,品味水乡魅力”、“创编赞歌,抒发对水乡的热爱”、“整体感知,启动思维”、“迁移运用,综合提高”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领略水乡情韵
本环节我设计分两步进行导学:首先充分利用班班通创设水乡的情境,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乡。上课后,教师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水乡风光图,并相机指导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讨论,说说看到了什么。由此得出水乡的概念,即像这样有水,有船,有桥,还有人打鱼的地方就是水乡。随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欣赏水乡风光,激发学生对水乡的喜爱之情。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其次,引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水乡。这里我设计分四个步骤进行阅读指导。
第一,大屏幕出示问题:水乡歌里唱了些什么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探究。在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相机指导学生选取喜欢的方式来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第二,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欣赏,并启发学生对照自己的朗读,感受一下诗该怎样读。听完之后让学生再读,找出差距,同时布置学生边读边自学生字词。教师同时课件出示词语。
第三,在学生通过对照录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水乡什么多?(课件出示)第四,有了上面的基础,此时教师顺势过渡,带学生一起走进水乡,欣赏美景。
二、进入课文意境,品味水乡魅力
这一环节,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细读课文,感情朗读。
学习第一小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创设水多、船多、歌多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感悟,进行交流。理解水乡水多的特点。
具体的指导方法我想分三步,第一步,出示课件,图文结合学习课文第一小节,让学生自由读,然后合作探究,读了这一小节知道了什么?并引导学生想象:仿佛看到什么?
第二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受水多,让学生画出相关词语,教师相机课件出示:(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
第三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段,可以设计问题:除了水多,你还读懂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水美)
水乡究竟有多美,此时教师适时出示图画,并深情地课件出示的句子:是呀,湖水清澈荡漾,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真是美极了。
第四步,指导学生练习生活实际想象,如果现在自己就站在水乡的渠边、河边、池塘边,最想去做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去游泳、坐船去游览、欣赏美景等等,教师相机给与鼓励。
上面的四步完成后,指导学生再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渠多、河多、池塘多的特点。理解水乡水美的特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画面,用手势帮助学生理解“荡”字;读好“处处绿水荡清波”,感受水乡的水美。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一小节,读出文字之美、意境之美。
学习第二小节、第三小节时,可以采取同第一小节相同或相近的方法。第二小节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理解水乡船多的特点。教学时,教师首先设疑,这么美的水,可老师觉得还缺点什么,你们说缺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并解疑:答案是船,教师提示:有水的地方就会有船,并出示课件,指导学生看图思考,这幅图让你想起课文中的哪句话。学生回答后指导学生读“千只船,万只驳,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读后讨论,读了这一段
你除了读懂船多,你又能感受到什么?(湖面美)并指导学生把船多的这一小节美美地读出来,想象船上的渔民都在干什么,体会渔民的勤劳。
第三小节主要引领学生理解水乡歌多的特点。教学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畅想下面的情境:水乡水多,船多,水美、船美。风光如此美丽,那里人们也很幸福,看水乡的孩子划着小船在荷花丛中穿行,听他们还唱着歌呢?然后播放预设的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让学生欣赏,让学生透过歌曲所描述的美景来享受水乡之美。欣赏完歌曲后,趁着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之中,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后一节读给同桌听。并指导学生随文解字“箩”,合作探究:水乡人用箩筐来装什么?联系上文,想象水乡人民过上了怎样的新生活?最后让学生选择不同方式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理解“歌”在文中意思,再读课题。
三、创编赞歌,抒发对水乡的热爱
这篇课文学到这里,已近尾声,因此,教师要通过合理过渡进入本环节教学:由问题“水乡不仅水多,船多,歌多,而且其他的也多”导入。
第一,出示三幅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水乡还有什么多?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是啊,水乡鱼多,虾多,桥也多。
第二,启发学生像小作家一样把它编成像课文一样的小诗,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仿佛可以划为4人一小组,进行讨论,比比哪一组编的最美,给予肯定和鼓励。
可出示下列句式给学生作为床边的参考:
水乡什么多?
________________多。
千_________,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学生分组讨论,编诗(师巡回指导)
第四,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评。学生可能会以“鱼多、桥多、虾多”等为题创编,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及时给予激励和点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以鱼多为题的,教师讲评:打鱼的人叫什么?渔民们打到鱼时心情怎么样?可以用哪个词?那最后一句我们可以用“乐的渔民„„
四、整体感知,启动思维,本环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负。
首先,教师出示水乡的全景图投影,扩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水乡桥多、树多、花多、鸟多,水乡的水是一首歌,水乡的船是一首歌,唱也唱不完,水乡歌里还会唱什么歌呢?让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其次,让学生完整朗读全文,获得整体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启发学生思考:你们觉得水乡美不美?水乡的水静静地流着,水乡的船轻轻地飘在水上,水乡的歌令人陶醉,启发学生一起来夸夸水乡吧。
五 迁移运用,综合提高
学习语文,就是要学习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在教学的最后,我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青岛蓝色硅谷核心区美丽的风光,使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再模仿课文说说“青岛什么多?”并动手写下来。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六:总结
教师小结谈话,启发学生朗读全文,出示全文课件,全班齐读。要求把对水乡的喜爱表达出来。
这样设计与导入环节前后呼应,指导了学生感悟音乐的方法,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旋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实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最后说板书设计:
主要板书设计:
水多
21、水乡歌
船多
美
歌多
这样设计简单明了紧扣主题,这既是是的精萃过程,也是学生聆听感悟表达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点评:《水乡歌》一文以清丽活泼的语言,排比的句式,相同的段落结构,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歌颂了水乡秀丽风光和水乡人发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很到位,一方面体现在对文本的内容和课标中低年级教学要求认识准确,确定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这一教学重点,另一方面体现在对表达手法把握准确。确定了感悟水乡的“水多、船多和歌多”,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水乡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试着仿写诗歌。这一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上,于老师注重情境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中,于老师注重情境的引导作用和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借助情境导入,直观形象地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调动他们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地教学手段,有利于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进入课文意境,品味水乡魅力”环节中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想象、感悟、再读,深入的领略水乡之美,为下步的创编诗歌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模仿创作诗歌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对诗歌体裁的初步认识,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苏教版半截蜡烛说课稿】推荐阅读:
苏教版五年级(下)找规律说课稿09-17
《爱如茉莉》说课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11-04
半截蜡烛课文07-06
《半截蜡烛》的教案09-24
半截蜡烛续写剧本10-13
半截蜡烛。课本剧07-09
半截蜡烛作文500字12-05
北京版《半截蜡烛》教学反思09-17
《半截蜡烛》的教学反思参考11-30
半截蜡烛_教学设计_教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