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通用6篇)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篇1

截止到2014年,目前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篇2

1 报告病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对传染病实行分类管理, 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三十八种为管理监测的传染病。 (1) 甲类2种; (2) 乙类25种; (3) 丙类11种。

食物中毒、职业中毒, 同时发生3人或死亡1人, 要实行紧急报告。

2 报告时限

2.1 甲类

发现甲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时, 城市应于6h内, 农村应于12h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 同时报出疫情报告卡。

2.2 乙类

发现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时, 报告时限与方式和甲类相同。

2.3

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时, 城镇应于12h内, 农村应于24h内报告, 及时报传染病报卡, 如果出现暴发流行时, 应于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疫情。

2.4 丙类

应在24h内报告。

2.5

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 同时发生3人或死亡1人, 职业性炭疽1人以上时, 最初接诊的任何医疗卫生机构或其他法定报告人得知上述事件发生后, 应在12h内报告当地卫生监督监测机构, 医院则报告预防保健科。

3 报告责任与程序

3.1 责任报告人

医疗保健人员, 卫生防疫人员及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在医院也就是中西医医务人员在接诊甲、乙、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必须按照规定病种时限方式报告疫情, 强调是首诊报告制。

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人, 应及时依法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并同时做好疫情登记备查。医师上门诊则应做门诊日志登记。

3.2 疫情报告的基本要求

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 最初接诊发现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 应依法认真填写疫情报告卡, 要求填写项目正确, 住址具体确切, 字迹端正清楚, 签名要端正易认, 同时发生两种传染病时应作两例报告。除填报告卡外, 还应同时填写门诊日志, 传染病登记本和化验登记, 以防漏报。

摘要: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测管理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问题, 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卡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重要信息, 也是评价防治措施效果和研究流行规律的重要依据。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篇3

【关键词】举证时限制度立法目的;立法进程

一、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目的

(一)举证时限制度的含义。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制度。举证时限制度包括两方面要素,一是期限,即当事人应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举证义务;二是后果,即当事人若未在规定期限内履行举证义务,则应相应地承担一定的不利后果。其设立的根本目的就是想要促使当事人积极履行举证义务,提高庭审效率。

(二)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目的。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目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促使当事人积极举证,提高诉讼效率。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容易给当事人带来懈怠心理,不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搜集所有可能证据。当事人若享有证据随时提出的权利,则会导致多次开庭进行事实审查,使得案件的审理过程无限拖沓。举证时限制度就是要限定一定的举证期限,超过该期限则证据失效,以此来督促当事人积极迅速地举证,提高庭审效率。(2)防止证据突袭。部分当事人明明已经搜集到相关证据,但出于主观恶意心理,想要通过证据突袭使得对方当事人措手不及,从而增大胜诉几率。举证时限制度为逾期举证的当事人规定了不利的法律后果,甚至会对其施加严厉的证据失权的制裁,,故而有效地防止了这一现象的出现。(3)有助于法院简洁准确地确定案件争点。若当事人可随时提出新证据,则案件争点会随着新证据的发现而产生变化。争点不能够及时准确地确定,则必然会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保障所有证据在一定期限内提出,审理前就能确定争议焦点,从而达到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的目的。

二、举证时限制度的立法进程

(一)证据随时提出主义阶段。91年《民事诉讼法》对于举证时限制度未做相关规定,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可以随时提交证据。我国对举证时限制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未能融入世界司法大潮中。随后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民诉意见》)中初步涉及证据提出期限,其中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应指定当事人于合理期限内提交证据,当事人无法在指定期限内履行举证义务的可申请延长举证期限。

(二)举证时限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阶段。为解决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导致的诉讼迟延、庭审效率低下和证据突袭等问题,2002年施行的《证据规定》开创性地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这在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根据《证据规定》,举证时限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举证期限、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即证据失权,以及证据失权的例外情形(新证据)。除此之外,《证据规定》设置了举证时限制度的相关配套制度如证据交换制度等。从理论上看,证据随时提出主义造成的浪费司法资源,片面追求实体公正而忽略程序公正等弊端,随着《证据规定》的施行都可以得到解决。但是,《证据规定》出台以来,举证时限制度在实施过程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证据失权和实体公正之间的矛盾导致各级法院在适用证据失权时顾虑重重,举证时限制度的实施在实践中遭遇了巨大阻力。针对举证时限制度适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08年12月通过了《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以下简称《举证时限通知》)。该规定专门针对各种具体情况下的举证期限确定问题做出了详尽的解释,并对新证据相关规定进行了完善。另外,2008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审监解释》)虽然是针对审判监督程序的专门解释,但是其中的第10条规定了作为再审理由的新的证据的具体情形,第39条规定了因提出新的证据而使再审改判时,对方当事人有权请求相应的补偿和赔偿,所以这两条也成为了举证时限制度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举证时限通知》着眼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举证时限问题,使得特殊情形下举证时限的设立更具合理性,尽可能避免证据失权带来的不利后果。《举证时限通知》对《证据规定》的细化和发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几个方面:(1)区分了一审与二审的举证期限,《举证时限通知》第一条和第八条分别就一审程序的举证时限和二审程序的举证时限做出不同期限限制;(2)根据诉讼中出现的特定程序性事由而重新设定举证时限,《举证时限通知》第2条、第3条、第5条、第7条分别规定了由简易程序转入普通程序、法院驳回管辖权异议、增加涉诉当事人、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和提出反诉后,人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3)明确了新证据的判定标准,即新证据的考量有两个重要因素,分别为该证据在庭审前是否已存在和当事人主观是否存在逾期恶意。《举证时限通知》将当事人主观恶意作为判定新证据的重要依据一定程度上明确了行为与责任的关系,也缓解了过分严苛的证据失权制度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审监解释》中关于对新证据的认定可概括为三种:(1)审前已存在但审后才被发现的证据;(2)审前已发现但无法取得的证据;(3)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当事人已提供但未得到质证的证据,只要足以推翻原判决,均可纳入新证据。

(三)举证时限制度的成熟阶段。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出台,明确了举证时限的确定方式,改进了当事人逾期提出证据的法律后果。该法第65条规定:“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这是我们国家第一次从法律的角度对举证时限制度正式作出规定,相当大程度上衡平了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维护了当事人提出证据的权利。相对于《证据规定》的严格证据失权,新民诉缓和了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提高诉讼效率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了案件的客观事实,维护了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

最新法定传染病报告分类 篇4

法定传染病共分甲、乙、丙三类39种

1、甲类(2种):鼠疫、霍乱

2、乙类(26种):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11种):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注:非典、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2013年10月28日国家卫生计委调整)

传染病分类及报告时限 篇5

为了方便患者参加检验并领取报告,现将我院检验科平诊、急诊出具报告时限公示如下:

一、平诊项目

1、门诊就诊病人,除危重急查病人外,平诊化验如常规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尿妊娠试验、便常规、阴道分泌物常规、浆膜腔积液常规、痰液常规、凝血四项等,实验完毕立等可取。血沉、微量元素1.5小时出具报告。最晚不得超过24小时内出具报告。

2、常规生化检验项目:肝功能、肾功能、心肌酶、脂类、酶类、甲状腺系列、性腺系列、糖尿病系列、大生化组合等上午11:30分前出具报告。最晚不得超过24小时内出具报告。

3、免疫检验项目:肿瘤系列、乙肝五项、传染病等上午12点前出具报告。特殊免疫检查项最晚48小时内出具报告。

二、急诊项目

1、门诊日间如有危重病人,需急查时先做急诊,平诊顺延。

2、门诊夜间急诊:血、尿、便常规项目、血型、尿妊娠试验、凝血四项、血糖等30分钟内出具报告。

3、门诊、住院病人生化检测项目:电解质、肾功能(血、尿)淀粉酶、心肌酶、血糖等生化常规1小时内出具报告。

注意:

1、空腹抽血要求:夏季:7:30-9:00

冬季:8:00-9:30

(急诊除外)

2、平诊和急诊检测报告时限均以标本进入实验室时间计时,特殊原因如:仪器故障、停电数据丢失等检测结果可能延时,我科可随时和临床医师联系,其它项目有临床医师提出申请,检验科积极配合,工作将持续不断改进。

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控制规范 篇6

1.临床医生发现甲类传染病立即报告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立即电话报区、市防疫站,同时报传染病卡,对乙类传染病要6小时内报告预防保健科,12小时内报区防疫站;

2.接诊医生或住院医生对来院就诊或住院病人,发现传染病和疑似传染病要及时报传染病卡,并按要求填写传染病登记本;

3.病房或诊室发现传染病人时,由住院医生或门诊医生立即将病人转传染病医院或隔离治疗,护士对转走病人的病房要进行终末消毒,对隔离病房每日进行消毒,杜绝医院交叉感染;

4.化验室做好各种登记,如便常规、肝功及细菌培养、化验登记率100%;

5.化验室发现甲类传染病立即通知感染科,乙类传染病立即通知开化验单医生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6.放射线科对确诊或疑似急性肺结核病人要填写结核专用登记本,同时报感染科;

7.预防保健科每天上午8时,下午15时30分到化验室查肝功、便常规、化验登记本,并同时编号,将阳性化验登记记录在保健科传染病登记本上,立即深入临床各科室,督促开化验单医生报传染病卡,杜绝漏报、迟报;

8.预防保健科上午查放射结核病登记本,并同时编号,将结核病人记录在感染科传染病登记本上,立即深入临床科室,督促医生将结核病人转结核病防治所;

9.预防保健科保证当天疫情报卡及时登记、寄出,并负责卡片完整率、合格率的检查,不合格卡要及时完整;

10.确保每周全院疫情管理报告详细检查一次,发现漏报、错报要及时补报、订正,全年传染病报告率达到100%,漏报率为零,并做好自检自查登记;

11.月检查及时,如实填写传染病档案;

12.做好疫情管理培训,每年考试一次,负责新上岗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并有记录;

上一篇:党建带团建材料下一篇:各村换届选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