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励志故事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学家励志故事(通用8篇)

文学家励志故事 篇1

钱伟长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不会老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

个人成就

世界著名的杰出华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等。

他先后担任中国多所名牌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名誉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并且曾连续4届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可惜钱老已经去世,由其儿子代为领奖。

万能科学家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钱伟长因5个月前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高等工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问题”一文中,对清华大学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清华园内外的时潮相背,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而成了备受打击的对象。于是清华报刊上连篇累牍地刊登出批判钱伟长的文章,并最终把他打成了“右派”。毛主席得知消息后,建议保留他的教授职位,但他那时已经没有上课的机会了。

划为右派之后,钱伟长被强制劳动改造,先做实验室助理,扫地劳动一年,其子女被禁止上大学。后下放至农村,但其间他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红卫兵阻挠其进行研究,他就趁晚上把窗户堵上,彻夜苦读。

1964年他曾独立推得广义变分理论,投递给《力学学报》,但因当时他的身份问题而不予发表,直到1968年日本鹫津久一郎于《弹性和塑性力学中的变分法》一书中才提到类似理论,而直到1977年钦科维奇的《有限元法》一书中明确论述后才为人们所熟知。

1968年至1971年被下放到北京特殊钢厂炼钢车间劳动锻炼。炉前工很苦,用的铁棒足有52公斤重,一般人是拿不起来的,钱伟长同样也拿不起来,但他发挥了自己懂力学的优势,把铁棒的一头放在一个和炉子一样高度的铁架子上,再去另一头把铁棒按下去,这样就拿起来了。工人们试了后都说好,于是就把10个炉子前都做了铁架子,钱伟长一时成了发明家。

求学路最不同

1931年,钱伟长考入清华大学,原本是要学习历史或者文学,因为这两科他的考分都是满分。清华大学的历史考卷中,有一道出人意料的题目:写出二十四史的书名、作者、注者和卷数。好多人都被考住了,而钱伟长却得了100分。陈寅恪看过他的考试试卷,非常欣赏,有意招他为亲传弟子,钱伟长擅长文史有渊源。他的四叔,是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高中时,钱伟长就考入钱穆任教的苏州中学。在当时,苏州中学是一所极富盛名的学校,学习环境幽静,学习纪律严格,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优秀的教师:钱穆教文学、杨人(木便)教西洋史、吕叔湘教中国史。

在那里,钱伟长培养了对文史课的兴趣,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然而,因为高中之前,他基本没有接触过数学、物理、生物等课程,这些课程,他的成绩总是落在后头。

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小学阶段是在乡村小学度过,初中时候,才随父亲到无锡县城求学,曾在著名学者唐文治所开办的国学专修学校就读过。

在苏州中学求学之时,钱伟长的父亲病逝,本来就家境贫寒的他,只能靠叔父的接济才得以继续上学,因此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别刻苦。除了白天抓紧时间学习之外,每天晚上学校熄灯以后,他还总要再自学两三个小时。钱伟长此后伴随一生的 “开夜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养成的。

钱伟长入学清华大学第二天,“九·一八事变”爆发。那年清华的物理系,因为“九·一八”,而变得十分的热门,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进物理系,但该系的名额只有十名,面对这些学生,系主任吴有训十分为难。

物理只考了5分的钱伟长也在其中。晚年他回忆,当自己从广播中听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是因为中国没有飞机大炮,打也是失败的论调时,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学物理系,要造飞机大炮。

已经到北京大学任教的钱穆并不赞同他的选择,建议他还是继续家学渊源的历史学。钱伟长去找史学大家顾颉刚。顾颉刚满口赞成:“我们国家站不起来受人欺负,就因为科学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学,我们应该支持。”钱穆便不再反对。

为了说服吴有训,他那段时间每天都去吴的办公室软磨硬泡。吴早上八点到办公室,他6点半就等在门口。最后,吴有训被他的热情感动,决定让钱伟长先到物理系学一年,期末考试物理和高等数学成绩达到70分才可以继续学下去。

这个没有难倒钱伟长。刻苦学习本来就是他的习惯,从清华大学毕业时,钱伟长已经成为物理系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吴有训也非常器重他了,还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江苏省常州市 金坛市人,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2]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

早年轶事

华罗庚出生时,他的父母亲为了给儿子祝福,一生下来就用两个箩筐扣住了他,华罗庚因此得名。

他12岁进入金坛市立初级中学学习,初一之后,便深深爱上了数学。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当时的华罗庚并未学过《孙子算经》,他是用如下妙法思考的:“三三数之剩二,七七数之剩二,余数都是二,此数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余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数。” 1925年初中毕业后被迫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他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

那时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每逢遇到怠慢顾客的事情发生,父亲又气又急,说他念“天书”念呆了,要强行把书烧掉。争执发生时,华罗庚总是死死得抱着书不放。

后来,回忆起这段生活,他说:“那正是我应当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个„穷‟字剥夺掉我的梦想:在西北风口上,擦着鼻涕,一双草鞋一支烟,一卷灯草一根针地为了活命而挣扎。”[7]

其实华罗庚读初中时,一度功课并不好有时数学还考不及格。时在金坛中学任教的华罗庚的数学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翻译家王维克(1900~1952,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市人)发现华罗庚虽贪玩,但思维敏捷,数学习题往往改了又改,解题方法十分独特别致。一次,金坛中学的老师感叹学校“差生”多,没有“人才”时,王维克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是一个!”“华罗庚?”一位老师笑道:“你看看他那两个像蟹爬的字吧,他能算个„人才‟吗?”王维克有些激动地说:“当然,他成为大书法家的希望很小,可他在数学上的才能你怎么能从他的字上看出来呢?要知道金子被埋在沙里的时候,粗看起来和沙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当教书匠的一双眼睛,最需要有沙里淘金的本领,否则就会埋没人才啊!”

华罗庚开始他的数学家生涯时,仅有一本《代数》、一本《几何》和一本缺页的《微积分》。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在19岁那年写出了那篇著名的论文。

1930年春,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当时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看到后对这篇文章很受感动,他问周围的人说:“这个华罗庚是谁?”,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华罗庚这个人。后来,一位名叫唐培经的清华教员向熊庆来介绍了他的同乡华罗庚的身世。“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啊!应该请他到清华来。”熊庆来听后非常赞赏。这年,华罗庚只有19岁,却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

无学位大师

他用了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一般人需要八年才能走完的道路,1933年被破格提升为助教,1935 年成为讲师。

1936年,他经清华大学推荐,派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在剑桥的两年中,把全部精力用于研究数学理论中的难题,不愿为申请学位浪费时间,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注意。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从1939年到1941年,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20多篇论文,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他还积极参加到当时如火如荼的抗日民主爱国运动之中。

《堆垒素数论》后来成为数学经典名著,1947年在苏联出版俄文版,又先后在各国被翻译出版了德文、英文、日文、匈牙利和中文版(华罗庚本要因这本书获“斯大林奖”,可斯大林去世了)。

1946年2月至5月,他应邀赴苏联访问。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于是选派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赴美考察。9月,华罗庚和李政道,朱光亚,唐敖庆等离开上海前往美国,先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担任访问教授,后又被伊利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并在那里治好了腿。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

1911年12月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来到北京,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8年起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均以钱学森同志名字命名。2011年12月8日,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赴美留学

1935年8月的一天,钱学森从上海乘坐美国邮船公司的船只离开祖国。黄浦江浊浪翻滚,望着渐渐模糊的上海城,钱学森在心中默默地说:“再见了,祖国。你现在是豺狼当道,混乱不堪,我要到美国去学习技术,早日归来为你的复兴效劳。”

钱学森到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学工程要到工厂去实践,可当时美国航空工厂歧视中国人,所以一年后他开始转向航空工程理论,即应用力学的学习。1936年10月他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

钱学森是慕名而来的。因为,坐落在洛杉矶市郊帕萨迪纳的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可后来的事,钱老自己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学生,并且成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纪30年代初,航空科学还处于襁褓之中。冯·卡门当时是这一领域的顶尖人物,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1970年,月球上的某一陨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冯·卡门抬头仔细打量着这位仪表庄重、个子不高的年轻人,他提出几个问题让钱学森回答,钱学森稍加思索便异常准确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问。冯·卡门暗自赞许:这个中国人的思维敏捷而又富于智慧。他高兴地收下了这位学生。1945年初,钱学森成为以冯·卡门为团长的空军科学咨询团的成员。1947年初,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在受监控期间,除教学外他仍未放弃学术研究,1953年发表了《从地球卫星轨道上起飞》,为低推力飞行力学奠定了基础,并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一书。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

归国之旅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今天,我终于回来了!”这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和火箭专家钱学森对接待他回国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说的一句万分感慨的话。他于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踏上回国航程,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他的夫人和两位幼子。

钱学森于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的。回国前,曾担任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诞生的消息传到美国后,钱学森和夫人蒋英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此时的美国,以麦卡锡为首对共产党人实行全面追查,并在全美国掀起了一股驱使雇员效忠美国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热。钱学森因被怀疑为共产党人和拒绝揭发朋友,被美国军事部门突然吊销了参加机密研究的证书。这使他非常气愤。钱学森以此作为要求回国的理由。然而,钱学森万万没想到,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

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才释放了他。后来,海关又没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书籍和笔记本。他们硬说里面有机密材料。其实,在打包之前,钱学森已叫他们检查过。美国检察官再次审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后,证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4年4月,美英中苏法五国在日内瓦召开讨论和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联想到中国有一批留学生和科学家被扣留在美国,于是就指示说,美国人既然请英国外交官与我们疏通关系,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开辟新的接触渠道。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6月5日开始与美国代表、副国务卿约翰逊就两国侨民问题进行初步商谈。美方向中方提交了一份美国在华侨民和被中国拘禁的一些美国军事人员名单,要求中国给他们以回国的机会。为了表示中国的诚意,周恩来指示王炳南在6月15日举行的中美第三次会谈中,大度地作出让步,同时也要求美国停止扣留钱学森等中国留美人员。

然而,中方的正当要求被美方无理拒绝。7月21日,日内瓦会议闭幕。为不使沟通渠道中断,周恩来指示王炳南与美方商定自7月22日起,在日内瓦进行领事级会谈。为了进一步表示中国对中美会谈的诚意,中国释放了4个被扣押的美国飞行员。

中国作出的高姿态,最终是为了争取钱学森等留美科学家尽快回国——可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美国代表约翰逊还是以中国拿不出钱学森要回国的真实理由,一点不松口。正当周恩来总理为此非常着急的时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叔通收到了一封从大洋彼岸辗转寄来的信。他拆开一看,署名“钱学森”。他禁不住心头一震,他迅速地读完了这封信。信中的内容,原来是请求祖国政府帮助他回国。

这封信是钱学森当时摆脱特务监视,在一封写在小香烟纸上寄给在比利时亲戚(蒋英妹妹)的家书中,夹带给陈叔通副委员长的。对于这样一封非同寻常的海外来信,陈叔通深知它的分量,当天就送到周总理那里。“这真是太好了,据此完全可以驳倒美国政府的谎言!”周恩来总理当即作出了周密部署,叫外交部火速把信转交给正在日内瓦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王炳南,并对王炳南指示道:“这封信很有价值。这是一个铁证,美国当局至今仍在阻挠中国平民归国。你要在谈判中,用这封信揭穿他们的谎言。”

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一开始,王炳南率先对约翰逊说:“大使先生,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我奉命通知你下述消息:中国政府在7月31日按照中国的法律程序,决定提前释放阿诺维等11名美国飞行员,他们已于7月31日离开北京,估计8月4日即可到达香港。我希望,中国政府所采取的这个措施,能对我们的会谈起到积极的影响。”可谈到钱学森回国问题时,约翰逊还是老调重弹:“没有证据表明钱学森要归国,美国政府不能强迫命令!”于是,王炳南便亮出了钱学森给陈叔通的信件,理直气壮地予以反驳:“既然美国政府早在1955年4月间就发表公告,允许留美学者来去自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6月间写信给中国政府请求帮助呢?显然,中国学者要求回国依然受到阻挠。”在事实面前,约翰逊哑口无言。美国政府不得不批准钱学森回国的要求。1955年8月4日,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梦寐以求的回国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这一天钱学森携带妻子蒋英和一双幼小的儿女,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黄荣辉──从放牛娃到院士

当世界性气候异常使一般人开始注意太平洋上的“厄尔尼诺”现象、大陆上的高原热源时,黄荣辉却已对导致这些现象的大气行星波动机制,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他提出:必须在垂直方向上把大气分成很多层次才能正确描述这种波动,并在世界上最早把大气分成34层来研究准定常行星波。

他的成就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那是1981年。到1986年,他借助电子计算机分析了几十万个数据,编了几万条程序,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从而对准定量行星波的物理成因、传播规律以及其异常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并发现了这种大气波在三维空间存在两支波导,是沿着两通道进行传播的。这就为进行月──季度的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解开一些气象之谜提出了新的看法。

科学无国界。中国人的成就在国际大气科学界引起一连串的反响:

“我正在撰写一篇回顾文章,很想引用您文章中所得的结果。”此信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我的文章脱稿之后,中国的黄博士已发表了他用三维多层模式的研究成果,我的结果与他们的结果相类似。”英国一位著名大气动力学家在文章中引用黄荣辉的成果进作了上述说明……

祖国给予黄荣辉更高的荣誉:他的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1985科学进步奖一等奖,他本人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那么,他是怎样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中科院院士呢? 黄荣辉出生在福建省惠安县一个非常穷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靠给人家当雇工或长工来养活全家。解放前,祖祖辈辈都没有上过学。1949年解放了,家里分得土地,他才上学。由于生活十分困难,没有钱交伙食费,每星期他必须自己从家中挑几十斤白薯和柴草步行约二十公里到学校。再冷的冬天也只穿两件破烂的冬衣,直到高中毕业前,还没穿过一双买的鞋。一双木拖鞋伴他度过了中学时代。他与一位同窗好友合盖一床被子,上学用的文具只有靠有时帮助经济富裕家庭的子弟背书得一点劳务费来购买。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他退即,反而更激励他勤奋读书,使他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195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他是带着家里唯一的一条被子,第一次穿着买来的鞋迈入北大这一引导他认识现代科学的大门。学校给他最高的助学金,还有冬衣和夏衣,有关领导还经常问寒问暖。这使他暗下决心: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报答党和人民对自己的培养。就是这样一个纯朴的信念使他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回顾1979年开始的准定常行星波研究工作,黄荣辉感叹:“灵感没有帮过我的忙。”是的,他是把中国农民的老黄牛精神和现代科学手段、科学思维相结合来塑造科学家的形象的。

准定常行星波变化缓慢,波长上万公里,比地球半径(6400公里)还长,是进行两周以上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预报的关键性动力学问题。进行这样的理论研究,必须从分析浩若烟海的观测资料入手。要在这个领域提出一点新见解、新理论,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也要耗费巨大的心血。黄荣辉同样无捷径可走。

他家老少三代五口人,居住在狭窄的简易筒子楼里。回国后,两个孩子都上学,天天晚饭后,不论刮多大风,下多大雨,他都要到办公室去,直到家人休息之后,他才回去“接班”用报纸把灯挡起来,继续他的研究。

清贫的科研生活,使他和他的爱人获得很强的适应力。吃饭,他不问色香味,塞饱就行;工作累了,他不论睡地铺还是行军床,肩膀一挨铺就睡着。上班时,头脑里不想柴米事,下班晚回家,爱人没意见。对于这样生活,他说:“人不堪其忧我也不改其乐。”

在科学的迷宫,黄荣辉有时可以忘掉一切。一年春节,研究所为每人代购一只鸭子。分鸭子那天,黄荣辉推导有关行星波传播的数学公式,又是很晚才回家。自行车上挂着鸭子,满脑子还是数学公式。到家后,公式没推导完,鸭子不见了。爱人说道:“你一个活人带一只死鸭还丢了?”谁知鸭子被本所一位同事拾到。这位同事作了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所今天分鸭子,丢鸭子的人这么晚了才回家,这人一定是我所的“书呆子”黄荣辉。

黄荣辉有时有点“呆气”,可他更有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1979年,他由国家派遣赴日留学,两年中,他每日工作14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在机房工作。由于他在行星波动力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当时的日本气象学会理事长就多次挽留他在日从事研究工作,并负责他在日期间的一切生活费,但他没有答应,如期归国。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一位气象学家要给他优厚的待遇,促他赴美工作,他婉言谢绝:“国家需要我赴美作合作研究时,我会走的。”直到不久前,国外一所大学还愿提供相当二万多美元的年薪招聘他,他同样没有答应。他对记者说:“我这个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的事业,就在生我养我的中国。”

文学家励志故事 篇2

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就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于是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住,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2. 一个故事成就的数学家

陈景润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炫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中学辅导书,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兴趣是第一老师.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成就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3. 为科学而疯的人

在1874—1876年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以及整个地球内部的点都“一样多”,后来几年,康托尔对这类“无穷集合”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严格证明得出了许多惊人的结论.有人说,康托尔的集合论是一种“疾病”,康托尔的概念是“雾中之雾”,甚至说康托尔是“疯子”.来自数学权威们的巨大精神压力终于摧垮了康托尔,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送进精神病医院.1897年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数学家会议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认,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称赞康托尔的工作“可能是这个时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这时康托尔仍然神志恍惚,不能从人们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悦.1918年1月6日,康托尔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4. 华罗庚的故事

“文学天才”的故事 篇3

每次听到那首《真心英雄》,我就会想起那件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已连续三年荣登校作文竞赛冠军的宝座,俨然成了老师眼中的“常胜将军”,同学眼中的“文学天才”。可上学期的作文竞赛却令大家大失所望。竞赛之前,我整天被同学的“甜言蜜语”包围着,我有点飘飘然了。日记本尘封了许久,常看的作文选也在书架上朝我翻起了白眼。

终于盼来了作文竞赛,我记得写作之前的我还像个大将军那样威武镇定地坐在那里,仿佛冠军宝座又是我的囊中之物。试卷终于传到了我的手中,一看题目——《挑战》,我开始有点犯难了。“该写什么好呢?”无论怎样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自己生活中的好题材,真是“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破烂笔头”。看看其它选手,一个个奋笔疾书,“沙沙沙”的写字声萦绕着整个教室,此时的我急出了一身冷汗!那次比赛的结果,我一点也不期待,可老师依然跟往常一样,非常神圣地宣布荣登冠军宝座的人,那人已不是我。

我被彻底打败了,打败我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虚荣与骄纵。痛定思痛之后,我唱起了《真心英雄》:“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我想,唯有它才能时刻激励着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天女中心小学摇篮文学社

文学家励志故事 篇4

这位作家的名字叫杰克·伦敦,出生于一个破产农民的家庭,他在青年时期是个流浪汉。有一次,警察把他逮捕了,法官判他在监狱里做三十天苦工。那是多么难熬的三十天啊!每天干着凿石头的繁重劳动,却只给很少一点面包和水吃。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六年之后,这个流浪汉变了,他变成美国西部沿海一带最受欢迎的人,他受到交际界殷勤的招待,为作家、评论家和主笔、编辑们所热烈颂扬,被誉为文学界一颗灿烂的明星。

这奇迹般的变化是怎样出现的呢?

话说有一天,杰克·伦敦又在街上游逛,他感到空虚苦恼:自己幼年时,饱受了贫困与苦难,后来为生话所迫,就在旧金山海湾附近漂泊。一转眼已是十九岁了,难道一辈子就这样苟活下去?

他边走边沉思地踱入一家公共图书馆,随手拿起一本《鲁宾逊飘流记》翻阅着,不料一看就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而且大为感动,恨不得一口气就把书读完,虽然肚子已饿得很厉害,也顾不得出去吃饭。第二天一早,他又跑到图书馆,看完了《鲁宾逊飘流记》,又接着看别的书。看着,看着,他觉得眼前出现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神奇美妙的知识世界。他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大口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贪婪地吸收知识的营养。从此读书的热情不可抑制,一天读十几个小时还不愿休息。从莎士比亚的剧本到马克思的论著,他都广泛涉猎,无书不读。

为了得到更好的学习条件,他进入了加州的奥克兰德中学念书。他用功的劲头简直难以言状,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将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他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四年的课程,顺利地通过了毕业考试,接着又考进了加州大学。

当他立志从事文学创作以后,深感自己知识贫乏,于是就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发狂似地阅读世界文学名著,把《金银岛》、《基度山伯爵》,《双城记》等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他还把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三大文豪作为典范,仔细地研究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艺术手法。他拚命地练可写作,每天坚持写五千字,往往一下于就寄出二三十篇小说稿。虽然稿子一次又一次地被退回来,但他还是一个劲地写作,一个劲地读书,从不气馁。

在写作实践中,他感到要把人类最深刻、最复杂、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生动、准确地反映在作品中,必须掌握丰富的语言词汇,于是他下苦功学习。他将大字典上的字词,依次地抄在一张纸片上,这些纸片有的装在衣袋里,以便随时摸出来读;有的贴在梳妆台的镜框上,在照镜时可以看得见,有的用针别在晒衣的绳子上,在院子里散步时能够学习;有的则挂在帐子顶上,每天入睡前和起床后都念上几遍。经过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后来,杰克·伦敦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相当强,他的作品往往一气呵成而没有语病。

安徒生的童年故事文学家名人故事 篇5

安徒生的家庭贫困不堪。父亲是个鞋匠,生意清淡,母亲靠为人洗衣服挣点钱贴补家用。一家人常常为了生计问题而愁眉不展,安徒生在贫困和孤寂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亲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独生儿子身上。他对儿子说:“我的命苦,没有捞到念书的机会,你一定要有志气,要争取学些文化,使自己成为有知识的人。”

父亲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忘掉对儿子的启蒙教育。在他家那唯一的一间狭小的房子里,只有一张做鞋用的工作凳、一张用棺材架改装的床和安徒生晚间用来睡觉的一条凳子。但父亲却为儿子布置了一个艺术的环境: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装饰品,框子上摆了不少玩具,工作凳旁还有一个矮书桌,上面放有书籍和歌谱,门上贴着一幅风景画。父亲常在劳动之余抽时间陪安徒生玩。为了排解儿子的寂寞,常常给他讲一些《一千零一夜》中的古代阿拉伯的传说。

有时,为了调节一下气氛,父亲还特地给小安徒生念一段丹麦着名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朗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章节。这些剧本里的故事启发了安徒生,他经常把大人们讲的故事通过自己的设想演绎成新的故事。他幻想自己是个戏剧导演,他把橱窗上父亲雕刻的木偶人打扮成剧中人物,做各种戏剧表演。他还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编木偶戏。为了扩大他的精神世界,父亲带他外出观察各种人物神态及行为举止。他看到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着生意人、手艺人、店员、乞丐、贵族、地主、市长和牧师。他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之间生活水平相差那么大。

18冬天,安徒生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每天外出替人家洗衣服,孤单的安徒生白天独自呆在家里玩木偶戏,有时也到一个同情他的邻居家玩一会儿。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诗人”这个名词。主人知道他喜欢演戏,偶尔也给他谈起一些他未听说过的剧作家和剧本的名字,这更激起了他对戏剧的想象。

14岁那年,哥本哈根皇家歌剧院有个剧团到奥登塞来演出。安徒生跟一个散发节目单的人交上朋友,由此他得到了躲在后台的一个角落偷偷看戏的机会。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决心要当一名艺术家。

189月5日,安徒生拒绝了母亲要他到一个裁缝店里当学徒的安排,只身来到哥本哈根。历经多次碰壁,当演员的希望成为泡影。后来,经皇家剧院负责人拉贝尔安排,他阅读了不少着名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写了很多诗作和剧本。此后,便进入了创作旺盛期。

182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书《阿马格岛漫游记》,上演了第一个剧本《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从1835年起到他逝世前两年的1873年止,安徒生致力於童话创作。他的童话作品客观存在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人们称他是“世界童话之王”。

1.文学家张海迪的名人故事

2.外国文学家名人故事:巴尔扎克小学时的作文

3.古代文学家小故事

4.中外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5.文学家的名言有哪些

6.文学家的名言

7.文学家的名言大全

8.文学家荀子劝学原文及翻译

9.外国文学家的名言

大学励志文学稿 篇6

工作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无论薪水高低,工作中尽心尽力、积极进取,能使自己得到内心的平安,这往往是事业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工作过分轻松随意的人,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将工作仅仅当作赚钱谋生的工具,这种想法本身就会让人蔑视。

一个以薪水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从来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虽然工资应该成为工作目的之一,但是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更多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不要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远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几年以前的一个炎热的日子,一群人正在铁路的路基上工作,这时,一列缓缓开来的火车打断了他们的工作。火车停了下来,最后一节车厢的窗户打开了,一个低沉的、友好的声音响了起来:“大卫,是你吗?”大卫·安德森——这群人的负责人回答说:“是我,吉姆,见到你真高兴。”于是,大卫·安德森和吉姆·墨菲——这条铁路的总裁,进行了愉快的交谈。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愉快交谈之后,两人热情地握手道别。

大卫·安德森的下属立刻包围了他,他们对于他是墨菲铁路总裁的朋友这一点感到非常震惊。大卫解释说,二十多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其中一个人半认真半开玩笑地问大卫,为什么他现在仍在骄阳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成了总裁。大卫非常惆怅地说:“20xx年前我为一小时两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是为这条铁路而工作。”

工作不仅是赚取薪水,它也是在赚取我们自身的资本。老板开公司当然是为了赚取利润,当我们为老板带来财源的时候,也证明了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把工作视为为自己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尽善尽美地去完成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这就是为什么本来与我们无异的同事会成功的原因,他把老板的公司当成自己的公司来做。

年轻人刚刚踏入社会时,不必过分考虑薪水的多少,而应该注意工作本身带给你们的报酬。譬如发展自己的技能、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与你在工作中获得的技能与经验相比,微薄的工资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老板支付给你的是金钱,你自己赋予自己的是可以令你终身受益的能力。

能力比金钱重要万倍,因为它不会遗失也不会被偷。如果你有机会去研究那些成功人士,就会发现他们并非始终高居事业的顶峰。在他们的一生中,曾多次攀上顶峰又坠落谷底,虽起伏跌宕,但是有一种东西永远伴随着他们,那就是能力。能力能帮助他们重返巅峰,俯瞰人生。

美国玩具大王道密尔的发迹,与他的跳槽是分不开的。1948年,当这位21岁的匈牙利青年登上美国大陆的时候,他身上只有5美元。虽然他很快找到工作,但他从不以安定的生活为满足,只要他发现有更适合的岗位,就毫不迟疑地放弃原先的工作,即使原先工作的报酬比新岗位的报酬更高,他也不计较。

为此,在到美国后的18个月中,他竟换了15次工作。第16个工作岗位似乎是道密尔的理想选择了,当时他的月薪已达到30美元,而且两周后又加至175美元,因为老板对他十分欣赏。

可是正当别人认为他会在这个岗位上长久地工作下去时,他又决意去做一名漂流各地、浪迹天涯的推销员。道密尔心中清楚,当推销员有助于他全面了解美国,为他自己今后的事业打下基础。对于一个聪明、勤奋的人来说,任何岗位都有成功的机会。

道密尔的推销业务发展很快,月收入已超过1000美元。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他的事业展现美妙前景时,他又放弃了,把推销路线卖给了别人,而倾其积蓄买下了一家面临倒闭的工艺品制造厂。许多人说他是傻瓜。然而,他的这一步却走得很出色,数月后,工厂扭亏为盈,生机勃勃。5年后,由这家工厂发展而来的玩具公司成为美国有名的企业。

就在他可以“享受人生”的时候,他又把注意力转移了,他又买下了另外几家破了产的玩具公司,数年后道密尔的事业更加兴旺。

道密尔是属于不逃避成长的人。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潜力得到不断地激发和调动,从而使他的价值不断地升值,使他的事业不断地走向新的成功。

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经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我们不仅要坐好现在的位子,还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让自己不断地进步。年轻时不要只是为了薪金而工作,更要选择为了发展而工作,它关乎你年长以后的命运。

文学家励志故事 篇7

一、《圣经》题材具有普遍的人生经验和基本人性

《圣经》中包含了亲情、友情、爱情、情欲、人际关系、个人内心挣扎等等。圣经故事的一大主题就是父子关系, 上帝和选民就是父子关系的扩大。诺亚醉酒, 约瑟的彩衣, 大卫王和押沙龙 (Absalom) 王子, 和浪子回头的故事都是好例子。其中有两个例子颇具代表性。雅各当年看上拉班 (Leban) 的小女儿拉结 (Rachel) , 辛苦地为李本做了7年长工。结果被李本骗了, 洞房花烛的第二天才发现新娘是拉结的妹妹利亚 (Leah) , 忍气吞声地再苦干7年, 才真正娶到拉结, 此后拉结生了个儿子取名约瑟 (Joseph) , 约瑟和他异母哥哥却不一样, 他的哥哥粗犷、鲁莽, 约瑟天生聪明文雅, 想象力丰富。雅各, 由于约瑟的不同凡响, 对约瑟十分宠爱, 别人去放羊, 约瑟独自在草地上胡思乱想, 别人牛仔打扮, 雅各却为约瑟做了七彩的袍子。偏宠之事乃寻常可见, 像雅各这样将关怀集于一身的做法, 就不必寻常;难怪其他儿子暗地生恨, 找到机会竟然把约瑟卖掉。大卫王的遭遇和汉武帝相近。他英名盖世, 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 但是他的儿子竟然和他作对, 押沙龙收买人心, 纠结党羽, 组织军队, 攻进京城, 迫使大卫王弃京东逃。然而大卫王不计叛乱之过, 平乱之日, 下令将领, 不得伤害王子。不幸, 将领违令, 射杀了押沙龙。大卫王悲哀的连叹“我儿, 押沙龙, 我恨不得替你死”。大卫王的悲伤, 充分流露出父爱的宽广和深挚。

《圣经》里也有母爱的故事。撒拉 (Sarah) 和利百加 (Rebeka) 是两个为儿子的权利费尽心思的母亲。撒拉90岁时才生了儿子埃撒克 (Issac) , 由于害怕丈夫将财产和族长的权位传给庶出的长子以思米 (Ishmael) , 竟唆使丈夫将婢女升格的妾夏甲 (Hagar) 和儿子以思米遣走。利百加非常偏爱小儿子雅各。雅各比较有心机, 大概比较像母亲。有一次, 雅各趁哥哥伊扫 (Essau) 肚子饿, 用一盘饭换取了长子的权益。利百加不但没有谴责小儿子, 竟然替他设计, 骗取丈夫临终传继宣言, 使雅各的权益合法化。摩西的母亲和耶稣的母亲同属一类。摩西的母亲在埃及人屠杀犹太男婴时, 冒着生命的危险藏匿襁褓中的摩西, 提心吊胆过了3个月, 迫不得已, 才把小摩西偷偷放在河边。皇天不负慈母心, 摩西被埃及公主看上, 得到一条生路。后来她又扮成奶妈教养摩西成人。摩西后来成为一个民族的首领, 有着坚毅的个性, 就是受到他母亲个性的影响。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也经过大屠婴的恐怖。据载耶稣少年时就有着宗教的狂热, 小小年纪就和宗教权威大谈宗教, 20多岁就离家传道, 他传的道又非正统, 因此树敌很多。玛利亚暗暗担心, 却没有予以干预, 耶稣就刑时, 玛利亚去到十字架旁, 潸然泪下, 她对儿子似乎无限怜惜, 也有默默的理解。

旧约中兄弟相残的事也层出不穷, 该隐 (Cain) 和亚伯 (Abel) 是一对相互嫉恨的牺牲者, 该隐耕地, 亚伯放羊, 偏偏上帝垂青前者, 该隐心中的嫉火越烧越烈, 上帝看在眼里, 大概他有心磨练该隐对该隐说:“你心中的不平之气, 应该设法排解。”听上帝这么说, 更是火上浇油, 把弟弟骗到荒郊旷野杀掉。因嫉生恨, 使该隐成为了人类的第一个谋杀犯。

二、《圣经》中两性关系也是圣经故事的一大题材

圣经的作者对这个题材作了多面处理, 雅歌为青春恋情, 刻画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慕、期盼、担忧, 少男的热情、仰慕以及两情相悦。有的观点认为:雅歌是所罗门的情歌, 或是中东地方婚礼的礼仪, 或是原始圣王崇拜的遗留, 或是蓄意经营的田园诗, 或是耶稣和教会梦契的寓言, 这些说法丰富了雅歌的内涵, 却不改其基本内容。雅各和拉结的故事, 描述了一段经得起时间考验, 客观环境挫折的爱情。亚伯拉罕和撒拉是一对患难夫妻。亚伯拉罕从巴比伦移民到巴勒斯坦, 期间经过流难、饥荒、战争、惊吓、撒拉都随行辅助, 和亚伯拉罕同甘共苦, 亚伯拉罕老来盼望子嗣, 撒拉自认年岁过长, 竟推荐自己的婢女。亚伯拉罕并不喜新厌旧, 撒拉和夏甲有争执时, 不忘提醒夏甲, 撒拉是正室, 应曲意顺从。撒拉过世, 亚伯拉罕买地厚葬, 亚伯拉罕和撒拉虽然难免有人性的弱点, 但他们夫妻相处自始至终持互敬互谅的原则, 他们是传统夫妻的代表和典范。路德和波亚斯代表仁义的结合。路德 (Ruth) 和莫亚伯 (Moab) 这个地方的女子, 先前嫁犹太人, 后来丈夫早逝, 于是奉行婆婆返回伯利恒 (Bethlehem) , 一老一少寡妇路德到亲族波亚斯 (Boaz) 的田野捡麦粒暂时度日。波亚斯怜念路德贞洁孝顺, 经常命雇工多遗落麦粒, 让路德多得一点收获。据《利未记》和《申命记》, 当时的民间法律, 近亲有两种责任, 一是, 男人死后寡妻无子, 近亲得取之。二是穷困而将产业变卖, 近亲有义务将其赎回。路德遵婆婆命, 求助于波亚斯, 波亚斯垂怜路德, 帮她赎回前夫的产业, 并和她结为夫妻, 他们的结合, 表现出诚挚、稳重、和高尚的情操。

除了这些正常的感情之外, 圣经里也有乱伦、畸恋、和痴迷写出了人类原始的倾向情欲所造成的纠葛。在《创世纪》《士师记》等章节里都有描写。从上面所提到的故事可以刊出圣经中所包括的内容, 它描写了许多人生的共同经验和人性在不同层面的面目。因此圣经可以说是一幅人生百态图, 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的生活史, 不过它和一般的社会报道或历史记载不同。第一, 圣经以一种既定眼光写作, 它的目的在加强宗教信仰。简单地说, 它是文以载道的, 所以圣经作者对人生的解释是单一的。为求证其单一的观点的信念, 或制造神话, 或把写实的素材摆进既定观念的框架里。就文学而论, 圣经或缺乏如希腊神话所呈现的那种多姿多彩的想象, 流露出单纯、真挚、朴实的优点。在写作技巧上, 圣经作者受传道前提的影响。一般来说, 叙事情节简单, 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不做心理分析, 客观评价, 或细微铺陈。

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就是个好例子。故事里有四个角色, 上帝、蛇、亚当和夏娃。故事的发展分为四段。第一段:蛇提出和上帝戒令不同的看法, 至于它的动机何在未曾提及, 只说它比地面上其他生灵狡黠。第二段:夏娃听了蛇的说辞, 夏娃的结论是:那禁果挺好看, 一定很好吃, 既然吃了会变聪明, 就吃了吧。她自己尝过让亚当也试一试, 亚当就咬了吃。无论亚当和夏娃都不曾抗拒或犹豫。第三段:是心态的改变, 这种改变故事以“开了眼”来概括, 改变之后, 亚当和夏娃意识到彼此光身露体, 以树叶蔽体。上帝出现, 他们赶忙藏于树后, 进了亚当和夏娃肚里的禁果仿佛是一颗药丸, 药力发作, 两人的感受和行为于是有异。第四段:上帝质问因何行为有异, 亚当直述吃禁果的经过, 不作借口和辩解。上帝也直接发落, 宣判。这样的情节和布局虽然简单, 但是却着重扼要。故事的结构点出了人的基本处境。人面对的就是蛇和上帝的所代表的两相对立的抉择或潜在的倾向。我们可以称其为善和恶, 理性和情欲或秩序和本能。亚当和夏娃在故事里并无独立个性, 他们可以说是人性的代表。亚当和夏娃不曾做主动的抉择, 他们的行为流露出人性倾向极端的可能性。哪一方面的影响力大, 就能牵动个人命运。上帝的宣判代表价值的判断, 强调善高于恶, 理性高于情欲, 秩序重于本能。在这种价值判断下, 人生成了困境, 人性自造障碍。这个故事成功地刻画出了人生经验的基本格局, 亚当和夏娃成了在这种格局里的每一个人。也因为如此, 它给后来的作家们最佳的写作蓝图。他们可以加上动机, 内心冲突、社会意识、价值判断、阐述作家自己的人生观和哲学立场等。英国著名诗人, 作家弥尔顿写作《失乐园》时就利用了这个蓝本。并且在亚当、夏娃的心理变化、男女感情、夫妻关系以及蛇和上帝的行为动机等方面大做文章。《圣经》里多数文章都有这样的特点。因此在西方文学史上, 出现了许多以圣经故事为基础的文学作品。

三、圣经运用Deus ex Machina作为其中的一个写作特点

圣经的这种写作特点就是以神的参与或神迹帮助情节发展, 或达到圆满结局。这种手法主要用来强调宗教意旨和教化的目的。约伯故事以上帝酬谢约伯作为结束, 就是这种用意的安排。不过, 在这个故事里, Deus ex Machina的运用过于刻板, 以至于减少了故事的趣味性。如:约瑟的故事就是较为灵活的用法, 有时不但因为使情节戏剧化为增加趣味性, 而且还造成反讽效果。表面上神并没有直接参与约瑟的经历。约瑟被卖为奴, 下牢狱, 做大官, 和家人团圆看来不过是一连串巧合所促成, 仔细分析, 则可以发现神的参与正是贯穿许多巧合的线索。其一, 神被认为是约瑟个人历史的设计者。其二, 约瑟负有特殊使命。故神给了他特别禀赋——做梦和祥梦, 即预见未来的灵视。前者是故事结构的纲领, 后者是推动故事的情节。故事里有好多梦。约瑟被卖前做了两个梦, 约瑟梦见全家都向他礼拜, 这两个梦增加了约瑟和他哥哥们之间的紧张度, 而且这两个梦的实现成了约瑟哥哥们企图加害约瑟的反讽, 反讽刺穿了约瑟哥哥们的无知与短视, 这种无知和短视具有代表性。这种反讽可以看成是人生的普遍反讽。梦的运用, 如上面约瑟的梦, 圣经故事中这种作用的梦不胜枚举, 和梦同出一处的还有幻影, 如耶稣在荒野中见到魔鬼的出现。梦和幻影助长主题, 推进情节, 流露角色的心里动态, 这是圣经故事的一大特色。

四、《圣经》中隐喻的使用也是圣经中的一个特点

圣经作者采用了三种主要的隐喻:宗教寓言;用熟悉的事物作为明喻;长篇比喻说理。如旧约中的《但以理书》《先知书》, 新约中的《启示录》中都充斥着神秘的象征主义。尤其是《启示录》中其间意象体系和自成体系的教义造成一对一的关系。《启示录》很难为一般作者接受, 除非读者对基督教的神秘主义有所涉猎。其他时候, 圣经作者往往以生活上熟悉的具体事物当明喻。作为表达感情, 观感和影响的方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雅歌》第四章用明喻保留圣经的时代和地方色彩。

圣经尤其是新约《福音书》经常以长篇的比喻说理。先知那当指责大卫夺人之妻, 那当给大卫举了个例子: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同住一城。富人牛羊成群, 穷人只有一只小羊。这小羊和他的小孩一起长大, 和一家人一起进餐, 用他的杯子喝乳汁, 并且常常依偎在他的怀里, 对它的钟爱犹如他的亲生。有一天, 富人家来了一个客人, 富人舍不得自己的牛羊, 欲宰穷人的小羊待客。大卫听了大叫:不应该。那当这才说:你才是富人, 那当用浅显的例子映射大卫夺人所爱。耶稣传道惯用的就是这种引例喻理的方法。此外《马太福音》里的播种者的比喻也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有一次他对门徒说:“有一个农夫播撒种子, 有些种子掉在路边, 飞鸟将之啄食尽。有些落在石头地, 不多久种子发芽, 不过石头地土壤较薄, 根长得浅, 太阳一出嫩芽就焦枯了。又有些落在荆棘里, 荆棘茂盛, 便把种子窒息了, 在有些落在肥沃的土壤里长大结实, 有100倍的, 有60倍的, 有30倍的。”传道者比农夫, 种子比天国之道, 土地比心灵, 这个比喻的结构比前例工整。不过前者和后者, 方法和效果相同。引用耳熟能详的事物强调众所周知的道理, 然后用这种道理度量眼前的另一个事物。这三种隐喻构成了圣经文体的一大特点。此外圣经中还运用了押韵、双关语、口语等。

五、结语

圣经的语言和文体在英语的形成过程中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当今英语中使用的词汇, 很多就是来源于圣经, 如:Noah’s Ark, peacemaker, 和大家熟知的beautiful都出自圣经, 正因为《圣经》在西方及英美社会中如此重要, 外语学院英专学生选读圣经故事可以使学生对西方的文化意识加深认识, 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学内容, 了解圣经文学原型对欧美文学的影响, 提高英语水平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 约翰·得雷恩 (著) , 许一新 (译) .旧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梁工.基督教文学[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1.

[3]朱维之.《圣经》文学故事选[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4]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8.

[5]圣经[M].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 2011.

数学家韦达的故事 篇8

弗朗索瓦·韦达1540年生于法国的普瓦图,1603年12月13日卒于巴黎. 他年轻时学习法律当过律师,后从事政治活动,当过议会的议员,在对西班牙的战争中曾为政府破译敌军的密码. 他常常在工作之余致力于数学研究,在数学研究方面有杰出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当韦达被奇异的数学吸引住时,就会一连数日闭门不出,进行思考与研究. 当时,他和好几位数学家都研究并发现了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因为韦达的论文发表得较早,影响也大,因此后人习惯上把一元n次方程中根和系数之间的关系称为韦达定理. 教科书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是韦达定理的特例. 设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的两根为x1、x2,则有x1+x2=-,x1·x2=. 这就是我们现在称的韦达定理. 韦达定理在下面的六个方面有广泛的应用:①不解方程求方程的两根和与两根积;②求对称代数式的值; ③构造一元二次方程;④求方程中待定系数的值;⑤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⑥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

数学家韦达最早发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有这种关系,韦达在16世纪就得出这个定理,但证明这个定理要依靠代数基本定理,而代数基本定理却是在1799年才由高斯作出第一个实质性的论证. 韦达定理在方程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韦达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代数学的推进,他最早系统地引入代数符号,有意识地使用字母来表示已知数、未知数及乘方,改进了数学的符号. 这些符号,使数学具有简洁的表达,也使方程和代数恒等式有了简洁、清楚的形式. 如方程x2-3x=0,就比书写成“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的差等于0”要简洁得多. 不难想象,如果不使用数学符号,数学发展将会多么缓慢. 这些数学符号的使用使人便于思考. 通过符号的演算和推导,我们能够十分容易地证明某些数学关系式、某些规律是成立的. 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的判别式(b2-4ac)定理、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定理,都是通过数学表达式进行推导的. 因此,人们称韦达是数学符号的改革家,他推进了方程论的发展. 韦达用“分析”这个词来概括当时代数的内容和方法. 他系统阐述并改良了三、四次方程的解法,指出了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给出三次方程不可约情形的三角解法, 著有《分析方法入门》、《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等多部著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上一篇:工程人员廉政承诺书下一篇:食品营养学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