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精选12篇)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1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与传统教案不同,导学案重在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导学案要做到“四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和梯次渐进化。

二、如何编写导学案

1.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1)由易到难的原则。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学生也要有个适应过程。开始的时候,导学案的设计一定要简单一些,让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独立解决或者经小组讨论后解决。那种学生讨论后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定不要出现在导学案上。

(2)简明扼要的原则。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拐杖”,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习题。因此,导学案的语言一定要简明准确,让学生一看就明白。

(3)可重复使用的原则。导学案并不是一次性的,要把它利用起来,可以成为学生随时自我检测的工具,也可以是课后复习的导线。

(4)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导学案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在设计时不要站在以传授知识为本的角度,考虑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学得会,掌握得住,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导学案的编写方法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摸索和反复实践,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编制导学案的程序,即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二次备课,课后优化。导学案编写应以年级备课组集体备课为主,每一份导学案的设计,每一个题目的设置,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由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讨论,由一人执笔定稿。如我校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在进行每章节的导学案编写时,由每个老师分别承担一课导学案的设计,初稿完成后由备课组老师集体讨论后再定稿,最后交备课组长审核过关,送文印室印制,既分工又合作,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各备课组每周应有半天左右的时间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要解决以下问题:下一周的导学案定稿,下下周的导学案编写任务分工,以及其他相关问题。导学案编写,必须提前一周完成。

3.导学案编写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学习目标大而空,不利于当堂检测学习目标实现。导学案的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要具体、可操作、可检测,不能大而空乏,无处着手。比如一节小学语文课:

学习目标: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②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全文主旨。

像这样的语文学习目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目标,初中语文课可以用,高中语文课也可以用。这个在高效课堂导学案中常出现这样的问题。

应该制定这样的学习目标:①会读会写哪几个生字;②掌握哪几个生词,并且会用这几个生词造句;③熟练地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这样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当堂检测,当堂查漏补缺。

(2)课堂探究问题设计过多,无法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导学案中课堂探究问题的设计是一门艺术,直接反映教师的教学素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探究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必须是让学生有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体验,要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不能太简单,否则就失去探究的意义。

比如学习《荔枝蜜》一文,如果把探究问题设计为:①荔枝有什么特点?②文中一共运用了哪些集中说明方法?这样问题设计就有些简单。这样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就比较好:①课文前面说荔枝林密不透风,后面有说透过荔枝林看见农民在稻田里插秧,这不是前后矛盾吗?为什么?②这篇说明文里多处引用诗歌进行说明,大家谈谈引用诗歌进行说明的好处。问题设计就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也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导学案探究性问题设计不宜过多,一般以三个为宜。问题设计过多常常出现因为探究不完,结果影响后面环节的教学,或者探究走马观花,不能起到探究的作用。

(3)课堂检测题设计层次不清,数量过多,导学案变成了习题案。导学案课堂检测题的设计要有层次,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问题设计要明确分为多个层次,比如可分为:课本再现型习题,即学生只要看课本,不需要任何其他帮助就可以解决问题;课本延伸型习题,即学生看课本的同时,只要适当地看一看工具书或其他课外资料就可以解决问题;模仿应用型习题,即学生只要简单模仿课本上的例题就可以完成,这类题可以直接使用课本上的例题,也可以是例题的变形;独立应用型习题,即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后,可以独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类题可以是课本上的习题,也可以是课外同一难度的题目。但要注意的是习题的设置要紧紧扣住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为检测课堂学习目标实现度设计的,检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如果检测题过多,当堂无法完成检测,就达不到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更谈不上当堂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如何使用导学案

1.课前。上课前一天,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勾画出课本的知识点并写上标注,梳理基础知识脉络,并将生疏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导学案上做好标记,要求所有学生自行解决“基础知识检测”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做拓展题。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老师针对“导学案”了解学情,便于课堂教学的有的放矢。

2.课堂。课堂一般分四个部分:基础知识记忆及检测、知识链接、合作探究、当堂检测。首先给学生适量的时间记忆预习过的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结束进行“记忆检测”和“知识链接”。以上属于基础知识部分。基础知识后,课堂的下半部分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先将合作探究题目的思路在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达成组内共识;然后每个小组将本组的答案展示,由同学和老师给予点评;最后完成“当堂检测”,进一步巩固课堂学习成果。

3.课后。上完课后,老师和学生分别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课后反思和学后反思;每隔一周,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

实践证明,导学案在高效课堂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是富有创新教育气息和生命力的,只有通过集体的智慧尽心竭力地编好、用好每一份导学案,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真正的高效课堂。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2

一、导学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阅读教学中,导学是以学案为基础,教师利用学案来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们自身的自主学习和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来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以学案来导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更加突出了学生在英语阅读的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学案导学的方式也是顺应了当前教育工作提倡的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二、导学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 围绕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点要点设计案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

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主要包括词汇、表达主题、文化背景知识、相关语法表达应用等。从教学实际的角度出发,阅读的相关语法表达应用和阅读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其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在学习阅读理解中的难点。

针对以上问题,导学案的设计应该围绕教学的知识要点,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以及相关语法表达的应用规则方面来予以展现。一方面围绕文章所要表达的文化背景来拓宽文本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呈现高频但并不完全重复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在知识要点的设计当中,要注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情况,体现出应有的层次性,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和运用。

举例来说,在《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Unit 1 The written world的Reading: Appreciating literature教学中,若用导学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可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围绕“What’s the character about Charles Dickens’writing?”设计查理·狄更斯的作品价值、作品特色和其代表作品。让学生通过其作品来初步了解英美文学的内涵和特点,从而达到拓宽学生阅读学习的知识视野的目的。

2. 突出阅读教学中导学互动探究表达过程

导学案的作用不光表现于“引导”上面,更重要的是“活学”。这种“活学”就要求学生们发挥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进行一种互动式的表达探究,以此增强学习的认知感悟,培养综合理解的能力。学生按照学案上的目标,可以或单人、或小组为单位将自身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做一个交流整合,自主地去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回馈情况来进行专门的反复训练,最终予以解决。这种方式也能够引导其主动地进行交流,更好地将学生自身的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出来。

例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三Unit 3 Back to the past中Reading: Lost civilizations的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Reading A中的习题,但是在学案的设计中,可以围绕“Why was Loulan an important city about 2,000years ago? What do you learn from Loulan disappeared?”建议学生们互相交流。以此来让学生讨论交流、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3. 关注教学评价的反馈,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导学案的实际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程度上的评价模式才能予以体现。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学生语言学习的不同差异,设计一些检测练习题。这些检测练习题应当呈现出发展性,让学生在导学评价当中不断加深理解、深化体验。教师也应当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来给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鼓励,激发学生心中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这样的一种导学通过运用反思,更加能够提高其发展的生成性和有效性。

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3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历史 运用 环节 注意问题

导学案重在自主学习和引导教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有效教学。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已经成为导学案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实,导学案产生的基础是教师对学情的了解和分析。教师在教学中以导学为方法,以引导为辅助,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此可见,导学案是师生合作完成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意义

在高中历史教学一线,导学案已经成为高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导学案,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知识整理是重点,阅读思考是特色,巩固练习是着力点。实践证明,导学案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课堂教学格局,教师由原来的管理者、指挥者转变成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导学案以针对性的知识设计,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学习的任务、路线和途径,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极强的目标性。导学案还实现了课堂知识的有效总结,对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激发,并锻炼了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全记录,为学生的复习提供了学习资料,还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并为下一步学习提供了知识储备和经验借鉴。

二、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的环节

对于导学案教学来说,基本的思路就是以历史学案为载体,实现学案与教材的完美整合,师生教与学之间的配合,并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探究及创新。运用导学案教学的环节有如下几个部分:

(一)导学案的编写

导学案教学的基础工作就是认真编写可行的导学案,这是基础工程。高中历史教师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是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综合分析教材、教辅和教学大纲。而且,设计的导学案一定不能偏离学习主题,也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要认真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心理,使设计的导学案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以上两项准备工作,在设计编写导学案的时候,教师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遵循指导性原则,做好本职工作,指导学生学习,在学法上和深度引导上给予辅助;遵循层次性原则,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案的设计上体现出层次性和梯度性。需要注意的是,在导学案编写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挖掘学生资源,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编写工作中来,使得导学案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二)学生依案自学

导学案重在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实现学生的自觉学习和自主学习。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目标,给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去学习,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学习的鉴定和检测。导学案的逻辑性一般比较强,知识体系也比较清晰,所以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要结合导学案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理清知识体系,学会反思和总结。

(三)交流讨论

在导学案的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教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引导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知识,通过交流讨论的方式予以解决。在此过程中,历史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并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做出精细解释,做出评析,供学生参考学习。

(四)精讲答疑

通过自学、教学交流,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历史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知识,对学生的疑问以及错误理解给予解答和纠正,做到精讲。此外,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应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答疑,切忌面面俱到。同时,教师还要突出启发性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达标总结

所谓的达标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既定的学习内容,培养他们的各方面能力而紧扣本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历史练习题。而且,习题的设计既要侧重于基础,又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总结是指学生对从课前预习到达标练习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自评和初省,是一个整理、提高的过程。

三、高中历史运用学案导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历史导学案要突出启发性。因此,教师在运用导学案时,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条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脑想、眼看、耳听、口说、手做,从而获得新知,提升能力。历史导学案的构成部分一般由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思考题、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导学导练、知识拓展等部分组成。具体内容设计上,有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分析、概括、归纳、讨论等,可实现学习内容的动态化和学习过程的参与性。

总之,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要准确定位师生之间的角色,分清彼此的地位,把“学”和“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二者不可偏废,都要有所倚重,切不可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和学生的放羊式教学;要理清师生之间的地位,对教和学做好分工,学生能学的自己学,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才进行引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重视课堂生成性资源,不可拘泥于学案而对课堂生成置之不理,并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性,对其问题灵活处理。

参考文献:

[1]何志强.“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3(1).

[2]陈华云.“导学案”式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学政史地,2012(10).

[3]刘庆红.导学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与反思探究[J].文教资料,2012(24).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4

城西小学

教师根据导学案中的预习反馈回来的知识点,及时捕捉信息,从而去从容处理课堂中的棘手问题,不留一点绊脚石。导学案是学生在课堂体现主体的前提保证。过去的教学模存在很多问题,在教室里教师按课本讲,要求学生要认真听,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新课程要过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的生存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语文学习中成为自主知识的习得者,不能过分的依赖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和同学的互动,积极地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而高效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必须具备一些预备知识,完成导学案。高效课堂也可以说是对这些预备知识的检测。学生如果不完成导学案,对有关知识一知半解,就会底气不足而丧失积极参与高效课堂互动的勇气,仍然只能处于被应付的状态,主体地位就无从体现。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共同用了导学案非常重要。

一、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中发现学习内容的关键

大家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然是主体,在课前就必须了解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知道自己将要学什么。通过课前预习,看导学案中的学习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重点、难点、问题情境整合在一起,形成若干个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要有层次性、由逻辑性、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明确自己在课堂上将要学习哪些知识,利用哪些已知,去探索哪些未知,做到胸有成竹。同时,由于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有情感的投入,有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课前发现的内容进行学习探索,就会更有兴趣,更能集中注意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中凸显重、难点的前提 语文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注重教材的统整性,即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已防止学生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的发生。它重视语言的运用,既要重视启发、重视文化,又要激发兴趣、体现真实、反映时代。这样一来,新教材和以前的教材相比,信息量会更大。高效课堂要通过主动思维,在大量的信息中捉到教材的重、难点,针对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涉及到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对于难以解决的要点要做出标记,在课堂只有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去重点探讨。这样在学习中才能理清思路,避免了在课堂中对大信息量的教材无所适从,眉毛胡子一把抓。从而显示出课堂中的重难点。

三、导学案是高效课堂中的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

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整天处于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被动应付的状态中,绝大多数学生只是接受些死知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作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确立学生自主的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学生现在必须把学习方式转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上来,这也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要求。使用导学案,使学生在课堂表现中更具备主动自觉性,知道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怎样学,能实现学习基础和学习内容的发现,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再作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主动的去分析、思维、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本身就是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四、导学案是高效课堂的提炼及延伸

导、学、练是我市全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废除注入式,实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学习。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都能积极地预习,学习、复习、高效的投入课堂学习中去。另一方面,导学案还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测试了课堂中复习了预习的知识、重难点。更好的掌握了要学的知识。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5

在经历了三年多的学习、探索、实践、改进之后,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由热热闹闹的感性推进到冷静下来的理性选择。期间经历过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甚至有过放弃教改回归传统的想法。近期,随着市教育局有效课堂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对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使用导学案助力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在我的数学教学中已经付诸实践,以下几点个人的体会与想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预习学案的编与备

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和学生有效交流的保证,为了避免预习无目的笼统看书,我们应通过设计导学单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导学单要体现教材的知识脉络,要求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完成预先设置的问题,注意问题的灵活性;要体现教材知识的重难点;要有温故知新的功能;设置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功能。

首先,主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把握重难点,深度挖掘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以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教材,导学单上的每一句话、一道习题力求做到 “有的放矢”,使之成为学生预习的路线图。

其次,对于导学案预习部分的设计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的作用,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又要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习能力;既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互助合作,又要使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有个性的发展,从而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为课堂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导学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绝不是哪一个老师的功劳,而是备课组全体成员合作的结果。主备教师形成初稿,备课组全体教师共同讨论修改,最终定稿。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二、导学案的使用与操作。

导学案可以说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是代表着将要达到的目的地。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学、高效地学、扎实地学,在实践中发现使导学案效益的最大化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那么如何使用导学案我就行了以下探索。

首先,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引导督促学生认真独立预习,初步感知教材,发现问题。课前,教师必须批阅导学单,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备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在预习环节上提倡小组间探讨交流,组内解决基础性问题,组内搞不懂的,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上交老师,师生共同解决。

其次,上课时避免就导学案讲导学案,这样学生无兴趣,课堂气氛不活跃。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好比导演,学生就是演员,要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组间竞争机制,激发各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展示成效及时精讲补充。在见证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讨论得出某种生成性的结论和规律,要及时用欣赏和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评价。同时,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再次,知识巩固与拓展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三、两次检测的查与阅

一般地,一节课的导学案有两次检测环节。第一次为预习部分的检测,教师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预习疑难给以点拨和指导性的意见,为课堂教学打基础。为防止学生抄袭,可适时对检测内容进行变式提问。第二次为课堂达标检测,这一部分最为重要,教师必须认真仔细的批阅,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的了解学生,发现存在的问题,来确定教师是否需要讲解点拨。

四、在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导学案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做到“日日清”“周周清”。针对每天所讲内容,及时进行反馈,这也就要求学生增强课堂上的“负担”,减轻课外学习的负担。但课前预习在时间上又不能充分保证,造成了学生预习不充分,抄袭等现象,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合理规划,统筹个学科之间的协作配合。

2.导学案的运用,针对好学生,是很好的催化剂,更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而对于稍差的学生,他们的各种习惯都比较差、也比较懒惰,学习没动力,学习积极性不强。怎样才能更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这也是我们使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努力方向。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6

辛店中学

崔明飞

内容摘要:

“6+1”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推行了四年的时间,所有教师的课堂都使用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6+1”课堂教学模式。我就个人使用导学案过程中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

模式

导学案

收获

思索

困惑

“6+1”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大力推行了四年的时间,在杨东明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现在所有教师的课堂都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导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6+1”课堂教学模式。“6+1”,即“六个学习环节”加“一条主线”,六个环节是:“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达标检测”。一条主线是:“老师导学贯穿始终”。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使用导学案体会。“6+1”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与传统教学教案相比有很大的优势,我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和思索。

一、“6+1”课堂教学模式下使用导学案的收获:

(一)、“6+1”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能“用活”教材。“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按照有易到难或者其他的逻辑顺序提出问题,这样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

(二)、“6+1”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能真正实现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以前的教学,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掌握的好与坏只是通过提问几个同学来了解,也不能全面的掌握,课堂上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不好。新条件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的教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每位教师充分利用“导学案”的特点重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课堂上小组内相互讨论,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根据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同学共同回答,或共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6+1”课堂教学模式的导学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使部分差生从一

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学生动起来了,学习就好办了。

二、“6+1”课堂教学模式下使用导学案的思索:

为了提高“6+1”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的质量,有许多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

(一)、要保证导学案的高质量。没有高质量的导学案,就注定了事倍功半,而且会导致师生没有了信心,所以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设计导学案,特别是导学案的前面几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关键,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二)、要提倡全体老师的参与度。使用导学案的老师要真正愿意走进备课老师的思想,才能体会设计的动机和目的,才能有效的使用,在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前的老师的集体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集全体老师的智慧为一体,创造一张高质量的导学案,提高教学质量。

(三)、要使用导学案过程中的再创新:导学案大部分都有一定的模式,在导学案的使用中要有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意识,灵活的运用,把握好课堂,把“6+1”课堂教学模式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要注意使用导学案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要使“6+1”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在课堂上得以很好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极其重要。学生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在教师引导下,才能解决导学案所提出的问题,才能将课堂上成真正的“6+1”课堂教学模式课堂。

“6+1”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等各种能力,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自主学习

(一) 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问题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问题2:在图1的v-t图象中什么表示位移?

(二)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阅读课本第40页“思考与讨论

问题3:材料中A学生如何估算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B学生如何评价?

问题4:材料中提出如何提高估算的精确程度?体现了什么科学思想?

将此科学思想方法应用到v-t图象上: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 如图甲所示.可采用材料中A学生的方法估算如乙、丙图:

如果把运动过程划分为更多的小矩形面积之和, 估算的精确程度更___;

如果把运动过程划分得非常细, 很多很多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的代表物体__的位移了。

结论: (图像中) ____ 就代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0时刻 (速度为v0) 到t时刻 (速度为v) 这段时间间隔的位移。

问题5:从v-t图象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面积即位移)

以上问题, 让学生在课前看书预习的过程中填写, 突破了学生看书抓不住重点, 无法突破难点的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解读教科书的目的。教学实践证明, 多数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 正确回答以上问题。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又节约了课堂教学的时间, 课堂上只需让部分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讲解这些问题, 老师只需重点强调研究过程中体现的科学思想方法:把过程先微分再累加 (积分) 的思想 (无限分割, 逐渐逼近) 。

然后, 我让学生 (是在批阅导学案时选定的学生) 讲解由图象的面积如何推导出位移-时间公式。而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还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强化: (1) 公式中哪几个物理量是矢量?运用时注意方向为“+”还是“—”; (2) 正确理解求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的两种方法 (图像法和公式法) (3) 刹车问题不能硬套公式, 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停下所需的时间。这几个问题, 既是重点, 又是学生的易错点。如果采用老师先讲, 学生再做的教学程序, 学生的记忆不够深刻。所以, 我在导学案的“合作探究”部分设置了如下3个例题, 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完成。同样是让学生“先错, 再纠错”的教学步骤。

二、合作探究

例1、一辆汽车以1m/s2的加速度行驶了12s, 驶过了180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初速度是多少?

例2: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方向抛出, 得到它的v-t图象如图4所示, 试求出它在前2s内的位移和前4s内的位移。

例3、在平直公路上, 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 在阻力作用下, 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运动, 问刹车后5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

导学案在课前批阅的过程中发现,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存在的以下典型错误或问题: (1) 解题的书写格式不规范; (2) 对V-t图的面积表示位移的理解不到位, 不能在图象中区别位移的方向; (3) 对减速运动, 不清楚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后, 其加速度为负值; (4) 对刹车这类实际问题, 没有判断车子停下所需的时间就直接套公式计算。在批阅过程中找出学生有代表性的错误的解答, 在课堂上展示并让学生自己讲解, 让其他学生主动发现、纠正错误, 讲不到位的地方再由老师补充。这样安排课堂的目的:一是使课堂的讲解更有针对性而不是面面俱到;二是能锻炼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三是由学生讲解, 有一定的表率、榜样作用, 其他学生听课更专注, 更易接受, 而错了的学生印象更深刻。

使用了“导学案”教学, 课堂上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巩固效果, 课后必须强化练习。为此, “导学案”还应设置了“课后练习”环节, 练习要有针对性, 针对课堂上强调的三个问题, 让多数学生学以致用。练习的设置还应有层次性, 让少数学优生有思考的空间。

三、课后练习

1.如图1所示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

(1) 物体在0~2s, 2~5s, 5~8s的时间内, 分别做什么运动?

(2) 计算物体在0~2s, 5~8s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 分别是什么方向?

(3) 用公式法分别计算三个时间段内物体运动的位移

(4) 如何直接用图象法计算0~8s内物体的总位移?

2.某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为x = 6t - 2t2, x单位为米 (m) , t单位为秒 (s) , 那么1s末速度为 ( )

A.6 m/s B.4m/s

C.2 m/sD.1m/s

3.某同学骑电动车以8m/s的速度行驶, 发现前面有障碍物。于是, 刹车, 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经过1s前进7m, 求:

(1) 刹车后电动车的加速度大小。

(2) 刹车后3s时电动车的速度大小。

(3) 刹车后5s内电动车的位移大小。

通过“导学案”在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使用,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较好。实践证明, 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很少再犯之前的那些错误, 说明这样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是行之有效的。

摘要:本文以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关系》为例, 探讨如何根据教学目的编制“导学案”, 以及如何在课前、课堂及课后应用导学案, 开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更多的学习能力。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导学案;运用策略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导学案的使用有助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历史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因此,对于当前在各地风行的导学案教学方式,教师在编制导学案的时候,就不应只是着眼于一节课历史内容的内涵,更应注重其纵横间知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编写的导学案既体现教学深度,又能满足知识的广度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

其次,导学案的编写必须要围绕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重点去精心设计:当堂所授课文的学习内容要突出重点,要能准确把握教学三维目标;课前、课后设置的练习题要有梯度。同时针对历史学科的广博性,教师还可在导学案中补充相应历史信息或历史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课文内容,并提高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和从中提炼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现阶段,历史中考当中开放性问题屡见不鲜,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更应注重其生活化的教学原则,让导学案的内容与时俱进,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这些无疑是对教师的“选材”、“选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导学案中的目标导学大部分是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这些“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导”尤为重要。而且,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交流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的单向交流模式转变成“师——生”“生——师”“生——生”的多向交流模式。如果授课教师没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则很难做好这一点。

最后,导学案的使用使集体备课效率大大提高。备课组长先将内容进行分工,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主备教师要拿出自己的初稿供各位教师传阅,每位教师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随后再加以讨论,决定,最后备课组长拿出具体意见。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导学案的质量,也使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有机结合在一起,更能体现教师的团队精神,保证集体备课的落实,创造集体智慧,让教师的课堂更有效。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导学案的具体步骤与过程

(一)自主学习。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主要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学生可以根据一定的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从而完成问题。问题在设计的时候要有利于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突出重、难点,同时要少而精,形式多样,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现在以“秦的暴政”这一知识点为例:

参考书63页第一段,想一想秦朝灭亡仅仅是因为秦始皇他个人的统治十分残暴吗?

第一个问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用到了课内、课外资料,这种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修养,同时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入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秦始皇残暴统治的印象。在设计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因为学生已经了解到了秦始皇的暴政,那么再问学生“秦朝灭亡仅仅是因为秦始皇他个人的统治十分残暴吗”,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地去看书、去思考。在使用的时候,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通过提示,进行查书、看资料、独立思考来完成问题。这部分的设计,学生能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学,变“学会”为“会学”,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保障。

(二)合作交流。这部分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价值观为出发点,把一些重、难点以讨论题的形式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解决疑难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中得到启发。根据本课的特点,笔者是这样设计合作交流部分的:

第一题是“小组、师生互助解疑(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使用的时候把它安排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先由小组内部交流自主学习部分的问题答案,如果有疑问能解决的小组内部解决,不能解决的再举手请教老师。因为采取的是先小组内部交流、解疑的方式,所以这既省去了教师核对答案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而在交流的过程中,优等生在完成了自身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做教师的小助手,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困生在一个互帮互助的合作小组或班集体中,可以诱发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题是“通过课前预习,把你找到的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前面已经说过)

第三题是“李白曾写诗赞扬秦始皇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说:秦始皇‘刻薄寡思,心如狼虎’,‘为人刚愎暴戾,自以为是’,喜欢采用刑法杀戮来确定自己的威严。同时民间还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那么在你心中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这一题是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补充、加深自己对秦始皇的了解,同时学会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在使用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辩论,并且每个小组派代表在全班发表本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总结这类讨论题的答题思路。

(三)成果检验。为了使学生及时的巩固和吸收学到的知识,同时为了发展各类学生的能力,设计习题的时候要有层次性。本课设计了两类检测题,一是基础训练题,巩固基础知识,比如第4题:

“攻占咸阳,最终灭掉秦朝的是( )

A.项羽 B.刘邦 C.陈胜 D.吴广

二是启发提高题,提高的学生能力,开拓思路,比如第2题: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秦朝刑罚残酷,其中一人犯罪,家族和邻里要受牵连

B.秦末先后发生了陈胜、吴广和项羽、刘邦两次农民起义

C.秦末农民起义的决定性战役是巨鹿之战,此后秦朝一蹶不振

D.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四)学后记。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加强总结反思,及时巩固所学并且发现问题,这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这节课笔者是这样设计的,“这一节课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内容?”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9

一、导学案的认识和设计

课改两年来,导学案的概念已经深入到每个老师和学生的心里,导学案是新的教育模式的标志。通过两年来反复的背课与赛课活动,使我深刻得认识到,英语课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应突出体现学生是主体,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训练和交际能力培养。我校实施的导学案教学模式,导学案是基础,导学案中的“导”就是引导、开导、疏导的意思。导学案就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南针、路标图。导学案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真正的会学并学会。在这里我将从几方面来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导学案的:

1、钻研教材,制定总体框架

首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对自己所任教年级的英语教材有了一个总体的了解。然后,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进行讨论分析。针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制定每一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方法,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来制订,但英语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导学案总体的教学过程安排不变,即教学案要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做到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

2、运用不同教学方式,使学生受益

在单词学习、新授课文、课外阅读、补充巩固练习等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导学案感兴趣,让学生对不同的操练方法感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并掌握了重点、难点。例如:学生所学的英语教材,学生对大量的词汇有点不知所措,学习单词过程中不能完全消化掌握单词,时间一长,造成大量生词堆积,影响英语学习,所以单词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我们就把单词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准备单词学习导学案时,采取多种练习方法:如填字母游戏、找规律组成新单词、把错误字母组合重新排列、给首字母填空、选词填空、看图写单词等,开展小组、个人竞赛,增加了单词学习的趣味性,使枯燥乏味的单词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加深对单词记忆的印象,达到巩固掌握的目的。课文的学习过程也设计成围绕重点词汇、句型结构展开多种形式的操练,而不是一味地朗读对话,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

3、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要一改过去教案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模式,而是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及时的学法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自学交流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重点、难点,自己进行语言知识的归纳、学习方法的总结。

4、及时评价,树立信心,不断进步

一个人要不断进步必须有人不断地鼓励、帮助他树立自信,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漫长而艰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会产生厌学、退却心理,这时及时地作出评价、及时的鼓励尤为重要。导学案里,要附加自己评价、同学评价或教师评价,如单词学习结束后,让学生争当朗读小能手,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对自己会读出多少单词为自己打分,对自己当天的表现与以前相比较评定有没有进步,不断激励学生,帮助他们逐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能不断向着前面的目标努力。

5、及时进行教与学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在每课结束前都留一点空余部分,要求对整课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无遗漏之处、需要补充部分、教学成功之处进行总结反思,不断提高教学经验,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学法、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总结,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学习规律,能更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导学案课堂的实施情况:课堂的教学分5部分:“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达标检测”

1、课前预习

每次上课前各小组的组长都必须对本组成员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在课前预习情况统计表上,体现在小组评价分数上,老师可以亲自抽查,检查形式不能单一,防止有些学生钻空子。

2、自主学习

这部分在课堂上不是面面俱到地去讲解题纲,对于比较简单的内容,学生通过课本完全能掌握的,就不用浪费时间去讲;对于重点知识和出现问题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边检查边强调。

3、合作探究

针对导学案设置的题目,给出一定时间,小组内互相提出问题,互相答疑。这个环节要求各个小组,各个成员真正参与进来,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学中经常使用小组竞争的方式,以课堂发言次数统计来反映合作探究的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

4、展示点评

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指定某些小组内部层次相当的同学上台展示,同组内的另外一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批改点评,老师再对重难点进行点评强化。这个环节可以使更多学生动起来,扩大课堂学生的参与面,课堂的效率也能提高。

5、达标检测

通过达标检测的完成,反馈学生对当堂学习知识的掌握程度,从中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及时的跟进、补充、加强。同时安排各学习小组的组长或其他成员对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一对一进行帮扶,争取共同进步。

三、课改的可贵之处

1、传统的外语教育观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在这两年多的课改实践中,作为课改教师,我发现新课改确实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如:学生比以往更加爱学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越来越普及并在逐步地往纵向推广。这样使优者更优弱者渐强。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学生以后的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按不同的水平、个性竞争学习这种小组对以上是个很好的帮助体现。而且,更易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沟通,减少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这样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

2、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样在课前学生自觉地先预习,找出知识点;课后整理总结,并发现重难点。在上课前把导学案发下去他们会自觉的去看去讨论,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使师生关系也更融洽了。

四、课改带给我的困惑

导学案使用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寻找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特别体现于知识的应用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从学生机械地获取知识,转变成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使所有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艺术的魅力,但使用中还有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讨,以利于让导学案发挥更大的教学教育功能。

困惑一:如何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

课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差异是很大的,做得好的学生感到课堂学习没意思;做得差的学生感到课堂上学不懂。“预习环节”无疑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可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是否能广泛深入地进行,直接制约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充分,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老师的展示课。由于预习不够充分,学生理解知识,探讨知识的能力未得到培养,在传授中很难到位,学生的主体性还缺乏更充分的体现。困惑二: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差

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差,不会合作交流,合作时各做各的,各说各的,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好像在合作讨论,可我让小组选代表发言,他站起来所说得是他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根本不是他小组合作讨论过的观点和想法。那么如何利用导学案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困惑三:学案教学中“三个突出”不明显

高效课堂还强调“突出预习”,“突出展示”,“突出检测”。预习是展示的基础,只有预习充分了,学生才有话可说,在先学的基础上才有内容可以展示,在思维的碰撞中,才有创造性的生成。在学案使用中,由于时间的限制,预习不够充分,自然使展示环节不突出,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被动的展示,缺少有意义的思维碰撞,使课堂教学的特色难以体现。检测,是对预习和展示的进一步巩固,是对学习效果的进一步夯实和检验。

五、运用导学案教学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1、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尊重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及时提供导学案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认真阅读教材文本,思考重点问题,努力完成预习目标和部分导学目标。将“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引进课堂,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课前准备中针对本课的兴奋点来激发学生去预习,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已经找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过程的组织时,尽量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形式多样的操练,以小组形式、以好带差、口头和笔头齐用,对本课时以及本单元里的重点、难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到熟练掌握的效果。

4、对每一课学生所学、所掌握内容的程度进行评价,并增加学生的自身表现比较的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摘 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案已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载体,教师在“学案导学,以学定教”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何科学地编制和使用学案,使其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课程改革 学案 高中英语 编制 应用策略

一、学案的涵义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学案都是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在西方发达国家,学案(Learning Proposal)主要是教育工作者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设计的专门的学习方案。在我国,浙江金华一中于1997年在全校对十个学科同步实施了“学案导学法”实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学生的好评,在国内首先开展了学案导学的教学研究。

国内学案的提法主要有学案、导学案和学习方案。学案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第一,学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教学为了应试都是教师“满堂灌”,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而学案的重要作用是教师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帮助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第二,学案的目标要清晰和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案的目标主要指学生的学习目标,定得过高,学生无法达到;定得过低,又不能促进学习,因而合适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依据。第三,学案要提供丰富的、多样的学习资源,供学生选择使用。学习资源应包含课前学习资源、课中学习资源和课后学习资源,辅助学生夯实基础、拓展思维且有收获。第四,学案应是一种学习活动规划,要有相应的评价标准。新课程提倡新的评价机制,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学案也要有适合新课程学习理念的评价标准,对学生每节课和每一学习阶段进行评价。[1]

基于学案的主要特征,可以这样理解学案:学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教师帮助学生建构起来的适合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和学习资源等内容。

二、学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几年间,学案的使用在我国由南到北呈燎原之势传播开来,但是在具体的研究与应用中,人们对学案的理解出现了许多偏颇和误解,在学案的编制及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编制学案缺乏科学的培训

某个学校一旦决定开始采用学案教学这种方式后,往往先派出教师到南方学案应用得较好的学校去听课,带回一些先进经验。返校后教师们在对学案还不是特别了解的情况下就依据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始了学案的编制与应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们对学案的内涵、源起、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和编制原则等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也没有经过科学的培训。要么“各自为政”,东挪西借,编写的内容不尽相同;要么把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编制的学案印发给大家使用,片面地追求统一性。无论是在“拿来主义”还是“个人主义”基础上生成的学案,都缺乏科学支撑,必然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2.学案设计“习题化”

“习题化”是目前学案教学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学案原本的重要功能是“导”学,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并未真正理解学案的精髓所在,编来编去就把学案编制成了“习题集”。课前给学生一些预习题,课中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课后让学生完成一些作业题,更有甚者是让学生由学教材变成了学“学案”,这就失去了学案的意义。

3.学案的设计“共性化”

真正的学习是从学习者的差异出发,强调、尊重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体验。然而,传统的备课和目前很多导学案的编制,都是教师基于学习者的猜测和教学评估而进行的,缺少真正的学生主体性设计。尤其是“拿来”的学案,因为完全脱离了“校本校情”,所以缺乏应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创生性,丧失了学案原本应有的价值。[2]

4.学案的评价缺失或流于形式

新课程要求注重过程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发展。学案也应如此,可是不少学校在学案的评价上,或是根本没有,或是存在着评价标准单一,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的倾向,以做题的方式继续实践着终结性评价。这都可能导致教师仍延续传统的评价方式,只着眼于学生使用学案后的分数,从而忽视了对学案的有效利用,忽视了对学生在使用学案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3]

三、编制高中英语学案需需遵循的原则

目前高中英语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基于经验还是科学,如果能依据学案的理论基础、依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要求,科学地编制学案,就能较好地解决相关问题,也会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学案的效能。因此,高中英语学案的编制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目前学案的编制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在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建构。以目前国内的教学实际来看,在教师的引领和帮助下由学生自主建构更符合实际情况,弄清楚编制主体,才能使学案的编制更加科学。在学案的框架搭建、内容安排、资源选择、评价设置等方面,都应以学案的理论支撑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及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地编制学案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学习目标的表述应该清晰、准确,引导学生厘清将要学习的内容,重难点在哪里,如何学更加便捷、高效。

2.主体性原则

“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导学案;小学语文;运用

一、什么是导学案

我们要研究导学案在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就需要明白什么是导学案,它指的是经过教师的集体研究和备课并且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所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的学习方案,它帮助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规划课堂的时间、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导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导学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运用的呢?它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阶段:预习阶段、教学阶段、课后拓展阶段。

1.导学案在预习阶段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从不注重预习的过程,他们觉得预习就是在浪费时间、耽误课程的进度。而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始越来越重视预习的环节,那么导学案在预习的环节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首先,教师可以把授课的主要內容列出一个大纲来让学生进行参考,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列出大纲来让学生根据大纲来开展预习,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需要我们的教师去为他们做好引导,这个时候导学案就发挥了它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大纲;其次,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出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预习,在预习的过程中由浅及深,从而对教学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因此,从这两点看来,导学案在预习开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为高效预习发挥了作用。

2.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得以运用

既然说导学案在预习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那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导学案都有哪些方面的运用呢?首先,导学案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教学的情境,因为教师在进行学案设计的时候肯定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做一下考虑的,因此学案的设计与生活实际是相关联的,所以说导学案帮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了教学的情境;其次,导学案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下,我们一直倡导的都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之前做一个精致的导学案的话,在课堂上只要把导学案拿出来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就可以了,这样既不会让学生觉得毫无头绪,又可以响应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号召,一举两得;再次,导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在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是学生无法独立解决的,这个时候,学生就会想办法去寻求教师或者是同学的帮助,学生自然也就跟同学展开了讨论,久而久之,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就形成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导学案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并不强,而导学案的出现可以对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引导,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思考语文的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才正确,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导学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效率,保证课堂的进度。

3.利用导学案可以进行课后延伸,安排课外活动

导学案不仅在预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它也能够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复习的工作,教师在完成课程教学之后,把导学案分享给我们的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大纲和问题来开展复习工作,这种复习的模式比传统教学中的从头再学一遍的复习模式要有效得多;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导学案多设计一些与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从而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外活动的时候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课外活动也能够吸引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导学案设计出课后复习和课下活动,为语文的教学锦上添花。

三、导学案对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导学案一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我们教学过程中的指明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也有效地让学生通过它掌握了很多知识,它的出现,帮助教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它也能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一些语文课外活动,让学生更加喜欢语文,所以说,导学案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够设计好导学案,让它能够真的在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导学案自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以来,一直都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希望它能够为我们的教学带来更大的突破,教学质量能够越来越高,真正提升语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龙琼华.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导学案[J].读写算(教师版),2015(34).

[2]吕福.“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未来英才,2015(15).

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篇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而导学案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方式,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更加适合高中数学的教学. 因此, 导学案教学被逐渐应用到高中数学教育中, 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基于此, 笔者进行了相关的介绍.

一、依据

教师设计导学案时, 必须充分考虑班级学生学情, 参考学生已有知识结构, 保证导学案的科学、可靠、有效. 在此基础上, 导学案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从而促使教学实效实现质的提升. 导学案存在自身不可复制的优点, 其突破了传统“满堂讲”模式的局限, 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真正实现了“教”与 “学”的有效统一. 著名实践教育家杜威指出, 学生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否定自我, 提升自我, 思考问题、质疑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 而导学案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发现自我, 提升自我, 在独立思考中培养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科学教学方案.

此外, 导学案跟学生的特点相契合,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 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 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这样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促使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合作, 跟“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杜威理论指出, 编制导学案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利于学生构建自我, 开发自身潜力, 激发创新思维, 真正达到新课标相关要求.

教师设计导学案的时候, 应该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展开.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而绝不是主宰者, 因此, 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得到充分尊重. 教师只有清楚认识到这一点, 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导学案具有现实意义.

再者, 心理学指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年龄成正比, 年龄越大, 自主能动性越强. 教师如若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在课堂教学中一发不可收拾, 无疑会直接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因此, 很有必要通过引导的方式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巧妙融进导学案.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科学践行

1. 开展概念教学

中学数学重中之重便是概念教学, 教材中数学概念教学虽然比较简化, 但教学形式过于僵硬, 致使学生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因此, 很有必要对概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以导学案为出发点, 实现学生与课堂之间的有效链接.

例如, 在设计《平面向量数量积》概念教学的导学案时,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巧妙导出概念. 教师在上课之前, 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视频, 视频内容为两位大力士选手在指定的路段内拉汽车, 谁用时最短谁就获胜. 两位大力士选手中, 一位身高170 cm, 另外一位身高190 cm, 身高较矮者为上届冠军. 从视频上看来, 170 cm的选手轻松获取. 这时, 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 “为什么矮个子选手能获胜?”

设计思路: 通过视频短片,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节目为切入点, 向学生传达“做功越大时间越少”这一理论, 等学生开始思考的时候, 巧妙导入相关物理学概念W = F·S = |F| · |S| ·cosθ, 让学生认识到行走的快慢与做功成正比例关系. 等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再将其进行升级, 巧妙提出类比向量新概念: 向量数量积a · b =|a| · |b|·cosθ.

其次, 引导学生正确填写导学案的概念类比表格, 具体呈现如下:

设计思路:

教师在教学数量积概念这一知识版块时, 并没有采取传统、落后的方式去讲解, 而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去将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一目了然. 通过功的概念去导入类比学习数量积的概念, 这样的类别方式符合循序渐进原则, 更容易让学生自然地接受知识, 有效地掌握知识.

再者,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向量数量积的特例, 呈现如下:

向量A、B的垂直圳、共线圳分别是多少? ( A、B为非零向量)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问题

a·b_______a·b ( 填写“ =”“≤”或“≥”)

设计意图: 通过研究向量数量积特例, 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 从一般上升到特殊,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 教师邀请学生解答上述问题.

接着, 引导学生证明向量数量积运算律. 教师首先导入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这三个概念, 引导学生对这些运算律正确性进行证明. 由于这三运算律的难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 教师可以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解答. 而在分配律这一运算律证明环节时, 教师可以巧妙导入简捷、轻快的投影思想, 有效渗透数形结合. 最后, 通过变式形式列出例题, 启发学生按此思路进行思考.

例题设计思路: 教师向学生讲解向量数量积变式、相关概念, 引导学生加强对数量积概念的操练, 尤其要大量练习夹角、投影这两个从属概念.

总结课堂. 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内容总结: 向量数量积概念、投影、夹角、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应该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本节课通过学习向量数量积, 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既相互独立, 又紧密联系. 同学们既掌握了数量积相关特征及使用, 还从数量积的运用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思想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和类比思想这两种重要形式. 更从大力士拉汽车的节目中, 我们化抽象为具体,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使得数学学习具备现实意义, 也实现了数学价值的提升. 这样, 我们才能够大胆地说, 这才是学习数学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2. 开展习题教学

例如, 教师在设计《复习课: 三角函数值域研究》版块内容的导学案时, 可以从以下问题着手.

问题1:求函数的值域.

问题2:求函数y=cos2x+2sinx的值域.

设计思路: 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设计出来的, 为了有效巩固学生三角函数版块知识, 促使学生能够将该版块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多样化的函数模型中. 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后, 教师可以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提醒类型总结, 具体如下:

问题1: 参考y = asinx + bcosx.

问题2: 参考y = acos2x + bcosx + c.

教师可以提前发放导学案, 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后, 教师邀请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探索成果演示. 这样逼近有效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与学的有效统一, 还搅动了数学课堂的一潭死水,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结果进行分析, 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 并对接题过程出现的问题类型进行有效总结. 这种导学案不仅利于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相对轻松、自由、良好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空间里充分发散思维, 让思维的触角延伸到问题的每一个关节, 最终实现思维创新, 提高自身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同时, 学生还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教学之间的互动性, 重塑学习理念, 不仅要自主思考, 还要加强与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 真正实现合作学习. 这就为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导学案是在新课改的科学指示下提出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 不仅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还有效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然而, 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实践时间短, 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作支撑. 因此, 数学教师在应用导学案之前, 应该先深入了解导学案的概念、特点及具体应用原则, 再根据班级学情科学设计,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灵活运用教学技巧, 积累教学经验, 有机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真正构建高效率课堂教学, 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供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孙文晋.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思考[D].河南大学.2014.

上一篇:餐厅卫生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村文化大院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