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草原文化的特质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述草原文化的特质(通用6篇)

论述草原文化的特质 篇1

中国文化传统具有突出的人文特征,体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我们可以尝试从下面两层意义上去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特征和性质:一方面,中国文化很早就摆脱了原始神话、巫术的影响,显得相当理性、成熟;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像西方和阿拉伯世界一样进人由一种超越的宗教、至高的人格神君临一切的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明显的宗教超越特征,而是始终将自己的思考限于人世间,尤其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在此世所能取得的精致的文化成就,而对垂直的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扩展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都不甚注意。所以,不仅系统的神学教义相对阔如,系统的自然科学也不太发达。

古代“人文”一词不太用,但“人”、“文”两字却用得极多。我们尤其要注意这“文”字。相对于商人,周人重“文”是一转;相对于尚武的“士”,孔子着重培养尚文的“士”,使“士”阶层“文化”又是一转。儒家之学也就是人文之学,儒家之教也就是人文之教,且很早就与宗教脱离,被理性化,以人为中心,注重历史、文学,有一种浓厚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意味。在这种人文学术的笼罩之下,不仅神学、自然科学不发达,乃至社会科学也被包裹在人文学术之中而未有独立长足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学问常被称为“经、史、子、集”,而这四个方面又是相通的,其大要可以说是文学、历史、哲学。古代一位学者对这四个方面都要涉猎。古代中国的学问主要是一种人文的学问。中国文化的传统内容确实是以现在人文学科的基本科目一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为核心的:它保留有世界上最丰富和悠久的成文的历史典籍,从远溯三千年以上的正史到各种地方志乃至家谱;它有非常典雅和精致的文学宝藏,尤其表现在诗歌方面;它也有深刻和富有洞见的哲学思考,还有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的精品。甚至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性格都相当程度上被“人文”化了,在世界进人近代社会之前,它是在其人口中识字者比例最高的一个民族,政治的主要职位都由读书人占据,这些读书人所读的书主要是人文典籍,在社会上也普遍有一种对于读书人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艳羡和尊敬。

塑造中华民族这种性格的最重要的历史变化发生在西周,并一直下延到春秋战国时期。周以前的殷商相当虔信天帝、鬼神、巫术,而文化上则相当粗犷和豪放。现有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教”、“学”等字,但当时的殷商贵族一般只是“习武”和“习乐”,并注重生命的享受,乃至少有节制而趋于极端。到西周的时候,统治者则开始建立一种“亲亲”色彩很浓的宗法等级制度和礼乐文明,并越来越具有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如在贵族相互交往中相当流行赋诗、观乐、有辞,粗犷豪放的习惯越来越受到“礼文”的节制。这一转变之得失,自可见仁见智,但上层阶级的风习和民间的崇拜确实由此受到人文理性相当充分的洗礼。这时上层贵族的文化主要表现为“诗书礼乐”。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揖让进退,歌吟讽咏,就像是一种艺术品。那是尚未衰弱和堕落的贵族的一种艺术。当然,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从那生活中最终凝结成形的一些突出的人格和德性。总的说,传统社会是相当重质而非重量的社会,是主要追求人的优秀和卓越而非主要追求人的广泛平等的社会,在道德上则是更为尊崇人格和德性而非更为尊崇原则和规范的社会。

春秋时期,在孔子之前,就已有如季札、子产、叔向、姜婴等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人物,孔子虽然是商人后裔,却推崇西周文化,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15岁即“有志于学",30岁开始讲学,晚年更是把全部精力用于学术,他的政治活动在其当世没有取得成功,他的学术活动却在当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有弟子三千,而精通六艺者也有“一七十余子”,其思想学术对后世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他的政治理想也通过其学术而在相当程度上得以实现。“孔子之学”则基本上是一种人文学术,其纲领可以说是“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其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德行、有学问的“文质彬彬”的“君子”,而其主要的学习科目则是“诗、书、礼、乐”。“诗”是指孔子亲手删定的《诗经》,主要通过文学的形式来培育道德情感,观察社会政治;“书”是指《尚书》等历史经典,后来孔子并亲自撰写了《春秋》,其中也蕴涵着许多道德的教训;“礼”是指周礼,尤其是君子应该知道和应该践履的行为规则;“乐”是指包括音乐、舞蹈、诗歌在内的综合性的艺术,以内在地丰富和提高学习者的人文和道德素质。而以上学习内容又都可以说是贯通的,它们大约不脱今天人文学科的范畴,而尤以一种人生和道德哲学为其内在核心。传统的“六艺”自然也是学习训练的项目,但在孔子这里确实大大加强了“文”的内容,传统的下层贵族一一“士”这一阶层到孔子这里有了一种重心的转变,即由主要“习武”变为主要“修文”。在学校的性质和学生的来源与出路上,孔子第一个大规模兴办私学,促使文化下移。

孔子首揭“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创立了一个在后世思想学术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学派一一儒家学派。孔门还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理念,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的理念,也是一个政治的理念,即执掌政治权力的官职应当由有学问、有德行的“学优者”担任。到战国时期,“学”分属“百家”,“士”多为游士,与政治和一元化都有某种距离。秦汉帝国的建立则渐渐使学术走向一元化和政治化。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和“岁举孝廉”,开启了学术政治化(意识形态化)和“学而优则仕”的过程。古代选举由察举(荐举)发展到科举(考选),使人们几乎可以在学者文人与社会上层、政治统治层之间划上等号,而这些学者官员大多数又是不断来自民间,来自下层,社会保持了一种很高的垂直流动性。

春秋以前,中国已有“贤贤”的观念。据《孟子》追述,齐桓公召集诸侯的“葵丘之会”,其中第二条盟约即言“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当时齐国有周天子所封的国氏、高氏,世袭为齐国的上卿,但实际大权则由地位较低、曾迫于贫困而与鲍叔“为贾”的管仲掌握。春秋社会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贵族内部的流动,上层贵族有一个他人很难进人的圈子,重要的选贤育才都在这个圈子里进行。相形之下,作为贵族下层的`士阶层却相当活跃,不那么封闭,民之秀异可跻身其中,士之顽劣大概也会下降为民。

“明贤”的思想虽然在古代中国早就确立了,但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能够打破等级之间的界限,变封闭为流动,并指出一条实际可行的道路来,而这正是孔子的伟大贡献,其“有教无类”的思想与实践,可以说为社会开辟了一条新路。“有教无类”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也可以从政治原则和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认识,它有一种使人不拘出身,各尽所能,秀异者居上、贤者居上的社会政治理论的涵义。孔子希望,在社会地位方面,所有人都能合乎正道地上升;在精神境界方面,所有人都能合乎尊严地上升。“有教无类”也就是不分血统、出身,不管其是来自贵族还是非贵族,人们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考虑到古代教育水准与其他机会和主要社会资源(名望、权力、财富)的紧密联系,这一受教育或求学机会的平等,在古代就远比现代意义重大。总之,孔子的“有教无类”不是简单提出的一个举措,而是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孔子的仁学有着深深的关系。孔子身体力行,率先走出了一条打破贵族文化垄断,使学术平民化的道路。他以在野一身之力,聚集、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人才,那是一个新的不再以出身为标准,而是以学问、品德相号召的士人阶层的雏形,这种士人阶层成了后来两千年中国社会政治的主干。

中国近两千年学校和私塾教育的基本教材“五经”,在春秋时期已由孔子整理成形。“五经”即诗、书、易、礼和春秋。“人文”这个词也首见于《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汉武帝时,“五经”成为学子考核的主要内容,其成绩优劣作为他们是否能取得官职以及取得何种官职的基本依据。南宋时期,朱熹又从“五经”中分出“四书”,即从《礼记》中取出“大学”、“中庸”两篇,加上《论语》和《孟子》,作为“五经”的初阶。他认为“四书”集“五经”之精华,士子最适合由“四书”人圣贤之学并涵泳其中,并在其后半生用了大量心血来反复撰写和修改“四书”的注释。元朝科举考试以“四书”为最重要、最优先的考试科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遂成为中国从中央到地方、从私学到官学最普及、最流行的教材。

总之,纵观中国历史文化,先秦时期基本确定了后来两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如果说西方中世纪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相当“武化”的封建社会,中国早在春秋战国之前的封建社会就已经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春秋战国之后的中国社会中,文化因素对社会等级分层的作用更加重要和明显。所以,传统中国可以说就是一个以“学”立国的社会,而这种“学”主要就是人文和道德的学问。《汉书·儒林传》有言:“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六艺者,王朝之经典,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教至治之成法也。”所以,“儒家”之外又有“儒学”之称,这是一个更具广泛性和超越性的称谓。在儒家看来,要成为君子,必须通过“学”的磨砺,故《论语》首言“学而时习之”,荀子说“学止乎没而后止”。历代儒者从荀子到王安石、张之洞,多有劝学篇或劝学诗。学的另一面则是教。中国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而这种教育基本上也是人文教育。

论述草原文化的特质 篇2

元代的瓷业是手工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其成就十分突出, 而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却被忽视了, 其成就不是上归于宋, 就是下推于明, 这种情况直到上世纪后半叶才有所改变。

元代制瓷业的辉煌在于景德镇窑的崛起。元朝建国之初, 就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 对当地制瓷业实行官办, 从而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 使景德镇的制瓷业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中央政府在地方设立瓷业管理机构的首创举措, 为明清景德镇的瓷政开了先河。景德镇在元代烧出了洁白雅致的卵白釉, 色调纯正的宝石红、宝石蓝釉, 又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这两个新瓷种, 而中国瓷器成为中国骄傲的历史正是从青花的出现而开始的。

元青花瓷的出现与元曲出现的文化背景一样, 通俗易懂、市民艺术和较为多元的民族艺术风格融入到了制瓷工艺中, 虽然还未成为主流, 但这种偏爱装饰性的彩瓷所代表的美学气质大异奇趣。这种艺术风格在其后的明清两朝得到了延续和完善。

元代青花瓷是以氧化钴为颜料, 先在白瓷胎上描绘纹饰, 然后上釉, 经高温烧造而成的一种釉下彩瓷器。洁白瓷面透出青色的清丽雅致的画面, 反映了一种时代的审美趣味, 丰富了瓷器审美的民族特色。元青花的器形丰富多样, 既有精巧的小件器, 也有硕大厚重的大件器, 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瓶、罐类器物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 挖足较浅。碗、盘类器物的圈足呈外侧斜削状。无论琢器或圆器, 圈足均有不规整之感。元代青花瓷器中的方形小口扁壶和八棱形梅瓶是元代特有的造型, 这类青花精品大多已流散在国外。如: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的元青花双龙双凤纹四系扁壶, 不仅造型稳重, 绘画尤为精美, 配以青翠光艳的青花釉色, 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幽菁雅秀。元代磁州窑及其类型的白地绘划黑花瓷器中, 同样也生产过此种扁方瓶 (或称扁方壶) , 除胎釉较粗、绘画简练外, 另有一种粗犷豪放之美。

元代影青瓷的胎体增厚, 造型由轻盈变为浑厚, 与蒙古统治者的生活习俗相适应。元影青的碗类等大众产品采用印花方法, 梅瓶、玉壶春瓶等数量较少的产品则采用刻画的办法。以连续小珠组成文字或图案的串珠纹装饰是元影青特有的。这种方法源于元代佛像的装饰, 以后在一些玉壶春瓶、方形小罐上也开始应用。如:1963年出土于北京崇文区龙潭湖元墓, 现藏首都博物馆的元影青玉壶春瓶, 胎较厚, 釉色青白。采用贴花和串珠纹作饰, 细颈、撇口的造型优雅俊美。有些器物上有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铁褐斑装饰, 略高出釉面的铁褐斑深沉有力, 体现了元代雄壮豪放的风格。碗类中芒口覆烧的折腰碗是最具时代特征的造型。

元代还有一些蒙古族特有的瓷器造型, 如多穆壶、僧帽壶等。这些造型都是由蒙藏民族的日用器皿造型演化而来的。如1962年北京龙潭湖出土的一件元代青白釉多穆壶是元代景德镇青白瓷中难得的精品。其造型与蒙古族日常生活用具——发酵酸马奶的大木桶的造型有相似之处。

1965年北京市海淀区明墓出土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僧帽壶, 口似僧帽, 束颈, 鼓腹, 圈足。流作鸭嘴形前伸, 盖为珠形钮, 平置于口沿之内, 扁平柄上贴塑云头形花片。胎质细白, 釉面莹润, 造型雅致。僧帽壶一般为僧侣做法事时所用, 是元代的创新品种。

从元代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宫廷祭祀的太禧宗禋院都定烧卵白釉瓷来看, 古人认为“兵与礼为国之大事”, 而元代这两个重要部门都用卵白瓷, 由此可印证元代统治者之崇尚白色。也有人说:因蒙古人国俗尚白, 所以元朝官窑瓷器是一种白釉印花瓷器。

元代游牧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对中国文化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表现在陶瓷艺术中体现出的这种草原民族文化的特质。总的来讲, 元代瓷器继承了宋代庄重肃穆、典雅古朴的风格, 形成豪放遒劲的元瓷, 为明代华丽璀璨、浓艳多彩的新貌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摘要:由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元朝瓷器为例子, 从陶瓷的造型和装饰等方面试论元代陶瓷中体现出来的草原民族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元代陶瓷,草原民族,文化特质

参考文献

[1]王叔磐, 旭江.北方民族文化遗产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1.

[2]吴战垒.图说中国陶瓷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

[3]朱顺龙, 李建军.陶瓷与中国文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3年.

[4]方李莉.中国陶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年.

[5]北京文物鉴赏编委会.元代瓷器[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05年.

[6]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5年.

荆楚文化的内涵及其创新特质简论 篇3

刘纪兴

2007年第2期 ——文化建设

荆楚文化的内容可概括为:神农炎帝文化、楚国历史文化、秦汉三国文化、清江巴土文化、名山古寺文化、长江三峡文化、江城武汉文化和现代革命文化。这些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和经济开发价值。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从静态的空间角度看,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域为主体的历史文化;从动态的发展时序看,不仅包括古代,而且还应包括近现代、当代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将荆楚文化的优秀精华和丰富内涵与建设和谐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荆楚文化更鲜明地体现当代湖北的发展特色和风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荆楚文化的主要内容

经过分析和归纳,笔者认为,荆楚文化的内容可概括为8大系列:

——神农炎帝文化。湖北随州、谷城和神农架是神农炎帝的主要活动区域,有许多民间传说和文化遗址。在这里,神农炎帝遍尝百草为民治病,发明农业教民耕种,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标志着中华文明完成了从渔猎时代向农耕时代的过渡。尤其是神农架作为当今地球中纬度地区惟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区,具有比其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更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意义,素有“天然动物园”、“物种基因库”之称,是最富特色的世界级旅游文化资源。

——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西周之初,楚国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于丹阳(今鄂西北一带),又建都于郢(今湖北荆州江陵)。之后,又两次迁都。在800多年的历史中,楚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髹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文化启迪和教育作用。

——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重要的文化中心,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湖北境内还是三国时期魏、蜀、吴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据统计,《三国演义》120回中有72回的故事是在湖北发生或与湖北密切相关。古隆中、赤壁、长坂坡、水镜庄、荆州江陵、襄阳城、夷陵、当阳关陵等著名文化景区,都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清江巴土文化。清江流域的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热情、质朴、勤劳、善良、勇敢,代表了土家人优良的民族素质。其婚丧习俗、歌舞曲艺、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构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鲜明特色。同时,以恩施自治州和长阳、五峰两个自治县为主体的民族地区,是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所谓“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就是生动写照。该地区扼长江三峡之咽喉,控渝川湘黔之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是发展湖北特色经济的重要地区,已被国家列为西部大开发范围。

——名山古寺文化。湖北的名山古寺众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资源。武当山是道教名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当山古建筑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自宋代以降,武当山一直受到皇家的崇祀。明成祖朱棣曾将武当山封为“五岳”之上,使其成为“天下第一名山”。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武当文化。此外,荆山、大别山、大洪山、齐岳山、九宫山,黄梅五祖寺、当阳玉泉寺、来凤仙佛寺、汉阳归元寺、武昌宝通寺,荆州天星观、武昌长春观,以及钟祥明显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长江三峡文化。长江三峡是中国最壮观的峡谷,也是世界最著名的峡谷之一,是举世闻名的水电能源基地和地球上最大的人工湖。其举世无双的水电能源、高峡平湖的壮观气势、不可估量的经济社会效益,以及长江三峡秀美雄奇的自然风光、色彩斑斓的人文景观、神秘浪漫的神话传说和峡江两岸奇特的风土民俗,形成了具有浓厚峡江色彩的文化流派,构成了三峡文化的鲜明特色。

——江城武汉文化。汉口早在商周时期就是南方连接中原的战略据点。以商代盘龙城为标志,3500多年的建城史使武汉积淀了底蕴丰厚的文化。明清以后,武汉逐步发展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近现代成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在现代史上,武汉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作为华中地区的特大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江城武汉文化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它主要包括以古琴台、琴断口、钟子期墓、集贤村、月湖等为载体的知音文化,以黄鹤楼、晴川阁、红楼、起义门、铁门关、江汉关等为代表的建筑文化,以近代汉阳兵工厂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武钢、长飞光纤、神龙汽车等为代表的工业文化,以谦祥益等汉正街的老字号和现代的武商、中商、中百、汉商等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等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教文化,以长江、汉江、龟山、蛇山、磨山、木兰山、汤逊湖、东湖等自然山水和风景名胜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汉口、武昌新老火车站、武汉长江上的几座大桥和两江的轮船码头、驳岸港口为代表的交通文化,以老通城、大中华、筱陶园、四季美等老字号餐饮企业和艳阳天、湖锦、三

五、小蓝鲸、福盛、醉江月等新字号餐饮企业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茂记、冰川、太和、劲松等汉派服装为代表的服饰文化等。

——现代革命文化。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第一枪,一举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帝制,湖北的革命党人和仁人志士功不可没。以辛亥武昌首义为标志,形成了湖北和武汉近现代史上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内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董必武、陈潭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武汉创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武汉曾经是大革命的中心。“二七”大罢工、武昌农讲所、“八七”会议、黄麻起义、鄂豫皖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八路军办事处、武汉保卫战、新四军五师司令部、中原突围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一系列的革命活动、革命事迹、革命遗址等,构成了湖北近现代革命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开展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上述8大文化系列是荆楚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强大穿透力和影响力,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湖北的重要的文化基础,也是发展湖北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荆楚文化的创新特质

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角度审视荆楚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其5个方面的创新特质 ——“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与中原诸侯国不同,楚君熊绎受西周成王“封以子男之田”,并不是因为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而完全是靠以楚君为首领的楚民族开拓进取、不断奋斗的结果。西周时期的楚国,一直是受到周王室压迫和中原诸侯国歧视的弱小异族邦国。正是这种压迫和歧视激发了楚人“筚路蓝缕”、敢于胜利的创业精神。从熊渠立其三子为王到楚武王自立为王的100多年间,楚国在反抗周王朝的压迫和歧视中走出了一条艰苦奋斗、独立自强、逐步发展壮大的强国之路。楚武王之后进一步开疆拓土,威镇中原,楚庄王时成为列国臣服的霸主。今天,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大力弘扬楚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荆楚地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交叉地带,其地域文化带有明显的混合特征。反映在思想观念上,荆楚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例如,古代楚国在民族政策上奉行“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方针,在统一江淮广大地区众多诸侯小国和少数民族部落的过程中,实行团结安抚政策,因而“甚得江汉间民和”。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楚人乐于博采众长、择善而从并积极引进。如楚国的青铜铸造和冶炼技术等,都是在充分吸收其他地区文化长处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楚庄王的名言。楚庄王依靠这种精神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其德言嘉行是“春秋五霸”中惟一受到孔子多次称赞的。屈原、宋玉首创的辞赋,开汉赋之先河,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体创新的重要里程牌,其流风余韵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影响着荆楚地区的社会文化,使这一地区在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中往往领先起步,首着先鞭。清代晚期名臣张之洞在任湖广总督时,曾为奥略楼撰写了一幅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张之洞在湖北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练新军、兴学校、办实业,使武汉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武昌首义的历史功绩,也直接反映了荆楚文化所蕴含的“敢为天下先”之冲天豪情和惊世骇俗的创新精神。

——取义成仁的爱国精神。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荆楚文化就是这种伟大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以取义成仁为己任,是古代楚国众多贤臣士大夫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也是荆楚文化深厚内涵的重要特征。从古代的孙叔敖、令尹子文、申包胥、屈原、王昭君,到近现代的董必武、闻一多等革命志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昭示出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增光添彩。楚国大夫、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著名诗句,一直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发展创新的历史进程中唱响,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真理、改造社会、投身实践的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提炼和弘扬这种取义成仁的民族精神,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止戈为武”的和谐精神。追求和谐统一,注重以德服人,是荆楚文化创新特质的重要内涵。楚国先祖鬻熊曾被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尊为资政问谋的国师,其治国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和为贵”,强调执政兴邦“唯由和而可也”。楚庄王一生征战,提倡“止戈为武”,所追求的也是“以德服人”。他认为,进行战争的目的是“禁暴戢兵”、“保大安民”、“和众丰财”(《左传·宣公十二年》),直到他临死之时,仍遗嘱太子及大臣们要为政以德,“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左传·成公二年》)。这种和谐统一的德政思想是对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执政水平和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荆楚文化这些基本的创新特质,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优秀文化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是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体展现,是进行文化创新和建设和谐文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论文 篇4

4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体论述,可以看出:相关人员在对高层建筑展开合理的设计时,应当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相关的文化气息,从而来对高层建筑展开创意的设计,并且能够从整体上提高高层建筑文化特质,达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对此,相关人员应当坚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沿着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行,为我国的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刚.试论当代高层建筑美学中的非理性倾向[J].建筑师.,(3).

[2]苏珊安娜,张婷.形式追随动力——“分析-建筑学”将占据未来的舞台[J].世界建筑.,(12).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篇5

论文题目 :北方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学院学系 : 文学院历史系

专业 : 历史学(内招)

课程名称 : 中国考古通论

学生姓名 : 谷鹏龙

学号 :

2013051164

北方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摘要】:回眸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 博大的中华文化犹如浩淼的海洋, 是汇集万泉、海纳百川而形成的。她既蕴含了勤劳质朴的黄河文化, 也包含着机敏睿智的长江文化, 还容纳了豪放 坦荡的北方草原文化,这些文化之间既有共性, 又有其个性特征, 它们始终是在碰撞、融合再碰撞再融合的互动过程中发展的。每一种文化都 对中华文化的丰富、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草原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就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展开论述。

【关键词】:草原,文明,文化,贡献

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诸民族创造的古老的 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整合形态,是以中国北方草原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畜牧业经济为主要生存机理的文化模式,草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我 国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作为两类典型的不同文化类型之互动,是中国文化得以不断 发展壮大和充满生机的动力和源泉。在漫长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互相撞击、相互补充、相 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永久不 衰的文明凝聚力。草原文化以北方民族充满活力 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文化 精神相融汇,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着变革和更新,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和整合中,愈加突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趋向,展示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一,草原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政治 更新中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奴隶制王朝还是封建 制王朝,都必然经历草创———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旧的王朝盛极而衰,又无力扭转乾坤、重振朝纲,就只有靠新的力量实现王朝的新陈代谢。这种新的力量,一种是农民起义,推翻旧的王朝,然后或者是由造反的农民登基称帝(如 明朝的朱元璋皇帝),或者是由地主豪强武装乘势而起,夺取政权(如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其间也不乏掌握实权的重臣大将发动宫廷政变,武装夺权等,如王莽篡汉、曹魏代汉、司马代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隋取代北周、宋取代后周等,虽然往往披上“禅让”的面纱,却掩盖不了刀光剑影的血腥。这种新的力量的另外一 种,即是北方游牧民族挟草原大漠之雄风,问鼎中原。当中原王朝盛极而衰时,往往有来自北方 的游牧民族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发展壮大起来。一边是盛极而衰的泥足巨人;一边是迅速成长的 金刚力士,力量消长的结果往往是人数上处于绝 对劣势的草原民族却战胜了人数远远超过自己 的中原民族,以王朝更替的形式实行了社会政治 的革命。如商代夏、周代商,秦统一六国,北魏、辽、金统一北方,元代宋、清代明,皆是如此。它说 明了在中原王朝腐朽、衰落之际,新兴的草原民 族将其推翻,代表的是进步的力量,是推动中国 历史前进的。因此,不能以夷、夏之属来作为褒毁的标准,而应以谁代表腐朽、没落的势力,谁代表 新兴、前进的力量作为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当然,草原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一旦步入腐朽没落之 途,毫无疑问也是要被新的进步力量取代的。草原民族在历史上虽然曾经建立过一些地 方性的政权,如西夏国、渤海国、“五胡十六国”时 期的一些地域性国家等,但是主流是建立四海归 一的统一国家。出身西戎的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从大兴安岭走出来的拓跋鲜卑人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晋朝以后北方地区的分裂局面,为隋、唐二朝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 帝国,至元朝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大统一,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之下,并且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在康 熙时期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噶尔丹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东侵,维护了祖国的大统一。清朝乾隆年间,原驻牧于伏尔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欺凌掠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 毅然踏上了东归的征途,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 困苦,万里迢迢,回归祖国,受到朝廷的嘉奖。17 世纪30年代以后,沙俄势力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 利亚地区扩张,原来居住在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达 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和蒙古各部落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相继迁至呼 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和嫩河流域。此后,在抗击 沙俄入侵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中,“索伦八旗” 官兵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清朝名将海兰察(鄂温 克族人)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二,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对中华及 世界军事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成吉思汗之前,草原民族不乏能征善战的 大将和武功显赫的统帅,如:匈奴的冒顿单于、鲜 卑的檀石槐、柯比能、力微、拓跋、拓跋焘等人,契丹的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人,女真的完颜 阿骨打等人,均是光辉耀眼的军事巨星。成吉思汗则是草原民族军事艺术的集大成 者,他的思想与实践,将草原民族的军事思想与 军事艺术提升到空前的境界。有专家评论说,孙 子是中原军事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成吉思汗是草原军事文化最杰 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实践家。他使 贫瘠的蒙古民族在40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建 立了席卷欧亚大陆的骑兵部队,成为当时世界上 最强大的民族,并且推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促 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基本奠定了今天 亚洲、欧洲的政治版图,成为世界级的“千年风云 第一人”,成吉思汗对中华及世界军事文明的贡 献永载史册。

三,草原民族创建的北京城,是对城市文明作出的历史贡献

北京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形成城邑也 有很久远的历史。但是现代北京作为城市的基础,则是辽、金、元三朝,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奠定基础的。公元935年,辽太宗天显九年,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于公元936年升幽州为幽 州府,建号南京亦称作燕京。在辽代的五京中,以 南京(燕京)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城北有市,陆海百货山积,北国商都呈一时之盛。公元 112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代辽而立,北京作为金 国的中都仍称燕京,继续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政治 中心和经济中心城市。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占 京,复称燕京。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位,公元 1264年复称燕京为中都。公元1270年迁都中都,两年后改称大都。忽必烈诏政改燕京路为中都路,府名大兴。在大兴府东北的旷野上,新建了规 模宏大的都城,即以中南海、北海为中心的今天 北京城的雏形。

(四)草原民族创造了适应北方草原自然地理 条件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北方草原地区冬季漫长严寒,春季多风沙,夏季短暂炎热,秋季气候无常,总体上气候干旱,不适于种植业。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草原民族根 据北方草原的地理气候条件选择了畜牧业生产 方式,逐水草而居,四时游牧,在广袤的草原上放 牧马、牛、羊、骆驼等,并将草原牧业延续至今。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以畜牧业、农 业划分先进、落后是不科学的。畜牧业、农业是适 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各自都经历了从传 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的畜牧 业,可以利用生物工程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良畜 种,改良草场,决不能笼统地说它是落后的。在我 国的农业生产中,目前还大量存在着落后的手工 劳动,能笼统地说它是先进的吗?当前,我国的畜 牧业、农业都面临着将落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 推进的历史任务,并不是以农业取代畜牧业,而 是相结合、互补,共同提高的问题。

五,草原民族对生态文明的贡献

北方草原民族信奉的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主张“万物有灵论”,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流湖泊都有灵性和种性,不能轻易地扰动、射杀和破坏,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世上万物都是天父、地母所生,不仅相互平等,而且亲上加亲。作为天父、地母之子的人类,应像孝顺自己父母 那样崇拜天宇、爱护大地、善待自然。原始宗教是 草原民族确立生态思想的信念基础,内在地规范 和约束着他们的后代,自觉地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关注、保护生态是草原文化的灵魂,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特点是善待自然、尊重规律;草原文化 最鲜明的特色是注重和谐、崇尚自由。正是草原 文化中包含的关注、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使得草原文化虽绵延千年却历久弥新。当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之际,在人类开始寻找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 相协调的出路中,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生态 文化———草原文化以其内在的生命张力,为拓展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贡献。

六,草原文化对于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草原文化的积极互动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 动态之中,肯定对文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这种进程不仅存在于两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最 初层面上,事实上,中原与草原的文化互动与融 合远非如此简单,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和 漫长的社会运行过程,两种文化得到补充和延续 是整个大文化交流的关键。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外向型的草原文化给予中原文化以极大压力,游牧族群的多次内迁,则导致文化兼容形式的不断 变化,游牧族群引发的周边社会动荡,同时也是 重建中国封建王朝的催化剂。北方草原诸多族群不断地流入中原,从人口 成分及文化因子上丰富了中原文化,在长期的文 化互动中逐渐融入中原文化,进而以中原文化群 体的身份与继之而来的其他民族抗衡,这是中国 古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当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以儒家文化作为普世性价值原则的中原地区时,首 先面临的是体制的选择问题。只要游牧民族认同 中原文化,他们都把统一当成自己的使命,因此 在这里占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的精神就是主张 一统的儒家文化。在五胡十六国前后的135年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游牧族群在中原先后建 立了16个政权,不仅为北魏统一中原奠定了社会 基础,也为隋、唐两代王朝强盛局面作出了贡献。历经千百年的草原与内地的文化交融,造就 了不同文化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沉淀,为中 华文明供给了多元文化养分。草原文化使中国文 化具备了强劲的文化整合力,为中国文化提供了 源泉。中原文化因农耕社会特有的固定性,其文 化积淀,是一种社会优势,游牧族群源源不断地 进入中原,将其文化因子留存于中原地区,随着 时间的流逝,游牧族群被中原文化所同化,或被 驱逐出中原区域,但他们留下的文化影响成为中 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化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草原文化正是以主动的文化传播者身份与内 地文化进行互动,积极作用于内地文化,在加快 中华文明的结构历程的同时,完成了其自身的文 化转型,从而也确立了自身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不 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草 原文化是在欧亚大陆草原版图中形成的独具特 色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以蒙古高原为轴心的中国 北方历代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与其他文化互动 的结晶,是以蒙古族为集大成的草原游牧文化的衍生形式,深入系统地发掘和研究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需求,对世界文化发展也 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 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长期的冲突和互 动,相互融合、渗透,实现了不同时期的共同发展 与进步,在当代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融入到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种趋势。草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铸就了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是人类应对抗击全球生态危机的精神支柱,为人类社会维 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和不竭动力。中国北方草原各民族在各个不同时代对中华文明的 非凡贡献已成为不争的史实,是任何势力和人群都否定不了的。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如日中天、光芒四射,在“各 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和谐文明进步的大潮之中,彰显其勃勃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1潘照东,《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论述企业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篇6

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现状不容乐观,企业文化直接关乎到企业未来发展,影响到企业整体发展路径。研究企业文化内容创新,有利于推进企业未来发展,推进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实现企业实力扩张。

关键词:企业文化

创新 发展

目录

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1 1.1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自身特点,个性不够鲜明......................................1 1.2企业文化建设着重外在,忽视内在的完善..........................................1 1.3企业文化建设脱离实际情况..................................................................1 1.4企业家自身素质存在不足......................................................................1 2创建新型的企业文化内涵........................................................................2 2.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企业文化的软环境......................2 2.2打造企业的核心价值,构建企业创新机制..........................................2 2.3创立新型的企业制度文化,坚持规范经营的策略..............................2 3创新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2 3.1提高企业领导的自身素质,创建文化型企业......................................2 3.2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3 3.3重视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3 结 语...................................................................................................................3 参考文献............................................................................................................4

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1.1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自身特点,个性不够鲜明

企业文化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该企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个性化的表现,应根据企业的特点、概况,提炼出本企业所特有的企业文化,我们看到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提不出自己的企业精神,用诸如“团结、进取”等词语概括企业精神,让人看不清企业文化的个性。如果不注重企业的个性特色,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一个标准、一种模式,那么必然导致企业文化雷同、缺乏应有的鲜明个性和风格,达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1.2企业文化建设着重外在,忽视内在的完善

有些企业从办公楼到工厂车间,到处都悬挂着诸如“团结”、“拼搏”、“进取”、“奉献”之类的标语口号,这些口号念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因而就认为这就是企业文化,还有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订出来,汇编成册,下发班组,这就是企业文化,这两种认识都走进了误区。只重视外在的东西,并没有深入的去理解企业文化的含义,这样的企业文化,并没有同公司一起成长,不够完善。一些企业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统一服装,但对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如果只有表层的形式而未表现出内在的价值与理念,这样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了深远的影响。

1.3企业文化建设脱离实际情况

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和意义的理解片面化,却不切实际地总结出了一整套的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由于领导的观念和员工的想法相距甚远,所以得不到员工的认同,企业文化已被束之高阁,无法使企业文化的深厚内涵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企业文化实践中要从实际出发,抓住关键,认真去精选,循序渐进,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实现先进的企业文化。

1.4企业家自身素质存在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能力。在实现企业的原始积累后,企业在各方面实现大发展,企业的所有者及企业员工的素质面临新的挑战,以适应日益发展壮大企业的要求和责任是放在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主要问题。企业家,他们的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命脉。

2创建新型的企业文化内涵

2.1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体系,营造企业文化的软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是大多数员工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因素,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雇员应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全面提升,为提高企业创新与企业竞争力。企业发展创新中起着主导地位是员工,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企业才能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员工的素质,已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标记。只有高素质的员工,为适应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企业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的主体,只有不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不断加强员工的知识,每个员工能够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和聪明有限的知识,为先进生产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突破,从而使企业长期保持不败的地位。

2.2打造企业的核心价值,构建企业创新机制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管理理念,行为规范,在企业战略发展阶段,并引导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各种业务活动必须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的核心价值在里面是一种凝聚力,对外是一种竞争能力。如何构建企业的核心价值。

2.3创立新型的企业制度文化,坚持规范经营的策略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生产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标准化体系。可以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实现分离的政府组织方式;是理顺产权关系的组织形式;是使企业成为独立法人的组织保证;是转变企业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实现科学管理措施。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以解决国有公司全面走向市场遇到了一系列的系统性矛盾。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搞好改革。

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不该国将创建国家人民长期积累数以万亿的国有资本运营站在一旁,把。政企分开,一个是政府行使宏观管理职能,不再直接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二是政府作为所有者,必须通过一套制度安排业主代表的企业,而且还行使权力拥有者;三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必须创造条件,为企业摆脱“办社会”的痛苦。

3创新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3.1提高企业领导的自身素质,创建文化型企业

一是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方面,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加强党的精神,加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党性,主要是坚定的政治信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提高素质和能力,解决根本问题的解决方法的研究,是要持之以恒,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党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等方面的学习。学习是必修课程之一的企业领导者。

二是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目标的实现。

因此,我们的干部必须团结合作的精神,宽以待人,谦虚谨慎的态度;要带头廉洁自律,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也有勇气接受责备,指责,冷静,需要时间为。

三是领导能力,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文化知识和素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政治干部学点经济管理,生产和技术知识,知道一点管理的专业知识,懂经济,了解生产,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技术,生产的干部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学会做群众工作,做思想工作方法和技能,对各级领导干部尽可能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慈善,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领导干部。创新提高,掌控全局,科学决策,危机管理能力。

3.2挖掘企业人力资源,提升企业人才竞争力

人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在当前的劳动力短缺的严重的时代,人才是特别宝贵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深化管理。

3.3重视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面对品牌效应和高新技术应用于火灾生产企业的作用。品牌是国家权威部门和社会对产品的接受程度,体现在“名牌”,“名牌”和“知名品牌”等荣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品牌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可避免的结果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驱动;高新技术应用于火灾生产企业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打造知名品牌,我们也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新技术的应用是我们的品牌名称的关键。

结 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挑战,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越来越成为所有企业都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构成企业竞争力最具战略性、基础性和决定性的要素。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在浪潮中获胜,都不可能坐拥既有的企业文化而一劳永逸。适应新需要、新环境,不断为企业文化注入新血,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增强生命力的重要选择。纵观中国企业近几十年的发展路程,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于中国企业走上迅速崛起之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考虑创新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帮助,这也是我们从中国企业的崛起乃至腾飞中得到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启示。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新概念,但依然是一个新课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尝试,对于推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淘宝店铺数据分析报表下一篇:参观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反腐警示片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