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发展的建议
民革温州市委会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潜力,发展生态经济,做好生态文章,走出一条富有温州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是我市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我市生态经济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因地制宜,创造性地采取了一些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我市在生态经济建设中存在和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㈠ 宣传不到位,群众生态意识淡薄
我市生态经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干部群众对“生态经济”概念模糊。工作实践过程中对牺牲生态平衡为增长点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危机意识。百姓致富愿望强烈,功利心强致使其在发展经济与生态相冲突时,往往注重一时利益,选择保护经济,牺牲生态平衡。
㈡ 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与短期治理存在着困境
在经济发展中,长期以来积累了一大笔环境污染的旧账,今天面临各方面的治理压力,出现治理污染中的短期困境。比如温瑞塘河,近年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工作,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所能承受的容量,整治效果仍不够明显,根治塘河污染仍任重道远。
㈢ 传统产业过度发展,节能压力大
1.节能降耗任务艰巨。我市以传统产业为主,其特点是生产工艺落后、--
劳动力密集、高消耗低效能。
2.要素制约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要素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渐明显。
3.部分工业园区、企业产能不高。由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引入企业标准不够科学,把关不够严格等诸多原因,有些企业取得土地尚未建造厂房或建好厂房用于出租或转让,没有真正生产或产能低,没能发挥最大效益。
㈣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我市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三垟瓯柑、茶山杨梅、丽岙花卉等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同时因为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建设还在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阻碍传统产业发展。
㈤ 旅游业亟需生态化发展
旅游项目多头审批,市场促销各自为政,信息资源相互隔绝,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协调旅游生产要素的均衡发展,致使项目招商难度大,项目推进乏力,行业管理与协调力度弱化。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尤其是交通设施,致使景区(点)接待能力和景区档次不高。旅游专项资金不能落实到位。我市山水资源丰富,但是一些小水电的无序开发,严重破坏了景区的地形地貌和水体景观。
二、我市生态经济建设建议与对策
近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
--
2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中共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城联创”,是立足温州实际,着眼于促进温州转型发展,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要实现上述目标,发展生态经济是我市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支点,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考核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绿色GDP考核体系,在政绩考核中不仅看经济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和环境指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制定出台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有机融合,将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补偿机制,加大财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引导和补助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生态产业重点项目。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通过资源有偿使用和污染者付费政策,增强企业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排放的意识。此外,加强行政监察力度,对违规行为重罚严管,建立建全问责制度,明确划分行政人员的权力与责任,对违反制度、玩忽职守行为进行责任倒查追究。同时做好评先奖优工作,鼓励优秀企业,促进企业参与生态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二)把握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当前,工业经济是我市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经济并不是简单排除工业化,而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导入生态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新解决方案,使传统工业化成为一种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并与主导产业相链接,提高产品附加值。按照把污染源控制在有限范围内的原则,在发展空间布局时,将污染严重、资源耗费高的重化工业安排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集中布局。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特色产品制造集聚的区域,探索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强监督管理,使节能减排取得实际成效。
(三)发挥特点,着力发展生态农业
我市农业要充分发挥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与城市共融互动的显著特点,从“种养”向“走看”、打造生态“菜篮子”转变。要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在抓好瓯柑、杨梅、花卉等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都市型、生态型、观光型农业。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特色主导产业,鼓励和引导城乡资本,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推进农业功能开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
(四)开掘新点,加快发展生态旅游
我市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极具发展潜力。当前,要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注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将发展旅游产
--
4业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制定出科学完整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努力探索新的机制体制,走出一条既保护好环境又能让群众增收的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子。合理布局生态旅游基础设施、保护设施和必要的旅游接待设施,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建设“美丽乡村,绿色家园”为抓手,打响旅游生态品牌。及时处理好景观用水与小水电开发利用的矛盾。各类生态旅游项目都要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杜绝不切实际的盲目开发和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开发行为。推进生态旅游精品建设,开展景点试点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
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1. 生产力的非均衡增长。
正如学者王克忠所说“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是因为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所决定的。这中主流解说, 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意义”。中国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甚至不同产业等之间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 因此, 中国需要非公有制经济去带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打破过度依靠政府的局面, 充分利用地方的特色, 发展经济并提高经济的效率。
2.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
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必然会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在提倡以市场机制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机制的过程中, 必然会有不同的利益主体, 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会以自己拥有的经济资源进行投资, 并占据一定的市场比例。非公有制经济的领域能更好的使市场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发挥作用。
3. 社会分工的发展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 分工和私有制是市场经济的前提。也就是说, 没有分工和私有制就没有市场经济, 分工和私有制是市场经济根据。例如, 工业以分工为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能更好的带动分工的发展, 进而促进工业化、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4. 从宏观层面说,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是要推进工业
化和城市化建设, 而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以分工及其非公有制经济为重要力量的, 所以, 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就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现阶段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建议
1. 政府要保护、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 政府要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一些地方政府看重国有大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增加地方收入的作用, 把规模较小、发展不完善的非公有制经济性质的企业看做配角, 在政策上、经济上缺少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观念, 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束缚, 放开手脚, 大力支持和引导非公制经济的引导。
(2) 完善市场环境。首先, 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 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 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公平竞争。其次, 如经济学者李明章说强调的, 我们应该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坚决将不符合政企、政事、政资分开原则, 妨碍市场开发和公平竞争以及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审批予以取缔;实现行政审批的法制化、公开化、合理化、科学化。再次, 要完善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非公有制经济作为一种私有制的经济, 在国内并没有完善的法律保护其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能打消民营经济人士的顾虑, 使得其财产、正当权益能够得到有效地维护。
(3) 政府加快职能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转变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转向宏观调控, 加强公共管理和服务。首先,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起企业养老和使用保险制度, 强化社会服务, 减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负担。其次, 实现政府组织机构服务信息的市场化, 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再次, 推进金融制度改革和创新,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 需要政府督促金融机构降低壁垒。同时应该放宽要求, 准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市场, 允许那些有实力、符合标准的民营企业开办金融机构。
2. 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建议
(1) 进行正确的产业定位。作为创业者确定投资方向, 首先就是要选择一个合理的产业进行投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过“很多小企业一开始就注定了自己失败的命运”, 这说明了企业进行产业定位的合理与否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对于中小非公有制企业而言更是如此。首先, 在发展初期可以选择一些最佳规模比较小、进入壁垒小的产业。其次可以进行新兴产业的投资, 这类产业市场需求以及发展前景不确定, 具有一定的风险, 但是能使得这些非公有制企业探索和开拓市场。
(2) 做强企业实力。非公有制经济要想长久发展关键还是要依靠自身实力的增长。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化战略、核心技术战略等战略的选择来提高自身的实力。同时, 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调查发现:最成功的企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 企业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 建设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出了需要核心技术、生产资料、人力等“硬件”资料, 还需要有企业文化这一种软件实力。富士康悲剧使得大家开始重新审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得管理者、经营者、员工形成理解互助的局面。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 首先是要倡导法治, 不是经营者个人意志在企业经营中起主导作用, 以法制代替“人治”。其次是倡导平等原则和民主、正义管理, 平等、民主能够激发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以及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4) 加强企业形象建设。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中还要树立好良好的企业形象, 以便于吸引客户、占领市场。在地震等灾害中,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事公益事业, 在公众面前表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首先, 非公有制企业应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这是企业树立形象最关键的因素。其次, 重视公益广告的作用, 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
(5) 参与国际化竞争。中国的市场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市场, 非公有制企业应该参与国际交流和竞争。首先, 要制定好走出去的战略, 先难后易, 选择比较易占领的市场, 推出见效快而且风险小的项目。其次, 进行多元化区域投资的策略, 不要把目光仅仅投向发达的国家, 要善于开发非洲、拉丁美洲等区域的投资计划, 华为公司在非洲、拉美的发展是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例证。
摘要: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的非均衡增长、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要求等因素都证明中国的发展过程中, 非公有制经济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力量。面对现阶段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本文提出了一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议。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以“减量化、废弃物再资源化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的“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要求将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促进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于是循环经济理念获得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
二、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资源富集的地区,在經济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采取的多是资源换发展的战略,随着这种粗放式经济的负外部性作用加大,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的破坏、生态的恶化等情况的相继发生。
(一)资源丰富,综合利用水平低
我区资源储量较为丰富。我区煤炭资源分布比较集中,煤炭资源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07年7月,全区已查明煤炭资源矿产地445处,查明和预查煤炭资源储量达到6583.4亿吨。2007年下半年,内蒙古又陆续在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市等地发现了几处储量数十亿、上百亿吨的大型煤田。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集中在鄂尔多斯市地区。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为3.8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2.11%,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天然气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为数不多的陆上特大型气田之一。除了当前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常规能源以外,我区还具有丰富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区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最为10.1亿千瓦,其它如太阳能、生物质能、工业有机废水等资源也非常丰富。
从总体看,资源综合利用仍处于较低水平,2005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C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空间较大。
(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但环境压力仍然很大
我区加强污染源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取缔、关停“十五小”重污染企业3642家,有效地控制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的处置率与综合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2005年全区工业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去除量26.88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19.6倍;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6.6%,增加1.5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处理率为43.7%,增加14.0个百分点。2005年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量20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0.9倍;烟尘去除量1093万吨,增加1.4倍。工业粉尘去除量123.1万吨,增加1.1倍。2005年全区工业固废排放量62.5万吨,排放率0.8%,固废综合利用率40.1%。与“九五”末期相比,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增加19.2个百分点,排放率减少2.6个百分点;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43.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42.7%。
“十五”期间我区的工业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快速增加趋势,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仍较为突出,部分城市地下水存在超标情况,多数监测河流、湖库水质超标,局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目前的工业快速发展阶段,我区的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2005年,全区废水排放量56241万吨,与“九五”末期比较,增加了21.8%。其中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1274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24967万吨,分别占总量的55.6%和44.4%。废水中COD排放量29.7万吨,其中城镇生活污水COD排放量14.2万吨,占总量的47.9%,工业废水COD排放量15.5%万吨,占总量的52.1%;同“九五”末期相比,COD排放量增加15.6%。
2005年,全区二氧化硫排放量145.6万吨,比2000年增加1.19倍,其中工业排放量129.6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6.0万吨,分别占总量的89.0%和11.%;烟尘排放量77.8万吨,增加0.61倍,其中工业排放量60.3万吨,生活及其它排放量17.5万吨。分别占总量的77.5%和22.5%;工业粉尘排放量45.6万吨,增加1.59倍。2005年,工业废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75.1%、烟尘排放达标率63.4%、粉尘排放达标率24.2%,分别比2001年低5.8、19.3、34.3个百分点。我区目前在工业废气污染防治上的投入,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放慢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的速度,还不能完全有效遏制排放量的增加,工业废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2005年,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363万吨,比“九五”末期增加2.1倍。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较大的是尾矿、煤矸石和粉煤灰,分别占总量的32.9%、28.7%和16.4%。
(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初步建立
经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一些骨干企业技术装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从企业、工业集聚地区和典型区域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在不同层面积累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农牧业领域,优化种养区域布局,建立了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生活用能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工业生态园区的实践,促进了我区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建设的工业生态园区有蒙西重化工、包钢、包铝、乌兰水泥、托克托、科尔沁6大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对内蒙古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一)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
依法推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加快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及相关制度,制定《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条例》,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风险小”的局面。
回收废旧资源再生利用虽然比使用现成的成本高,但它能够产生很大的环境利益和社会长远发展利益。如: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可以摆脱传统末端治理的成本,(即减少了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減少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节省了许多有限的资源)。由于其存在着很强外部性,因此环境和社会效益应得到计量和相应的补偿,为此应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制度。同时,应制定城市
垃圾处理、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管理条例,明确应达到的标准要求,处理的技术规范,处理企业的责权及监督部门的责权,也就是加大污染企业,单位的负外部性成本,从而有效的调动全社会的环境保护积极性。
(二)改造管理方法,加强环境监测
首先,环境监测要轉变观念。通过数据分析和特定的环境背景、因素的相关性讨论,研究环境的变化规律,形成综合分析成果,完成环境监测数据向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升华,使环境价值得以实现。其次,要注意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特点和需求,有重点、有目标地培养、引进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人才造就一批开拓进取、尽责尽业、乐于奉献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实行持证上岗,以提高检测人员的入围门槛。
(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实施技术跨越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制约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另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引进核心技术和装备,同时努力的学习国内外循环经济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四)加大资金投入
环保投资被国外学者喻为“第四产业”,有着巨大的综合效益,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环保投入占该国或地区当年GDP的5%以内,那么,增加环保投资所带来的效益远远高于所增加的支出。政府在增加对环保投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还需政策对可再生资源行业的扶植,以此大大提高企业对这行业的投资热情,从而使这一行业的资金供给增加。政府要利用国债资金和财政预算内资金,加大对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活动。
(五)加强循环经济发展宣传
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把循环经济更好的落实,让媒体、法人、市民的监督来约束企业行为。
(六)发挥政府协调和监督作用
一、人力资源上:
1.用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2.招聘:努力从企业内部培养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必须改变领导层“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劣根性管理观念。
3.调度:当员工与其职业产生职能分歧,应当沟通其员工的工作规划,争取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物尽其用,而不是暴殄天物,万不可以主观价值浪费或忽略可能适合其他部门及公司发展的优秀人才。
4.绩效:合理的根据部门职能定制绩效考核,透明绩效管理考核体系,透明绩效考核的发放和表彰,刺激其他员工的工作态度,形成良好的绩效考核环境。
5.反思:正确认识离职人员的原因,进行了解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不足,并且适当地进行返聘工作。
二、企业文化上:
这里指公司内部员工的文化,而非品牌宣传文化。是一个现实的,可以感受到的带有正能量积极上进的文化体系,赏罚分明,资源共享,对于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员工必须严肃惩戒,进行教育。对于不良的部门文化要给予提出和改正,对于不良的领导文化要给予批评和改进。
三、领导管理上:
1.权限的有责下放:责任及权限的完全下放,以责任约束权限空间,以绩效考核体现责任价值,给予职业经理人足够的管理及能力施展空间。总经理集权制最后的结果就是累死了老板,懒散了员工;吓跑了中层,养足了小人。
2.勇于承认和改正:勇于正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自己确认通过的任务,不要等到结果不满意时再去怪罪执行人员,这不仅仅是对执行人员的努力和劳动的污蔑,更是以身作则地破坏了公司的信誉文化,降低领导者自身的职业形象。领导者(决断人)要思考和反省自我在领导能力及决断能力上的不足,并给予执行人员正确的修正改进方向,以身作则,言行律己。
四、公司品牌上:
1.信誉:建立良好的信誉口碑,对友好合作的客户、商家要负起上市企业的榜样责任,严厉杜绝拖欠款项等不良风气,树立良好的公司品牌形象。
2.口碑:对以前合作的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除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外在宣传自己的同时,亦不能忘记客户单位的利益。
五、战略规划上:
1.必须和市场落地接轨:正确了解市场需求,从领导层就要对市场有个正确认识,在前期策划及计划制定前就要对市场有一定的专业咨询和调查。
2.切勿盲目跟风模仿:与市场发展的时间节点脱轨,低制作水平的文化产品就算烂也必须烂在自己肚子里,从成本控制上出发,杜绝口碑几形象品质的下降。3.正确认识公司价值:正确认识公司的企业特性、团队优点,整合优秀资源,打造具有公司特色的文化产品,树立具有公司特色的文化旗帜。
4.适当的尝试创新:正确认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必须舍得为创意和点子买单,在市场经济的斗争中,不进则退是基本淘汰法则,以三星和苹果为典型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循规蹈矩的经验传承是公司的骨骼,勇于创新的企业精神才是公司的血液,这是很多年轻化公司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 关于合理化建议通道的属性设置
1.不提倡越级汇报,但可越级申诉:这点虽然在公司章程上有所提及,但是明文落实得相当不到位,对敢于对公司提出批评的人应得到良好对待,而不是将其划分为敏感及边缘地带,有些问题存在敏感话题,不便在公司平台上指出,需要有直接的通道向最高领导人汇报,领导人需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查实并且改进。
三、关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很好,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机会要抓住,优势要变成现实。具体分析起来,是有很多困难的,一是文化问题,有人说拼到最后拼文化,我认为这话是很有哲理的,文化不是一般企业的循规蹈矩,是一种凝聚力,是一种崇高的自信心,一种文明程度,也是一种创造力,拼到最后就是拼这些东西。一个企业发展到了一个平台了,进入良性循环了,就拼文化了。冯巩讲得有道理,人生三阶段:一阶段是拼业务,拼能力;二阶段是拼人格,拼品质;三阶段拼身体,你能力再强,人格再高尚,没有好的身体也不行。这个身体包括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文化问题讲起来很玄虚,其实也很具体。日本侵华的时候,对中国文化研究得很透彻,他们给士兵发小册子,告诉哪个地方的人是个什么特点,什么优点,什么缺点。他们研究得很具体。我们现在看企业,东北的企业为什么现在是这种状况?这是一个文化问题。说企业老化,这只是一个问题,但不单单是这个问题,包括广东,广东在中华民族两次大的关键时刻都是起到了关键作用的,一次是孙中山革命,北伐,还有一次就是改革。现在就不行了,他有他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就是,他可以卖土地,让外国人来搞,但是他有狭隘性,好象他不是属于汉文化的中心地域似的,往前走就有困难。东北也是这种情况。东北本溪一个国有企业400万他不卖,结果100万卖掉了。这是什么问题呢?这是文化。东北就是一种官本位很浓厚的“面子文化”。文化素养问题。因为满清入关带走一批精英,国民党撤走也带走了一批精英,林彪入关也带走了一批精英。东北人“面子文化”很重,不送礼办不成事。我认为这样的人是好干部:
一、干工作,二、有一点能力,三、私心也不要太重,四、会休息,因为你累,员工也跟着你累呀。广东的官民关系还比较融洽。发展民营企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企业人员的素质问题。现在特别需要经营型的科技人才和思想型的实业家。需要行动型的文科人才,魅力型的官员。因为现在环境变了,竞争的条件也变了。过去好象是刑满释放的`,胆子大的,没有包袱的,背水一战拼个鱼死网破的,没办法只好搞搞个体,打打擦边球,撞撞高压电,反正闯过去就闯过去了。那是原始积累的起步阶段,包括商人,经营家,新型农场主,胆大加拼命,只识弯弓射大雕啊!现在就不行了!特别需要提高素质,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创业文化,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民营经济是百姓经济、富民经济,全民创业的积极性有多高,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多快。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和宣传活动,加强创业文化建设,激发全民创业热情。加大对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民营经济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县委提出的“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突破口之一。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坚定发展民营经济的信心,使政府职能部门增强为民营经济服务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认真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质性障碍。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对民营企业开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投资建设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制定和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紧紧抓住省委提出的“三创”的有利契机,立足本地优势,创新工作思路,做好民营经济大发展这篇大文章。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重 新找准自己的定位,越位的退出来,错位的调过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加大软环境工作整治力度,规范政府行为,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维护和保障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投资者、创业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税务代理、财务代理、商标代理以及法律咨询、质量认证、人才服务、投资策划、项目论证等中介组织,积极建立和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的作用,强化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低, 2009年底河南省出进口总额为917亿9 764万元, 仅占同期河南省GOD比重的4.71%。进出口一项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并不显著。从1992—2009年底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来看, 河南省进出口有总量低、波动大、发展较慢的特点。
进而分析河南省消费领域的情况。河南省2009年底总人口9 967万, 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 758万, 占总人口的37.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 209万, 占总人口的62.3%。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72元, 消费性支出9 567元, 食品支出3 273元, 恩格尔系数为34.2%。同期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 807元, 生活消费支出3388元, 食品支出1 220元, 恩格尔系数36%。虽然河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由2001年的4 110.17元增加到2009年的9 566.99元, 消费者在对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方面的支出总量上都有2倍数以上的增长, 但是受制于当前河南省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 农村人口比重大以及城镇化步伐较慢的现实, 据2009年统计数据表明, 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 全省人均财政支出全国倒数第一, 城镇化率全国倒数第五。虽然可供河南挖掘内需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大, 但这一结构性问题并非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有相应的消费能力来配合, 消费能力取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多寡, 参照各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来看, 只有当城镇化进程进入一定的阶段, 农村人口实现向城镇转移, 劳动力供求基本平衡, 经济社会才会真正过渡到以消费拉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河南省依然应当理性看待扩大内需对本省经济发展的作用, 还需要摆正内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
纵观传统意义上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投资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几十年的发展中可以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统计1985—2007年的河南省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两组时间序列数据, 通过建立经济计量回归模型, 采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 证明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 省内生产总值会增加0.5% (侯晓博, 2009) 。2009年全省经济运行数据显示, 10.7%的GDP增速中, 投资拉动占8个百分点, 而自2000—2009年间, 河南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33.7%上升到85.9%, 消费贡献率由81.9%下降到22.7%。这一方面表明了河南省确实存在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调的结构性问题, 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 在河南当前经济发展阶段, 通过“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根本动力。同时我们有必要认清楚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国民收入恒等式上可以直观地看出, 消费与投资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从更深层的意义上去思考, 投资需求一方面是为了迎合消费的需求而投资, 另一方面投资增加了生产力, 增加了商品的供应能力, 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增加了居民收入水平, 提高了人民的可支配收入, 从而带动了消费的进一步增长。由此可见, 投资与消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逻辑方面来看, 当前河南省投资与消费的逻辑关系显然是投资产生新的消费, 新增消费又拉动投资的追加 (李鸿昌, 2011) 。
二、当前投资领域出现的问题
1. 投资比例失调的问题。
2005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 378.69百万元, 第二产业投资额为1 970.39百万元, 仅此一项就占投资总额的45%。时至2009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3 704.645百万元, 第二产业投资额为6 980.42百万元, 第二产业投资比重更是上升到了总体投资份额的51%, 拥有了惊人的37%的年增长速度。同期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第三产业投资额仅从200 2年的2 241.73百万元上升至2009年底的5 962.67百万元年均增速为27%, 增速低于第二产业。同时第三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51.2%下降到2009年底的43.5%。第三产业不但发展速度慢而且自身内部也存在着问题, 河南省的房地产业投资由2002年的884.1百万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2 987.51百万元, 其占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的40%上升到50%。而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发展缓慢, 不仅增速低, 总量也少。其中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一项甚至在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较2005年出现了同比分别下降12%、4.6%和10%的情况。
2. 增长方式存在不可持续的问题。
2005—2009年间, 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7%不可谓不快, 然而相应的资金投入却没有实现第二产业在生产效率上的显著提高。自2000—2009年以来, 河南省能源消费年均增速已经接近10%, 其中煤、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为90% (文春波、闫雷, 2011) 。大量的投资资金流入高耗能、粗放型、资源指向型、环境不友好型的工业领域, 部分行业如电力行业、钢铁行业、化工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经济效率底下的情况。一句话总结就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比较低, 大多数产业居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 很多产品附加值低。从产业结构上看, “粗、低、重、耗”产品过多, 既污染了环境, 又增加了未来招商引资的难度, 还把更多的利润拱手相让, 不利于本省居民收入的增加。
3. 通过观察河南省2005—2009年各种分组的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构成可发现, 河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所占的比例异常之高, 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截至2009年底, 河南省固定资产投资中, 自筹资金的比重由2005年的72.6%上升至总体比重的75.1%。而在对外引资方面效果非常不理想, 不但绝对量在2009年出现了显著的下降, 其50.92亿元的总量不但同比2008年下降了47.6%, 甚至低于2005年64.36亿元的水平。这就放映了河南投资环境亟待提高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 河南省也存在着人力资本存量低, 不能满足引入先进技术的转化要求, 以及技术外溢效应在省内不明显的问题。这些方面都增大了引进外资的难度, 缓慢了引进外资的速度。
三、关于中原地区发展农业的现状及区位优势
1. 传统区位优势。
河南省是传统粮食生产大省, 气候适宜, 耕作历史悠久, 小麦生产具有比较优势。据统计2010年, 河南全年粮食总产量为1 087.4亿斤, 占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的9.95%, 比上年增产9.6亿斤, 增幅为0.9%。其中夏粮总产量618.1亿斤, 比上年增产5.1亿斤, 增长0.8%;秋粮总产量469.3亿斤, 比上年增产4.5亿斤, 增长1%。实现粮食产量连续五年超千亿斤的成绩。
2. 政策扶持优势。
扶持粮食生产是国家的长期政策。国家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 今后扶持粮食生产这一政策的力度只会加大、不会减弱。在2011年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出台了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的十项措施。由此可见, 在粮食生产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今天, 河南作为粮食主产区可以立足于自身比较优势或者是突出优势去寻求财税政策支持, 可以深挖河南自己在农业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优势, 立足于这些特殊优势做文章, 积极引进中央资金发展现代农业。
3. 本省食品企业自身实力增强以及产业集群优势突显。
河南省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 成果显著, 仅在2007年, 河南省食品产值超过亿元的产业集群就有143个, 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共八个。截至2010年全省食品工业规模以上总产值达4 058.1亿元, 工业增加值1 167.5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4.7%, 经济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二位。并且形成了以三全、思念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产业集群;以双汇、华英、汇通等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肉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白象、南街村、天方等为代表的国内最大面制品产业集群;以健丰、梦想为代表的全国最大饼干类, 休闲类食品产业集群, 以及以莲花味精、王守义十三香为代表的全国最大的调味品产业集群。直接带动就业人数120万人, 相关配套产业就业人数达500万人, 2 3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
四、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建议
综合以上三点形势, 河南省应当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优势农业的投资, 积极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发展绿色农业, 生态农业, 把河南粮食产品做成全国人民心目中质量高、营养好、药量低、很环保的代名词。促进食品企业与粮食产地间农户的结合。强化金融服务, 大力引进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延长农业产业链, 促进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深加工, 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加大对食品业、农产品业技术改造的投资, 打造“产品标准”这一赢得市场的利器。鼓励食品企业推动产品创新, 推出的新产品不但应当瞄准国内市场, 还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李鸿昌.河南投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分析及政策建议[R].河南经济发展报告, 2011:5.
[2]冯启运.河南食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D].郑州:河南省郑州大学产业经济学院, 2009.
[3]发改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Z].国务院, 2009.
[4]陈雷, 杨华, 蔡启斌.建设河南粮食核心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0, (3) :31-32.
[5]张百新, 林嵬.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吹“中原突围”冲锋号[N].河南日报, 2010-05-24.
[6]郎咸平.产业链阴谋[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
[7]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问题:
首先,广大农民和农商行工作人员对中间业务接触不多,认识不够深刻。广大农民还不知道中间业务是什么,还不知道接受此种服务对其有什么好处,同时农商行工作人员缺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竞争观念,缺少应有的创新积极性与提高经营效益的自主性,对中间业务认识也不够,接触也不多,难以形成全方位的有利于发展中间业务的浓厚氛围。
另外,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考核是把中间业务量作为考核指标,而不是将开展中间业务的收入作为考核目标,造成实际工作当中盲目追求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仅注重业务量与业务种类的增长,忽视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致使中间业务品种多规模小,收益微薄甚至亏本。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趋同,特色产品少。现存的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主要都集中在结算、代发工资、代收水电费、电信费和信用卡等筹资功能较强的业务上,担保类、咨询顾问类、基金托管类业务相对薄弱,业务品种相同,没有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自身优势和具备的专业人才推出特色产品。
最后,中间业务的发展环境不够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中间业务产品很多都是证券、保险和银行业务的混合体,许多中间业务由各行自行开发,产品定价、操作各不相同,竞争无序,同时风险防范能力又不强。由于中间业务透明度较差,现有的会计信息很难全面反映中间业务的规模与质量,监督与管理质量不高。再加上金融法律不够完善,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潜在风险较大。
针对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中间业务的规范化管理。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将相关中间业务纳入各条线管理体系,形成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行综合营销模式的协同管理体系。要以依法合规经营为前提开展中间业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级管理机构相关政策规定,并自觉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要进一步加强对各流程的管理力度,规范中间业务操作,努力做到业务种类、授权权限、价格标准、财务核算“四要素”合规,保障业务运营正常、管理规范、渠道畅通。
二、创新业务品种,扩大发展规模,提高中间业务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实施细化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自助设备开通各种中间业务(如代收电话费、水电费等),通过差异化服务,逐步扩大中间业务群体规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本身掌握的大量丰富经济金融信息等优势,逐步推出那些适合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产品,尤其是咨询服务类、投资理财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与金融现代化相适应的中间业务。充分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创新产品品牌,开展特色业务,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的服务。
三、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是金融机构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根本。发展中间业务需要大批知识广、业务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是要引进优秀人才,在组织招聘过程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些投资理财、咨询、核算等方面的优秀大学生,充实到中间业务拓展部门,为农村商业银行全面开展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重视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全员轮训、以会代训、外出学习经验等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胆选拔一批知识层次高、业务熟练的优秀员工安排到中间业务岗位上。通过内部专业化培训和外部交流性质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内部启用和外部引入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中间业务人员的全方位培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各项政策和法规,强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规范操作程序,有效防范风险。一是要规范收入核算,加强收费检查监督。定期组织稽核部门对中间业务涉及的岗位进行专项稽核,要加强事后监督,避免少收漏收,减少差错,要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规范核算,及时入账,防止截留转移,确保中间业务收入全额入账。二是要实施中间业务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制度,对在一个岗位工作时间长的人员,要进行岗位轮换,杜绝事故、漏洞发生。三是制订完善的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责任,从源头上杜绝风险的发生,确保中间业务快速正常开展。
锐意进取,永攀高峰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什么?说到底就是市场和利润,没有市场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企业就生存不下去。当领导要有群众基础,就必须要有作为,能带领企业全体员工创造尽可能多的利润,让企业员工口袋里的钱一年比一年增长,做领导的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说话才有份量。但是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公司本身目前也面临一些问题,对公司今后的发展形成制约,如企业发展方向模糊,战略目标不明确,机制不灵,公司内部人员结构失衡,技术管理人才匮乏,市场开拓较被动,内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等等。
一、发展战略规划---制订战略,明确目标,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市场不同情弱者。在当前市场经济秩序已经基本建立和完善的大好环境下,根据国家、省及本市的中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结合本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发展战略规划必须很好地明确企业发展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从而突出各阶段工作的重点。一步一个脚印,使企业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避免发展中的大起大落,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高起点绘就企业发展蓝图,长远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规划,能够对我们企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凝集力,使员工自觉融身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中,群策共力。鉴于此,编制公司5年发展战略规划,为公司发展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二、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人才战略,缓解和消除公司发展的“瓶颈”
公司目前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技术人才少,独挡一面的人才少,高素质管理人才少,公司要发展,光靠目前的人员显然不够,市场的竞争,实际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在做好企业现有人员素质情况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企业人才结构,根据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制定企业培养人才的实施计划。要改变用人观念,大力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用好公司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对公司目前急缺的靠引进和聘用来解决,同时加强新来大学生的培养力度,做好人才储备。
1、人才来源 : 1)制定措施,借才来用。
2)招贤纳才,网罗公司发展专业人才。
2、人才管理
一、健全激励体系
激励是一种管理手段,同时也应该是个过程。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激励很重要。通过一定的奖励,对员工参与公司发展并提出建议的行为给予肯定,将大大激发员工广泛参与公司发展提出建议的积极性,对于积极参与公司发展提出建议的员工,哪怕他提出的建议不是很妥当或者没有高度,但是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应该肯定他们的“成绩”。
二、关于公司会议的建议
公司的会议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公司例会
公司例会主要是近期的各部门工作汇报,尽量简明扼要以节省工作时间。
2、省平台介绍会议
省平台汇报,需安排专人负责,避免临时安排别人讲解。
3、项目讨论会
项目讨论会做到事先可控,做好会议前计划,在会议结束后要形 成会议结果。如果需要多次开会讨论,每次会议要形成阶段性成果并确定下次会议的日期和参会人员。
三、关于增强员工归属感的建议
解决员工归属感,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企业制度上
企业制度要让员工都明白自已的权利和义务,知道自已在问题出现后可能承担的责任。
2、从福利待遇上
物质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其它任何需求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 之上的。福利待遇对内要有激励性,对外要有竞争性。
3、从事业上
为员工描述美好的,却又能达到的愿景,并且要能让员工理解向往,多一些实际可量化的东西。当然企业的管理层要为企业的愿景需充满激情,并带领员工共同努力。
4、做好员工离职管理
【关于经济发展的建议】推荐阅读:
关于经济工作的汇报07-07
关于农业经济的论文09-06
关于环保问题与经济发展的论文11-19
关于我国托盘应用现状与发展的建议10-21
关于共享经济的演讲稿07-06
奥巴马关于经济的演讲11-16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12-20
关于开展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07-02
关于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10-26
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