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选11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1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提“中小学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却应当慎重。

以6月8日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印发《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在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时,结合读到的一些有关本次课程改革的文章、专著和演讲稿,笔者对本次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肤浅的想法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一、这次建国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空前深刻的`变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

本次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所未有的。《纲要》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的精神,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全面贯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方针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现行课程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文章和讲话中,本次课程改革被描述成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的一次“革命”,好像现行课程什么都不是了,原有优势“没有用”了,有的甚至说现行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和课程只是在“非人性地加工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是在“向学生舞动美丽的肥皂泡”,因而本次课程改革就成了“必然

[1] [2] [3]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2

一、加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研究

我们应调整职教课程改革专业研究队伍的结构, 汇集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多方专家参与, 而不能仅限于教学实际工作者、行业专家和部分职业教育研究者。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是课程理论的基础学科, 对课程理论产生直接的影响。心理学提供了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学习动机、认知策略、操作技能训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社会学提供了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等方面的思想;哲学则提供知识来源、认识过程、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观念。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中许多问题仅靠教育还难以解答。例如:在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飞速发展, 哪些内容依然具有“基础”的属性, 哪些内容必须引入作为新的“基础”, 哪些“基础”则属于淘汰之列?什么知识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模块课程与学科课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影响孰优孰劣?等等, 这里既有心理学问题, 又有社会学、哲学问题。所以, 国外有影响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吸收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方面的专家参加, 各方专家能站在各自领域的前沿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课程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加强职业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

加强教师培训, 普及教育科研知识, 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方面的素质。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表现为:一方面, 教师在教育第一线, 对于课程和教学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最了解, 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 任何教学、课程的改革方案与设想最终都要经过教师的努力才能成为现实。因此, 教师的观念、态度及其水平至关重要, 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质量。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就教师培训的内容来看, 焦点仍集中于“学历”水准的达标, 而非教育科学素养的提高。因此, 大多数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科学理论水平不高, 课程理论和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可能更少。我国职教的课程改革多数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可许多教师及基层实践工作者并没有掌握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步骤及所需控制的因素。从教育研究方法学的角度审视, 目前许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 还算不上真正的教育实验, 所以也就少有科学评价、检验实际效果的可能, 对于改革成果的检验, 往往经验性地以一个个例成就反映全貌, 结果是几乎所有改革实验都能赢得肯定, 这种研究最终影响改革的深入进行。

三、加快职业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充分地调查论证基础上完成, 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调整课程结构, 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 重新构建课程结构, 以利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课时安排等要灵活多样, 应根据具体情况, 如:学生的接受能力等灵活掌握。尤其是课程模式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式, 不能照搬照抄或简单移植。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 进行课程内容整合, 充分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一重点。适当减少一些基础课, 增加专业技能课程, 避免内容重复。我们应根据职业教育各专业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不局限于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模式, 使课程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四、加快开发模块化项目式教学的教材

制定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研究制订专业课程标准。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改革, 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要特性、行为导向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组织力量加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教材的开发, 建设一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反映课程改革成果的精品教材, 推进教材建设。

五、加快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际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 知识的创新与技术的创新就成了一种生存方式, 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流精神。教育国际化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良好机遇。职业教育国际化表现在课程内容方面, 就是要做到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受旧有运行机制的影响很深, 难以培养能够面向国际的职业人才。因此, 我们必须突出高层技能人才的培养, 调整职业教育课程, 借鉴职业经验, 加大教育培训设施的投入, 减少职业教育成果上的差距, 注重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 以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面对入世的形势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一方面, 各行业、各地区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一般是波浪式的, 时而处于高峰, 时而处于低谷。另一方面, 在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背景下, 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将会不断出现, 一批批新的专业人才将出现短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保证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 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面对不断变化的情况, 及时对专业进行调整和改造, 积极寻找传统优势专业的新的生长点, 及时开发一些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短线专业, 以便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类型、新规格人才的需要。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积极、有效地参与, 在教师面临课程改革带来的一系列压力的情况下, 应当从教师观念、课程管理体制、教师评价、教师培训四个方面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 建立激励机制, 采取得力措施, 保证课程改革的效果。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情况与教师职务评聘、职称评定、评优评模等相挂钩,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将人事安排与课程改革相衔接, 引进激励机制, 对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应优先聘任、评先、评定职称等, 对参加课程改革实验的集体、个人取得的优秀成果应予表彰, 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积极性, 并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持续性。

七、积极探索产教结合的办学思路

产教结合, 企业参与是职业教育的基本需求。要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就必须注重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而我们以往的培养模式, 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 而集中安排的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要将德国“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灵活应用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 就应合理利用现有的实训设备, 有选择、有效率地将专业课课堂教学推向实训现场, 让学生边学边做, 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化程度。建立订单式办学模式, 强化与企业的联合, 实施产教结合。

最后特别强调, 各课程改革试验点之间应建立合作和交流, 整合课程改革研究的资源, 实现课程改革研究成果共享, 从而快速提高课程改革研究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云锋.职业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途径.西北职教, 2009, (7) .

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改革;教育理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始往新的层面发展,其主观能动性也不断提高,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重要时期。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日益降低,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加强初中语文教育改革,以确保学生能够正确对待语文课程。

一、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

虽然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而当前形势下我国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目标和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转换教育理念,以改善学生对语文的印象,培养学生的中华文化情结。其次是淡化知识系统,虽然在淡化知识的同时也会弱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一改变也是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手段。再次是增加“教学评估”等板块。教学评估不仅仅是为评价老师教学而准备的,同时也是评定教师素养的方式。最后是取消基本科目。下面将具体介绍这些内容。

(一)转换教育理念,正确对待语文课程

在推进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转换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语文课程。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为应试教育做准备,同时也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以及劳动实践,而语文课程作为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其中的一方面,或者只关注其中一名或者几名学生的情况。虽然素质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但是也不能将教学能力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它可以占教学评定中的一部分,但不能作为全部,因此老师也应该多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能力。中国是应试教育大国,虽然这种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以分数作为评定学生努力与否的标准,但是这并不是限制学生发展的原因,因此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上的负担,老师也不能将语文作为单纯的应试工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让学生从语文课程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基础。

(二)淡化知识系统,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在修订过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淡化知识系统,弱化能力培养成为另一重点。在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原本的“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板块和“能力训练”板块,共67条,其中能力板块为48条,所占的比例超过了总比例的70%,基础知识占30%不到。而在新大纲中,不仅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合并为“教学内容和要求”,同时教学内容经过缩减后总共22条,相比较之下,新大纲淡化知识系统和能力培养,能够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同时,新大纲中还添加了新的内容,要求语文教学需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创新精神。这也是与旧大纲所不同的地方。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提高学生在阅读、写作和表达上的能力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评估”“教学设备”并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虽然我国教育为应试教育,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同时也不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老师教学效果的根据。而在新大纲中,“教学评估”的出现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而老师的题海战术则让学生对语文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的需求,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的后果。而“教学评估”是学生根据老师的上课情况来对老师进行的评估,其评定标准是老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促使老师以语文课程的魅力为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语文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学设备”则为老师提供了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多媒体为媒介,通过教学课件,老师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将语文课文内容呈现给大家,同时也能够推动语文课堂良好气氛的形成,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四)取消基本篇目,推行学习新版教材

在新大纲中,原来的基本篇目已经被取消,但同时,新大纲也规定了学生应该背诵的古诗文以及必须阅读的课外读物。基本篇目的取消能够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学生在学习中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课文。而以附录形式出现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和中外名著阅读篇目则成为新大纲中的亮点。这些篇目能够帮助老师和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能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别,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除此之外,阅读和背诵这些篇目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重要手段。

二、初中语文教育改革的误区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已经领悟改革的重点和意义,但是由于在此过程中急于追求教学质量,导致在教学方法中出现诸多误区,在本文中选取两个典型误区进行论述。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老师的主导地位

在新型教学模式中,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很多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学生鲜活地呈现教学内容。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的误区是老师过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忽视了自身的主导地位。老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对学生有着不一样的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可能由于忽略自身的主导地位导致课堂呈现混乱的局面。同时,老师选取的教材内容可能也因为需要精讲但是却不讲,直接让学生进行阅读,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发挥,没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只能从表面理解课文的意思,而不能更深层地发掘作者的思想。例如,在《黔之驴》的学习中,老师可能只是简单介绍了“黔驴技穷”这个成语的意思,然后对课文作了简单的翻译便没有再进行深层次的讲解,而让学生自行学习这篇课文。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相应地,老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挥,老师过于注重课文的表层意思,而没有设计好教学课件,从而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受挫。因此,精讲不等于不讲,老师需要利用自身的优势带领学生逐渐进入课文中,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思想,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

(二)改革教学评估手段,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在教学评估改革中,很多老师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不吝于经常性的表扬奖励,而对成绩排后的学生通常采取忽视态度。这种现象导致了成绩好的学生会对这种表扬奖励采取漠视态度,而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则容易对语文失去信心。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采用的统一标准是对学生的不公平,忽略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反而会造成学生对教学评估的反感抵触。因此,在教学评估中,奖惩政策的实行需要采用不一样的标准,对于优秀的学生采用高标准,而对于差等生,需要老师经常对其实行鼓励政策,以此提高学生对待语文的积极性。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不能放松对差等生的鼓励,这种方法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在语文课程中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好成绩。同时,老师也不能对自己产生放松心理,需要时时刻刻保持积极的心态,与学生进行互动,同时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并且综合学生的评价对自己进行鼓励政策,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选用新型教学模式

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是指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保持老师的主导地位。老师应该关注每一名学生,在考虑学生差异性的同时对学生采取激励性政策,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同时,老师也应该树立自身的主导地位,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学习《孔乙己》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将学生进行分组后让学生进行课堂互动,老师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如“孔乙己这个人在课文中所代表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来让学生解答,或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内提问,这种方法能够加强组内互动,带动课堂气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挖掘课文思想。在分组学习后,对于组内成员间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小组间讨论,如果还是不行,那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答案,提升学生发挥自我优势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改革教学方法

在进行语文教育改革的同时,老师需要注意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这是改革成功的保障。作为母语教学老师,语文老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吸取。因此,老师需要对语文专业知识进行了解掌握,这样才能够解答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专业性比较强的问题。同时,专业知识也为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野。比起更专注于课本讲解的老师来说,有着高素质的老师更受学生的欢迎。同时,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也是提高老师教学能力的基础。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老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阶段,而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老师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典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中,老师也应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知识舞台。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老师以自身了解到的范仲淹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寓言故事教学法有着一定的教化作用,因此老师需要在讲解过程中正确使用故事,以引导学生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思想,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开发新的教学资源,认真设计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需要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应该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学生的涉猎范围,以弥补语文教材内容范围狭窄。因此,老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收集一些有教学意义的资料作为教学材料,例如报纸、音频、视频等。这些材料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除周边生活以外的环境和实践,同时在累计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动手进行归纳整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乡土,或者邀请一些有着丰富阅历的长者进行课堂讲座,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和习俗的来源等。同时,网络的发展也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老师可以利用这些新的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设计,选用新颖时髦的题材为学生进行讲解,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育改革过程中,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材料课堂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燕娜.初中语文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师,2009(S1).

[2]彭明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探讨[J]教师,2011(11).

[3]苏卓.打开初中语文教学的“金钥匙”[J].才智,2010(29).

[4]丁松元,陈俊兰.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作者简介:李建江,男,1972年生,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四川师范大学毕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这是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也是各级党委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最直接的任务。近年来,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虽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基层党组织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中还存在如干部培训主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渠道较为单一;干部培训管理激励机制相对乏力等问题。笔者认为按照新形势、新任务和《条例》的要求,基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逐步探索建立起与科学发展相适应、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干部培训主阵地建设,逐步形成开放性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加强党校建设,是提高干部培训的关键因素之一,着力把党校建设成为教学、科研和咨询三位一体的干部教育培训主阵地。一是建立干部培训夜校。进一步挖掘县委党校和镇级党校这两个干部教育培训阵地的工作潜力,充分利用中央党校远程教育网,丰富和充实干部教育培训的手段和方式。利用每周五下午和每周六晚上,采取“开放式”、“订单式”和“座谈式”的教学模式组织培训。“开放式”教学即夜校课堂面向社会开放,普通干部职工和群众都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培训、聆听授课,为干部夜校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舆论环境。“订单式”教学即夜校每年年初发放《干部夜校课程表》,参训对象可以结合个人需求和工作情况,灵活选择自己“想看”和“需看”的内容参加培训,可以有效地解决干部培训的工学矛盾问题。“座谈式”教学即每次教学课程完成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员讨论、座谈、交流学习和工作心得,从而为广大干部职工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同时,县委组织部要求科级领导干部每年必须参加并完成干部夜校一定的培训课时和学分,从而建立起县干部教育的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加大选聘党校客座教师力度。选聘一些理论水平较高、工作实践经验丰富,并且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专家到党校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起包括本地各行业、各部门、各学科优秀人才在内的外聘师资网络。三是建立外埠培训基地。基地是培训的载体,要以县委党校为主体,形成多种基地并存的格局。充分利用区委党校、市委党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先进的办学条件和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展系统的针对性培训,提高培训档次水平,适应未来培训需求,要加强县外基地的开发,逐步形成以县委党校为主体,以镇级党校为补充,以县外基地为延伸的开放式培训基地网络,以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

(二)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内容,突出培训针对性。一是针对各类干部的综合特点,不断改进培训内容。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坚持在“精、深、新”上下功夫,做好“干部教育培训需求问卷”,详细掌握每名干部的学习方向、学习兴趣、学习类型等方面的知识,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科学的设置各类科目。在培训针对性上,以学员需求为导向,注重个性需求,区别培训重点。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的特点,因人而宜,因岗而宜,合理设计培训内容,达到增强培训实效的目的。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克服单

一、呆板的培训方式。充分调动“教”和“学”双方的积极性,做到“三化”。专题化培训:对理论性、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大国际国内时事等,采取专题化教学;案例化培训:对适用性、操作性强的课题,既安排教授讲授专题,又让学员亲自模拟环境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互动性;情景模拟化培训: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让培训对象根据事件发生的情景,模拟各种人物,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使培训对象参与其中,由被动受训变为主动学习。

(三)进一步加强培训管理,构建干部培训的长效机制。建立干部教育培训的考核制度,激发干部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完善我县干部培训的机制。要做到:一是科学管理,完善培训考核机制。按照《条例》中“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实行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的规定,可试行在领导干部中开展学分制教育培训。学分制教育培训采取脱产培训与在职教育相结合,学员自学和集中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既能量化干部参加各类培训的情况,又能进一步规范和督促培训管理,推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和考核长效机制。二是建立干部教育培

教案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5

教案,即教学方案,它是备课工作的书面成果,也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它本应是教师钻研教材、认真思考后的产物,但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的教案却是教科书的缩写和教学参考书的翻版,千篇 一律、机械重复,对教学未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有的教师甚至是上完课才写教案。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没有显现出来。这成为导致教师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指出:“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本宣科。这种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只有通过精心的设计,才能体现课改“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教材知识。因此,要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改变教师行为的模式化,就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案。现笔者就新课程下教案改革的有关问题谈点肤浅的思考,以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一、应以“教学设计”代替“教案”

一直以来,教案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存在于教师的意识和行为里,格式统一,内容为教材知识点的再现,过分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无变化、无思想、更无个人特色。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也以此按部就班地进行,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中一点点消失殆尽。应该说,教案已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它是与教学大纲相配套的的备课形式,而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标准已取代了教学大纲,而与课程标准相对应的备课形式是教学设计,它更能突出教师对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加工和处理,而不是不经思考地照抄照搬,使课程改革对教师备课这一环节的要求更明晰。笔者认为,以“教学设计”代替“教案”,更能体现备课作为一种创造性劳动的实质,其蕴义更为准确、深远。

二、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教学设计应注重人文性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新课程倡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人为本,改变过去备教案从应试需要出发,仅重视传授书本知识的做法,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设计要注重实践性

新课程特别强调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各学科新教材在编写时都大大增加了与当今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学习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设计应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备课都以教材作为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依据,考虑的是“我讲什么”“我怎么讲”,很少顾及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和反应。这种以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应试为目标的备课动机和行为,导致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种种弊端。而我们所说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而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点,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思索、寻求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案。

4、思维和能力训练应具有目的性、探究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并完成这些要求。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获得。因此,活动和问题不能流于形式,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科学而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它与传统的教案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有着教师创造性的思考,是绝不雷同的个性化设计。但教学设计又并不是对教案的全盘否定,对教案的一些可吸收的要素,如教学目标、重难点的分析、各个教学环节的设置等,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只是在具体的操作要求上与教案应有本质的不同。如果认为改革就是要否定一切,教学设计可以完全随心所欲、信马由疆,那只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绝不是我们所希望得到的结果。现笔者就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谈点个人看法。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灵魂,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的,这是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们往往只关注知识目标,而新课程传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个维度来考虑,并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将其有机整合在教学过程中。

2、教材重、难点

由于对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理解不到位,目前部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走入了误区,以为课改就意味着放弃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要求。而实际上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之一就是要“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是培养能力和正确态度的基础,“无知即无能”。因此,教师要做到“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知识,就必须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重、难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能有目的地设计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才能实现有的放矢。

3、学生情况分析

分析学生情况这个环节是大多数教师以前备课时忽略了的。只备教材、不备学生,不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4、新课的导入

新课的导入可归入教学过程。之所以专门列出,是因为笔者认为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往教师导入新课几乎是同一模式:总结上节课内容,提出本节课课题,毫无新意、毫无个性,学生也反应麻木。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而这种学习的内驱力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出新颖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5、教学过程

传统教案中的教学过程这一环节,大多是书本知识要点的再现,没有加工、没有思考。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学生情况等,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富有个性的、有效的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应体现出教师对整节课的个性化构思,包括为“化简”知识采取的方式方法、设计的活动等内容,而不是知识的罗列。这一环节最能体现出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是精心的粗线条设计。所谓“精心”,是批教师要花最深的功夫去钻研、去思考教学;而“粗线条”则是针对课堂教学的不确定因素提出来的。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疑问、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无论多完善的教学设计都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化、调整,都会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新问题。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可考虑学生的反应,但不要预先设计课堂上学生的行为,应重在策划、设计教学活动,下功夫思考怎样创设教学情境、设置问题、确定活动主题,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等,而不要在一些不可预知的细节上(如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过多纠缠。第二,教学过程中应科学设问、巧妙设问。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再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而要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因此,设计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无针对性,则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提问太简单,学生很容易答,又失去了提问的价值。由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层次地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另外,设计问题时还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相联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学过程应有知识线索。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不是零散的或孤立的,有一条线将它们串在一起,这条线就是教材的知识结构(或框架、线索)。我们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为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学习知识,而不是抛开知识无目的地活动。

6、作业设置

在应试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作业内容往往注重学生重复书本知识、机械训练,而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能力培养。新课程的作业应遵循课程标准的精神,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课程意义,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应该对传统的作业进行改革。就形式而言,不必拘泥于书面作业,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学生收集资料、阅读、参加社会实践、制作小作品、搞小发明等;就内容而言,应减少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和机械训练,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必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开放性作业。

笔者认为以上所列内容是教学设计必须涉及的,当然具体的呈现形式不必统一模式,各个环节可单列,也可把相关内容进行整合。但不论形式如何,相应的内容必须要有,整个设计必须能渗透课改理念,体现课标精神。最后,笔者有两点建议:①教师在课后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推动者,同时是、也应该是研究者。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在课后及时总结该节课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记录下课堂上发生的意料之外的情形以及教师的处理方法,并进行评价与反思。课堂改革处在探索阶段,课堂教学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写好教学后记,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将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②教师们尽可能使用电脑备课,这样既可避免重复劳动、减轻教师负担,又可多留些时间给教师学习、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怀集一中 程红英

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接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见,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开展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为了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重知轻能”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所以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可采取多种方法,从多种途径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景

1、用丰富、鲜活的事例吸引学生。

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距离最近,最容易和学生的感触、认识产生共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便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为思维启动打下良好铺垫。选用事例要与新的形势发展相适应,要有时代感,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引入课堂,以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对旧有的理论或认识,老师要选择新的角度,对一些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老问题”,通过新事例的引用讲出新意,避免老生常谈,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堂成功的课,往往离不开好的开始。新课的开头,如果贴近新闻或图片,巧妙地设置情景,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讲“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时,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引用两张新闻图片:一张名为“同学”-――安徽省农民汪永平因文化水平太低不能适应在外打工的岗位,决心重新读书与儿子一齐上学的情景;另一张名为“死囚”――江西原付省长胡长清索取巨额贿赂被判死刑。先后展示投影,加以说明,附设提问,让学生触景生情去思考。照片“同学”,使学生能通过真实的新闻照片,去体现、认识文化水平低会严重影响人们在当今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照片“死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人的灵魂,使人们不能实现人生价值,从而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提问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

提问涉及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成功与失败、愉快与困惑,易引起学生装的注意力,产生“聚集思维”,很快进入问题情景,促进思考、回答问题。如在讲授“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前提――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时,引用山西假酒案导出商品经济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欺诈行为,设问(1)市场竞争中的欺诈行为属于什么品质?(2)我们学生学习、生活上有哪些不诚实的行为呢?如讲矛盾的含义,“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时,可引用理发店门口的一则广告:“蓬头垢面进来,容光焕发出来。”设问:同学们思考此广告语怎么样体现矛盾的对立统一?学生很快就会抓住“进”与“出”,“蓬头垢面”与“容光焕发”的对立统一,由于理发师的劳动这一条件,才使“蓬头垢面”转化为“容光焕发”。

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其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讲到底,尽管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却不能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你教我听”,“你写我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积极主动参与的精神,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该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这就要看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去,不但使其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智能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真正体验获得知识的乐趣。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多讲,即让学生照课本简单地回答书上的定义、原理,或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例如在讲“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的问题时,对拜金主义的含义和危害性不是采取简单的一问一答的低层次的活动来完成,而是利用投影教材中漫画“就取这块”即从奉献二字的献字中取“¥”,引用山西省沂蒙山区农民王延江靠党的政策致富,致富不忘乡亲,把600万元资金交给集体,共同致富的事迹。设置思考题,通过思考问题,去逐步分析思考拜金主义的实质、特点、危害性,去体会认识分析抵制拜金主义的途径。

通过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启发,使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探索、掌握真理的发现法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课外活动。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6

摘要:2017年以来,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消息不断出现在报纸和各种传媒网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猜测:国有企业将会怎样改革?本文将就“分类监管”下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人事制度、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国企改革 分类监管 管理方式

2017年以来,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消息不断出现在报纸和各种传媒网站,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猜测:国有企业将会怎样改革?如何改革才能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进而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适应我国新时期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2017年9月份,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分类监管”。

按照《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把国有企业划分为公益类和商业类。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国企,原则上都要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积极引入其他国有资本或各类国有资本实现股权多元化,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相对控股、也可以参股,并着力推进整体上市。

本文将就“分类监管”下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人事制度、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宜采取以“成本中心”的管理方式;对于商业类国有企业宜采取 “公司制”的管理方式

公益类国有企业主要的功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以保障民生为前提和基础。对于这类企业,宜采取“成本中心”的管理方式,侧重对资产规模、成本控制、服务效率、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等方面进行管理,并对产品和服务价格进行管控,充分考虑地区收入差异和消费水平,部分解决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公平问题,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创造更加公平、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商业类国有企业主要的功能是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对于这类企业,宜采取“公司制”的管理方式,完全进行市场化改制,彻底打破约束企业发展的桎梏,进一步激发企业的??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技术进步与节约消耗的功能,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二、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宜采取任命选拔的人事制度;对于商业类国有企业宜采取选聘招聘的人事制度

公益类国有企业非商业性质的特点,需要在国家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安排,整体规划,合理布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点。改革开发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我国在保障民生方面的成就巨大,这一点是有目共睹的,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对于这类企业,宜采取稳中求进的管理策略,在人事制度改革上,采取任命选拔的方式,同时可积极地、小范围地试点选聘招聘,尤其要注重专业人员,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营运效率和服务效率。

商业类国有企业盈利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要实现盈利,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只有充分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公司制改制,才能真正激发企业的活力,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生存、发展和壮大。从2014年财政部公开的国有企业的情况来看,截至2013年底,我国国有企业数量15.5万户,国有资产104.1万亿元,从业人数3698.4万人,净利润1.9万亿元,资产收益率仅为1.83%。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盈利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急需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因此,对于这类企业,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宜采取选聘招聘的方式,大量引进专业人才,尤其是市场方面的人才,并在完成公司制改制后,逐步引入职业经理人进行经营管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制度。

三、对于公益类国有企业的考核,宜侧重成本控制;对于商业类国有企业的考核,宜侧重经济效益

公益类国有企业的考核,宜侧重成本总额控制,采用成本变动额、成本变动率、社会贡献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营运效率和服务效率,同时对企业的资产规模、从业人数等方面进行控制。可以考虑根据企业的历史成本数据,按算术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年平均成本总额来,再根据资产规模、从业人数计算出单位平均成本,即每单位资产平均成本或每人平均成本。如果资产规模或从业人数发生变化,则以实际资产规模或从业人数与单位平均成本相乘,得到相应的成本总额,作为考核基数。至于采取每单位资产平均成本或每人平均成本这两种方法的哪一种,应视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资产密集型企业最好采用每单位资产平均成本的方法,劳动密集型企业最好采用每人平均成本的方法。采用每单位资产平均成本的方法时,要考虑资产的账面价值和是否在用的情况。

商业类国有企业的考核,宜侧重经济效益,采用净利润增加额、投资收益率、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可以考虑根据企业的在用资产价值、设备新度系数等情况,重新评估企业的资产总额,按照一定的资产收益率,计算出净利润,作为考核基数。资产收益率的确定,应由国家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的状况,每隔三年统一发布。这样既能对经济结构进行适时的调控,又能与企业管理层的任期考核工作结合起来。企业管理层的任期考核应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要求三年内的资产总额、净利润总额均实现正增长才能继任,否则进行更换。企业的考核,完成考核指标的,按规定发放当年奖金;超额完成考核指标的,允许对超额部分提取一定比例,来增加奖金额度,充分激发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不成考核指标的,当年不得发放任何奖金。企业不用的资产,可按资产的重估价格进行出售。企业可在完成考核指标的情况下,自主决定投资规模和方向,制定内部考核办法,调整人事结构和战略方向,使其运作更加贴近市场,符合市场运行规律。

关于任职教育课程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7

一、改革课程模式是任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由课程结构模式与课程开发模式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框架与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不同的课程模式反映不同的课程观及其相应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开发方法。任职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 只有通过与之相应的课程模式才能最终实现。

当前, 任职教育大都是由学历教育转型而来, 因此其课程设置、师资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学历教育的特点, 课程模式自然而然地沿袭了传统的以学术和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但对于具有岗位针对性的任职教育而言, 缺乏对实际工作活动过程的归纳、抽象和整合, 使得学员心理顺序与岗位工作顺序不完全一致, 导致学与用之间、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脱节。

二、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当前, 适合任职教育课程具体的模式有很多, 归纳起来, 较为典型的课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基于实践本位课程模式。

实践本位课程模式认为: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有其优势, 没有必要完全打破, 问题是实践环节和实训课程缺乏。课程模式的更新应把原有的学科课程作为实践课程的辅助教材, 理论知识进行选择性讲授, 重在能力实践。

2. 基于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认为:课程评价新标准应该坚持“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员主体”三个原则, 必须沿着这个新的方向推进课程模式改革。能力本位课程改革要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主题和项目载体的基于任职能力的课程设计。

3. 基于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模式。

工作过程本位课程模式认为: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专业, 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 即在知识的结构、内容、方法、组织, 以及

三、任职教育课程模式应注重四个“突出”

1. 突出军队先进的任职教育理念。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是使培养对象获得适应某一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 具备胜任某种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任职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鲜明的针对性和明显的层次性等特点。任职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部队岗位上所需的专业人才, 因此, 任职教育课程必须取决于部队人力需求, 注重培养学员核心的知识与能力, 以便学员能将所学真正用在实际的工作中。任职教育课程应以服务部队为根本方向, 强化实做及应用技能的训练, 以达到实际岗位所期望的水平。

2. 突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特征的“新能力本位”课程观。

综合职业能力正在成为课程模式改革的主流课程观, 其基本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整合了工作者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态度, 特别是与专业不直接相关但对个体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关键能力;二是它与一定职业活动或工作情景联系在一起, 通过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获得。

3. 突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目标。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 瞄准岗位实际需要, 以具有专业能力特色为基础, 建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既有较强针对性, 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程模式。任职教育课程模式改革要突出任职教育课程的专业特色定向性, 以专业能力特色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 使学员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专业岗位的特定需要。

4. 突出任务导向的课程模式构建思路。

基于任务导向构建课程模式的思路是:打破学科体系的构建模式, 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原则。它包括:以任务为核心构建培养目标, 以此搭建相关知识体系模块;选择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使用学做相间、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采取考、评、鉴结合的测量手段, 达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家银.深化军事任职教育改革应把握的几个问题[J].继续教育, 2006.

[2]耿德英.教育学[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创新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幼儿教育 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3-0255-01

1.幼儿教育课程模式应用中的现状分析

1.1课程设计封闭程式化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既定要求选择与设置教学环节,课程内容与形式相对固定。在课程设计执行阶段,教师根据预先设置的教案对儿童的学习行为与过程进行引导,保证课堂教学始终处于课程设计的轨道之内。这种课程设计封闭程式化的特征使得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学习地位,在教学设计完成后看,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内容就一定确定了,儿童有独特的想法与讲解的时候也难以被重视。但就实际的幼儿教学活动而言,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往往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各种变化,教师如果依然完全按照课程设计进行教学,将会导致儿童的个性发展需求被忽略,挫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1.2兴趣积极性调动形式化

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是幼儿教学中关注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教学教具日益丰富的背景下,兴趣积极性调动的选择更多。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兴趣积极性调动的认识程度不足,仅仅将幼儿课程教学内容变换一个童趣的形式,便立即导入教学环节。这种兴趣积极性调动的方法难以唤起儿童的共鸣,学生不能通过教师准备的素材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好奇心,同时也缺乏内容与形式间的有效联系,儿童对于相应知识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深入。

1.3教学组织手段缺乏综合性

幼儿教学课程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教学情境营造、教学导入、讲解阐述以及归纳反思等环节均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手段。在当前的幼儿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具体课程教学要求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但在组织手段方法之间的综合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儿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只能熟悉掌握适应这一部分知识方法教学的组织模式,当进入新的知识后以往用到过的组织模式又变得生疏,教师不得不实施重复性的教学组织。因此,就当前教学组织手段的应有而言,幼儿教育课程内容与方法变化的单一形成的手段模式的单一,进而导致了幼儿教学综合性不足的问题。

1.4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教学评价工作是幼儿教育课程模式应用的指向标,也是客观反映教学过程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当前,部分幼儿教育课程模式应用过程中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从而限制了幼儿教育的创新与发展。在教学评价体系指标选择方面,幼儿园教师往往依然沿用旧的评价标准,根据儿童完成课后作业或者课堂任务的情形给出打分评价,而并不关注儿童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或进步情况,使得部分儿童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励,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评价结果准确性方面,幼儿园教师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部分在课堂上规矩的儿童容易得到较高的评分,而活泼好动的儿童则通常被认为破坏课堂秩序,得到较低的分数。

2.创新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几点思考

2.1设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课程目标

幼儿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是保证课程创新改革的先决条件,有了明确的目标,幼儿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方向才能更为清晰,教师在授课准备、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才能更有针对性。在幼儿教学课程目标的设置过程中,强调儿童天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发掘儿童的天赋与潜力,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就当前幼儿教育基本方法与能力的构成来看,阅读能力、数学能力、书写能力、社会能力等是较为主要的能力形式,教师在幼儿教育课程目标设置的过程中,可围绕上述能力的构建与培养选择协调目标体系。

2.2设定合理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选择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决定了儿童对于学习行为的态度与积极性。在课程内容素材选择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当前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互联网获取更高质量的教学素材,与幼儿园教学教具使用相结合,使儿童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方法内容。在课程内容展示形式方面,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对于外部信息的接收特征,选择更为生动直观的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课堂内容,避免单纯的知识讲解导致的儿童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另外,在课堂内容设置方面可更加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或家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素材,教师通过加工形成课堂内容,从而提升课堂内容准备过程中儿童的参与度。

2.3运用行之有效的课程教育方法

由于儿童的年龄较小,天性活泼好动,在进入课堂学习环境后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尤其对于一些自身不感兴趣的课堂内容,部分儿童处于完全的防空或走神状态。因此,在课程教学方法选择时,应重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如游戏教育法、合作学习教育法等,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能够参与学习,全面提升幼儿的学习效率,收获良好教育效果。

2.4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教师应该运用正确的课程评价方法,通过对自身教学情况的评价,对幼儿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另外.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多用赞美性的语言,有效提高幼儿学习的自信心,使幼儿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促进幼儿的学习进步。

3.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学课程模式的创新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同时也是保证幼儿能够真正发挥天性,获得基础的知识与方法的途径。就当前的幼儿教育课程模式的应用而言,存在着课程设计封闭程式化、兴趣积极性调动形式化、教学组织手段缺乏综合性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应通过设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课程目标、设定合理的课程内容、运用行之有效的课程教育方法以及构建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等途径加以提升,保证幼儿教育课程模式创新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严仲连.幼儿园课程实施适应取向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J].学前教育研究,2010,02:27-32.

[2]田燕,李金生.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幼儿园课程管理模式[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49-52.

改革课堂评价标准的几点思考 篇9

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繁琐的量化,突出指标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生状态四大指标。但我们认真研究后得出结论:对课堂教学评价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评课的,当前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那么课堂教学的评价是不是可以换种角度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评课?

现在的课堂是一种主体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所以评课应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向以学生评价转变。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发挥,更要看学生,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看课堂上学生个性、能力等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从学生的几个方面来看呢?

一、从学生的情绪状态看

学生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是否饱满,学生是否保持良好的注意状态,学生的`兴趣是否浓厚,学习热情是否高涨等。如果一堂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那么,这堂课中师生之间 必能形成良好的氛围情感双向和谐交流,从而达到教学共振。

二、从学生课堂活动广度看

学生的活动广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指学生的每一种感官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一堂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他们的读、写算能力,还有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参与广度,如学生主动参与答题率、独立完成习题率,小组活动率等。

三、从学生活动时间看到

学生的活动时间即看一堂课属于学生的时间究竟有多少。传统的教学是“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很难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新课改要求学生为主体,以合作、交流、探究为主的课堂则恰恰相反,它鼓励学生拥有较多的自主学习,这样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小组学习的开始和合作学习的实施。

四、从学生的参与方式看

看学生的参与方式是否多样。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学习、动手操作等。一堂课学生参与方式可以

[1] [2] 下一页

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篇10

关键词:哲学的本质;德育教育;哲学指引

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发展,对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哲学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随着教育科学的继续发展,教育学又与哲学相结合,这才形成为教育哲学这一学科。所以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如何让哲学变得更加“有用”,更加的为人们服务,也是广大哲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哲学教育的特定性

概括来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事物的思维的考察。如果说“人之所以易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则人之所以为人,这是全凭他的思维在其作用。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孔丘等,都从各自的政治观、道德观、人性论、哲学观、认识论等方面出发,讨论过关于教育的问题。相应的,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都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论述过教育问题。

(一)哲学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并且是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

(二)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在长期教育中只是通过应试教育的分数来评价、选拔学生的这一情况提出来的,换句话说,它是试图从教育目的上改变忽视学生素质发展的现状,目的是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而绝对的自由选择是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推演到地而得出的又一个结论。这对素质教育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三)哲学教育是一种终身德育教育

终身德育,无论是对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终身教育的合理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我们可以从成人道德发展的未完成性来得出,终身的德育有其必要性的。维特根斯认为,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式。他曾经告诉别人,他把语言看做是图式的思想是由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萌发的。语言对于德育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语言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德育习惯和德育行为。

二、哲学教育现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长期以来高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在精神方面上存在的问题必然将影响着整个全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最好方法就在于全民的教育。哲学本身就是要“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教育”在这里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还是“目的”本身。

(一)哲学教育与哲学知识

我们记住和理解学习哲学知识,就只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也是学习哲学教育的基础。而在现实中的哲学教育并没有以哲学的本性为依托,反而出现了相反的趋势。所以,我们在这个趋势下,要认真思考哲学教育的问题,这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样的也要透彻的理解哲学知识,使之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因素,能更好的促进与发展哲学教育。

(二)哲学教育忽视德育教育

从目前来看,我们社会和国家对德育教育不是那么重视,这就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智商和成绩往往很高,但思想道德素养比较低下,比如会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或者偷窃等行为。我们可以了解教育是一种知识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接受体是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是具有思维的,能自己独立思考,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更要注意对德育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方面的加强与提高。

三、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

通常来说,人们对哲学与现实的关联都不是很直接,两者之间似乎既相互需要又彼此分离,尤其是当哲学被一些哲学家独特的生活方式表现出超现实的情况时,哲学与现实的联系也越发的明显起来。哲学对于我们今天探讨教育问题时最大的助益就是警醒作用,并由此来达到教育自身的认识,这其中也包括教育的施行者和接受者双方对教育理想、目标和本质的体认的一致性。

(一)教学方法需要哲学的指导

哲学是一门使人变的聪明的学科,学习哲学可以促进我们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的提高,在现实的教育中,教学方法也需要积极哲学的指引。赫尔巴特认为人无固定心能,人类的心灵活动,是发源于外界输入的种种观念,教法上便注重教材的灌输,以注入法教学。在知识论方面各派别上,理性主义以理性活动的结果便可构成知识,教法上重启发与思考。

(二)教育目的需要哲学的指引

生命哲学家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个人主义哲学认为个人为实在的,其教育目的以发展个人特性,培养个人人格为主旨;社会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为实在的,其教育目的,在造就个人为社会服务,以谋社会群体的福利。由于当代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哲学教育和教育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步,不断面对和解决社会和人们普遍关注的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我们应当将哲学原理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我们在对哲学教育进行思考与发展时,不能从片面出发,要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教育改革;教学观念;转变

院校作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实现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实施创新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最主要的缺陷是创造性不够,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轻素质,

重理论轻实践,培养的人才创造能力弱。其在教学方法上的表现是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实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关键是要重视教学观念的转变。

一、转变教育目标观念,从“获得一定量的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到“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上来

在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有了知识、有了理论就能够达到应用的目标,还要经过思维的转化和创造的过程。基于这种情况,院校教学应尽可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在教会学生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高获取知识信息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并不等于能力。要想不断的掌握有用的知识,就要“学会学习”,要具有独立选择和比较的能力。在院校教育中,教师要以起点高、落点低、快节奏、高要求为基本原则,以“教、学、管”三法同步为主课题,以“导学、精讲、激励、升华”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最大限度让学生亲自实践和操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使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多方向的联想、推理,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理解知识的本质属性,使他们思路广阔、灵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不仅要告诉学生知识产生的结果,还要让学生了解产生这些知识的方法。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使学生在“学会学习”的独立思考、应用知识、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个性,形成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最高境地。

二、转变课程设置观念,从“教师应该讲授哪些课程、学院能够开设哪些课程“转变到”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点、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能力”上来

课程设置要按现代化、小型化、模块化的思路,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在学院各课程教学中,要努力变传授灌输式为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学习指导和辅导,在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要引导教师在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创新,在各系、各专业可逐步推行“低年级学生自学讨论课,高年级学生研究讨论班、研究课题研习班”等形式的创新课程系列,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根据各专业多规格、多方向、模块化、个性化的培养要求,完善学分制。例如:实行学生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调整学分结构,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实行分层次教学,对某些必修的基础课程开出不同程度、不同学分的菜单式序列课程,供学生选修;对于相同课程,推行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授课教师的选教制;试点推出教师挂牌上课,让学生选择教师的课程。

三、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改革考核方式,从“侧重书本知识考核”转变到“侧重应用知识和能力考核”的教育评价体系上来

教育评价体系对教学方式起着导向作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是:知识记忆量多少决定考试分数高低,于是随之而来出现了一些考试高分的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一旦课本上没写,教师课堂上没讲,就一筹莫展、不知所措,根本谈不上发展学生开拓创新勇气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院校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各类人才,应以学生是否能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应用、创新为根本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和部队实践,把自己对学科知识的选择与将来要从事的职业建立起实际联系,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有机地联结,以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评价标准,减少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题量,增加思考、分析、讨论、个人独立见解的考题量,增加实践能力考核,以考察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侧重考核学生的知识接受度(而不是量)、自我学习知识的能力提高度和创新能力提高度。

当今世界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院校培育出的人才要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并能很好的发挥自身的价值,院校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紧跟知识前沿,了解社会人才所需,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振宇.中国教育网[C].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写尊严的优秀作文600字下一篇:购买物资的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