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反思

2025-04-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反思(共9篇)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反思 篇1

1、复习旧知,通过设问“禹建立夏朝标志着什么?”试图通过此题,即复习旧知,又使学生学会简单归纳知识;再由夏朝建立的标志引出奴隶社会四阶段,由此导入新课。

2、结合教师列出目标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出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大事、暴君、灭亡时间,短暂巩固后让学生进行概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3、分析课题中的“兴亡”引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找出“兴”的表现和“亡”的原因,突出关键词“记住、概述、知道”。

4、指导分析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进而分析这几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最后得出结论:暴政必然灭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和谐社会是我们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

几点不足

1、准备仓促,对教材挖掘不够深刻。

2、和学生互动场景较少,分析问题引导不够,且分析不透彻。

3、在讲分封制的时候,稍微有点乱。没有按预案进行教授。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教学设计 篇2

——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说出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2、识记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3.、认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能力目标:1.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以及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的作用与影响,掌握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2.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在学习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性。

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难点:西周的宗法制

教学流程:

一、课初定向。

1、导入:问大家几个问题,为什么咱们中国人过年回家、清明祭祖、你称呼自己的亲人为爸爸妈妈大伯叔叔,这仅仅是对长辈的一种称呼吗?有没有什么更深的原因(引出血缘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早期制度的发展演变。

2、出示课程标准: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让学生明确课标要求。

二、自主先学(5分钟):学生快速看课本,整体感知,结合课标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适当补充。(要达到:第一层次:了解基本知识并形成基本框架。第二层次:学生要做到明确哪些知识点会哪些有疑难。使学生在听课及老师在课堂处理时更有针对性。)

对于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学生在初中已学过,简要梳理框架结构即可。学生上台说夏朝、商朝的政治制度,教师及时点拨。一个地方是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中外服是不完全的,因为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还会与商发生战争。特别点出商的特点是以神权强化王权,举一个材料“商王宾于天”。

三、小组合作,展示交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在此我设计一个活动,“如果我是周王,我怎么做来巩固统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角色编排历史情景剧将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及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展现出来。学生演的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及时点拨。(可以用文字资料或者课本的两幅插图进行辅助,减小难度)

四、拓展提升:出示材料,通过材料让学生分析出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可小组讨论)(1、神学特点;

2、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五、知识小结: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管理机制)商朝——内外服制度(内容、特点:以神权强化王权)西周——分封制(目的、内容、影响)

宗法制(目的、内容、核心、影响)(重点)

周礼(实质、作用)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巩固训练:做学案上的练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时间

公元前2070-16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开国国王

武王

亡国国王

幽王

都城

阳城

镐京

政治状况

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

实行分封制

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学建议

井田制

“井田制”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若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的基础,即土地所存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劳役地租。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当然各贵族对公田、私田的划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异,不一定绝对如此整齐划一,孟子也说“此其大略。”古人把这种劳动产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为“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重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对周天子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实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受民受疆土”,对地方实行分区管理,以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保持臣属关系,执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见周王,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教学设计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说课稿 篇4

第四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院08级历史教育的学生冉丽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一课的理解和设计:

说教材

(一)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为奴隶社会的学习作了铺垫,所以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本课的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初一学生的现状,初一学生求知欲强,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对一些复杂历史现象和地理概念模糊不清,因此,本课以教师讲述为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光辉的文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认识到奴隶制度的进步性和残酷性。(三)教学重点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四)教学难点

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隶制的进步性和残酷性.(五)教学手段

为了生动形象直观,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校兴趣,提高良好的课堂效果.说教法

采用问题教学法,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2 讲述法,对于一些能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兴趣的内容,如“桀把人当坐骑”“牧野之战”“周文王访贤遇文王”等。图示法,对一些仅凭讲述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如夏朝的疆域等,需要用图来说话。

说学法

指导学生通过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分析夏商西周灭亡的原因及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讲授新课

1、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回顾上节可所学的知识.请同学们看课文的前两段内容,看完后和同学讨论一下,回答几个问题:(1)夏朝的第二位君主是谁,并讲解世袭制。(2)夏朝建立后,组建了哪些国家机器?(3)夏朝奴隶制国家机构的实质是什么?并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指出夏朝统治的中心地区.(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以及材料,引起学生注意,结合书本,请同学讨论并归纳桀的暴政,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节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

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

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0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原因,加深印象。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3、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电脑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最后由学生讲述“道路以目”的故事,并表演“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总结出昏君误国的教训。

(四)、巩固练习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四、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

2、夏桀的暴政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朝的建立

2、盘庚迁都

3、暴君商纣

4、文王任贤到武王伐纣

三、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

2、等级制

3、西周灭亡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突破 篇5

一、课标要求:

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分封制的基本内容及宗法制的特点 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重难点突破

(以多媒体展现“西周分封示意图”,以及西周分封示意表)从大屏幕上打出的西周分封诸侯分类示意表中可以看出,有三种人被周王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即同姓王室贵族、立功的异姓贵族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请同学们阅读书本,思考: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分封诸侯对周王朝的统治起了什么作用呢?是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还是削弱了周王朝的统治呢?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材料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指出,西周的分封主要有两次。其次,关于分封制的影响,学生解答后老师进行归纳,要肯定其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消极影响。} 在学习“西周的分封制”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注意这样一个细节问题没有,对同姓诸侯又是按照什么标准来进行分封的?(血缘关系的亲疏),并且在涉及到类似权力的分配,财产的继承的时候又该怎么办?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西周的宗法制。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目——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学生阅读书本,知道西周宗法制的目的,实质。教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西周宗法制示意图)

(这是本课的难点部分,教师花时间对示意图进行解读,让同学理解宗法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教师同时指出宗法制的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同学们,听完老师的讲述,请大家再结合上图,宗法制的特点是不是就显而易见了呢?(见学案)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反思 篇6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进入阶级社会的初具政权职能的国家,其生产力发展水平虽然与尧舜时代差别不大,但社会性质却截然不同。在其管辖疆域内,拥有军队、监狱等国家机器,王位也成了世袭的继承制。夏朝的中心地域是今晋南、豫西地区。晋南素有“夏墟”之称。中华民族从远古的蒙昧走向文明,山西地区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夏代的都城相传是“禹都安邑”,其所在地约为今天的山西西南部,这里是夏族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近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对山西省夏县东下冯遗址的考古发现,其遗址年代与夏纪年基本相当。

从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推测,夏朝时社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夏王朝建立本身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首先,青铜器物的出现,昭示着山西在生产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方面领先全国,山西在夏代就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其次,是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耒耜的普遍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第三,懂得了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第四,懂得了天文历法对于农事活动的重要性。最后,手工业也作为专门的生产部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关于商族的起源,有人认为是在山西晋南地区。具体说,山西垣曲的商代城址,即文献上所谓的“汤始居亳”的亳都。垣曲商城不仅有较为完整坚固的城墙、城壕以及城门,而且区分出宫殿区与一般居民生活区,在居民区还伴有灰坑和墓葬。陶器与青铜已是这一时代较为普遍的器物。商代祖乙当政,因河决之患,曾迁都于耿,一般认为“耿”即今山西河津耿乡,这里一度成为商代的统治中心之一。商都迁耿,大大促进了山西方国文化与农业科技的发展。

代商而立的是周王朝。在周伐商之际,位于山西的大部分商方国,如虞(今山西平陆北)、芮(今山西芮城县西)等也相继叛商归周。周初分封诸侯,叔虞封唐。

西周之后,中国社会已经进入春秋时代。春秋时期的晋国是“春秋五霸”之一,经济强大,国力强盛。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命脉所在。在西周初期,晋国仅是“地方百里”的偏侯,而到春秋中期则一跃成为称霸诸侯的军事强国,这种变化是以其迅猛发展的经济为基础的。

夏、商、西周3代,人类摆脱了原始农业进入沟洫农业时期。农业经济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最重要的部门,农耕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处在三代统治中心或近缘范围的山西地区更不例外。此时的.黄河中下游已成为中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之一,而且较早脱离了山地,向河流两岸平原地区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当时在平原地区发展农业,排涝是突出的问题,由此形成以排水洗碱为目的的沟洫系统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套农业技术,成为战国之前黄河流域农业的最大特色。山西在夏、商、西周3代的农业技术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和发展的。

春秋时期,由于晋国的强盛,在国民经济诸部门之中,农业和畜牧业是基础产业,因为人们的生活日用品特别是食品,几乎都需要农牧业提供,许多手工业的原材料也要靠农牧业提供。随着晋国疆域的不断拓展,晋国农业才真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能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劳动工具,夏代的农具主要有石斧、石刀、石镰、石铲、蚌刀、蚌镰、蚌铲、骨铲等,石斧主要用来砍伐地上的荆棘和杂草,铲是用来翻田松土的工具,许多石铲平面为有肩形,由此可遗址总面积约25万m2,发现夏时期的房屋、水井、陶窑、沟槽和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各种不同质地的兵器、乐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夏县东下冯夏代遗址山西灵石王家大院耕读砖雕图知,这是一种附加木柄的复合工具。刀和镰都是收割工具,这时对农作物是连茎秆一起收获的,说明人们已经知道利用农作物茎秆了。耒、耜、锸都是这一时期普遍使用的木质农具,先秦文献中也都有使用这些工具的记载。耒、耜、锸都是挖土工具。这些木质的工具在遗址中很难保留下来,但在一些灰坑或窖穴的土壁上留下的印痕却可以证实当时确实有使用这些工具。另外,在许多窖穴底部发现了已经腐朽的粟和其他的粮食,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渔猎仍是农业经济的补充形式,发现的渔猎工具有石球、石镞、骨鱼叉、网坠、鱼钩等,且青铜已经用于制造生产工具,除了铜镞、铜鱼钩外,还有铜凿、铜锛和铜锥。这些都是狩猎、捕鱼和手工业所需的工具。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发现铜质的农业生产工具。从考古资料来看,这一时期出土较多的农业生产工具仍是石器(山西长治小常小神村夏代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山西夏县东下冯村夏代遗址出土的水井、石刀、石镰、石铲,山西翼城感军夏商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山西永济东马铺头夏商遗址出土的石刀,等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目前已经发现的商代农具中,石器最多,都是通体磨光的斧、铲、刀、镰、锛等。其次是骨蚌器,最难见到的是青铜农具。山西长治小常小神商代遗址出土的有孔石刀、石镰、石铲,山西灵石旌介村商代墓出土的石镰,山西盂县北村商代墓出土的石刀、蚌镰,山西垣曲古城南关商代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山西垣曲商城商代遗址出土的石刀、石镰、石铲、骨铲,等等。为什么在发达的青铜时代,却很少发现青铜农具?其实,制造先进锋利的农具并不需要很复杂的技术,问题是商朝统治者根本就不想这样做。“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国家,不可能把先进的青铜技术首先应用于农业。所以,考古发现常见硕大精美的青铜礼乐器和数量极大的锋利的兵器,青铜农具却少得可怜。除了石器、骨蚌器之外,商代还大量使用着木质农具—耒和耜。木质农具在夏代就有,商代则更多更先进了。

西周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了明显的进步,比如耕地用耜,除草用铧、,收割用、艾。其中铧、、3字皆用金字旁,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工具已有金属制造的农具。但这时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是以石器、骨器、蚌器和木器为主,如山西天马曲村西周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石镰(《文物》11期),山西芮城东庄东周遗址出土的蚌刀,等等。

当然金属农具还没有普及,因为青铜在当时还很昂贵。西周时期,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可能已将马、牛等畜力应用于农业生产。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反思 篇7

1-5:BCCBA6-7:CA8-9:AC

【解析1】据传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商代时,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曾有严格的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皇储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时行九鼎大礼。因此,‘鼎’很自然地成为国家拥有政权的象征,进而成为国家传国宝器。

【解析7】“中央集权”至少应建立在封建经济之上,春秋末战国初才萌芽。

【解析8】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故可排除④。

10(3)、【解析】设问仅限“积极作用”

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和原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反思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下面我将从6个方面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是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第1册第1单元第1课的内容,在教材中处于统领的重要地位。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开端,也是中国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学习本课对学生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起着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认知特征,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分封制、宗法制等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特点,了解政治制度对国家形成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教法学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参与意识突出,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基于以上学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体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建议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掌握知识。

五、说教学过程: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将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发展。

我的教学设计具体流程如下:

环节一:激趣启思,导入新课,计划用时3分钟。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封神榜》片段,把学生引入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向学生提问:在武王伐纣灭商胜利之后,仍旧面临一个艰巨的任务:对新征服的商朝疆土,他如何才能实现稳固的统治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环节二:体验情境,自主探究,计划用时27分钟。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个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1:夏商的政治制度

这部分内容先组织学生依据教材自主学习,回顾“大禹治水”的故事,了解王位世袭制的内容;再向学生展示甲骨文图片,引用诗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诗句,让学生结合教材归纳商朝政治制度,强调内外服制度控制力有限和神权王权合一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夏商时期为什么会采取这种制度,存在哪些弊端?初步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教学活动2:西周分封制

这是本课重点。在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分封制的基础上,我投影西周分封形势图、晋祠等投影史料,带给学生直观感受;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分封制的确立、内容、特点和作用。通过设置和讨论探究性问题组,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脉络产生清晰认识:

问题1:展示周公平定三监史料,思考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都分封给那些人,有没有区别,在我们的家乡能找到例子吗?

问题2:西周诸侯国和王室间存在怎样的权利义务关系,有什么特点?分封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否存在隐患?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史料,锻炼学生系统论述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水平。

教学活动3:宗法制的特点 对宗法制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将先引导学生置身西周的历史情境思考一个问题:在分封制体系中,如何解决权力的分配和继承问题?

组织数名学生分别饰演周王、嫡长子、嫡女、幼子,以“周天子选继承人”为题扮演一幕微型历史剧,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归纳宗法制的性质和特点;再向学生展示大宗小宗示意图等史料,让学生了解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关系,理解宗法制分封制互为表里的联系,归纳宗法制的政治作用。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周礼对礼乐制度的规定,让学生认识其等级壁垒森严的特点,引用论语中的典故,让学生理解西周礼乐不仅是艺术文化的体现,更是维护贵族等级制度的工具。

环节

三、归纳总结,升华认识,计划用时7分钟

首先引导学生梳理本课内容,明确主要问题,强化核心知识。然后让学生就本课学习心得体会讨论3分钟后进行交流。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特点,了解政治制度对国家形成发展的影响,培养唯物史观。

环节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一是课内达标,布置一道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材料题,5分钟完成并讲评。二是课后延伸:在今天的风俗之中,是否还存在宗法制的缩影?类比礼乐制度,在生活中找出答案,写一篇作文。

六、说板书设计(略):以上是我的板书设计,力图简单明了,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直观、系统地掌握本课知识。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教学反思 篇9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我主要从教材分、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或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课。该课作为新教材的开篇,是整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政治文明史的起点,具有统领和示范作用。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不仅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其兴衰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本课具有启下的作用。另外,通过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本课教材中重点涉及的早期的王位世袭、分封制和宗法制,都是中国政治特色的表现。这些制度影响着以后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有些理念甚至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文明中。我国长期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浓厚的亲情观点甚至民族的凝聚力,都与古代的宗法制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学习本课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另外,本课内容也为理解秦汉以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作一合理的铺垫,所以,学好这一课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课标是: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早期国家的产生,理解“家天下”制度出现的意义。⑵理解西周推行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⑶理解宗法制的内容、与分封制间的关系以及宗法制的评价。⑷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⑴归纳商代内服、外服制度的内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含义、内容、特点、影响,初步了解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

⑵简要比较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与商朝的内服、外服制度的不同及其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收集夏商周的建立及三个朝代,创建人的故事、考古勘察的报道等,培养对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⑵通过对宗法制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爱幼、尊宗敬祖等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加深对国情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四)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对本课内容有过不少的接触,储备了一定的知识。但认识比较肤浅片面,侧重对历史现象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掌握缺乏系统条理,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所以,上课时,把教学内容制成教学课件,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历史图片,补充材料等方式,使之更生动形象,以增加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帮助他们系统深入地学习。

三、说教法

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指导法和直观演示法等进行教学。通过这些教法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从而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四、说学法: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生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说教具准备:自制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通过提问学生,你们的回老家的时候有没有去过祠堂,清明节或春节期间,有没有在祠堂参加过祭祖活动,参加过的同学请举手。(请一位同学跟简单介绍一下过程。)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宗法情节”,古代皇帝祭祖则是在太庙(幻灯片显示)。那从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有这样的活动呢?(夏商周)。我们今天就学习与古代中国有关的政治制度,从而导入新课。

(二)展示课标及本课具体教学目标(见上)

(三)新课的学习

本课书共有三个子目,我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完成这课书的教学。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1、在学习这一目时,我先向学生提问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以及政权出现的时间、建立者。在学生回答后,我向学生展示偃师二里头遗址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夏代的高度文明,以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接着展示《礼纪·礼运》里面的一段材料让学生思考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讨论结束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1.公共权力至上 2.“公天下”→ “家天下”(禅让制→世袭制)。

2、在学习商朝政治制度时,我用谈话法和阅读指导法的方式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商朝的政治制度,然后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内服和外服制度。经过理解该制度就使学生明白外服只是在商王强大的军事征服下才结成的一种臣属关系。因此,商王还依靠神权来强化王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就总结出了商朝的政治制度特点:1.内服和外服制度2.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3、学习“封邦建国”这一目时,我先向学生展示周公的画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用谈话法了解西周建立的史实和阅读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并让学生总结出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对象、内容、受封诸侯的义务和作用。然后让学生比较西周的分封制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的异同点,这样,学生既完成了本目的学习,又认识到通过分封西周各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又可以使学生掌握本目内容,有利于下一目的学习。

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在学习这一目时,需要让学生理解宗法制的内容和特点,我主要通过问题导学法,也就是设计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提示学生主动学习。问题如下:

1.实行分封制的同时,周初还实行了与之互为表里的宗法制。西周为什么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

2.结合教材第4页的《大宗、小宗示意图》,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大宗、小宗等关系。

3.宗法制度的作用。在学生讨论回答结束后,我再引导学生小结得出: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宗法制的了解。最后以各种图片和文字信息展示礼乐制度的内容,引导学生得出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从而感悟三种政治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课堂总结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得出:西周的分封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由部落联盟时代遗留下来的分散和割据为特征的众国林立的局面,但却大大加强了周王对诸侯的统属关系,向着后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五)达标测试:

1、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答案:妻子的小儿子)

2、西周的政治制度有哪些?有什么影响?

(六)布置作业:课下查找有关文考古资料,说一说礼乐制度在西周社会的表形式。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2024——2025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下一篇:客服个人原因辞职信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