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力学论文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物理力学论文(精选10篇)

谈物理力学论文 篇1

郑雪云 pb03203166 贝多芬的交响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芭蕾舞演员形体舞姿,都体现了艺术之美,文学之美。但提起物理,有人会说:”物理枯燥难懂,有美可言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如果你是一个深刻理解物理内涵并享受其乐趣的人,你便会领略到物理的各种美.正如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在其<<天体运行论>>中第一句话所说:”在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与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事物有关的东西.”大自然是最美的,物理学是一门悟物穷理的科学,它探讨自然,探讨宇宙,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着各种各样领略不尽的美。下面让我们从力学浅谈力学的美.简单美

建立于实验基础之上的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

F=ma;1+x1-x但实验是有误差的,为什么它不是F=ma或F=ma呢?x=10-n,在n较大时候,我们是无法区分三个公式之间的细微差别的,但我们相信自然规律是简单的,和谐的,表现其规律的数学公式也是简洁的。因此,我们取F=ma,这一点正体现了物理追求的简单统一美。

平抛运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站在高处以水平速度抛出石头,在地面上静止的人看石头的轨迹是一条曲线弧,曲线是复杂的,我们怎样列出其运动方程呢?运动的重要性质:独立性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于是,我们把石头的运动分为水平上匀速运动和垂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结合。得

svt(水平方向)s12

gt(竖直方向)2如此简洁的公式便解决了复杂的运动,谁能否认这其中蕴含着物理的简洁美呢?

数学美

由自然哲学发展到物理学,数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我们用实验,用数学语言来解释自然原理,用一系列公式来描述揭示自然规律时,物理便潜带上了其深刻的数学美。火车上的人感觉他是静止的,而地面上静止的人却说他以火车的速度运动,这是浅显易懂的道理,我们用数学式子来表达:火车相对人作匀速直线运动,则

rrRdrdrdRdtdtdt vvuaa

但复杂的运动呢?我们亦可表示:k’系相对k 系作匀速转动,rrrfvvvfvwr aaw(wr)2wv

几个数学公式便把物理过程定量化了。再如,牛顿万有引力公式F2

GMm ,爱因斯坦方2r程 E=mc,物理大师毕生的精力创造出简单的公式供我们享用,可见物理中有其深刻的数学美。

规律美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自然界变幻无穷,但古代细心的观察者已感觉到这变化背后存在一种不变的秩序,那些表面的千姿百态,不过是自然界中不变的成分遵照一定规律重新安排的结果。这是科学思想的萌芽,它与魔法和万物有灵论统治的超自然主义观点是对立的,科学要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找出“不变性”,这便是各种各样的“守恒律”。物理,“理”便是规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从而把整个宇宙通过力联系起来,并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能量守恒定律使我们认识到永动机的不可能;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空间的平移不变性,利于我们研究碰撞,火箭的发射;而角动量守恒定律使我们更深入认识天体的运动。自然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潜心攻读,去挖掘它的内在规律性。一旦我们发现了万变背后的不变,我们便有无尽的美的感受,万物豁然开朗,耳目一新。我们会发现“苹果落地,鸡毛上天”也是很有趣,很深刻的东西。

设计美

物理学与自然哲学最本质的区别便是它以实验为基础,它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显然的,都有其物理意义。而物理的设计美正体现在起实验设计得巧妙上,下面且观一例:

迈克尔逊设计了一个精密的仪器,即后来的迈克尔逊干涉仪。如上图所示,A是半镀银镜,B 和 C 是两个反射镜,且AC =AB = L,光从S 发出,经A 分为两束,在经B,C反射后到达T处。当两个光束有一定光程差时,便在T处出现干涉条纹。迈克尔逊认为,若“以太”不动,则地球转动时,必有“以太风”,若把仪器转动90度,观察前后干涉条纹的变化,必然会出现条纹的移动,为保持仪器水平,他把仪器放于大理石上并把大理石置于水银槽上,看罢实验,我们不得不拍手叫绝,近乎天才的实验,如此巧妙,实在美不可言,妙不可收。

谈物理力学论文 篇2

力学作为物理中一个思维逻辑能力较强的分支, 正确的解题思路至关重要.

1. 在解题中首先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看懂题目, 认真的审题, 把题读懂读熟, 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出题目中的“陷阱”和“隐藏条件”在任何学科的解题中这一步都是非常关键的.

例1 一个弹簧台秤的秤盘质量和弹簧质量都可以不计, 在弹簧秤的盘子中放入一个物体P, P的质量为12 kg, 弹簧的劲度系数k = 800 N/m, 现在我们给P施加一个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 已知在前0. 2 s内F是变化的, 在0. 2 以后F是恒力, 求F的最大值.

分析: 弹簧台秤的秤盘质量和弹簧质量都可以不计; 同时引导学生挖掘出隐含条件 —— 在前0. 2 秒钟内F是变化的, 0. 2 s后F是恒力; 并且可以适当告知学生此题运用的是牛顿第二定律. 基于此, 可以解答出F最大值即N = 0 时, F = ma + mg = 210 N.

2. 根据相关知识点的公式确定受力对象, 进行受力分析. 在高中物理力学中最常用到的就是牛顿三定律、运动学公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在力学综合题中往往最容易考察的就是学生们对于这么几个定理定律的掌握程度. 学生们要分析问题, 用力学的知识点将题目中出现的难点一一揭开, 形成较好的解题思路, 这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例2 如图1, 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 在水平方向上共受三个力F1、F2和摩擦力, 处于静止状态. 其中F1= 10 N, F2= 2 N. 若撤去力F1则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是多少?

分析: 注意受三个力, 所以我们会联想到所学的牛顿第二定律F1- F2- f = 0, 结合这一定律对题目进行分析, 此时静摩擦力为8 N方向向左. 撤去F1后, 木块水平方向受到向左2 N的力, 有向左的运动趋势, 由于F2小于最大静摩擦力, 所以所受摩擦力仍为静摩擦力. 此时- F2+ f' = 0 即合力为零, 所以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合外力是0.

二、案例分析

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时, 教师同时需让学生明白: 物理学在生活中不仅是常见的, 也是重要的. 运用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可以解决一些必要的问题. 要运用正确的物理知识来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 如, 跳水项目是要运动员在进入水面前完成一些动作的, 用于这些动作的时间有多长, 在这有限的时间内, 可以设计哪些动作, 是运动员必须关注的问题.

例3 平台距离水面10 米, 双臂直立, 竖直身体跃起时, 重心是手到脚的中点, 在重心提高0. 45 m时运动员处于最高点, 若落水时手先入水且身体竖直, 忽略水平运动, 运动员可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多少?

分析: 由题目可以判断, 运动员的路径为竖直上抛曲线, 所以上升段根据v2= 2gh可解得初速度为3 m / s, 再全程由s = v0t + at2/2, 可得, 运动员的时限约为1. 7 s.

例4如图2 所示, 一倾斜的匀质圆盘绕垂直于盘面的固定对称轴以恒定角速度 ω 转动, 盘面上离转轴距离2. 5 m处有一小物体与圆盘始终保持相对静止. 物体与盘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盘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 g取10 m/s2. 则 ω 的最大值是 ()

(A) 5 rad/s (B) 3 rad/s

(C) 1.0 rad/s (D) 5 rad/s

解析: 物体随圆盘做圆周运动, 运动到最低点时最容易滑动, 因此物体在最低点且刚好要滑动时的转动角速度为最大值; 这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μmgcos 30° - mgsin30° = mrω2, 求得 ω = 1. 0 rad /s, ( C) 项正确, ( A) ( B) ( D) 项错误.

参考文献

[1]李志维.中学生数理化, 2013 (3) :40.

浅谈高中物理力学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物理 重力学 解题思维

物理力学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在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对力的平衡状态的分析是物理力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结合物理力学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与力学解题方法中的思维方向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阐述了高中物理力学问题教学中对于解题方法的研究。

一 物理学定律的理解

物理力学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牛顿运动三大定律,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还要学习动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这些内容在解题过程中,往往相互关联与串接.如果没有清楚地理解每个定律的定义,就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发生混乱.例如,一质量为M的光滑大圆环,用一细轻杆固定在竖直平面内;套在大圆环上的质量为m的小环(可视为质点),从大圆环的最高处由静止滑下,重力加速度为g.当小圆环滑到大圆环的最低点时,求大圆环对轻杆拉力的大小.在本题中,就需要同时使用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平衡、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物理的解題需要对物理定律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一些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常常感到吃力,其原因之一就是对于物理定律的概念模糊不清,在解题过程中常常发生混淆,答案也就往往是错误的.对于物理定律能有较好的理解也是物理解题方法的关键之一。

二 准确使用物理学语言

在物理力学问题的分析中,画图解题是重要的解题方法之一,而物理语言的准确使用对于物体的受力图的正确分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物理语言的规范使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和培养.第一,教师要时刻规范自己板书的书写,对于学生物理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应该及时加以纠正.第二,教师在阅卷过程中,对于学生物理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应该进行严格的扣分,以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物理语言的习惯.物理语言的规范使用,可以为物体受力图的正确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物体的受力分析图对于物理力学问题的解答具有重要作用。

三 加强解题思维的关联能力

对于物理力学的解题,学生要具有必要的分散与关联的思考能力.一方面,在物理力学的分析中,需要对物体进行整体的力学分析,再对每个小物体进行单独的个体受力分析来解题.另一方面,在力学分析过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静止,也可能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变加速直线运动等,学生要将物质运动的规律与受力情况进行联合分析.学生解题的关联思维还表现在物理力学中常常出现一些陌生的题目,此时学生要利用关联思维将该题转化为常见的习题模型,找到相似的规律解题.学生解题思维的关联能力对物理力学的学习来说十分重要,教师需从以下三点培养学生思维的关联能力.第一,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学生能对题目给定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并画出简单的示意图.第二,要培养学生对于物理题目的关联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相似度较高的题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规律,并找到解题的诀窍.最后,学生要有对于物理公式的关联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对公式的讲解,促进学生对于公式的理解,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熟练联系各种公式,求出未知量。

四 重视基础知识积累

基础知识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关键所在,在记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应该主动积累来自例题以及参考资料上的物理知识的有关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来源于插图,可能来源于题目内容,可能来源于阅读资料。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归纳总结,找出知识点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进行相关的整理,以便于记忆。记忆与遗忘是共同存在的,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反复地记忆知识点,使得知识更加全面系统,使知识与定理的内容联系更加充分。高中考试注重的是学习的透彻性,知识的基础性。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尤其是力学学习中,学生应该熟记相关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结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忽略基础知识的学习,认为理科学习、物理学习不需要死记硬背知识点,结果导致在期末复习时,能熟记基础概念的学生少之又少。所以,学好物理、学好力学的前提就是熟记物理概念,例如:什么是“机械”。只有熟记物理概念,才能更好地学好高中物理,掌握物理的学习技巧。

五 重视物理模型的建立

在物理力学的解题过程中,物理模型的建立使物理的解题过程变得简单.物理力学题目纷繁复杂,运动情况千变万化,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对于简化物理题目有着重要作用.建立物理力学模型时需要做以下工作:第一,需要对物体进行运动分析,分析其受力情况;第二,需要对物体进行整体分析和隔离分析,分析物体间力的作用,然后进行解题判断;最后,判断物理模型并进行归纳建立.物理模型的建立,对于物理力学的解题十分必要.例如,在求物体受到弹簧弹力大小,弹簧在振动过程中能量损失多少等问题中,就应该想到弹簧振子模型,根据具体情况再决定使用其竖直型还是水平型.教师应重视物理模型的建立,在例题讲解过程中,分析其对应的物理模型,让学生在脑中对于各类题目进行简单分类,避免在解题过程中产生混乱.总之,在理科考试中,物理的力学问题是考试的热点问题.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对力学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分析并总结.物理语言的准确使用、对于定律的良好理解、解题思维的关联能力以及物理模型的建立是物理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重要方法。

物理力学试题练习 篇4

一、选择题

1、某质点作直线运动的运动学方程为x=3t-5t 3+ 6 (SI),则该质点作

(A)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沿x 轴正方向.

(B) 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沿x 轴负方向.

(C) 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沿x 轴正方向.

(D) 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沿 x 轴负方向. [ ]

2、一质点沿x 轴作直线运动,其v?t 曲线如图所示,如t=0 时,质点位于坐标原点,则t=4.5 s 时,质点在x 轴上的位置为

(A) 5m.

(B) 2m.

(C) 0.

(D)2 m.

(E) 5 m. [ ]

3、几个不同倾角的光滑斜面,有共同的底边,顶点也在同一竖直面上.若使一物体(视为质点)从斜面上端由静止滑到下端的时间最短,则斜面的倾角应选

(A) 60°.

(B) 45°.

(C) 30°.

(D) 15°. [ ]

4、如图所示,湖中有一小船,有人用绳绕过岸上一定高度处的定滑轮拉湖中的船向岸边运动.设该人以匀速率v 收绳,绳不伸长、湖水静止,则小船的运动是

(A) 匀加速运动.

(B) 匀减速运动.

(C) 变加速运动.

(D) 变减速运动.

(D) 匀 速 直 线 运动. [ ]

二、填空题

1、一质点沿x 方向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为a = 3+2 t (SI) ,

如果初始时质点的速度v 0为5 m/s,则当t为3s 时,质点的速度 v = .

物理力学实验演示报告 篇5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2、混沌摆

【实验目的】:通过摆的运动演示该力学系统的混沌性质。

【实验仪器】:混沌摆

【实验原理】:一个动力学系统如果描述他的运动状态的动力学方程是线性的,只要初始条件给定,就可预见以后任意时刻的运动状态。

我们的动力学系统描述它的运动状态的动力学方程是非线性的,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它的运动状态对初始条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系统运动的外观表现是随机的,是一种貌似无规律的运动

【实验步骤】:手持轴柄给系统施一力矩,系统开始运动,运动情况复杂,前一时间难于预言后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重新启动,由于起始冲量矩总有所不同,雇系统的运动情况差别很大、这反映了系统运动的混沌性质。

3、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4、楞次定律

【实验目的】利用通电线圈及线圈内的铁芯所产生的变化磁场与铝环的相互作用,演示楞次定律。

【实验仪器】楞次定律演示仪,铝环(3个)。

【实验原理】当线圈通有电流时,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磁场,穿过闭合的铝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根据楞次定律,套在铁芯中的铝环将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的方向与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因此与原线圈相斥,相斥的电磁力使得铝环上跳。

【实验操作与现象】

1、闭合铝环的演示打开演示仪电源开关,将闭合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操作开关接通时,则闭合铝环高高跳起,保持操作开关接通状态不变,闭合铝环则保持一定高度,悬在铁棒中央。

断开操作开关时,闭合铝环落下。

把闭合铝环取下,将带孔的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操作开关接通时,则带孔的铝环也向上跳起,但跳起的高度没有闭合铝环高。

2、保持操作开关接通状态不变,带孔的铝环也保持一定高度,悬在铁棒中央某一位置,但还是没有闭合铝环悬的高。

断开操作开关时,带孔的铝环落下。

这是由于带孔的铝环产生的感生电流没有闭合铝环大,所以带孔的铝环没有闭合铝环跳的高。

3、开口铝环的演示把带孔的铝环取下,将开口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操作开关接通时,开口铝环静止不动。

这是由于开口铝环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无感生电流,没有受到电磁力的作用,故静止不动。

4、演示完毕后,关闭

楞次定律演示仪电源。

【注意事项】不要长时间按动操作开关,以免使线圈过热而损坏。

5、阻尼摆与非阻尼摆

【实验目的】演示涡电流的机械效应。

【实验器材】阻尼摆与非阻尼摆演示仪

其中直流电源接线柱;矩形磁轭,作用是当线圈中通有直流电源时,可在磁轭两极缝隙中间产生很强的磁场;支撑架;摆架;非阻尼摆;横梁;阻尼摆;线圈;底座。

直流稳压电源。

【实验原理】处在交变电磁场中的金属块,由于受变化电磁场产生的感生电动势作用,将在金属块内引起涡旋状的感生电流,把这种电流称为涡电流。

金属摆在两磁极间摆动时,由于受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的动生电动势的作用,也将在金属摆内出现涡电流。

根据安培定律,当金属摆进入磁场时,磁场对环状电流的上、下两段的作用力之和为零;对环状电流的左、右两段的作用力的合力起阻碍金属摆块摆进的作用。

当金属块摆出磁场时,磁场对环状电流的左、右两段的作用力的合力则起阻碍金属摆块摆出的作用。

因此,金属摆总是受到一个阻尼力的作用,就像在某种粘滞介质中摆动一样,很快地停止下来,这种阻尼起源于电磁感应,故称电磁阻尼。

若将金属摆制成有许多隔槽的,使得涡流大为减小,从而对金属摆的阻尼作用变的不明显,金属摆在两磁极间要摆动较长时间才会停止下来。

电磁阻尼摆在各种仪表中被广泛应用,电气机车和电车中的电磁制动器就是根据此原理而制造的。

【实验操作与现象】

1、把稳压电源输出的正负极连接到阻尼摆与非阻尼摆演示仪的直流电源接线柱,阻尼摆按图66-1所示接好。

2、打开稳压电源电源开关,先不要打开稳压电源的“输出”开关,即不通励磁电流,让阻尼摆在两极间作自由摆动,可观察到阻尼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停止下来(不考虑阻力)。

3、再打开稳压电源的“输出”开关,电压指示为28伏,此时在磁轭两极间产生很强的磁场。

当阻尼摆在两极间前后摆动时,阻尼摆会迅速停止下来,说明了两极间有很强的磁阻尼。

解释现象。

4、将带有间隙的类似梳子的非阻尼摆代替阻尼摆作上述2实验,可以观察到不论通电与否,其摆动都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停止下来。

为什么?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把矩形磁轭和支撑架调整到位,确保摆动顺畅。

2、注意不要长时间通电,以免烧坏线圈。

6、通电、断电自感现象

【实验目的】演示通电、断电自感现象,了解产生自感的原因。

【实验器材】通电、断电自感演示仪。

【实验原理】线圈中电流i发生改变时,通过自身回路的磁通量ψ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自感电动势。

理论计算表明i?Ldi(67-1)dt称为自感系数(电感)。

由式(67-1)可知,在通电时,因为自感作用使的电流缓慢增加。

当在断电瞬间,因为di相当大,从而产生一个相当高的自感电动势。

dt实验原理图如67-1所示,~220V交流电压经变压器降压、桥式全波整流电容滤波之后输出直流电源E。

由于通电的一瞬间、电感L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

同样,断电的瞬间,电感也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

【K1+验操作与现象】

1、通电自感现象首先将K1、K2断开,再接通交流电源,按下K1开关,同时观察灯泡L1L2亮的顺序。

可看到当K1接通的瞬间,灯泡L1先亮,灯泡L2后L1才亮。

这是由于K1接通瞬间,L1直接并接在电源E上,所以接通后,它马上就亮;而L2是与电感L串联之后才并接在电源上的,电感L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使得L2滞后于L1。

这就充分说明了通电时的自感现象。

为了看的清楚可以反复将K1接通和断开。

2、断电自感现象1、K2断开,接通交流电源,按下K1开关,此时灯泡L1和L2亮着,可顺便观察通电自感现象。

将K2合上,即将L2短路,再把K1断开,即断开直流电源E,同时注意观察。

可以发现在断电的瞬间,L1突然亮了一下,比正常通电时还亮,这就是断电自感现象。

由于,断电的瞬间,电感L也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并通过L1放电,使得L1发光。

为了观察清楚,可以反复将K1通断。

【注意事项】

1、因为演示板背后电源变压器初级为~220V,切勿触摸,防止触电。

2、演示仪不能承受剧烈振动,防止将灯泡振坏。

7、聚焦实验

【实验目的】演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洛仑兹力和磁场对电子束的聚焦作用。

【实验器材】示波管,聚焦线圈,磁场开关,电源开关,灰度调节,位移调节,线圈电源插座。

其中电源电压交流220V,示波管采用8SJ31J示波管,其加速电压为1100V,外型尺寸400280260mm。

【实验原理】当带电粒子沿与磁场B角方向以速度v斜向进入磁场时,磁场对其v?的分运动作用,使之在垂直B的平面内作匀速率圆周运动,磁场对v//的分运动无作用,粒子在沿B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结果带电粒子沿B方向作螺旋线运动。

初中物理力学实验探究感悟 篇6

一、探究步骤的偏重选择

实验探究有七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 (数据) ———得出结论———评估交流。初二物理单摆探究实验已经完整地展示了这些步骤, 学生也熟悉了探究全程应经历的方法。初中物理实验探究, 可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按目的快速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果这些步骤上。例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 在“提出问题”与“猜想与假设”这两个阶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实例, 可很快提出问题, 并得出合理的猜想。在“设计实验”中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有两个, 应采取什么研究方法?如何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在学生分析现象、总结结论时往往会忽略控制的变量, 教师可以用质疑的方式进行分析:实验结论完整吗?学生通过思辨探究后, 能得出正确完整的结论。实践证明, 对探究步骤的偏重选择, 提高了探究实验的实效。

二、对不规范结论的校正

用简洁明快、规范的语言来描述实验现象, 并分析归纳概括出实验结论, 是学生物理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力学教学中可用口述、对比、评估得出较规范结论后再让学生记录, 来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实验结论表述的能力。如:在“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中, 学生的结论有很多, 如: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压力越大, 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大, 压力作用效果越不明显等不够规范、不够准确的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在结论中加入所控制的变量, 使实验结论表述准确、完整。通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实验结论的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

三、数学图像法在研究力学规律中的应用

用数学中的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 找出物理规律, 学生乐于接受并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用实验数据作出图像, 学生观察图像后很快得出结论:同一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不同物质比值不同。再如:重力和质量是学生在生活中混淆不清的两个概念, 通过物体m与G的图像, 可直观地让学生知道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且比值是g=9.8N/kg。学生在图像中也能找到重力和质量二者混淆不清的原因, 让学生走出理解的误区。

四、教学难点分散有序可循

对于物理计算与应用的问题, 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物理学公式字母含有物理意义, 物理计算中需使用规范、配套的单位, 这与数学计算有区别。初中力学计算依然要重视物理公式计算中的单位, 且力学计算中的单位换算依然是学生的难点, 可采用难点分散的方法。例如:

体积单位:cm3与m3、dm3与m3的换算, 分别在第六章ρ=m/v、第十四章F=ρ液V排g两处反复进行训练。

面积单位:结合第十四章P=F/s及各变式的应用中完成。

质量单位:在第六章ρ=m/v与第十三章G=mg两部分不断训练。

这样让学生把单位换算这一难点分散消化, 达到分散难点、突破重点的教学效果。

五、生活体验在力学中的运用

杜威斯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 应当获得尊重和利用”。力学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初中学生对这类现象有很多的体验和感悟, 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来建立物理概念, 得出物理规律, 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 走“生活 (科技) ———物理———生活 (科技) ”的思路。新课程也强调面向社会, 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新进展, 尤其是要联系那些与学生生活、当今社会实际、现代化技术等与物理问题有关的现象, 分析归纳出相应的物理知识, 培养学生把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例如:力的作用效果及影响因素, 生活中学生感受力的体验比较多, 可由学生自己表述感受到的力的效果的实例, 如:压图钉帽手不疼, 压图钉尖手疼, 说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因素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将学生生活中习以为常、不加以注意的力学现象, 根据知识内容有选择地利用, 使学生从事实中获得明确、具体的物理知识。

六、渗透符合认知规律的研究方法

新教材中的力学, 进一步强调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从而使他们获得对知识本质的准确理解, 使学生了解到现有物理知识的可靠性, 同时又看到它的局限性。例如: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一些运动慢慢停止的现象, 引出运动与力究竟有什么关系?再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让学生进行辩论:是力使物体运动还是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得出正确结论: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运动物体停下来是因为阻力的作用。从探究阻力对运动物体的作用得出:运动物体受到摩擦阻力越小, 速度减小得越慢, 运动距离越远。从而进一步推理:若摩擦阻力为零, 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牛顿在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实验并分析、论证、推理,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循序渐进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获得的过程, 同时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与发展, 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为学生今后探究学习物理知识增强了信心。

七、用多种方式完成探究实验

教材中力学部分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 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知识和情感, 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即使由于种种条件限制, 有些班级无法实现人人动手探究, 也不要轻易放弃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尝试和努力。我们可采取如下方法来解决:

1.可以由一组或二组或三组上讲台探究, 其余同学观察、评论、场外指导。例如: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

2.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 有选择地使用一些学习用具、生活用品来弥补实验器材的不足, 完成探究活动。例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让学生用圆规、铅笔和一张纸来探究重力势能与物体质量、举高高度的关系;用橡皮筋、小纸团探究弹性势能与物体弹性形变程度的关系。由于器材就是学习用具、生活用品, 学生容易获取且好奇, 所以学生都认真完成探究的所有环节, 并能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参与面大, 积极性高, 效果好。

3.有些探究实验可布置学生课前去完成, 由于所教教学班人数多, 布置后总有一部分学生想办法自己去完成探究。例如:第十四章大气压一节, 楼层高度上升, 大气压的变化规律探究实验, 在课堂上由这些已做过实验的同学, 自己来讲述使用了哪些器材、用了什么方法、依据的原理、操作步骤、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结论等。这样做,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并且学生信服, 更易接受。

4.教师自制教具来完成力学探究实验。例如: (1) 用小钉子、薄胶合板自制钉子密度不同的小钉床, 将土豆分别放在这些小钉床上, 然后观察小钉子钉入土豆的深浅, 来揭示“气功师”睡钉床之秘。 (2) 利用废饮料瓶做成潜水艇模型, 通过注水下潜, 排水上浮, 来展示潜水艇的浮沉。多方法、多渠道开拓实验途径, 完成实验探究, 能让学生直观地获取物理知识。

八、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

教师要极大限度地开发教材的自身价值。新教材中的力学部分, 在引起学生兴趣和便于自学方面下了功夫。如:学习导语引人入胜, 强调以图代文;在语言上通俗易懂, 深入浅出, 追求文字表达上的优美形象;图文编排精美, 生动活泼。在物理教学中, 充分而合理地开发教材优势, 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由于初中物理课本信息丰富, 且方便使用。教学中, 可让学生阅读思考课本上的“想想议议”“STS”获取知识信息;还可以通过观察课本中提供的各种图画, 分析所展示的物理规律;也可以根据问题难易程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讲述。这样做, 在培养学生阅读、观察、分析、推理、归纳能力的同时, 还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多样化、学生参与全员化、课堂效率最大化。

谈热力学统计物理的教学方法 篇7

关键词: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效果;教学改革

热力学统计物理是物理系物理学专业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与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并称为四大力學基础课。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既可以巩固学生在普通物理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又进一步为后续专业课程(量子力学、固体物理)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物理专业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何让学生学好热力学统计物理,这是一个难题。长久以来,热力学统计物理是学生认为不好学的一门课程。学生普遍认为热力学统计物理公式太多,很难记住。再加上随着高校对课程改革的进行,该课程的学时不断被压缩,老师不得不加快授课进度,对一些重点、难点的讲授时间也大大减少了,这使得这门课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而且对于学物理的学生来说,不明白学习这些纯理论课程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比较容易养成消极的学习

态度。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变教学方法:

一、改变教学方法,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热力学统计物理教学中每一章都要做总结复习,我们可以以讨论课的形式将总结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每一阶段的学习进行自我复习,提高对热力学统计物理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为了讨论课还会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

二、注重与其他课程和实际的联系

要使学生知道这不是一门单一的理论课程,热力学统计物理中的许多内容是《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课程的基础理论,使他们相信在将来他们可以把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课程当中去。在教学中介绍一些和统计物理相关的科研前沿,如临界现象、耗散结构、扩散现象等等,使学生知道热力学统计物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采取新的教学手段

针对热力学统计物理中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将计算机辅助软件引用到课堂中,使复杂的物理问题形象化,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软件学习的兴趣。

总之,为了使热力学统计物理这门课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合理的教学改革,但又要谨慎地随着教学效果的不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王竹溪.统计物理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3]钟云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M].科学出版社,1993.

[4]苏汝铿.统计物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基金项目:内蒙古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

NJZY13281。

(作者单位 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物理系)

初中物理知识竞赛(力学部分) 篇8

物理知识竞赛试题(力学部分)

一、单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1.摩托车做飞跃障碍物的表演时为了减少向前翻车的危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应该前轮先着地B.应该后轮先着地

C.应该前后轮同时着地D.哪个车轮先着地与翻车的危险没有关系

2.下列有关激光应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利用激光进行室内照明B.利用激光进行通信

B.利用激光加工坚硬的材料D.利用激光进行长距离测距

3.从地面上看,通信用的地球同步卫星是静止不动的。它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是:

A.24小时B.23小时56分C.24小时4分D.24小时56分

4.我们能够分辨钢琴和小提琴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A.音调不同B.音色不同C.响度不同D.频率不同

5.一艘宇宙飞船关闭发动机后在大气层外绕地球飞行,飞船内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物体的质量消失B.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变快

C.蜡烛正常燃烧D.水滴呈球形漂浮在空气中

6.山间公路往往环绕山坡,盘山而上,这样可以使上山的汽车:

A.提高功率B.提高机械效率

C.减小所需的牵引力D.减小所需的功

7.在抗洪救灾中,大堤上的许多人都身穿厚厚的“背心”,这种“背心”的主要作

用是:

A.能阻碍热传递,从而可以抵御风寒

B.跌倒或碰撞时减小其他物体对人体的作用力,起保护作用

C.不同的背心反射不同颜色的光,便于识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8.车站上,坐在火车里的乘客从窗口发现有两列火车沿相反的方向运动,由此得出的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A.乘客坐的火车和看到的两列火车中一定有两列在沿相反方向运动

B.乘客坐的火车可能在运动

C.三列火车可能沿同一方向运动

D.三列火车中可能有一列是静止的9.航天飞机关闭发动机后正在太空中飞行。如果科学家要在其中进行实验,下列哪

些操作不能正常进行:

A.用温度计测温度B.用弹簧秤测力

C.用天平测质量D.用电子表测时间

10.有两个鸡蛋,一生一熟,让它们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开始转动:

A.生鸡蛋很快停止转动,熟鸡蛋转了一会儿才停止

B.熟鸡蛋很快停止转动,生鸡蛋转了一会儿才停止

C.两个鸡蛋都很快停止转动

D.两个鸡蛋都转了一会儿,然后同时停止

11.有一架飞机沿水平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每隔1秒钟从

飞机上轻轻释放一小球,当三只小球落下且均未落至地

面时,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这三只小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应是下图中的哪一个:

二、填空(共28分,每空2分)

31.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29千克/米,人体的平均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当。质量为60千克的人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大约是__________牛。

2.地面上有一条大木杆,抬起A端需用力300牛,抬起B端需用力200牛。这条木杆的_________端较粗,整个木杆的重量(所受的重力)为

_________牛。

3.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

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uai

(2)”“mi(3)”“fa(4)”四个音阶,则与这四

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明同学放学回家,正碰上刮风下雨,他以18千米/时的速度由西向东快跑,此时他

发现了奇怪的现象,雨滴成竖直下落状态,请你确定,这时刮的是______风,风速是_____米/秒。

5.后轮驱动的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向前加速行驶时,地面对后轮的摩擦力方向是_______,对前轮的摩擦力方向是________。

6.音乐厅正举行音乐会,男中音在放声高歌,女高音轻声伴唱,又有多种乐器伴奏,这

时男中音的________比女高音的大,而女高音的________比男中音的高。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__效应。

三、简答下列各题(共14分)

1、2.(4分)节日里氢气球飘向高空,越来越小,逐渐看不见了。设想,气球最后可能会怎样。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作出预言,并说明理由。

3.(6分)要学好物理就要多动手实验。请你列举出用大塑料可乐瓶制成的三种物理实验器具,并简述制作过程及用它所演示的物理现象。

四、(10分)小英设计了一个实验,验证水的内部压强和水深的关系,所用的装置如图

所示,增加细管内的砂粒可以改变细管沉入水中的深度。

1.指出所需要的测量工具,并用字母表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2.逐条写出实验步骤。

3.根据测量的量导出在不同深度处计算压强的公式。

4.说明怎样通过实验结果判断水的内部压强是否与水深成正比。

五、(10分)公路路边每隔1千米有一个里程碑,标明公路起点到此碑的距离,单位是千

米。设计一种方法,利用里程碑和手表测量自行车以中等速度匀速行驶时的速度,并给出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以千米/小时为单位。为了减少测量中的误差,请你至少提出两点注意事项。

六、(6分)在趣味物理表演会上,小明展示了如图所示的蓄水和放水装置。如果原

来水箱是空的,注水时水箱中的水位高于哪点时排水口才有水

流出?如果原来水箱是满的,放水时水箱中的水位降到哪点时

排水口才停止出水?如果进水口不停地向箱中注水,但进水流

量较小,使得当出水口有水流出时,进水流量小于出水流量,这种情况下排水口的水流有什么特点?

物理应用知识竞赛试题(力学部分)之答案

一.

1、B

2、A

3、B

4、B

5、D

6、C

7、D

8、A

9、C

10、A

11、C

二.

1、0.76

2、A,500

3、丙,乙,甲,丁

4、西,5

5、水平向前,水平向后

6、响度(或音量,声音),音调(或频率),双耳

三.

2、有两种可能。一是因为高空中的气体逐渐稀薄,压强降低,气球上升过程中,球内压强大于球外压强,气球不断膨胀,最后“爆炸”破裂。

另一是因高空的空气较稀薄,气球上升过程中所受浮力逐渐减小,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气球上升的速度最大.然后,浮力小于重力,气球开始向上做减速运动.在气球的速度为零之后,又加速下落,浮力逐渐变大,当气球通过浮力等于重力的位置后,浮力大于重力,气球开始作向下的减速运动.在气球的速度减为零之后,又开始加速上升.如此反复,气球将在浮力等于重力这一特殊位置附近上、下往复运动.

3.①制作量杯 用实验室已有的量筒定量地向瓶中倒入水,并刻上刻度

②作液体侧压强实验器 在瓶的测壁不同的高度处扎等大的小孔,倒入水后,从水流的情况可以直观地反映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③演示喷雾器 用细塑料管插入加盖的盛水可乐瓶,用手使劲捏可乐瓶,水会成雾状从细塑料管中喷出.

四.1.需要用的测量工具是直尺;需测量细管的直径 D和细管沉入水中的深度 H1,H2.

2.实验步骤:①测出细管的直径D;②在细管中加入少量砂粒,将细管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平衡后用直尺测出细管沉入水中的深度H1;③增加细管中的砂粒,再将细管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平衡后用直尺测出细管沉入水中的深度H2.

3.导出计算压强的公式。平衡时,细管(含砂粒)所受重力G管与所受浮力F浮相等,即

G管=F浮,又G管=p1S=Dp1()2 2 F浮=V1水g(D2)H1g故得p1=H12水g

4.同样可证 p2=H2水g所以 p2H2p1H1 说明水的内部压强与水深是成正比的.

五.答:在自行车行驶过程中,选定一段比较平整的公路,先记下经过某一里程碑的时刻t1和里程

碑的标数L1,匀速行驶几千米之后,记下经过另一里程碑的时刻t2和里程碑的标数L2(t1和

t2均以秒计),则自行车行驶的速度为:v=3600(L2-L1)/(t2-t1)

为了减少误差,要做到:(1)车行速度稳定后才能记录t1和L1。

(2)使用有秒针的指针式手表或可以读秒的数字式手表。

(3)行驶距离应为几千米,不能太短或太长。

六.参考解答:注水时水位高于D点才有水流出,水位降到C点才停止出水。排水口会间歇式地放水。评

分标准:本题共5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第三问1分。

九年级物理《力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9

学完第一节力后,不必马上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可按着安排第十三章的弹力弹簧测力计,因为在前一节学习中,我们让学生明确了力是有大小的,接着学习力的测量似乎更符合认知规律,这对学生刚学习力也是一个缓冲。学完力的测量后,继续学习第十三章的第二节重力,毕竟重力是力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力,在第十二章的二力平衡中有大量应用,如果没有学习重力,很多二力平衡都不好说明。学完重力后,可适当补充介绍压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然后继续补充合力的知识。合力在现行物理教材中没有介绍,但在市教科院的考试说明中是有要求的,同时这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因为牛顿第一定律的条件是物体不受外力,而我们又在实际中找不到这样的物体,我们可将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物体理解为不受外力的物体,还有平衡力中,平衡力的实质就是合力为零。

物理力学部分考点精析 篇10

文/理基础力学部分的主要内容有:

质点的直线运动:包括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像.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滑动摩擦、静摩擦、动摩擦因数;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和标量;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包括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抛体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现象.

万有引力定律: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环绕速度;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机械能:包括功和功率;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命题预测

文/理基础力学部分高考基本内容:

1. 质点的直线运动;

2. 匀变速运动的公式和图像;

3. 典型力的计算与应用;

4.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5. 曲线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特点;

6. 匀速圆周运动;

7. 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的结合;

8. 功与功率的计算;

9. 重力势能与变化特点;

10. 机械能及其守恒.

典例精析

一、质点的直线运动

题型1. 质点、参考系相关知识

[例1]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是质点

B. 只有质量很小的物体才能看成是质点

C. 当物体的大小远小于运动的距离时,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D. 质点不一定代表一个很小的物体

[解析]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能被视为质点,取决于研究的问题与该物体的大小、形状等有没有联系,而并不取决于它本身的大小、形状.

[答案]D

[点评]质点是高中物理的第一个抽象模型,把握好什么条件下能将物体看做质点是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关键.

题型2. 对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

[例2]在下面所说的物体运动情况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 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大,而加速度为零

B. 物体在某时刻运动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

C. 运动的物体在某时刻速度为零,而其加速度不为零

D. 作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当物体加速度减小时,它的速度也减小

[解析]物体运动的速度很大,若速度的变化很慢或保持不变(匀速运动),其加速度不一定大(匀速运动的加速度为零),A不合题意.物体的加速度大,表示速度变化得快,即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量大,但速度的数值未必大.B不合题意.加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它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表示速度的大小,也不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更不是“加出来的速度”,C不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点评]加速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要加深理解.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这和速度的变化量是不同的概念.

二、匀变速运动的公式和图像

题型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例3]汽车以2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刹车后的加速度为5m/s2,那么开始刹车后2s与开始刹车后6s汽车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A. 1∶4B. 3∶5C. 3∶4D. 5∶9

[解析]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但停下来后不再发生位移,所以通过位移公式可求出在2s内的位移为30m.车在4s内就停下来啦,所以在6s内的位移实际上就是4s内的位移,求得为40m,则他们的比值为3∶4.

[答案]C

[点评]对于汽车的匀减速运动的特点是经常要考的一个知识点,一定要注意在已知的时间内汽车是否已经停下来,而不能一味的只代入位移公式中去求位移.

[例4](2007·广东理基)图1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下列有关物体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前两秒加速度为5m/s2

B. 4s末物体回到出发点

C. 6s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D. 8s末物体距出发点最远

[解析]从图像可以看出物体在0~2s物体做匀加速,加速度为5m/s2,2~4s内物体做匀减速,加速度大小也为5m/s2;4s内物体一直向前运动,位移不断增大,4s末离出发点最远;4~8s内物体做反向的运动,先做匀加速,后做匀减速,最后回到出发点.所以只有A是正确.

[答案]A

[点评]对于这一类图像要去理解,最好是结合一个实际的运动去理解运动的特点.同时,速度图像与时间轴组成的面积反映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三、典型力的计算与应用

题型4.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与大小的计算

[例5]关于静摩擦力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B.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相应的正压力成正比

C. 静摩擦力只能在物体静止时产生

D. 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相反

[解析]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A错;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受其他力的情况有关,滑动摩擦力才是与正压力成正比,B错;静摩擦力发生在相对静止的两个物体间,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C错.

[答案]D

[点评]注意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大小的求法是解决这一类问题常要具备的知识.

题型5. 力的合成与分解

[例6](2007·广东理基)受斜向上的恒定拉力作用,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拉力在竖直方向的分量一定大于重力

B. 拉力在竖直方向的分量一定等于重力

C. 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分量一定大于摩擦力

D. 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分量一定等于摩擦力

[解析]物体受到拉力作用下做匀速运动,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力分析后得到物体受到四个力的作用(因为有摩擦力必有弹力),将拉力分解为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一定与动摩擦力相等,而在竖直方向的分力必小于重力.

[答案]D

[点评]力的合成与分解基本知识要很好的掌握,包括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大小上的联系.力的正交分解法也是高中物理中很重要的方法.

四、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题型6. 牛顿第二定律及应用

[例7]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受到水平拉力的作用后,由静止开始作加速运动,经过t时间后,撤去水平拉力F.再经过t时间后,物体停下来.那么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解析]设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f,由静止开始作加速运动,经过t时间后,速度为v,加速度为a1;撤去水平拉力后,加速度为 a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答案]B

[点评]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是力学部分的重点知识,要认真加以理解和应用.

题型7. 牛顿第一、三定律及应用

[例8] 一人在车厢中把物体抛出.下列哪种情况,乘客在运动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和在静止车厢里观察到的现象一样()

A. 车厢加速行驶时 B. 车厢减速行驶时

C. 车厢转弯时D. 车厢匀速直线行驶时

[解析]匀速直线行驶时的车厢与静止的车厢都没有加速度,运动状态不随时间改变,故乘客在匀速直线行驶时的车厢里观察抛出小球的运动情况与静止的车厢观察到的结果一样.在ABC三种情况,车厢作变速运动故小球相对车左厢的运动是变速运动.

[答案]D

[点评]复习中注意物体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不变,物体的惯性也不变.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与联系也要去弄清楚.

五、曲线运动与抛体运动的特点

题型8.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例9]小船在水速较小的河中横渡,并使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航行,到达河中间时突然上游来水使水流速度加快,则对此小船渡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船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对岸

B. 小船到达对岸的时间不变,但位移将变大

C. 因小船船头始终垂直河岸航行,故所用时间及位移都不会变化

D. 因船速与水速关系未知,故无法确定渡河时间及位移的变化

[解析]小船过河是由两个运动合成,沿着水流方向的匀速与垂直河岸方向的匀速,当船头始终垂直河岸方向时,过河的时间只由船速来决定,与水流无关,所以到对岸的时间不变,但会改变上岸的地点.所以合运动的位移与合速度会发生改变.

[答案]B

[点评]曲线运动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利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将曲线化为直线,再根据合、分运动的等时性、独立性来求解.

题型9. 平抛运动特点及应用

[例10]如图2所示,正以速度v匀速行驶的车厢,突然改为加速度为a匀加速运动,则高为h的高架上的小球将落下,落地点距架子的水平距离为()

[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物体从架子上落下后将做平抛运动,下落的时间为t= ,这段时间内,物体在水平方向做匀速,位移为s1=vt,而车在水平方向做匀加速,位移s2=vt+ at2;位移之差为s=s2-s1= .

[答案]B

[点评]弄清物体的运动过程和参考系的选取是解决多个运动时很重要的方面.

六、匀速圆周运动

题型10. 描述圆周运动的基本物理量

[例11]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这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但在某些条件下,在纬度较高地区上空飞行的飞机上,旅客可以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奇妙现象.这些条件是()

A. 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

B. 时间必须是在清晨,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

C. 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东向西飞行,飞机的速度必须较大

D. 时间必须是在傍晚,飞机正在由西向东飞行,飞机的速度不能太大

[解析]在纬度较高地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较小,飞机的飞行速度有可能大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若在傍晚太阳刚从西边落下,飞机向西飞行的速度大于地球自转的速度,旅客就会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

[答案]C

[点评]地球自转是一个圆周运动,注意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方位是解好这类题的关键.最好是结合地理知识加以理解.

题型11. 圆周运动与向心力

[例12]用同样材料做成的A、B、C三个物体,放在匀速转动的水平平台上,已知mA=2mB=2mC,各物体到轴的距离rC=2rA=2rB.若它们相对于平台无滑动,则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C的向心加速度最大

B. B的摩擦力最小

C. 转速增大时,C比B先滑动

D. 转速增大时,B比A先滑动

[解析]由a=ω2r知,C的向心加速度最大.由Ff =mω2r知,B所受的静摩擦力最小.物体将要滑动时有μmg=mω2r,即μg=ω2r.所以在转速增大时,C先滑动.所以D选项的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点评]产生圆周运动的原因是因为有向心力,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而不是真实存在的力,必须由其他力来提供.向心力的公式有两个,已知线速度时用F向= ,已知角速度时用F向=mωr.

七、万有引力定律与圆周运动的结合

题型12. 天体运动的特点

[例13]人造地球卫星在环形轨道上绕地球运转,它的轨道半径、周期和环绕速度的关系是()

A. 半径越小,速度越小,周期越小

B. 半径越小,速度越大,周期越小

C. 半径越大,速度越大,周期越小

D. 半径越大,速度越小,周期越小

[解析]天体运动问题都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F引=F向得G =m =mω2r,不难得到B正确.

[答案]B

[点评]天体运动的模型很简单,就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向心力,在向心力的公式上和圆周运动一样有些变化,要注意灵活应用.

七、功与功率的计算

题型13. 功的公式和理解

[例14](2007·广东理基)一人乘电梯从1楼到30楼,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先加速,后匀速.再减速的运动过程,则电梯支持力对人做功情况是()

A. 加速时做正功,匀速时不做功,减速时做负功

B. 加速时做正功,匀速和减速时做负功

C. 加速和匀速时做正功,减速时做负功

D. 始终做正功

[解析] 根据功的公式,当力与位移方向一致时力对物体做正功,当相反时力对物体做负功.电梯在上升过程中,不论是加速、匀速还是减速,支持力的方向始终与位移的方向一致,所以支持力一直做正功.

[答案]D

[点评]功的公式W=F·S·cos?琢中,当0≤?琢<90°时,力做正功;当90°<?琢≤180°时,力做负功.

八、动能与动能定理

题型14. 动能定理的应用

[例15](2007·广东理基)人骑自行车下坡,坡长l=500m,坡高h=8m,人和车总质量为100kg,下坡时初速度为4m/s,人不踏车的情况下,到达坡底时车速为10m/s,g取10m/s2,则下坡过程中阻力所做的功为

A. -400JB. -3800J

C. -50000J D. -4200J

[解析]根据动能定理WF=△EK,有mgh+Wf =

[答案]B

[点评]动能定理及应用要加深理解,经常会在高考题中出现,在应用时注意正负功.

九、重力势能与变化特点

题型15.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例16]竖直上抛一球,球又落回原处,已知空气阻力的大小正比于球的速度

①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的功大于下降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②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下降过程中重力做的功

③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大于下降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

④上升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等于下降过程中重力的平均功率

以上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解析]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所以②是正确的.由于有空气阻力,所以上升的加速度会大过下降的加速度,所以时间就短,由重力的平均功率就大,所以③正确.

[答案]C

[点评]重力势能变化判定的唯一办法就是看重力做功.这个知识点要特别注意,加深理解.

十、机械能及其守恒

题型16. 机械能守恒的应用

[例17]如图3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轻绳绕过桌边光滑的定滑轮与质量为2m的砝码相连,让绳拉直后使砝码从静止开始下降h的距离时砝码未落地,木块仍在桌面上,这时砝码的速率为()

上一篇:地理副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美丽中国宣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