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好人好事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精神文明好人好事(精选8篇)

精神文明好人好事 篇1

关于开展2005新抚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党(工委)、党组、总支、支部:

为了进一步弘扬正气,表彰先进,弘扬高尚精神,推动市民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有一个新的更大的提高,区文明委会决定开展评选2005新抚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好人好事活动。现将有关评选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本区在职和离退休职工、学生、个体劳动者、无业居民、驻新抚部队和武警部队官兵均属评选范围。2005年内涌现的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均可被推荐参加评选。

二、评选条件

1、在创建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城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事迹感人,表现突出的;

2、在抢险救灾中保护、抢救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表现突出的;

3、在开展“创建文明城区,共建和谐新抚”主题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中的动人事迹;

4、在支持、理解、参与各种重大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动人事迹;

5、坚持多年为社会、为他人做好事,事迹突出的;

6、发扬文明新风,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敬老扶幼、助困济难事迹突出并有一定社会影响的;

7、临危不惧、见义勇为,为维护社会治安作出重大贡献的;

8、在破除迷信、反对赌博等社会陋习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并有显著成效的;

9、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高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事迹突出的;

10、在其他方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并有较大社会影响的。

三、评选办法及安排

1、初审推荐。各单位推荐3—4人。请将推荐名单(包括推荐表和事迹材料1000字)于4月15日前报区文明办。

2、公众投票。在基层推荐的基础上,筛选候选对象20 2 名,在印发事迹简介,在新抚区范围内进行公众投票。

3、审核确定。根据公众投票结果,报区文明委审核确定“十佳好人好事”。

四、表彰奖励

区文明委将适时隆重表彰新抚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并在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弘扬先进事迹。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向获奖个人和集体分别授予荣誉证书、荣誉奖状,以及一定的物质奖励。

五、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评选新抚区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活动是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落实“创建文明城区,共建和谐新抚”活动的举措。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广泛发动,逐级评选,推荐出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示范性的好人好事,使评选过程成为教育干部群众弘扬正气、树立新风的过程,努力保证评选效果。

2、精心组织。为了保证评选十佳好事的质量,各推荐单位应根据评选条件据实推荐,精心组织。3人以上(含3人)共同参与的一件好事,作为集体。推荐时须交字数200字左右事迹概要和字数1000字左右的事迹材料。多人做一件好事的,事迹材料中应写清每个人的具体事迹。要深入挖掘候选对象的事迹,事迹材料的文字精心提炼,力求朴实、简练、生动、感 3 人。

3、狠抓落实。开展评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时间紧,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地各部门要迅速部署,抓紧开展工作,确保推荐评选弘扬工作顺利完成。

新抚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精神文明好人好事 篇2

关键词:奥康纳,好人难寻,反讽

《好人难寻》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著名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贝雷一家六口驾车出游, 不料在小路上翻了车, 遇上一伙暴徒, 最后全家都被杀害的故事。文章试从小说叙事内容层面—情节、人物、主题—分析《好人难寻》中的反讽艺术。通过对情节的反讽, 表达了奥康纳借死亡与暴力震醒那些对世俗执迷, 灵魂迷失的罪人, 从而获得救赎的观点;通过人物反讽, 揭露了骄傲、自私、冷酷、虚伪等容易被人忽视的罪恶, 刻画了一个人人有罪的罪人世界, 突显救赎的重要性;通过对主题的反讽, 表达奥康纳的原罪观与救赎观, 引起人们对现实社会, 精神信仰的思考。

1 情节反讽

反讽作用于情节发展的情况之一是“小说蓄势顿足, 直到结尾收束时, 才以意料之外、清理之中的戏剧性结局斗转收尾, 卒章显志, 在情节的顺势发展与意外结局的强烈悖逆中, 反讽意义顿时不言自明。” (黄擎, 2003:114) 《好人难寻》中的情节安排就体现出这一反讽类型。从表面上看, 小说讲述的是平常人家的一次外出旅行。然而在这轻松愉快的旅途之下, 各种矛盾被暂时掩盖,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势必会爆发。

故事开始, 奥康纳向读者介绍了这个六口之家。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 却充满了矛盾与丑恶。老奶奶爱耍心眼, 自以为是, 对儿子毫无真诚可言;儿子、媳妇对母亲置之不理、视而不见;孙子、孙女也是目无尊长, 一副世俗嘴脸。从奥康纳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这一家人关系很淡漠。

小说讲述的是外出旅行。旅行往往是轻松愉快的, 而且充满了新鲜有趣的事物。这让读者也能置身其中, 分享他们旅行的快乐。然而读者却没有这种愉悦的体验, 反而感觉这次旅行被死亡的阴影笼罩。小说开头就揭示了这次旅行的路线是罪犯逃窜的方向—佛罗里达州。老奶奶出门旅行时还不忘将自己打扮成一个贵妇, 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万一发生意外, 过往行人看见她暴死在公路上, 谁都一眼能认出她是一位高贵夫人”。 (屠珍、主万, 1986:65) 正常情况下, 外出旅行的人总是希望旅途平安顺利, 一切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对老奶奶心理活动的描写, 读者可以得知老奶奶在出门旅行的那一刻, 就预设了自己会遭遇不测。前行途中, 老奶奶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用计把全家引向一条长年累月没有人走过的土道。读到这里, 读者都会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不其然, 他们翻车了, 出了车祸, 遇到了“不合适宜的人”及其团伙。这些暴徒开的车“像一辆又黑又大、破旧不堪的柩车”。 (屠珍、主万, 1986:75) 这样的描写更加增添了读者心中的不祥之感。最后, 全家都被这伙暴徒杀害了。

这样的戏剧性结局, 使读者不禁沉思:为什么一次平常的外出旅行, 结局却是全家遇难。然而这样的结局看似意料之外, 却又在情理之中。由开始时轻松平缓的氛围, 突然陡转直下, 直达暴力结尾, 其反讽效果也是不言自明的。奥康纳是借死亡与暴力产生的震惊效果来打破这些宗教盲者的自我封闭, 彰显救赎的力量。在《好人难寻》中, 老奶奶表面是宗教的信仰者, 实际上是宗教的盲者。她口口声声劝诱“不合适宜的人”向耶稣祷告, 祈求耶稣的帮助, 殊不知自己早已抛弃了上帝。她对“不合适宜的人”的劝导完全与救赎无关, 目的只是希望以耶稣的名义保住自己的性命。“不合适宜的人”也是宗教盲者。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让他看到了深藏于人性之中的黑暗, 不幸的遭遇使他加深了对上帝的愤怒, 抛弃了上帝。正如奥康纳自己所说:“对于近乎失明者, 你要画大而惊人的图像。” (常耀信, 2003:454) 于是, 对那些看不见自己身上有罪的人, 她用反讽的手法使这些人身上的弱点无限放大, 变得突兀。

2 人物反讽

反讽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就是两极因素的相互对比, 与不着痕迹中冷静地呈现事物存在的悖逆状态。在《好人难寻》中通过对立互反而产生的反讽效果显著地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首先, 老奶奶这一人物形象在外表与内心、表象与实质、言谈与举止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对立。小说开篇就给我们刻画了一位精明的老奶奶形象。她想去东田纳西州去探望一下亲友, 想方设法让她的儿子贝雷改变主意。先是利用逃犯“不合适宜的人”正向佛罗里达州逃窜的新闻报道, 一计不成, 又用孩子们已经去过佛罗里达州, 应该换个新鲜的地方去看看这一理由试图说服儿子改变主意。途中, 老奶奶想去参观少女时候的一个种植园, 她知道不能改变儿子贝雷的想法, 于是用计煽动两个孩子的好奇心, 成功地说服贝雷拐向通往她意想中的位于左治亚州 (实际位于田纳西州) 种植园的土路, 结果却遇到了“不合适宜的人”及其团伙。正是她的自私、任性导致全家走向一条死亡之路。在和这帮歹徒面对面接触时, 老奶奶的好记性和卖弄聪明让她识破了“不合适宜的人”的身份, 并大声地说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一个遇到此种情形的人, 即使心知肚明, 也会选择沉默来自保。老奶奶反其道而行之, 真不知说她是聪明还是糊涂。

老奶奶的言谈与举止也充满着许多矛盾。她一方面嘴上说不愿去佛罗里达州, 另一方面, 第二天早上出发时, 却是头一个上了汽车;她一方面教导孩子们要对自己的家乡、父母、他人要尊重, 另一方面却将黑人小孩称为黑崽子;她一方面感叹人没有以前那样好, 没有一个人能让你信得过, 另一方面将红萨米和“不合时宜的人”称之为“好人”。通过描写老奶奶多方面的不一致, 把她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不合适宜的人”身上也充满了矛盾。奥康纳把杀人犯“不合适宜的人”描写成一个头发有点灰白, 戴着银丝边眼镜的学者模样, 上身没有穿一件衣服。在现代文明社会, 人类为了文明和生存的需要而穿衣服, 而在“不合时宜的人”眼里, 人类文明正在堕落。他空有一副学者的长相, 显得文质彬彬, 实际上在干着极其暴力违法的事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反讽刻画, 揭露了这些人身上的弱点:冷酷、自私、虚伪等容易被人忽视的罪恶, 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人人有罪的罪人世界。因为有罪, 才使得救赎显得尤为重要。

3 主题反讽

小说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情节上的反讽与人物上的反讽同样共同作用于主题的反讽。

读者看到小说的标题时就会, 就会带着好人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说好人难寻这些问题去阅读全文。故事开始, 读者根据小说中人物的言行来判断他们的善恶, 是否是好人。表面上看, 老奶奶应该算是个好人。她爱自己的儿孙, 爱护小动物, 爱自己的家乡。这样的人, 怎能不说是好人呢?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读者发现, “好人”的定义远非这么简单。因为在奥康纳心中, “好人”已被赋予了宗教信仰和精神方面的含义, 仅凭世俗社会里的善行不能成功地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善还是恶。人物内隐的宗教信仰和道德标准与外显的行为有时貌合众离, 这种内外不一致使读者容易产生错觉, 而洞察不到真正的“好人”的本质是什么。老奶奶虽然善良, 却缺乏真正的精神信仰。她认知里的道德标准与她的实际言行总是相违背。老奶奶身上暴露的弱点—自私、冷酷、虚伪, 这些都是容易被人忽视的罪恶。一个带罪之人, 怎能说她是好人!

“好人难寻”出自宝塔餐厅老板红萨米之口。红萨米向老奶奶夸耀自己帮两个小伙子灌满了汽油这一善行, 被老奶奶恭维为“好人”。他回忆往昔美好的年月, 再联系如今的社会现实, 继而发出“好人难寻”的感慨。在他看来, 好人难寻指除他以外的世界, 他在指责他人的同时, 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好人。表面上, 红萨米是个好人;实际上, 他甚至称不上是好人。他一方面感叹这年头不知相信谁是好, 另一方面轻易相信两个逃犯, 并帮他们灌满了汽油。他所作的善事实际上是纵容了逃犯的暴力行为, 使自己间接成为逃犯的帮凶。

在老奶奶与“不合时宜的人”的谈话中, “谁是好人”的问题也贯穿他们谈话的始终。老奶奶明知道“不合适宜的人”不是善类, 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 口是心非说他是好人。在“不合适宜的人”杀了她的儿子和孙儿之后, 老奶奶仍然执迷不悟, 说他是个好人。他用近乎轻柔的语调向老奶奶讲述他不幸的遭遇, 真诚得像个孩子。这让读者可以判断出他的悲惨遭遇都是真实的, 透露出社会的不公正和人性的黑暗。世人皆在堕落, 被世俗、物质蒙蔽了双眼, 信仰缺失, 只有他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现实。正是这样一个逃犯, 自称不是好人, 却能够正视自己的罪恶。他的暴力行为实际上是对“正常人”世界的一种挑战和破坏, 足以让世人惊醒。最初读者印象中的“好人”老奶奶一直生活中罪恶之中却不自知, 而作恶多端的恶人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好”的一面, 这是其难能可贵之处。

奥康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好人难寻的罪人世界。小说中这些所谓的好人身上隐藏的罪恶——骄傲、自私、虚伪、无知与逃犯的罪行一样可怕。更可怕的是, 这些人沉溺其中却不自知, 从不反省, 还常常以“好人”自居, 夸耀自己的美德。这些虚假的美德阻碍他们获得救赎。在奥康纳看来, “获得救赎的关键是要意识到自身的罪恶。只有看到自身的罪恶才能有悔罪之心与负罪之感, 才能实现最终的救赎”。 (孙丽丽, 2005:87) 因此, 获得救赎的第一步是要有原罪的意识。奥康纳也认为, 罪人自己是不会主动认罪、悔罪的, 只有用暴力给他们致命的一击, 对他们原有的观念形成一种挑战和破坏, 这些人才能意识到由人性的弱点引发的罪恶带来的危害, 从而接受上帝的恩惠, 使自身获得救赎。这也就是奥康纳“暴力受洗”的观点。老奶奶在最后时刻意识到自身的罪恶, 接受了天惠, 灵魂得到了救赎, 而“不合时宜的人”在老奶奶的同情和怜悯之下也发生了改变, 看清了自己的面目。

4 结束语

奥康纳生活和创作的20世纪50年代, 美国正处于二战后物质极度繁荣, 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人们更多关注财富的增加, 物质上的享受, 对精神的追求逐渐走下坡路。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 奥康纳透过经济繁荣的表象, 看到的是美国人精神颓废、道德败坏、信仰丧失的内心世界。因此, 她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 将这些有罪的罪人们刻画的淋漓尽致, 并以死亡与暴力作为故事的结尾, 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 迫使人们将目光重新投向自身内部精神世界, 进行自我反省。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454.

[2]黄擎.论当代小说的情境反讽与意象反讽[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 .

[3]孙丽丽.一个好人难寻的罪人世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的原罪观探析[J].外国文学研究, 2005 (1) .

好人之城与山东精神 篇3

近日,济南市市长信箱的一封邮件把80后姑娘张文嘉推至大众面前,邮件原文是这样的:济南市长您好,向贵市鲁A030P2驾驶员小张致谢,10月6日她和朋友一起在京昆高速参与车祸救援,将我和爱人一起送到正定县医院。她只留话是山东人。

与张文嘉同时“爆红”的,还有四位“蜘蛛侠”——济南市高新区草山岭东区二号楼近日着火,四位从周边工地干活的高楼清洁工,骑着摩托车自发赶往火灾现场。由于电梯关闭,四位“蜘蛛侠”接力背着重80余斤的绳索,爬到28楼,放绳砸窗救下数人。

在现代人物质主义至上的匆匆脚步之下,被裹挟的心灵何处寻求救赎之道?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张文嘉们就像一抹暖阳照射进现代人冷漠凋敝的心灵城堡,再次开启了“山东好人”的正能量传递模式。

从山东省文明办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国好人榜中山东人的占比一直很大。2015中国好人榜山东上榜人数共计124人;2016年这个数字增长到152人,位居中国好人榜全国人数第一位。

像张文嘉这样的人,在山东还有千千万万。从冰河救人的济宁小伙到见义勇为的黄保铭,K52路公交车英雄群体,再到孟祥斌等“感动中国”的山东人,每一个“山东好人”都在践行着自己的道德准则,将山东古道热肠的标签贴满现代社会。

孔孟之道是数千年来维系中国社会发展的伦理纲常,也成为山东人性格的发源地。“山东出相”的说法流传甚广,凸显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的对立面是土匪,所谓山东出响马,秦琼、宋江等人的故事,至今还是很多人命名山东性格的重要参考。

时至今日,传统的文化人格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用“山东精神”再造孔孟,或许是现在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铸造山东文化的新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新的城市精神,才是一个地域文化革新的必由之路。

好人是一种自我完善的需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好人受伤、“雷锋”难做,成为道德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彭宇案”掀起的轩然大波,到“扶老被诬伤老,好人败诉赔钱”一再发生,再到“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沉痛反思,历来推崇“助人为乐”的国人遭遇了严重的道德拷问。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当好人,要乐于助人,不仅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而当我们在生活中具体面对事情时,才发现,好人并不一定都有好报,甚至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麻烦,那总不能见死不救吧?岂不是与禽兽无异?

从亚里士多德“关于这种善的知识岂不对生活有重大的影响”的反问和孔子“仁者, 人也”的论断,到今天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角度对“善”的各种界定和反思,都告诉我们“善”是人类的本真存在。从人的本性看,道德焦虑实际上体现着人类对“善”的向往和追求。

在过去,我们对“好人”这一观念的理解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谬误和偏差。可以说,“好人”是强大的舆论造神运动的牺牲品,被无限夸大为完人。然而,现代社会是底线伦理的时代,造神运动难免要被打上“伪崇高”的烙印。当中国道德建设告别“完美主义”时代,过往“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也随之转变为“平民好人”。“好人不是完人”。这样的论断无疑是基于人性多元化基础的真实论断。

亚当·斯密的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了关于利己利他的争论。其实,人性既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利己和利他是人性中的两种倾向,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这两种倾向以组成人类社会。单纯的追求物质与财富并不能带来根本的幸福。艾略特在《荒原》中,以“火”来去除世界的罪恶,而世界从没有生命的荒原状态中复苏则要靠“水”,水来自于“慈悲”与“爱”。

尽管“慈悲”在现实境遇中遭遇种种阻碍,人类社会终将通过各种途径从“失序”走向“有序”。而好人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是人性的自我完善。好人也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不再麻木,更加悲悯,还具有行动的力量。

好人文化结硕果 满城遍开文明花 篇4

——关于“商丘好人”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省委宣传部政策法规研究室

■核心提示

近年来,商丘市持续深入开展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工程和学雷锋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敬亲的好人好事、凡人善举,学习好人、崇尚好人、善待好人、争当好人在全市城乡蔚然成风,形成了“商丘好人”群体现象,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和礼赞,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成为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响亮品牌。

“商丘好人”现象的突出特点

“商丘好人”与我省近年来相继开展的“最美人物”、“道德人物”、“感动人物”、“文明人物”等系列人物评选活动一起,是河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与邓州“编外雷锋团”、新乡“先进群体”现象、焦作“身边榜样”等一起,成为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商丘好人”现象展示了现代商丘人的新形象,演绎了现代商丘人的品质与风采,传播了时代的正能量,具有鲜明的特点。

好人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商丘共涌现出各类好人代表8900多人,呈现井喷式的特点。从个人典型“义勇河南哥”何铁岭、“送药哥”姜德强、“贩菜哥”王超华、“街净哥”轩敬杰、“弯腰哥”张伟、“美丽的姐”席月丽、见义勇为的法官张晓华、拾金不昧的协警刘杰、北京破冰救人的王军章,到团体典型“商丘市水上义务救援队”、“商丘市义工联”、“商丘市拥军车队”等,都在充实着“商丘好人”的内容与规模,使“商丘好人”从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片引人入胜的风景,在全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商丘好人”群体现象。

覆盖广。随着“商丘好人”群体不断扩大,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如今,“商丘好人”不仅仅是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单个现象,而是在各行各业都有“商丘好人”的代表和先进事迹,不但实现了行业全覆盖,而且实现了城乡全覆盖,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一种“好人文化”,成为商丘社会的主旋律和商丘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商丘市宝贵的精神财富,做好人办好事已经成为商丘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和习惯。

影响大。“商丘好人”在全省、全国都有很大影响。截至目前,有580多名好人事迹被中央、省级媒体深度报道,50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候选人,14人荣登“中国好人榜”,5人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道德模范或道德模范提名奖,5人荣登“河南好人榜”,李东亮、孙红军分别获得2013“中国最佳公益精神奖”和“中国公益事业形象大使”称号。特别是一部分在外务工人员争做好人好事,他们的事迹不但感动了当地群众,而且充分展示了当代河南人的良好风貌。

“商丘好人”现象形成的原因

“商丘好人”之所以不断涌现、层出不穷,离不开商丘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离不开商丘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与全省“好人”宣传推介机制密不可分,与文明河南建设密不可分。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商丘好人”现象形成的历史渊源。商丘地处黄泛区,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千百年来,独特的生存环境锻造出商丘人吃苦耐劳、坚韧顽强的性格,孕育了商丘人乐善好施的民风和大气、豪气、正气的人文气质。商丘是“三商之源、华商之都”,自古以来,商丘人恪守智、勇、仁、强的商业精神,文明经商,信誉立商。商丘是全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开设了“国学”、“庠学”等学校,宋朝在商丘修建全国“四大书院”之首——应天书院,元、明、清各代商丘是学者汇聚之地,其学风之盛,惠及民间,崇尚教育成为商丘一种传统。商丘是庄子、墨子故里和孔子祖籍地,老子故里、孔孟故里与佛教传播第一地徐州,均在商丘南北不到二百公里的范围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以及“百善孝为先”、“厚德载物”等传统文化精髓,千百年来深深融入百姓生活之中,成为百姓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商丘好人”现象形成的现实土壤。商丘是淮海战役主阵地,是红色革命圣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一直被作为道德教育核心内容,传承和坚守下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商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位置,针对不同行业特点,持续在党政机关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做服务群众贴心人”创评活动,在中小学开展“学雷锋精神、做美德少年”活动,在窗口行业、公共场所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倡树行业形象”活动,引导更多的人参与到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使“商丘好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积善成德、明德惟馨的风尚在全市上下持续发酵、蔚然成风。

大张旗鼓的“河南好人”宣传推介是“商丘好人”现象形成的直接推手。近年来,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评选、宣传和推介,定期在全省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和“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通过举办“河南好人榜”发榜仪式,在省直主要媒体开辟专题专栏和利用网站、微博、手机报等新兴媒体进行宣传推介,不断扩大“河南好人”现象在全国的影响,使“河南好人”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把向善的种子播撒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截至目前,我省共有500多人入选“中国好人榜”,12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20余人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商丘好人”就是“河南好人”宣传推介机制催生的重要硕果。

深入推进的文明河南建设是“商丘好人”现象形成的深刻背景。去年以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把文明河南建设作为推动工作的统领和总抓手,以道德建设、法制建设、诚信建设和服务型机关建设为切入点,持续深化务实宣传工作理念,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良好社会风尚。大气候决定小气候,大循环加速小循环。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商丘好人”喷薄而出、不断涌现。

“商丘好人”培育的主要做法

让好人好事常有常新,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目前,商丘市已经建立了“商丘好人”正确的导向机制、广泛的宣传机制、便捷的推荐机制、有效的帮扶机制、必要的回访机制等五种长效机制,确保“商丘好人”生发沃土越来越深厚,群体规模越来越宏大,辐射影响越来越久远。

建立“商丘好人”存储机制。商丘市委宣传部对现有的“商丘好人”事迹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类型的“商丘好人”库。好人库实行动态管理,对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各民间团体、协会及个人推荐的好人,经考核审查后,丰富到好人库,作为各项“商丘好人”形象宣传活动的支撑。

建立“商丘好人”推荐机制。为了使“好人”宣传长流水、不断线,商丘市委宣传部积极发动媒体、机关、企业、高校、民间团体、普通市民等各方面的力量发现、推荐好人。一是要求市属各主流媒体、网站把收集到的好人好事线索整理并拿出宣传报道方案后第一时间报送。二是要求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市直各单位、市属大(中)专院校、中央、河南省驻商丘各单位,包括文明办、民政、工会、残联、见义勇为基金会等单位每月将掌握的好人好事材料报送一次。三是号召各民间协会、社会团体随时报送好人好事。四是在《商丘日报》等市属主流媒体上开通了“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有奖征文专栏,鼓励市民参与发掘、推荐好人。

建立“商丘好人”宣传机制。一是积极搭建宣传平台,开办“商丘好人网”,开设“我身边的雷锋”、“商丘好人大家谈”、“先进典型网络推介”等专栏专题,开展“寻找身边好人”有奖征文活动。二是积极邀请中央、省属媒体大力宣传“商丘好人”。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在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发稿1000余篇、新闻图片500多幅,新闻网站发稿1620篇(条)。三是开设“商丘好人”手机报,每期刊发一个好人事迹,中央和省级主流新闻网站对部分“商丘好人”进行转载或报道。四是开设道德讲堂和举办道德模范报告会、道德模范故事会、道德模范图片展,利用广场文化演出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好人好事编成小故事、小节目,使“商丘好人”的感人事迹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五是积极利用大型公益广告、道路指示牌、LED广告屏、车载滚动字幕等形式,对“商丘好人”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六是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等移动新媒体,吸引市民主动加入到传播者的队伍中。正是由于这种立体式、多层次、高密度的宣传,有力扩大了好人好事的社会影响,在全社会营造了争当道德公民、争做“商丘好人”的浓厚氛围。建立“商丘好人”帮扶机制。“好人有好报”是对做好事者符合逻辑的推论,也是对做好事者最好的褒奖。为在全社会形成关爱好人、激励向善的氛围,商丘市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帮扶机制。一是协调市文明办、市直工委、市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权限,及时对涌现出来的“好人”授予道德模范、优秀青年、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并在就业、救助、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二是积极做好结对帮扶工作,专门成立了“商丘好人”救助协会,积极倡导爱心企业和公民加入,对需要帮扶的好人进行跟踪帮扶,及时提供爱心救助。三是协调见义勇为基金会、残联、民政、工会等民间爱心基金和社会社团专项资金,做好定向、对口帮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397位“好人”得到了帮扶。

建立“商丘好人”回访机制。商丘市委宣传部定期不定期对好人典型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社会认可度、帮扶等情况,确定下一步宣传、报道走向,鼓励他们继续传递“向善向上”的正能量。当前,随着“好人”群体不断扩大,回访面临着时间、精力、人员的多重压力,商丘市正在想办法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将帮扶与回访相结合,确保掌握每一个好人及其家人的最新动态,及时帮助,适时进行二次宣传。

“商丘好人”现象的社会影响

“商丘好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在全社会形成了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传播了时代正能量,提升了商丘的外部形象,为商丘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道德支撑。

传递和激发了社会正能量,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商丘好人”群体中,不管是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还是诚实守信、孝老爱亲,他们只是坚守了自己平凡的良心,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施以援手,用自己朴实的、平凡的善举,温暖着他人,照亮着社会。当“挟尸要价”触痛人们的神经时,黄伟和他的水上救援队一次次用爱托举临危的生命;当“扶人遭讹”成为人们普遍的担忧时,张晓华依然救助车祸母子不留姓名;当社会诚信遭到践踏时,农民李敬斋报恩照料多年前救助自己的中风医生……“商丘好人”的一次次善举守护了社会的道德底线,并以自身向上向善的道德能量影响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形成了“商丘好人多,满城正能量”的生动局面。

形成了文明社会风尚,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商丘好人”不是一座难以企及的丰碑,而是一群具有浓郁“草根”气质的身边普通人,让群众感觉既熟悉又亲切。他们的事迹,虽然不是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却可亲可近,感人至深,充分彰显了豫东商丘人身上具有的大气、豪气、正气。如今,在商丘普通市民中,好人好事知晓率很高,人人都耳熟能详。身在商丘,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通过报纸、电视,随处可听到好人的故事,看到好人的事迹。市民对此不仅认可支持,还积极响应参与。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一大群“商丘好人”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好人好学、好人好做”在商丘蔚然成风,社会大局稳定,社会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率都有所下降,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叫响了“商丘好人”品牌,极大提升了商丘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商丘好人”经过积累、提炼和建设的淬炼之路,已经成为商丘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集中展示了商丘的社会风气和城市形象,有力地提升了商丘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近年来,万宝电器、澳柯玛电器、安踏鞋业、乔治白服饰、史丹利复合肥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项目落户商丘,看中的就是商丘诚实守信的投资环境,看中的就是商丘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看中的就是商丘良好的政风、行风、民风。

“商丘好人”现象带来的启示

“商丘好人”从好人好事、凡人小事入手,丰富着新时期的河南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南的具体演绎和实践代表。它既是文明河南建设的产物,昭示着文明河南建设必须遵循“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和河南省情、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根本要求,反过来又为深入推进文明河南建设提供了很多有益参考。

文明河南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关键在人。文明河南建设的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文明河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在人,关键靠人,没有人的道德素质提升、文明程度的提高,文明河南只能是从理念到理念,从口号到口号,沦为空谈。“商丘好人”现象告诉我们,建设文明河南,既靠环境,更靠氛围;既靠“硬件”,更靠“软件”。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做起,才能积小善成大善、积小爱成大爱、积小德成大德,最终实现文明河南建设的目标任务。文明河南建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文明河南建设的核心内容。“魂”有所依,才能落地生根;“魂”有所寄,才能“精神变物质”。将“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的价值理念融入到全省1亿干部群众的价值追求中,熔铸成一个稳固的价值共同体,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离不开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正如在打造“商丘好人”、形成“好人文化”的过程中,商丘市把“商丘好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发展中完善、在完善中发展,点滴推进、久久为功,最终使“商丘好人”化茧成蝶,形成规模,形成声势。

文明河南建设必须抓细、抓小、抓实。推动文明河南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失之于粗、流于形式,必须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只有做“过细”的工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让文明意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只有把“小”文章做足做好,才能找准文明河南建设的着力点,真正让文明河南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落细落小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落实”。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做文明人、办文明事”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商丘好人”每一个典型,无不是身边的平常人物,无不是身边的平凡小事,正是由这一件件的凡人小事,才汇聚成感动人心的人间大爱。

精神文明好人好事 篇5

哈尔滨投递员张延庆

在哈尔滨市平房区素食助老家庭老年公寓里,天天都有一名身着中国邮政工作服的中年男子用湿毛巾仔细地为一名坐在轮椅上的人洗手、擦脸。

中年男子叫张延庆,是哈尔滨市邮政局平房投递支局一名普通的投递员,坐在轮椅上的人叫李尔祥。34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让这两个素不相识的异姓人走到了一起,在随后的12000多个日子里“上演”着温馨的一幕幕„„

李尔祥自幼患有先天性小脑萎缩,右手和双腿没有任何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当年,23岁的他为了偿还治病欠下的医药费,让父亲给做了一个小车,自己坐在上面到街上卖小人书和报纸。

1977年9月的一天,李尔祥照例坐在父亲为他做的“专车”滑到邮局,准备进一批书报。由于邮局门前有台阶,李尔祥只好等在邮局门口,请人帮忙代买。刚参加工作的张延庆看见了李尔祥,就帮他把车子推到了营业大厅。当时,年轻的张延庆说:“以后你就不用来了,需要什么就告诉我,我给你送去。”李尔祥回忆着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

“我当时并没太在意,哪想到第二天,延庆就来到我的摊床,问我有没有需要买的书和杂志。”从此,张延庆每天都准时将杂志送到李尔祥的小摊前,成了李尔祥的“送货员”。就此,17岁的张延庆和23岁的李尔祥成为了异姓兄弟。

李尔祥妈妈去世得早,他们认识没几年父亲也去世了。李尔祥一直没结婚,张延庆就担负起照顾李尔祥的责任。张延庆几乎天天都会拿着中午饭到李尔祥那里,两人一边吃,一边唠嗑。如果张延庆中午忙不开,就让附近的小吃店给李尔祥送餐,然后张延庆跟小吃店结账。

2003年秋天,张延庆像往常一样去给李尔祥做饭,发现他右半身发麻。“一会吃完饭我领你去检查检查。”李尔祥手里没钱,推脱着不想去检查。“我这有500块钱,本来是给孩子交学费的,先给你检查,学费的事我再想办法。”张延庆心里清楚,李尔祥每月的低保金只够平时吃药的,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医院看病。

张延庆的爱人有心脏病、高血压,没有工作。尽管条件不富裕,但只要李尔祥急需钱治病,张延庆就帮着凑钱,使原本不富裕的家里,日子更加窘迫。和张延庆共事多年的代春生说:“张叔勤劳朴实、乐于助人,一如既往几十年,我打心眼儿里尊重他。”

2006年,李尔祥搬进了老年公寓,张延庆依然天天去看他。“有时,我工作忙顾不过来,我爱人就去给李哥做饭菜。两个孩子管李哥叫‘李大爷’,像一家人一样。”张延庆说,我一直坚持下来的动力就是想让他快乐和幸福。

好人好事事迹 篇6

(1)稚子真心,爱的传递

宋年忠家住新闸路568弄,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不能行走,父母相继去世后,一日三餐成了她生活中最大的困难。1993年,静安区第三中心小师生得知社区里有这样一名残疾人需要照顾后,决定每天免费为宋年忠提供一顿午餐。自此,学校高年级学生组成了一支送饭队伍,每天为宋阿姨送饭成为他们学习之外的一项重要任务,无论刮风下雨,送饭从没有间断过。每到中午时分,同学们下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食堂去拿饭,他们端着饭盒、拎着汤,赶往宋阿姨家,让宋阿姨吃上热乎乎的饭菜,自己再返回学校用餐,天冷时自己的饭菜都凉了,可同学们从来没有一句怨言。学校校长换了一任又一任,学生送走一届又一届。领导层变了,送饭的人也变了。唯有送饭的路没有变,送饭的责任更没有变。爱心接力棒在学生手中届届相传,爱心的种子在校园里年年播撒。为了坚守承诺,静安区第三中心小的学生们18年如一日,成千上万人次的学生,担起爱心小使者的重任,风雨无阻地走过那条送饭的小路。

(2)一位上海知青的黑土眷恋

徐桔桔是上影集团的一名退休职工,有着35年党龄的老党员。为了让40多年前她插队落户的乡村百姓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年届六旬的她放弃高薪返聘的外企工作,告别九旬高龄的双亲和出生不到百日的孙女,远赴黑龙江黑河市山河村当起村支书,带领村民搞新型种植合作社,走现代农业致富路。徐桔桔上任后,日夜忙碌。成立种植合作社,修建健身设施,为全村老乡家换上白色塑钢窗,为道路扩建白色路面、安装铁栅栏,组建村篮球队、舞蹈队,与驻军部队结对子、与相邻村搞联谊,建立农家书屋,发展年轻党员,还为村里初中生联系上海船厂技工学校„„短短一年时间,山河村有了很大变化。村民们都说:“为改变山河村的面貌,徐书记积极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她真的很辛苦,我们感谢她!”徐桔桔的事迹感动了许多人。曾一同与她在山河村插队过的几名上海知青也决定退休后重回山河村作贡献。《新民晚报》也特地报道了徐桔桔的感人事迹。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俞正声同志阅读了介绍徐桔桔事迹的全文后,亲笔批示:“读完此文,既敬佩又感动,使我增强了信心和力量。”

2012年7月5日,一辆载有34名中国游客的旅游巴士在新西兰南岛小镇莫斯本附近因道路结冰翻车,情况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行驶在事故车辆前方的一辆载有上海国旅游客的大巴车及时发现了险情,领队胡蓉第一时间决定暂缓行程,调头回去救人,这得到全体游客支持。戴丽萍等游客纷纷下车,将被困乘客转移到安全地带,并把受伤乘客带到自己车上休息取暖。当地救援人员到达后,他们还主动放弃自己的行程,陪同翻译,直到所有人安全就医。来自上海的“救命恩人”使被困游客转危为安,得到妥善救治,让遭遇事故的同胞们感激不已。这一事件引起新西兰当地和上海各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好评,大家纷纷赞叹他们是中国“最美游客”

(4)打工青年见义勇为感动中国

2012年8月29日中午,周传金在上海地铁站遇见偷窃一幕,为抓小偷不幸身中数刀,这一英雄事迹引发新闻媒体广泛关注,引起全国普遍热议。当时,周传金看到一陌生男子伸手从前面女孩包里偷出了一部高档手机,他就立即向前制止。小偷见事情已败露,为逃离现场,竟掏出一把刀刺向周传金。小周为抓获小偷未能及时躲开,被刺中两刀,右手血流不止。事后,失主南京女孩徐佳和轨交民警将周传金送至海军411医院急诊治疗,失主为其垫付1万元住院押金后悄然离开。经医院诊断,周右手虎口大拇指处伤口6-8厘米长,手腕伸腕肌腱被割断。了解到周传金因见义勇为负伤,医院为其开辟绿色通道,第一时间组织实施抢救,并承诺免去小周所有的医药费用。周传金所在公司承诺治疗期间发放全额工资,并聘用其为公司终身员工。周传金见义勇为,江苏姑娘知恩图报,沪皖两地爱心接力,军民多方携手救护,完美阐释了“好人好报”,互为呼应的善行义举迅速传遍全国。

(5)法国太太爱心温暖阳光之家

走进北新泾社区阳光之家活动室,很多人都会被墙壁四周琳琅满目,创意频出的手工作品吸引住。纸灯笼上的蝴蝶翩翩起舞,十二生肖画惟妙惟肖,手印画五彩缤纷,树叶画更是融入了自然元素。此时,如果旁边有阳光之家的学员,他们便会从展示橱中拿出更多“得意之作”,鸡蛋壳画、石头画、彩泥项链、布艺老虎、塑料杯垫、毛线球„„这些统统都出自他们之手。当你问到是谁教会了他们这些时,学员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国志愿者太太。学员们说的法国志愿者太太,每周四上午都会来到阳光之家,教学员们做手工,为他们带来快乐。自从2005年第一位法国志愿者米歇尔太太来到这里之后,陆续有30位法国女性成为志愿者。她们跨越地域界限,为中国的孩子洒满爱的阳光,阳光之家的学员们的整体素质有了显著的进步。

(6)低调“救人哥”姜一诚

2012年8月24日中午,上海浦东新区上南八村小区内,一位七旬老人突然晕倒在地,脸朝下、背朝上,口吐白沫,神志不清,生命危急,现场聚集了大量的围观者,但他们或没有技巧或缺乏勇气或怕惹事上身,谁都不敢靠近老人。这时,上海纽荷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青年职工的80后姜一诚正好经过事发地,他停下脚步一问究竟之后,迅速冲开人群来到老人身旁,立马蹲下身子抱起老人,让老人侧卧并微微托起老人头部,使其呼吸顺畅,一直到120急救车赶到后才放心离去。施救过程中,不断有人向他喊话:“小伙子,你要当心啊,会有麻烦的”,但姜一诚毅然决然地说:“你们不要这样,做人要有点良心,好吗”,他不动摇、不放弃,用善心、果敢和智慧使老人转危为安。8月28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黄金时段长时间报道了姜一诚的救人义举,他的高尚品行为我们全社会传播了精神文明的“正能量”。

(7)古稀老人勇救落水儿童

2012年3月19日上午9时许,罗店镇张士村村民徐秀珍跟往常一样,到自家的自留地里弄了点蔬菜后,准备到家附近的南泾河边清洗一下。当她走近河旁的水桥时,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离水桥外2米处,有个幼童溺水了。只见小孩面向水里、背朝天半沉半浮在河水中,已无力挣扎。在这命悬一线的危难时刻,徐秀珍没有多想,扔掉手中的菜篮子,顾不上脱下身上厚厚的棉衣,就跳进了河水中。她一只手抓住水桥边的面板,另一只手向孩子的方向伸去,希望能够拉到小孩,但由于离小孩较远还是无法抓到孩子。3月的河水,依然冰冷刺骨,水又比较深,而且身上厚厚的棉衣,被水一浸变得重起来,73岁的徐秀珍老人每挪动一步都很艰难,但她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此时耽误一分钟,孩子就可能没命了。她奋力用手划着水面,向孩子的方向挪去,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当周围的邻居、村民问徐秀珍:“你都73岁了,当时哪来的这么大勇气跳入河中?”她笑呵呵地回答道:“这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你看见一个孩子在水中奄奄一息时,能忍心不救吗?换作谁都会这样做的。”几十年来,徐秀珍帮助的人、做过的好事,没人数得清,她的高尚品格已根植在街坊邻居的心中。

(8)跨越海峡的“父子”情

2012年10月10日,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收到了一封自于宝岛台湾《大爱工行,仁义之师》的表扬信,随后,新民晚报、侨报、新华网等各大媒体纷纷刊登《“上海儿子”10年照顾“台湾爸”》的文章,详尽描述了从2002年到2012年整整十年工行员工朱捷的无私关怀与帮助台胞杨银岳先生的事迹。2002年73岁的杨先生来到了工商银行普陀支行寻求帮助,两个人长达十年的忘年交就此开始。在后来的服务中,朱捷得知老人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就买了测量仪,利用自己曾在部队从事专业医护的技术主动承担了老人的血糖测试和胰岛素注射。老人家境富裕时,朱捷婉拒了杨先生提出的义子身份,“君子之交淡如水,您不用感谢我,这是我一个工行员工应该做的。”杨老先生于2005年投奔宁波老家亲戚,直至2009年一直定居慈溪,此间经历了巨大人生变故,丧偶、被诈骗等悲惨的境遇让杨老先生的健康与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孤苦不堪中再次拨通了小朱的电话。在得知老人的变故后,朱捷毅然将杨老先生接到家中照顾,为能让老人多走动,朱捷与同栋的一楼住户进行了多次沟通,将六楼房屋进行置换,不知不觉中,杨老已经成为小朱一家的新成员,在杨老心中,小朱早就成为他至亲至爱的“好儿子”。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的生活费用都是由小朱提供的。2012年8月26日,老人安详地辞世,享年83岁。由于无法找到老人的亲属,朱捷承担了杨老先生的后事。最后。通过与台湾的海基会与民政部门多次联系,找到老人失散的女儿,完成了老人毕生的心愿。

(9)无声的灯盏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MDA(Muscular Disease Association神经肌肉疾病协会)青年志愿者团队组建于2006年,始终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精神,通过点滴关爱让广大神经肌肉疾病患者体悟生活的温暖。为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志愿者向神经内科、康复科专家求教,自编自印《神经肌肉疾病治疗保健手册》,访视时为患者讲解;建立“MDACHINA-Fudan”QQ群,邀请医生在线答疑。还将年过六旬无法到医院就医的孤寡老人的化验结果带到医院,请专家给出诊疗方案和处方;为四肢肌肉逐渐萎缩、手已变形的高中生进行功能锻炼,同时辅导学业,帮他圆了大学梦;了解到一位患者有开网店的心愿,志愿者教他办理网上实名认证、陪同出门办手续„„6年来,团队成员由20人发展到200余人,风雨无阻上门倾听患者心声,为患者排忧解难,访视家庭从最初的4户增加到25户,累计访视1000余次。该团队已连续6年获得上海市肢残人协会颁发的“智力助残”优秀集体称号,还获得“2010年复旦大学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2012年复旦大学‘光华自立奖’实践公益类一等奖”等荣誉。

(10)奉献的青春最美丽

精神文明好人好事 篇7

1 充分发挥贴近性优势, 讲述好身边好人的故事

从受众心理学来讲, 人们往往容易对那些与自己经历相仿或者相近的人产生心理触动, 引起共鸣。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宣传工作上提出:“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达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之目的”。州市级电视台就是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方法, 充分发挥好接地气的优势, 讲述好老百姓身边自己的事情, 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过前期认真策划和采访准备, 2014年1月1日, 玉溪电视台在重点新闻节目《玉溪新闻》中推出《身边的感动》栏目。栏目以“聚好人力量为善者喝彩”为主题, 讲述身边人、身边事, 报道展示凡人善举。节目播出后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很多观众纷纷拨打新闻热线电话或发短信留言, 表达对《身边的感动》栏目的支持, 观众、乃至市领导还主动提供新闻线索, 要求对身边的凡人善举进行报道宣传。

《身边的感动》栏目之所以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正是栏目定位为《身边的感动》, 突出“身边”, 讲述的是老百姓身边的好人好事, 讲述的是老百姓身边的凡人善事。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 让观众从小事中品味大爱, 在平凡中发现崇高。正如观众在留言中所说, “把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搬上电视, 看了以后我们觉得真实、可信、可学。”2树立长期意识, 形成规模声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宣传弘扬核心价值观, 必须树立长期意识, 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①与各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联系, 请他们提供先进人物的线索;②结合各地广泛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 安排记者深入社区、厂矿、农村, 广泛收集素材;③利用好新闻热线电话, 及时采访报道观众提供的好人好事。

随后的实践证明, 只要深入基层, 就会发现许多好人好事的素材, 足以满足栏目长期开办的需要, 比如: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后发现, 各地都在广泛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活动。按照“让善行义举上榜, 为凡人善举立传”的工作思路, 在社区、村组公共场所显要位置设置“善行义举榜”,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目前, 玉溪全市已建立善行义举榜300多个, 8 000余人上榜。

3 抓好细节, 讲好故事

在具体采访报道中, 要避免假大空, 不要对所报道人物进行人为拔高, 而要以细节展示, 以细节感人, 让人感到可信、可敬、可学。如《马红英:不离不弃用心守护》, 讲述了一位普通市民马红英二十多年不离不弃, 精心照顾因公致残的哥哥的感人事迹。报道以马红英照顾哥哥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 通过洗脸、喂饭等细节, 展示了一个勤劳、善良的普通人形象。报道以细节打动人, 以亲情感染人, 给观众一种强烈的亲和力, 觉得这样的人真实地存在身边。

4 利用节庆日氛围, 有针对性地宣传报道

在节庆日, 人们往往会更多关注与节日有关的人物, 因此, 要充分利用好各种节庆日, 推出与之相关的人物报道。例如:在五一期间, 推出《劳动者风采系列》;在六一期间, 推出《美德少年》系列;在七一期间, 推出《美丽玉溪服务先锋》系列;在敬老节推出《最美家庭》系列等。

5 创新节目形式, 突出宣传主题

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主题, 《身边的感动》栏目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 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设计了贴近老百姓生活的片花和朴实响亮的定位语 (聚好人力量为善者喝彩) 。此外, 在每条新闻前, 以配音出字幕的形式, 给所报道的人物配上感动词。在编后记中, 把当期报道的人物和事迹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字进行点评、升华。

6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工程, 州市级电视台除开设栏目外, 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电视手段和形式, 如专题报道、访谈节目、宣传标语等, 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放在重要位置, 贯穿于新闻宣传始终, 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为建设和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摘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筑起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是新闻媒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本文就州市级电视台如何充分发挥优势, 践行“三贴近”, 更好地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合电视新闻工作实践进行思考, 提出方法及建议。

精神文明好人好事 篇8

一、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国际环境的影响

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环境对高校广大党员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党员因私(公)出国(境)便利快捷;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十分活跃,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西方教育理念、教育资源不断被引进,这对国内高校原有的文化传承、办学理念、人才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甚至会通过教师直接反应到教材(讲义)和课堂上,从而影响学生的政治倾向、价值选择和人生定位。

(二)纷扰的新媒体信息

新媒体条件下,互联网成为当下人们赖以生存、谋求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传播迅速快捷的网络信息,鱼目混珠。互联网的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对话。开放的网络空间使党员的思想情感时刻处于高度自由状态,他们不再单一依靠组织了解党的政策、接受党的教育,而是在辨别纷繁复杂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建立是非价值标准。与新媒体相比,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如集体座谈、听报告、学材料等,传播速度滞后,受众人群有限,其信息量和覆盖面也非常有限。

(三)信念摇摆,动力缺失

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工作方式等变得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高校建设发展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如人事制度改革、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竞聘、评先评优等,造成广大党员特别是中青年党员思想纷扰多、心理困惑大。高校内部资源的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公开、均衡高效,直接影响党员思想情绪。

二、高校党员的工作岗位与工作压力

(一)教师是专业技术岗主体

师资队伍,这是一支办学的主体队伍,各高校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招生规模扩大、高校升格的竞争,各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条件越来越苛刻。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任务量陡增,压力增大。特别是那些教师中的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受工作和生活双重困扰,压力更大。

(二)管理和工勤技能人员

这两类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体系和服务保障机制的运转,也是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最佳体现。

在管理人员中,中层干部是学校各级管理目标的责任人,学校的办学理念、工作目标主要靠他们创造性的工作才能实现,而他们中又有不少人是教学(科研)管理“双肩挑”干部,是学校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广大的工勤技能人员常年坚守在后勤、图书馆、实验室、工训中心等基础岗位,虽工作平凡,却不可忽视,他们为学校提供着基础性保障。

三、用活身边好人好事,加强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

(一)身边好人好事触手可得

在生活和工作中,广大的党员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支部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希望支部就是另外一个家,同志们能和睦相处。

在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要注意捕捉发生在身边普通党员、普通群众身上的好事,留心他们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次的努力,只要发自肺腑,为工作着想,能传播正能量,我们就可以作为典型,要想方设法传播给身边的党员和群众。并提醒党员也要留心留意身边的普通人,无论他们是不是党员,都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二)身边好人好事最接地气

在高校党员教职工群体中,特别是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党员,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心理上产生困惑。对于他们来说,党组织一次及时、真诚地关心关爱,胜过无数次说教。笔者单位有一位群众教师,以前他一直觉得部门对他个人的发展不够重视,他自惭是部里的“尾巴”——啥好事都轮不到他,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为了争取自身发展,他向部里提出带篮球队训练,部领导多次找他交谈,给予支持和鼓励。在训练和比赛期间,该教师起早贪黑,认真负责,不怕吃苦受累,最后在比赛中夺得优异成绩,赢得大家的赞许。事后,这位教师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感概地说:“只有自己去干,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

许多工作在一线的普通群众觉悟并不低,有的甚至比党员还高,大家相处一起,日久天长,有目共睹。谁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谁善始善终,勤奋努力,身边人心里最有数。因此,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人身上的典型事例,人人看得见、感受得到,平凡而真实,最有说服力,最接地气。

(三)身边好人好事鲜活生动

身边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关键是及时发现,用活用好。2014年,笔者所在学校参加河南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一名非党员教练员事先准备好洗漱用品,报到完毕后,直奔运动员驻地,准备和学生同吃同住,丝毫没有要住宾馆的意思。如不是与他同在现场,这样的事无人知晓。对群众教职工的这些优点,我们一旦获知,就要高度重视,说在党员民主生活会上,讲在全体教职工会上,让大家用心感受,用情品味,用良心去估价。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紧张,人难免产生心理疲惫、工作倦怠和情感麻木……如何调适、缓解、减压?党支部工作的对象是人,确切说是人的情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用好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身边好人好事常新常用

现代人整天忙忙碌碌,相互间平时很少聚首,疏于了解。正因如此,努力创新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才能为大家互相了解、建立信任提供机遇和平台。在这一点上,关键要看党支部书记是不是有信心和决心。结合体育部门教职工思想实际和业务工作需要,我们要变换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除了读文件、看影视、听报告,参观历史纪念馆、参加义务劳动,还要组织全体党员开展“三项身体素质测试”“教学技能大比武”和“支部论坛”等与业务工作紧密相连的活动。与此同时,组织“体能测试党员做起”“教学技能赛党员作表率”党日活动,向全体党员发出倡议。

只有支部建设思路常新、方式常新,才能增加党员之间的了解,发现彼此身上的优点,好人好事也就可以常新常用。

简言之,在和平建设年代,高校党员教职工也是普通人,支部书记要带领大家多发现周围人身上的长处,随时提醒党员克服自身的缺点,这样做看似简单不起眼,但非常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活跃支部生活,让广大党员明白“抬头看人,埋首做事”的道理,使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接上地气,聚齐人气。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下一篇:评选班组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