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共15篇)
付家桥小学兰远高
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
一。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做:
一、激发学生乐于预习的兴趣
开展预习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比如: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评选“预习小能手”。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
1.合理安排预习内容。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2.选择恰当的预习方法。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①看懂例题。学生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②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3)数学操作课的预习,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准备好。
三、及时评价促进学生预习
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教师应及时地检查、评价和反馈。检查的方式有:检查学生的预习本、课前提问、课内提问、出几个小题让学生笔答等。
四、让学生常抓不懈坚持预习
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预习的方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预习方式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加强直观教学, 丰富感性认识
预习是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初步尝试.教师根据自己的任课年级、教材内容、学生知识水平、教学进度等, 并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预习题, 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学生好奇心, 好胜心强的特点, 让学生小制作, 既锻炼了同学们敢于创新, 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为课堂教学增加了直观性, 趣味性, 同时, 也使学生学会了英语单词, 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二、出示预习题目, 激发预习兴趣
预习课文, 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同学们的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坚持预习, 时间久了, 学生打开一篇新的课文, 不用讲解, 在工具书的帮助下就能顺利地阅读, 正确领会课文含义.但是每篇文章都千篇一律的让学生查单词、翻译句子, 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 感到厌烦, 失去兴趣.因此,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以“质疑”为先导, 提出比较醒目的, 趣味性强的, 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问题让学生解答, 这样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问题的答案, 主动地学习课文, 理解课文含义.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 就会更积极, 更主动, 预习效果会更好。学生预习课文, 不只是简单的翻译, 而且要开动脑筋, 进行揣摩、比较、分析、理解, 自己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 就会有一种满足感, 自豪感.无论这些问题能否完全理解, 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加入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在听课时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教师也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样的预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 学到了知识, 同时也使他们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三、据学生差异, 进行分层设疑
教育要面向全体, 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具有灵活性, 动态性, 课前预习亦如此.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 知识水平的高低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 有利于培养尖子生, 提高中等生, 照顾学困生.比如, 学习“shopping”一课, 可设计一个购物情景, 让提前进行预习的学生做课堂表演, 为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然后让他们去带动其他的学生一起加入进来, 这样同学之间的相互培养与合作也是学好英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困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 上进心, 学困生虽然基础差, 水平低, 但他们也不愿被老师冷落, 被学生看不起, 他们都有积极上进的愿望, 不甘落后的心理, 教师可让他们去调查一些物品的价格、名称, 有条件的地方让学生与讲英语的售货员进行对话交流, 然后在课堂上老师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提问, 只要他们能够理解一部分, 或说出简单的几个单词、句子, 老师就要给予极大的鼓励和表扬, 这样就会增加学困生一些学习英语的情趣, 慢慢的就会转化过来。
四、查询情况, 点播预习难点
预习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活动,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总免不了要有一些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教师要适时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可适当地进行知识点播, 否则, 疑难多了, 同学们会失去预习兴趣, 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学生通过听老师讲课, 对照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领会对了, 把它肯定下来, 加深印象, 领会错了, 通过课堂教学能够及时纠正错误, 不能理解的重点, 难点, 就能在课上集中精力, 注意听讲.比如, 学习宾语重句, 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时, 写了这样两个句子在黑板上:
What would you like for supper?
I don't know what you would like for supper.
Can you tell me what you would like for supper?
马上有同学说, 宾语重句就是“特殊疑问句做宾语”, 也有的会说, “我们发现语序不同了”。这里语序问题就是教学的难点, 教师及时指出, ”宾语重句的语序是连接词加称述句, 然后在重点之处用彩色笔做标记。预习时, 领会对的学生会发出胜利的, 欣喜的感叹, 领会错的学生也会接受并点头默认, 教师再用
1) , What country is this?
I don't know what country this is.
2) , Did you get up early this morning?
Can you tell me whether you got up early this morning?等有代表性的句子强化训练, 使学生的初步记忆扩展开来, 得到持久的巩固。
一、转变思想,重视预习
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就不会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其次,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坚持预习,还可以作对比分析,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养成对自己的进一步学习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学习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第三,教师要有自己的责任感。随着十年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再颁布,教育部门的一再呐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但看看学生的自学能力状况是很不乐观的,这就需要老师的敬业奉献精神来促进这件事,事业很伟大,我们还是做吧。
二、激发兴趣,乐于预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⑴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流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⑵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⑶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特别是能坚持不懈的,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进步星”、“坚持星”等,累积到一定的数量还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刺激,刺激。
三、授之以渔,学会预习
由于学生年龄小,获取知识的经验不足,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预习的成败和预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这一课我们学习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然由于学生的差异,可以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区别对待。具体是否可以从五个步骤入手:
1、看 “看”就是让学生全面地看一遍预习的内容,想一想这一节主要学什么,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记 “记”就是让学生在预习时,对学习内容圈一圈、划一划、读一读,甚至抄一抄,其目的就是记住主要内容。特别是概念课、推导公式等课尤其重要。
3、思 预习,也就是自学,当然要思考,因此,“思”就是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开动脑筋,思考:这一节和上一节(或以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题等新内容能看懂吗?书上“小精灵 ”的问题能回答吗?......
4、做 通过上面的学习,检验一下自己掌握的如何,那就要做一下例题,做一下练习题,当然题量不需要很多,点到为止。
5、问 我想“问”也是一个主要环节,毕竟是自学,肯定有这样、那样不懂的问题,那就要记下来,在家要主动问,到学校更应该问,养成“不耻下问” 的好习惯很重要。真的很重要,确实要好好引导。
四、常抓不懈,坚持预习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预习习惯不仅要靠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而且要在长期的训练中得到巩固,使之定型。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地训练,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多方力量联合起来,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积累起来,养成习惯。否则,一曝十寒,是不能养成好习惯的。在我们农村学校,由于生源比较杂,外地民工子女比较多,还有现在学生比较懒,以及家长的不配合、不重视,当然有些家长也确实不会配合,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农村难度更大。
好的习惯会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路标,会成为学生一生快乐的源泉。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为主动,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郑家中心小学金碧艳
在这些年的高年级教学中,我认为学好一门学科最主要的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没有课前认真的预习就会牺牲的是时间和精力。踏踏实实预习了才知道学习的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做到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代课老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一定的效果。六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汉字,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和理解能力,也学会使用了工具书。预习已经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了。
案例一:
郑文奇是我们班里的后进生,以前学习啦啦踏踏的,学习成绩却怎么也不长进。追究其问题所在原因很多,但其中反映一点问题就是该生长期形成一个很差的习惯:不喜欢也没习惯课前预习,上课稀里糊涂的,没有重难点之分,囫囵吞枣。对课文内容不熟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也没有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法,课文的很多都不去课前解决。长此以往,越积越多造成知识不消化,产生厌学情绪。
案例二:
郑博是我们班的语文课代表,学习年年名列前茅,平时观察得知,郑博在学习中很重视课前的预习,常常做到有备无患,课前的问题课前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勾勒出来,课上认真听课。
及时与代课老师学生讨论沟通,他绝不会把问题带到下一节课。他的学习习惯好,用功学习,与这些都是分不开的。
怎样指导学生预习,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时,学生一般都不会预习,这时我们应给学生划定预习的范围,如一篇课文可以让他们从字词(也就是找生字生词入手),然后是文学常识,课文理解句子等。这些基础预习完,可以先给他们布置预习题,帮他们慢慢入门,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时教师还可提醒学生充分利用每篇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从中找出课文的主题,写法及语言特色,为解读课文寻求指导性意见。形成习惯后就可以不用布置预习题了,上课时可以用我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模式,学生也可以补充一些自己预习的内容,这样课堂容量就大多了。时间长了自然就形成一定的模式了,预习上了轨道之后学生学习也轻松了。
2、鼓励质疑问难,查阅多种资料。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学生按参考资料预习,答案自然有了,其实不然,我觉得学生有资料可查就像老师备课,并不能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博采众长。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上课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学生
自己预习的内容可以让他们用蓝笔。老师讲课时的重点可以用红笔圈注。这样下来每个学生的书就是一本集参考,笔记和各种知识的全面资料书了。
4、其实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对接受新的知识心中没数,避免他们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实践过程的具体实施:
1、不妨将课前预习和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有目的地收集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
2、为了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我都将课前预习作为作业来完成,以促进学生重视预习。同时我经常向学生讲述预习的重要性。
3、把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纳入语文学科的评价机制,学生一定会像重视考试一样重视课前预习。第一天下午布置个学生明天要掌握的知识点,具体做法是让课代表每天早自习检查,我们班规定是每早自习集中预习交流,检查时也按布置预习时的要求检查,好中差按三个等级记入班级量化。刚开始时课代表不怎么会检查,我就检查几次,让课代表按我的标准打分,学生也很快适应了这种形式。这样不仅减少了我们的负担也督促了学生学习。现在我们两个班级的学生每天课前预习基本不用布置他也能自觉完成。
4、不能让预习流于教师口头要求的形式,我将此纳入学生学期语文成绩的评估机制。将成绩作为期末考核的一次平时分记入成绩册。对没有做课前预习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同样给予一定的评价分,这样做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听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样可达到学好语文目的。
5、对于学习参考书的运用,我觉得必须作必要的引导,扭转学生使用参考书的盲目性:其实很多知识参考书上都有,但在预习中也要教学生把重点内容记在书上作为资料保存。在教学中,我都将争议而存在歧义的内容放在讲课中加以取舍指导。
【摘 要】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疑问和困惑,为其有的放矢地在课堂上听讲做好准备。预习作为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还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英语特色;鼓励预习;习惯培养;督查评价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言学习诸多环节中的第一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预习往往只被教师布置为课后作业,其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在下节课上听懂教学内容而已。由于小学生缺乏预习能力,教师很难找到一种适宜的教学方法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和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因而预习环节教学效果较差。
笔者认为,预习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找到适合学生的预习方式,必将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疑,才有思,才有求知欲望。毋庸质疑,预习是一项重要且必要的教学环节。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指导中做到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呢?
一、促使学生课前预习
小学英语教师应形成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观念。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对其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搭建这座桥梁,为其初中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预习可以使英语学习变得轻松快乐,使学生的自信心倍增,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教师需使小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认识到预习对英语课文理解的意义。
1.解决学生疑难问题、扫除知识障碍
预习能解决疑难、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教师在新的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应针对课文内容布置一些预习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准备有关知识。
课前预习能唤起学生对旧知识、旧概念的记忆,扫除新课学习的知识障碍,还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2.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听讲效率
预习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课堂听讲效率。学生预习课文后再去听讲,其学习积极性和目的性往往会更强。实际上,学生预习的时间有限,加上个人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在预习时把教材内容全都学会,总会遗留一些不懂的地方,从而提高学习的目的性。
3.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预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求知欲望。学生只有带着问题思考,其求知欲望才会提高。预习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
预习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记忆效率。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经历了独立思考阶段,对知识有了初步的印象,因而在课堂上听完教师的讲解后,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教师通过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能够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间的对比、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预习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苦和乐,成功与失败,使其具有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和严谨细致的学习作风。预习可以使学生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增强学习的独立性,锻炼学生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自学能力。
二、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英语课前预习活动
1.改变预习时间的设置
传统的预习活动被放置在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际上,学生可能由于课业负担大,没有多余时间去预习或由于懒惰而不愿预习,预习效果并不理想。教师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初期应把预习作为一项教学任务摆在课堂教学的首位。
第一、在集体预习的学习氛围下,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预习任务。
第二、学生的课堂预习活动应有教师的当场指导和监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任何疑问都可向教师请教。当然,教师的指导并不是指教师直接给予学生充分的提示,而是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第三、课堂预习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预习必须在课堂上完成,以保证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节约时间。
第五、教师需把预习当作教学任务来完成。学习语言贵在持之以恒,预习活动只有受到师生重视才能坚持下去,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实现预习的最终目标。当学生在课堂上养成了良好的英语预习习惯后,会具有一定的自主预习和自学能力。当学生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感受到预习的诸多好处时,自然也就能自觉地对英语课文进行课前预习了。
2.选择适宜的预习方法
学生在课前要明确预习的任务和目标,明确单元的重点、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预习的起始阶段应侧重对词汇、语句的认知和对语法现象的感知。词汇学习包括单词读音、单词拼写、单词和词组释义。教师可指导学生总结、归纳一些读音规则、构词规则,通过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辨析和归纳来记忆单词和词组。
语句认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词类、句子成分等基本的句子构成去把握句子的主干、理清支干,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对于某些语法现象,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透过现象去感知本质,而后通过讲解或师生共同讨论来感知语句的内在,使感知变得深刻、全面、系统,调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和学习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预习任务的布置可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预习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积极思考、大胆设疑,在预习过程中做好预习笔记,通读有关的语言材料,了解语言材料的中心内容,体会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感情,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汇
和短语时,先做个记号,然后联系其所处的语言环境(上下文),猜测词义,做出正确判断。
三、英语学科的预习特色
英语预习大致可以分为阅读预习、语法预习、听力预习、单词预习、作文预习等,不同课时内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和模式。
1.单词预习
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师教读和讲解单词之前,通过拼读规则、查词汇表或网上查询等方式理解词义并进行记忆。最好通过语境来猜测单词的词义,对于重要的动词和名词可先查字典,了解其相关的动词搭配、词组搭配、引申意义或者派生词。
2.听力预习
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听力开始之前把题干和答案分析透彻。如某对话题问的是Who’s this woman?学生听的时候就会特别注意到woman的回答。
3.语音预习
做辨音题时,教师可让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后再进行总结。教师应要求学生既要选出答案,还要归纳总结发音种类与发音规律;学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弱点,带着这些问题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4.阅读预习
教师以侧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主,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关键词句和重要细节。学生要做的就是根据课后问题或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不仅要思考问题的答案,更要思考答案所蕴涵的文化背景和文章中的疑点。
5.语法预习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听教师讲解某一语法点之前,自己先通过阅读语法书等材料对这一语法现象有初步的了解,或者对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现象进行初步解析。
6.作文预习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教师讲解作文之前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检查和修改,把文章通读一遍,回忆自己的写作立意和写作时遇到的词汇或语法困难,以便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分析比较,提高个人写作水平。
7.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合作预习
学生在预习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受原先的知识储备的影响,体现出的能力差异很大。有的学生能力较强,不仅能独立预习,还能较好地记录和表述知识的获得过程;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能较好地进行独立阅读;有的学生基础则非常薄弱,不能独立进行预习。
(1)一对一合作
为了鼓励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也能参与并顺利地进行预习,笔者引导学生合理地开展合作预习,以优带差。教师要处理好一对一合作中的一些细节,使一对一合作预习成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结意识的土壤。同时,教师应注意避免后进生产生惰性心理。
(2)小组合作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学生在现有的能力范围内,通过自己的思考就能独立解决;有的问题已经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无法自己独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合作才能解决。
如果学生长期处在面对问题无法解决的情况下,预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挫伤。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商议,利用集体的力量解决疑难问题。合作预习法适合各层次学生,它不仅有利于学困生和中等生成绩的提高,还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
四、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英语的习惯
督查、激励、评价是促使学生乐于预习的好方法。
1.及时督查学生的英语预习情况
小学生在学习时易产生惰性,教师必须对其英语课前预习情况及时地进行检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督查激励法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督查激励。检查的方式有:查阅学生的预习笔记、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笔答、课内提问检查等。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教师在检查后都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讲,以推动下一次预习。
起初,笔者主要利用早读课、课间的时间亲自督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或批评,对偷懒者加以教育批评并责令其完成。当学生的预习习惯基本养成后,笔者则安排组长进行课前检查。在上课时,笔者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的方式,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教师还可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使其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英语预习习惯。
2.对预习结果及时作出评价和鼓励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预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评价导向,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教师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预习可以将学生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预习学生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发问的喜悦,从而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五、总结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发端,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基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前预习必须做到位。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实验证明,课下经常预习的学生成绩往往比不预习的成绩高,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那么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呢?先介绍几种方法给大家:
一、课前读一读 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二、课前想一想 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有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四、写一写 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五、做一做 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六、补一补 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练一练 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专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要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我的感想:
从教几年,我也充分意识到了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低段教学时由于是图画情景较为丰富,一开始时我竟不知让学生通过怎样的操作步骤去进行预习,没什么可读的,每天就布置学生将书上的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到了现在的高段,语言文字较为丰富,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完全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于是这个时候的预习变得有效。班上有一个孩子在预习时标注了“?”表明他在这个地方有困惑,有孩子将书上的题目完全独立的做了一遍,课上再来检验对错与否。
我观察到一个将预习作业完成得相当好的学生,她对待预习的一丝不苟也快速加强了她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预习的充分,课堂上多次主动的表现自己,迅速提升了一定的能力。
当然也有多数学生不会预习,认为预习是最简单的最容易应付的家庭作业,看与不看老师也察觉不到,简单浏览一遍就算完成了任务。
所以我反思到:应该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引用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不少的启示。
我觉得从学生入学,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渗透数学预习的方法,在小学低段可以采取“看图讲故事”“提数学问题”等方式进行预习;小学中高段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先读一读,再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问一问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通过了解预习完成得好的同学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预习。课堂上还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在课上拿几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在哪些地方还存有疑惑等。
一、预习是组织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
1.预习从形式上看也就是在没有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预习时学生能自觉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阅读和学习活动, 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如在预习“ 认识除法”时,不同的学生选择的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书中的意思,直接就用除法算式做题, 而有些反应慢的学生刚开始肯定不能理解,导致做题的速度也就大不一样, 但通过预习让学生都能认识除法。 预习新知识时学生是作为活动的独立个体, 自由地探索新内容。 使学生学会边看书边思考,并把自学的困惑记录下来,以便于在课堂上解决。
2.预习从功能上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编写具有简练性、概括性、逻辑性强的特点。 如在预习“ 认识长方形”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先找一找各种不同的图形,找一找日常生活用品中都有哪些图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然后学生试着概括不同的图形,归纳出长方形的特征,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而不同图形之间实际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这些知识学生在预习时都会搜集,都会去理解、分析, 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学习主动性也增强了。
3.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对新知识处于有准备的心理状态, 老师上课上什么内容,自己通过预习可以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弄不懂,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地去听课,效果明显会增强。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书本上要讲的内容基本熟悉,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速度。教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可直接以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 使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基础上,多留出一些时间,多做一些题, 增强做题的熟练程度,拓展知识面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地熟悉了教材资源,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如何指导小学生做好数学课前预习
1.老师在课堂上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在家里预习的情境,一步一步地指导学生预习
例如:教小学数学第五册“ 时、分、秒”一课时,我让学生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预习:( 1) 初读课本内容后,了解其主要内容。再读课本内容,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句子画上线。( 2) 想一想, 什么是时、分、秒?( 3) 试一试,课本上的练习会不会做,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先留20分钟给学生自学,学生预习完后,教师必须及时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每一步预习的结果。
( 1) 主要内容是关于时间单位时 、分 、秒的知识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2)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 3)集体订正学生完成的练习,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2.教师注重评价,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善于及时对学生的预习给予评价。 了解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观察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对学生的预习作出评价。如在预习“ 长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 不同的学生预习的效果就截然不同, 动手预习了的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面积公式,也有些学生只读了一下课本,预习得不深,理解不到位。 也有些学生根本没有预习,听起来很吃力。 对于没有认真预习的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共同帮助每一位孩子,让他们都养成勤于预习的习惯。
3.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
现在的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一堂数学课应该是高效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预习,了解这堂课要讲哪些内容,自己预习后哪些地方还不会 ,上课怎样 听 ,将不会的 学会。 作为老师在设计这堂课时,只做重点讲解,没必要面面俱到, 自己只讲5~10分钟,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 进行练习 ,达到巩固 知识的目的。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呢?首先学生自发的对新知识的好奇,是学生积极、主动预习的前提;其次老师循循善诱的正确引导为学生能够自觉完成预习创造了条件。
一、课前预习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自由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愈高,兴趣也就越高”可以说,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在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培养和提高。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应该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通过预习在课堂上可能会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
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但是有的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便有了信心。渐斩地觉得数学不再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二、课前预习要加强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学会自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经过实践和反思,我认为预习方法的形成可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指导。
⒈ 看一看。引导学生仔细看书,边看边勾画,自定统一符号,如重点加“?”(着重号),难点加“△”,疑点加“?”,等等。做到粗读、细读和精读一体化,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边读边记,边读边思。
⒉ 读一读。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形象的理解概念,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概念来。
⒊ 摸一摸。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
⒋ 比一比。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
5.试一试。预习时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看答案。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养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的再看课本上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课前预习要建立交流机制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尽管学生课前进行了自学读懂了一些,但必然存在一些内容在理解上肤浅、或模糊、或未知甚至错误的。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本身就存在着差异,预习后的课堂面临学习差异可能更大。
那么预习后的课该如何组织?
1.评价——对学生的预习过程或是结果,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注重发扬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思考的主动性。比如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小问卷、小老师等形式检查预习成果,及时给予评价激励。同时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知识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对没有预习习惯或预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其尝到课前预习的甜头。
2.体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成果改变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想的多、说的多、交流的多、体验的多……使其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渐渐地学生对预习产生欲望。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学生将会把课前预习作为一项常规的学习任务来完成。
四、课前预习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学生会有“先入为主”的想法,往往只看结论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探索和理解。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某些知识点理解错误,产生误解。
如:中位数、众数、平均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什么时候用平均数表示比较合理、什么时候用中位数表示比较合理。如果学生对知识产生了误解,要纠正学生对知识的误解有一定的难度,因为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五、课前预习要持之以恒的引领
预习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千万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预习觉得没有进步,就放弃了。要注意不断修正预习方法,并从课前预习入手,逐渐发展到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逐渐形成预习习惯,不断提高预习能力。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预习的同时,应创设情境,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活动的题材,让学生探索、研究、创造性地学习新知。只要教师正确引导、把握知识的系统性、调整好教学模式,数学课堂就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总之, 要学好数学,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在有效教学背景下,课前预习对学好数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怎样适应当今的教育形式呢?唯一的答案------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的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
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自学”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习的过程。经过预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提高学生预习这一环节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树立预习意识,激发学生预习兴趣。
想要学生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树立学生的预习意识。让学生知道预习绝不是可有可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我在班上经常强调:课前预习十分重要,好处多多。能让我们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探讨;学到更多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课题的内容,在课堂上就能学得轻松、听得明白,从而更有效地学好数学;也更好地展现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树立了学生的预习意识,明白了预习的重要性,教师还应在行动上重视预习,落实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把预习当作一次硬性作业,规定学生认真完成,这样学生就必须完成。另外,为引起学生重视,也不想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开始我布置的家庭作业就只有一样预习作业,这样就使学生知道:预习作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作业,作用很大,必须很好地完成。而第二天来的预习检查中,对预习好的同学大力表扬,更是激发了学生预习的兴趣。
二、指导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1.提出明确的要求。一开始预习宜安排在课内,安排几分钟作为预习时间,教师提出要求,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诱地引导。这样,为学生搭好学习的阶梯,让他们在实践中懂得如何去做好课前预习,从而掌握一些方法。
2.开设专门的预习指导课,通过课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预习方法指导。并结合具体的课例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预习要求。
3.常规和重点相结合。当预习成为常态的学习环节后,必须进一步做好常规预习和重点预习的引导。所谓常规预习,即学生上课前,都必须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
所谓重点预习,即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开始由教师进行耐心地指导。
三、注重督查激励、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教给了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如果不去实施,那也是徒劳。所以督查激励这一步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特别重视督查激励。具体做法是:刚开始老师亲自督查。对于完成的好的同学大加赞扬,对于一些完成不到位的学生耐心再指导,而对于未完成的学生则会了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或批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已学会预习,预习习惯基本养成。此时,可在课前要求组长检查,上课时通过提问,学生讨论答疑,老师再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并发挥四人小组的力量,课堂上让他们合作检查预习情况,互查互助。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指导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预习,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
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预习,培养其主动获取新知识,“会学”数学知识的能力。尽管有些学习预习后获得知识是零星的、琐碎的或甚至不全面的,然而学生们听课时“脑中有谱,心中有底”,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来有的放矢地听课学习,且特别关注自己预习时的疑问和难点,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指导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预习,遵循了教育学、心理学原理。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利用旧知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让小学生预习数学,尤其是中高年级,他们往往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预习,教师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疑问究竟在哪里,便于教师释疑、点拔、指导、教学切中要害。通过预习,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样学?学得如何?促使学生对课上教师传授的信息有效识别、理解、保持、提取。使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受益。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指导小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预习,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低年级;预习;习惯
近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有意识、有步骤的探索,从中认识到应通过四个层次来培养小学生的预习习惯。
一、以教师指导为主的预习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的鼓励与引导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以至一生。笔者感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首先是教师自己要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重点篇目的课文进行认真的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题。其次是注重课堂上的检测与落实,避免“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习惯,做到“掷地有声”,落实到位。具体来说应抓好这样几个环节:
1.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所以,“读”在预习中是最不能忽视的一个首要环节。应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从读中悟理、悟情、悟法,并发现疑难。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读,如高声朗读、轻声读、默读等等。
2.查。初读一篇新文章,学生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词。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请来工具书帮忙,并把易错的字音、较难记的字形、字义,记录在书上或预习本上。特别是一些多义字,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理解,鼓励学生反复体会,自查自悟。切忌学生从现成的参考书上照抄答案。碰到一些历史名词、科学术语,可让学生到网上、图书室翻阅有关资料。
3.画。画出关键词,重点句段,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如“---”“──”“~”“√”(依学生喜好而定)勾画文中的重点、难点。比如,预习《看不见的爱》一课,文中有一句话“总会打中的,关键是做了没有。”具有统领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就可以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一道“---”。另外,学生自己认为精彩的描写、含义深刻的句段及对自己有所触动、有所启发的片段,都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固定标志画出来。
4.问。课堂上许多学生往往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反正老师上课要讲,不愿花费时间去自查、自找、自问,养成一种懒散的学习习惯。针对这种心态,老师在给学生讲清道理之外,还应要求他们把疑难问题在书上标识出来,看谁提的问题最多。学生为了发现问题,会纷纷开动脑筋挖空心思找出疑点:有关于字词的,有关于内容的,也有关于布局谋篇的,还有关于文章作者和时代背景的。对此,老师应该对他们认真的态度充分肯定,对提问题较有质量的提出表扬,以此激励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并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解决这些问题。
二、以小组形式为主的预习
经过一段时间由教师指导形式的预习,学生逐渐掌握了预习的方法,这时就要转入新的形式,让学生以自愿组合的方式,根据习得的方法,一起预习,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靠“组织力”形成预习的浓厚氛围。
三、以学生个体为主的预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同学合作预习是个体预习的基础,学生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训练,对预习也摸出了门道,在课堂上也尝到了预习的甜头,渐渐地把预习作为一种兴趣、一种需要而习以为常。此时,我给学生设计预习作业纸,让他们自己预习,这样就可以在教师预习题的提示下较为自觉地预习,进入自为阶段。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通过多种方法培养预习习惯
良好的预习习惯,它对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一,勤动手。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墨”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预习时要指导学生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二是要随时将课本或其它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利用日记、周记或片断作文经常写一写心得体会,其中第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做笔记时如果是课本则用铅笔,以便改正,并用统一的符号以便检查。
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预习中,应把握这“三到”;这“三到”之中,关键是“心到”。预习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上述所讲动手圈画(或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第三,要勤思多问。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 ,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昧着没有问题,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能提出问题,才淡得上解决问题 。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
第四,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预习中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相关的参考书。会用、善用字典等工具书,才能提高预习效果,保证预习质量,消化学习成果,提高自学能力。
养成独立识字、书写规范的习惯
新课程理念特别指出:“识字和写字是阅读教学的基础” [5] 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6]它也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同时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热爱祖国文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也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之一。高年段的具体目标要点为:养成独立的识字能力,书写行款要整齐,有一定速度。
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能力的增强,在借助汉语拼音以及工具书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养成这个这个能力对学生认识汉字、掌握汉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整洁整齐认真的书写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重要习惯之一。但是目前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据统计,作为新升五年级的我们班,50位学生当中,有五、六位同学的字写的横不平、竖不直,甚至写成一撮,让人几近无法辨认;至于写字成型入体的同学,大致有四分之一;能够每次认真书写的同学大致有三分之二。通过调查其他班级的书写情况,结果大致相同,看来部分学生书写不够规范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希望在学生书写“关键期”的一、二年级就把习惯给培养起来,针对这样的部分同学还需教师多多费心才行啊!
一、细化预习内容
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少而精”的原则。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预习内容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解决下堂课的重难点为主。比如,小学英语《My neighbourhood》A部分,對话内容较长,其中涉及了近15个新授单词,如果要求学生一次性预习所有内容,那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会因为内容过于复杂,而磨灭他们预习的兴趣。所以我采用了避重就轻的办法。文章是围绕周围环境这一话题展开的,而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所以我就先布置了“了解居住地周围环境”的预习内容。对于另一重点:句型,可在接下来的预习中再做要求。
二、明确预习要求
明确要求,使预习有章可循。针对预习内容,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而且预习要求必须合理,正确,有可操作性。就拿上文所提到的预习内容为例,我针对“neighbourhood”设计了一系列的预习题目:
1.为了了解什么是 “neighbourhood”, 设计题目 “What’s your neighbourhood like? Where is the cinema? Where’s the park?”
2.为了了解相关的动名词组,设计题目 “What can you buy in the supermarket?”
通过一系列的查找工作,学生们在课前已基本了解“neighbourhood”,从而大大缩短了课堂时间。与此同时,通过预习学生也变得有话可说了,当我开展说一说,比一比的活动时,学生们的表现欲和学习热情不断高涨。
三、提供预习方法
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会话练习,句型练习和阅读练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预习方法。
1.会话练习;可以采用查一查,补一补,说一说的方法。
2.句型练习:可以采用找一找,归一归,比一比的方法。
3. 阅读练习:可以采用划一划,查一查,写一写的方法。
但是,通过实践,我发现初步培养小学生预习习惯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认真贯彻课内检查。叶圣陶老师指出,“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可见,课外预习,应注重课内检查,检查后要给予正确评价,要多鼓励,多表扬,使学生充分感到预习是和书面作业同等重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习惯的培养应循序渐进。
“授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只要教师们坚持运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学生们定能学会预习,运用预习,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新课标小学英语》
2、《英语课程标准》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习惯对于人的一生的有着重大影响,从而也说明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
那么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动化”地表现出来。如果是好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否则会终身受累。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业成败的关键。学业上取得成功,就个人而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智力因素,即天赋,聪明程度,这就是人的智商;二是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这就是情商,亦即后天的努力程度。天赋固然重要,但往往是有的学生很聪明,学习成绩却并不出色;相反有的学生智 力一般,学习成绩却很好。究其原因,是非智力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些主导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其实就是学习习惯。研究证明,98%的人智商都差不多,一个人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奋刻苦,顽强拼搏,持之以恒,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取得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指经过不断地练习,逐步养成的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对终身学习、发展有益的学习习惯.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以深入第一线全方位地了解我校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状况,并针对大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某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加以分析、研究,形成课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以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
2、为了改变现状,为了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之下,本课题才得以有保障,有指导,有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做了以下这些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之下,本课题才得以有保障,有指导,有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在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做了以下这些工作:
(一)健全课题组成员,建章立制,保证课题有序开展
1、组织理论学习。本课题属于课堂教学研究,适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又要有理论知识作指导。因此课题组经常组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用科学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由于英语教师一人教学几个班的各科教学任务,时间很紧,因此,我们要求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来钻研课题研究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作好学习笔记,通过自学,教师们都基本掌握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所要用到的有关理论知识。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两周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分析和总结前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商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制定好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做好相应资料的收集和课题档案。
(二)加强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实施,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1、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谈你对英语的兴趣),学习习惯(你认为怎样才能把英语说好),学习策略(你在家经常听录音学英语吗),学习要求(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英语教学活动),并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些农村孩子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不少同学既爱英语又怕英语,很想学好可又不知从何入手,特别是“听”不懂,“说”不出。由此可见,英语学习在这帮农村娃的学习生活中很有潜力和空间,可在“听”与“说”之间卡了壳,关键要靠老师在这方面的指导,因此我 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英语活动。(1)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诱导学生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的外在环境。因此,学校在校园环境方面精心设计,千方百计地为英语教学服务。每个班的墙壁上都贴有英语交际用语,每期板报都开辟英语专栏,英语标语在校园内随处可见,正是“桃李虽不言,花下自成蹊,墙壁不觉活,处处有寓意”发
挥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功能。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英语就在自己身边,和母语一样亲切。
②每节课上,我们要求教师用英语和学生交流,每节课规定有口语交际的时间,即 Free talk,或复习学过的话题,或综合运用对话体系进行语言的整合,这样不仅创设了和谐的教学氛围,而且通过这种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渗透,大大提高了学生说的兴趣和说的信心。同时由教导处安排,每学期要求学生进行英语演讲,先进行班级比赛,然后是年级,最后是校级之间的竞赛。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物质与精神的 双重奖励。这样鞭策学生去说,给了说的动力,大大激发了学生说愿望。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在说中得以培养。我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单词写字比赛和课文阅读比赛,每学期六一文艺表演中,英语歌曲和英语情景剧最受同学们的喜爱了。
③加强口语测试,促进说和读的能力的提高。每学期末,我们要求各实验教师对本班进行口语测试,及时检查本学期学生的口语学习情况,或学习中存在的漏洞,以便今后更好的开展好口语交际活动或调节好课堂上口语练习的强度。测试中,我们首先制定好测试方案,把握测试的标准和难度,制定好试卷(试卷难度相同),由学生抽签,教师与之单独测试,这样保证了测试的公平公正和成绩的真实性。④组织书写测试,促进听和写的能力的提高。每学期组织一次英语书写比赛和默写比赛,本着难度适宜,结合课文,适当拓展的原则。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到“果子”,让所有努力的同学都能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他们的写英语的积极性。
2、以课堂为主阵地,听说读写并重,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1)农村的孩子缺少良好的说的氛围,回到家中几乎不可能用英语与家长交流。因此,英语课堂成了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同学们听英语,说英语,读英语和写英语最佳时段。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杜绝用汉语组织教学,要保证英语氛围,课前必须保证五分钟的口语交际。教师要依据新课标,把握好教材,能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营造真实的交际情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去说,能感觉到英语就在身边,是生活的一部分。再此基础上,在写一写。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校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效果很好,每次赛课都能获得评委好评。但是课堂上我们也发现一些孩子能自己按老师的要求说英语,可是
听不懂别人的表达,或是过一会儿才明白别人在说什么。这正应了一些教育专家们分析的,学生要先将听到的英语翻译成汉语,再把汉语转化成自己理解的内容,当然反应慢了。这也正说明了学生听的太少,缺少良好的听的习惯和较高的听的能力。
因此,课堂上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说,还要求学生听,以听促说。要让学生听懂,教师的发音首先要准。每个教师在课前必须先听录音,纠正好自己的读音,确保发音正确,然后再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避免一人回答其他人没事干的情况,当一位学生说时,教师还要设计好相应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带者问题去听。在做听力题时,尽量不要听一句译一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提高听的能力。(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高师生听说能力。教师的听说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能“听”会“说”,首先要让教师能“听”会“说”。我们邀请了常州市几所名校的老师来校指导教师上课,讲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联系,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我们区每学期开展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讨活动,听听中学老师在口语教学方面的经验,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开展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和他们组成英语沙龙,大家在一起交流,的确受益非浅。我们也积极派老师外出听课学习,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借他山之石,攻本校之玉。
3、巩固课内,延伸课外,积极落实并提高说的能力
(1)跟踪调研,及时进行阶段总结,撰写案例反思和经验文章,在反思中谋求进步,在进步中求得提高。每学期,由教导处和课题组安排,对每个年级的英语教学进行阶段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共同探讨这些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商讨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反思自己教学中该如何改进,被调研的教师要写好反思,课题组也要写好调研总结。每次集体备课就是我们课题组的一次研讨会,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课题组会每周一次,而且富有意义。(2)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市教育局或教研室举办的各项英语技能测试比赛和赛课等活动,师生共同进步。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的能力决定了学生的能力。因此,只要有学习的机会,我们决不放过。不仅外出学习,还积极上好课题研究课和公开课,每次赛课我们群策群力,一人上课大家谋划,力保每次赛课都能取得好成绩。在学生中,我们也积极开展活动,大大提高了学
生学英语的兴趣,通过活动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好胜心,产生学习上的动力。同时,宣传发动学生积极征订《时代英语报》,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家学习,开阔学生眼界,丰富课外知识。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我们积极进行培优补差,每学期开学初,我们就在班上摸底,列出培优补差计划,每周抽出一到两节课组织大家学习,做到让每个学生生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让他们觉得自己能行,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巩固了知识。
四、研究后的一些思索:
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渗透在每节英语课堂教学之中,又是延伸在英语课堂教学之外的,它需要滴水穿石般的毅力和耐力,这是对每位教师和学生的考验。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研究中,我们也有很多的困惑:如在教学中我们怎样最小化地避免两极分化,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说”的行列;怎样做到听、说的完美结合,让学生不仅能说出自己所想,还要能正确,快速地听懂别人在说什么;怎样在农村的英语教学中做好家校配合,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英语学习天地、更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更优质的学习环境„„,太多的问 题值得我们去思索和探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的习惯】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01-04
如何培养学生英语预习习惯09-30
小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10-10
如何培养学生记数学笔记的习惯07-04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01-06
如何培养学生爱读书的习惯09-08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12-19
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28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06-07
如何培养学生行为习惯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