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精选8篇)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篇1

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贵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在贵州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本文以贵州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 贵州省西南地区 喀斯特地貌 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 开发 保护

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贵州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贵州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内外。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

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

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万峰林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

贵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红崖天书 原名“红岩碑”,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晒甲山上。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蕴藏着无穷怪异,这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红色岩壁上那些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

(六)、何应钦故居

兴义城南的泥凼镇是已故国民政府行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乡。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房屋原是普通民居,是1874年何应钦之父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标准三合院建筑。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二、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对外交流与招商引资等。喀斯特地貌区大多以丘陵和高原地形为主,交通不便捷,商业不发达,经济较落后。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许多领域,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完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各行各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工作。喀斯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少,要开发旅游资源,必然要先搞好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网络通信、旅店宾馆、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足够基础设施的旅游业地,其发展是滞后的,不协调的,不持续的。

(二)、促进相关产业的兴起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的基础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运输三大部门去实施,但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除这些之外,必然要涉及到金融业、建筑业、环保产业、食品工业、农副产业以及饰品加工、美术工艺、文化体育等行业。游客的这些需求,必然刺激相关产业的兴起、调整和发展,而这些产业发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由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千差万别,除了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外,还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是名副其实的“窗口”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给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信息,对于大力开发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宣传喀斯特地区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塑造多彩贵州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能更好、更快地让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了解贵州,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

(四)、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好路径

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地区旅游业肩负的重要使命。贵 州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而开发旅游资源正好架起了“发展旅游业”和“扶贫”之间的桥梁。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范围广、层次多,在喀斯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的涌入,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步增长。

(五)、有利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易恢复,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直接且显著,故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极其艰巨。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是独具特色和不可复制的,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然而,旅游业又是一项对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依存程度都很高的产业,无论哪个游客,都希望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好,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保存得最完整。喀斯特地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在各方位做好保护。精心、科学管理的旅游业,不仅能不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不损耗自然和人文资源,还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

自国家旅游局2006年提出“2006中国乡村游”的旅游宣传主题以来,我国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口号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这给欠开发的喀斯特乡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喀斯特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将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和卫星电视建设,农田水利和电网通信设施建设,治理乡村社区环境等。乡村旅游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饰品、特产等,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特产、工艺品的附加值。这些都将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促使其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贵州省西南地区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的优势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业因为交通、资金等限制因素,一直以来,都很难有效开发和利用,但近几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发展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效。在解决了部分限制因素和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之后,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也逐步形成一定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

贵州省西南部,位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三省之间交通网的中心部分,故交通比较集中、便捷。如有贵昆线(贵阳——昆明)、南昆线(南宁——昆明)两条全国主要铁路枢纽;有汕(头)昆(明)高速、贵(阳)黄(果树)高速、毕(节)水(城)兴(义)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地处云贵高原,且位于中纬度地区,使贵州西南部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气候宜人。在香港举办的“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兴义市2006年位居第15,安顺市2007位居25,都是很好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

(二)、旅游资源丰富

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资源内涵丰富,景观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开发价值高,符合现代旅游消费的市场需求。雄伟的瀑布和峰林,壮美的峡谷和山间坝子,原始的岩溶地貌,优美的森林湖泊,神秘、奇特的洞穴,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再加上古韵十足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旅游景观系统。喀斯特旅游,乡村 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旅游资源并存为贵州西南部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了贵州省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展现出了诱人的开发前景。

(三)、贵州旅游业初具规模

经过几年的不断开发,贵州的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黔中区为依托,以贵阳为中心的点面结合的辐射型旅游开放新格局。旧的旅游格局以一点两线为主体,即贵阳为中点,西线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民族风情为辅,东线则反之。现在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增加了南线,东南线,西南线等,景观资源组合更合理、更丰富。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扩大了旅游辐射面,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景观格局。新的格局将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统筹发展,有利于带动欠发展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四)、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来,贵州省明确提出,贵州的旅游业为重点培育的新的后续性支柱产业,并明确了旅游业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此,贵州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和进行招商引资,这些都将有利于喀斯特旅游的开发。同时,国家也在提倡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喀斯特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缩小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符合国家政策和发展形势。

四、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贵州西南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多年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开发利用,其旅游业才得以发展,并已经提到地方发展战略中主导产业的重要地位,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所费资源少,环境代价低,故而享有“无烟工业”的美誉。然而,由于不合理科学的开发,许多问题日渐突出,并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生态破坏

一方面,由于过度开发某些重要景点,忽视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和游客承载量,致使生态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如黄果树景区奇形怪状的树根与藤蔓,游客与之合影时,多用坐、站、睡、吊等姿势,这本来就对这些景物造成重大破坏,再加上游客过多,没有“休息”和恢复的时间,使部分树根和藤蔓松动、枯死。万峰林的草地,树木等也因游客过多、集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没有做好统筹规划,眼光短浅。在大部分的旅游地,只注重对景区范围内的保护,忽视了周围生态对景区的影响。如黄果树瀑布中上游,没有落实好“退耕还林,退牧换草”政策,存在着违禁畜牧、开荒等现象,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减少了瀑布的水流量,延长了其枯水期。

(二)、环境污染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口、车辆、工厂、建筑等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有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水体污染主要表现在工厂、饭店、宾馆等排出的污水造成对江河湖淡水的污染;大型游泳池过度耗水造成水资源的短缺;水坝建设对水文系统的干扰等。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工厂排放的煤烟;交通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建设工地造成的粉尘颗粒污染等。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正确处理的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成分,由于不合理发展旅游业,游客量过多,造成垃圾产生 量与垃圾处理能力的矛盾,导致环境下降。如垃圾箱已满,但无人清理,游客顺手把垃圾丢到垃圾箱旁,造成臭味难闻的垃圾堆。

(三)、管理不善

因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对旅游景区及资源的管理鞭长莫及,许多风景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成立多年来仍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如对钟乳石和树根乱采乱挖的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都下发过通告或通知加以禁止,收效极低。宏观上看,管理环节虽多,但管理力度小,管理难度大,尽管也有一些地方性法规出台,仍缺少立法约束,加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环境的破坏有增无减。以万峰林景区来看,破坏性建设增多,人工化严重,但目前尚不能对此做出有效管理。没有合理、统一的管理,开发无序,利用无度,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都将导致贵州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浪费、管理分散。

(四)、资金匮乏

贵州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低,物质资本积累少,投资主体单一,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后劲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贵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其西南部更是普遍存在落后的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又因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商业氛围弱,很难进行招商引资,资金严重匮乏,即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资金进行投资开发。如马岭河峡谷风景区,虽然喀斯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水、沟、谷、洞、石、名人故居等,集雄、奇、险、秀、美为一体,但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发展缓慢。

(五)、规划不合理

贵州西南地区的航空运输和高速铁路运输在整个运输业中所占比例极其小,其中,高速铁路运输为零,这就难以为中远程客源市场提供迅速、方便、舒适的交通选择。许多旅游地主干道过于狭窄,旅游交通不通畅,周边建筑显得陈旧杂乱无规划,容易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由于景区栈道、桥梁、缆车等建设数量少、规模小,景区可进入性低,这就带来了负面作用。一是中远程市场大多组团前来,又多集中于节假黄金周,这给贵州西南地区黄金周的旅游接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二是难以与区域内外其他有价值的旅游景区形成集群优势,形成向海内外推销的多条旅游热线。部分景区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人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景区的长远持续发展。

(六)、开发不平衡

开发不平衡时整个贵州旅游业的弊病,特别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更显突出。这个不平衡,既有空间上的,也有时间上的。空间上,大量的资金过多的投入在同一类景区的开发上,而导致这些处在较偏远地区的文化类景点无人问津,这是不利于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喀斯特地区的旅游景点大多围绕山水为主题,而投资商也全都扎堆投资这一类景区,这就导致了节假日黄金周期间许多景点人满为患,严重超载,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时间上,洞穴、古文化、民族风情等受季节变化影响小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数量少、规模小,导致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季节性强,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既不利于吸引大量游客,也不利于树立品牌形象,更不利于长远发展。

五、关于开发旅游资源提出的建议

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性和世纪性的话题,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提到了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景区管理,统筹、协调、平衡、综合发展,从根本上抓紧抓好贵州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确定为主导产业的贵州西南地区旅游业来说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关于开发和保护贵州西南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搞好生态治理和保护

政府发挥好自身职能,有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将生态治理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采取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搞好生态建设。贵州西南部的生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加剧,一方面是由喀斯特地貌区自身的生态脆弱性和地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另一方面主要由过度放牧、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煤矿开采等人为原因引起。针对这些人为原因,需要政府要发挥好调节、管理、监督的作用,落实好各项政策执行,监督好各项工程实施。具体地,要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遏制砍伐现象;加强对矿区、牧区的管理,明确矿区、牧区生态治理责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地区,要实施重点治理;做好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管理和监督。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区、景区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作后盾,会导致工业、商业、旅游业、餐饮业、金融业、建筑业等所有行业发展缓慢、滞后。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区要想快速发展起来,就要改善景区、城区居住、饮食、交通、通讯等条件,提升城区、景区环境质量。首先,要搞好道路建设。交通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便捷的交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要完善交通网,努力打造航空、铁路、公路、河运、管道相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突破旅游业发展“瓶颈”。此外,通信、供水、绿化、污水处理及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也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业发展,要放到建设的重点。在景区辐射范围内,要优化升级公用信息平台,强化平台的技术性能和服务功能,为全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完善的网络和信息资源环境;加强对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做好供水保障,处理好排放污水;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将公园、河畔、道路与景区、市区、郊区等相结合,协调配置,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森林体系;还要在绿化的过程中做好环境美化,增加环保投入,加强对建筑废弃物、河流污染、日常垃圾等的管理和处理。

(三)、合理利用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因此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将旅游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以国内、国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精心管理黄果树、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重要景区,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避暑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以喀斯特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为重点,突出特色,以生态旅游、古文化参观和民俗民风体验为补充。对规模大、竞争力强、有特色、信誉好、有前景的旅游企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突出贵州旅游“绿色喀斯特王国与文化千岛”的特色。合理规划线路,打造“黄果树瀑布之旅”、“马岭河漂流之旅”、“龙宫赏石之旅”、“万峰林探险之旅”、“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等特色旅游,以适应不同游客群的需要,逐步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四)、创新旅游融资渠道,开发多渠道筹资

资金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开发程度以及旅游业的高效、平衡、可持续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周期长、工程投资大的旅游业很难发展起来。投资对旅游业的作用毋庸置疑,要发展旅游业,就要先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大多是贫困山区,经济落后,社会财富少,要想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就要创新旅游融资渠道。除了把握、利用好传统的政府投入、银行贷款等融资途径外,应该积极实施市场融资和民间融资手段,增加融资渠道,加强融资力度,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服务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五)、加强区域内外合作,积极对外交流

区域旅游合作是市场化的产物,旅游业想要在竞争中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区域旅游必然走向联合协作。旅游业是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要积极与省内外的各个地区合作,如黔东南地区、黔南地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六省区等,努力推进多边合作,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扩大旅游产业的科研、学术交流,吸纳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喀斯特岩溶景观的生态特点、发育机理、观赏价值等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形成一个热爱资源、保护资源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加强喀斯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使游客了解贵州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加爱护景区的一草一木一花。还要通过对我国各类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使游客和当地居民遵守这些法规、准则,具备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此外,应尽可能地将喀斯特景观与宾馆、餐厅、商业街等设施适当隔开,尽量减少人为的污染和破坏。对石灰岩地区的石芽、石笋、钟乳石及钙华等地质资源,应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保护,严禁掠夺性开采。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加上交通快速便捷,旅游业在世界很多地区快速兴起和发展,并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世界旅游业的兴起给喀斯特山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发展起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是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当然,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粗制滥造等不正确的开发不仅不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会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宝贵资源,最终适得其反。所以,喀斯特地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完善管理、整合资源,避免“遍地开花、混乱无序”的现象出现。同时,要注重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起来,探索出符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提高景区的综合开发水平,使旅游业高效、平衡、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篇2

关键词:土壤,多样性,分离,疑似新型放线菌

随着人类对新型药物的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多,相关专家指出微生物源天然化合物对于抗炎症、抗感染,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呼吸道感染以及治疗糖尿病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并且目前主要的抗生素产生菌为放线菌[1]。放线菌源产生的抗生素占整个链霉菌53%和在非抗生素代谢产物也有45%左右[2]。放线菌隶属于革兰氏阳性细菌,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在医药工业也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产生多种活性化合物。目前广泛的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是由各种多样放线菌所产生的,如链霉素、卡那霉素、丝裂霉素以及土霉素等约占70%左右[3]。对于某些种类的放线菌还可以产生多种酶类,如淀粉酶、蛋白酶、维生素、有机酸、和纤维素酶等多种酶类。在来源于微生物的活性化合物中,来源于放线菌的活性化合物最多,它们约占总比例的50%左右[4]。此外,放线菌对有机物有着较强的降解能力,放线菌还可以应用于工程方面,如烃类发酵、甾体转化,污水处理等[[5],6]。自然界中放线菌分布非常广泛,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中其主要以菌丝、孢子状态存在。在有丰富的有机物、中性或微碱性和水含量比较低的土壤中放线菌数量较多。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更为重视从特殊生态系统放线菌分离出新的活性物质以及作为活性物质的新来源[7]。由于不同生态环境产生的放线菌能够产生独特的代谢产物,而生物多样性与放线菌代谢产物多样性密切相关,因此在对独特生态环境中的放线菌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贵州喀斯特地区属于高原前湿热气候,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由于喀斯特地貌水呈微碱性或中性,并且矿物质丰富,为微生物提供了必要的生长条件并且可能蕴藏着丰富、独特微生物和巨大的微生物多样性[8]。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中的放线菌进行研究,通过对该地区的放线菌种类进行分析与纯化得到放线菌种,并对放线菌种DNA进行提取和检测,最后研究其扩增性能,全面的揭示该地区放线菌的特性,为放线菌的利用和当地的发展提供依据。

1 喀斯特地貌土壤分析

喀斯特地貌土壤中的放线菌不同于生长在干燥、中性的环境普通放线菌,而是长期生存于湿润、高矿物质、高海拔、微碱性的环境,因此必然有其独特分子适应的机制并具备形成新颖而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潜能[9]。如果研究者重视对它的研究,不久将会发现新型的抗生素。目前由于微生物耐药日益增多并且缺乏有效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喀斯特地貌放线菌的多样性将成为获得新型的抗生素和有效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药物来源[10]。已有研究显示喀斯特地貌放线菌发酵物对人肝癌细胞能表现出较强的杀伤作用。随着对喀斯特地貌高海拔土壤放线菌研究进一步重视,将会获得种类更多的放线菌,以及丰富多样性将不断地被揭示。

2 材料与分离方法

2.1 土壤样品

用于分离的放线菌土壤样品均来自于贵州兴义坡岗州级自然保护区(海拔:759~158 m,植被以次生林和灌木林为主,植被覆盖率87.9%、土壤类型:红壤和黄壤为主)、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海拔:1 982~2 180 m,土壤类型:黄棕壤和沼泽土)、毕节赫章韭菜坪自然保护区(海拔:2 308~2 930 m,植被以草本和灌木为主,土壤类型:黄壤为主)、贵阳青岩油杉自然保护区(海拔:506~1 056 m,植被有草本、灌木和乔木,土壤类型:黄壤为主)。

采集时间为2014年5月19~23日上午10:00~12:00点和2015年5月25~29日早晨9:00~11:00点,来分别采集土壤样品。样品为在高海拔自然保护区随机采集,样品深度大约在15~20 cm之间,同一地区两处样品相距200 m以上。

2.2 仪器与试剂

仪器:微波炉、电磁炉、干燥箱、100 m L量筒、培养皿、2 m L移液管、标签纸、小玻璃珠、电泳仪、Applied Biosystems PCR、震荡仪、高压灭菌锅、离心机、恒温水浴箱。

试剂:异戊醇、可溶性淀粉、琼脂、水、乙醇、氯仿、KNO3、K2HPO4·3H2O、Na Cl、Fe SO4·7H2O、Mg SO4·7H2O。

2.3 喀斯特地貌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称取土壤1 g加入到10 m L装有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摇匀并震荡10 min,而后得到的是土壤稀释倍数为10倍的悬浊液,待其沉淀。另取多只10 m L装有无菌水三角瓶,将10倍土壤稀释液吸取1 m L滴入三角瓶内,加入无菌水稀释至10 m L,摇匀并震荡,此为100倍土壤稀释液。采用同样方法以此类推得到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稀释液。

制作高氏1号培养基并且倒入培养皿中并待其冷却至室温,而后将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稀释液各取1 m L滴入培养皿中并摇匀。放入28℃恒温培养箱待7 d左右长出菌体。

土壤放线菌的纯化:将采集的土壤稀释,然后将稀释液滴在高氏1号培养基中,后在28℃恒温培养箱内培养6~8 d后,可清晰见平板内长有许多放线菌菌落,挑取其中典型菌落,经2~3次平板划线,待其长出放线菌观察如果有杂菌继续重复上述步骤,得到纯的放线菌。然后转接种,分离纯化后获得较纯的放线菌菌落。

2.4 放线菌总DNA的提取与检测

取1 m L过夜培养的细菌菌液,键入1.5 m L离心试管中,室温8 000 r/min离心1 min,弃上清液,收集菌体。加入180μmol Buffer Digestion,再加入20μmol Proteinase K溶液,震荡混匀。56℃水浴1 h质细胞完全裂解。

加入200μmol Buffer BD,充分颠倒混匀,再加入200μL的无水乙醇,充分颠倒均匀。然后将吸附柱放入收集管中,用移液枪将溶液和半透明纤维状悬浮物全部加入吸附柱中,精致2 min,再12 000r/min室温离心1 min,掉到管中废液,将吸附柱放回收集管,加入500μL PW Solution,10 000 r/min离心30 s倒掉滤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在12 000 r/min室温离心2 min,弃去残留的废物,取出吸附柱,放入一个新的1.5 m L离心管中,加入50~100μL CE Buffer静置3 min,12 000 r/min室温离心2 min,收集DNA溶液,提取的DNA置于-20℃保存。

将提取的基因组DNA取5μL进行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电压150 V,100 m A,20 min。培清JS-780全自动凝胶成像分析仪观察并照相。

2.5 放线菌的16Sr DNA、18Sr DNA、ITS以及26S扩增

将已经获得的放线菌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16Sr DNA、18Sr DNA、ITS以及26S的扩增[11],PCR反应采用Takara p MD*18-T Vector连接试剂盒操作,模板DNA500 ng,10XPCR Buffer 2.5μL,d NTP 1μL,Mg Cl22.5μL,正反引物各1μL,DNA聚合酶(1U/μL)3.0μL,采用去离子水补入反应体系至25μL。PCR条件94℃4 min,94℃45 s,55℃45 s,72℃1 min,72℃10 min,其中94℃45 s,55℃45s,72℃1 min循环30次。PCR结果用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其余送到上海神功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处理,16Sr DNA测试结果与GBNBANK数据库中序列进行对比,18Sr DNA、ITS以及26S测试结果与NCBI上blast进行对比。

3 结果与分析

3.1 喀斯特地貌高海拔自然保护区土壤中典型放线菌菌落特征

经过纯化后各放线菌菌落如图1所示,大小不同,致密干燥,有红白相间、黑色、橙色、肉色、黄色、青色、白色、棕色等,有些表面可产生一层粉沫状的孢子[如图1(a)、(b)、(d)、(g)、(h)],有些菌落则可以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如图1(a)、(b)、(d)、(e)、(f)]。经培养提纯之后,将培养后菌落采用插片法进行显微镜观察,利用高倍镜观察某些菌菌丝较长、酥松、多分支[如图1(i)、(k)]。某些菌略短、较密集、多分支[如图1(j)、(l)]。

(a)、(c)为菌株分离来自兴义坡岗州级自然保护区;(e)、(f)为菌株分离来自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b)、(d)为菌株分离来自毕节赫章韭菜坪自然保护区;(g)、(h)为菌株分离来自于贵阳青岩油杉自然保护区

3.2 典型放线菌基因组DNA片段分析

对分离纯化的20株典型放线菌菌落进行基因组DNA提取,所得的DNA经电泳如图2,DNA片段较大,都在19 k D以上,拖尾现象不明显,从上往下很清晰的条带就是基因组DNA并且整齐度较高,表明提取DNA纯度较高,没有被蛋白质及其他杂质所污染,位置可清晰见明显的条带,这些条带是比较完整而明亮的,并且这些条带符合放线菌全基因组DNA片段的大小。

3.3 分离株16Sr DNA、18Sr DNA、ITS以及26S检测与多样性分析

用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然后将PCR产物(图3)送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测序并且成功测出20个样本的序列,对测出的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其中的17株为放线菌,1株为疑似新型放线菌、1株为链孢囊菌属、为较稀有菌属。4株为拟诺卡氏菌属,11株为链霉菌属,是常见菌属。

3.4 结果分析

从图1~图3可以看出,喀斯特地图土壤中包含有20柱典型放线菌,通过提取得基因组DNA,并扩增出16Sr DNA、18Sr DNA、ITS以及26S。依据16Sr DNA、18Sr DNA、ITS以及26S序列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3株是细菌,只有17株为放线菌。17株放线菌中的11株为链霉菌属,4株为拟诺卡氏菌属,1株为链孢囊菌属,1株疑似新型放线菌。表明贵州喀斯特地貌高海拔地区土壤放线菌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其中链霉菌菌属比例较高。由此推测可能由于链霉菌较其他菌更适合在高氏1号培养基中生长,并且可能与仅仅依赖于菌落形态进行辨别与分离存在局限性[12]。

4 结论

本文从贵州喀斯特地貌高海拔自然保护区的土壤样品中进行放线菌选择性地分离,并将获得的典型放线菌进行纯化,得到典型放线菌并将其菌落成功提取基因组DNA,且扩增。研究显示,该土壤中不仅分离得到常见的链霉菌属、链孢囊菌属、较稀有放线菌诺卡氏菌属,还分离到了疑似新型放线菌,对17株放线菌中16Sr DNA、18Sr DNA、ITS以及26S的多样性分析表明该土壤蕴含丰富的放线菌,为当地放线菌的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田新莉,钟莉,成秋香,等.从87种中草药植物中分离内生放线菌及其规律的初探.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09):659—662Tian X L,Zhong L,Cheng Q X,et al.Isolation of endophytic actinomycetes from 87 chinese medicinal plants and summary of its possible rule.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2010;(09):659—661

[2] 董美华,王坤,胡晓媛.放线菌F(12)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11):2558—2561Dong M H,Wang K,Study on antibacterial substances from actinomycete F12.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1;11(11):2558—2561

[3] 李德英,李霖新,张国顺.一株产色素放线菌碳氮源的优化及其色素稳定性的初探.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15(28):125—128Li D Y,Li L X,Zhang G S.Optimization of pigment-producing conditions of an actinomycete strain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pigment.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5;15(28):125—128

[4] Proft T,Baker E N.Pili in Gram-negative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structure,assembly and their role in Disease.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2009;(4):30—40

[5] 丁克强,骆永明.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土壤,2001;33(4):179 —184Ding K Q,Luo R M.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 of crude oil contaminated soils.Soil,2001;33(4):179—184

[7] 姜健,杨宝灵,邰阳.海参资源及其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生物技术通讯,2004;15(5):537—540Jiang J,Yang B L,Tai Y.The study of sea cucumber resources and their bioactive substances.Letters in Biotechnology,2004;15(5):537 —540

[8] 林俊清.贵州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及其特征分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12(4):44—46Lin J Q.The distributed area and the features analysis of Karst and non Karst landscape in guizhou.Jouranl of Guizhou Educational College,2001;12(4):44—46

[9] 白林泉,邓子新.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与药物创新.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2):80—86Bai L Q,Deng Z X.New microbial 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synthesis gene cluster and drug innovation.Chinese Journal of Antibiotics,2006;31(2):80—86

[10] 肖静,许静,谢庶洁,等.红树林放线菌的分离及其抗菌和抗肿瘤细胞活性.中国微生物应用环境杂志,2008;14(2):244 —248Xiao J,Xu J,Xie S J,et al.Mangrove actinomyces separation and its antibacterial and antitumor cell activity.Chin J Appl Environ Biol,2008;14(2):244—248

[11] Arshad M,Bhat A R,Pokharel S,et al.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cancer screening of some novel piperonyl-tetrazole derivatives.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14;71(71c):229 —236

施秉喀斯特森林种子生态学研究 篇3

关键词:喀斯特;种子库;种子雨;种子活力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360-03

喀斯特地区由于生态条件特殊,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目前全世界广大的喀斯特地貌上森林植被已经被严重破坏。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国家,仅由碳酸盐类岩石裸露发育的喀斯特面积就占国土总面积的1/7[1]。贵州施秉云台山喀斯特森林保存着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森林,它是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对其种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能为保护和恢复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提供重要参考。

以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国家自然遗产预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的种子雨、种子库的数量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施秉云台山喀斯特森林植被的更新主要来源于土壤种子库,土壤种子库是植被潜在更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植物群落的更新演替与发展,与植被动态密切相关。种子库是群落种子雨掉到地上后,种子进人种子库贮藏起来等待适宜的萌发条件。在萌发季节到来时种子库中活力种子的种类和数量反映了群落更新潜力的大小[2]。种子雨是土壤种子库的主要来源,一般情况下,研究种子雨时都要与种子库研究相结合[3]。对于它的了解可以预测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大小以及植被的更新演替的趋势。研究种子雨、种子库的动态变化,对揭示森林更新的格局与过程具有重要意义[4]

对于种子雨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做了大量工作,如Fenner对种子雨及种子库进行了评述[5],对埋藏种子库种类组成与不同演替阶段间关系的研究[6],种子雨、种子库、幼苗补充和成体密度周转的研究[7],种子库空间分布的研究[8]等,宝华山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研究,黔中喀斯特植被土壤种子库研究等[4]。查同刚等对北京西山地区人工侧柏林种子雨进行了系统研究[9],马万里等对长白山地区阔叶树种核桃楸的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研究[10],刘济明对梵净山栲树群落的种子雨、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种子库是植物群落更新发展的基础,国内外已普遍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如Putz等对不同群落类型种子库特征的研究[11-12],Bigwoed等对种子库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研究[8],以及刘济明对施秉云台山喀斯特漏斗森林种子库研究[13]等。喀斯特山地的土壤和地表植被的退化影响了土壤种子库的层间差异,反过来土壤种子库的这种层间差异也反映了土壤和地表植被的退化。

1 研究地点概况

研究地点在贵州省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国家自然遗产预选地,该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集中成片,原生性强,具有丰富植被,是一种稳定土壤地形顶级群落,对试验能提供充分的条件。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河流、岩岸、洞穴、农田村寨等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独特性、原始性两大特征。

在植物分区上,施秉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该地貌区域内物種资源极其丰富,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等8个森林植被型组、61个群系,分布有高等植物1 351种,其中苔藓植物50科285种,蕨类植物25科127种,裸子植物7科22种,被子植物131科917种。

尽管云台山区是一个喀斯特化山地,土层浅薄,基岩裸露,但植物生长良好,有不同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在其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独特性、原始性两大特征。在沟谷底部,坡麓地带是以樟科、木兰科及壳斗科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崖壁山顶有耐旱钙生性的匙叶栎、乌冈栎群落,还混有化香、鹅耳枥等落叶树种;在风化土层较厚的山梁山鞍上有成片的马尾松林。还有许多珍稀物种,如红脉槭、红豆杉、罗汉松、八卦木、香果树、润楠等,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采样

调查样地区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其自然植被除少数地段为藤刺灌丛和灌草丛外,均为发育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一种非地带性的植被。通过对施秉云台山拉桥样地地貌的勘查,结合样地内植被的分布情况,于2012年7月在云台山拉桥乔木林地内,兼顾密度、坡向和坡位按随机加局部控制的原则,分别在林内设置20 m×30 m的样地,并用GPS定位仪对各样地定位。在样地内布设5个样点,在每个样点根据对角线设置3个重复,并在每个重复放置1个接收面积为1.0 m×1.0 m的种子收集器,共15个。收集器下部用孔径为0.2 mm×0.2 mm的尼龙纤维作底,距地面高50 cm。于群落内第一种植物开花开始收集种子雨,至12月中旬止,每月收集2次,每次2 d,并清除收集器里的枯枝落叶。同时对样地周边进行了植被调查。2013年1月将收集到的枯落物进行鉴定,将种子归类,用红墨水染色法快速测定种子活力。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植被调查结果见表1。草本植物有莎草科、鸢尾科和唇形科等20科20属21种植物。灌木有豆科、忍冬科等6科7属7种植物。乔木有松科、大戟科等6科6属8种植物。

调查样地種子雨主要组成是调查样方内的群落优势种和伴生种,取样点种子雨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见表2。

调查样地的种子雨组成如表2,采样期间5个样地的种子雨密度分别是89.2粒/m2、28.6粒/m2、22.8粒/m2、81粒/m2、70.1粒/m2,种子雨物种丰富度分别是5(种/m2)、5(种/m2)、3(种/m2)、5(种/m2)、4(种/m2)。样地之间的物种差异较大,种子雨密度差别大,种子雨丰富度差别小,较大的种子雨密度差别是喀斯特森林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决定的,相接近的种子雨丰富度是因为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植被,是一种稳定的土壤地形顶级群落。其中,样地2和样地3在采样期间多次没有收集到种子雨,这与物种的结种时间不同有关。这个研究结果与沈泽昊(2004) 在湖北宜昌市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

种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有活力种子均在10%以上,最高50%,平均23.3%,低于龙翠玲、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种子46%的萌发率;安树青宝华山测定的落叶常绿阔叶林的29.4%和落叶阔叶林31%;Miadenoft在北美森林测定的44.3%;张博、金宁等测定乔木林地32%,灌木林地40%。根据种子数量和质量,初步推测云台山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自然植被的潜在能力较弱,尤其乔、灌木物种的种子种类和数量较少,植被一旦遭到破坏,较难从种子库补充新个体,但还是能够为天然更新提供一定的种子条件。另一方面,刘济民[13]在贵州的岩溶山地上发现,大量的乔、灌木物种仅在种子产生后一段时间内存在,为暂时性种子,而大量草本物种则在一年内的多个季节的土壤种子库同时存在,其研究表明坡度、溶沟、溶隙等土壤分布环境和土壤水分等也对喀斯特山地的种子密度产生影响,这就使得种子密度在不同地点及植被类型间相差很大,环境异质性是种子库分布模式的决定因子,种源、种子散布和散布媒介等因素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在其干扰因素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此来综合分析生态恢复策略。

在喀斯特森林恢复中,考虑种子雨、种子库的动态特征能够为修复生态系统提供时空上的依据,利用包含了丰富物种种质资源的土壤种子库对受损土壤进行覆盖,根据物种种子雨的研究结果确定修复生态时采用点和采用时间都是喀斯特地区开展土壤治理、生态修复的良好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龙翠玲,余世孝.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种子雨、种子库空间变异[J]. 云南植物研究,2007,29(3):327-332.

[2]于顺利,郎南军,彭明俊,等. 种子雨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07,26(10):1646-1652.

[3]刘济明,钟章成. 梵净山栲树群落的种子雨、种子库及更新[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4):402-407.

[4]刘济明. 梵净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种子雨及种子库[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0(2):60-64.

[5]Fenner M. Seed ecoloy[M]. London and New York:Chapman and Hau,1985:57-116.

[6]Houle G,Phillips D L. The soil seed bank of granite outcrop plant-communities[J]. Oikos,1988,52(1):87-93.

[7]Lonsdale W M. Inter pmtating seed survivorship eurves[J]. Oikos,1988,52:361-364.

[8]Bigwoed D W,Inouye D W.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seed bank:an improved method and optimized sampling[J]. Ecol,1988,69:497-507.

[9]查同刚,孙向阳,王登芝,等.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侧柏林种子雨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1):28-31.

[10]马万里,荆 涛,Joni K,等. 长白山地区胡桃楸种群的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3):70-72.

[11]Putz F E,Appanah S. Buried seeds,newly dispersed seeds,and the dynamics of a lowland forest in Malaysia[J]. Biotropica,1987,19:326-333.

[12]Williams-Linera G. Soil seed banks in four lower montane forests of Mexico[J]. 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1993,9:321-337.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篇4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综述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的生态地质背景基础上叠加了人类活动而出现的.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面积现仍约以2 500 km2/a的速度进一步扩大.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在人为作用的干扰下,使这种逆向演替转变为顺向演替.石漠化治理思路设计的`科学性、战略性、可行性决定了最后石漠化的治理结果.在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中,要根据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区及石漠化发育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山地的立地条件,针对其特点,选择多种途径,运用恰当的恢复技术,制定出具体的开发治理措施,实行规模治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石漠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作 者:王建锋 谢世友 Wang Jianfeng Xie Shiyou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3(11)分类号:X171.4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 成因机理 治理思路 恢复措施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篇5

西南喀斯特区域农业生态系统评价研究-以广西河池地区为例

摘要:本研究以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作为准则层,选取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率等12个指标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1995年和广西河池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由于农业生态规划和管理的.加强,河池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由1995年的中等状态转变为20的良性状态,基本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但农业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掘,导致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评价指数仍较低,从而影响到区域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应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并扩大农村种养产业链等促进河池地区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作 者:罗俊    王克林    陈洪松    LUO Jun    WANG Ke-Lin    CHEN Hong-Song  作者单位:罗俊,LUO Jun(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环江,5471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王克林,陈洪松,WANG Ke-Lin,CHEN Hong-Song(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农业生态试验站环江,547100)

期 刊: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年,卷(期):, 15(3) 分类号:X8 关键词:喀斯特区域    农业生态系统    评价    河池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 篇6

(学院资环学院 地理科学郑宝云 学号080904045)

(指导老师:李建成(教授),陈大涌(高级实验师))

摘要:在对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专题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地貌的成因,认为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是喀斯特地貌成因的基本因素。通过这次的野外实习,我们了解永安石林风景区以及十八洞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和成因。这两次均为永安著名的风景区,如果当地政府对这两个地方进行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对永安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地貌成因,地貌特征,永安实习区

正文

引言:通过9月17日地貌野外实习,我们在永安石林风景区观测和描述喀斯特地貌主要地貌类型的基本特征,说明地貌的成因以及作典型的地质素描图。以及在十八洞进行观测和描述地下喀斯特地貌。这两个实习区让我们对永安喀斯特地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⒈ 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东经116°56′―117°46′,北纬25°33′―26°13′;地理坐标X:27―45,Y:67-93公里,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

永安市是福建省中西部的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鹰夏铁路的必经要冲,全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除鹰夏铁路外,还有永安至福加、永安至福建水泥厂铁路、以及永安至泉州、永安至清流永安至闽西诸县的公路、其它次一级公路贯穿全区,故交通十分方便。

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典型的低谷丘陵区,全市山脉连绵起伏,一般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其它大小河流沟谷遍布全市,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永安地区属华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以上,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为—7.6℃.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全市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1700毫米。一般三月至六月为全年的雨季。

永安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有十分丰富的水力资源外,尚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以煤、重晶石和石灰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加福、丰海、李坊和坑边一带,其中李坊重晶石矿为我国华南地区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坑边石灰石矿是上市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水泥)的主要矿产地,该地区是福建省主要的矿产地之一。此外,由于全市90%以上的地表均被植被所覆盖,因此,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上市公司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永林股份)的主要原料产地。

永安也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有福建水泥厂、福建维尼纶长和永安火电厂、永安机电厂、永安造纸厂以及加幅煤矿、丰海煤矿等。此外,近年来大小乡镇企业,如竹木器加工、小五金等蓬勃兴起。农业生产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甘蔗、烟叶、竹笋等。

此外,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也占有相当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秀丽的桃源洞很石林风景区,尚有众多的地下喀斯特地貌,如十八洞、石洞寒泉、黑风洞、小淘的甘露洞等。

此次实习区位于永安西北13公里的大湖镇,附近有新石林、翠云洞、寿春洞、十八洞、石洞寒泉六个景片。其中我们将对石林和十八洞进行野外实习。这里耸立着奇形怪状的石柱196座,最高的36米。怪石拟人状物,千姿百态,有巡山怪面人、霸王别姬、麒麟童子;有灵猴捧桃、双龙出洞、五鱼戏水、古钟悬挂,以及惊人石、朝天笏、望天星等,维妙维肖,1

栩栩如生。石林中有一巨大峭壁,长约200米,高50米,壁面经千万年风雕雨蚀,宛若敦煌壁画,耐人寻味。经有关专家考察认定,鳞隐石林规模仅次于著名的云南石林,堪称全国第二,有“福建小桂林”称誉。鳞隐石林地下有溶洞,称“冰室”,方圆数丈,可容百人,盛夏入内,暑气全消。室内钟乳千姿百态,饶有情趣。.⒉实习区地貌特征

⒉⒈地表喀斯特地貌

⒉⒈⒈溶沟和石芽

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发的表面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作用,是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一些石制沟槽,称为溶沟,相邻溶沟之间的凸起的石瘠,称为石芽。溶沟和石芽的高差从几米到几十米或更大。当石芽和溶沟连成一片,构成广阔的性面时,就称为石芽地。

裸露在地面的石芽因形态不同分成山脊式、石林式及车轨式。山脊式式芽高度不大,一般高1-2m,但分布普遍,形态非常尖锐,呈尖刀状或小山峰状;式芽式比较高大,高度可达10m以上,形态呈笋状、柱状、剑状、菌状等等;车轨式和棋盘式式芽成平行或方格状排列。

⒉⒈⒉溶斗与落水洞

地表水沿着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蚀,有时伴随有冲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状洼地,称为溶斗,其深度由几米到几十米,直径由几十米到几百米,漏斗成群分布的地方,地面呈蜂窝状,贵州的梅花山即以地面不满漏斗状如梅花而得名,漏斗大多分布在高原,斜坡或分水高地下。溶斗是现代喀斯特作用的产物,起着汇集地表水的作用。

落水洞是喀斯特地貌地区从地表通到地下溶洞,也叫消水洞,一般口径不大,但深度却很大,可达几十米或几百以上。落水洞是地表水沿着裂隙进行溶蚀和冲刷作用使其不断扩大而形成的,也可由地下水道和溶洞顶部崩塌而形成的,按其形态可分为两种:裂隙状落水洞,形态狭长,作一定倾斜和曲折向地下延伸,这种落水洞分布最广;井状落水洞,开状似井,它的深度和宽度都很大。在落水洞发育的地区,地表往往缺水,但落水洞有时却成为寻找地下水的标志,因为有的落水洞与地下河道相通,可以在地下河道适当地段或出口处筑坝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或用来发电。

⒉⒈⒊盲谷和干谷

盲谷和干谷是河流作用下的谷地。干谷是喀斯特地区往昔的河谷,但现在已经无水或仅在洪水期有水活动,成为遗留谷地。河流干涸的直接原因是喀斯特潜水面降低到河谷以下,因此使河水潜入地下,成为伏流。引起潜水面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地壳上升和喀斯特作用向地下发展以及地下河袭夺地表河流上游,使它的下游变成干谷;曲流河段因地下河的裁弯取直也同样会产生干谷地貌。

盲谷是一种死胡同式的河谷,前方常被陡崖所挡,河水从崖下落水洞潜入地下,变成地下河。盲谷前端的落水洞还会往上游迁移。

⒉⒈⒋峰从、峰林和孤峰

峰从是一种连座峰林,顶部的山峰分散,基部相连成一体。峰从一般位于山地中心部分。峰林是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离或微微相连。峰林一般在山地边缘。孤峰,是指散落在溶蚀谷地或溶蚀平原上的低矮山峰。锥状孤峰的顶部小,基部大的山峰,峰脚坡积物较多;塔状孤峰如圆柱形,山坡陡直;单斜状孤峰的山坡两侧不对称,一坡陡峭而另一坡和缓。

⒉⒉地下喀斯特地貌

从岩石裂隙和落水洞向地下深处渗透的水,在向下渗透的同时也对周围岩石起溶蚀作用,扩大其空间,形成大小不一的溶洞。多个溶洞连通组合成一个整体时,可称为洞穴系统。

这些溶洞起初是彼此鼓励互不相联的,因而没有统一的地下水面和固定的流向。随着溶蚀作用、冲刷作用和塌陷等不断加强,溶洞不断扩大以致相互沟通,这时,地下水归并成一个统一的地下水面,并流向附近河谷,这就是地下河,地下河继续扩展,顶部岩石逐渐变薄,直至崩塌形成落水洞或转变为地面河流,连接相邻落水洞的列岛部分则形成天然桥,天然桥演化,最终崩塌,便成为峡谷,于是地下河转变成地面河流。

地下水不断雕刻可溶性岩石,同时又在不停地塑造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形态,从溶洞形成的时刻起,地下水不断起着溶蚀、冲刷、崩塌等破坏作用,而且在溶洞内又不但地进行堆积、充填等建设作用,常见的洞穴堆积有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当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的裂隙渗出时,水中的二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易溶的碳酸氢钙转变为碳酸钙附在洞顶上,形成从洞顶向下悬垂的石钟乳;当水滴落到洞底,形成从洞顶向上突起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相互连接起来,形成石柱。此外,溶洞里还有地下河流冲积物和崩塌角砾积物,当溶洞以溶蚀作用为主时,溶洞扩大发展而 以堆积作用为主,则逐渐充填而消亡。⒊实习区地貌成因分析

⒊⒈地质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实习地区位于永(安)-梅(县)上古生代台陷带北部,夏茂胡坊复式背斜与三明复式向斜的交界处。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沉积构造、构造迹象和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加里东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等四个构造层。

⒊⒈⒈加里东旋回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本构造层由寒武系——奥陶志留地层组成,主要分布于实习区的西北部,其上界以角度不整合与其上构造层接触,反映早古生代,特别是志留末期的加里东运动对该区地壳发展的作用。

本次构造层以广泛的浅海相碎屑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大,构造以褶皱为主,次之为断裂,岩浆活动不发育,仅见于少量花岗岩、伟晶岩脉侵入。

⒊⒈⒉印之旋回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本构造层由上古生界的南靖群,石炭系,二叠系和中生界的溪口组组成,广泛分布实习地区,其上界以角度不整合与上复地层接触反映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和中生代初的印支运动对该区地壳发展的作用。

在整晚古生代中,海西运动对华南区,包括实习地区地壳的影响不是很强烈,因此,这个阶段的地壳运动以频繁而幅度小为特征。在中生代初,印支运动对华南区地壳产生空前的影响,使海相含钙、硅质砂页岩产生强烈褶皱上升,形成陆相环境,局部地区并接受陆相含煤的梨山组沉积。

本构造层构造以褶皱为主,断裂也颇为发育,主体构造为沙县三明复式向斜的次级构造 ——坑边向斜,向斜轴向NNE向斜两翼由南靖群地层所组成,核部保存有船山组至文笔山组地层,由于断裂的影响,向斜不具对称特点,岩层倾角一般在20—50°,西北翼局部出现倒转现象。

⒊⒈⒊燕山旋回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本构造层由中生界的文宾山组——赤石群地层组成,根据沉积建造区域不整合和构造特征,可分为上、中、下亚构造层。实习地层仅出露长林组、南园组和坂头组、沙县组、赤石群,因此从构造层讲实习区地层仅涉及到中、上亚构造层,广泛分布于实习地区,长林组、坂头组与沙县组、赤石群与第四系之间呈不整合接触,这三个区域不整合分别反映燕山运动第二、三、五幕对该区地壳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燕山运动基本奠定了我省广大地区的大地构造的基础骨架。

本构造层以断裂为主,褶皱简单,多形成平缓的单个向斜,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

动和火山喷发活动——反映构造层岩性以陆相火山沉积为主。

⒊⒈⒋喜马拉雅旋回构造层的构造特征:

自晚白垩后,本区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地壳只表现为继续隆升,造成第三纪沉积缺失,故本构造由第四系地层组成,到了更新世末,由于喜马拉雅运动二幕影响,致使本区地壳继续隆升,造成全新统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

本构造层,构造变动以继承性断裂复活运动和断块差异隆升活动为主,褶皱不发育,地层倾角一般陡比较平缓,岩浆活动不甚发育。

由此可见实习区的褶皱,断层较发育。喀斯特地貌作用是否能进行主要取决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力,但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流动性的影响。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作用为主而产生的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岩石的可溶性取决于岩石的成分和岩石的成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岩石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形状、排列和岩石的胶结物质等。岩石的透水性影响着水向地下的渗流,而且关系到地下喀斯特作用的进行。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

⒊⒉地貌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上石炭统:船山组。该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风口、田螺岩、狮子岩、大小力岩及大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微晶灰岩,上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和白云质灰岩,产假希瓦格蜓、麦蜓及犬齿珊瑚等化石,厚度约200米。本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除普遍开采烧制石灰外,还可作为水泥、化工及维尼纶的原料及炼钢铁之溶剂等,同时也是永安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

水是喀斯特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水的溶解能力决定于水中的侵蚀性二氧化碳的含量,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它在大气压力增加时直接进入水中。此外,土壤腐烂的动植物在化学作用下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植物根呼吸时放出的二氧化碳,也是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水化合生成碳酸氢钙(重碳酸钙),碳酸氢钙的溶解度较碳酸钙大20倍,易溶于水而被流失。

在正常情况下,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但是,化学反应的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通常温度升高10℃,其化学反映速度约提高一倍,因此,溶解速度还是随温度升高而增高的。水不仅对可溶性岩石发生溶蚀作用,而且还发生机械冲蚀作用,从而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可溶性岩石是喀斯特地貌的内在因素,根据岩石成分不同,可溶性岩石分为三类:碳酸盐类(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它们的过渡岩)石膏和硬石膏,卤类岩类(如盐岩等)。这三类可溶性岩石中,由于可溶性矿物不同,其溶解度大小也不一样。在自然界中,纯水是很少见的,常含有各种酸类和气味,当水中含有二氧化碳时,可溶性岩石的溶解度就会大大提高,虽然碳酸盐类的溶解能力不如卤类岩类或石膏、硬石膏等,但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好的碳酸盐类中的石灰岩,这是因为其他两类可溶性岩石所形成的地貌不易保存的缘故。

可溶性岩石还以起内部结晶颗粒大小,岩层厚薄、裂隙发育程度、岩层倾角等方面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一般来说,结晶颗粒越容易越易溶解,岩层较薄或有不透水夹层时,喀斯特作用受限制;岩石裂隙越发育或岩层倾角越大时,则可增加岩石透水性,导致顶部喀斯特作用的发生。

⒊⒊气候条件

气候通常以其气温和降水,配合水的作用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在一定的气候带内都有它相适应的喀斯特地貌类型。该实习区处于热带及亚热带季风型气候。

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进行的。虽然热带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和溶解度较小。但高温下化学反映速度快,所以碳酸钙的溶解量还是增大。多雨的环境获得较多酸类。另一方面多雨会使喀斯特水的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补充,容实力得到加强。因此,热带地区的溶蚀量比其他地带大得多。

热带喀斯特作用以强度大,作用快为特点,地貌发育也远比其他气候带好,不论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都十分发育,具体表现为:⑴峰林发育得最好,尤其是以锥状和塔状峰林为典型,这是热带喀斯特地貌最突出的标志,为其他气候所没有。⑵地面漏陷地貌、溶蚀洼地及溶蚀谷地等广泛发育;石芽和溶沟也十分显著,石芽高大而多呈山脊式和石林式。因此,地面显得非常崎岖。⑶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达,形成广大的洞穴,具有“逢山必有洞”的地貌特征。

⒋小结

鳞隐石林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地上石林、地下迷宫的奇异景观。石林发育于石炭———二迭纪的石灰岩里,高的达36米,低者2—3米,形态各异,有孤立的柱状、塔状、锥状,也有共一基座的丛状、笔架状,有平顶的、尖顶的,有的是光滑的柱状而顶部却是密集的锯齿状溶沟和石芽,有的灰岩裸露,有的罩着一层藤本植物盘缠的披纱,美丽而壮观。

千姿百态的石芽、石锥、石柱、石笋,拟人状物,鬼斧神工,尤其是美猿寿桃、霸王别姬、千年之吻、想你一万年、黑熊护笋、可爱的考拉等,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令你不忍离去。鳞隐石林地下还蕴藏着许多溶洞,其中十八洞主洞长217米,溶洞分上、中、下三层,洞中有洞,状若迷宫。洞中钟乳悬挂,五彩缤纷,内有一泓清泉,清澈见底,这在石林景观中是罕见的。

距鳞隐石林1.5公里的洪云山石林,这里的石林并不十分高大,但地表怪石林立,有“天然动物园”之称,您还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发现新的石林景观,给一个传神的命名!更令人惊讶的是溶洞中的钟乳石等化学溶积物仍在发育之中,色彩缤纷,光彩夺目,十分迷人。奇异的永安鳞隐石林是一处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喀斯特区植物叶片研究 篇7

关键词:喀斯特,小生境,碳稳定同位素,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由于自然界植物中碳同位素值存在着很大差异, 并且碳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灵敏等特点, 因而被广泛应用与植物生态学研究的许多领域, 如对植物光合途径的区别、生态系统中碳素的来源识别、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和生物量的变化等研究[4,5,6,7,8,9,10,11]。诸多研究证实, 植物叶片δ1 3C值与胞间CO2浓度之间存在紧密关系, δ1 3C值随Ci值增大而降低, 因此, 植物叶片胞间CO2浓度成为影响δ1 3C值最重要的环境因素[2,12,13]。又由于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Ci值显著相关, 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与更正的δ1 3C值相关。因此, 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叶片的δ1 3C值来指示[14,15,16,17,18,19,20,21,22,23]。目前对其他地区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的研究工作开展了不少, 但是对喀斯特区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因此, 深入对喀斯特区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的研究, 研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对了解喀斯特区植物水分的利用状况、加深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水分平衡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区为贵州省荔波茂兰, 为一典型的喀斯特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该区域主要分布着碳酸盐岩石, 最高海拔1078m, 最低海拔430m, 平均海拔880m以上, 年平均气温约15.3℃, 全年降水量1752.5mm。该区具有春秋温暖,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雨量充沛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特点。在此条件上发育的土壤主要是黑色石灰土和黄色石灰土。

2 样品的采集

本研究选择两种喀斯特区专属植物荔波瘤果茶 (Camellia tuberculata Chien) 和掌叶木 (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 (Levl.) Rehd.) 及两种非专属植物圆果化香 (Platycarya longipes) 和香叶树 (Lindera communis) 作为研究对象, 每个植物种按不同胸 (基) 径等级、不同小生境、不同季节有选择性的进行采集, 荔波瘤果茶共取样五株, 取样 (胸) 基径从1.5cm至11cm。掌叶木共取样4株, 取样 (胸) 基径从1cm至16cm。圆果化香共取样四株, 取样 (胸) 基径从1.5cm至11cm。香叶树共取样五株, 取样 (胸) 基径从0.5cm至6cm。采集各植物种叶片时, 于树枝中上层四个方位采集成熟叶片, 混合成一个样品后装入透气性好的样品袋中备用。采样时间分别为2008年7月, 2009年4月, 2009年8月和2010年1月。

3 实验方法

3.1 植物叶片的前期处理

采集的叶片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晾干, 置于烘箱中在70℃下烘干, 用微型粉碎机粉碎并过20目筛, 样品封存于密封袋内以备分析用。

3.2 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的测定

叶片的δ1 3C值是在850℃的高温下以Pt丝作为催化剂, 用氧化铜将有机碳全部氧化为CO2, 纯化后上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气体同位素质谱室的MAT-252质谱仪 (Finnigan MAT, USA) 测定。采用PDB (Pee Dee Belemnite) 标准, 测量误差小于0.05‰, δ1 3C值由国际通用标准形式给出:

4 结果与分析

4.1 植物叶片δ1 3C值的季节变化

从表2中可看出,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植物种叶片δ1 3C值在不同生长时期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其中, 4月各植物叶片δ1 3C值和8月差异尤为显著 (p<0.01) ;7月和8月各植物叶片δ1 3C值也存在显著差异 (p<0.05) ;而1月与其他各月无显著差异 (p>0.05) 。在整个生长季节中, 4月各植物叶片δ1 3C值最趋正, 这是因为4月为植物生长初期, 需水量大, 且4月为干旱末期, 水分胁迫较为严重, 导致叶片碳稳定同位素趋正。

4.2 不同小生境植物叶片δ1 3C值研究

由于不同小生境在土壤厚度、土壤含水量及其它小气候因子上 (光照强度、表层土壤温度、相对湿度) 存在一定差异, 本研究对圆果化香和香叶树进行了从石面、土面、石缝及土石界面上采样, 研究植物叶片δ1 3C值的生境变化。由图2可知, 大体上看, 香叶树植物叶片δ1 3C值在土石界面生境上最正, 然后依次是土面和石缝, 在石面生境上最负,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香叶树各生境叶片δ1 3C值存在显著差异 (p<0.05) , 土石界面生境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石面生境最低。而圆果化香各生境植物叶片δ1 3C值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圆果化香植物叶片δ1 3C值生境变化没有香叶树明显, 石面和土面生境植物叶片δ1 3C值十分接近, 土石界面生境植物叶片δ1 3C值略正于石面和土面生境。综合两种植物的情况来看, 土石界面生境植物水分利用的状况最好。

5 小结

香叶树和荔波瘤果茶属常绿种, 更倾向于利用土壤深层的水分, 这可能因为常绿种根系更能在夏季吸收深层土壤水为植物所利用, 相对应的, 在水分亏缺时, 该类植物能维持较高的气孔导度和Ci, 因此该类群的WUE更低。从专属与非专属角度来看, 专属植物 (掌叶木和荔波瘤果茶) 具有比非专属植物 (圆果化香和香叶树) 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表现为更正的δ1 3C值, 可能是因为专属植物只生长在喀斯特区, 其对喀斯特地区的适应性高与其他常见树种 (即非专属植物) , 有其特殊的吸水机制, 也可能是植物种本身特殊的生理生态特点所致。

参考文献

[1]李相博, 陈践发.植物碳同位素分馏作用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1998, 13 (3) :285-290.

[2]梁银丽.水分和氮磷水平对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和水利用效率的影响.植物生态学报.2000, 24 (3) :289-292.

[3]林植芳.稳定性碳同位素在植物生理生态研究中的应用.植物生理学通讯.1990 (3) :1-6.

[4]Ehleringer J R and Osmond C B.In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Field Methods and Instrumentation, Pearcy RW, Ehleringer J, Mooney HA, Rundel PW (eds) .Kluwer:London, 1989:279-281.

珠江流域的喀斯特地貌 篇8

喀斯特原来是前南斯拉夫的由碳酸盐岩构成的一个高原的名字,后来被西方学者用来泛指所有的碳酸盐岩地质地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岩溶地貌。中国的碳酸盐岩出露面积达125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因此,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中国南方以贵州为中心,连片出露的喀斯特面积近60万平方千米,包括了云南东部、贵州大部、广西北部、四川南部和湖南西部等,占整个中国喀斯特面积的55%,被认为是世界上单个面积最大、大陆热带——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区域。中国南方喀斯特现已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包括云南石林、广西桂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等地。

南盘江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游河段,也是珠江的源头河段。南盘江发源于云南曲靖马雄山南麓,流经曲靖、玉溪、红河、文山4地州市后进入广西,然后汇合黄泥河进入贵州,在贵州与北盘江合流后称红水河。红水河又入广西,先后接纳右江、桂江后称西江。西江与东江、北江及珠三角诸河合称珠江。南盘江乃至西江流域是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主体部分,包括云南石林、九乡、泸西、普者黑、坝美、八宝、罗平,贵州黄果树、荔波,广西桂林等著名景点。整个地区水流蜿蜒,河道常常穿岩洞而过,形成众多的喀斯特风景地段。地上是峰林群立,如鲜花般盛开;地下是秘境溶洞,瑰奇神秘。更有桂林、普者黑、八宝、坝美等中国风水墨山水的典范,孤峰是寥寥几笔浓墨,水流则是淡淡的墨痕。

【喀斯特地貌的研究】推荐阅读:

上一篇:卫浴促销口号下一篇:蚕桑产业发展工作汇报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