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小年习俗

2024-11-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传统节日小年习俗(通用8篇)

传统节日小年习俗 篇1

祭灶王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的由来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历史溯源折叠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民间祭灶折叠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探源折叠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做糖瓜、祭灶是这一天的主要活动,从此后就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人们精神上开始放松。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传说

普遍传说灶神是位俊朗的美男子,因此中国北方由男丁祭拜灶神,有“男不拜月,女不拜灶”之说,或许为“严男女之防”的表现,如实在不得已,祭拜时必须戴着斗笠遮掩面貌。

廿三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等,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晋以后则列为督察人间善恶的司命之神。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魏晋以後,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传统节日小年习俗 篇2

一、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是越南民间最盛大、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越南人把春节视为辞旧迎新的日子, 人们过春节的习俗包含:

(一) 送灶君

越南的春节在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腊月二十三过灶君节, 即灶王节。灶君也称为“灶神” (灶王爷) 。越南关于灶王爷的传说, 与中国的版本相似:腊月二十三这一天, 在地上的各路神灵都要回天上去报告这一年的情况, 灶王爷是主管一家的生活之神, 也要上天汇报这家一年的情况。灶王爷一走, 就没有神在家看管了, 这个时候, 就可以洒扫庭除, 改建家里一些平时不敢动的地方, 准备过年。这一天也称之为入除。在腊月二十三, 人们除供奉灶君, 还要供上一条活鲤鱼, 传说鲤鱼是灶君上天的坐骑。供奉完毕, 人们把鲤鱼放生到河里, 鲤鱼将化为龙送灶君上天。

(二) 置办年货

入除之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腌荞红对联, 幡旗爆竹绿粽子”。这句民谣说明了在过去物质条件还不够丰富的情况下, 越南过春节置办年货的情况。然而, 随着越南经济与革新事业的发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春节年货品种不断得到更新、丰富, 一般都有下面几样:

1. 绿年粽和糯米糕

越南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是方形的年粽和圆形的糯米糕, 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 同时也是春节祭祖的供品。

年粽跟中国的粽子基本一样,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用猪肉、绿豆沙做成, 用一种叫苇叶的粽叶或芭蕉叶包捆。不同的是越南北方的年粽呈方形, 个头比中国的粽子大得多, 每个有两、三斤重, 而南方的年粽则呈圆柱形。放在锅里要煮上七、八个钟头, 打开后糯米呈青绿色, 吃起来清香可口, 别具风味。因此, 粽子不仅是越南春节的传统食品, 也是人们春节互相馈赠的礼品。

糯米糕类似于中国南方的糯米糍粑, 呈圆形, 但没有馅, 吃的时候一般中间常放上肉饼两个夹起来一起吃。

越南人认为, 方形的年粽象征着大地, 绿色显示生机勃勃, 猪肉和绿豆表示大地上有飞禽走兽, 草木繁生。圆形的糯米糕象征着天, 和年粽一起, 取天圆地方之意。

2. 红对联

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的习惯, 喜欢在大门两旁贴上一对大红春联。红色的春联寓意着勃勃生机, 与越南的绿粽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春联最早是用汉字书写的, 越南的文字实行拼音化以后, 现在用汉字写的春联已不多见了, 大部分春联逐渐改用拼音文字, 但是在书写时, 仍然按照方块字的格式, 从上往下逐字书写, 每个拼音字成一个方块, 自成风格。

此外, 越南人也喜欢在家门口张贴门神, 以此把守门户, 阻止大小恶鬼入门为害;在家里贴上“福”、“囍”等字样和福、禄、寿星的形象, 还有各种传统年画, 表达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3. 爆竹

越南过春节也有燃放烟花爆竹的习惯。人们认为, 放爆竹是为了驱邪, 把过去一年所有不顺心、不愉快的事情统统崩掉, 迎接一个充满吉祥和希望的新年。

在越南民间流传着春节燃放爆竹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怪物, 名叫山臊, 身子长约30厘米, 只有一条腿。他喜欢找人的麻烦, 人一遇见它, 就会发寒热 (发烧) 。可是山臊有个弱点, 非常害怕竹子燃烧时发出的“劈啪”响声。一听到这种声音, 山臊就会远远地躲起来。人们知道后, 每逢节日就在院子里烧竹子发出响声来吓唬它。后来人们发明了爆竹, 就用燃放爆竹代替烧竹子。这种习俗延续下来, 燃放烟花爆竹就成为人们庆祝春节的一项内容。

在河内, 除夕之夜, 人们都穿上节日盛装, 带上鞭炮, 不约而同地到街上燃放, 这已成为一种习惯。等到午夜的钟声响起, 所有鞭炮一齐燃放, 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相互呼应, 连成一片, 震耳欲聋。以至两个人面对面讲话, 都很难听见。

4. 桃花和金橘

在越南人的心目中, 桃花有辟邪的作用, 同时也象征着幸运。按照传统习俗, 越南人过春节, 不管家庭是贫困还是富有, 在北方都要插上一株桃花, 而在南方则是梅花, 以求新年吉祥如意。为此, 首都河内郊区有一部分农民专门种植桃树, 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 可以确保桃枝在除夕前后开花。

在越南, 金橘寓意着大吉大利, 这跟中国是一样的, 所以深得人们的喜爱。金橘基本都是盆栽, 每棵都结有橙黄色的累累果实, 大盆的有一人多高, 被修剪得像一座小金山, 象征着吉祥如意, 财源滚滚。

5. 五果盘

越南人过春节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摆设桃花、金橘和五果盘三样物品, 象征新年吉利, 欣欣向荣。

“五果盘”是一个盛有五种水果的盘子, 越南人在春节用来供奉祖先。这五种水果南北方各有不同, 北方是番荔枝、椰子、水榕果、芒果, 南方则是西瓜、香蕉、橙子、柿子饼、桔子, 象征着年年有余。

(三) 除夕守岁

越南过春节最难忘的是除夕。这天, 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会不远千里万里往家里赶, 为了全家能围坐在一起, 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然后一起守岁。

除夕既是新旧交替的时刻, 也是一年中最神圣的时刻。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事先准备好如猪头、鸡、粽子、果脯、糖果、槟榔、水果以及香和酒等祭品于零点整祭拜神灵、祖先, 以求来年兴旺、健康、幸福。

与中国不同的是除夕之夜越南人在家祭拜之后, 还常常一起到寺庙去祭祀神佛, 以求神佛保佑。到寺庙祭祀人们有一个“求禄”的传统风俗。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香禄”, 不少人在寺庙祭祀时点上一把或一支大香, 站在祭坛前祷拜, 然后把点燃的香带回家供奉在祖先祭坛的香炉上。传说, 香火象征着兴旺发达。若返回时, 遇上刮风, 香火燃烧加快, 预示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另一种则称为“采绿”, 因为在越南语中, “绿”和“禄”同音, “采绿”即“采禄”。人们从寺庙祭祀返回时, 随手采摘一根带有绿叶的树枝回家, 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 插在家里的神龛前, 直到树叶枯残为止。“采禄”象征在新的一年里官运亨通、吉祥如意。这样, 每年除夕都会有许多树木遭到破坏。为此, 越南的胡志明主席生前曾呼吁移风易俗, 将“采禄”改为植树。至今“采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 但除夕过后仍可看到不少树枝被折断。

(四) 新年拜年

在越南春节既是法定节假日, 又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全国放假四天:除夕、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越南民间有句俗语:“初一给婆家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初三向老师拜年”。从初一开始, 人们互相串门给亲朋好友拜年, 互致节日问候, 表达美好的祝愿。

在越南大年初一头一个到家拜年的客人, 传说他将给主人家里带来好运, 人们非常看重, 称之为“冲家”、“冲地”、“冲年喜”。“冲年喜”是越南独具特色的过年习俗,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除夕夜全家到寺庙祭祀神佛时, 从家中挑出一个有福分的人, 让其祭拜神佛之后手持“香禄”或“采禄”回到家第一个进门, 此时已是新年, 那么视其为给自家“冲年喜”之人, 他将给家庭带来好运。另一种是有的家庭年前会请一位忠厚善良、有福分的朋友, 作为家里新年的第一位客人来“冲年喜”, 以求新年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五) 娱乐活动

越南春节期间有各种形式的民间娱乐活动, 统称为“赏春”。如赏水仙花、闹花灯、演出民间传统戏剧、民歌对唱、荡秋千、水上木偶戏、祭拜寺庙、游览名胜古迹等。

各大城市都有盛大的花市, 北方人喜欢桃花, 南方人则喜欢梅花。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到花市参加各种游戏:斗鸡、套圈、射击、插花比赛、摔跤比赛等。越南人过春节都有正月初一赶庙会的习惯, 在庙会上, 长龙队、狮子队聚集在一起, 金龙狂舞、雄狮相戏, 场面热闹非凡。

在各种民间娱乐活动中, 最具特色的要数下人棋。它是将中国象棋的棋盘画在地面上, 手执木牌 (木牌上刻有与棋子对应的车、马、炮等) 的人充当棋子坐在场中。对弈时, 由棋手调遣, 旁人以鼓声催行, 颇似金戈铁马的沙场, 人棋下起来很有趣, 深受越南人民的喜爱。

(六) 过年的禁忌

越南春节期间也有很多禁忌:如大年初一不能吵架、不能讲粗话、不能借东西、不能讨债, 也不能干农活, 否则会惊动土地神, 庄稼会遭殃;正月头三天不能扫地, 即使扫了地也不能扒垃圾, 要等三天后能动土时再清理;过年忌穿白色衣服, 避免家里有丧事等。

二、清明节———扫墓、踏青的日子

同中国一样, 清明节也是越南的传统节日,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越南人也借清明之际祭祖、扫墓和踏青。按照习俗, 扫墓时, 人们一般携带酒食果品、香、纸钱、鲜花、铁锹等物品到墓地, 清除坟墓上的杂草, 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焚香烧纸, 献上鲜花,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果品才回家。有很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

越南人在大年初一和端午节的祭拜比较隆重, 而过清明节的气氛就没有那么浓厚。越南不同地区清明节的气氛有所不同, 北部靠近中国广西地区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清明气氛较浓, 中部南部则较淡化。由于时代的发展, 来自城市的青年一代比较淡化清明节, 也很少参加清明节的活动, 所以许多年轻人并不是很了解。而父辈或年纪大的人才注重清明节祭祖。

清明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 (古代叫踏青) 的好时候, 所以越南也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三、端午节———越南的驱虫节

端午节在越南受到重视, 是春节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民间传统节日。越南端午节的时间、意义与传说跟中国基本相似, 越南的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端”意为开端, “午”为中午, “端午”意为从中午开始。它最早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中国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 但如今越南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已不再只是为了纪念屈原, 而逐渐演变成祭拜祖先, 此外还增加了如端午驱虫、端午采药等新内容, 因此, 在越南还把端午节称为驱虫节。

越南关于端午节的传说起源于中国。越南人过端午节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的粽子跟春节的粽子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咸粽, 主要成分是糯米, 馅料为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上半只咸蛋;另一种是碱粽, 用糯米加上椰丝、虾米、绿豆包成, 呈菱形, 吃时蘸糖;还有一种是肥肉粽, 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 吃时需煮熟后剥壳切成片食用。

在越南端午节除了有吃粽子的习俗, 还有驱虫的习俗。一般采用水果和糯米酿酒等食物来驱虫。具体做法:清晨起来, 洗漱完毕立即进行驱虫。先食一碗糯米酿酒, 后吃水果把肚子里的寄生虫杀死。而对于孩子, 更好的做法是在他们的太阳穴和肚脐处涂上一些辰砂、朱砂或给他们喝冲有辰砂、朱砂的水。此外, 为了辟邪还给孩子们佩戴五色线绳以及装有雄黄的亮色小锦囊护身符;用指甲草涂染孩子们的手甲和足甲, 因人们认为食指和第二个脚趾是神指 (趾) , 不能涂染, 所以在涂染时只涂这两个之外的手甲和足甲。

端午采药也是越南端午节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从中午十二点整 (午时) 开始。按传统说法, 人们认为午时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刻, 此时采的药最为灵验, 可治百病, 尤其是治疗外感、阴虚等病症。人们在园子或山上采的药不管数量多少, 够一百种就行。以具有祛风益气功效的草药居多, 如益母、紫苏、竹叶、柚子叶、柠檬叶、芒果叶、葱、姜、蒜、蒲公英等。因此, 端午节越南许多集市上都有草药的专卖摊。

四、中秋节———赏明月、吃月饼, 也是越南的儿童节

跟中国一样, 越南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主要活动是赏月、吃月饼。但不同的是, 越南的中秋节除了有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 主要以儿童为主, 因此, 又称为儿童节。

越南中秋节起源于中国, 但又与中国的中秋节不完全相同, 有人曾做过研究, 认为主要是由两国中秋节所起源的派别不同决定的。中国的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祭月拜月活动, 后来赏月变成该活动的重点, 使得严肃认真的祭祀活动变成了轻松欢快的娱乐游戏, 加上随之而来文人骚客们的感情宣泄与发挥, 便成就了现代中国思乡团圆的中秋。而越南的中秋节则起源于中国古代中秋节的另一派, 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正好是稻子成熟收割的季节, 这时家家户户都要拜祭土地神, 以表示对他们带来丰收的感谢, 中秋节可能就是这种秋报祭祀活动的遗俗。在丰收之前, 各家各户的大人们通常都忙于耕种, 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们玩耍, 于是就利用中秋节庆祝丰收的这一天多给孩子们一些补偿。这也正是现代越南中秋节的中心内容所在, 因此, 越南的中秋节也是儿童的节日。在这一天, 孩子们会收到很多的玩具礼物, 其中少不了各式传统的花灯。

越南也有类似中国嫦娥奔月的传说, 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阿桂的人。传说从前有一个名叫阿桂的人因上山打柴, 偶然看见一个山洞内有四只虎仔正在戏耍, 阿桂举起手中的斧头每只砍了一下。母虎回来看见虎仔被人砍死, 就找来一种神奇的树叶把他们救活了。阿桂待母虎带着虎仔走后, 便寻找到那棵神树并将其连根挖出扛回家中。路上阿桂用树叶救活了一位老乞丐, 并向老人讲述了这棵神树的来历。老人听后告诉阿桂这是一棵能使人起死回生的神树, 他叮嘱阿桂要精心护理, 必须用清水浇灌, 不能用污水, 否则树会飞上天。回到家后, 阿桂把这棵神树种在自家菜园的东边, 并先后用树叶拯救了很多人和一条狗的生命。后来阿桂的妻子被人害死, 这条狗为了报答主人的救命之恩, 主动将自己的内脏捐出来救活了她的生命。但自从换了内脏, 阿桂的妻子性格大变, 说话说前忘后, 做事丢三落四, 十分健忘, 虽然阿桂曾反复叮嘱妻子不能把尿撒在那棵神树上, 否则它会飞上天。但是有一天在阿桂外出时, 其妻却把阿桂说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尿急时便跑到东边那棵神树下撒了一泡尿, 于是神树慢慢地连根拔起, 向天上飞去。当阿桂回来时, 神树已经飞过了人头, 阿桂急忙跳起, 用手抱住树根往下拽, 想将其拽回地面, 可想不到树飞起的力量太强, 阿桂不仅没有将树拽回地面, 反而被树拖着一起飞上了月宫。后来人们将这棵能让人起死回生的神树称为榕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月亮最圆最亮的时候才能清楚地看到月宫里阿桂坐在榕树下的形象。

越南过中秋节主要是吃月饼和水果。中秋月饼一般有两种:一种为烤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广式月饼, 里面的馅料有很多种, 如椰蓉、蛋黄、莲蓉、豆沙、五仁、香肠、叉烧等;另一种为软月饼, 类似于中国的冰皮月饼, 用糯米做皮, 呈白色, 形状跟烤月饼差不多, 但口味却不一样。而水果主要是柚子、柿子、桔子等。

在越南中秋之夜还有点花灯的习俗。越南的花灯有鱼形、蝴蝶形、莲花形、菊花形等多种形状。不过最传统的花灯是外部用竹子扎成圆形, 以各色彩带装饰, 里面则是五角星形状, 五角星上铺着红色和绿色的玻璃纸。越南关于中秋点花灯有个传说, 它和我国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有关。相传过去有一条鲤鱼修炼多年成精, 夜晚常出来害人, 致使家家闭户, 不敢出门, 后来黑脸包公想出一个办法:教人们制作鲤鱼形的纸灯笼, 并在鲤鱼腹部插上一根棍子。夜晚人们挑灯出门, 妖精见后十分惧怕, 不敢再来危害百姓。从此, 每到中秋之夜孩子们都拿着各种形状的纸灯笼, 在月光下尽情嬉闹。

每年中秋节期间, 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 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 优胜者将获得奖励。此外, 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日两晚组织舞狮, 农村则组织竞舟、祭龙等活动。人们过节时有的全家围坐在阳台上、院子里, 有的举家外出到郊外, 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 边赏月、边享用。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传统中秋习俗也在发生着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 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 增进了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

参考文献

[1]. (越南) 阮友爱、阮梅芳.越南传统风俗[M].越南文化通讯出版社, 2003.

[2]. (越南) 新越.越南风俗100例[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2003.

[3]. (越南) 潘继炳.越南风俗[M].河内出版社, 1999.

[4]. (越南) 段映.了解越南风俗[M].越南青年出版社, 1992.

[5].陈继章.越南研究[M].军事谊文出版社, 2003.

[6].张加祥, 俞培玲.越南[M].重庆出版社, 2004.

[7]. (越南) 邓文珑, 阮松滔, 黄文柱.越南各民族风俗习惯[M].越南民族文化出版社, 1997.

[8]. (越南) 黄进就.越南民间故事评论[M].河内教育出版社, 1998.

传统习俗“坐月子” 篇3

“坐月子”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是针对我们东方人的体质,经过几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科学健康地“坐月子”可以使产妇避免感染,身心健康得到恢复,改善体质,在家人的帮助下,更好地适应妈妈这个角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有的习俗已经落伍,甚至根本就是愚味、没有科学根据的,例如产后不能洗澡,不能刷牙,不能梳头;在整个月子期间都得卧床,除上厕所外,其余活动都呆在床上,甚至是一日三餐;饮食大补特补,在一个月内要吃十几只鸡,几百只蛋……

当然,传统的坐月子习俗并非都是陋习,有些习俗背后隐藏着一定的科学道理,还是应当尊重的,例如不接触冷水、避风寒等。那么,“月子”究竟是怎么回事?时下产妇“坐月子”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产妇月子里的常见生理表现

分娩后宝宝降临人世,但妈妈的身体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复原。从胎盘娩出到全身各器官(乳房除外)恢复或接近未孕状态的时间,大约需要42天,这个时期民间称之为“月子”,在医学上则叫作“产褥期”。

全身状况 产妇产后体温一般都在正常范围。有的产妇在产后的第一天体温会略微升高,一般不会超过38度。在产后3~4天,乳房开始充盈,血管扩张,产妇感到胀痛,局部皮肤发热,体温也可能会略微升高,但持续时间不会太长。产后脉搏比平时稍慢些,呼吸略深,血压变化不大。

子宫 在分娩结束时就收缩到脐部以下,但恢复到正常大小需要6周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子宫不断收缩,产妇会感到阵发性腹痛。

恶露 是指由阴道排出的血液、脱落的子宫蜕膜组织和黏液。产后1周内,恶露为鲜红色,量比较多;到第2周,血量逐渐减少,恶露为淡红色,以后逐渐为淡黄色,量更少;产后3~4周基本干净。恶露有血腥味,但不应有臭味。

出汗多 怀孕的时候,母体内增加了很多的水分,产后通过出汗排泄,所以产后多汗是一种生理现象。

便秘和小便困难 产后活动少,容易便秘。分娩时胎头压迫膀胱时间较长,产后腹腔压力改变,使膀胱收缩力变差,容易造成排尿困难。因此,产妇要重视产后第一次大小便。

产妇月子里的防病指南

分娩时产妇体力消耗较大,失血较多,身体比较虚弱,所以,“月子”作为一个特殊时期,要注意预防下列容易发生的疾病。

头痛头晕 这是由于产程过长或感受风寒引起的。产妇产后要注意保暖防寒和休息。

产褥热 产后2~3天,产妇体温持续在38度以上,或感觉发冷、发热,其常见原因是感冒或产道感染。一旦发生,勿滥用退烧药,应去医院诊治。

乳腺炎 产后乳腺开始分泌乳汁,如果乳汁充盈,乳房的静脉血管和淋巴管急剧扩张,进而淤积阻塞,会形成急性乳腺炎。因此,保持乳腺管通畅很重要。如果宝宝吃不完,应该用吸奶器将乳房内的乳汁吸空,避免淤积阻塞。

出血、腹痛和恶露 产后出现少量的出血、腹痛和恶露,是因为子宫还没有完全复原。若子宫收缩不佳,则恶露难尽,持续腹痛。服用益母草流浸膏可以减少恶露,止血、止痛,帮助子宫复原。恶露终止,腹痛自消。

便秘 坐月子整日卧床,饮食多为荤腥,因此容易便秘。此时切忌自行使用重泻药,可选择作用缓和的药品,如麻仁丸、果导等,但不宜经常使用。要多吃新鲜蔬菜、瓜果和粗纤维食物,促进肠管蠕动,帮助排便。

尿潴留 产后2小时产妇应下床小便,如果尿排不出来,可听流水声诱导排尿。产后6~8小时仍不能自行排尿,则为尿潴留,胀大的膀胱会影响子宫收缩,必须采取导尿术。

产褥期需要好好“坐月子”

产后产妇的子宫、阴道、会阴的创口需要逐渐愈合,子宫缩小、膈肌下降、心脏复原,拉松的皮肤、韧带、关节也需要恢复正常。而这些位置、形态和功能恢复良好与否,取决于产妇坐月子时的调养是否到位。再者,月子期间产妇要喂奶,如果母体没有调理好,也不利于哺乳。因此,月子“坐”得好不好,对于女性的身体健康甚至一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⒈尽早下床活动:顺产的产妇,在产后8~12小时就可下床活动;剖宫产的产妇,6小时候后就可以翻身、抬腿、收腹、提肛。产后尽早活动,有利于防止便秘、尿潴留和肠粘连;有利于子宫的复旧和恶露的排出;促进血液循环和组织代谢,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加强腹壁肌肉的收缩力,早日恢复苗条身材,防止生育性肥胖。

⒉避风寒:产妇气血虚弱,营卫不固,抵抗力差,易受邪气侵害而得病,所以要防止风寒侵入。

⒊注意下身清洁:为使宝宝顺利娩出,减少阴道裂伤,分娩时助产士可能会做会阴切开手术,使伤口相对整齐,容易愈合。产后要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清洗,排便后也要用温水清洗。内裤、内衣每天更换。

⒋产后洗澡宜洗淋浴:不要洗盆浴,以免污水进入阴道,引起感染。剖宫产产妇在洗澡时,要保护好伤口,以免感染。夏天洗澡不能贪凉用冷水,以免导致月经不调、受寒等。冬天水温不要太高,以免大汗淋漓,因为出汗太多会伤阴耗气。洗澡后将身体和头发擦干,穿好衣服再离开浴室,用干毛巾将头发包起来,不要使头部受风着凉,以免头部血管收缩,引起头痛。在饥饿和饱食状态下不要洗澡。

⒌注意口腔卫生:老观念认为刷牙会导致牙齿松动、提早脱落,这是错误的。怀孕期间由于体内激素的改变,孕妇容易诱发牙龈炎,而传统“坐月子”时的高糖饮食和不注意口腔卫生等陋习,也使得牙病多发常见。产后仍需要坚持每天早晚刷牙,以干净的纱布套在手指上蘸温水按摩牙龈,饭后漱口,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保护牙齿和口腔。

⒍避免视疲劳:产后不宜多看电视节目,看电视时间每次不要超过1小时,以免引起视力疲劳;也不要边喂奶边看电视,这会减少母婴感情交流,也会影响乳汁分泌。同样,在月子期间也不要多看书,因为看书时间长了会视力疲劳,出现看书眼痛现象。也不要长时间织毛衣,如此不仅使眼睛疲劳,而且长时间坐位会影响颈项和腰背肌肉的恢复,引起腰背疼痛。

⒎不要频繁接待亲友:月子期间,为避免感染病菌,产妇不应频繁接待前来探视的亲友。丈夫或父母可以帮忙招待客人,代产妇送客。也不要将宝宝在客人中传来传去,免得来访者将致病菌传染给宝宝。

产褥期过后,可以恢复性生活了,但是要采取避孕措施,以免意外怀孕。不要服避孕药,可以使用避孕套,或者生产3个月后放置节育环。

传统节日小年习俗 篇4

寒假里,我写了《欢欢喜喜过小年》的作文,妈妈对我写的内容提出很多修改意见,觉得我没讲清楚一次活动的来龙去脉,细节描写也不够生动。因此我静下心来,决定研究研究小年的由来,搞清楚为什么“大年”毫无悬念就是大年三十,可是小年却存在腊月二十三,还是腊月二十四之争;过小年又有什么传统习俗。

说干就干,我拿出iPad,上了百度去搜一搜“小年”。天呐!更麻烦了,不仅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还有除夕前一夜、正月十五、正月十六等日子在不同的地区也被称为小年。北方地区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则是腊月二十四,江浙地区也会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夜”称为小年,南京人称元宵节为小年,云南人又把正月十六叫做小年。

这可让我更加迷惑了,究竟小年是哪一天呢?我似乎没找到答案。“小年”并非一个确切日期,而是一个节日,各地风俗不同,具体日期也有差别。青岛地处北方,我们的小年就是腊月二十三。

小年要做点儿啥呢?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呢?我想起来从小就耳熟能详的那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是了, 小年要祭灶。那么灶王爷是谁?为什么要 “糖瓜粘”?

民间传说有言,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每家人的善恶。玉皇大帝就根据他的汇报进行赏罚。所以,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想让灶王爷为他们多多美言,只上报好的事情。人们就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巴,他就不能到玉皇大帝里讲坏话了。正像范成大所言:“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跟民间年画灶王爷两侧的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之所以说“迷糊”的小年,还因为灶王爷不一定就是个老爷爷!What?这个比“哪一天是小年”还让人头疼。可谓是众说纷纭,一个说法,灶王爷是个姓张的男子,有愧于他的妻子,不敢面对钻进灶窝而亡,后来被玉帝封为灶君。另一个说法,灶王爷是炎帝或者祝融,有云“炎帝作火而死为灶”,即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祝融是火官之神,即为灶神。更让人迷糊的是还有一个说法,就是灶神既非火神,亦非灶的发明者,而是一位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女神——先炊,因为烹调须在灶上操作,所以对她的祭祀便是祭灶。这下,灶王爷变成了灶王奶奶。

小年习俗作文 篇5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是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人们在腊月二十三都要祭灶,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然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的地方烧假马、放鞭炮送灶王爷骑马上天。上世纪50-60年代,祭灶王爷的习俗逐渐消失,但吃灶糖(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和打扫房屋的习俗仍流传至今。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小年的习俗 篇6

祭灶

祭灶即祭祀灶君。灶君俗称灶君菩萨、灶王爷、灶公灶母、东厨司命。相传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每个家中监察人们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便会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汇报民情,以便玉皇大帝赏罚。所以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放上糖果、清水、料豆、株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上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全家老小都要参加祭祀、磕头、行礼。

有的由长子奉香、送酒,并为灶神的坐骑撒马料,从灶台一直撒到厨房门外小路。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相传这样可以把灶神的牙齿粘住,不让它发声,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说人间坏话了。祭祀后要烧掉灶神像,说是送灶神上天。灶案两侧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联语和“一家之主”的横批。

浙江一带,祭灶日把怡糖拌上米粉做成元宝的形状,叫“糖元宝”。

苏州送灶神,民间将松柏枝、石楠、冬青一起扎成小把,称“送灶柴”,沿街叫卖。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到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说“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画像,便于在“接灶”仪式中张贴。图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目清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表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共祭的,便没有这一说法了。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各家各户忙着蒸花馍。“一家蒸花摸,四邻来帮忙”。这是展示女性灵巧手艺的大好时机,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花馍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哨。特别要制作一个为供奉灶君的大枣山。

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此时要做好辞旧迎新年的准备,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窗花。山西民间流传着两首歌谣,其一是:“二十三。打发老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蒸团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锡器;二十八,沤避遏;二十九,洗脚手;三十日,门神、对联一齐贴。”体现了时间紧凑和准备工作的紧张。其二是一首童谣:“二十三,祭罢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过五六天,大年就来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点点两声炮。五子登科乒乓响,起火升得比天高。”道出了儿童盼望热闹过年的心理。

梳洗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因此小年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山西吕梁地区婆姨女子都用开水洗脚。未成年的少女,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喻意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

赶婚

过了腊月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出嫁不用挑日子,称为赶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很多。民谣说“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剪窗花

在准备过年的事物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窗花内容有各种动、植物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余)、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刚娶新媳妇的人家,新媳妇要带上自己剪制的各种窗花,回婆家糊窗户,左邻右舍还要前来观赏,看新媳妇的手艺如何。

小年对联

夏历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节”。旧时,每到这一天,要举行祭灶的活动。祭灶之“灶”,即指灶神,也叫灶王、灶君、灶君菩萨,俗称灶王爷。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称,灶神名张单,字子郭,长得像个美女。他不仅有个叫“卿忌”的夫人,还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另有好几位兵将。本来,灶神最初只是执掌灶火、管理烟火饮食的。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灶神的权力范围逐渐扩大。后来,除了执掌灶火之外,主要是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这样,灶神就变成了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即撒灶全扮中所说“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了。

旧时祭灶的东西各地不一,有的富家用蒸熟的猪头,以及鸡、鱼、洒等为祭品。一般的多用南糖、糯米糖、誉为“吉兆糖”的糖瓜等进行祭灶,意思是让灶神嘴甜点,多说好话。穷苦人家若无条件,也有用一碗清水作为供品来祭灶的。现今仍称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节,一般不再祭灶,但吃糖瓜的习俗还得以保留。

旧时用以祭灶的联语,最常见的就是印在灶神画像两旁的五言短联,句为:

上天言好事;

回宫降吉祥。

常见的联语还有:

灶祀黄羊,早辞残岁;

禅浮缘蚁,以待来年。

焦达峰,原名大鹏,湖南浏阳人。19武昌起义后,和陈作新于10月22日率领新军攻占长沙,次日成立湖南军政府,被推为都督。同月31日与陈作新同时被害。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烈士。他生于清光绪十二年腊月二十三日(1887.1.16),改名达峰时,撰嵌名联释义并述志,联云:

达向九霄云路近;

峰高五岳众山低。

另有自题联云:

一点心思,做出千年事业;

两个目的,看破万里乾冲。

老舍是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为《骆驼祥子〉、《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等。他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腊月二十三日(1899.2.3)。早年有自题联云:

报国丈章尊李杜;

攘夷大义著春秋。

老舍先生的书斋名“古砚书房”。曾自题一联激励自己为学认真,创作严谨。联云:

付出九牛二虎力;

不作七拼八凑文。

国画家李国维生于民国三十四年腊月二十三日(1945.2.5),六十寿辰时有贺联云:

传统节日小年习俗 篇7

一、扬州传统婚礼习俗的遗存

在经济发展和科技革新的影响下,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因而婚礼习俗也发生很大的改变。 但是,扬州是一座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扬州城的大街小巷仍然弥漫着一股传统气息,有些传统婚礼习俗依然在延续。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发奁,俗称“发嫁妆”。在正式婚宴的前一天,男方家请媒人带着新郎到女方家去接,女方家派人把嫁妆送到男方家,故而对男方而言,也叫“接嫁妆”。男方家派去女方家的人数要成双,而且男方家人也要带上成双的礼物到女方家。旧时会捎上一对鲤鱼、四条带肋条的猪肉、六条云片糕等物。(现在?)礼物逢双含有吉祥之意,“二”寓意“好事成双”,“四”寓意“事事如意”,“六”寓意“六六大顺”。

三茶礼。男方家人到女方家接嫁妆时要先吃“三道茶”, 这茶可不是随便吃的,也是有讲究。前两道分别叫“果子茶” 和“点心茶”,这两道茶别人可以尽兴品尝,但新郎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因为这两道茶有“吉兆”之意,象征多子多福, 事事如意。如若新郎把它们吃完,一来让人觉得其品相不雅, 二来女方家会觉得家里的“吉兆”全都被你吃下去了。第三道“清心茶”可以随意品尝,因其有“心地专一”之意。

暖房、压床。男方家把嫁妆接回之后,就要开始布置新房。新房布置结束后要办一桌“暖房酒”,请亲朋好友及帮忙的人参加。一是为了感谢大家的忙碌,二是邀请大家参加明天的婚宴。吃完酒之后,新郎挑选一名童男子陪他在新床上住一宿,扬州人称之为“压床”,寓意婚后生子。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新房的摆设与以前大大不同,现代人新房中极少出现板床、银桌等物,家用电器倒是越来越多。但是, 暖房、压床的习俗却是一直都有的。

二、扬州传统婚礼习俗的发展

尽管现代扬州人办婚礼还延续了许多传统婚俗,且在短时间内这些习俗不会消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这些传统习俗早已沾染现代气息,它们原先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变化着。

旧时结婚讲究“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 亲迎。历代扬州人结婚也都大致上遵循“六礼”,但是随着自由恋爱这一现象越来越普遍,“六礼”的相关程序也被逐渐淡化。虽然在结婚时人们依然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但也只是披着传统的外衣,内里一直在不断地革新。比如迎亲, 旧时多是“花轿”、“花船”,但是现在交通日益发达,取而代之的是被称为“花车”或者“婚车”的轿车。以前扬州人办婚宴都是在家里举办,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酒店举办。 由于现在自由恋爱的人比较多,也就少有像旧时那样的“媒人”。但是现在的婚宴出现了“证婚人”,一般人家会请一个这样的人来当做新人的“媒人”。近年来,扬州城的婚宴也是精彩纷呈,许多传统的婚俗样式都在婚宴被模仿或改编。 比如在婚礼司仪的指挥下,新娘象征性地临时披上红头帕, 由新郎抱一抱,然后又由新郎用喜称掀起新娘的盖头,这就把传统婚礼中的抱轿、坐花轿、揭盖头,衍变成系列性的趣味表演。还有一些司仪会设计出各种由新郎新娘和双方父母参与的游戏节目,诸如新郎新娘对咬苹果、两人交换口中食物、让新郎父亲与新娘进行互动等,则又是把“闹洞房”的习俗从洞房里搬到了酒店大厅里。

三、当下扬州婚礼习俗的文化解读

复活节的传统与习俗 篇8

复活兔(邦尼兔)

依据欧洲古老的传说,野兔是一种终日不闭眼的动物。它们能在黑夜里,观看四周其他的动物,因此,野兔就代表着黑夜中一轮皎洁的明月。再加上复活节日子的计算是以春天月圆为基准,于是就将春天繁殖力强的野兔视为复活节的一个象征。这习俗传入美国后,美国人还为兔子取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它复活节的邦尼兔!

The Easter Bunny or Easter Hare is a character depicted as a rabbit bringing Easter eggs, who sometimes is depicted with clothes. In legend, the creature brings baskets filled with colored eggs, candy and sometimes also toys to the homes of children of Christmas, as they both bring gifts to children on the night before their respective holiday.

复活节彩蛋

蛋象征新生命。坚硬的蛋壳无法限制里面正在孕育的新生命。耶稣基督为了我们的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葬在坟墓里,但坟墓无法关住他。他第三天复活了,使相信他的人得到新的生命。蛋,便成为复活节常用的象征物之一。蛋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及新生命的诞生,并象征着耶稣由死复活走出石墓。

Easter eggs are special eggs that are often given to celebrate Easter or springtime. The egg is a pagan symbol of the rebirth of the Earth in celebrations of spring and was adopted by early Christians as a symbol of the resurrection of Jesus.

复活节百合花

百合花象征神圣与纯洁。人们喜爱以在春天、复活节左右盛开的百合花来代表耶稣基督的圣洁。另外,形状像喇叭的百合花,也像是在大声宣扬耶稣基督复活的好消息。

Lily stands for the holiness and purity. Flowers blooming near the Easter Day seem to tell us the good news that Jesus has resurrected from the death.

上一篇:工程师评定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下一篇:用青春铸就辉煌(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