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十大音乐词典(通用6篇)
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7、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著有《人生为一大事来》、《我的教育思想》等。8、廖文胜: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是中国儿童美术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年仅23岁就成为了当时重庆市最年轻的全国优秀教师。他指导的儿童绘画作品有186件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1件;指导的儿童美术作品135间参加过日本、美国、英国等24个国家的国际儿童画展览。
9、杨瑞清:江苏南京市浦口人,现任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23年来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献身乡村教育,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先后被评为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教育思想:乡村大教育、赏识教育。
10、李希贵: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
11、龚正行:北京八中校长。1997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著有《高中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给新校长的50条建议〉等。
12、康岫岩: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现任天津市南开中学校长,天津市南开翔宇学校理事长,市政协常委兼市政协科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特级教师,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参与写作和主编数学及其他学科类丛书60余册,出版《优质中学的教与学>等教育专著,曾主持或参与9项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被国务院学位办聘请为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委员。先后荣获天津市优秀教师、天津市“最具创新精神校长”、天津市“九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教育思想:整体高素养教育观。
13、唐盛昌: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现任上海市上海中学校长,上海市中学教师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评委数学学科组组长,国际文凭组织和学术组织亚太地区校长代表,国际文凭组织校长委员会的15个委员之一。1993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荣获苏步青数学教学奖。1981年以来先后编著和编译出版了各类理论和学术专著30余本,各类论文近百篇。教育思想:乐育精英。
14、杨一青:现任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杭州市校学管理学会会长。曾被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5、李烈:1994年被评为数学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曾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大赛并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北京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人民教师奖章、香港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著有《我教小学数学》等多本教育专著。教育思想:双主体育人、以爱育爱。
16、刘京海:成功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发起人、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之一。现任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校长、上海市田家炳中学董事长、华东师大兼职教授、上海师大兼职教授;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特级校长、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编《成功教育》《成功教育探索》《成功教育00例》等专著。
评论(1)12 教育家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杰出人士。教育家与教育学家有不同,前者重实践
精神,后者重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
有孔子、墨子、荀子、王阳明;近代中国则有陈垣、陶行知、晏阳初、黄质夫、夏丏尊、林伯襄、蔡元培、马君武、许寿裳、严范孙、胡雨人、胡敦覆、梁漱溟、吴稚晖、梅贻琦、黄现璠、唐国安、徐特立、屈伯川、汤有祥、柳贻征、杜亚泉、武训、黄乃裳、包煜文、容闳、江学珠、史英、陈清枝、杨茂秀和李雅卿;当代顾明远、周舜英、杨立梅、俞慧耕、朱小蔓的教育哲学是中国新时代文化的一部分。
古希腊的著名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有昆体良。
近代的著名教育家有蒙特梭利、Rudolf Steiner、杜威、尼尔、Rudolf Steiner、铃木镇一等。
从理论上对教育家进行界定教育家有多种类型:有广义的教育家、狭义的教育家,有社会教育家、家庭教育家和学校教育家,有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教育行政家、教育活动家、教育事业家、教育改革家、教育实践家,还有“杂家”中的教育家等。中国历史上出现教育家最多的时代是春秋战国、盛极而衰的宋代和天崩地裂的现代三个时期,都是在社会动荡的时代;这样的时期,社会呼唤思想家和教育家,宽松的环境催生着各种思想流派,文化的积淀酝酿出大师辈出。
01.“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新闻发布会
一.评选背景ELECTION BACKGROUND
2013年,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 将城镇化作为未来10年推动中国发展的核心动力。2014年全国两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政府工作报告, 将城镇化作为新一届政府核心工作内容。纵观过去二十年, 中国城市持续高速发展, 城市化率快速提升, 中国仅用二十年的时间, 几乎完成了欧美两百年的城市化进程。据《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 至2011年, 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而国家城镇化战略的提出, 则标志中国城市化从量变进入质变时代。而伴随这一质变, 人口激增、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多元城市文化乃至城市精神的蜕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似井喷般纷纷涌现。城市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物理聚焦, 则承载了这一剧变时代的各种互相冲撞的社会思潮。
目前全球超过300米高的超高层建筑前100座中有61座在中国, 国际著名顾问机构世邦魏理仕在2013年发布一份报告显示, 十年内, 中国超高层建筑将达到1000多座, 为美国同期的4倍。但中国各大城市并未停止疯狂的脚步, 仍在大量兴建各种地标建筑, 随广州塔、上海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 以及北京中国尊、中央公园广场为首的城市新地标陆续开工, 人民网报道将2014年戏称为地标元年, “中国各种奇特地标建筑已超过有当代建筑博物馆之称的土豪城市迪拜, 中国城市正进入最疯狂的年代。”
如果将建筑比喻为刻在石头上的历史, 尽管中国拥有如故宫、颐和园等卓越的古建筑文化遗产, 但建国后, 受意识形态影响, 中国城市大量复制苏联式建筑, 这便是主导中国城市面貌40年之久的“革命建筑”年代。
进入上世纪90年代, 中国城市建筑受城市文化思潮影响, 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至2008年奥运会前, 影响中国城市的主流建筑形态, 一类是“乌纱帽”——以北京长安街沿线随处可见的中式大屋顶加西式包豪斯式样的国家机关建筑为代表。另一类则为“实验场”——以“鸟巢”、“央视大裤衩” 等国际建筑大师设计作品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地标建筑。与此同时, 以张永和、王澍为代表的一批新锐建筑师开始在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建筑舞台崭露头角。2012年, 王澍更史无前例地获得国际建筑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但这些颇具才华的建筑师却基本上只能在如“长城脚下的公社”等小型项目上 实现其边缘艺术创意。
2007年, 北京国贸三期落成, 标志着中国商业地标建筑时代的来临, 天津津门津塔、广州塔、上海中心等超高建筑纷纷涌现, 武汉、沈阳、苏州等二线城市也各自制定超高建筑计划, 比高、比怪、比酷成为潮流, 中国城市进入以美国Gensler、SOM等商业建筑设计所为主导的国际主流建筑话语时代。而另一端, 如复制山西大院的中国院子、复制苏州园林的桃花源等建筑复古派则暗潮汹涌。
2010年, 青年新锐建筑师吴晨设计的中国尊, 在CBD中心, 北京未来最高楼设计招标中胜出。2013年, 另一位建筑界超新星马岩松以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山水为主题, 在位于北京价值巅峰的朝阳公园地标建筑——骏豪中央公园广场项目中夺标, 而马岩松也是第一位在欧美大城市地标性建筑设计中中标的中国建筑师, 他设计的玛丽莲·梦露大厦成为加拿大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的地标。
吴晨与马岩松设计的地标建筑尽管仍为在建阶段, 但却代表中国新锐建筑师已从边缘走向主流, 成为代表未来的一种新势力。无论是乌纱帽、实验场、边缘艺术、国际主流、乡愁, 还是中国新锐建筑师的未来派, 如今, 没有哪一种建筑思潮能够主导中国城市文化, “中国石头”的历史, 更像一种文化大杂烩。此外, 今年3月25日, 有国际建筑设计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揭晓, 日本建筑师连续两年斩获这一奖项, 侧面折射出东方文化思潮不仅已成国际主流, 而且正深刻影响着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
二.评选纪实ON-THE-SPOT REPORT OF ELECTION
1.评委简介
为确保本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主办方在举行网络票选的同时, 成立专家评委会并举办专业研讨会。评委会主席由中国著名当代建筑批评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副 所长王明贤担任, 其他评委会成员皆是建筑、文学、艺术、商业、媒体等领专业翘楚, 领域广泛, 水平深厚。兹作简单介绍:
02.网络评选结果
03.专家研讨会
2.评选过程
本次评选主要由网络评选和专家评议两部分构成。2014年4月16日,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网络专题于新浪网率先上线, 腾讯、网易、搜狐、凤凰等各大门户网站专题紧随其后。来自世界各地的17819196位网友对入围的20座建筑进行投票, 得票数从高至低依次为: 北京·中国尊、北京·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北京·国贸三期、上海·中心大厦、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广州·电视塔、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深圳·万科总部、台北·101大厦、北京·中央电视台大楼、杭州·象山中国美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南京·紫峰大厦、武汉·绿地中心、上海·金茂大厦、天津·津门津塔、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深圳·新国际机场、深圳·平安集团总部、新疆·国际大巴扎。
5月28日,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评委会主席王明贤、专家评委张颐武、顾孟潮、布正伟、刘心武、杨大明、王小山到场。宋建明、陈彤、苏鑫虽未能抽身前来, 但是将意见与建议通过邮件发至现场。会上, 各位评委就入围建筑和网络票选结果展开激烈的讨论与争辩, 并最终评选出前十座建筑:北京·中国尊、北京·鸟巢国家体育场、杭州·象山中国美院、北京·骏豪·中央公园广场、台北·101大厦、广州·电视塔、上海·金茂大厦、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新疆·国际大巴扎、北京·国贸三期。
本次评选的最终结果按网络票选占40%, 评委会投票占60%的方式计算。综合两方面, 此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为:中国尊、鸟巢、骏豪·中央公园广场、杭州象山中国美院、台北101大厦、广州电视塔、国贸三期、上海金茂大厦、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上海中心大厦。
3. 评选结果
“中国当代十大建筑”
ELECTION RESULTS:CHINESE TOP TEN BUILDINGS
(1) .中国尊
目前中国建筑师主创并在建的最高建筑。项目位于北京CBD核心地块, 建筑总高528米, 建成后将成为北京第一高楼。其巧妙利用中国传统礼器之重宝——“尊”的意象, 蕴藏着“华夏之礼”的古典韵味, 尊贵庄重, 气势恢宏。
(2) .鸟巢国家体育场
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 主体建筑为“鸟巢”, 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它在场地和空间的设计建设上倾注了大量心血, 用树枝般的钢网把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编织成一个温馨鸟巢, 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奥运会后成为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3) .骏豪·中央公园广场
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南侧, 是集办公、住宅、商业于一体的中国式绿色建筑综合体。它秉承中国“天人合一”思想, 把山形建筑融入朝阳公园, 并采用领先的建筑手法及设计语言, 以传统文化当代实践的方式, 解读“城市山水”, 致敬中国时代。
(4) .杭州象山中国美院
位于杭州转塘镇, 被青山绿水环绕。它在当代建筑美学叙事中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 诠释出园林和书院的精神。在一个瓦解的郊区城镇重建有根源的场所, 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 其营建方式体现了中国建筑"循环建造"的特点。
(5) .台北101大厦
原名台北国际金融中心, 坐落在台北市信义区最繁华地段, 曾以509米的高度享誉世界第一高楼, 是台湾建筑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工程专案。它的设计融合东方古典文化及台湾本土特色, 造型宛若劲竹, 节节高升、柔韧有余。
(6) .广州电视塔
昵称小蛮腰, 位于广州市天河区, 与海心沙岛及珠江新城隔江相望, 整体高600米。它是国内第一高塔, 世界第三高塔。它于2011年正式获评“羊城新八景”之首, 成为广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7) .北京国贸三期
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 由世界最先进的设计和建筑团队打造。是现在北京的最高建筑、眼下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它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国贸中心现有建筑群有机结合, 成为一个新的综合建筑体系, 创造出令人无法忘却的标志性建筑物。
(8) .上海金茂大厦
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楼高420.5米, 是目前上海第3高楼。它以创新的设计思想, 巧妙地将世界最新建筑潮流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成功设计出世界级、跨世纪的经典之作, 成为海派建筑的里程碑。
(9) .上海证大喜马拉雅中心
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坐落于上海浦东核心区, 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商业地产项目。它以29个形态各异的单体结合而成, 形成上海最大的空中花园。以“现代立体山水园林”创造了多项上海“之最”。
(10) .上海中心大厦
位于上海陆家嘴核心区, 东邻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北面为金茂大厦, 建筑总高632米。它宛如一条盘旋升腾的巨龙, 建成后将成为上海最高的摩天大楼。它作为世界级的创新工程, 攻克了世界上最大、最高、最难的柔性幕墙设计、加工生产和现场安装的难题, 真正实现了中国“智”造。
三.中国当代城市建筑CHINESE CONTEMPORARY URBAN ARCHITECTURE
本次“中国当代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的核心意义, 不仅在于遴选出“众望所归”的十座城市地标, 更在于其引发的关于中国当代城市建筑的探讨与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 当代中国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宣告着城市社会的来临;在跑步进入城市社会并急于同国际接轨的同时, 因“城市化急躁症”和“文化短视症”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发展与问题凸显的矛盾愈发尖锐。
有学者曾指出, 从整个城市的发展角度来说, 每个建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份子, 它可以有自己的特性, 但前提应该是符合环境要求与功能定位。如果每一个建筑都要成为“标志性”建筑, 那没, 城市就丧失了特征。过分强调形态的建筑, 像一个饿极了的孩子, 大声地哭以引起大人的重视。这个孩子想引起社会的关注, 希望一鸣惊人地展示地方的形象。这些设计可能和地方经济相关, 可能和政治诉求相关, 唯独不一定和公众的真正需求相关, 摩天大楼成了权力和资本的纪念碑。
1月27日,莫扎特250诞辰之际,全球33家重要的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现场直播全球八支顶级交响乐团的纪念音乐会。余隆携中国爱乐乐团和郎朗参与了这场最大的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联合行动,由此拉开国内音乐院团、院校、音乐组织自发自觉纪念这位旷世奇才的序幕。
9月25日,另一位巨匠肖斯塔科维奇诞辰100周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交响乐团将肖氏系列音乐会作为年度音乐季重头戏,在国内渐成肖斯塔科维奇交响乐热潮。10月13日,北京国际音乐节投资、上海歌剧院演出歌剧《鼻子》,与此前的《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同为肖氏歌剧国内首演之作,引来业界极大兴趣。
二、原生态民歌登陆第十二届央视青歌赛
5月1日开赛的第十二届CCTV青歌赛上,新增原生态唱法,蒙、侗、藏、苗等饱含乡土气息的多民族原生态歌曲深深吸引观众,在已经审美疲劳的荧屏劲吹新风。其影响力波及整个文化界,以致“原生态”成为民间流行语。而音乐界最关心的是原生态民歌登上大雅之堂、遭受现代文明冲击和洗礼之后,于古老的音乐文化是幸还是不幸?原生态民歌的特质如何得以传承?
三、上海歌剧院、国交同庆50华诞
上海歌剧院、中国交响乐团两大高雅音乐重镇在2006年迎来各自的50华诞,两院用一系列活动迎接这一历史时刻。5月5日,原创歌剧《雷雨》奏响上海歌剧院生日庆典第一响,“四大男声”音乐会展示歌剧院实力,“庆典音乐会”再现歌剧经典片段。而中国交响乐团则于5月4日赴美商演,9月邵恩受命虚位5年之久的艺术总监一职,汤沐海、陈佐湟、谭利华、殷承宗等名家亮相音乐季。这些精彩的演出是两院向社会的献礼,同时也将成为各自艺术道路的新起点。上海歌剧院掌门人张国勇表态,中国的歌剧发展到今天,难言成绩,歌剧要自强需依赖民族歌剧。中国交响乐团团长关峡、新任艺术总监邵恩则定下音乐季“瘦身”计划,为排练和商演留出空间。
四、音乐剧《狮子王》创中国演出业之最
7月18日,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狮子王》叩开上海大门,至10月8日落幕,近三个月连续演出100场,观众16万人次,票房收入7000万,刷新了此前由另一部百老汇音乐剧《剧院魅影》所保持的中国演出业纪录。上海作为英文版《狮子王》的亚洲首演之地,引进方大手笔和专业运作值得业界关注。中国音乐剧市场培育需要这样的引进。
五、KTV收费引发震动
7月18日,文化部宣布启动“全国卡拉OK内容管理服务系统”,要建立通过点击率向KTV收取音乐版权费用的模式;7月20日,国家版权局表示,KTV要按照营业面积向中国音像版权集体管理协会交费。规定公布后,“KTV收费谁说了算”成了热门话题。两部门采取了不同的收费标准,并分别授权其下属单位实施,公众质疑收费主体的合理性,KTV业主表示极大不满。致使KTV收费从年初吵到年尾,没有一个好的结论。
六、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喜迎20周年
8月8日,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成立20周年。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民乐人抱观望态度到诚心加盟,该学会走过了一条艰苦创新之路,终成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动机和加油站。“说实话、办实事、为民乐谋福祉”是学会给予音乐界的最大启示。
七、长征70周年纪念演出热遍全国
一年里,音乐界以极大热情关注中国红军胜利70周年,推出多台主题音乐会。9月13日至17日,总政歌舞团全新创作的音乐会《红旗飘飘》在京上映,18首歌曲和音乐均为军旅词曲作家创新之作。10月29、30日,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民族交响音画《长征》获得京城观众高度认可,被誉为纪念长征70周年最具创造性的音乐会。军旅院团的这两台创新之作,在“重温经典、老歌翻唱”的纪念演出中大放光彩。长征精神是向人类极限的挑战,汲取其内涵,打开创作的想象之门,是对长征的最好纪念。
八、赛事活跃助推音乐建设
9月15至25日,第八届全国小提琴比赛举行,落户青岛的此项赛事,规模大,运作规范,为国内小提琴事业增添活力。10月18日-28日,2006中国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火热进行,为国内音乐赛事增加一个新的品种。11月20—24日,2006深圳指挥比赛作为时隔13年之后举行的第二次全国性指挥大赛,将指挥人才的培养问题摆到桌面上来,意义深远。2006专业赛事活跃,带活中国音乐这盘棋。
九、“中华乐派”引发唇枪舌剑
10月9-11日,首届新世纪中华乐派论坛在中国音乐学院举行。论坛“中华乐派”这一名词昭示天下,力图唤起国人振奋民族音乐之雄心,谋求中国音乐的复兴。此举如一石击水,把沉寂的学术界放到了热锅上,不同观点针锋相对,绵延不绝。主要纷争聚焦在“建立”和“建设”乐派之争、乐派的属性、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关系等等。“中华乐派”随即成为2006理论界最受关注的词汇。
十、音乐列入高考
当代中国令人难忘的十大作曲家
时光流转,岁月如歌。随风而逝的是数十年的寒暑,而记忆的投影却沉淀于历史的河床。他们是灵魂的歌者,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用动人的旋律,记录了中国当代乐坛最伟大的时刻。让我们记住十大作曲家他们的名字:刘炽、雷振邦、王洛宾、王酩、施光南、傅庚辰、谷建芬、吕远、徐沛东、印青。刘炽(1921-1998),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和歌曲家。他一生谱写了上千首歌曲,他创作的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以及歌曲《翻身道情》、《新疆好》,组歌《祖国颂》,歌剧《阿诗玛》等,成为影响几代中国人的音乐经典。雷振邦(1916-1997),北京人。满族。自幼喜爱京戏和民间小调,会拉二胡。几十年来,雷振邦创作的故事影片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开》、《芦笙恋歌》、《花好月圆》、《五朵金花》、《金玉姬》、《达吉和他的父亲》、《刘三姐》、《万木春》、《冰山上来客》、《景颇姑娘》、《战洪图》、《钢铁巨人》、《暗礁》、《吉鸿昌》、《小字辈》、《幽谷恋歌》、《明天回答你》、《精变》《赤橙黄绿青蓝紫》、《东方大魔王》……还有82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经风靡全国,广为传唱,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音乐作品,他不愧为是中国影坛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电影作曲家。王洛宾(1913-1996),中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籍贯北京。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他1938年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从此在大西北生活了近六十年,将传奇般的一生都献给了西部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事业。在长达62年的音乐创作中,他为人们留下了近千首歌曲。其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他是在联合国高唱民族歌曲的第一位中国人。他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第一位华人音乐家颁发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特别贡献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会响起王洛宾歌曲迷人的旋律。王酩(1934-1997),曲作家。1953年随陈铭志学习作曲理论,并在上海工人文化宫音乐创作班学习作曲、在上海音乐学院夜大学学习钢琴。195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丁善德。1964年毕业后入中央乐团创作组从事音乐创作。主要作品有为电影《海霞》、《黑三角》、《小花》、《樱》、《沙鸥》、《知音》所写的配乐以及歌曲《渔家姑娘在海边》、《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青春啊青春》、《知音》等。此外还有《小提琴协奏曲》、《沙鸥组曲》、长笛协奏曲《与海的对花》琵琶协奏曲《霸王卸甲》等。施光南(1940-1990),被称为“时代歌手”,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市源东乡叶村,1940年8月22日在重庆市南岸出生,解放后随父母移居北京,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主要作品有:C小调钢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青春》,管弦乐小合奏《打酥油茶的小姑娘》,小提琴独奏《瑞丽江边》。获奖作品有:《祝酒歌》获庆祝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创作奖及1980年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第一名,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亚洲文化中心选为在亚洲青少年中推荐的歌曲;《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在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中获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1980年文化部及中国音协主办的优秀群众歌曲评选中获奖;《立功喜报寄回家》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奖;《瑞丽江边》《打起手鼓唱起歌》等已流传国外。傅庚辰,满族,1935年11月生,黑龙江双城人。1948年入伍,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沈阳音乐学院作曲专业毕业。傅庚辰长期从事部队音乐工作,创作了《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挺进中原》、《风雨下钟山》、《打击侵略者》、《破烂王》等影视音乐七十部;歌剧《星光啊星光》等五部;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地道战》、《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等七百余首;管弦乐《欢庆舞曲》等十部,多次获得全国一等奖。谷建芬,当代著名女作曲家,193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1941年回到祖国。1950年,谷建芬考进旅大文工团担任钢琴伴奏。1952年入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主修作曲,师从霍存慧、寄明等。195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歌舞团(现中国歌舞团),主要从事舞蹈音乐创作。代表作品: 《滚滚长江东逝水》《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歌声与微笑》《妈妈的吻》《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历史的天空》《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等。谈到现如今的生活,谷建芬表示,虽然年纪大了一些,但还是一直离不开音乐,每天都要与音乐相伴。当然,她从来没有感觉到老,因为她的心是年轻的,是和着时代的节拍一起跳动的。可以说,谷建芬的歌正是当今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所撞击而成的涛声。吕远,中国著名作曲家,1929年出生,山东烟台人。1946年参加解放区宣传队演出活动,开始业余创作。50多年的专业创作生涯中,吕远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1000多首歌曲,约100部歌剧、舞台剧和影视片音乐。代表作品歌曲有《克拉玛依之歌》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吕文科演唱),《祖国明天多美好》(马国光演唱),《八月十五月儿圆》(郭兰英演唱),《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柳石明演唱),《愿做蝴蝶比翼飞》(关牧村演唱),《泉水叮咚响》和(卞小贞演唱),《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于淑珍演唱),《牡丹之歌》(蒋大为演唱),《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关贵敏演唱)等,另有《七律长征》、《亲人送别金沙滩》、《》、《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大量歌曲,这些历经磨砾的老歌,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上传唱。徐沛东,1954年2月1日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大学学历。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沛东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其中有歌剧《将军情》、舞剧《枣花》、电影《摇滚青年》、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风雨丽人》、《东周列国》、《和平年代》、《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我这一辈子》、《五月槐花香》等60多部音乐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辘轳》、《乡音乡情》、《辣妹子》、《红月亮》、《种太阳》、《久别的人》、《爱我中华》、《青大之歌》、《我像雪花天上来》、《大地飞歌》、《踏歌起舞》、《阳光乐章》、《天地喜洋洋》、《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等。除以上作品均多次获得全国各类比赛的金、银、铜奖外,还有60多首的作品获全国各类大奖。印青,男,1954年5月生,2006年——2009年印青担任团长,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委,全军艺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军高级职称评委会评委,多次在全国、全军各次重大比赛中担任评委、国家一级作曲。至此,印青创作了歌曲、舞蹈(剧)音乐、歌剧、音乐剧及影视音乐共一千多件,有100余件在全国、全军获奖,代表作品歌曲《走进新时代》、《西部放歌》、《天路》、《世纪春雨》。纵观印青的作品,不难发现,从《当兵的历史》到《走进新时代》,再到《西部放歌》,每部作品无不和着时代的节拍,奏出了时代的强音。做到这一点,仅凭单纯的热爱又不够了,还要有一种把握情感的能力。某种意义上说,印青的成功又给热爱加入了另一种诠释:“热爱=真诚付出+理性把握”。
摘 要:中国音乐民族志在1980年代后的三十年发展里,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田野方法与书写特征等诸多不同,形成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资料的方志集成、科学(传统)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的三种类型,体现出不同的学科旨趣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音乐民族志;方志集成;科学民族志;实验民族志
讨论音乐民族志(Music Ethnography)就是在讨论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但却回避了讨论“民族音乐学”与“音乐人类学”称谓纠结。人类学之民族志(Ethnography)既是基于田野调查之上的一种科学报告,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兼有小说、研究报告和理论著作的性质。对于支撑Ethnomusicology(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的音乐民族志,在中国1980年代后的三十年发展,与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田野方法与书写特征等诸多不同。如何把握,对于研究对象的分类,不仅是人类童年时期起就开始的实践和认知的手段,也是现代学科理论升华和知识积累的必然。如何划分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的类型?杨民康先生在《论中国音乐民族志书写风格的当代转型及思维特征》提出“三种视角、三个层次和六种类型”即音乐资料收集、整理和编辑类;田野考察报告类;音乐辞书型;.艺术概论型;音乐民族志型;音乐民族志方法论类[①]等六种类型,条分缕析,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全面概括和总结。
笔者不揣浅陋,拟从中外广义民族志称谓惯习和文体风格的角度,提出当代中国音乐民族志资料形成方志集成、科学民族志和实验民族志三种类型,体现出不同的学科旨趣和价值追求。对其学理特点进行探讨,求教方家。
一、方志集成类
广义地讲,“民族志”是对地方人物事项的记录,古今中外一切记写地方民族风物事项的文本都属于民族志的范畴,包括中国传统的“方志”。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华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为标志的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当代中国特有的方志集成类音乐民族志材料。
其修撰秉承我国历史上史志的传统,源头可追述到上古三代的巫史文化。古代从事求神占卜等活动的“巫”和掌管天文、星象、历数、史册“史”,往往一人兼任,称“巫史”。《礼记·礼运》:“祝嘏辞说,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后汉书·臧洪传》:“ 和不理戎警,但坐列巫史,禜祷羣神。” 巫史之位,可贵为国师。巫史对上古社会影响极大,国中礼乐征伐等大事,要征求巫史官员的意见,或占卜预吉凶,或旁征博引史事辩可否。为供资鉴,积极客观记录国家大政要事,诤言成为史官扬名千古的一种价值选择,留下了《史记》、《资治通鉴》等治国安邦的经验。《周礼·春官》说外史“掌四方之志”,《周礼·地官》明确“涌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周礼·秋官·司寇》设置采风问俗的“行人”,《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汉书。艺文志》载,“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志·六艺略·诗》),由此看出,设官府采诗是名,考正得失资治是实。这些采风采诗的集成,就体现为先秦《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诗歌集成等。史志就是记录历史和地方风物,因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历朝历代乐此不疲。方志大体分为全国性总志、地区性方志和专志三类,关于音乐的方志记录,属“专志”性质的乐志集成。
近三十年来进行的音乐集成编撰,在史志办成立(1982)之前的1979年,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会同中国文联有关文艺家协会发起“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工作。这是史无前例的音乐专志大规模编写,由文化部负责,各省市州县文化局(馆)具体落实。包括《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华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和《中国曲艺志》,时称“十部中华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到2009年10月,经过全国数十万文艺工作者近30年的努力,全面反映我国各地各民族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文学状况的洋洋4.5亿字、298卷共400册的宏篇巨著“十部文艺集成志书”全部出版。在编纂过程中,共调查民歌30万首;收录戏剧剧种394个,唱腔17402段;收录曲艺曲种591个,唱腔11108段;收录器乐曲曲目20698首;普查舞蹈节目26995个;普查民间故事30万篇;收录民间歌谣44941首;收录民间谚语576546条。涉及音乐的专志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华民族民间器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和《中国琴曲集成》等集成的搜集、整理和编辑的艰巨任务。依次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川省、湖南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海南省、青海省、山西省、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等各省的分卷如贵州就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贵州卷》(上、下)、《中华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贵州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贵州卷》等四大卷,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州市县还根据自己的实际分别编撰了不同层次的音乐集成的分卷,如《黔南戏曲音乐》(李继昌编)、《长顺县民间歌曲集》(长顺县文化馆)、《独山花灯》(江帆、自苏、玉枫)等,加之这一时期陆续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袁炳昌、毛继增主编)、《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周吉、买提肉孜等)、、《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张中笑、罗廷华主编)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田联韬主编)等乐书专志集成,洋洋洒洒,蔚为大观,是我国近三十年来民族音乐研究最为辉煌、最为杰出的民族志材料,也几乎是空前绝后的浩繁音乐工程,为“后人留下一个有关中国音乐音响数据、乐器、图片、乐书、乐谱的价值巨大的资源库”[②](乔建中)。其中,伍国栋先生主编的《白族音乐志》最具中国传统方志之专志编写的品格。
音乐集成如同方志,是太平盛世政府对属地之音乐人、事、物的记录,谨慎书写,核实真伪,征求意见,反复推敲。一定意义上是“熟悉之人”记“熟悉之事”,“局内人”(insiders)记“局内事”。“存真求实,述而不论” [③],要求对一定该地域内的人、事、物进行较为客观而全面的描写,其著作是集体编撰的成果,不能加以个人的好恶对描写进行随意的取舍。音乐集成用文字和音符记录音乐文化事项,体现方志“述而不论”纪实记录的资料价值取向。但是,方志集成(特别是方志)一方风土人情的记写,往往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政府出面出资主持的文化工程,个人不可能想当然地随意编撰和出版。
史志是要记载政府和官员的政绩及作为,既想扬名千古,又有益于后世的资治。因而历史上史志编撰政府把控很为严格,既要地方士绅的认可,又要政府的首肯。而现在文人编撰出版较为自由,但是,以集成志书的名义编撰出版,还是要谨慎的。地方志书的编撰人们会不自觉地征求地方政府意见及其百姓的认可,而文艺集成就容易受个人的观点影响。笔者在今年的4月份在黔南州都匀市参加一个名为《桂花开放幸福来——贵定布依族山歌集》[④]出版的首发仪式,贵定县文联、被誉为“黔南歌王”的耿文福与80岁高龄的民俗学专家廖昌国联合收集、整理、编著的布依族山歌集《桂花开放幸福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歌集的出版得到一些领导的支持,这是好事,可是,出版之前没有广泛的征求意见,结果是20年辛苦努力的集成,留下了一些硬伤。如书名是山歌,书里收集了酒令等,按民族音乐或民间文学的划分,民歌下面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及风俗性歌曲等,而酒令应该属于小调类。山歌就包容不了酒令的。如出版之前较为广泛的征求意见,而不仅仅是一两位领导的良好愿望的支持,一般的学者也会提醒把书名改一个字,就是“山歌”改为“民歌”,就避免了分类的硬伤了。在中国文联出版社这样的知名出版者出版,出现这样明显的错误是不应该的。书中还信口开河地说流行于黔中民歌“九扳十三腔”是起源于贵定的抱管乡,此一观点的抛出,遭遇了贵州布依族音乐研究的资深专家李继昌先生等专家的强烈反对。此类事件,相信各地均有,本来好好的一件事,平添瑕疵,不无遗憾。
隔行如山,对于音乐来说决不是一句戏语,(美)彼得·基维(Peter Kivy)在《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一书的导言中说了句很多人想说不敢说的精辟话语:“在所有美的艺术中,音乐是唯一一门拥有了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才能跟„学者对话‟的一门艺术”[⑤],蒲亨建教授说得更直白:“没有不识字的人,不识谱的人却有一大把;搞音乐的没有不会写文章的(写得如何是另一回事),要搞文学的人来写调调儿,不啻是要他的命”[⑥],这种实际情况的存在,结果导致没有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的人研习音乐学困难重重,望而生畏。在欧美,本该由研究文化有包打天下雄心的人类学者研究音乐文化遭遇了困窘,使一般的人类学学者望而却步,只有少数有音乐专业背景的人类学家得以完成。由于需要较为专业的知识,就把这种人类学的音乐研究独立出来,起了“音乐人类学”的名称,而原来就以研究“他者”音乐为己任的比较音乐学,也因阐释的需要与人类学攀上了亲戚关系,索性也改旗易帜,把音乐学的文化研究归到“音乐人类学”的旗帜下。
在国内,隔行如山的现实,用文字书写的方志可以广泛征求官府民众(局内人)的意见,得到监督和指正,查漏补缺,订讹正谬,使得方志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史实性。而乐谱记载的音乐集成,情况就不太让人满意了。集成采集之初,识谱懂音乐知识的人不多,州县文化局馆就几个人可以听音记谱。于是,所到之处,乐手歌手请到乡里、县里,听录记写,完成集成的收录工作。可是,采录入未必熟悉地方民俗与歌唱,失却歌唱环境的歌手的歌声能否反映民俗特征?如悲伤,如兴奋,老人、小孩及中青年不同音色等等,不同的角色心境歌唱不同;选取的歌手的歌唱是否可以典型代表当地的歌唱样本?而某位采集人的记写是否如实的表现了当地的歌唱和演奏?到当地文化当事人(“局内人”)征求意见又因“看不懂乐谱”而走了过场(甚至过场也不走),专家之间审阅又因了解不多(不懂)而走走过场,如果失却公允,就会以讹传讹。如此思考,摆在我们面前的集成仔细推敲还真有些问题呢。但凡不管如何,知识分子的济世良知传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集成编撰的艺术工作者竭尽全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为新时期中国民间文艺集成编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过长达30年的集成编撰工程推动和结束,不管是政府责任的集成还是个人喜好的集成,就已告一段落,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除了个别人的偏好外,集成类的工作几乎不会开展,也就是说,今后音乐民族志的工作,几乎没有集成编撰的事了。
二、科学民族志类
说某某是科学民族志,就会遭致“其它的民族志难道就不科学了”的诘难。那么,什么是科学民族志呢?或者说什么是民族志的科学范式呢?人类学的民族志是人类学者对异地人群见闻描写的著述,也是基于田野调查的一种研究方法。一般认为,科学民族志的范式是由(英)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 Bronislaw Kaspar,1884~1942)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所奠定的,它体现了功能主义人类学/科学人类学对田野作业、理论或主题和民族志三要素的结合[⑦]。马林诺斯基总结自己的田野调查经验,确立了科学人类学的民族志的准则和方法,即科学的民族志必须做到搜集资料的主体与理论研究的主体的合一。这超越了英国古典人类学(英)爱德华·泰勒(Edward Tylor,1832-1917)和(英)詹·乔·弗雷泽(James Frazer,1854-1941)时代资料工作主体和研究工作主体分离的尴尬,即非专业的传教士、殖民地官员、探险家、商人记录海外民族的奇风异俗和遗闻佚事和专业学者利用这些资料所进行的理论概括,天知道这些资料的可信度是多少!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尴尬境遇无意中造就了马林诺斯基,战争的隔离使马氏很无奈的在太平洋上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德群岛(Trobriands)做了两年半的田野,以此经验成就了他以《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为典范的科学民族志。马氏是带英国人类学界指导实地调查的专用手册《人类学笔记和问询》去做田野的,《人类学笔记和问询》的几次修订凝聚了泰勒之后哈登(Alfred Cort Haddon,1855-1940)和理福斯(William Halse Rivers,1864-1922)等众多人类学家田野经验和思考,说明了科学民族志规则的奠定之功不是马氏一人,而属于一个从哈登到马林诺斯基的群体。不过,我们虽然不能继续说马林诺斯基是这个范式的独一的开创者,但还是不能否认马林诺斯基是这个范式的完美体现者。并且在实际上,马林诺斯基的民族志和方法论综述是其后的追随者直接模仿的偶像。
朱京伟在《为了孩子》杂志上撰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朱丽斯.塞根对当代儿童教育的看法。朱丽斯.塞根认为当代儿童教育存在很多误区,归纳起来有10个方面。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
误区一: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就聪明
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种“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肯定跟他们长大后的各方面能力有关。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聪明。
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完成的对一群儿童不同时期智商和情商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表现与他们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
误区二:儿童在婴儿时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
毫无疑问,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还不约而同地认为,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应该是越多越好。
实际效果与他们想象的相反。现在绝大多数婴幼儿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结果反而使小宝贝正常的智力发育受到了抑制。
误区三:孩子哭的时候妈妈离开会导致孩子情绪失衡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情绪失衡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偶尔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和调节行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的哭闹而惊慌失措,更不要因为孩子在无理哭闹时自己断然离开而于心不忍或内疚万分。
误区四: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迅速作出回应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很快对小宝贝的各种大惊小怪举止和哭叫行为作出反应,另一些爸爸妈妈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过快、过早地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会导致对孩子的放纵,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那些儿提时代曾经受到殷勤对待和回应的孩子并没有变坏,相反,他们长大后变得更富有独立意识,更善于与人相处和宽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经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特别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们常常表现出犹豫和不安。
误区五:孩子出生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马上建立
很多人认为,如同动物界的母子相亲关系一样,婴儿一出生,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然,任何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都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实践证明,循序渐进建立起来的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会在小时侯表现出来
美国加尼福利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在过去几十年间曾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后来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
误区七: 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往
实际上,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儿童生活更加温馨、顺利和充满自信,因而独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与周围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识,他们长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长大后确有对社会缺乏热情的一面。
误区八:早年被遗弃和遭受过创伤的孩子智力发育会受影响
一些领养别人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以上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美国著名的布朗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被人收养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激发起他追求成功的愿望,成为其顽强意志力的源泉。
英国伦敦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指出,即使是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可怕环境中,没有得到及时解救、受过严重心灵伤害的孩子,到6、7岁的时候也能恢复正常的智力水平。环境的改变完全能促使孩子智力的实质性增长。
误区九:惩罚少了,姑息就多
很多习惯于用惩罚或打骂方式来教育孩子遵守规矩的父母,仍然笃信他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愤怒意识和攻击性。
通常,肉体惩罚在最初对制止孩子的恶劣行为可能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长,这种方法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误区十:父母亲的冲突不会影响还不会说话的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认为,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中国当代十大音乐词典】推荐阅读:
当代中国人口问题05-25
中国当代诗歌发展09-20
当代中国外交复习12-25
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研究05-31
当代中国城镇化07-25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09-21
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09-24
当代中国文化建设11-02
当代中国政府体制12-22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试卷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