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5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

马士和小学

王宁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核心素养,与素养不同。在内涵上都是谈素养,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东西。语文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过去做过很多总结,在知识教学时代,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知识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现在看,有一点狭隘了。之后,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听说读写思。听说读写是四种能力,后来觉得思考也是语文科不可或缺的,就补上“思”这个重要行为。这些是能力要点的核心。素养的开口更大一点,而且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个东西应该是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要求的落实双基,就应该成为这个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要成为核心素养。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层次,谈知识核心、能力核心都没有问题,进一步延展到文学、文化、以及人文化的时候,很容易收不住口。过去语文科教学越界的时候很多,上成政治课有之,上成历史课有之。现在文章的内涵扩展了,新闻、说明文、科技文,各类应用文进来了,于是一些课堂开讲医学、宇宙学、科学知识等。还有的老师,在语文课,与学生大谈人生观、价值观,似乎在上哲学课。

在提出双基的时代,我们把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较多停留在语言层次上,较少关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关怀。这样的教育就死气沉沉,一点趣味也没有。语文的美感,除了应用语言的准确和优美之外,还在文章内蕴之美。这是具有较强人文性的。因而在1992年韩军老师提出弘扬人文性的主张。这个学术观点所反拨的现实是,语文科不要过于知识化,沉到语言知识的底子上,缺乏对于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视和培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2

一、教师的学科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是教师学科素养的灵魂。当前,语文学科教师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课堂主问题得不到准确的切入,教师不能有效把握某篇课文的真问题、重难点,以致课前导学单不能规范地设计出来。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学科素养问题。要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关键在于勤学乐学,勇于实践。教师要认真学习各种教育教学专著,了解教育前沿理论,理解具体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的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策略。对于学科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深谙学科内涵。要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合格人才。

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

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要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这需要语文教师有深厚的学科素养,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考验的是教师的睿智,教师的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品格和语言应用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本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科素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式教学等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着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考验一位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例如,在《曹冲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何从别人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称象的第一个方案,是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但“谁有那么大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因而方案不可行。方案二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再称,这个方案也不可行。曹冲借用方案二“化整为零”的思想,形成合理的第三个方案:先把大象赶上大船,看船身下沉多少,沿水面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至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石头重量即知大象重量。曹冲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方式,正是学生所要学习的,即从不合理的方案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加上新的思考,形成新的合理的方案。又如,在《第一次抱母亲》教学中,教师可从三个“没想到”展开文本的叙述:“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经过“愧疚”的情感变化过程,最后才“突发奇想”抱母亲,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体验浓浓的亲情,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文本解读缺乏深度、语言表达有时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忽视表达中的人文情怀。这些反映出学生语文功底不足、实践经验欠缺,也反映出学科素养的低水平状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秀的品格。“照着做”“我以为”“找问题”,是一个能力与素养提升的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据此精心设计导学案,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无形中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着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终身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紧迫任务。于永正老师说,我是在用自己的素养教学生。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取决于语文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具备过硬的学科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注重锤炼教学基本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强化专业能力,培养专业情感,有效促进学科素养迅速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

[2]韦芳.在文本细读中实现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10(10).

[3]黄淑琴.语文学科特殊性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小学语文学科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3

在四大核心素养上“扬长”

人文底蕴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编者选编了将近500篇文质优美的文章作为课文和其他学习材料。长期以来,语文教师正是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文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理念、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的。例如:小学阶段引导学生阅读和背诵的大量古诗词,能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而《假如》《触摸春天》《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文章,能引导学生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等大量描写艺术魅力的文章,能培养学生发现、感知、欣赏和评价美的意识的能力。

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方面有较系统的设计。例如:在许多课文中设计了“小泡泡”,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问题;在高年级的语文园地中设计了“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对单元学习重点进行整理和反思;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对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了着重培养,如安排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这样专门介绍信息技术的文章;在一些综合性学习中,对利用网络搜集信息的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如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健康生活 小學语文课程在“健康生活”方面注重引导学生关爱自己的“身”“心”。例如:《棉鞋里的阳光》《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课文引导学生要健康、安全地生活;《爬天都峰》《陶罐和铁罐》等课文彰显着要有积极的心理、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指导思想。

责任担当 例如:《我选我》《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桥》等课文,体现了小学语文课程在“责任担当”方面的培养意识,从对自己、对班集体的责任担当逐步发展为对社会、对同一片蓝天下的全世界孩子的关爱和责任担当。

从以上的简要列举,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小学语文学科对“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内容十分丰富,这是“长处”。广大教师可以充分地“扬长”,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如:既可以在教学时立足文本对学生进行涵养和训练,也可以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书籍,进行相关综合性学习和社会实践,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打好以上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

在两大核心素养上“补短”

仅从人教版教材来看,小学语文在“科学精神”“实践创新”方面选编的课文不多,每册课文中仅有一两篇体现“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的课文,所占比例较少。这样的选文编排数量,造成教师在两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上重视程度不够,是小学语文课程存在的“短处”。为了使学生在六大核心素养方面全面发展,必须把这两个短处“补齐”。

科学精神 例如:《兰兰过桥》《太空生活趣事多》《农业的变化真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千年梦圆在今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我最好的老师》等体现科学精神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稀有而宝贵。为了培养学生在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方面的科学精神,教师自身应开阔眼界,以一篇带多篇,以一篇带一本,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科学世界。《语文课程标准》在附录中建议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儒勒·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十五岁的小船长》等;课标还建议阅读“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就可以把中国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贾兰坡的《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带到学生面前。

实践创新 例如:《乌鸦喝水》《称象》《邮票齿孔的故事》《充气雨衣》等体现实践创新的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最少。实践创新素养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三个要点。语文教师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多阅读相关的作品、报纸、杂志,观看电视节目,开展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在作品方面,可以推荐《从小爱动手:给孩子的130堂创意实验课》《和老爸一起动手酷发明》等书;在电视节目方面,可以推荐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工匠》节目;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可以分三个方面开展专题活动,如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劳动意识方面的专题活动,也可以就家庭、学校、社区中常见问题等问题解决方面的专题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通过剪纸、雕刻、泥塑、拼接和电脑三D打印等技术转化为有形物品等技术运用方面的专题活动。

结束语

我国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是一项针对从幼儿到大学时期学生的总体框架,是一项长远的培养目标。6年的小学学习生活,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涯的较长部分,且是基础部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现小学阶段培养目标上责任重大,面对这个新兴课题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地方,应立足课程,扬所长,补所短,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贡献教育智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4

1.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学心能力。语言能力是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基础。这四个维度中,语言能力居中,另外三个板块形成一个圈将语言能力包围在里面,说明语言能力是要放在这几个维度中去培养。即:在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2.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就是通过活动来培养的,把听说读写贯穿在语言能力中。现在新的学科素养除了听说读写还加进了 “看”,即听、说、读、看、写,为什么要看呢?类似我们打开网站,除了读文字外还会跳出很多窗口信息,所以需要快速处理映入眼帘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还有多层次的立体信息,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听、说、读、看、写。还有一点是要让学生在社会情境中理解与表达,就是在真实的情况下理解与表达。现在教材学习是让学生对话,但是对话只是在书面上的,其实现实环境不这么说话,所以不能这样去培养学生。还有一个方式就是 retell,我们传统的方式就是 retell,以后去公司工作了,老板会让你

retell 吗?不可能。所以就必须要开发教学方式,打开视野,让学生接触更多更新的东西,不然我们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教学的话,学生是参加不了应试的,在应试中只能处于被动的、低分的状态,现在的考试都是考察能力了,再天天听写、默写、刷题,不让学生读新闻,不谈论生活中的话题,学生是根本没办法应试的,在应试中也就只有低分。教师应带领学生坚持读报读新闻,世界在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就读什么事情,是不是远远比只教那本教材、那几个语法要好呢。而且可以看看我们现用教材出版的时间,是 2006 年出版的,都已经隔了多少年了,教学还停留在只教教材的话是教不下去的,这样的老师也一定不会是学生喜欢的老师。英语教学应加入了很多实时的内容,学生就会很喜欢来读这些东西。有些老师可能会说自己的学生不出国,他们学英语就是用来考试的,但是老师们想一想,现在考试都变了,学生都没法应对了,他也是学不好的。所以英语教学必须要改革,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教下去,自己辛苦,学生也辛苦,也会觉得无趣,达不到好的效果。

3.对未来教学的启示

(1)英语是语言的课堂、真实的课堂

英语和语文一样,是语言的课堂,是比较真实的课堂,真实的课堂里面就不要一味地讲教材讲语法、讲那些和学生不切合的东西。英语的课堂必须教会他、学生说话、教会学生交流,让学生说出他的感受,老师和同学交流出自己的感受。我们应该在这样的课堂里去真实地培养人。

(2)打开视野、改变英语教学方式

英语教学必须改变一成不变、刀耕火种的传统教学方式。英语考试在变,比如说听力,以后出题的方向就会是,试卷上是 Where is the woman going forholiday? A Canada B Italy C Tokyo 如果以前考试的话是只转一个弯,出现哪一个就填哪一个。但是现在的听力考试会是 Where are you going for holiday? –Last year I went to Canada, and my sister is coming back from Tokyo.I guess we will go to Italy.这就是说在做英语听力的时候必须要转很多个弯,要考学生很强的信息加工再次处理的能力。再比如阅读理解,以后阅读理解就是给出一篇短文,然后提问这段中的某两个单词体现了作者想表达出的意思,就不会再是给一道题然后再选 ABCD 这种模式。这说明以后出题的方向都是要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就要定于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年级把必修这个课本压缩到三节课甚至更少,然后增加补充阅读。现在最重要的能力是词汇和阅读能力,就是说只要把这两个能力培养好了,就不会害怕题型的变化了。

(3)高三会完全进入应考模式

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5

九龙小学 徐润丽

毛主席曾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这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更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在核心素养的召唤下,作为教师的我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核心素养的教学路上走得更远。2018年3月17日—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教育梦——聚焦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观摩活动”。

活动中,我聆听了贲友林、任敏龙、朱向阳、房昔梅、沈勇五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彩绝伦的“真”数学示范课和直击数学核心素养的讲座。让老师们零距离的接触和感受教学名师的风采与魅力,感受他们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与厚度,感受他们精湛的教学造诣和深厚浓郁的数学文化底蕴。

一、在贲友林老师的《年月日》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张自主学习卡:

1.关于“年月日”,我知道了什么?

2.关于“年月日”,我的疑问:

3.我收集有关“年 月日”的知识,数学故事:三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兴趣,他们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在这张小小的纸上写下自己的对于“年月日”所掌握的知识,同时大胆地提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和想要知道的知识。但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当时有点担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他能知道什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呢?特别是数学故事,老实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但后面学生的表现令我大吃一惊。基本上每个学生都对“年月日”了解一二。

贲老师大胆地让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的学习卡,说出自己知道的和想知道的,让其他同学来帮他解疑解惑。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风采一次又一次赢得了台下老师们阵阵的掌声。特别是最后一位同学展示关于大月七个,小月四个,二月只有二十八天的由来的故事时,台下的掌声变成了惊叹。

二、多看看教材。教材内容是经过编者深思熟虑,集许多优秀思想才写进来的,书上的每幅插图、小精灵说的话,每道习题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只是由于老师的钻研程度、领悟能力、教龄等影响,有时未看懂,但这并不代表你永远看不懂,相信只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慢慢地你就会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因为懂得编者意图,教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三、怎样教比教什么更重要。

以前总认为尽心尽力地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就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如果学生不懂,还很负责地把学生留在教室,给他补课,这是我以前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经过听讲座,这种思想有点颠覆,有时想想也是:你是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还是要“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呢?”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有时我们在课堂更多关注的是学困生,某个知识点,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往往你会提问学困生,如果他不会,你会请一个优生先回答,再问学困生,如果学困生还不会,你会再请一个优生回答,最后再问,这不正是让一群孩子停下来等他吗?还有一些老师,学生经过你这学期不断地给他补差,他也许真的及格了,但下学期一抽测,又跑回三、四十分,老师气了个半死,其实这都是由于老师没有认识到这犹如弹簧,你一使劲,它又就绷紧,拉得很长。等寒假一过,一放松,这又弹回去了。每个人是个体的,是有差异的。我们要正视“差异”,不知大家听过“花圃里的玫瑰”吗?讲的是早开的玫瑰绽放得很灿烂,但就是有那么

一、两朵,依旧还是花骨朵儿,园丁要做到的只是给它不断施肥、浇水,给它营造一个适宜开放的环境。老师其实有时候就像园丁一样,上课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每个人都向前看的氛围,你的课堂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学懂了,学通了,但只要每个学生投入到课堂中来,只要学生都愿意学数学,哪怕他学得不是很好也行。所以老师有时候真应该多花点时间来思考:我到底怎样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要做到这些,都应该建立在读懂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

任敏龙老师的示范课《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突出了数学课的数学味,凸显学习过程中的数学思考,重视建立模型,把长方体认识的多重视角融为一炉,通过相互比较、验证,深化学生对图形的本质理解。讲座《小学数学中的大道理》,以生活中的多种数学实际问题为例,基于关键特征的推理、运动的推理,领悟数学中的大道理:多样视角、运动变化的学习价值与联系的观点、数学来源的多样性与多元表征、数学联系的紧密性与核心概念。朱向阳老师的示范课《植树问题》,在孩子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归纳,渗透变与不变,建模等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让老师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如此精彩,充分体现了化归思想、点与线的一一对应。讲座《变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同课异构教学例谈》,朱老师从一个笑话、一个影片引发教师的思考,再从一个教学实践出发,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五节相同的课却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呈现出一种崭新的视角与方法,让老师们茅塞顿开。

房昔梅老师的示范课《猜猜誰會赢》,利用绘本创造故事情节,掌握准确计算和估算,课堂中充满学趣,简约而不简单,同时她的异地教学方式,让大家了解了台湾与内地教学上的差异,带给老师和学生不一样的视觉盛宴。

沈勇老师的示范课《大魔术师之反序数2》,让学生在数学魔术中,发现一些规律并归纳为数学问题:9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神奇。专题讲座《适合儿童真实成长的数学好课》,他认为数学课应更有点意思,应适合儿童的真实成长,应让孩子更生动的成长、更快乐的回忆,孩子的成长不能替代、过程不可逾越。

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心得 篇6

在2015年10月19日“蒲公英在飞”工作坊第一次集中研修活动上第一次听了马云鹏教授的讲座——《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案例分析》,并且在随后网络研修中又一次听了马教授的讲座。我对数学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数学素养是指当前或未来的生活中为满足个人成为一个会关心、会思考的市民的需要而具备的认识、理解数学在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认识、理解和处理周围事物时所具备的品质,通常是在人们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应当特别关注的10个“能力”,即 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我们也可以将这10个“能力”理解为数学的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和价值。

核心素养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篇7

关键词: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93-1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来源

“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下简称“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经合组织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即 DeSeCo )研究项目,此时并未在项目名称中直接使用“核心素养”一词,但2003年出版最终研究报告《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时,则使用了该词。

什么是素养?辞海的解释是“修习涵养”。如此一来,“素养”一词的释义就非常清楚了,说白了,就是“通过修习以后所获得的能力”。那学校教育本身就是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进行提升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可以说,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自身能力是不断在增长的。换句话说,学生自身的素养是不断提升的。

那又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经合组织界定为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2)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3)不仅对学科专家重要,而且对所有人重要。

从这三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可以看出,“核心素养”是一种对所有公民都重要的、能够在复杂多变环境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去完成个体目标,并产生积极结果满足个体自身需要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经合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所强调的要点是:(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种能力能够满足个体和社会的重要需要;(3)这种能力既与特定情境相练习,又能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具有广泛迁移性;(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他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人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它对所有人都重要;(6)这种能力具有21世纪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它是“21世纪素养”。

显然,“核心素养”是不同于“一般素养”的。它是一般素养的高级形式,是一般素养中的精髓和关键。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去看学校的课堂教学,对其教育目的层级化要求更加具体了,也更具现代化与科学化了。

三、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1.对生命的感知和体悟。生物学科是充满生命力量的学科,处处都体现着生命现象和规律。学生在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奇妙。例如,在学习单细胞生物这一章节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草履虫的游动,那种兴奋和激动对年幼孩子心中的积极性的冲击和带来的那种生命科学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学科活动感知到生命科学是“活的”,从探究活动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活力,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让学生慢慢感悟到生命的奇迹和伟大。

2.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曾经,我在“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物体表面爬得快”这节课上问了学生们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一个陌生人仗着你比他小很多,就强迫着你去给他干一天重活。晚上结束的时候他狠狠地打了你几巴掌,然后骂你滚蛋。你会是什么反应?”学生们惊呼:“哪有这样差劲的人?!简直是混蛋嘛!”我说:“对啊,我也觉得这个人是混蛋。那我问你,当你结束今天实验以后,你怎么处置自己手中的蚯蚓?”课堂瞬间静了下来。这时一位男孩说:“如果,我把蚯蚓无情地杀害了,我觉得自己比那个混蛋更混蛋!”学生们听后哈哈大笑,却纷纷点头称是。这个场景给我的触动很大。我们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应该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孩子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缺少这一环节注定是不合格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每一位“小公民”都很重要,是必备的核心素养。

3.对自然的认识与珍惜。对自然的认识是不同于对生命的认识的。因为自然不仅包括生命物体,还包括非生命物体。生态学概念中阐述生物和非生物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完整的系统。单一地去认识生命现象和探究生命规律,而忽视了另一部分是不够科学的。生命现象是建立在非生命物质基础之上的。作为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对自然的完整、科学、系统的认识是显得十分有必要的。翻了国内外部分的《普通生物学》教材,也不难发现其中学习生物学知识之前都是从普通的非生命物质介绍起来的。万事万物本是同源。另外一点,就是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对自然的珍惜这种价值观显得十分的重要,也是提升了生物学科教学品味的一个重要的体现。随着工业社会向前发展,人们会越来越重视这一点。

《核心素养》研讨活动学习心得 篇8

蒋凤梅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

“核心素养”研讨活动学习心得

巴州石油一中

蒋凤梅

2016年10月24日-26日,巴州石油一中邀请到北师大教授迟博士对“核心素养”进行了专题研讨,工作室的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收获颇多。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数学教师要有大视野!JFM

蒋凤梅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

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

数学教师要有大视野!JFM

蒋凤梅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

难弥补”。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原来的学科任务仍然在课程标准之中,在同样的课程框架里,如果把这个框架比喻为一栋四层的大楼,每层代表不同的学段,我们可以装入新的设备,让大楼变得更加现代化或者功能更加完善。原来的办公系统、上下水系统都在,但加入了电子传感系统,让大楼的信息沟通、时间利用率会变得更高,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我原有的东西,它们就是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总框架完成后,如何基于指标体系确定各学段的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特点,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做好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纵向衔接,就成为核心素养最终落实和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教育部将组织研究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核心素养具体指标的主要表现及水平特点,实现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在各学段的垂直贯通。

职责与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二 篇9

1.认真备课。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要求,了解学生实际,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及要求,设计并写好教案。

2.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

3.认真布置和批改作业。要根据教学要求,精心布置作业并及时收发。批改要讲求实效,搞好讲评,引导学生及时订正错误,扎实学好每项知识。

4.认真辅导。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热情辅导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尽力帮助他们跟上教学要求,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注意引导他们发挥其特长。

5.认真作文练习。教材规定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求,根据可能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表达、思考、想象等能力。

6.认真测验、考试。做到命题确切,份量恰当,要求严格(包括考场纪律和评分),分析准确。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科特质 核心素养 培育方法

引言

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加以重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汲取知识给养,同时又提升了自我素养?本文拟从历史教学中如何彰显学科特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一、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缺少的品德、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在当今时代,一个人的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的素养必然会影响一个人的发展趋势,缺乏核心素养在现在的文明社会中意味着失衡。当下对核心素养论述较多,笔者粗粗归纳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社会主义公民素养;二是包括形象、逻辑、创新思维能力的思维素养;三是公平、正义、法治、诚信、友善在内的人文素养;四是专业素养,是指一个人应以积极地心态、平衡的情感、理性对待人和事。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学科特质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历史学科特质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联系与构建

1.切合历史的政治性,培育学生社会主义公民意识

中央文献研究室张诚先生说:“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不是纯粹的学术行为,我们时刻自觉体现国家意识和政府行为”。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政治敏锐性,应该努力专研教材,在课堂上切实落实这一德育渗透的新要求,必须“坚持用唯物史观阐述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的情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2.挖掘历史的史趣性,培育学生多种思维素养

前一段时间,涉及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收视率居高不下,如《芈月传》《甄嬛传》。在跟学生交流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喜欢历史,但也很坦率说不喜欢历史课。究其原因,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在讲到屈原只知《离骚》名;讲到司马迁时,只有一部书一个印象;论霍去病也只渲染一条情节——“马踏匈奴”。忽视了历史教学知识的故事性、趣味性,调动不了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对历史课望而生畏,也就不能驱动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材料记忆效果,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对某个历史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解读,给不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史实轮廓,更不可能更高层次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应努力挖掘历史的故事性、神秘性引发学生好奇,甚至震撼其心灵,“以人事说理”的方式,发挥历史教学培育学生思维素养的应有之用。

3.强化历史的深厚认识,培育学生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文素养

历史的基础知识蕴含古今中外通用的人文知识,起到了传承民族文化、构建集体记忆的作用。按照学习的一般规律,无论是何种思维方式都必须扩大知识领域。历史学习尤为如此。试想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没有深厚认识的人会对其民族历史有温情和敬意吗?如何强化学生对历史深厚认识,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应紧紧扣住历史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在内的历史知识载体,为学生梳理符合不同阶段的基于时空转换的历史基础知识体系。同时,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精神契合,使学生在接受系统的人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学到历史伟人的真挚、伟大、高雅的品格。

4.构建历史的批判性,培育学生基于未来的专业素养

基于现实的理性批判和反思,是历史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等基础知识的分析,学生能结合实际客观分析历史问题,并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冷静观察历史,对学生固有认识不断冲击和提升,自然为学生认知未来世界提供专业素养。例如:在教学中讲中日战争与和平发展问题时,来引发学生思考应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继而思考当下的和平与战争的联系;讲工业时代时,除了对当今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之外,联系到对今天环境的影响,交通的阻碍,住房的紧张,城市压力大等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为解决这些问题出谋划策;讲到鸦片战争时联想到现在我们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等,从而正确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塑造学生辩证、多元、积极、开朗、乐观的心态,为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打个基础。

三、结语

彰显历史学科特质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呼唤,如何在当今课堂上落地生根,还需形成良好的方法和必要运行机制。本文主要探究如何构建彰显历史学科特质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一些粗浅的方法和建议,望能更好推进当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综上所述,认为历史教学中,彰显历史学科特质是学生核心素养素质培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做一名切合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陈其.《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2003-2007年度工作总结》.

[2]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3] 薛伟强. 中学历史学科特质论述,《历史教学》,2016年第01期.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更是不可或缺的。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协助下,将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抽象、推理等数学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来,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教师贵在重视和坚持。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抽象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一种方法,一种文化,一种思想,甚至于一种精神和态度,从而让学生满怀乐趣和憧憬地去学习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课堂、集会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自11月以来,清华附小1+x教育随着暖暖秋风吹到了红河州大地。我们学校也在张主任的亲自部署下,如火如荼地开展探索适合于我校的1+x教育课堂,我有幸作为今年刚调入南沙镇中信小学的教师,和中心校的教师们开始了学习的探索之路。说实话,初遇1+x课堂教育,我只是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以学生为本。这样的教育理念我并不陌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教育理论,也强调了不仅要关注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但为什么郭思乐教授要提出他的生本教育理论呢?季国栋专家的课改创新教育是什么样的,清华附小开展的1+x课改创新成果教育实践,他们的方法和路子是否正确?带着这些一连串的问号,带着学校领导的期望,我诚惶诚恐地开始了美丽建水古城的教育学习实践之路。

11月11日,当我来到建水古城后,就看到了为期两天满满的学习安排表:进校听课、理论讲座、课堂模拟、借班上课等等。但我不在乎这些形式,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专门在这些形式中“挑刺”,看看生本教育是否真有那么神奇,从这点说,我不是个好学生。但经过两天的学习,我内心经历了由开始的怀疑----半信半疑----坚信不移的心路历程。可以说,这次学习是对我以前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重构,特别是许淑一教授的一些经典警句,对我简直就是醍醐灌顶。今夜在回顾翻看学习笔记,更是内心激动澎湃,现把两天来的学习心得加以整理,吸取精华,去之糟粕。

在我校两天的学习的1+x课堂教学中,我发现,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有时,我们过于的放手,以至于学生讨论的主题发生偏离;有时,我们放手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以至于上出的课堂缺乏深度;有时,我们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至于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们却茫然不知。

那么,在1+x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老师的作用还是不可替代的,生本老师的作用主要是:组织作用(使课堂有序进行,确定小组及学生的发言顺序);导向作用(使学生的小组交流展示都要围绕本课的核心问题,抓住重点交流展示);慎重干预作用(当学生交流讨论的主题发生偏离时,我们要慎重干预,变“有为”为“无为”)。

1+x课堂的四个核心环节。其实,我认为,如果从学习效度上分析,1+x课堂实则是三大核心环节,即:个体学----小组学----全班学。而教师的帮学作用应贯穿在这三个环节之中。学生通过这要的三个环节的学习,相当于对同一内容学生学习了多次,每次的学习都是在前次学习效果上的叠加。试想: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对学习内容及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如果还有老师要问:我们学习1+x课堂教育的什么呢?那么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研究学习1+x课堂教育,并不在于我们一定要构建新的教育模式或课堂模式,而是我们要学习生本教育中“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1+x课堂教育理念及教育思想。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 篇13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实现途径

G633.41

在强调“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理念的当今教育界,各学科的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该学科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是每個任课教师的职责,也是国家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发《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开始在全国中小学英语课堂推行后,引发了教育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和教师对英语课程标准和教学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一、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龚亚夫认为,核心素养应该包括认知与非认知两个方面。前者包括学术、知识,后者包括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根据龚亚夫的论述,结合初中英语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初中英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英语基础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情感、学习观念、出来品质以及通过英语学习形成的人生价值观等。概言之,初中英语教学既要帮助学生积累英语知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可归纳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简单地说,课文核心知识是指那些适用范围广、自我拓展以及迁移能力强的知识,即被认为是课文重难点的知识。如每一单元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概念、基础知识以及相应原理等。在当下的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不懂得进行核心知识教学,在课堂上仅仅将知识碎片生硬地拼接在一起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云里雾里,摸不透重难点,这无疑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因此,初中英语进行课文核心知识教学迫在眉睫。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1.教师要注重课本知识与课外延伸阅读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以课外延伸阅读和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英语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分小组地进行阅读和交流,这样一来,既可以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情谊,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

在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思维引领工作。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不是只有单一的智能,而是有多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和个人内在智能等八种。而且各种智能具有等同的重要性,却又不是独立的。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能力等,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情、情感以及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这门学科的过程中,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进行,不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而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提高,有助于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高。

3.英语教师应侧重课文核心词汇教学

初中英语核心词汇是课文核心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行其他核心知识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应侧重课文核心词汇教学。初中英语课文包含的知识性内容很多,围绕单元内容设置的词汇集(主题单词、主题词块等)是单元主题的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些重点词汇,其支撑着整个课文内容的大致轮廓与主题框架,十分重要。例如,在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9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课文核心词汇的教学。首先,教师应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句型“My favorite subject is …”。其次,要明晰核心句型中的核心词汇,并基于重点词汇进行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单词学习。

4.关注核心知识在语篇衔接中的重要性

初中英语课文中的核心知识主要是以零散的词汇、语法、句型等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仅仅孤立地对核心知识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其在衔接语篇、谋篇布局中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学习核心知识的价值将无法凸显出来。因此,在课文核心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与表达技能,使其了解核心知识是如何与语篇衔接、表词达意,确保课文语言流畅性的。在“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该单元围绕定计划而展开,包括对计划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进行询问及回答等知识。教师在讲解核心知识时,一定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在系统学习过这些知识后,教师为了促使学生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根据核心知识创作一篇小文章,以提升学生的创作热情。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素养的培养需要不同层面的努力。在政策层面,可以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制定清晰易懂的标准,同时给予教师可参考、可操作性强的一些教学过程的建议。在教师层面,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需要教师注重自身实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 走向核心素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J]. 人民教育,2015(7).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在看吴正宪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一会儿,我在开小差,我在想:吴老师上的课这么精彩,还有许多名师上课也都精彩纷呈,而我,学习了这么久,为什么没有得到什么进步,他们一定是抓住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应该是没有什么修饰的赤裸裸的充满本真的。所谓擒贼先擒王,他们一定是拿下了这个“王”,然后才万众归一,全部臣服。还根据《道德经》提供的思考方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不管这些课上得如何姹紫嫣红、山花烂漫,他们一定有一个“一”,有一个根本的生发点,这生发点是什么,我百思不解,甚至还无法用一个词来概括,于是我就在我的听课记录上写下了四个字:大道至简。在后来,我抬眼看到了这次活动的标题:“2015名师讲堂儿童核心素养„„研讨会”,一下子想到,可能就是这个词吧——核心素养。

在此次活动结束后,有一个针对“三教”课题组的成员和红花岗部分老师的培训,我也开了个小后门去听,这个培训就是关于核心素养的。在这个讲座中,老师收集了有关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资料,但说法都没有得到统一,就算有的,也生涩难懂、收获不大。同时,我也进行了思考,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但是认识到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思考:

1,跨越时间去思考:人生苦短,岁月绵长,我们无法知道哪些才是真知。回头去看,有些主流思想,在当时看来是坚若磐石般钉在我们心里的,换个时间一看,却满是荒谬。如年经女子才嫁了人家就死去丈夫,如果他不再嫁,则被诵之为贞洁,还立个贞洁牌坊让人们景仰;比如小姑娘从小就缠小脚,就算让她难受得死去活来,当妈的也一再告诉她把脚缠得小缠得走路都钻心的疼才算美;还比如,说话前要先说句红色语录才算正统,于是就有“为人民服务几分钱”“为人民服务5分钱”的笑话。反观我们的教学,是否也存在着“立牌坊”似的荒谬的标准,是否存在着“缠小脚”般的戕害天性的情况,是否存在着“先背语录”般的圈圈套套。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本学期初培训,蒲主任对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的转型与实践做了细致而生动地讲解。通过学习,让我对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核心素养,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需要什么文化底蕴呢?我觉得需要博览群书,有经典诗词的底蕴。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歌养育了中华民族。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也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添上亮丽的底色。语文老师需要人文关怀。爱生是基础,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我想语文教师还应学习哲学知识。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充满着好奇、疑问、探究与智慧。哲学就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当文哲史融为一体时,就让我们的心灵充盈智慧的光芒。语文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核心素养,提高。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与理同步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我会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课堂,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贯穿于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上一篇:新工人管理规定下一篇:汽车运输业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