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通用6篇)
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有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一、雄奇瑰丽的边塞风光
岑参在西域从军六年的独特经历给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奇闻异事,他以浓丽的色彩和新奇的画面,展现了西域奇特的自然风光。西部那亘古未老的山川明月,在诗人笔下满含着雄奇壮丽与乐观昂扬。那里黄沙莽莽“白草磨天涯,胡沙莽茫茫”,狂风怒吼: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那里有炽热的火山 :“赤焰烧虏云,炎气蒸塞空”,沸腾的热海:“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西部最壮观的景象,恐怕要算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了。岑参是这样描写边塞地域的广大的:“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迥绝人烟的沙漠,月光下呈现出一片朦胧景象,景色虽略显苍凉,但气象壮阔、形象鲜明。“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首句写置身于荒漠之中,不仅前路迷茫,而且心情迷惘。“四望云天直下低”,在广阔无垠的沙漠中,四面远望,天地相接,云天低迷。“地尽”和“天低”重述了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诗的末句“行到安西更向西”,另拓诗境,表现天地本自无涯,地外仍有地,天外仍有天,过了大漠还在向西方延伸,足见天地之未尽。
岑参的诗具有令人心动的图画美,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推“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是描写西部冰天雪地的奇寒,奇妙的是,诗人将春天的梨花用来比喻北方早来的白雪,不仅抓住了万树一白的相似点,触发人们的联想,而且使一望无际的雪披上了神奇美妙的幻景,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客观的自然景色被巧妙地诗化了。
岑参诗歌的这种壮美风格与他执著为国立功的英勇气概不无关系。他在青年时代就有大志雄图:“终日不如意,出门何所之!从人觅颜色,自笑弱男儿。”出塞之后,特别是到了封常清幕府后,因和主帅关系和谐,受到赏识和知遇,因而情绪开朗而昂扬。“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是他报国雄心的体现。
西部的风也有排山倒海的巨大威力:“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峻烈的北风竟能卷起斗大的碎石!诗人善于摄取新鲜事物,难怪古人说:“岑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河岳英灵集》)另有“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风头如刀面如割”等都形象地说明这不是一般的大风、狂风,而是横扫一切的寒风,这种寒风的强度和奇冷中原人难以想象。诗人在描绘西域特有自然风物的同时,浓烈渲染了大唐军队的赫赫声威和豪壮军容。“盛唐的时代精神,作者心中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共同交汇成一股跌宕奔涌的豪猛之气,充溢于诗句之中,使严酷的自然也为之动容,为之变色”。
如果说《白雪歌》等诗描写的是西部风雪的奇寒,那么《火山云歌》《热海行》等诗描写的则是西部销金铄石的酷热:“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仿佛整座山都在燃烧,这种灼人的酷热、“飞鸟千里不敢来”的绝域在岑参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西域不仅有燃烧的火山,还有沸腾的热海,那就是伊塞克湖。“岸旁青草长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诗人以丰富而超然的想象,将热海地带的风光刻画得有声有色,仪态万方,读之令人动魄惊心。
为何在一般人眼中黄沙滚滚、冰封雪盖、无比荒凉的西域,在岑参笔下却充满了绚丽的色彩?丹纳说过:“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处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艺术哲学》)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岑参,见证着一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封建王朝,诗人也胸怀报国的壮志,心中充满奋发有为的精神,即使历尽艰辛,也百折不回、矢志不渝。盛唐气象必然充满着“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时代的精神面貌经常是通过它所赋予作者的.世界观与它所孕育的作者的性格而出现的”。诗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饱蘸浓墨,描绘出一幅苍莽雄奇的边地山水画卷。不管是诗中那雄浑奇丽的风光,还是在艰险环境中浴血奋战的将士,无不让人感到作品内在波澜磅礴的气势。“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的时代精神和气候息息相通”,它们已“成为这一时代精神气候的最充分、最饱满的象征”。
二、浓郁醇香的边地风情
西部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是歌舞的海洋。岑参来到西部后,与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异域色彩的生活习俗、饮食、歌舞等风土人情在他的诗中都得到了生动精彩的展示:“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对西部音乐普及状况的描绘。 在西部,不仅有“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的美妙琴歌声,更有“世人有眼应未见”的动人舞姿:“慢脸娇娥纤复,轻罗金缕花葱笼。回裾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那长袖罗裙、身材纤巧的舞女,如风一般轻盈而飞快地旋转,如现目前。诗人不禁感叹道:“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岑参的这些描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为后世研究唐代舞蹈留下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诗人两度从军西域,“好奇”的岑参自然会对异乡胡人产生兴趣。《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中描述了擅长胡笳、生就酱紫色的络腮胡,碧蓝色眼睛的西域乐工:“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从其他诗人的作品中,也可见西域胡人的这一特征。如“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眼紫髯须”(张说《苏摩遮》)。岑参的边塞诗中更有不少描写歌舞酒女,如《敦煌太守后庭歌》:“美人红妆色正鲜,侧垂高髻插金钿”等等。
西部地区的社会风习与中原也大异其趣:“蕃书文字别,胡俗语言殊。”“坐参殊俗语,乐杂异方声。”语言和文字都有别于中原,宴会上演奏的是不同地区的音乐,谈话杂有多种民族的语言。饮食与中原截然不同:“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居住条件也很特殊:“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与鲜明的西部色彩,是盛唐其他边塞诗人作品中极为少见的。
无论是绵绵不断的驼队(“橐驼何连连”),抑或是满眼弥望的芨芨草(“白草北连天”);不管是牧民的蒙古包(“穹帐亦累累”),还是西域的特产蒲桃(“桂林蒲桃新吐蔓”),都成为岑参关注的对象,或许这些风物只有在岑参笔下才显得那么光彩熠熠。
盛唐时期,优秀的边塞诗人不少,然而由于边塞的特殊环境,他们的作品大多反映边地战事,抒发报国的热情。只有在岑参笔下,神秘的西域边塞风光与风土人情才第一次翻卷呼啸着跨进诗的画廊,并展示出其独特的风采。西部的沙漠、火山、暴风、飞雪在诗人笔下已远离了荒凉苦寒,而代之以雄浑与壮美,这正是“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的终极体现,“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
他们参与了唐代的对外战争,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或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民族风情,或赞颂将士们英勇杀敌的勇武精神、建立军功的壮志,或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辛、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其中较有代表的是李颀、高适和岑参。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李颀、高适和岑参的歌行、律绝虽皆有佳作,但他们更擅长七言古体,如李颀的《古从军行》、《古意》,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些诗作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体现了盛唐边塞诗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美学风格。
李颀的诗歌风格多样,或豪放,或悲慨,或高古,或雄浑。李颀的诗以特有的风貌给盛唐诗坛增添了不一样的光彩。据《唐才子传》记载:“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明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后调新乡尉。其《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有诗云:“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几年后他便辞官归隐,过起闲逸恬淡的日子。
李颀在当时诗名颇高。其诗内容丰富,尤以边塞诗、音乐诗获誉于世。他擅长各类体裁,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价他的七言诗说“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最善,玄理最长”,而胡应麟则用“俊”字评其七言歌行,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明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列李颀为七律正宗,并把他的七首七律全部选入,胡应麟说:“盛唐七言律称王维、李颀”,而清代诗评家翁方刚甚至认为“东川(李颀号)七律,自杜公外,有唐诗人,莫与之京”。他的几首描写音乐的诗,如《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听安万善吹觱篥歌》等,从题材、艺术手法等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诗歌宝库,并对韩愈、白居易、李贺等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唐诗描写音乐的技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高适性情狂放不羁,好交结游侠,曾两次北上蓟门,报国用世之心极其强烈,这种慷慨豪情往往使他的诗显得壮大雄浑。高适的诗歌,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反映自身的身世、遭际、抱负,自伤怀才不遇;反映民生疾苦,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反映时事,主要是讽刺唐玄宗晚年的昏聩、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反应边塞生活,这之中既有反映征人思妇的感情,如《塞上听吹笛》,也有写思乡之情,还有歌颂守边的将领和抒发爱国情感的。
边塞诗是高适最有成就的诗作,《燕歌行》便是其极负盛名的边塞诗代表作。这首诗内容丰富,在艺术上又具有独创性:突破了“燕歌行”作为乐府古题取材狭窄的限制,既融汇了前人征夫思妇的内容,又触及了更深刻广泛的社会内容,把主题移到边塞的军事上,重点揭示了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帅腐败无能且不体恤士卒,同时对浴血奋战的士兵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的诗歌往往将个人的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揉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使其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
岑参和高适一样羡慕富贵,热衷于追求功名。他曾两度赴西北边塞。第一次是天宝八载(749年)在安西(治所龟兹,即今新疆库车)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第二次是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赴庭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东边奇台县北不远处),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此期间,他创作了70多首边塞诗,两次出塞是他成为边塞诗大师的有力保证。岑参的诗作体裁丰富,但他更擅边塞诗。其边塞诗,题材也非常广泛:歌颂边塞将士豪迈的战斗生活,表现唐军威武的气势、高涨的士气和声威,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记述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团结、和睦相处的动人情景的,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奉陪封大夫宴得征字时封公兼鸿胪卿》、《赵将军歌》等;描绘西北边地奇异的自然景色的,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描写有关边塞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的,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玉门关盖将军歌》等;写戍边将士的乡思边愁,如《题苜蓿峰寄家人》、《逢入京使》、《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等。从题材上看,岑参和高适都抒写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所不同的是岑参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缺乏高适诗中那种对士卒的同情。
岑参的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一个“奇”字。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评价其诗说:“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杜甫说:“岑参兄弟皆好奇。”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诗辨坻》卷三说:“嘉州轮台诸作,奇姿杰出,而风骨浑劲,琢句用意,俱极精思,殆非子美、达夫所及。”岑参诗常表现有: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和合理的夸张。譬如以梨花喻雪,以“一团旋风桃花色”比喻骏马,以刀割面比喻寒风,独树一帜。夸张更为常见,譬如“一川碎石大如斗”(《走马川行》);“都护宝刀冻欲断”(《天山雪歌》)都是富有表现力的夸张。岑参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作品风格:浪漫主义色彩
代表作品:《岑嘉州集》《岑参集》十卷等
主要成就: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
岑参唐朝南阳人,出生于官宦世家,从曾祖开始家中长辈多以文墨位至宰相。到了岑参父亲岑植一代,也坐到了晋州刺史这个位置。
岑参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怎么也该生活富足,接受最好的教育,日后可能也会像自己的长辈一样入仕从官。不过可惜的是,在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去世,自此家境日益困顿。
岑参幼年之时,跟随兄长读书习字,十五岁后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二十岁来到长安求仕不成,于是各地漫游。
天宝三年的.时候,岑参高中进士,此后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五年后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今日我们都知道,岑参边塞诗写的最好。他就是在这一年,初次来到边塞的。
天宝十年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人交好。十三年,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这是岑参第二次出塞,也是感受最深的时刻,他的边塞诗大多诗成此时。
乾元二年,岑参改任起居舍人。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后罢官准备东归,不想未曾断,最后客死成都居所,享年五十六岁。
盛唐自李白、杜甫之外,岑参以其边塞诗在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岑参两次出塞达六年,深刻的牛活体验和亲身阅历使他写出了许多斑斓光辉的边塞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奇情壮采、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主要风格。归结其诗风的形成原因,首先归结于盛唐开明的政治环境,其次是盛唐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的文化气象,再是岑参两次出塞丰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个人对外部环境独特的关注与理解四方面。在边塞诗诗风特点上,岑参的边塞诗又可具体概括为“壮”“奇”两大代表特色。“壮”如:壮烈的志向,主要表现在诗人建功报国的壮烈志向与宏伟抱负。壮伟的形象,表现在诗人笔下的众多雄壮、威武的.边庭健儿形象。
以及深邃旷远的壮阔意境,奋发向上,乐观执着,坚定不移的豪壮格调等。“奇”如:题材奇异,道人之所未见,叙人之所未闻,描写西域独特的景观,民俗,音乐舞蹈等。构思奇巧,立意构思新奇,出人意表,意象独造,充满奇思妙想。表现手法奇特,如想象奇异,修辞于法奇特,细节神奇等。语言奇异,如炼字奇,将口语运用到诗中,造语奇警等。另外还有诗体新颖,调、韵奇特的特点,岑参的边塞诗作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他的诗在《岑嘉州诗集》中三百六十首,其中约五分之一是在河陇、安西、北庭时所,这些诗歌题材广泛,以他独特的创作和审美给边塞诗增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强的传播意义,并且对于以中原文化为丰的唐文化中沉淀的民族心态也有很重要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体验不熟悉的边疆事物、异域情调的途径,客观上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和相瓦理解。其次岑参边塞诗中豪迈慷慨,奔放昂扬,乐观积极的阳刚之气,对于盛唐文化审美情趣向壮美的转化具有直接的影响。
岑参当时很受封常清的赏识,因此诗作中有不少是歌颂封常清的战功的。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投,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摄,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首诗就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形成有声有色的交响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这是白昼的出师,因此写法也和前诗写夜行军不同。前诗是衔枚疾走,不闻人声,极力渲染自然;这首诗却极力渲染吹笛伐鼓,三军大呼,让军队声威压倒自然。不同的手法,却表现出唐军英勇无敌的共同精神面貌。下面这首大作,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也是岑参边塞诗中最为人称道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写的是军幕中的和平生活。一开始写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出人意表地用千树万树梨花作比喻,就给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的感觉。以下写军营的奇寒,写冰天雪地的背景,写饯别宴会上的急管繁弦,处处都在刻画异乡的浪漫气氛,也显示出客中送别的复杂心情。最后写归骑在雪满天山的路上渐行渐远地留下蹄印,更交织着诗人惜别和思乡的心情。把依依送别的诗写得这样奇丽豪放,正是岑参浪漫乐观的本色。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他的诗歌中有关边塞风光的描写,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十分引人注目。如描写这里军营生活的环境:
《首秋轮台》
异域阴山外,孤城雪海边。
秋来唯有雁,夏尽不闻蝉。
雨拂氊墙湿,风摇毳幕膻。
轮台万里地,无事历三年。
此诗作于公元756年初秋,岑参是年40岁,在西域北庭已度过三年时光,他应该是已经做好了返回内地的准备,因此,诗歌短短五言八句,似在总结西域生活,使人读来即可感受西域之生活情形。 如:诗人描写将军幕府中的奢华生活环境,屋内的陈设生动形象,使人感觉历历在目:
《玉门关盖将军歌》
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
如:描写当时这里的歌舞宴会的情景,这些都是习惯中原生活的岑参眼中的新鲜事物: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
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
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
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是他诗中还反映了各族人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
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赵将军歌》
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
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
唐代开始,边塞战和成为诗歌常见的主题。诗中既有描写西域地方风光景观,又展现兵戎征战的场景。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凯歌六首》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诗中的“楼兰”故地“月窟”借指极西之地;“蒲海”,就是蒲昌海,是罗布泊的旧名,这是唐诗中少见的直接写到罗布泊附近情况的诗篇。
岑参因其“官二代”的出生和他的人生经历,自有一种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他十分善于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岑参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情意深厚,深受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逢入京使》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轮台即事》
轮台风物异,地是古单于。
三月无青草,千家尽白榆。
蕃书文字别,胡俗语音殊。
愁见流沙北,天西海一隅。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诗描写旅人远走塞外,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又有“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样的写景佳句,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安史乱后,他虽然也在《行军二首》等个别诗篇中,发出了一些伤时悯乱的感慨,但比之前面说的那些边塞诗,就未免有些逊色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北庭作》
雁塞通盐泽,龙堆接醋沟。
孤城天北畔,绝域海西头。
秋雪春仍下,朝风夜不休。
可知年四十,犹自未封侯。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春岑参由北庭赴凤翔前。当时岑参39岁,与《行军二首》诗为同年作。这时的心情表现出岑参作为一位诗人,其浪漫豪情已逐渐消失。
《行军二首》
吾窃悲此生,四十幸未老。
一朝逢世乱,终日不自保。
形成边塞诗派的各种因素:
1、战争——安边
拓边
2、关心——边塞生活
3、文人——失意
第一节 高适
高适:前期:功名未就,报国无门。
漫游燕赵,体验边塞生活,与李白、杜甫结下深厚友谊
后期:安史乱后,仕途遂顺,创作渐少
诗歌内容:
1、边塞诗:《燕歌行》:
岑参:求仕未成,结识名士,显露头前期:出仕前——抒写怀才不遇出师——战败——被围——结局(死斗)
现实主义
2、反映民间疾苦,关心人民生活:
《封丘县》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
3、咏怀送别诗:《别董大》第二节
岑参
角。两度出塞,皆不得意。
中期:出仕后两度出塞
——大量边塞诗问世
后期:三度为郎,两调外任
——诗歌多壮志难酬之慨
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奇——奇景
奇事
奇情
奇寒 边塞诗:风光——奇异:严寒、狂风、热海
(浪漫主义色彩 爱国
主义热情)
战争——悲壮激昂
乡思——情深意浓
民族交往——关系融洽团结
第三节
王昌龄、李颀等诗人
王昌龄——七绝圣手 边塞诗——歌颂边关将士
爱国热情: 《从军行》
四、五
——抒写战士“边愁”:
《从军行》
一、二
——揭露战争弊端:
《代扶风主人答》
《出塞》——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小诗:写宫女、思妇:
【岑参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推荐阅读:
岑参的边塞诗12-05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区别07-07
岑参是哪个朝代的诗人10-07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07-28
岑参诗赏析07-07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原文赏析11-21
盛唐边塞诗的艺术成就10-14
论李白诗歌的盛唐气象09-29
边塞的诗句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