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通用8篇)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篇1

一、名词解释

(一)古代埃及

1、《莱登草纸》

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 裁准备了条件。

8、隶农制

古代罗马的一种土地剥削和人身依附关系。隶农最初是指承租别人土地的佃户。他们都是享有公民权和其他法律权利的自由民。他们通过契约从土地所有者手中租用土地。公元3世纪危机,使隶农在实际上丧失了自由民身份和独立的经济地位,导致隶农转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依附农民。

9、卢克莱修

罗马共和时期著名的唯物论哲学家。他著有《物性论》(六卷)一书。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是由唯一真实的物质——原子所构成的,包括人的“灵魂”也是物质的。他反对宗教迷信,还有社会进化论的思想。在政治上,卢克莱修是奴隶主民主派,反对贵族,但又教训奴隶必须俯首听命。

10、七丘同盟

公元前8世纪前后,拉丁人居住于台伯河出海口的拉丁姆平原。拉丁人在平原的山丘上建立了许多村落,有七个山丘曾陆续有人居住。七个山丘逐渐联合起来,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罗马城。这种联合实质上是原始村社的联合。它反映了罗马城和罗马国家建立的过程。

11、塞维·图里乌改革

古罗马王政时代的 祭祀的行为。

(五)古希腊

1、希洛人

斯巴达人在征服拉哥尼亚和美塞尼亚后,把被制服地区的大部分土著居民强制性地变为国家奴隶。由于希洛城的居民是最早被强迫成奴的,故这类人在历史上统称为希洛人,他们实际上是斯巴达城邦的国有奴隶。在斯巴达,土地和奴隶实行国有制,斯巴达每年可分到一份土地(20公顷),每户可分到十户希洛人,希洛人要把收获物的一半交给斯巴达人,斯巴达人不能任意杀害或出卖希洛人。

2、皮里阿西人

皮里阿西人意为“边区的居民”,是古代希腊古风时代的斯巴达城的居民的一种类型,是斯巴达周边的土著居民,被斯巴达人征服。他们有人身自由,但无公民权。不能与斯巴达人通婚,要纳税、服兵役。

3、希波战争

希腊各城邦与波斯的战争,从公元前492—公元前449年,雅典在战争起初阶段是正义战争,后演变成非正义的扩张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希腊各城邦取胜,从而确立了希腊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

4、线形文字

希腊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在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有许多泥板,刻了许多线形文字A,在迈锡尼发现了另一种线形文字B。线形文字约形成于公元前1450年前后,1952年,英国文特里斯和柴德威克把线形文字B解读成功。

5、马拉松战役

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中最著名的战役,它发生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公元前490年9月,波斯军队在希腊本土登陆,希腊军在米太雅德统领下在马拉松平原迎击优势敌人,在战斗中,希腊联军团结一致,巧妙布阵,大败波斯军。马拉松战役是世界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6、7、陶片放逐法

古雅典公民会议中的一种特殊抽票法,创于克里斯提尼时期。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公民大会上,公民可以将他认为可能危害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危险分子的名字记于陶片上。如果某人票数超过半数,则此人应被流放国外十年。期满可以回国,并恢复其财产和公民权。

8、提洛同盟

公元前478,雅典和爱琴海岛屿、小亚的许多城邦结成了同盟。同盟是为了防御波斯再度入侵和彻底战胜波斯而结成的组织。在同盟中,各城邦原则上一律平等,组成共同舰队。后来,同盟成为雅典称霸的工具。到公元前404,在斯巴达和雅典争霸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失败,同盟被解散。

9、苏格拉底

古希腊哲学家,主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人的内心世界,培植人的道德观念。他指出只有灵魂心理才能认识事物。他把自己一套教育方法概括为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四个步骤,基本要领是通过启发和教育,使人确认自己的无知,然后得出真正的道德观念。

10、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他的哲学的核心是“理念论”。理念世界是永恒的,真实的,完善的,超经验的;物质世界则是无常的,虚幻的,暗淡的,可感知的。柏拉图理念论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建立理念的理想王国。

11、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2、希洛制

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实行的一种统治制度。斯巴达人是城邦统治者。国家分给每户斯巴达人一份土地,由七户希洛人为之耕种。希洛人要把收获物的一半交给斯巴达人,而全体斯巴达人却不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毕生的职业是从事军事活动,专以剥削奴隶为生。这种剥削制度称“希洛制”。

13、伊壁鸠鲁

古希腊哲学家。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粒子(即原子)。原子不仅有形状、大小和位置上的差别,而且有量的不同;不仅有直线运动,而且有偏斜运动。在认识论上,伊壁鸠鲁相信感觉是认识的惟一源泉。在伦理学上,他是一个快乐主义者。

14、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唯物论哲学家。他提出了水、土、气、火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四个元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他认为人有感觉知觉,亦有理智。感觉知觉得到的是相对知识,理智得到的则是绝对知识。

15、米利都学派

古希腊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哲学家,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纳克西曼德和阿纳克西美尼。米利都学派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它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神话来解释世界。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强烈兴趣。

二、简答题

1、简述古代埃及法老专制制度的表现

(1)法老是最高统治者,集各种大权于一身。(2)建立了一整套直接受法老控制的官僚机构。(3)建立了一支军队。(4)君权神授思想。

(5)建造法老死后的宫殿——金字塔。

2、古巴比伦王国的居民结构

古巴比伦王国居民分为全权自由民(阿维鲁)、非全权自由民(穆什根努)、奴隶三类。阿维鲁意为“丈夫之子”,主要包括僧侣、贵族、高级官吏、商业高利贷者,此外还包括一部分自耕农、佃农、以及独立的手工业者。穆什根努意为“屈从者”,主要包括与宫廷生活密切联系,依附于王室的人。奴隶是完全无权的人,伤死奴隶不算犯罪。来源主要是买奴和债奴。

3、简述早期基督教的发展

基督教发展的原形是BC2世纪以来在犹太人下层民众之间形成的一个秘密教派,拿撒勒教派。在发展中,此教派吸收犹太教《圣经》,吸收在埃及、叙利亚、小亚西亚、伊朗广大地区广泛流传的各宗教思想,主要是一神教的观念、赎罪献计的观念和众神复活的思想,另外还吸收希腊、罗马、埃及的哲学思想,大杂烩后最后形成。

在“公元三世纪危机”时期,基督教传播人员更广泛,社会各阶层纷纷信基督教,发展成巨大的社会力量。为利用基督教的这支庞大的力量,在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意大利米兰城颁布了“米兰敕令”,标志着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由迫害转入利用。从此,基督教更为发展。

公元25年,君士坦丁堡在小亚西亚的尼西亚城主持

4、斯巴达城邦居民的构成

斯巴达人,居在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希洛人,是斯巴达城邦的国有奴隶;皮里阿西人,居住在周边地区的居民,人身自由,不享有公民权,不能与斯巴达人通婚,需要斯巴达人纳税和服兵役。

5、古希腊在史学上的成就

古希腊在史学上取得了相当出色的成就。先后出现了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三位著名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被称为“历史学之父”,其著作《历史》(又称《希波战争史》)是西亚、北非、希腊的通史,是以史事为中心的记叙体。修昔底德著有《伯罗奔尼撒战争》,采用编年题材写成。色诺芬著有《苏格拉底记》、《希腊史》、《万人远征记》等多部作品。

6、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经过了6个重大历史事件

(1)平民保民官的设立

(2)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3)BC445年,保民官卡努留改革

(4)BC376——BC367年,通过了李锡尼——塞克斯图法案

(5)BC326年,彼特留法案的通过

(6)BC287年,霍登西乌法案的通过

7、埃及不同历史时期

前王朝时期(BC4500-3100);早王朝时期(BC3100-2686,包括(3)实行军事改革

(4)对各行省规定的重赋制度(5)统一货币制度(6)修筑驿道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篇2

汉语词汇极为丰富, 古汉语亦不例外, 古代仅涉树木“枝梢”义名词就不少。本文所说的“枝梢”, 既包括树木最顶端树枝的梢部, 也包括其他树枝的梢部。这些词语主要由单音词和双音词构成, 其中单音词主要有“杪”、“梢”、“末”、“标”等;双音词主要有“标末”、“木末”、“梢头”、“木梢”、“木杪”、“木表”、“木端”、“木巅”、“树末”、“树梢”、“树杪”、“树顶”、“树端”、“树头”、“树巅”、“树表”、“枝末”、“枝梢”、“枝杪”、“枝头”、“林末”、“桠枝”、“林梢”、“林杪”、“林表”等, 这些双音词主要是由涉“树木”词语“木”、“树”、“林”、“枝”等与表示“梢头”或“末端”义的“末”、“梢”、“杪”、“顶”、“端”、“头”、“巅”、“表”等词构成的合成词。在这些涉“枝梢”义名词中, 有的出现较早, 如“杪”、“末”、“木末”在先秦即已出现, 有的出现相对较晚, 如“木表”大概在三国时出现, “林表”、“枝梢”大概在唐代才出现;有的在汉语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被替代而消失, 如“木梢”在唐以后文献就已不多见, 为“树梢”等所替代, 有的则一直使用到现代汉语中, 如“树梢”、“枝头”、“树头”等。对古代涉“枝梢”义词语的研究不仅对于汉语词汇史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我国古代林业的探讨也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主要考察古代涉“枝梢”义名词的发展及其相关更替情况。

先秦时, 古汉语中就出现了“杪”、“标”、“末”、“木末”等涉树木“枝梢”义名词。“杪”在古代有“树梢”、“尽头”、“微小”等义, “树梢”义为其本义。《说文·木部》:“杪, 木标末也。”[1]P119《汉语大字典》:“杪, 树梢;木末。”[2]P491《汉语大词典》 (以下简称《大词典》) :“杪, 树木末端, 树梢。”[3]P814“杪”表“树梢”义在先秦即已出现, 如:

(1) 冬取薪杪, 以为民资, 生无乏用, 死无传口。 (《通玄真经·上仁》)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较少。《大词典》此义始见书证为《后汉书》用例, 显然滞后。汉以后至南北朝, 文献稍多见, 如:

(2) 长啸哀鸣, 翩幡互经, 夭矫枝格, 偃蹇杪颠。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3) 玄捎云以拂杪, 临碧潭而挺翠。 (《宋书·谢灵运传》)

唐以后文献用量明显增多, 直至清代仍见使用。如:

(4) 叶光闲泛滟, 枝杪静氛氲。 (罗让《梢云》)

(5) 有时巾履, 访公良夜, 坐我半天林杪。 (张元干《永遇乐》)

(6) 巨木两端俱横架其杪, 为梁柱焉, 是名横江桥。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

(7) 墙下故有大槐三十余章, 住穿树行杪, 如鸟移枝。 (《聊斋志异·保住》)

“标”在古代有“树梢”、“末梢”、“顶端”、“开始”、“标志”、“标明”等义, 其中“树梢”义是其最初意义。《说文·木部》:“标, 木杪末也。”[1]P119《康熙字典》:“标, 木末也。”[4]P521《故训汇纂》:“标, 标杪, 木末。《广韵·小韵》”[5]P1144又“标, 犹杪末也。《墨子·经说下》‘相衡则本短末长’孙诒让间诂引毕云。”[5]P1144《汉语大字典》:“标, 树梢。”[2]P537《大词典》:“标, 树梢。”[3]P1261“标”表“树梢”义在先秦即已出现, 如:

(8) 上如标枝, 民如野鹿。 (《庄子·天地》)

此处陆德明释文:“言树杪之枝无心在上也。”不过先秦文献所见较少。其他文献如:

(9) 袅袅松标雀, 婉娈柔童子。 (陶潜《杂诗》之十二)

(10) 绵绵女萝, 施于松标。 (卢谌《赠刘琨》)

(11) 陵乔松, 履修樠, 踔攳枝, 杪标端。 (《后汉书·马融传》)

(12) 月魄入帘白, 松标当户闲。 (《王阳明全集·顺生录之十二》)

“末”在古代有“树梢”、“末端”、“下部”、“最终”、“衰败”、“晚年”等义, 其中“树梢”义是其本义。《说文·木部》:“末, 本上曰末。”[1]P118《汉语大字典》:“末, 树梢。”[2]P483《大词典》:“末, 树梢。”[3]P692“末”表“树梢”义在先秦即已出现, 如:

(13) 其初易知, 其上难知, 本末也。 (《易·系辞下》)

(14) 采薜荔兮水中, 搴芙蓉兮木末。 (《楚辞·九歌·湘君》)

直至清代仍见使用, 如:

(15) 晨晖转帘影, 微风响松末。 (苏辙《试院唱酬》之九)

(16) 竹末甚锐, 衢上行人必有受其戕者。 (《贤弈编·应谐》)

(17) 柳末成阴桃未蕊, 翩翩轻翘绕楼台。 (《绮楼重梦》第二十五回)

《辞源》:“木末, 树梢。”[6]P808《大词典》:“木末, 树梢。”[3]P659“木末”在先秦即已出现, 如:

(18) 采薜荔兮水中, 搴芙蓉兮木末。 (《楚辞·九歌·湘君》)

唐以前文献仍不常见, 不过唐诗宋词中较为常见了, 宋以后仍见使用, 但用量已呈下降趋势。如:

(19) 是玩华藻于木末, 而不识所生之有本也。 (《抱朴子·塞难》)

(20)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王维《辛夷坞》)

(21) 水文不浪烟不动, 木末棱棱山碧重。 (鲍溶《周先生画洞庭歌》)

(22) 木末谁攀新萼, 雪消自种前庭。 (谢逸《西江月》)

(23) 随塍左右, ……睹炊烟数缕起木末, 纵步赴之。 (《庸闲斋笔记·今时之桃花源》)

汉代时, 文献中又新出现了“木端”、“杪末”等涉“枝梢”义词语。“木端”在古代有“树梢”、“木头的一端”等义。“木端”表“树梢”义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 如:

(24) 若木端有十日, 状如莲华。 (薛综注《文选·谢希逸〈月赋〉》“擅扶光于东沼, 嗣若英于西冥。”引高诱曰)

“木端”于其他文献亦不多见, 如:

(25) 诸道士共思惟其处, 不可得往。唯当以椀器着劲竹木端以承取之, 然竟未有能为之者。 (《抱朴子·仙药》)

“杪末”本指树梢的最顶端, 即“树梢”之义。“杪末”至迟在汉代即已出现, 如《说文·木部》:“标, 木杪末也。”[1]P119《大词典》:“标, 树梢。”[3]P1261从《说文》对“标”的注释语也不难看出, “杪末”即“树梢”义, 至迟在汉代已经出现。“杪末”又可指“细小”、“渺小”等“小”义, 如晋孙楚《和氏外孙小同哀文》:“杪末婴孩, 安足称诔。”

魏晋时, 文献中又新出现了“木表”、“树端”、“林杪”等涉“枝梢”义词语。“木表”在古代有“木标”、“测日影的标杆”、“树木外层”、“树梢”等义。《大词典》:“木表, 树梢。”[3]P659“木表”表“树梢”义至迟在三国时即已出现, 如:

(26) 杪, 犹表也。獑猢, 猿类而白, 腰以前黑, 在木表。 (薛综注《文选·张平子〈西京赋〉》:“杪木末, 擭獑猢。”)

后世文献虽有使用, 但所见寥寥, 如:

(27) 丽景变重阴, 洞山空木表。 (顾况《在滁苦雨归桃花崦伤亲友略尽》)

(28) 因见日未出木表, 光景清异, 与诸弟约赋。 (吴师道《吴礼部诗话》)

《大词典》:“树端, 树梢。”[3]P1299“树端”至迟在晋代即已出现, 如:

(29) 阴云兴岩侧, 悲风鸣树端。 (陆机《苦寒行》)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较少。晋以后文献所见亦不多, 如:

(30) 叶聚树端, 房构叶下, 华秀房中, 子结房外。 (《齐民要术·槟榔》)

(31) 漏鼓依岩畔, 相风出树端。 (郑义真《奉和圣制过温汤》)

《大词典》:“林杪, 树梢, 林外。”[3]P798“林杪”表“树梢”义至迟在晋代即已出现, 如:

(32) 猿长啸于林杪, 鸟高鸣于云端。 (陆机《感时赋》)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较少, 即使南北朝文献也仍不多见, 如:

(33) 逐清风于林杪, 追素月于园垂。 (《南齐书·刘善明传》)

唐代时, “林杪”一词于文献多见, 尤其唐诗中出现较多, 如:

(34) 休沐去人远, 高斋出林杪。 (韦应物《答李博士》)

(35) 高斋坐林杪, 信宿游衍阒。 (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宋代文献仍较多见, 宋以后用量有所减少, 不过明清仍见使用。如:

(36) 粉堞云齐, 度清笳、愁入暮烟林杪。 (宋无名氏《花心动》)

(37) 急雨催林杪, 铎铃乱敲。 (《长生殿·雨梦》)

南北朝时, 文献中又新出现了“树表”、“林末”、“木杪”、“树梢”、“树顶”、“树头”、“枝末”、“枝头”等涉“枝梢”义词语。“树表”在古代主要有“竖立标帜”、“建立表率”二义, 但也可表“树梢”义。类似“树表”表“树梢”义的还有“木表”、“林表”等词。南北朝时, “树表”表“树梢”义如:

(38) 采桑盛阳月, 绿叶何翩翩。攀条上树表, 牵坏紫罗裙。 (乐府诗《采桑度》)

只是文献所见有限, 用例较少。《大词典》关于“树表”释义并无此义。再看“林末”, 《大词典》:“林末, 林梢。”[3]P798“林末”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 如:

(39) 石幽衔细草, 林末度横柯。 (王台卿《山池应令》)

“林末”于文献所见较少, 又如唐代用例:

(40) 戏狖跳林末, 高僧住石间。 (唐姚合《游杏溪兰若》)

《辞源》:“木杪, 木末, 树端。”[6]P808《大词典》:“木杪, 树梢。”[3]P659“木杪”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 如:

(41) 蹲谷底而长啸, 攀木杪而哀鸣。 (谢灵运《山居赋》)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较少。唐代时“木杪”于文献所见较多, 其中唐诗中多有用例, 如:

(42) 泉流掩映在木杪, 有若白鸟飞林间。 (元结《宿丹崖翁宅》)

(43) 凿径破崖来木杪, 驾泉鸣竹落榱题。 (周镛《诸暨五泄山》)

宋至清代仍较常见, 如:

(44) 茅屋三间临木杪, 门前流水潺潺。 (倪偁《临江仙》)

(45) 风自木杪起, 纷披震荡, ……使人神骇目眩。 (《归潜志》卷十三)

(46) 眺赏间, 闻木杪诵书声。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

《大词典》:“树梢, 树的顶端。”[3]P1299“树梢”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 如:

(47) 石室穿林陬, 飞泉发树梢。 (谢灵运《泉山诗》)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较少。唐代文献已较为常见, 如:

(48) 托根附树身, 开花寄树梢。 (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其一)

(49) 鸟自树梢随果落, 人从窗外卸帆过。 (方干《题桐庐谢逸人江居》)

宋至清仍大量出现, 呈增加趋势。如:

(50) 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 几如树梢桂蛇。 (《独醒杂志》卷三)

(51) 石角棱层侵斗柄, 树梢仿佛接云霄。 (《水浒传》第三十一回)

(52) 吃过了饭, 那太阳不过才上树梢, 早见……跑进来。 (《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树梢”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书面语中。再看“树顶”, 《大词典》:“树顶, 树的顶端。”[3]P1299“树顶”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 如:

(53) 树顶鸣风飙, 草根积霜露。 (沈约《宿东园》)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较少。唐代文献所见相对较多, 如:

(54) 树顶烟微绿, 山根菊暗香。 (孟迟《题嘉祥驿》)

(55) 莺归树顶繁声转, 雁去天边细影斜。 (陆翚《春日》)

唐以后直至清代文献均较常见, 如:

(56) 听兀那流莺树顶, 先啼出断肠声。 (王子一《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楔子)

(57) 悠然树顶戏鱼龙, 惨矣城头游蟹鳖。 (《明珠缘》第一回)

(58) 到了树顶, 把身子使劲一摇, ……好象树叉儿断了一般。 (《孽海花》第十六回)

“树顶”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再看“树头”, 《大词典》:“树头, 树干以上的部分。”[3]P1299即“树梢”。“树头”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 如:

(59) 勇多置幡旗于树头, 分骑为十队, 鸣角直前。 (《北齐书·卢文伟传》)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较少。唐代较为常见, 如:

(60) 见鬼便在树头, 欲往锡舍, 为狗所咋, 未能得前。 (《广异记·杨玚》)

(61) 野塘䴔䴖飞树头, 绿蒲紫菱盖碧流。 (张籍《萶堤曲》)

宋至清代于文献仍较为常见, 如:

(62) 朝见树头繁, 暮见枝头少。 (刘克庄《卜算子·惜海棠》)

(63) 跳下他的帽子来, 钉在树头上。 (《西游记》第七十四回)

(64) 又见城上三株大树, 树头结果累累。 (《隋唐演义》第二回)

“树梢”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再看“枝末”, 《大词典》:“枝末, 树枝的梢头。”[3]P805“枝末”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 如:

(65) 枝末大而本披, 都偶国而祸结。 (臧荣绪《晋书》卷十)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较少。后世文献仍见使用, 但用量仍较小, 如:

(66) 两间万物之生, 无有尻下出头, 枝末生根之理。 (《姜斋诗话》卷下)

“枝末”亦可比喻细小或次要的事物, 如南朝何承天《报应问》:“西方说报应, 其枝末虽明而根本常昧。”宋《云笈七签》卷十:“贤者学道, 若知枝末, 自谓深足, 不肯复讲问穷究渊深, 是不知道乃独各自用, 有所致到, 深浅微妙不齐等。”再看“枝头”, 《大词典》:“枝头, 树梢;树枝上。”[3]P805“枝头”至迟在南北朝即已出现, 如:

(67) 有石连理生树, 高一尺五寸, 枝头叶皆紫, 吴时人献以为瑞。 (《金楼子·志怪》)

不过此期文献所见较少。《大词典》始见书证为唐代用例, 显然滞后。自唐代起, “枝头”于文献即大量出现, 直至清代乃至现代汉语, “枝头”一词使用均较普遍。如:

(68) 莺虽为说不分明, 叶底枝头谩饶舌。 (白居易《和雨中花》)

(69) 双丝绢上为新样, 连理枝头是故园。 (皮日休《鸳鸯二首》其一)

(70) 你道我粉容憔悴, 恰便似枝头杨柳恨春迟。 (元无名氏《王月英元夜留鞋记》第一折)

(71) 向残春枝头叶底, 骂红欺绿。 (《醒名花》第四回)

唐代时, 文献中又新出现了“梢”、“梢头”、“木梢”、“林梢”、“枝梢”、“枝杪”、“林表”、“树末”、“树杪”、“树巅”等涉“枝梢”义词语。“梢”在古代有“树梢”、“枝条”、“末端”、“竹竿”、“船尾”、“艄公”等义, “树梢”义为其本义。《说文·木部》:“梢, 木也。”[1]P116《大词典》:“梢, 树木或其它植物的末端。”[3]P1037“梢”指树梢至迟在唐代文献即大量出现, 如:

(72) 柳梢暗露滴清晨, 帘下偏惊独起人。 (顾非熊《暮萶早起》)

(73) 青梅繁枝低, 斑笋新梢短。 (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

宋至清文献仍较常见, 如:

(74) 愿年年长见, 兰芽玉喷, 柳梢金嫩。 (张成可《水龙吟·春寿太守》)

(75) 马挂征鞍将挂袍, 柳梢门外月儿高。 (张国宾《薛仁贵荣归故里》楔子)

(76) 慢跨富贵三春景, 且放梅梢玩月明。 (《隋唐演义》第六十四回)

“梢头”在古代主要有“枝梢”、“末端”、“船尾”等义, 其中“枝梢”义是其最初意义。《大词典》:“梢头, 树枝的顶端。”[3]P1037“梢头”表“枝梢”义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 如:

(77) 袅娜梢头埽秋月, 影穿林下疑残雪。 (无名氏《斑竹》)

(78) 不会人家多少锦, 春来尽挂树梢头。 (高骈《锦城写望》)

不过自宋代起“梢头”才于文献中真正多见起来, 直至清代仍十分常见, 如:

(79) 君看取, 梢头点滴, 绝胜树下纷披。 (刘克庄《汉宫春》)

(80) 你不索问更筹, 则看这水云收, 半轮明月在柳梢头。 (范康《陈季卿误上竹叶舟》)

(81) 你今早在山路旁, 高吊在松树梢头。 (《西游记》第四十一回)

(82) 霏霏屑屑, 瑞雪已至。远树梢头很似琼枝玉树。 (《红楼复梦》第九十回)

“木梢”在古代有“树梢”、“细长木条”二义, 其中“树梢”义为其最初意义。《大词典》:“木梢, 树梢。”[3]P659“木梢”表“树梢”义主要见于唐诗中, 其他文献少见。如:

(83) 木梢穿栈出, 雨势隔江来。 (姚合《送雍陶游蜀》)

(84) 葱青众木梢, 邪竖杂石痕。 (杜甫《客居》)

(85) 木梢寒未觉, 地脉暖先知。 (曹松《立萶日》)

《大词典》:“林梢, 林木的尖端或末端。”[3]P798“林梢”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 其中唐诗中就较为常见, 如:

(86) 悍睛忽星坠, 飞血溅林梢。 (刘禹锡《壮士行》)

(87) 共谈慵僻意, 微日下林梢。 (黄滔《冬暮山舍喜标上人见访》)

宋至清仍较为常见, 如:

(88) 渐稠红飞尽, 早秾绿、遍林梢。 (张榘《木兰花慢》)

(89) 腾腾的焰接林梢, 烘烘的火闭了山门。 (狄君厚《晋文公火烧介子推》)

(90) 李挈鹏郎至门外, 时斜阳一角, 掩映林梢。 (《玉梨魂·魔劫》)

“枝梢”亦作“枝稍”, 《大词典》:“枝梢, 树枝末端。”[3]P805“枝梢”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 尤其唐诗中出现较多。如:

(91) 海畔风吹冻泥裂, 枯桐叶落枝梢折。 (陈羽《从军行》)

(92) 枝梢袅青翠, 韵若风中弦。 (白居易《游悟真寺诗)

宋至清仍见使用, 如:

(93) 风亭月榭闲相倚。紫玉枝梢红蜡蒂。 (柳永《木兰花》)

(94) 行者将枝梢折了, 将兄弟二人复进去, 将原绳照旧绑在柱上。 (《西游记》第二十五回)

(95) 吹的那树枝上落叶满园中唰喇喇的作响, 枝梢上吱喽喽发哨, 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 (《红楼梦》第一零一回)

《大词典》:“枝杪, 树木枝条的梢头。”[3]P805“枝杪”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 如:

(96) 枝杪四向下垂, 如百子帐, 莫有识此木者。 (《太平广记》卷四○六引唐《酉阳杂俎》)

(97) 叶光闲泛滟, 枝杪静氛氲。 (罗让《梢风》)

唐以后文献所见寥寥。如宋代用例:

(98) 谁知忧怨极处, 轻把宫妆蜕了, 飞吟枝杪。 (陈著《绮罗香》)

《辞源》:“林表, 林外, 林端。”[6]P831《大词典》:“林表, 林梢, 林外。”[3]P798“林表”既可表“林梢”义, 亦可表“林外”义, 其中表“林梢”义至迟在唐代即已大量出现, 如:

(99) 皓月升林表, 公堂满清辉。 (韦应物《答长宁令杨辙》)

(100)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祖咏《终南望余雪》)

(101) 偏宜林表秀, 多向岁寒见。 (张仲方《赋得竹箭有筠》)

宋代文献仍较常见, 明清时用量明显下降。如:

(102) 新笋已成堂下竹, 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周邦彦《浣溪沙》之三)

(103) 云避仁风收雨脚, 日随和气熏林表。 (范成大《满江红》)

(104) 遥见山麓屋宇, 隐隐出林表, 策马赴之。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四·郑刺史祠》)

《大词典》:“树末, 树梢。”[3]P1299“树末”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 如:

(105) 残云收树末, 返照落江源。 (李频《江上居寄山中客》)

不过唐代文献所见较少。其他文献所见亦不多, 如:

(106) 如草木之生, ……直至树末, 便是‘木上有水’之义。 (《朱子语类·易九》)

(107) 已尾其人至于宅, 近处缘树末而窃听之, ……乃悠然去。 (《贤弈编·观物》)

《大词典》:“树杪, 树梢。”[3]P1299“树杪”至迟在唐代即已大量出现, 如:

(108) 云标金阙迥, 树杪玉堂悬。 (杜审言《蓬莱三殿侍䜩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109) 树杪下归人, 水声过幽石。 (刘长卿《奉陪萧使君入鲍达洞寻灵山寺》)

(110) 树杪见觚棱, 林端逢赭垩。 (皮日休《初夏游楞伽精舍》)

宋至清代文献仍大量出现, 如:

(111) 树杪层层如宝盖, 枝头点点犹金粟。 (吴潜《满江红》)

(112) 水村寒犬吠柴荆, 梅岭冻猿啼树杪。 (沙正卿《安庆湖雪夜》)

(113) 六融飞鸟, 争投栖于树杪;五花画舫, 尽返棹于洲边。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

(114) 再进数步, ……雕甍绣槛, 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红楼梦》第十七回)

“树杪”在现代汉语中也十分活跃。再看“树巅”, 《大词典》:“树巅, 树的顶端。”[3]P1299即“树梢”义。“树巅”表“树梢”义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 如:

(115) 阴云带雨连山脊, 湿气成岚滴树巅。 (殷尧藩《暮春述怀》)

(116) 下叶各垂地, 树颠各云连。 (韩愈《庭楸》)

唐以后至清代仍见使用, 但文献所见不多, 如:

(117) 嚬眉愁沮, 攀枝蹲于树巅。 (《太平广记》卷四四六引五代时《玉堂闲话》)

(118) 虽至树巅, 亦不知其意向所存。 (《聊斋志异·象》)

宋代时, 文献中又新出现了涉“枝梢”义词语“木巅”。“木巅”即“树梢”之义, 至迟在宋代即已出现, 如:

(119) 鸟当集木巅而言草中, 网当在水中而言木上。 (洪兴祖《楚辞补注》)

“木巅”于文献所见较少, 又如明代用例:

(120) 又其木下不生枝, 止到木巅方散于布叶, 如撑伞然。 (《广志绎·江南诸省》)

明代时, 文献中又新出现了涉“枝梢”义词语“桠枝”。《大词典》:“桠枝, 树木的分枝。”[3]P1077“桠枝”至迟在明代即已出现, 如:

(121) 贞元初年, 有两个僧人, 到此山中, ……满山取枯树桠枝, 在大树之间, 搭起一间柴棚来。 (《今古奇观》第二十四卷)

(122) 其树大者高二三尺, ……稍有桠枝, 婆娑可爱, 根头大处可碾为数珠。 (《瀛涯胜览·南浡里国》)

但《大词典》始见书证仅为茅盾《水藻行》中用例, 显然过于滞后。“桠枝”于其他文献难觅踪迹。

清代时, 文献中又新出现了涉“枝梢”义词语“标末”。《大词典》:“标末, 树梢。喻枝节。”[3]P1262“标末”于文献所见较少, 如:

(123) 外洋无透漏之银, 司农无竭蹶之叹, 天子不言有无, 本强不问标末。 (魏源《军储篇》二)

据以上考察不难看出, 由于受到语言表达经济性和精确性等的影响, 兼之构词语素的古今更替、词语意义过多从而表意负担过重等因素, 古代涉“枝梢”义名词一直处于一个发展与更替的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之中, 经过语言的长期发展与选择, 有的逐渐消失, 有的则直至清代乃至现代汉语仍见使用。就本文考察来看, 出现于先秦的主要有“杪”、“末”、“木末”、“标”等;至迟出现于汉代的主要有“木端”、“杪末”等;至迟出现于晋代的主要有“树端”、“林杪”等;至迟出现于南北朝的主要有“树表”、“林末”、“树梢”、“树顶”、“树头”、“木杪”、“枝末”、“枝头”等;至迟出现于唐代的主要有“梢”、“梢头”、“树杪”、“树巅”、“林梢”、“林表”、“枝梢”、“树末”、“木梢”、“枝杪”等;至迟出现于宋代的主要有“木巅”等;至迟出现于明代的主要有“桠枝”等;至迟出现于清代的主要有“标末”等。在涉“枝梢”义名词中, 大部分仍见于清代文献, 如“杪”、“末”、“木末”、“标”、“树梢”、“树顶”、“树头”、“木杪”、“枝末”、“枝头”、“梢”、“梢头”、“树杪”、“树巅”、“林梢”、“林表”、“枝梢”、“标末”等;但也有一部分逐渐消失在汉语史的不同阶段, 如“木端”在魏晋以后很少使用, “树末”、“木梢”、“树端”、“树末”、“木梢”在唐代以后很少使用, “枝杪”在宋代以后很少使用, 等等。到现代汉语中, 大部分涉“枝梢”义词语已被更替, 于普通话中彻底消失了, 不过“树梢”、“枝头”、“树顶”、“树头”、“树杪”等则保留了下来, 且较常用, 其中“树梢”、“枝头”、“树顶”主要用于书面语, “树头”、“树杪”则主要用于口语中。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 徐铉校定《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2]徐中舒主编《汉语大字典》 (缩印本) , 四川辞书出版社,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3

[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 (第4卷) ,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3

[4]清·陈廷敬, 张玉书等编撰《康熙字典》, 中华书局, 1958

[5]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 商务印书馆, 2003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篇3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有音、味中有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等等。

2.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 托物言志: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寄寓、寄托:把感情、主题放在一种事物上表现。渲染:描摹色彩以加强效果。虚实相生:虚,多指文章中的想象部分,想象与实际描写互相辉映。怀古伤今、借古讽今:追念古代,伤感现实等等。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还有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等。

3.语言特点类

勾勒:简洁的语言描写,介绍事物的大概。 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体物入微、穷形尽相: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腻生动。 诗情画意:富有艺术性。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洗练:语言简练利落。 水乳交融:紧密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还有富有哲理、 淋漓尽致 、明白如话,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词藻华丽 、明白通畅、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悲凉,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等。

4.文章结构类

作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 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

5.其他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篇4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

也称奥托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

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但丁

(1265—1321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诗人。其不朽名作《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它运用寓言的体裁,采用梦幻的形式,通过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发出了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呐喊。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神曲》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写成,使他成为欧洲第一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奠基人。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空想社会主义

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出现的一种向往理想社会而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以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为代表。他们尖锐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提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主张和设想,如消灭雇佣劳动、消灭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实行计划的生产,妇女解放等。这些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但它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反对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通过宣传教育来感化资产阶级,争取有产者的同情与帮助,并通过示范试验,和平地过渡到理想社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逐步失去了其进步意义。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

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天体运行论》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伟大著作。书中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又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天体运行论中所提出的太阳中心说是对教会选定的地心说和神学世界观的沉重打击。恩格斯予以高度评价,指出“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新教

反对旧天主教的新教派。是欧洲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绘的各教派,主要包括马丁?路德建立的路德教派和加尔文建立的加尔文教派。路德教派在16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传入北欧各国,挪威、丹麦、瑞典分别在1536年、1537年、1541年改奉路德教。其他欧洲国家也有一部分信徒。加尔文教在西欧传播甚广,瑞士、尼德兰、英、法及德国南部均有大量加尔文教徒。加尔文教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宗教旗帜

波伦亚协定

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与教皇利奥十世于1516年8月8日在波伦亚签订的宗教条约。规定:法国的大主教、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由国王任命,法国教会的大部分收入归国王所有。法王也向教皇作了一些让步,如条约中未提宗教会议的权利,教皇且可获得部分法国教会收入。法兰西斯一世通过这一协定加强了王权专制,进一步控制了法国的教会,使之成为国王专制机构的组成部分。1682年此项条约被废止。

神圣罗马帝国

欧洲的封建帝国(962—1806)。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最大疆域,除德意志本土外,还曾包括意大利北部、中部、捷克、瑞士、奥地利等。11—12世纪,皇帝与罗马教皇围绕主教继任权而激烈争斗,互不相让。13世纪起,德意志境内形成许多独立的领地。皇帝仅统辖直属领地,对那些割据一方的封建王公失去了控制。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确认皇帝须经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皇权衰微,因此帝国实际上已成为徒具虚名的空壳。意大利、瑞士先后独立。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进一步分崩离析。18O6年8月,拿破仑一世强迫皇帝弗兰茨二世退位,帝国最终灭亡。

沃姆斯敕令

1521年4月,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国议会上颁布的一项敕令,其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路德本人也应召与会,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辩论。皇帝的代表在会上宣读教皇的关于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并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禁止传播路德的说教。路德据理力争,拒不悔罪。后避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瓦特堡。

马丁?路德

(1483—1546)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生于矿业主家庭。早年就学于马格德堡和爱森纳赫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神学教授。1517

年10月31日公布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后又连续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等论文。其主要信条是: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涉;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据此建立的所谓廉俭教会,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某些力图夺取教会财产的封建诸侯王公的支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着教会统治的根基。1521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路德更名换姓,躲到萨克森选侯隐藏起来,期间将《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九十五条论纲》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1O月3O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闵采尔

(1490—1525)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改革活动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杰出领导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出身于小手工业者家庭。1506年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1517年开始追随路德,但后来他的不满于路德的保守态度而与之分道扬镳。1521年11月他写了《布拉格通告》,主张尘世上应取消压迫和剥削,实现人人平等。之后,他开始对教会的“圣礼”改革,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在他的鼓动下,德国于1524-1525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他的宗教理论直接抨击了基督教的主要论点。他的政治纲领是通过暴力推翻封建主的统治,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的“千年天国”。他把人民摆脱剥削压迫的革命作为首要任务,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1525年5月,起义军失败,闵采尔被俘壮烈就义。农奴制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共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领主的庄园里取得份地,世代耕种,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奴提供劳役、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并可以任意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农奴要向封建领主提供徭役、缴纳贡税,毫无政治权利。中世纪时,农奴制在欧洲各国占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民暴动和大规模的起义,农奴制渐趋解体。15世纪时,西欧多数国家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到19世纪中叶才废除。

永久会议

德国农民战争期间在缪尔豪森城建立的革命政权。1525年3月由闵采尔领导建立,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废除封建特权,提出了所有贵族的土地一律归农民所有的主张,并组织革命武装,号召全德起义。因起义军队仓卒组成,各地革命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指挥,5月被诸侯扼杀。

十二条款

德国农民战争期间士瓦本地区的起义军于1525年3月制订的斗争纲领,共12条。主要内容为:取消什一税,减轻服役负担,废除农奴制,承认以现存封建文契为依据的劳役的合法性,农民可以自由使用村社公有的河流、湖泊、土地、山林;取消遗产税等。纲领带有妥协性,没有要求没收地主的土地,主要反映富裕农民的利益。

奥格斯堡和约

德意志新教诸侯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的和约。德国农民战争后,德皇及拥护德皇的天主教阵营为一方,在宗教改革中获得教会土地的所谓新教诸侯为另一方,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几度兵戎相见。1555年,经谈判,德皇与诸侯在奥格斯堡签订条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不再退还;确立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此约的签订,暂时中止了新、旧教诸侯之间的战争,但进一步扩大了诸侯的权势,也加重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基督教原理》

瑞士宗教改革家加尔文于1536年出版的一部宗教理论研究著作。此书吸收了慈温利和路德的观点,并参以己见,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的繁文缛节,主张信仰得救,提倡廉俭教会,提出人的得救与否依赖于上帝预定旨意的“预定论”学说。此书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篇5

《广雅疏证》作者:王念孙 清朝是一部系统整理、阐述《广雅》的著作。实际上,《广雅疏证》乃是王念孙借《广雅》一书以畅述其音韵、文字、训诂之学识的集大成之作,更是清代语言学史上成就较高的小学要籍。《广雅疏证》之篇章次序一仍《广雅》,对其训释,逐条加以疏证,内容主要有「补正《广雅》文字」、「辨证张揖误采」、「纠正先儒误说」、「揭示《广雅》体例」、「疏证《广雅》的训释」、「兼涉同源探求」、「校正曹宪音释」。《广雅疏证》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博考典籍,取证宏富。二是实事求是,态度严谨。但仍然少不了有些缺点,一是体例不尽完善,二是使用术语不尽精确,三是疏证校订或有失误,四是徵引典籍或有疏漏。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王引之以前有刘淇所著<助字辨略>一书,专门讲解虚词,王氏似未见到。刘书著于康熙年间,王书成于嘉庆年间,后于刘书80余年。当王引之时考据之学大兴,段玉裁、王念孙阔步于前,王引之继承父业,加以引申,自然容易超过刘书。刘书虽疏略,但引证下至唐宋,王书则仅及西汉而止。这是王书以“经传”为书名,自不能论及“经传”以外的书的缘故,虽引<战国策>及<史记>等,大概他的意思这类书可以说是经传的附庸品。

《经传释词》共收虚字160个,虽以单音虚词为主,但有同义虚词连用的,也偶然随文论及,如“庸”字后,附及“庸何”、“庸安”、“庸讵”、“庸孰”4词,这是他的高明处。然而《经传释词》仍有缺点,一是阙漏较多,甚至《经义述闻》论过的,《释词》也失载。《经义述闻》曾论<左传>宣公十二年“又可以为京观乎”,证明“可”即“何”,《释词》却失载。至于“可”也用表数之约略,如《史记·韩长孺传》:“太后、长公主更赐安国可直千余金。”王引之大概因为“经传”没有这种用法,因此也置而不论。二是偶有误解古书处,其至因此断句失误,如卷二“焉”字,引《庄子·则阳篇》:“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硬把“焉”字解作“於是”,其实“焉”字应属上读。

本字在汉字发展中,本字与假借字可发生转换。有两种转换,一种是假借义通行,本义另造字。如“然”本义指燃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另一种是假借义另造字。如“祭”本义指祭祀,假借指地名,后造地名字“

和“”,“”是后起本字。“祭””处于不同的时间层次上,它们是古字与后起字的关系。

假借分两类,一种是本无其字,古时候,语言中的某个“词”,本来没有替它造字,就依照它的声音“ 假借”一个“同音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例如:“难”原是鸟名,借为“艰难”之难;“长”是长发,借为长久之长;“ 久”是“从后灸之,借为“久远”之久,等等。一种是本有其字,因为某种原因而没有使用,而找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 如 早晚的早 写做 蚤 《礼记 乐记》 发扬蹈厉之已蚤

通假互相借用。明 文徵明 《企斋先生传》:“先生昆弟五人,白首同居,有无通假,死丧患难,惠恤惟勤,於伦谊至笃也。” 张元济 《<录>跋》:“书此以识吾友通假之惠,并为是书庆幸焉。”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通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为“功”,借“骏”为“峻”;双声通假,如借“祝”为“织”,借“果”为“敢”;迭韵通假,如借“崇”为“终”,借“革”为“勒”。古书多用通假字;今简化汉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为“谷”,借“吁”为“吁”。

古人在使用文字时,不用表示这个词义的本字,而借用一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因为通假是以古音的相同或相近为前提的,所以又叫“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如:沛公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中用通假字“蚤”来代替本字“早”。

引申义: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再引申)而来的意义。由一个词的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相关的意义。例如“生”,<说文>:“象艸木生出土上。”<广雅释诂二>:“生,出也。”这是生的基本意义,也可以说是“生”的本义。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有“生养”、“生产”、“生活”、“生命”等义。

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

陈述句: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句式。陈述句在书写时句末有句号,而在朗读时则用降调。加上填空题的解释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3、数量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数量的数量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数量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数量词活用为动词。

4、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5、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

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7、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8、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

10、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作这个用作意动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

使动: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意动: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动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

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怪:原为形容词,这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6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来源: 徐木的日志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8、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9.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1、“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2、“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

10、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不同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主要有钱起、卢纶、李端、司空曙、韩翃等。所作诗歌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11、“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风格含蓄温和,清雅洗炼,自称为“五言长城”。

12,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同时二人作诗皆好奇思硬语,诗风相近,故称。13以文为诗:是韩愈的一种创作倾向和自觉的美学追求。主要特点是以散文化的章法、句法入诗,不受韵律、节奏、对称的约束,打破诗歌圆转流利、和谐对称的特点,融叙述、议论为一体。“以文为诗”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影响极为深远。

14郊岛:指中唐诗人孟郊、贾岛,二人并称。二人诗多愁苦凄清之境,且诗风孤郁悲凉,凄寒局促。苏轼《祭柳子玉文》用“郊寒岛瘦”概括二人的风格。

15长吉体:长吉是李贺的字,此指李贺诗所独具的风格。其诗色彩浓丽、想象奇诡、情调幽冷、构思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于中唐诗坛独树一帜。

16、新乐府:即“新题乐府”,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17、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等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李绅首先创作《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正式标举“新乐府”之名。张籍、王建也创作了不少新乐府诗,由此形成影响较大的新乐府运动。

18、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借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19韦柳:中唐诗人韦应物、柳宗元的合称,二人皆长于山水田园诗,且诗风淡远,后人往往并称之。20、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

21、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创造。或以“无题”名篇,或借诗的首二字为题,内容或写爱情,或借男女之情而别有寄托。这类诗词旨隐约,意蕴丰厚,往往难以确解。

22古文:古文之名,始见于司马迁,指汉时先秦文字。古文作为文体,始于韩愈,指上继先秦两汉、奇句单行的文字,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的骈体文而言的。

23、骈体文:骈文:指讲究对偶、声韵、辞藻华丽、多用典故的文体,又称之为骈俪文或四六文。它的出现,突破了早期散文过于古朴简单的格局而向形式美方向发展,但到后来,弊端也随之而生,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24、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的一场运动。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25、词: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唐五代时期通常称“曲子”或“曲子词”。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26、敦煌曲子词:现传最早的唐代民间词,因是在敦煌发的,故称。敦煌曲子词保存了词的初始形态与内容特征。内容丰富庞杂,风格自然朴实,感情直率,生活气息很浓。

27、花间词: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编十八家词人的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是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选集。十八名作者,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凝外,均为西蜀词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一致,后世因称他们为“花间词人”和“花间派”。花间派尊温庭筠为鼻祖,多写闺阁情事,情致缠绵,辞藻富丽。代表作家除温庭筠、韦庄外,还有欧阳炯、李珣、鹿虔扆、牛希济等。

28、南唐词人:五代稍晚于西蜀词在南唐地区出现的一个词人群体。重视以词言志,偏重抒写情怀,拓宽了词的内容和意境。词风清丽淡雅、擅长白描。代表词人有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

29、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30.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31、苏梅:苏舜钦在诗歌上创作上与梅尧臣齐名,人称苏梅。

32、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33、苏黄:在宋代,黄庭坚被认为是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诗人,称之为“苏黄”。

34、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35、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36、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37、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描,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38、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39、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40、三苏: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论述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参考答案: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参考答案:

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

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

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3、高适与岑参在边塞诗写作方面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4、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他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主要内容为:(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将进酒》、《行路难》。(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5、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答案: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全诗,通过诗歌的开阖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2)充沛的气势。李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其间裹挟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4)语言清新俊逸。如他自己所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与风格相适应,在诗体的选择上,较少用律诗,而多用便于纵横驰骋、随意抒写的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尤其是七言歌行。

6、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参考答案:(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同时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大力写作新题乐府,成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先驱。(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

7、杜甫对诗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为律诗尤其是七律注入丰富深刻的政治内涵。开辟了全新的题材领域,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

8、韩孟诗派的新奇险怪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韩孟诗派追求诗风的雄奇怪异,他们有意打破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创新求异,探索诗歌的新形式、新风格。主要表现为:(1)采用过去不常用的内容甚至是世俗、丑陋之事入诗,逞奇矜博,出奇制胜;(2)想象奇崛,意象怪奇,构思奇特,标新立异;(3)注重造语炼字,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将散文、骈赋的句法引进诗歌,使诗句可长可短、变化多端。

韩孟诗派成员除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个性,如韩愈以气势雄大和意象怪奇见长;孟郊多用僻字险韵与生冷意象,使怪奇向幽僻冷涩一路发展;贾岛的诗表现出尖新奇巧的特点;姚合诗追求字句精警清丽;卢仝、马异等人想象离奇、语言生僻等。韩孟诗派努力变旧求新,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传统,但由于过分地刻意求新,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诗歌的节奏美、形象美,也存在明显的弊病。

9、李贺诗奇崛冷艳、虚荒诞幻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异于常人的艺术思维;(2)奇异荒诞的想象、夸张;(3)大量虚幻意象和古怪生新诗境的营造;(4)奇异峭拔、幽奇冷艳的遣词造句;(5)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创造性运用。

10、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要点和得失

参考答案: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观点主要体现在《与元九书》、《新乐府序》中。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诗歌与政治与现实生活、民生疾苦的密切关系,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和“唯歌生民病”等口号;二是提出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形式应服务于内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局限性表现在: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11、如何理解《长恨歌》的主题? 参考答案:《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

12、白居易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白居易叙事诗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贯穿于叙事全过程的强烈的抒情性,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染力。《琵琶行》与《长恨歌》是杰出的代表。强化抒情因素的方法是:(1)叙述、描写事件,运笔极为简约,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务求尽情,抒情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2)在叙事抒情中,往往采用精致生动、声色和谐的意象来营造氛围、烘托出浓重的情绪氛围。(3)大量运用生动的想象、虚构,及新颖精妙的比喻。(4)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

13、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有何相同与不同?

参考答案:刘禹锡、柳宗元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穷僻荒远的贬所度过的,所以抒写内心的苦闷、哀怨,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便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但二人风格又有不同:(1)刘禹锡性格倔强刚毅,善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因而诗中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和豪健雄奇的风格。擅长近体,大都简捷明快,风调俊爽,哲理与诗情渗透其中;柳宗元性格激切、执着,面对沉重的人生忧患,很难解脱出来,诗作大都染上浓郁的幽清悲凉色彩。作品于淡泊中呈现出幽怨冷峭的风格。(2)刘禹锡最有代表性的是咏史怀古诗,表现了他对历史、人生沉思后的感悟,有一种隽永的历史和人生的沧桑感,不仅有相当的深度和力度,而且耐人涵泳。柳宗元成就最高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意境清新,情致深婉,处处流露出孤寂凄婉的情绪,显示出其清峻高洁的人格,苏轼概括为“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总的说来,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

14、杜牧咏史怀古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数量比较多,而且大多抒写对于历史上繁荣昌盛局面消逝的伤悼情绪,寓有盛衰兴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按内容和艺术特点可分两类,一类借古喻今,讽刺帝王的荒淫,议论朝政得失,如《过华清宫》在史实的基础上,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既引人人胜,又耐人寻味。全诗不着一句议论而题旨自见。另一部分以诗论史,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具有史论色彩。如《赤壁》,借慨叹周瑜因有东风之便取得成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这一写法尤为后代许多诗人所仿效。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在杜牧诗中形成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即使是流连山水、描摹自然之作,也常常融合了他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15、李商隐无题诗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1)善于捕捉并精心选择富有情感表现力的意象。这些意象一方面呈现出色彩秾丽或神秘谲诡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大都蕴含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2)意境朦胧迷离。这是因为李商隐诗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丰富复杂,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传达的,因而只能用比兴象征手法加以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3)结构迂回曲折、回环往复。李商隐诗着重吟咏的是情绪,往往从不同角度叠加重复,表达上又采取幽微隐约的方式。(4)多用典故。

16、“古文运动”有哪些基本主张? 参考答案:(1)主张“文道合一”,即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一方面“文以明道”,强调文章要贯穿儒道的精神,具有阐发儒道的作用。(2)主张文体革新。既充分意识到“文”的作用,博采前人遗产,又强调创新。指出学习古文辞应“师其意不师其辞”,反对模仿因袭,主张“词必己出”。(3)提出不平则鸣的思想。

17、韩愈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感情充沛、风格豪迈、笔锋犀利、气盛言宜,形成特有的雄奇恣肆、浩大奔放的气势和充沛的逻辑力量,是韩愈散文的基本风格。而不同类型的散文又有不同的风格。(1)论说文气势磅礴、纵横开合,论证雄辩有力,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2)杂文嘲讽现实,揭露矛盾,犀利精悍。或长或短,或庄或谐,嬉笑怒骂,怪怪奇奇,具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并在行文中夹杂着强烈的感情倾向。如《杂说》《进学解》等。(3)记叙文继承和发展了《史记》、《汉书》记事写人的传统,善于选择典型的真实事件和细节来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在客观的叙述中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如《张中丞传后叙》、《柳子厚墓志铭》。(4)抒情文主要见于祭文、书信。这些作品融抒情、叙事和议论于一体,感情强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祭十二郎文》。

18、柳宗元散文创作取得哪些艺术成就?

参考答案:⑴政论文:表现了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逻辑谨严,文笔犀利流畅。如《封建论》、《天说》等。⑵寓言:共20多篇,大多以虚构的动物故事,讽刺社会的病态现象,揭露和批判当权的旧官僚。想象丰富奇特,细节刻画生动,语言犀利幽默,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使寓言由先秦散文中说理的工具,变为独立的文学样式。代表作有《三戒》等。⑶杂文: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正话反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怀幽愤,深刻透露出作者对混浊世事的强烈不满;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语言辛辣,笔无藏锋,嘻笑怒骂,痛快淋漓。⑷传记文与抒情文:通过人物本身的活动与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⑸山水游记:是他散文中成就最高、最有特色的。奠定了我国游记文学的基础,对宋以后的散文家有较大影响。总的说来,柳宗元思维缜密,笔锋锐利,行文周密,语言“峻洁”,风格雄深雅健。体现出与孤高脱俗的人格相统一的散文风格。

19、为什么鲁迅说“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

参考答案:晚唐小品文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取得了以下成就:(1)它继承和发扬了古文运动批判现实,文以载道的传统,而在讽刺尖锐,见解深刻方面,较韩柳有过之。⑵形式上发展了韩柳文中幽默的一面,打破了唐代古文过于一本正经的沉闷局面,使散文题材开拓到日常生活中的琐闻、杂感等各个方面,风格趋向于轻松活泼。(3)对赋、铭、箴、赞等文体进行了由骈转散的革新,填补了中唐古文运动留下的空白,丰富了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代表作家作品有皮日休《皮子文薮》、陆龟蒙《笠泽丛书》、罗隐《谗书》。20、李煜词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对词的发展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李煜词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传达人物的情态和心理,于平淡中见新奇。⑵善于借助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段将抽象的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⑶语言朴素生动,而耐人寻味,达到直白通俗与形象精练统一的完美境界。

他对词的贡献在于: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的传统,使词由花前月下娱宾遣兴的应歌之具,发展为歌咏人生的独立抒情文体,开文人抒情词的先河。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21、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22、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23、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

参考答案: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代表作是《雨霖铃》。第二类着重表现羁旅行役之苦。这一类可以《八声甘州》为代表。第三类是描写城市风光。《望海潮》(东南形胜)是这一类的代表作。

24、柳永词从风格上分为哪几类?其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从风格来说,柳永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雅词,一类为俗词。近代著名学者夏敬观说:“耆卿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交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波之风,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格。”(《手评乐章集》)指出了柳永词两种不同风格的词的特点。所谓雅词,主要是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语言比较典雅,表现含蓄,表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所谓俗词,主要是语言通俗,内容多写男女恋情,但为了迎合下层市民的审美趣味,往往写得大胆直露,体现了下层市民的审美要求。

25、柳永词在艺术上有何贡献?

参考答案:一是大量使用长调慢词,改变了以小令为主的传统,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使铺叙手法进入词中;二是大量吸收俗语入词,使词更接近下层人民,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三是采用了许多新曲调,使词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结合得更紧密。

26、张先的词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参考答案:第一,善于炼字。这方面他最经典的故事便是他得名“张三影”的传说。第二是长调的运用。沿袭期的词人大多用小令,而张先的词则较多地采用了长调,在这一点上,他与柳永有相似之处。第三是序的运用。他的词往往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的背景或缘由,这是以前的词中很少出现的。

27、欧阳的词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欧阳修的词也同当时的大多数词一样,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但是,与其他词人的作品相比,欧阳修的词有两个方面是比较独特的:第一,欧词在内容上已不再完全局限于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而把山水自然、身世感慨引入词中,这就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第二,欧词在表现手法上虽然以白描为主,但写得更为细腻生动。

28、晏几道的词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晏几道的词内容基本上还是传统的男女爱情题材。但是,多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多表现人生变化的梦幻感。在艺术上往往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融情入景,并巧妙地融化前人的诗句,将情感表现得既真实动人,又耐人寻味。

29、苏轼的词在宋词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参考答案:苏轼对词最大的创造,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在: 第一,内容上,打破了过去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的传统,举凡怀古、悼亡、山水、田园、仕途失意、报国雄心、人生奥秘等,无不可以入词。第二,风格上,打破了以婉约为主的传统,既有婉约,又有豪放、清旷、幽美等。第三,在词与音乐的关系上,打破了以词附属于音乐的传统,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第四,艺术手法上,变化多样。传统词往往上阙写景,下阙抒情,情从景出,情景交融,苏词打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篇7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近年来, 新课程高考越来越重视对此内容的考查。从题型看, 以选择题为主, 尤其是2012年均为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 主要是从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制建设着手, 联系西方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考查西方政治文明发展史;将雅典的民主政治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对比, 分析形成两种不同文明的原因, 说明古代世界文明的多样性。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近年来, 新课程高考对此内容考查较多。从题型看, 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 以选择题为主, 而2012年浙江文综卷和北京文综卷各出了一道非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 主要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特点, 突出各国民主政体的特色, 突出代议制度民主政治的一般特征;考查过程中, 强调政治现象背后的经济根源, 重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横向联系的能力的考查, 尤其重视政治与经济的横向联系。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近年来, 此内容不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从题型看, 以选择题为主, 总分值相对较低。从命题角度看, 对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考查较多, 对十月革命考查偏少, 专题内综合试题是主要考查形式。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近年来, 这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从题型看, 选择题、主观题均频繁出现;图文并茂的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既有学科内的选择题、材料解析题, 也有学科间的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2011年有三道非选择题, 2012年均是选择题。从命题角度看, 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所在, 往往与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命题。对两次工业革命的考查, 要求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工业革命联系起来分析, 尤其重视工业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经济布局、大国崛起等内容的综合考查, 强调不同知识点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复习方法】

1.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复习时, 要形成一种认识, 理清两条线索。一种认识, 即古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律制度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两条线索, 一是希腊城邦的兴起, 雅典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二是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的过程。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其核心内容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英、美、法、德四国的代议制民主的核心是各国的政体。复习时, 要比较分析四国政体的特点;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英国政治制度确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美国政体对中国近代政体的影响。

3.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复习时, 抓住一条线索和两个重点。一条线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和革命实践;两个重点是实践的失败 (尝试) 即巴黎公社和实践的成功即俄国十月革命。具体而言, 比较分析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与时政热点问题结合, 说明各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本国的实际并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的道理, 分析俄国和中国选择不同的革命道路的原因。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复习时, 一要抓住一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二要掌握三个重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三要全面理解一种观点:西方殖民扩张的双重影响。重点把握:西方国家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尤其应注意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的变化;结合史实, 分析说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

【综合解读】

1.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

2.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上的特征及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 统一性的表现。 (1) 一个核心即代议制民主。在如何解决人民行使权力问题上, 代议制民主是在直接民主难以实现的情境下的一种最先进的选择, 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实行和完善普选制。 (2) 两种政体。一种是君主立宪制, 一种是民主共和制, 两种政体均以防止专制统治为目的。 (3) 三项原则。一是民主化原则, 二是法律化原则, 三是制度化原则。

(2) 多样性的表现。法德是欧洲大陆上的两个典型国家。 (1)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颁布宪法, 确立共和政体。但其与美国的共和政体又有差别, 法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而美国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 (2) 1871年德意志完成统一, 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但其与英国政体不同, 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而德国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与首相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3)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 否定了专制制度, 避免了少数人独裁, 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 形成了具有先进性的民主精神, 对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2) 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 缓和资产阶级不同集团间的矛盾, 有效防止封建势力复辟, 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3) 在这一制度下, 无产阶级也可以利用它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合法斗争, 有助于维护无产阶级的合法权益, 推动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3.近代列强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具有的新特点

(1) 第一次工业革命揭开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序幕,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将工业化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 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 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 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改造、扩大和创新重工业的各个部门。

(2)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工厂的规模比较小;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重化工业, 生产规模都很大, 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 生产社会化趋势日益增强。

(3)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在英国的带动下, 其他国家也开始了工业革命, 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 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发明, 但是, 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 工业革命的浪潮同时在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出现, 发展也比较迅速。

5.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比较

(1) 背景:巴黎公社爆发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 十月革命爆发时俄国是帝国主义阵营中最薄弱的环节, 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性质: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革命;十月革命兼有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取得胜利, 但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看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 领导:巴黎公社没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均有一个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4) 对象:巴黎公社、十月革命是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统治,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5) 方式:都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道路:巴黎公社是夺取首都这一中心城市, 十月革命是从城市到农村,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农村到城市。

(6) 措施:推翻旧的政权或国家机器, 建立革命武装。但巴黎公社没有注意建立工农联盟, 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土地改革, 发动农民。

(7) 结果:巴黎公社失败, 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8) 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经验教训;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把国际无产阶级的斗争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连为一体, 人类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

【热点链接】

1.材料

2012年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大选之年, 也是重大政治活动频繁发生之年。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均有重大的政治事件, 中共十八大召开, 俄罗斯、法国、美国总统大选, 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等。

2012年3月4日, 俄罗斯总统选举开始。5月7日, 新总统普京宣誓就职。

2012年5月6日, 法国社会党候选人奥朗德在第二轮总统选举投票中战胜时任总统萨科齐, 当选为法国新总统。

2012年6月4~5日, 英国迎来了隆重的女王登基60周年的钻禧庆典。自1952年登上宝座以来, 86岁的伊丽莎白二世是除维多利亚女王之外在位时间最长的英国君主。虽然她头戴着帝国的王冠, 但国家的权力却掌握在其他人的手里, 不过她始终是大不列颠这个古老王国走过60载永恒不变的象征。

2012年11月7日, 美国迎来四年一度的大选。美国实行总统制, 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两位候选人是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结果, 奥巴马成功连任当选第57届美国总统。

2012年11月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摘自新华网等

2.解读

热点材料涉及当今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尤其是各国的选举制度。高中教材与此有联系的是必修一的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其中,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与此关系最紧密, 该单元也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内容之一。

高考试题会从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 (含选举制度) 的创立与具体内容入手, 要求分析相关国家的政治体制, 造成其异同的主要原因, 政治制度的创新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民主平等、法治思想及其实践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创)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 或者那些我们现在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研究哲学, 使政治权力与哲学理智结合起来, 而把那些现在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或者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碌碌无为之辈排斥出去, 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得到安宁, 全人类也不能免于灾雄。”柏拉图这一观点的实质是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反对雅典抽签选举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2. (原创) “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 材料中罗马法主要强调的是

A.保护弱者B.父权至上

C.公正合理D.保护私产

3.“ (原创) 罗马帝国一方面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以后的公民法规范, 另一方面吸收了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法规, 创立了一套不同于公民法的规范。”罗马帝国创新法律的直接原因是

A.缓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B.维系帝国统治

C.罗马帝国统治范围扩大

D.罗马帝国建立

4. (原创) 英国史研究专家程汉大教授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创建与发展过程中, 英吉利民族是开路先锋, 其贡献可谓首屈一指。”英国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扮演“开路先锋”的角色最主要表现在创立和发展

A.政党及政党制度

B.内阁及内阁制度

C.议会及议会制度

D.分权和法治原则

5. (原创) 1839年9月, 英政府接到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关于中国禁烟的报告。第二年初, 曼彻斯特等地商会要求对华施用武力来保护其贸易利益。4月10日, 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对华用兵军费案, 随后发动了鸦片战争。英国下议院能通过对华动武的议案主要取决于

A.中国的禁烟运动侵犯了英国的利益

B.英国曼彻斯特等地商会的极力推动

C.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工业国家

D.1832年议会改革, 工业资产阶级掌权

6. (原创)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的建立, 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 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材料中“独立的共和国”最早是指

A.美利坚共和国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英格兰共和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7. (改编) 钱乘旦先生形容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持续动荡……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 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 由对抗转为妥协, 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该材料主要

A.否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B.强调兴民权的重要性

C.强调政治协商的重要性

D.反对大规模社会变革

8. (改编) 1905年, 清廷派出五大臣出洋考查各国宪政, 最后提交的考察宪政报告中写道:“君权未尝减少, 而此间接政治, 既可以安皇室, 又可以安国家, 元首为其总揽机关, 皇室超然于国家之上, 法之完全, 无过于此者。”追根溯源, 该报告赞赏的最有可能是

A.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B.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

D.法国的民主共和制

9. (原创)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 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 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材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主要历史使命是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

D.发展社会生产力

1 0. (原创) 曾出使过欧美的张德彝在日记中记叙了亲历的一件事:“昨夜叛勇已入巴黎, 约千万人, 哗言鼓噪, 声言将吏、兵二部大僚, 并民勇将军、巴黎提督、按察司皆改用其党。各官畏惧, 皆避往凡洒 (凡尔赛) 等处, 巴黎遂无主矣。”此事件应是

A.里昂工人起义

B.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

1 1. (改编)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民主工党向布尔什维克党祝贺:“你们摧毁了俄国资本主义和俄国资产阶级富丽堂皇的大厦。你们首先向全世界发出‘和平属于人民’的呼声, 你们首先向全世界无产者伸出手来, 倡议签订和约, 接着就开始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大业”。上述材料最能体现

A.俄国革命的社会主义性质

B.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C.坚决退出战争的正义性

D.俄国工人阶级的壮举

1 2. (原创)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 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材料中的现象首先出现在

A.西班牙B.葡萄牙

C.英国D.荷兰

1 3. (改编) 观察下图, 四条曲线代表的是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四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其中B线代表的国家是

A.中国B.美国

C.英国D.德国

1 4. (改编) 《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870年以后)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 装备着昂贵的仪器, 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兴起于重工业

B.欧美国家间同时发生

C.电力的广泛使用

D.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1 5. (改编) 下图是某一时期欧美国家报刊上刊登的一幅漫画 (图中大树意为自由贸易, 树底下坐着的是英国人, 而正在采摘果子的为美、法、俄、德等国人) 。材料中“某一时期”最有可能出现在

A.工业革命前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D.二战后的初期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改编)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公元前6世纪, 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 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元前6世纪末, 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 (作为常设机构) , 每部落抽签选出50人参加, 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 但公民一生只能担任两届议员。由各部落轮流执政。

——《雅典民主政治初探》

材料二“辉煌属于希腊”, 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全世界都说, 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 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 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材料三巴黎所追求的, 是建立共和国获得城市应享有的特权, 它衷心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如果说巴黎公社超出了它正常的职责范围的话, 很抱歉, 那是它要回答凡尔赛政府的战争挑衅。巴黎只希望拥有自己的自治权, 它充分尊重法国其他城镇的平等权利。

——《巴黎公社公报集》第二集

材料四俄国当前的形势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 而要从上到下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的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一切官员由选举产生, 并且可以随时撤换, 他们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平均工资;没收一切地主土地, 国内一切土地收归国有, 由当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列宁《四月提纲》

(1) 依据材料一, 概括公民大会体现的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并指出近代西方社会借鉴了五百人议事会所遵循的哪些政治运作方式。 (8分)

(2) 依据材料二, 分析美国的做法是如何突破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来维护民主制度的。 (6分)

(3) 根据材料四, 指出材料三所述“巴黎……希望能为法国的其他城镇做出一个榜样”中“榜样”的含义。分析与材料三相比, 材料四在政权性质和人民权利方面有何变化, 并谈谈你的认识。 (11分)

17. (改编) 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问题。 (15分)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我只能推断, 英国结束长达一个世纪的动荡后, 在斯图亚特王朝的末期无意间开启通向现代发展的秘密之门, 这一切纯属碰巧, 而非刻意。”正如历史学家所言, 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 不列颠的崛起和现代化, 是英国历史自然发展而远非外力强迫的结果, 也是英国人在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自然完成的, 以至于拿破仑将英国称为“小店主的国家”。

——《大国崛起》解说词

(1) 黄仁宇说“斯图亚特王朝的末期无意间开启通向现代发展的秘密之门, 这一切纯属碰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并简述理由。 (9分)

(2) 你如何理解拿破仑称英国为“小店主的国家”?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C 4.C 5.D 6.A 7.C8.A 9.D 10.C 11.B 12.D 13.C 14.D15.C

二、非选择题

16. (1) 特点:主权在民 (把权力交给所有合法公民) 、直接选举 (抽签选举) 、轮番而治。 (4分) 方式:法制基础上的选举制, 集体领导的议会制, 任期制, 比例代表制。 (4分)

(2) 做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国, 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 突破了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 (6分)

(3) 榜样是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实现城市自治, 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3分) 变化:政权性质方面, 要求建立工农苏维埃共和国;人民权利方面, 规定了官员的权利和对土地的支配方式, 以及对社会产品生产和分配的监督方式。 (4分) 认识:这一变化说明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与巴黎公社相比其认识更加成熟, 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4分)

17. (1) 第一种答案:不同意。 (1分)

理由:此处英国的现代化是指政治上确立君主立宪制, 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新航路开辟以来, 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兴起和发展, 并深入农村, 资产阶级和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新贵族强大起来, 其经济实力的增强, 必然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从中世纪开始形成议会传统, 其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成为英国人民同英国王权进行斗争的重要场所;16世纪开始的英国国教运动, 成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战胜封建王权的一面重要旗帜。 (8分, 任答两点即可)

第二种答案:同意。 (1分)

理由:光荣革命后, 英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君主立宪制, 它的出现有其偶然性。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高及封建势力强大的产物;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期间, 经历了资产阶级 (以克伦威尔为代表) 与封建旧贵族 (以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二世复辟为代表) 的殊死较量, 最后, 在双方的妥协下, 建立起既有封建性又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的君主立宪制度。 (8分)

(2) 理解:新航路开辟后, 英国通过商业革命和奴隶贸易等多种手段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金) ;资产阶级革命后, 又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生产大量产品 (货源) ;然后以商品为媒介, 以武力为后盾, 打开世界市场 (销售) 。所以, 英国被称为“小店主的国家”。 (6分)

世界古代史学习纲要与检测 篇8

一、人类文明的开端和欧亚封建社会

【课标要求】

(1)列举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的代表,了解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讲述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知道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特点。

(3)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4)了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

(5)讲述布匿战争的故事,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6)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讲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7)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8)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9)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应用迁移】

一、选择题

1如下图:一考古队从非洲出发,由西向东去考察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其考察顺序是()

①尼罗河流域②印度河流域③黄河流域④两河流域

A①④②③B①③④②c①②④③D③②①④

2古代埃及人相信“灵魂不死”,人死后还会在“冥世”生活。最能反映这一思想的历史现象是()

A编制太阳历B发明象形文字

c制作木乃伊D修建卡尔纳克神庙

32004年8月,奥运会的圣火在希腊雅典点燃,这里曾是()

A东方文明发源地B游牧文明发源地

C西方文明发源地D大河流域农业文明发源地

4“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语)这里的“她”是指()

A斯巴达B雅典c罗马帝国D西罗马帝国

58世纪时,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的领导者是()

A查理·马特

B亚历山大二世

C罗马教皇

D伯里克利

6下列反映了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语句是()

A条条大道通罗马

B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C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

D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7西欧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晚了()

A1000多年B近1000年C1500多年D800年

8在中古欧洲社会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的是()

A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B西欧城市的兴起

c丕平献土D拜占廷帝国灭亡

9古代中国光照四邻,646年日本的孝德天皇进行了大化改新,他是仿照什么进行改革的()

A中国秦汉制度

B中国隋唐制度

C中国宋元制度

D中国明清制度

二、非选择题

10读图回答问题

右图所示是一座石柱,上面用楔形文字刻着一部法典,下面这段材料就是法典的一部分。

“如果理发师不经奴隶主本人许可,就把奴隶头上的奴隶标志剃除,那理发师的手应该砍掉。”

请回答:

(1)这部法典是哪个国家的?它的名称是什么?是谁制定的?(2)结合材料说说这部法典的性质和其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11阅读右图所示材料,回答问题。

(1)右图反映的是西欧的什么制度?

(2)这一制度是通过哪一事件形成的?当时中国正处于什么朝代?

(3)在这种制度里,上下级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这种关系是以什么为纽带形成的?

(4)这种制度与中国西周时的分封制有什么不同?

12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2C3C4B5A6B7B8B9B

10(1)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国王汉谟拉比。(2)《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是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11(1)封建等级制度。(2)查理·马特改革。唐朝。(3)封建主与附庸的关系。土地。(4)阶级属性不同,分封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利益,西欧的等级制度维护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从属关系不同,西欧的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中国的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2拜占廷帝国封闭保守,故步自封,不肯吸收其他文明的先进成果,看重对旧传统的保存。6世纪上半叶,皇帝查士丁尼为恢复昔日的罗马帝国而频频用兵,导致民穷财尽。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力日渐衰落,领土被蚕食,国家四分五裂。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二、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罗马征服地中海等基本史实。

(2)知道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探讨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3)知道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4)了解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产生与传播。

(5)以《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和《天方夜谭》等作品为例,了解古典文学戏剧的成就。

(6)简述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7)说出阿拉伯麦加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古代建筑的特点,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

【应用迁移】

一、选择题

1右图是2008年奥运会上进行的马拉松获奖选手颁奖仪式,下列各项中与马拉松长跑运动项目起源有关的是()

A远征特洛伊

B希波战争

C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D罗马帝国的扩张

2同学们都知道辛巴达航海、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它们均出自一部民间故事集。这部故事集是()

A《一千零一夜》B《伊利亚特》

c《被缚的普罗米修斯》D《马可·波罗行纪》

3动荡不安的伊拉克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列哪一文明成果出自该地区()

A金字塔B佛教c楔形文字 D《荷马史诗》

4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下面的哪项理论或成就能体现这句话的内涵()

A杠杆定律

B浮力定律

C运动三大定律

D螺旋式水车

5下列著名建筑和世界三大宗教无关的是()

A金字塔B洛阳白马寺c巴黎圣母院D麦加清真寺

6在下列四大文明古国文化成就的组合中,不正确的一组是()

A古代埃及——楔形文字

B古代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C古代印度——佛教

D古代中国——造纸术

7下面关于世界古代文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金字塔是古代西亚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B古印度人创造的阿拉伯数字对世界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C形成于巴勒斯坦地区的佛教提倡众生平等

D《汉谟拉比法典》确立了古埃及的种姓制度

8阿拉伯人被誉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过重大贡献。下列史实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B火药和火药武器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

c改造印度人创制的从0到9十个数字计数法并传入欧洲

D佛教产生后经阿拉伯人向西传人欧洲

9右图反映了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是()

A波斯帝国

B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拜占廷帝国

二、非选择题

10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1)古老的文字。

(2)世界三大宗教。

11读材料后回答问题。

一般来说,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大多以两种形式展开,和平交往和暴力冲突。它们共同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相互交织,构建了不同文明的乐章。

(1)请你举出两种人类文明交流方式各一例。

(2)请你以阿拉伯人为例,简要谈谈他们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3)暴力冲突与和平往来,哪种方式对文明发展更为有利?为什么?

12读图回答问题。

(1)请你说出这三幅图片分别与哪个宗教有关,其中哪一种宗教对我国影响最大。

(2)请你说出与世界三大宗教有关的节日和习俗。

参考答案:

一、1B2A3C4A5A6A7B8D9C

二、10(1)

11(1)暴力冲突:布匿战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扩张、蒙古族西征等。和平交流:阿拉伯人传播东西方文化、马可·波罗来华、郑和下西洋等。(2)阿拉伯商人往来于三大洲,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中国的四大发明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人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3)和平往来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暴力冲突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和平往来是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文明交流方式,它的直接效果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及由此而来的人们在生活质量上的提高和内容上的丰富。

12(1)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对中国影响最大。(2)节日:浴佛节、涅槃节、圣诞节、复活节、宰牲节等。习俗:佛教僧侣吃斋念佛,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过斋月等。

三、步入近代

【课标要求】

(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

(2)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3)了解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4)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5)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6)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应用迁移】

一、选择题

1有人认为,14—16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与这一观点相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郑和下西洋③文艺复兴④三角贸易

A①②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③

2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叙述,错误的是()

A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文化侵略

B地圆学说是新航路得以开辟的条件之一

C新航路开辟之后才有了印第安人这种称呼

D世界因之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恩格斯曾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A它没有将古希腊罗马文化完全表现出来

B它把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它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D它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B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C查理一世长期关闭议会,实行无议会统治

D议会要限制王权,双方矛盾激化

5从政治文明转型的角度看,制定《权利法案》的意义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B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C实现了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

D实现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6“诉诸武力的办法是由英王选择的,北美大陆已接受了这个挑战。”与这句话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美国内战D第一次世界大战

717—18世纪,英国、美国、法国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三者共同之处是()

A都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战胜封建制度这一规律

B革命都处死了国王

c都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D爆发的原因都是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8“它颁布于18世纪末;它宣称人们生而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它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以上是对一部重要法律文献的表述,它是()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9在今天的英国、荷兰、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仍然保留有国王或天皇的称号。这一历史现象与下列哪一部文献确立的政体有关()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法典》

10下列关于1787年宪法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实行总统制B巩固了国家政权

c废除了奴隶制度D确立了联邦制政体

11拿破仑对法国历史最大的贡献是()

A颁布了《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B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C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发动对俄国的战争

12“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恩格斯的这段话是()

A肯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

B肯定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c谴责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

D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13我国与俄国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是()

A美国内战爆发B日本明治维新

c英国颁布《权利法案》D德意志完成统一

14美国和法国的国庆日分别是7月4日和7月14日,分别是为了纪念()

A来克星顿的枪声、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发表《独立宣言》、发表《人权宣言》

c发表《独立宣言》、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萨拉托加大捷、发表《人权宣言》

151851年,在英国伦敦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内,第一届世界展览会隆重开幕,人们流连于异彩纷呈的展品之间,感叹着科技进步

的神奇力量。这次展览会上,人们可以看到的展品是()

A火车B电话C飞机D汽车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微少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逊,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他的母亲。

材料二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材料三“一切成败得失都在我们自己,然而我们往往说是无意的。”

——莎士比亚

(1)材料一中的这段话是谁说的?他的地位如何?他有什么突出的成就?其代表作是什么?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所说的“新时代”开始于什么地方?被称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发生在什么时候?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判断这场运动体现了什么时代精神?性质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议会必须定期召开;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材料二人们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自由、平等、安全及反抗压迫是天赋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材料一出自英国的什么文献?它限制了国王哪些方面的权力?

(2)材料二出自法国的什么文献?为什么说它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3)这两个文献在本质上有什么相同点?

18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1)这段史料摘自哪一文献?这一文献是何时由何机构发布的?其发布有什么意义?

(2)材料中提到的殖民地当时有多少个?“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叫什么名字?

(3)英王被迫解除一切隶属关系是在哪一年?

19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拿破仑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是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一切美好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

对拿破仑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德国作家歌德说:“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洪默儿(德国杰出的钢琴家)摆布钢琴一样。”法国文学家夏多布里昂说:“不是他(拿破仑)创造了法兰西,而是法兰西创造了他。”

(1)拿破仑建立的帝国叫什么?拿破仑统治的性质是什么?

(2)拿破仑所称将永垂不朽的“一样东西”指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3)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你怎样评价拿破仑?

20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1640年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段对旧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1)材料中所说的“旧制度”指什么?

(2)“新社会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在英国、法国各表现为什么主要形式?

(3)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2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于工场手工也不能再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机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材料二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1)材料一提示了推动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还点明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和本质特征,你能陈述一下吗?

(3)材料二也是关于工业革命的论述,说得有道理吗?你能就此作简单说明吗?

(4)这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2,请你比较一下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领导阶级、革命任务和结果的异同。

参考答案:

1D2A3C4B5D6A7C8C9A10C11A12D13C14C15A

16(1)达·芬奇。他是意大利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是历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其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这段话说明了他是一个勤勉实干的人,又是一个谨慎的人。(2)意大利。文艺复兴。14~16世纪。(3)人文主义。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17(1)《权利法案》。法律的执行、征税、维持常备军、不得干涉议会等方面。(2)《人权宣言》。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8(1)《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由大陆会议发布。宣告了美国的建立。(2)13个。美利坚合众国。(3)1783年。

19(1)法兰西第一帝国。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2)《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3)略。

20(1)封建制度。(2)资本主义制度。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共和制。(3)打击和削弱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21(1)直接原因是:18世纪以后,随着英国海外市场的扩大,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了,为了提高生产能力、增加产量,必须发明和使用机器,改进技术。(2)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本质特征是一场生产技术的革命。(3)有道理。材料阐述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意义和后果,即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财富剧增。(4)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经济迅速发展;使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造成亚、非、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落后。

上一篇: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下一篇:致医院领导一封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