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2024-12-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精选12篇)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

学习内容分析

学生已经了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而本节课开始怎样计算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既是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的延续又是对接下来学习梯形等面积的铺垫。因此,学好它既能对旧知识的迁移又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习者分析

根据心理学知识该阶段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空间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知目标: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动手体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知识点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还未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但已经学习了三角形,长方形面积公式 让同学先自己试图转化计算,然后在ppt展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换过程 在ppt展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转换过程 使得同学更形象生动了解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转换,有利于同学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课后练习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还未实践应用 在ppt展示练习题 在ppt展示练习题 同学更形象生动了解平行四边形公式,有利于同学的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出长方形问同学这样拉回变成生命形状,生命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为平行四边形的讲解和本节课的内容铺垫 5分钟 展示出长方形并通过拉其一端展示出平行四边形,同时扔出疑问给同学解决,为本节课做铺垫 学生通过想象观察配合课堂进行 由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新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性,同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情感铺垫

让同学们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同学们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运用旧知识迁移的方法计算,巩固旧知识 12分钟 教师下去巡视同学做的情况,进行总结,然后再在ppt展示 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知识在小组讨论下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探索时间和空间,鼓励创新、发现;放手让他们去操作、去探索,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题,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通过ppt的转换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5分钟 教师在ppt展示各种转换方法也把长方形转换平行四边形展示出来引导同学说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对刚刚的学习进行总结,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运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再一次演示其中一种方法的验证过程.并介绍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让学生体验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图形转化的理解,并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兴趣

对平行四边形公式进行巩固练习同学已经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公式但还未实际应用 8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所学情况在ppt展示所对应练习题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做练习巩固知识点 通过总结,疏理知识,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的理解掌握,进一步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堂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拿的什么形状?如果老师现在固定这个端点,再将右边这个端点向右拉,你们想象一下,它会变成什么形状呢?

生:平行四边形

师:对了,就是平行四边形,你们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改变了什么没有发生改变呢?

生:形状,角度,面积

师:那面积是变大还是变小

生:此时回答不一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出本节课的研究任务,揭示课题“我们就共同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自主探索.

1、提出问题,鼓励猜测

那么大家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与边有关)只与它边的长度有关?大家看老师手中这个平行四边形,(演示)还可能与什么有关?(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与它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2、自主探究、验证猜测:

师:用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剪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来计算他的面积,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3、展示成果,互相交流

同学的计算方法不一,抽取最简单的进行讲解,引出数格子的方法,让同学们总结长方形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关系

指名上前演示并表述用方格图数两个图形面积的过程和方法,并展示填写的表格。

方法二:转化法

师: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成功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这一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是这样吗?师课件演示解说强调平移

师:还有其他的剪拼方法吗?

4、整理结论

师:你是怎么剪的?沿什么剪的?为什么要沿高剪开?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1)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变了吗?

(2)方形后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3)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总结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方法呢?

师: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有没有共同之处?

(都是沿高剪开的,都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课件演示,结合课件填写各部分间的相等关系。

板书:底=长高=宽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我们发现的结论。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自己看书学习81页倒数第2自然段的内容。

师:你学到了些什么?

师:如果用表示S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

三、方法应用

师:现在我们来算一下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大屏幕中的字母全部去,换上数据底6厘米,高4厘米。)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家会算吗?请你在自己的本子上计算一下。(生独立计算,选一个快的,正确的上台板书)

师:这个6是什么?(a),4呢?(h),那么底和高求出来的是什么?(S)。你后面用的单位为什么是平方厘米呀?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同学们通过猜想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并且经过验证证明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对于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你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能说说这节课,你是怎么学习的?你有哪些收获吗?

五、课堂检测

修改建议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由此引发认知结构重新组合.因此,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了解途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课前调研.

二、调研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三、调研目的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困惑.找到教学的起点.

四、调研对象

贵定师范附小五 (1) 班71名同学.

五、调研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

六、调研内容

(一) 问卷调查: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根据教师提供的三角形, 你打算怎样计算?

(二) 访谈:从学生的问卷中抽样进行访谈, 抽出三个层面的学生问卷, 有针对性地进行访谈.

一是掌握了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的同学.访谈题目:三角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

他们大多数都知道三角形面积与它的底和这边上的高有关.因为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非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它的底和高也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是计算正确的, 表述有误的同学.访谈题目:把三角形转化成哪些图形?学生认为转化为“四边形”.因为通过剪、拼后, 三角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它们都是“四边形”.

三是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同学.你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他们只会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 至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全然不知所以在计算时, 出现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不对应.

七、调研结果统计

全班共71人, 计算正确的比例占76.06%;计算错误的的比例占23.94%.

八、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 能正确计算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会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 通过剪、拼的方法, 把求三角形面积计算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或长方形面积计算, 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59.15%.直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的学生, 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不理解, 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16.91%.做错的学生, 有想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意识.但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乱用数据计算.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23.94%.从统计结果来看, 本班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有一定基础, 能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真正找到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规律, 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适用于任何形状的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九、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 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 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来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经过调研, 了解到的学生实际, 结合学生现状和教材要求, 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十、设计理念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数学价值, 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路径.为了保证探索出的数学规律具有全面性、概括性和代表性, 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剪、拼一系列活动, 经历把等腰三角形、非等边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再观察、比较两种图形, 发现两者间的联系,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用转化方法学习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强化学习意识.

十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2.让学生通过剪、拼图形, 把三角形变形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进一步认识转化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 并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规律,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等腰三角形图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几个) , 非等边三角形图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几个) , 学习活动单一张.

教学过程

1.推陈出新.

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

3.应用公式计算, 巩固新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3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4

书P20的例题及练习。

教学目的:

1、经历“动手做”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能借助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和梯形的高。

3、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新知。

4、对周围环境中与图形有关的某些事物具有好奇心,能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纸板、三角尺、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实物投影呈现情境图。

2、提出问题:

(1)“长方形的桌面”,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2)“尽可能大的长方形桌面”是什么意思?

(3)应该怎样制作最大的长方形桌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1、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学生自行实践活动。

(2)反馈实验结果。(图略)

(3)认识高、低。

(4)学会画高。

师:刚才你是怎么画这条线段的?(指着锯开的高)

让学生交流,尝试后,教师示范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边画边说明画的方法。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点)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5)尝试练习。

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掌握画高的方法、步骤。

2、活动(二):三角形的底和高。

(1)尝试画高。

让学生随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画出它的高,并标明“高”和“底”。

(2)展示作品。(图略)

(3)画指定边上的高。

①教师画一个三角形,并指定一条底。

②学生画指定边上的高。

③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4)提出问题。

师:三角形有几条不同的高?

3、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书P、21的“练一练”的第1题。

(2)完成书P、21的“练一练”的第2-4题。

三、总结。

谁能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板书设计:

动手做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0-2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平行四边形教具或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平行四边形纸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

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2.口算出下面各长方形的面积。

(1)长1.2厘米,宽3厘米。

(2)长0.5米,宽0.4米。

3.出示方格纸上画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指出它的底和高。

4.揭题:我们已经学会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二、尝试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1)让学生打开书自学

(2)指名到投影上数。边数边讲解:我先数……,它是……平方厘米;再数……,它是……平方厘米;两部分合起来是……平方厘米。

(3)投影出示长方形。提问:数一数,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4)观察比较两个图形的关系,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2.通过操作,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1)自由剪、拼,进一步感知。

①每个平行四边形只准剪一下,试一试被剪下的两部分能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学生自己剪、拼。

②互相讨论。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通过操作讨论得出: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才能拼成一个我们会计算的图形--长方形。这种剪法最简便。

(2)揭示转化规律

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怎样按照一定的规律来做呢?(教师边演示边讲述)

①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出示剪刀,闪动被剪掉的部分)。

②左手按住右手的梯形,右手抽拉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直到两斜边重合为止。这样就得到一个长方形。

③学生根据刚才的演示模仿操作,体会平移的过程。

3.归纳总结公式

(1)比较变化前的两个图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根据讨论结果完成填空。

引导学生明确:你发现了什么?互相讨论,汇报讨论结果。

①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没有改变。即长方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同时板书)

②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同时板书)

(2)根据这些关系,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出来?强化理解推导过程。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教学字母公式

(1)介绍每个字母所表示的意义及读法。板书S=a×h

(2)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同时板书)

(3)提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三、应用

1.一块平行四边形钢板(如下图),它的面积是多少?(得数保留整数)

3.5厘米

4.8厘米

①读题,理解题意。

②学生试做,指名板演。提醒学生注意得数保留整数。

③订正。提问:根据什么这样列式?

订正时提问:计算时注意哪些问题?

3.填空

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一个(),它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这个长方形的()与原平行四边形的()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

4.判断,并说明理由。

(1)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平行四边形底越长,它的面积就越大()

5.你能求出下列图形的面积吗?如果能,请计算出面积。(单位:厘米)

16、20、15、20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板书设计:

课题:探索活动(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5

一、目标定位。学生在新知、单元复习后进入了总复习阶段。这节课我主要是对这一单元进一步理解、记忆、总结,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知识梳理。梳理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把前面知识进行联系的过程,也不是知识的再现,而是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课前我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比较熟练,但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些遗忘。所以在设计中,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回忆五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他们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的记忆,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图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在整体中了解各部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重组知识结构,我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不但把知识系统化的归纳整理,还将转化思想对今后探究新图形面积时的作用进行渗透。

三.、应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复习课的目的之一。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磷火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复习课应用是分层进行,第一层次是简单运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是综合运用,解决问题。让学生再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这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开辟农场菜地这一热门话题,将本单元主要题型融入其中,一题多变,整节课提供了一个接一个的情景,让学生时时有新奇,时时有兴趣。

四.、拓展。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上,应该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得到拓展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有新的收获,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6

(序号:31号)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叫李萍,来自内黄县中召乡第一小学。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计算方法。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教学中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二、说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准确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行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正确加以运用。

难点:使学生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用厚纸做的平行四边形、剪刀、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法、学法。

1、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在导入部分我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活动的课堂。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出示主题图)

导言:这是我们走出校门经常会看到的景象,有漂亮的花坛,宽宽的马路、高高的房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会计算哪一种图形的面积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去发现图形,巩固和加深对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可以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二)探究新知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校门外有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平行四边形,你们猜一猜哪一个花坛的面积比较大?通过这个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计算,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1、数方格,引发猜想。

同学们有的认为长方形的大,有的认为平行四边形的大,这都是对它们面积的一种猜测和估计,怎样才能准确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

老师介绍数方格的方法后,让学生数一数课本第80页方格里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并把数出的结果填入表格中。通过这个表格,大家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同时数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对它们的底(长)、高(宽)和面积进行比较,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x高)。xkb1.com

2、动手实践,验证猜想,推导公式。

老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用数方格这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请同学们想一想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如果离开方格图,你还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得到它的面积吗?放手让学生把手中的平行四边形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能不能变成一个长方形?试着说说你是怎样剪拼的?

小组合作交流后出示课件。

(在这里教师指导并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即沿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把它剪成两部分,将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平移”与另一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懂得沿着高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呢?请大家讨论这几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①、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行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操作,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思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课件展示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表达式S=ah

3、学习例题。

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独自完成书中的例题,再互相批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既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现互助的精神。对学困生和有疑问的学生教师做个别指导,最后让学生进行评价。

(三)、拓展练习。

1、看图口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设计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面积公式的理解运用,体会底和高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学中对应量的思想。)

2、填表

平行四边形的底(厘米) 8 7

平行四边形的高(厘米) 4 2

面积(平方厘米) 10 28

3、完成课后练习题: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这两个题目的设计,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明确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4、请同学们画一个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探究解决问题,找出不同的画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说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概括,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7

一、知“文路”——遵循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

说明性文章就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某一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文章,一般以通俗的形式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了解和应用某项科学知识《。新型玻璃》一文即体现了这些特点。

从内容上看,课文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从形式上看,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在介绍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富于变化。 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

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清楚地交代了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如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 时,作者举了窃贼划玻璃被抓的事例,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是自动报警,作用是防盗。再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作者用了一个描写人物的词语——“安然无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夹丝玻璃”的特征。作者还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 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说到“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它说成是 “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来说明,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阅读本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欣赏这些写作特点,感悟其精妙,学习作者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写作方法。

二、循“编路”——把握课标要求、编者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新型玻璃》所在的第三单元“单元导语”对学习目标又作了这样的提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者选编本组课文的意图是:

1.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反复读文,了解说明性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

3. 让学生尝试着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加以运用。

《新型玻璃》的“课后练习”将这些要求具体化了“:(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从这三道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 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2. 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三、明“学路”——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习”,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在“新的经验”的范围,而且必须是能让学生现有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新的经验”。因此,在确定目标之前,应认真进行“学情摸底”,找准教学的起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一)根据课标、教材,确定逻辑起点,编写学案

通过分析文本特点,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笔者将《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 “急促、报警、盗窃、藕断丝连”等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3.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由此,笔者编写了这一课的学案。

(二)依托学案,了解实际起点,确定合适目标

笔者请全班35名学生自学课文20分钟,并完成学案的第1、2两题。下面是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及学情诊断。

【第1题 】

答题情况:

说明:

(1)学生认为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词语是“藕断丝连”。

(2)通过自学,学生基本能理解的词语有“嫌疑”“盗窃”“安然无恙”这三个。

(3)很多学生对“分贝”一词的理解不到位,需要再进行讲解。

学情诊断: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 , 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所以,在确定本课字词教学目标时,像“嫌疑、安然无恙、急促、盗窃”等学生基本能理解正确的词语,教师不需要再讲解,只要求读正确即可;学生只知道 “分贝”和声音有关,但由于平时没有接触过,所以不清楚这是一个声音单位,需要教师讲解“;藕断丝连”一词学生能通过查字典知道字面意思,但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实际意义,所以这个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夹丝玻璃的实例去理解。

【第2题】

A. 表格设计情况:

第一种:人数22人

第二种:人数11人

学情诊断:

从表格设计情况来看,五年级学生已经能自己设计表格,出现错误的两名同学是因为没有看清题意。教学中,教师只要稍作提醒即可。

B. 玻璃名称填写情况:

说明:

(1)其中有3位学生错了两个,把“夹丝网防盗玻璃”写成了“报警玻璃”,把“变色玻璃”写成了“自动窗帘”。

(2)错一个的那位学生把“夹丝网防盗玻璃” 漏写了。

学情诊断:

填写玻璃名称的难度不大,教师只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夹丝网防盗玻璃”和“报警玻璃”以及“变色玻璃”和“自动窗帘”哪一个表述更为科学、准确,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C. 玻璃特点和作用填写情况:

学情诊断:

大部分学生容易把特点和作用搞混或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文字。如“变色玻璃”这一栏,学生在文中找不出合适的语言,不会区分特点和作用。 另外,表格填写得不够简洁,十分啰唆,如“吸热玻璃”的特点,学生会把一长串的句子都抄下来,缺少抓关键词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指导点落实在这里。

(三)课中观察,发现问题,随时调整目标

学案中的第3、4题是在课中达成前两个目标后完成的。因而,这两个目标的调整就放在了课内。这里,以第3题为例,谈如何在课中发现问题,调整目标。

第一步:让学生自己借助表格,尝试以某一种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向其他组员介绍,组员间相互帮助学习。(教师巡视,继续发现问题)

第三步: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评价。

巡视时,发现学生在介绍时能说清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但表达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称的转换经常忘记。二是很少运用作者有特点的说明方法。

因此,在全班展示前,笔者要求学生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评价:

1.是否以“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

2.是否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文中所出现的说明方法。

通过这样的调整,这一环节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综上所述,笔者将《新型玻璃》的教学目标最终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会读“嫌疑、藕断丝连”等词语。通过查找资料,理解“分贝”。联系上下文理解 “藕断丝连”。

2. 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 ,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进行梳理,重点指导“变色玻璃”“吸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概括。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8

教学提示:以往的教学,教师总是让同学们在课前准备同样大的(即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三角形硬纸板。让他们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水平在课前自己尝试着去拼、去摆、去观察、去思考、去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想用另一个角度来展开这节课的教学。

课前准备:每位同学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板各一个。边长已知,尺子、剪刀、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组。其中的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标明一个底上的对应的高。

教学过程:上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开门见山的出示了一个长方形。(标明长和宽)让学生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看了学习题目,感觉太简单了。很容易地的得出问题的答案。接着我发问:“如果把它的对角线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你能知道他们的面积是多少吗?”同学们有的在认真思考,有的在观察,还有的在动手动笔比划。他们真是有思路了!一个同学站起来高手声回答说:长方形面积是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的和。其中一个三角形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我追问到,为什么?他们又对答如流。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正好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同样,用我给定的正方形边长,求其中的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也就迎刃而解。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9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难点设立为“理解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让学生交流,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我又利用课件演示,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交流评议,最后学生分组边剪拼边说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在交流演示中理解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在语言描述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环节里我注重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了平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1)在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展示不同的割补方法,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充分展示,从而明确不同的割补方法,其结果是一样的。三种剪法。

(2)在学生汇报时,当学生的语言罗嗦时,我有点过急,常把学生的话打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或让学生自己修改语言。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0

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7—88页。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动手体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及探究能力的形成。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索。

教具准备:平行四边形(剪高)2个、课件。

学具准备:每人一个平行四边形、一把剪刀、三角尺,每小组一张操作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都有哪些?(课件展示几何图形)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幅街区的主题图,观察图中学校门口的两个花坛,说一说这两个花坛都是什么形状?

师: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东西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他有什么特征?

师:你认为哪个花坛的占地面积会大一些?

师:要比较两个花坛哪个大也就是比较两个花坛的什么?可是现在我们只会计算哪个图形的面积?

师: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已经会计算了,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跟长方形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1、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师: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同桌合作完成。)

2、课件演示,汇报交流。

师:比较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生汇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

师:他们的面积是不是真的相等呢?我们就来动手验证一下吧。3.操作验证,得出结论。(1)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师: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汇报交流: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3)演示操作过程。(课件演示)

师: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然后完成讨论题卡,汇报后,教师归纳。)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操作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叫“转化法”,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转化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以后学习中会经常用到。

(4)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5)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面积,a表示它的底,h表示它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成什么?字母中间乘号可以写成圆点,公式为:S=a·h,字母中间乘号还可以省略,写作:S=ah.三、深化理解:

1、师: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得出了它的面积公式,现在我们就来运用它。请看题(课件出示例1),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完成在练习本上,指名一人板演集体校对。)

提问:做这题时,要注意什么?(单位名称)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什么条件?(底是多少,高是多少。)

2、比一比谁最聪明: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如右图),求高。

5厘米 15平方厘米

3、学校里有一块长方形草地,想在草地的一边修一条小路通向另一边,下面的三种设计方案,你认为哪种设计方案的面积最小?为什么?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1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难点 领悟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启示。

自主学习(7分钟)

1、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字词含义。

2、同桌互批,检查字词。 【独学探究】

一、自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及相应的词语。

二、给下列字注音并组词。

捞:饵:溅:钩:翼:

纵:啪:鳃:皎:唇:

沮:诱:诫:践:

1.引导学生读熟课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

一、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涟漪:

操纵:

筋疲力尽:

翕动:

祈求:

沮丧:

告诫:

2.思考:课文中,“我”回忆了一件什么事?

1.小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学生互相交流,班级展示汇报。 3.找出描写“我”和父亲神态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达标检测

1.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一、辩字组词。

据()距()挣()

剧()拒()睁()

沃()涟()践()

跃()莲()浅()

二、用关联词填空。

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即使……也……

如果……就……虽然……但是……

1.()你不注意饮食卫生,身体()会生病。

2.李老师()50多岁了,()任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3.赵晓东()自己辛苦些,()愿父亲过于劳累。

4.你()一个人在家,()和我们一起去图书馆。

我的收获

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12

1、激发主动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体会“等积变形”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矛盾

拿出一个长方形框架,提问:这个框架所围成图形的面积你会求吗?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长方形面积=长×宽

教师捏住两角轻微拉动长方形框架,使它稍微变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问:它围成的图形面积你会求吗?你是怎样想的?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边长×邻边长

学情预设: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学生会受以前知识经验和教师刚才设问的影响,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邻边长。

教师继续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使变形后的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到最后拉成一个很扁的平行四边形,提问: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等于底

边长×邻边长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板书课题。

学情预设:随着教师继续拉动的平行四边形越来越扁的变化,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体系开始坍塌。这种认知平衡一旦被打破,学生的思维就想开了闸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为什么用底边长乘邻边长不能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是多少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

二、另辟蹊径,探究新知

1、寻找根源,另辟蹊径

教师边演示长方形渐变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边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能用长方形的长与宽演变而来的底边长与邻边长相乘来求面积呢?

引导学生思考:原来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小了,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与什么有关呢?该怎样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学情预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在教师的操作过程中,底边与邻边的长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底边长与邻边长相乘的积应该也是不变的,但明显的事实是学生看到了平行四边形在越拉越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越变越小。看来此路不通,那又该在哪里找出路呢?

2、适时引导,自主探索

教师结合刚才的板书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了,是否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呢?

(1)学生操作

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方法。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三种方法出现。

第一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做的高剪开,通过平移,拼出长方形。 第二种是沿着平行四边形中间任意一高剪开。

第三种是沿平行四边形两端的两个顶点做的高剪开,把剪下来的两个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和剪后得出的长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观察比较

刚才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时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呢?

(3)课件演示

是不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大屏幕,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

3、公式推导,形成模型

既然我们可以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那么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究竟和转化后的长方形有怎样的联系呢?怎样能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讨论,如小组有困难,可提供“思考提示”。

A、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什么变了?什么没有改变?

B、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C、你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学情预设: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就能得出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用完整、条理的语言表达其推导思路:“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并将公式板书如下: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4、变化对比,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比较前后两种变化情况,思考:第一次的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与第二次的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哪种变化能说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来源呢?为什么?

5、自学字母公式,体会作用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81页,告诉老师,如果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计算公式,应该怎样表示?你觉得用字母表达式比文字表达式好在哪里?

三、实践应用

1、出示课本第82页题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边长5m,高2.5m,它的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并说出列式的根据)

2、看图口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分米 2.5厘米

3、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会求吗?你是怎样想的?

上一篇:幼师发展规划自我评价下一篇:历年房产调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