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活动小结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辛亥革命活动小结(推荐8篇)

辛亥革命活动小结 篇1

活动形式:知识竞答、观看电影《辛亥革命》

活动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表达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增强团员同学对辛亥革命史的认识,增加班级凝聚力。

活动过程:

本次团日活动的时间:2011 年 10月 14 日 人数:42人

上午,我们来到教室。首先开展的是辛亥革命知识竞答,大家很积极的抢答着,现场气氛非常激烈!然后大家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观看了《辛亥革命》。在辛亥革命中,革命党人为实现民族的振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终将清政府推翻,实现了中华民族封建帝制的灭亡,委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是离不开英勇的革命党人的付出的,不论是牺牲的还是活着的,没有他们,就没有革命的胜利,就没有民主和共和,因此,我们要向他们致敬。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神经也紧跟着跌宕起伏着,深深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在这部片子里,给我影响最深的人物,就是孙中山,虽然他得故事已听了不少,但搬到荧屏上,又大不相同,电影,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他得艰难与无奈,他确实是名副其实的领袖,一个能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

意义:

辛亥革命活动小结 篇2

一、共同点

1. 政治目的相同

首先,借纪念活动表达崇敬心情。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无论对国民党,还是共产党而言,都是一个榜样与导师。其次,国共双方借纪念活动表达自身政党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在《纪念辛亥革命》中明确表示:“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是立足于辛亥先烈以鲜血筑成的基础上,是承继他们英雄奋斗的传统,是他们事业英雄的继承者和发扬者。”[1]国民党也不断强调,“蒋委员长是继承孙中山遗志的领袖”“拥护唯一领袖蒋总裁”[2]。第三,动员民众积极抗战的决心与精神。1938年,毛泽东在《纪念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上的演说词》中明确指出:“全国同胞们,让我们永远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同年,国民党于国庆日提出:“蒋委员长在廿七周年国庆纪念日发表告国民书,对于我国抗战的伟大意义,抗战意义及决心,有极详尽的阐明,指出我国抗战是为‘民族生存、人类公理、国际信义’。”[3]

2. 政治手段相同

首先,通过政府颁布命令,规定具体纪念办法。抗战时期,我党对每次“国庆日”或孙中山纪念,都有细致安排和部署。比如,1939年2月25日,陕甘宁边区党委发布《关于纪念孙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通知》,对纪念办法和宣传要点做了细致安排。要求“各级党委及各群众团体党团接到通知后,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防空条件,更具体布置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四周年工作。”[4]1945年,国民党关于《国父诞辰纪念办法》规定:“陪都各界庆祝国父诞辰纪念大会,定于十六日上午九时借青年馆举行。”[5]其次,都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1938年3月12日,“延安市各界于十二日午后二时,在南门外公共体育场举行孙总理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暨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延市各机关各学校各团体各部队,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代表,及工农商各界民众,共约一万余人。”[6]1940年11月《新华日报》报道:“渝市各界昨日庆祝国父诞辰纪念。全市国旗飘扬,各机关团体休假一天。除各界代表于清晨七时半在宝验剧院召开纪念大会外,党政军农工商学各界,在新运总会宣传场向国父遗像祝寿……”[7]

二、不同点

1. 纪念内容与时间不同

首先,国民党对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纪念内容非常细致,仪式极为正规。纪念内容包括黄花岗起义纪念、总理忌辰、诞辰、双十节纪念等。特别对黄花岗起义的纪念,1938年,国民党政府把“3.29”定为“革命先烈纪念日”,每逢这一天都要举行公祭、慰问等隆重仪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较少开展黄花岗起义纪念,主要集中于对孙中山忌辰纪念及双十节纪念。我党对黄花岗起义纪念活动主要集中于1943年抗战时期,如3月29日,陕甘宁边区青年集会纪念黄花节,朱德、吴玉章、凯丰等任主席团,号召全国青年团结,发扬先烈牺牲奋斗精神,为战胜日本而奋斗到底。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对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的纪念主要集中于双十节纪念与总理忌辰纪念。国民党会不时改变纪念活动及内容,以达到对政府行政权力的验证与国民精神的统领。比如,国民党最早对孙中山的纪念强调忌辰纪念,但1942年后转为诞辰纪念。与国民党相反,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纪念主要集中于忌辰纪念,几乎每年3月12日,都通过报纸、纪念文章、大会、标语、歌剧等形式进行纪念。对于孙中山的诞辰纪念,中共于11月12日前后也发表一些纪念文章,但终没有遵循国民党1942年对国定纪念要求,一如既往地展开忌辰纪念为主的活动。

2. 纪念主题不同

抗战时期,国民党对辛亥革命或孙中山纪念内容与主题基本无大变化,都是围绕国民党蒋介石是孙中山事业的合法继承者,坚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动员民众全力支持与服从国民政府,积极支持抗战事业等。但中共纪念主题,除强调中共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与拥护三民主义,还根据政治形势发展与革命需要,不断变换纪念主题与口号,如1938-1941年,纪念活动突出“拥护最高统帅”“服从蒋委员长”“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8];1943年的“双十节”强调“只有新民主主义才能救中国”“从旧的专制到新的民主”等内容,向人民普及“新民主主义”等概念;1944-1945年的“双十节”纪念宣传口号转向要求“成立联合政府”,即“庆祝国庆节,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废之一切法西斯的政令与失败主义的军令”。[9]

3. 纪念形式与方法不同

首先,国民党特别注重形式与程序上的正规性与完整性,通过纪念活动达到一种“剧场国家”效应。纪念活动中,素来注重仪式。1929-1934年先后四次修改纪念活动程序。如总理的忌辰公祭有十个步骤:“一、开会;二、唱党歌;三、奏哀乐;四、向总理遗像行三鞠躬礼……”[10]抗战时期,国民党的纪念活动同样秉承以往的惯例,使纪念活动墨守成规、中规中矩。中共在纪念活动中形式化、程序性东西较少,通常是通过纪念大会、座谈会、报纸、标语等形式完成,活动过程简单明了,但主旨非常明确。比如,1939年,陕甘宁边区党委在《关于纪念孙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纪念孙中山宣传要点:“1、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坚持奋斗了四十余年。2、孙中山先生创造了伟大的三民主义,指出了被压迫的中华民族及中国人民的解放大路……”[4]

其次,国民党的纪念活动特别强调物质性东西,比如,举行植树或公祭活动。孙中山忌辰之际,都要开展植树活动,抗战时期也不例外。而延安时期中共开展的纪念活动,基本都采取简单形式,虽然也有纪念大会、歌剧、报纸、标语等,但总体简单朴素,更重视对辛亥革命的宣传,包括经验总结、理论阐释,让民众对辛亥革命有一个重要的认识。比如,在双十节或总理忌辰、诞辰,邀请一些革命元老,如吴玉章、董必武等畅谈辛亥革命的意义及经验教训,并以文章形式在《解放日报》或《新华日报》全文刊登,以表达中共对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的认识,申明自己的立场。

综上,可以看到国共双方借助纪念活动要达到的政治目的是相同的,但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是不同的。这既是由不同政党背景、政治利益、经济条件所决定,也与时局的判断和舆论、民心的把握有重要关系,体现了国共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的能力与水平。新时期,我们应学习抗战时期中共出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对舆论导向能力,更要学习中共能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走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使新时期中共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抗战时期,国共双方每年要举行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由于双方不同的政党背景、政治利益、经济条件及舆论导向能力,使纪念活动呈现不同特点。对此进行比较既能再现当时的真实情况,也能体现两党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效果。

关键词:抗战时期,辛亥革命纪念,孙中山纪念,国民党,共产党

参考文献

[1]社论:纪念辛亥革命[N].解放日报,1942-10-10.

[2]国民党总理逝世纪念告全市同志同胞书[N].新华日报,1939-03-12.

[3]国庆纪念日:蒋委员长发表告国民书[N].新中华报,1938-10-05.

[4]陕甘宁边区党委关于纪念孙中山逝世十四周年的通知[M]//中央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编.中共陕甘宁边区党委文件汇集(1937-1939).西安:西安新华印刷厂,1994:203-206.

[5]国父诞辰纪念办法决定[N].新华日报,1945-11-07.

[6]延安各界举行孙总理逝世纪念暨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N].新中华报,1938-03-15.

[7]昨日全国各地庆祝中山先生诞辰[N].新华日报,1940-11-13.

[8]延安国庆纪念大会致全国军民电[N].解放日报,1941-10-12.

[9]边区政府筹备热烈庆祝国庆节[N].解放日报,1944-10-04.

辛亥革命活动小结 篇3

关键词 谭人凤 辛亥革命 会党 社团改进

辛亥革命期间,谭人凤等人在湖南所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多以失败告终。对此,很多人往往将之归咎于会党。其中最集中的是认为这是脱离群众的军事冒险,如吴玉章曾指出:“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可以说都不是在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为基础的,而只是一种军事投机,因此起义不断失败。”又如庄义青等在指出1907年黄冈起义与同时期的两广其他起义一样“是一次带有军事冒险性质的反清武装起义”的同时,也批评其“带有浓厚的会党色彩。这种低估会党作用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历史。有鉴于此,笔者将从谭人凤在湖南所领导的会党活动着手,重新审视辛亥革命革命时期的会党活动,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不仅有助于辨明有关他个人的史事真相,而且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得失成败,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客观的社会存在推动谭人凤领导武装起义动借助会党

首先,湖南是会党势力较为雄厚的省份之一,“此年各省湘勇大半遣撤。游勇与游士散则归者数且十万。”这些“游勇与游士”大批投入秘密结社,从而使湖南会党的声势更加浩大。湖南会党多属洪门,是天然的反清力量。洪门组织是在反清斗争进入秘密活动时期开始形成的,到清朝中叶和末叶,逐渐有所发展的。谭人凤从事反清革命活动,也是从联络洪门会党开始的。他结束了自己的执教生涯,在家乡开山立堂,人称托塔天王,先后吸收李燮和、唐镜三、李洞天等人加入。1901年,周叔川创办大同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后经常在时荣桥附近的一字山聚集各地会党徒众,密谋反清大计。谭人凤家距时荣桥百余里,山岭阻隔,交通不便,但每逢山上聚义,谭人凤必赶至参加,共谋反清革命。谭人凤在活动中充分体现了他的组织能力,受到时人称道:“新化之组合会党,实行革命者,当推公(周叔川)与谭石屏两有为首,均果敢坚决,冒死难而不移其志”。

其次,谭人凤走上革命道路以后借助会党也是无奈之举。

在众多革命党人中,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方式各有不同,谭人凤与同时代的其他革命家相比,似乎经历了更多的坎坷与曲折。他既不像孙中山那样,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也不像黄兴那样,由于家庭条件处于中等,考上秀才以后又进入新式学堂,官费留学日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洗礼,从而走“秀才造反”的道路。谭人凤出生贫苦的农民家庭,耳闻目睹满清反动统治者的暴行,亲身感受到人民群众英勇反抗的精神。三次科考失意,使谭人凤感到愤懑不平,于是毅然告别了科场,这无疑使他感受到当时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以及官场的黑暗,同时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更加使他萌发了反满思想。走上革命道路的谭人凤并没有可以参加或者依靠的独立的反清武装军队,而会党既以反满斗争为宗旨,且一直未停止过活动,所以他只能选择现有的社会力量在湖南进行反清起义。

再次,借助会党进行反清武装起义是客观形势所需,并非谭人凤的个人行为。孙中山也曾经说过:“革命与洪门,志同道合。声应气求,合力举义,责有应尽,非同利用。”中国民主革命是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两对基本矛盾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辛亥革命时期,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它们的力量异常强大。从这种敌强我弱的革命态势来看,年轻的弱小的资产阶级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必须借助必要的同盟力量。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可能直接动员农民参加革命,只得借助于与农民有直接联系的会党,通过会党动员农民起来革命。从革命派推翻清朝统治这一斗争目标来看,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因而得到包括会党分子在内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会党本身的特点和发展来看,它易于与革命党人接近。会党群众是通过民间秘密结社集合起来的有组织的群众,他们一方面“富团结力,守秘序,重然诺,急公死义,不爱其身躯”,且“尤能遵从领袖之号召”;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处于社会的最下层,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压迫,困苦不堪,因而他们“常与官吏冲突”,“犹不忘其与清政府居于反对之地位”。又由于当时中国客观形势和特殊的社会矛盾来看,也使会党趋向于接受资产阶级革命队伍派领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联合会党进行反清武装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共识,而并非某一个人的想法。

二、谭人凤对会党的改造问题

对谭人凤走上革命道路之初借助会党批评之声还强调,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会党缺乏改造。如李文海指出,会党“本来不过是站在汉族立场上反对所谓‘异族压迫’的秘密团体”,其狭窄的“排满革命”的单纯民族意识根深蒂固,对革命纲领一知半解,他们只能按自己的理解和感觉来参加革命,组织涣散,是“一种落后的、并不犀利的工具”。上述看法尽管并非无据,然其不足之处在于忽略了革命党人对会党改造的诉求与努力。

武昌起义的枪声换来了清王朝皇冠的落地声,革命派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确立、完善和巩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而当时的会党,除了极少部分继续领导当地群众开展反对豪绅地主或减租减息的运动外,绝大部分由于很难改变自身的恶习,逆历史潮流而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如掌握地方实权,居功自傲,横行乡里,扰乱地方秩序;自称帝制,反对共和,图谋不轨;为立宪派所利用,成为反动势力与革命派争权夺力的工具。面对此种新形势,谭人凤组建社团改进会,试图对会党进行“教育”和“改造”。

针对改造会党一事,谭人凤发表了很多草案、意见书,并制定了守则。除此之外,谭人凤还详细地制定了会员入会资格,以及会员的权利与义务。社团改进会是基本符合辛亥革命后形势的发展要求的。它是以会党成员为基础,以孙中山三民主义为组织原则,以稳定和巩固共和政体为目的的组织。在这其中,谭人凤既肯定了会党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也严厉地斥责了会党的倒行逆施及其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他不同于其他革命党人要么迁不忍让,要么强行镇压,而是试图在不损害广大会党成员利益的前提下,“施以教育,冀具发改良进步,务使流品淆杂之社团,一变为完善稳定之民党”。

对于会党的改造谭人凤身体力行,参与其间,他发表社团改进意见书,试着去教育、改造会党,使刚刚成立的中华民国能够长治久安,但不管个人的意愿是好是坏,历史都不会因此而转移,尽管社团改进的相关文件出台后,“各属秘密会党闻风走集询问情形者,不下数百人之多。经办事各员宣腾宗旨,解释纲要,均翕然赞成,靡有他论”。但在当时,立宪派等反革命势力过于强大,会党本性难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不成熟性等原因,社团改进会还是失败了。“刚刚在顾问街上挂上了块筹备会的牌子,革命党人柳聘农家中便挨了一颗炸弹,立宪派和权绅们大起其哄,说‘会匪进城来了’!”准备大举请示屠杀。谭人凤只好宣布作罢。

革命派与会党的关系在辛亥革命前后发生急剧变化,双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满是会党组织一大特色,资产阶级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联络会党时,往往以排满来宣传、发动会党。而会党乐于听命革命派在于会党固有的缺陷,即他们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斗争往往归于失败,“数十次数百次地企图推翻压迫者,使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但是他们每一次都遭到失败,受到侮辱,不得不退却,不得不把委屈和耻辱、愤怒和绝望埋在心里,仰望茫茫的苍天,希望在那里寻找到救星”。因此,会党也正在寻求一种可以联合的力量以达到他们推翻清朝统治的目的。在这种共同的反满的目标下,他们实现了联合,但他们所主张的反满却具有不同的性质,革命派反满反清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和扫除封建专制主义的障碍,其思想意识的主流是民主共和。而会党的反满主要是为了改变自身的地位,其目的无非就是“他朝明主登帝位,洪家兄弟受皇封”。革命派在联络会党初期以及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他们只是简单地想增加力量,而没有考虑到也没有制定出一条正确地改造会党的方针,使他们成为民主革命中的一部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联络会党过程中,革命派努力向会党成员灌输民主共和的意识,反复说明“这次革命是国民革命,而非古代英雄革命。所以革命的目的,在求全民族的自由解放,而非为个人争帝为王”。在这些人的积极倡导下,有少数会党成员接受了民主共和的思想,并加入同盟会,但这只是少数。绝大部分革命党人“所谓联络会党只不过是联络一部分会党领袖,或在联合组织中挂几个首领的空名”,因此,大多数成员仍然“不知道民主为何物”,这是革命派方面,由于缺乏有实力的领导,即使发现了会党的缺点,也无力去改造。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会党,会党是由广大流民组成,所谓“会党成员都是亡命之徒,只有‘义气’二字,可与之生,可与之死。他们欢喜赌博,敢于劫掠,称赌博为‘文差事’劫掠为‘武差事’。劫掠对象多为不义的豪家和贪污的官吏”,是游民无产者特点的表现。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政治上的盲目性,组织上的分散性,行动上的破坏性。会党的这些固疾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到了武昌起义胜利后,他们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辛亥革命准备时期的积极作用。

当然,谭人凤等人在改造会党问题上也存在一些缺失。首先,是急于求成。不管是谭人凤在湖南所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还是其他省分的起义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急于求成,希冀立竿见影。这就导致漫长的会党改造工作,缺乏最基本的时间保障,其效果自然也就难以达到要求,而渐次流于形式、表面。其次,谭人凤等人对会党斗争活动的认识是片面的,他们只看到会党的反清趋向,及带有模糊政治色彩的斗争,而忽视了会党群众“劫富扶贫”的经济追求。

总之,谭人凤或者更多革命领导得并非不重视对会党的改造工作,且在实际活动中将对会党的改造工作进行落实。其间所存在的问题,如急功近利、模糊民众的经济要求等,乃是历史、国情的客观限制,对于改造会党的问题应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会党元素在孙中山所领导的资产阶级武装革命中地位举足轻重,学界对它的否定有悖客观历史。

参考文献:

[1]《东方杂志》.1906年第2卷,第3期

[2]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编辑组编.近代史资料[M].1981(1):201.

[3](日本)平山周.中国秘密社会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印影本:3.

[4]《革命之倡导与发展》.《中国同盟会》(三).中华民国开国五十年文献:第1编第13册,正中书局,1969:74.

[5]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195.

[6]谭人凤.社团改进会湘省支部呈请立案文[C].谭人凤集:99.

[7]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编.会党史研究:237.

[8]斯大林.悼列宁[M]/斯大林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0.

[9]李子峰.海底[M].上海:上海书店,1989:192.

[10]中国会党史研究会编.会党史研究[M]:233.

[11]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7.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34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8.

作者简介:

纪念辛亥革命活动侧记活动侧记 篇4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民革汉中市委员会根据民革中省有关要求,高度重视,多措并举,开展了读书交流座谈、参观前辈故居、举办书画征文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活动,加深了共同思想基础的认知和认同,增强了坚持中共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组织读书交流座谈。知识未必能改变一个人,而读书可以明志,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民革汉中市委会结合中共汉中市委在全市统一战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活动的部署安排,组织民革党员阅读民革领导人传记、民革党史、中国近代史,收看大型电视剧《辛亥革命》和文献纪录片《辛亥》,要求党员们边学边思、边学边记、边学边写。通过召开专题交流座谈会、举办读书心得专栏、开通专用QQ交流群等形式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革的优良传统,深入理解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深刻认识中国政党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10月14日,在党派机关二楼会议室组织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座谈会,参会老党员和青年党员纷纷发言,畅谈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自己的认识及今后打算。会上,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台办主任李玲同志作了讲话。会后,民革市委会领导还为参会人员发放辛亥革命纪念章和书籍。

参观民革前辈故居。民革前辈故居,是宝贵的政治资源、文化遗产,是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宣传多党合作的重要载体。9月19日至27日,市委会首批组织14名民革党员干部,对辛亥革命博物馆、南京中山陵、王昆仑故居、朱学范故居等民革前辈故居和辛亥革命遗址进行参观,重温了辛亥革命历史,回忆了前辈们的革命事迹。每到一处,当年民革前辈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为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而进行的不懈斗争,和在中共领导下为建立新中国强我中华而献计献策的场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触动了每一位党员缅怀先烈、牢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心弦,激发了每一位党员立足岗位、脚踏实地、共创未来的热情。在南京中山陵,党员们还为中山先生敬献了花篮。

参加举办书画征文。8月20日至9月5日,由民革省委会发起并与有关单位共同主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展”在西安展出。经市委会层层筛选上报,由民革党员、洋县文化馆馆员赵学勇等8人以辛亥革命系列历史事件及其前后相关的有关事件、重要任务、100年来祖国建设发展巨大成就等为主题创作的书法、油画、论文作品同时展出,并获得省委会领导和参观群众的好评。同时,民革洋县支部根据民革市委会全年工作安排,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面向统战人士、各界朋友及初高中学校师生,发起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征文比赛及书画作品征集倡议活动,并对获奖作品进行了表彰奖励。获奖作品优先推荐在《团结报》、民革网站、《洋县文艺》等专辑发表。

《辛亥革命》武汉首映礼活动介绍 篇5

《辛亥革命》武汉首映礼暨明星晚会情况介绍

为隆重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电影《辛亥革命》经中央重大题材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中央领导和全国政协领导高度重视,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也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和关心,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与上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两岸三地70多位明星联袂演出。电影《辛亥革命》武汉首映礼暨明星晚会现定于2011年9月22日19:00时于洪山礼堂举行。此次活动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诚邀贵单位观礼。

一、《辛亥革命》武汉首映礼暨明星晚会概况

1、活动主题:弘扬辛亥革命精神

为辛亥百年献礼

提升武汉城市形象

2、活动时间:2011年9月22日

3、活动地点:洪山礼堂

4、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

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单位:

武汉天下为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组委会主要成员:

任:尹汉宁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 常务副主任:陈连生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副

任:杜海波

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

弘扬辛亥精神 振兴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网

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 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执行副主任:骆仁全 “辛亥革命网”CEO

长:赵勇钢

武汉天下为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出席活动的主要领导:

王国生:湖北省省长

尹汉宁:中共湖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

通:湖北省副省长

盛国玉: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

陈连生: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文童:湖北省财政厅厅长

杜建国:湖北省文化厅厅长

飞:湖北省公安厅副厅长

张俊超:湖北省卫生厅副厅长

梁家辉: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韩少林: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出席活动的主要嘉宾:

黎(导演)

赵文瑄(饰演孙中山)

李冰冰(饰演徐宗汉)

弘扬辛亥精神 振兴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网

房祖名(饰演张振武)

杜宇航(饰演熊炳坤)

歌(饰演林觉民)

静(饰演秋瑾)

5、活动内容:

(1)典映礼剪彩仪式(2)省、市领导致辞

(3)电影《辛亥革命》武汉首映礼仪式(4)首映礼文艺晚会

(5)影视明星见面会并合影留念(6)电影《辛亥革命》武汉首映

6、活动特色

(1)百年辛亥,重大题材,社会关注度高;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的民主民族革命,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而今恰逢辛亥百年,辛亥革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辛亥革命》首映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首映,更是辛亥百年纪念系列活动中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必将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传播。

(2)规格高,影响大;此次活动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纳入了湖北省纪念辛亥革命活动序列,代表了政府形象。出席活动的领导、嘉宾规格高,必将引起后继广泛的报道。

弘扬辛亥精神 振兴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网

(3)明星阵容庞大,吸引力强;

影片主创人员及主要明星出席活动,通过明星号召力,必将引起民众的参与热情。目前,确定到场的明星有:张黎(总导演)、李冰冰(饰演徐宗汉),赵文瑄(饰演孙中山),姜武(饰演黎元洪),房祖名(饰演张振武),杜宇航(饰演熊炳坤),胡歌(饰演林觉民)。

二、影片概述

1、影片信息

名:辛亥革命

剧:王兴东 陈宝光 总制片人:王浙滨 总 导 演:成龙

演:成龙、张黎

影片类型:史诗、动作、战争、爱情 上映日期:2011年09月26日

言:汉语普通话、英语

演:赵文瑄、成龙、李冰冰、孙淳、陈冲、陶泽如、姜武、宁静、梅婷、胡歌、房祖名、杜宇航、余少群、黄志忠、魏宗万、吕洋、谢钢、王维维、蒋婧等

2、三大看点

 真实的史诗传奇:

第一部从人文视角全景式反映辛亥革命的史诗巨片,讲述了以孙 中山为代表的民族力量如何推翻清王朝统治,并且建立中华民国的影片。

弘扬辛亥精神 振兴中华民族 辛亥革命网  真实再现英雄人物:

70多位明星组成的超强阵容生动诠释历史经典人物

 真实还原时代特色:

呈现湖北特色的人文风情,画面具有真实的历史沧桑感、史诗感。

辛亥革命活动小结 篇6

团日活动策划书

策划人:2011级地科师范三班团支部

年10月28日

时间:2011

目录

一、活动目的

二、活动主题

三、活动背景

四、活动形式

五、活动时间

六、活动地点

七、活动对象

八、活动前期准备

九、活动内容

十、活动设备

十一、组织安排

十二、活动预算

十三、注意事项

一、活动目的:

为了纪念辛亥革命百年历史和传承革命英雄开拓进取、爱国爱民的精神,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辛亥革命英雄的先进事迹,以革命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肩负历史使命、无私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操,学习他们机智勇敢、敢于开拓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不畏艰苦、勇于实践的可贵品格,学习他们脚踏实地、为理想拼搏的进取精神。

二、活动主题:

循百年辛亥路,仰革命志士魂

三、活动背景: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隆重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和宣传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致力振兴中华的光辉业绩,学习革命先烈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四、活动形式:

1、观看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影像资料。

2、唱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红歌。

3、开展“辛亥革命人物事迹”大讨论,让“革命精神”之花在同学心中绽放;

4、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与历史意义。

5、谈谈辛亥革命带给我们的思考。

6、探讨辛亥革命中体现出的精神。

7、关注各类媒体对“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品读报道,社会各界对革命精神的评论;

五、活动时间:

2011年11月4日14:30

六、活动地点:

地理科学学院215教室

七、活动对象:

地理科学学院2011级师范三班全体学生

八、活动前期准备

1、召开班委会讨论此次团日活动的大体形式,分配各班委的负责任务;

2、告知班上同学此次活动的主题,要求同学们下去做好准备,查阅资料;

3、提前邀请唐书记,汤老师,白老师,杨老师,确保活动当天有老师参加;

4、摆放展板,粘贴海报,对此次团日活动进行一定的宣传;

5、向学院申请活动所需的教室; 6、11号中午安排同学布置活动会场;

7、活动开始前先向同学们介绍活动流程。

九、活动内容:

1、通过PPT展示引入此次团日活动的主题;

2、领导对此次活动致辞;

3、观看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

4、PPT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历程以及期间的人物介绍;

5、同学们唱自己知道的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红歌,活跃气氛;

6、进行知识问答,调动气氛;

7、同学讨论并发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8、班主任,辅导员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9、主持人宣布此次活动结束。

十、活动设备:

宣传板,笔记本,麦克风,多媒体及投影仪等

十一、组织安排:

1、班长潘俊成,团支书陈茜负责邀请唐书记,汤老师,辅导员白老师,班主任杨老师参加团日活动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2、班长,团支书负责邀请其他班的团支书及同学参加此次团日活动一起讨论

3、宣传委员负责海报和展板的布置,做好宣传工作。

4、宣传委员耿晓彬负责活动现场的拍摄工作。

5、学习委员杨帆负责记录活动中老师及同学发言内容。

6、生活纪检委员杨友坤,体育委员田斌,文艺委员吴明秘负责会场布置。

十二、活动预算:

彩色卡纸:15元

普通纸张:5元 毛笔:7元 马克笔5支:10元 打印资料:5元 总计:42元

十三、注意事项:

1、各班委要做好活动前期的宣传工作使更多的外班同学参与活动;

2、组织好会场纪律及入场时的安全工作,退场时的场地还原,租用工具及时归还;

辛亥革命活动小结 篇7

一、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新闻活动述略

1923年党中央决定将《新青年》改组为季刊, 并于6月15日在广州恢复出版, 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瞿秋白亲自为《新青年》题写了刊名, 设计了封面, 他不仅负责季刊的组稿、编稿和写稿工作, 还负责刊物的美术设计、编辑校对和印刷等工作。复刊出版两期之后, 瞿秋白暂离《新青年》季刊主编岗位, 1924年7月《新青年》再度休刊。1925年4月, 中共四大决定将《新青年》季刊改组为月刊发行, 仍由瞿秋白担任主编。瞿秋白把改组为月刊后的《新青年》第1期编成“列宁号”特大刊, 在《新青年》的终刊号上, 他又策划推出“世界革命号”特大专刊, 更集中地宣传和阐释了列宁和列宁主义理论。瞿秋白把党的三大、四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作为组稿编刊的一个重点, 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理论主张, 使后期的《新青年》真正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但是, 由于人力不足和经济上的困难, 《新青年》实际上沦为了不定期刊物, 直到1926年7月因北伐战争而停刊, 一共仅出版5期。

在主编《新青年》的同时, 瞿秋白创办并主编了中共中央另一份早期的理论刊物——《前锋》。《前锋》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16开本, 实际上出刊时间较短, 前后7个月只出刊3期。从时间上来看, 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担任《前锋》月刊主编的时间仅有两个月, 其间, 他较多地从实际出发, 运用材料调查和数字统计等手法, 剖析帝国主义侵华的事实, 宣传党的三大确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指导和推进国民革命。

1925年5月30日, 英帝国主义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面对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外国人在华办的报纸, 如英国控制的《字林西报》、美国操办的《大陆报》站在帝国主义反动立场, 污蔑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挑拨离间, 颠倒黑白。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遏制中国人民的舆论, 1925年5月30日出版了铅印宣传品《诚言》, 它诬蔑中国学生, 胡说苏联对中国有野心, 为英帝国主义开脱美化, 共出3期, 张贴散发100多万份。中国人自己的报纸像《国民日报》、《申报》、《新闻报》等上海九家大报对“五卅惨案”报道态度冷淡, 舆论沉寂。而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青年》月刊和《向导》周报, 发行周期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群众汹涌澎湃的反帝怒潮, 创办一份日报加强宣传和推进群众的爱国运动变得尤为迫切。

为及时报道事件真相和运动形势, 指导群众斗争, 《热血日报》1925年6月4日于上海应时而生, 瞿秋白任主编, 以工人和市民群众为读者对象。瞿秋白重视新闻报道, 注重文章的通俗性、群众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出版10天就达到日销3万份, 每日收到读者来稿来信数以百计。从形式上看, 《热血日报》是一份竖排、铅印、4开4版的通俗性政治小报。由于其激进的言论、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以及反对封建军阀统治的政治立场, 为奉系军阀所不容, 6月28日被迫停刊, 一共出版24期。但它却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国共产党党报史上第一份日报, 在“五卅运动”中起到了巨大的宣传、组织和指导作用。

《向导》周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1922年9月创刊于上海, 由蔡和森主编。1927年4月, 中宣部和《向导》编辑部随中共中央机关由上海迁到汉口, 中宣部主任和《向导》主编开始由瞿秋白代理。在社会环境十分艰苦的情况下, 瞿秋白为端正《向导》出版方向, 保证其正常出版倾注了极大的心血。7月18日, 由于汪精卫叛变革命, 《向导》周报在出至第201期时不得不停刊。

二、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思想

在大革命时期这一特殊的社会大背景下, 瞿秋白从事了很多的新闻活动, 创办、主编了多种刊物, 多年的办报实践, 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思想。具体来说瞿秋白的新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注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1920年10月至1922年底, 瞿秋白作为《晨报》和《时事新报》的特派记者赴苏俄访问。其间, 他曾两次与列宁交谈,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深入的认识。1923年初瞿秋白回国后, 主编中国共产党早期理论刊物《新青年》和《前锋》。当时, 中国大革命由兴起阶段进入发展时期, 思想战线上的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在编刊过程中, 瞿秋白站在时代的高度, 分析中共国民革命的形势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提出并阐明国民革命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 充分发挥了党的早期政治理论刊物在传播马列主义方面应有的作用, 积极指导和推进了中国革命发展。他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记者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报道红色苏联的情况, 加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 注重报道运动形势, 正确引导斗争。大革命时期, 瞿秋白的新闻思想具有较强的斗争性,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热血日报》。《热血日报》设有《社论》、《本埠要闻》、《外人铁骑下的上海》、《国内要闻》、《舆论之制裁》、《国际要闻》等栏目, 分别对上海、国内其他地方以及世界其他民族反帝斗争运动进行报道, 正确分析运动形势, 进而引导革命斗争。在《热血日报》的一篇报道中, 瞿秋白痛斥帝国主义的罪行:“上海岸边停泊着英日美法意的舰队, 华租交界处架着机关枪;汉口的英日海军陆战队枪杀20多名工人市民;九江的日本海军陆战队也开上了岸;在青岛日本军舰命令温树德的陆战队枪杀中国工人……”面对各地帝国主义的暴行瞿秋白号召中国人“奋起示威反抗”, 并断言“北京、济南、汉口、九江、长沙、南京、徐州等全国各地参加运动的几千万民众已经是胜利的基础”, 鼓动和引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

第三, 重视读者, 密切联系群众。瞿秋白认为党报党刊的读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 故其内容应该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 应该是劳动群众真正读得懂、听得懂的报纸。在报纸编辑过程中, 瞿秋白还十分注意文字的通俗化, 通常使用口语甚至方言。他说:“一定要用口头读出来普通工人可以懂得的话来写……”在《热血日报》的编辑中, 瞿秋白还采用了不少的民间文学形式, 如五更调和十二月花名。此外, 他还认识到要办好报刊, 就应该依靠人民的力量, 走群众办报的路线方针, 因此, 他特别注重对群众通讯员的培养。在主编《热血日报》时他平均每天收到的群众来稿有一百余件之多。为了密切联系群众, 他还号召报纸通讯员组织读者读报会。

三、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新闻思想及借鉴意义

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活动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意义非凡, 对于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革命时期瞿秋白的新闻思想至今对如何办报仍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第一, 办报应以马列主义为导向。不管是主编《新青年》还是《前锋》、《向导》、《热血日报》, 瞿秋白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 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时至今日, 虽然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主导地位早已确立, 但它仍面临着许多国际思潮的挑战, 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全球化”等。国内也有“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分裂论”等论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依然不可懈怠。作为党和人民群众的喉舌, 报刊必须毫不动摇地以马列主义为导向。

第二, 报纸应该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瞿秋白主编的《向导》周报, 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积极宣传党的二大纲领;《新青年》和《前锋》论证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的正确性, 并积极宣传党的三大、四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五卅运动”中创办的《热血日报》结合党的中心工作, 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宣传理论和指导实践是党报党刊的使命,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党报党刊应该主动发扬党的革命传统, 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自觉将坚持正确导向放在新闻工作的首要位置。

第三, 办报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办报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走群众办报的路线, 从报纸内容、语言风格、报道形式等多方面密切联系群众;注重群众通讯员的培养, 扩大报纸影响力。瞿秋白主编的《热血日报》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成功案例, 自发行十天就达到了日销量3万份的成绩, 且平均每天收到群众的来稿来信一百余件, 甚至有读者不顾自身安危, 义务推销报纸, 为报馆捐款等。实质上, 走群众路线不仅是党报党刊占有市场的关键, 也是党报党刊发挥应有作用的根本途径。

大革命时期, 民族危亡之际, 各界爱国志士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瞿秋白参加多种新闻活动, 以笔为利器, 与民族的压迫者和侵略者肉搏, 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 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对当今的办报活动仍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摘要:瞿秋白作为我国卓越的无产阶级新闻工作者, 大革命时期主编《新青年》月刊, 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经验;创办并主编《前锋》月刊, 指导和推进国民革命;创办并主编《热血日报》, 揭开了国民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主编《向导》周报, 正确执行党中央革命的指导原则。他在诸多的新闻活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思想, 并对现今的办刊活动有着启迪作用。

关键词:大革命时期,瞿秋白,《新青年》,《前锋》,《热血日报》,《向导》

参考文献

[1]周小红.瞿秋白的编辑实践及其新闻编辑思想与理论[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

辛亥革命活动小结 篇8

关键词:根据地;体育;体育活动

1921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8年4月,朱毛在井冈山会师,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地也先后出现了十多个革命根据地。1935年红军长征结束,创建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体育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有力地配合了各个时期的革命斗争,尤其是军事斗争,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体育事业贡献了力量。

一、中国共产党对体育运动的重视

革命根据地的体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体育,得到了党和革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29年在召开古田会议时,毛泽东同志指出,工红军中,要以大队为单位,充实士兵会娱乐部的工作,做下列各种游戏,捉迷藏、打足球、音乐、武术等等。在中央苏区,工农群众和机关学校干部都建立了“列宁俱乐部”(亦称“列宁室”),俱乐部在工会和青年团组织的领导下负责筹办、组织各单位的文化活动。据统计,中央苏区有俱乐部1900多个,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固定会员有93000多人。各级党政军领导干部也带头参加体育活动,如毛泽东同志坚持跑步,做体操、洗冷水浴。朱德、邓发、张爱萍、杨勇等经常打篮球、排球,中央局也成立了篮球队,任弼时任中锋;邓小平、聂荣臻经常跑步,红军女子大学校长康克清带领学员游泳。领导干部的带头,使根据地军民的体育活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中央苏区还提出了:“锻炼身体干革命”的方针,要求广大青年工农锻炼身体,时刻准备上前线,造就铁的红军,担负革命的战斗任务。即使在以后艰难的抗战时期,根据地依然坚持体育活动。1942年9月毛泽东同志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锻炼体魄,好打日本”。为了加强根据体育运动的组织和领导,1937年成立了“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由边区人民政府主席林伯渠任名誉会长。1940年又成立了延安体育会,李富春任名誉会长。1942年,朱德同志任“延安新体育学会名誉会长”。各级领导对体育的重视,促进了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

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体育活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体育活动,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普及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包括军队在内),一种是专业性的体育活动,如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队等。而两者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了根据地的体育。

1927年红军进驻井冈山以后,就注意了在部队在开展体育活动,井冈山时期的体育项目以爬山、行军、“打野操”、做游戏等活动为主。红军扩大以后,体育运动的战备训练紧密配合,主要项目有:射击、刺杀、劈刀、投掷、打球、跳高、跳远等。红军还经常进行了运动竞赛。1933年后,每到“八一”建军节就举行运动会。即使在长征时,队伍还结合练兵,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体育活动。抗战期间,八路军、新四军也在各自的驻地开展体育活动,如八路军一二O师在绥抗日根据地组织了业余的“战斗”篮球队,有队员三十余人。由于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的重视,篮球队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和体育水平,还促进了全师的体育活动。发展到后来,一二O师每个营都有一个篮球队。南方的新四军于1939年5月30日在安徽泾县云岭山下中村举行运动会。副军长项英、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也出席了开幕式。

除了军队体育活动外,根据地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也很活跃。人民群众以列宁俱乐部为核心,积极开展球类、田径等各项活动。中央苏区经常组织各种竞赛。1933年5月31日至6月2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运动大会开幕,参加的运动员有三百三十名。邓颖超、扬尚昆、张爱萍等人为运动大会主席团成员,毛泽东、陈云为总裁判员。当时百米跑成绩是十三秒,跳高是四尺六寸(相当于1·5米),跳远是十五尺十五寸(相当于5·5米)。在延安根据地,1943年10月,党和政府通过了“进一步开展工厂、机关、学校体育运动的决议”。许多基层单位也组织了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如1942年延安自然科学院举行了一次运动会,全院二百八十余人就有一百八十人参加了田径和游泳比赛。民间还常举行富有特色的体育活动,如陕北的赛马会、晋绥的摔跤等。1940年成立的延安体育会,在以后几十年中,组织和推动了陕甘宁边区基层单位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在增强军民体质、提高工作、生产、学习效率,为抗战服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2年9月1日至6日,在延安召开了“国际青年节扩大运动会”,简称“九一扩大运动会”,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一次运动会。抗战爆发后,大批进步学生和青年干部涌入延安,为开展体育活动打下了基础。延安还整修了青年运动场,成立了青年俱乐部和延安体育会,提倡每天“十分钟运动”。1941年举行了“五一”工人球赛。同年,又举办了“五四”延安各界运动会。1942年1月,成立了“延安新体育会”,并倡仪在延安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运动会,即同年召开的“九一”扩大运动会。这次运动会有运动员1388名,包括边区的工人、八路军指战员、学生、干部等,中央党政军负责同志也出席了会议。比赛的项目有田径、球类、游泳、射击、武术等。大会分男子组、女子组、少年组,运动员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次运动会对促进广泛的国民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对打败法西斯侵略者都有一定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所建立的学校的体育教育

根据地的学校体育大致可分两种,一种是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一种是专业的体育教育。

抗战前,中央苏区约有三千多所列宁小学,学生十余成万人。1933年10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发布了《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规定第一学年要做普通操,每次八分钟,使身体平均发育。另外还开展楫上、环上、秋千上翻腾、攀登、表情游戏等,第二学年大部分内容同第一学年,只是教练和普通操增加。第三学年学习正步和跑步,学习队形的变换等,其它运动和普通操同上一学年,不过稍加复杂。第四学年同上一学年。列宁小学除了体育课程外,还有早操、晚操。

中央苏区小学体育课的教材则是1934年编的《少队游戏》和《少队体操》。

延安时期的小学体育教育在中央苏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步。根据边区政府的《小学法》规定:初小,每周体育课三节。高小,每周则为五节。在高小还要进行军事训练。1941年6月,边区教育厅还发行了凌元编的《体育游戏教材》。

对于中小学体育教育,边区政府规定各校要有“运动场和体育器材室”,体育、劳作为课外必要活动。如鲁迅师范学校的体育活动是在体育工作委员会指导下进行,活动项目以球类、田径等为主。1939年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开设体育课,第一学年每周上课一小时,第二学年不安排在课内。其他一些中学也都每周安排一节体育课,直到1942年抗战最艰难时,才从实际出发去掉了体育课。

上一篇:西班牙文化介绍下一篇:龙凤中学德育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