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精选8篇)
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近年,全市大力推进教育内部管理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校长负责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不同程度的落实,但在关键环节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一是选拔校长的机制不活,选拔形式和渠道单一;二是校长责权不对称,无限的责任,有限的权利,班子怎么配,教师怎么管,这些事关教育质量的大事,往往不是校长说了算;三是各类学校校长任职条件、任职资格不确定;四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校长该谁管?校长该对谁负责?是对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党组织或政府?在实际工作中比较模糊。五是外部环境不宽松,校长往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时间协调外面部门和单位的关系,办事难的问题也很突出。六是考核评判校长机制不健全,管理的目标责任也不明确。往往是良莠不分,优劣不分,能上不能下。与此同时,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教育局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未理顺管理的职能,人权、财权、事权相对分离,无法正常行使本应履行的职责。
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教育大业教师为本,教师质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但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却不健全,突出表现在:分配机制不活、教师队伍正常流通渠道不畅通、农村学校生活条件和教师待遇差,缺乏吸引力等几方面。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分配模式,干多干少,干坏干好基本一样。工资能多不能少,职称能高不能低,教师能进不能出。教育人员缺乏与社会互动式交流,外界优秀人才进不了,素质差的教师又不能淘汰出,构不成真正有效的竞争态势。同时,绝大多数村小无教师基本生活设施,而且代课教师待遇极差,使这些学校根本留不住优秀教师。全市代课教师的平均工资只在160元-300元之间,有的学校只能请不合格代课教师,甚至有小学或初中毕业生代课的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偏远学校,新分进的正式教师,由于待遇太差,宁肯辞职外出打工也不愿留下任教。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呈现年龄老化,学历低,教学能力差的特点。全市有村小教师9418人,其中40岁以上的4214人,占教师总数的44.7%,大专以上学历2320人,仅占24.6%,小高以上职称1754人,仅占18.6%。目前全市尚有代课教师5306人,其中小学4750人,初中556人,2004年-2007年普通高中将缺1100人。教师问题直接影响了全市质量的提高。
三是管理监控不到位。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行政部门不能充分有效发挥管理职能。如在干部任用,教师选择、分配、调动,资金的分配、划拨等方面外界干扰过多,使教育行政部门不能按教育规律和管理规律行使管理职权,削弱了对学校的监督、调控力度。这种现状还造成个别地方出现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对立的现象,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或建议听之任之,不落实,不执行。二方面是学校内部执行力度不够,制度建设多,落实少,说得多,做得少。学校对教师的行为、教学效果和过程监控不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生行为指导和帮助不够。三方面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监督管理、奖惩机制不健全、不完善。旧的质量评价体系已不适应课改要求,而新的体系尚未建立,造成质量评价与督导评估工作无法有效实施。
四是办学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在相当的贫困山区县,县级财政只能保吃饭,有的连吃饭都不能保,更不用说有多余的经费来发展教育事业。据最近测算,全市普高负债2.3亿余元,“普九”负债2.97亿元,“排危”负债6623.2万余元,县级财政欠拨教育累计已达6885.19万元,学校为学生垫书杂费达1438.5万元。近年来,高中事业规模发展极快,部分县为了解决高中规模不足的问题,挤占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将部分初中合并后增招普高班,使原本办学条件就紧张的义务教育学校又承担了更重的任务,而高中的办学条件和规模也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最终造成义务教育和高中办学条件都不能满足提高质量需要的结果。
办学条件不够,使农村部分学生无法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入学,每天起早摸黑、步行四、五个小时上学,使学生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近两年来的学校布局调整加大了这一趋势,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节省开支,大量撤并偏远、规模较小的学校,使更多中小学的学生奔波在上学路上。
教育的办学条件不足,还造成大量超大班,部分地区中小学班平上百人。在这种条件下,教师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只能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没有更多精力去研究质量问题。
针对当前的问题和困难,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一、强化教育质量意识,为“质量”提供思想保障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关系到民族前途命运。而检验教育标准核心就是教育质量。当前,教育已经发展到从全民教育概念向受教育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阶段。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开放的、新型的教育管理和质量意识,围绕质量抓教育,增强抓好“质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抓龙头、抓名校,推动教育全面发展的意识,全面实施“三名”工程,即学校建名校,教师评名师,学生考名校,带动教育全面发展。把教育质量纳入对下级的目标考核中,严格考评,奖惩逗硬兑现。
二、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为“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在学校班子建设方面,首先要简政放权,取消校长职级制,认真落实校长负责制,把校长的考核、任命、奖惩权下放给政府的职能部门,班子怎么配主要由校长说了算,主管部门审查把关即可,教师怎么管由校长说了算,避免对校长行使职权的不正当干预。其次,要制定各类学校校长的任职资格和任聘条件。再次,在校长的选拔、任用上要走民主道路,拓宽渠道,打破地域和传统思维限制,采取公开方式选拔,让肯干事、能干事、能干好事的人走上校长岗位。第四,建立健全对校长考评机制和评判体系,奖优惩劣,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第五,要在切实保障校长职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职代会的监督作用,确保校长权利的正常运行。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牢固树立“国运兴衰,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观念,要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建立合理的流动、激励机制。一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凡执教教师必须首先取得教师资格证,反之,一律解聘。二要完善中小学教师评聘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实行评聘剥离,形成竞争氛围。建立与考核、聘任制度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逐步扩大学校在教师报酬分配上的自主权,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以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待遇、奖惩的重要依据。三要通过调整岗位、进修培训、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员到中小学任教等途径,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问题。加大教职工考核、聘任(用)力度,清退不合格教师,辞退代课教师。建立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名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制度,实行定期双向交流。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近郊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的工作。在偏避的农村要建立“学校联舍,教师走教”制度,实行人事、经费、教师待遇、教学统一管理的四统一体制,让偏避的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四要实施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作用,实行名师跨校服务制度。对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名师在晋职、调资、评优、奖励、福利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五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提高教师素质。
--在行政班子建设方面,各级教育局班子建设好坏,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好坏,首先要建好班子。一个好班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一要思想解放,观念新。二要思路清晰,方向明。三要团结协调,齐心干。四要措施得当,抓落实。五要人民满意,成效显。用好的机制、好方法,选好配强班子就是抓住了党和政府抓教育的“牛鼻子”。其次要放权,把教育的事权和人权、财权有机的统一,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行使管理职能,统筹考虑教育全部工作,下好一盘棋。再次,党和政府要建立对教育局的目标考核评估机制,奖惩逗硬兑现。
总之,要在队伍建设上实行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职称能升能降的竞争机制。
三、加大投入,为“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要有人民满意的投入”。对教育的投入首先必须确保政府的主渠道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在义务教育上,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转移支付45%以上的经费用于农村教育,确保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做到“三个增长”,确保学校的“三保”经费落实。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民办教育的大力发展。拓宽筹资渠道,采取多种方式广纳社会资金投入教育,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措施化解学校债务,为学校解除发展的后顾之忧。
要以创建示范学校为载体,各类学校要通过创“国示”“省示”“市示”工作,大力加强合格学校建设。重点解决好高中扩招校舍严重不足问题,义务教育超大班和学生生活用房、村小教师生活设施问题,完善教学设备设施,搞好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好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强化管理,为“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健全和完善督导评估制度。督导评估是过程管理的重要形式,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措施之一,督导评估制度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教育改革与发展相适应,要构建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的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督导评估制度,把单纯的鉴定性评估模式与发展性评估模式相结合,区域性督导评估与对学校的督导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制度,形成综合性督导检查与专项督导检查、随机督查相结合的督导方式。
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学校在制度建设上要构建和完善两大保障体系,一是全面目标计划体系。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把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管理行为和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建立科学的目标计划体系,即学校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并围绕目标的实现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二是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学校应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引导教职工将目标落到实处,落到管理的全过程。在过程管理中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制度上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全面保障;对教育、教学、科研、行政、后勤工作作全面质量监控,紧扣教育教学中心开展工作,以阶段性目标的完成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结果。
健全和完善对三支队伍的考评制度。完善考评制度是强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育和学校内部管理,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有力措施。在教师的考评上,要从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工作实绩等方面全面综合考评,要将自评、互评、听取学生意见、学校考评组考核的方式结合进行 ;对校长的考评,重点应看其是否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务实、民主的工作作风,突出的工作实效;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考评,重点应突出其是否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学校,是否健全了有效的、对学校的管理、指导制度,是否以质量为中心开展工作,是否当好了党政的参谋助手,是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考评工作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教职工的考评必须与聘任、职称晋升、评优、奖金发放等密切挂钩;对校长的考评,要将考评结果与校长的任免挂钩;对教育行政的考评要与其政绩挂钩。要通过科学考评,真正体现“干多干少”“干好干差”不一样的原则。
五、优化教育发展环境,为“质量”提供政策保障
规范政府各职能部门对教育的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内学校的人、财都应有调控权,以便更合理、科学的分配和分布教育资源。在用人方面,不管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校长的任命和教师调动应该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使用上,应以教育的意见为主,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审查。只有将人、财、事权统一起来,才能做到权利与责任的对称,才能对学校工作进行有效调控,行政调控才能产生作用和效益。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不得对学校随便检查,确需要检查的,必须经相关党政领导同意。禁止向学校或学生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对学校发生的乱收费事件,一般由教育行政部门调查处理,若涉及重大问题,可提请纪检、监察和纠风部门共同处理。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强令学校停课,让学生从事社会公益劳动和参加社会活动。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人民政府应当贯彻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切实保障民办教育的合法权益,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何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机构不得违法收取费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民办教育机构摊派各种费用。
对各级各类学校在征地和新建、改建教学用房、教职工和学生生活用房及其附属建筑设施时,要从简从速为学校办理有关征地、建设施工等手续,坚决制止在学校建设中的强装强卸、强买强卖行为。
1 中职教育分层教学的现状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提高教育水平。在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之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更加说明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亟待性。很多中职学校已经纷纷加快教改步伐, 根据生源情况, 分层教学的模式也孕育而出, 此教学模式希望学生尽可能地开发自身潜能, 其出发点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 但目前中职教育的现状却使得分层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其主要表现如下:
1.1 观念难转变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决定教育发展的方向, 也决定教育的质量。中职分层教学这一新的职业教育模式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 但老师们的教学观念却显出与分层教学的不适应。例如, 传统的知识结构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观念等。
1.2 教管难结合
分层教学使班级学生经常根据学习效果进行调整, 学生的不稳定性导致教师在教学管理上极易出现一种无序状态。再则, 由于中职学生原本的一些因素, 故在分层时通常会因学生学习效果和日常纪律两方面表现来划分, 因此在同层次班级里也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这让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等过程中出现被动。
1.3 实训操作资源匮乏
据了解, 大部分中职学校使用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实训资源都是那些已被企业所淘汰的陈旧的设备, 设备落伍使学生难学到最新操作方法, 有的甚至连这样的条件都不具备。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学多数只停留在耳听口授或观看课堂上教师的演示, 对于实际动手操作甚少, 在这样的条件下分层教学的开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1.4 学生对分层教学积极性不高
部分学生认识不到分层教学对后继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消极厌学情绪, 不愿到层次高的班级, 存在畏难思想。
2 中职教育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国家政策、体制和具体实施过程形成的矛盾
虽然国家一再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将职业教育确定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并推出一系列的中职教育优惠政策;但另一方面对于当前各用人单位不切合岗位实际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的现象没有加以调控, 执业资格认证、执证上岗还未规范化, 从业体系也还未得到完善, 因此中职教育在实施分层教学后学生、企业均没有最终、最直接的效益评价, 导致学生体会不到分层教学的良好效果带来的现实利益。
教育资源匮乏与分层教学之间的矛盾。
2.2 这里的教育资源主要指师资力量和实训基地
在师资建设上, 国家每年对“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名额极其有限, 导致大量的中职教师在适应市场新技术方面的能力弱, 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 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另外, 国家政策引领不够, 学校也缺乏更深的探究, 没有合理的师资培养机制, 教师在分层教学的实施中时有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再则, 当前很多中职学校只有少数的实训场地, 其规模和完整度远远比不上实训基地, 带来的教学效果也远不及实训基地的效果好。
2.3 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与新模式之间的矛盾
传统的教育管理是静态的, 学生一旦划分好班级就不再变动。从卢因的“群体动力理论”可知群体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相互接触又是相互影响的, 集体学习也是如此, 动态的分层教学形式使“群体”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但动态形式需要灵活的教育管理方法来维护。比如在同年级里进行专业内分层, 各班学生根据每一阶段的考核成绩分到相应层次的班级, 这在打破原有的班级范围上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时常的进行动态调整, 由此带来的学生课堂出勤、学生成绩的统计、各层次考核的标准是否客观合理等等问题都需要更灵活的教育方法来解决。
3 提高中职教育分层教学质量的建议
3.1 解放思想、统一观念, 打消畏难情绪, 创新教师队伍培养模式
首先, 需继续解放思想、统一观念。职业教育要想发展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当前中国发展形势及对技术型人才又有了新的要求。而分层教学是在结合当前市场需求下开始探讨的新模式。但是, 尽管很多中职教师意识到职教改革的重要性, 在改革路途中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亟须进一步转变。另外, 通过进一步完善激励制度, 大力推进绩效改革, 能更有效的激发老师们主动学习、主动作为, 在教师队伍中营造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氛围。另一方面, 加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在实施中职教育分层教学时一直关注的是学生情况, 往往忽略了教师这一重要参与者, 其实, 中职教师的个体差异同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客观依据, 这些差异决定教师自身的条件能否真正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基于很多因素,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构成主要有两大类, 一类是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从事中职教育, 这类教师有激情、有想法, 但在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广理论、轻深度、轻实践”的教育缺陷下他们往往专业知识不够硬、实操能力也较弱, 在进入中职教育岗位后发现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一些课程与大学课程是脱节的, 对他们来说, 不仅是学生新学习此课程, 他们自己也是新接触此课程。加之学校对新教师上岗前缺少相关课程的系统培训, 无形中造成年轻教师一种教学压力, 导致这部分教师尽管有热情、有计划, 但却因怕出错而在工作中畏畏缩缩, 心存犹豫, 这些畏难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主动作为。另一类是中职学校从工厂企业引进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技术人才, 这类教师在工厂积累了大量的实操经验, 教学中走的是经验传授途径, 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这两类教师各存在利弊, 因此亟需加强教师队伍的在职培训, 探索一条理论与实践并进的教学改革模式。但目前已有的“骨干教师培训”的指标名额极其有限, 要想将培训成果大范围的推广学习有一定的难度。除有限的国家组织的专门的理论培训以外, 中职学校也可内部实施岗位轮训及交流, 让同专业教师之间以共同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的开展。另外, 学校还可利用校企合作这一重要资源, 适时派遣相关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学生岗位实地培训学习。在提高教师岗位技能后更利于教育教学的实施, 对提高分层教学质量有很大促进作用。
3.2 改进中职分层教学方法, 形成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 是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 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 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为目的, 加强专业技能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就目前职业学校生源质量有问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一方面, 在很多中职生眼里读技术学校就是混日子的, 所以对于诸如课后还有家庭作业等等他们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事, 他们向往的是越轻松越好, 根本不屑去什么好的班级学更多的知识技能, 这些学生心中重要的是玩得舒服, 在这种前提下分层教学的开展发挥不了其激励作用;另一方面, 职业学校的分层教学大多还处于尝试初期, 具体的实施办法、情况反馈、分层教学效果对学生的直接效益都还处于探索时期, 各用工单位在招聘面试时也没有将学校的分层教学和学生顶岗实习岗位联系起来考虑, 导致学生思想里认识不到分层教学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所以即使实施分层教学也激发不了他们刻苦学习、积极竞争的精神。可见, 职业教育的分层教学需要与岗位技能、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当前科技的迅速发展已经注定单一技能型工人迟早被淘汰, 社会需要的是能快速适应转岗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而分层教学是构建灵活的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分层教学的学习后, 让各层次的学生取得相应的技能知识, 在实际的就业岗位上获得分层教学带来的直接效益。在推行中职分层教学改革中, 采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 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能力。
3.3 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绝大部分中职生是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弱势群体,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动手能力就一定差, 而分层教学主要侧重的是实操技能, 通过分层教学的学习减少学生之间实操能力的差距,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等进行分层次设计, 形成科学的教学管理方法。
3.4 改进传统教育管理方式,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首先, 实行教学管理信息化, 通过大量真实的数据, 教师可以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教学水平, 调整教学管理办法。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化, 还可以使教师快速掌握正确的信息, 信息处理也变得相对容易。例如, 某阶段分层考核结束后, 教师通过网络将成绩提交, 管理系统就可以分析成绩, 检测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水平, 教师教学质量, 为未来修改、制定教学计划提供数据。其次, 完善校园网站, 在校园网上增添一些专业知识、专业软件的下载和学习等等。这不仅对学校的长远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并且通过学生反馈信息也可以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再次, 建立现代远程教育, 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 形成具有特色的中职教育。
总之, 中职学校的发展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 要在当前无法改变生源状况的前提下脱颖而出, 除了改革中职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分层教学的探索外, 还需加强改革后情况的反馈,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促进中职教育分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 2010.
[2]王晓英, 潘相成.对当前职业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培训, 2007 (8) .
[3]陈新宇, 滕鲁阳.中学教育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4]Sternberg R J, Williams W M.教育心理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 2003.
【关键词】高校英语 教育质量 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31-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渐深入,英语成为学生步入社会的一门必备语言工具。因此,高校英语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以更高的标准审视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改进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英语的教学质量。
1.高校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我国的高校英语教育,沿用多年来陈旧的英语教育模式,以教师的教授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不但枯燥乏味,而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单人堂是高校英语教育的一个弊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生的学习时效性也会因此降低。
第二,高校英语教育只适合应试,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还仅仅停留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这个层次,忽略了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育出来的学生在英语语言实际运用技巧上缺乏锻炼,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第三,高校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高校英语教师英语实践经验欠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很难保障教学质量。教师自己都不具备这种能力,有何谈教导学生掌握这样的能力?高校教师自身缺少英语的实践能力,在英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和学生一样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第四,我國高校英语教材内容有待改良。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参照标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材内容单调,侧重于书面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的重视。遵循这样的教材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只能将英语熟练应用于考试中,而很难再日常生活中得到帮助。考试成绩虽然高分,但是在日常的英语交流中,英语水平就显得十分有限了。
第五,高校英语的教学评估制度需要改革。现阶段,以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情况来判定高校英语教育的水平,势必影响高校英语的发展方向。学生和教师均被四六级成绩所累。偏激的教育评估体系,只能限制英语教学,而对英语教育质量的提高起不到任何推动作用。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作为评估高校英语教育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给高校英语的发展带来了桎梏。
2.提高高校英语教育质量的方法
第一,高校英语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师一人堂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有展示自己内心所想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增加英语学习兴趣,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课堂沟通和交流中得到了发展,学习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二,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氛围的改变是高校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乐于去主动学习,提高对英语的热爱程度,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英语知识。
第三,高校英语教材的内容需要注重社会生活的真正需求。高校英语教学应当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的英语才是真正适合高校英语教材使用的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未来高校英语教材发展的大方向。
第四,高校英语评估手段要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改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校英语四六级一直作为唯一的判断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手段被沿用至今,但是,现阶段,通过高校英语四六级的学生并不具备英语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用所应有的实战经验和沟通交流能力。因此,高校英语四六级必然不能是判断英语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中,还需要设立与现代社会英语需求相符合的新标准,以便能够更好的为高校英语教学评估做贡献,正确指导学生和教师学习英语的方向。
第五,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只有教师的知识变得充实,才能更好的教授学生。高校需对在教英语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借以改善英语教师知识匮乏的现状,同时也应该鼓励高校英语教师在工作之余,参加有利于自身英语素质提高的社会活动和培训课程,补充自己英语知识的同时,努力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上得以提高,为自己的教师道路增添新的色彩。
3.总结
综合以上,高校英语教育质量要想得到提升,除了要求高校英语教材教学内容以及高校英语教学质量评估体制的改革之外,还要依赖于高校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配合,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点,高校英语教育质量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高校英语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陈爱科.新时代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M].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
[2]付祥云.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研究[M].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3.
我认为目前英语科组最突出的问题仍然是教学质量问题。只有教学质量完全上去了,我们才能彻底摘掉落后的帽子。如果我连任英语科组长,我会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科组环境,严肃而又活泼的教研氛围,引领科组教师不断探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新方法,新思路。
二、深入教师课堂,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改进。同时,用心挖掘老师们课堂教学中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教学经验,并加以推广。
三、倡导一课一测,一周一测,一单元一测。
四、对新教师及以前没有教过这个年级的教师(如王灏涓老师没教过六年级)加以指导,帮助她们分析教材,研究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难点,以及教法、学法等。
五、检查落实各年级各班的单元测试情况,批改情况,了解测试成绩,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跟进。
六、狠抓单词过关,期末考试之前
一、两周进行单词比赛。
七、狠抓课文过关,第十四、五周举行背书比赛。
八、隔周对中下生进行一次抽测,努力缩小落后面,争取消灭低分。
九、重点抓六年级,计划下学期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及时补救。及时发现差距,及时迎头追赶。
十、引导科组教师做好以下八大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它是学习的动力,是发展动力的契机,只有对所学内容发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自己的整个认识活动积极调动起来。
1、融洽师生关系,诱发学习兴趣
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所以,教师对学生应该倾注爱心,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应注意全面关心和爱护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和帮助。教学时,师生的心理距离要尽可能近些,者溶于学生生活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已见,畅所欲言,跃跃欲说。
2、重视“自我表露”,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尤其是由于这种表露的成功而受到教师的夸奖,甭提有多高兴了。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特征,在课堂上让他们多种感官并用,充分进行表露,既能发展智能,培养能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成学生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在课堂上,给各种学生充分的机 1
会,让他们能够踊跃表现自我,发挥特长。语音好的同学让他朗读、领读;文娱好的让他们扮演角色,表演对话;书写工整的让他们在黑板上作练习,集体纠正;画画好的让他们在黑板画简笔画;普通话说得好的让他们当小翻译……即使是差一些的学生也尽量让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自我表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并在他们的认知表露过程中给予鼓励和帮助,既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强化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3、创设情景语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活动受兴趣的需要支配。”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利用实物、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创造情景和语境,进行丰富多彩的练习活动,使学生置身于情景中,让机械、呆板、紧张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自觉和不自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说、去感嗳,达到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目的。
4、开展愉快教学,增强学习兴趣
愉快教学体现了小学生的特点,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小学生的成长规律,突出了小学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原则。愉快教学能使学生在温馨和谐的语言教学气氛中,学得轻松、愉快、活泼,还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把做游戏、扮演角色、表演对话、唱歌、猜谜、绕口令、小竞赛等这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运用到教学中。
(二)、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由于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因此说教师教学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每当我接手一个班级,都不因他们的学习成绩差而失去信心,而是倾注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和激励他们上进,对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严格要求。
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外,•还应具备全面的良好的知识素质。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职责,而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就应精通所任学科知识。注意知识积累,多看些英文杂志、报刊、书籍等。只有广博知识和多才多艺的教师,才易受学生的欢迎,对学生才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教育影响作用,•才
能促进学生学习教师所教学科的积极性。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实行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所以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教师为主体为学生为主体,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在英语教学中,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良好的素质是前提,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四)、课堂教学中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制定明确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有了准确、具体、可操作的目标,教师才能“导”在关键处,学生才能“学”在点子上。教学目标不宜多,教师必须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
(五)、课堂教学中要有突出的教学重点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集中精力,突出教学重点。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的训练是多方面的,既有听、说训练,又有读、写训练。因此,教师必须钻研教材,找出每一课的新语言点,并紧紧围绕这些语言点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
(六)、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
“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妙在开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主导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必须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设计既科学合理又灵活有效、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易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多用肯定性的评价鼓励、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脱口说英语的积极性。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不再认为讲英语是高不可攀,从而使学生觉得上英语课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创造性活动。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排除小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和干扰,在教学中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英语化,要尽可能使用简易的英语,使学生听得懂,模仿
得出。从而把教师的口语变成学生的语言。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学生传授,通过眼神、动作、手势、表情让学生心领神会,培养学生直接理解、直接学习、直接应用英语的习惯,初步形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能力。第三,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十分强调情景性和趣味性的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要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完成了模仿、重复、对照、变换等语言项目的训练后,可进行适量的英语交际活动,如表演、猜谜、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创造出一种听、说、读、写、演、唱、画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同时,要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结构,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随机更换教学方法,做到“教有法而无定法”。
(七)、要有扎实的训练过程
训练过程是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英语课体现训练过程的标志是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逐步到位的教学过程。要精讲多练,留给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训练的时间,并对学生进行英语语感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反复训练,细心揣摩,仔细体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不断地强化训练中,逐步熟读成诵,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达到脱口说英语的目的。
(八)、加强背诵,也是提高小学生英语质量的有效方法。
北京外国语大学著名英语专家陈玉森教授曾经说过:“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外语是不可能习得的,只能学得,必须下艰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张要背,不仅儿童要背,成人更加要背。”可见,不管我们学习何种语言,背诵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背诵有助于学习,这是很明确的。它不仅可以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保证极微小的词语刺激都是有效的刺激,还可以被视为要求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检查的手段,增加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系统理解,而且所有这一切都是可以同时奏效的。在任何情况下,背诵都是一种对学习者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行动。”大量反复的朗读和背诵可以帮助我们打开大脑内由表层脑到深层脑的记忆回路,记忆的素质因而得以改善。学好英语,决定性的因素是必
须有大量英语感性材料的积累,积累得越多越丰富,听、说、读、写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而这种英语感性材料积累的途径,最重要的就是背诵。
大量的背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敏锐的语感。因为背诵的过程实际上是口、眼、耳、脑综合运用的学习和思考过程,各种感官一齐用力,记忆自然更加深刻,而且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还会被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打动,获得情感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必经过画蛇添足的分析,无需微言大义的阐释,就能做到“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那么背什么?怎么背?本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背单词。
单词是语言的基本要素。对于以英语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都应掌握一定的英语单词。
(二)、背句型。
英语里有很多句型,如: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do you do on the weekend?What do you do? Can I help you?等。诸如此类的句型要背得滚瓜烂熟,能脱口而出。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在组织句子的方法上有很大差异,汉语按语意来组织句子,而英语则按语法结构来组织句子。比如我们很多中国学生都熟悉的一个句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被误译为“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就是因为不懂英汉句子组织方式的差异而犯的错误。正确的译文应该是:“If you study hard,you will make progress every day.”为了避免在实际生活或英语书面表达中使用中国式英语,学生在平时应多读、多背、多积累英语语言素材,尤其在日常阅读或学习中遇到优美的文章和句子时,也应熟读并背诵。这样读得多了、见得多了,日积月累,就会逐渐形成英语语感乃至英语思维.(三)、背课文
背诵课文非常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背诵一篇英语课文的过程就是用英语思维的过程。特别重要的是,一旦熟悉了课文,学生实际上就在课文所形成的语境中学习词汇了。由于课文给词汇提供了语境,更便于理解和掌握词汇的准确意义和用法,还有助于发现词汇在形式上的一些特证。不可否认,在英语学习中,背诵,特别是课文的背诵,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实际上,背诵
课文是中国人学习语言的传统方法,它不但可以加强记忆、积累语言材料,而且可以定型语式句式,语套模式和行文模式,所以将背诵用于英语学习尤为见效。因为一种语言的具体句子和语篇是无限的,其结构模式则是有限的。掌握一个结构模式或行文模式就意味着具有生成无数语句和语篇的能力。语言模式的作用类似于数学公式,非常重要。而经典的语言模式则存在于课文之中。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掌握其模式,丰富英语语感。许多英语学习成功者的经验证明:要学好英语,第一重要的就是“下苦功夫”。依据这种理念,英语学习的“速成论”是不可取的。要不断提醒学生,开始学习时千万不要畏惧苦背,因为万事开头难。背时要用心,要不断总结自己的背诵方法,制定自己的背诵方案,探索自己的背诵规律。等到苦变甜了,背的劲头就更足、更加自信,小学阶段是背诵的最佳年龄。小学生要利用好这段黄金年华,熟读、多读、巧记一些单词(短语)、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让数篇经典名篇烂熟于心,记得牢,用得活,让背诵成为英语学习的有力工具。
九、让每个学生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
对学生的要求:
(一)、上课的习惯。做好课前准备。预备铃响就安静下来,由科代表发音让学生唱英文歌或表演韵句,造成学习英语的气氛。中高年级利用课前5分钟来听默写单词或背诵课文。
(二)、严守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为此,教师要使学生个个处于紧张的思维当中;让学生个个有事做,不给予调皮的机会。
(三)、主动积极,大胆开口,正确朗读的习惯。
(四)、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要求卷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再要求规范、工整、美观。
(五)、每天课后自觉复习,朗读、背诵、记忆的习惯。学习也是要靠积累的,学一点,会一点,记住一点,才能逐步提高到快速反应。
依托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是普通高校夜大学教育的优势,但如果不能对全日制教育资源妥善加以选择利用,则会成为阻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特别是教学计划,普通高校夜大学的教学计划就应摆脱全日制教学计划模式的束缚,体现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特色,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夜大学教育质量提高夜大学教学质量,应抓住以下方面。
一、专业设置以适应地方需求为主
普通高等学校的夜大学专业设置一般依托日校,与日校相同或类似。这样可以利用日校长期的办学经验,学科、专业、师资、教材、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上马快,教学质量也有一定的保证。但这样容易造成“普教化”的现象,学习内容、方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等与成人工作岗位脱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距离拉大使学员觉得学不到知识和技能,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助长了混文凭的学习风气,教育质量难以真正得到保障和提高。因此夜大学专业的设置应同日校有所区别,加强与行业或企业等学员单位及用人单位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专业的设置和专业所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选定专业主干课程。积极设置主要是而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二、培养目标以服务于从业人员为出发点
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时代性夜大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来源广泛,主要是具有丰富社会生活和工作经验的在职从业人员,年龄跨度较大,家庭、社会及工作背景千差万别,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目的不是漫无边际的知识储存,而是希望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把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增强的能力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应针对学员这种学习的现实性、定向性,夜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以服务于从业人员为出发点.以传授专业技术为发展目标,将理论知识融于应用技术中,培养社会急需的、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的、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且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突出能力、素质
使学生具有本专业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职业道德与公民素质教育。
四、课程设置做到少而精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中心,根据夜大学学生和教学特点,成人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应彻底打破普通高校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的结构和课时比例,更改为基础课应用性专业课、专业技术实践课,课时比例根据各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及生源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定,不搞一刀切、主要是突出专业特色,体现实用性原则。但也要克服片而的短视行为和实用主义。
夜大学教育对于基础课的设置,要坚持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和夯实基础的原则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基础课要适当教学中要努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教学内容上不能面面俱到,而应以后续课程够用为度。但我们也必须重视基础课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如像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程,不但在课时上应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在教学中还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以保证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
五、教学环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学生工作实际相结合教学环节主要为基础课、应用性专业课、专业技术实践课。授课时间的安排主要为,基础课及职业道德课第1~2学期,应用性专业课第3~4学期,专业技术实践课第5~6学期,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相衔接,构成一个连续的实践训练环节。在实践环节上,将学生的集中实习转为分散实习,主要结合原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缩短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环节。实践教学应采用教学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课时的分配上,要有一定的讨论、分析课时,使上课更注重分析、讨论的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间题供大家探讨、解决,激发学员的学习、科研兴趣、积极性和创新惫识,逐步把学员培养成为具有理论知识更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六、充分利用教学计划执行环节,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聘请“双师型”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这里所指的“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且具有相当的教学能力的教师夜大学因其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要完成好教学仟务,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夜大学生都是在职的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主要为学以致用的特殊性,教师也应有其特殊性。教师在实施夜大学教育的教学活动之前,应深人细致地了解和把握夜大学教育对象的特点与基本素质,对夜大学生特点有一定的了解,最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不能只安排一些刚走上讲台的助教给夜大学生上课,将夜大学教学作为全日制教学的练兵场,这样,很难保证夜大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可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当教学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授课。
教学中也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专业课教学要强化针对性和实用性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家质为一体。
(二)选择适应夜大学生学习特点的优秀教材
高质量的教材是实施好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目前,成教教材普教化的问题还很严重,其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成教教材除应具有一般教材所具有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适应性外,还应突出成人教育特色,强调针对性、实用性、职业性和再教育性。成教教材应以体现现代科学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为重点,把能力培养和家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材中。
结合夜大学生一般缺少理论知识,但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能力的特点,选用的教材应尽可能深人浅出将深奥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便于学生自学,充分开发夜大学生的思维潜力。选用的教材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科的教学要求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方向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及时更新教材,教材内容、知识点要具有前瞻性,能反映成人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目标,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要选择含有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管理经验的内容新颖、程度适中、质量上乘的教材如教育部编写的适用于专科的“二十一世纪成人规划教材”就比较好。
(三)改进考试方法或试题题型
对夜大学生的考核,应注重实际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加大分析理解题型的份量,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为主,重在对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操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将单一的卷面考试变为多样化考试形式,用平时的口试、操作考试、论文考试、课程认定等多种方式考核相关内容。
同心县下马关镇陈儿庄小学
张兴永
我校地处下马关镇陈儿庄村,原有村民1700余人,学生160余人,自从同心县实施山区生态移民工程以来,搬迁到我村的各乡群众达到500余户,净增人口1000余人。到目前为止,还有群众陆续不断地搬迁入住,学生也在不断地增加,已经有近400人在村小就读。学校原有二层教学楼一栋,新建教室8栋,校园建设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之中,估计10月中旬可顺利交工使用。县委、县人民政府、教育文化体育局一直对移民村小学的改造建设工程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进行支持,因此,移民村小学办得好坏,群众满意不满意,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县生态移民工程的稳步推进,直接影响着移民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着当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关系着小康社会的加速建设。
但是,目前学校还存在的很多困难,制约着学校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制约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校园改造工程尚未完工,致使学校硬化美化净化工作无法立即实施。
第二,由于资金缺乏,办公室、教室尚未全面布置、更新,育人氛围不能得到浓厚地营造。
第三,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数量少,学科结构性短缺,音乐、体育、美术、英语教师及其匮乏。
第四,教师知识趋于老化,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技能较低,教学效率不高,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认识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第五,图书、仪器、体育器材、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设施较短缺,影响部分课程的开设,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学校的总体发展。
针对现状,我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斟酌,觉得要搞好移民村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和探索:
一、搞好我校现有教师的思想教育
要通过政治和业务学习、教职工大会、座谈会、个别谈心、板报宣传等形式,在广大教师中开展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的理想信念教育。勉励他们珍惜机遇,做农村教育的模范;另一方面鼓励全校教师树立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和攀比思想,扎根农村,干事创 业,虚心学习,不断提升,更加自觉地投身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工作姿态,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积极寻求我县名校帮扶结对
移民村小学教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应该在加强内部管理、内部强师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外部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全县在统筹安排学校帮扶结对时,构建为“县城学校——移民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帮扶模式,即可增加安排移民村学校中的优质学校与移民村学校中的薄弱学校结对。县城学校(优质学校)结对的数量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二”、“一对多”,即可安排条件好的县城学校(优质学校)结对2所以上移民村学校(薄弱学校),形成“结对链条”。同时安排学校结对时,要考虑两校之间的对口性与衔接性,以利于开展指导和帮扶工作及互相支持。
三、探索与县城学校分层结对路子
(1)管理者结对子。县城学校要帮助移民村学校结合现代办学的总体趋势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提出办学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充实、丰富、完善、提升办学理念。结对学校定期互派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参与对方学校的管理,各自发挥优势,相互学习、互相交流,相互支持。县城学校通过专题报告、座谈、参与管理等形式在办学思想、管理理念等方面给移民村学校以支持,提高移民村学校的管理水平。移民村学校力所能及地为县城学校提供师生体验农村生活的基地和空间。
(2)教师结对子。县城学校教育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与移民村学校全部教师,以一对一的方式结成“师徒”关系,三年一个周期,主要在教学、教研、育人、师德等方面进行“传、帮、带”及互相取长补短。“师傅”要做到学期初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每月有具体的活动形式和内容。
(3)学生结对子。可以是学生组织如少先队结对子。通过学生干部互访、信息交流、共同组织活动等形式使县城学校与移民村学校的学生组织手拉手,发挥县城学校学生组织的优势,让移民村学校学生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结对子。县城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向农村学生献爱心活动,如捐送图书、赠送学习用具、学习用书、赠订学习报刊杂志等形式给农村学生以帮助;双方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写信、互相赠送友谊卡、互相做好事、互相上网等方式进行互相交流和互相帮助,相互学习对方优秀的道德品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 的行为习惯,优势互补,共同进步。
四、不断丰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内容 结对学校开展联动管理活动。城乡学校要共同探索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本为基础、以民主为核心、以制度为准绳的管理思想,不断推进学校管理上新台阶。
(1)建立双方学校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双方学校领导每学期不少于2次召开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总结、交流、研究移民村学校管理中的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县城学校领导班子要参与移民村学校的发展规划、管理制度、工作计划等管理目标的制定。
(2)县城学校管理人员轮流到移民村学校参与管理。县城学校每学期派出不少于1名校领导、2名中层干部轮流到移民村学校参与管理,每人在移民村学校的时间不少于1个星期。以全面深入了解移民村学校的情况,在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工作方法等方面给移民村学校以指导。在参与移民村学校管理期间,要全程参与移民村学校的工作过程,其中至少要听5节课,向教师或学生作1次专题报告或讲座或召开座谈会,向学校提1条以上的意见或建议,写1篇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文章。
(3)移民村学校管理人员轮流到县城学校跟班学习。移民村学校每学期派出不少于1名校领导、1名中层干部、1名中级职称以下的教师到县城学校跟班学习,每人在县城学校的时间不少于1个星期。以开阔学习和工作视野,学习思考运用县城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科学规范地管理学校。在跟班学习期间,要全程参与县城学校的工作过程,其中至少要听10节课,上1节课,写1篇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文章。
(4)指导帮助移民村学校加强校园“三化”建设。县城学校不仅要自身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和文化建设,还要指导帮助移民村学校整治校园“三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健全和完善校园“三化” 建设的长效工作机制,营造绿色生态、优美整洁、文化浓厚的校园环境。
(5)结对帮扶学校开展联动教研活动。教育教学联动是城乡教育联动发展的主要方面,教师是城乡教育联动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学习,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的观念,而观念恰恰决定教师的行为。所以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转变移民村学校教师的教学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把握新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 索新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建立“送教示范”制度。县城学校每学期安排省市级名教师、获县以上表彰的优秀教师到移民村学校送示范课。
(6)驻校支教。根据移民村学校的实际需要和县城学校的可能,县城学校可派教师到移民村学校驻校支教。驻校支教一般以整学年为期安排,以便双方学校安排教师的任课。
(7)可以组织同卷考试分析。双方可共同命制试题或由县城学校一方命制试题,互派巡视员共同监控组织期末考试,并共同组织对考试成绩进行总结、分析、交流。
(8)结对学校开展文化互动活动。根据具体情况,城乡结对学校可组织教师和学生的各类联谊活动,如两校文艺表演联欢活动,篮球、乒乓球、拔河等体育友谊赛活动,书画、朗诵、征文等比赛活动。
五、县城学校力所能及地给予移民村学校物质支援
(1)支援教学设备。县城学校根据移民村学校的实际需要,将自己一部分需更换但仍可继续使用的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教学用具、实验设备、信息技术设备等捐赠给移民村学校。
(2)支援经费开支。有条件的县城学校给移民村学校一定数量的捐款,或出资支援移民村学校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3)支援图书资料。组织县城学校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每年平均每人捐赠图书给移民村学校。
(4)支援学习用品。可以组织县城学校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向移民村学校学生捐赠学习用具、学习用书、赠订学习报刊杂志等。
(5)开展扶贫济困。对移民村学校遭遇重大以外而急需帮助的师生,县城学校可以组织募捐活动予以帮扶。县城学校也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对移民村学校特困师生进行慰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我国发展战略。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提出教育系统要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 逐步实现“创业政策比较完善、创业教育基本普及、创业平台较为健全、创业氛围更为浓厚、创业成果更加丰富”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目标。在此背景下, 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正在许多高校如火如荼的展开。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良莠不齐, 有些学校组织有力, 安排合理, 学生反馈情况较好;而有些学校只是在有关课程名称前加上创业二字, 教学体系与教学组织和传统教学没有太大区别, 学生评价不高。因此, 笔者就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进行一定的探索, 提出一些思路, 希望能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起一点作用。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校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并不长, 近年来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机构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各高校纷纷开展这项工程。目前各地高校是“各自为政”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各搞一套, 水平参差不齐。有成功的典型, 但更多的是“形是而神不是”。许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热衷于指导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竞赛、经商、创办企业等操作层面, 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相当一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上, 课程体系也没有创新, 教学内容换汤不换药, 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相适应。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本校原来的专业课教师和一些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 本身缺乏创业经验。有些高校将希望寄托在企业家身上, 而企业家不熟悉教学规律, 讲课随意性较大, 导致课堂效果不佳。清华大学曾经联合7所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并不高。
二、一点思考
国家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笔者认为各地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核心, 开展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各有特色, 但核心不能丢。我们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 而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在校或毕业后马上进行创业。
为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转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理念, 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对象是大学生, 而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他们的特点是朝气蓬勃, 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 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他们的不足是缺乏社会经验, 没有市场观念, 缺乏必要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但创业不是纸上谈兵, 需要实践经验。因此,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以及研究, 我认为“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合适的可以广为推广的教学理念, 应在此理念基础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能力本位) 。”建立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基础上的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这与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是相吻合的。“行动导向”教学, 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 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 设置学习情境, 组织教学, 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参与, 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 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师可以根据模拟创业项目来设置学习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积极体验从项目创意到计划、实施整个流程。通过模拟实践,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这个学习过程, 对整个创新创业过程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把获得的经验、技能和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通过“行动”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市场, 什么是管理, 让学生在“做中学, 学中做”, 学有所获。
2、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以及“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本专业知识外, 教师还要拥有用跨专业的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经验等各方面都要进行更新。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加以解决: (1) 高校加强对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进行培训, 如安排专业教师参加国际劳工组织与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创业师资培训以及其他较高层次的创业师资培训, 提高师资教学水平。 (2) 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方式提升自己的素质, 走出校园, 利用挂职锻炼、到企业实习、自己参与创业等途径, 为教学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当然学校应给予一定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3) 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 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来, 作为专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补充, 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引导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 (4) 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构, 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教学、实践等各个方面开展研究, 不断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3、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摘 要: 实施任职教育案例教学是深化院校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任职教育深入开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组织任职教育案例教学教员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任职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从教员组织引导、学员主动参与、案例精心选编、信息条件完善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任职教育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任职教育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任职教育是针对拥有实际岗位任职经历的学员,以岗位实际工作需求为中心,以不断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能力为目的而开展的继续教育。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员对案例材料的介绍、引导和提示,促使学员通过独立思考,对案例中特定的客观事实和存在的矛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发表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启发式教学方法。任职教育案例教学是从学员岗位工作实际需求出发,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性案例,结合理论知识,剖析问题所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任职教育案例教学,学员拓展思维,借鉴经验,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结合,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1.案例教学的基本特征
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实践性。案例教学重在创设仿真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岗位任职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入特定事件的具体角色,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订方案,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二是主体性。案例教学充分反映现代教育思想与观念,体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人,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三是互动性。案例教学注重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的分析讨论,形成热烈的、互动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促成思维的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
2.任职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
一般而言,任职教育案例教学以课前教学准备,进行案例布置为起点;以课堂教学实施,开展互动交流为重点;以课后作业实施,提供分析报告为成果的形式开展。通过深化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课前教学准备,进行案例布置。
案例教学实施前,教员应按照课堂教学实施计划中的案例内容和教学重点,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从教学内容分析、案例创作情境和教学提问设计三个环节,明确案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教学步骤布置案例,向学员下发案例文本,提出角色扮演形式,明确案例预习要求,提供基本参考资料,指导学员课前学习,使学员熟悉案例的基本情况,顺利开展分析与研究。
2.2课堂教学实施,开展互动交流。
在案例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包括案例剖析、研讨交流和总结讲评三个方面。
案例剖析:教员通过讲解案例,明确学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示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发学员思考,强化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运用。
研讨交流:针对案例中的矛盾和问题,教员引导学员发表不同看法。研讨交流强调课堂互动性,教员要根据学员的反应情况进行适时引导,通过学员与学员间不同观点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形成热烈的讨论氛围,为学员提供充分表达见解的平台,深化案例教学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总结讲评:教员对学员的发言、交流、辩论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开展讲评工作。讲评侧重于课堂教学组织和学员讨论效果的评价。教员应组织学员整理个人阐述观点,分析其他学员阐述的内容,并进行对比和补充,达到相互学习借鉴的效果。
2.3课后案例作业,提供分析报告。
教员指导学员撰写报告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也是对案例教学成果的检验。在经历课前的充分准备、课堂上教员的引导、学员间的积极讨论和教员的总结讲评后,学员对案例中的问题会有新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员指导学员进一步完善修改案例作业,提供作业分析报告,进一步拓展学员对案例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员学习成果的转化能力。
3.提高任职教育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3.1重视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写。
选择与编写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取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员参与兴趣的高低与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员可以从研究领域内现有的案例中挑选适合教学的经典案例,也可以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形式,在广泛收集资料并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新案例。案例选择与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实践性。案例必须来源于实际,不能凭空编造,最好能贴近学员工作实际,或者从学员工作实践中挖掘,案例要突出矛盾与问题,情节设置要合理,才能使学员感受更为真实,更具有说服力。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学习,有效指导工作实践;二是新颖性。紧跟时代发展形势,与时俱进,关注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点;三是代表性。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对同一类或类似问题具有同样的指导和推广作用。
3.2增强教员实施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引导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教员作为组织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筹划不好,无法达到案例教学要求,更不能有效提升任职教育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对教员的更高要求,需要增强教员的组织与引导能力。一是深入案例研究。教员应根据学员实际需要,精选实用案例,深入开展案例研究,准确把握案例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方法。二是组织交流发言。交流发言是案例教学的关键,教员要以问题为中心,在交流发言前提出相关要求,激励学员全员参与交流,对于争论,加强引导,控制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和进度。三是进行归纳总结。教员对于案例教学全过程的总结应简洁明了,有理有据,便于学员思考和比较方案的优劣。通过归纳,帮助学员梳理案例中学到的新知识,掌握处理问题的新思路、开展工作的新方法等内容,重在启发学员思路,深化学员思考,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提升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任职教育教学改革强调要充分调动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教员是“导演”,发挥组织者的引导作用,学员是“演员”,展示个人自主学习能力。任职教育学员具有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处理过一些实际问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员要从学员主体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发挥学员主动参与意识,鼓励学员积极参与,从不同角度认识、研究问题。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意识,编排按班组作业,增强荣誉感,促使每名学员都积极准备,为团队建设作贡献。课前引导学员认真准备,根据教员布置情况,提前熟悉案例,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实际经验开展研究,形成个人观点并具有理论支撑,班组研究形成初步研究报告;课堂上引导学员紧跟教员教学思路,对案例中研究的问题积极发言,阐述个人观点并对其他学员的观点进行交流;课后引导学员结合案例的讲解和讨论分析结论,进一步完善细化报告。通过案例教学全过程有效实施,提高学员参与案例教学的主体性,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效促进知行合一,为提高任职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提供案例教学信息的管理与整合。
开展案例教学,离不开大量的参考资料,提供的有效参考资料越多,学员对知识的理解越深刻,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得就越充分,因此应注重积累案例教学资料,对案例教学提供信息化管理。以开设网站、内部存储等方式,为学员提供案例教学资料库,提供信息化学习平台,支持线上线下学习,确保学员随时开展学习交流。对于每次开展的案例教学,对案例教学信息进行整合。记录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及课后作业评判等,重点记录学员讨论交流过程,有助于分析学员知识掌握情况、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和案例教学组织效果,以便教员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促进下一次案例教学的开展,逐步提升任职教育案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宏军,任安民.任职教育案例教学中教员角色的定位[J].中国军事教育,2011(5).
[2]党建武.对搞好案例分析的几点思考[J].科教文汇,2011(7).
[3]孙军业.案例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推荐阅读:
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06-17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报告10-29
对提高行政效能的思考07-09
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06-03
小学提高教育质量方案07-07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案12-28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07-10
提高教师对学困生教育有效性的研究总结06-29
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心得体会07-07
对提高领导艺术的几点思考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