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情感随笔
我渴望自由,外面阳光灿烂,而我却感受不到它的温暖;外面鲜花怒放,而我却感受不到它的芳香;外面欢声笑语阵阵,而我却享受不到爽心的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被面前的书本挡住了。
我是多么向往童年那无拘无束的生活和那天真的思想,还有那颗纯洁的心。小时,和伙伴们玩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中越来越清晰,我们在田地里一起捉蛤蟆,小蝌蚪;用弹弓射蓝天中飞翔的鸟儿;到小河里去抓鱼儿。那时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呀!但是现在,我却只能在书桌前面努力的做着9本学习资料和一大堆的作业,有妈妈的拘束,我时刻也不能放松,甚至连外边都不能看一下,只能不断的.写不断地念。我对妈妈说:“妈妈,我写完可以出去稍微放松一下吗?就10分钟!”我央求道。
“不行,写完这些,还有我给你打印的那23张卷子,然后把定义全部背会,最后把这些必读的书籍读完写读书笔记……”妈妈大声的说。
望了望窗外的小鸟,心里有许多说不出的酸楚,没办法,我揉了揉酸痛的腰,甩了甩发软的手,无奈的吸了口气,继续写着那些该死的资料和作业……
我也是醉了,真的醉了。我渴望自由,在这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就只能学习吗?难道就不能痛痛快快的玩一场吗?难道学生就不能有其他的空间了吗?难道学生就必须学习吗?难道学生就必须天天面对书本和资料吗?突然“呯”一声,打破了我的沉思,原来是我那淘气的小弟把玻璃打破了呀!他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怎么样都可以,即使犯了错误也没有关系。而我只能面对着书本,资料,如山般的作业和那没有关上过的小台灯。
一、创设情境, 注重熏陶感染
新课改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 可促使学生把作品中的文字还原成画面, 从而让学生在受到情感熏陶、感染的同时, 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意境、情趣的理解。
1. 直观形象, 体验美感。
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有个显著特点, 直观形象的东西易于吸引儿童注意。因此, 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 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展现具体的形象美, 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闻其声, 愉快地理解语言文字, 感受到事物的美。如教学《草原》一课, 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草原那“一碧千里”的壮观景象, 教学时可先给学生看一段描绘大草原的录像。广袤的草地配上蓝天、白云和羊群, 迅速将学生带入课文所需要的情感位置上, 此时让学生读课文, 喜爱之情自然就流露出来了。
2. 激发情感, 增强感染力。
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 其余工作都应当是这种思想感情的自然结果。”只有当学生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 才能“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 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时的相关图片、影视资料, 了解当时日本侵略军的滔天罪行和我抗日军民的顽强抗争意志;搜集现在日本政府要员参拜靖国神社, 篡改历史教科书的相关新闻报道, 了解现在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丑恶行径。课堂上再配以教师饱含激情的讲述, 从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抗日军民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 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必将更为深刻。
二、指导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要注意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首先要求学生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除此基本要求外, 教师还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1. 读思结合, 边读边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指导学生阅读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做到读思结合。如教学《麻雀》一课, 可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猎狗看到老麻雀站在地上, 为什么愣住了, 而且慢慢向后退?”由此引发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思考, 进而领会课文蕴含的思想内容, 体会到文中伟大的母爱。
2. 指导技巧, 声情并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个学段阅读能力的一个要求。要读得有感情, 就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一篇文章对于重点语句进行重音、停顿、语气的指导, 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 理解文章的感情, 做到声情并茂。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 亲人》等很多课文都适宜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角色效应, 深化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 若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品质。引导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去思考、去体验, 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还可以促使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如教学《狼和小羊》《晏子使楚》《西门豹》等课文时, 可指导学生揣摩课文角色, 以文中角色的身份进行换位思考, 再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课本剧的表演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提高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三、鼓励质疑, 提倡探究创造
学生要“探究”“创造”, 首先得会思考, 能大胆质疑, 提出有个性的见解, 从而引发思维的碰撞, 磨砺阅读品质。
1. 个性化阅读是质疑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里的“个性化”主要是指: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阅读方法、阅读水平上存在差异,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课堂上, 要让学生充分运用默读、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展开个性化阅读。值得注意的是, 要给学生自由阅读吸收、自由思考探索留出充足的时间和余地, 才能为质疑提供条件。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质疑。
质疑需要突破原有知识, 通过独立思考, 提出个人见解。也许, 这种见解并不成熟, 但这是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的结果, 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师都应予以珍视和尊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 有学生提出:小女孩生活那么悲惨, 最后却面带微笑死去, 应将“微笑”改为“苦笑”。虽然这个学生未能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但他能大胆提出个人见解, 教师应先予以肯定和鼓励, 再引导学生去认识“微笑”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3.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启发思维。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引导他们交流阅读体会, 展开讨论, 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如教学《草船借箭》, 有学生提出, 既然诸葛亮每一步行动都有用意, 那么诸葛亮请鲁肃在船上不是下棋或睡觉偏偏是喝酒, 有没有其他用意呢?此题一出, 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纷纷发表看法, 最后统一认识到:诸葛亮是用酒杯里酒面倾斜度来判断船受箭后的倾斜程度, 以便及时指挥调转船头。这样, 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中“神机妙算”一词的认识, 而且思维也得以发展, 阅读效果得以深化。
四、精读细品, 体会文中精妙
咬文嚼字、体会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所以阅读教学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 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写人记事、抒情状物的。
1. 抓住重点词句, 精读细品。
小学语文课本中, 抓住重点词句来领会其深刻含义的课文是比较多的。如《温暖》一课, “周总理又工作了整整一夜”, 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又”字来深入体会;《挑山工》一课, 则应引导学生抓住挑山工说的话, 以及课文最后那句,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 因为我需要它”等重点句子来着重领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2. 抓住重点段落, 精读细品。
抓课文的重点段落, 就是选取课文中着重体现作者写人、记事、抒情、状物用词的准确精妙, 对学生有强烈的情感熏陶作用的段落与学生共同赏析。如《草原》中描写草原景色的段落;《匆匆》中介绍时光易逝的段落;《飞夺泸定桥》中英勇战斗, 抢攻桥头的段落等。这些重点段落感染力强, 用词精妙。通过精读感悟, 利于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二、老师说画
卢梭(1844~1910)出生于法国巴黎近郊,是一位自学成功的典型画家。无师自通的他,凭着执着、努力及独特天分,树立独有的细密描绘特色及个人风格。他喜欢描绘繁茂的密林、原始神秘的自然景象,有时也描绘心中天真纯朴的梦想。他运用简单、纯粹的色彩和清楚的轮廓,画出每一片树叶的叶脉。他的作品单纯生动而非常富有诗意,不论是人物、树叶、还是花草都会让我们有一种惊讶的感觉——惊讶于自然世界的如此亲切、如此贴近。
画中学问:
卢梭为人朴实自然,就像一个童心未泯的大孩子。他坦率、真诚、温和、天真,一开始就用儿童般的心灵作画,他的作品揉和了现实与梦想:丛林中熟睡的狮子,骑在马背上玩耍的女孩,嬉闹跳跃的群猴……都掩映在浓密的树丛中,神秘又富有变化。在这梦幻般的迷人月光下,片片树叶都错落有致地密密排列着,由远及近,由深到浅,无不显示着一种变化:画家凭着儿童般天真无邪的思维方法和无可比拟的幻想力,映照着他那一颗永远年轻的心。由于他的作品是对世界极为朴素、幻象似的表现,所描绘的自然人物多平面、静止,形似幻象,但颇为写实,别具情趣,充满神秘感,被后人称为“朴素派画家”。
三、给爸爸、妈妈的话
卢梭没有受过绘画的训练,他的画有时候看起来像小孩画的,所画的形象都是平面的,有人说他根本不会透视。但卢梭的画有一种梦境般的美,有着儿童才有的那种幻想。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很难被承认,中国的艺术家们讲究的是功力,认为搞艺术需要多少年多少年的修炼才成。简单、直接、朴实、率真,这就是孩子们喜欢卢梭的原因。
四、孩子们的画
风景,不只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景色,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山和森林。在那里,有着漂亮的房子,住着可爱的动物……让我们用美丽的色彩画出心中的风景吧。
小的时候随性惯了,去了学校怎么也不习惯规规矩矩,没少把填色的画本涂的一团糟,拽着同学满操场飞奔,打了这个男孩的头,掀了那个男孩的桌子,也没少被老师训斥野性难改。我当时怎么做的?
对了,我梗着脑袋,只顾瞪她。【笑
只有小姑娘,不怕我,拉着我上学下学一道回去。
我那时还特别能唠嗑,买两个冰糕,我们一人一个,互相冲着对方傻笑。
走一路,吃着聊着,从隔壁女孩的花裙子扯到那个笨蛋男孩体育课跳远绊倒了,没忍住哭了鼻子的事。
一路上沿着法桐树,国槐的阴影里躲着,冰糕滴呀滴吃的满嘴也没在乎过。
我们可以走到十字路口,然后分开,她拐进爬着蔷薇花,一到夏天都是蜜蜂的院子里去。
而我要继续向前,等我的公交。那时候,夏天的老公交还是赤色的地板,蓝色椅子。没有空调,只有跑起来门会哗啦哗啦响,灌进风来,才稍微凉快一点。那时候,就算是人挨人也不会很尴尬。
我低着头只管吸着我的冰糕,祈祷着能在上车前吃掉它。剩最后一口了,我伸伸脖子打算一口闷,它啪的一下掉了。遗憾的看看地面,寻了个垃圾桶把棍子一丢,扭头被树上的鸟儿引了视线,数鸟窝去了。
做梦梦到小学的同学,一个个都变了样子
甚是想念,于是凭着记忆写一点
大部分都模糊不清了
可怜岁暮有涯,峥嵘何凭百年。
敢于付出偏执的人从不畏惧失去,总喜花花世界的人才是真的孤独。灵魂无依的夜晚,犹如不知归处的骤雨——洋洋洒洒、飘飘荡荡,俱都付之与东,焉能强留……
梦魇回还,非是思念成疾,只是昨日尚未走远,而你又不禁回眸,贪婪须臾空营之欢,状如假寐。
如若风有情,当为你歌舞一回,唱“海棠梨花”,舞“春风依旧”;
假如雨有性,岂不流连尘寰间,看往来匆匆之客,笑频频行痴之人。
渐渐……
你下雨不需要伞,也不需要别人撑伞,因为你头顶的天空完整的专属你一人。
那片渗人的宁静,也曾期盼再能跌落流星,释放那份淡淡的哀愁,点亮青春破土再出的芬芳……
恋人之间是否相爱,你无法从两只握紧的双手、贴近的身躯、以及粘在一起的嘴唇,去判断其中是否存在爱意。但是,或许可以去在意每一个偶然,偶然交汇的眼神,偶然触碰的指尖,偶然禁声的沉默,不及准备的偶然,才能感受突如其来的真实。
你不会知道什么时候会遇见爱情,就像你不知道爱情什么时候会消失。爱情是,不受控制的。
值得迷信的地方大概是,当你真的遇见某一个人,你会从心底里发出想要靠近的讯号,会在遇见对方的时候就在心里种下一颗小种子。这颗种子,就是爱情的萌芽。而对于所爱之人,却往往难以回想起究竟是哪一个场景、哪一个时间点、哪一个瞬间又或是对方的哪一个动作、哪一句话语,让你开始觉得这样不同。迷信就迷信在于,你对这一切一无所知却确信这就是爱情。
甜蜜是爱情,酸涩是爱情,美好是爱情,痛苦是爱情……所有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形容爱情,但所有的每一种也都不足以表达爱情。爱情,是无法去定义的。
首先, 班主任要有一颗“爱满天下”的心。
爱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与源泉, 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爱的种类很多, 最深层次的爱是内心充盈着的一种热望, 这种热望会产生极大的内驱力, 激励一个人为了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而被爱者会从中体验一种价值和崇高, 在这种感觉之中, 任何人都会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待一切。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他就会更加尊敬和信任自己的老师, 就会听这个老师的教导;如果一个学生能经常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真诚而热切的爱, 他就会对人生充满希望和愉快感, 他的求知欲将会得到激发, 灵魂将会得以净化。
其次, 班主任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尊重学生, 体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人对尊重的需要有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个方面。自尊包括对获取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承认、接受、关心、赏识等。因此, 一个具有自尊心的人, 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效率的。人本主义心理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强调人的价值, 强调人都有发展的潜能, 而且有自我实现的愿望, 这一观点也揭示了人有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心理。教师尊重学生, 就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仅是一个学生, 而且是一个独立的人, 他们会增强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由此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能动性。
第三, 班主任要有以言动心的说服能力。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方式是“说”。“说”的艺术在于以理服人, 以情动人, 要“说”得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感染性。诗人但丁指出:“语言作为工具, 对于我们之重要, 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 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班主任要做到以言动心, 首先要懂得学生的心理, 懂得教育的艺术。
2006年的5月, 我校举行了一次“八荣八耻”歌咏比赛, 为了更好地利用这次活动增强班上学生的凝聚力, 我很用心地组织学生准备这个比赛。开始的时候, 学生并不上心, 每次训练总有人自顾自吵闹。因为这个, 我在班上强调了好多次, 嗓子也在一次课后彻底哑掉了, 可是效果仍没见好转。在一次彩排中, 在一再强调的情况下, 学生们还大声喧哗, 挨了学校领导的批评。当晚放学后, 我给学生写了一封信, 写下了两年来和他们相处的种种酸甜苦辣, 准备在第二天和他们来次心与心的交流。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见到那帮学生的时候, 我突然打消了与他们交心的念头, 心想:会不会太做作了?他们一定会觉得我好可笑吧?还是算了吧!带着嘶哑的嗓音, 我吃力地给学生上起课来, 由于咽部受了伤, 每讲一句话我都觉得喉咙像针刺一样痛。可正在这时, 我班里的小佳却在下面跟同桌闲聊起来, 盖过了我低弱的声音。我几次停下来暗示他, 可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又开始讲。于是我停下来对他说:“小佳, 认真听课, 不要讲话!老师嗓子哑了, 说话很吃力。”“那你现在是怎么说出话来的?”他的一句冷若冰霜的话彻底地伤了我的心, 也激怒了我, “你……”后面的话由于气愤而没有说出来。看到这个情况, 其他同学都转过脸大声责怪他:“你是不是人啊?太没人性了, 怎么说出这样的话来!”面对同学们的指责他仍然笑容满面, 毫无悔意。
我走上讲台, 放下书本, 前一天晚上所积蓄的情感在那一刻全都爆发了出来。我激动地带着颤抖的语调说:“同学们, 十几年了, 我的嗓子从来没哑过, 现在说话就像在流血一样的疼。知道吗?医生昨天告诉我, 我的咽部受伤了, 需要静音一周……”我没有控制住情绪, 眼泪簌簌地顺着脸颊往下流, 我转身跑出教室, 霎时爆发出来的一切委屈和辛酸让在门外的我泣不成声, 想要控制住自己, 却欲罢不能。一分钟后, 我班的班长满脸泪水地来到我的身边, 递给我一包纸巾, “老师, 给你……”
过了很久, 我收拾好自己的情绪, 重新返回了教室。“同学们, 我想竭尽全力让你们变得出类拔萃, 我想让所有人在谈起我们班时, 脸上都充满了骄傲的神情, 可是为什么总有些同学顽固不化?总是在关键时刻、在公众场合给咱们班丢脸?总是愿意在公众面前将最糟糕的一面展示出来, 让我心灰意冷?有时候我真想放弃, 可是每当想到班上还有那么多热爱自己班级的可爱面孔, 身为人民教师, 我于心不忍!所以每次在失望过后我又会重新给自己鼓劲, 加油, 加油!我希望你们每件事都能做好, 那是因为我想帮你们树立信心;我想让你们对班级充满希望, 我想你们永远都能以自己是这个班的一员而自豪!军训冠军我们得到了, 晨跑冠军我们得到了, 五项技能冠军我们也得到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让你们的专业挤入年级的前列, 我也做到了……同学们, 你可曾知道这背后需要多少你和我的付出?我们明明能做好, 可是为什么有时还要自甘堕落?要甘拜下风?为什么我的尽心尽力却换来你们的冷言冷语?”就这样, 一节课下来, 我从一年级讲到二年级, 在座的学生都静静地倾听着, 有的还流下了眼泪。
那天中午我依然像往常一样去教室安排读报课, 教室里异常安静, 学生都一言不发地练着钢笔字。下午第二节课后, 班长急匆匆地来找我, “老师赶紧去教室看看!”我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 慌忙起身, 跟着她跑进教室, 可是一进教室, 那一幕, 我至今都难以忘怀。全体学生起立给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老师, 您辛苦了!我们永远爱你!我们一定会发愤图强!我们一定不再让您失望!”郭小佳同学走上前来, 送给我一张彩纸, 泣不成声地对我说:“老师, 我为早上的话感到内疚, 对不起!对不起!”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打开那张纸, 上面是全班学生用自己的签名组成的“老师, 我们爱你”的字样, 我的喉咙哽咽了……这是我一生当中收到的最有价值的礼物!
这件事带给我, 同时也带给学生巨大的心理触动, 从这之后, 我发现学生越来越懂事了。比赛那天, 我带的班级以9.5分的高分获得“八荣八耻”比赛的第一名, 一个用坦诚的心换来的至高的荣誉!
情感教育虽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但它秉承了传统教育中的许多可取之处, 而且更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 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放眼于少年儿童的未来, 其现实作用不可低估。只要我们班主任平时能加强学习与提高, 并在平时工作中注意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智能, 那么将不会再有高分低能者或高分低德者出现, 那么未来必定充满希望。让情感教育的春风化作甘霖, 哺育出健康的新一代, 让学生的心灵之花盛开。
摘要:作为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情感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成为真正具有“高素质、创造力”的人。因此, 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 培养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
我的工作,使我几乎没有了自由,还有很多隐私。到处都是监控、声控,如果在意,会被逼得喘不过气来。也许只想吹吹风,也许只想逛逛街,也许只想要自由…
原来打算下班后去健身,跳跳踏板操,练练瑜伽。在更衣室换衣服的时候,突然想要停止一切安排好的活动。想要做什么,想要去哪里,没有任何概念,只是,很想出去走走,即使只有一个人,即使手里拿着比较累赘的东西,还是想“随风飘荡”一回。
走出银行,在门口等车。没有特定的目的地,心里想着有车来就上车。第一辆驶过的`是乐购免费班车,照样上了车。一个人无聊的到了开元,然后找到一个公交站点,在那里,给妹妹打了电话,其实并不是想让人陪,也许只是想随意的找个人说说话,不管对方是谁…
吹了会风,打了会电话,把手里剩下的奶茶喝完,纸杯扔进垃圾桶,不渴却拼命喝完。然后,不饿却去KFC,买了两块吮指原味鸡,也非常搞笑得跟服务员小姐说“我要一个鸡块,一个鸡胸,打包”,服务员小姐笑笑,跟后台重复了我的话,突然,自己也笑得很开心。
走在回家的路上,一个人自言自语了,“真傻,不过好开心…”
大概在我刚刚从诗歌写作转入小说写作的时候,我曾经写过这么些话,表达我对小说这种文本的理解,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与过往的智者相遇,并且对这种形式充满了别样的兴致――
首先要说的是:写小说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马尔克斯第一次读卡夫卡时感到震惊: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我想震惊之后的马尔克斯一定是喜悦的,一种天宽地阔、跃跃欲试地兴奋。我发表的第一个小说是上中学时写的,那是对海明威的拙劣模仿,我只用了一个星期天的整个白天,就写成了这个7000字的小说,模仿海明威时的心情是快乐、好玩儿。肯定跟马尔克斯是一样的。
小说的世界充满了多种可能。蒲松龄的狐鬼花妖、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卡夫卡的土地测量员……由他们构成的这个小说的世界是无限的,比起我们这个被政治、经济、文化、种族所分割的世界要大得多,我们一旦加入进去,就会乐不思蜀。我尽量做多种尝试。当然不是先锋或后卫的问题。在我数年的诗歌写作经历中,我知道先锋不能等同于成熟、不能等同于成功。这就如同走路,没有谁可以做领路人,因为每一种走法都预示了某种可能。走得快、走得远、走得久都不等于已经抵达。到那个无限的小说世界里去寻求无限的可能吧!
我喜欢短篇小说这种形式。它是智慧的、完美的。轻松一点儿、简约一点儿、流畅一点儿,我在写作时对自己说。我打开电脑,让屏幕模拟一页白纸,然后用拼音输入法往上面“写”字。为什么要用拼音输入法呢?因为这样能让我感觉到语言的质感。我对自己说,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我用电脑写作不是为了追求速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抄稿子。我把自己写作的诗歌称为“简单主义”,其实这是小说世界向我投射来的智慧的辉光。从海明威、舍伍德?安德森、约翰?契佛那里,我知道了简约和质朴。简约和质朴不等于空洞和苍白,而是有着小说家智慧的优美和轻盈。决不可以把小说写得面目可憎、令人无法卒读。短篇小说不可以是长篇小说的零余、哲学家的笔记和中学生的练习曲。
我的.理解,短篇小说是不可以拿做电视剧脚本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短篇小说更“小说”些。所以我在写作短篇小说时,觉得自己是一个地道的小说作家,而不是别的什么。我对自己“身份”的确定使我获得了轻松和自由。智慧往往是在轻松和自由中产生的,手法、技巧、题材语言……这些不能禁锢一个正在享受自由的作家,那么让我去碰触小说世界里的智慧吧。
自由,对于鸟儿们来说,是挣脱冰冷的铁笼,投向大自然的温暖怀抱;自由,对于花儿来说,是逃离局限的花盆,扎根于泥土的松软;自由,对于雨点儿来说,是离开拥挤的云层,飘落在大地的沧海桑田;自由,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不敢奢求太多。只要一个可以释放自我的空间就足够。
茫茫题海,苍苍卷空,还有那如群蚁般密密麻麻的笔记,它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明白,对于比我们学习任务更为频繁的学生来说,这更本不算什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去面对。我们没有资格抱怨,没有资格放弃,为了亲人,老师,更加为了我们自己。
我渴望自由,它宛如一袭清风,带来最沁人的清新;它宛如一粒糖果,滋润着我苦涩的心灵。获得自由,我将飞得更高,更远,更快乐。
或许我痛苦的根源只是觉得自己不自由,仅此而已。
母亲一直给我灌输什么三从四德,却根本意识不到,就是这些可怕的思想毁了自己的幸福。
一个人如果不敢看见自己痛苦的`根源,自己就会变成受虐狂,并且会变本加厉地虐待别人。
渐渐长大了,我发现或许朋友不是一直陪在你身边的人,而是可以在线聊聊天的人,说说话就行,保持无害的联系。
最可怕的事情是宫斗,因为那些女人都失去了自由。失去自由会让人发疯,只有在一潭死水的地方多那么一点点权力,才能或许多那么一点点自由,所以那些女人都和疯了一样。
如果过去的仇人和自己完全失去了生活上的所有联系,那报仇还有什么意义?如果自己只是一个无名无姓的一介过客,可以自由选择离开那些已经疯了的人,那世事本也就如流水一般没什么意义了。
可是,人本来就是过客。只是许多人意识不到而已,因为他们把自己限制死在一个地方了。
恩恩怨怨,如果离开了江湖,离开了皇宫,离开了金丝笼,只会烟消云散。
我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开心,就爱。难过,就离开。总有新的旅程,新的风景。
我终于明白了我到底是哪里和别人不一样。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么多人想折断我的翅膀,包括爱人,包括至亲,包括朋友。因为我不属于他们啊。
火车正途径荒漠,烈日将整个车窗照得橙黄,接下来还有7个小时的路程。坐在对面的是法国来的老夫妇,笑着和我们说道,如果你们继续把水放在窗口等会儿它就可以煮咖啡了。
行驶的过程中,不断地有光影掠过桌面和他们的面庞,像一部口碑很好但中途总有人离场的电影开场。
想到之前读到的一个片段——“他走到窗边,抬起窗户,又看看山,此时月亮悬在上面——云已经没了,只有月亮和封顶被雪覆盖的群山。他看看屋后面那些木屑,又看看堆在车库阴影深处的那些木头。他又听了一会儿河水。然后他走到桌边,坐下,打开笔记本,开始写:我现在待的地方非常有异国情调。它让我想起我从书里看到、但从来没有去过的一些地方。我能听到外面的河水声,房子后面的山谷里有森林,断崖绝壁,被白雪覆盖的山峰。今天我还看见一只野鹰,一只鹿,我还锯和劈了两捆木头。”
年纪更小一点的时候,羡慕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好像仙气傍身就了不起极了。这些年过得尽兴,但我终于发现自己看不上“随波逐流”的众生,绞尽脑汁地活得“不一样”根本就是另一种包裹着理想主义的虚荣,另一种挟持时间的把戏。
在马拉喀什试戒指的时候因为指围太小,麻烦了师傅给我拿小一号的。他比划着跟我说没有,但可以给我打小一点。紧接着我看着他将它直接融化、成型、打磨。我那会儿看着火光挺恍惚的`,不是啊,虽然我们时区不一样,可是我们芸芸众生都像是活在自己静止的时间区块里。
两年前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有一门课的考试。我是很容易焦虑的性格。但那时候我就坐在床上,看阳光从没有遮好的窗帘照进来,照在我的小腿上。我觉得我的皮肤有点丑,一点也不光滑,可以很清楚看到毛孔。很奇怪,我那时候就无比确信,我可能十年后会忘记我所有大学生活的时刻,却也记得这个下午。
后来我想,那些看似狡黠的山丘背后,都还是一样河流。时间,在某种程度上,你松开手它也没有流逝地更快一点。
就好像其实你就根本没法握紧一样。
当我看到一些千年后历经修缮的建筑,看到正在建造的房屋;当我看到山顶坍塌的王朝墓,和山腰正在进行的埋葬仪式。我有那么瞬间会以为,有时候我们同个时代的人类在时间轴的不同个点分布着;又有时候,几个世纪的人类在同时迈入同一条河流。
没有人不希望去格林威治跟时间谈谈心。真正的焦虑和如何生活的命题,都不是和时间的赛跑,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跑不到时间的前面去。而是时间永远存在,又永远流逝。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的并不是自己的经历,而是一个别人——“武陵人”的故事。
陶渊明一生大多数时间住在江西的柴桑,那里有一个康王谷,有山有水。陶渊明像一个农夫那样在柴桑生活,每天不是种种花看看山,就是耕耕田喝喝酒。有一次,他听到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桃花源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桃花源成为一个符号式的词,在中国流传了近千年,已然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沉淀在中国人的内心。
陶渊明把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文章,叫《桃花源记》,还写了一首诗。那篇短文其实就是一篇短篇小说。在我看来,《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最好的长篇小说,而《桃花源记》是中国最好的短篇小说。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样的故事并不陌生。一个砍柴的人,在深山里遇到下棋的老人或美丽的女子,然后度过一段美妙的时光,再回到世间,恍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这些故事都假设了时间之外,有一个鬼神世界。这个鬼神世界,犹如一个白日梦挂在中国人的心间,安慰着世俗人间疲惫的心灵。当陶渊明的桃花源出现,桃花源就取代了所有的另一世界的奇妙故事,成了一切白日梦的现实体现。
桃花源的魅力在于它不是神仙的所在,而是真实的人间生活。一群逃避战乱的人隐居在山间,不受任何制度的束缚,过着自然的生活。桃花源假设了在时间之外有另一种真实的生活。很多人怀疑桃花源不过是陶渊明喝多了酒以后幻觉的`产物,是他想象的一种生活状态。但对于像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人来说,童年时代都能或多或少感受到桃花源的气息。在我小时候,离我们村不是很远的山里,有一个小村庄,说的话和当地人完全不一样,他们自己说一百多前年从河南因为什么原因逃到浙江的山里,一直保留了自己的方言和习俗。
当然,这个村庄现在已经完全当地化了。桃花源一定不是想象的幻觉,而是中国现实的一种折射。是秦始皇大一统以后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的现象,每一次的改朝换代,都有人远走偏远处把自己隐藏起来“避世”。
但桃花源又确实不是现实的故事,而是某种愿望的折射。捕鱼人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但再次去寻找的时候,却找不到路了。注意,不是桃花源里的人自己再次远走,而是寻找的人找不到路了。那个捕鱼人是留下了记号的。但记号消失了。这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最神奇的地方。
桃花源的突然发现又突然消失,如果是真实的,那么,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如果是虚构的,不过折射了陶渊明内心的愿望:不被打扰的生活是美好的。桃花源一直到今天还是一个广泛使用的词语,说明这不仅是陶渊明的愿望,也是大多数人的愿望:不被打扰的生活是美好的。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表达的,实在只有一个意思:不被权力打扰的生活是美好的。这个权力,确切地说,是“帝力“。《桃花源记》不过用了一个很美的故事,表达的是古谚的意思: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我每天自食其力,皇帝管得了我吗?中国又有一句古语:天高皇帝远。不被皇帝管治的生活是美好的。
由此,我想到了梭罗。人们经常把梭罗和陶渊明相比较。这两个人相异的地方很多,梭罗从不喝酒,终生未娶。陶渊明喝了一辈子的酒,去世前还感叹此生酒没喝够,结了两次婚,有几个孩子。最主要的,是这两个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社会里,某种意义上具有不可比性。
但是,有一点他们完全相通,他们都把个人自由看成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一生都在追求怎么样过一种不被打扰的生活。
陶渊明确立了一个臣民如何追求个人自由的典范。梭罗确立了一个公民如何追求个人自由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