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考历史试题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海南中考历史试题(精选8篇)

海南中考历史试题 篇1

第二部分历史试题(满分110)

五、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正确。每小题3分,共60分)

24.每年清明时节,许多民众和外海赤子前往山西黄陵县祭奠、敬拜“人文初祖”——

A 黄帝B炎帝C尧D 舜

25.秦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实行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D.行省制

26.右图所示的古代著名战役是

A巨鹿之战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

27.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呈现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诗词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B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C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杜甫

D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

28.评定大小和卓叛乱后,清朝政府在新疆地区

A 赐封**喇嘛B 赐封**额尔德尼

C 设置驻藏大臣D 设置伊利将军

29.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求富”的口号下,洋务派兴办的民用工业是

A 江南制造总局B 福州船政局C 安庆内军械所D 轮船招商局

30.三大战役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北平B 南京C 沈阳D 天津

31.右图是1951年1月6日山东某农民领取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他取得此证是依据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32.当今我国汽车产销量和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在A 1953年—1957年B 1958年—1965年

C 1966年—1976年D 1977年—1978年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33.右表中“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得益于 A大跃进B 人民公社化C 文化大革命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4.被誉为海南“明清四大才子”的是:丘浚、张岳崧、王佐和 A 符确B 李德裕C 海瑞D 李纲

35.在“庆祝海南解放60周年图片展”上,有一组图片的说明为:打响了全琼武装总暴动的第一枪,揭开了“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序幕。这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椰子寨战斗B 白沙起义C 天地会起义D 潭口渡战役

36.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当时的当政者是

A 汉莫拉比B 伯利克里C 亚历山大D 屋大维 37.

14、15世纪,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最早兴起于 A 英国B 法国C 意大利D 美国

38.在历史活动课“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上,不能出现的是

A 史蒂芬孙制造的火车机车B早期的电话C卡尔.本茨制造的汽车D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 39.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当时加入苏联的有(1)俄罗斯联邦(2)外高加索联邦(3)乌克兰(4)白俄罗斯 A(1)(2)(3)(4)B(1)(3)(4)

C(1)(2)D(2)(3)(4)

40.“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在这个愿望下,“欧洲共同体”成立于 A 20世纪50年代B 20世纪60年代C 20世纪70年代D 20世纪80年代

41.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了冷战政策,其开始的标志是

A “铁幕”演说B 马歇尔计划实施C 杜鲁门主义出台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42.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由70多个国家的545家供应商生产,目前超过4100架在世界各地飞行的波音飞机使用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这最能说明

A 政治格局的多元化趋势B 经济全球化趋势C 政治格局的两极化D 政治格局的一超多强 43.《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最初他是献给

A 克伦威尔B 华盛顿C 拿破仑D 亚历山大二世

六.材料问答题(本大题有3个小题,44题12分,45题18分,46题20分,共50分)4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1)宋代《货郎图》图(2)北宋“交子”铜版拓片图(3)南宋纸币铜版拓片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2)“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3分)(2)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最直接的反映了宋代的()。(从三个选项中选

一个)(3分)

A农业繁荣B 手工业繁荣C 商业繁荣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分)

4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 八国联军冲入北京后,纵火放炮,大肆抢劫。北京城内炮声隆隆,火光冲天,成了一个“强盗世界”。材料三

9月2日,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主要是破坏了中

国的()(从三个选项中选一个)(3分)A 领土主权B 关税主权C 司法主权(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3分)

(3)据材料三回顾抗日战争历程,列举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两次战役。(6分)

(4)近代史(1840年-1949年)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探索史。填充下列表格。

(6分)

4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独立宣言》

材料二(在叛乱地区)“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民都应在那时(指1863年元旦)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材料三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块狭长地带,聚集了一万多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大部分公司都是以设计和知道电脑芯片为主,而芯片又是以硅为基本材料的,因此,人们把这一地区称为“硅谷”……“硅谷”的发展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奇迹。请回答:

(1)材料一的文献发表于_______年。(2分)

(2)材料二文献的颁布所起的直接作用和长远影响是什么?(6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崛起的道路。(6分)

(4)从美国崛起的过程中,你认为对我国的发展有何借鉴?(6分)

参考答案

五、选择题

24——28ABCBD 29——33DAAAD 34——38CABCA 39——43ABCBC

六、材料问答题

44、(1)纸币(3分)(2)C(3分)

(3)现象:经济重心南移。(2分)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

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

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每点2分 答对任意2点就得4分)

45、(1)B(3分)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分)

(3)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每点3分 答对任意2点就得6分)(4)代表人物:康有为或者梁启超时间:1911年探索事件:辛亥革命(每点2分,共6分)

46、(1)1776年;(2分)

(2)直接作用:黑人踊跃参军,北方军队获得雄厚的兵源;或促进北方军队的胜利。(3分)长远影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大障碍(3分)

(3)①18世纪后期(1775——1783年),美国通过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2分)②19世纪中后期(1861——1865),通过南北战争,扫清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维护国家统一,经济迅速发展。(2分)

③二战后,美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经济总体仍保持稳定发展。(2分)(答出一点得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共6分)

海南中考历史试题 篇2

一、试题情况分析

(一) 试题知识点及课标要求

1. 选择题

2. 非选择题

(二) 试题知识点分布

(三) 试题特点及启示

1. 重视基础, 重视主干。

在试卷中, 世界史、中国史的基础主干内容都得以体现。选择题中, 古代的政治制度, 唐诗宋词, 近代的洋务运动, 世界史中的文艺复兴, 第二次工业革命, 欧共体的成立, 冷战等这些都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基础和主干知识。非选择题更是如此, 宋朝的商品经济,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美国的崛起, 这是三道题考查的重点, 也是初三教师、学生复习的重点。每道题虽然设计不同, 但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说, 重基础、重主干、不偏、不怪应是试卷的第一个特点。

2. 着重突出了三条主线。

试卷的整体性强, 主要围绕三条主线, 一是社会发展的主线。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题, 在试卷中能明显得以体现, 这里不再多说。二是经济重心的主线。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 选择题中洋务运动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考查就是体现。非选择题中, 44题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它的影响一直到现在还显现;46题美国的崛起, 主要因素之一是二战后科技革命的推动, 这些都突出经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三是公民责任的主线。主要是在非选择题45题中体现, 45题考查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第四是填表“近代资产阶级的探索”, 其实就是让学生思考, 在民族危亡之时国民的责任;46题考查美国的崛起对我国有何借鉴, 也让学生反思, 我们的祖国怎样才能繁荣强大, 作为未来的公民我们该如何去做。

3. 三维能力的有效结合。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 在问题设计上由浅入深, 考查学生思考问题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历史和现实有所反思有所感悟, 这种三维能力相结合的考查在非选择题的44、45、46题中均有体现。

二、答卷情况分析及启示

以上是对试题结构和特点的分析, 是从命题的角度对我们备考的指导, 对教师制定计划, 确定方向, 选择重难点有指导意义。对学生答卷情况的了解, 可以让我们更注意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更加强对学生从学法的角度进行指导, 更加强对各项能力的培养。

(一) 选择题答卷情况及启示

选择题总分为60分, 全省平均分为38.4053, 难度系数为0.6401, 难度适中。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 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 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但选择题除31题外, 每一题均有2万人以上得0分, 全省考生总数仅为12万余人, 30、38、39、40题都是一些基础型的问题, 但0分的都达5万人以上。主要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不重视细节历史知识。像30题, 三大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 可能学生都知道解放战争, 三大战役的名称, 战役中的一些环节就模棱两可了, 38、39、40题都反映出类似的问题。二是不注意审题。没有理解题目中材料的意思, 甚至不理解题干的问答项, 造成错选、乱选。三是不重视海南地方史。海南地方史每年考两道选择题, 共6分, 所以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 据一些老师反映, 甚至一些学校都没有教材, 到中考前临时抱佛脚, 印几道题练练而已。

(二) 非选择题答卷情况及启示

我们以44题和45题为例来进行分析:

1.44题

44题为材料解析题, 共设三个问, 满分12分。分别有三则材料, 材料一为三张图片, 材料二引用课本上的两则文字材料, 分别为南宋谚语和《宋史》里边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三个设问考查形式有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

学生失分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概念混淆:有部分考生写到了其他的名称, 如“铜币、钱币、银币、货币、铜钱、纸质铜钱、铜版拓片、铜版钱、南宋纸币、交子”等。也有的单单写了一个“钱”字, 或者“币”字。 (2) 粗心马虎, 出现错别字:有些考生粗心大意, 以下两种错别字较多出现。“纸”加一点, 或者将偏旁写错, “币”加一横或者少一撇, 写成“纸巾”、“纸市”。 (3) 审题错误, 答问张冠李戴:有的考生甚至写到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图片、孩子、八国联军、毛主席, 交易币、北宋、印刷版、水煮食物、人民币”等答非所问的答案。还有一些考生误答为交子出现的意义。

2.45题

45题为材料问答题, 共设四问, 满分18分。考查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第一问是选择题, 第二、三问是简答, 第四问是填写表格。

本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有: (1) 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薄弱, 史实混乱, 历史概念混淆。如答八国联军侵华, 火烧圆明园;1905、1912年辛亥革命;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写光绪帝等。 (2) 审题不清, 不认真, 抓不住限制的关键词。如第3小题据材料三回顾抗日战争历程, 列举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两次战役。一些同学不能抓住限制的关键词“抗日战争历程”“中国军队”“胜利”等, 因此就有不少考生答了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甚至有答赤壁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还有一些同学战争与战役概念模糊, 答了北伐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问题除了考生历史基本知识薄弱外, 也突出反映学生审题不细。 (3) 不按要求作答, 答题不规范。如第1小题要求填写字母选项, 一些同学答具体内容;特别是第4小题把给出的表格自己进行改造然后作答, 上下颠倒。

海南中考历史试题 篇3

一、试题特点

1.知识点的选择涵盖面广。

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基本上平均涵盖。

选择题:中国近代史有第1~7题及第12题,8分;中国现代史有第8~11题,4分;世界近代史有第13~16题,4分;世界现代史有第17~20题,4分。非选择题:中外古代史有第21题,5分;中国近代史有第22题,7分;中国现代史有第23题,7分;世界近现代史有第24~25题,11分。如此布局,符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检测等的考查范围。

2.强化课标,立足基础。

本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都能在课标中找到依据。如课标要求“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和影响”,选择题第3题就通过描述辛亥革命的一段材料,要求学生判断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其他选择题第9题所示改革开放时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股票”,第11题考查的“863计划”,第13题《权利法案》的意义等均属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科技革命及德国史、美国史,对这些重点考点的考查都依据课标,命题稳定成熟,符合新课改理念,对我省今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检测和导向作用。

3.注重能力立意。

本套试题侧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旨在让学生学会概括、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第1题、第8题、第21题、第23题、第24题,都考查了学生对图片的认知,需要学生明确图片表达的信息,回归教材知识,作出合理判断。关于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如第4题,要求学生判断年代尺上的时间,联想发生的相关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并据此判断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国民大革命是反帝反封的重要阶段,全面抗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对照题中选项可以得出,年代尺反映的是民主革命的主题。如第8题,图片反映出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三件大事,它们起到的作用就是巩固新生政权。解答这样的试题,需要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有个整体上的把握,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第24题,要求写一篇短文,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依据要求组织所学知识,虽难度不大,但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

4.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且着眼细节。

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基本上都是考查主干知识,但往往在细节处设问,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对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近现代外交、中国人民的抗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拿破仑对外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东问题等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属意料中事,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中国近代化探索几年来成了考查热点,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美国史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但《独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间有何联系?

本套试卷非选择题每道题均为一个小专题。如第21题是“中外文明的发展与交流”,第22题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影响”,第23题是“新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成就”,第24题是“科技革命与科技人物”,第25题是“美国的崛起与发展”。这些专题知识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以下这些理念:思想解放运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本国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国崛起的历程与启示。这也延续了河南中考的一贯特点。

5.依托周年,考查历史。

试题考查的许多事件属于整5周年或整10周年大事。如2013年是达·伽马开辟新航路515周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325周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230周年、马克思诞辰185周年、美国黑人奴隶获得自由150周年、卡尔·本茨研制成功汽车110周年、苏联工业化开始85周年、罗斯福新政80周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以色列建国65周年、冷战开始65周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75周年、戊戌变法115周年、三大战役开始65周年、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开始35周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55周年等。

二、备考建议

(一)开卷考试闭卷备考,把握基础知识是关键

1.利用目录复习,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

2.进行专题复习,建立知识的纵向联系。

例: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年基本完成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颊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多角度训练,巩固掌握重点知识。

(二)如何回归课本endprint

误区:回归课本就是让学生背书。

回归课本的目的是把课本中的核心知识牢固掌握,理清易混点,突破易错点。围绕这一目的,方法有很多。

1.线索不清楚的,自己动手构建知识框架。

2.概念不清晰的,可以把关键词空出来填空、默写重要知识点等。

3.经常出错的地方,自己要将其整理到一起,通过请教老师、和同学讨论逐个突破。

4.事半功倍的做法,还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题演练。如针对《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2013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出了44道题,如果再加上2012年、2011年中考的相关试题,其中的必考点已全部囊括,把它们有针对性地挑选出来做,留心问题所在,重点复习,这样的效果比单纯背书要好得多。

(三)能力训练在平时

1.平时做练习题尤其是做选择题时,不仅要能做对,还要知道为什么选某一选项,并且弄清楚其他选项为何不对。

2.注重知识小结。可先建立知识框架,然后自己写出关键知识点。

3.平时作业、训练,要有意识地多做主观题,要认真做,按照考试要求做。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贴近现实生活

“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活的灵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将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与社会热点内容紧密结合是中考历史一贯的指导思想,近年来的河南中考历史试题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粗略算来,2014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依法治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

◆切入角度:

(1)中国法制化道路: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2)世界法制化道路:《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法典》、《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内容比较和作用归纳。

2.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切入角度:

(1)可从晚清弱国地位是怎样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弱国地位是如何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地位又是怎样逐步提高的这条线索切入。

(2)也可结合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

3.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伟大革命)。

◆切入角度:

(1)三大巨变的代表性事件(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注意与改变社会性质的三大事件区分)。

(2)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南京、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人手,认识其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变迁表现和原因。

(3)从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切入,分析变迁的原因(如深圳城市和衣食住行变化的原因等)。

4.大国发展(政治民主化过程、经济工业化过程、国际交往密切化过程)。

◆英国史切入角度:

(1)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和影响。

(2)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日本史切入角度: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分析、归纳。

◆美国史切入角度:

(1)美国崛起的过程、应对危机的做法、国际地位的变化等。

(2)中美关系从对抗到和解再到合作的演变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带来的影响等。

(3)从中美共同应对挑战的角度切入,理解中美合作的历史作用,如共同应对法西斯的侵略、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等。

5.“三农”问题。

◆切入角度:

(1)历代农业科技发展,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2)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政策的演变和作用。

6.人类交流、合作求生存、求发展。

◆切入角度:

(1)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全球化加速,人类日益成为利益和命运攸关的共同体。

(2)二战中的反法西斯合作。

7.科技发展、科教兴国。

◆切入角度:

(1)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推动。

(2)二战后美国、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3)科教文化因素在日本两次崛起中的作用

(五)解题技巧平时练

1.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在此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对题干要做到“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是肯定还是否定角度,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答题内涵和外延。

对被选项要做到“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例1 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2 下列史实对解决民生问题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

①萨拉热窝事件②罗斯福新政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④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这两道题的答案分别是D和B。

2.材料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第一步,审题。审清题意是正确作答的前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①审关键词——明确要求答什么。

②审限定词——确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定、答案来源的限定。如“依据材料回答问题”,其答案来源范围自然要依据材料所给信息。

③审分值——量体裁衣,根据分值判断需要答几点(中考一般每点1分)。

材料题审题要先看问题,再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特别是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这样的阅读顺序目标性强,能够提高做题效率。

(2)第二步,打腹稿。根据问题按图索骥,准确对接,化整为零,重新建构,在心中列出答案提纲。

海南中考历史试题 篇4

【论从史出】

(3)从材料一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出自哪部史书?并说明韩非子的思想主张。(2分)

(4)小明参观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一号”及所载的文物可以帮助他从哪些方面了解宋朝经济的发展状况?(2分)

【答案】(共8分)(1)秦朝。(1分)隋朝。(1分) (2)材料一属于第二手史料,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1分)第一手史料更为可信。(1分)

(3)《史记》。(1分)韩非子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任意1点1分) (4)商业;手工业。(2分)

(·江苏泰州)51.(8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考历史考前试题 篇5

一、选择题

1.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是

A.珠海 B.深圳 C.海南 D.浦东

2.1993年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先进典型。这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加强国家干预经济

D.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是

A、城镇 B、大中城市

C、农村 D、沿海地区

4.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指导思想是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国两制”的构想 D.“两个凡是”思想

5.“它是一个伟大的转折,也是一个伟大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A.中共八大 B.新中国的成立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经济特区的建立

6.从1979年到1987年,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加1084万吨,棉花平均每年增产17万吨,油料、水果、牲畜等农牧产品产量1986年比1978年翻了一番。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政革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7. 原苏联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8.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不要像小脚女人一样”“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话提出应该是在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

C.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 D.中共十五大上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目的是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C.发展农业商品化水平D.扩大对外开放基础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共八大的发展体现在

A.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 B.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

C.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 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1.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华民族圆了一个又一个梦:独立梦、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世博梦等。中国的这些梦想得以成真的根本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一国两制”政策的实行

C.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D.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12.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使这里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了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这里的“伟大的支点”最有可能是

A.深圳 B.浦东 C.台湾 D.海南

13.当前中国已悄然进入了“民调时代”,民意信息逐步进入政府决策咨询程序。下列事件曾阻碍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实施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C.新宪法的颁布 D.“_”的爆发

14.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 像(见下图)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作为在改革开放中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已经走过了30多个春秋。请问这座城市是指 ( )

A. 上海 B. 珠海 C. 深圳 D. 厦门

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即使国际、国内发生许多大事,我们都始终没有动摇这个中心。这个中心是 ( )

A. 文化建设 B. 政治建设 C. 社会建设 D.经济建设

16.下述重大纪念活动举办最早的是

A. 文化建设 B. 政治建设 C. 社会建设 D.经济建设

17.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推动中国的发展。经济特区“特”在实行

A.“一国两制” B.特殊和优惠的经济政策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18.既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特区的是

A.厦门 B.宁波 C.广州 D.深圳

19.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

A.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B.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D.提出了科学发展的思想

20.伟大祖国60多年风雨历程中的几件大事中,按时间先后排列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

①“大跃进”运动 ②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_ ④中国加入WTO ⑤土地改革 ⑥两弹一星 ⑦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A.⑤⑦②④ B.⑦①② C.⑤⑦② D.⑥③④

21.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的是 ( )

A.经济特区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 D.农业合作社

22.中国农村改革的发祥地在哪儿?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是下图中哪两个省份?( )

A. 深圳; 1)2); B. 凤阳小岗;1)3);

C. 厦门;2)4); D. 珠海;3)4)

23.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B.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后者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24.学校准备开展以“改革开放的巨变”为主题的展览活动,某学习小组进行相关栏目典型素材的收集,其中不正确的是

A、党的会议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对外开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 D、科教兴国 两弹一星发射成功

25.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①都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6.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几次重大调整,其中发 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措施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7.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据此回答1-3题。

1、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是( )

A.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B.20中国加入WTO

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1979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对两图反映的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

①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施

②图一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二实行的是集体土地所有制

③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④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3、以下关于改革开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①对外开放是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一切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②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③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④我国已经逐渐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28.《联合早报》指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29.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下面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的措施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企业改革

30.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总设计师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二、填空题

31.请将代表下列经济特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A.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B.我国扩大开放的窗口

C.1992年开放的沿江城市---号称“龙尾”

D.西藏少数民族自治区

E.新疆少数民族自治区

32.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1)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 ______________ (思想行动)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进步思想,不仅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亚洲社会的进步。

(2)1978年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 ______________ (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 ______________ 体制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3.新年伊始,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全国,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集结号。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全国掀起_____________的高潮。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实行_________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4.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建立_______,其中_________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35.我国作出实行改革开放重大战略决策的会议是——

36.1984年我国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属于辽宁省的是——

37.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正确答案。

(1)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

(5)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三、问答题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节选自讲话

材料二:

(1)材料中提到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请问最早实行改革的乡村是?(2分)

(2)农民在领取土地承包合同后,获得了什么权利?(2分)

(3)图片一表明了什么?(2分)

(4)图二展示的是中国哪一城市?(2分)1990年,中央对该市的什么决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2分)

(5)综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中国梦?(2分)

39.一首歌曲,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历史的追忆。为庆祝祖国六十华诞,某校开展一次歌咏比赛,让我们从歌曲中找寻共和国的足迹。

主题:歌声飘过60年----共和国的记忆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东方红》 (1)为什么说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2分)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

----《志愿军战歌》 (2)写出两个志愿军战斗英雄。(2分)

“驱散乌云见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 (3)“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哪个地方获得了解放?(1分)

“•••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好》 (4)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热爱集体爱劳动,我是公社小社员。”

----《我是公社小社员》 (5)这里的“公社”是指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建立起来的,怎样看待这场运动?(2分)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春天的故事》 (6)“老人”是谁?请用简短的一句话评价他。“春天”的到来归功于哪一年召开的什么会议?(5分)

2014年历史中考试题 篇6

9.历史学家蒋廷先生认为:“中西关系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条约的内容或影响分析正确的是(B)

①《南京条约》使列强的侵略由沿海深入到内陆②《条约》使英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 ③《马关条约》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④《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 ①②③B ③④C ②③D ②③④

10.如何治理新疆?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出了答案,针对暴力恐怖分子,我们要毫不犹豫地展开“出重手、下重拳”的强硬作风;对待人民,我们心中则永远充满“柔情”。回顾历史,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曾在新疆设立行省。今年是新疆行省设立多少周年

(A)

A 130B 132C 136D 138

1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丽·斯若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勇气和胆法、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哀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佬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死斯若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B)

A 五四运动B 红军长征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

12.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子年,也是实现枣庄提速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一年。回顾改革开放,其最早的受益者是(C)

A 工人B 商人C 农民D教师

13.2014年5月14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县委书记”焦焦裕禄接事50周年纪念日,其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亲民爱民、求实奋斗、引发人们强烈的内心共鸣。以下和焦裕禄同属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的全国人民的图片是

14.任何一个伟大的国家都有伟大的梦想,中国有“中国梦”,印度有“印度梦”,两者的相似之处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B 1857~1859年印度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民族大起义

C 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

D 1953年中印就两国在新疆地区的关系问题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事物的因果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任何现象都有产生的原因,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下列因果关系搭配错误的是(B)

A 土地改革—固新中国政权

B 中日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资本主义经济治发展的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

D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16.中新网5月17日电,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17日表示:“克里米兰(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联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一决定很不容易。”这不禁今我们想起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的情景,当时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除乌克兰外,还有哪些加盟共和国(A)

A 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

B 俄罗斯联邦。外高家索联邦、立陶苑

C 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哈萨克

D 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爱沙泥亚

17.法国总统奥朗德邀请普京于2014年6月6日逋法,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偌曼底登陆战役70周年纪念活动。奥朗德说:“我们也许与弗拉基米尔·普京有分次,但是我没有忘记,也永远不会忘记,数百万俄罗斯人民在二战中献出生命,我们才能获得解放。”1944年发生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下列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其它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B)

① 斯大林格勒战役②德军突袭波兰③莫斯科保卫战④珍珠港事件⑤柏林战役

A ②①③④⑤B ②③④①⑤C ②①③⑤④D ①②③④⑤

18.当地时间,2014年5月5日11时许(北京时间16时许),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非盟总部就中非关系发表演讲。谈及中非同命运、共患难的奋斗史时,李克强说,50年来中非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结下牢不可破的友谊,非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下列关于非洲的历史,说法错误的是(D)

A 三百多年的“三角货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精壮的劳力,奴役贩子却大发横财

B 四十多年前,非洲兄弟和中小国家用轿子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抬进了联合国

C 1960年是“非洲独立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D 1990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非洲历史的结束.(10分)外交部部长王毅在2014年两会中新闻中心就„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答记者提问,就国际热点问题阐述了中方立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有人把当前的中日关系比作打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和英国的关系,您对此怎么看?

王毅:2014不是1914,更不熟1894。语气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做榜样。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在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只有真正坚持和平道路,不再说一套做一套,才能获得邻国和世界的信任。

材料二

新华社记者:今年中国将主办亚信峰会,和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两场重要国际会议。您能否介绍一下?您对两场会也有和期待?

王毅:今年中国外交一大特点是„主场外交‟,我们将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举办两场大型的国际会议。5月在上海举办的是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亚信】峰会,这是亚洲一个十分重要的安全合作论坛。11月在北京举办的是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探讨亚太经贸合作的一个主要的平台。这两大会议一个聚焦安全,一个聚焦经济,都是今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作为东道主,我们将发挥主场优势,提出中国主张,汇聚亚洲智慧,同大家一道,为这两大机制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材料一„„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中的„1894‟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该事件对中国产生怎么样的影响(1分)

答:(1)甲午中日战争(1分);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分)

(2)近代历史上中日两国„积怨‟颇深,除了1894年的事件外,日本侵略者还有许多侵华罪行,请你列举其中两条。(2分)

答:(2)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参与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细菌战等(只要答出两条即可得2分)

(3)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的知识,你认为中国和日本应如何正确面对过去的历史?(2分)答:(3)中国;应勿忘国耻,以史为签,面向未来,枯骨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提高综合国力,警埸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日本:应深刻反省过去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停止美化侵略历史的错误言

行,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人,放弃军国主义,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4)根据材料二,今年11月将在北京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请你写出中国第一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会议的时间、地点及会议主题。(3分)

答:(4)2001年(1分);上海(1分);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1分)

(5)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你有何感想。(1分)

答:(5)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23.(10分)2014年3月22日到2014年4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并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习主席的访欧之旅,传达的是黛墨书芳,他在公开场合及重要报刊密集发布演讲、发表署名文章。这些演讲和文章中,习主席多次引用古今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他到大量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像欧洲传达中国声音的同时,也展示了一个富裕深厚文化意蕴的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3月24日,习近平在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讲到,„作为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利用核能事业,如同普罗修斯带到人间火种,为人类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拓展了美好前景。‟习近平又引用到:荷兰哲人伊拉斯谟说过,„预防胜于治疗‟。材料二3月27日,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说: 我青年时代就对法国文化保佑浓厚兴趣,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我。读法国近现代史他别是法国大革命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1)材料一中提到的普罗米修斯源于希腊神话,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请你写出再现古希腊社会图景的文学作品和古代悲剧艺术推向陈述的剧作家。(2分)

答:(1)《荷马史诗》;(1分)索福克勒斯(1分)

(2)材料一中的伊拉斯谟是荷兰哲学家,是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文艺复兴起源于哪个国家?(1分)其性质是什么?(1分)这场运动对历史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

答:(2)意大利;(1分)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1分)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2分)

(3)阅读材料二,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什么?(1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答:(3)《人权宣言》;(1分)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分)

(4)先进的思想文化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请你就当前中国怎样进行文化建设,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1分)

答:(4)传承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批判的继承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24.(10分)世界格局,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美苏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随之结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将出访东亚和东南亚,以扩充与两个盟国之间的军事协定。奥巴马正努力为其宣传的重返亚洲战略恢复信誉。面对逐渐坐大的中国以及不按理出牌的朝鲜,美国将给盟友何种帮助以及承诺是亚洲关注的焦点之一。

——汇通网4月22日讯

材料二 “这并不是另一场冷战。毕竟,俄罗斯不同于苏联,并没有领导任何国际集团,也没有主导全球意识形态。美国和北约并不寻求与俄罗斯发生任何冲突。”

——美国总统奥巴马

材料三 21世纪世界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发展。美方愿与中方加强对

话,增进互信,进一步推动两国两军关系发展。

——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

材料四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

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

——国家主席习近平

(1)阅读材料一,回顾历史,一战后哪次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

序?(1分)这次会议签署的关于中国的问题的条约是什么?(1分)

答:(1)华盛顿会议;(1分)《九国公约》(1分)

(2)材料二中奥巴马提出“这并不是另一场冷战”,回顾历史,二战结束后美国实行了“冷战”

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1分)美国的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遏制共产主义;(1分)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分)经济上: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1分)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分)

(3)阅读材料三,中美关系历经坎坷。今年是中美建交多少周年?(1分)结合所学知识,思思考未来的中美关系怎样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1分)

答:(3)35;(1分)两国应该着眼于大局,立足长远,加强交流与合作;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妥善处理两国之间的分歧(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4)材料四中提到的“世界多极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写出一条即可。(1分)

海南中考历史试题 篇7

一、试题特点分析

数学试题依据《课程标准》, 符合《考试说明》的各项要求, 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关注社会热点, 重视探究性问题的设计, 考查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易、中、难”内容所占比例基本符合“7:2:1”, 有较好的信度、效度与区分度, 突出以下几个的特点:

1. 立足主干知识, 追求立意创新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题内容不偏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的主干知识, 追求试题立意上的创新。

(1) 以实际问题立意。如第6小题以“铺前大桥”投资的金额为背景;第7小题以选拔旗手为背景;第9小题以风筝设计图为背景;第14题以学生周末的活动为背景;第16题以农村合作医疗为背景;第20、21题则是以建设国际旅游岛为背景。

(2) 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立意。如第12、14、18、22、23、24题都有很强的数形结合思想;第9、18、22、24题赋予图形变换;第13、23、24题综合了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题目都有很强的探究性。

(3) 以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立意。如第12、13、18、20、23、24题渗透了化归思想、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 有很强的变通性, 可以有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立意是一份试题的灵魂, 是一份试题是否具有生命力的体现, 今年的中考数学试题立足于教材却高于教材, 提供了知识的背景、探究的背景、解决问题的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引导学生多视角、多维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 体现了“立足主干知识, 追求立意创新”的命题思想。

2. 把握基础知识, 关注学生整体

今年的数学中考试题力求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评价理念, 关注个性化评价, 严格执行考试说明有关规定, 70%的题目都是基础题, 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层次化, 命题的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经验相关, 考查的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根据“起点低、坡度缓、尾巴翘”的原则, 试题按由易到难布局, 题目之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梯度, 如选择题、填空题与解答题均从易到难进行安排, 即使是压轴题 (23、24题) 的各小题之间, 也由易到难安排, 关注到了学生整体, 满足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不同需求。

3. 结合社会热点, 渗透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这份试题也渗透了应用意识, 采用社会热点命制试题,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 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 “铺前大桥”的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是当前海南省居民议论的焦点, 以社会热点命题可以让学生明白数学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 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可以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应用意识。

4. 融会图形变化, 考查探究实践

2012年的中考题中出现了较多的动态性题目, 如第14、18、22、23、24题, 通过对图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图形变化, 融会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与运动变换, 让学生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图形, 从多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 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与实践情况。

5. 渗透数学思想, 关注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是指人们在研究数学过程中对其内容、方法、结构、思维方式及其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本质的认识, 是人们对数学的观念系统的认识。今年数学中考试题, 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如第11、14、16、20、23、24题渗透了函数和方程思想, 函数与方程是解决问题的模型。

如第9、12、13、14、17、18、22、23、24题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 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换解决数学问题。

如第9、12、18、23、24题渗透了化归思想, 需要转换视角, 把解决的问题转化为一个较容易解决的或已解决Á的问题。

如第18、24题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类讨论、逐类求解, 然后综合解决。

试题中渗透的数学思想还有“概率统计思想、归纳推理思想和隐含条件思想”等。渗透数学思想, 是近年来中考命题都重点关注的问题, 也是历年中考必定考查的内容,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是知识转化的桥梁, 也是学生数学能力高低的主要体现。

二、考试效果分析

1. 总体情况

2. 成绩分布统计

图1:近两年我省中考数学各分数段人数分布对比

从表3、图1可看出, 今年A一星和A两星人数减少, 高分段人数所占比例下降, 低分段人数所占比例略上升, 近两年各分数段人数所占比例分布曲线形态十分接近, 呈中间低两边高的“双峰”状, 高、低段人数相对均衡态势。

3. 各题得分情况统计

从表4可以看出, 得分率最高值为0.89, 最低值为0.12, 得分率低于0.5的题目有9道, 其中, 选择题1道, 填空题4道, 解答题4道, 有5道题有50%以上考生得零分, 得零分人数超过满分人数的题目有8道, 这些题中除了2道压轴题外, 均为基础题。

三、学生答题分析

根据中考改卷场反馈的信息, 学生的答题存在两个极端, 一部分学生的基本功很扎实, 答题很认真、很规范、很完整, 对于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能给出很有创意的解法, 取得较好的成绩;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概念混乱不清、基础不扎实、答题过程应付了事等不良现象。以下针对考生在六道解答题的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19题, 有两个小题, 分别是实数的运算, 解不等式组, 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属基础题型, 但学生得分率为0.45, 平均分仅有3.6。第 (1) 小题在根式的化简上出问题;第 (2) 小题在“系数化1上”出现失误———“许多学生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 不等号的方向没有改变”。

第20题, 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考查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应用意识, 得分率为0.52, 平均分为4.18分, 许多学生不理解这道题的题意, 不会运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

第21题, 是一道统计题型, 考查学生的随机意识与统计观念, 得分率为0.60, 平均分为4.78分, 学生失误的原因在于不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含义。

第22题, 是作图题型, 结合作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变化的理解, 得分率为0.48, 平均分为3.87分, 失误较多的地方是分不清点 (0、2) 是在y轴上还是在x轴上。

第23题, 综合“图形变换、全等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勾股定理”等知识点, 是几何综合题, 得分率较低仅有0.22, 平均分为2.33。这道题有三个小题, 按易、中、难三个梯度分布。第 (1) 小题的得分率相对较高, 但也还是存在着最佳解题方法的抉择问题, 一部分学生走的弯路太大;第 (2) 小题对于“是否是菱形”的证明, 学生不懂运用反证法;第 (3) 小题属较难题型, 学生不懂抓住图形中存在的等量关系, 构造方程求解。

第24题, 综合“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对称、角、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 是函数综合题, 属较难题型, 平均分1.53分, 得分率为0.12, 。有三个小题, 第 (1) 小题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得分率较高, 但是也存在不会运用“顶点式”公式的现象;第 (2) 小题证明“∠ANM=∠ONM”, 一部分学生能灵活运用“轴对称、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直线NA过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等证明出此题, 许多学生对此题找不到头绪的原因是不懂用“参数”去表示相关直线的解析式;第 (3) 小题需要分类讨论, 不懂得用参数表示相关线段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学生的整体答题情况看, 主要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审题不认真、缺乏良好的思维习惯、计算能力差、推理能力弱等”问题。

四、教学策略探究

分析2012年我省中考数学科学生答题情况与考试效果, 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也暴露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配合新课标的实施, 为了让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 特别提出如下建议:

1. 结合教材内容, 抓好基础知识

中考数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占绝大部分的分值, 70%的题目是基础题型, 20%的题目是中等题型, 数学主干知识与数学核心思想是必考内容, 近90%的试题都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数学思想”相关, 而且每一道试题都可以在课本上找到原型, 因此教材应是师生“教与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灵活运用教材, 抓住“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性质、定理与公理”等基础知识, 结合例题类型渗透“方程与函数、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与化归”等核心数学思想, 结合例题解答分析“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方法, 避免搞题海战术, 让数学教学回归课本, 让数学教学切实有效, 扎扎实实抓好基础, 减轻学生的负担。

2. 结合计算题型, 提高运算能力

当前,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基本运算技能的训练, 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 运算技能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瓶颈。分析学生的答题, 可以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答题的思路是正确的, 但是其中涉及的计算却错了”, 而且这个面比较大!这里反映出我们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数学教学应结合“数与式、方程、函数、图形与几何”等涉及计算的题型, 加强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 结合社会热点, 培养应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数学课程须关注的十个核心能力之一。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 在生活中几乎都能找到其原型, 今年中考题里就有一部分题目是来源于社会热点, 比如, “铺前大桥”的建设、农村合作医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都是当前海南的社会热点。结合社会热点, 挖掘其中存在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 更能让学生理解到生活之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 结合数学例题, 渗透思想方法

新《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四基”之一, 可见它在数学课程里的重要性,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是数学知识的精髓。分析学生的答题可以发现, 许多学生不懂得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不懂得用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究其原因, 很大程度上是没有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所致。数学思想方法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数学教材之中, 存在于每一道例题当中, 数学课本与课外的练习题上的每一道题都包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的时候应进行归纳提升, 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5. 结合学生成绩, 关注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 分析学生的中考成绩, 低分率大约有40%!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所制定的课程目标, 是任何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都可以达到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 但是为何还有这么多的学生获得低分?是教师教法不行?是学生学法不对?据调研数据显示, 这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有关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之中, 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去分析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五、总体评价

海南中考历史试题 篇8

1.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四大古都之一,联合国命名的世界文化名城,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枢纽和丝绸之路东方起点之一,被称为“九朝古都”。下列王朝中未曾定都洛阳的是()

A.东汉B.曹魏C.西晋D.北宋

2.一百多年前,我们这个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古文明国度突然被炮声惊醒,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世界的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下面关于这场战争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使中国人民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B.使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

C.使中国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D.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以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至此劳师袭远之寇乎?”因此,“不在先索伊犁,而在急取乌鲁木齐。”以上言论出自()

A.康熙帝 B.左宗棠

C.李鸿章 D.邓世昌

4.“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对于材料中历史信息的解读有误的是()

A.材料描述了辛亥革命时期的情景

B.“京陷帝崩”即北京陷落光绪驾崩

C.广州未经流血牺牲就取得革命胜利

D.材料肯定了报纸对革命的推动作用

5.这是一支历史悠久、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素有“铁军”之称。这支部队创建之初,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支部队赢得了“铁军”的称号是在()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6.邮票承载着历史,记载着过去。结合三枚邮票所反映出的历史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族能够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主要有()

七七事变 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

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顽强抗战③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④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的支援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法定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下面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①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帝斗争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月份牌广告画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商品广告,问世于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而广为盛行。右图是一张当时有关集体婚礼的广告牌,从该广告中我们无法读到的信息是()

A.该月份牌广告应该出现于1912~1949年间

B.该月份牌广告表明了当时人们受到西方文化影响

C.广告画中的场景反映了中国近代服饰、习俗的变化

D.该广告体现了“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的思潮

9.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尊严,打出了中国人的威势和豪迈。在三千里的广阔战场上,中国军人威风八面,用手榴弹加步枪的主战装备,创造了战场奇迹。这个战场奇迹()

①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②为中国争取到了和平建设的环境③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④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为此,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了()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税费改革

11.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随后,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出发展科学技术的“十二年规划”和“十年规划”,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新阶段。下列成就的取得不在此列的是()

ABCD

12.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下列图片中的建筑与三大宗教有关的是()

①希腊帕特②巴黎圣母院③嵩山少林寺④麦加大清真寺

农神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图示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运用图示法,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抽象问题形象化。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右图反映的应该是哪一个国家的历史()

A.英国B.美国

C.法国

D.日本

14.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下列事件不属于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的是()

A.英国宪章运动爆发 B.法国巴黎公社成立

C.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D.中国共产党诞生

15.2016年是凡尔登战役爆发100周年。这一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德法双方投入近200万兵力,共伤亡70多万人,属于典型的阵地战和消耗战,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把凡尔登战役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主要是用以形容()

A.武器的先进性 B.进攻的快速性

C.范围的广泛性 D.战争的残酷性

16.下面是某一国家1928年~1932年的主要工业的生产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判定,这个国家应该是()

比较

生铁产量

钢产量

轧钢生产

1928年

330万吨

430万吨

340万吨

1932年

620万吨

590万吨

440万吨

A.日本 B.苏联 C.德国 D.英国

17.这里曾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8.年代尺是我们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下面的年代尺描述了哪个国家的发展历程()

1868年1894年 1931年 1937年 1945年

A.日本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19.下列对几个国际组织定性不准确的是()

A.全球性政治组织——国际联盟

B.全球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C.区域性经济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区域性军事组织——华沙条约组织

20.世界由相互隔绝到连成一个整体,再到今天形成“地球村”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资本主义的发展 B.殖民扩张

C.民族解放斗争 D.科技的进步

二、非选择题(5小题,共30分)

21.(5分)在人类的历史上,劳动工具的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了划时代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并随之带动社会形态的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1)写出青铜时代中外代表性文明成就各一例。(2分)

(2)铁器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的大变革,图中铁器出现的时代,中国最彻底的一次改革是什么?欧洲奴隶民主政治高峰的出现与哪一历史人物的改革密切相关?(2分)

(3)思考劳动工具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试分析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什么?(1分)

22.(7分)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100周年。今天的中国仍要秉承百年来的文化觉醒意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使其成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又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材料二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而抗日战争又是中华民族最深刻最广泛的文化觉醒。抗战刺激了民族凝聚向心力,过去盘算自家庄稼和牛羊的人们,开始深刻思考民族存亡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王传利《中国需要新一轮文化觉醒》

材料三省思百年,以启当下。100年前,热切发起和响应新文化运动的是青年人;100年后,青年学人同样需回应大时代的新命题——改革已全面进入深水区,而与改革相匹配的观念探索和建设正当其时。

(1)材料一中说到的“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中的“君主立宪”指的是中国近代化中的哪一探索?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一中的“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4分)

(2)抗日战争中最能体现民族凝聚向心力的是什么?(1分)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对我们当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2分)

23.(6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②深圳经济特区、③长三角经济开放区、④香港特别行政区、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一批特殊的区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①和④特殊区域分别体现了我国的什么政策?(2分)

(2)②和④两个区域仅一河之隔,这两个特殊区域有哪些异同点?(2分)

(3)②、③、⑤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1分)

(4)以上我国设立的特殊区域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1分)

24.(5分)请将下列几个关键词组合起来,用120字左右的小短文加以叙述。(要求: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新航路的开辟苏联解体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25.(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伴随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当今世界实际形成了美国、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五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世界各个地区和许多国家。五个力量中心之间存在的相互竞争、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军事霸权主义受到更多的制约和限制,有利于世界的安全与稳定。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实在是一把双刃剑,好比一台空气净化机,它在促进各国经济加速新陈代谢,推动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的同时,有时还会运转不灵,带来空气的恶化,这需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们挽起手来,齐心协力,打造和谐的全球经济,营造和谐的“地球村”。

(1)依据材料一,分析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这一发展趋势对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2分)

(2)阅读材料二,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常常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原因是什么?(3分)

(3)面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局势,中国该如何应对?(2分)

参考答案

一、1.D2.B3.B4.B5.A6.A7.D8.D9.B10.A

11.C12.C13.A14.A15.D16.B17.D18.A19.C

20.D

二、21.(1)中国:甲骨文、司母戊鼎;外国:金字塔、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杠杆定律等。

(2)商鞅变法。伯利克里。

(3)工具的演进、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智慧等。

22.(1)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新文化运动。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3)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立足国情,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3.(1)①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反映了“一国两制”方针。

(2)相同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不同点:社会制度不同。

(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4)都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健康发展。

24.示例:新航路的开辟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之后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世界的主流。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但又加大了它们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比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25.(1)多极化。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总的来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又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2)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给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易产生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经济全球化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规则,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资源和话语权的缺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是发达国家财富不断积累,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贫困加剧,两极分化严重。

上一篇:学习型团支部策划书下一篇:公司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