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0篇)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根的形状特征分类,并能够举出几个例子。

2、知道根的基本功能。

3、培养探究植物的根的兴趣。教学重点:根据根的形状特征分类。教学难点:植物根的特殊功能。课时安排:2课时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①图片资料:移栽植物幼苗的场景;植物扎根土壤的图片;小朋友用力拔草的图片;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洋葱图片。

②实物材料: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2.学生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新鲜的带根的凤仙花两棵、上窄下宽的透明玻璃瓶两个、中间有孔并且一分为二(为了便于固定放在瓶子里的凤仙花)的瓶盖两个、橡皮泥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生活问题导入。

1.教师提出生活问题:临沂市为了提高城市绿化面积,需要从乡村移植大量的植物幼苗栽入(出示移栽植物幼苗的场景图片),为了让这些移植的树苗更容易存活,你觉得应怎样处理这些植物幼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

生:使植物的根部带有较多的泥土,这样植物就不会枯死,容易存活。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为什么在移栽植物时,要使根部带有较多的泥土? 生:为了使树从根部获得营养。

师:看来植物的根对于植物的生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的根”(板书课题)

二、猜想假设

1.引发学生猜想:根的作用是什么。

同学们都养过花吧?我们在养花的时候需要细心呵护,例如定时给花浇水、施肥、松土等。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给花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 生:到植物的身体里面去了。

师: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把这些水分、养分吸收到植物身体里面去的呢? 生:我认为是根能吸收水分、养分。因为我们浇花时总是把水浇在土壤里,土壤里有的就是“植物的根了”。

三、制定方案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根的作用。

师:对科学的探究不能只凭脑筋猜测,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实践。

现在我们就来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根是不是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课前老师为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了一套实验材料:有带根的凤仙花、上窄下宽的透明酒瓶、盖子、橡皮泥。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设计两种实验方法:

①在瓶子里放上一些水,把带根的凤仙花放进去,用两半盖子卡住凤仙花的茎,在水面处做一个记号,一段时间后看看瓶子里的水有没有下降,如果下降了,就说明根能吸收水分。注意:用橡皮泥把玻璃瓶盖有孔的地方用橡皮泥封好。②用两个瓶子,一个瓶子里放上凤仙花,另一个瓶子里不放,让这两个瓶子里的水面相平,然后看一看一段时间后会不会还相平。

四、实施探究

(一)学生分组组装实验。指导学生把组装的实验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结果。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以下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观察根的特点。

老师为学生准备各种植物: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工具:放大镜、直尺、镊子等。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对这些植物的根进行观察。1.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从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等方面进行观察。)

2.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师总结:植物的根形态各异,小根的数量较多,那么这样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师出示图片:

①一棵植物的根深深扎在土壤中,狂风吹来,树干依然很值。

②一个小朋友在用力拔草,身体向后仰了,但依然没有拔出来的情景。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植物的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展示交流

1、让学生观察根有吸收水分作用的实验现象。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①玻璃瓶的水位会下降。

②有凤仙花的玻璃瓶和没有凤仙花的玻璃瓶水位不一样。

师总结植物的根的作用:植物的根能固定植物,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2、师出示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洋葱、藕,让学生辨别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

六、拓展创新

大班植物的根活动反思 篇2

《植物的根》是一篇有趣的说明文,读本从根的生长位置,根的作用,根的成长状态,粗细,生长方向和颜色向幼儿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根,还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从多个角度对植物的根进行了描述和说明,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自己见过的根,初步学习对比的说明方法,体会和学习“有些……,比如……”的说明性句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给幼儿看一株植物,重点让幼儿感受根的外部特征,然后做一些有关根的小实验(给一些开浅颜色花的植物浇一段时间带颜色的水,然后让幼儿观察茎和花的颜色变化)感受根的作用,从而引出教学读本,幼儿对读本非常感兴趣,也积极思考老师在每页提出的问题,虽然有时候回答的不是很正确,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还是能把每页应该学习的重点总结出来。

第一遍读文本之后,幼儿也能把根的作用,长短,粗细,生长方向以及颜色说出来,但是幼儿没有分类的概念,他们不能有条理的说明和介绍根的不同点,只能简单的说根有长有粗有细有短,有的长在土里,有的长在水里,有的长在大树上,有的往下长的,有的往上长,对“有些……,比如……”这个句型更是不懂得如何运用,这些可能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注意到的,新希望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多注意,让幼儿重点学习。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尝试活动中知道植物的根基本上可以分为直根、须根、块根三种。

2、帮助幼儿了解根有储水、吸水、固水等作用,知道根和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从而激发幼儿对植物的探索兴趣。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礼品盒(装有树根)、各种植物的根若干、图片若干、各类根雕的艺术品,切好的萝卜片、山芋片等。

尝试准备:幼儿提前一天制作根吸水试验,在装有各色颜料的瓶中放入植物根进行观察。

活动过程:

一、以邮包的形式揭示课题,初步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1、让幼儿去试一试,摸一摸,感受根的外部特征。

师:今天老师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什么礼物呢?请小朋友摸一摸、猜一猜,告诉老师你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可能是什么东西?

幼:我摸到的东西是毛茸茸的!……有点刺手……摸在手心里有点痒……可能是树枝……

2、让幼儿通过视觉观察,用语言表达树根的外部特征。

师:刚才大家猜了这么多,到底猜对了没有?主我们一起打开礼品盒看看。哦,原来是一个树根!你们看看树根是怎么样的?

幼:我看到的树根是毛毛的……刺刺的……长的乱七八糟的……

3、提问: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根?它们长在哪里?

教师小结:原来植物都有根,都长在植物的最下面,都爱住在泥土里。

二、幼儿通过尝试、初步认识一些植物的根

1、幼儿动手试着寻找植物的根。

师:(出示种在沙盘中的植物)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的植物,请你们找一找它们的根在哪里。找到以后想一想: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的根是什么样的?

2、介绍三种根的外部特征,与周围小朋友比较不同之处。

师:(请一名幼儿上前)请你告诉小朋友,你找到的是什么植物?它的根在哪里?它们根是什么样的?

幼:我找到的植物是葱,它的根长在泥土里,拔出来时都是泥,后来我把它放在水里洗了洗,根就变得白白的,一根一根的,细细长长的,像面条,像头发,像许多线,像老爷爷的胡须……

师:刚才小朋友说的真好,这种根真的很像老爷爷的帮须,谁能用两个字说出,像胡须一样的根叫什么根?好,我们就把这种根叫须根。还原哪些小朋友找到的也是须根?

幼儿抢着说:我找到的小麦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芹菜的根是须根,我找到的水仙的根是须根……

师:老师也找到一种根,你们瞧,这棵菠菜的根中间是直直的,哪些小朋友也找到了这种根请举起来。(师生共同检查是否正确)我们给这种直直的根起个什么名字?

师:还有一些小朋友找到的根和我们的不一样,请你们把它们拿到上面来。.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什么植物的根,它们长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

3、教师小结三种根的外形特征。

三、给植物的根找家

师:宝宝要回家了,请你们把这些须根、直根、块根送回它们自己的家。

四、了解根的功能用途

1、出示图片,幼儿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根的作用。

2、介绍根和人类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植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根和人类的关系:可食用(请幼儿品尝萝卜片、山芋片)。可以做中药,可以制作根制工艺品。

五、延伸活动:制作根制工艺品。

教学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 篇4

二、探究新知

1.课本思考

分析:将(x-x1)(x-x2)=0化为一般形式x2-(x1+x2)x+x1x2=0与x2+px+q=0对比,易知p=-(x1+x2),q=x1x2.即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有实数根,则一次项系数等于两根和的相反数,常数项等于两根之积.2.跟踪练习

求下列方程的两根x1、x2.的和与积.x2+3x+2=0;x2+2x-3=0;x2-6x+5=0;x2-6x-15=0

3.方程2x2-3x+1=0的两根的和、积与系数之间有类似的关系吗?

分析:这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等于2,与上面情形有所不同,求出方程两根,再通过计算两根的和、积,检验上面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新的结论是什么?

4.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中的a不一定是1,它的两根的和、积与系数之间有第3题中的关系吗?

分析:利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两根,再通过计算两根的和、积,得到方程的两个根x1、x2和系数a,b,c的关系,即韦达定理,也就是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为:两根的和等于一次项系数与二次项系数的比的相反数,两根之积等于常数项与二次项系数的比.求根公式是在一般形式下推导得到,根与系数的关系由求根公式得到,因此,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后根与系数之间都有这一关系.5.跟踪练习

求下列方程的两根x1、x2.的和与积.13x2+7x+2=0;3x2+7x-2=0;3x2-7x+2=0;3x2-7x-2=0;

25x-1=4x2;5x2-1=4x2+x

6.拓展练习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设计 篇5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第三册中的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全诗共五节。这篇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配以彩色鲜活的插图,把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有趣。

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进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爱排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都是以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出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对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主动学习。

2、学生的阅读实践取代了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设计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取代教师的讲解,通过直接接触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大自然的乐趣。

3、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利用事物标本的演示,打通可内外的壁垒,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教学目标

基于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如下目标:

1、学会10 个生字,认识4 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有趣方式,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和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较难的字形:降、察。

第一课时设计及说明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新课伊始,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植物妈妈”指什么?她有什么办法,这样设计不但能发展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生兴趣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主动识字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能诗句。

2、图文对照,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小组交流自学收获。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依据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规律,放手让学生识字,读文,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交流互补,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又感受了主动学习的价值。

4、指导写字,重点在激励

(1 )“我会记。”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识记方法,分析记忆字形,教师及时鼓励方法好、有创新的同学。

(2 )“我会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易错字,认真观察,描绘试写,教师综合学生试写情况,范写难字,并把学生试写成功的.字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评议。

教学中,孩子们充分发表意见,在自主识字,写字过程中碰撞出许多求异、创新的火花,在得到鼓励后,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收获的成就感,会促使孩子们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自主学习的实践中去,教师的范写指导于学生试写之后,实现了“主宰者”向“服务者、指导者、学习伙伴”的角色转变,同时,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写好字的浓厚兴趣,书写效果也非常好。

第二课时设计及说明

一、巩固旧知,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学会了生字,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所以,我以新的动画形式出现了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巩固后,语言将新旧知识自然衔接,顺畅地过渡到第二课时,又以“植物妈妈们到底有什么办法呢?”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起。

二、自主阅读感悟三位植物妈妈的好办法及大自然的乐趣

根据诗歌编写中三种植物妈妈的好办法结构相似这一特点,我设计指导学生精读蒲公英这一节,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在实物演示,范读等教师点拨下,领悟朗读诗歌的感情基调,激发情感,为独立学习后两种植物妈妈的好办法做好充分准备。

学习第二节:

1、自读自悟,感受蒲公英妈妈的好办法。

2、实物演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蒲公英的特点,激发学生情感。

3、学生互读,体验语言美,蒲公英妈妈奇妙之处,宣泄个人情感。

4、教师相机指导,疏通学生感情朗读中遇到的障碍,提升学生的感情朗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只是以一个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激发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在学生学习的疑难处给予点拨,疏导,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

学习第三节、第四节:

1、让学生在领悟第二小节的朗读基调基础上,练习朗读三、四小节。

2、在读第三小节时,相机出示实物及课件上的范读等手段,指导好朗读。

3、朗读第四小节时,学生可自己选做动作,为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还特设了配上形象的画面这一环节。

三、背诵积累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鼓励其背诵,这样设计目的在于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内容,探求学习方式方法,并难能使他们体验到获得学习成果的喜悦、自豪,从而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情境,欣赏品读,升华学生的情感

在总结课文时,我与学生共同朗读全诗,这样又一次触发了学生的情感,使三种植物妈妈的好办法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五、拓展活动,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并模仿课文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喜爱

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提议让学生说说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的好办法。对于学生来说,她们不仅限于说出植物妈妈的好办法,完全可以用拟人的方式来表达植物的好办法,于是,我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给他们创设更加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去根据自己的植物种类归纳性地作诗,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张显个性特长的热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再指导书写,共完成两个字:“苍”“炸”。

因为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低段语文教学尤其不能忽视写字教学,所以我在教学高潮之后,让学生静下心来,学学字,写写字,动静结合,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 篇6

(生齐读: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师:孩子们是怎样离开***呢?

(电脑演示。)

师:书上用了哪个词语?

生:纷纷出发。

师:怎样才叫“纷纷”呢?教师这儿有两种意思,你们根据刚才看到的情形来选择一下。

(出示卡片:1. 一个接一个;2. 一起,一下子。)

(生打手势同意第一种。)

师:对呀,孩子们是一个接一个地出发的,我们可以用“纷纷”这个词来表示。

评析:教师先利用电脑演示让学生对“纷纷出发”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择义,水到渠成。

挂住

师:苍耳是怎样传播种子呢?

(演示:师拿一株苍耳,请一位身着羊毛衫的学生从苍耳旁经过。)

师:你们看,他身上怎么啦?

生:他身上有了两个苍耳。

师:书上用了哪个词?

生:挂住。

师:你们看还可以用哪个词语表示?

生:粘住。

评析: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看清了“挂住”的过程,并通过换词来理解词义,学生兴趣浓,学得快,记得牢。

炸开

师:豌豆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

生:太阳。

(电脑演示豆荚在太阳底下炸开的情景。出示句子: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师:看看图,你知道这句话该怎么读吗?听老师读,比较一下哪一种读法好。

(1. 慢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2. 较快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生:第二种好。

师:为什么呢?

生:豆荚是一下子炸开的。

师:有道理。我们一起用较快的速度来读这句话。

评析:让学生说出“‘炸’说明什么,为什么用‘炸’”这类问题的答案,是很困难的。教师轻松巧妙地通过朗读解决了问题,不仅让学生懂得了“炸开”的意思,同时又让他们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植物传播种子的三种不同方法。蒲公英要靠风,也就是说有风的日子才能传播;苍耳要靠动物来传播;而豌豆呢,只要在太阳下一晒就能传播。你们比比看,谁的办法最好,最容易?

生:豌豆的传播办法最好。

师:书上是用哪个词来说明豌豆的办法比其他两种好的呢?

生:更。

师:对呀,所以我们读“更”字时要突出它,读重音。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领会豌豆的方法好,为学生铺路架桥,让学生自己发现并理解“更”字的巧妙之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写生,把握画面的结构和色彩。

2:让孩子们充分感受植物的特征与名称,并爱护植物,保护环境。

3: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4:引导孩子们在活动结束后把自己的绘画材料分类摆放,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师:孩子们,我们都知道,植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为我们带来新鲜的氧气,美化我们的环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必不可少的好处与用途。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植物王国,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观看图片、初步感知

师:小朋友们,看了这些植物以后,小朋友们又什么样的感受啊?

——充分给幼儿表述的机会。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还给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些小客人,想不想认识它们?——幼儿:“想”。

注意:在授课的过程中,要进行简要的,对植物的画面结构和色彩等进行表述,也让孩子们进行,对所见的,进行表述。

——那小朋友,看到植物王国的植物与我们请来的小客人,你们最想用画笔,帮哪种植物画一个画像呢?

——幼儿踊跃表述自己想画的植物。

——孩子们,上创意美术以来,通过观察,我们要把握画的画面,画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纸上,那小朋友,给植物画图像的时候,也就是写生,还怎么做:(1)尽量画大,注意画出植物的细节。比如:叶片的纹理和花茎或刺。——教师巡回指导,孩子们开始写生作画。——总结:孩子们,这一节课我们在植物王国里,找到了一位特别的好朋友,并为它画了一幅美丽的画像。

我们知道它们圆圆的身子上,长满了尖尖的刺,而且仙人掌有的还能长出美丽的花朵,在仙人掌背后,还藏了一些小叶子。

(这一环节,那可以拿幼儿作品,进行总结与评述。)

孩子们,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好朋友,去外面晒晒太阳吧~~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让它们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好吗~~

反思

首先本节课,我用一个开场白的形式进行了这节课的开始,并进行了~图片与实物的观察与叙述。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创意是让孩子们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添画,但是我还记得薛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创意有时候讲究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单凭这节课的结果,也就是画面展现,我感觉是满意的,但是,从教案与实际的写生目的,我感觉这一节课很失败。首先我没有勇气让孩子们,通过我的引导去把实物放在桌子上,让孩子发挥想象去画自己所见所想。没有了写生意义的存在。只是我硬性的把一个植物与画面把孩子们的思维固住了。

在以后的写生课中,我会认真引导,我更会相信我的孩子们,能做到写生的真正作品的呈现。有时候对自己的怀疑也许局限了孩子们的写生范围,这是老师,最大的误点也是最不可取的。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 篇8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读中感悟课文的韵律美,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2、识字写字。

第一课时

质疑探究

1、谈话引入:小朋友,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要告别妈妈开始自己的生活,你们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办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课件演示:播放蒲公英、苍耳等植物传播种子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今天《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要告诉我们植物传播种子的巧妙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

(设计理念: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释疑探究

感知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相读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交流。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小组读书的收获。(这只是初读,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读书所得就要加以表扬,不能要求过高。)

(设计理念:尝试朗读,整体感知,交流收获,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体验读书的快乐。)

识字

1、自己练读生字。引导学生可同桌之间接龙读生字。

2、小黑板出示生字,多种方式指读。

3、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给生字找朋友,用词语说话。

(设计理念:新课标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调动学生识字的热情,相互交流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的效果。)

赏读

1、小组合作读课文,看谁读得美。

2、选读。选自己喜欢的一节练读,再展示。

3、通读全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整体感知课文,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与体验。)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如、已、娃、纷、好。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的结构,交流书写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指导重点笔画。如“已”要半封口,不能写成自己的“己”等。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设计理念:在重视学生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第二课时

导入

挑苹果游戏:(将生字卡片做成苹果形写上编号)你选择第几号苹果,读出上面的生字,再组词造句。

诵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语气。引导学生评一评老师哪读得好,哪读得不好。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3、朗读比赛。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让学生进行单纯的模仿,要引导学生的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演读

1、教师引读,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2、学生自由练背。

3、课文表演。边背边加上动作。也可让学生进行想象发挥,进行小型课本剧表演。(以鼓励为主,参与为主。)

(设计理念:加强学生的诵读练习,加深学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发展语感,丰富学生的积累。)

讨论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它?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

练习

1、出示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引导学生多方式读词。

2、扩展仿说词语。这样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快来与同学交流。

(设计理念:创设多样的练习方式,巩固所学,达到学用结合。)

拓展探究: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把你课外搜集了解到展示出来吧!

(设计理念: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甲、洼、豆、识、经。学生认读。

2、自己练写,小组评议。

3、教师小结,指导重点。

4、学生再练写。

(设计理念:写字是学生的重要技能,尝试之后,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增强写字效果。)

教学资料:

种子传播的奥秘

种子的传播方式大致有四种:风传播、动物传播、弹射传播、水传播。

如: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孩子初步了解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中有水、空气、腐烂物成分,能供植物茁壮成长。

2.引导幼儿不能乱扔垃圾,应保护土壤,树立环保意识。

3.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4.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连根的干枯的白菜、花,一盆鲜艳的花,玻璃石棉网、酒精灯、废塑料、废电池。

活动过程

(一)植物离不开土壤

1.教师带幼儿用小铲在草地挖出一块带土的草,请幼儿观察小草的根长在哪里?(土壤里)是谁养育了小草?(土壤)

2.教师出示连根的干枯的白菜、花,请幼儿观察:“白菜和花怎样了?”(干枯了)“白菜和小花为什么会干枯?”(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

3.教师出示盆花:“这棵小花为什么开放得这么鲜艳这么好?”请幼儿观察,回答问题。(因为它的根长在土里)

4、小结:很多植物生长在泥土中,离开了泥土,植物就会干枯死掉。

(二)土中有什么?

1.教师出示刚取出的泥土,请幼儿摸一摸,是干土还是湿土?(湿土)这说明泥土里有什么?(水分)

2.教师抓一把干泥土放入有水的玻璃缸中,边放边请幼儿仔细观察,“水中出现了什么?”(有气泡上升)“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空气)

3.教师抓一把干泥土,撒在石棉网上,然后在酒精灯上加热,请幼儿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泥土冒烟了)“这说明了什么?”教师把泥块掰开,发现泥土中有腐烂的树叶、草等腐烂物,所以会燃烧、冒烟。

4.引导幼儿根据以上情况,讨论得出结果: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长,是因为土壤中有水、空气和肥料。同时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和土地、植物密不可分,(例如:粮食、房屋、家具、服装、交通工具等等)所以,土壤对植物和人类都很重要,我们要保护土壤。

(三)怎样保护土壤

1.教师:“土壤对植物和人类都很重要,我们要怎样保护土壤呢?”

2.教师出示塑料袋、饮料瓶、废电池等,教育孩子不要乱扔这些垃圾,它们会破坏土壤,影响植物生长。我们要减少使用塑料制品,不乱扔垃圾,尤其是废电池。(因为雨水会溶解出垃圾里的有害化学物质,形成污染的液体,渗透到土壤里,影响植物生长。)

延伸活动:

1.结合幼儿园的垃圾分类活动,鼓励幼儿不乱扔垃圾,将垃圾分类投放。

2.组织幼儿维护、照顾种植园地的植物,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家庭教育家长和孩子共同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持之以恒,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教学反思:

活动形式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刺激幼儿去感受美和表现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好动,对一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烈。及时表扬幼儿的点滴进步,肯定和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树立自信心,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植物的根》教学设计教案 篇10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董雁飞

课题: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教材: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

1(人民教育出版社A版)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环节一:揭示意义,明确目标】揭示本章意义,指明课节目标

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三章函数的应用。通过第二章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指数

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而这一章我们就要运

用函数思想,建立函数模型,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为此,我们还

要做一些基本的知识储备。方程的根,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而我们在初中

研究的“方程的根”只是侧重“数”的一面来研究,那么,我们这节课就主要从

“形”的角度去研究“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

教师活动:板书标题(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环节二:巧设疑云,轻松渗透】设置问题情境,渗透数学思想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用屏幕显示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实根,有几个实根?

(1)x2x30;(2)lnx2x60.学生活动:回答,思考解法。

教师活动:第二个方程我们不会解怎么办?你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考虑将

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未知问题已知化,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进而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习惯性地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打破

思维定势,走出自己给自己画定的牢笼!这样我们先把所依赖的拐杖丢掉,假如

第一个方程你不会解,也不会应用判别式,你要怎样判断其实根个数呢?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函数yx22x3的图象。

学生活动:观察图像,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我们来认真地对比一下。用屏幕显示表格,让学生填写x2x30的实数根

和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

学生活动:得到方程的实数根应该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结论。

教师活动:我们就把使方程成立的实数x称做函数的零点.

2【环节三:形成概念,升华认知】引入零点定义,确认等价关系

教师活动: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板书(一、函数零点的定义:对于函数y=f(x),使方程f(x)=0的实数x叫做函数y=f(x)的零点)。

教师活动:我可不可以这样认为,零点就是使函数值为0的点?

学生活动:对比定义,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结合函数零点的定义和我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你认为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究竟

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板书(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教师活动:检验一下看大家是否真正理解了这种关系。如果已知函数y=f(x)有零点,你怎

样理解它?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对于函数y=f(x)有零点,从“数”的角度理解,就是方程f(x)=0有实根,从“形”的角度理解,就是图象与x轴有交点。从我们刚才的探究过程中,我们知道,方

程f(x)=0有实根和图象与x轴有交点也是等价的关系。所以函数零点实际上是

方程f(x)=0有实根和图象与x轴有交点的一个统一体。

在屏幕上显示:函数y=f(x)有零点



方程f(x)=0有实数根 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有交点

教师活动:下面就检验一下大家的实际应用能力。

【环节四:应用思想,小试牛刀】数学思想应用,基础知识强化

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求下列函数的零点.(x4)(x1),x41(1)y3x;(2)ylog2x;(3)y;(4)y.x(x4)(x6),x

4学生活动:由四位同学分别回答他们确定零点的方法。画图象时要求用语言描述4个图象的画法;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描述,在黑板上作出图象(在接下来探究零点存在性定理时,图象会

成为同学们思考问题的很好的参考)。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零点的定义,还学习了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等价关系,在这些知识的探究发现中,我们也有了一些收获,那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能不能解决

lnx2x60的根的存在性问题?

学生活动:可受到化归思想的启发应用数形结合进行求解。

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学生所论述的解题过程。这种解法充分运用了我们前面的解题思想,将未知问题转化成已知问题,将一个图象不会画的函数转化成了两个图象都会画的函数,利用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解决实根存在性问题。看来我们的探究过程是

非常有价值的。

教师活动:如果不转化,这个问题就真的解决不了么?现在最棘手的问题是y=lnx2x6的图象不会画,那我们能不能不画图象就判断出零点的存在呢?

【环节五:探究新知,思形想数】探究图象本质,数形转化解疑

教师活动:我们看到,当函数图象穿过x轴时,图象就与x轴产生了交点,图象穿过x轴这

是一种几何现象,那么如何用代数形式来描述呢?用屏幕显示yx22x3的函数图象,多次播放抛物线穿过x轴的画面。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象,得出函数零点的左右两侧函数值异号的结论.教师活动:好!我们明确一下这个结论,函数y=f(x)具备什么条件时,能在区间(a,b)上

存在零点?

学生活动:得出f(a)·f(b)<0的结论。

教师活动:若f(a)·f(b)<0,函数y=f(x)在区间(a,b)上就存在零点吗?

学生活动:可从黑板上的图象中受到启发,得出只有在[a,b]上连续不断的函数,在满足

f(a)·f(b)<0的条件时,才会存在零点的结论。

【环节六:归纳定理,深刻理解】初识定理表象,深入理解实质

教师活动:其实同学们无形之中已经说出了我们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定理,那就是零点存在性

定理。这是我们本节课的第三个知识点。板书(三、零点存在性定理)。

教师活动:用屏幕显示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

如果函数y=f(x)在区间[a,b]上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一条曲线,并且有

f(a)·f(b)<0,那么,函数y=f(x)在区间(a,b)内有零点.

即存在c∈(a,b),使得f(c)=0,这个c也就是方程f(x)=0的根.

教师活动:这个定理比较长,找个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定理的内容。学生活动:读出定理。

教师活动:大家注意到了么,定理中,开始时是在闭区间[a,b]上连续,结果推出时却是在开区间(a,b)上存在零点。你怎样理解这种差异?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虽然我们已经得到了零点存在性定理,但同学们真的那么坦然么?结合黑板上的图象,再结合定理的叙述形式,你对定理的内容可有疑问?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黑板上的板书图象,大致说出以下问题:

1.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f(x)在区间(a,b)内

会是只有一个零点么?

2.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f(x)在区间(a,b)内

就一定没有零点么?

3.在什么条件下,函数y=f(x)在区间(a,b)上可存在唯一零点?

教师活动:那我们就来解决一下这些问题。

学生活动:通过黑板上的图象举出反例,得出结论。

1.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只能确定f(x)在区间

(a,b)内有零点,有几个不一定。

2.若函数y=f(x)在区间[a,b]上连续,且f(a)·f(b)>0,则f(x)在区间(a,b)内

也可能有零点。

3.在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条件下,如果函数再具有单调性,函数y=f(x)在区间(a,b)

上可存在唯一零点。

【环节七:应用所学,答疑解惑】把握理论实质,解决初始问题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不用画出图象也能判断函数零点是否存在,存在几个了。那解决

lnx2x60的根的存在性问题应该是游刃有余了。

用屏幕显示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实根,有几个实根?(2)lnx2x60

学生活动:通过对零点存在性的探究和理解,表述该问题的解法。

【环节八:归纳总结,梳理提升】总结基础知识,提升解题意识

教师活动:本节课的知识点已经在黑板上呈现出来了,但最重要的,也是贯穿本节课始终,起到灵魂作用的却是三大数学思想,即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数学

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才是数学的灵魂所在,也是数学的魅力所

在,对我们解决问题起着绝对的指导作用。愿我们每个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体味、感悟、应用、升华!

【环节九:理论内化,巩固升华】整理思想方法,灵活应用解题

21.函数f(x)=x(x-16)的零点为()

A.(0,0),(4,0)B.0,4C.(–4,0),(0,0),(4,0)D.–4,0,4

2.已知函数f(x)是定义域为R的奇函数,且f(x)在(0,)上有一个零点,则f(x)的零点个数为()

A.3B.2C.1D.不确定

3.已知函数f(x)的图象是连续不断的,有如下对应值表:

那么函数在区间[1,6]上的零点至少有()个

A.5个B.4个C.3个D.2个

34.函数f(x)= – x – 3x + 5的零点所在的大致区间为()

A.(– 2,0)B.(1,2)C.(0,1)D.(0,0.5)

【环节十:布置作业,举一反三】延伸课堂思维,增强应用意识

上一篇:2024年 团结路小学 工作要点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英语公开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