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园里》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动物园里》教学实录与评析(共9篇)

《在动物园里》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

一、导入新课

(场景介绍:教室四周墙壁布满各种小动物图片,使音乐教室变成一个美丽的动物园。学生排队在教室门口等候,铃响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在动物园里》的旋律走入课堂。)

师:“这节课老师带领小朋友们去参观美丽的动物园好吗?”教师引领学生边听音乐边参观。师:“看!这是什么小动物?” 生:“老虎!” 师:“老虎怎样叫呀?”(生模仿老虎的叫声。)师:“看!这又是什么小动物?” 生:“大象” 师:“大象!”

师:“大象怎样走路的?”(生模仿大象的走路姿势。)

师生环绕教室巡视一圈后,音乐停,小朋友们回到自己的位置,在地毯上坐下。

[评析:教师独具匠心。地把音乐教室装饰成一个美丽的动物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创编歌词、舞蹈等创设了非常好的情境。]

二、歌词创编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刚才在我们的动物园里,你都看见什么动物啦?它们都在做些什么?” 生:“猴子正在吃桃子。”

师:“你说的真好,老师把你说的配上节奏,小朋友听听好不好?” 教师边拍手边说:

× × × ×

猴子 正在 吃桃 子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边拍节奏,边说说你在动物里都看到什么小动物?它们又在做什么呢?” 生1:老虎 张嘴 大声 叫; 生2:斑马 花花 真漂 亮;

师:“像刚才几位小朋友说的那样,你们也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看谁最聪明,和别的小朋友说的不一样,一会儿请你来说。”(播放《在动物园里》的音乐旋律)

学生汇报。在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拍节奏,汇报的学生很自然、也很自信地跟着节奏说出自己创编的歌谣。

[评析:教师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图片提示的基础上,把自己看到或想到的动物的活动,巧妙地配上节奏、编成歌谣,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进入了创作的境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把自己的词按节奏编成歌谣,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趣,也给学生创设了成功的机会。]

三、学唱歌曲

师:“小动物们都是大家的朋友,老师也非常喜欢小动物,老师这儿有一首关于小动物的歌曲,你们想不想听?”“和老师一起唱唱好吗?”

放《在动物园里》的音乐,老师边唱边表演。

当放到第二遍时,教师说:“小朋友们来和老师一起演唱好吗?”学生跑到教室的中间与教师一起,边喝边根据歌词模仿小动物的动作。

师:“我们根据头饰来分角色表演好吗?” 生:“好!”

教师按头饰分组:“这是猴子山,那是狮子山,那是鸟语林,其余的小动物在中间。下面,让我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

放音乐,学生按自己扮演的小动物分组演唱。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并站在学生中间,及时为学生提醒歌词。[评析:教师通过前面的一系列的铺垫,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歌曲,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四、按旋律填唱歌词

师:“小朋友们喜欢这首歌儿吗?” 生:“喜欢!”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编的歌词,配上这美妙的旋律,在小组里共同编一首歌曲呢?” 生:“能。”

师:“那我们比比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合作得最好,编得最认真,好吗?”

教师放《在动物园里》的音乐,学生分小组热烈地讨论练习,教师到各小组内巡视指导。汇报表演。

师:“小朋友们,老师前面音符树上的小音符你们喜欢吗?待会儿,哪个小组的小朋友到前面来表演,那么你们小组的每一个小朋友就可以主动到前面的音符树上摘一个小音符,来表扬一下自己。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愿意把你们编的歌曲来表演给大家欣赏?”

两个小组分别到地毯中间来表演,教师和其他的学生为他们按旋律拍节奏。每一个到前面来表演的学生表演之后,主动到前面教师布置的“音符树”上摘取一个小音符作为自己的奖励。

师:“刚才小朋友们不仅在小组里编得认真,而且表演得也很好。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能挨个小组来表演啦,剩下的小组让我们一起来表演好吗?”

其他小组共同表演后,也每人摘取小音符作为奖励。

[评析:教师再次跳出教材,让学生进行了再创作,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其在创作中进一步不露痕迹地巩固了本课的音乐旋律。同时教师以音乐特有的小音符作了奖励,让学生自己奖励自己,在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为以后学习音符作了感观的铺垫。]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在动物园里玩得开心吗?”教师出示课题《在动物园里》。师:“那我们在动物园里一起都做了些什么呀?” 生1:“我们参观了动物园。” 生2:“我们还唱歌啦。”

生3:“我们还看到了那么多的小动物。”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棒,我们每个人都成了小小的词作家了。把你们今天编的歌曲表演给你的老师、朋友和父母听,好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师生互相致再见,学生随着《在动物园里》的音乐走出教室。

[评析: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设计了表演给其他人欣赏的形式来巩固学习内容。]

总评:本课,教师在课改纲要和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指导下,遵循着让学生体验、欣赏、创作的教学思路,巧妙设计教学情境,精心地引领学生在“不经意”中愉快地学会了旋律、进行了创作。此外,教师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中,以与学生同等的身分进行学习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愉悦的情境。

《在动物园里》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2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 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 中间的小圆点叫“间隔号”。请闭眼想一想, 透过这三个词,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好像看到了冬天暖暖的太阳, 远处慢慢走来一支骆驼队, 我们小伙伴们赶紧围上去, 大家都好奇地看着, 有的孩子还忍不住伸出手想去摸一摸骆驼……

【评析:优美而略带忧伤的音乐在教室里轻轻流淌, 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绪。教师借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未成曲调先有情”, 孩子们自然进入到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 所营造的怀旧情思中。】

二、初读全文, 走进童年

师:这悦耳的驼铃, 这温暖的冬阳, 这美好的画面, 在成年后的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一次又一次地浮现。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 她“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 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究竟是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自己来读一读文章。 (生读)

生:课文写了四件关于骆驼的往事:学骆驼咀嚼, 和爸爸探讨挂铃铛的原因, 想替骆驼剪毛, 追问骆驼去处。

【评析:从文章结尾处切入, 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初读全文。牵此“发”, 动“全身”, 孩子们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梳理出四个童年画面。】

三、深入研读, 回望童年

(一) 范例引领, 指导学法

师:四件往事中, 最有趣的是哪件事?

生:我觉得是学骆驼咀嚼, 在第4自然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 请拿起笔, 用心读这段话, 把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用笔圈画下来, 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词句批注自己的感受。

师: (出示第4自然段) 现在, 我们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生:她一定是看得入迷了, 完全忘了周围的一切, 以为自己就是一匹骆驼了, 所以才会自己的牙也动了起来。

师:物我两忘, 小英子已经进入忘我的境界了。

生:她的牙齿在动的时候应该也是像骆驼一样,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的吧?北京的冬天很冷, 她的鼻孔里也冒着热气吧?

师:从这段文字, 我们读出了小英子的天真烂漫和她童年生活的有趣可爱。不过, 我们阅读课文, 还应该深入思考, 在对生活的观察上, 在表达的方法上, 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生:因为观察细致, 所以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很真实, 读的时候觉得特别有童趣。尤其是读到“我看呆了, 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就想笑。

师:读书就要这样, 不仅要学会感受、体验, 还要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式。

【评析:以四件童年往事中的“学骆驼咀嚼”为例, 将“自由品读寅圈画批注寅交流感受”这一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其中, 为下面放手进行小组合作研读做好铺垫。】

师:孩子们, 你们知道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什么年龄吗?42岁!大家想想, 她42岁回忆并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 还会像小时候那样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不会。

师:是啊, 年岁渐长, 岁月无痕, 谁又能回到过去, 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呢? (出示, 配乐, 师读) “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从这段文字, 你读出了什么?

生1: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师:好一个淡淡的忧伤!林海音就是在这淡淡的忧伤里回望自己的童年生活。请带着你的体验, 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

生2:我读出的是怀念, 是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生3:我的看法有点不一样。虽有点淡淡的忧伤, 但回忆童年有趣的往事, 心里应该也是带着温暖的。

师:忧伤, 怀旧, 但也温暖, 你的体验别具一格!请带着自己的体验读一读。 (生读)

【评析:无论是淡淡的忧伤, 还是深深的怀念, 或是怀旧里那一抹温暖, 都是孩子们独特的个体感受。此处孩子们对文本的解读, 以及由此带来的多元朗读, 都因尊重了孩子的独特体验而显得个性十足。】

(二) 迁移学法, 合作研读

师:刚才我们学习时, 先自己品读这段文字, 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 最后进行交流。课文还写到了另外三件往事, 哪件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选择其中一件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有了感悟和体会, 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听听他们的看法。

(三) 以组为单位, 分享交流

师:哪个小组和全班同学分享你们的学习感悟?

A.一组

生1:我们和大家分享对“追问骆驼去处”这件事的学习。课文11耀14段写的是夏天来了, “我”不见骆驼的影子, 所以追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了。这四个自然段是“我”和妈妈的对话。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 “我”在问妈妈的时候显得很没头没脑的, 直接问:“夏天它们到哪里去?”这“它们”是谁呢?妈妈莫名其妙, 所以她很奇怪地说:“谁?”

生2:我来为她补充一下。小英子问得没头没脑, 是因为她心里一直都装着骆驼, 她希望时间快点儿过, 可以早点儿见到骆驼, 所以脱口而出:“夏天它们到哪里去?”另外, 妈妈说:“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我们从这里读出了妈妈对小英子的怜爱。

师:看来你们组读书很深入, 讨论也很认真。其他组的孩子, 你们有什么补充?

生:我读过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小英子是一个对什么都很好奇, 满脑子都是问题的孩子。比如, 她追问爸爸妈妈什么叫“贼”, 对于小伙伴妞儿不理她也感到特别奇怪。我觉得, 林海音阿姨写得很真实。好奇, 好问, 脑子里藏着千奇百怪的问题, 就是我们小孩子的特点。

师:读过原著, 你的体会就是不一样, 对于文章的理解自然也更深刻、更准确。孩子们, 小英子“总是问, 总是问”, 我们来推测一下, 她那小小的脑子里装着哪些问题呢?

生:她可能会问, 骆驼走路为什么总是慢腾腾的?

生:骆驼驮着那么重的东西, 走那么远的路, 不累吗?它最喜欢吃什么?

……

师:是啊, 所有的一切, 在童稚的孩子眼里, 都是一个个未解的谜团!可是, 这所有的问题, 当作者人到中年时, 她还会这样幼稚地追问吗?

生: (齐) 不会。

师:是啊, 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 (出示:“夏天过去……我也不会再做了。”生读。)

B.二组

生1:我们组和大家交流的是小英子和爸爸探讨挂铃铛原因的段落。我们觉得小时候的林海音很天真……

生2: (插话) 还很浪漫!

生1:对, 她满脑子都是幻想。为什么骆驼要挂一个铃铛?爸爸说, 戴上铃铛, 狼就不敢侵犯了。可是, 小英子不这么看, 她认为是为了增加行路的情趣———拉骆驼的人长途旅行不至于寂寞。这种想法很美。

生3:我补充一点。回忆这件往事的时候林海音阿姨心里一定是很温暖的, 因为她有一个很宽厚很能理解她的爸爸。其实, 爸爸明明知道她的想法不对, 可是却“想了想, 笑笑说:‘也许, 你的想法更美些。’”

师:心里满是浪漫唯美的幻想, 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当林海音人到中年, 她儿时的这份幻想也许不再有了, 这就像——— (生读:“夏天过去……”)

C.三组

生1:“想替骆驼剪毛”也很有童趣。小英子把骆驼的毛皮说成是“旧驼绒袍子”, 认为它们垂在肚皮底下, 很不整齐, 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从这件事, 我们读出了小英子的幼稚、天真。

生2:英子天真, 还有点调皮。她看到毛皮很不整齐, 觉得难看, 心里一定在为骆驼难为情, 想帮它剪一剪。

生3:骆驼要脱的毛皮掉了, 被她说成是一件“旧驼绒袍子”, 这是拟人的说法。拟人这种修辞方法形象、生动, 我们在写作当中应该恰当地运用。

生: (另一组的同学抢着发言) 从这段文字中, 我还感觉到作者的描写很细致很真实。大家看———“麻袋空了, 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这是一个细节描写, 看上去很不起眼, 但是可以看出林海音阿姨对生活善于观察, 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师: (与学生握手) 和你握手———为你的细腻, 为你的广博, 更为你的慧眼!

【评析: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 放手让孩子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自由品读、圈画批注, 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感受, 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四、回读激情, 珍藏童年

师:孩子们, 人到中年的林海音, 像学骆驼咀嚼的傻事, 她是不会做了。因为, 她长大成人了;因为——— (出示“夏天过去……”, 生读。)

师:长大成人的林海音, 带着一份淡淡的忧伤回望童年, 怀念童年, 再读——— (生读)

师:人到中年, 已是42岁的林海音, 旅居台湾, 遥望大陆, 遥想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她内心感叹万分, 再读——— (师生齐读)

【评析:三次回读, 层层递进, 孩子们的感悟在一次次加深、升华。就是在这回环旋绕的反复诵读中, 孩子们才能从内心深处体悟作者对“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的无奈和感伤。】

师: (动情地) 孩子们, 读到这里, 你想说点儿什么?

生:我想起有一次妈妈翻出她小时候的照片, 一张张看, 还跟我讲她小时候的事情。那些照片很旧, 有的已经发黄了。现在想起来, 妈妈对自己的童年生活也应该和林海音阿姨一样是特别怀念的, 所以她珍藏着那么多老照片。

生:我的心里也有一些伤感。不管对谁, 童年都是一去不还的。但是, 我想, 那些童年的趣事, 那些天真的想法, 我们应该一直珍藏在记忆里。

师:是啊, 过去的一切都值得好好珍视、珍藏。时间匆匆流逝, 36年, 弹指一挥间!42岁的林海音阿姨回望自己6岁时的童年生活, 她的心灵深处珍藏着哪些记忆呢?

生:没头没脑地追问骆驼到哪里去了。

生:看骆驼, 不由自主地跟着骆驼咀嚼。

生:和爸爸探讨骆驼挂铃铛的原因, 认为那是为了增加行路的情趣。

生:看到骆驼脱毛, 想替骆驼把毛皮剪整齐。

师:这是文章中写到的。除了这些, 还可能有哪些无法抹去的记忆?

……

师:你的童年生活, 又有哪些无法忘怀的画面?

……

师:多么难以忘怀的往事, 多么值得回味的画面。孩子们, 当多年以后你们长大成人回忆起童年的一切, 也许也会像作家林海音一样, 带着温暖和明亮, 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请读——— (出示“夏天过去……”, 《送别》的音乐渐起, 生读。)

师:童年一去不还, 所以, 孩子们, 请珍藏我们的童年生活, 请珍视童年, 珍视眼前的幸福, 珍视我们拥有的一切!

“画角”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3

“画角”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会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并掌握了角的基本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让学生操作探究,自主建构,理解和掌握画角的方法;能按照画角的步骤正确画出指定度数的角,并能根据已有经验拼摆特殊角;学会灵活选择方法画角,加强量角和画角的沟通与联系,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以及画后认真检查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以旧引新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角的分类,谁来说说角能分为几类?

生: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师:谁能具体描述一下各种角的特征?生:答(略)。

师:如果让你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会不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角。

(板书课题:画角。)

(评析:在导入环节,教师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唤起学生对画角的关注,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并为后续学习搭建阶梯。)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1.初步探究,感受画角。

(为每个学生发一张印有纸质量角器的作业纸。)

师:请大家用小棒在纸质量角器上摆一个75°的角,看谁办法多。

(学生独立尝试摆角。)

师:先估一估摆的角是不是75°,再来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1:75°角是一个锐角,我摆的也是一个锐角。我把一根小棒的一个端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小棒和量角器的0刻度线重合,另一根小棒摆到75°的位置上,就摆了一个75°的角。

师:真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还要说清楚小棒和量角器的哪一边0刻度线重合,看刻度时看量角器上的外圈还是内圈?

师:你真会找关键点。每一位同学都看一看你的小棒和量角器的哪一边0刻度线重合,该读哪一圈,和同桌说一说。

生3:老师,我摆的和他们不一样。我是把一根小棒的端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小棒和量角器10°的刻度线重合,另一根小棒摆到85°刻度的位置上,摆的也是一个75°的角。

师:这个办法可以吗?

生4:可以,但是这样摆还要计算,有点麻烦。

师:大家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摆的方法。老师建议大家摆的时候选用最简单的方法。

2.操作探究,尝试画角。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很多摆角的办法,如果自己动手来画一个75°的角,怎样画呢?(学生独立画角。)同桌互相说一说画角的方法,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生互说。)

(教师指明学生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画法。)

生1:我用两个三角板画角,一个30°,一个45°,拼在一起,就画出了一个75°的角。

生2:我用量角器画角,先画一条射线,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对齐,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顺着0刻度线找75°的刻度,点上一个点,把这个点和射线端点连起来,就得到了75°的角。

师:两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完整。你认为谁的方法好?

生3:我认为生1的方法真好,一拼就可以画了。

生4:我觉得拼出来的角不够尖,不够标准。

生5:找准两条边后,拿掉三角板,延长射线就可以把角画标准了。

师:这办法确实可以解决角不够尖的问题。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6:有些角可以通过拼摆画出来,有些角不行。

师:请举例说一说,好吗?

生7:比如:60°、90°、105°可以拼出来,85°、38°不能拼出来。

师:大家同意这个观点吗?

生:同意。

师:大家思考一下哪些角可以用拼摆的方法来画,小组动手研究一下。

(小组讨论拼摆,做好记录。)

生汇报:

30°+45°=75° 30°+90°=120° 60°+45°=105°

90°+45°=135° 60°+90°=150° 90°+90°=180°

45°-30°=15° 60°-45°=15°

师:试一试,用拼摆的方法画出150°的角。

(学生尝试画角,同桌用量角器互相检验。)

师:不能拼摆的角怎样画呢?

生:我认为采用生2的方法比较好。

师:我们把生2的方法再回顾一遍。

(多媒体展示画角的步骤,并配以文字描述。)

用量角器画角的步骤是:1.先画一条( ),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 )重合,0刻度线和( )重合;2.在量角器上75°的地方点一个(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 ),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 )。

师板书:点对齐(量角器的中心点和射线的端点),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找刻度(要看准内圈还是外圈),再连线。

3.巩固方法,练习画角。

尝试画105°、65°的角。

师:通过再次画角,哪位同学想给大家一些提醒,说说画角时要注意什么?

生1:我认为画角时要看准量角器的0刻度线,再判断看刻度时看内圈还是外圈。如果看错了,钝角会错画成锐角,锐角会错画成钝角。

生2:画好角后再根据角的大小估计一下就不会出错了。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提醒很关键,同学们估计一下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及时修正。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匠心独具,精心设计了初步探究,感受画角——操作探究,尝试画角——巩固方法,练习画角几个环节。在初步探究时让学生通过摆角、估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做到“胸中有角”。再通过操作探究,尝试画75°的角,展示了学生用拼摆画角和用量角器画角的操作过程,教师抓住学生的两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辨析,展示了思维过程,明确哪些角可用拼摆法来画,哪些角必须用量角器来画。整个过程教师适时引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直至学生纷纷顿悟出画角的方法,几个层次的动手操作活动浑然一体。凸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中设疑、解疑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我会填。(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里。)

(1)量角的大小,要用( )。

A.直尺 B.量角器 C.三角板

(2)用量角器画角时,要先画一条(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3)用一副三角板不能画出( )

A.120°的角 B.150°的角 C.160°的角

2.我会画。

自主选择工具画出98°、135°的角。

(同桌同学互相检验。)

3.我会折。

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下面度数的角。并和同桌交流你折角的过程。

90° 45° 135°

(评析:此环节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可谓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有基础性练习,也有拓展性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所学知识不断深化、内化,较好地实现了当堂训练的目标。)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用量角器画角。

生2:我记住了同学提醒的用量角器画角时的注意事项。

………

(评析:让学生自主总结全课的学习内容,既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内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4

(二)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生继续讨论)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生逐句读,师逐句问。)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扎根边疆)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板书:奉献)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生:(齐答)卫士![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指名背诵)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empirenews.page--](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生:赞美建设者!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empirenews.page--]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搭石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5

一、创设情景,认识搭石: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个美丽的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一条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在刘爷爷心里,家乡最美的还是那平凡、普通的搭石。板书课题:搭石

【课件显示的优美的山村风景画,悠扬、柔美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既可感又可观的情境,加上教师诗化的语言,一下就把学生的视觉、听觉锁住,使他们仿佛置身其中。这样的情境创设和激情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找一找,什么是搭石?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是怎么样过溪的?用横线画出来。

师:用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什么是搭石。

生: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出工,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收工,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赶集,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人们访友,必须—— 生:脱鞋绾裤

师:这一次次的脱鞋绾裤,如果没有搭石,家乡人们的生活怎么样? 生:麻烦、累……

师:是啊,搭石虽然很平凡普通,可对人们过小溪而言,它是多么重要啊!【“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既突出了读的训练,又凸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也写了搭石很美,找找是哪一句话?“搭石,构成 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一道风景)想不想一块去欣赏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跟着家乡的亲人一道走走搭石吧。请默读课文2-4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家乡人走搭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并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

生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家乡人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师:是不是只有上了年岁的人才会这么做?还有谁也会这么做? 生2:风尘仆仆的中年人。生3:活力四射的年轻人。生3:活泼可爱的小学生。„„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让学生谈体会,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的新理念。】

生: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协调有序地走搭石就应该是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又——

生:紧跟上去

师:这就是“协调有序”。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合作着读一读。师:我们再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的意思。生:“清波漾漾”是水波在轻轻地荡漾的意思。生:“人影绰绰”是人的影子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师:一行人走搭石,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生推荐配乐读)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 抬起脚来 后面的 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师: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生活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全班读)

师:刘章爷爷在搭石上一遍遍地走,一遍遍地数,一天走上62道,一共踏过了166400多道搭石啊,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全班读)

【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极富新意地让把课文中的语段变成了诗歌的形式,3 一次次地感情升华,老师以情引读,学生动情复读,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正所谓“以情激情”、“以言激情”啊!】

师:“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从这句话中有哪些词语让你觉得很感动?

生:伏

理所当然

师:(电脑课件演示“伏”字的演变过程)你们看,“伏”本指犬匍匐在人脚旁的样子,(请一生演示“伏下”)大家看,“伏”是多么恭敬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家乡人的什么高贵品质呢?

生:尊敬老人。

师:过了溪后,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想这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一定也伏下身子帮助过别人,因为——

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当这个年青人老了的时候,也必然会有人去背他,因为——

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多么朴实的一句话,可又是多么令人感动的一句话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伏”字从字理上进行分析,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了家乡人尊敬老人的高贵品质。从以上的教学片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没有多余的内容分析,而是着力于让学生感悟,这再一次体现了情感体验与语文学习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师:还有哪些人也走过搭石,搭石路上还有哪些“美”呢?展开想像,试着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来说一说。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早上,老师走进我们咱们班的教室,看到同学们一张张笑脸,这是一种美。下课了,老师又看到两个女同学蹲在地上,一张课桌 4 一张课桌地帮着一个男同学找橡皮。她们是那样仔细,那样认真,就像是在干一件什么大事。这也是一种美……这样的美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也睁大发现的眼睛,找找身边的美并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感悟、积累、运用是阅读教学的“三部曲”。教师在“以读悟情”、“以情激情”和“以言激情”后,又设计了“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的说话训练和“找找身边的美并写下来”的写话训练,教师巧妙地把读与写、说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总评】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文设计以“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为主线,从看得见的景美,到看不见的人美,情美,到去发现美,书写美。

二、扎扎实实求发展。比如“伏”字的教学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三、注重朗读、默读,边读边圈边思考,使孩子在读书中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串始终,“感悟、积累、运用”呈层递性地推进。

《在动物园里》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7册第11单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用多种方法理解“寒暄”、“懒散”和“志存高远”的意思。 2.品读课文,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让学生懂得“要想做成大事,先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道理。 3.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4.渗透转折句式的用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领悟“扫一室”和“扫天下”的特别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3.学习作者有条理、有顺序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之中。 教学准备:与教学相关的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我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看你们认不认识。(师写“室”。) 生:(齐读。)室。 师:“室”当什么讲? 生:屋子、房间。 师:说得对。接着看,(师在“室”前板书“扫一”。)可以连起来读一读。 生:扫一室。 师:“扫一室”什么意思? 生:打扫一间屋子。 师:这是我们经常做,也是很容易做的小事。再看,(师板书“扫天下”。)现在你们有疑问吗? 生:天下那么大怎么扫啊? 师:问得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扫一室”与“扫天下”。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又有什么问题? 生:“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 生:“扫一室”与“扫天下”这两个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师:俗话说“学贵有疑”,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是一种好习惯。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检查预习,全文初探 师:老师知道你们刚才读了课文,可能有人还不太熟练,现在把课文再快速读一遍。注意,要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生自读课文。) 师:老师把课文中需要我们认识的和难读的词语都找了出来,(出示课件)看看谁能读准确。 (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指导难读或难理解的字词。如:“着实”要读准字音zhuo。联系上下文理解“寒暄”的意思等。生读完一遍词语后,师再随意指名读。) 师:认识了生字词。就可以顺利地读课文了。谁想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指名读课文。)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东汉时代,青年人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他父亲的朋友薛勤告诫他:连一问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三、精读课文,深层感悟 师:概括得好。那么这篇课文中的两个人物都是怎样看待“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 生:陈蕃认为男子汉大丈夫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愿意去干打扫房间的小事。而薛勤却认为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师:看来,同样是“扫一室”这件事两个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我们先来看看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就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认为了。快速找出课文哪一段有介绍。 生:第1段。 (指名读第1自然段,同时课件出示: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师:谁想说说陈蕃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个志存高远、喜好读书、生活懒散的人。(课件相应词语变色。) 师:什么叫“志存高远”? 生:就是有很远大的志向。 师:那么“懒散”又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懒惰、散漫的意思。 师:人志向远大、喜好读书是好事,而生活懒散却不是好习惯。在一句话中前半句和后半句的意思或观点等正好相反时。中间就用“但”字连接。大家读一读,再体会一下。(生齐读句子: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 师:在这句话里,如果把“但”字去掉,还有哪些词可以替代它呢? 生:可以换成“可”字。 生:可以换成“可是”。 生:可以换成“而”。(生每换一个词,师都让其放到句子里读一读,看是否通顺,同时体会转折的意思。) 师:课文中从哪里能具体地看出陈蕃的“志存高远”、“喜好读书”和“生活懒散”呢?能自己找找吗?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生画句子,师巡视。) 1.阅读课文。感受陈蕃的“生活懒散”。 师:哪些句子是说陈蕃生活懒散的? 生:我画的是——屋子里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师: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感受? 生:陈蕃的书房也太脏了,而且还很乱。 师:这一段主要介绍了陈蕃书房的脏和乱,那么把这段话改成这样好不好。(出示句子:屋子里很乱,桌子上有书和杂物,上面有灰尘;地上有垃圾,墙壁上有蜘蛛网,屋里肮脏,空气污浊。) 生:这样写不好。虽然也在说屋子的脏乱,但是写得不具体。 生:这样写让人看不出到底哪脏,哪乱了。 生:原文中说“桌子上满是灰尘”,—个“满”字可见灰尘之多。可是改后,就不能表现出灰尘多了。 生:还有,地上有垃圾,表现不出垃圾到底有多少;墙壁上有蜘蛛网,是多是少,也不明确。所以还是原文好。 师:说得好。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把书房的脏乱写具体的呢?首先,先写对这间屋子的总体印象是—— 生: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 师:(小结。)这段话有条理、有顺序、形象具体地表现出书房的脏乱,从而突出陈蕃生活的懒散。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作者这种写作方法。 师:现在我再请一名同学读读这段话,要表现出书房的脏乱来。(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 2.阅读课文,感受陈蕃的“志存高远”。 师:这么懒散的生活习惯可大大出乎薛勤的意外,所以文中说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有哪些句子是说陈蕃志存高远的? 生:我画的是一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出示相应文字课件。) 师:这一段你读懂什么了? 生:陈蕃只是一心想成就大事业,不愿意做打扫屋子这样的小事。 师:陈蕃一心想成就大事业,对打扫屋子这样的小事不屑一顾。他认为即使不清扫屋子也不妨碍他日后干大事。所以我们在读陈蕃的话时要带着怎样的语气读呢? 生:要带着满不在乎的语气读。 师:好。那你们谁愿意试一试? (指名读。第一名学生读得不到位,师做了范读,然后请想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3.阅读课文,感受陈蕃的“喜好读书”。 师:哪些句子是说陈蕃喜欢读书的? 生:我画的是——陈蕃见客人到来,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从这句话能看出在薛勤到来之前陈蕃就在书房看书,他的书房都那么乱了,他还能呆得下去,说明他很爱读书。 生:老师,我还从一个地方能看得出来。第3段说,他的书房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也能看出他每天在书房呆的时间很长,有可能边吃东西边看书,所以也能看出他喜好读书。 师:这么喜好读书的人,又有如此远大的志向。可以说是一个人才啊!可是生活上他却很懒散,让薛勤看到后感到他的做法很不妥当,那么薛勤又是怎么想,怎么说的呢? (指名读第5自然段。) 师:薛勤的观点是—— 生: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师:如果这句话意思不变,还可以这样说——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不能去扫天下的。 师:你觉得这两个句子哪个表达得更好,为什么? 生:我认为原句好,因为它语气表达的强烈。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我们再读读原句,体会一下这种强烈的语气。(生齐读。) 师:这里还有一个问句,你能意思不变,也换一种说法吗? (出示句子: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生: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是不能做成大事的。 师:看来薛勤在心里暗暗佩服陈蕃的同时,也看到了他的不足。薛勤不愿看到自己朋友的孩子空有大志,而日后一事无成,所以才语重心长地劝陈蕃。那我们就再读读他俩之间的对话好吗? 生:好! 师:男同学读第4自然段,女同学读第5自然段。 (生分段朗读。) 四、联系生活,明白寓意 师:听了薛勤的一番话,陈蕃会有改变吗? 生:他会有改变的。因为文中说,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薛勤的话很有道理。既然是有道理的话,他一定会听的。 师:他会怎么做呢? 生:他会立刻收拾自己的书房。 生:今后他也会做一些生活上的小事。 生:他会从小事做起。因为在干好小事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能力,锻炼了意志,养成一种做事认真的好习惯,这样将来才能做好大事。 师: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让我们把赞许的掌声送给他,好吗? (生鼓掌。) 师:陈蕃听了薛勤的劝告后成就自己的大事业了吗?(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我们来看一个小资料。(出示介绍陈蕃的资料,师读:陈蕃,东汉时期著名政治家,曾担任过太守、太尉、太傅等职。从政数十年,为官清正廉洁,刚正不阿[e],被世人所称赞。) 师:看来,陈蕃真的成就了他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如果当初他不做身边的平凡小事,就难以成就日后的大事业。 五、总结课文。提升认识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课题,“扫一室”仅仅指打扫一间屋子吗? 生:是指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师:那么“扫天下”呢? 生:是指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师:课题中的两个词语都隐含另一个意思,所以加了引号。 师:刚才还有一位同学提到“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关系。是谁呀?(师指名刚才提此问题的同学来回答自己提出的这个问题。) 师:所以有一句名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课件出示句子,生齐读。) 师:最后老师再送同学们一句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生齐读。)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迈出一小步。就不能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小的河流,就不会有大江大海。 师:希望你们能用这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 评析: 刘老师的课堂教学温婉中透着灵动,洒脱中不失严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师生以文本为依托展开了一场心灵的对话,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支离破碎的讲解……有的是学生对文本和精神的重构,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本色回归。正像崔峦老师说的那样“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一、巧妙设疑,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扫一室”与“扫天下”的辩证关系正是本文的重难点。因此。课堂伊始刘老师紧紧抓住题眼。由“室”依次引出“扫一室”与“扫天下”。刘老师引领学生通过读、画、议,感受陈蕃志存高远,不屑“扫一室”的“大丈夫”思想,和薛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语重心长”。在品味咀嚼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逐步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殊含义。整节课设疑入手,释疑收尾,首尾呼应,既保持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又彰显了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和发展性。这不是简单的原点回归,而是在原点基础上的升华。学生从开课时“扫一室”与“扫天下”有什么关系?到结课时“只有做好平凡小事,才能成就轰天伟业”的思想提升,正是在主动的探究中形成和发展的。 二、加强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点在刘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随处可见。亮点一,“但”字的换词处理。刘老师先让学生明确句意的转折,接着“可是、但是、而”等词语的替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陈蕃“志存高远”的优点和“生活懒散”的缺点之间的矛盾,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使主人公陈蕃的形象进一步丰满,为下文深入理解他不屑“扫一室”的性格特点打下伏笔。亮点二,句群的比较。在学习第三段时刘老师去掉“满是、到处、不少”等修饰成分,让学生与原文对比哪种写法更好?在比较中学生感受作者的用词精当,领悟把内容写具体的科学方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机结合。亮点三,反问句的训练,体现层次性。刘老师通过“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和“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不能去扫天下的”的句式对比,让学生体会语气的强弱,领悟反问句的特点与作用。紧接着教师又出示另一反问句,由学生转成陈述句,自然是水道渠成。亮点四,朗读训练,扎实有效。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 “读中理解,读中感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刘老师紧紧抓住“满不在乎、理直气壮、得意”等词语,通过品读、范读、悟读、有表情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体悟陈蕃不愿做小事的糊涂思想和胸怀大志的自命清高。学生读出了词语的色彩,读出了词语的温度,更读出了词语背后丰富的意蕴。整节课语言与精神同生共构,相得益彰

“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让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 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 能用数对表示位置, 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前准备】书签数张。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激趣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玩一个游戏。但是, 玩之前要先来确认一下你们的位置。从我的左边数起:竖着看, 这是第一组、第二组……横着看, 从前往后数, 这是第一排、第二排……现在开始玩游戏啦!游戏名称叫“听口令做动作”。请第1组的同学站起来!请第3组的同学挥挥手!请第6组的同学鼓掌!请第2排的同学说“0K”!请第4排的同学起立!请第5、6排的同学一起喊“耶!”

师:你们的反应还挺快的嘛!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见面礼, 它在哪儿呢?礼物藏在第3组第2排。 (生一起找到了礼物)

师:你们刚才是怎样找到这个礼物的?

生:先找到第3组, 然后再找到第2排, 它们的交叉点就是了。

二、尝试探索

1. 自主探索, 确定位置的表示方法。

电脑出示笑笑班级做操图, 介绍列和行。

师:竖着看, 从左往右数起, 这是第1列……横着看, 从下往上数, 这是第1行……

师:笑笑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板书:第4列第3行) 。谁能把她找出来?

师:那你告诉大家, 你是怎么找到她的?

生1:我先找到第4列, 再这样往上数到第3个就是了。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2:老师, 我有不同的方法。我是先找到第4列, 再找到第3行, 两个相交叉的点就是笑笑了。

师:哦, 你们的方法真好!我们用第4列第3行来表示笑笑的位置, 有没有比这种写法更简洁的呢?把它写出来吧。

师:你们想到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表示第4列第3行, 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 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4和3。

师:总结得真好!你们保留了4和3, 这说明这两个数都非常重要, 缺一不可。那有没有一种统一的固定的方法来表示呢?数学家们经过长期的研究, 想到了用数对来表示第4列第3行! (板书:数对) (师示范数对的写法和读法) 数对中这个4和3分别表示什么?

生:4表示第4列, 3表示第3行。 (板书:列, 行)

师:在写数对时要让列在前, 行在后!

师:笑笑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4, 3) 。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用数对确定位置。

2. 引出方格纸, 尝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如果我们把每一位同学看成一个小点, 把他们放入方格纸中, 笑笑的位置在第4列第3行, 就在这个位置上。小强在这个位置上, 你能用数对表示他的位置吗?试着写一写。

师:小强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

生1: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1, 5) 。 (板书: (1, 5) )

师:还有不一样的写法吗?

生2:有, 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5, 1) 。 (板书: (5, 1) )

师: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生3:第一种是对的, 因为小强的位置在第1列第5行, 所以用数对表示应该是 (1, 5) 。因为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在第几列, 第二个数表示在第几行。

师:淘气的位置如果也用数对表示的话, 应该是 (5, 2) 。你知道他在哪儿吗?

生4:他在第5列第2行。因为这个数对中的5表示第5列, 2表示第2行。

师: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 真棒!

师:从刚才的活动中, 可见你们非常聪明。这是淘气有一次下棋时棋子移动的位置。你能用数对来表示棋子走过的每一个位置吗?

师:你们写得好快呀!谁来把你写的数对告诉大家?

师:看着你们写的这些数对, 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看谁的发现多?

生1:我发现了每个数对中都有6, 它们表示的意思不一样。横着的数对中的6表示第6行, 竖着的数对中的6表示第6列。

师:那这个数对中, 有两个6,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2:这是因为它在第6列第6行, 所以用数对 (6, 6) 来表示。这个数对中第一个6表示第6列, 第二个数表示第6行, 它们表示的意思不一样。

师:你们太厉害了, 不仅观察能力强, 而且还掌握了数对中列在前行在后。

师: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

生4:我还发现 (3, 6) 、 (6, 3) 这两个数对, 虽然它们都有3和6, 但它们在数对中的前后位置不一样, 就表示了不同的位置。

师:的确, 数对中两个数是不能随便换位置的。

3. 回归学生的实际座位, 巩固对数对的应用。

师:站在我这里看你们, 既有纵向的组也有横向的排, 所以你们每一个人的位置都能用数对来表示。比如, 他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3, 2) , 你们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

师:我们现在又要来玩游戏啦!看谁反应快!我用数对叫人!如果叫的是你就请快速站起来, 其他同学作出判断, 如果对了就喊“耶”, 如果错了就喊“x”。

师:同学们已经能熟练地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了, 那你能用数对表示你好朋友的位置吗?

师:再来一个接龙游戏, 被叫到的同学站起来后就迅速地用数对叫下一个同学, 明白吗?

师:你们可真厉害呀!那么, 谁能用数对把整一组的人叫站起来?

(小结提升)

师:这节课, 通过游戏, 我们一起掌握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数对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 如在地图上确定一个城市的位置, 会用纬度和经度来表示。人们有时也会用两个角度确定海上航行船只的位置。这些知识, 等同学们下课后再去研究。

【评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纵观邓老师的这节“确定位置”的教学, 充分体现了课堂有效性的四个方面——

一是游戏为主, 激发兴趣。“确定位置”是以游戏为主线贯穿整节课, 从引入的寻找礼物“听口令做动作”, 到探索新知的“寻人”游戏, 最后巩固应用的“看谁反应快”, 让学生置身于游戏中, 去探索研究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教学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从学生的心理需求, 让学生在老师设置的各种情境和活动中畅游, 感受学习数学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 学生爱学愿学, 体现了课堂有效性的一个方面:数学兴趣的激发。

二是扎实教学, 掌握知识。这一节课的知识点不多, 就是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 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邓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简化“第4列第3行”, 在不同的方法中寻找统一的固定的方法来表示, 从而自然地引出数对, 并教学数对的写法、读法和意义。在这一环节, 邓老师没有匆匆而过, 而是放慢速度, 引领着孩子们充分地去认识数对, 保证了让全班孩子都能掌握。在认识数对后, 又让学生试着用数对去表示小强的位置, 反过来出数对让学生根据数对去找出淘气。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下, 学生已经能较熟练地运用数对了, 但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对中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的理解, 又加了一个淘气下棋时棋子移动的位置的环节, 先用数对表示, 再去观察发现。通过这一系列的练习, 学生有效牢固地掌握了新知识。这样扎实有效的课堂才是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三是听说写读, 培养能力。有效的课堂更重要在于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交流合作的能力、认真倾听的习惯、完整表达等。从一开始的寻找礼物, 就让学生说出方法, 初步训练学生说数学;到找笑笑这一环节, 让学生到讲台上说找的方法:我先找到第4列, 再找到第3行, 第4列和第3行的交叉点就是笑笑了。这样完整的叙述, 邓老师没有轻易带过, 而是让另一个学生再来重复一次, 起到强化的作用。对于新知识的表述, 邓老师在此先作标准的示范:如“笑笑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4, 3) ”, 先请两位认真听的学生说, 再让全班小声地说。在用数对表示出小强的位置后, 为了让学生能完整地表达出“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1, 5) , 1表示第1列, 5表示第5行”, 邓老师先引导学生: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什么, 1表示什么, 5表示什么, 再让个别学生说、小组内比赛着说, 这是在更进一步训练学生“说数学”。在老师的激励下, 学生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强, 说得越来越好;到后面发现规律的环节中, 先让孩子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这是给每一个孩子表达的机会, 再让个别学生代表发言。学生不仅有很多的发现, 而且还能很好地说出理由。本节课到这里, 已经能感受到孩子会“说数学”了, 敢大胆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之一:自信, 有成就感!邓老师还给了学生很多写数对的机会, 在写时就在思考, 也在写中发现问题, 及时做纠正。倾听是指不但要听老师说, 更要听同学说, 当别人说的不对时可以反驳, 说的不完整时可以补充。在邓老师的课堂中经常会听到:谁同意他的想法?谁听清楚了?谁听明白了?请你再来说一次!你真是一个认真倾听的孩子!用这些语言来训练学生学会倾听。这些细节的处理得当有效, 让学生学得扎实。

四是拓展延伸, 提升思维。语言是思维的体现。在本节课中, 学生表述完整流畅, 思维灵活, 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和邓老师调动课堂的能力有很大关系。邓老师充满激情, 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 既有动的游戏参与, 又有静的思考书写, 还有和周围同学的交流, 在讨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使得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打电话》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8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综合应用《打电话》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场演示,理解打电话中隐含的数学规律,理解优化思想的实际意义。

2.通过画图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整理,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规律倍增的惊人速度,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明确规律的实际意义

师(握着班长的手):现在老师有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你,愿意帮忙吗?

(班长点点头。)

师:假如今天同学们放假在家,老师想叫你通知全班同学明天到校上一节公开课,你会怎样做呢?

班长:打电话、发信息

其他同学补充:QQ留言、发电子邮件、直接去他家……

师: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哪种形式更直接,而又能确保得到消息呢?

学生齐答:打电话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打电话”中的奥秘吧!(板书:打电话)

(评:用简短的谈话导入课题,又不失突出本课重点。)

二、现场演示——理解方案的最佳形式

1.三种形式

①逐一行动——费时;

②分组行动——节时;

③全员行动——最优。

2.现场演示

师:为了使大家更明白刚才那位同学的建议,下面我们现场演示一下。用走过去把他拉起来的形式作为通知到了一个人,假如通知一个人需一分钟,看通知到我们全班同学共需几分钟?(边演示边提示:一分钟后有几人知道消息?下一分钟可以通知到几人?两分钟后……)

3.演示后让学生说感受

师:你对刚才的演示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样很容易造成混乱。不知哪些同学打了,哪些没有打,很容易造成重打或漏打。

师:那怎么办呢?

生:必须提前编号,让知道消息的人明白下一个打给谁,这样有个顺序,才不至于重打漏打。

师:说得非常好,做什么事都要有个周密的计划,才能使我们做事的效率高。

(评:用学生身边的素材,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经历信息传递的过程,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分组肯定比逐一通知节省时间,要想用时最少,不能单凭班长一个人或组长几个人,必须全员行动,才能做到用时最少,方案最优。为了达到目的,必须做到有计划,提前编号,才不至于重打漏打。)

三、归纳整理——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

1.整理归纳

(课件显示整理归纳过程。)

师:为了更好地寻找到打电话中的奥秘,我们一起把刚才的谈话整理一下吧!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更好呢?

生1:画图法

生2:列表法

……

师:我们就用画图法吧!这可是研究数学问题最好的一种方法哟!

展示课件

2.寻找规律

师:透过表面看实质,你能从这组数据中找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吗?

(同学们前后、左右组合,讨论交流。)

生1:每分钟通知到的人,后一分钟总是前一分钟的两倍。也就是第几分钟通知到的人数是前一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总和。

生2:一共通知到的人,就是前几分钟通知到人数的和。

……

3.猜想验证

师:那么5分钟知道消息的人数就是几个2相乘的积呢?6分钟呢?7分钟呢?……拿出草稿纸算一算,看看结果是多少?

师:请同学们再大胆猜想一下20分钟能通知多少人?30分钟呢?

220=104 8576 230=10 7374 1824

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生1:这种增长速度可真是快呀!

生2:简直不可思议。

……

(评:探索这个最优方案中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我首先以现场演示做铺垫,然后通过画图表的形式发现规律,最后再验证这个规律的存在,让学生学习到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在以前已经接触过找规律这个知识点,并且也有了找规律的一些技能,因此,他们很容易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表格中所蕴藏的数学规律。)

四、联系生活——感受规律的无穷魅力

1.数学家的言论

我们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把这种成倍增长的现象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2.说说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倍增现象,你能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说一说吗?

学生1:植物的生长

学生2:动物的繁殖

……

师:还有病毒的传染、流言的传播……这些倍增现象有利也有弊,只要你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充分的利用它,让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限精彩。

(评:让学生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其它事物中具有的相同规律,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五、解决问题——体会规律的运用价值

下面老师就遇到个问题,同学们能利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解决它吗?

1.有一棵奇妙的树,原来只有1个树枝,第一年长出1个树枝,第二年每个树枝分别长出1个新枝,第三年每个树枝又都分别长出1个新枝,照这样计算,第五年这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树枝?

(评: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全课小结——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师:不知不觉,我们就要下课了,一节课我们都围绕打电话来探究,你找到其中的数学奥秘吗?

生1:我感受到了数学真神奇。

生2:打电话可以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速度最快。

……

师:你们知道世界第九大奇迹是什么吗?

那就是同学们这节课中的出色表现。

下课!

总评:传统的教学方案是运用书中的例题,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画图分析等方法,找出用时最少的方案。而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的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侧重于对倍增规律的探究和规律在现实中的意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景——现场演示——归纳整理——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小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分组肯定比逐一通知节省时间,大家一起行动的用时最少,特别是通过现场演示后,更能理解——只有得到通知的,人人都不空闲,一起行动起来,方案才能达到最优。

整个教学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感悟,在逻辑推理中寻找规律;在联系实际中得到升华;在回忆中消化吸收。

《在动物园里》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9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 要落实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对教材的把握和运用。要根据学生情感需 求,或大胆取舍,或精选段落„„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 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的学习。启迪学生读书时 做到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入情入境。

2、语文课求“活”,要靠深厚的人文内涵去吸引和感染学生。教 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去进行自我体验,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情趣盎然的精神家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本文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精品读物。教师更是紧扣文章最精彩之处——老天鹅奋不顾身破冰这一惊心动魄的特写镜头,师生共同倾注感情,品味关键词句。通过动作演示,观察画面,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心感受,细心体会,大胆想象,学生深深地被老天鹅的壮举所感动,一字、一词、一句,品读文字,读中生情,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中,感染了心灵,陶冶了情操,突显了个性。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教师并没有否认学生的看法,只要学生不反党,不违法,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评价,还可以在评价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这堂课就是最好的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了游戏、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在学习词语时,对于能基本掌握字音的学生,他们能选择读一读词语;对于字音掌握较好的学生,他们能选择教读词语,全班在跟读时又对词语得以巩固;对于课前查过词典或知识丰富的孩子,他们能选择告诉大家某个词语的意思,加深大家对词语的理解。而对于善于质疑,都某个词语不理解的孩子,他们又能有提问和选择伙伴解答的机会。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照顾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家在主动地学习、互助中自然地掌握了本课词语,学习效果非常不错。

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 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人教版第四册《春雨》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评析:“语文课标”中指出: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本片断做了这方面的探索。

1、联系生活,引发创造。在新课导入中,有题而发,引发回忆生活,想象创造画面,以叙谈对春雨的感受,使学生凭借生活积累,对春雨有个整体的认识。为课文阅读奠定基础。

2、借助想象,创造形象。在教学中,请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想象出春雨的声音和形象,深切感受春雨的美和语言的美,达到语言内容,语言形象,语言情感的有机融合。

3、引导模仿,创造情境。在教学中,抓住春雨给景物带来的变化,出示句式,让学生模仿说句,想象情景,这既引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又进行了句子的练习,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语言的形象内容。

4、合理延伸,挖掘形象。教学中用“联想提问”的方式引导延伸内容,诱导说话,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形象的创造力和语言的感受力。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评析:低年级阅读课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渲染,创设情境,指导学生阅读,通过大量的朗读指导,使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进而达到乐读、会读、读好的目的。并通过有趣的人物对话及情节的表演,体会、理解文中的意思,使学生在有趣的朗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含义。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练习说话,同时培养学生自信、自主等个性品质,以及培养学生形成个人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品味。

开放课堂

自主发展

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坐井观天》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评析:

《语丈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这一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突出表现为开放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1.本片断开放了教学内容。以教材为载体,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开放了教学的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自由 读对话,做实验,看动画,述情景,说感悟,并且创造性表演了《坐井观天》,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致力与“学”,服务于“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地把教材划为若干问题的层次,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获取“真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

2、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一)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丑小鸭》教学片段

3、教学反思

这种读后评价,可以看得出学生对读书有了严格的要求,很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水平,是一种自我提高的表现。看来有好的评价可以把书读得更好。课堂上的生机勃勃,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学习态度积极,情感丰富,表现力强,不能不说这是一节好课。也由此可见,课堂不能没有评价,评价在课堂升华,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既丰富了学生语言,又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引动学生潜在机智,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吐内心的真情,把课堂演变成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课堂达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

评析:

1、采用了词语突破法,引导学生自悟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抓住重点词有的放矢地引导自悟,屏弃了繁琐的分析。注重抓重点词句,整体感悟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自感自悟,这种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2、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体验。本教学设计强调了学生自主阅读实践。通过词语突破法,让学生自主的读和悟,不仅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且使他们较好地体验了课文的深刻思想含义。

3、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如,你见到故事中的角色会说些什么?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新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所以抓住一切机会激发阅读兴趣,将课外活动经常化,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太阳是大家的》的教学片

3、教学反思

读中有评,评中有读,读评结合,相得益彰,从学生实事求的自我评价中看,既没有千人一面的简单描述,也没有大同小异的机械模仿,而是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逐渐找到感觉,通过对比评价,学生提高了阅读效果。对于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梳理、自我认识,从而能达到自悟、自醒,自明,自励,自信、自我提高这种行为方式,在学习中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例如学生说读到“朵朵”、和“红彤彤””时,所谈出来的感受只有在师生互动的评价中才能揭示出来,才能进入文本找到感觉。自由地调动自己心中的语言储备,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大胆地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认识,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亲近学生,贴近学生心灵深处,无疑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评价就是一项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学生真情体验和独到的思维。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2》的教学过程。【个人反思】

这是一节普普通通的识字课,但它真实、朴实而又扎实。我想,好的识字教学形式以识字为重点,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字词与事物之间的这样和那样的联系,从而对字词所指代的事物展开深层次的认识活动,在逐步深入的认识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变单调的读,重复的写,机械的记为有情有趣的看,有滋有味的想,有感有触的实践,有声有色的渲染,变浅层次的识字活动为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的识字活动成为极快乐极有趣的事,很多学生的识字都是由乐趣转化为习惯。反思这节识字课,学生之所以学得轻松,学得有趣,我认为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境中识字

生字的教学一直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课时的识字主要通过看图学词、随文识字、摘苹果,读儿歌等形式,为学生识字提供语境,强调了复现中识记。如将学生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词语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课始,让学生先学习;然后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下的读课文,强化定位的复现识记;通过生字离家、生字搬家等不同形式的认读复现识记,使学生在多识的复现中较轻松地完成了识记生字的任务。

二、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对课文几乎没进行什么分析,而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的读,自主的读,在读中求知,读中感悟。这节课我只向学生提出了一个导向性问题“小朋友读了这么多遍课文,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呀?”,诱发了学生探究的动机,使学生进入了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精彩从学生的口中答出,对话在现场生成,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三、给予学生人文的关怀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兴起以后,教师所要做好的关键在于尽力维持学生的这种兴趣,精心地呵护这种兴趣。他就像个易碎的瓷娃娃,你的一个不当的眼神,一个不重的呵斥,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会使学生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兴趣,顷刻间荡然无存,以后要再找回就不容易了。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孩子的发展、孩子的个性、孩子的尊严,教师仅仅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这节课,我始终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鼓励的言辞,温和的表情、友善的微笑、宽容的态度,富有人情味儿的评价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学生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非常轻松。同时我选择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也考虑课堂的动静变化处理,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摘一摘等多种方式交替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

当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机智,临场应变能力及对教学节奏的把握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说:这节课,当学生上台摘苹果时,把字读错了,我却没有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纠错。我想,多给自己尝试的机会,多给学生创造的机会,新课程底下是一片湛蓝的天空。另外,我想,要让学生在一节课中有发展,教师先要读好每一句话,写好每一个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 《桥》的设计过程 【个人反思】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读充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带着哭腔把感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她们的情绪迅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这节课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同时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的思想已不如期望得那么纯净、天真,但他们的心还是柔软的,内心的情感仍然是真诚的,只是暂时蒙上了一点儿灰尘,需要我们稍加拭擦。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文中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品读第二段:“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善于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捕捉到了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化语言、发展语言的“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获取新知,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一、情感诱发兴趣,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

课文不是简单枯燥的学习工具,而是富有生命感染力的生动材料。如何让教材具有鲜活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力,办法之一是进入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之中,与作者融为一体。

作为教师,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在本案例中,我主动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意识,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当学生提出了写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用“五光十色”,而不用“五颜六色”时,我没有忙于代答,直接告知结果;也没让其余同学代替。而是给予了积极评价,通过真诚地赞扬,使学生有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乐于提问,并且及时地捕捉到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字“光”与“色”。从学生易于混淆的两个词中,敏锐地捕捉字意变化。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闭目想象,“五光十色”的情景,让学生享受到生成新知的乐趣。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能带来成功的喜悦,会成为他再问、再创造的动力;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能激发群体思维,形成灿烂的理想景观。

二、反复诵读,品出文中用词的精妙。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静态的概括的描写,其后补充具体的颜色,并写成动态。“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这样“五光十色”就具体形象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用词之精妙,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用“五颜六色”替代“五光十色”来让学生品悟两词之差异。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现生活中的哪些景物可以用“五光十色”来描述,从而达到了知识的外延,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巧用多媒体再现文中情景。

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与教学改革创新有着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多媒体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学生平时对“五颜六色”一词比较熟悉,使用的频率也高些,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五光十色”与“五颜六色”两词的区别,我在课堂上巧用多媒体呈现西沙群岛“五光十色”的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感受“五光十色”一词用在此处之贴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五光十色”一词不仅表现西沙群岛海水的色彩美,还表现出一种海水的动态美,这正是辽阔的大海的独特之美。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雪中送炭,如锦上添花,能变枯燥为生动,化复杂为简明,化抽象为形象,明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效果。

同一篇课文,同样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教给学生,效果截然不同。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启发思维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主动的获取知识,享受到生成新知的喜悦,这也是我们今天新课改要达到的目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教学过程。

(一)教材简析:《老人与海鸥》一课讲述了老人生前像对待儿女一样关爱海鸥;老人去世后,富有灵性的海鸥又如同儿女一样面对老人的遗像为老人送行的感人故事。文中描绘了两幅老人与海鸥相处时温馨和谐的画面,又描绘了三幅海鸥为老人送行的悲壮感人情景。使人读后既感到一种特殊的幸福与温馨,同时又给人留下一份心灵的悲伤与震撼,引发读者的深深思考。

【个人反思】

目前小学语文课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现象仍不少见。本课教学在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老师尽力将课文讲清、讲透、讲明白,学生的任务是坐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听。这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一旦离开了教师的“讲”,他们仍然无法将文章读懂。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应在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懂,读活,使学生不但在离开了老师的“讲”以后也能读书,而且会读书,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给学生不仅“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

二、“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巧妙的点拨,睿智的启发,风趣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柳暗花明时能够及时出现又一村。本节课教师在学生发言时,及时进行肯定、鼓励。如学生在发言中恰当地用上“心急如焚”一词,教师及时进行肯定评价:“我也认为‘心急如焚’用得很好。我们读书不仅要从文章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还要知道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这样我们才真正将课文读通、读懂了。”课堂上教师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但使学生获得了赞美的愉悦,同时也为学生指出了阅读的方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一定会感到阅读的乐趣,就一定会喜欢阅读。”

三、时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一直没有走出“教课文”的怪圈,要深入推进课改工作,教师必须变“教课文”为“教阅读”。因为“教阅读”,可以促使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走出由教师预设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误区,使语文阅读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定教,把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由过去的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转移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学生不但能解决问题,更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但读懂文章,更主要的是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独立阅读其他文章,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四、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还不够,还要进行扎实的“写”的训练,使学生既能赏析美文,更能创作美文。本节课教师安排学生有较大选择余地的进行想象续写练习。这种写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一节好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标准: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可见“写”和“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写的练习,还有助于治疗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讲风、问风盛行的通病,对教师课堂上过多的“讲”和过繁的“问”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恰当、巧妙、及时的练习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入学习,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目标,以形式多样的训练为主要手段,这样的语文课堂教与学才具有有效性,才能达到高效的目的。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个人反思]

《四个太阳》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阅读课文,作者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画出四个不同颜色的太阳。从课文里,我们能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心愿。课文简析明了,语言简洁生动而充满童真,每个自然段结构相近,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惬意,琅琅上口,很适合背诵。因此,此次教学竞赛活动中,我选择了这篇课文和孩子们共赴四季之约。

一、落实字词的教学。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认字学词,积累语言。识字教学相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不采用一定的方法,那么新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的识字量1600——1800个就只会成为一句空话。《四个太阳》这篇课文里有13个生字需要认识,有6个生字需要书写。识字量很大,如果不采取一些方法的话,那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节课中,我先请学生自己练习读,并请小老师带读,并相互给出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 “摘苹果”的游戏来让学生巩固识字,并交流记字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发现识记的方法。之后再通过 “开火车”的游戏来检查识字效果,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边玩边学,边学边记。识记效果应该来说是不错的。

二、多种方式指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设计中我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借助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去进行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并根据文本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放手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由学生自己决定精读部分。在学生阅读对话过程中,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从而把文本引入深层次的理解、感悟,以及语文的基本训练。从表面上看,是采取了“分割板块式”的阅读,实质强调了板块之间的联系,最后化零为整。事实证明,这样的阅读比教师牵着鼻子一读到底要有效得多。

三、重视文本与生活、与自然、与内心情感的联系。

很多老师在讲公开课时往往不愿意选择低年级语文课,因为低年级课文往往浅显易懂,不像高年级阅读课那样能够做深入剖析,充分展示教师的功底。不讲解课文,只是讲解生字,听者会觉得索然无味。讲得过多过深,又拔高了要求,不符合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色。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件的展示,来体会词语意思,由文生形,由文及画,结合情境理解“冻僵”、“清凉”,感受多彩的春天,让学生扮演落叶宝宝向大家发出邀请,理解什么是“邀请”。进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可贵的沉默》是一篇阅读课文,[个人反思]

通过《可贵的沉默》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实现了朗读、理解课文、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有适时的引导和评价,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来理解课文。阅读的教学过程,我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时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组织互动学习的方式,我建立了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以关注学生为核心,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质疑、解惑,让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二、注重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性。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内涵,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想和修养。

我觉得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当然也存在许多的不足,因此我觉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片段

一、精心构筑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拼音的兴趣。

师:导语谈话激趣(出示小木屋画面)你瞧,哥哥和弟弟家来了很多客人,他们是拼音家族中的成员和一些音节,不知大家还认识吗?让我们来向他们问声好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做客)在情境中把本课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学生在做客的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复习巩固。我是这样安排的:哥哥、弟弟家来了许多客人,通过认识客人来复习声母、韵母和上节课学的ɡ、k、h的两拼音。接着以主人用水果招待客人来引出新课教学三拼音ɡuā。然后哥弟俩带大家到果园摘苹果来进行游戏“摘苹果”进入三拼音巩固环节。最后大家一起猜谜语,来学习儿歌中的2个生字。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这个情境中,进行说话、拼读、认字。通过情境把拼音课的枯燥乏味转变为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性,从而提高了拼音教学的效率。

片断描述、结合各种游戏活动,享受拼音的乐趣。

上一篇:霸王花经典寓言故事下一篇:化学《碱金属元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