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高中物理新课标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与高中物理新课标(精选12篇)

我与高中物理新课标 篇1

答:新课程的理念 :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2.您认为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内容:指导思想新,结构体系新,教学过程新,规范教材新,评价体系新,三级管理政策新,课程改实施新。

3.您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难点是什么?

答:遇到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适应性问题

(2)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3)课标教学中如何评价师生的问题。

(4)知识的探究与知识的传承的地位问题。

(5)教学与高考的问题。

难点是:

(1)教学设计的立意上要有突破。

(2)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要不断突破。

(3)在教学评价的制度使要有突破。

(4)师生地位的突破。

4.您在新课程实践中进行了哪些尝试?有何感受?

答:尝试: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教材和资料,把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

中。

(2)在教学中注意教法的研究和学法的指导。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直观演示要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抓住基础、放慢速度、面向全体。布置作业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3)探究教学模式是物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将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在合适的物理课堂教学上实施探究式教学。

(4)坚持集体备课,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智慧,让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融汇到教案中。

(5)课堂实施分层教学。

我与高中物理新课标 篇2

关键词:新高中物理课程,模块教学,科学探究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 强调了知识运用于生活、技术、社会, 重视发挥物理课程在科学素养、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教育功能, 尤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 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分凸显以“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

一、采用模块教学,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高中物理课程将高中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三个系列共12个模块, 各系列模块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如下。

物理1、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 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 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 使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 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做准备。

选修1系列包括两个模块, 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 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 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融合, 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系列包括三个模块, 比较注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 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 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3系列包括五个模块, 本系列各模块侧重让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 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 就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 更富有弹性, 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 拉开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 更好地适应了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 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配合新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 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二、让知识体系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与以往的物理教材相比,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较大变动, 就力学部分而言, 以前的教材都是先学习力, 然后讲解运动的描述有关知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 再讲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存在因果关系, 前者是告诉学生原因在看结果, 而后者却是使学生先认识现象, 根据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想要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的需求。此外, 在机械能一章, 先从追寻守恒量入手引入能量的概念, 然后学习功的有关知识, 与以前的安排相比更加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

三、实验的安排不同更加充分体现科学探究

以往的教材都是将实验集中于教材的最后, 而且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丝毫作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实验穿插于课本中, 都采用了实验探究在学习结论的模式, 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采用了先安排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再单列一节课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模式, 较以往有了很大改观。此外,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习中, 也都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理论学习的模式, 充分突出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新课程理念。

除了实验探究外, 理论探究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重力势能的学习, 摒弃了以往直接给出重力势能定义和表达式的做法, 采用了先从理论上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 找出既与重力做功联系密切, 又与势能特征相一致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物理量mgh, 然后根据第一节中学习的知识将mgh定义为物体的重力势能。

探究内容的增多, 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科学素养具有促进作用。

四、通过阅读材料的变化, 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 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不同形式设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 主要包括与科技、社会相关的“STS”、介绍物理学史、科学发展历程的“科学漫步”、作为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这些材料为在物理学习中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素材,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高考中的信息题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突出各种阅读材料的地位, 挖掘阅读材料的内在潜能, 使阅读材料充分发挥作用。

我与高中物理新课标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新课标;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25-02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实践,强调了知识运用于生活、技术、社会,重视发挥物理课程在科学素养、情感态度、社会价值观等领域的教育功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能力要求上,要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展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为根本的培养目标,与以往的一味追求使学生获得系统、严密、准确的物理知识观念相比较,可以说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系列物理实验教材,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采用模块教学──增大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模块课程”最早见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如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和加拿大的CBE(能力教育体系)。这种课程从工业生产中将功能相关的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模块”的做法得到启发,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学习方式要求和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构成小型化的模块课程。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单元,对准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相对完整,评价要求明确。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灵活地进行组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新高中物理课程将高中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三个系列共12个模块,各系列模块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如下。

物理1、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是所有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学物理的核心内容,使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选修模块的学习做准备。

选修1系列包括两个模块,侧重于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注重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选修2系列包括三个模块,比较注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与技术的结合,着重体现物理学的应用性、实践性。

选修3系列包括5个模块,本系列各模块侧重让学生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学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中物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就使得新课程变得更加灵活、开放,更富有弹性,拓展了课程内容覆盖的范围,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课程间在深度和难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是过去长期采用的学科课程所无法比拟的,配合新课程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保证新课程所追求的基础性、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等目标的实现。

二、知识体系的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与以往的物理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较大的变动,就力学部分而言,以前的教材都是先学习力,然后在讲解运动的描述有关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是先学习运动的描述,再讲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我们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存在着因果关系,前者是告诉学生原因在看结果,而后者却是使学生先认识现象,根据认知规律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想要知道现象产生的原因的需求。此外在机械能一章,也先从追寻守恒量入手引入能量的概念,然后再学习功的有关知识,与以前的安排相比也更加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

三、实验的安排不同──充分体现科学探究

以往的教材都是将实验集中于教材的最后,而且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没有丝毫作用。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实验穿插于课本当中,都采用了实验探究在学习结论的模式,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就采用了先安排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再单列一节课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模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此外,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动能定理等知识的学习中,也都采用了先实验探究,再理论学习的模式,充分突出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新课程理念。

除了实验探究外,理论探究在新课程实验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重力势能的学习,摒弃了以往直接给出重力势能定义和表达式的做法,采用了先从理论上探究重力做功的特点,找出既与重力做功联系密切,由于势能特征相一致的具有特殊意义物理量 ,然后再根据第一节中学习的知识将 定义为物体的重力势能。

探究内容的增多,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等科学素养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阅读材料的变化──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以不同形式设置了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与科技、社会相关的“STS”、介绍物理学史、科学发展历程的“科学漫步”、作为课堂知识的有效补充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这些材料为在物理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考中的信息题准备了充足的原材料。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突出各种阅读材料的地位,挖掘阅读材料的内在潜能,使阅读材料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初中物理“新课标”学习日志 篇4

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交流,结合对自己的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分析、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这次的研修,我的教育、教学理念获得了更新,教学思想在发生着微妙变化。听、看了各位老师的讲解与案例分析,让人茅塞顿开,促使我不断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同时对教育教学工作也有了一种新的理解。

首先,通过研修学习,解决了教学中许多疑难问题。在这次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家的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已。

其次,通过研修,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通过对各位老师就新课标的分析讲解的学习,使我对教学目标把握更加准确,通过对各位老师对教学案例的精彩分析的点评、分析,使我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更加得心应手;通过学习,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及课改给教师提出的高要求;通过学习,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通过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通过学习,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最后,通过研修,引发了自己多层面的思考及感悟。

我在积极参加网络研修培训,聆听专家讲座的同时,细心琢磨我的每一节物理课的课程资源,对物理几大版块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探究活动不能很好落实的问题,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怎样从生活走向物理的问题等。所以,这次学习是我物理教学生涯的一个里程碑,让我受益匪浅。

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初探 篇5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物理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物理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成为物理教学的核心。李政道教授在回答怎样才能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概念教学首先要符合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学生整体物理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物理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概念教学和探究教学一样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途径。它以纠正、补充、完善学生的前概念,建构正确的认知为己任,意在给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及以后的人生产生有意义的影响。谨就新课标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前置概念的构建

物理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物理概念。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概念教学注重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并基于学生的认识来设计教学,帮助孩子建构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前概念。比如关于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一问题,通过前测了解到:有的学生认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到地球的,因为学生透过窗户、灰尘看到过直线的光,晚上看手电筒的光是直线传播的——这样的日常经验不仅体现在这一内容上,孩子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认识、看法,但是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比如这个孩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有些是不正确或是不清晰的,例如有的孩子就认为光是沿曲线传播的,转着圈的这串那转的,要不然就不会哪哪都有光。基于孩子的这样的认识,老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直切主题,公布孩子的各种观点,引起孩子之间相互质疑,让他们争论,真正产生想探究这个问题的迫切愿望。而老师对孩子的想法通过前测已基本了解,在引导孩子设计实验方法时,孩子会基于自己的认识,设计一些相关的实验方法,如有的孩子需要一些尘土,扬起来之后,用手电筒的光射过去,看看光线的传播途径,于是老师提供烟雾箱,建议孩子用烟雾代替尘土---孩子通过探究,会使先前不正确、不清晰的概念变得清晰、正确。长此以往,孩子在遇到问题以后就会质疑自己的原认识,形成主动探究的科学意识。再如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那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即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逐步使学生在前置概念构建时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

用探究的方法学习概念

新课标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应用,科学探究既是内容又是学习方法,概念教学中通过对前置概念的质疑,提出问题。结合实际形成猜想,通过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讨论,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种方法在概念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标准中表述“能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比比皆是。内能概念的教学,《标准》是这样表述的:了解内能的概念--属于“了解”水平,要求从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来定义内能。要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内能是能量 一种重要形式,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反映概念教学对科学探究的要求,还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机械效率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理解机械效率必须先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概念嵌套,逻辑关系比较复杂。对于较抽象类的概念更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层层剥离,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解决方法:通过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比较动滑轮提升重物的不同组合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功出发研究机械的性能。通过对物理情境和实验的探讨,明确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含义。通过对数据分析、比较,得出机械效率的定义,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各组装置的机械效率。结合实际让学生体会机械效率的意义,为下一课时分析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机械效率等问题打好基础,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机械效率。

物理教学中老师觉得抽象概念难讲,学生觉得抽象概念难学,像这样的抽象概念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联系实际的例子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容易建立对概念的理解。再通过课件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一定更加便于学生接受。

概念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深入不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6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是初中物理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方向标,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标一脉相承,不断提炼和升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度切合。

随着20xx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跨学科”成为初中物理教育的热词。如何立足物理学科,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有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每位初中物理教师深入思考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

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从理念到行动,积极落实素养导向下的课标要求,从明确目标,设置驱动任务,实验探究,有效评价四个维度,突破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跨学科育人功能。

我与高中物理新课标 篇7

一、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外部学习动机就是指因学习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学习动机, 它与知识本身、学习活动没有内在联系, 只是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 成为外部诱因。例如:为了达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习中有了外部学习动机, 才有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 还有不少繁杂的分析和计算等, 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必须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或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 才能有毅力、有恒心克服困难, 坚持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目的教育是培养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新课程教学目标三维度的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物理中获得的诸如理解、综合分析、计算等许多能力, 不论他以后是否从事的是物理方面的工作, 都会使他终身受用的, 这样学生对学物理的目的就有了更广阔长久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领悟和欣赏物理学家怎样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 怎样说明自然界如何运行的, 其融入了科学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学得轻松, 提高了目的教育的成效, 外部学习动机更易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中, 教材也有大量创新, 特别是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 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方面, 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 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

二、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的满足, 学生努力学习仅仅因为他们感兴趣或是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学起来有味, 从而产生强有力的认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后, 他不仅乐意学而且思路开阔、学习效率高, 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注重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渗透, 着力展现“重过程”, 让学生感悟一个求知的过程, 一种思想方法, 一种用“已知”求解“未知”的精妙,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 当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伴随着学生时,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新教材在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 更重视提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许多好素材, 介绍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 更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中, 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 会像所有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洁的三句话;而牛顿更高明, 他揭示了以上万个观测数据中蕴藏着的极其重大的“天机”——万有引力定律……这些, 使人眼前一亮, 豁然开朗, 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要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一主要目标, 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从实验中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第一, 新教材许多内容增添了实验, 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获得感知,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 新教材增多了实验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中增加了“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演示实验, 能深层次、多角度地阐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使难点不难学, 学起来轻松而有趣;第三, 新教材更侧重通过探究实验,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设计实验、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例如将原教材“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良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当学生面临着“如何找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困难时,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过程中逐一解决“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怎样综合实验的最后结果”等问题, 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索过程中,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 不仅内部学习动机强烈,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我与高中物理新课标 篇8

一、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方式的创新当中,首先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情景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按照自己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创造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

例如,自由落体运动是否一直匀速地进行直线运动?还可以给学生举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实际例子,例如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放在高空当中,谁会更快速度的落下?学生被这些问题所吸引,不仅会提升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更加充分地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这方面的知识,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除情景式教学模式以外,高中物理教师还能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方法来完成教学活动。高中物理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知识和规律,更要讓学生掌握探究科学实验的方法。因此,在高中物理的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万有引力”这一内容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开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课堂上对学生提出与万有引力相关的知识内容,学生根据这一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提出生活中发现的与该规律相关的例子。用实际存在的事物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对今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采用实验和知识结合的教学方式

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还可通过实践和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教学的知识能够更加深入的掌握。高中物理是一门终究会运用到生活中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拿出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行完成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中物理知识当中涉及电路组成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对于空洞的电路知识往往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拿出简单的电路构成,让学生对照学习的电路知识进行组装,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来完成电路的组接,看是否能够正常通电。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所学习知识的正确性,不仅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还加强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学习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9

新课标学习心得

经过本次的网络培训我认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对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能说出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验现象,并能总结出实验结论;在学生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去记忆,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物理教学中,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理解物理,同时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物理,感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学习初中物理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10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教会学生物理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要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观察和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认真观察实验中物理现象,注意观察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在学生自己做实验时,应要求他们弄清实验原理、目的,理清实验步骤,严格按实验规则操作,但不是对知识的复制,更应该创造性的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并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事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物理概念、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该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增强创造意识、创新能力。针对当前中学教育的缺点,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改革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大纲规定的“必学”知识是物理学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但是物理学本身的基础,而且也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狠抓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对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要不厌其烦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理解和应用。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⑷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常规,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每一节物理课,每一个物理实验知识点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现成知识,而是注重怎样将它灵活应用,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例如在学习“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几个问题:〈1〉气压降低则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讨论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0,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至宇宙中的绝对零度:-273。15度),〈2〉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讨论结果: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慎密的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与新课标同行 篇11

如何提高初中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如何通过“欣赏·评述”课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判断呢?

一、要对“欣赏·评述”教学有正确的理解

“欣赏·评述”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判断能力,丰厚学生审美的文化底蕴。初中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欣赏,国外欣赏作品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椅中圣母》,国内欣赏作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悲鸿的《八骏图》等,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围的欣赏,每课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学生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烂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鸣。四是其他形式的美术作品欣赏,如雕塑、建筑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欣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要善于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整合,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不仅是一种审美教育,而且是一种涉及多门类多学科的文化艺术熏陶。《课标》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承担这种美术文化教学载体的应该是“欣赏·评述”课。从这一点来讲,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判断能力,教学中就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一)加强与语文的整合,准确把握作品主题。

美术欣赏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其他学习板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中不能把美术欣赏与其他板块的学习完全割裂开来,使美术教学成为有机的教学整体。“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板块的教学均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一定的美术欣赏环节。美术欣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它必定与语言传承相关联的语文学科关系紧密。加强美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如欣赏列宾的《伏尔加纤夫》这幅作品时,可与语文教材中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相结合。在欣赏这幅画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先回顾《伏尔加河纤夫》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然后指导学生进行《伏尔加纤夫》这幅画作进行欣赏。这样学生不但能理解画作的主题,更能了解画家列宾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学生在欣赏画作时,同时受到俄罗斯那段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增强学生鉴赏的文化底蕴和鉴赏的正确方法。

(二)加强与音乐的整合,感知作品的深邃意境。

美术是造型艺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往往相互融会贯通。我国古代有“琴棋书画”是一家之说。事实上,精通书画的人往往也精通音律,如唐代的王维、吴道子等。美术作品常常有着深邃的意境,汇总意境只可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由于美术作品的意境较难,而意境表达的最好形式则是音乐。如果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适时播放一些与美术作品主题相近的轻音乐曲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欣赏美术作品,势必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欣赏宋代马远的《踏歌图》时,由于作品构思优美构图优美且意境深远,学生不同程度地体会到这一点。如果在指导学生进行歌曲欣赏的过程中播放像《高山流水》之类的轻音乐,那么学生将会在优美的旋律中更深刻地领悟美术作品的深邃意境,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美术与音乐的双重洗礼,心境达到至高、至善、之美的境界,从而达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的目的。又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播放一段古色古香的民族音乐,创设古典的情境,使学生从良好的心境入手,逐渐进入艺术氛围,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加强与生物的整合,正确欣赏人体作品。

在中外美术史上,优秀的人体作品数不胜数。人体是美术作品表现的重要题材,正确认识人体结构是教育学生正确欣赏和绘制人体作品的必要前提。男女两性体型差别较大,他们呈现出不同风格的美。在让学生欣赏和绘制人体作品时,要结合生物学上关于人体骨骼及肌肉的名称、位置、作用及男女形体的差异等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男女两性的体型特征。男性由于骨骼大、肩宽、肌肉发达,因此男人形体给人以强健的力量感;而女性由于骨骼较小、肩膀较窄、皮下脂肪较多,给人以一种丰腴的曲线之美,这样学生才能对人体作品有正确的认识。

浅谈新课标物理的有效教学 篇12

一、转变观念, 不断学习

新课标理念的关键一点就是为了学生的终生发展, 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来充分开发学生自我发展意识与终身发展能力。要求教师用阶段教育到终生教育转变, 把自己作为学生终生发展的引领者, 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二、以探究式有效教学方式,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探究式的有效教学方式是“授之以渔”, 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 在“自己的课堂”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例如, 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间的关系这一节课上,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提问———观察———合作探究———交流总结这一过程, 在参与活动中形成科学的探索思维和探究交流的合作意识。

三、进行新课标课堂有效教学

结合实际生活, 创设合理的物理情境, 将质疑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合作, 使学生在愉快的互动学习中提高能力和终身发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求知的心理素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和谐认真的情境中自主学习, 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学, 要求教师重点培养自主学习的探究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使学生能终生发展。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探究有效教学模式,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深入探索教学规律, 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创新发展、有效发展、科学发展。

摘要:作为一名前沿阵地的教育工作者, 应在新时期教育教学实践特别是新课程标准推广过程中, 开展探索有效教学、创新教学的模式, 新时代物理教师更应不断学习, 不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践行新课标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真正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

上一篇:夏天作文500字_小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保洁员清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