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复习总结(精选8篇)
电子式极化:电介质中的带电质点在电场作用下沿电场方向作有限位移。
夹层式极化:由两层或多层不同材料组成的不均匀电介质,叫做夹层电介质。
电介质的电导:介质在电场作用下,使其内部联系较弱的带电粒子作有规律的运动形成电流,即泄漏电流.这种物理现象称为电导。
“吸收现象”:固体电介质在直流电压作用下,观察到电路中的电流从大到小随时间衰减,最终稳定于某一数值,称为“吸收现象”。
吸收电流:有损极化所对应的电流,即夹层极化和偶极子极化时的电流,它随时间而衰减。泄漏电流:绝缘介质中少量离子定向移动所形成的电导电流,它不随时间而变化.绝缘电阻:介质的电阻R=U/I是随时间而变化的。通常以到达稳定的泄漏电流的电阻作为介质的绝缘电阻。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 衡量材料本身在电场损耗能量并转变为热能的一个宏观的物理参数称之为介质损耗角正切。绝缘的老化:固体和液体介质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发生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导致其机械和电气性能的劣化。
一、提高液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措施
(1)过滤(2)防潮(3)脱气(4)覆盖层(5)绝缘层(6)屏障
二、2.固体电介质的击穿影响因素
(1).电压作用时间(2).电场均匀程度与介质厚度(3).电压种类(4).电压作用的累积效应(5).受潮
三、提高固体电介质击穿电压的措施
(1).改进制造工艺:尽可能清除介质中的杂质,可以通过精选材料、改善工艺、真空干燥、加强浸渍等方法。(2).改进绝缘设计:尽可能使电场均匀
(3).改善运行条件:注意防潮、尘污,加强散热冷却
四、电介质绝缘老化的原因
(1)局部放电老化(2)热老化
(3)机械力的作用
(4)环境的影响
五、为什么用介质损耗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介损 答:由于:(1).P值与试验电压U的高低等因素有关;(2).tgδ是与电压、频率、绝缘尺寸无关的量,而仅取决于电介质的损耗特性。
(3)tgδ可以用高压电桥等仪器直接测量.所以表征介损用介质损失角的正切tgδ来表示,而不是用有功损耗P来表示.第三章 电气设备绝缘试验
耐压试验(破坏性试验):试验所加电压等价于或高于设备运行中可能受到的各种电压.一、西林电桥测量时的两种接线 正接线适用:体积小,重量轻
反接线适用:体积大,重量大,外壳接地
二、西林电桥测量时防止外界电磁场对电桥的干扰措施有哪些?(1)加设屏蔽(消除电容的影响)(2)采用移相电源
(3)倒相法
三、西林电桥测量时注意事项有哪些(1)电桥本体必须加以屏蔽
(2)被试品和标准无损电容器连到电桥本体的引线也要使用屏蔽导线(3)电桥本体接地良好
(4)反接法时,三根引线处于高压,必须悬空(5)能分开测的试品尽量分开测(6)应保持试品表面干燥
(7)试品设备有绕阻时,应首尾短接起来
试验变压器得特点
电压等级比电力变压器更高、容量不大,仅单相;工作在电容性负荷下;允许发生短时短路;工作时间短;漏磁通较大;温度比较低、无散热要求;绝缘裕度小
工频高电压的测试方法有哪些
用静电电压表测量工频电压的有效值 用球隙进行测量工频电压的幅值 用电容分压器配用低压仪表 用电压互感器测量
.直流高压的获得有:半波整流回路,倍压整流回路,串接直流发生器。
直流耐压试验的特点:
1、直流下没有电容电流,要求电源容量很小,加上可以用串级的方法产生高压直流,所试验设备可以做得比较轻巧,适合于现场预防性试验的要求;
2、在直流耐压试验时,可以同时测量泄漏电流,并根据其随电压变化的特性,判断绝缘状况,发现缺陷。
3、直流耐压实验比交流耐压实验更能发现电机端部的绝缘缺陷;
4、直流耐压试验对绝缘的损伤程度比交流耐压小。
5、由于直流电压作用下在绝缘内部的电压分布和交流电压作用下的电压分布不同,直流耐压试验对交流设备绝缘的考验不如交流耐压试验接近实际运行情况。
6、直流耐压试验时,试验电压值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直流高压的测量
(1)用电压电阻串联微安表或高值电压分压器。(2)(2)用高压静电电压表测量直流高压的平均值(3)用球----球间隙测量直流高压的峰值
冲击电压发生器的基本原理:冲击电压发生器由一组并联的储能高压电容器,自直流高压源充电几十秒钟后,通过铜球突然经电阻串联放电,在试品上形成陡峭上升前沿的冲击电压波形。冲击波持续时间以微秒计,电压峰值一般为几十kV至几MV
冲击电压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1)测量球隙(2)分压器—峰值电压表(3)分压器—示波器
对在线监测系统的基本要求
1、监测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2、监测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对环境变化的耐受性。3、监测系统不应影响一次设备的正常运行。
4、监测系统的寿命应长于被监测设备的预期寿命。
第四章
线路和绕组的波过程
称冲击电晕 当线路受到雷击或出现操作过电压时,若导线上的冲击电压幅值超过起始电晕电压时,则在导线上发生电晕,称冲击电晕。
2.电晕对导线上波过程的影响
(1).使导线的耦合系数增大:当导线上出现电晕以后,相当于增大了导线的半径,因而与其他导线间的耦合系数增大了
(2).使导线的波阻抗和波速减小:出现电晕后导线对地电容增大,导线的波阻抗和波速将下降。(3).使波在传播过程中幅值衰减,波形畸变
三相绕组中的波过程
(1).中性点接地的星形接线
当变压器高压绕组是中性点接地的星形接线时,都可看作与单相绕组的波过程相同。(2).中性点不接地的星形接线
当冲击电压波单相入侵时,因为绕组对冲击波的阻抗远大于线路波阻抗,故可认为在冲击波作用下另外两相绕组的端点是接地的。(3).三角形接线
三角形接线的三相变压器,当冲击电压波沿单相入侵时,同样因为绕组对冲击波的阻抗远大于线路波阻抗,故其它两相两端点相当于接地。
冲击电压在绕组间的传递
当单击电压开始回到一次绕组时,因电感中电流不能突变,一、二次绕组向低压绕组传播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静电感应的途径;另一个是通过电磁感应的途径。
第六章 输电线路的防雷保护
雷击架空线路的四种可能
1塔顶及塔顶附近避雷线 ,2档距中央的避雷线, 3导线, 4线路附近地面
雷过电压的种类 直击雷过电压 ,2 感应雷过电压
雷击输电线路的后果
1短路接地故障, 2 雷电波侵入变电所,破坏设备绝缘,造成停电事故
衡量输电线路防雷性能的两个指标: 1 耐雷水平, 2 雷击跳闸率
感应过电压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1 静电分量电磁分量
线路雷电事故的形成过程 雷电流过电压作用下,线路绝缘发生闪络; 2 冲击闪络转变为稳定的工频电弧,引起跳闸。
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1.架设避雷线
作用:
防止雷直击于导线;
对雷电流有分流作用,使塔顶电位下降;
对导线有耦合作用,降低雷击杆塔时绝缘子串
上电压;
对导线有屏蔽作用,可降低导线上感应电压
2、降低杆塔接地电阻
土壤电阻率低的地区,应充分利用铁塔、钢筋混凝土杆的自然接地电阻
土壤电阻率高的地区,可采用多根放射形接地体或连续伸长接地体以及垂直接地电极等措施
3、架设耦合地线: 在降低杆塔接地电阻有困难时,在导线下方架设一条接地线。它具有分流作用,又加强了避雷线对导线的耦合。运行经验表明,该措施可降低雷击跳闸率50%左右
4、采用不平衡绝缘方式:针对同杆并架双回线路,一回普通绝缘,一回加强绝缘
5、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适用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可使大多数雷击单相闪络接地故障被消弧线圈消除,不至发展为持续工频电弧。我国的运行经验表明,该措施可使雷击跳闸率降低1/3左右
6、装设自动重合闸装置:我国110kV及以上线路重合闸成功率达75~95%
7、加强绝缘:对个别大跨越、高杆塔,落雷机会多等情况,可增加绝缘子片数
8、安装线路避雷器
第七章 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保护
发电厂、变电所遭受雷害的两个方面: 一是雷直击于发电厂、变电所
二是雷击输电线后产生的雷电波侵入发电厂、变电所
反击 避雷针与被保护的配电构架或设备之间空气间隙被击穿
发电厂、变电所的直击雷保护 1.独立避雷针
2.构架避雷针:适用110kv及以上变电所
构架避雷针注意事项
1为确保主变压器的绝缘免受反击的威胁,要求在装置避雷针的构架附近埋设辅助集中接地装置,且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到变压器接地线到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沿接地体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 2.在变压器的门型构架上,不允许装避雷针
变电所的进线段保护保护目的
为使变电所内避雷器能可靠地保护电气设备,限制流经避雷器的电流幅值不超过5kA、限制侵入波陡度α不超过一定的允许值
直配电机的防雷措施
(1).避雷器保护 降低侵入波幅值
(2).电容器保护
限制侵入波陡度α和降低感应雷过电压
(3).电缆段保护(进线段保护)限制流经FCD型避雷器中的雷电流使之小于3kA(4).电抗器保护 在雷电波侵入时抬高首端冲击电压,使安装在电缆首端的避雷器放电
第八章 电力系统的工频过电压
内部过电压的定义 电力系统中由于断路器操作、故障发生及消失或其它原因,使系统参数发生变化,引起电网内部电磁能量转化或传递所造成的电压升高
内部过电压的特点
1过电压的能量来源于系统本身,其幅值与系统标称电压成正比,用Kn表征过电压的高低 2影响因数有系统结构、中性点运行方式、元件的性能参数、故障性质及操作过程等
3系统参数变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内部过电压的幅值、振荡频率、持续时间不相同
内部过电压的分类 操作过电压
因操作或故障引起的暂态电压升高 暂时过电压
暂态电压后出现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工频电压升高或谐振现象,过电压具有稳态性质 工频过电压
在正常或故障时出现幅值超过最大工作相电压、频率为工频或接近工频的电压升高,或称工频电压升高
4谐振过电压
由于操作或故障使系统电感元件与电容元件参数匹配时,发生谐振,产生过电压
工频过电压 在正常或故障时,电力系统中所出现的幅值超过最大工作相电压、频率为工频(50Hz)的过电压称为工频过电压
工频过电压的分类 空载长线路的电容效应
当首端的输入阻抗为容性,计及电源内阻抗的影响(感性)时,不仅使线路末端电压高于首端,而且使线路首、末端电压高于电源电动势 不对称接地故障
以单相接地故障最为常见,且引起的工频电压升高也最严重 3 负荷突变 断路器跳闸前输送负荷的大小、空载长线路的电容效应、发电机励磁系统及电压调整器的特性、原动机调速器及制动设备的惰性
工频过电压特点
(1)它的大小会直接影响操作过电压的实际幅值
(2)它的大小会影响保护电器的工作条件和保护效果(3)持续时间长,对设备绝缘及其运行性能有重大影响 分析结论
(1)工频过电压就其过电压倍数的大小来讲,对系统中正常绝缘的电气设备一般不够成危险(2)对于超高压系统,决定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将起愈来愈大的作用
讨论工频过电压的意义 直接影响操作过电压的幅值 持续时间长的工频电压升高仍可能危及设备的安全运行(油纸绝缘局放、绝缘子污闪、电晕等)在超高压系统中,为降低电气设备绝缘水平,不但要对工频电压升高的数值予以限制,对持续时间也给予规定 母线侧1.3p.u.线路侧1.4p.u.500kV空载变压器1.3p.u.允许持续1min 500kV并联电抗器1.4p.u.允许持续1min 4决定避雷器额定电压(灭弧电压)的重要依据 3、6、l0kV系统
工频电压升高可达系统最高运行线电压的1.1倍,避雷器额定电压规定为系统最高运行线电压的1.1倍,称为110%避雷器 35~60kV系统,工频电压升高可达系统最高运行线电压,避雷器额定电压规定为系统最高运行电压的100%,称为100%避雷器 110、220kV系统,工频电压升高可达系统最高电压的0.8倍,避雷器额定电压按系统最高电压的80%确定,称为80%避雷器
330kV及以上系统,输送距离较长,计及长线路的电容效应时,线路末端工频电压升高可能超过系统最高电压的80%,则根据安装位置的不同分为:电站型避雷器(即80%避雷器)及线路型避雷器(即90%避雷器)两种
空载线路的电容效应线路末端电压最高
线路长度L越长,末端电压升得越高。但由于受线路电阻和电晕损耗的限制,一般不会超过2.9倍
工频电压及其影响因素 与电源容量有关,电源容量越小工频电压升高越严重 通过补偿电容电流,可削弱电容效应以降低工频过电压,加装并联电抗器
第九章 操作过电压
操作过电压一般特征
1、持续时间比较短
2、其幅值与系统相电压幅值有一定倍数关系
3、其幅值与系统的各种因素有关,有强烈的统计性
4、依据系统的电压等级不同,显示重要性也不同
5、在超高压系统中,它是决定系统绝缘水平依据之一
间隙电弧接地过电压
产生原因 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当一相发生故障时,故障点的电弧熄灭和重燃(称之为间隙性电弧)引起电磁暂态的振荡过渡过程而引起的过电压。(称之为间隙电弧接地过电压)
影响因素(1)电弧熄灭与重燃时的相位(2)系统的相关参数(3)中性点接地方式
限制措施 中性点安装消弧线圈
当故障相接地,非故障相电流应包括原先通过的电容电流加上流过消弧线圈上电流,两者相位反向,使接地点电流(称经消弧线圈补偿后的残流)减少到足够少,使接地电弧很快熄灭且不易重燃
消弧线圈的补偿度 是消弧线圈电感电流补偿系统对地电容电流的百分数 有三种运行状态:欠补偿 全补偿 过补偿
空载线路分闸过电压
产生原因
在切除空载线路时,断路器触头间的电弧重燃
影响因素(1)断路器的性能(2)母线出线数(3)线路负载及电磁式电压互感器(4)中性点接地方式 限制措施(1)提高断路器灭弧性能(2)采用带并联电阻的断路器
空载线路合闸过电压
产生原因 在计划性合闸或自动重合闸时,由于系统中储能元件存在,状态的改变将引起振荡型的过渡过程。产生的物理过程(1)计划性合闸(2)自动重合闸
影响因素(1)合闸相位(2)线路残余电压的大小与极性
限制措施(1)采用带并联电阻的断路器
(2)消除和削弱线路残余电压(3)同步合闸(4)安装避雷器
切除空载变压器过电压
产生原因 空载变压器切除前流过空载变压器的电流很小,当断路器在切除相对很小的空载励磁电流时,使空载电流未到零之前就发生熄弧(称为空载电流的突然“截断”),由于这一“载断”,使载断前的磁场能量全部转变为电场能量,从而产生空载变压器过电压 物理过程 可用能量守恒原理分析
影响因素 1 与空载电流截断值以及变压器自振频率有关 2与断路器灭弧性能有关 3 与变压器引线电容大小有关 限压措施
主要采用阀型避雷器
第十章 铁磁谐振过电压
谐振过电压
定义 具有电感电容等元件的电力系统可以构成一系列不同自振频率的振荡回路,当系统进行操作或发生故障时,某些振荡回路就有可能与外加电源发生谐振现象,导致系统中某些部分(或设备)上出现过电压,这就是谐振过电压。
特点 1 谐振是一种周期性或准周期性的运行状态,直到破坏谐振的条件出现 2 谐振过电压的严重性既取决于它的幅值,也取决于它的持续时间
3谐振过电压危及电气设备的绝缘持续的过电流烧毁小容量的电感元件;4还影响保护装置的工作条件,如避雷器的灭弧条件
5系统中的有功负荷是阻尼振荡和限制谐振过电压的有利因素
6对应三种电感参数,在一定的电容参数和其他条件的配合下,可能产生三种不同性质的谐振现象
分类 1线性电感
线性谐振
2参数谐振 铁磁谐振
3周期性变化的电感 非线性电感
线性谐振 谐振回路由不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输电线路的电感、变压器的漏感)或励磁特性接近线性的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消弧线圈,其铁芯中有气隙)和系统中的电容元件所组成。在正弦电源作用下,系统自振频率与电源频率相等或接近时,可能产生线性谐振
非线性谐振(铁磁谐振)谐振回路由带铁芯的电感元件(如空载变压器、电压互感器)和系统的电容元件组成。因为铁芯电感元件的饱和现象,使回路的电感参数是非线性的,在满足一定谐振条件时,会产生铁磁谐振
C非线性谐振主要特点(1)对于一定的 L0 值当
1L20
都可能产生铁磁谐振
(2)谐振一旦激发,将发生相位反倾现象,并产生过电压和过电流(3)铁芯的饱和会限制过电压的幅值
几种常见的谐振过电压
1、传递过电压
1)当系统中发生不对称接地故障或断路器不同期操作时,可能出现明显的零序工频电压,通过静电和电磁耦合在相邻输电线路之间或变压器绕组之间产生工频传递现象 2)若与接在电源中性点的消弧线圈或电压互感器等铁磁元件组成谐振回路,还可能产生线性谐振或铁磁谐振传递过电压
发生于中性点绝缘或经稍弧线圈接地的电网中
通过静电耦合和电磁耦合,在变压器的不同绕组之间或相邻的输电线路之间发生电压的传递 耦合回路在不利参数配合下将出现线性或铁磁谐振过电压
2、断线引起的铁磁谐振过电压 断线后非全相运行,可能组成多种串联谐振回路,回路中的电感可以是电网中空载或轻载运行的负载变压器的励磁电感以及消弧线圈的电感,回路中的电容可以是导线对地和相间的部分电容,电感线圈对地杂散电容
3、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饱和引起的谐振过电压 电网出现某些扰动,如电压互感器的突然合闸、瞬间单相弧光接地使健全相电压突升至线电压、故障相接地消失时可能有电压的突然上升,在这些暂态中的涌流使电压互感器三相电感饱和,且饱和程度不同,电网三相对地阻抗明显不同,此时与设备电容或对地电容构成谐振回路,可能激发起各种谐波谐振
限制断线过电压措施:(1)保证断路器的三相同期动作,不采用熔断器(2)加强线路的巡视和检修,预防发生断线
(3)断路器操作后有异常情况,可立即复原,并进行检查
(4)在中性点接地电网中,操作中性点不接地的负载变压器时,应将变压器中性点临时接地。
参数谐振 谐振回路由电感参数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感元件(如凸极发电机的同步电抗在Xd~Xq的周期性变化)和系统的电容元件(如空载长线)组成回路,当参数配合时,通过电感的周期变化,不断向谐振系统输送能量,将会造成参数谐振过电压
第十一章电 力系统的绝缘配合
绝缘配合 根据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可能承受的各种电压,并考虑过电压的限制措施和设备的绝缘耐受强度,把作用于电气设备上的各种电压所引起的绝缘损坏降低到经济上和运行上所能接受的水平
设备绝缘水平指该设备可以承受(不发生闪络、击穿或其他损坏)的试验电压标准 它是由长期最大工作电压、大气过电压、内过电压三因素中最严格的一个来决定
设备绝缘水平决定 220kv及以下系统:主要由大气过电压来决定 一般用1min工频耐压试验代替雷电冲击和操作冲击耐压试验 超高压系统: 虽然内过电压成为主要矛盾,但通过内过电压保护措施已限制到一定水平,所以仍由大气过电压来决定 对超高压电气设备规定了操作波试验电压
线路绝缘水平的确定 主要确定线路绝缘子串的长度和确定线间及导线与杆塔之间的空气间隙
BIL电气设备绝缘耐受大气过电压(即雷电冲击电压)的能力称为电气设备的基本冲击绝缘水平(BIL)
一、复习系统全面, 温故知新
学生经过近三年的学习, 虽然掌握了一些平面几何的知识, 但这些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是零散的, 没有形成整体的意识, 这样不便于学生记忆, 理解也不易深透。因此, 很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 使所学知识条理化, 实现华罗庚教授倡导的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第二个过程“由厚到薄”。在这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引导学生按章节进行复习, 按照一定的线索, 将知识内容分门别类, 使之条理化, 绘制知识体系构造图, 使学生对知识内容一目了然。每章复习后要求学生写出小结, 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弄清知识间的联系,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进行全面复习时, 除按章节顺序进行纵向复习外, 还要适时进行横向复习, 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例如, 论证比例线段就有较多的方法, 许多定理都反映了线段间的比例关系, 而这些定理在教材中是比较分散的。因此, 在讲解有关证明比例线段的范例时, 有必要进行全面总结, 使学生掌握论证比例线段的方法, 总结规律, 开拓证题的思路,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对几何定理本身的复习, 练习证明定理, 探索不同的证明方法。教学实践证明, 这样做有助于使学生搞清楚定理体系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增加应用定理的效能;有助于掌握定理本身所提供的数学方法, 提高证题的水平;有助于数学教学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更好实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固然重要, 但决不可忽视突出重点。在复习中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重点复习, 还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例如, 在复习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 抓住直线和圆相切这一重点着重复习。引导学生总结有关相切的定理, 画出相应的基本图形, 图文并茂。经过大家的思考和回忆, 共画出有关直线和圆相切的基本图形七个, 这些图形在教材中先后出现过。然后对照图形总结性质。这样一来, 学生对切线的性质有了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提高了运用知识的效能。
在学习平面几何中, 学生们感到证题中的辅助线不容易掌握。一个几何证题, 如何添加辅助线往往是关键的一环。教材中对怎样添加辅助线, 它有什么样的规律, 没有专门的论述。这个问题无论是平时学习, 还是复习都是难题, 解决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产生畏难情绪, 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在复习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是让学生熟记基本图形, 头脑中有几何图形。平面几何中, 几乎每个证题都有相应的图形, 证题是看图思索。“证题图形”隐含着哪些“定理图形”, 看出这一点, 往往就会做出有用的辅助线。这里说的实质上是从揭示图形性质入手添加辅助线;二是根据论证的目标添加辅助线, 在结论和题设间搭“桥”。这种方法也很重要、很实用;三是总结常用辅助线的添加规律。如梯形问题、中点问题、比例线段问题等等。如何添加辅助线总的来说没有定法, 但其中也有它的规律性, 抓住规律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精心设计, 训练有的放矢
近年来中考数学命题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也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覆盖面广, 知识点多、灵活性强、题目新颖, 能力考查力度加大,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增加。在复习中、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 要结合以上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分类训练、综合训练。
关于基础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数学的根本, 这些如果掌握不好, 其他就无从谈起。教学中要精选一些练习题加强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练习题的选择要注意点全、面广。但不要机械重复。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查漏补缺, 对于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还应进行纠错训练, 防患于未然。
分类训练主要是指分题型训练。例如证线段相等、角相等、两线平行、比例线段等, 对于其中每类题目都要注意总结方法, 抓住规律。另外还有些类型证题, 如线段的和差倍分、积线段的和差等, 定理中没有现成的结论, 证题时常常需要“转换”。对此, 要引导学生探索证明方法, 树立转化意识, 培养探索实践精神。
关于综合训练, 不光是几何知识的综合, 还有几何代数的综合。这样的题目由于学生平时学习中见的少, 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而中考中又常有, 这就需要教师筛选示范性强的题目进行分析, 揭示解题思路和方法, 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要根据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模拟训练, 既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又训练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适应性。
复习中对学生进行各种训练是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训练中选题要注意一要紧靠教材, 不超课标, 不出偏题、怪题, 不随意拔高;二要精, 不搞题海战术, 减轻学生负担。要像孙维刚老师倡导的那样:“一题多解, 多解归一, 多题归一。”揭示内在规律, 拓展证题思路, 提高解题的灵活性, 举一反三;同时还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实际价值的题目,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学生学完平面几何内容后进行系统复习是学好平面几何的重要一环。系统复习教学要系统全面, 突出重点、精确设计练习, 以提高复习效果, 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自己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经验。高三要进行三轮复习。从去年暑假到10月中旬,完成第三册的新课学习。从去年10月中旬至今年的3月初,完成第一轮复习,用的复习资料是《优化设计》。由于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本轮复习用的时间很长,主要任务是立足课本,以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面向全体学生,低起点,小步走,循序渐进,分层推进,从而夯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确保学生拿到基础分。鼓励学生大胆与老师配合,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哪怕是说错了也不要紧等,从而营造一种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内容上,高度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和理解,让学生吃透课本,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对基础知识只是作适当的拓展和挖掘,但更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从3月份“江南十校”考完至5月初进行第二轮复习,将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章节放在一起组成专题,编排的顺序尽量按书本的顺序以有利于学生看书,使用《优化设计》的二轮复习材料。从理论上讲应该把每个专题的理论知识编制一个粗略的框架,但由于时间紧张只是让学生看书做题,以做题带动看书,老师只是讲解,讲解时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对于偏、怪、不严密,甚至有科学性错误的题目坚决删掉,选择题每个学生都要做,对难度较大的非选择题则鼓励差生能做几问就做几问,只要努力就能学有所得有所进步。最后20天进行第三轮复习,强化模拟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面对高考,很多教师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却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布置大量的练习,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忙于应付或者干脆不做,使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差,学生的学业水平下降,师生关系紧张。根据以上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在高三的复习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以下方向。一、重视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形成较强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告诫我们的学生应该静下心来,对生物课本再进行认真的“梳理”,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当然,这里也有技巧,就是老师平时在评讲习题时,应讲清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这样密切联系书本,学生就会认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去复习课本。二、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教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其方法是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采用不同的形式重新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若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效果将更好。我们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毕竟自己得出的东西会理解得更深刻,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更易将课本知识转变为自己所学。三、注重复习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效率。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教给学生快速记忆的方法、迅速识图的方法和各类解题技巧等,让学生从知识记忆层面上升到理解、运用、迁移知识的层面,真正获得能力的提高。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质体”和“质粒”、“原生质”“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等)可通过比较学习来掌握;对一些难记忆的生物学知识可传授一些记忆方法,例如讲到人体中必需氨基酸时,教授记忆口诀“假设来借一两本书”;对一些图形题,要求学生看好横、纵坐标,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和交叉点,走向上升、下降或波动等。此轮复习过程中,还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一些解题的技巧。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做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会避陷阱,破定势,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运用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联想等多种思维方法解题。复习过程中,应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四、加强实验内容、热点问题的复习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都十分重视实验内容的考查,当然,这符合生物属于实验科学的特点。实验设计题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已经几乎占到了理综生物部分总分的三分之一,并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压轴题。而我们的学生面对高考实验题,往往感到难度较大,难以突破。对于实验内容的复习,一方面要把《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课本中的16个实验讲清楚(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这些实验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掌握它们将会对独立设计实验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要教授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这里包括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遵循三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还要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期、解释和分析,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在热点专题中,将关注热点问题。热点问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热点问题往往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的重大事件,如人类基因组问题、克隆问题、SARS疾病和禽流感等。以上是我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几点经验,这几年我一直按照上述去做,每年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组织的结构类型:直线型组织结构、职能制组织结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事业部制组织结构、矩阵管理制组织结构、立维制组织结构、网络型组织结构。P3 2.组织结构的原则(选择、填空)
(1)传统组织的八条原则(2)组织设计五项原则(3)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4)矩阵型的组织设计
3.决策的定义: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也就是制订若干行动方案,并从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进行分析、判断并付诸实施的管理过程。P43 4.决策的类型(选择、填空)(1)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2)战略决策、管理决策和监督决策(3)确定性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4)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5)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6)静态决策和动态决策(7)定量决策和定性决策
(8)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P44 5.决策的假设
完全理性决策(古典决策理论)建立在决策者是“经济人”的假设之上的
“经济人”特征:⑴决策目标单一,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⑵绝对理性,总能做出最优选择⑶不考虑时间和其他耗费的限制 6.公共决策的政治过程
事实证明:公共决策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和逻辑过程,而是一个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过程、一个公共利益的权威调整过程,公共决策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事实上,“政策制定并不是一个有条不 的过程”,如果期望公共决策过程会“遵循一种比较有秩序的、理性化的过程进行,就像写作一篇学术论文P57
7.集体决策常用方法
1)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采取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专家间不得互相讨论,只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请专家对调查问卷所提问题发表看法;经过多轮次的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专家基本一致的看法,作为预测结果。
德尔菲法的优缺点
德尔菲法能发挥专家会议法的优点,即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德尔菲法的主要缺点是过程比较复杂,花费时间较长。
2)列名小组法:列名小组法──被征询意见的人事前不接触而事后接触的方法。先写出书面意见,然后分组讨论,直到意见集中为止。
两种方法优点在于:可毫无顾忌地各抒己见,同时又将好的意见集中起来。
3)名义群体法: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以限制,但群体成员是独立思考的。象召开传统会议一样,群体成员都出席会议,但群体成员首先进行个体决策。
优点: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和建议、耗时少,成本较低
4)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头脑风暴法应遵守如下原则: 1.庭外判决原则。2.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3.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4.探索取长补短和改进办法。
5)电子会议:电子会议分析法(electronic meetings)是群体预测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
2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时,先将群体成员集中起来,每人面前有一个与中心计算机相连接的终端。
各种方法的比较:德尔斐法能使人际冲突趋于最小;名义群体法有助于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脑力激荡法可以使群体的压力降到最低;电子会议法可以较快的处理各种观点
决策的方法:定性分析方法
P63 定量分析方法
8.计划和计划工作
计划:包括定义组织的目的,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和协调各种活动。计划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P77 9.计划的类型
(1)按计划期的长短划分:长期计划,年限在5年以上;中期计划,年限在1——5年限;短期计划,年限在1年以下;(2)按计划制定者层次划分:战略计划、战术计划、作业计划
(3)按工作计划的幅度划分:政策型计划、程序型计划、方法型计划、目标型计划、规则型计划
(4)按对计划执行者的约束力划分:指令型计划:具有行政约束力、指导型计划:参考作用、按计划对象划分、综合计划:涉及组织全局、局部计划:组织的分目标、项目计划: 特定课题(5)按计划表现形式:政策、程序、方法、预算、规划、规则、宗旨、目标、战略 P79 10.滚动计划法(1)含义:
(2)滚动计划法的特点:近细远粗、保持各期计划的灵活性、保持各期计划之间的连续性
(3)滚动计划编制关键:科学的确定计划修正因素。修正因素:⑴差异分析 执行中的差异⑵环境变化 外部环境⑶经营方针调整 内外部环境(3)滚动计划法的应用⒈要领⒉要点:⑴划分若干时期。近期:指令性;远期:指导性⑵一定阶段后要及时调整修改⒊优越性:准确性;远、中、近互相衔 接,及时调整;增加弹性,增强应变性 11.(1).甘特图——小型项目常用工具。表明实际进展与计划要求的对比 P94(2).负荷图——列出整个部门后某些特定资源的实际负荷 P95 12.计划工作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主管人员越是能够了解对达到目标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因素,越是能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拟订各种行动方案(2)许诺原理(计划期限)。任何一项计划都要对完成各项工作做出许诺,许诺越大,实现许诺的时间就越长,实现许诺的可能性就越小。注意(3)灵活性原理。计划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损失的危险性就越小。制定计划留有余地,执行计划不具有。
限制条件:1)不能推迟决策时间2)费用支出3)无法具有灵活性的情况
(4)航道原理。计划的总目标不变,但实际目标的进程(航道)可以因情况的变化随时变化。与灵活性区别:1)灵活性:计划本身具有适应性2)改变航道:计划执行过程具有应变能力 13.公共管理控制
公共管理控制指为了确保公共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能够实现,公共管理组织的控制主体根据事先确定的目标或因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订的标准,对控制的对象进行衡量、测度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
3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根据公共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或制订新的计划,并对整个管理工作进行相应调整的过程。P102 14.控制的目的与意义
㈠控制实现三种目标:
⒈维持组织的协调运转——维持现状。⒉开拓新局面——打破现状。⒊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问题。“急性问题”为了维持现状 “慢性问题”为了打破现状
㈡控制的必要性:⒈环境的变化⒉管理权利的分散⒊工作能力的差异 ㈢控制的意义
⒈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⒉还表现在它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其相互关系上 P102 15.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名称解释)
开环控制:控制程序对系统的干扰影响和控制系统未来行为都是预先认定的,不考虑实施程序中出现的外界干扰活动。闭环控制:P105 16.控制的基本原理
㈠控制论的三要素:反馈、信息和控制 ㈡各种控制活动的两个共同特征: ⒈被控制对象必须存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⒉实施控制者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在多种发展的可能性中进行选择。可能性构成的集合,被称为被控制系统在某一时刻的可能性空间。控制的目的是要使可能性空间尽可能减少。可能性空间缩小的幅度越大,说明控制能力越好。㈢控制能力
含义:实施控制者经过努力,对可能性空间进行改变的能力。控制的原则:客观控制原则、及时纠偏原则、适度控制原则、弹性原则 控制的基本步骤:㈠确立标准 ㈡衡量工作成效 ㈢纠正偏差
上课布置的习题(简答)1.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区别与联系 2.系统分析的原则 3.计划工作的原理 4.决策的具体过程 5.控制工作实现的目标 17.目标的分解
目标分解的两个步骤:⑴找出关键问题,明确主攻方向⑵编制目标卡片及目标展开图
目标分解的原则:⑴一致性 ⑵协调性 ⑶具体性 ⑷前提性 目标分解的方法:常用系统图法、“目标——手段”链 目标分解的标准:⑴时间分解 ⑵空间分解 18.项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项目管理是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通过项目的管理者和项目组织者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成果管理的管理方法体系,是理顺与项目有关的众多错综复杂的难题的一种手段。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⒈科学化、民主化原则 ⒉系统性原则 ⒊资金的时间价值原则 ⒋责任、利益、风险对称原则
4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19.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P139 20.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理念(认真看)⒈顾客导向 ⒉全员参与 ⒊全过程管理 ⒋全面的管理方法 ⒌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名词解释)P148 绩效管理和标杆管理: 无缝隙公共部门理论:
21.公共部门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步骤(八个关键因素)
根基——道德规范、诚实和信任 建筑砖——培训、团队协作和领导 粘合剂水泥——沟通 屋顶——赏识
PDCA循环:PDCA循环特点:不停地循环解决问题、阶梯式上升、大环套小环
**格玛法:6σ管理法是一种统计评估法,核心是追求零缺陷生产,防范产品责任风险,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和市场占有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6σ管理既着眼于产品、服务质量,又关注过程的改进。P151 22.公共部门实施ISO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简答、论述P149)上课做的判断题: 1).顾客对质量的认知具有时效性,因此组织应适时调整对质量的要求。2).提高质量能为社会带来效益,但是企业的成本也会增加,因为质量越高,成本越高。3).质量检验是一种事后把关型的质量管理方法,不能确保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质量 4).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始于识别顾客要求,终于满足顾客要求”,顾客就是指组织的外部顾客。5).组织的愿景是指导组织及其成员如何行事的原则和行为准则。6).质量教育培训能够改善员工对质量的认知水平和行为态度。7).六西格玛管理就是使用科学方法,关注过程的一种质量管理技术。
8).为过程分析进行质量特性的测量与产品检验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9).收集数据的调查表一旦设计完成,为保持连续性,不能对其修改。
10)在重要度—绩效分析图中,质量水平最低的特性不一定是最应解决的问题。思考题:公共部门质量管理推行过程与私人企业的异同? 23.“整体之和大于部分之和”
⑴整体不可分原理。系统具有其组成要素所不具有的功能和特征。
⑵非加和非线性。线性,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代表规则和光滑的运动;而非线性则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线的关系,代表不规则的运动和突
⑶突现性原理。系统局部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突现的过程中被压缩,只有部分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突现过程中被突现,这些被突现的属性、特征、行为和功能在过程中被组织起来,使整体产生新的性质。
⑷等级层次性原理。一个系统总是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该系统本身又可看作是更大的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这就构成了系统的层次性。
功能耦合原理:一切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整体系统,其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互相作用的,使其各个子系统形成功能的耦合。
系统分析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2)优化原则(3)模型化原则(4)层次性原则 P168
5公共组织管理方法与技术
24.绩效评估的SMART(P229)
25.平衡计分卡、360绩效评估(选择、填空P239)
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7月,某大学召开下一计划会议,宣布下总预算为1000万元,具体分配方案:基建处200万;科研处100万;通讯中心300万;实验中心200万;后勤服务100万,校办100万。
校长计划原则:以提高效率为重点;不能降低质量标准;严格遵守预算分配额;各活动计划与预算在9月1日前提交。9月1日各部门预算结果出来了,与校长事先分配丝毫不差。校长非常满意,于是,学校预算制定出来,并得以通过。问题:1.分析案例中预算计划制定过程中的问题。
2.结合案例,谈谈如何运用目标管理方法进行该所大学的资财分配? 案例显示了传统预算方法
⑴在预算中,除了被动参与、向学校提供已事先决定的数字外,管理人员基本被排除在活动之外。⑵校长,拒绝关于资源的任何竞争,部门的工作效率与资源分配无关
⑶校长在指导下属做活动计划时,根本没要求他们他们考虑自己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强调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方法,没有考虑对下级的激励 案例若采用目标管理方法
⑴下活动计划应该在更早些时候开始,以便各部门与校长充分对话,确定各部门计划。⑵校长不是简单分配资金,而是提出一些原则。重新分配后,可能的结果:
基建处:150万、科研处:250万、通讯中心:350万、试验中心:150万、后勤服务:50万、校办:50万、总计:1000万
二、案例:古代最成功的项目管理案例
背景:为了完成西天取经任务,组成取经团队,成员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项目经理——唐僧、技术核心——孙悟空、普通团员——猪八戒和沙和尚、高层领导——观音(1)团队特点:
1).团员齐心合力,同甘共苦2).善于利用外部资源直接向领导汇报、借助其他关系3)强调得到高层支持的重要性 4).成员特点 5)项目经理:目标明确;得到授权;制度和人情并重的控制;分工合理;经常培训;激励员工;平衡关系;(2)项目不足:1.计划不周密,缺乏阶段性目标
覆盖知识点(以PPT为主,但原则上书中的提法与PPT略有区别时,两种提法都有效)
随机误差、绝对误差的概念以及与准确度、精密度的关系,常用的误差分类方式(判选填)精度等级的计算
传感器的概念,各组成部分的作用(简)
金属热电阻的分度值的含义、测温范围(判选)
热敏电阻的分类、测温范围(选填)
热电偶的冷端补偿、基本定律的应用(简计)
电容式传感器的形式及各自特点(判选)
增量式和绝对式角编码器各自的特点、分辨率(判选),利用角编码器进行测速的分类及原理(简)光栅的分类、光栅中莫尔条纹的作用、条纹与栅距的关系等(判选填)
电涡流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选判)
霍尔效应的原理
光电效应的分类及典型器件、光敏二极管与三极管的对比(判选填)
ADC的分辨率的计算、过程通道的概念及构成(简)
名词解释
传感器、系统误差、集肤效应、电涡流效应、热电效应、莫尔条纹、光电效应
论述题与某系统设计相关,要求画出该控制系统硬件的系统框图(示意图),并描述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一、考试题型
名词解释、判断、简答、案例分析
二、需重点掌握的名词
传播、符号、人际沟通、选择性理解、社会性别、自我表露、组织、沟通、沟通的自然环境、大众传播、小群体沟通、性别敏感性、媒体、倾听
传播:从一般意义上说,传播是人与人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也是生物界一种比较普遍的行为。
符号:所谓符号就是一种代表人的思想,意愿的通用记号或标志。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它不仅表现为人们之间各种活动、经验、能力的交流,还表现为人们的情感、意向、意见、思想、价值和理想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选择性理解:指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信息作出的不同解释和结论。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加以理解时,除去客观事物的本来要素之外,一定要加入自己原有的某些因素,包括经验、文化背景、动机、情绪、态度,使得所受信息常常不等于所传信息。
社会性别:是指有社会化过程所构建的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责任,也包括对男性和女性的特点、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期望。
自我表露:是指在人与人沟通过程中把自己的真实情况自愿地告诉给别人的行为。可以是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
组织:是指为了一个个体不能完成的共同目标而结合在一起共同工作的群体。
沟通:一般来说,沟通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设定的目标,利用相互认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体态语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信息、思想和感情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的过程。
沟通的自然环境:指沟通所处的特定时间、地点以及周围的环境、气候等有关因素,这些因素对沟通有着相当大的制约和影响。
大众传播: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某种媒体例如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脑、网络等印刷和电子媒体,利用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
小群体沟通:一般指二至七人组合在一起,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完成某种具体的任务和发挥大家的潜力而非正规地组织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
性别敏感性:人们在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意识到性别的社会的或生理的差异并采取性别平等倾向的行为,称为性别敏感性。
媒体:也称媒介,一是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播机构。
倾听:可以理解为包括收听者和讲话者在内的一个动态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三、各章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你如何看待发展传播学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作用?
2.传播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p12)
答:农业推广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农村的发展。农业推广是实现农村发展目标的一种手段,传播学是实现推广目标的一种手段。农业推广工作者利用传播沟通,完成农业推广工作,通过技术推动和人力资源开发来改变农民自愿行为,进而推动农村的发展变化。主要作用有以下4点:
1、获取信息,发出信息
信息的获得和发出是沟通的重要作用之一。推广人员通过与农民的沟通,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技术采纳效果。
2、分析需求,提供咨询
咨询是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农业推广机构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农民指望推广人员能够利用沟通手段为他们提供生产生活的信息。
3、讨论协商、计划决策
在工作中,农民不理解时,要利用人际沟通技巧,做耐心细致的动员工作。推广工作者利用沟通的工具与工作对象进行讨论协商,有利于最终的计划和决策的形成。
4、监测评价,修正错误
这里的监测评价一方面指公开的舆论监督,另一方面,对农村中创新传播的做法与发展策略的选择进行监督。传播媒体以及其他沟通方式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开展适当的发展干预。
5、创造气氛,轻松娱乐
娱乐是人的一种需求。利用文娱活动等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和亲密的气氛,这是沟通一个重要的作用和功能。推广人员轻松幽默的谈吐,对于引起农民兴趣会起到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3.环境因素对沟通的影响及其案例。(p249?)
4.与教材中的传播模式类似的案例。
第二章思考题
1.认知选择性对传播与沟通的意义? 答:认知结构和选择性给我们以下启示:
(1)知识是通过信息加以传递的。一个人的知识是以某种结构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脑海里,它不能够也不可能会完整地移入另外一个人的大脑。所以人们传递的是信息,而不可能将自己的整体知识传递给别人。一个人接收到的信息不一定与推广人员的预期相吻合,这是很自然的情况。从这一认识出发,更容易理解在同一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人们彼此沟通和相互学习的基础。
(2)每个人都存在着向别人学习的必要性。任何人都有自己值得可以学习的东西,尤其是向那种与自己生活经历和环境不同的人学习。要想通过提高主动沟通来实现想别人学习的自觉性,前提是自己要有一种认识,即别人值得自己学习的虚心态度。这不仅使我们容易了解对方,还可以提高自我培养的定向性和主动性。
2.非言语沟通在传播沟通中的价值及运用(完)
答: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它比语言交流更常见,也更富于表达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它不仅是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补充,而且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是人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相互交流和相互感应。一般认为,沟通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即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有时候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而非言语沟通就是一种重要的配合和补充。
非言语沟通在运用上要注意它的几个特点:
1普遍性,非言语沟通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本能,就一般意义来讲,与各国各民族的语言比起来,非言语沟通的信息共享性更强一些。
2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就决定了其特有的非言语沟通符号。3社会性,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对非言语沟通产生影响。社会中不同职业、不同阶层都对非言语沟通有着细微的规定。
4审美性,非言语沟通所表现的行为举止是一种美的体现,对此类行为的认同的基础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如果沟通的参与者意见不一致,对外在美所体现的心灵美看法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际沟通。
5规范性,这里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非言语沟通产生的社会认同。一旦忽略了这种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
6情境性,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包括与相应语言情境的配合,只有善于将非言语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来,才能使非言语符号运用得准确适当。
3.怎样才能做好组织沟通中的下情上达?(完)
答:组织沟通是组织内部成员间和组织与其他群体间的信息交流活动。组织沟通的目的在于稳定组织成员,应付外部环境,维持组织生命。
下情上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沟通。自下而上的沟通信息流由被领导到领导,由下级到上级。这在正式沟通中表现为下级对上级的汇报,或者下级力图影响上级决策的行为。在沟通形式中,领导需要鼓励下级与自己自由的交流,因为这是做好自上而下控制的保证。即使这样,下级往往还是很谨慎,因为领导有晋升、涨工资或任免的权利。被领导者恐怕哪句话说错了影响自己的个人利益。
为了及时而准确的了解下情,领导者需要鼓励参与性和自下而上的信息流。比较可行的方式是要建立和发展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彼此信任感,使群众敢于直言自己的意见。
4.如何克服人际沟通中的障碍?(完)
答:人际沟通的障碍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沟通者不经意中存在的缺点;另一种是有意识地不良沟通策略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形成两种沟通类型:控制型和理解型。我们应该努力避免控制型沟通的问题,提倡理解型。
关于克服人际沟通的障碍,提高沟通水平的几点建议: 1说话时尽量应用清楚简练的语言 2做到言行一致
3利用非语言行为强化语言表达效果 4交流要坦诚
5注意倾听,不要强加于人
6注意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锻炼换位思考的能力 7培养自己对对方的兴趣感 8尊重别人
9不要装腔作势,沟通中不要演戏
第三章思考题
1.大众传播媒介在我国农业发展中的运用?(未完)
答:大众传播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某种媒体(媒介)例如文字、电波、电影、电脑、网络等印刷和电子媒体,利用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媒体(媒介)主要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在这里大众传播媒体主要指在农村中所具备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手段。
农村发展工作者要将农业信息快速有效大范围的传播出去,就需要根据传播目标、信息内容、受众、环境选择合适的媒体及使用方案。
1电视教材,是用图像和声音呈现教学内容,通常有:讲座型,主持型,对话讨论型,展示型和游戏表演型。
2录音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设计、编制的听觉教材。
3试听辅助设备的应用,包括电影、录像、电视、幻灯、投影、黑板、实物、模型、教学书、书写纸、卡片、展示板、标语广告等。内容决定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视听媒体。
4广播和电视的应用,2.网络传播在我国的现状及未来。(未完)答:一般来说,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
第四章思考题
1.如何克服沟通中倾听的障碍,达到有效沟通。(完)
答:倾听可以分为有效的倾听和无效的倾听。无效的倾听等于耗费能量。有效的倾听是提高沟通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发展工作者或者职业沟通者必备的素质。
影响有效倾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生理上存在着先天的缺陷是导致不能有效倾听的一个明显原因,如听觉器官灵敏度的差异。还如讲话人的速度与倾听的自然速度不协调等。
2心理因素:主要指倾听者当时的心理压力、成见、兴趣等造成的影响。从心理上讲,人们喜欢听奉承的话,不喜欢听批评,这是一种严重的倾听障碍。
3环境因素:如时间、地点、特定情景的影响的制约。包括噪音、光线、温度、距离等都会影响人的注意力。
4倾听偏好和习惯:如内容偏好、行为偏好、对人的偏好、时间偏好等。习惯倾向包括任意打断别人;无任何回应;没有倾听的表达,合着眼睛或环顾四周;提前预想内容结果。
提高有效倾听的途径:
1准备倾听:布置幽雅安静的环境;预先了解谈话者背景和谈话内容;稳定情绪。
2保持倾听:离讲话者较近并集中注意力;眼睛注意讲话者表情;避免打扰举动;利用非言语符号与谈话者沟通;不轻易打断谈话。
3控制倾听:重复重要观点;总结阶段思想内容;要求举例的提问;控制对方激动情绪;提示跑题情况。4倾听中分析:通过侧面提问了解对方偏见;捕捉词句的多种含义;注意非言语符号提供的信息。
四、关于案例分析
一、提高认识, 正确对待考试
信息技术没有参加中考前, 不少信息技术教师认为, 该学科不考试, 没有升学压力, 领导对该学科又不太重视, 因而就从思想上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 不认真教学研究, 更不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自从开展信息技术中考后, 这一现象有所改观, 但也还有不少老师认为信息技术中考分数只以10分计入中考总分, 相对其它学科来说, 分值比例较低, 学生和家长大多不是很重视, 教师也就从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仔细研究信息技术中考说明、细化教学目标
自2005年信息技术参加中考到现在, 淮安市信息技术中考说明发生了一些变化:
(1) 考试题型基本上没有变化, 还是由单项选择题和操作题两项组成。但单项选择题数量上发生了些变化, 由原来的10题变为现在的6题;操作题:由原来的word操作题、windows操作题, 变化为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和打字题。
(2) 考试内容有所增减。这两年, 考试内容增加了:体验多媒体技术、图片的加工与获取、音视频获取与编辑等内容。而windows基本操作部分减低了要求, 只在选择题里体现。
这些变化体现了信息技术中考不仅重视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重视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我们在平时教学时, 要注重细化目标, 不仅要抓好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方法的应用和基本操作的掌握, 还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做到学以致用, 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把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授课方案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要想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必须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 切身体验其过程。而本校实际情况是:学生用的网络机房只有2个, 同轨班级数多, 每班一周只有1节课。因此, 我校只在初一和初三两个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 初一的时候给学生主要讲解windows基础、信息技术基础知识、word操作及flash动画制作等知识;初三的时候任务就比较重, 要给学生复习word操作, 还要完成考试说明里的不少考试内容, 比如excel操作、体验多媒体技术、图片的加工与获取、音视频获取与编辑等知识。这种情况下,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取得优异的中考成绩, 笔者是这样做的:
1.初三开学时首先花3~4节课复习word, 让一年没接触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先回归到信息技术课堂中来。笔者收集最新的素材, 整理成word文稿, 然后根据文稿内容并结合中考说明中的考点, 设计操作任务, 让学生带着这些任务, 完成对文稿的编辑。
2.对于excel的教学, 我们也是精心准备素材, 细化目标, 分解教学任务。在学习插入图表的时候, 我们是这样设计任务的。对于不同的图表类型, 采用不同的工作表数据。比如, 给出学生月考成绩表,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用表格来体现成绩, 还可以用柱型图表来表示这些数据, 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如何插入此图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 如怎样选择数据源?系列是什么意思?图表的x轴y轴是什么意思, 等等, 教师这时候适时地加以讲解说明, 引导学生完成图表的制作, 这样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3.讲授音频获取与编辑时, 由于条件所限, 学生机器没有配备耳麦, 我们就提前请学生自备耳麦, 上课时教师先在教师机上把教学内容演示后 (演示过程中也是请学生到教师机上来朗诵、歌唱以收集素材) 让学生分组体验本节课的任务。在讲授视频获取与编辑时, 我们收集了学生平时生活中的点滴, 如他们在校运动会上的精彩一刻、在歌咏比赛中的激情演唱、在食堂就餐时的酸甜苦辣表情、在劳动日时的辛勤劳作、在课堂上的精彩辩驳等分组镜头, 然后让他们把这些分镜头加以编辑处理, 制作成连贯的带有过渡效果的并配以背景乐的短片, 还给这个短片加上合适的标题和片尾。学生都很投入到这样的学习中去。
4.对于体验多媒体技术、图片的加工与获取这两个模块, 教学时, 我也是分解好任务后,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完成学习的。他们对自己处理出来的图片非常满意, 能力比较强的同学还会制作出令老师意想不到的作品。
四、切合实际, 专题训练巩固各知识点
知识点讲授完成后, 为了巩固各考点, 加强学生对考试内容的掌握程度, 我采用分模块, 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复习。具体情况如下:
1.选择题部分。选择题覆盖范围比较广泛, 平时上课时, 除了要求学生积累些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外, 还要求他们熟记各个软件的功能, 一些操作的基本步骤, 一些命令在哪个菜单等。另外, 临考之前还印发些历年中考的选择题让学生训练, 不理解的部分给学生讲授清楚, 需要记忆的部分让学生加强记忆。
2.操作题部分。对于一些易错的地方, 需要加强训练。比如, word中有页眉页脚的设置, 学生操作步骤都会, 但他们容易出的问题是粗心、看不清题意, 不注意题目要求, 题目只要求设置页脚, 他们把页眉也设置了, 这样交卷判分的时候就显示错了, 而他们还一直以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对于这些现象, 我们要做的就是反复变化着让他们训练, 直到他们不错为止。
在复习excel时, 学生对excel中用公式计算这一方面出的错误比较多, 他们不知道函数就是特殊的公式, 不会灵活用函数进行计算。比如, 求某个字段内容的最小值, 遇到这样的问题时, 部分学生无从下手, 他们就自己判断哪个是最小的数值, 然后把相应的值输入到对应的单元格中。对于这种情况, 我是专门用1-2节课给他们训练计算, 把历年中考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用公式计算的题目拿来给学生训练, 通过1到2节的强化训练, 学生以后再出错的几率就非常小了。
对于打字的复习, 平常上课时, 每节课我都先指导学生训练5分钟指法, 如怎样切换输入法?大小写怎么区分?怎样录入特殊的符号?录入中文词语时有什么技巧。所以对于打字, 学生是不存在什么问题的, 临考的时候只要在专项训练1节课就行了。
五、集中模拟训练, 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在专题训练结束后, 我们再进行模拟训练, 把前两年的中考题或者中考模拟题拿来让学生训练, 学生在练习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题目, 教师及时讲解。对于一些操作能力差的同学, 教师一对一进行辅导, 让他们多抽取些时间进行训练, 多给他们加油鼓劲, 通过加倍的训练, 最终他们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当然, 信息技术复习方法很多, 希望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研究, 以促进信息技术学科的共同发展。
摘要:从提高认识, 正确对待考试;仔细研究信息技术中考说明、细化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制定授课方案;切合实际, 专题训练巩固各知识点;集中模拟训练, 提高学生实战能力五个方面, 分析了信息技术中考复习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中考,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生物 复习 实践应用
所谓概念图,可以说是一种新奇的教学手段,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生物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使其对于整个知识结构有更全面的认识。其中概念图是一种策略性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生物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建立系统性的学习模式,从而在最终意义上为生物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概念图复习模式的应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正确性地引导,通过对相关内容的实践及规划,强化学生们对整个生物知识体系的认知,从而为学生们的复习提供更为便利性的服务。
一、概念图在生物复习中的主要作用
(一)概念图教学在生物复习中的基本特点
概念图的应用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套系统的学习模式,将主要的生物知识进行有效性的总结,从而使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及时找到重点内容,为整个课程内容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生物课程复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重点,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为生物教学的课堂营造一种活跃性学习氛围,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为整个教学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概念图教学在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概念图教学可以为学生们建立良好的复习模式,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种完整性的知识体系,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梳理及拓展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认知。在整个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在第一轮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其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但是在接下来的复习过程中,对于之后的复习学生们很难掌握课程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在知识的复习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差异性。根据调查显示可以发现,许多初中学生在生物知识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全面地辨认基础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想象的出现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将知识进行充分地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生物知识的复习。因此,概念图的应用可以为学生们建立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模式,实现知识复习的最终目的。
二、概念图复习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实现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在初中生物的复习阶段,教师与学生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沟通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要对重点章节进行全面地性地复习,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在黑板上绘制概念图,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要点,掌握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及区别,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概念图应用的基本体会掌握概念图绘制的主要过程、绘图技巧,为生物知识的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形成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复习模式
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先绘制出基本的图像框架,然后让学生们补充其余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也可以让学生们找到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复习初中生物上册《光合作用》的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因此,要在复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绘制相关的概念图(如图一所示),教师可以绘制出一部分内容,其余的概念留给学生们,通过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复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使学生们形成了严密的思维模式,为生物课程内容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一
(三)通过概念图的应用了解基本的学习状况
在初中生物的课程复习过程中,相关教师要让学生们尝试独立完成概念图的绘制,通过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生物教师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知识点,从而形成拓展性的思维模式。在基本概念图绘制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从而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对学生们进行知识的引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形成正确性的概念图。因此,概念图在生物课程复习过程中的引进,不仅使学生们在复习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概念,建立正确的知识框架,还在最终意义上提高整堂课程的学习效率。而且,这种复习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形成了多元化的学习能力,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概念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应该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要及时解决相关问题,通过概念图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生物知识的复习氛围,强化学生们学习的能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复习效果。对于相关的教师而言,一定要强调概念图复习模式运用的严谨性,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性地指导,使初中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掌握良好的学习技巧,为学生们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丽燕.概念图在初中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16 (7):19-20.
[2]任立华.概念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J].中学教学参考.2013.34 (29):118.
【高电压技术复习总结】推荐阅读:
计算机控制技术复习总结11-18
高考复习总结10-01
国际商法复习总结06-02
英国文学复习总结06-19
大学学习复习总结07-16
报关实务复习总结11-03
英语复习学习总结11-12
期末复习归纳总结12-07
大师总结一建复习方法05-28
高中英语复习总结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