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审计报告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看审计报告(共10篇)

如何看审计报告 篇1

分享到: 更多

------------------

从审计报告开始看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向投资者提供了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资金变动等方面的信息。但财务报告由公司经营管理层编制和提供的,如果没有注册会计师对其审计、监督,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就值得怀疑。投资者就可能在不可靠信息的指引下作出错误的判断与决策。注册会计师按独立审计原则提供的审计报告,已替投资者就年报中财务报告的质量作出了专业的评判。会计师会从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合法性、一贯性等方面去审计上市公司所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已经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资金变动情况公允反映,有无夸大、隐瞒业绩、亏损、资产、债务等情况;会计报表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得出审计意见,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拒绝发表意见四种。

因此,投资者在看财务报告之前要特别重视对审计报告的分析。审计报告中的意见有助于投资者鉴别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指标是否真实、可信。以蜀都(0584)99年年报中的审计报告为例。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年报出具了保留意见,认为公司在99年核销呆坏帐、不良资产及调整以前年度经营性损益的结果与以往年度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出现了巨大差异。公司99年进行了全面的资产清理,核销了2.7亿元的呆坏帐、不良资产,净资产缩水50%。结合公司当时所处的情况分析,公司帐务处理时可能存在不恰当利用谨慎性原则,夸大坏帐计提比例的手段为报表重组和实质性重组作准备。其实审计报告已经告诉了投资者,经过坏帐处理后蜀都的所有坏帐已被处理得较为干净,甚至有夸大嫌疑。公司的重组预期将大大增强。果然,年报公布后公司二级市场股票在重组预期行情中就有过一段不俗的表现。当然,通过分析审计报告进而发掘投资机会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多数情况是对公司财务报告提供信息的真实程度引起警觉,防范投资风险。比如,郑百文(600898)98年年报中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出具了拒绝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认为财务报告中的诸如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财务费用等诸多方面都不能取得证据确认,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对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发表意见。这说明该年报已完全无法反映公司的真实情况;公司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已经极不正常;公司股票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

如何看审计报告 篇2

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本减量,反向增值

一、从会计利润公式看内部审计增值源泉

企业在将各职能部门划分责任中心时, 市场部往往作为收入中心, 为企业的营业总收入目标负责, 而生产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财务部门通常被划分为成本中心, 因为他们通常并不能直接产生收入,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一项自我管理行为, 当然也就被认为是一个成本中心, 它们共同为营业总成本目标负责, 这样的划分结果通常会使人误认为内部审计活动只是企业会计利润的减量, 它虽然致力于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作为一项检验工具, 它只是一个费用成本中心, 对于这样的责任中心考核时只做成本目标考核, 也就没有必要授予较高的地位和职权。殊不知, 这种基于管理成本与效益的权衡的结果反而会使管理本身进入死角。

根据新会计准则, 营业总成本的构成如下:

营业总成本=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营业总成本构成中, 营业成本即生产成本是主线, 其他费用的发生都是围绕生产和销售发生的。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 执行过程中会直接产生一次性的管理费用增量, 但是其结果往往导致的是营业成本的下降, 即产生营业成本减量, 而且这种减量是永久性的。这就是内部审计服务增值的源泉所在。下面从标准成本管理理论来做进一步阐述。

二、标准成本管理与内部审计成本

上述公式中, 理想标准成本是成本下限, 计划调整成本是企业年度规划可以预见的合理的成本增量, 而干扰成本是纯粹的非合理的增量。内部审计致力于从企业内部查找管理隐患,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其实质是努力消除干扰因素, 将发现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和判别, 并通过修订、完善管理制度, 摧毁干扰成本产生的土壤, 从而实现营业成本负增长, 企业利润正增长。

关于内部审计这一功能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我参与了公司2XX9年组织过的一次针对合同管理的内部审计, 发现补签合同的现象很普遍, 经过调查、访问, 确定这种现象存在的直接原因有两个:一业主存在紧急委托的情况, 由于时间紧张, 公司往往会直接议标询价后立即开展工作, 手续后补;二公司采办周期过长, 通常合同开完标以后准备时间就所剩无几, 于是往往会先开工, 后进行合同审批。双方没有最终签订合同, 没有界定好各自的工作界面和权利义务就开始工作, 通常会产生的后果是供应商在工作过程中提出各种新的要求, 变相提高中标价格, 由于此时工作已经展开, 考虑到时间成本和对客户的信誉, 公司往往只能受制于供应商, 从而在营业收入不变的前提下, 提高了营业成本, 导致公司利润下降。分析这一现象的性质后, 我们判断该问题所产生的成本为干扰成本, 而非调整成本, 因此完全可以杜绝, 方法是梳理正常的管理流程, 找到关键控制点, 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通过分析我们最终确定了通过修正、补充现行管理制度来杜绝这一干扰成本的方案。

具体包括: (1) 建立合同规范文本, 缩短合同审批周期。合同范本中的变动项以商务、技术和价格标的形式要求对方确认, 由于投标文件与合同有同等效力, 这样相当于提前进行了合同评审, 一旦招标结束, 只需要对例外项进行评审, 这就大大减少了合同审批的工作量, 节省了合同审批的时间; (2) 规范招标文件, 建立范本, 通过增加对标分析工作, 对招标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具体做法包括:首先预算中心根据招标项目制定标底, 开标同时开此标底, 对于超过标底项的标不予考虑, 以此迅速缩小中标范围;然后对比分析各价格标的组成明细, 以及其与标底的差异, 发现差异项后, 分析并找出其中合理的一项, 以此修正标底, 对于有歧义的项及时要求投标方澄清, 这样就不仅有效的控制了采办费用, 降低了采办成本, 而且保证了采办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三、从工程审计兴起看审计工作如何实现企业增值

现实中建设单位往往在工程完工后, 结算前组织工程审计, 并将审计结果作为工程最终结算的依据。考虑到审计结果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约束力, 建设单位往往聘请具有独立性的外部审计机构进行。审计费用的支付一般按照审计节约的成本的百分比计算, 工程审计对企业成本节约的贡献可见一斑, 此时企业会计利润由于成本出现了绝对的节约而变大。

虽然工程审计的对象有一定隐蔽性, 从而增加了审计难度, 但是专业审计人员往往能依据自己的经验, 迅速做出判断, 虽然对于诸如地下工程的隐蔽项目无法重现, 但是依据工程料单和施工过程中的图纸文件, 审计人员完全能够把隐蔽的工程分解成原始投入, 逐一分析找出破绽, 为企业节约成本, 这也就是工程审计兴起的原动力。

四、正确定位内部审计,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职能

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产物的现代企业制度, 必须以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 方可保证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不偏离管理目标, 保证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因此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 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企业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有效, 其检验方法不外乎查阅公司管理形成的结果资料, 看是否与管理程序设定的目标发生偏离, 并查找其过程中的失控点, 这一工作内容往往被称为审计, 应该说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这种审计业务必须要重视, 要加强, 然而这种要求更多是一种企业主动的自愿的行为, 我国目前对于社会审计的要求几乎全部集中于财务审计, 通常都是从财务审计中揭发过程问题, 而对于内部审计, 国家并没有过多要求, 因为内部审计完全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内在、自发要求, 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自然要研究如何完善施工公司管理制度, 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向管理要效益, 因为社会大生产的模式已经改变, 集约式经济相较于过去的粗放式经济模式其制胜的关键在于真正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这也是人类社会持续生存的必然要求。

既然现代企业制度更多要依靠企业的自我成长, 那么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有效性的检验工具, 其地位和作用就不容小觑。而且由于各种审计的方法和依据是相通的, 并无技术难点, 内部审计完全能够完成外部审计所做的一切工作, 由于内部审计往往由企业自发组织, 参与人员为企业自有员工, 目的是发现管理漏洞, 结果上也基本不具有惩罚性, 因此和外部审计相比, 其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对于公司管理制度的更全面的了解, 这些都有利于在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 加上审计结果只作为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的依据而不作为对被审部门的考核依据, 被审部门也愿意积极配合, 这些内部审计独有的基础条件决定了它具有及时性、有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例如我公司目前试行的内部审计, 其形式和程序都是模拟工程审计等外部审计, 但审计定位为自查自改, 显著区别于外部审计的惩罚性后果, 因此易为被接受, 每每总能收到不错的效果。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也及时通过修订管理制度得到了纠正, 特别是通过制定执行预算并规定执行预算的保密措施, 公司不仅提高了招标工作的效率而且有效抑制了招标过程中的串标行为, 大大提高了采办工作的质量。公司也逐步把内部审计作为公司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加以规范, 希望能够借助于内部审计改除长期遗留的管理陋习, 重建健康、良好的管理秩序。

五、结语

总之内部审计要完成这些工作, 必须有组织上的保证, 因为内部审计的过程毕竟是一个“找茬”的过程, 没有充分的权力保障, 没有超越被审部门的独立性, 其在工作过程中就可能因缺少配合和支持, 使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也就无法实现内部审计的既定目标。内部审计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站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 独立于被审部门的意志, 客观、公正做出判断, 审计结果有足够的权威性, 得到足够的重视, 并迅速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得以反映。

参考文献

[1]李倩, 刘静.内部审计如何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J].中外企业家, 2015, (12) :63-64.

如何看懂胃镜、肠镜检查报告 篇3

胃镜检查报告

胃镜检查可发现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炎症,还有溃疡、憩室、息肉、异物、肿瘤等疾病。通过胃镜下活体组织取样,并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获得准确的诊断。

胃镜检查的人体部位是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诊断结果按病变出现的不同部应进行报告,分图片、文字说明和诊断结果三部分。作为非专业医务人员,只需看明白诊断结果即可。

浅表性胃炎 是胃镜下最常见的,病变较轻,但也需正规治疗。

隆起糜烂性胃炎 是指胃部发生黏膜突起,高于周边黏膜,并出现糜烂,是胃黏膜的一种炎症改变,胃黏膜呈暗红斑点状。

萎缩性胃炎 是较严重的一种胃炎,萎缩的胃黏膜颜色苍白、粗糙,与其周边正常黏膜构成红白相间的表现,为黏膜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所致。若长期迁延不愈,有1%的恶变可能,但经过规范治疗可以逆转。

溃疡的良恶性,通常可以在内镜下作出初步判断。良性溃疡一般直径小于2厘米,周边平坦。恶性溃疡一般直径大于4厘米,周边凹凸不平,质地硬。最终确诊需病理学检验。复合性溃疡是指内镜下发现胃腔内和十二指肠球部同时有消化道黏膜缺损,覆有白色苔状分泌物,多为良性疾病。

巴雷特食管是在胃食管反流的基础上发生的食管炎和溃疡,下段食管黏膜被胃黏膜所代替,是长期慢性胃食管反流的并发症。

肠镜检查报告

肠镜是诊断肠道疾病最准确、可靠的方法。检查时将一条长约1.3米、可弯曲、末端装有自带光源电子摄像装置的软管,由肛门慢慢插入大肠进行检查。若有需要,可获取活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验。其他如传统的X线造影、B超检查,以及先进的CT、磁共振、PET等手段,均不如肠镜直观和准确。

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包括持续粪隐血阳性者;有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大便习惯改变、慢性腹泻、便秘、排便困难、贫血、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乏力等不适症状者;大肠癌手术后随访患者;大肠息肉摘除后随访患者;癌前病变需做定期随访者;观察药物疗效者,都需要做肠镜检查。

肛管直肠狭窄,内窥镜无法插入;有腹膜刺激症状者,如肠穿孔、腹膜炎等;肛管、直肠急性感染或有疼痛性病灶,如肛裂、肛周脓肿等;年老体弱,患有严重高血压、贫血、冠心病、心肺功能不全者;腹腔、盆腔手术后早期者;怀疑有穿孔、肠瘘或广泛腹腔粘连者,都属于肠镜检查的禁忌症。妇女月经期不宜检查,妊娠期应慎做检查。

肠镜报告通常为医生肉眼观察的内镜下表现,诊断结果为肠道部位加病变内容。

肠息肉是从肠壁生长突出于肠腔内的一种新生组织,大小不等,可有蒂或无蒂。息肉最常发生于直肠和大肠下段。息肉越大,癌变的危险性越大,需尽早摘除。

憩室是胃肠道任何一部分向肠腔外的囊状突起,最常发生的部位是大肠。憩室的直径3~25毫米大小不等,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憩室本身并无危险性,但若粪便停滞于憩室内,则可能引起出血、炎症,导致憩室炎。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常由结肠远端(直肠、乙状结肠)开始,向结肠近端发展,以左半结肠多见。病变黏膜血管纹路消失,黏膜脆而易出血,有脓性黏液和颗粒样改变,伴有糜烂或形状不规则、大小深浅不同的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或血样渗出物。晚期肠壁增厚,肠腔狭窄,可有多发性假息肉形成,易发生癌变。

早期结肠癌在肠镜下的表现为黏膜隆起、糜烂或凹陷病变。进展期结肠癌形态多样,以黏膜隆起型肿物、溃疡、肠壁僵硬、狭窄为基本表现。

如何增强审计报告内涵 篇4

(1)事实不够清楚、证据不够充分。有的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违法违规问题的表述过于简单,常常以一句结论性的语言一概而过,接着便以违反法律法规哪一条款进行定性和处罚。由于叙事有情无节,使人看不出违法违规问题的情节、性质及其后果如何。

(2)定性不够准确。不加区别,简单“对号入座”,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生搬硬套,缺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意见失之于宽或失之于严的情况时有发生。

(3)引用法规不当。一是没有引用法律法规,或者引用法律法规有误;二是引用法律依据不足,或者适用法规针对性不强;三是引用过时失效的规定,或用审计事项发生时尚未施行的法规作为审计依据;四是引用的规定层次较低,甚至没有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也作为定性和处理处罚的依据。

(4)行文不够规范。有些审计报告往往简单地以会计核算过程或会计科目来反映事实,阐述问题没有与整个业务操作过程相结合,个别的还使用夸张、比喻等过分修饰的语言,语意表述含糊累赘。也有的明显带有个人主观意识的分析和推断性的语言。

(二)大凡法律文书,其基本要求就是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因此,作为一种法律文书的审计报告,也必须按照法律准则要求办事,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当然还要处理恰当、行文规范。

(1)事实清楚。审计报告所反映审计事项的评价结论和处理处罚结果,都必须建立在其所涉及的事实基础之上,只有事实清楚,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对被审计事项给予定性和提出处理意见。审计报告要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基础就是事实清楚。

(2)证据充分。重证据是执法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审计工作也不例外。如果事实是存在的,但缺乏证据证明,还是不能说是清楚的。要依据《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有关审计证据质量控制的规定》(审计署第六号令)对审计人员的证据收集进行规范,保证审计报告所述问题的证据材料确凿充分。

(3)定性准确。定性的准确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到审计机关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处罚,也将关系到对其直接责任人的评价及处理,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反映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的执法水平。如定性“挪用”、“借用”还是“占用”,处理处罚是不完全一样的。又如“挤占”和“挪用”之间的区别,也是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定性既不能避重就轻,也不能无限上纲,更不能以偏概全,这些都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

如何撰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篇5

对通用的审计报告,《国家审计准则》有明确详细的规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做为审计机关的业务文书,应遵照规定的内容来撰写。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如何撰写,《规定》中尚未明确,审计组和审计机关在出具报告时,则根据各自的理解认识和习惯来把握,报告内容有粗有细,表述方式各自不同,影响了审计机关业务工作质量的统一和水平的均衡。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到底是细点好,还是粗点好?什么地方该细,什么地方该粗?首先要把握经济责任审计要回答什么的问题。从内容上说,结果报告要说清四个方面问题:第一,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即审计依据、时间、范围、内容、重点、审计对象的配合情况;第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财政财务收支基本情况;第三,审计对象履职情况评价;第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审计建议。这里,审计评价是核心,查处问题是重点,整改纠错是关键。其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向政府汇报审计情况的工作报告,从便于阅读,精简文字的角度,应该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一、基本情况要凸显总体,突出重点

第一,基本概况。简要概述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时间和分管工作等。这部分要简明,主要是做好背景说明。第二,财政财务收支情况可以采用汇总描述,列表说明的方法。财政财务收支要给人一个整体印象,不必过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应单独说明;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情况可做详细说明。一般采用列表的方式,不用多费笔墨,一目了然,而且便于分类比较。被审计单位取得的业绩或重要荣誉也可在基本情况中概括说明,予以辅证,体现经济或社会效益情况。第三,审计实施情况,不用过多篇幅,交待清楚,重点说明就行。基本情况的重点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和财务状况、财务成果的反映上,不必篇幅过长。

二、审计评价

由于审计对象所处单位行业、性质、级别不同,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如何才能客观公正地做好对审计对象的评价,特别是准确反映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业绩和表现,一直是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长期以来探讨的课题。

结合近年来经济责任工作形势发展和审计业务视角转换,笔者认为应注意三方面问题:

第一,评价的内容可以适度拓展。现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质量(真实性、完整性),财经法规政策的执行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重大建设项目管理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来进行评价。但多数仍停留在财务层面,真正涉及绩效评价的.不多,为什么?一方面是没有掌握更多关于工作成效的信息、资料,评价缺乏内容的支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评价标准的缺失,导致无法把握评价的度,即“量”和“度”的问题。而绩效评价不仅是审计工作的方向,也是干部监督管理部门正确评价衡量干部业绩的需要,因此,审计内容要向工作的效率、效果、效益方面拓展,搜集的信息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要向业务、行政、社会信息延伸,这就要求审计方法也要多样化。只有跳出传统审计方法的束缚,掌握了充足的信息资料,才能进行分析研究,透过财务信息看效益。

第二,评价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定性评价,也可以定量评价,最好采取写实的办法,必要时引用一些数据或例证。注意在评价中引用数据,其来源应有一定可靠性,一是经审计确认的;二是政府公告的;三是社会公认的;四是被证明了的。运用例证,则要注意所举例子要典型,有代表性,能够支撑观点。

第三,运用审计分析。对于一些出现问题较多或比较复杂的单位,要注意综合分析,从体制、政策、管理、观念上以及内外部环境上进行分析,指出原因。把原因分析运用到评价中,有利于客观地反映情况,分清责任,一方面能让政府和组织部门更加清晰深刻地看到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让审计对象认可接受。原因分析应有一定政策水平,注意要实事求是,切中要害。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的表述,结果报告应简洁明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一是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准确指出问题性质,只讲结果,不讲过程;二是引用法律法规,点明法规名称、条款即可,不用详细引用具体内容,重要或复杂问题需交待清楚的除外;三是问题金额统一使用万元单位,便于阅读;四是问题要分类归纳,不必逐一列示,同类性质或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汇总反映,具体列举。在问题的筛选上,可以有所取舍,突出主要和重要问题,一些金额较小、性质轻微,与个人履职无关,不影响主流的枝节问题可以不在结果报告中反映,以免显得琐碎和凌乱。相反,这部分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写详细,便于被审计单位进行对照检查,逐一整改。特别要提到的是,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一定要细,因为是征求审计对象意见的,过程、结果、定性、依据都要交待清楚,便于正确理解和核实认定,出具正式结论就可以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浓缩和概括了。

四、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

这部分应注意三点:

第一,对查出问题的审计处理可以一笔带过,对于个别重点事项,需要单独交待的,予以概括说明。

第二,提出恰当的审计建议。这是重点环节,首先建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问题所在,不能泛泛而谈;二是建议要切实可行,能在管理中或实际运用中行得通,即有可操做性,不能光好看;三是对涉及体制或上级部门、多个管理部门的问题,应分层处理,使用审计建议书发送至相关部门,引起必要的重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整改。

如何看审计报告 篇6

自起,除个别行业(企业)外,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不再实行财政审批,财政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监督,通过核查社会审计机构提供的企业年度会计决算审计报告来实现。笔者认为,为保证核查的质量,一定要做到“三看”。

一、看社会审计机构的资质。

从事企业年度会计决算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否则,不能从事此项业务。执行对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为依法设立并连续执业两年以上,且内部管理制度健全,具有承担相应审计风险的能力;注册会计师应为持有年检合格证的执业注册会计师,并具备相应的被审计单位专业技能,熟悉现行法规知识,且近3年内没有违法执业行为。承办大型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有注册会计师20名以上,专业助理人员40名以上,按规定提留有职业风险基金和事业发展基金,不具备上述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不能承揽大型企业会计决算报表的年审业务。

二、看社会审计机构的收费。

社会审计机构为了承揽年度会计决算审计业务,往往降低收费标准或任意抬高收费标准,核查中要切实注意收费是否符合有关标准。核查收费,可看出社会审计机构执业是否客观、真实、准确。

三、看审计报告及工作底槁。

为了核实注册会计师执业的公开性、合法性、公正性,出具的审计报告是否公正、客观、事实清楚、论据确凿,定性准确、反映全面,必须核查工作底稿。重点检查形成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其内容大体为:(1)资产、负债在年度末是否存在,是否归属被审计单位;(2)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与被审单位有关;(3)是否有当年未入帐的资产、负债或其它交易事项;(4)资产、负债的.计价是否恰当,年初、年末是否一致;(5)收入与费用是否归属当年,并相互配比;(6)会计记录是否正确;(7)会计报表项目的分类反映是否恰当,并前后一致。

如何看审计报告 篇7

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实务的大势所趋,我国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还存在人员、成本、信息等方面的障碍。我国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审计准则从核心风险准则到具体准则,都全面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本文提出在新审计准则环境下,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性和建议。

审计模式经历了由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到风险导向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美国正式将风险模型纳入审计准则,确定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地位,并迅速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认可。2003年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基于对国际审计准则的修订,确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的现代审计风险模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它从企业战略入手,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和剩余风险分析将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报表风险有效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设计实质性测试程序。它要求审计人员评估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必须考虑控制及外部环境,以宏观、系统角度对审计对象进行分析,是一种站在战略高度从源头发现和分析企业错报风险的审计方法创新。它具有审计中心前移,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风险评估由直接到间接;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审计程序更加个性化及审计证据向外部转移等特点。

一、我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7年审计准则实施以来,我国大中型特别是有证券资格的事务所基本都实行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但仍有部分小型事务所仍执行原审计模式,或只在上市公司和规模较大的审计项目中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我国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员素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充分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评价内部控制,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风险程度,继而采取不同的具体审计策略;在获取审计证据方面,实质性分析程序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综合素质,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尤其在风险分析与评估、职业敏感与经验程度、企业流程与管理以及计算机统计方面有较多知识储备。但目前我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缺乏,审计人员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解不透彻,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较弱,不熟悉分析程序。

(二)成本制约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将风险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对发现问题的领域重新评估;在计划和控制测试阶段,将调查范围扩大到被审单位及其环境,资料的收集整理、各种风险的识别、评估与测试都需要审计人员运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复杂的方法,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加大审计成本。风险导向审计对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要求事务所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和技术支撑的储备。目前我国许多事务所规模小,人力资源储备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通过增加审计收费来消化变革审计模式的成本,因而仍选用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三)信息缺乏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首要是对审计对象整体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必须充分了解和调查审计对象所处行业、发展状况、经济政策和法律要求等方面。而目前我国风险导句审计的推广还不到位,事务所中相关资料库普遍缺失;实务中也鲜有事务所利用专家工作寻求外部帮助,导致难以有效评估经营和行业风险。

二、审计准则修订中风险导向审计是大势所趋

我国2007年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原准则”)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启用新的风险模型。2010年10月30日,王军副部长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准则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在中国准则运行4年来在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市场风险、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和保护公众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审计环境变化与实务发展,及与国际审计准则持续趋同,财政部于2010年发布新修订的38项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新准则统一了各准则的体例,强调各准则间的逻辑关系,更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同时以提高审计质量、强化风险导向思想为目的对审计实务提高了要求,对原准则未涉及但实务中存在的相关事项做出了全面规定。新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除修订核心风险审计准则外,对其他准则也进行了修订,通过在准则条文中对风险导向审计流程更系统具体的规定和表述,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全面彻底地贯彻到整套准则中。例如,对关联方、会计估计、公允价值、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等准则,强化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摆脱原来的审计程序导向思维;对函证、分析程序等准则,从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的高度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是否实施及如何实施这些程序;对特殊目的审计报告类准则,在描述注册会计师所做审计工作时强调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等。

如果说原准则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引入了中国,新准则则是全面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体到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上,使准则在保持内在一致的同时也推动了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新审计准则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体现

(一)新准则第1211号和第1231号

集中体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的是新准则第1211号和第1231号。新准则将原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改为《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原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改为《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对其均进行了体例改写。此外,新准则将风险导向审计深化到其他相关准则中,包括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关联方等准则,明确以上准则为对第1211、第12 31号准则的进一步扩展,同时特别强调对舞弊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措施。

(二)新准则第1221号

原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拆分成新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和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重要性准则的重大修订表现在一是对重要性概念的解释,明确重要性运用的三个阶段,对计划阶段判断重大错报金额的作用做出说明;二是强调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的意义,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三是强调即使某些错报低于重要性水平,与该错报相关的业务环境也可能使其被评价为重大错报;四是明确了审计过程中需修改重要性水平的情形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新准则“要求”章明确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注册会计师应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并根据被审单位特定情况确定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这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评估要求的具体体现。要求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建立在“合理预期”、“具体环境”和报表使用者整体基础上。这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所处行业、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有足够了解,考虑大多数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系统观和战略观的思想。

(三)新准则第1241号

新准则第1241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由对原准则第1212号按照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修订而来,标题没有变化。

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识别、评估和应对该领域重大错报风险的原则。新准则目标强调“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服务时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责任”,在“要求”部分从了解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审计报告三方面对注册会计师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在新准则“要求”章中新增的一节,指出注册会计师要考虑服务机构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以支持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

(四)新准则第1312号和第1341号

新准则第1312号《函证》在内容上做出了重大的实质性修订,强调外部函证程序和外部证据的重要性。其第四条明确实施函证时应更重视直接从第三方获取,或从不同独立来源相互印证获取的审计证据。第四节规定了消极式函证的适用条件,严格限制其使用。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中心由审计测试转移至风险评估,这实际是将审计对象置于宏观的经营环境中,评估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必须重视来自审计对象外部的证据,通过这些独立性强、可靠性强的外部证据验证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为审计意见的形成提供有力基础。

同样体现这一思想的还有通过书面声明获取的审计证据。新准则第1341号《书面声明》取消了原准则中合理预期不存在其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时就对财务报表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向管理层获取书面声明的规定,对通过书面声明获取的审计证据提出了更严格要求。准则第四条强调,尽管书面声明提供必要证据,但其本身并不为所涉及的任何事项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不能过分依赖书面声明,而是要对书面声明,继而对管理层的诚信和胜任能力保持职业怀疑态度,书面声明的作用仅用以确认某些事项或支持其他某些审计证据。

(五)新准则第1321号和第1323号

新准则对原第1321号、第1323号等规范具体审计领域的准则进行了全面修订改写,是依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步骤,在第四章“要求”部分按照“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活动”、“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和“评价相关的会计处理和披露”顺序,明确审计工作要求和注意事项,更详细具体地指导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

新准则第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由原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和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合并而来,其对识别和评估会计估计相关风险的原则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需了解财务报表编制基础、管理层如何识别和作出会计估计,应根据职业判断评价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并识别可能导致的特别风险。新准则还规定了如何应对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并特别要求对导致特别风险的会计估计实施进一步实质性程序。

原1323号准则《关联方》仅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判断管理层是否按照适用会计准则和规定识别和披露关联方和关联方交易。而新1323号准则增加了风险评估程序和相关工作及与关联交易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内容,强调关联方及其交易在审计中的重要性。对于被审单位超出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注册会计师应询问交易的性质以及是否涉及关联方,若涉及则确定为特别风险并执行规定的应对措施。新准则特别强调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对与关联方有关的信息和舞弊风险因素保持警觉,增加对具有支配性影响的关联方的考虑,发现相关信息及时与项目组成员分享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新准则下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在新准则环境下,我国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大对新审计准则和风险导向方法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改善事务所其人才储备结构,多吸收复合型及涵盖法律、管理、计算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合理配置审计人员队伍。

2.加强数据库建设。建议在政府、银行、行业协会及事务所等单位之间建立一个包含企业宏观环境、监管政策、行业状况、企业经营战略及诚信程度等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事务所也应建立自己的数据库,按类别和行业收集、存储、更新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所需准则内容、客户所在行业与企业战略、成功失败审计案例等信息,以拓展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降低审计风险。

从审计视角看金融风险的防范 篇8

形成金融风险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能使我们对金融风险形成一个更加具体、全面的认识,那么从审计的视角来看,金融风险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薄弱,风险自控机制不强

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金融风险自控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金融业经营对象具有特殊性,所以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运转失灵,很容易产生巨大且不易挽回的损失。如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由于缺乏内部控制,由一名交易员进行金融衍生产品投机交易而导致破产倒闭的。我国金融机构一直都十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随着金融业的发展以及大量金融业务的创新,特别是近年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往往使得旧的管理机制被取消,但新的监管办法还没跟上,于是在内部控制制度中就出现了“真空”地带的现象。这样,金融活动就会出现规范性不够,监管不力,过度竞争的情况,加大金融营运风险。

(二)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导致银行的信贷决策失灵

银行进行信贷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企业的会计信息。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还相当普遍,这对金融机构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点:

1.不适当的信贷决策。因为银行在决定是否对企业发放贷款或发放贷款金额时,都要通过企业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量以及资金需要量等,然后作出信贷决策。因此,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会严重地影响银行的判断及决策,为日后贷款的收回留下隐患。

2.信贷监督难以有效地实行。银行为了确保借款人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并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完整,必须对借款企业进行信贷监督,这也需要通过报表的数据来了解贷出资金的周转及使用情况,如果会计信息失真,必定会造成银行监督困难,增加了信贷风险。如美国的安然,世界通信等著名公司因为财务造假被查出而被迫申请破产保护的案件中,众多与其有融资关系的银行受到牵连,这为各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

(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例不合理,负债率偏高,抗风险能力弱。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资金是靠国家财政拨款,实行“供给制”的,企业的利润也全部上缴,后来经过拨改贷,企业的筹资渠道变为负债筹资。但由于我国的资金市场并不发达,企业筹资的渠道主要还是向银行借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负债比率过高。目前,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80%以上,而企业的负债又有80%以上来源于银行贷款,造成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弱,一旦企业发生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或资金周转问题,很容易造成资不抵债。

(四)金融机构的违规经营,扩张了金融风险

正是由于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督还没有完全到位,所以金融机构违规经营的现象还非常普遍,主要的表现形式有:1挪用信贷资金进行股票投资和房地产等高风险投资。2风险基金计提不足。由于银行不能按规定的比率计提风险基金,坏帐无法确认核销,不良资产就长期挂帐,不予处理,积累金融风险。3高息揽存、高息放贷,使贷款流向高风险行业,增加了银行的债权风险。4金融机构虚假的会计资料,掩盖贷款的规模,为少纳存款准备金,逃避中央银行的监管。5进行帐外经营,逃避税金。

二、防范金融风险的审计对策

(一)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审计。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因为“内部控制不仅指内部牵制和内部审计,而且还指对财务和其他方面的全部管理,以便做好经营活动,维护资产完善,确保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ACCA第1号审计意见书)。随着金融机构的发展,业务量大大增加,加上金融业务越来越复杂,难以实行详细审计,所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就很有必要。加强和重视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既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又能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有助及时发现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以便改进并完善内部制度,增强抗风险能力。如使各级管理操作人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按所赋予的权限开展工作,对各自职责范围的工作负责;为保证各工作环节的完整与安全,金融机构中实行一些相分离的制度等等。

(二)加强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

根据《审计法》规定:“审计署对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审计,可以达到以下的目的:1检查和提高金融机构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使其会计信息能真实地反映出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以及存款规模,确定存款准备金的交纳情况,还有对各项比率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满足央行对其的监督。如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比例不得超过75%,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之比不得低于25%等等。2.可以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约束其违规行为,减少风险。今后金融开放的步子越来越大,金融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违规从事一些活动。因此审计机关也应重视这方面的审查。

除了银行业的违规活动之外,近年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遗留的问题也较多。比较突出的是证券业乱吸纳资金、机构大户联手操纵市场价格,券商与上市公司利用信息优势内幕交易、券商违规透支、对金融市场乱拆借资金、违规从事证券回购业务,并将所得资金用于房地产衍生工具等高风险事业,这些违规行为不但损害了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最终必将影响并制约证券业的发展;还有保险业之间为抢占市场而进行的无序竞争,这些都应作为今后金融风险审计的重点,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中给与关注。

(三)强化对企业资产管理的审计监督

防范金融风险不能只着眼于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及监督,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资金由财政供应转为向银行贷款,有的企业甚至从投资、生产、经营、甚至还贷都靠国有银行的“输液”维持,造成了企业的信用观念淡薄,把自身的大部分风险都转嫁给了银行,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差,加上企业欠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过高。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5%,与此相比较,美国的花旗银行是191%,香港汇丰银行是35%,日本东京三菱银行是880%,国际的警戒线是10%。在单笔大额不良贷款形成中,银行内部管理薄弱的因素占22%,而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因素却占43%。所以,必须加强对企业的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查清企业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情况,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提高企业的效率;同时,通过查出企业在业务中的违法乱纪的行为,有效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减少损失,维护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维护银行的信贷安全,减少信贷风险。

(四)从审计主体方面看,要使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审结合

审计法已明确了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的审核的权限和范围,因此,对金融机构进行政府审计是不容置疑的。同样,内部审计也非常重要,组织的内部审计可以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发挥好的作用,使金融机构的风险度降低,有助于保证金融机构实现经营目的,所以,审计法中也要求国有的金融部门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各国有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与监督,这表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和作用都有了提高。而对于社会审计,现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社会审计对金融机构的审计权限和范围。但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独立性强、信誉好、业务规范等优点开展对金融业的审计业务,使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主要针对国家金融机构或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而社会审计则针对外资金融机构和合资金融机构的金融风险。这样,社会审计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协助补充,从而有助于形成一个全方位的金融风险审计防御系统。

(五)加强金融审计和及其他专业审计的结合

除了对金融机构的审计之外,还应结合其他专业审计,这样才能全面地形成综合监督。这些审计包括企业审计、财务审计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等。审计部门通过专业的审计可对被审单位的存、贷款,投资等实际情况进行监督,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给金融部门,配合好金融审计;此外,还应对被审单位在资本市场上筹资、投资进行监督,检查资金用途及使用效益,有效防止信贷资金的违规使用;最后,还应加强对外资、外债审计,防范涉外金融风险。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际短期投机活动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经济活动与实物经济脱离,造成经济金融中的泡沫成份,而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如何看懂财务报告 篇9

大部分职场人可能都不是财务出身,工作岗位也可能和财务没有什么关系,自然很多人都会觉得学习财务知识没有什么必要,这你就大错特错了。但凡在企业工作,无论什么岗位,其实都和财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论你是在消费还是在投资,财务都会影响你的生活。财务报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了解财务会计基本知识、看得懂财务报表,以及学会怎样去分析财务报表,你才能更清楚你的工作,明白你的部门在企业营运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角度去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展现出不同的洞察力及商业敏锐度。

一、企业运营的关键财务报表

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是企业运营的三张关键财务报表。这三张财务报表反映了企业运营的关键信息,是考察和评价一家企业的重要指标。但对与大多数人来说,不要说看得懂三张报表里的具体指标,就是看到这三张报表的名字都让人头痛,为了让更多的人轻松理解财务报表,《财务报表分析》一书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做了全面详细的讲解,让你轻松掌握财务会计知识的精华所在。

1.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公司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它的基本结构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这个会计平衡式永远是恒等的。左边反映的是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右边反映的是公司的不同权利人对这些资源的要求。债权人可以对公司的全部资源有要求权,公司以全部资产对不同债权人承担偿付责任,偿付完全部的负债之后,余下的才是所有者权益,即公司的资产净额。

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公司资产的分布状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情况,据以评价公司资金营运、财务结构是否正常、合理;分析公司的流动性或变现能力,以及长、短期债务数量及偿债能力,评价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利用该表提供的资料还有助于计算公司的获利能力,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

2.损益表

利润表是把上市公司在一定期间的营业收入与同一会计期的营业费用进行配比,以得到该期间的净利润(或净亏损)的情况。由此可知,该报表的重点是相关的收入指标和费用指标。“收入-费用=利润”可以视作阅读这一报表的基本思路。损益表反映了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解释了公司财务状况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分析损益表,可直接了解公司的盈利状况和获利能力,并通过收入、成本费用的分析,较为具体地把握公司获利能力高低的原因。

3.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情况的报表。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既要掌握该表的结构及特点,分析其内部构成,又要结合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二、企业运营的关键财务指标

财务分析的一般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主要从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分析。下面就用一张图,来帮你看懂财务报表分析。

教你一招:如何看懂个人信用报告 篇10

从10月28日起,随着北京、山东等9省市实现个人可网上查询本人信用报告,一时间,很多市民踊跃尝鲜,有人通过网络查询到自己的信用报告欣喜不已,部分人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看到自己的信用报告,也有不少人遇到问题,感到很迷惑,为此,中国资本网资深信审员帮您一一梳理。

一、“查询时间”并不等于“报告时间”。“查询时间”是指系统收到查询操作员提出查询申请的时间;“报告时间”是指在系统收到查询申请后,生成您的信用报告的时间。

二、婚姻状况信息并不直接来源于民政局,而是由您办理业务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其内容来自您提供给金融机构的信息。

三、信息概要包括资产处置信息、保证人代偿信息、信用卡、住房贷款和其他贷款,分别汇总了您的账户数、逾期账户数及为他人担保的笔数。

四、“账户数”不等于信用卡张数。“账户数”是指您名下分别有几个信用卡账户、几笔住房贷款、几笔其他贷款。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账户数”并不等同于信用卡的张数。一般情况下,一张双币种信用卡(含人民币账户和美元账户),商业银行按2条账户数计算,您的信用报告显示信用卡账户数为2。

五、“未销户账户数”与”未结清账户数”。“未销户账户数”是指您名下未销户(含正在使用和尚未激活)的信用卡账户数量。“未结清账户数”是指您名下未结清住房贷款和其他贷款的账户数量。

六、“透支余额”不等于“已使用额度”。“透支余额”和“已使用额度”都是反映您欠银行钱的数量(包含本金和利息),只是不同业务种类采用了两种表达方式。准贷记卡展示为“透支余额”,贷记卡展示为“已使用额度”。

七、贷记卡的“逾期金额”是指截至还款日的最后期限,您仍未按时或足额偿还的金额,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息(含罚息)和费用(包括超限费和滞纳金)。

八、“公共记录”包括您最近5年内的欠税记录、法院民事判决记录、强制执行记录、行政处罚记录、电信欠费记录。当您没有公共记录时,该部分不展示明细信息。

九、“查询记录”反映您的信用报告被查询的历史记录,显示何机构或何人在何时以何种理由查询过您的信用报告。展示内容包括查询日期、查询者和查询原因。

上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好词好句下一篇:小班科学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