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精选10篇)
人口与人种
一、人口
1、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特点: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工业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人口出生率(年内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年内死亡人口/总人口)
3、世界人口增长率:欧洲、北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世界人口的分布:A、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稠密;B、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人口稀疏。
二、人种:三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三、人口问题
过多:环境问题、社会问题
过少: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重;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一、世界的语言
世界主要语言及联合国工作语言:汉语(使用的人数最多)、英语(使用的范围最广)、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二、世界三大宗教
1、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
2、伊斯兰教:第二大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初中地理教材 (广东地质版 (在我校已使用了三年多, 回顾起来, 感触颇深。该教材不论从知识呈现到教材框架结构, 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正文部分文字简洁而概括, 结论性论述表达清晰而不繁杂;每节都有“潘博士”栏给出学生必须掌握的概念、原理、结论性知识点;“活动”栏目充满每一章节;地图、地理插图、地理景观图、统计图等图表海量纷呈, 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和地图是地理第二语言的特点;“知识之窗”分布每个章节。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材, 让学生倍感亲切。
尤其是活动内容更是比比皆是、形式多样。据统计, 仅七年级上册“活动”内容就有64个, 全书仅104页, 平均不到两页就有一个。数量之多, 方式之丰富, 可操作性之强是以往版本教材少有的, 这是一大鲜明特色。据调查, 每班一半以上学生认为“活动”内容恰到好处, 让他们课堂充实有事干, 他们很喜欢。那么, 为什么教材要编写这么多的活动内容呢?附:
从七年级上册 (广东地质版) 的教材结构上不难看出, 教材中“认识地球与学用地图”部分可以说是整个初中地理的最难点, 初一学生对此很难弄懂, 恰巧它又是整个地理学科的基础、准备知识;而“陆地与海洋”部分和“天气与气候”部分同样是基础、准备知识, 也是难点, 学生对许多东西难以弄懂。可以说这册书在初中地理中是最重要又最难学的;编者大量编入活动内容, 几乎涵盖了整个重点、难点内容, 让学生以参与活动的方式去完成这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做到“活学”“乐学”。同时, 也使学生在学中“动”, 在“动”中学, 可见编者想学生之想、用心良苦, 因此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因为全新的教材, 本身已蕴含了丰富的新课改气息。
二、开展活动教学, 推进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从近几年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 新课改核心不外乎是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为自主探求知识, 自主创新、培养思维能力。
作为地理教师, 也必须适应新课改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求新途径,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设计方面, 就要充分研究学生, 寻求新学法、新教法, 切实改变“满堂灌”的现状;就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自学能力。实践证明, 如果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活动”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 教师少讲精讲, 课堂就能变得活泼、轻松、愉快、高效, 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盎然。这是因为, 教材“活动”内容已充分体现出几个方面的功能:落实基础知识、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难度、突破教材难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发挥“活动”板块的这些功能, 让地理课堂充满活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呢?
三、充分发挥“活动”板块功能,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
1. 通过活动教学, 落实、拓展知识, 丰富学生视野
2.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降低知识难度, 突破教材难点
【案例】课本18页活动2:演示昼夜更替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上手电筒照地球仪图, 完成 (1) 、 (2) 、 (3) 、 (4) 、 (5) (3分钟) , 让他们明白:因为地球不透明且为球体产生了昼夜现象, 再由于地球自转运动, 使乌鲁木齐待会儿就随地球由夜晚转入白昼, 所以昼夜在不停地更替。这比单纯由教师讲解效果更好, 抽象的难点变得迎刃而解, 学生对此印象深刻。教师将教材难点轻而易举地突破了。
3. 通过活动教学, 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案例]在学“世界人口问题”时, 教师指出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成为世界人口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呢?可以结合81页活动1、2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后自己得出结论:世界人口问题主要是由于世界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活动实施:首先让学生读图5.5“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然后抢答, 由一学生总结并补充完善。最后, 将全班学生分成4大组进行辩论:“人口多好, 还是人口少好”, “住乡村好, 还是住城市好”。每两个组选一个辩题进行, 用时6分钟。要求学生阐明不同观点和理由, 并举例说明。这样, 世界人口问题的教学, 基本上就可以由学生自己看书和辩论来完成, 根本不用教师多讲。充分体现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 通过活动教学, 可以培养学生地理能力, 参与课题探究的能力
[案例]课本22页活动4:课外小实践, 观测太阳下物体的影子。活动实施: (1) 选择一个晴天, 带学生到操场旗杆处, 早上7点、中午12点、下午放学5点钟三次观测旗杆影子的长度?并录入表格。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写出一天中旗杆影子长短变化产生的原理。 (2) 要求每个学生从3月到12月份, 每月选一天晴天的中午12点, 观测学校操场旗杆影子长度、方向。填入《太阳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记录表》, 根据观测数据写一篇“太阳下物体影子”的观测报告, 来阐明影子变化的原理。通过这个活动,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小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从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我于2005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對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班级:姓名:小组:主备人:
课题:第四章 第一节 天气和气候
学习目标: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 阅读课本P67了解天气与气候。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
(1)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在的具体状态。
天气现象的突出特点是。
(2)气候指一个地方的状况,它具有相对的。
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P68-P69并结合P68图4-3,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卫星云图等天气资料的分析,发布的将要出现的。主要包括、、、、、等等。
2、看课本P68页图4-3“主要天气符号”,先自己背诵,再互问互答,熟记它们。
3、看课本P68页图4-2“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或海洋),蓝色表示(陆地或海洋),白色表示,白色越浓,表示云层,下雨的可能性(越大或越小)。
4、完成课本P69-70活动题第2、3题,把答案直接写在课本上。
学习任务三:阅读课本P69页阅读材料“中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
1、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被,指数,空气污染程度越。
补充:空气污染指数0—50之间,空气质量为优51—100之间:良; 100以上:污染。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考点029
世界人口的增长P70
1.世界人口总数:已过_____亿(2010年)
2.世界人口增长:在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十分_____;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来,人口增长__________快。
3.三个概念
(1)人口出生率=年内出生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2)人口死亡率=年内死亡人口数÷总人口数×100%
(3)人口自然增长率=_____率—_____率
4.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_____率和_____率来决定的。
5.人口的地区差异:
(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_____;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较_____。
(2)____洲人口增长最快,____洲最慢。____洲人口最多。
(3)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有:非洲(最高)、亚洲、拉丁美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有:欧洲(最低)、北美、大洋洲。
考点030
世界人口的分布P72
1.人口的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
2.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单位:人/平方千米。
3.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⑴人口稠密区:亚洲____部和____部、____洲、_____洲东部。
规律:①_____纬度___海的_____地区人口稠密。(世界人口稠密区从纬度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分析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人口稀疏);从地形因素分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②自然条件优越和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分布稠密。
⑵人口稀疏区:
①极端干旱的____地区,②过于潮湿的____地区,③终年严寒的__纬度地区,④地势高峻的____、____。
考点031
人口问题P73
1.人口增长快带来的问题:
(1)饥饿____、(2)居住条件差、(3)交通压力____、(4)就业____
2.人口增长慢的问题:_________短缺、__________不足、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________。
3.解决措施:
人类必须控制自己,有计划的生育,做到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________相协调。
4.生育政策:
(1)控制生育:印度采取________、教育普及。
(2)鼓励生育:法国给多子女家庭发放补助。
考点032
不同的人种P74
1.划分:
(1)依据:根据体质方面的特征划分。
(2)类型:
人、人、人。
2.分布:
⑴分布特征:既有大范围的分布,又有小范围的分布,有些的地区成为不同人种的混居区。
⑵分布地区:
人种
主要分布温度带
典型分布地区
白种人
寒 带
欧洲、北美洲;西亚、北非;印度北部
黄种人
温 带
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地区(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黑种人
热 带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洋洲;美洲
3.第一大人种:_____种人。
4.政策:所有的人种都是______的,没有优劣贵贱之分。
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考点033
世界的语言P77
1.世界上共有数千种语言。
2.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_____语,_____语,法语,_____语,__________语,__________语。
3.汉语:世界上使用人数最_____的语言;英语:世界上使用范围最_____的语言。
4.主要语言的分布:
语
言
主
要
分
布
地
区
汉语
_____国和东南亚的国家
英语
_____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
俄语
_________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____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_________和__________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_____和_____的许多国家
考点034
世界三大宗教P79
1.三大宗教比较:
宗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佛教
建筑
教堂
清真寺
庙宇
特点
顶
顶
状
发源地
西亚
阿拉伯半岛
古印度
分布
洲、美洲
和大洋洲
亚洲
部、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亚洲的部
和东南部
其他
传播最广信
仰人数___。
在中国称为
教或
教
第三大宗教
2.三大宗教建筑: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3.伊斯兰教的教徒被称为_________。
4.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_____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考点035
聚落与环境P81
1.聚落两大类:_____和_____。一般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2.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1)由于_________的差异,乡村与城市的景观有较大差异。
(2)乡村一般规模较小,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类型,乡村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3)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居民主要从事___业、_____业等工作。
3.聚落形成条件:
(1)地形_____、(2)土壤____、(3)水源____、(4)自然资源____等。
4.聚落分布规律: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____、河口、沿海地区,____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5.聚落形态:
分布地区
聚落形态
平原
_____状,规模大,易发展成为城市
沙漠
_____状,集中分布于绿洲上
山麓谷地
_____状,规模小
沿河流
沿铁路线
6.民居形态特点连线:
北极地区
冰屋
热带沙漠墙厚、窗小
南方地区
砖墙尖顶房
北方地区
四合院
草原地区
蒙古包
热带雨林双层木楼、高架屋
黄土高原
窑洞
考点036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P84
1.聚落的价值:聚落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
2.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3.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聚落:
(1)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2)意大利水城
城,(3)山西省的古城,(4)云南
古城;
(5)安徽
古村落,(6)澳门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蒸腾作用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蒸腾作用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蒸腾作用如何使水分向上运输,并运输无机盐的。
四.教具:
自制“水分蒸腾的全过程”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与讲述法相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第五章第一节作业的解决。
(二).本节内容:
师: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有机物的分解利用的内容。现在,我就问同学们几个问题:第1,有机物的分解利用是通过什么作用实现的?
(答:是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师:很好。第2个问题,呼吸作用的化学式是如何的?
(答:有机物 氧→水 二氧化碳 能量)
师:回答很正确。下边,我们学习第二节的内容: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板书:第二节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
当我们用酒精滴在手上,不久,我们会觉得手上有一股凉意。这,就是酒精挥发带走了一步分热量。同样,我们在夏季的树林里觉得凉爽,也是由于树木的蒸腾作用,带走了一部分热量。
[板书:一.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实验]
植物散失水分的演示实验等一下我们再看结果。
下边,我们看一下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板书:二.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
在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孔的概念。气孔多是分布在植物叶片的下表皮,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也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下边,我们就提出了蒸腾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大家都知道了光合作用是在有叶绿素的细胞中才能进行,而呼吸作用是在任何成活的细胞中都能进行。那么,蒸腾作用则在哪里进行呢?
(答:主要在叶片进行,在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进行。)
(打出幻灯片)
下边,请同学们看着幻灯片。
在前边我们说过水分主要是由植物根尖的成熟区的根毛吸收的,那么,它由根尖吸收后,进入植物的根毛细胞,再进入表皮内层细胞,进入导管,导管是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它把水分运输到植物的叶肉中。这时,一部分水分由气孔散发到大气当中,而另一部分呢,则被植物的生命活动所利用。
[板书:土壤中的水分→根毛细胞→根、茎部导管→叶肉↗由气孔散发到大气中
↘被植物生命活动利用]
气孔的开闭是由保卫细胞控制的,则保卫细胞控制和调节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板书:三.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
植物蒸腾作用对植物的意义,除了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外,还能运输植物所需的无机盐。
[板书: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运输植物体所需的无机盐。]
植物蒸腾作用可以降低植物体的温度我们已经谈过了,那么,植物的蒸腾作用又是如何运输无机盐的呢?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把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从根部通过导管运输到植物的叶肉当中,在这一过程中,被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也随之向上被运输到了植物的叶片当中。
因此,植物不仅通过蒸腾作用运输了水分,也运输了无机盐。
最后,我们来看看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板书:四.蒸腾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植物的重要性我们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已经讲过了。那么,我们都知道植物的体内必须要有一定的水分。当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超过了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植物就会萎焉,甚至死亡。因此,我们应给植物及时浇水。
我们还谈到了植物移栽时,要保留根部的土壤,同时,还应该去掉一部分植物的茎叶,使植物的蒸腾作用降到最低,以保护植物。
最后,大家要知道我国的植树节是每年的3月12日。我们应多植树。他是减轻干旱,调节气候的一项重要措施。
下边,我们看看动动脑的题:
(三).动动脑:
1.为了降低蒸腾作用,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2.一方面,大树下无阳光的直射,气温较低,另外,大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分别增加了周围大气的湿度和氧。
3.森林可以使附近大气湿度增加,温度降低,从而增加降雨。
下面就笔者与学生共同发现的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部分瑕疵一一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1.《散文诗两首》之《金色花》一文,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了“沭浴”一词。查《现代汉语词典》, “沭音shù, 沭河, 发源于山东省, 流入江苏省。”此处“沭浴” (shùyù) 不伦不类, 令人匪夷所思。查课文正文, “当你沐浴后……”可知“沭浴”实为“沐浴”之舛误, 洗澡义。真是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
2. 同为《散文诗两首》之《荷叶·母亲》篇, 对于课下“菡萏”一词注释, 尽管近年来学界质疑争论声不断, 但教参编者仍抱定宗旨, 任你“口诛笔伐”, 我自“岿然不动”, 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于原文“那一朵红莲, 昨天还是菡萏的, 今晨却开满了, 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一句中“菡萏”一词, 课下注释为“荷花”, 此注释原也并无错误, 《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如是注释, 并标注系书面语用法。但在上句中, 此注解并不恰当, 结合语境, 联系上下文, 此处当指荷花含苞未放, 似开未开之态。给课文词语作注, 非单纯解释词语, 而是要结合语境, 随文释义。其实“菡萏”作荷花含苞未开之态讲, 虽无权威工具书作证, 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应该说, 冰心先生此用法是受了清人李渔的影响。李渔在《闲情偶寄》之《芙蕖》篇中云“迨至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自夏徂秋, 此时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李渔以“芙蕖”总称莲的根、茎、叶、花、实, 明显“菡萏”与“花”是两个不同时期, 是“未开之荷花”。因此, 课本此处宜注为“菡萏, 本指荷花, 课文指荷花含苞欲放的情态”。
3.《虽有嘉肴》一课, 课下对“嘉肴”一词的注释亦令人费解, 该注为“[嘉肴 (yáo) ]美味的菜。佳, 好、美。”“嘉肴”一词注释并无不当, 关键是“佳, 好、美”是在注释哪个词呢?明显是说“佳”即“美、好”之意, 可原句中并无“佳”字。受此注影响, 学生在背诵默写中, 普遍将此句写作“虽有佳肴”了, 当然, 在现代汉语中也只有“佳肴”而无“嘉肴”一词也是学生普遍出错的一个原因。因此, 此注后半应改作“嘉, 好、美”。
4.《化石吟》一课也有瑕疵。该文系一首赞颂科学的现代抒情诗。诗歌分节, 节与节之间用空行隔开, 据此, 本诗共分六节, 即第一节共八句, 其余各节均为四句一节。现代诗虽格律较为自由, 但对于夲诗来说, 句式相对工整,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仍是其鲜明特色, 节与节之间句数不统一已显得有些突兀。课后练习二为“……并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怎样的关系”。配套的教学用书与各种教辅资料均认为是前后照应关系。可事实上, 原文第二节与第六节并非照应关系, 第二节系分说之一部分, 第六节系诗末总说, 之间应为总分关系, 况且分析第二节与第六节之关系原也无甚意义。实际上, 第六节与第一节后四句系前后照应关系, 据此, 疑为课文第一小节分节不当, 即前四句应为第一小节, 后四句应为第二小节, 全诗共分七小节。这样, 全诗均为每节四句, 节与节之间协调一致。笔者比对了前几版教材, 均为四句一节, 全诗共七节, 并无六节之说。因此, 实为新版教材编校之误, 需修正过来, 这样, 课后练习二也落到了实处。
总之, 在教学中, 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 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使用教材的过程, 就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过程, 对教材的指瑕、商讨, 也应是对教材创新解读的一部分, 这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能力, 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教社2013年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编者虽做了较大修订, 后出转精, 但仍瑕疵多多, 现将部分瑕疵指出, 以就教于方家。
一、前置之“实”
近年来,全国习作检测中非常关注实用性文体,而建议书就是其中之一,它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对于高段习作的目标描述非常清晰:“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尤其是对于建议书的讲评,前期素材的积累尤为重要,因此把综合实践前置,通过调查积累素材。学生可分组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图片、视频等保存下来,把素材积累得殷实。
为了便于在评改课时可以聚焦内容的修改,而不必关注文体格式上的修改,我通过微课教学把建议书格式前置,让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明确格式写法,并自主完成习作,根据学生实际反馈制定评改要求。
二、评改之“用”
在习作讲评时,结合综合实践积累的资料,引导学生用“说明方法”将“现象”部分描写得更加清楚、具体;用“三维法”引导学生将“建议”部分修改,体现它的价值。最终使学生会用建议书,提升习作能力。
【目标定位】
依据教材目标:新课标中对于高段习作教学,明确指出:“学写建议书等常见应用文,内容符合文体要求。”而建议书的内容,主要是写清楚调查的现象,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另外,《新课标》也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依据前置反馈:通过前置性习作的批改发现,全班学生普遍没有把调查得到的污染现象写具体、清楚;另外,之后提出的建议部分,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的建议没有切合实际,价值无从体现。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转换,产生修改习作的兴趣,乐于修改习作。
2.通过前置素材对比,会利用说明方法将“调查现象”写清楚、具体。
3.通过范文引导,学会按“三维”法将建议修改得切合实际。
【案例描述】
一、实践调查,框定格式——“综·式”前置
1.明确主题,实践前置——收集资料
为了便于聚焦评改目标,我把本次主题确定为写一则“污染环境”的建议书。
师:在我们确定了主题之后,再来看要求,我们可以发现,在写建议书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
生1:需要进行关于“污染环境”的现象的调查,然后才能把调查到的现象写清楚。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分工的讨论,最后完成分工表格,明确各自的分工。
学生经过组内讨论,最终明确分工,并在双休日进行实地调查,并最终积累相关的文字、图像资料。
2.微课导学,格式前置——明确格式
教师制作微课,让学生明白前置学习建议书的格式和一般的写法。
(1)建议书的内容
针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建议。
(2)建议书的步骤
先写清楚存在的问题;再说明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3)建议书的格式
标题;正文;建议人姓名或建议团体名称;日期。
3.习作前置,一稿批改——了解学情
教师关注学生的习作内容,反馈得出:调查现象部分,学生普遍没有写清楚、具体;而学生提出的建议,很多都是不切实际的,如何治理的途径也没有明晰。
生1:近期以来,某地的大气污染很严重,这是因为大量的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才造成现在的大气污染,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会造成我们呼吸困难,导致人们中毒死亡。(评:现象简单)
生2:近期,某地正在进行污水管道的改造,很多挖掘机在路上穿行,使得道路破裂,黄沙漫天,道路旁的树木枯死,甚至许多沙石倒进河流,污染了整条河。(评:整个现象描写清晰)
生3:最根本的一点是普及环保意识,只有人类具备环保意识,上述的建议才能顺利实施,地球才能转危为安。(评:怎么普及没有写出来。)
二、聚焦要点,方法领航——评改“依法”
1.基于素材,说明具体——聚焦“现象”
(1)角色转换,阅读习作——发现要点
师:既然建议书是写给有关部门的领导看的,只有采纳了你的建议,才能体现出你的建议书的价值,那么,就让我们来角色转换一下,假如你来做有关部门的领导,看看这两份建议书,你会采纳哪一份?
教师出示学生的两份建议书。
学生评选——全部都选第一篇。
师: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第一篇?
生1:它的污染现象描写很具体,第二篇很简单。
生2:它的现象的描写很清楚,不是很笼统的。
生3:它的建议很有针对性。
生4:它的建议很切合实际。
……
师归纳:对比之后,我们发现了,一篇建议书要被相关部门采纳,体现出价值,就必须把这两块的内容写好才行。
(2)聚焦“现象”,对比阅读——领悟“说明”
教师出示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
师:我们来聚焦这份关于水污染的建议书的现象描写部分,你觉得好在哪里?请画一画相关的句子,或者圈一圈词语,并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阅读,并批注。
生1: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把河水污染的范围写具体了。
生2:用了列数字的方法,把河水污染的后果写清楚了。
师:以小见大,将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呈现出来,更能带给人震撼,直刺人心!
生3: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污染程度形象写出来了。
师:打了比方,更加形象地写出了污染的严重。
生4:小作者做了一个假设,把后果写清楚了,更使人体会到了后果的严重性。
师:这样一个假设,把可怕的后果揭露了出来,怎么能不发人深省,不采纳你的建议呢?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如何才能把这一现象写得震撼人心,体现出价值?
师归纳:可以运用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做假设等说明方法来具体、形象地描写调查得出的现象。
(3)结合素材,修改“现象”——运用“说明”
师:我们再来看这则建议书的“现象”描写部分,老师把与之相关的调查所得的资料,包括图片,都在课间上呈现了,请根据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说明方法,把这份建议书的“现象”部分修改得更清楚、具体些。
学生进行修改——教师结合范例中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4)积累经验,自行修改——说明“实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帮这位同学进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经验了,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自己前期收集到的资料,运用说明方法,把自己的“现象”部分修改得更加清楚、具体。
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结合学生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2.范文引领,“三维”思考——聚焦“建议”
(1)研读分析,明确要点——切实可行
教师出示下水文。
师:我们来自习研读,看看老师的建议部分,好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生1:提的建议很具体。
生2:提的建议很切实际,没有异想天开。
师归纳:是的!要想被相关部门采纳你的建议,那么你的建议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
(2)交流体会,引出方法——体悟“三维”
教师出示下水文,引导学生发现提建议的方法。
师:老师的建议提得好,好在哪里?
生1:针对有关部门的职权范围来提的。
生2:针对实际的生活需要来提的。
生3:建议的实施过程很清楚。
师归纳:原来建议的有效与否,我们可以从“职能范围”“实际需要”“过程清晰”这三个维度去衡量。
(3)范例交流,修改“建议”——试用“三维”
教师出示一份建议提得不切实际的建议书。
师:同学们,这份建议书提的建议不是很好,请大家根据“三维”法,从实际去思考,帮助修改一些建议。
学生交流修改的建议——教师根据“三维”法,进行个别点评。
(4)积累经验,自行修改——运用“三维”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帮这位同学进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经验了,接下来,请大家根据老师教给的方法,从这三个维度去思考,修改自己的建议部分,以使自己提出的建议更有价值,也能让相关部分予以采纳。
学生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教师结合学生的素材进行个别点评。
【教学反思】
一、前置之“实”
1.调查前置,积累素材
写作来源于生活,如果没有习作的素材,学生的习作将毫无深意。建议书更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实践调查,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基于此,我才把调查现象前置,积累了习作素材,文字或图像,有图有真相,使之后的评改不是空对空,而是有针对性地修改。
2.格式前置,聚焦写法
新课标指出:“习作,其实就是为了自我表达。”因此,不应该框定学生的思维和习作的内容等。而前置性习作能真正体现这一理念。但是,建议书却有自己的文体要求,如:调查主题、书写格式等。只有在学生明确格式写法的前提下,学生才能写出一份自己的建议书。把格式的教学前置,教师在讲评时,就可以节省时间,对建议书的内容集中进行针对性地讲评,引导学生用适用的写作手法来写这两块内容,提升建议书整体的质量。
二、评改之“用”
习作评改的成败,很大部分取决于要点是否突出,有没有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抓要点,进行重点攻坚,把讲评落到实处,达成评改目标,而不是泛泛之谈。通过学生前置习作的反馈,我发现本班学生写建议书的难点其实就在于两点:调查现象描写得具体、清楚和提的建议切实有效。因此,我在讲评时就紧紧抓住这两大难点去突破。结合高段学生的知识结构,我梳理出突破这两大难点的方法:把现象描写得清楚、具体,可以运用说明方法,使之具体生动;把建议提得有效,主要从“职能范围”“实际需要”“过程清晰”这几个方面去思考。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前置收集的资料紧密结合,根据实际,把这些方法渗透在学生的交流评改之中,达到讲评的实效,学生习得了习作方法,也提升了写作能力。
三、课后之“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能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能绘画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规范实验,仔细思考,勤于思考及团体协作的精神。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水结冰、冰熔化成水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跟温度有关,也不清楚,通过冰和植物油的熔化实验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征。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的难点: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晶体的熔化过程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吸热 4教学过程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 教案
仙岩二中 李秀珍
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科学课程标准》安排的五个学习领域中的物质科学的相关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和晶体熔化与凝固的条件,理解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意义,体会熔化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读数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水结冰、冰熔化成水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但不知道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跟温度有关,也不清楚,通过冰和植物油的熔化实验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征。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能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能绘画晶体熔化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规范实验,仔细思考,勤于思考及团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教学的难点:晶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晶体的熔化过程
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是吸热
五、课前准备:
冰冻的食盐水 固体冰 固体植物油 温度计 试管 烧杯 水 保温瓶 视频:白鹿堡冰雕(课间完成)
引入:冰是什么状态?你知道它怎么变成的吗?(状态怎么变?)师:在这里水由液态变成了固态。我们把-----叫凝固,把-----叫熔化,.(引出新课)强调状态的变化,“熔”的偏旁
师:冰可以固态和液态相互转化,生活中是否还存在这样的变化?举例。小结::生活处处存在着熔化与凝固,且与我们息息相关 出示老师今天带来两种物质,冰和植物油(它们为固态), 现在你用什么方法使它们熔化吗?(---加热-酒精灯-吸热)师: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那它温度到底是如何变化的? 建立假设: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变化或者是不变化
老师准备了一些仪器,同学们要利用现有的实验仪器来设计一个实验。
引导问:研究温度的变化规律还应该记录什么?(温度)温度该怎么记?每秒都记吗?熔化的时候还有状态的改变,所以我们还应该记录什么? 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10大组(小组两人冰,小组两人植物油)老师报时------1读温度,看状态,2记录
师:听指令开始记时,每半分钟同时记录一次温度及一次状态。状态记录(以固体 固多 固少 液体)来表示。3.注意观察:(1)、在什么温度下,它开始出现液态?及时记录(2)、在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中,它的温度变化有何特点? 分发实验器材
师:实验正式开始,时间5分钟,看看哪组2位同学协调的最好,效率最高 生:实验-----(师---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仔细观察,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
(三):表格记录和画曲线图
师:刚才我们用表格记录了冰与植物油的熔化过程。其实总结规律,除了用表格,也可用图象,介绍绘制图象—-描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各点师,教学生描点 师:出示2副图,比较这两个表格和图象
(四)分析学生数据
实验过程中它们温度的变化有何共同点?---升温
师:它们温度的变化有何不同点?---冰一段时间温度不变,植物油一直升高
(你观察的真仔细!别的组有没有类似的发现?)师:在这个温度下,你发现了冰的状态是怎样的? 生:固态、液态共存,液态
师:在这个温度下,冰逐渐由固态变为液态,并出现固液共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停止加热?---无
师:它吸收的热都用来做什么? 生:全用来使固体熔化
师:冰一直在吸热,直到全部变为液态。这就是冰的什么过程?--熔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冰虽一直在吸热,但温度却不变。
师:我们看看别的组的实验记录是否相似?有不同也可能是搅拌,温度计,物质纯度,水的温度等原因‘
而植物油呢? 固-粘-软-稀)---固体不断变粘变软变稀,而温度持续上升,如果我们一直加热,它不断吸热,温度会持续上升,变稀直到变成液态。
师:分析:
1、AB段,冰处于 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是否吸热?;
2、BC段,冰处于 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是否吸热?;
3、CD段,冰处于 状态?温度如何变化? 是否吸热?;哪一段是冰真正的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 而植物油也在吸热,但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其他的物质是否也有类似的特征呢?
视频:海波的熔化 和 松香的熔化图像和实验。比较四个图像
师:象海波、冰这种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象植物油、松香这种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师:我们把晶体的这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冰,海波的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有哪些物质呢?
(四)出示图观察书页图表:不同晶体的熔点 解释这些问题? 师:“真金”真的不怕火炼吗? 为什么用钨丝做灯泡的灯丝?(熔点是不是钨丝最高了?南极附近,气温常达-40℃以下,在那里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 师:你能得出晶体熔化的条件吗?
(五)凝固
过渡:现在大家再来看看,现在的水,植物油的状态,---固态(怎么回事?)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已经知道了不同物质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那么冰等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又是怎么样呢?能推导吗?逆过程 生:凝固
师: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可以做出它们的凝固曲线图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努力已经知道了不同物质的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那么冰等物质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又是怎么样呢?能推导吗?逆过程 凝固时温度怎么变化? 凝固时吸热还是放热呢? 凝固时的温度我们称做什么? 出示图片:比较硫代硫酸钠的熔化与凝固图,在温度变化上有何相似点? 生: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同一晶体,熔点等于凝固点 师: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师: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利用晶体的熔化吸热或和凝固放热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的 动物园室内放大冰块;北方冬天在地窖储藏大白菜时为什么放几桶水? 小结:今天这堂课的学习,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揭秘: 冰雕室内的温度和我们教室的室温相同可以吗?要达到什么条件吗? 思考和讨论:
作业:课后练习1、2 作业本 附:
1、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海波
用途:感光工业用作照相定影剂。造纸工业用作纸浆漂白后的除氯剂。印染工业用作棉织品漂白后的脱氯剂。分析化学用作色层分析、容量分析用试剂。医药上用作洗涤剂、消毒剂。食品工业用作螯合剂,抗氧化剂等。
2、松香是松树树干内部流出的油经高温熔化成水状,干结后变成块状固体,其颜色焦黄深红,主要应用在电子电路焊接时的助焊剂,在乐器方面主要用来擦磨乐器的琴弦使其起到发 涩的作用。教学反思
本次课题关注学生,追求本真。本着学习的态度。个人浅尝自主学习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方面
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首先有效教学为目标。从注重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在提出凝固和熔化的概念之后,逐步提出问题,运用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从实践升华至理论,并从理论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正确解决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角地位,充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但是自主并不等于自学,而是在教师的调节的基础下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从内容中构建自己的原有知识,使学生对推理过程进行记忆和归纳。在教学过程中
导入部分:以白鹿堡冰雕导入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制造轻松的气氛。学生的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强调熔化和凝固是一种变化的过程。为学生的熔化曲线的分析做好铺垫。由学生提出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着手到今天讨论的话题,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探究部分:主要通过学生的互动教学,即通过两人明确的分工合作完成数据记录,合作完成数据处理得出结论。然后在同组与不同组同学之间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合作与交流。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问题设计方面:以贴近生活与难度层次设计。提出熔化过程是哪段时?首先要进行问题分解到AB BC CD的状态,联系熔化的概念之后,再提出熔化过程?熔点的相关问题以及后面的凝固相关的问题也是一样,先解决难度较低,运用最大回答机会区域理论设计较难的题目,让部分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增强注意力。能够通过回答将学生提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层次。教学方法的运用
自主学习是本堂课程设计的主要学习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教有法而无定法能用不同的方法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式。例如概念的提出也只能是运用讲授法。
课程设计的前期准备
本堂课本堂课的疑难问题如何做好这个实验,如何做好这个实验,由于海波和松香的实验的操作复杂,难以控制。我们教研组用水和植物油为实验的材料。经过教研组的合作研究探讨,潜心研究。突破了实验中碰到的许多问题。例如,1、解决了用盐水获得了-20摄氏度左右的低温。
2、温度计的选择,我们最终在瑞安买到了一种温度计测量方位在-20—100的,读数刻度在一边的温度计,便于初一的同学正确读数。橡皮塞便能放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避免挡住视线;
3、水量的控制,为了能保证在5分钟时间内能顺利体现温度不变的情况在不同的天气情况应选择1.5毫升左右,玻璃泡的位置也应该尽量控制在试管底部中央。还要震荡是加热均匀。
4、水并不是自来是,而是蒸馏水,因为纯净水的熔点和凝固点才可能是0。
5、烧杯中加热的温水,其实温度也只有室温。如果室温升高可以考虑试管中的水量适量升高。
(二)积累与运用(16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①归xǐng()②fú()水 ③hé()家 ④ nìng臣()
⑤不惮()⑥家眷()⑦汗渍()⑧黛色()
2.诗文填空。(4分)
① ,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 ,千里共婵娟。
③最是一年春好处。
④巴东三峡巫峡长。
3.文学常识。(6分)
①《社戏》作者鲁迅,原名 我们学过的课文还有。
②《端午日》作者,现代作家。代表作有《 》、《 》、《 》等。
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两句话出自《 》一文,其作者 为北宋文学家。
4.分析下面这个句子的句子成分。(2分)
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的微风里不住地点头。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云南的歌会(节选)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式,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即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见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很多。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十来个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①蹲踞()②酬和()
③即物起兴()④十分在行()
6.“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生面别开”体现在哪里?(4分)
① 地点
② 人物
③ 方式
④ 内容
7.“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5分)
①“多”字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意思?是否可有可无?
②“种种不同方式”有什么作用?具体指的是什么?
8. 二节写“这种年轻女人”的肖像,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
9.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南妇女具有什么样的特点?(3分)
(二)孩子施舍的天堂
①看过一幅儿童画:一个鱼缸,里面游动着六条漂亮的大尾巴金鱼,在鱼缸的四周,围着六只眼睛发亮的小猫。我心里一笑,想:六比六,还省得争抢打架。但是等等,看看那幅儿童画下面歪歪扭扭的题字,居然是:“太美了,舍不得吃!”我的心禁不住温柔地一动,为自己精神的庸俗而愧怍起来。
②一日,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个坐在妈妈自行车后座小椅子里的孩子突然指着一幅巨大的广告高声喊道:“谁——找——你!”我和那位妈妈一同看那广告第3页共
牌,广告牌上那位目光深沉的先生正对着我们凝望。我无声地笑了。那个孩子得不到妈妈的回应,拽了一下妈妈的衣服,继续不依不饶地指着广告牌说:“妈妈,你看呀,谁——找——你!”那位妈妈似乎明白了什么,猛地回头捂住了孩子的嘴。我再次抬头看时,也终于明白了孩子所谓的“谁找你”原来是“雅戈尔”的误读。我很为那小气地捂住孩子的嘴的妈妈遗憾,真的大可不必,孩子并不是在存心丢你的脸。虽说他没有读对一个字,但他那大声读出三个半边字的热情与勇气不是很可贵吗?
③一个小学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下雪了,人们都穿上了棉衣。一个孩子跑到老师跟前很认真地问:“老师,天气这么冷,院子里的雕像也应该穿上棉衣。”老师只是一笑,并没有在意。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孩子提出了同样的建议。于是,老师决定带着孩子们举行一场为雕像穿棉衣的仪式。我想,随着时光的推移,孩子会长成大人,孩子自己穿过的棉衣会被淡忘,但是,雕像穿过的棉衣将永远存留在他们的记忆中。冬天里一块石头所获得的刻骨温暖,将使那日后在有形与无形的风雪中穿行的心感到无比的美好与安慰。
④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精神有时会觉得恍惚无依,“成熟”折磨着我们。我们眼看着天然的纯真与热忱、敏感与同情一点点被剥蚀、被风化。法国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史怀特先生说:“我本能地防止自己成为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成熟的人’,因为,与成熟相随的往往是如此不和谐的词:贫乏、屈服、迟钝、顺从命运的理性化……”在“早熟”成为全球性疾病的今天,让我们悉心守护着那弥足珍贵的童真与童趣,并让自己知道:这童真与童趣是上帝送给人类的最后的礼物,是上帝通过孩子施舍给我们的美丽天堂。
(原载2003的第9期《中国青年》)
10.认真阅读理解全文,你认为“孩子施舍的天堂”指的是什么?(2分)
11.文中的妈妈为什么捂住孩子的嘴巴?(4分)
12.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为那捂住孩子嘴的妈妈感到遗憾,认为她“真的大可不必”?
为什么?(3分)
13.反复品味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将这句话表达的言外之意解说出来。(3分)
14.文中说的那些被“成熟”折磨的经历在生活中极为常见。请你举出一例。(4分)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5.找出并注明文中的其中两个通假字。(2分)
①()通()②()通()
16.请写出文中第⑤段中横线上的语句
17.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4分)
① 乃重修岳阳楼(乃:)
②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③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
④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 ;谗:)
⑤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
⑥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归:)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四、作文(40分)
19.题目:生活告诉我——
要求:
①在题目的横线处填入一个恰当的短语或俗语,比如:做人要诚实、团结就是力量、学习要有毅力、人间自有真情在、失败乃成功之母、着意耕耘,自有收获……等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推荐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11-22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案06-18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05-27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09-12
七年级上册地理分界线知识12-05
七年级上册地理半期考试试卷质量分析10-05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09-24
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教案(中图版)12-15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师个人教学计划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