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就业问题分析(精选8篇)
高职生就业何以难?
成高职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社会上普遍存在对高职生的误解,很多人以为“高职”就是“职高”,其实高职生是实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既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所以不少单位普遍反映“高职生好用,而且比较踏实”。
二、是学生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太高、不切实际。
三、是现在的各种人才招聘会几乎没有高职生的专门“领地”和信息。
四、是高职教育的改革本身还不到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专业设置、基础理论还达不到高职教育的要求,作为学校要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五、是用人单位的用人误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专科生(高职生)不要不要”,认为招聘高学历人才的相对收益高,更划算。用人单位应避免“人才高消费”,做到“人尽其才”。
高职生就业率为何高?
北京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85.3%,而高职生的就业率还不到60%,但有五六所好的高职校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
面对人才市场上,高职“旺需”与高校高职人才“滞销”之间的矛盾,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认为,从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上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十分需要的。高职毕业生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他们在相应的岗位上,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强,他们比较安心于基层工作,有吃苦精神。经过努力,会得到社会的理解、认同,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以下是这些高就业率的高职院校共同的成功之路:
第一:办高职始终瞄准市场“缺口”。专业设置不赶时髦,不搞“本科压缩版”,为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此外,专业设置要跟着“未来的市场”转。
关键词:就业困难,对策,素质,观念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 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约610万, 人数再创新高。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O万的速度增长。2009年广东省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33万人, 加上外省及往年暂缓就业的学生, 今年约有50万名毕业生在粤求职。在当前社会、经济原因的综合影响下, 大学生就业存在普遍性困难。尤其是培养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更加严峻, 如机械类、建筑设备类、外贸类等专业的毕业生遭受了近几年来罕见的“冷遇”。
一、毕业生就业问题调查
为了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笔者就金融危机影响、专业与社会需求、毕业生自身素质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设计了一份调查毕业生就业困难原因调查问卷, 并于2009年4月初对广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展开调查。423位毕业生共有128位参与调查, 其中26人已有实习就业单位, 37人曾有过实习就业单位, 14人有实习单位但该单位不是将来的就业单位, 51人一直未有实习就业单位。
曾有过实习单位的毕业生中, 53.8%认为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工种单调, 无技术发展潜力”, 20.5%认为是“工作岗位与期望岗位不对口”, 10.2%认为是“工作辛苦, 工作时间太长”, 几乎没人认为辞职是因为“不习惯所在单位的生活、文化环境”。
有实习单位而该单位不是将来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 52%认为不能把实习单位作为就业单位的主要原因是“工种单调, 无技术发展潜力”, 12%认为是“实习前双方已明确约定”, 12%认为是“用人单位薪金承诺与实际操作不符合”, 几乎没人认为是因为“工作辛苦, 工作时间太长”和“不习惯所在单位的生活、文化环境”。
一直未落实实习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中, 认为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就业观念、择业期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如薪资期望、岗位意向、发展前景要求等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占41%, 认为是“金融危机对所学专业行业的影响”和“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长期不相适应”各占15.3%, 而很少有毕业生认为自身就业困难是因为“专业技能、专业认识不够扎实, 学业成绩不佳”、“专业之外的综合职业素质欠缺 (如吃苦耐劳精神不足、为人处世能力欠缺、业余特长不明显、团队意识不强) ”或“身体素质指数与某些用人单位不符 (如乙肝阳性、小儿麻痹后遗症、心脏功能不健全等) ”。
各项调查中, 毕业生选择“其它原因”选项的比例接近于零, 说明问卷的选项设置相对全面合理。
二、高职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具体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是就业困难, 而就业困难又受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等因素在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影响, 就业困难原因错综复杂, 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专业培养方向、毕业生素质观念等内因外因。我们从学校和毕业生层面把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归类为以下三点:
1. 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性
自市场经济全面实施, 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但高校专业调整速度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首先是缺乏前瞻性的专业, 应“羊群效应”而生的所谓“热门”专业毕业生出现阶段结构性过剩;其次是由于高职院校师资转型困难, 教学设施更新成本高, 以致于个别已过时的学科仍旧存在;第三是专业调研人员与用人单位联系不紧密、调研不深入导致某些学科课程设置不合理, 甚至新增某些不符合市场实际的新专业。高校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种种差距, 造成了大学毕业生出现“产销不对路”式结构性过剩。
2. 毕业生自身素质欠缺
毕业生的自身素质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直接原因。自身素质不足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学业成绩不佳;二是专业之外的综合职业素质欠缺 (如吃苦耐劳精神不足、为人处世能力欠缺、业余特长不明显、团队意识不强) ;三是身体素质指数与某些用人单位不符 (如乙肝阳性、小儿麻痹后遗症、心脏功能不健全等) 。
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差, 专业成绩不好甚至拿不到毕业证的大学生择业机会非常有限;一些在实习或试用期间不负责任、不守纪律、行为散漫、团队意识不强的毕业生也会给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 增加自身就业难度;还有一部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自卑、胆怯、不善于传递或获取信息的毕业生也会遇到就业困难;另外, 还有些大型企业会对毕业生身体健康指标提出较高要求, 不招收乙肝阳性的毕业生。笔者在对本校434名毕业生的调查统计中, 因身体因素导致单位不录用的毕业生达一百多人次, 往年也曾出现过笔者所在学校某班约有40%毕业生因乙肝阳性而导致该班就业严重困难的现象。
3. 毕业生就业心理不平衡
从笔者对本院机电工程系423名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 有50%的学生通过了面试而不就业或实习后不继续在原单位就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认为“工作单调, 无发展潜力”, “工作岗位与专业不对口”或“用人单位薪金承诺与实际操作不符合”。这部分学生不愿意长期从事那些工作内容单一、重复性大、技术含量低的基层工作。接受过高层次教育的大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身的社会价值, 都希望有较好的起步岗位和理想的职业发展前景, 寻求与高等教育费用成绝对正比例或更高比例的近期回报, 但现实中刚毕业的学生还不能给企业创造很多的价值, 企业给予的待遇往往比相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工人师傅还低, 这使大学生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三、高职学生就业存在问题的指导策略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需要政府、高职院校和毕业生三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以下笔者结合就业指导工作实际, 谈谈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一些具体做法。
1. 引导毕业生客观认识就业形势
2009年是受金融海啸影响较为严重的一年。就业形势的好转最终还是要依靠经济社会的发展, 金融危机既有“危”也有“机”, 毕业生要坚定信心, 同时以创业带动就业。
我们应一方面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就业形势严峻, 主动调整价值观, 积极就业;另一方面要进行心理疏导, 教会学生理性看待困难与危机, 让毕业生意识到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 并充分把握政府采取的扩大内需、鼓励毕业生创业和到基层就业等促进就业的系列措施, 积极在中小城市的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寻求就业机会。
2. 深化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减少结构性就业困难群体
要减少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导致的专业群体就业困难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时俱进, 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教育改革, 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实现“产销对路”。
在开设新专业或开展教学改革时, 要加强招生就业部门与教学部门的交流合作, 共同研究就业形势和行业发展趋势, 切实做好行业调研报告和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切实加快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保证所开设的专业切实符合社会需求, 且具有独特性、前瞻性和可持续。对于已有专业应当经常性地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回访等工作, 及时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于一些已过时专业, 应加速转型、整改, 尽可能避免因人设事、因“物”施教之类的不科学办学理念。在其它学校致力于大批量培训数控设备操作熟练工的时候坚持培养数控加工工艺人才, 在其它学校淘汰制冷空调技术专业的时候把专业目标调整为培养中央空调工程设计、施工、预算人员, 做到了“和而不同”, 使培养的学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3. 做好就业困难学生摸底建档工作, 加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1) 对于因外在客观原因导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群体, 要引导其转变就业思路, 调整发展方向。面对因金融海啸冲击或专业“过时”导致就业困难的模具制造、国际贸易、建筑环境设备等专业的毕业生, 要给予重点关注, 引导其勇敢面对危机, 开拓就业思路, 不强求专业绝对对口, 先就业再择业。对于因专业课程设置不尽符合用人需求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 则应当鼓励其从长计议, 重在发展。
(2) 对于因学习成绩差、人际交往能力差、身体缺陷等原因导致就业困难的毕业生, 应加强心理疏导, 强化其职业能力训练, 引导其取长补短。自身素质不足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形成自卑、胆怯、畏惧心理, 我们可将就业政策和心理知识结合起来对其辅导, 帮助其缓解因就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鼓励他确立自信心, 并指导其有针对性地强化职业能力, 提高就业竞争力。比如, 对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的毕业生, 我们应当督促其亡羊补牢, 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对于综合职业素质欠缺的毕业生, 我们应指导和帮助其加强所欠缺方面的素质训练, 鼓励胆量不足、不善言辞的学生多参加辩论赛, 要求怕吃苦的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团队意识不强的学生参加拔河比赛, 让为人处世能力不足的学生组织集体活动等, 这些做法都是可行又具实效的能力训练措施;对于身体素质指数与某些用人单位不符 (如乙肝阳性、小儿麻痹后遗症、心脏功能不健全等) 的学生, 应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 消除自卑心理。同时, 鼓励学生扬长避短, 正确评估自己, 根据自身条件择业。如推荐专业知识虽不够扎实但交往能力不错的毕业生向销售行业发展, 鼓励胆量不足、不善言辞的学生到要求严谨的技术岗位就业等。
(3) 对因就业心态观念不科学导致就业困难的学生, 应当加强职业观念教育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学生职业认知不足、不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过程, 自我定位过高的问题, 我们应重点加强对其职业认知和职业角色的教育, 让他们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基层操作工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不可逾越的阶段, 每个学生都应找准自已的定位, 不可好高骛远。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和专业教师在对这类学生的教育引导中, 应给这类学生详细讲解职业发展过程的每一阶段, 强化职业认知, 客观全面地进行入学专业教育, 避免夸大其辞。同时, 也要给学生灌输一些投入与产出的生产经营理念, 告诉学生专业技术人才在基层一线工作也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平时, 老师上课时除了讲授知识外, 还应当让学生明白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单是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 只有这样, 才能减少学生因观念、心态过于偏执导致的就业困难。
综上所述,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需要政府、高等学校和毕业生三方面共同努力, 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天玉.2008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时事报告 (大学生版) , 2007, (4) .
[2]潘瑞, 杨桦.浅议高校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4) .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C962
当前,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一种尴尬: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中、初级职业技术人才,针对这种情况,国家近年来一再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各职业技术院校生存环境也亟待改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1 社会及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认识存在偏见
高职教育从建立、发展至今天不过短短十几年,与传统的本科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社会认同方面存在相当的差距。高职学院的学生在进口上较本科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文化素质较差,录取在最后一个批次,尽管在教学上,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强调技能培养,但在社会上高职教育却常被看成是“二等教育”。不少用人单位基于这样的社会认同,常常不能正确、平等的对待高职毕业生。
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在用人上的“高消费”是一种普遍现象。中专生可以做的宁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宁要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高职生就业困难程度加大。第二,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20%到30%,高职学院的毕业生则更居其次。第三,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这也是造成应届毕业生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但是在高职教育的具体教学工作中,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没有完全脱离普通高等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知识上讲究系统、全面,缺少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基础理论的教学中还没有完全做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在专业教学中缺乏针对性和适用性;学生从事专业领域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尚不能达到企业对学生的要求。企业希望高职毕业生到岗位上立即就能适应生产的要求,尽量缩短见习期,而许多高职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毕业生的规格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些是由于高职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操作技能上不及中专生,在基础理论上不及本科生,因而在就业市场上缺乏一定的竞争力。
3 高职毕业生择业观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将来,充分地认识自己和多方面地了解社会是选择职业的前提和基础。有的高职毕业生和毕业生家长的择业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留恋大城市,只愿意到待遇高、条件好的大国营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工作。党的“十五大”已明确确立,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民营、外资、合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的民营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国有企业也纷纷改制成为了股份制民营企业,它们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而许多高职毕业生却不愿到急需人才的民营企业就业,认为国有企业饭碗有保障,民营企业名声不好听。至于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偏远落后的地区如四川的“三州”,即使是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毕业生也不愿意去就业,认为条件艰苦,没有“前途”,形成了有业不就的现象。还有的毕业生对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认识不足,缺乏自信,没有胆量接受挑战,在择业时处事不果断,遗误了“战机”。
4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问题
从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中,可以了解到多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为: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爱岗敬业;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有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要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宽的知識面;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懂专业,会管理,善交际,有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能够达到如此要求的毕业生为数不是很多,多数学生在个人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应从改进品格素质教育的方式、弥补知识素质的缺陷、加强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等方面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毕业生综合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拥护和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的敏感性、责任心,有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念,把个人的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要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第二、文化素质。大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的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第三、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过硬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学生需具备的基本能力有:知识更新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组织、协调、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环境与应变能力等等。毕业生这方面的素质缺陷主要是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一些用人单位的人事负责人认为,许多学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学生缺乏拼搏意识,没有吃苦耐劳、从基层小事做起的心态和准备。
第四、身心素质。具有自信、豁达、乐观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完美的人格品质,有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我们的毕业生在这方面主要的问题有:个人定位不准,很多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热衷于“工作条件好,收入高,地理位置好,工作稳定”的单位,而不愿到那些急需人才的私营、民营和基层单位去就业,讲究急功近利,而忽视对自己能力、素质的积累和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不足;适应社会、新工作环境的能力不强;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差。
5 学校在就业市场开辟和就业服务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市场开辟方面都下了大力气。但是,在就业市场的开辟过程往往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重点、没有远见等问题。总体来说,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就业渠道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在就业渠道的具体开拓方面缺乏总体思路和详细的部署。比如,针对各专业特点所做的就业市场调研、校企合作形式和内容的变化、如何利用校友资源广开就业门路、院系两级在开拓就业渠道方面的分工与协作等等。注重对主要专业就业市场的开拓,对非主要专业的就业市场开拓力度不够。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更是难上加难。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大军中突围而出,也是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最根本的落脚点。笔者在高职类就业双选会现场及企业反馈中发现,学生干部明显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2009年6月,记者深入广东校园调查,发现有实践经验、参加社会活动多的学生干部最具就业竞争力,从来不愁没有工作。广东省教育厅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调查显示,在进行初次选聘的时候,有超过半数的用人单位会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或有学生干部背景的毕业生。其原因如下:高职学生干部的特点
高职院校紧贴市场办学,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复合人才。在学生管理上,高职院校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与企业合作进行联合培养,使学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实现无缝接轨。学校实施学生自主管理的管理模式,学生干部队伍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高职院校的学生干部一般是一年级担任干事,二年级担任正式干部,三年级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他们具有自身的特点。
1.1 思想特点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环境适应力强、乐观、积极、自信、触角敏锐、与社会接触紧密,特别容易融入新的环境及团队中。由于学习周期短、上岗实训的机会多,他们会把精力和兴趣更多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积极寻求锻炼的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此外,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技能型毕业生,高职学生在就业定位上更加清晰,在专业学习上更加注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更积极投身学生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接触以及与社会的接轨。
1.2 工作特点
1.2.1 在学生工作中担当重要的角色
源自于学生、服务于学生的学生干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与枢纽。首先,学生干部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同学,使其进一步加深对主流思想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学生干部要全面有效地发展同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管理模式,提高同学们的综合素质;再次,学生干部要始终不渝地代表同学,积极维护广大同学的正当权益;最后,学生干部要尽心竭力地服务同学,坚持为同学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
1.2.2 在日常工作中接受系统的管理与培训
为了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工作协调性,每个学生组织都会制定涉及学生干部的产生、任用、监督、考核的完善制度。学生干部提前接触这些规章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其组织纪律性与团队管理能力,在完整的组织框架下,学生干部在组织的管理与同学的监督下开展工作,久而久之,学生干部会养成按原则办事,按规章办事的好习惯。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起点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大力培养学生干部,使其成为广大学生的榜样和楷模,以点带面的进行培优工作,这种方法已经为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者所共用。对学生干部的培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历奇训练。它为学生干部提供一个极富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干部通过沟通合作,同心协力解决许多崭新的问题和任务,借此激发他们的热忱和干劲,提升他们解难、沟通和决策能力。对学生干部使用系统的培训,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职学生干部的优秀品质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学生干部更具就业竞争力,是因为学生干部具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优秀品质,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优秀的精神品质
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一般情况下,进入学生组织要经过组织推荐、部门面试,进而在干事岗位锻炼一年,表现优秀的干事才有机会被选举担任组织的负责人。因此,学生干部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群众基础好,是同学的表率。再次,学生干部要具备服务他人、包容他人、团结集体的精神品质。
2.2 全面的个人素质
在大学担任学生干部是一个全面培养和锻炼自己能力的好机会,作为老师与同学的桥梁和枢纽,学生干部担负着配合学校各方面力量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因此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具有榜样的力量。学生干部是作为学生基层组织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觉;其次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心理素质与集体感。
2.3 丰富的实践经验
学生干部是学生群体的核心力量,是学生工作的主力军,负责协助教师组织策划校园大小活动。企业热衷聘用有经验的毕业生,主要是看中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经历,而学生干部参加学生活动、社会实践比较多,在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得到很好锻炼,组织管理能力、社会视野、对社会接触程度都比较好,自然就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
2.4 基本的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指与培养目标对应的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高职院校特别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各专业的实训室都是模拟企业的实际运作来训练学生,学校还与各行业协会合作,在企业中建立学生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在岗位上进行实操,在企业的真实环境与文化中得到锻炼。
学生干部是优秀大学生的代名词,是校园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表现突出,是大学生中最活跃、最具潜质、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先进分子。事实证明,学生干部的经历对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极大的帮助,新形势下,提炼学生干部的就业优势并运用于日常的培优工作中,这对于全体大学生正确判断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方向、规划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和创业观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中的音乐教学受到了更多重视,音乐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可以获取专业的知识还能够陶冶情操。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仍然存在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具体分析,因此本文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素质需要不断的提高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虽然高职院校在开展音乐专业的时候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过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为了更好的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了帮助学生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对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的方式和内容等进行不断的完善。
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理论教材单一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一些西方的音乐作品或者是抗战题材的作品作为基础的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且高职院校的音乐教材中多数都是比较大篇幅的西方传统音乐内容,东西方音乐内容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音乐教材始终没有什么更新,还需要注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的是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因此这就导致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问题。
(二)音乐理论知识考试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音乐知识考察主要是音乐理论知识的考察,同时根据考察的结果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高。不过对于音乐理论的笔试内容来说,很多时候学生可以在考试之前突击复习,背诵很多的东西,然后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应付考试的内容,获得不错的成绩。但是这样的话,教师就无法知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无法得到老师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的知识,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忘却,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考试还是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
(三)师资力量不够
教师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基本的素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过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队伍中,由于师资力量不强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有一些老师因为年龄比较大,思维方式无法跟上学生的思路,导致无法针对现在学生的情况进行科学的指导,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教师有很丰富的经验,不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学校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也不够,尤其是很多高校不具备足够的教学条件,因此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四)教学方法落后
在高职院校中,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一般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演唱的技能,不过对于这些基本知识的教学,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指导,并且根据教师的示范来进行自己的反复练习。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感兴趣,而且学起来也比较枯燥,特别是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教学应该采取更加适合学生的方式。很多高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在表面进行教学,就会导致无法对学生的发音技巧等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影响教学的质量。对于教学方式来说,应该以学生为本,并且要注意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与时俱进。
(五)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
很多高校注重扩招,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在教学之前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也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特别是很多学生虽然报考了这一专业,但是对于这一专业的学习比较困难,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知识的学习,可能只是爱好音乐,并且是业余学习的音乐,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困难,尤其是教师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是从小学习音乐的,还有的学生是对音乐一窍不通或者是学习比较困难的,甚至五音不全的学生等,这些都直接关系着音乐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按照自己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注意对学生的不同基础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有效的指导。
二、加强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措施
(一)改变音乐教学理论材料
在音乐教学中,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材的科学合理,因此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应该在选取的时候就应该注意选择与时俱进的材料,因为现在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比较新的知识,对于一些传统的知识理念并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就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因此音乐理论知识的选择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音乐教材的内容,如果是在课堂之外,学生要想继续进行研究就会依靠教材的内容,并且辅之以其他的材料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教材的内容是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比较新颖和使用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学习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多样化教学的发展
在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学习的任务,所以学习的效果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很多高职院校在传统的音乐课上都是采取比较单一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在教学的时候一般都是比较枯燥的,这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于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也应该对教师做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要促进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发展,现在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对于音乐理论知识以及实际的演练等都应该有一些设计,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是情境教学得分方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同时也要根据教学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对音乐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任务并且获取自身的发展。
(三)加强音乐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学质量会受到音乐教师的素质的直接影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了解教师的实际情况,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培训。可以对高职院校中的中青年骨干音乐教师进行培养,然后引进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这就要求对现有的教师队伍结构进行不断的完善,对于教师的年龄进行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要注意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通过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及时的考核,并且根据教师的专业技能情况进行分析,如果教师的专业技能不达标,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音乐教学现状,我们能了解到学生不仅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应该不断的锻炼自己的舞台实践能力,尤其是在一些乐器表演或者是演唱的技巧方面。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有学生在日常训练中积累的经验,都是为今后学生登上舞台表演做的准备。因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应该在学校中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参与和锻炼,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音乐技能得到提高,还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培养音乐专业的学生时,需要注意结合目前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注意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不断的创新,当然创新的基础也是音乐理论知识,因此对于音乐专业的学习就需要不断的研究。学生在不断的学习音乐课的过程中也是为了今后能够更好的从事这份职业,因此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一些实际的表演也能更有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重基础还要注重实践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大型比赛或者是表演等,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领悟到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和乐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结语
在音乐专业的不断发展中,需要高职院校采取有利措施及时解决其中的问题对于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因此在今后的音乐专业发展中,要求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教师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重视起来,随着教师队伍结构的不断完善,学生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知识以及专业技能,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未来的学校教育中,应该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为了给学生提高更好的教育,应该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将学生的需求放在首要的位置,结合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学校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并且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科学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偏差及对策分析
黄娟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湖南株洲 412001)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就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和制约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阻力之一。作为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如何在就业工作中发挥毕业生主体作用,形成高职教育就业指导的特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从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偏差,提出了转变高职职业指导教育的方式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Recently, it is obviously very hard for college graduates to find jobs, which is one of barriers for our country to maintain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society.The article has stated it is the key that changing methods of how to guide graduates from vocational colleges to find jobs.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对策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graduates;job-finding;methods
一、高职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的偏差
近年来,随着就业指导课的开设,高职院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大大加强,高职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在求职过程中“自主性”越来越明显,由过去的等待国家分配、学校推荐、家人亲友帮忙介绍向主动走向市场推介自己转变。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职大学生们已经开始调整心态,降低期望值,逐步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纠正的就业观念偏差:
1、过分依赖学校推荐
近年来,教育部和有关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为此,一些高职院校从上而下,积极动员教职员工参与到就业推荐工作中来,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老师、学生辅导员个个忙得团团转。而与此相对的是,一些高职毕业生却严重缺乏择业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不敢通过竞争去实现理想和追求,消极等待学校推荐,等待“理想单位” 相中自己,甚至有的毕业生干脆躺在床上睡大觉,等着老师“帮他挑”工作。被动的就业观念使这类毕业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唯“物”价值观念
尽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高职毕业生已开始降低就业期望值,但仍有不少高职毕业生存在“物质至上”的倾向,看重初次就业的薪酬、岗位,福利等,而忽视自身的长远发展,在不同的用人单位之间徘徊犹豫,这在就业情况相对宽松的系或专业表现明显。造成就业部门为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用人单位和岗位,但是往往出现有些用人单位、岗位报名毕业生严重超过用人单位的需求,而有些用人单位应聘得毕业生却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1)高职院校毕业生中的农村学生比重较大,由于受教育成本投入过高等因素的影响,获得较稳定工作或较高收入仍然是一些高职毕业生在选择一份工作时首先关注的。这些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不会考虑长远的发展计划,而一味倾向于工作稳定,环境、福利、保障好的国有企业,或者是明确表示工资高的用人单位,无形中缩小了就业的选择面。
(2)社会经济转型期,城乡、地区、行业间收益、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差距依然很明显,加之金融危机的震荡,很多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得不考虑生活成本,首先解决当前的生存问题,所以纷纷把目光投向学校周边或离家较近的单位,而不愿意带着更大的经济负担到消费水平高的大城市或长途奔波到远离家乡的偏远地区就业,造成就业推荐部门推荐面相对变窄。
3、盲从
不少高职毕业生对自身条件、所学专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全面了解和评估,在就业过程中“ 盲随”、“ 攀比”,不仅自己错失就业良机,而且也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推荐工作造成了巨大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考证。虽然高职院校普遍针对不同专业的用人需求为在校生指定了技能等级证,但由于一些专业就业口径宽,毕业生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为了积累自我推荐的筹码,盲目报考技能等级证、培训班。毕业时却发现学非所用,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2)盲目投递简历。很多高职毕业生不善于发挥就业主体作用,不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不顾自身实力与用人单位需求是否匹配,漫无目的地乱投简历,草草签约,虽然和别人一样找到了工作,却发现并不适合自己。
(3)盲目签约与毁约。一些关系亲近的同学往往不愿意就业时选择分离,于是一起向同一家用人单位投递简历,如果都被录用,皆大欢喜;如其中有一人不被录用,就可能出现集体违约。
(4)盲目攀比。这种情形在学习成绩较好或者学生干部中存在较多。这些高职毕业生一旦发现自己所应聘单位在工资、福利、地域、声誉等方面落后于已签约的同学,便感觉丢面子、不甘心、犹豫不决,甚至于不惜放弃就业机会。
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还难以与市场需求完全接轨,高校的专业设置也不可能与现代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淡化专业技能。部分高职毕业生不能及时转变就业观念,仍然苛求专业对口,不愿意从事与专业毫无关系的工作,不愿意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造成有业无人就的局面。
二、对策
就业观念的偏差极大地制约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也给高职院校的就业推荐工作带来了困难和压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想方设法给高职毕业生“纠偏”。而转变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
1、积极创新现有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逐步形成多形式、全方位、多角度、贯穿于高职教育始终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与第二课堂的合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就业指导课应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摆脱依赖思想,充分意识到自己的主体作用,如安排学生参观工作现场、参与团体调研、讨论等,让学生在课堂内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思考,查找差距与不足,寻求学习与改进的方法。
另一方面,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正确认识自己,主动了解内、外形势,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力。可以依靠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如课外文体活动、文化艺术节、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利用班会、经验交流、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向在校生宣传往届毕业生成长经历、成功经验,让他们通过实践和比照,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定位,逐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2、加强高职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高职生在就业中的盲从和不自信,主要原因在于自我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缺乏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可行的行动步骤,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职业指导课程教学中,而应全方位服务于学生就业、职业和创业教育,从高职生入校开始,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形成阶段性、递进式的教育过程。
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建立相应的检查机制,纳入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在学生毕业前进行检查和考核,作为准予毕业生合格毕业的一项重要培养指标。
此外,高职院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一对一”的指导,帮助高职生从个人情况出发,合理定位,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能等级证,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并监督其按期完成职业生涯目标,将职业指导落到实处。
3、注重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对于即将毕业的高职大学生来说,走出校门,步入社会,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面临求职择业,何去何从的紧要关头,这是对他们独立决策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犹豫、盲从、依赖等是常见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课程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养成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力,还在于高职院校长期地、循序渐进地培育。
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如经常性地给在校生介绍往届毕业生就业的典型案例,让他们意识到就业市场对人才道德和素质的需求,让他们重视文明、礼仪、诚信意识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自觉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在学生活动、实习、实训中多为学生提供单独完成任务的机会,逐步提高高职生独立决策和独立行动的能力,提升高职毕业生自身的就业力。
参考文献:
[1]田爱民,张凯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G] .东北大学学报. 2005-3
1. 概念的提出
“就业能力”概念的提出, 最旱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上个世纪90年代, 就业能力已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由于研究者视角的不同, 对于就业能力的释义也各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 在工作中进步, 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变化的能力” (国际劳工组织) 、“个体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 从而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 、“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等。
2. 要素的构成
为了将就业能力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就业技能, 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其构成进行了深入探讨, 将其分解为若干构成要素。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是:“基础技能和工作技能, 其中基础技能包括基本技能、思考技能和个体特质二个部分;工作技能包括资源、人际交往、信息、系统和技术等五个部分” (美国模式) 、“七种关键能力:信息收集和分析、思想和信息交流、工作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团队合作、数学知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 (澳大利亚模式) “就业能力包括个人特质、个人环境、个人策略和结构要素四个因素”、“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沟通技能、个人属性、人际技能和团队技能五个因素”。
3. 内涵的界定
国内关于核心能力、就业能力研究大多处于理论探讨阶段, 实践上的尝试刚刚起步;与此同时, 在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不少学者做了有益的尝试。但引进核心能力、就业能力等核心概念时没有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一致性, 就业能力、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还缺少实证化研究、系统化梳理, 尤其在就业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模式与途径方面具有高职特色的理论可论证、实践可操作、方案可持续的阶段性成果极为罕见。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所谓就业能力就是学习者通过系统的养成教育和持续的专业训练所拥有的, 获得、保持和创造工作机会, 并通过适应环境变化、调动社会资源, 以保障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诸要素的总和。在这里,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就业能力研究的理论边界, 即主要是围绕就业能力的职业规划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调动社会资源等维度来进行。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
为了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目标, 顺应学技终身、全面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就业课程体系、特色校园文化, 形成以培养专业能力为重点、核心能力为关键、规划能力为主线的就业能力培养实施方案和运行机制。
1. 专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工程, 率先参与原国家劳动和就业保障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把“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
2. 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路:问题引导、科研先行、分类试点、分步推进
按照“问题引导、科研先行、分类试点、分步推进”的运作思路, 我院从2004年开始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2006年在旅游系、管理系分类试点, 2010年形成学院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顶层设计方案, 2011年成立核心能力教研室, 培养专门师资, 并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开设“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等必修课。经过几年的努力, 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核心能力课程校本化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的课程充分体现参与式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课堂训练按照ODPAE“目标、示范、准备、行动、评估”训练法。我院的职业核心能力系列课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优秀课程之一。
3. 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理念:常态化、项目化、全程化
(1) 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常态化。我院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纳入教学环节, 实现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常态化。比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 丰富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内容;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围绕“感受招聘、走入企业”设置实践主题。学院校企合作部引进的锦程职业发展教育平台, 为广大学生提供在线职业生涯测评服务;在“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课程中将职业规划项目作为“个人项目”的一个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形成教学方案, 营造浓郁的“我的生涯我做主”校园文化氛围。
(2) 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项目化。我院通过多部门合作, 创造条件, 实践职业规划能力培养项目化。为了将职业规划能力培养从课堂融入生活, 从植根意识到深入实践, 学院在党委统筹领导下, 由学工处、教务处、基础部、团委等部门联合作业, 精心设置一批学生参与度高的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活动项目。比如, 面向全体新生的“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演讲比赛, 创新创业文化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活动。
(3) 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全程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从入学到毕业实现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全程化。入学之初, 通过军训等入学教育, 对参训新生, 及早了解专业发展前景, 养成学生“准确定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职业素养。学习过程中致力于校本化系列化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实施, 通过课堂教学晓之以理, 通过活动体验, 动之以情, 通过示范导之以行。学业有成者毕业返校时互动交流职场体验与感悟, 事业有成者加入校友会, 成立基金会, 关注母校发展。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和事业的导航仪, 对个人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青年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理性认识自我、完善自身;有助于增强学历教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激发学习动力;有利于挖掘自身潜能, 提升综合就业力。青年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理性规划未来发展、正确树立职业理想与目标, 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生涯管理能力和就业能力等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提高自身职业认知能力、职业态度和就业能力, 自觉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 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从而为终身就业、终生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摘要:高职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瓶颈,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已成为职业成长发展的短板。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 进而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有效且势在必行的基本理念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组织学院学报, 2002, (3) .
[2]郭志文, 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1) .
【关键词】高职口语教学;问题分析;对策分析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批各个领域内的技术型、实用型的人才。鉴于此,高职英语专业学校就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培养出更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益的英语人才,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繁荣。
二、存在的问题
1.生源的英语基础非常薄弱
在我国,高职英语院校的生源非常的复杂,各个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处于一种参差不齐的状态。并且,极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基础非常薄弱,发音错误、语法混乱、词汇量低等缺陷非常明显,有些学生甚至理解不了一些非常浅显的语句。这种先天性基础知识不足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口语知识储备也十分匮乏。词汇的匮乏加之语音的不标准使得学生羞于开口,口语水平自然十分低下。这些学生方面的主观因素都使得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举步维艰,学生的口语水平停滞不前。
2.高职英语专业任职教师的口语能力不高
除了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薄弱之外,高职英语教师的口语能力不高也是造成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高职英语院校中,部分任课教师的口语能力不高,口语教师自身都无法进行自如的口语交际,更不要说对学生的口语活动进行组织以及指导。此外,高职英语院校的教师课时任务繁重,进修、培训机会非常少,其口语水平也难以提高,自然会影响到对学生口语的教学效果。
3.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的简单化
高职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的简单化也是致使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口语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高职英语院校的领导以及任课教师对英语口语教学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只是重视应试性的考试结果,这种观念使得口语任课教师疏于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也不会给予学生口语交际的机会。此外,部分口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单一,仍然是采取“满堂灌”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仅仅强调基础英语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的口语能力置之不理。
三、对策分析
1.英语口语教学模式的改进
因为高职英语院校生源的参差不齐,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也是各有不同,因此分层次教学是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高职英语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分层,以达到提高口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一般可以依据生源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来自中专招生的学生、一层是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在此基础上,高职英语院校就可以分设不同层次的口语班进而优化口语教学。第一层的学生英语水平较差,口语教师就需要从最初级的知识进行教学,如纠正发音、培养语感等。对于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他们不但英语基础较好,而且适应能力也较强,因此教学就需要做到“英语为主、汉语为辅”。
不管是对于哪一个层次的口语教学,严格、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标准,足够的课时量都是必要的保证,只有做到教学模式的创新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高职英语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2.合理科学评价标准的构建
评价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科学的考核评价,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则可以依据评价结果,在充分了解前一阶段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制定今后的教学计划,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既要包括学生的英语知识水平,也要涵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高职英语院校的口语教学评价指标需要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过程性表现、课堂中的口语交际表现等各个方面,使得考核评价更具针对性以及科学、合理性。
3.专业性教师队伍的建设
社会经济以及科技的发展使得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只有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一定层次的提高,高职英语院校口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才能更加优化。作为高职英语院校的口语任课教师,需要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来了解口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来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需要通过不断的日常教学反思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英语教学的宗旨就是在有限的课时中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由此,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也需要以此为指导,通过创新口语教学模式、建立合理考核评价指标、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途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晏祥连.高职英语口语教学现实问题及对策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2]张艳梅.浅谈高职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22)
[3]丁黎.高职英语口语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
作者简介:
【高职就业问题分析】推荐阅读:
高职学生就业前景11-26
高职大学生就业12-08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评价10-12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困境10-16
高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表12-05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5-29
高职高专就业前景最好的专业10-07
浅谈建筑类高职毕业生就业09-15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发展策略分析06-28
高职高专院校学风问题探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