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发展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神疾病的发展(共8篇)

精神疾病的发展 篇1

时间:2009年09月23日 07时44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大庆油田党委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1959年,我国石油工人在祖国东北的松嫩平原上发现油田,因适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该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50年实践探索,50载风雨兼程,大庆油田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铸就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挖掘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具有丰富内涵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老一辈石油人在困难的时代、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为源头,在开发建设大庆油田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丰富的内涵。

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庆油田从诞生之日起,就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急需石油,而国际敌对势力却妄图用石油卡住我们的脖子。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石油部党组在松辽大地上组织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从那时起,大庆人就坚持以振兴祖国石油工业为己任,仅用3年时间就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甩掉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实现年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并且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出世界同类油田开发的领先水平;累计生产原油突破20亿吨,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大大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之初,正值国家3年自然灾害时期,国外又对我们实施技术封锁。面对极端艰难的生产生活条件,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几万石油大军,坚持“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功开发建设了大庆油田,形成了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修旧利废精神、缝补厂精神、回收队精神、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等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今天,虽然各方面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庆人艰苦创业的本色没有变,优良的传统没有丢。正是靠这种艰苦创业精神,我们才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逐步走出了一条自主开发建设大油田的成功之路。

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大庆人始终坚信,高度的革命精神、冲天的革命干劲只有与严格的科学精神相结合,才能发挥巨大威力,创造突出业绩。在实践中,大庆人自觉做到在苦干的同时注重巧干,在革命加拼命的同时注重理论指导加科学方法。在石油大会战时,坚持严字当头、严细成风,讲究科学、依靠科学,狠抓第一手资料,在取全取准从打井到开发的20项资料、72个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制订科学的开发方案。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更是把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技兴油战略,累计取得科研成果8000多项,掌握了世界领先的大型陆相砂岩油田勘探开发技术。

胸怀全局、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报效祖国、奉献社会、造福人民,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本质特征,也是大庆人的不懈追求。大庆人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全力支援

我国其他油田的开发建设,仅1963年到1985年的20多年间,就向各地石油企业输送各类人才534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17000多人,留下了“凡有石油处,就有大庆人”的佳话。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大庆人秉承中国石油“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充分发挥大型国有企业的骨干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协作,有力地辐射和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具有鲜明时代意义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这种时代意义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它们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助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这一要求是吻合的:从当年与“青天一顶,荒原一片”的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到今天与世界级的勘探开发难题作斗争,从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到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的英雄气概,无不体现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执著追求和坚定信念。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型国有企业肩负着重大责任。几十年来,大庆人始终不忘践诺使命、产业报国,始终高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坚持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不仅实现了开发初期的快速上产和原油产量5000万吨以上稳产十年、再十年,而且把高产稳产期延伸到了21世纪,累计生产占全国陆上同期总产量40%以上的原油,向国家上缴各种资金1.7万亿元,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有力支援了我国其他油田的开发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助于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转变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和污染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近年来,大庆油田着眼于打造绿色油田,明确提出“既做产能大户,又做节能大户”,积极探索符合大型油气田特点的立体化节能减排模式,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的节能降耗、挖潜增效活动。“十五”以来,在油水井增加3万多口的情况下,累计节能260万吨标煤,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节能指标,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节能减排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助于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多年来,大庆油田始终坚持讲究科学、依靠科学,注重自主创新、持续创新的方针,把坚持科技领先、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形成了“研究一代、应用一代、储备一代”和“科技超前15年储备,超前10年攻关,超前5年配套”的一整套做法,相继创新发展了从二次采油到三次采油,从水驱、聚驱到三元复合驱等系列开发技术,有力地推动了油田的长期高水平、高效益开发,为国有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经验。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国石油工业科学发展

今年6月26日,胡锦涛同志在大庆油田视察时指出,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发扬优良传统,继续艰苦创业,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对能源工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庆油田经过半个世纪的高速高效开发,自身发展也面临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一定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继续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努力创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百年油田,书写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崭新篇章。

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谋发展。始终坚持“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信念,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扎实推进原油4000万吨持续稳产、创建百年油田实践,力争到本世纪中叶油田开发建设100周年之时继续保持我国重要能源生产基地的地位,努力建设成为行业一流的工程技术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攻难关。大力弘扬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大力弘扬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三超”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大力发展能够代表行业领先水平的先进性技术、能够引领技术发展走势的前瞻性技术、能够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实用性技术,努力实现由传统油气产业向科技油田、数字油田的历史性转变,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打好新时期的石油大会战。

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闯市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石油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近年来成功买断进口俄罗斯石油经营权,收购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3个勘探开发区块,工程技术、装备制造和油田化工主导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外部市场年收入突破200亿元的基础上,持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跟踪国外目标市场,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发展。

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带队伍。进一步加强优良传统教育,特别是抓住纪念油田发现50周年的有利契机,围绕“珍惜大庆光荣史,再创大庆新辉煌”这一主题,深入开展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再学习再教育,着力培养员工的爱国精神、创业精神、求实精神、奉献精神,永葆大庆人的本色。

精神疾病的发展 篇2

1 相关概念概述

茶道精神与体育精神就其本身而言, 各自有其深刻的内涵, 这些内容是最本质的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 可以称之为其最本质属性。茶道精神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经历了中国的历朝历代, 任时代的更替也无法撼动它的地位, 这是任何一种文化形式的内涵所无法媲美的。体育精神起源于奥林匹克, 运用于奥林匹克, 同时也发展于奥林匹克, 其发展历程历经曲折而又富于传奇[2]。

1.1 茶道精神的深刻内涵

茶道精神随着茶文化的兴盛而出现, 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出现萌芽, 由唐代皎然正式提出, 是对茶文化核心内容的概括和总结, 并加入了精神内容。中国茶道精神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表达, 其中以“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提出的“清”、“敬”、“怡”、“真”为最深入人心, 成为了茶道精神的核心内容[3]。茶道精神最初仅仅指的是品茶时的一些礼仪和规则, 随着其辐射范围越来越广泛, 其内涵愈加深厚, 不仅仅在品茶方面, 更是渗透进了为人处世和修身养性的内容中。时代赋予了茶道精神深刻的内涵, 更是指导着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 “和”字是茶道精神的灵魂, 也是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 更是符合世界潮流发展方向的精神内涵。

1.2 体育精神的发展历程

体育运动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就有, 古代神话中的夸父追日被称为是马拉松的起源。自第一届奥林匹克大赛在雅典举行开始, 就形成了体育精神的雏形, 因此, 体育精神又被称为“奥林匹克精神”。最初的体育精神更多的是指坚持不懈, 在体育比赛中坚韧不拔的一种品质和对体育运动的热情。直到1995至1996赛季, 体育精神被正式提出, 以此来表彰在篮球比赛中球员的道德行为, 公平竞赛和诚实。但在逐渐的发展中, 体育项目不断的增加, 不再是单一的篮球、田径等竞技类项目, 开始加入了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较为平缓的体育项目, 如健美操, 花式游泳等[4]4]。随着这些体育项目的增加, 体育精神的内容开始有所扩充, 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 如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精神内涵, 并在其中融入了茶道精神的一些东西, 至此, 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体育精神。

2 茶道精神与体育精神的关系

茶道精神在体育精神的发展历程中, 与体育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关系, 加深的体育精神的内涵, 扩充了体育精神的内容。茶道精神与体育精神的关系是相互的, 二者共消共长, 共同发展, 茶道精神是体育精神的精神源泉, 体育精神是茶道精神的历史升华。

2.1 茶道精神是体育精神的精神源泉

茶道精神有着千年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时代的冲刷, 反而更有了时代的韵味, 打上了时代的标志, 体育精神起源于篮球比赛, 在各种体育项目中汲取营养, 获得新的内容,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茶道精神成为了体育精神汲取营养的目标。茶道精神甚至可以说是体育精神的精神源泉,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茶道精神现已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世界的一种标志, 代表着中国精神最本质的内容, 体育精神从起源上来说迟于茶道精神的发展, 在茶道精神中汲取了很多的内容, 譬如, 茶道精神中的“和”字与体育精神中的友谊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涵。其次, 中国茶道精神对体育精神的影响甚大, 茶道精神构建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为人处世方法, 体育精神通过对茶道精神内容的学习, 也处处渗透着这些方面的内容[5]]。

2.2 体育精神是茶道精神的历史升华

体育运动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肤色、不分语言, 没有歧视的活动, 每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就是体育最好的展示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各国运动员力争上游, 为自己的祖国争得荣誉。体育精神也在这个平台上表现得最是淋漓尽致, 友谊、和平、竞争、公正公平等内容, 在这一赛场上都有体现, 甚至在这个赛场上演绎出了世界上最和谐的一种精神状态———体育精神[6]。中国的茶道精神经过千年的发展, 已开始在世界各国落地生根, 但其影响范围远不如体育运动的范围, 自体育精神出现以来, 发展之迅速是其他东西难以媲美的。体育精神在发展时间上虽不像茶道精神那样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 但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风靡带动着茶道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茶道精神在近几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精神对茶道精神的历史升华。

3 茶道精神在体育精神发展中的作用

茶道精神以茶为物质基础, 以文化为依托, 通过不断的发展成为如今中国在国外世界的标志性东西。体育精神从一开始发展就是面向全世界的, 以体育运动为基础, 在各种体育赛事为体育精神的发展场所, 茶道精神在体育精神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茶道精神奠定了体育精神的精神基础, 加快了体育精神的前进步伐, 弘扬了体育精神的内在品质。

3.1 奠定了体育精神的精神基础

中国茶道有“清”、“敬”、“怡”、“真”的精神内涵, 清即为清正廉洁, 两袖清风的含义, 敬为对茶的敬重, 尤在茶艺中体现的明显。怡指怡情, 说的是对生活的启发及对生活方式的指导。其核心的精神内涵都是从品茶开始, 扩展到做人做事上。体育精神也是从运动员赛场上的表现而体现出来的, 茶道精神对体育精神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仅仅在于二者都是对人的衡量, 而在于茶道精神奠定了体育精神的精神基础。首先, 体育精神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公正公平, 与茶道精神中的“清”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都表达了人应该“正”。其次, 体育精神中表达的友谊比赛的内涵, 恰好与茶道精神内涵中的“和”字相融合。以上两点, 说明茶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体育精神的精神基础。

3.2 加快了体育精神的前进步伐

茶道精神几千年的历史, 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与各国的文化都能找到契合点, 对体育的影响尤其深刻。就体育精神的发展历程来说, 其自1995年被提出并运用以来, 短短的几十年间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如今的发展势头仍势不可挡。在体育精神的发展历程中, 茶道精神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从两个方面推进了体育精神的发展速度。第一, 体育精神在其形成之初, 就在中国的茶道精神中汲取了大量营养, 用以自身的发展。第二, 奥运会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就是对体育竞技的最好的诠释, 也是对体育精神的诠释, 在赛场上的每一个竞技都是对运动员自身极限的突破, 此时, 茶道精神中的互敬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明友好要远大于竞技的结果。这样, 茶道精神通过对运动员心性的影响促进了体育精神的发展。

3.3 弘扬了体育精神的内在品质

长久以来, 赛场将比赛的名次视为是衡量一个运动员价值的最高标准, 但随着体育项目的普及和平民化及体育精神的发展, 赛事的名次已不再是衡量运动员最重要的标准了, 逐渐被体育精神所取代, 甚至有一种说法就是, 一个运动员或许拿不到一枚金牌, 但他能牢记体育精神那他就是一名合格的运动员。体育精神的内在品质是在和平的基础上进行不损坏两国关系的比赛, 能更加增进两国的友谊。茶道精神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有很大的规范的作用, 造就了中国人“以和为贵”的精神内涵, 现今的体育精神中最重要的内容即为:以体育促和平, 以体育结友人, 二者的内涵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重合的。因此, 茶道精神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就实现了对体育精神内在品质的弘扬。

4 结语

中国茶道精神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 中国的茶艺走进了外国人的客厅, 中国的茶道精神也对体育精神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体育精神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的分析, 着重剖析茶道精神在体育精神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表现了中国茶道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力求对茶道精神和体育精神的发展都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彦斌, 郭娇“.茶道”融入体育精神---以足球运动为例[J].福建茶叶, 2016 (2) :191-192.

[2]陈光.谈儒家思想与中国茶道精神[J].福建茶叶, 2016 (1) :201-202.

[3]朱弘晶.体育精神在文学著作中的作用分析[J].学术界, 2013 (S1) :74-77.

[4]黄莉.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来源[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5) :3-17.

[5]黄文仁, 赵克.论体育在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4) :16-18.

主动发展的精神引领者 篇3

教育面对的是处于发展中的受教育者,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括动就是通过施加外部影响,进而引起学生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和转变,学生都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没有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学习,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教育的根本就在于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校管理就是要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群体期望、激发教师个人自我发展和推动学生自主发展的热情。张炳华校长在实践中喊出“教育的根本在于唤醒”这样的命题,无疑是对“自主发展”、“主动发展”最好的精神引领。

东洲中学正是以这种精神为动能,形成以张炳华校长为核心的团队合力,抓住了三个发展的牛鼻子——学校的发展需要激活主动发展的“学习机制”,教师的发展需要唤起教师的专业精神,学生的发展需要唤醒自主发展的需要。这些发展的动力基础就存在于学校组织中、存在于教师职业属性中、存在于学生个人的内心世界中。

学校领导者的任务就是:通过对学校组织的有效管理,形成主动发展的学校文化;通过对教师的有效管理,激发教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对学生的爱;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兴趣和责任。

三线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篇4

摘要:经济建设决定着国家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经济可增强国家在世界环境中的“话语权”,如何定位经济产业发展是中国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传承与发展“三线精神”,是中国经济战略改革的历史理论,是对中国经济历史演变的科学总结,能够为中国经济事业改革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依据。结合“三线精神”内涵,本文从六盘水市经济建设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三线精神;经济建设;传承与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b)-0000-00

改革开发政策实施以来,六盘水市对经济事业发展给予诸多决策性调整,从多个方面加快产业升级改造,为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先进性指导。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史,一些点心的经济建设决策具有实践性意义,其中,“三线建设”堪称中国经济改革与升级的典范,由此演变而来的“三线精神”更是具有历史性意义。从经济战略发展角度考虑,六盘水市必须大力传承与发展“三线精神”,据此实现经济事业的伟大革新。

1借助影视平台,回顾三线历史

作为三线精神的发源地,六盘水建设体现了三线精神的发展意义,对区域规划与改革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可以说,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六盘水。基于文化转型发展趋势下,分析新背景下“三线精神”的发展趋势,以“三线”精神为指导,对六盘水市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改革对策、战略转型方法,同时考虑影视文化建设对区域精神的宣传作用,为六盘水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例如,在回顾三线精神发展过程中,六盘水市政府积极开展文化历史活动,联合制作《大三线》等纪录片的拍摄,同时把六盘水市相关历史融入其中。这不仅带动了影视题材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对三线精神及其发展历史的有效性回顾。

2继承传统文化,树立时代精神

“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依赖于文化历史变革,更是与地区文化建设存在密切关联。不断继承传统文化需符合时代精神交替与改造,帮助社会群众建立更加科学的思想意识,才能体现出新老文明之间的交替改革,为六盘水市文明发展提供指导性依据。例如,从时代拼搏角度来说,“三线精神”就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明古国。中国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只有深入挖掘三线精神内涵,才能体现出更深刻的文化精髓。六盘水市传承“三线”精神是时代之趋势,是对历史之回顾,其要结合传统与时代两大主题情境,才能体现出三线精神的发展内涵。当前,我们必须牢记,“三线”历史是六盘水的“根”,“三线”企业是六盘水的“本”,“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的“魂”。“三线”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是六盘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将传承于世。以“奉献、包容、创新、超越”为核心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正是它的提炼、拓展、发扬和传承。

3坚持统筹发展,促进产业转型

当前,六盘水正在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国际标准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坚持生态引领产业发展,坚持开放带动创新发展,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发展,加快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基于“三线精神”指导下,各地区开始重视经济产业规划与发展,利用新文明思想指导产业发展,帮助地区形成相对稳定的经济产业。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六盘水市坚持统筹发展原则,从三大产业转型中实现战略目标。例如,以全球化为向导,促进六盘水市农业产品销售走向市场化,从宣传、生产、销售等环节进一步规划发展。此外,倡导新技术在产业运营中的利用,帮助区域经济走向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工业项目服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基础。比如,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服务外包从可能成为现实,同时,信息技术对外包业务转型与调整起到了技术性支撑的作用。基于统筹发展思想指导下,要实现产业转型的终极目标,发扬奉献、包容、创新、超越的新时期六盘水精神,把“三线”精神融入到新时期发展中,为六盘水转型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注入强劲动力。

4融入现实生活,推动经济建设

传承“三线”精神,要深刻领会“三线”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把弘扬“三线”精神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把“三线”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生活工作中,加快推动全市经济发展。“三线精神”不是某一个地区的生活文化,而是全国范围内的休闲发展趋势,人们对”三线精神”方式有了更多的认知。因此,六盘水市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宣传本地精神文化,号召全市人民学习新精神、新思想。六盘水市文化文明体制尚未健全,传承三线精神及相关文化,必须要接受相关部门监督与指导,才能更好地完成资源开发与利用。六盘水市快速发展产业建设项目期间,要着重考虑市场环境变动造成的经济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风险,实现产业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三线精神”传承与发展,需要从现实生活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才能发挥“三线精神”在六盘水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带领六盘水市走向更为优越的经济战略地位。其中,传承“三线”精神,要把弘扬“三线”精神与弘扬贵州精神、贵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六盘水精神”结合起来,引领广大干部群众拼搏奋斗,锐意进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5贯彻精神内涵,发展城市未来

传承“三线”精神,要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三线”精神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发展和财富积累夯实发展基础,让六盘水成为一座有文化的城市、留下记忆的城市,让我们的乡愁永远保留和传承。政府是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政府对“三线”精神发展具有多方面保障作用,也是六盘水市文化项目开发与利用机制建设的核心支撑。“三线精神”作为现代人生活的先进理念,其具有广泛的开发与利用空间,六盘水市建设开将持续科学发展观思路,借助三线精神的引导调控作用,建立多元化产业开发平台。为了扶持六盘水市文化业发展,需在全市范围内贯彻三线精神内涵,融入三线精神指导社会群体的奋斗意识,共同参与到市场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城市是一个地区经济战略的发展趋势,构建规模化城市区域标志着六盘水地区的发展水平,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六盘水市发展要坚持贯彻三线精神,以新精神文化为指导提供一系列的决策方案,保持城市在规划发展中取得理想的成效。

6结论

总之,传承与发展“三线精神”是对中国经济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六盘水市当代经济建设提出的理论性指导。为了全面落实三线建设传承的精神内涵,六盘水市必须从地区文化事业发展角度出发,以改革创新为宗旨、统筹发展为原则、走向未来为目标,从多个方面传承与发展“三线”精神,引导六盘水市按照预定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精神疾病的发展 篇5

语言与精神-评《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洪堡特认为语言是精神不由自主地流射,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的语言在进化过程中的`快慢、优劣.精神对语言确实存在极大的影响,但是语言只是一种交际工具,无所谓优劣.

作 者:吴英臣 朱连芳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刊 名:天府新论 CSSCI英文刊名:TIANFU NEW IDEA年,卷(期):2007“”(z1)分类号:H0-05关键词:语言 精神 民族

精神推动发展 发展促进和谐 篇6

-01-04 14:44:03 南方网

南方网讯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5年来,广东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及自身的人文优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日的广东是富有的广东、活力的广东、动感的广东、文明的广东,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但在加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不够协调不甚和谐的问题。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根据中共16届4中全会的精神,提出了建设和谐广东的目标,这无疑是及时的必要的,既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又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建设和谐的广东具有示范作用,还有惠及全局的意义。

和谐是对关系而言的。社会与经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处协调、和睦,有如交响乐一样,旋律动听、优美,即为和谐。这是一个很高境界。建设和谐广东,是一幅蓝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长期的任务,关键在于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和谐要靠发展来筑就,发展要靠精神动力来推进。当前,广东存在一些与加快发展主旋律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例如,抗灾能力低、环境污染重、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等等,都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原于发展不够充分。没有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便没有解决失和的物质力量,也就没有和谐的基础。经济实力决定和谐局面。

建设和谐广东,要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旋律。应以胡锦涛提出的“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继续当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的要求来统揽全局,应在创新、求实、拼搏、学习等方面下功夫、谋发展、求和谐。

以创新精神谋发展求和谐。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与动力。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展。广东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85.85亿元、人均369元发展到的13625.87亿元、人均17213元,从而摆脱了落后状况,并跃升到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9,位列第一。这是广东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决践行改革开放路线,开拓创新的结果。创新的核心是观念,没有新观念就不可能有发展的新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过去的25年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广东人创新了许多新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就是新观念的突出代表。珍惜时间、追求效率、讲究金钱,这些在今天看来并不稀奇的观念,在当年可是震撼一段时期的全新观念。为什么这一新观念会产生震撼的作用?就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一个人的工作三个人干”、“上班一条虫下班像条龙”的人浮于事、不讲效率、浪费资源的现象。在大把大把地浪费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资源的年代,把时间等同金钱、把效率比作生命,当然就成了振聋发聩的新观念。它唤起人们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光阴似箭,日月如梳”,要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去兴业振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新观念唤醒了睡狮、创造了财富、震撼了神州、惊动了世界,改变了世人的目光。事实说明,没有观念的创新就没有广东的今天。实践也告诉人们,创新要坚持一条原则:切中时弊、谋求发展。要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围绕发展经济这个中心。离开这一宗旨就没有创新的意义。脱离实际,盲目攀比,搞花架子,装门面,不是创新,不可能推动发展,也就不可能促进和谐。当前在有些地方有的人只讲政治效果、不讲经济效率,只讲政绩、不讲产出,只爱面子、不惜浪费,不顾主客观条件,照搬别的发展模式,不仅没有创新之味,却有迂腐之嫌。有的打着建设文化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投资吸引力的旗号,不管是否有经济实力,大建城市广场就是一例。不顾主客观条件,大搞工业进园、居住进区,也是一例。一些开发区,虽早在10多年前就己经省政府批准设立,把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圈了,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谓之“筑巢引凤”,以为这样外商一定会蜂拥而至。但我们看到的是良田成了荒地,杂草丛生,凄凉一片。不仅开而未发,还积累了不少不和谐的问题:政府背债,农民失地。只有遵循规律、切合实际、脚踏实地,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目的。

以求实精神谋发展求和谐。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执政党的一条重要思想原则。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根据省情、市情、县情去提出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措施。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应该是正确理解“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与要义,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现实与可能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实事求是,遵循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盲目攀比,实事实办。各地情况不同,发展不可能同步,发展会有差异,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一般规律就是“核心积聚,中心辐射,梯度发展”,由此引伸出“洼地效应”、“外溢效应”、“势差效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有差距才有发展动力,才会形成资源要素流动现象。不管欠发达还是最发达的国家或地域,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总是存在的,各种要素资源流动总是遵循这一般规律时刻都在进行着的。这方面,著名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就做过深刻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认为差别是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他们认为消灭发展差距,只有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消灭了旧式分工,实现了共产主义,对立、差距才能最终消除。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需要人类不懈的努力,急躁不得,试图一下子解决差距问题将会欲速不达。这些教诲,我们是需要学习并加深理解的。建国以来,推进山区工业化,广东从来都没有放松过,至少有两次高潮: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为什么?因为违反了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因为某些地区发展条件不具备,光靠主观愿望是不行的。这些经验教训,我们还是应该记取的。指导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能按照市场主导、优势互补、产业集群、形成特色的原则,以成本、效率、效益目标因素综合考量后来加以引导。因各地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只要该地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到了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平台上,即使发展速度慢了些,甚至与发达地区比较差别拉大了,也还是正常的、符合实际的、符合协调发展要求的。从广东的实际出发,选择差异发展战略,可能是广东贯彻落实新的科学发展观的一条好的思路。因为,有发展优势有条件成为新的经济中心的地方还没有充分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不但珠江三角洲还有很强的发展承载力,而且沿海地区的发展空间大容积大,有可能建成沿海经济带,生长成许多个经济增长极。广东有4786.8公里的海岸线(包括海岛岸线),这是一大优势。海洋优势还没有充分运用,尚未形成海洋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与地区看,其工业布局,尤其是重化工业、运输设备制造及重型机械制造业普遍放在靠海沿江的地方,而内陆特别是远离经济中心的地区多以绿色产业为主,形成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分工。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现象。沿海地区得到充分的发展,就能为省、国家集聚更多的财力,为支持欠发达地区提高二次转移支付水平成为可能。广大山区是水源地,是沿海地区的.生态屏障,其主要任务应以保护生态为主,重点应是发展工业化农业、绿色化产业。这些地区工业化的重点应放在少数区域的中心城市,而不是分散的众多小城镇,不能复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模式。粤北山区即使是区域的中心城市,也应吸引珠三角工业化过程中过渡污染的教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无选择地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这些地区的发展有很大制约性与局限性,要求这些地区发展进入“快车道”,没有几个大的工业项目去支撑是不行的。假如大家都在上水泥、钢铁、陶瓷、电镀、造纸等污染型治污成本高的工业项目,其结果,就有可能重蹈山区工业化历史上几经失败之路。这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以拼搏精神谋发展求和谐。拼搏的内涵,既讲敢闯敢干,也讲艰苦奋斗。中国有和平崛起的今天、广东有中国经济第一省的今天,就是卧薪尝胆、拼搏进取、艰苦奋斗的结果。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夺取胜利的法宝。但是,今天在广东的一些地方一些官员似乎并未牢记这一优良传统、优良作风,自以为有了一些成绩,便骄傲自满起来。沾沾自喜、乐不思蜀,沉迷于讲排场、摆阔气、吃喝玩乐赌上是一种表现。在一些贫困县的某些官员官职不大本事很大,私房占地面积不小,小别墅够别致。还有一些官员上午例行公事下午践行“搓”事,开台搓麻将,甚至通宵达旦。某些基层干部碰上群众要求办事就不高兴,摆起官架子,对农村饮水难、点灯难、通讯难、行路难的问题是要解决,但不是本官的事。群众对这种现象怨言不少,无疑给和谐带来了裂痕。党中央一再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如果占着要位不谋政事或应付了事,能出和谐局面吗?

以学习精神谋发展求和谐。学习是人们获得知识、增加智慧、变得聪明、增强魅力的主要途径。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没有过人的本领是很难取胜的。知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知识就没有力量,也不会有社会和谐局面的出现。要更加重视建立学习型的社会,把它作为谋发展求和谐的重要措施加以引导。怎样建立学习型社会?首先,要建立学习型的政府。政府既管理社会经济又主导社会经济走势。政府组成部门及其负责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又是行为的示范者,应是社会成员的优秀者,也该是精通业务的敬业者。但是,在某些地方某些部门的负责人,似乎并不重视学习或学习脱离实际,偏重花架子,喜欢拼奏词句,成绩不多口号多,许多口号连提出者自己也不准备实行,只是为了挂在墙上好看,图个样子。其次,要扩大义务教育。要让人具有较高的素质,适应社会经济的进步,必须从娃娃抓起,不仅要让孩子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还应普及高中教育,让所有孩子能获得更多知识与技能。广东己经具备了这个条件。第三,应搞好全民教育。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应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投入不足是实施全民教育的主要障碍,除了政府给予重视加大投入外,就是应出台鼓励措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做到全民教育大家办。只要全面实施建设文化大省的措施,积极推进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宏伟工程,建设和谐广东就有希望。

论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与发展 篇7

1 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主要包括民族追求的共同理想、确立的共同价值、形成的共同思维方式和共同品格, 是民族意识的最高形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 就不可能凝聚力量, 不可能成就伟业, 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的“日耳曼精神”、“法兰西精神”等, 都可以理解为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在开发建设祖国大好河山、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同时,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的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 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 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祖国的生存发展前仆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古人说过“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 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被赋予多种表达方式。“遥望中原怀故土, 静观落叶总归根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所有这些名句, 都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酷爱自由, 追求进步, 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 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 对卖国求容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 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 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

团结统一是指一个民族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凝聚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 同心同德、维护统一、顾全大局的互助合作精神。自古以来, 中国各民族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而自豪, 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整体感和责任感, 从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 反对分裂的颂歌。中国从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来,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虽有分合离乱, 但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友好相待的优良传统。

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 平等相待, 友好相处, 求同存异, 团结合作, 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奉献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 是举世文明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爱好和平精神不仅表现在与兄弟民族、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携手共进上, 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中国先哲的著名言论, 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海纳百川的宽宏胸襟。历万难唐玄奘印度取经, 传经书鉴真东渡扶桑, 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 通中外严复翻译西洋书, 这些典型的事例, 是中华民族积极与异域民族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勤劳勇敢是指一个民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不惧艰难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 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 是兴家的传家宝, 是兴国立世之本, 也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正如古人所说:“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兴业惟勤”。勤劳又是和勇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畏强御”、“勇者不惧”, 就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险和强暴, 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勇于义而果于德, 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就是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 坚持正义, 要有置个人荣辱、贫富、生死于度外, “赴汤火, 蹈白刃”在所不辞的见义勇为精神。中华民族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 缔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自强不息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说, 它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精神, 体现为“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世制”、“与时偕行”、“与时俱新”、“日日新, 又日新”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只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 它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 战胜了各种各样的风险, 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

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 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 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其中, 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国家内部各兄弟民族之间、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上的要求;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处理本民族与世界其他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要求;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前提。它们相辅相成, 共同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

2 民族精神的发展

我们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 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强调,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们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等革命精神, 对于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多次强调, 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 倡导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精心培育和倡导了“64字”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等, 并要求全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要大力弘扬为社会治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强调要牢记“两个务必”, 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严于律己、率先垂范,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探析 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体现;鲜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85-02

从2003年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很多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精神实质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中央也对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原则,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战略部署。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实质作了深刻全面和简明扼要的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八大报告又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我党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党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说明了我党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新的更重要的定位,应该说这也反映了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客观要求。当前,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正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任务和途径。

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概念界定

精神实质是事物本质内容的外化,是事物固有的规律属性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精神实质也是理论作用于客观实践所呈现的规律性特征的载体,而理论的精神实质能够决定理论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1]。

科学发展观,就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解释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即是“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对于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界定在学界却是说法不一。如张雄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哲学命题出发,指出以人为本应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2]。郭芳丽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就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侧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使命,务实则侧重于揭示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使命[3]。王真偏向于认为又好又快发展符合事物精神实质的一般规定性,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比较准确的概括[4]。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科学发展观作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呈现出规律性本质的载体,其内容应呈现出科学发展观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的规律性特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又好又快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发展道路的体现,整体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发展模式的展现”,这一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内容紧抓住“发展”这个根本出发点,突出回答了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发展依靠谁以及为了谁的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以推动发展为第一要义,以人为本为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的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科学理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具体体现,具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为第一要义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主题显现。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面临着发展问题。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发展是一个系统概念,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也增加了新的内涵;发展不再仅仅是指经济发展,也是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过程;发展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有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生产关系甚至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发展;发展不是一个单纯的GDP增长,还要兼顾发展质量,高效率低污染的发展[5]。发展不是单纯而孤立的,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结果。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然后逐步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与转型的实践,为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曾反复提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的模式上,他明确提出发展的速度要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在发展的质量上,他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发展的目的上,他明确提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的目的。这些发展观点突显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并从整个中国发展的高度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做出了时代的新回答。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的论断,也是紧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思想主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升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丰富了党对发展的认识。

第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价值呈现。以人为本思想继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并将它深入贯彻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社会发展不能脱离人的发展而存在。可见,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就很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增加了新的内容,赋予了科学发展观更高的价值和追求,主要体现在:第一,以人为本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引领了发展理论的潮流。在世界各国,以人为本思想都逐步纳入社会发展理论,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各国在竞争合作中凸显“人”的重要性,而且把国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6]。也就是说,以人为本思想不再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表现为特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和要求。第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思想,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全面性。首先是发展价值目标的全面性。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也就是说,人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目标,需要物质文化的全面满足、能力的全面发挥以及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以人为本”是个全面的价值理念的体系,包括人的发展目标、推动发展的动力和衡量发展的尺度等。最后,贯彻“以人为本”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会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的目标体现。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7]。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借鉴了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全面发展观,而且发展的目标不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发展,应该是合理利用资源能源的整体性发展。这种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的目标是要实现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做到统筹城乡和区域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十八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刻把握这个精神实质。把握了这个精神实质,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最本质的东西,就把握了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基本内涵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照规律办事,讲究实际效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一种能应对前进道路上一切问题和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干扰的有力武器[3]。这不仅是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精神状态。正是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发扬这种精神状态,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才能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推动理论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一鲜明的精神实质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始终。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8]。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每个组成部分和重要观点,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讲出了新话,体现了坚持与发展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既是我们推进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要应对各种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还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就能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兴山.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J].党政干部文摘,2008(12)

[2]张雄,范宝舟. 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初探[J].哲学研究,2008(11)

[3]郭芳丽. 浅析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学报,2012(12)

[4]王真,王宝田. 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探析[J].探索,2008(4)

[5]李菀丽. 论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6]姜言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7]高正礼. 论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8]佚名.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http://www.yxjy.net/newsInfo.aspx?pkId=22842

上一篇:合作协议三方下一篇:银行业务模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