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赏析(精选12篇)
亭皋木叶下,原隰菊花黄。凭高满眼秋意,时节近重阳。追想彭门往岁,千骑云屯平野,高宴古球场。吊古论兴废,看剑引杯长。
感流年,思往事,重凄凉。当时坐间英俊,强半已凋亡。慨念平生豪放,自笑如今霜鬓,漂泊水云乡。已矣功名志,此意付清觞。
赏析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是一首抚今思昔之作。上片由写景入词,映入作者眼帘的是亭边的树木。树叶凋零,飘落地上,野外低湿处的菊花也已盛开。登高临远,秋意已浓,原来是重阳节就要到了。先点明时间、地点。眼前之景使作者不禁陷入了美好的回忆之中,他想起了彭门往事。那时自己才三十七岁,正值盛年、英姿飒爽、豪情满怀,带领着一支精壮的队伍,驰骋于战场。闲暇时光,将士们在古球场欢宴,抚剑豪饮,议论古今兴亡。这几句话描写了从前戎马生活的一个消闲场面,用杜甫原句“看剑引杯长”入词,把他们满腔热血,忧心国事,希图建功立业的种种情绪暗含其中。
下片以“感流年”三句承上启下,从上片的慷慨激昂转入下片的萧瑟凄凉。当时座中的英豪,一半都已凋亡了,而宋王朝也只剩下半壁江山。自己平生那豪情壮志、抗金的决心和愿望,早已被现实消磨殆尽,只落得两鬓如霜,飘泊在江南水乡。一腔悲愤,无处可消,只有借酒浇愁。
《水调歌头·亭皋木叶下》上下片情绪反差很大,上片豪放激烈,下片愤慨悲凉,在雄健俊爽之中蕴含着深沉的抑郁。
注释
①皋:水边高地。
②隰:低下的湿地。
③彭门往岁:彭门,指彭城。为徐州治所,蔡伸曾以徐州通判的身份率领过一支队伍北上援助燕山,与辽兵战斗,第二年方回。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这首词抒发了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上片先写江山破碎的悲怆心情。“平生太湖上”四句,面对浩瀚无际的太湖,作者想到自己曾多次泛舟湖上,它是那样令人陶醉,那样令人感到亲切,这次重游,自己心头却笼罩着茫茫无际的愁云。从前游太湖,北宋还没有灭亡,而现在却是国土沦丧,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胡骑南窥,所余的半壁河山也危在旦夕。作者用“何事”发问,却没有正面回答,因为在那个时代,家国之恨,使人愁生是不言而喻的。作者愁情满怀,却无计消除,南宋朝廷苟安求和,醉生梦死,纵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在无可奈何之中,他情绪陡转。“拟把匣中长剑”以下五句,写他忍痛放弃报国之志,把准备驰骋疆场的长剑换成一叶垂钓的扁舟,归隐江湖,去做渔翁。他消沉地说,做官就不是我的事,我为此耽误了隐居的山水,让它们白白地等我。作者以超脱的口吻诉说自己悲愤的心情,以归隐的行动表示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下片以“脍新鲈”三句承上启下,当他吃着脍制好的新鲜鲈鱼、喝着美酒、唱起悲壮的歌曲时,他的情绪从隐居一下又跌落到现实中了,他不能忘记灾难深重的国土。“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在太平时代生长的人,没想到今天也见到战争,而“干戈”给作者带来的是如大海一样汹涌的激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敌人的憎恶,使他顿生扭转乾坤之力,他要倾泻三江洪涛巨浪,涤荡千里中原的胡尘,用不着壮志挽天河洗兵马,要把敌人彻底消灭干净。这种钢铁誓言,如雷震耳,激荡在国人心中,所以当这首词被题在吴江长桥下时,竟不胫而走,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现实和理想总是有矛盾的,作者虽然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但想到黑暗的现实,心头又愁云惨淡,最后以“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作结,表现了他对朝廷的失望。
全篇悲怆、激愤,波澜起伏,首尾呼应,唱出了爱国志士的心声,风格沉雄、豪放。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相留相送,时见双燕语风樯。满目飞花万点,回首故人千里,把酒沃愁肠。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
赏析:
道家不止与教内师友交往,同时也有不少尘俗中的朋友。此词,便是南宋著名道家葛长庚结合表现羁旅行役苦况而抒发挚友间的深厚情谊之什,读来很有人情味,非无人间烟火气可比。
“江上春山远,山下暮云长”;突兀而起,引人关注;就其句型看,为写景对偶句,工整而流畅,绘出一幅由远而近层次分明的春暮山川图;而且如此山川景色,实为送行者和远行人佇立江岸之即目所见,故虽仅止写景而惜别之情已隐隐可见。紧接上一句“相留相送”,才把此词抒发离情的旨意点醒,并写出了送行者(即作者的挚友)对于远行人(即作者自己),先是“相留”而不可能才一直“相送”到了江岸,仅此四字已能见出他们朋友间的情谊是何等厚笃!“时见以燕语风墙”:写远行人因天色已晚,只好告别登舟、离岸远去,可身坐舱内,犹闻风樯之上双燕呢喃细语,似乎正替代着送行者还在谆谆叮嘱哩!这是化用杜甫《发潭州》“樯燕语留人”句意,特别显得深婉含蓄。下面“满目”三句进一步写作者即远行人独坐舱中之所见、所想、所行:“满目飞花万点”,即为他所到的两岸暮春景色,花飞花落春去也,怎不叫他愁肠万转呢?这正如北宋秦观《千秋岁》所写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回首故人千里”,即为他之所想,回头看看已离开送行者送别的江岸是很远了,大概足有千里以上吧,正是在这样夸张的描述中又一次传达他对挚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把酒沃愁肠”,即为他之所行,他不禁离别愁绪和旅途寂寞,便酌酒自饮,借以消愁,可是效果极差,确乃借酒消愁愁更愁啊!上片最后两句“回雁峰前路,烟树正苍苍”;表明他想到空中雁群飞到衡山首峰回雁峰犹能折回,而自己这次远行却还要绕过衡山继续南下,去到那烟树茫茫的极远极远的地方,真乃人不如鸟啊!这就把他所感到的羁思旅愁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漏声残,灯焰短,马蹄香”;这是下片换头处的三句,为十分均匀工稳的扇对。其意象暗示,作为远行人的作者早已舍舟登岸,而换乘马匹行进。这天,他虽跋涉劳顿,可晚宿旅舍却难以成眠,耳听更漏之声将尽,眼看油灯火焰正短,天快亮了,又将踏上征途,再去体验一番“踏花归去马蹄香”的特殊况味。如此过片描述,既能承上转下,又有浓化羁思旅愁,从而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真乃一笔多能。接下去两句是“浮云飞絮,一身将影向潇湘”:他骑马远去,似无根“浮云”,似飘零“飞絮”;一路上除“一身将影”之外,更无伴随者,多么凄苦啊!无疑,二句的潜语是:对照之下,朋友们相聚在一起的那些日子,那才欢快至极。紧接着“多少风前月下,迤逦天涯海角,魂梦亦凄凉”三句,还承接上意推想开去,意谓而今而后,我总会在遥远的天涯海角奔波难已,不知将有多少个风前月下那样的美好日子却是孤独地度过,那时也许较之今日跋涉于途中的愁苦还倍加凄凉哩!这样,就把他的旅愁别苦之思推上了顶峰,完成了本词的主题。这三句,就自然语序看,一、二句是作了颠倒的;就表现手法而言,可以说是加一倍写法的成功运用。最后,以“又是春将暮,无语对斜阳”二句作结:如此结语内蕴是丰富而深沉的但又未明白说出,能促人咀味;其意象又与开头所写春日暮色相映照,能给人以呼应灵活及圆转流动的美感。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 苏轼《水调歌头》古诗赏析
★ 苏轼 水调歌头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水调歌头苏轼朗诵稿
★ 水调歌头赏析
★ 苏轼 水调歌头 全诗
★ 苏轼水调歌头原文解释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诗赏析
★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设计人教版
词作由困惑而起,最后归于旷达超脱。困惑的消释,才是苏轼“欢饮达旦”的真正原因。苏轼的困惑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生活在“人间”还是生活在“琼楼玉宇”之间?如何生活在人间?这两个问题是上、下两片中分别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基于他不幸的人生际遇而作的思考及表态,同时,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延伸。也就是说,人生问题才是此词的核心问题。
在新旧党争的夹隙中,饱受失意打击的苏轼,面对琼楼玉宇的神仙之所,萌生“乘风归去”之意,离开充满苦难的人间。对仙境的向往在苏轼心中根深蒂固,他不止一次的流露出对幻境的迷恋,此后六年在黄州游赤壁,又一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这仙境是相对于人间苦难的美妙幻境,然而“琼楼玉宇”也不尽如人意,人间固然有苦难,可是“高处”也“不胜寒”,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苏轼陷入了“人间”与“琼楼玉宇”的选择困境。权衡之后,苏轼最终选择了在人间生活,所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此时的他不但没有了丝毫苦恼,反而手舞足蹈了,岂能不“欢饮达旦”。
既然已经选择了人间,苏轼便继续思索如何在人间生活的问题,下片再次对分别以“人”“月”为主体的人间与幻境作了比较。“悲欢离合”,由悲、欢、离、合四种意义构成,并不仅仅指现实的离别——与子由的离别,而是概括了人间所有的情感际遇,包括坎坷、苦难;“阴晴圆缺”,也不是仅就明月而言,借助上片“几时有”、不知“何年”的时间限定,它实际是象征亘古永存的真理与规律。此时的苏轼面对人间“难全”之事,已经认为“不应有恨”了,应该坦然面对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足矣。
虽然,上、下两片看似都有一个问句,可是它们不是苏轼真正困惑之处,只不过是他思索人生问题的铺垫。他把对人生问题的思索,放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时空。“明月几时有”一句,并不是苏轼将就宇宙问题展开科学探索,而是作者要着意营造一个悠久的历史空间;下片“转”“低”“照”三个动词,借明月的活动,描绘了朱阁绮户之中的无眠之人,暗示有相同际遇的人并非只有自己,从而展示了一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一为时间维度,一为空间维度,上、下两片共同形成了一个广袤久远的时空。将人生问题放在如此“久、远”的时空中,思考个人际遇与历史的关系、与其他相同际遇的关系,才有了“此事古难全”的旷达认识。“事”指人间悲欢离合,“古”则呼应无限的时间,使词作具有了历史感、沧桑感,具有了发人深省的力量。
通观全词,苏轼所有议论,都明确指向人生的坎坷遭遇,“兼怀子由”只不过是“悲欢离合”之其一,或者说是宏大人生问题的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苏轼旷达的认识,理应在问月之前就已经形成了,所以“兼怀子由”也有以相同人生态度共勉之意。总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根本宗旨,就是向人们昭示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当然,对“人间”的喜爱,并不意味着苏轼喜爱坎坷与不幸,而是以坦然之心对待它,这才真正是苏轼旷达境界的精神实质。
水调歌头
京镗
伏蒙都运、都大、判院以某新建驷马楼落成有日,宠赐佳词,为郡邑之光,辄勉继严韵,以谢万分。
百堞龟城北,江势远连空。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覆以翚飞华宇,载以鱼浮叠石,守护有神龙。好看发源水,滚滚尽流东。司马氏,凌云气,盖群公。当年题柱,从此奏赋动天容。果驾轺车使蜀,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
赏析:
宋孝宗绍熙十六、七年间,京镗曾以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驷马桥(“楼”字“桥”字之误)落成之日,当地都运(“都转运使”的简称)、都大(“都大主管成都府利州等路茶事兼提举四川等路买马监公事”的简称)、判院(专管接受吏民上书的机构)等地方官员均有词致贺,故京镗作此词奉和。词首二句述桥所在之地理位置,大处落墨,从城和江的依托中凸现其雄姿。龟城为成都的别名(见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郡名)。江指岷江上游支流之一的郫江,经成都北,折向南,与锦江会合。堞,城上的矮墙。仰视龟城百堞矗立,俯瞰江势磅礴连天,烘托出横空出世的驷马桥的不同凡响。再用想象的.夸张手法:“杠梁济涉,浑似溪涧饮长虹。”“杠”,桥。《孟子·离娄》下:“岁十一月,徒杠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独木者曰杠,骈木者曰桥。”又曰:“梁之字用木跨水,则今之桥也”。
这里“杠梁”连用指支撑桥的立柱(或称桥墩),说它也如人一般涉水而渡;而长虹般的桥身似饮于溪涧(郫江)之中。这两句关键在化静(桥墩、桥身)为动,使板滞的物有了动感,笔意灵活,摇曳多姿。接再细笔钩勒,自桥上观之,如“翚飞华宇”;自桥下观之,如“鱼浮叠石”。《诗·小雅·斯干》:“如翚斯飞”。朱熹《诗集传》:“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后因用“翚飞”形容宫室壮丽。“翚”,羽毛五彩的野鸡。这里是说桥上有华丽的飞檐覆盖,犹如翚鸟鼓翼。据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载:相传高离国王与侍婢生子名曰东明,善射,后逃亡,以弓击水,鱼鳖浮而为桥,遂得救为扶余国王。这里是说桥下有层叠的石墩负载,形如鳖鱼浮游。如此华美绝伦的建筑物,不合该“守护有神龙”么!此句暗用典实:隋开皇八年三月,出兵伐陈,“益都楼船,尽令东骛,便有神龙数十,腾跃江流,引伐罪之师。向金陵之路,船住则龙上,船行则龙去,四日之内,三军皆睹”(《隋书》卷二《高帝纪下》)。尾二句呼应开头,以长江滚滚东流作结。《尚书·禹贡》“岷山导江”(岷山,在今四川松潘县北)始,古人即认为长江源于蜀中。晋元帝时,“其辞甚伟,为世所称”的郭璞所作《江赋》亦曰:“惟岷山之导江,初发源于滥觞”。蜀人苏轼更曰:“我家江水初发源”(《游金山寺》)。故此处京镗仍沿旧说。
过片除结语外,全为对司马相如的赞颂。其内容取自正史、类书、史地风俗志,将有关司马相如的记载,浑合交融,缕析成文。从“司马氏”一连五句叙司马“家贫无以自业”,但出蜀后,以才华卓识,见赏于汉武帝。“题柱”事见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谓成都城北旧有清远桥,相如离蜀赴长安曾题辞于此,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后“奏赋动天容”,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轺车使蜀”,亦见本传。先是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征发四川吏卒及百姓万余人,开辟通夜郎僰中(今贵州北部、四川南部)道路,引起川民不满,“乃拜相如为中郎将,……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衣锦还乡事小,而大展政治宏图事大,故词接云:“能致诸蛮臣汉,邛筰道仍通”。即本传所称:“司马长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冄(冉)、?、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词人根据上述史料敷衍成文,对生于成都的司马相如作了尽情的歌颂,最后以“寄语登桥者,努力继前功”劝谕后人,回应题目的“桥”字上来。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3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14但:只。
“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的特点是: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根据这一理念进行。“非指示性”教学设计有若干类型,其中适合所有文体的为“通用类”,其下又分出完整型、简约型和灵活型三种。本文属于灵活型的教学设计,它突出随机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学生特点和课时特点等,随机应变,并生成创新。比如,笔者可以这样设计主要的教学步骤: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三读课文,说说哪些方面写得精彩;四读课文,对精彩内容进行赏析;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自主探究,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六读课文,积累新鲜字词和妙语佳句;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或感受。针对这篇课文,笔者又随机变换设计方式:初读课文,说说作品表达的情感;再读课文,说说作品表达的内容;三读课文,说说作品写作的缘由;四读课文,说说作品写作的特色: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探究;六读课文,美读成诵;下课前每人说一句哲理性的结束语。如果换成另一篇课文,又可以创生出一种设计。这些灵活性的设计,虽然各有变化,但都体现了“非指示性”教学设计的基本特点: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而非教师教的角度)来设计,运用归纳法(而非演绎法)来设计,各个环节之间由低到高,呈现步步提升的台阶形态(而非同一个平面上的简单重复)。
二、教学步骤
(一)教师激趣导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无数文人为此吟诗作词,留下了众多的作品,而苏轼写的中秋词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干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入人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中秋第一词”的多种魅力。
(二)初读课文,说说作品表达的情感
每人以自由诵读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体验,然后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情感,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后再派代表向全班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这首词表达了郁闷忧伤却又乐观豁达的情感。
(三)再读课文,说说作品表达的内容
每人以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要求读得理性,读出整体的感知,然后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不能把上一步表达情感的话照搬过来),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后再派代表向全班说说。第一步,原来是怎么说的:第二步,小组交流后又是怎么说的。之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面对中秋圆月抒发自己的身世感慨和兄弟分离的感伤,但又从消极的倾诉转向积极的安慰。
(四)三读课文,说说作品写作的缘由
每人以选择性默读的方式三读课文,要求读出理解,根据相关话语探知作品写作的缘由,“用自己的理解去推断”,要求说得准确而全面,表达句式可以这样:“作品的写作缘由之一是:___,依据是文中的这句话:___。”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派代表向全班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作品的写作缘由之一是自己在官场失意不得志,依据是文中的两句话。一句在序言中:“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一句在文中:“我欲乘风归去”。前句表明作者在中秋佳节感喟自己不得志,借酒浇愁:后句表明作者想离开自己的现实环境。写作缘由之二是中秋节不能与弟弟团聚,依据是文中的两句话。一句在序言中:“作此篇,兼怀子由”:一句在文中:“何事长向别时圆”。
教师可补充苏轼的其他情况。
(五)四读课文,说说作品写作的特色
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为什么《水调歌头》会成为”中秋第一词”呢?每人以赏析的眼光自由诵读课文,“用自己的眼光去赏析”,寻找该词成为“中秋第一词”的理由,让人听了信服。表达句式可以这样:“我认为它成为‘中秋第一词’有以下×个原因,第一是……第二是……”每条要紧扣原文稍作展开。边思考边在备用纸上写下一些关键词。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出有深度或有新意的向全班说说。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理解(也尽可能向有深度或有新意的方向努力),促进和深化学生的学习——我认为它成为“中秋第一词”,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真。该词写的是真实的事情,抒发的是真实的感情。这是成为“中秋第一词”的前提。作者在政治上的失意是真实的,没能和弟弟团聚也是真实的;伤感郁闷的心情是真实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真实的。第二,善。作者有一颗善良的心,在遭遇不顺时,能用善良的心去安慰自己,并推而广之,去安慰天下遭遇不顺的人。对于生活顺利的人来说,读来也是一种健康美的享受,有利于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第三,美。首先是情节的曲折美。全词短短95个字,读来却曲折有致,如同读一篇富于情节的小说。作者在词中真实展示了自己曲折的心路历程。词的上阕,先是“我欲乘风归去”的消极避世,后是“何似在人间”的自我慰藉;词的下阕,先是“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郁愤,后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乐观。所以,这首词写作的过程,既是作者的心态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读者的心情受到感染、获得感化的过程。其次是语言的通俗美。全词都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语言,读来易于上口,也易于入心。从开篇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到篇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有通俗之美、质朴之美,这样就更能够使作品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更能够流传得久远。
(六)五读课文,自主提问并探究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更细致地赏析课文,每人以挑剔的眼光诵读课文,然后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自主探究,寻找答案。要求是“四有”:第一,有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即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对同学有启发,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第三,有本探究,即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离开文本想当然地猜测:第四,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每组选出有深度或有新意的问题和理解,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问题和探究,与学生交流。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容方面的,一个是形式方面的。内容方面是:作者说“我欲乘风归去”,为什么把“天上宫阙”当做自己“归去”的地方?我的基本理解是:这一方面是实写,作者对月亮一直怀有好感,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想把那里当做自己羽化登仙的去处,这在作者的《前赤壁赋》里可得到印证,他在写自己月下泛舟飘然欲仙的感觉时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另一方面是虚写,作者把“天上宫阙”比为朝廷,他是从那里被贬谪到地方上来的,所以那里是他的回归之处。只是他又怕那里仍然充满着帮派党争,自己又要被牵扯进去受罪,所以说“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形式方面的问题是:词也讲究押韵,也有韵脚,这首词哪些字是韵脚,押的是什么韵?我的基本理解是:(先让学生思考出结果后再说)上阕“天”“年”“寒”“间”,下阕“眠”“圆”“全”“娟”。语音从古代到现代会发生一些变化,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看,这首词押的是an韵。
(七)六读课文,美读成诵
每人尝试着美读,读出情感和节奏。情感体现在语调的高与低,节奏体现在语速的快与慢。每人边读边揣摩:语调的高与低如何与情感的郁闷忧伤与乐观豁达相对应?节奏的快与慢如何与词语之间的停顿一致起来?句子内的停顿又该怎么划分?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后,参与小组交流,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派代表向全班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一是关于语调。郁闷忧伤处要读得低沉,乐观豁达处要读得高亢。二是关于节奏。一个句子内,以意义的相对独立为停顿标志,整首词的停顿应该是:“明月仉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侏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从长久,千里供婵娟。”
齐读课文,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读完后现场默写。
(八)每人说一句哲理性的结束语
每人说的话要围绕该词何以成为“中秋第一词”来说,各抒己见,各显智慧,让自己和同学听了都受到启发。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各组再选取有新意或有个性的向全班介绍。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感受,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一个成功的作品首先是真的、善的和美的,苏轼的这首词,三者兼备,给读者带来了文学美的享受和心灵美的陶冶。
(九)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向各位推荐两篇该词的赏析文章,一篇是夏承焘的《(水调歌头)赏析>,一篇是袁行霈的《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⑵金山:指金山寺,是江苏镇江的一座古刹。
⑶高寒:指月光,月亮。
⑷月姊(zǐ):原指传说中的月中仙子、月宫、嫦娥,借指月亮。
⑸玉鉴:指玉镜。镜的美称。
⑹幽壑(hè):深谷,深渊。
⑺海气:海面上或江面上的雾气。夜漫漫:黑夜漫长。
⑻白银阙(què):指月宫。此处借指金山寺。
⑼危驻:犹高驻。紫金山:此指金山。
⑽表独立:卓然而立。表,特。
⑾霞佩:仙女的饰物。佩,佩带的玉饰。
⑿切云冠: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
⒀眇(miǎo)视:仔细观看。毫端: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
⒁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即方丈、蓬莱、瀛洲。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朝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译文
分别一次要多久呢?已经过了七个中秋节。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心中愁绪难以承受。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在古汴河上泛舟,忽然传来凉州曲调。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宴席中的客人,有的穿着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披风,有的穿着紫绮为面的裘皮衣服。无奈圆月无情,渐渐西沉不肯为人留下。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独自宿在水路驿站,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七次。
今夕:今天。
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biàn):古汴河。
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鼓吹乐。
鸿雁:俗称大雁。
汀(tīng)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pèi),紫绮(qǐ)裘(qiú):指豪华衣饰。
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曾不:不曾。
清尊:酒器。
水驿:水路驿站。
依旧:照旧。
但恐:但害怕。
王粲(càn):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相对:相望。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欣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苏轼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词中贯穿着情感与理智的矛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最后以旷达情怀收尾,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境界壮美,融抒情、写景、说理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这首主要写了作者与其胞兄久别重逢继而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和诗人的内心世界,生动地表现出苏轼和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
“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
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到达后,苏辙在徐州停留了百余日,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2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翻译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就怕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注释
离别: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
七度:七次。
今夕:今天。
不胜:无法承担;承受不了。
彭城:彭城,鼓声之城,即今江苏徐州,是黄帝最初的都城。
古汴:古汴河。
凉州:曲名,唐开元中西凉州所献。
鼓吹:鼓吹乐。
鸿雁:俗称大雁。
汀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紫绮裘:指豪华衣饰。
素娥:即嫦娥,此处指月亮。
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
曾不:不曾。
清尊:酒器。
水驿:水路驿站。
依旧:照旧。
但恐:但害怕。
王粲: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
相对:相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是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作者与之偕行。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值得珍惜的短暂手足之情的相聚。“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作者一开始就点出与兄长分别时间之久,并用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来计算,其中包含着对兄弟聚少离多的深深怨艾和无奈。“同泛清河古汴”本来是欢乐的,然“船上载凉州”却从听觉里显露出悲凉;“鼓吹助清赏” 让人高兴不已,“鸿雁起汀洲”,又从视觉中引发了大雁南归的惆怅。唐人王翰、王之涣都写过著名的七绝《凉州词》,多为乐府歌词,悲凉曲调、慷慨决别的边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处所用,意味深长。
下片则直接展现诗人内心世界。前三句,只是从宴饮中主人、客人的穿戴里,聊表人们的欢愉心情,可下面却写出了急转之下诗人的内心感受。“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明月无情,不会为人而滞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直写情事,明日即将分别;即便明月当头,也是分明地倾泻出两地别愁,“依旧”二字非常好。最后两句,用典却直抒胸臆,“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王粲滞留荆州十二年,不得施展才华,郁闷中他登楼远眺,北望家乡,胸中翻滚着无限乡思乡愁,写出了《登楼赋》。后以“王粲登楼”作为怀念故国乡土的典故。这里,词人以此句做结,倾诉出未来的日月:宦游茫茫,前途未卜;亲人相隔,幽幽愁绪的别样的深沉。本来是百日逍遥堂欢乐的手足相聚,到头来却是迎来生离别的无奈,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必然。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3原文: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赏析: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画家。据《挥麈后录》记其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这首词就是借赏中秋之机,表白他为人的高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捣衣远寄征人,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也是一种触发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为了突出“砧声”,增强秋的感觉,属倒装句,写词人先是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才觉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到蟋蟀鸣叫,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进入高秋季节。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名句,从此,“见落叶而悲秋”,便成为文人一种传统的心态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伤感的秋景的幽雅,正显示出词人的高洁与旷达。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会给人带来秋意,所以词人说,让酒杯里的好酒,把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会感觉到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是说还有富于情致之处,就是一轮明月在楼的南边冉冉升起,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成银色的世界,使人从压抑沉闷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为之清爽。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过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要把他胸中的忧思,用富有情韵笛声抒发出来。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二句,承上述忧伤意脉,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来一番吃酒浇愁的情致。下面“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则是写词人面对诱人的风物,并不是惬心地去欣赏,而是倚遍阑干在深思。最终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样的结论。词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这是词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之后的付诸行动,即要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远离污浊的人世,去隐没江湖之中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
元好问(音取hào,喜爱之意,名与字义同),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代著名诗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有神通目。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蒙古南下,避乱河南,诗名震京师,称为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进士;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后不仕元,二十余年潜心编篡著述。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蟠蟀:蟋蟀的一种,宋代顾逢曾作《观鬭蟠蟀有感》。
高秋:天高气爽的秋天。
宋玉解悲秋: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兴况:情趣,意趣。
分付:分别付予,这里指给酒樽分别倒酒。
醽醁(líng lù):古代的一种美酒。
清时:清平之时,也指太平盛世。
金瓯(ōu):酒杯的美称。瓯,杯子。
阑干十二:曲曲折折的栏杆。阑干,即栏杆。十二,形容曲折之多。
【水调歌头赏析】推荐阅读:
水调歌头苏轼赏析03-13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doc07-03
八年级《水调歌头》赏析教学设计06-23
初中二年级语文诗词水调歌头赏析01-22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原文及赏析10-24
六州歌头 贺铸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07-01
鹊桥仙赏析05-25
满分作文赏析05-27
登高杜甫赏析06-03
简爱赏析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