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精选11篇)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1

一、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主要是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但当社会越来越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关注个体人生、关注个人幸福与群体福祉,人文精神就不只是崇高的精神,而是直至平凡而鲜活的个体生命。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以生为本”,首先是以学生的生命教育为本。第一,生命观教育。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人生重要转折时期,在大学阶段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从而珍惜和敬畏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和压力,拥有一个幸福健康的人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二,生存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满足生命生存的需求。第三,心里健康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习惯长辈围着他们转,自我中心化特征明显。进入大学,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脆弱的心灵会变的多疑和敏感。近几年大学生自杀的增多,自杀者的最大问题就是生命意识薄弱、心理调适能力缺乏。故此,加强人文精神教育乃至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人文知识(语言、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知识)的学习、心灵感悟和自身实践,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高尚的观念品质,并外化表现为行为取向、品德情操、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当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学科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越来越专业化,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边缘学科不断形成。另一方面,是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互相结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这就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而高校体育教育更要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有效地帮助学生开拓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等知识领域,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质。

1.“学科”与“人才”相结合。学科专业建设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面向广”的原则。一方面抓好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建设,推进体育各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另一方面还要抓好体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要以“开阔视野、陶治情操、加强修养、提高素质”为宗旨,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营造一种人文素质教育氛围。通过各种办法开拓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与文化素养。

2.“文化”与“环境”相结合。营造浓厚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环境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堂,要充分利用现有校园设施,继续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活跃学术气氛,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广播、影视、报栏、刊物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办好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造浓郁的人文素质教育氛围。抓好实践课的教学环节。实践课教学环节是促进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和加强实践课和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习、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3.“主题”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修养,应是整个人文教育的主旋律。对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但是,除了要象普通高等院校那样,发掘人文学科本身的价值判断、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爱国情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应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探寻“主题”与专业的契合点。如在法律学习中,重点分析体育法的内容,在艺术学习中,着重理解体育运动中的艺术表现,文学学习也不妨结合古今中外一些名著佳作中描写的有关体育方面的内容。总之,把握主题,贴近专业,使人文教育更亲切、更实际。

4.“学习”与“活动”相结合。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现实,除了坚守“两课”阵地和开设多种人文学科的选修课之外,开展多种活动,也是十分有效的教育形式。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歌咏比赛、组织艺术社团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高等体育院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制约,缺乏综合高等院较的那种浓厚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创造条件,加强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之间的校际往来,而不应仅仅局限在体育圈内,让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在与综合高等院校学生的交往中,受到熏陶,也在交往中展现体育院校学生自己的风采。

三、结束语

高尚的人文精神需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作为铺垫,人文精神的生成需要榜样的作用,“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故此,高校的人文教育首先要从教师抓起。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人文修养,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知识、技能、人文意识传授给学生,使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效结合。体育专业学生要从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着眼,除了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外,还必须尽可能多地获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榇智德.我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现状和对策.高等教育,.

[3]张秦岭.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高教探索,1997.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2

1、高校体育的科学与人文双重性

(1) 高校体育教育的人文性特征: 对于大学生来说, 体育锻炼的目的不仅仅是增强身体素质和提升自身的运动常识, 更重要的还是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意志、改变固有的价值观等等。对于大学生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 高校体育教学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具有一定的人文性特点。现阶段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双重优秀的人才, 只有做到两项兼备才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不容易被挫折所击败, 而高校的体育教育正是提升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最佳途径。

(2) 高校体育教育的科学性特征:由于体育是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得以建立的, 因此, 其教学内容涉及到多方面的学科, 包括生物化学、生理学等等。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学生要在教学认知的过程中完成对于运动知识、 运动技能以及情感因素等的接受, 在进行教学时也要注重人类的发展规律。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主要由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艺术性与自然性来体现。对于现代体育的另一个分支, 竞赛性体育来说, 其已经不仅是运动员身体素质之间的竞争, 更是现代科技之间的竞争。

2、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1)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优秀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是进行高质量体育教学的前提。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育虽然已经颇获成果, 但是由于尚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高校将体育课程的开设多少作为衡量高校重视体育教学程度的主要根据, 实际上,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体育课程的拓展并不是同一概念, 改革的关键在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如果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没有对教学内容的规划, 不仅难以找到体育教学的核心, 还会大大降低教学内容的学术含量。

通过对于相关文献的研究, 可以发现每个时期的体育教学内容都各不相同, 分别带有各自的时代特征, 因此, 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编制的过程中, 要参考不同时期的时代发展特点, 比如现阶段大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状况, 以此来探讨适合当前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内容, 保证“安全第一”。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需要高校教育专家进行不断的研究, 追求高校体育教学的人文性以及科学性。在体育教育内容中, 有一部分是体育运动中的身体教育知识, 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健身等多方面;另一部分则是体育中的文化知识, 主要包括教学礼仪、裁判等。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 要注重人文性与科学性并行, 因为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其科学与人文特点都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的教学中, 要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同时提升, 不能一味的注重培训学生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上, 因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 教师既不能让学生体会到体育学习中的真正乐趣, 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此种教育方式下, 大量的时间被应用在技术动作的讲解中, 不利于体育教学的长期发展。

教学中有一个共性的规律, 就是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包括知识、情感以及体验教学, 在这几项教学之中, 体验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体验教学是带给学生持久记忆的最好教学方式, 与传统教学相比, 体验教学让学生持有主动性, 能够让学生对体育知识有更深切的认知。 高校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项目进行体验教学的开展。高校学生的智力程度不相上下, 但是运动情况却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传统的教学中, 由于实行统一体育教学的策略,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体育素质差异, 如果想要彻底的进行高校体育教育改革, 就必须要突破传统的局限, 考虑学生自身的差异, 注重人文与科学性并重的体育教学模式。

3、实行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效体育教育的策略探讨

(1) 树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理念: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 体育教学也在不断的进步, 体育教学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竞技水平。因此, 在高校体育的教学之中, 一定要摒弃传统观念, 向培养基础扎实、创造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我国的高校一直在教学形式上都很难突破, 一味的注重运动成绩。在高校中实行“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学观念之时, 不仅要注重对学生传授运动技能知识, 还要督促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利用体育运动的人文特点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 建立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新思想:科学精神是人类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规范, 因此, 在高校体育的教学之中要彻底的贯彻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思想, 以此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充分的发挥出教育的真正作用, 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统一。

(3) 制定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 由于多数为竞技体育项目, 要求相对较高, 因此不利于大学生的长期坚持与锻炼, 想要体现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 必须要对教学项目进行重新的规划, 使学生在毕业之后, 也能够将这些学习过的项目融入自身的生活, 长期坚持、长期锻炼。高校体育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特点进行规划, 以此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进行发展,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不仅能够不断的拓宽学生的视野, 并且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效果。

(4) 选择适合年龄层的体育教学方式: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动作讲解、示范、分解练习、连续动作练习,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有着简单、见效快的特点, 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其中最主要的不足就是忽视了对于学生体育知识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培养, 并且较为死板, 不利于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体育锻炼的乐趣。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确立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权, 并且将教育模式进行适当的改革, 让师生互动学习, 不只是采用教师讲解、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以及实际的需求来进行相应的体验式学习项目的培训。

(5) 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不仅可以育人、育心、育智, 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 高校体育要积极的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主要的途径可以为举办各类比赛、开办俱乐部、校园宣传等等, 通过这些互动的进行来吸引学生参与运动, 营造出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结束语:综上所述, 由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校体育教学, 其不仅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体育的价值, 也能够帮助整合高校体育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 是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承。本文主要阐述高效体育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性, 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并且提出相应的实行科学与人文并重的高效体育教育的策略, 希望能为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仲平, 宋证远.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2]宋继新, 贡娟.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思想、原理和方式的变革[J].体育学刊, 2004, 01.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3

摘要:当今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人文与科学融合“和谐教育”的建构是在我党第十六次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理念“和谐社会”与十七大最强音“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背景下展开的,所以除了在理念方面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以外,更有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切。着重对高等体育院校和谐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对其在理论上进行了建构,同时也阐述了吉林体育学院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校;和谐教育;人文与科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54-03

1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

现代教育要求人全面和谐发展,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指出一个基本原则,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1]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应该是人文与科学相融的教育,即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的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以成千上万种方式展现出来的东西,不过是一种相同的“人的本质”而已,这种同一性在实现的过程中得到了证明。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毋庸置疑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这种人不仅能领会“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意义,同时还掌握了“怎样活下去"的才能。他们既学会了做事,还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才是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作为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秉承了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如果高等教育抛弃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现时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准备,而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它培养的不是社会意义的“人”,而是 “工具"或者“产品"。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它是“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忘记了方向的教育"。[2]

科学和人文融合,既不能唯科学主义,也不能唯人文主义。德国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在方法论上是尖锐对立的,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客体,二者都需要双重解读:历史地看待和主观感受。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如鸟之两翼,只有和谐统一,既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又有坚毅的科学精神,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实施和谐教育,进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2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

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和谐统一,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努力形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发展、和谐统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2.1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对教育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着对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的设定,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期待。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人文与科学融合既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重新安排,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学会做事就是学会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是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是适应环境的能力。[1]从它们的内容来看,其实就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后的产物。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3]“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它把教育功能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目的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可见科学与人文融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行动上的自觉”。只有牢固树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才能成为人类先进文化传播的基地,才能造就出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2.2在各学科与专业间的调整中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高等教育内部各学科、专业之间需要和谐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不和谐发展现象,这种现象目前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成为时代的需求、世界的潮流,也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专业发展上,热门和冷门专业以及传统和新兴专业之间要协调发展,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因此高校也要培养各级各类的学生,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应是迎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按适当比例发展实现综合平衡。从高校整个学科体系来看,各学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要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学科的调整和发展要实现一种动态平衡,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使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构建起更加注重素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2.3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教师、学生、课程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原色”,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比专业更基本、更关键、更重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最直接的途径。改革课程以适应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实现真正的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用一般的学科课程的教育形式是行不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确定的基本课程价值目标,要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改革及课程设置就非常值得借鉴。这所创建于1636年的综合性私立大学一直都在尝试如何改进教学体系,从1869年查尔斯·W·埃利奥特任校长起,哈佛共进行过四次重大的教学改革。尤以1978年的核心课程改革对世界大学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同时也使哈佛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中名列世界前茅。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即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科学、社会分析、量化推理、道德推理、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七大领域,各领域再细分若干亚领域,共有11个亚领域,每个亚领域开设几十门课程,学生从中选修。现行的核心课程要求本科生选修其中7门就可以了。哈佛大学鼓励本科生接受广博的教育,同时鼓励他们深入研究1~2个学科。专业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而且教给学生更多的方法,让他们借此追求在思想上更成熟地发展。[4]2007年2月7日,哈佛大学公布了其自2002年10月起就在酝酿的教育改革方案。这个即将在2007年9月生效的名为《全面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是哈佛大学自1987年以来的一次重大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全球化视野。此次哈佛教育改革将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八大范畴:美学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的推理、伦理的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此次教学改革着重学生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进行科学艺术的学习,更加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将情感、伦理、态度、观念的培养纳入学科教育的体系。[5]

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充满了时代感与科学性,它使哈佛培养出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哈佛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变化进一步体现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路,有助于我们考虑和解决中国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构建高校和谐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2.4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渗透专业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是一种专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与科学的渗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既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强调专业理论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又注重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希望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来探究世界的本质与其他问题。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其学力与人格、知识、技能与兴趣、动机、态度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与科学的渗透,它要求既要确立人文精神的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科技成果能够正确的选择、舍取和使用,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精神。没有科学精神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将失去最基本的意义,而人文精神也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人文精神方面的专业教育教学目标,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能很好地把握科学精神,将来不能很好地造福于人类。人文精神的有效支持可以提高科技知识的品位,而科技知识的丰富可以使人文精神变得充实有力。两者的对立和缺乏,都将导致难以预料的灾难。[6]

3高等体育院校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实践研究

3.1“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根据大学是固守人文与科学“高地”的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精神,吉林体育学院提出了“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我院办学理念最突出的特点是“育人夺标”。“夺标”是夺两个目标,一是优异的竞技目标,二是人生的理想目标。前者是阶段性目标——管一阵子,后者是长远性目标——管一辈子。育人与夺标的关系是“立地”与“顶天”的关系。因为夺标是体育院校培养人才“顶天”所求,育人又是其“立地”所需,只有育人与夺标结合,才能彰显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特色。“育人夺标”的理念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品行优良的高素质公民,既包括要造就一支“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人民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又包括培养有竞技夺标能力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它汲取了中华民族5 000年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又与中共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一致,而且也符合现代奥林匹克“公平竞争,团结育人,崇尚和平”的宗旨。“育人夺标”是我院有别于其他体育院校的关键所在。

3.2学科、专业的合理布局与结构我院制定了《学科专业建设规划》,提出了学科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学院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加强基础教育,增强适应性。新专业从社会对体育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依托学科优势,积极建设新兴交叉和现代体育事业需求的专业。目前,我院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公共事业管理、运动人体科学6个本科专业,以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防卫体育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2个专业方向。专业布局实现了从单一性学科向多学科的转变,专业整体布局与结构合理。为落实我院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构建了合理的专业平台。

3.3人文与科学融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1995年8月,在院党委的领导及大力支持下,由宋继新院长牵头,成立了“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科研攻关课题组,以这一课题研究为核心,学院全面启动了教学改革工作,经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构建了以“突出育人,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发展个性”为指导思想的,由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军事教育和劳动教育八大主干“模块”构成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图1)。

人文与科学融合教育思想及其课程内容体系,目的是让学生更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一步深入分析,教育不但要使人“成人”,更要使其“成才”和“成功”。实践证明,人文教育是“成人”的教育,科学教育是“成才”的教育,二者结合是“成功”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7]因为完美的科学教育,不可能是摒弃人文追求的教育;完美的人文教育,也不可能彻底排除科学素质的教育,以科学的理性沉淀人文的情感,以人文的理念升华科学的追求,只有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由内在的契合走向全面而深入的整合,教育才不失为完美的教育。

3.4专业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为了落实人文与科学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以及“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我院积极进行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专业技术教学由过去的“项目教学”转为“项目教育,这是授技与育人的结合,是具体的培养方式的变革;”教学内容由“技能传习”变为“文化传承”,这是术科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延伸,其改革既向学生传承项目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又传授运动项目的知识技能;即注重“理论与技能+人文与科学+教法和锻炼法”,使“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将“教书育人”合而为一,从而提升了课程育人的水准。这种“崇尚科学,追求人文”的素质教育思想,有助于培养会做人、能竞技、能教学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对培养富于奉献精神、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体育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教育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85.

[2] 杜时忠.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1999(9):12-16.

[3] 查吉德,黎荷芳.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诠释[J].上海教育科研,2001(8):12.

[4] 张家勇.哈佛:重新定义“受教育的人"[N].中国教育报,2004-10-22(6).

[5] 王晔.哈佛革新核心课程[DB/CD].http:news.sohu.com/20070409/n249313377_6.shtml 2007-4-10.

[6] 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8-32.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4

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与实现

大学是人类的精神家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大学要完成其肩负的使命,必须首先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大学教育必须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把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整合起来.

作 者:张文辉 杨威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部,贵州遵义,563003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大学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5

1.1诊断功能

体育教师通过教学评价可以了解体育教学各方面情况,是对教学结果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并可以此来判断教师教学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全面的评价工作不仅能准确地估计学生的`成绩帮助实现教目标,而且能够帮助教师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症结所在以协助学生提高学习进度.以使体育教师达到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2激励作用

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目标、指标体系及其标准为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具体目标,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过程既是一个检查考核的过程,又是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通过评估,可以检查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水平,并将检查结果作为教师业务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评估过程,教师可能交流教学经验、体会,从而集思广益,有效利用教学评价激励作用,尽可能从正面对学生鼓励,防止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伤害。教师通过评估评价体系,来认清自我,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3反馈作用

教学质量评估过程又是再教育过程。通过教学评估可以全面收集各方面信息,客观评价老师。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提高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评价的结果确定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对运动技术的掌握程度,以些来安排下一课教学计划,是复习原来所传授知识,还是教授新的内容。

1.4教学作用

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长教学经验,同时通过技能测试给学生指明正确的学习方向,指出技能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所在,督促学生不断练习并尽快掌握技能,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5鉴定作用

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篇6

专项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以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与专项运动本身动作在特点上相似的练习,提高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战术及理论知识的训练。

目的:一般训练是为了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专项体育训练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就是为了提高运动员在某专项上的运动水平及成绩。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是相对于某一运动水平、某一运动项目而言的,高水平运动员的一般训练可能是低水平运动员的专项训练,某项目的专项训练可能是其他项目的一般训练。只要训练的内容在运动速度、肌肉收缩类型和力量大小和运动专项保持一致,或者所采用的训练内容的强度、功能方式、神经-肌肉类型等要素符合专项需要,都可界定为专项训练的内容。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时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反应;是提高竞技能力、创造最佳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它对各个运动项目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从事任何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最佳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获得,无一不是一般与专项能力协调发展和提高的前提下实现的。

三、辅助训练

1、羽毛球运动中,跳绳中的双飞、三飞,锻炼弹跳及手腕力量。

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锻炼手臂、腹部力量。

2、在田赛运动中,对于铅球运动来说,是力量和爆发力的明显体现,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具备了这两方面的先决条件,就首先具备了取得好成绩的一半,而取得好成绩的令一半就是动作的标准与不标准,重心移动的辅助训练,在学生做徒手动作时,给学生一个上体的推力,这样可以加快学生的中心移动,还可以前脚站在高15cm的台阶边,后脚站在下边,做徒手的推球动作,等到平地做时,也可以做到重心移动的练习。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7

一、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1. 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 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大学生被称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使命。2013年5月, 习近平在“五四”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一定要勇于创造、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学习自然科学能够增长知识, 而人文科学则能够通过引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会人如何正确利用知识、正确做事, 帮助大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才。

2.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根本目的的途径。

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是要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期, 国家的发展和强盛离不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离不开人文精神和人文科学教育, 人文科学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脱离人文科学教育谈精神文明建设是空洞的。只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都硬, 才能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当前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1.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如下特点: (1) 价值取向功利化。 (2) 心理问题普遍化。 (3) 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匮乏。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恩、平等、尊重、承担和奉献。因此, 高校大学生更需要在人文素质方面提升自我修养, 通过励志、人际交往、道德、心理、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来提升综合素质。

2.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部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还较严重。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在观念上形成的定位偏差。以我校为例, 工科专业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理轻文现象的存在。同时, 在学校的经营理念上更偏重于专业教育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课程的设置上也有意无意之中形成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事实上, 人文素质和人文理念对于工科院校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一个人在专业领域内的成功, 不只是源于对专业技术的掌握, 更多的是来自他们经过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人文素质修养。

三、做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1. 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 而人文素质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就是注重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有人将人生精辟地概括为要做两件事:第一是学做人;第二是学做事。而人文素质修养的提升恰恰是帮助人如何去更好地做人和做事。

2. 教育理念的反思。

中国人的传统教育理念是“再苦也不能苦孩子”, 而澳大利亚人则认为“再富也要穷孩子”。这两种教育观念截然不同, 但后者却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得不反思两种教育观念所造成的结果,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才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答案当然是教育工作者应当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为我所用。

3. 人文素质教育应当做到“三个融合”:

一是将国内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相融合。二是将高校大学生生源特点和未来发展需求与人文素质教育内容相融合。三是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

4. 改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调研, 我们发现学生对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充满热情与期待, 渴望通过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来提升自我。因此, 学校应以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为切入点, 更新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模式。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并在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5. 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新形式。

在人文素质教育形式上, 首先应当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这一主阵地。同时, 学校应当为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提供研修深造和拓展视野的机会, 人文素质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自身人文素质的提升和积累, 把新知识引入日常教学中。其次, 发挥好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 并在形式的拓展上进行深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天行.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探寻[J].教育教学论坛, 2009 (02) :165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8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途径

A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of

Olympic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ZHI Hongyu1, XU Jiang2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Engineering College, Zhengzhou 451191, Henan,

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44, Henan)

【Abstract】 This thesis puts forwar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Olympic humanistic spirit in institutions of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education and explores a way to foster socialist builders who develop all-round through education of Olympic humanistic spirit.

【Keywords】 institutions of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of Olympic humanistic spirit, education approach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人类体育史写下了无限华彩的一章。它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商业价值上,重要的是留下了太多值得学习和发扬的奥林匹克人文精神。自创办以来,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人类最为盛大的体育活动,一直都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价值。

前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给《奥林匹克运动》一书所作的序言中说:“1894年,当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之际,讨论的主题即为教育的价值。时至今日,历届奥林匹克代表大会在体育运动的教育方面也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可能达到其崇高的目标。”〔1〕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独特的力量在于它具有激发一代代青年的梦想的能力,国际奥委会的责任就是使他们的梦想永葆青春,参与奥运会,完善这一教育工具”〔2〕

而普通高校大学生对体育的关注,更多的是停留在欣赏的角度,比如NBA的转播,国家队的比赛等等,很少能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在体育课上,参与运动的同学积极性不够,怕吃苦,竞争意识不强,对于分数过分注重的功利心等等,都是由于体育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所至。而在普通高校中培养学生这种精神恰恰是体育教育很重要的任务之一,他远比培养学生固定的运动能力和技巧更有价值。

1 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的内涵

体育活动中充满了大量的二元关系,存在着胜负、荣辱、得失、甚至生死的选择,于是人文精神就成为对人在体育活动上实施控制的重要手段。研究体育的人文精神,归根到底,首先是要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人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从而对于提高人们的生产劳动能力以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教育。 〔3〕 “人文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弘扬就是坚持奥林匹克运动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无论是古希腊时代还是当今时代,人文精神教育都是奥林匹克运动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来说, 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思想分为三个方面:1?郾公平竞争意识的培养;2?郾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内涵;3?郾包含丰富的和平观念。 沿袭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悠久传统,现代奥林匹克教育思想同样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理念。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我国提出了”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三大理念,其中核心部分,就是“人文奥运”,这更加突显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2 加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

在广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传统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从其实施途径来说,就是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成为有良好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和意志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将人文精神渗透和融合在教育过程中,内化为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品质的目的。

2?郾1 有助于推动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即适应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等,就必须大力发展智育。当然,以智育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并不排挤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体育仍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给智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把一个更为复杂和艰巨的任务摆在体育面前。体育不仅仅可以维护身体、锻炼身体、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还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博爱、勤劳、民主、自由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由于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价值观对体育在教育中地位的肯定,对学校体育地位的肯定,才使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思想基础,也为学校体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上的保障。〔4〕

2?郾2 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党性,可以说培养出再高水平的人才都不一定能造福社会,甚至会危害社会。而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正是包含了丰富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等可贵品质。我国奥运健儿太多可歌可泣的为国争光的故事和历史都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我国体育健儿在长期体育训练和竞赛中,总结和提炼出了“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搏”、“胜了从零开始”、“输球不输人”等一系列倡导先进文化的警句、格言及由此演绎出的动人故事,形成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内容,都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帮助。

2?郾3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学生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精神参加锻炼。进行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对大学生提高体育学习的兴趣也是有很大帮助的。通过各种形式,比如讲座,视频,奥运故事,精彩言论等教育形式来学习,这本身就比单一的教授学生一些基本运动技能有意思得多。再进一步说,如果能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些精神,无疑会提高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这样学生训练的热情和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2?郾4 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视野

除了进行基本的身体技能训练,最具有价值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绝大部分运动员,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能在人类运动的最高舞台——奥运会上有所表现。所以围绕奥运会的奋斗目标,会有很多勇于拼搏、排除万难的感人事迹,学生们能了解这些真实的资料,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有非常高的关注度,相关的趣闻和富有哲理的故事能够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3 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

3?郾1 体育教育观念与人文精神相背离

高校体育教学不是为了每学期一次的达标测验而教,而是为了使学生实现人的主体价值。学校所有的教学大纲、教材、政策、规定都应该以学生为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扬人文精神,让人文精神深入到每一个教育者的心中,体现在行动中,打破沉闷死板的形式,摒除功利意识,真正让学生快乐在体育课上,受益于一生。但目前我们在教学目标上,常常把学生当做满足社会某些短视需求的工具来培养,忽视人的主体性;在教育对象上,我们只是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来看待,不重视人的能动性;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偏重于把学生当做同一型号的产品来加工,无视人的创造性。而这些都是与以人为本的精神格格不入的,偏离了体育教育本质。

3?郾2 对体育教育理念的理解有偏差

很多人对体育工作者存在偏见,常常出现不够重视的情况,甚至有些体育教师自己都会自卑。很多高校体育工作者认为,体育的教育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体育知识、技术,忽视学生智慧、思想、灵魂的教育。在对体育教育过程的理解上,重视认知过程,误以为只有讲“道”才是教育,忽视情感体验、意志锻炼和行为训练,而被忽视的恰恰是体育教育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3?郾3 体育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匮乏

高校体育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体育教师首先自己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教育学生开拓创新,自己就必须有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因为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影响,教师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不行的。而目前有些高校体育教师在这几方面还做得不够。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知识面狭窄也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问题,没有生动的讲解和渊博的知识,很难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

4 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4?郾1 制订政策,转变思路

高校教育的方向,取决于有关领导的办学思路。决策者首先要对体育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有足够的认识。应认识到,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加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正确途径。传统体育教学中,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技术动作的掌握,身体能力的发展等等,但作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这样的教育方式既不实用,也丝毫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导致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不管是决策者还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都应及时转变思路,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培养,这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样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态度,甚至会对学生整个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产生积极影响。

4?郾2 培养教师,完善队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学计划的重要实施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首先加强自身文化素质修养,完善自我,教学中力求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讲解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示范优美,在学生中塑造一个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形象,以优秀的品质、丰富的情感、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及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是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前提,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融为一体。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是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特别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包含的各种品质,比如健康积极,努力拼搏,目标坚定等等。应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善于引用相关人物事迹,经典语录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果体育教师上课就是教动作和知识,而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态度和意识的培养,甚至一味地纵容学生不虚心、怕吃苦的表现,则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辅助教学,定期进行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运用记录片、访谈等视频手段来进行教学。

4?郾3 丰富必修课,增设选修课

普通高校体育必修课有限,这就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内容,改变原来单一的教学形式。把原来只注重实践技能课的教学,改为更加注重对学生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培养。安排各种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开设选修课,完善体育教育体制。从整体课程设置来看,应安排一定量的室内课,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增加教学内容,如体育史学,近代奥运会相关的故事等等,以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拓展人文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实现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统一。

4?郾4 全力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主要是指师生的体育意识、体育作风、体育道德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作热情、协作精神、进取意识等。〔5〕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人们美好的心灵。而良好的学校体育文化环境,能为奥林匹克人文教育提供最好的支持,能使人们在形象、生动和切实的体育实践中,受到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熏陶。创设宽松、民主、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能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校园文化,主要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加强校园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提高举办体育活动的质量;〔6〕组织并日渐丰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形成比较完善的比赛机制,每年定期举办,形成一定的传统,并培养一定水平的比赛组织者和裁判员;由专业性较强的教师组织并训练水平层次较高的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比赛。通过体育比赛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反过来也会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把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标语和海报遍布于校园各个角落,包括校园广播;加强对校园体育社团的组织和管理。只有成熟的社团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故应优化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精神的培养等。

5 结语

百年奥运为我们留下了无价的精神瑰宝,这些珍贵的遗产,传承数千年人类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它受用于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只是体育。高校作为人类知识和精神最重要的传承者,有责任有义务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我们应抓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巨大成功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教育。奥运不只是几块金牌,它代表了人类和谐的发展;奥运也不只是为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成为炫耀国力的舞台,它体现了人类和平共处,公平竞赛的崇高思想和初衷。我们应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大奥林匹克人文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2〕任海.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J〕.教育科学研究,

2006(12):15?鄄18.

〔3〕刘媛媛,牛文英.人文精神的回归?鄄论奥林匹克人文精神教育〔J〕.体育与科学,2007(9):34?鄄39.

〔4〕金萍等.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5):149?鄄150.

〔5〕罗立.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

〔J〕.辽宁体育科技,2004,26(5):88?鄄89.

〔6〕何少钧.论体育校园文化与创新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2):52?鄄53.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9

我国大专体育教学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学校的教师在传达教学内容的时候,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把人文理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较低,不能达到现代化教学的目的,因此大专体育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教育,将其引入教学之中,只有把人文理念和体育理念融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形成终生受用的体育观。本文侧重强调了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人文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末期,当时学者把“人文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学当中,针对当时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了社会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对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高校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学校只是片面的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急于求成,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根本没有把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关心周围的社会生活,学生们仅仅是枯燥的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能把知识和人文理念相结合,学习中缺乏创造性。

一、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把人文教育理念渗透在大专体育的教学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这一重要理念,在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且在师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上也不是和谐的,常常处于一直对立的.局面,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教学过程的展开,而且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可以帮助改善这样的尴尬局面,首先教师自身要具备充分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觉悟,在教学中给予每个同学足够的关注和关爱,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到课堂气氛是轻松自在的,不仅使师生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升华,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老师的满意度,消除抵触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可以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同时,教学中引入人文教育理念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程度,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勇敢面对,增强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这一点很好的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我国社会正高速发展,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一席之地,除了娴熟的技能之外,健康的体魄是工作的基础,大专体育教学必须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为基础,为学生今后走进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条件。人文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中树立正确的观念,有目的的加强身体素质的锻炼,并且能够让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并不是一时的,要贯穿整个人生的学习和工作中,形成一种终生锻炼的体育素养,保持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状态迎接每一天。

二、人文教育在大专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1、重视人文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理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文教育,认可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向学生传授人文理念的主要内涵,让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种意识,认识到他们所学体育课的实际意义,只有学生认识到了体育课的重要性才会更好的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中去。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吸收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摒弃落后的、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发挥学习的机动性和主体性,在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让他们自由发挥自身的特长,展示个人才华,在体育课中完全释放自己。

此外,人文教育的渗透还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人都是感性的,他们的情感会随着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这些细微的变化,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学生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及时开导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言语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计划稍作调整,让学生感到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温馨的体育课氛围,这样的人文教育贯穿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高效、和谐的环境可以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加强教师人文知识培训,深度优化教师资源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直接影响了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传达效果,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师的人文知识培训,从教师的言语、行为和思想上进行培训,加强教学的人文素养训练,形成一种自觉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配合教学过程更好的实施人文理念。假如教师都不具备这样的人文知识,根本不可能要求他的学生有这么高的人文觉悟,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优化学校的教师资源是人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步,加强教师的人文知识培训和人文素养训练,是人文教育的基础。

学校可以通过很多途径来加强教师认为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学习,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人文教授、学者来学校给教师开展讲座,组织教师内部进行人文理念的交流会,或者通过书籍浏览、视频的播放等方式来进行相关学习,这些方法都能有很好的作用。只有通过交流和学习才能进步,思想观念才能更新,教师的整体人文素养提高了,教学中自然无时无刻都体现着人文理念。

3、课堂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都是不一样的,而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校把不同的学生都放在相同的班级进行授课,所学内容一样,无法体现学生的特长,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定向发展。因此学校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不同的体育课,让学生有自主选课的权利,一方面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更广泛的兴趣,增加学习的愉悦度,让学生感到充实和快乐,教学效果极佳。

4、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充分体现人文教育理念

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在校园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同样课堂上的人文教育也非常重要。在大专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给同学们灌输人文理念,在体育课堂上形成特有的体育文化,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要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同学的文人关怀,提升个人情感的培养,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全面的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校园。

三、结语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10

(1)注重人文情怀应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当前很多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本身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着欠缺,无法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文情怀影响大学生,多数教师的教育方式仍然是“照本宣科”流于形式[6]。针对教师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缺失,可以通过学习、实践、拜访名师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格品质,同时把教师的人文素养与校园文化交融在一起,形成具有特色的人文素养。通过培育体系的构建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体系的构建拓宽教师的视野,通过拜访名师学习名师的成功经验。培育体系的构建:要把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全体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组织相关的培训和讲座,进一步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积极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令其自觉阅读、学习人文知识,拓宽视野,促进教师人文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两方面的协调发展。实践体系的构建:组织教师参与各类人文素养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艺术考察活动、科技创新考察活动、城市发展考察活动等。通过实践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努力探索教学中多种载体的应用,发挥教师才艺、魅力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拜访名师:名师,尤其是人文学科领域的名家具有较强的感召力,高校也应拓宽途径,为年轻教师向老一辈优秀教师学习提供支持与机会。学习名师不是简单的模仿,不单是在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方面进行学习,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的先进教学理念。一位教学名师就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去学习、去解读,挖掘他们身上的成功经验,体会教育力量,感悟教育真谛,提升教育智慧。

(2)注重人文情怀应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强化人文课师资等方面的储备

现今我国高校人文课程的开设相较于文化理论课程普遍较少,高校开设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文课程大多只有音乐鉴赏、舞蹈鉴赏、舞蹈形体等几门人文艺术课程,严重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高校在师资力量方面,人文艺术类教师的缺乏成为了人文情怀缺失的又一因素。针对这些方面可以进行一些补足。首先,人文课程设置的缺失问题。这方面可以通过增开人文学科的公选课,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以“人文情怀”教育为旨归的体系整合。通过增开一些公选课程为辅助课程,构建大学生“人文情怀”教育课程体系[7]。其次,人文艺术类师资力量的缺乏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渠道予以解决。其一是,挖掘学校现有资源,既包括师资,也包括聘用人文素养较高的学生来解决人文艺术类师资力量薄弱的燃眉之急。对于已有教师的潜力挖掘,可以通过培养、学习、考察等方式培养一批人文教学力量。对于后者来说,学校里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同样可以作为人文教学后备力量,他们经过培养,完全能够胜任简单人文课程的讲解,如文学鉴赏、音乐欣赏、电影鉴赏、舞蹈欣赏等这些欣赏或鉴赏课程;其二,扩充人文师资的后备力量。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邀请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或者社会某个行业的专家举行一次讲座或者系列讲堂,把社会中的优秀人才请回学校,讲授知识、传授经验。

(3)注重人文情怀应采用信息时代的手段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的获得由传统的电视、广播发展到现在的网站、微博、微信,高校的网络建设发展迅速,信息化服务保障力度也很高。大学生在网络了解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不可否认其中有些对于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宣传是消极的、具有负面影响的。如何利用网络做好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这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好以下方面:首先,在信息提供平台角度,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把握机遇,不断创新,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极具时代特色的网络信息平台,增强渗入人文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信息平台的传播,才能将人文情怀做到实处。例如通过红色网站、微信、微博的开通,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通过互动平台及时发布大学生关心的实事、校园的动态,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中,真正体现人文情怀。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访问积极向上的网站,通过引导、教育等方式,让大学生远离低级、恶俗的网站,多宣传有正能量的网站、网址,多宣传人文知识丰富的网站。最后,还需要借助网络技术本身,例如在网络安全技术上进行相应控制,双管齐下,保证大学生健康的网络环境。

(4)注重人文情怀应积极引导大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

当今社会一个普遍的现实是,大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比较重视,对于人文知识的猎取比较轻视,甚至是根本就不会学习这方面的知识。问卷调查和网上调查的结果显示,56%的大学生会放弃学习人文知识。需要指出,其根源并不在于学生本身,我国人口多,就业机会少这一客观现实加剧了大学生学习中对人文知识的舍弃。尤其是,普遍存在的就业难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或者找到比较体面的工作,对于知识的猎取就会进行取舍。实际上,社会发展进步更需要综合素质高并且掌握现代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精英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就更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育,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和塑造人文情怀的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认为:“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文雅化即需要从审美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精神需求,积极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如高雅艺术进校园、书法展示、绘画交流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提升大学生在听觉审美、视觉审美的造诣,逐渐深入认识审美。此外,从更广层次上,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仓禀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的发展,最终是人文情怀真正普及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情怀更好拓展传播的基石。

(5)结束语

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11

关键词:教育资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能够通过不断开发教育资源推动自身发展,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高校教育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原则

在对高校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高校必须遵循效益性、共享性、針对性原则。

具体来说,效益性原则指的是充分发挥各种资源在教学中的功能和效用。也就是为了产生更大的效益,教育资源开发必须能够确保效益提高,并尽量做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尽量做到就地取材。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指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两方面。而共享性原则要求高校通过合作互补实现双赢。只有持共享的心态,才能够保证自身教育资源开发的长期可持续化。校际间的交流就是一种较为优秀的共享方式。针对性原则即高校必须针对具体目标进行教育资源的开发。

二、高校体育教育资源开发的途径

在体育教育资源的开发中,高校可以将目光集中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三个方面。其中,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求高校积极进行体育教学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了能够较好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高校还需要重视成本核算环节工作,以此保证人力资源开发较好进行。而在物力资源的开发中,高校需要对自身土地、建筑物、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物质资料进行合理布局调整,以此保证这些资源更好地发挥自身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鉴于价格、使用频率等一些体育器材往往不会被引进,高校可以在必要的时候选择借用或租用的方式满足自身教学需求。而在财力资源开发中,高校需要拓展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社会捐赠、企业赞助、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以外的教育经费来源,合作投资体育产品实现的校企合作就是这一财力资源开发区的典型例子。

三、改革高校体育教学,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1.培养体育人才,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

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高校必须进行体育教学的改革,而加强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是重中之重。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第三军医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四川外语学院等6所高校共同发起的重庆市大学联盟,都属于高校深入交流的模式,其实现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和整体提升也能够较好地推动高校人力资源利用率的提高,真正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2.加强管理高校体育设施,提高物力资源利用率

为了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对高校体育设施的管理是一种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提高高校体育馆利用率时,高校可以延长开设体育课程的年限,适当增加教学课时或是训练的时间,引入社会管理机制,引入服务行业行为规范,这样就能够较好提高体育馆的利用率。

3.改革体育教学方式,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进行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能够提高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这一改革可以将目光集中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与科技教学产品的应用方面。具体来说,高校可以模仿SAKAI这一西方大学较为推崇的自由、开源的在线协作和学习环境,建立以自身体育教学相关的网络公开课,这样就能够在保证自身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的同时,提高自身知名度,实现科技教学与教学方式改革的融合。

当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着社会发展与教育资源短缺两方面的影响。为了保证高校能够较好开展体育教学,高校必须在积极开发教育资源的同时,进行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较好地保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斌.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与科学,2012(2).

[2]庞宇,吴本连.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体育教学富有特色——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9).

[3]刘嘉.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

上一篇:表示春天风的四字词语下一篇:技能训练个人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