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折线统计图课件(推荐9篇)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问题情境。
同学们,前几天,老师的好朋友顾老师碰到一个难题,他们班要选拔一位同学参加学校的跳绳比赛,候选人有两个,一个叫王星,一个叫刘涛。水平都很高,要谁去呢?争执不下,于是,顾老师请他们上星期训练了七天,记录下他们的成绩,请你看屏幕,仔细观察这些信息,帮顾老师出出主意看,要谁去合适?
根据七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1分钟跳绳比赛。
王星:186 185 190 183 187 191 186 刘辉 :184 187 189 191 193 194 195 师:谁去更合适呢?请你来说说
生:我认为刘辉去更合适
T: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S:我觉得拍刘辉去合适
T:你呢?
T:你也这么认为,那我得统计一下,那些同学认为应该派刘辉去?举手看看,哦,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应该拍刘辉去,那我得问问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刘辉最高成绩比王星好,最低成绩也比王星好
师重复学生回答,这是个好理由,问:还有其他理由要派刘辉去吗?
生:因为刘辉四次上190,而王星才两次
师:你也看得很仔细,看出了刘辉的好成绩比王星好,好主意,还有其他理由吗?那位同学看得最仔细?
好的,也是一个理由?
生:刘辉的成绩是一次比一次好,王星的成绩是飘忽不定的?
师:这位同学看出了(重复),同学们看看,刘辉的成绩有没有体现这样的趋势?(有)
师:看来我们的数据隐含了一定的变化趋势: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是呀,刘辉确实很好,那么如果我要更清楚地看出刘辉和王星这个趋势的不同,你有什么好主意吗?
生:把他们的成绩制成折线统计图,然后比较,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师:我也支持你们的观点,我也把他们的成绩制成了折线统计图,请看屏幕(课件出示)
看着这张统计图,王星的成绩趋势用一个词形容。刘涛。
师:同学们既然趋势这么明显,派谁去呀?()我也同意,看来王星还得继续努力。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
一不过听到这个消息,我们的班还有一位同学叫张明,他有点不服气,他说顾老师,我的水平也不错,应该可以参加跳绳比赛,我也训练了七天,他也把成绩制成了折线统计图。(ppt)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1)同学们看看,张明的成绩也是怎么样的?
2、那么名额只有一个,要谁去更合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样吧,我们讨论一下派谁去更合适
生:我觉还是让刘辉去? 师:其他同学的观点呢?
生:我认为派张明去
师: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生:张明进步快,从189一下到193 说说你的观点?我再听听其他观点
生:都是上升,刘辉上升比较稳
那我又要做个统计,哪些同学认为、、、我发现同学们都是在比较他们趋势的不同,其实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一目了然。
生:把整两张统计图合起来
合起来。我这里倒是也做了一张统计表,(课件)是这样吗?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
合起来以后,这条线什么啊?好像还缺了什么?你觉得还有那些不完善的地方?
标注一下,不然呢?看不清谁是谁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标
注颜色区分,虚实区别(也是好主意)
老师采用了其中一种标注,红色表示?黑色表示什么?
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来表示不同的对象,可以在统计图旁事先说明,这就是图例。(图4)
不一样在哪里?
生:有点不稳定的感觉,刘辉均匀,张明不均匀
同学们,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比刚才更清楚的看出两人趋势的不同
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画在了一张上,我们就称为,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师:看了现在这张统计图,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张明的成绩进步快呢?
生:虚线一开始在下面,慢慢到了实线上面,这就说明张明进步得比较快。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也可以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三、多种途径,加深体验 1.变式练习。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不是真的便于比较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信息。
课件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5)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芳的体重在不断增加。
生2:我看出王芳的体重增加得很平均,很好。
„„
师:我们就看一条折线,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是很科学。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个信息。
课件演示,加上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图6)。红线表示什么?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生1:现在我看出了王芳的体重一直高于标准体重,有点不正常。
生2:我反对。我觉得高一点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像标准体重一样的。
生3:他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不正常。主要是王芳在13岁以后,远远超过标准体重。
刚刚说他很好,现在又说她超重了,你们怎么看出来的?每个都在标准体重上面。王芳一定要要在红线上吗?
生:起伏一样就好了,不要偏差太离谱就好了。
王芳哪些地方是有点问题的?两条直线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如果要正确评价 王芳从七岁到十二岁正常。看来复式折线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评价(板书:正确评价)
师:这儿有一张张亮同学的这学期5次数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图,你看了图后,想说什么?
生:张亮第三次成绩只有82分,下降比较明显。
师:张亮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也很不高兴,批评了张亮,但张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张亮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说明自己并不差呢?
生:可以给爸爸看班平均。出示5次测验的班平均。
师:你现在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呢?
生:张亮这次的成绩虽然低了点,但还是在班平均之上,可能这次考卷比较难。
这样看来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析 2.巩固练习。
屏幕呈现电脑销售复式折线统计图(图略),简单读图。
(1)请生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比较分析两款电脑的销售情况?
(2)请生设想销售公司将会采取的销售对策?
四、落实技能,强化体验
复式折线统计图还蛮有用的,除了会看还要会画,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绘图。
(1)屏幕呈现“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将其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回指导。
(3)投影反馈纠错,课件演示绘制过程,得出完整统计图(图7)。
你有什么建议吗?(标数据)干吗不把韩国队的也标起来 看课件演示(1)
2.对比旧知,实现沟通。
(1)从亚运会引导到奥运会。出示中国和美国在24至28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图8),请生分析一下中美情况。
(2)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今年奥运会上金牌赶超美国”,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反映的两国夺金趋势。
(3)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转化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图9),再次观察趋势。
一、一问“有没有”, 挖出“需求”之源
【教学片段1】上课伊始, 我由回顾已经学过的统计图谈话导入, 交流比较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引导学生迁移:那么, 折线统计图是不是也有单式和复式之分呢?接着, 依次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 (由于便于后面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探索, 我特意放弃教材中用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两地降水量的原图) , 在交流中回顾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后, 引导学生理解像这样用一条折线表示一方面情况的统计图就是单式折线统计图。
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能快速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吗?听到“快速”两个字, 学生都好胜地紧紧盯着两张统计图, 左右对照着查看, 不少孩子的脸上都露出了急躁的神情。我故意平静地等到孩子们都有了答案, 校对过后, 询问孩子:“虽然大家似乎都答出来了, 但是你们有什么感受?”像是拧开了“诉苦”的阀门, 孩子们憋屈的不满立即倾泻而出:“两张图看着太麻烦了!”“看得眼睛都疼了!”“来来回回脖子都酸了!”……
【反思】在课堂上, 我要求学生“快速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 引导学生感觉到这问题虽然看似熟悉而简单, 但真正去做又不能马上顺利解决, 从而制造出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与随之而来的迫切需求———那就是“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让我们统计起来既清楚又快速———把两张图合起来”, 这样更清楚, 又更便于比较。解决问题的同时, 又无形之中让孩子们隐隐地感受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二、二问“行不行”, 挖掘“自主”之趣
【教学片段2】出示简单重叠在一起的两张图:
提问:“把两张图合并后, 这张图能达到我们更清楚更快速比较的目的吗?”“合并两张图的想法到底行不行?”“行的, 行的!”“要删减!”“修改一下!”……于是, 在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自由交流中, 过于明显的横轴、纵轴 (包括单位) 和日期的重复, 很快就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删减掉了, 而看起来过于繁复的标题也马上被修改。
“修改好了吗?”我故意放出时间留给学生思考。“我觉得可以用红线表示青岛市, 用蓝线表示昆明市, 再注明。”小C说。相机介绍完“图例”, 出示修改后的统计图, “怎么样?现在这张图比刚才清楚了吗?”一个声音、两个声音渐渐冒出来“数据看不清楚”、“都叠在一起了”、“还压在折线上呢”……
我继续引导:“是不是所有数据都看不清楚呢?看看图中有没有哪些数据看起来比较清楚的?”
“1月。”“12月。”
“那么观察比较一下, 1月、12月, 它们是怎样标数据的呢?”
“分开一点标。”“上面的标在上面, 下面的标在下面。”“同一个月的对对齐。”……
【反思】回顾这一教学过程, 真是回味无穷!我努力创造出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的空间, 以合并两张图“到底行不行”的质疑, 引导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其实在学生专注地投入到修改完善统计图的过程中时, 他们已经走进了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相关特征的旅途中。整个学习过程, 他们始终以探索者的身份全程参与, 本来概念性较强的知识点, 都在探索中被他们自主发现、主动收获。
三、三问“够不够”, 深挖“数学”之味
【教学片段3】练习中, 笔者有意识地增加了联系实际的环节。第一部分出示:苏州某商场去年毛衣和衬衫销售量统计图。
引导:“由于保管员的疏忽, 统计图已被损坏, 你能看出缺了些什么吗?”并追问:“那么这张统计图还有没有用呢?你能为它补上图例吗?你是怎么想的?”
“有用有用!”“7月到12月天气由热变冷, 所以实线表示毛衣的销售量, 虚线表示衬衫的销售量。”孩子们纷纷表示。
“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经理, 看了这张统计图, 你会怎样安排进货?”我继续发问。
“7、8、9月可以多进衬衫, 少进点毛衣。”“10、11、12月就可以多进点毛衣, 少进点衬衫。”……
第二部分出示:2012年猪肉价格和豆角价格统计图。
引导:“观察这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 (手势比一比) , 你能预测新的一年2013年的1月份猪肉的价格可能是怎样变化的呢?豆角呢?和同桌讨论, 说说你的理由。”
“根据这一年1~3月份猪肉价格, 我觉得接下来猪肉价格会有提高。”
“我觉得豆角价格也会上升, 因为夏天气候适合豆角生长, 长得多, 冬天豆角不多, 价格就贵。”
“我觉得, 年底大家肯定都要抢着买猪肉过个好年, 猪肉价格肯定会上涨!”
【反思】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是实现学生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结语】在记录下这些文字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早已结束, 然而, 回顾这一次探索之行所留下的或浅或深的串串足迹, 我意识到如果学生是探索活动的主体, 那么老师就不应该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在探索活动中, 老师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64-02
在课改实施之际,智慧课堂的观念为我们树立教学新理念指引了方向:在教学中,学生是自主探究的研究者、发现者,而作为活动的帮助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致力于挖掘新知的成长点,将静态的文本知识结合生活元素,引领学生主动走进探究之路,让学生的思维充分荡漾起来,在运用中收获智慧的惬意。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研习教材,先通过观察“统计表”,说说获得的信息,继而直接指出“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并出示相应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后通过回答三个问题,完成读图分析的过程。例题呈现简洁、浅显,那么如何将新知更好地嫁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浅白的例题中,捕捉新知的本源问题,挖掘表面图像以下所蕴含的内在信息,从而体会折线的魅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呢?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一、立足起点,迁移比较,引领主动思考
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起点,方能让新知的展开更加水到渠成。联系学生已有的统计经验来引出新知识,此时学生对新知会产生这样的好奇:为什么要学折线统计图?它的统计优势在哪里?
层次一:情境引入,探触起点。课始先分析当地室外气温统计表,以“能不能换一种方式,直观地看出比较结果?”一问激活学生旧知,进而呈现条形统计图。再通过浏览气象网站,引入发现折线统计图。“生活中统计气温怎么不用条形统计图呢?认识它吗?说说你对它的了解!”自然、简洁的导入,巧妙的设问,促使学生生成了新的关注焦点。
层次二:探究新知,感知特点。和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同样“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怎样让学生从本源出发,有效地感知其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唯有体验、经历,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其作用中的“更”字。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经历从条形到折线的演化过程,将分离的直条缩小变成各个点,再将点和点联结起来,形成了各种走势的线段,和孩子们共同讨论每段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从而沟通了两者在反映数量变化趋势上的不同:互不相连的条形刻画的数量是离散的、不连续的,而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点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可用来描述连续量,更能直观、全面地反映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多层应用,理性分析,提高统计意识
通过前面的两个层次,学生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文本。为了让枯燥抽象的统计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还需帮助学生把生活融入到文本中去,为学生搭建一个掌握、运用统计知识的舞台,让学生在情境中迸发出生活与学习的激情。
层次一:尝试制图,引领分析。折线统计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统计图,但它与条形统计图在形式上具有相似性。对于条形统计图,如根据数据找出其对应横、纵位置从而确定条形的长短,观察统计图并分析数据等,学生已经比较熟练,难点在于怎样准确地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恰恰是非常重要的,亦是“统计”中任重而道远的问题。因此,在领略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后,在画图、读图两者中,教学的侧重点应该在后者。故而在设计“画图”这一环节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学习活动,完全放手让学生经历“讨论作图步骤→独立制图→展示交流→分析思考”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折线统计图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层次二:多层应用,走向智慧。“学有价值的数学、必需的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基本理念,更是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此在练习的环节中,着重利用“折线统计图”这一载体,创建“人才招聘会”这一交流平台,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法,应聘“气象分析师”“绘图师”“营销顾问”的活动,让静态的数学习题以鲜活的面孔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把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气象分析师”,以启东、南极、吐鲁番三地8月份某天早、中、晚气温变化情况为素材,根据三幅特征明显的折线统计图,判断分别描述的是表示哪个地方?引导学生将统计的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而教师则随活动的进展,讲解“南极气候、吐鲁番气候”相关的知识,如此选择深化,彰显了学以致用的设计理念。
“绘图师”,这题选自书本习题,旨在通过辨析体验生活中折线统计图纵轴中曲线部分的形成和含义。先通过学生自主完成绘图后交流该图中的有关信息,继而观察图中是否有什么特别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动态显示锯齿形部分,互相说说表示什么意思?再通过出示纵轴完整和纵轴省略的两图进行比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的简洁美。
“营销顾问”,根据某电器空调部的一年销售曲线,根据统计图回答:
①说一说这一年空调销售量的变化情况,想一想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如果每月卖出320台空调便能收回成本,那么有哪几个月盈利?哪几个月亏损?哪几个月不亏不盈?
③如果你是这个商店的销售经理或者顾客,你会有什么想法?
综合型的变式练习,蕴含了统计知识的多种分析运用,引导学生根据统计图学会理性分析,促使学生亲身感受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学习的内涵则会进一步深入人心。
三个练习,层层深入,内涵丰富,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到生活因为统计更精彩,体会到统计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升华,开拓视角,丰富统计表象
课末,借助课件安排“漫溯统计”的环节,从《周易》上记载的“结绳记事”说起,感受到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分组统计的意识;经过时光的浸润,演变而成的当今生产、生活中形态万千的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柱形统计图、饼形统计图、面积统计图、雷达统计图等,学生的思维触角在此过程自然地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同时也受到了数学文化的熏陶,更丰富了对统计的表象认识;再结合各自在本堂课中的心情指数,借助手势表示心情折线统计图,从而让《折线统计图》从知识的教学走向智慧的生成。
知识是前进的阶梯,智慧是梦想的手杖。总而言之,我们的教学应该选择从书本上静态的知识走向让学生个性灵动飞扬的课堂,让学生的心智在智慧的课堂中觉醒、生长……相信我们终将看到一个盈满创造与活力、蕴藏诗意和理性的和谐课堂!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与学习兴趣。
统计的知识源自于人们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结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些学生熟知的大事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反映,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并通过观察时速的变化情况,交流了解到的信息等活动中,充分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将统计内容化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做到了在生活中找数学、学数学、用数学。
(二)引导学生分析结果,作出判断和预测。
教学中,一方面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如教学完例1时,让学生大胆预测一下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前景;比较两个城市温度时,学生根据统计情况,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学生绘制完统计图时 ,让学生预测08奥运会中国的排名情况。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学生的预测结果有根有据,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过程,关键处给予及时点拨。
厚德学校 王昉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出示目标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三、独立学习
自学提示:
1、自学课本第126、127页例2,请你在127页图中画出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的折线图。
2、你知道什么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3、回答127页图下四个问题。自学时间:6分钟
四、展示讨论:3分钟
和你的同桌探讨你的探究结果
五、师生总结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练习7分钟
内容:第128页“做一做” 对改要求:
细致批改,将你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七、堂清、对改 2分钟
组长检查对“做一做”的修改情况,进行指正。
八、盘点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缺失?
九、统计各小组得分,表扬优秀小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奥运会相关图片、展示板、白板笔(红、蓝)、课堂小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课件展示) (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 (课件展示)
在翻转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突破教学难点,为课上完成作业、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发展核心素养创造条件。本文以小学数学课《折线统计图》为例,阐述了开展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流程,以期为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翻转教学的同行们提供研讨案例。
教材分析
1.学习内容概要
学生要学习的折线(单式和复式)统计图的知识,是在已经熟练掌握并运用条形(单式和复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之前,学生已对统计的意义、统计思想等有了初步的了解。教材编写时也加强了两方面训练:一是加强看懂和分析统计图的训练,在统计图的后面都提出了几个问题,以便让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思考;二是在绘制统计图方面,与以往教材相比,降低了一定的要求,删除了繁琐的制图操作,强调学生初步掌握绘制统计图的方法,并注意多安排了半独立完成的习题,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用统计的思想分析思考问题的习惯。
2.达成目标发掘
学习内容的重点是正确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难点是根据图中折线的变化情况进行合理分析。例题中用折线变化情况表现一位学生的身高变化,学生不仅要能根据横轴和纵轴的数据,找到每个年级段身高点的画法,还要看出各个年级段身高的多少,并根据折线的变化形态、走势,判断和预测身高的变化情况。学生在例题以及后面练一练的内容学习方面没有多大问题,完全可以根据问题引导自己学习。微课主要是介绍折线统计图的折点、标数、连线的绘制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绘制的统计图中的折线形态变化,回答问题,预测统计图的变化趋势。后面的运用性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学生对发烧时体温的变化有感受但不会有统计意识,而商场中商品的销售量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发掘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素材进行课堂学习,素材的选择还是学生课前调查的结果。
翻转课堂实施前的准备
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先生认为,开发微课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学习任务中有难度的任务,从而使微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脚手架”,变教师上课资源为学生学习资源。[1]微课具有针对性强,方便反复观看,有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的特性。
1.制作微课
《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如果此教学环节在课中进行,往往会耽搁学生对统计的数据调查、整理、表示、分析等这些过程的体验。基于此,笔者采用语音合成软件、PPT、影音合成编辑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录制讲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制作的微课,时长仅7分钟,详细讲解了折线统计图的样式、各部分名称、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以及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等。
2.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简称“任务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任务单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学习指南,包括课题信息、达成目标、学习方法建议和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二是学习任务,这是任务单的主体。学习任务须采用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学习,帮助学生“明理通达”,提升学习绩效,从而体验学习成就感。三是困惑与建议,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填写与否。教师通过收集反馈的信息,在课堂上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绩效。
笔者会在课前收集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看看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观看微视频,大部分学生能按要求正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并预测身高变化。只有少数几位学生,在描点时出现了一些小偏差。从总体上看正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二是看看学生的问题反馈。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学生不仅能通过自学轻松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透过表象,力求探索统计图的本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折线统计图具体在哪些地方用得比较多、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优势等,其思维深度超越了以往。
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
1.课始自主检测
课始阶段的5分钟,主要目标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观看教学视频后,是否已经学会了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学生需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根据中国参加第23~29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二是小组长一一检查组员的描点是否正确、数据是否标出、线是否依次连接等,如果有问题,立即由组长或同组成员互相指导解决。这个环节的设计,要求学生能在小组内解决的疑问尽量在小组内解决,使得学生团结互助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同时也能启发他们不断地自主思考。
2.课上进阶训练
笔者在学生自主检测后开展了微课学习的问题反馈活动,学生提出了折线统计图和以前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优势、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等问题。由此,笔者设计了三项训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集中汇报、互相释疑等途径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训练一:折线统计图的优势。
笔者先出示2016年3月1日至10日的苏州最高气温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反映气温的变化情况,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让学生根据实际经验对比统计表和统计图。各小组通过对比很快有了自己的观点:与统计表相比,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训练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笔者先出示跳绳的个数统计表和跳绳后心跳的变化情况统计表,然后将“如果要把这两张统计表绘制成统计图,是不是都需要绘制成折线统计图”这个问题抛给学生,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通过小组的热烈讨论,有几个小组不约而同地表达出共同的想法:前者因为只需要统计个数,所以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而后者因为涉及数量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训练三:折线统计图的简单分析。
笔者出示一张简化了的一位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如上页图),并提出了如下问题:(1)折线统计图的纵轴省略了一部分,为什么?(2)病人的体温在哪个时间段不断上升?从几时到几时上升最快?(3)病人的体温从几时开始下降?从几时趋于平稳?(4)从折线的变化趋势来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怎么样?
学生根据实际经验,很快就总结出要简化统计图的原因,并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病人的病情正趋于平稳。此环节是通过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集中汇报的形式,聚焦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的困惑,最后通过教师引领、全班讨论,完成课堂的达成目标。
3.课中合作探究
新课标一直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2]翻转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小组协作学习、集中汇报、互相释疑等途径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此环节中,笔者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抛出了三个套餐来引导学生通过折线统计图的变化情况分析统计图中蕴含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A套餐:请研究A套题的小组注意对比分析两张图,分别是2016年3月7日至11日苏州市最低气温统计图和胜浦实验小学2016年3月7日至11日学生流感情况统计图(学生上网搜集一周的最低气温并做好记录,还到学校医务室了解并记录了近一周我校学生发烧、咳嗽等生病学生人数),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问题引领:(1)统计图说明流感人数的增加与什么有很大关系?(2)如果我是班主任,看到这样的情况,会对学生说什么?我会建议学校医务室的教师做些什么?(3)在采取措施后,我希望流感情况统计图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B套餐:请研究B套题的小组注意对比分析,学生自己课前调查的学校2016年秋季学期第一、二周餐厨垃圾统计图,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学校在第二周再次倡议“光盘”行动,并开始下发文明餐桌牌。
问题引领:(1)在学校开展“光盘”行动后,为什么在第二周餐厨垃圾又有上升趋势?(2)如果我是学校大厨,会为学生做些什么?如果我是少先队辅导员,又会做些什么?
C套餐:请研究C套题的小组分析一家商场去年各月销售电冰箱的情况统计图(课前和家长一起研究什么时候买家电比较便宜),要注意电冰箱销售量的高低跟月份变化之间的关系。
问题引领:(1)销售在100台以上的月份有哪些?(2)为什么有的月份增长快,有的月份下降快?(3)如果我是商店经理,会做些什么?
在此环节中,小组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研究,不仅能发现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能发现折线统计图蕴含了各种信息,能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研究A套餐的学生说,通过两张统计图的比较,我们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联系。春季是冷暖交替的季节,天气忽冷忽热,一不小心就会感冒,我们小组希望同学们能多关注天气变化,注意保暖,保证身体健康,也希望校医能给我们多讲讲预防感冒的小窍门。
研究B套餐的学生说,其实每样食物都有不同的营养,希望同学们能将“光盘”行动坚持到底,同时也期待学校的大厨能尽量做一些符合我们口味的饭菜,让我们因为爱午餐而更爱我们的学校。
研究C套餐的学生说,每逢大的节假日,商场总会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如果我是经理,肯定会抓住顾客的心理,多进行促销活动,薄利多销。
4.课终评价拓展
(1)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
评价自己,能审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他人,能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在此环节中,通过“你有哪些收获”“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有哪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你觉得哪个小组(或哪位同学)值得你学习”等问题的引领,让学生不仅能学会评价自己,使自己更加自信,也能学会评价他人,让自己更有前进的动力。
(2)让学生带着思考出课堂
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质疑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以疑激趣,以疑促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实践和合作交流,解决了心中的疑问。那一堂课是否应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结呢?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绝不是给学习活动画上句号,相反地,应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折线统计图》这节课在进入交流评价后,笔者还设计了让学生课后阅读材料,根据其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和预测,根据自己的实际撰写“治理雾霾天气”小报告的拓展内容。
心中有疑问,必然会主动去求索,学生从被动地获取变为自主地探寻,最终学会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留下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拓展到课外,自学,自悟,自得。
翻转课堂的思考
《折线统计图》这节课,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制作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发学生课前的思考,为其课中的学习创造了思考和讨论的空间,所以课堂学习的效率是很高的。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让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前可以自由地选择时间进行学习,使得他们的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对翻转课堂有两点思考。
1.学习环境必须支持“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对信息技术和家庭配合支持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每位学生在家是否能顺利访问和浏览在线视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网络环境;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思想不仅影响教师,也会影响家长,所以要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还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师生必须适应“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不只是技术和设备的革新,还要求师生要改变原有的教与学的观念,接受课堂的翻转和身份的改变。
教师一方面要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理念,由主导变为引导,通过引导和答疑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及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素养,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学会录制、编辑视频,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搜集、获取、传递、加工、处理有价值的信息,供学生参考学习;还要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对学习进程进行评估。
学生要渐渐从“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这种理想的状态。而要实现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学生必须养成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即自觉、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
以上只是笔者在应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看法。教育本身是多元化的,翻转课堂也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把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优势进行互补,定能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摘要:<正>所谓翻转课堂,从教师视域看,是指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前,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或教学形态;从学生视域看,则是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前,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的学习方式。在翻转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中突破教学难点,为课上完成作业、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发展核心素养创造条件。本文以小学数学课《折线统计图》为例,阐述了开展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流
参考文献
[1]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96-9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同时也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如何才能凸显这一核心,又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就“单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挖掘式”地深入钻研了教材。
【提出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需要产生折线统计图更重要?
2.如何实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新旧知识经验的对接和比较?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观察分析数据,同时进行简单地预测推断。
【课前思考】
1.摒弃例题1,改用“做一做”为例题更具有代表性,因其实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了他每年每个月的身高数量,由点连成线,是否更能体现产生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2.在讲授过程中,从绘制条形统计图入手,提出质疑,逐步转变成条形统计图,再整理两者异同,是否更好地实现新旧知识的对接和比较?
3.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折线统计图素材,是否使学生更亲近数据,充分感受到数据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问: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你还记得你从出生到现在每一年的身高吗?
二、探究新知
1.绘制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陈东0~10岁的身高统计表。
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还可以把这张统计表绘制成什么?
课件演示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问:这是用什么表示一定的数量?(直条)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讨论怎么绘制条形统计图,自主权让给学生,体现其主体性的地位。)
2.产生折线统计图
问:从图中你能很快地告诉我他5个月时候的身高吗?1岁7个月呢?为什么不能?难道他这个时候停止生长了吗?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改进这张统计图吗?
学生建议:如果我们把这里的每根直条都浓缩成一个点,画在它的最高处,然后把这些点依次用线连起来。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质疑,让学生改变思路,尝试把条形统计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看能否解决问题,体现了知识因需要而产生。)
(1)点
课件演示直条变点。问:现在是用什么表示数量的多少?(点)
(设计意图:通过直条变点的演变过程,以及理解每个点具体表示多少数量,为后面的比较做了初步的铺垫。)
(2)线
问:陈东的身高是怎么变化的?看着这些点,你能用手指在空中比划一下吗?课件演示点连成线。
师:这种新的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现在你能大概看出他5个月时候的身高吗?1岁7个月呢?你又是怎么看出来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在空中比划引出折线,学生很容易理解“依次”的意思。同时理解折线上的每个点都可以表示他某个时期的身高。)
3.理解折线统计图
①你从图中是怎么看出来陈东一年一年在长高?(因为折线越来越高,呈上升趋势。)
②你还能看出他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吗?几岁到几岁长得最慢呢?
③你能预测他11岁时的身高吗?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折线的起伏、每一节折线的长短和坡度等方面,进一步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而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和预测。)
4.比较
5.寻找生活中的事例
像这样的折线统计图,你在生活中哪里见过?(学生举例、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实践应用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生活,去看看一些有关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吧。
第一题(按事选图):给出两组数据,要学生思考分别选择条形统计图还是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
总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特点,适合表示不同类型的数据。
第二题(按图选事):给出两幅折线统计图,要学生根据各自的趋势选择其一。
师:如果你是经理,你会选择A品牌还是B品牌?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题一,使学生理解两者各有特点,适合表示不同类型的数据。题二,使学生了解到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全课小结
【实践反思】
1.在质疑中实现创新,凸显产生折线统计图的必然性
知识是因生活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不是凭空捏造或想象出来的。我们如何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体验到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这节课通过例题中的层层设问和质疑,一步步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条形统计图解决不了急需寻求突破的瓶颈口,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正做到了教其然,更教其所以然。
2.在变化中体现连接,为学生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统计表变为条形统计图,从条形统计图再变为折线统计图,两次变化,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折线统计图的整体感知也因为有了旧知识的支撑而变得更加清晰到位,再加上系统的整理,绘制成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3.在经历中实现自主,让学习掌控学习自主权
第一次经历是从统计表变为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讨论条形统计图该怎么画,而不是老师包办代替。第二次经历是从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拓展思维、改变创新,提出建议,而不是老师直接给出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案。两次亲身经历,学生充分掌控了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课堂学习主体性的地位。
4.在情境中落实重点,使学生充分参与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所以,这节统计课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掌握其特点及画法,学会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和预测。本节课老师非常注重创设情境、提供生活实际事例,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鲜活的事例中体验“认图——画图——读图——选图”逐步升级的全过程。最后通过设计“按事选图”和“按图选事”这两个层次的情境呈现,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既培养了数据分析观念,又发展了数据分析能力,使之真正体会到数据分析的现实需要和价值所在。
教学设计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提出问题:
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在哪?
2.如何在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渗透“数据分析的观念”?
课前思考:
1.教材设计“最南、最北”两地的气温比较活动,其统计作用在哪里?既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对比气温的活动情境,又能够渗透地理知识,了解我国最北的位置在漠河县,最南的位置在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以及渗透数学文化。但学生能否会联系身边的生活用数学的角度投入到活动探究中去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它在生活中的作用?经过磨课和对学生的调查了解,最终认为教材中的南、北气温变化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因此将教材中的情境图进行改造,利用学生周边“石狮市某小学新生和毕业生人数的变化”情境,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分析整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对数据的分析和身边遇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从而形成数据的分析观念。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过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对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特点已经掌握。那么课前是直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读图,观察,分析数据,主动发现不同点和优点呢?还是让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它的特点,同时发现它的局限性,来展开教学?通过教研分析,最终选择让学生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它的特点以及它不足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才能解决小铭的学习变化问题,让学生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学习的必要性。
3.什么叫做数据分析观念?如何帮助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呢?通过创设身边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思考教学中如何探究新知?采取师引生答方式,还是让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来获取信息?最终通过思考和分析,选择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为主,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按照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对统计图中能直接看见或简单推理得到的信息提问,如横纵轴分别表示什么、单个数据的多少、数据之间的比较等。第二,对统计图中蕴涵的信息提问,如数据的整体变化情况或偏差等。第三,从问题解决的角度对 统计图行进行提问,如统计图用来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数据会呈现这种变化情况等、能否进行预测。第四,从评价的角度对统计图进行提问,如统计图使用的是否合理、得出的结论是否有道理等进行提问。
4.仅仅分析数据用统计表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制成统计图?统计图不仅能从数量中获得信息,从图像中也能获得信息。他能够更直观的帮助人们分析、判断问题,做出合理预测和决策。
磨课要点
1.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已经学过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并对统计图做简单分析。
已有生活认知:学生听过数据的变化,见过随机性,如爸妈常讲的股票,电视、电脑、新闻上的多条折线变化图等,但对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还不能很好的做分析。
思维特点: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因此本节课除了掌握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外,更重要是让学生懂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以及它和我们生活的联系,侧重提升学生对数据的解读和预测。
2.终点。
学生能够懂得从多角度来分析统计图中的数据。包括能够读数本身的作用,也能够读取数据之间的关系,还能够超越数据本身获取和我们生活相关的信息,并作出一定的预测和合理的决策方案。同时会根据问题的背景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案。如: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
3.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引导学生复习导入,利用旧知来推断小铭的学习问题,深入分析考虑后发现只跟自己作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猜想需要有个参照物,年段的平均分情况,进而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接着利用学生熟悉的校园每年新生与毕业生人数来判断在校生变化情况,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4页。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某小学在校生变化的两个相关量的分析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体会数据的作用;懂得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学会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2.通过主动思考、大胆猜测及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3.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感悟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数据的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多角度的合理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出示单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小铭个人成绩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还认识它吗?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小铭成绩折线统计图】
(2)读图回答问题。
师:认真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换个角度来观察? 预设:标题、横轴、纵轴表示的意义。
读懂数量多少。(最多、最少。)
清楚数量的变化情况。预测变化趋势。
师:你是怎样了解到他的变化情况?(图像的变化)【课件出示个人成绩折线统计图,隐藏数据】
师:看来不仅数量会说话,图像也会说话。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多少,还能了解变化情况。
(3)出示年段各单元平均分。
师:现在能根据变化趋势,预测接下去他会考怎样吗? 预设:继续往下降,退步。
师:看来同学们一致认为他后面几个单元会考得不理想, 真的是这样吗? 预设:要了解整体情况
其他人的成绩状况(个人成绩与整体作对比)试卷难度
师:老师也收集到了他们年段平均分情况,现在你对小铭成绩有什么新的看法?
【课件出示:在小铭成绩上出示年段平均分折线】
预设:原来他比年段的平均分都高。(怎么看出来的?)
他学习应该很厉害。(不是认为他退步了,现在怎么又觉得他厉害了。)可能是试卷比较难。
有些时候单式折线统计图没办法分析好与不好,要有对比才知道。
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局限性。
得到:看来单条的折线统计图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时候需要对多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准确了解情况,做出合理判断。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1.根据问题,选择数据。
师:最近咱们石狮的一位小学校长,遇到了一个统计问题?他想了解近几年学校在校生的变化情况。你认为他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预设:每年的新生和毕业生人数
每年转校生
师:为什么需要知道新生和毕业生人数?
生:综合分析这两个量才能了解每年的在校生的人数是增加还是减少。得到:看来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得收集相关联的一些数据。2.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的直观信息分析数据
师:请看大屏幕,这就是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它统计的是?
【课件出示:新生与毕业生人数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2011-2016年石狮市某小学新生与毕业生人数统计图。师:横轴表示、纵轴表示? 生: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生数。
师:观察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和我们以前学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预设:折线变多条,图例 师:为什么需要图例。
得到:用来区分不同的折线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图例。师:进一步分析,你还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换个角度分析吗? 预设:单条每年数量的多少(这位同学了解到了数量的多少)
数量的变化情况(他换了个角度分析,从中了解到变化情况)(2)从相关量和问题解决的角度分析数据 师:还能从新的角度分析吗?对比的角度来分析。
预设:数量比较(你为什么要这样比较?得到在校生变化情况。从两组比较中进行分析)
数量的变化情况对比(不看数量,看开口差距看出,看来不仅数量会说话,图像也会说话。)
【课件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隐去数据。】
得到:比较后可以了解到在校生的人数在增多。师:能否根据刚才发现,预测接下去的变化趋势? 预设1:新生可能还会增多。
【课件出示:预测新生接下去的变化情况。】
师:为什么会增多?会无限增多吗?
生:可能学校办的比较好,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到这个学校去读。预设2:毕业生会比较平稳
师:会一直平稳下去吗?依据是什么?
【课件出示:预测毕业生接下去的变化情况。】
预设3:在校生的人数会增多。
得到:看来从统计图中的新生与毕业生数量差和图像开口差距都可分析出在校生的变化情况。
【课件出示:以上预测接下去的变化情况。】
师:根据我们得到的在校生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你会对该校的校长提什么建议?比如:学校后勤设备,电脑,桌椅,教室,教师招聘等。
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一样都能够帮助我们分析、判断问题,从而做出预测和决策。而且复式折线统计图更优越的是能够直观反应两个量差距的变化情况,从而更全面准确了解问题。(板书:分析、判断、预测、决策)(3)从评价的角度分析数据
师:回顾学过的统计图,有没有什么疑问?统计图选择的是否合理? 预设:为什么新生与毕业生人数变化要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画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不行吗?
师:张老师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给大家带来了,认真观察,同桌讨论,选择哪一种统计方法比较合理?(合作讨论)
【课件出示:对比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条形统计图。】
反馈:简洁,能直观比较新生与毕业生差距;更好了解变化趋势。(板书:简洁、直观比较、了解变化趋势)
师小结:看来对于同样的数据,我们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然而我们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
3.课堂小结
师: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你的同桌谈一谈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合作讨论)
反馈:单式有局限性,复式比较全面,能直观比较两个或多个相关联量的关系。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说一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如果让你画复式折线统计图,会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师: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我国人口增长分组统计图。请同学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分析,你就会了解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背后的统计学依据,也更能理解爸妈生二胎的选择是对还是错的。
【课件出示:中国人口增长的分组统计图。】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简洁、直观比较、了解变化趋势
分析、判断、预测、决策
所用教材内容 8
生活中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副我国人口增长分组统计图。请同学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分析,你就会了解国家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背后的统计学依据,也更能理解爸妈生二胎的选择是对还是错的。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复式折线统计图课件】推荐阅读:
复式折线统计图反思06-04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11-07
折线统计图范本09-28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06-03
《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12-21
小学六年级数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案06-07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练习课教案设计06-18
四年级数学《复式条形统计图》说课稿12-21
数学五年级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测试题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