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精选10篇)

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1

职技校附中 黄明芳

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一、多媒体导课——激发兴趣。在讲课时我用录像《地形知识简介》导课,即复习了以前学过的五种地形知识类型,为学习我国的地形知识打下了基础;又通过录像中的解说“地形对气候河流以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出了学习我国地形的重要意义,就是能用课本上的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在新课程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基本理念。这短短的1分钟的录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这一节课的学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简洁明快,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思维能力。

1、读图、析图,使学生能力更强。要想使学生摆脱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就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通过自己的读图和析图时间去获得知识,在分析我国地势特点时,我先出示了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通过读图从整体上去分析我国地势的特点,对我国地势的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又通过沿32°N的地形剖面图结合4个问题:

(1)、我国地势可分为几级阶梯?(2)、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是多少?

(3)、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别位于第几级阶梯上?(4)、我们学校位于哪一级阶梯?然后让学生分析剖面图来得出结论。学生析图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2、绘图、解图使学生思维更新。绘图是读图的提高和再创,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办法。在讲我图地形特点之一——山脉纵横分布这个重点时我让学生在课本中“看到了什么”在图中“找到了什么”的基础上,进而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在空白中国政区图上把我国主要的山脉按走向画出来,并且边画边记,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不仅掌握了山脉的名称及其位置分布,而且发现了一些分布特点,找出了山脉的记忆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在讲《中国地形》这一课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山脉→分析出山脉是地形骨架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找出“骨架”的中间是“地形区”,分析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又由地形看地势而分析出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

虽然这节课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令人遗憾之处,如果让我再讲一遍,我除了发扬上述优点之外,我还会努力做到:

1、在授课过程中,更好的调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把思维拓展“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作为课后讨论题展示给学生,这样就在新课结束时,留下悬念,让学生欲罢不能,深化地理学习兴趣,还可以与导课录相中“地形对气候、河流及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相呼应。

2、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口头上的赞许和掌声之外,我会比现在用更多的手段来激励学生。如把学生画的优秀的山脉图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给全体学生,既表扬了个体,又让其它同学有了学习的榜样,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2

本节公开课的课题是《中国的地形》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目标是: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对地理事物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和推理的能力。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学习和欣赏,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上公开课之前准备了教学设计、课件、课堂中的材料等。通过通过此次做课,我有以下的认识。

本节课用歌曲作导入,优美的旋律,缤纷的色彩,平息学生一切杂念,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有一个浅显的了解,心中却已丛生万般自豪!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根据地图,让他们根据自主学习的内容结合地图进行讲解。如:分析中国的地形特点时,利用“中国的人口分布图”、“中国的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的铁路分布图”等,让学生看图分析,为什么我国的人口、年降水量和铁路如此分布?归纳出我国的地形特点。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的表述上避免了冗长的文字叙述,文字表达比较简洁,适当减少了很多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加大了“活动”、“阅读”、“思考”方面的篇幅内容,使“活动”、“思考”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中使用了合作探究式学习,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适当进行延伸,拓展学生思维。关注身边的地理,联系实际生活。如讲地势对河流的影响的时候,引用一些古诗句,把学生带到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意境中来,对学生有很大的感染力。不足之处:本课主要采用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由于内容安排过多,时间偏紧,教学方法变成以讲授法为主,读图找规律为辅,使教学活动变得有些单调。在语言组织上不够简练生动,一节课下都是老师在平铺直述,不够生动形象,缺少感染力。在安排小组讨论时,安排讨论问题不够明确,学生似懂非懂,讨论效果不明显,积极性不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有如下感悟:

1、教学方式需进一步改变,语言要有感染力,要积极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教师要精讲,重难点突出,讲解一定要到位,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地形图的阅读课后教学反思 篇3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难点。等高线绘制原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过程比较繁琐,采用传统教学时间较长,短时间很难完成任务。那么通过采用Flash动画演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学生能非常直观看到,达到认知统一。另外通过等高线图与地形景观图对应呈现方式的展示,不断冲击学生视觉,使学生对该知识点印象深刻。

2、学练结合,符合农村学生思维过程。农村学生应变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已学知识不能灵活应用。采用了动画演示时间较充足。

不足之处:

1、没有让学生亲手制作地形模型,给教学留下一点遗憾,争取在以后的拓展课里进行。

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4

渭南市临渭区吝店中心小学 冯伟

这节课为了让学生弄清楚地球内部运动会引起火山和地震,进而引发地形地貌的改变。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收集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以此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内部的情景还是比较陌生,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给学生播放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视频,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进而逐步贴近生活。

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2、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过多地以教师讲述为主。课件本身只该是教师的一个辅助工具,但现在它却成了完全的主导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按照我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学习,没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

2、师生互动不够默契,许多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茫然不知所措,多部分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却扮演了观众的角色。

3、教学环节的链接不够流畅自然。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多:了解地震和火山、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模拟地壳运动、解析地形案例。尤其是当认识了火山爆发,转而进入讲解地壳运动时,我只是以介绍的形式向学生阐述六大板块及漂移运动。对于我来说,当然明白这是教学的需要,接下来就是讲解板块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形运动。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莫名其妙,前后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联系性。小学科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者,带领他们共同探索、求知,而不是直白的阐述观念。在处理各环节知识时,需铺垫设疑引导学生产生一定的求知欲,进而共同探索去解决这一问题,层层递进式进行。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篇5

本节课学习内容主要包括: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对于“地势西高东低”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一幅地势剖面图和三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而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为了达成教学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教学设计采用分组分享教学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

教学方法 分组分享教学法 ★

教学课时:1课时 ★

课型:新授课 ★

教具: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回忆一些国家的地理,让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组成要素?(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导出)要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也需要从上述内容去总结,而本节课首先从“地形”方面去学习、去体会。【分组分享活动一,引出本课目标】

(六人为一组,先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

关于我国的“地形”,我已熟识的,我想知道的。(通过主动分享,提出教学目标,教师最后展示)【过渡】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去描述的。所谓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是中国哪边高,哪边低的问题。【分组分享活动二,“地势西高东低”的学习】

step1、分组讨论:我根据

分析,得出。

{ 讨论假设:根据“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中国地势剖面图”,提出:我国哪边高哪边低,即地势如何?根据平均海拔高度,我国地势可分成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各级地势阶梯分别有哪些主要地形类型?} step2、教师引导:结合教材p、20页“活动”1-3去讨论,并完成

step3、自由发言:除分析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或地势剖面图外,要将“活动”完成 step4、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得:地势西高东低 【分组分享活动三,读图、析图、绘图能力培养】

由学生阅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入,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作出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我国地势特点。

step1、教师叙述引导:分层设色图是一种在图上用不同的颜色代表所在地区的海拔高度的地图,要更好地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势剖面图。step2、举例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 假设:在讲台上有一个馒头,竖着,沿馒头中部切开,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馒头的剖面图。地势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而如果将馒头画一幅俯视图,得出的就是馒头的分层设色图,对着地形描绘就是地形的分层设色图。

step3、学生分组分享绘图活动:参照教材p、20页图2-1“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另外,请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画。

step4、教师点评(期间注意巡视,做出及时辅导)【分组分享活动四,“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step1、教师设问:事前备好两幅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一幅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一幅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让学生分析比较,讨论探索,判断利弊。step2、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step3、教师归纳总结:〈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过渡】可以说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自然环境的一大优势。那么,构成这一大优势的基本骨架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分析,得出: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则镶嵌其中。)

【衔接】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要了解纵横交错的山脉,首先要懂得根据走向来判断。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划分为: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以及弧形山脉。【分组分享活动五,山脉“走向”的判断】

step1、教师引导:先给出填空“一

山峰,一

山脉”,让学生填写量词,后要求用语言表达山峰、山脉的最大区别,问如何用图形的形式来表示。step2、学生分组分享讨论、回答。step3、教师概括:用图例说明山峰与山脉的区别,并讲述山脉是有一定延伸方向的,其延伸方向即走向,表述时是将延伸的两端方向相加。教师板书几组不同类型的走向,让学生说说其延伸方向。

1、东西走向

2、南北走向

3、东北-西南走向

4、东西走向

step4、学生分组分享活动:一人画线段,一人说走向。

step5、指图学习: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任指几条山脉的走向让学生判断,如大兴安岭、秦岭、昆仑山等。

【分组分享活动六,主要山脉的学习】

step1、学生活动:读图思考我国山脉按走向大致分为几组?各组走向的山脉中分别有几列山脉?名称是什么?以及,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在图上有什么规律?(小组分享,然后派代表进行集体分享)

step2、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在山体上。引导学生每找出一条,教师就在教学挂图上相应位置指出。

step3、教师补充: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界,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其雄壮、神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及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step4、学生分组分享活动:“山脉构成地形骨架”填表活动

step5、教师小结:各种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错,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若干个地形区;山脉常成为各地形区之间的界线。

step6、教学片段欣赏:“中华五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分组分享活动七,课堂小结】

(回应教学目标,想想:“我学到了

。”)【布置作业】填充图册相应联系 ★

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

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

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6

小学六年级体育《自然地形跑》教案及教学反思

本课的大部分活动是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的,不过因为本课是跑的练习,学生的体质差别很大,所以本课中所有的组长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游戏时的组长由老师指定善于调控的同学担任,柔韧练习时由常规组长担任,自然地形跑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能选择了小组,推选了小组长,正因为小组长的不断变化,使得本课的骨干作用体现得非常好,而且最值得高兴的是学生分组的要求很明确,跑时也基本能听从组长的带领。

中国地形区教学课件 篇7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我国地势特点和地形特点。

四、教材过程:

一。复习地势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的地势,分成三级阶梯。三级阶梯之间是以什么作为分界线呢?(以山脉作为分界线)一级阶梯和二级阶梯之间的分界线是哪些山脉呢?(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哪些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看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和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等山脉图片并过渡到本节课的重点:了解我国的山脉之谜。

读地图册第10页我国地形图分布大势。

老师:我国的山脉像一条条巨龙横卧在祖国大地上,呈条带状,向两个方向延伸,延伸的方向即为走向。(举例:如大兴安岭沿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延伸,即它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

三。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山脉的走向多样,我国的山脉有5种走向,现在大家找出这些走向的山脉,在中国空白地图画出山脉线条,并写出山脉的名称。

讨论:小组讨论,完成5种走向山脉的绘制

总结: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类如下:

1、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2、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3、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5、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四。活动: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进行贴图活动,将各座山脉的纸片贴到地图的相应位置。

总结:(修改学生贴错的地方)纸片的颜色不同,分别以5种颜色表示五种走向。(清晰展示各种山脉的走向)

板书:边讲边画用不同颜色粉笔画出来,如下图

老师:这就是我们今天重点学习的山脉之谜。

过渡:各种走向的山脉纵横交错,形成我国地形的基本网格,将我国的地形分成若干的地形区,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等地形区。

五。四大高原,谈论四大高原的特点

首先通过观看视频,注意听视频对四大高原特点的描述。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四大高原的地形特征。(青藏高原—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黄土高原—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崎岖,多喀斯特地貌)

六、四大盆地,观看视频,总结四大盆地的特点

提问:1、被称为“聚宝盆”之称的盆地是?

2、海拔最高的盆地是?

3、有“天府之国”称呼的是?

七、三大平原,观看视频,总结特点

八、练习:下列山脉中,属东北—西南走向的是( )

A.昆仑山 B.天山

C.长白山 D.祁连山

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 篇8

第三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势于地形

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本节课主要学习我国的地势基本知识,为今后学习中国地理打基础。目标为认识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势特征,了解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分布和特征。

1、以课文开头的“探索”活动,独特的“倒淌河”(同时电脑投影图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这条河为什么叫做倒淌河?难道河水真是从低处流向高处吗?然后通过倒淌河名称的由来,推测我国地势高低的总趋势。

2、中国的地势特征内容以“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及沿北纬36°地形剖面图”入手,配合电脑投影,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找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然后借助地形剖面图读出这几个地形区的大致海拔:青藏高原约为3000~5000米,黄土高原约为1000~2000米,华北平原在200米以下。在此基础上,自然总结出我国地势高低的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3、要求学生用笔在课本的图中绘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并在阶梯上写出阶梯名称。

春教学反思 篇9

王海楠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阐述,抓住了春的特点,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旨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揣摩、口味语言,把握作者的感情。同时,学习和借鉴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下面我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进行梳理:

导入新课能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课前我与学生交流了十一长假出游的经历,学生热情较高。上课时我顺势对学生进行引导:

“我们刚刚放完十一小长假,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同学们也都出去游玩了。其实不光秋天,我们一年四季的景色可谓千姿百态。有一首诗说的好:‘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同学能会想起古人都用哪些诗句描写四季呢?”学生正想回答,其中回答描写春天的诗句较多。老师总结:“其实,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春天似乎格外惹人喜爱。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江南的春天。这样的开场白吸引了同学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检查预习。

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课文,这个环节,我主要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把握重要的知识点,一带而过。

三、让学生在听中感受美。

让学生听录音,在音乐的伴奏下,让学生试着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四、理清课文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盼春、绘春、赞春。在绘春中又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这一部分内容只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他们基本都能自己找出来,然后在全班交流即可。

五、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画反复朗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对于这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补充。多年来,我们语文学习惯于“满堂灌”,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用理性肢解禁锢学生的审美评价想象;习惯于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习惯于老师当主角,学生当配角。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学生被动接受,觉得语文课越来越索然无味。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地去认真读书、独立思考呢?这节课,我主要让学生自己找句子,然后自己来来赏析。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认真读书了,谈感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也是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

领略课文的“美”,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富于教益的精神生活。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奋努力的崇高理想。

六、学以致用,让学生试着写。

朱自清先生能用他的生花妙笔幻化出如此多彩的春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主要得益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和深厚的文字功底,全文中的修辞手法俯拾皆是,作者把情与景很自然地结合起来。现在虽然我们不处在春天,不能亲自感受无限的春光,但是秋天也有无穷的魅力,它也是许多文人笔下经常描写的季节,相信同学们也对秋天的景物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试着运用《春》中写景的方法,选择秋风、秋雨、秋阳、落叶等秋景中的一个方面,写一篇“秋”的文章,写出自己观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学生基本能选择一个角度描写秋天,并且用上修辞手法,只是语言的表达有待于进一步练习。

当然,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本来觉得时间比较宽裕,所以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有些多了,所以课堂教学有些前松后紧,本来打算当堂练习的秋景片段描写一节课没有完成。

二、课上对课文的朗读还不够充分,朗读课文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粗略。还要采取单人读、小组读、男生读、女声读及自由朗读的形式,在读中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些问题问的还有些碎,怕学生抓不住问题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问题的用意。还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今后的设计时还要细心。

江南春教学反思 篇10

认真备课与仅求完成教学任务的结果大不一样。

因为组内的老师以及主管教学的校长要进行听课,所以自然不能像平时上课那样随意,都想上好课。为此,课前我自己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资料,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观看教学视频等,在自己理清了教学的思路后,才着手进行备课。所以我的这堂课,真是彻底打破了自己以往教学古诗的模式,不再仅仅拘泥于讲、抄、背,主要是以“赏”为主。课堂更为活跃,更有趣,更生动。

这堂课我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有两处:一是穿插了大量的学过的古诗词。用回忆、复习古诗词的方法,来更好地掌握、理解教学内容。如:在理解“绿映红”这个“映”字时,我们就联系了“人面桃花相映红”中的“映”字帮助理解。在讲“酒旗风”的这个“风”字时,我们也联系了以前学过的许多带“风”字的诗句对比学习。二、对诗歌中字的赏析比较到位。学生们首先不会讲,不知道怎么讲,于是我抛砖引玉先讲了个“风”字。接着学生们就讲到了“啼”“烟雨”“映”等等,就在对这些字的赏析中,体会到了诗的美。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下一篇:撤诉的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