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小故事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上下五千年小故事(精选10篇)

上下五千年小故事 篇1

“马虎子”也有说成“麻胡子”的,它的来历有这样一段传说:隋炀帝手下有一名大将叫麻祜,也就是麻叔谋。隋炀帝为开凿东京洛阳至扬州的运河,任命麻叔谋为开河督护。麻叔谋残暴酷虐,验收工程时,用铁脚木鹅测量水深,遇到搁浅,就认为民工对隋炀帝不忠,即施酷刑。河开成,共死去民工二百五十多万人,沿河两岸遍地见尸。

更为残忍的是,麻叔谋因为患病,常以小孩蒸食。每天要吃一个。他的部下便偷盗了乡间小儿换取赏赐。附近的吃光了,麻叔谋就命他的部下到外地去偷,当时,附近村庄接连丢失小儿达数百名,到处可以听见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哭声。于是,当地凡是有小孩的人家,都特别制了一个大木柜子,用铁皮裹封,夜里就把小孩藏在柜中,用大锁锁牢,而且全家人点着蜡烛轮班看守。到天亮打开柜子若小孩还在,全家老幼一齐庆贺。即使如此,丢失小儿的事件仍不断发生。

上下五千年小故事 篇2

一、第一次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

2004年6月, 李希贵局长来到青年路小学调研, 他问我:“你的学生已经学完小学课本了, 上高年级后学什么呢?”我回答说:“我可以给学生借初中语文、地理、历史课本, 按我们的学习速度, 两年时间能学完初中这三科教材。学生可能得不了高分, 但考70分左右是没问题的。”李局长说:“什么年龄读什么书, 不要提前读中学课本, 可以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 我就开始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教学。在学《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 我指导学生学习了一些文言文, 发现学历史为学文言文开辟了一条通衢大道。有了这60多万字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垫底, 理解文言文变得轻而易举。

1.浮光掠影, 回头再读

我们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 共271个故事, 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 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尽管买了大量的书苦读, 但在学习过程中, 我还是遇到了当教师最大的尴尬之事:《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文言引文没有译文, 而且存在不少印刷错误, 书中许多文言词句的意思、字音无从查证, 我个人对文言知识也知之甚少, 除了上学时在课本中学过的那十几篇古文外, 很少读古文。于是我们师生如果见到“拦路虎”, 略微一“过招”, 只要一看难以“取胜”, 就立即绕道而过。五年级上学期重点读白话故事, 文言引文只能粗略地、不求甚解地学习, 自然学习的速度较快, 半年时间, 我们就粗略地学完了271篇。这时, 我们发现, 当时搞不懂的地方竟“无师自通”了——给学生一篇陌生的文言文, 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 能解释出大概意思, 学生们有了“深钻”文言引文的能力。

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 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是无奈之举, 后来就成了我惯用的手法、自觉的行动。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 也不急着告诉学生, 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 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 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这才是学习, 离开了教师也能进行的学习。作为教师, 我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 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 “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那种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 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备课、讲课都和我不沾边。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中, 让耳朵浸泡在书声中, 让大脑和心灵震荡在思维和感动中, 这才是一个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所在。

2.探索求真, 师生共进

教师对所学知识不精通当然不是好事, 但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 这却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求真观念。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平等相处, 学生对教师只有师生情, 没有敬畏感;教师对学生以诚相待, 更多的是欣赏。在课堂上互相争论、思辨, 分不清是教师教学生, 还是学生教教师, 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学习交织在一起, 这样师生才能共同进步。

在学习成语“解衣推食”时, 我把成语的出处“解衣衣我, 推食食我”映在屏幕上, 部分学生读作“解衣 (y侃) 衣 (y侃) 我, 推食 (sh侏) 食 (sh侏) 我”;几名学生马上站起来反驳, 认为应当读作“解衣 (y侃) 衣 (y佻) 我, 推食 (sh侏) 食 (s佻) 我”, 并且引经据典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还解释出了前后两个“衣”“食”意义上的不同。我对于此类情况一般不急于下定论, 说实话, 有时候我自己也拿不准, 但没有关系的, 留给学生辩论好了, 他们各自或者小组会去查询、求证、核实, 直到弄清楚才罢休。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学与学习, 不盲目崇拜权威, 善于质疑, 用证据说话, 追求真理, 已成为我班典型的学风。3月中旬, 我们第二次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 读到战国七雄时, 我突发奇想, 翻开《古文观止》中的《过秦论》让几个学生朗读、解释, 他们竟然解释得非常准确, 这使视读文言文为一大难事的我非常吃惊, 学生的潜力真的很大。我们的课堂上不但演绎着孔老夫子“教学相长”的古训, 也呈现出韩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育景观。魏书生老师说他带领学生跑步是用公家的时间锻炼自己的身体。我也是自得其乐, 用上课的时间读课本以外的书, 还有一群不用付钱的“小老师”在天天指教我, 做这样的教师倒也其乐融融!

3.读史学文, 一举两得

当然, 我忘不了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 在阅读历史故事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还是主要的。我的办法是通过多媒体设备出示一些练习, 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和历史知识。如:

汉高祖分封的同姓王到景帝时发展得像皇帝一样富有, 他们目中__________, 狂妄__________, 特别是吴王刘濞竟然__________得从来不到长安朝拜景帝。景帝推行__________的政策, 任用__________的晁错。

上面的片段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削地招祸患》第一段的几句话。让学生明确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的原因, 把历史事件记扎实。

官员贾谊写《治安策》给文帝, 文中说:“高祖封的诸侯王已严重威胁中央政权, 那种认为天下太平的人就好像‘抱火厝之积薪之下, 而寝其上’。”

厝火积薪:潜伏着极大的危险。厝:放置。

上面讲述的是“厝火积薪”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的故事有关。

晁错让景帝削弱诸侯的势力, 诸侯说:“‘舐糠及米’, 这样下去, 我们的利益都会失去。”

舐糠及米:比喻由表及里地逐步侵入。

上面讲述的是“舐糠及米”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的故事有关。

晁错身穿什么衣服, 被处死在哪里?

东市朝衣:比喻大臣无辜被杀。

上面讲述的是“东市朝衣”这个成语的来历和意思。与《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晁错的故事有关。

除此之外, 我还带领学生结合历史知识学习了一些经典古文。如学完战国这一段历史, 我引领学生学习《过秦论》《六国论》;学完安史之乱, 我们师生又一起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我还下载选编了一些古文, 对于文中出现的易读错的字我都注了音。比如“被 (p侃) 明月兮珮宝璐 (l俅) ”“虽有 (y侔u) 槁 (g伲o) 暴 (p俅) ”“君子生 (x佻ng) 非异也”“所以动心忍性, 曾 (z佶ng) 益其所不能”。但学生没有按注音读, 更没有考虑意思。我责备学生的眼睛不仔细看注音, 读时又不动脑筋。批评了几句之后, 我想, 指责学生也不能解决问题, 关键不在学生身上, 而是我没有找到好办法。于是我改动为“被 (披) 明月兮珮宝璐 (l俅) ”“虽有 (又) 槁 (g伲o) 暴 (p俅) ”“君子生 (性) 非异也”“所以动心忍性, 曾 (增) 益其所不能”, 学习效果立竿见影。

拥有某种令学生赞赏、倾慕的真功夫、真本领, 从而让学生自觉产生仿效欲望, 并主动“从而师之”, 这是每个教师的追求。但如果不具备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才华也不要紧, 古今中外的名师名作数不胜数, 我把这些优秀作品推荐到学生面前, 让他们“取法乎上”地阅读。这样, 我这个不懂诗也不会做诗的教师麾下竟也涌现了一批小诗人。

屈原

刘若凡

残阳如血映身影,

猿穴鸣啼伴君行。

昏君不识臣子忠,

落得悔恨满腔胸。

汨罗叹息谁撷取?

独守忠贞望月星。

世事浑浊谁知我?

满腔热忱无处鸣。

过秦论

马光杰

秦欲虎口吞山河,

重才用贤灭六国。

仁义不施天下乱,

陈涉揭竿将其破。

欲建千秋万世业,

不爱万民怎奈何?

读《阿房宫赋》有感

六国破灭四海一,

始皇渐生骄奢心。

一声雷鸣建阿房,

万人齐工使辉煌。

一宫之间气不同,

长桥横卧似蛟龙。

阿房建时蜀山兀,

楚人一炬为焦土。

读《归去来辞》有感

人非天地能万寿,

滚滚红尘留身后。

自古帝王求仙丹,

只为留恋人间暖。

笑谈生死人间事,

寄情山水最无憾!

说唐

魏榕

李渊建立唐王朝,

太宗领导有新招。

国富民强天下平,

唐与吐蕃议和亲。

文成远嫁天之角,

吐蕃人民皆欢笑。

武后称帝国号改,

建立周朝奠国基。

武后去世国动乱,

睿宗李旦把位禅。

玄宗即位搞发展,

心满意足不向前。

杨家有女名玉环,

一日选在君王侧。

春宵苦短不早朝,

终究兵变断情缘。

魏孝文帝

管潇

大刀阔斧改革风,

百姓安居乐业中。

汉人鲜卑速融合,

民族团结文帝功。

上面的诗是学生们学习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后的感想。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吧!

我的学生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还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欲亡其国, 先亡其史, 斯言善哉, 闻者足戒。这部沧桑的历史, 浓缩了中国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 抒写了多少悲壮和雄奇。屈原、苏武、司马迁、范仲淹、陆游、辛弃疾等大丈夫的形象已树立在了学生的头脑里, 爱国主义教育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已无声无息地潜入学生的内心。看看学生的读后感, 就会感受到以文化人的力量。我的学生诵读了无数的爱国诗篇, 他们心中已屹立起无数华夏儿女的高大形象, 他们能不热爱伟大的祖国吗?他们爱得能不深吗?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郭爽

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时我有了许多发现, 现在请你们来看一看我的发现吧!请听我一一道来!

在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之前, 我从不知道我们的祖国有那么源远流长的历史。在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中, 我知道了中国的坚强、中国的不屈, 知道了中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岁月, 知道了“一时强弱在于力, 千秋胜负在于理”的真知灼见, 知道了太多太多的道理。我想它们一定会变成照亮我前进道路的火炬, 让我可以更快地走向真理, 走向更加璀璨的未来。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善恶只是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我想它们会为我选择正确的一面。

《中华上下五千年》使我的心中屹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那些创造华夏文明支撑起民族脊梁的先辈使我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于是我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宋词中, 我发现了李清照看似柔弱的性格中, 却蕴涵着不屈和坚强。在国破家亡、时局动荡之时, 这个纤弱的女子, 却在她的词中展现了令男儿汗颜的骨气。我还发现了, 一生叱咤战场, 写下豪气冲云天的《满江红》的岳飞, 却也有他的无奈。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也有“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的苦涩。又有谁知晓, 马上就要“直捣黄龙”的岳飞, 却被宋高宗用十二道金牌生生拦住, 功亏一篑是一种怎样的无奈?恐怕在战场上叱咤一生的岳飞, 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自己没有马革裹尸, 却死在了那位自己效忠的君主的一道圣旨之下!那无奈的苦涩恐怕也只能在词中吟出来!

二、第二次教学《中华上下五千年》

我一贯的作风是先做“实事”, 然后再写点儿教学笔记。除了上课之外最大的“实事”就是为学生准备自学材料, 近几日正给《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册的古文注音、注解。这个活儿在2005年教上届学生时已干过一次, 当时把注音、注解写在了书上。今年暑假又输进电脑里, 查了无数次《古代汉语词典》, 但还是有许多古文的意思不明确。现在在全班集体学习之前再次订正, 自悟了不少通过“百度”查证译文的办法。

上一届是怎么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 尽管有陶老师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 尽管在《我的语文实验故事》《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两本书上都有描述, 但还是要重新确定教法。通过两个星期的思考、实践, 我形成了以下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提前把重点词句写在黑板上, 边指着黑板上的词语讲解历史故事, 边领读重点词语, 最后用黑板上的词造句达到复习和检查的双重目的。

如学习《秦始皇嬴政》一文, 先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板书:

嬴政功高盖世励精图治丞相王绾郡县制度量衡焚书坑儒禁锢危崖边缘

教师边指着板书的词语相机领读边概括故事大意:

公元前238年, 秦王嬴政亲政。他认为自己功高盖世, 称始皇帝。秦始皇励精图治, 解决了一系列诸侯割据时的弊病。丞相王绾 (w伲n) 劝谏秦始皇在离咸阳很远的燕、楚、齐三国封诸侯王, 李斯建议在全国各地设立郡县。秦始皇决定废除奴隶社会的传统分封制, 改用郡县制。他还统一了度量衡, 派蒙恬率领大军抗击匈奴的侵略, 并征召几十万各地民夫建造长城。

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 下诏将除了医药、种植等书籍以外的书全部烧掉。并不准私下谈论这类书, 否则满门抄斩。后来, 秦始皇下令将460余名说他坏话的儒生全部活埋。一时间, 咸阳城内到处是焚书之火、埋人之坑,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秦始皇想以严刑酷法禁锢人民的思想, 却反而激起民愤, 把秦朝推向危崖边缘。

“嬴政、郡县制、度量衡、焚书坑儒”与历史故事关系密切, 边讲边领读, 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丞相王绾、禁锢”两个词中含有生字, 领读时要强调读音。

“功高盖世、励精图治、焚书坑儒、危崖边缘”这几个词要引导学生说出符合文中意思的句子, 要求意思完整, 语言精练。如:“秦始皇妄想通过焚书坑儒禁锢人民的思想。”有的学生还能联系《国人暴动》说“秦始皇不懂‘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的道理, 通过焚书坑儒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通过这个造句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检查学生的预习、听讲情况。

教法基本确定了, 但我总感觉不满意, 因为课堂效果不如学习唐诗、宋词时发言面广。学习唐诗、宋词时, 学生七嘴八舌地谈各自的理解, 谈以前学过的与此相关的诗词, 场面非常热烈。而学《中华上下五千年》时, 学生的回答基本禁锢在书本的范围内, 即使有的学生知道这本书之外的历史故事, 也是一人讲, 众人听, 无法形成众说纷纭的局面。我还有一点儿烦恼, 就是每次上课前都要板书大量的词语, 没有足够的时间写不完。如果上午第一节课上语文课尚且有时间提前板书, 那么第二节课上语文课, 短短的课间十分钟根本来不及做课前准备。教室里的电视屏幕不但面积小, 而且在黑板上方, 位置太高, 想指点着领读很不方便。于是我决定这上、中、下三册271个历史故事就由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讲课。

最初上台讲课的学生都很羞涩, 急急忙忙讲完历史故事就交差了, 他们写到纸上的那些词语还要我亲自出马领读三遍。轮到马一鸣小组上台当老师时, 小马在讲解过程中领读了一个词, 同学们像没有反应过来似的有气无力地跟读了三遍。好不容易逮着一个正面典型, 我赶快大加表扬, 于是我讲课的特点———不间断地让学生张开嘴巴出声读, 就被他们发扬光大了。

这天早上第一节是语文课, 若雅、婷婷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圆圈, 擦擦画画地忙得不亦乐乎。只见他们指着《魏人范雎做秦相》的这段话:

张禄马上说:“听说大王要派穰侯攻打齐国, 齐国距离秦国甚远, 就是能够收复齐国, 恐怕也很难以此壮大秦国。而且中间还有韩国、魏国, 想直接控制齐国很难, 我认为大王应该改变作战方略, 最好用‘远交近攻’的方法。”

原来, 她们要解释“远交近攻”, 画图是为了便于说明哪个国家离秦国近, 哪个国家离秦国远。我茅塞顿开。

《萧何月下追韩信》中讲到“项羽在灭秦之后不但不去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反而将本来统一的中国分封给十八个诸侯, 自立为西楚霸王, 把西楚的都城建于彭城, 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市”。这时, 我问道:“同学们认为他应该把都城定在哪里?在项羽之前或之后那些有远见卓识的统治者都在哪里定都?”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之后。韩佳俊同学飞快跑上讲台, 略略一看就指准大概位置, 五年级的小学生对中国地图这么熟悉让我颇感意外, 于是大发“真男人爱江山”的感慨, 希望学生主动看地图, 让文字和地图产生联系。

郭葳蕤的小组讲第40课《李斯辅秦王》时补充了“仓鼠之志”等自学材料上没有的成语。李斯有治国之才, 但他做出了帮助胡亥继位的祸国殃民之事, 与他的“仓鼠之志”关系密切。郭“老师”补充的这个成语使第40课与第45课《三人合谋篡王位》产生了内在联系, 也使我产生了灵感:学第45课时可提问“与李斯相关的成语有哪些?”。这样的问题便于学生们回家考倒家长, 增加自信。

轮到宋佳怡的小组讲《荆轲刺秦王》了, 小宋上台第一句话就说:“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走进公元前230年, 探寻荆轲刺秦王的悲壮史实……”“燕国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做过人质, 非常了解燕国若与秦国正面交锋的结果是以卵击石。”我赶紧翻开书来找, “以卵击石”这个词书上没有, 那是宋“教授”的创造。“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我活了四十多岁只知道这两句, 今天又跟着宋“教授”学了后面两句:“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小宋指着课前写在黑板上的词又是解释又是领读。哇!我可真跟着长见识了。

轮到田欣怡小组讲《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了, 小田讲完后看了一眼黑板接着说:“……这就是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陈胜起义之前的故事……”我一看, 黑板上的大字中间有几行小字, 具体是什么字我一个也看不清。我联想到自己做的投影片上也有很小很小的字, 那是提示自己的话, 以免“卡壳”。这一点儿我虽不提倡, 但看得出学生的智慧还是无穷的。

丁乐腾拿出刚买到的《史记》在我眼前晃了晃, 于是教室里又响起了小丁读古文的声音, 赛过任何美妙的音乐。我一向讨厌声音, 在家不开电视, 不听音乐, 唯有学生读书的声音, 无论多么嘈杂, 传到我的耳朵里都如同天籁般悦耳。轮到小丁的小组讲课了, 小丁同学给大家念了《史记》中一长段完整的文字。说实话, 不看着字, 只听声音, 有些地方我也听不懂, 但我能感觉出小丁停顿恰当。什么叫语感?就是听得多了, 念得多了, 对古文的感觉就有了。如何停顿 (古代叫“句读”) , 就是凭着感觉就能读正确。只要学生上课跟着念, 就能达到“合格”要求 (参看后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达标要求》) , 有所收获。

下课时, 我正在往墙上贴孙陶从家里带来的中国地图, 文睿凑过来说:“我正在和杜金慧研究丝绸之路。”瞧瞧我的学生, “正在研究”, 多么有气势的语言, 说不准文睿将来真的能“研究”出什么。文睿边说边伸手从兰州画到印度。“宝贝, 张骞走的不是直线。这儿有地图册, 对着书上的文字再找一找路线。”我晃了晃初中地图册, 又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贴了一排放大的地图。各科知识如果能融会贯通, 那孩子们学习的劲头会有多足啊!有弟子如此, 做教师多幸福!

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达标要求

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继续诵读白话文, 积累语言和历史知识;二是学习文言文。正常进度每天4课, 上册预计一个月学完, 到第24、53、84课时, 可以分三次检查, 检查古文和填空两项。也可以一次通过整本书的检查, 检查次数越少得到的奖励越多。如果是学生自己的书, 我会在目录旁写上“古”“空”并盖相应的印章。请家长要求学生提前按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检查, 不要拖拉。

1.每天固定作业

预习:每天预习四课, 读故事、猜测古文大意。

建议家长鼓励学生找错别字, 让学生在书上改。从上届学生学习的情况来看, 由于学生敢于质疑书本, 挑战权威的意识得到了充分发挥, 所以家长也鼓励学生在朗读预习的过程中勤查字典。

复习:给家长讲解当天所学的故事, 朗读并讲解古文。

2.达标标准

合格:按时完成预习、复习作业。在书上画出填空题。

一星:正确朗读古文、填空题, 知道故事大意。

二星:速读古文, 解释大意, 基本能背诵口头填空题。

三星:速读古文, 解释大意, 并解释字义, 背诵填空题。

三、改编《中华上下五千年》

在引导小学生海量阅读的过程中, 我发现市面上很少有适合师生在课堂上共同阅读的书, 比如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就存在很多问题:古文没有注音、注解, 学生朗读、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古文和白话文故事不完全相符, 有些文言的意思在白话文故事中找不到译文, 造成学生理解困难。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一贯重视的, 如果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就一定要注重背诵积累, 所以我给学生补充了口头填空题。为了方便检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诵读情况, 我又补充了“测试题”。于是这套《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书稿就变成了下面的样子。

原文: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 (因替李陵辩冤而遭惨祸) , 幽于累 (l佴i, 通“缧”, 捆绑犯人的绳索) 绁 (xi侉, 缧绁:监狱) 。乃喟 (ku佻) 然而叹曰:“是余之罪, 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 至于麟止, 自黄帝始。——《汉书·卷六二·列传第三二·司马迁》

改编文: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司马迁, 字子长,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迁之祖也是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更是精于天文历算, 通经史诸子之学, 是汉初的著名学者, 在汉武帝时被任命为太史令。他广泛搜集历史资料、各国文书, 撰 (zhu伽n) 写了《论六家要旨》这篇文章, 对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的长短得失分别进行评论。父亲的正直品格和治学精神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司马迁六岁的时候, 每日跟随父亲苦读, 不到两三年的时间, 他就可以把《左传》《国语》等历史名著倒背如流了。又过了几年, 他又跟随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 后来, 又拜孔安国为师学习《古文尚书》, 这都为司马迁后来博采百家之长, 编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岁的时候, 司马迁离开京师出外远游, 到各地考探史迹, 搜集史实。他走遍祖国各地, 南下江淮, 在汨罗江畔, 凭吊了伟大的诗人屈原。路经湖南长沙, 探访西汉杰出政治家贾谊的遗迹, 还拜谒舜墓。后又沿长江而下, 到达浙江会稽, 看了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又渡江北上, 到了汉初英雄韩信的故乡淮阴, 探访先贤。接着又来到曲阜寻找孔夫子的轶 (y佻) 事。这样的经历, 使司马迁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司马迁回到长安后, 被封为郎中, 他时刻不忘治史。公元前108年, 司马迁继承父职, 任太史令, 他看遍了皇室藏书馆里的书, 并开始正式收集文字史料, 准备写《史记》。

任太史令五年后, 司马迁因为“李陵 (李陵即飞将军李广之孙) 之祸”, 不得不中断创作。那年, 李陵奉命随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去抗击匈奴, 本来李陵大获全胜。但不久匈奴反击过来, 李陵大军因寡不敌众、粮草短缺被俘。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 异常愤怒, 召集文武百官商讨计策。大臣们纷纷向李陵发难。司马迁本来与李陵并无深交, 但一向敬佩他, 所以仗义执言, 向武帝道:“李将军为人正直, 这次投降本非他所愿, 乃客观条件逼人啊!”武帝听后异常生气, 把司马迁打入监狱并处以腐刑。腐刑是一种极大的侮辱, 司马迁不堪受辱, 曾经想自杀, 他叹息道:“这是我的罪过, 身体被毁伤没有用了。”但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游历中国大地时所听闻的古代贤人的事迹, 随后又深思道:《诗》《书》的意旨隐微, 文辞简约, 是因为作者想借此表达他心中的思虑。他决心“就极刑而无愠 (y俅n, 怒, 怨恨) 色”, 顽强地活下去, 并发愤要著成史家巨著《史记》。

公元前96年, 司马迁出狱了, 他仍然坚持创作。公元前91年, 司马迁在五十五岁那年, 在经历了腐刑、牢狱之后, 在历经了十年风雨之后, 终于编述了自陶唐以来到汉武帝获得麒麟那一年为止的史事。闻名古今中外的史学名著《史记》终于著成。

司马迁的著作博大精深, 开创了史书纪传 (zhu伽n) 体的体例先河。伟大的现代文学家鲁迅曾赞它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记》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司马迁作为一个有胆识有勇气的史学家、文学家, 为了“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在《史记》中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他“不虚美、不隐恶”, 秉笔直书。在书中, 他还勇敢地揭露了暴政酷吏, 就连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 他也如实记载了他“好酒好色”的嘴脸。他对农民起义也作了正确的记载, 并大加赞扬。

《史记》还史无前例地关注到社会生活, 如《货殖列传》就记载了武帝时全国各地的经济生活状况。

《史记》是一部充满了激情与心血的巨著, 司马迁不惧艰辛, 坚强面对耻辱、困难的精神永远闪耀在这部以其心血灌注而成的史学巨著当中。

测试题:

一、口头填空。

1.司马迁小时候的学习为司马迁后来__________、编写《史记》打下了__________的基础。

2.司马迁在汨罗江畔__________了屈原, 在长沙__________了贾谊的遗迹, 还__________舜墓。司马迁到各地考探史迹、搜集史实使他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3.司马迁本来与李陵并无深交, 但一向敬佩他, 所以仗义执言。

司马迁的著作__________精深, 开创了史书__________体的体例先河。鲁迅曾赞它为“__________”。

司马迁作为一个有__________有勇气的__________学家、__________学家, 为了“__________天人之际, __________古今之变, 成__________”, 在《史记》中他“不__________美、不__________恶”, __________直书。《史记》是一部充满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巨著。

二、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填写成语。

司马迁忠于国家却遭遇不幸, 太荒谬了。比喻绝大的荒谬, 大错特错。 ()

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自成体系。 ()

三、朗读并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十年而遭李陵之祸 () , 幽于累 () 绁 () 。乃喟 () 然而叹曰:“是余之罪, 夫身亏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卒述陶唐以来, 至于麟止, 自黄帝始。

中医上下五千年 篇3

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

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并存,在卜筮史料中记载了大量的医药卫生的内容,形成了医学的雏形。

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整个学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时期,医巫分离,医学具有更显明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理性,占据了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导地位。临床医学的分科已现端倪,趋于专业化。

秦汉时,以伤寒、杂病和外科为最突出的临床医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动乱割据的状态,医药学在脉学、针灸学、药物方剂、伤科、养生保健、中外交流等各方面取得了成绩,为医学的全面发展积累了经验。

隋唐时期,国家重归统一,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形成了一种空前恢宏气势。中国医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医学家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获得了更为丰富的成果。这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二次高峰。

两宋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重视在医药发展上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北宋政府组织人员编纂方书和本草、设立校正医书局、铸造针灸铜人、改革医学教育、设立惠民局、和剂局、安剂坊、养济院、福田院等,有力的促进了医药卫生之进步。

辽、夏、金、元与两宋王朝并立以至元灭宋统一全国。这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大融合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学派争鸣、民族医学奋起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为多源一体化的中国传统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呈现了蓬勃的生机。

明代,医药学发展出现革新趋势。在探寻传染病病因、创造人痘接种预防天花、中药学研究等领域进入新的层次。

清代前、中期,医学趋于普及与升华发展的时期,王清任躬身于人体解剖,著有《医林改错》,反映了“中国医界大胆之革命论者”的开拓进取精神。

中国古典医籍数量之大,名医辈出,人数之多,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也不多见。中医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逐步走向现代化。它的许多“养生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为大众所接受。

名人养生一到九

名人养生“一德”——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名人养生“二字”——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名人养生“三戒”——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名人养生“四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名人养生“五知”——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名人养生“六节”——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名人养生“七食”——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名人养生“八乐”——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精选 篇4

1945年4月26日深夜,一支由30辆汽车组成的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的车队,在漆黑的夜色中,向着意大利边界的穆索急驶着。“停车!停车!”道路上突然出现了全副武装的意大利游击队员,他们早已得到消息,埋伏在了这里。前面几辆军车停了下来,车队后面的意大利人的几辆汽车见势不妙开始逃窜,有的掉头向回开,有的拐向旁边的崎岖山路,有的准备向穆索方向冲去……“哒哒哒……”游击队员手中的冲锋枪吐出了火舌,他们分头进行堵截。很快,逃跑的人全部落网。游击队押着车队开到了东戈市。他们开始对每辆车进行检查。奈里大尉爬上了第3辆汽车,几个德国人在窃窃私语着,他用犀利的目光扫视着车中,角落里一个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只见他蜷缩着,身上盖着件军大衣,露出的两条腿上穿着只有高级军官才有的镶着金色条纹的法西斯军裤。“他是谁?”奈里问道”“一个酒鬼。”德国人回答。奈里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跳下车,对几个游击队员小声说:“注意这辆车,别让它离开!”随后,走向指挥部去报告他发现的可疑人物。游击队员和宪兵向汽车围拢过去,车上的德国人纷纷跳下车,远远地站到了一边,注视着。穿着金色条纹军裤的人慢慢站起来,举起双手,弯着腰下了车。一审讯,他正是意大利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听说墨索里尼被抓住了,人们激动万分。其实,早在1943年夏,英美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法西斯军队节节败退,墨索里尼众叛亲离,一群军官和政要发动了政变,将他赶下了台,并把他软禁在一座高山顶。不久,意大利宣布投降,退出战争。但是在9月13日,希特勒派出一支党卫军小分队,用滑翔机把墨索里尼救往了德军占领下的意大利北部。两天后,墨索里尼宣布成立新的意大利共和国,并立即处决了一批发动政变赶他下台的人,包括有他的女婿齐亚诺。经过一年多的苟延残喘,到1945年初,德军的防线一一被摧跨,反法西斯起义席卷了整个意大利北部,眼见末日来临的墨索里尼收拾起金银财宝,带上他的情妇,他装成德军军人,企图混在德军车队里,逃出边境,去到瑞士过流亡生活。可他最终还是没能逃出游击队的包围追击。4月28日,意大利人民举国欢庆从法西斯奴役下解放。这天下午,游击队总参谋部派瓦莱里奥上校来到东戈,根据民族解放委员会的命令,他将代表总部就地处决墨索里尼和其他几个法西斯头目。傍晚时分,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被押上了汽车。为预防意外,瓦莱里奥把墨索里尼的军帽往下拉了拉,以免别人认出他来。汽车开到了贝尔蒙特别墅附近的一块高地停下。游击队员把墨索里尼等人拉下车,让他们站到别墅的篱笆旁边,荷枪实弹的士兵守卫在四周。看到这阵势,墨索里尼明白自己的末日来到了,他瑟瑟发抖。瓦莱里奥宣布以意大利人民的名义判处他们死刑。“呼呼”,枪声响过,墨索里尼和他的情妇倒在地上。瓦莱里奥又对准墨索里尼补了一枪。第二天上午,墨索里尼的尸体被运回到米兰的洛雷托广场,被人们用电线倒吊在一个废弃加油站的钢梁上。这个法西斯魔头遭到了千百万人的指责和唾骂。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 篇5

曹操本来势力很小。后来,他打败了攻进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兖音yǎn)的黄巾军,在兖州建立了一个据点。他还从黄巾军的降兵中,挑选一部分精锐力量,扩大了武装。以后,他又打败了陶谦和吕布,成为一个强大的割据力量。

公元195年,长安的李傕和郭汜发生火并,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带着献帝逃出长安,回到洛阳。洛阳的宫殿,早已被董卓烧光了,到处是碎砖破瓦,荆棘野草。汉献帝到了洛阳,没有宫殿,住在一个官员的破旧住房里。一些文武官员,没有地方住,只好在断墙残壁旁边搭个草棚,遮避风雨。最大的难处是粮食没有来源。汉献帝派人到处奔走,要各地官员给朝廷输送粮食。但是大家正在忙着抢地盘,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谁也不肯送粮来。

朝廷大臣没有办法,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官员,哪儿受得了这个苦,有的吃了几顿野菜,就倒在破墙边上饿死了。

这时候,曹操正驻兵在许城(今河南许昌),听到这个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谋士商量,要不要把汉献帝迎过来。

谋士荀彧(音yù)说:“从前晋文公发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今洛阳),成为霸主;汉高祖为义帝发丧,天下人都向着他。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是不少的。现在皇上到了洛阳,困苦不堪。将军如果能把皇上迎来,这正是顺从人们的愿望。要是现在不及时去接,一旦让别人抢先迎去。我们就错过机会了。”

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立刻派出曹洪带领一支人马到洛阳去迎接汉献帝。

董承等大臣害怕曹操,发兵阻拦曹洪的人马。后来,曹操亲自到了洛阳,向他们说明现在洛阳缺少粮食。许城有粮食,但是运输不便,只好请皇上和大臣们暂时搬到那边去。免得在这里受冻挨饿。

汉献帝和大臣听说到了许城有粮食,都巴不得早点迁都。公元1,曹操把汉献帝迎到了许城,打那时候起,许城成了东汉临时的都城,因此称为许都。

曹操在许都给汉献帝建立了宫殿,让献帝正式上朝。曹操自封为大将军,开始用汉献帝的名义向各地州郡豪强发号施令。

首先他用献帝名义下诏书给袁绍,责备他地广兵多,只管扩大自己势力,攻打别的州郡,不来帮助朝廷。

尽管袁绍势力大,但是名义上他还是汉献帝的臣子,接到诏书以后,没法子,只好上个奏章给自己辩护。

曹操又用汉献帝名义封袁绍为太尉。这一下,袁绍可生气了。他觉得曹操当大将军,自己反在曹操底下,太丢人啦。就气冲冲地说:“曹操要不是我,哪有今天。现在他倒用皇上的名义来号令我起来了。”他上个奏章把太尉辞了。

曹操觉得自己地位还不巩固,不愿和袁绍闹翻,就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改称为车骑将军。

许都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了。但是日子一久,大批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就发生困难。经过十年混乱,到处都在闹饥荒。如果许都的粮食问题不解决,大家也呆不下去啦。有个官员枣祗(音zhī)向曹操提出一个办法,叫做“屯田”。他请曹操把流亡的农民招集到许都郊外开垦荒地,由官府租给他农具和牲口。每年收割下来的粮食一半归官府,一半归农民。

曹操接受了枣祗的建议,发布命令,实行屯田。许都附近的荒地很快就开垦出来了。一年下来,原来已经荒了的土地上获得了丰收。光是许都的郊外就收到公粮一百万斛。曹操又在他管辖的州郡都推行屯田制,设置田官。以后,凡是实行屯田制的地方,谷仓都装得满满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故事 篇6

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本部落人被称之为“百姓”。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陶寺古城遗址:

该古城遗址陕西省襄汾县,建成时间大约距今四千七百年。该遗址属于龙山文化,曾一度是国内发现的最大史前古城遗址。

该遗址还发现了大量墓葬,墓中骸骨的DNA检测结果显示其父系Y染色体snp单倍型几乎全部为O3基因,与今天汉族主体的父系基因高度一致。可以说,基因证据证明了陶寺遗址的居民就是当代中国人的祖先,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地。

各地遗址y染色体snp单倍型比例

中华上下五千年故事集 篇7

吴主孙权忙聚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多数主张面北事曹,请魏国派兵救援。于是吴主孙权急忙派使者赵咨火速前往魏国,向魏文帝曹丕求救。

赵咨来到魏国都城许都,叩拜了魏文帝曹丕,呈上了吴主孙权给魏文帝曹丕的亲笔书信。

曹丕览过来信,感到还算满意。于是便问赵咨:“吴王颇知学乎?”

赵咨回答说:“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这节对话的意思是:魏文帝问赵咨:“你们吴王人怎样?他读书吗?”

赵咨回答道:“我们吴主忙完军国大事,只要一有空闲,就博览群书,而且十分注重领会要义,不像那些浅尝辄止的读书人,只知道‘寻章摘句’而已。”

上下五千年小故事 篇8

赵雍在历史上的名声一向不错,但是他也是一个全身充满矛盾的人。他是胆识过人的明君,也是爱妻顾子的慈父;他是征战四方的铮铮铁汉,又是柔情似水的温暖男子。赵雍的性格很复杂,这是他受到人喜爱的原因,也导致他最终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公元前326年秋,赵武灵王之父赵肃候逝世。赵雍受命于危难之际,赵国的处境不太好。来参加父亲葬礼的人,个个心怀不轨。赵国的群臣在葬礼上面露难色,哭丧着一张脸。邯郸,赵王城,龙台之上。赵雍却异常镇定,他的目光淡然扫过了人群,瑟瑟的秋风将旗杆吹得簌簌作响。突然,他爆发出了一阵笑声,这笑把其他的诸侯主都惊到了,也让赵国的大臣错愕。

十五岁的赵国的新任国君,在这个危机关头,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竟然成功说退了五国的军队。赵雍的能力可见一斑。赵雍他自己会用生命去捍卫这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赵雍很争气,他是赵语的唯一一个孩子。他是赵国未来的希望,当赵语第一次见到他的儿子时,他就知道赵雍注定是个不凡之人。事实上,赵雍也完全沿着父亲的轨迹成长。赵雍谦恭有礼,勤勉好学,年纪轻轻一表人才。赵语觉得赵国的江山后继有人了,公元前326年秋,赵语怀着对赵雍的期望,在遗憾和憧憬中死去。赵雍正式成为赵国的新主人。

赵雍所面临的是周围如豺狼般的诸侯国,此时的形势是战国最艰难的时期。赵雍在处理完父亲的丧事后,又要马上投入到新政的发展中。他极力讨好各国君主,为的就是给赵国的发展赢得时间和机会。为了能够稳定国外的局势,他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的幸福为代价,主动要求与韩国联姻,韩宣惠王思考过后答应了这门亲事,这是一桩政治联姻,对于韩国公主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韩国公主和赵雍都没得选择。

赵雍在结婚后,更加成熟了。他学会了作为君主的担当,也知道作为一个丈夫应尽的职责。婚后韩国夫人给他生下了一个儿子,他是赵雍的长子被称为赵章,赵章很受父王的宠爱,因为赵章总会让赵雍想起年轻时的自己,在赵章的身上,赵雍看到了赵国的未来。赵章德才兼备,勇敢有魄力,是个难得的人才,在十五岁的时候,还跟随他的父亲赵雍,一起平定了中山国,受到众人的称赞。赵章后来顺理成章成了太子。

后来韩国公主死了,赵雍又爱上了另一个叫吴娃的女子,这个女子是赵国近臣的女儿,他和吴娃生下了赵何,吴娃当上了皇后,却在不久后就死了,赵雍思念成疾。把对吴娃的爱全部放在了幼子赵何身上,不仅立赵何为太子,还把王位早早给他,自己退居二线帮助赵何打天下。于是家的和谐、平衡,被赵雍的偏爱给打破了。尽管赵雍试图以一国两主的措施进行弥补,也挽救不了赵章和赵何两兄弟自相残杀的结局。

公元前295年,赵雍和两个儿子在沙丘游玩,赵章想趁此机会夺回属于自己的位置。奈何此次篡位事情暴露,赵章兵败后躲在赵雍的行宫里,就算赵雍再护着赵章,年事已高的赵雍无权也无力维护赵章,拥戴着赵惠文王李兑、赵成等人就把赵章揪出来杀掉了。但赵成、李兑得逞之后并没有命令撤军,为了避免以后赵雍找自己的麻烦,不让主父离开。然后李兑等人请示赵何该怎么做,赵何不敢亲口诛其父,李兑、赵成便擅自围困赵雍,让他不得出宫,两人对主父断粮断水达三个月之久,最后主父被活活饿死。

赵何在明知父亲被围困后,三个月竟然不闻不问,显然是想借他人的手除掉父亲这颗眼中钉,也难怪被赵雍骂其不孝,但这一切能怪谁呢?全是赵雍作茧自缚,咎由自取。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精选 篇9

朝廷的腐败,地主豪强的压迫,再加上接二连三的天灾,逼得老百姓没法活下去了,纷纷起来反抗。

先是吴郡一带农民起来攻打县城,杀了官吏。会稽人许生在句章(今浙江慈溪)起兵,没有几天工夫,聚集了一万多人。汉灵帝下令叫扬州刺史和丹阳太守发兵围剿,被起义的农民打败。许生的声势越来越大,还自称“阳明皇帝”。

公元174年,吴郡司马招募人马,联合州郡官兵打败了许生。吴郡的起义军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更大的武装起义却正在酝酿着。

巨鹿郡有弟兄三个,老大名叫张角,老二叫张宝,老三叫张梁。三个人都挺有本事,还乐意帮助老百姓。

张角懂得医道,给穷人治病,从来不要钱,所以穷人都拥护他。

他知道农民受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天灾的折磨,多么盼望有一个太平世界,让他们安安乐乐过日子。他决定利用宗教把群众组织起来,创立一个教门叫太平道,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起传教。

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张角又派他的兄弟张宝、张梁和弟子周游各地,一面治病,一面传道。大约花了十年工夫,太平道传遍了全国。老百姓不论是信或者不信,没有不知道太平道的。各地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当时,郡县的官吏也只认为太平道是劝人为善、给人治病的教门,谁也没有认真过问。朝廷里有一两个大臣看出苗子,奏请灵帝下令禁止太平道。汉灵帝正忙着建造他的林园,也没把太平道放在心里。

张角他们把全国八个州几十万农民都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都推举一个首领,由张角统一指挥。

他们秘密约定三十六方在“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京城和全国同时起义,口号是:“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就是指东汉王朝;“黄天”,就是指太平道。他们还暗暗派人在洛阳的寺庙和各州郡的官府大门上,用白粉写上“甲子”两字,作为起义的暗号。

可是,在离开起义时间还有一个多月的紧要关头,起义军内部出了叛徒,向东汉政权告了密。朝廷立刻在洛阳进行搜查。在洛阳做联络工作的马元义不幸被捕牺牲,和太平道有联系的群众一千多人也遭到杀害。

由于形势突然变化,张角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一个月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称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三十六方的起义农民,一接到张角的命令,同时起义。所有起义的农民头上都裹着黄巾,作为标志,所以称做“黄巾军”。

各地起义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打开监狱,释放囚犯,没收官家的财物,开放粮仓,惩办官吏、地主豪强。不到十天,全国都响应起来了。各地起义军从四面八方向洛阳涌来,各郡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京都洛阳。

汉灵帝慌忙召集大臣,商量镇压措施。

汉灵帝拜外戚何进为太将军,同时派出大批人马,由皇甫嵩、朱儁(音jùn)、卢植率领,分两路去镇压黄巾军。

但是,各地起义军好像大河决了口子一样,官府哪儿抵抗得了。大将军何进不得不叫汉灵帝下了一道诏书,吩咐各州郡自己招募人马,对付黄巾军。这么一来,各地的宗室贵族、州郡长官、地主豪强,都借着打黄巾军的名义,趁机抢夺地盘,扩张势力,把整个国家闹得四分五裂。

黄巾军面对东汉朝廷和各地地主豪强的血腥镇压,坚持了九个月艰苦顽强的战斗。在紧张战斗的关键时刻,黄巾军领袖张角不幸病死。张梁、张宝带领起义军将士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以后,先后在战斗中牺牲。

上下五千年小故事 篇10

“尊王攘夷”、“管仲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形容齐桓公的春秋霸业的,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到,齐桓公称霸,其实不仅仅只是时机的问题,他能够成功还得益于大批贤才和成功的改革。

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但这位英雄在其光辉的表面之下,又隐藏着很多虚伪、矫饰的东西。齐桓公好酒、好色、好游乐,其实这也没什么。齐桓公在治国上靠管仲,成为春秋首位霸主。然而,他又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小人,在霸业成就后,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的局面 ,让齐桓公有点飘飘然,他开始纵情声色,竖貂、易牙、开方此三子都是小人,却十分得宠。当管仲重病卧床时,就曾告诫过齐桓公,不能让这三个人留在宫中,一定要驱逐这三个人。

齐桓公在管仲死后,也下令驱逐三人出宫,但是时间一久,觉得少了这三个人生活都没有了乐趣,便又召集他们回宫。这个时候的齐桓公,年事已高,只得任由三人摆布,这些小人就在宫里为所欲为,并矫托王命把王宫用高墙围起,只留一个小洞,供太监出去给齐桓公喂食,最后索性也不管这个糟老头了,桓公在饥渴中悲惨死去。他一死宫内争斗纷纷,死后很久都没人搭理齐桓公的尸体,很多天后才处理齐桓公的尸体,那时候,齐桓公的尸体已经腐烂并且爬满了驱虫,恶臭难闻。听信小人、重用小人,这便是齐桓公现象。

抛开齐桓公后期的昏庸不说,在前期他还是比较称职的一个君王。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有很多,仔细分析下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齐国是个大国,“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占据有利地位的齐国,本身就是一个富庶之国。当然,自身条件再优厚,也只是为称霸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并不能成就大业,要学会利用自身的优点,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齐桓公选贤任能,他任用昔日的“仇人”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稳定了齐国的社会秩序;他发展经济,使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民富国强;他修治甲兵,壮大了军事力量。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管仲的重商政策,无疑是各国改革里难能可贵的做法。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十二个实干派政治家,他主张改革以 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要国家发展好了,天下人自然会归附于齐国。管仲的重商政策,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靠国家垄断商业及其经营而致富成了强国。扫清了内部发展的障碍,齐桓公把眼界放到了国外。

当此之时,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周朝长期的统治使各国都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思想,为了打破这个思维,要像周王室一样,让天下的诸侯心甘情愿臣服和膜拜。就要“尊王攘夷”,在当时发动讨伐战争,或者灭国战争,是要受到周王室及 其他诸侯的非议的。就算是这个国家自身能力很强大,阻力也会慢慢增强。所以灭国战争、讨伐战争是有,但是不能够一直讨伐或者一直灭下去。特 别是连楚武王、楚文王这种南蛮,都能够以中原之战不义为借口为难。所以齐国的“尊王攘夷”是为自己的讨伐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在甄召集宋、陈等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并在在位期间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先后灭掉30多个小国。连周王室都要忌惮齐国三分,在“尊王攘夷”的外交口号成功喊出后,齐桓公也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九合诸侯”、“平定蛮夷”,最终奠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上一篇:XX年社区八一活动总结下一篇:的个人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