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指导书mt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业指导书mt(精选6篇)

作业指导书mt 篇1

1范围

1.1本规程规定了承压设备焊缝及其原材料、机加工部件磁粉检测方法及质量分级要求。

1.2

本规程适用于铁磁性材料制板材、复合板材、管材、管件和锻件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以及铁磁性材料对接接头、T

型焊接接头和角接接头等表面或近表面缺陷的检测,不适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1.3

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也可参照本部分进行磁粉检测。

1.4引用标准

1.4.1

NB/T47013.1-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

1.4.2

NB/T47013.4-201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

检测人员

2.1

磁粉检测人员应按国家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的相关规定取得相应的资格(MT-III、II、I级)后,才能从事与该方法和该资格级别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2.2磁粉检测人员应具有一定的金属材料、焊接及热处理、设备制造安装等基本知识。

2.2

磁粉检测人员的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

11533的规定。且应每年检查一次视力。不得有色盲。

2.3

MT-II级或以上人员出具磁粉检测报告。

3磁粉检测程序

磁粉检测程序如下:

a)

预处理;

b)

磁化;

c)

施加磁粉或磁悬液;

d)

磁痕的观察与记录;

e)

缺陷评级;

f)

退磁;

g)

后处理。

4检测工艺文件

4.1

检测工艺文件包括工艺规程和操作指导书

4.2工艺规程除满足NB/T47013.1的要求外,还应规定下列相关因素的具体范围或要求;当相关因素的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并超出规定时,应重新编制或修订工艺规程。

a)

被检测对象(材质、形状、尺寸等);

b)

磁化方法;

c)

检测用仪器设备;

d)

磁化电流类型及其参数;

e)

表面状态;

f)

磁粉(类型、颜色、供应商);

g)

磁粉施加方法;

h)

最低光照强度;

i)

非磁性表面反差增强剂(使用时);

j)

黑光辐照度(使用时)。

4.3

应根据工艺规程的内容以及被检工件的检测要求编制操作指导书,其内容除满足NB/T47013.1的要求外,至少还应包括:

a)

检测区域和表面要求;

b)

检测环境要求;

c)

检测技术要求:灵敏度试片显示,磁化方法,磁化规范,磁化时间等;

d)

磁粉或磁悬液的施加方法;

e)

磁痕观察条件;

f)

退磁要求。

4.4操作指导书首次应用前应采用标准试件进行工艺验证,以确认是否能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安全要求

5.1

电流短路引起的电击或在所用相对较低电压下的大电流引起的灼伤。

5.2使用荧光磁粉检测时,黑光灯激发的黑光对眼镜盒皮肤产生的有害影响。

5.3使用或除去多余磁粉时,尤其是干磁粉,其悬浮的颗粒物等被吸入或进入眼睛、耳朵导致的伤害。

5.4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有毒磁粉等材料引起的有害影响。

5.5易燃易爆的场合使用通电法和触头法引起的火灾。

检测设备和器材

6.1磁粉检测设备应符合JB/T

8290的规定。

6.2提升力

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包括整流电)磁轭或永久性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小于等于0.5mm)。

6.3黑光灯

当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时,使用的黑光灯在工件表面的黑光辐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00μW/cm2,黑光的波长应为315nm~400nm,峰值波长约为365nm。

6.4黑光辐光照度计

黑光辐光照度计用于测量黑光的辐照度。其波长应为315nm~400nm,峰值波长约为365nm。

6.5光照度计

光照度计用于测量被检测工件表面的可见光照度。

6.6退磁装置

退磁装置应能保证工件退磁后表面剩磁小于或等于0.3mT(240A/m)。6.7

辅助器材

一般应包括下列器材:

a)

磁场强度计;

b)

A1

型、C

型、D

型和M1

型试片、标准试块和磁场指示

c)

磁悬液浓度沉淀管;

d)

倍~10

倍放大镜;

e)

通电时间定时器;

快速断电试验器;

f)

电流表。

6.8磁粉、载体及磁悬液

6.8.1磁粉

磁粉应具有高磁导率、低矫顽力和低剩磁,非荧光磁粉应与被检工件表面颜色有较高的对比度。磁粉粒度和性能的等其他要求应符JB/T6063的规定。

6.8.2

载体

湿法应采用水或低粘度油基载体作为分散媒介。若以水为载体时,应加入适当的防锈剂和表面活性剂,必要时添加消泡剂。油基载体的运动粘度在38℃时小于或等于3.0

mm2/s,最低使用温度下小于或等于5.0mm2/s,闪点不低于94℃,且无荧光、无活性和无异味。

6.8.3磁悬液

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态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情况下,磁悬液浓度范围应符合表1的规定。测定前应对磁悬液进行充分的搅拌。

6.9标准试件

6.9.1标准试片

6.9.1.1

标准试片主要用于检验磁粉检测设备、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显示被检工件表面具有足够的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标准试片有A1

型、C

型、D型和M1

型。其规格、尺寸和图形见表2。A1

型、C

型和D

型标准试片应符合GB/T23907的规定。

6.9.1.2磁粉检测时一般应选用A1-30/100

型标准试片。当检测焊缝坡口等狭小部位,由于尺寸关系,A1

型标准试片使用不便时,一般可选用C-15/50

型标准试片。为了更准确地推断出被检工件表面的磁化状态,当用户需要或技术文件有规定时,可选用D

型或M1

型标准试片。

6.9.1.3标准试片使用于连续磁化法,使用要求如下:

a)标准试片表面有锈蚀、褶折或磁特性发生改变时不得继续使用;

b)使用试片前,应用溶剂清洗防锈油,如果工件表面贴试片处凹凸不平,应打磨平,并除去油污。

c)使用时,应将试片无人工缺陷的面朝外,并保持与被检工件有良好的接触。为使试片与被检面接触良好,可用透明胶带或其他合适的方法将其平整

粘贴在被检面上,并注意胶带不能覆盖试片上的人工缺陷。

d)试片使用后,可用溶剂清洗并擦干。干燥后涂上防锈油,放回原装片袋保存。

e)

标准试片使用时,所采用的磁粉检测技术和工艺规程,应于实际应用的一致。

6.9.2磁场指示器

磁场指示器是一种用于表示被检工件表面磁场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的一种粗略的校验工具,但不能作为磁场强度及其分布的定量指示。其几何尺寸见图1。

6.9.3中心导体磁化方法标准试块

中心导体磁化方法标准试块应符合GB/T23906的规定。

7磁化电流类型及其选用

7.1电流类型

磁粉检测常用的电流类型有:交流、整流电流(全波整流、半波整流)和直流。

7.2电流值

磁化规范要求的交流磁化电流值为有效值,整流电流值为平均值。磁化电流的波形、电流表指示及换算关系参见附录A

磁化方向

磁化方向包括纵向磁化、周向磁化和复合磁化.8.1

纵向磁化

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垂直或夹角大于或等于45°的线性缺陷时,应使用纵向磁化方法。纵向磁化可用下列方法获得:

a)

线圈法(见图2);

b)

磁轭法(见图3)。

线圈法

图3

磁轭法

8.2

周向磁化

检测与工件轴线方向平行或夹角小于45°的线性缺陷时,应使用周向磁化方法。周向磁化可用下列方法获得:

a)

轴向通电法(见图4)

b)

触头法(见图5);

c)

中心导体法(见图6);

d)

偏心导体法(见图8)

8.3

复合磁化

复合磁化法包括交叉磁轭法(见图7)、交叉线圈法和直流线圈与交流磁轭组合等多种方法。

8.4

焊缝的典型磁化方法

磁轭法、触头法、绕电缆法和交叉磁轭法等典型磁化方法参见表B.1和表B.2。

磁化规范

9.1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确定:

a)

用磁化电流表征的磁场强度按4.10.6.3~4.10.6.5

所给出的公式计算;

b)

利用材料的磁特性曲线,确定合适的磁场强度;

c)

用磁场强度计测量施加在工件表面的切线磁场强度。连续法检测时应达到2.4

kA/m~4.8kA/m,剩磁法检测时应达到14.4kA/m。

d)

用标准试片(块)来确定磁场强度是否合适。

9.2轴向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

9.2.1轴向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的磁化规范按表3

中公式计算。

9.2.2中心导体法可用于检测环形或空心圆柱形工件内、外表面与电流流向平行或夹角小于等于45°的纵向缺陷和端面的径向缺陷。外表面检测时应尽量使用直流电或整流电。

9.3偏心导体法

对大直径环形或空心圆柱形工件当使用中心导体法时,如电流不能满足检测要求应采用偏心导体法进行分区域检测即将导体靠近内壁放置,依次移

动工件与芯棒的相对位置分区域检测。每次有效检测区长度约为4倍芯棒导体直径(见图8),且有一定的重叠,重叠区长度应不小于有效检测区长度的10%,其磁化电流按表4中公式计算,式中D的数值取芯棒导体直径加两倍工件壁厚。导体与内壁接触时应采取绝缘措施。

9.4磁轭法

9.4.1

磁极间距应控制在75mm~200mm

之间,其有效宽度为两极连线两侧各1/4

极距的范围内,磁化区域每次应有不少于10%的重叠。

9.4.2

采用磁轭法磁化工件时,其磁化规范应经标准试片验证。

9.5线圈法

9.5.1

线圈法产生的磁场方向平行于线圈的轴线。其有效磁化区域:低充填因数线圈法为从线圈中心向两侧分别延伸至线圈端外侧各一个线圈半径范围内;中充填因数线圈法为从线圈中心向两侧分别延伸至线圈端外侧各100mm

范围内;高充填因数线圈法或缠绕电缆法为从线圈中心向两侧分别延伸至线圈端外侧各200mm

范围内;

9.5.2

超过上述区域时,应采用标准试片确定。

9.5.3

低充填因数线圈法。

当线圈的横截面积大于等于被检工件横截面积的10倍时,使用下述公式:

偏心放置时,线圈的磁化电流按式(1)计算(±10%):

正中放置时,线圈的磁化电流按式(2)计算(±10%):

9.5.4高充填因数线圈法或缠绕电缆法。

即线圈的截面积小于或等于2倍被检工件截面积(包括中空部分);其线圈的磁化电流按式(3)计算(±10%):

9.5.5中充填因数线圈法

即线圈大于2倍而小于10倍被检工件截面积;其线圈的磁化电流按式(4)计算:

9.5.6上述公式不适用于长径比(L/D)小于2的工件。对于长径比(L/D)小于2的工件,若要使用线圈法时,可利用磁极加长块来提高长径比的有效值或采用标准试片实测来决定电流值。对于长径比(L/D)大于等于15的工件,公式中(L/D)取15。

9.5.7

当被检工件太长时,应进行分段磁化;每次磁化有效磁化范围不超过其有效磁化区域,且应有一定的重叠,重叠区长度应不小于分段检测长度的10%。检测时,磁化电流应经标准试片验证。

9.5.8空心工件检测时,公式(1)至(3)的D

应由有效直径Deff

代替。有效直径Deff

为:

10质量控制

磁粉检测用设备、仪表及材料应在使用期内保持良好。

10.1综合性能试验

每次检测工作开始前,用标准试片检验磁粉检测设备及磁粉和磁悬液的综合性能(系统灵敏度)。

10.2磁悬液浓度测定

对于新配制的磁悬液,其浓度应符合NB/T47013.4第4.6的要求

10.3磁悬液污染

对循环使用的磁悬液,应每周测定一次磁悬液污染。测定方法是将磁悬液搅拌均匀,取100ml注入梨形沉淀管中,静置60min检查梨形沉淀管中的沉淀物。当上层(污染物)体积超过下层(磁粉)体积的30%时,或在黑光下检查荧光磁悬液的载体发出明显的荧光时,即可判定磁悬液污染。

10.4磁悬液润湿性能检查

检测前,应进行磁悬液润湿性能检查。将磁悬液施加在被检工件表面上,如果磁悬液的液膜是均匀连续的,则磁悬液的润湿性能合格;如果液膜被断开,则磁悬液中润湿性能不合格。

10.5

电流表

设备的电流表,至少半年校准一次。当设备进行重要电器修理或大修后,或者设备停用一年以上应重新进行校准。

10.6电磁轭提升力核查

电磁轭的提升力至少半年核查一次;在磁轭损伤修复后应重新核查。

10.7提升力试块

用于核查提升力的试块重量应进行校准。使用、保管过程中发生损坏、应重新进行校准。至少每年核查一次。

10.8黑光灯

黑光灯首次使用或间隔一周以上再次使用、以及连续使用一周内应时行黑光辐照度核查。

10.9辅助仪表校验

磁粉检测用的辅助仪表,如黑光辐光照度计、光照度计、磁场强度计等,至少每年校准一次。

11检测实施

11.1检测时机

焊接接头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焊接工序完成并经外观检查合格后进行。对于有延迟裂纹倾向的材料,磁粉检测应根据要求至少在焊接完成24h后进行。除另有要求,对于紧固件和锻件的磁粉检测应安排在最终热处理之后进行。

11.2准备工作

11.2.1工件被检区表面及其相邻至少25mm范围内应清洁、干燥,表面不得有油脂、铁锈、氧化皮、焊接飞溅物及其他粘附磁粉的物质。表面的不规则状态不得影响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否则应作适当的修理。修理后的被检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25μm。被检工件表面有非磁性涂层时,如能保证涂层厚度均匀不超过0.05mm,且标准试片验证不影响磁痕显示时,经院技术负责人同意,可以带涂层进行磁粉检测,并归档保存验证资料。

11.2.2

封堵

若工件有盲孔和内腔,宜加以封堵。

11.2.3

反差增强剂

为增强对比度,经标准试片验证显示合格后,可以使用反差增强剂。

11.2.4安装接触垫

采用轴向通电法和触头法磁化时,为了防止电弧烧伤工件表面和提高导电性能,应将工件和电极接触部分清除干净,必要时应在电极上安装接触垫。

11.3检测方法

11.3.1检测方法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条件,磁粉检测方法的分类如表5所示;

11.3.2

干法

11.3.2.1

干法通常用于交流和半波整流的磁化电流或磁轭进行连续法检测的情况;采用干法时,应确认检测面和磁粉已完全干燥,然后再施加磁粉。

11.3.2.2

磁粉的施加可采用手动或电动喷粉器以及其他合适的工具来进行。磁粉应均匀地撒在工件被检面上;磁粉不应施加过多,以免掩盖缺陷磁痕。在吹去多余磁粉时不应干扰缺陷磁痕。

11.3.3

湿法

11.3.3.1

湿法主要用于连续法和剩磁法检测。采用湿法时,应确保整个检测面被磁悬液湿润。

11.3.3.2

磁悬液的施加可采用喷、浇、浸等方法,不宜采用刷涂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均不应使检测面上磁悬液的流速过快。

11.3.4

连续法

采用连续法时,被检工件的磁化、磁粉或磁悬液的施加和磁痕显示的观察都应在磁化通电时间内完成,且停施磁粉或磁悬液至少1s后方可停止磁化;磁化通电的时间一般为1s~3s,为保证磁化效果应至少反复磁化两次。

11.3.5

剩磁法

11.3.5.1

剩磁法主要用于材料矫顽力大于等于1kA/m,且磁化后其保持的剩磁场大于等于0.8T的被检工件检测。

11.3.5.2

采用剩磁法时,磁粉或磁悬液应在通电结束后施加,一般通电时间为0.25s~ls。施加磁粉或磁悬液之前,任何铁磁性物体不得接触被检工件表面。

11.3.5.3

采用交流磁化法时,应配备断电相位控制器以确保工件的磁化效果。

11.3.6

交叉磁轭法

11.3.6.1

使用交叉磁轭装置时,四个磁极端面与检测面之间应保持良好贴合,其最大间隙不应超过0.5mm。连续拖动检测时,检测速度应尽量均匀,一般不应大于4m/min。

10.3.6.2

使用交叉磁轭一般采用移动的方式磁化工件,磁悬液的施加应覆盖工件的有效磁化场范围,并始终保持处于润湿状态,以利于缺陷磁痕的形成。11.3.6.3

磁痕的观察应在磁化状态下进行,以避免已形成的缺陷磁痕遭到破坏。

11.3.6.4

应使用标准试片对交叉磁轭法进行综合性能验证,验证时应在移动的状态下进行;当移动速度、磁极间隙等工艺参数的变化有可能影响到检测灵敏度时,应进行复验。

12磁痕显示分类、观察和记录

12.1磁痕的分类和处理

12.1.1

磁痕显示分为相关显示、非相关显示和伪显示。

12.1.2

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线性磁痕处理;长度与宽度

之比不大于3的缺陷磁痕,按圆形磁痕处理。

12.1.3

长度小于0.5mm的磁痕不计。

12.1.4

两条或两条以上缺陷磁痕在同一直线上且间距不大于2mm

时,按一条磁痕处理,其长度为两条磁痕之和再加间距。

12.2观察

12.2.1

缺陷磁痕的观察应在磁痕形成后立即进行。

12.2.2

非荧光磁粉检测时,缺陷磁痕的评定应在可见光下进行,且工件被检表面可见光照度应大于等于1000lx;现场检测时,由于条件所限可见光照度应不低于500lx。荧光磁粉检测时,缺陷磁痕的评定应在暗黑区黑光灯激发的黑光下进行,工件被检表面的黑光辐照度应大于或等于1000μW/cm2;暗黑区室或暗处可见光照度应不大于20lx。检测人员进入暗区至少5min

后进行荧光磁粉检测,观察时不应佩戴对检测结果评判有影响的有色眼镜或滤光镜。

12.2.3

除能确认磁痕是由于工件材料局部磁性不均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之

外,其他磁痕显示均应作为缺陷磁痕处理。为辨认细小的磁痕显示,观察时应辅以2

倍~10

倍的放大镜。

12.3

记录

可用下列一种或数种方式记录显示:

a)

文字描述;

b)

草图;

c)

照片;

d)

透明胶带;

e)

透明漆“凝结”被检表面的显示;

f)

可剥离的反差增强剂;

g)

录像;

h)

环氧树脂或化学磁粉混合物;

i)

磁带;

j)

电子扫描。

13复验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要复验:

a)检测结束时,用标准试片或标准试块验证检测灵敏度不符合要求时。

b)发现检测过程中操作方法有误或技术条件改变时。

c)合同各方有争议或认为有必要时。

d)对检测结果有怀疑时。

14退磁

14.1

退磁一般要求

下列情况下工件应进行退磁:

a)

产品技术条件有规定或委托方有要求时;

b)

当检测需要多次磁化时,如认定上一次磁化将会给下一次磁化带来不良影响;

c)

如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以后的机械加工产生不良影响;

d)

如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测试或计量装置产生不良影响;

e)

如认为工件的剩磁会对焊接产生不良影响;

f)

其他必要的场合。

14.2

退磁方法

退磁可分为交流退磁法和直流退磁法两种。

14.2.1

交流退磁法

将需退磁的工件从通电的磁化线圈中缓慢抽出,直至工件离开线圈1m以上时,再切断电流。或将工件放入通电的磁化线圈内,将线圈中的电流逐渐减小至零或将交流电直接通过工件并同时逐步将电流减到零。

14.2.2

直流退磁法

将需退磁的工件放入直流电磁场中,不断改变电流方向,并逐渐减小电流至零。

14.2.3

大型工件退磁

大型工件可使用交流电磁轭进行局部退磁或采用缠绕电缆线圈分段退磁。

14.3

剩磁测定

工件的退磁效果一般可用磁场强度计测定或其他剩磁检测仪测定;剩磁强度应不大于0.3mT(240A/m)或按产品技术条件规定。

质量分级

15.1

不允许任何裂纹和白点,紧固件和轴类零件不允许任何横向缺陷显示;

15.2

焊接接头的质量分级按NB/T47013.4表6进行。

15.3

其它部件的质量分级按NB/T47013.4表7进行。

16在用承压设备的磁粉检测

对在用承压设备进行磁粉检测时,其内壁宜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制造时采用高强度钢以及对裂纹(包括冷裂纹、热裂纹、再热裂纹)敏感的材料,或长期工作在腐蚀介质环境下有可能发生应力腐蚀裂纹的承压设备,其内壁应采用荧光磁粉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17检测记录、报告的资料保管

17.1记录

检测人员应按照现场操作的实际情况详细记录检测过程的有关信息和数据,并认真如实填写“磁粉检测原始记录”。检测部位示意图由MT-I级或MT-II级人员绘制。磁粉检测记录除符合NB/T47013.1的规定外,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

检测执行的工艺规程和(或)工艺卡编号;

b)

检测设备器材的名称和型号;

c)

磁粉种类、磁悬液浓度和施加磁粉的方法;

d)

磁化方法和磁化规范;

e)

环境条件;

f)

检测灵敏度校验、标准试片或标准试块;

g)

检测部位或其示意图;

h)

相关显示记录及其位置示意图;

i)

记录人员和复核人员签字。

17.2报告

磁粉检测报告由MTⅡ级或以上人员依据检测记录出具报告。磁粉检测报告除符NB/T47013.1的规定外,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委托单位、被检工件名称和编号;

b)

检测部位;

c)

检测结果、质量等级评定;

d)

报告签发及日期。

17.3保管

磁粉检测资料归档后,检测记录、报告保存期应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且不得低于容器设计使用年限。

18磁粉记录报告填写说明

18.1

适用范围

包括本公司检测人员所做的工艺卡、现场检测时所填写的检测原始记录、检测人员出具的检测报告。

18.2

通用的填写要求

18.2.1

工艺卡、检测记录、检测报告的编号应根据本公司《程序文件》第一章文件控制程序编号规则进行编写;

18.2.2工程名称:要填写签订的检测合同内的工程名称或是由业主单位、监理公司确定的无损检测委托单中填写的工程名称;

18.2.3委托单位:填写无损检测委托单的单位全称;

18.2.4施工单位:填写现场安装单位全称;

18.2.5工件名称:被检测工件名称,检测人员根据委托单填写;

18.2.6工件材质:被检测工件材质,检测人员根据委托单填写;

18.2.7检测时机:由委托单位根据设计或制造标准的要求进行填写,检测人员应确认并按标准要求的检测时机进行检测,如实记录;

18.2.8热处理状态:填写热处理前、热处理后,无需进行热处理的可以填写“/”

18.2.9验收标准:由设计说明中注明的制造、安装验收标准或是合同签订时由合同双方商定的有效标准;

18.2.10检测标准:验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时应执行的标准;

18.2.11检测等级:验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技术等级;

18.2.12合格级别:验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方法对应的合格级别;

18.2.13检测比例:验收标准中规定的检测比例,或与业主协商的检测比例,实际检测比例应等于或大于标准规定的检测比例;

18.2.14设备(仪器)型号:设备出厂标牌上的型号;

18.2.15设备(仪器)编号:出厂编号或单位内部为了方便管理对该设备的内部编号;

18.2.16检测示意图:所有检测人员应根据现场检测情况画出检测工件(管线)示意图,缺陷示意图、报告中也要附示意图;

18.2.17报告页情况说明:对整个检测报告中的检测数量、返修、缺陷消除、最终结论等进行详细说明;

18.2.18工艺卡签字人:工艺卡由公司具备相应检测方法Ⅱ级及Ⅱ级以上检测资格的人员编制,由检测责任师审核;

18.2.19检测记录签字人:检测人、记录人应具备相应的Ⅰ级以上检测资格,现场负责人由项目负责人或现场负责人签字,审核由具备相应Ⅱ级以Ⅱ级以上检测资格的人员签字,并对检测记录的真实情况负责;

18.2.20检测报告签字人:检测报告一般由现场参与检测的Ⅱ级人员出具并签字,如果有专门报告人员,此人也应有相应的Ⅱ级及Ⅱ级以上检测资格;审核由相应的责任师签字,批准由技术负责人签字;

18.2.21无损检测专用章:由检测专用章管理人确认所有签字人员全部签完后盖章,检测章应正向,报告加盖检测章的骑缝章,报告着页加盖公章;

18.3

磁粉检测

18.3.1提升力:根据使用的磁探仪有效校验记录数值填写,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

18.3.2磁化方法:磁轭法、触头法、交叉磁轭法、线圈法、轴向通电法等;

18.3.3灵敏度试片:填写选用的灵敏度试片的规格;

18.3.4磁悬液浓度:检测关应根据标准要求测定磁悬液浓度;

18.3.5磁粉类型:干粉或湿粉;

18.3.6磁粉施加方法:喷、浇、浸等方法,不宜采用刷涂法;

18.3.7磁轭(触头)间距:实际检测时的间距,但不应超出标准要求的范围;

18.3.8磁化电流类型:交流、直流、整流电流(全波整流、半波整流);

18.3.9磁化时间:根据标准规定的值填写,一般单次磁化时间控制在1至3秒;

作业指导书mt 篇2

1 以作业标准化为核心, 抓好 “立标、学标、执标”

岗位作业指导书的根本用途即为指导现场作业, 关键是要紧贴现场, 将规章制度分解成简明、实用、具体的作业流程和方法。以作业标准化为主线, 着力在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学习和执行三个重要环节上下功夫, 力促作业标准的有效落实。

1.1 加强作业指导书修订随着铁路运输和修程修制改革的发展, 现有的作业指导书在规范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存在瑕疵, 因而需要不断加以修订。在作业指导书的修订和实施过程中, 以问题为导向, 形成“初步修订-集中研讨-现场试行-动态修订”的闭环过程。通过组织作业人员对作业指导书的实际操作进行验证, 评价作业流程是否符合现场操作、作业工序是否流畅规范、作业项目是否覆盖质量要求、安全风险是否防控到位, 为指导书编制者修订改进提供了切实依据。

1.2 推行作业指导书视频化为克服传统纸面作业指导书存在的“内容抽象、难于理解”弊端, 推行视频化进程日益迫切。一方面, 视频化作业指导书可以将作业流程、重点工序等关键要素通过直观的形式全面展现, 方便职工学习;另一方面, 可将日常演练与作业指导书标准化作业视频对比, 反映出演练中出现的程序颠倒、工序漏项等典型问题, 辅以讲解纠正, 更加入脑入耳。

1.3 强化执标过程管控为深化过程管控机制, 通过科技手段和考评机制实现常态化过程管控。一是施行信息化管理, 强化过程控制。通过TPDS、KMIS等关键数据分析, 深化安全风险研判, 强化按标作业。二是以作业执标为源头, 抓好考评机制常态管理。开展以岗位作业指导书掌握程度为必要条件的综合岗位星级评定, 直接与收入挂钩, 切实形成以作业标准化为核心的考评机制。

2 以Z99/100 次乘务为例, 做好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修订

针对乘务作业管理点多面广、流动性大, 按照车次分别编制乘务作业指导书, 下面以Z99/100 次为例, 探讨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修订:

2.1 初步修订, 优化作业指导书编制结构体系

重点从结构调整、内容优化、关键提示等方面入手完善编制结构。

2.1.1 细化作业单元, 增加作业流程图将上海至九龙乘务往返作业全过程划分为出库、始发、途中巡视、站停作业、站折、入库折返、到达入库七个标准单元。将每个作业单元按照作业分工、项目分解为作业步序, 以流程图形式进行串接, 分别制定作业流程图, 保证各工序要点清晰、流程规范, 方便乘务员对照执行。

2.1.2 制作《风险提示卡》 结合运行区间、季节特点和车辆状态等从库内作业、始发作业、途中列调频点更换等11 个方面全范围涵盖乘务途中的风险点, 制定《车辆乘务员一次出乘风险提示卡》。

2.2 集中研讨, 强化规章制度的有效落实

在指导书的初步修订后, 召集技术专职、车间分管主任及现场有经验的技术工人进行专项研讨, 逐项审核修订, 重点加强规章制度和管理规定的对应落实。

2.2.1 梳理《行规》条款根据Z99/100 次客车途经区间, 针对各局行规差异点进行归纳, 确保行车规章掌握执行到位。其中, 旅客列车制动故障关门限速及热轴处理的规定差异较大, 结合乘务途中作业实际情况, 在Z99/100 次乘务一次往返作业指导书中明确按总公司 (铁总运〔2015〕131 号、运辆客函〔2015〕275 号) 要求执行, 确保行车管理规定执行的统一性。

2.2.2 规范技术检查和瞭望确认标准原作业指导书未结合站停时间对具体作业做出明确规定, 现在明确要求以停站时间为依据, 6 分钟及以上的, 乘务需执行技术检查, 6 分钟以下的, 执行瞭望确认。

2.2.3 明确安全号志设撤要求原作业指导书中对红旗设置要求为“来车方向左侧”, 但在实际执行中极易造成误解。根据新《技规》相关要求, 在作业指导书修订中明确了红旗设置在机次位非站台侧、尾部站台侧, 及处置故障车的站台侧中部。

2.3 现场试行, 动态修订, 提高指导书与现场作业的适应性

根据“标准按照做的写, 作业按照写的做”的思路, 增加现场试行环节, 查找作业指导书在现场作业的不适应。结合试行现场反馈, 及时修订、持续跟踪, 不断做好作业指导书的动态完善。

2.3.1 明确双人作业分工乘务员作业反映作业指导书未对双人作业内容进行细分, 1、2 号位作业人员需自行商定分工后再进行作业, 导致作业职责不清、劳动效率不高, 存在作业漏项风险。为此, 对1、2 号位作业内容予以明确, 确保分工明晰、作业有序。

2.3.2 纳入尾部风管吊挂要求结合乘务安全风险研判, 为了防止乘务参与制动试验后遗漏尾部风管确认造成隐患, 在作业指导书的修订中, 强调乘务员在出库、始发、站停等作业单元中, 制动试验后对尾部软管进行吊挂并确认的作业要求。

2.3.3 纳入供电故障处置标准为解决DC600V供电故障处置过程中车辆与机务职责不清的问题, 对供电故障处置流程进行明确。供电请求时, 从首尾供电通讯连接线的发光二极管直观判断供电请求信号和电源是否到位, 在摄录后并去除通讯连接线后再申请强供;规定除短路、过载故障外, 利用供电请求的集控作用, 直接测量DC600V主干线绝缘情况, 缩短应急处置时间。

2.3.4 明确在线绝缘检测作业针对2012 年之后新造车随车配置DC600V在线绝缘加测装置, 在作业指导书中增加了关于在线绝缘检测装置的巡视要求, 确保作业标准覆盖全面。

3 以典型抓编制, 以学习促执行, 推进作业标准化

总公司在规章体系规范、客车源头质量和客车检测技术上的有效推进, 为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明确了前进方向。通过更加规范编制作业指导书, 切实提高职工指标能力, 有效发挥作业指导书的唯一标准作用, 将为行车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安全生产是铁路运输工作的本质要求, 作业标准化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保障。不断优化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和修订, 促进作业人员学标和执标是实现作业标准化的有效途径。

作业指导书mt 篇3

工作领导人

作业前准备→作业中→作业结束→撤离现场。全面负责检修、巡视作业及故障抢修。工作领导人的职责、工作要求:

a)身体健康,能够满足接触网从业要求,无不适合接触网作业的禁忌症。b)熟练掌握《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和《接触网检修工作规程》的各项内容。c)熟悉触电急救方法。

d)安全等级不低于四级,熟悉管段内的接触网运行检修方式,能够针对作业内容布置正确的安全措施,能够检查作业票中安全措施是否完备。

e)掌握作业组人员情况和安全等级,能够正确指派人员从事各项接触网作业。f)熟悉管段内接触网设备情况,能够把握设备检修、维护的关键处所,能够现场指导职工克服设备缺陷,提高接触网设备运行质量。

g)掌握接触网各类作业的组织方式和技术标准、安全措施,保证接触网作业安全、正常、有序的开展。

h)做好作业组中各项安全措施的确认,与驻站联络员共同确认本次作业的停电、线路封锁范围。作业前准备:

a)接收工作票签发人签发的工作票后,确认作业内容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检修计划、接触网供电意图、平面布置图等资料确认作业时间、作业地点、停电范围、地线位置、作业内容、作业组成员是否符合要求。

b)熟悉工作票内容,确认安全措施完备,工作领导人对工作票内容有不同意见时,要向发票人提出,经认真分析,确认无误后,签字确认。

c)确认作业票各项内容符合规定后,根据作业内容、安全措施和人员安全等级填写《分工单》,并根据安全等级和人员素质安排作业分工及所带作业机具、材料。工作票中规定的作业组成员一般不应更换。若必须更换时,应由发票人签认;若发票人不在可由工作领导人签认。工作领导人更换时,必须由发票人签认。

d)工作领导人组织召开工前安全预想会,并使用录音笔录音。预想会上工作领导人将工作票内容进行讲解,对接触网作业车调车路径及作业过程中的进出路径、停电及封锁范围、地线接挂位置、安全防护措施、作业内容等进行详细讲解,确保每一名作业人员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安全预想后,抽查作业组成员是否清楚该次作业内容。安全预想会结束安排作业人员各自准备个人工具及作业所用料具。

e)作业人员出发前,组织作业人员列队点名,宣读工作票,明确作业任务、人员分工及采取的安全措施。同时工作领导人应与安全员(安全监护人)共同检查个人工具、作业材料准备情况,确保各种工具、材料齐全合格。

f)作业出发前要求车长对接触网作业车运行揭示数据输入进行监控,确保机车监控装置状态良好。作业中:

a)到达现场后,安排人员在安全地点做好作业准备。驻站联络员、现场防护员未到岗并未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前,严禁安排作业组人员进入安全栅栏(通道)内。

b)接到驻站联络员传达的电调停电命令和行调封锁命令后,开始组织作业。首先通知作业区段各地线监护人员进行验电接地,明确地线接挂位置,待接到地线监护人员通知地线全部接挂完毕后,工作领导人通知作业组其他成员开始作业。

c)作业过程中,工作领导人要精力集中,在检查设备检修质量、提示检修重点项目的同时,督促安全员做好作业安全监督,纠正作业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安全措施。d)作业过程中,工作领导人接到防护人员的行车信息,及时布置作业组员采取安全措施。

e)作业过程中,工作领导人应卡控好作业时间,提醒上部作业人员天窗点剩余时间,督促其尽量按时完成作业。若遇特殊情况要按规定与驻站联络员联系要求延长作业时间。

f)上部作业结束后,工作领导人及时通知地线监护人员拆除地线,待接到地线监护人员通知地线、防护用品(信号旗、信号灯、防护停车牌)拆除完毕通知,确定作业人员、机具、材料均撤至安全地带,不影响行车后方可通知驻站联络员销令、销记; g)作业结束后工作领导人清点人员、机具后撤离工作现场。4 作业结束后:

a)作业结束回到工区后,工作领导人应组织作业组成员召开接触网作业收工会。b)收工会上工作组成员对该次作业做出客观总结,提出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安全隐患等。工作领导人对作业组成员讲解正确的、安全的作业方式,防止出现人员伤害;对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好的做法、方式等进行表扬、推广。工作领导人安排人员做好收工会记录。

c)安排相应人员填写记录本次作业的相关数据、台账。5 故障抢修时:

(1)接到故障信息后工作领导人应立即集合人员,根据故障信息判断故障点及故障类型,并安排人员携带零时工具立即对现场进行巡视检查。

(2)经现场巡视检查发现故障点,明确故障类型后,工作领导人应立即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抢修人员落实分工并准备好相应抢修材料,及时赶到故障现场组织抢修。

(3)赶到故障点后,工作领导人应安排人员对故障点两端进行扩大巡视,明确故障影响范围,明确采取的安全措施并落实到作业人员。

(4)接到驻站联络员通知的电调停电命令和行调封锁命令后,安排人员采取安全措施,接到地线监护人员地线全部接挂完毕的通知后,立即组织人员按照抢修预案对故障进行处理。

(5)故障处理不能按电调规定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领导人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通知驻站联络员要求延长处理时间。(6)故障处理完毕后,工作领导人应及时通知地线监护人员拆除地线,待接到地线监护人员兼行车防护人通知地线、防护用品(防护喇叭、信号旗、信号灯、防护停车牌)拆除完毕通知,确定作业人员、机具均撤至安全地带后方可通知驻站联络员销令、销记。

(7)驻站联络员销令、销记后,工作领导人应安排人员在故障点安全区域观察连续两列电力机车车安全通过故障区段后方可离开现场。巡视线路:

a)根据日常巡视规定和特别巡视要求,对管内设备巡视排定计划,组织人员选择时间进行巡视。

b)工作领导人应根据巡视计划向路局供电调度汇报,向段调度申请调度命令。

c)根据段调度命令号,对巡视人员进行分工,布置安全措施,重点对本次巡视的重点、关键设备以及安全注意事项进行安排;

d)上线路巡视应安排驻站联络员到相关车站登记检查设备;

e)上线路进行巡视中,不间断与各巡视组、驻站联络员联系,了解现场巡视和行车信息,时刻提醒现场人员避让列车。

测量作业指导书 篇4

施工测量是铁路基本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其成果是体现设计意图,组织施工的重要依据,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根本措施。因此,交接桩和施工复测工作显得更加重要。其主要内容有:

1、在处总工程师主持下,组织处精测组、经理部(指挥部、公司)技术主管、测量人员与设计单位办理交接桩工作,必要时请局委派员参加。

2、根据线路平面图、控制桩表、曲线表、断链桩表、水准基点表等测量成果书对现场桩位逐一查看交接,并详细记录。

3、交接桩记录应注明有无缺桩和桩橛损坏情况,重点桩点缺损应要求设计单位重测补桩,交接记录经双方签认后工作完成。

4、根据交接桩资料,由处精测组负责施工复测工作。

5、施工复测工作应严格按照《铁路测量技术规范》执行。

6、复测的重点是控制网点和进洞方向桩角度、基线长度和水准基点桩,复测结果与设计无误后方可作为施工用桩。隧道施工测量要点如下:

1、洞外控制测量

隧道的设计位置,一般是以定测的精度初步测设于地表。施工以前先进行施工复测,检查各洞口所设的中线控制桩,此控制桩称为洞口投点,它是洞内施工的主要依据。规定在直线隧道两端洞口各有一个中线控制桩,在曲线隧道两端洞口的切线上有两个间距大于200m的中线控制桩。由于定测时所测定的曲线偏角和曲线长度精度较低,满足不了贯通精度的要求,所以施工时需要进行洞外控制测量,与线路中线精密地连系起来,根据精密测定的数据,反算精密的转向角、方位角和距离,给出隧道各洞口投点的坐标。测定洞口水准点的高程,以便引进洞内,从而保证隧道准确贯通。这就是洞外控制测量的目的。1.1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应在隧道衬砌前完成。1.2三角锁或导线应沿隧道两洞口连线方向布设。

1.3每个洞口应测设不少于3个平面控制点(包括洞口投点极其相联系的三角点或导线点)和两个高程控制点。当施工须挖除控制点时,则应按原测精度恢复或移设。

1.4洞口水准点应布设在洞口附近土质坚实、通视良好、施工方便、高程适宜和便于保存之处。每个洞口的两个水准点的高差,以安置一次仪器即可联测为宜。

2、洞内导线测量

2.1洞内导线测量应在洞外控制测量的基础上,结合洞内施工特点布设导线。洞内导线应以洞口投点(插点)为起始点,宜沿中线布设,也可与中线侧移适当距离布设。洞内导线应布设成多边形闭和导线环。

2.2斜井中的导线边长,宜采用光电测距,亦可以采用钢卷尺沿斜井坡道悬空倾斜丈量。

2.3洞内导线平差,宜采用条件平差或间接平差,也可采用近似平差。洞内导线的坐标和方位角,必须依据洞外控制点的坐标或方位角进行传算。

3、洞内高程测量 3.1洞内高程采用水准测量时,应采用往返观测。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应进行对向观测,高程导线宜构成闭合环。3.2洞内测量结果的精度必须符合洞内高程测量设计要求或规定等级的精度。

4、施工测量

4.1施工中线应分为永久中线和临时中线。永久中线应由洞内导线测设或按中线法独立测设。4.2施工中线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4.2.1由导线点测设中线:宜采用极坐标法测设,由导线点测设中线点。一次测设不应少于3个点,并相互检核。

4.2.2独立的中线法测设:直线上应采用正倒镜延伸直线法;曲线上宜采用弦线偏角法测设,也可采用其他曲线测设方法。

4.2.3供衬砌临时中线点加密:直线上应正倒压点或延伸;曲线上可用偏角法、长弦支距等方法测定。宜每10m加密一点。

4.2.4全断面开挖的施工中线:宜先用激光导向(或指向),后用全站仪、光电测距仪测定。

4.3洞内中线点埋设,宜采用混凝土包木桩,桩顶钉一小钉以示点位。严禁包埋木板、铁板(块)和在混凝土上钻眼。

4.4采用上下导坑法、漏斗棚架法和下导坑蘑菇形开挖法施工的隧道,上导坑的中线每延伸至90-120m,应与下导坑的中线联测检查一次,并应通过落中层的齐头,将下导坑中线翻至上导坑,并检查校正上导坑中线。4.5隧道立模衬砌前,必须对所使用的永久中线点和临时中线点分别进行复测检查。检查中线点时,其点位横向较差不应大于5mm。超限时应从相临点逐点检测至合限的点位。

4.6洞内施工用的高程点,应根据洞内已设的高程控制点加密。加密点可用道钉埋设在永久中线旁。

4.7每次开挖钻爆前,应在开挖断面上根据中线和轨顶高程标 出预计开挖断面轮廓线。

4.8在开挖断面成形后,宜采用断面自动测绘仪也可采用断面支距法测绘断面。断面支距法测量时,应按中线和外拱顶高程从上至下每0.5m(拱部和曲墙)和0.1m(直墙)向左右量测支距。量支距时应记入曲线隧道中心与铁路中心的偏移值和施工预留宽度。

仰拱断面测量,应由设计轨顶高程线每隔0.5m(自中线向左右)向下量出开挖深度。

4.9全断面开挖的隧道,当衬砌与掘进工序紧跟时,两端掘进至距预计贯通点各100m时,开挖断面可适当加宽。加宽值不应超过该隧道横向贯通误差限差的一半。

4.10衬砌立模前应在复核中线和高程的基础上,测设横断面的可不另洒水养护可不另洒水养护十字线方向,并应在断面上标定出拱架顶、起拱线高程和边墙底的高程位置。

喷漆作业指导书 篇5

1.目的: 规定了喷漆的设备操作,工艺范围,工艺流程,工具,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安全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公司产品涂装的操作方法、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

3.术语及定义

(1)涂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胶体混合物的溶液,将其涂布在物面上能干结成膜,学名叫“有机涂料”,俗称“油漆”。(2)涂装:将涂料涂布在物面上的施工过程,即油漆施工。(3)稀释剂:用来溶解及稀释涂料,以达到施工应用目的的物料。

(4)底漆:直接涂布在物体表面的打底涂料。

(5)防锈漆:由防锈颜料和适当的漆料配置而成,用以防止大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对金属(主要指钢铁)锈蚀的涂料。(6)起泡:漆膜干结后,局部与被涂物体表面失去附着力,成直径不同的球状小泡向上膨胀隆起,内部包藏着液体或气体,或者发生破裂的现象。

(7)流挂:涂料施工于垂直物体表面,未干前涂层下流,干后漆膜厚度不匀,并成流痕的现象。

(8)针孔:漆膜在干结过程中,表面出现的一种凹陷的透底的针尖细孔现象。

(9)渗色:在底层漆上涂覆一层漆后,底层漆的颜色由于新漆层溶剂的作用而渗透于表面的现象。

(10)桔皮:涂料喷涂施工后,由于漆腊流平性差,干燥后的漆腊表

面形成起伏不平的类似桔皮的现象。

(11)褪色:色漆漆膜在暴露中,由于光、热或其它因素的作用,颜色减退失去其原有的颜色的现象。

(12)附着力:指漆膜与被涂物件两种物质表面通过物理和化学力的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坚牢程度。

(13)脱落与脱皮:由于涂层和物体表面或新旧涂层之间丧失了附着力,涂层表面形成小片或鳞片脱离的现象称为脱落。当涂层和底表面间的附着力完全丧失,使涂膜整张脱落时称为脱皮。4.0操作步骤:

一、工作前

(1)上班首先阅读当天派工单,了解并记录有特殊喷漆要求的单号。

(2)检查工作过程中需要的工具,如挂钩、吹枪等是否到位,完好。如果没有或损坏需及时上报。

(3)检查当天使用的原、辅材料,如果不够需向上级领导反映,班组长做好材料的领取工作。

(4)打开空压机电源、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如有异常需修理完好后方可使用。

(5)完成上述工作后,将工作场地清理干净。

二、工作中

(1)、检查:对上道工序的来料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漏印、划伤、胶水印、纸头、颗粒、撞伤等不良,如有则退回上道工序。

(2)、吹灰:左手拿除尘布,右手拿吹枪,边吹边用气枪吹,将整个

都擦一布。在吹灰过尘中同时注意有无划伤、颗粒、胶水、撞伤等不良,如有则挑出返回上道工序。吹灰时气枪不要对着喷台这边吹。

(3)、喷漆;

1、喷漆人员在喷漆时需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戴上防护眼镜、防护面具和防护手套,以防油漆等溅入眼中。

2、油漆配比夏季为油漆:稀料=1:1;冬季为1:0.8-0.6左右。

3、气压调整为0.25-0.4MPA。

4、喷漆时将喷枪调到3-4左右,喷时再次进行检查,如有不良的退回上道工序。喷漆时应整张喷均匀,不可漏喷或喷溥,但也不可过厚导致流挂现象的出现。

三、工作后

(1)、下班时需清理打扫场地,把可回收的垃圾分开放到指定区域,不可回收的垃圾倒到垃圾池中。(2)、清洁工具设备,关掉电源、水、气及门窗和工具箱。

(3)、做好当班的工作记录,总结当天的工作情况。

6.0检验标准

A外观:漆膜必须光洁平整,无气泡,允许有轻微的桔皮,少量细小的突起和缩孔。进行二次喷涂的工件充许表面桔皮略重于一次喷涂,但同一平面桔皮应均匀。

B光泽度;表面光滑,薄厚均匀。7.0工具辅料及设备

(1)油漆气动泵

(2)喷枪

(3)砂纸

(4)吸尘布

(5)气枪

8.0设备维护

一、每天维护

(1)每天需对使用过的喷枪进行清洗,防止堵塞。(2)每天将油水分离器中的水放一次,保证油雾器中有油,并有合适的油量。

(3)开机前检查各水泵、气管等配套设备。

二、每周维护

彻底清洗喷枪、气动泵内部、淌水板。

三、每月维护

(1)彻底清理整个工作场地内的卫生。

(2)检查电器控制的状况。

(3)喷漆房过滤棉及空调内过滤棉。

四、每半年将设备系统的检修一次。

9.0喷漆安全操作规程

(1)喷漆时,喷枪应对准需要喷漆的位置上下左右移动,不可歪斜,防止漆雾飞扬污染空气。

(2)操作时要注意喷枪头不能松动,应防止回气将油漆溅入眼睛。

(3)工作台存放油漆的容器应放置平稳并加盖。

(4)经常注意油漆容器的滴漏液情况,对滴漏的容器要及时更换,对油漆桶等的盖阀等,在使用后要随手关紧,严禁滴漏。

(5)操作人员应穿纯棉织品工作服,不能穿带钉鞋进入生产岗位。

(6)车间内的设施因维修用明火时,要严格注意防火。

语文作业设计与指导策略 篇6

一、变文本作业为动手作业

传统的作业练习, 教师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 也很少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 最终导致作业只是师生之间浅薄文本符号的往来, 学生个性得不到发挥, 创造潜力也得不到挖掘, 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新课程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 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 作业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座桥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 甚至用手工制作、植物叶片, 用创作的乐曲、摄录的活动录像、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学习成果。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 进行学问的探讨, 完成生动活泼、精彩纷呈的作业。如学习了古诗《江雪》, 让学生根据诗文画一幅“雪天垂钓图”, 体会孤舟独钓的凄清景象;学了《曹冲称象》, 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验证课文所学的办法;学了《琥珀》, 让学生试着制作一个“琥珀”;学过《桂林山水》《趵突泉》《日月潭》等课文后, 举办“我的足迹”摄影展览;春天到来时, 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足迹, 搜集赞美春天的诗歌、散文, 举行“春之声”诵读会等。学生在完成此类作业时, 不仅学习了教材内容, 还广泛了解了相关的文学、生物、绘画、历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此时作业不仅是一个载体, 而是一个学习的载体, 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 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 利用熟悉的材料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潜能, 与相关材料或环境不断产生互动, 显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 学生不仅获得了许多相关知识, 还收获了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二、变被动完成为自主学习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 尊重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为此, 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 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是机械重复的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 笔者认为在教完生字、新词后, 不需要让学生机械地抄写, 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 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 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信任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变整体统一为体现层次

学生之间有差异,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会受到遏制, 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可一改以往的命令式、强制式, 给学生“自助餐”式的作业设计, 创设宽松的作业氛围, 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 培养语文能力。如学习古诗《小池》后, 教师设计以下几项作业: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作业第一项是巩固练习, 旨在积累语言;第二项是写话训练,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三项作业指导学生迁移学法, 提高阅读能力。三项作业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给学生选择的范围, 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又能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

四、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黄全愈博士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道:“创造性只能培养, 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 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行动, 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如学完《争吵》一课后, 教师提问:你喜欢文中的谁?喜欢他的什么?大部分学生谈到喜欢克莱谛, 有一位学生却对克莱谛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意见, 认为克莱谛只看重友情, 忽略了原则, 应该对“我”的报复行为提出批评。教师在评价这样的回答时, 不应只看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标准, 而应注重他们的思维过程, 也就是说不在乎学生答的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解角度。教师必须冲破标准答案的藩篱, 变标准答案为合理回答,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尊重个人见解, 允许学生间的争论。

五、变单一评改为人文互动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能起到激励、教育的作用, 因此,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善于发现并欣赏每个学生的创新活动。一本看似单一的作业蕴含着学生的个性特征, 对于教师来说, 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每一次作业批改, 教师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 主动介入其学习生活乃至心灵世界,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育学生热爱生活, 勤奋学习, 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 带领他们走出挫折, 提出合理建议, 分享成功的快乐, 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评价学生的作业, 不仅要评价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注重非智力因素, 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兴趣、习惯和创意。评价时应多采用激励的方法, 尊重每一位学生, 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捕捉作业中的亮点, 如学生字写得好, 增加写字质量的评价;学生理解与众不同, 富有创意, 可在作业本上画上笑脸;学生作业质量高, 令人赏心悦目, 可给予“作业能手”的称号。

上一篇:网页中的简历表格怎么复制到excel下一篇:高考材料作文审题步骤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