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鱼游到了纸上(推荐12篇)
27、《鱼游到了纸上》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猜谜语是吗?j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谜语,让同学们猜一猜,准备好。
1、名字叫小花,(停看学生)喜欢摇尾巴。夜晚睡门口,小偷最怕它。
你第一个举手,请你回答。
2、第二个,头大耳朵小,胡须两边翘,走路静悄悄,说话喵喵叫。
3、再来一个难的,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无脚能走,有翅难飞。生:鱼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鱼有关的文章。准备好了吗?开始上课。
一、预习探究
(一)导语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看老师板书课题,(提示“游”字写法,“方”字书写要细长,结构要紧凑。)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生提问题,在题目后板书“?”)
3、这么简单的一个题目,竟然能让同学们产生了那么多的疑问,想不想到文中找找答案?来打开课本127页
(二)初读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合作交流
1、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读的很认真,那文中的生字会读了吗?出示生字(指读 齐读)
(2)这里面有两个有关中国画绘画技法的词语,猜一猜是哪两个?(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3)简介这两个词语,完后再次齐读。
2、生字词我们都掌握了,那谁能说一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依据同学回答板书: 聋哑青年 看鱼 画鱼
3、结合板书小结,由于聋哑青年每天到西湖边看鱼、画鱼,画的鱼很逼真,所以让人们感觉(指课题,生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三、品读体验
(一)品读:鱼游到了纸上
1、切入:《鱼游到了纸上》不仅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也出现了许多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这些句子,并想一想,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
2、读后交流
在文中找到了几处?(三处)
(1)第一处:“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出示句子)
a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一句话?
b惊奇,为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哟 惊奇)
c你真会学习,通过抓住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感情。
d生读,读出惊奇,适当评价。
e同学们,假如你就在现场,就站在这个金鱼缸边,你的耳边突然传来这一声惊叫,请问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跑过去看看)
是啊,所有的人都会这样,因为这一声太惊奇了,齐读本句,读出惊奇。
(2)还有哪里?
“我挤过去一看……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a出示,齐读 b通过读,青年画画这件事肯定给你留下的印象特别深,你注意到了哪个词语,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挤体会到人多。静静地体会到专注认真)
c跟环境一联系一对比,更让我们感觉到他的“静”,有人说静静就是心平气和,有人说静静就是忘我,有人说静静就是不顾周围的人,不作出反应,是这样吗?(看生,再问:是这样吗?)
d来,把书放下,闭上眼睛,我们再去看青年怎样画鱼的。一边静静地看,一边静静地体味,一边静静地想象。好,青年开始画鱼了(老师范读)看到了吗,看到的请举手,看到了什么?(生:画鱼 ;画鱼的动态吹泡、摆尾巴、游泳……)
e这个聋哑青年画的怎样?(好 栩栩如生 等等)
f正是由于青年画得好,才感觉鱼仿佛游到了纸上,现在明白了“鱼为什么游到了纸上”这个问题了吧?(擦去题目后的问号)
g再读,读出青年画画的逼真。
小结:是啊,正是由于青年画画的逼真,他的鱼游到纸上来了。h请看大屏幕
我朋友的画也很逼真,我会说 马()到了纸上
鸟()到了纸上
还可以说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3)作者看到他的画这么逼真,忍不住把小女孩的话写给他,(出示第三处: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了!”)a谁来读这句话,应用什么语气读?(提示感叹号)读出赞叹 过渡:学到这里,你的脑子里有没有蹦出新的问题?(青年的画为什么这么逼真?)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下有关的句子。
(二)品读:鱼游到了心里 抓住以下句子交流:
1、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a出示,自由读,通过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词语“每个星期天”体会到他来的很勤。两个“忘了”体会到他认真专注废寝忘食。“ 一看一整天”说明他有耐性。)
b指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过渡: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体会到青年的勤奋认真专注,是这样的原因他把鱼画的这么好,谁还找到了哪个句子?
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a读了句子,你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周围环境那么闹,而他“静静地 呆呆地”看,看出他的认真专注。他看鱼很用心,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b当春暖花开,游人如织时,他,读——生齐读: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当夏日炎炎,别人在树荫下乘凉时,他——生齐读:一个人呆呆地……
当秋高气爽,在西湖观光旅游时,他——生齐读:一个人呆呆地……
冬天西湖尽管不是冰天雪地,可也是寒风刺骨,他——生齐读:一个人呆呆地……
c就这样,鱼游进了这位聋哑青年的心里。透过这句话,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指生答,然后生板书到黑板上(勤奋 专注 坚持不懈……)d学到这儿,你能理解这位聋哑青年说的这句话吗?(出示: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e给下面的两句话填上一对关联词
出示:()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鱼游到了纸上。
四、巩固延伸
1、结合板书,这位聋哑青年虽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坚,他那(结合板书)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其实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人,出示张海迪的资料。(指读)
在2008年残奥会上奥运健儿们,补充图片并简单介绍。对此,你想说些什么?
2、总结写法。
一个普通的残疾人,靠着自己的刻苦勤奋,变得不再普通,甚至让人油然而生出敬意。请同学们再来回顾全文,看一下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
3、布置作业
一、鱼游到了纸上———画技高超
“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着, 他有时工笔细描,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是两种不同的画画技法。透过这两个词, 我们仿佛看到了聋哑青年作画似姑娘绣花般细致, 细至极微;如挥毫泼墨般潇洒, 飞出灵动。透过这两个词, 我们还仿佛看到了他“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的苦练执著。如此这般, 执一丝不苟的态度, 操灵活多变的画技, 怎能不让鱼仿佛在纸上游动呢?难怪那位围观的女孩会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叫:“哟, 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孩子的语言是最纯真的, 如纯净的天空, 如明净的河水;孩子的语言是最真实的, 毫无掩饰, 原汁原味。“哟”“啦”两个语气词和一个“!”, 将女孩的惊奇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游”字, 更是凸
由题质疑, 引起学生阅读期待
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揭题后, 鼓励学生对课题中的“游”字质疑, 以悬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紧扣词语, 感受青年画技高超
动作演示“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感受两种画技的截然不同。
指导朗读句子, 体会两种显了青年高超的画技, 使人充分地感受到青年画的鱼是多么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此时此刻, 面对如此逼真传神的金鱼画作,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围观的人们会怎样赞叹呢?此时作者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积累的运用天地, 学生会从自己的记忆仓库里自然而然提取出这样一些词语:“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出神入化、跃然纸上……”这些将是他们对青年高超技艺发自内心的赞美。
二、鱼游到了心里——专注不懈
为什么青年能使鱼游到纸上呢?当“我”把“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写给青年时, 他只是平静地写了这样一句话———“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因为“鱼先游到了心里”, 所以才能“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用一个成语来表达, 应该是众所周知的“胸有成竹”。鱼的样子、鱼的动态已经活灵活现地刻在他的脑海里, 烙在他的心坎上。是啊, 只有心中有“鱼”, 方能笔下有鱼, 纸上游鱼!
为了心中有鱼, 他“一年多”来, “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 一看就是一整天, 常常忘了吃饭, 忘了回家”。
这里的“一整天”姑且只算白天吧。12小时, 720分钟, 43200秒;想起吃饭或是回家, 只是电光火闪的一念之间, 怎么就没有在哪一秒产生过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最起码的需要的念头呢?更何况是“一年多”的“每个星期天”, “常常”如此。青年忘记的难道仅仅是“吃饭”“回家”吗?不, 远远不是!在春雨绵绵的日子里, 他可能忘记了打伞;在夏日炎炎的日子里, 他可能忘记了烈日……
无怪乎, 在我眼里他非常“特别”———“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 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此时, 他“静静地看着”, 眼睛盯着游鱼灵动的身影, 全身的每个细胞都感受着游鱼的曼妙姿态……他的身、他的心都随鱼一起游, 游入了鱼的世界, 游入了忘我的境界, 在那儿“呆呆地站着”。
正所谓“境由心生”。看他画鱼,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 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好个“融为一体”, “融”是融合的意思。人和鱼融在一起, 合为一体,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人即是鱼, 鱼即是人, 达到了人鱼合一的境界。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 更重要的是他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的都是鱼。以至等到太阳快下山, “我”起身往回走, “路过后院, 看到这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 也忘记了自己。”
“忘记了……忘记了……”, 世间万物皆忘尽, 唯独不忘只是鱼。眼里心里都是鱼, 仿佛自己就是鱼。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地忘我看鱼, 鱼才游进了他的心里;正是因为他专心致志地画鱼, 鱼才游到了纸上。心随鱼游, 鱼方能“游”。岂止画画, 做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吗?
画技的迥然有异。
挖掘空白, 丰富学生内心体验
“大家赞叹着”在文中是一个空白点, 可以此展开想象, 设计说话训练内容:大家会怎样赞叹?并随文练笔。
这个训练点既是学生情感的渲泄口, 又是学生的积累运用场, 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青年的画技高超。
品读难点, 引导学生明白事理
“鱼先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之间的关系是文本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用关联词说说两者的关系, 从中受到心灵的启迪。
想象画面, 引导学生感受青年的忘我
师:第一次读课文,大家能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真不错。相信同学们读了课文,对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来考考大家。(出示:清澈见底 自由自在 赏心悦目)这是课文中的三个词语,一起读一读。(生齐读)
师:不错。在文中,这三个词描写的是什么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这三个词描写的是玉泉中的水和玉泉中的金鱼。
师:用上这三个词来说一说,可以吗?
生:玉泉的水清澈见底,我看了赏心悦目,玉泉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好像一群快乐的神仙。
生:我想这样描写:我坐在茶室里,看着清澈见底的玉泉,玉泉里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我看着看着,自己仿佛就是那些鱼儿中的一员了。我开心极了,赏心悦目地坐在这儿喝茶。
师:“自己仿佛就是那些鱼儿中的一员了。”多么有趣啊!“我开心极了,赏心悦目地坐在这儿喝茶”可以这样改一改:“我开心极了,坐在这儿喝茶,真是赏心悦目。”我们看一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一段情景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到文中找一找,画一画。(生读)
生: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来,一起欣赏一下这赏心悦目的画面吧。(屏显鱼儿在水中游的画面)是不是感觉很美,别有一番情趣呢,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点评】没有语言的习得训练,语文课就失去了“语文味”。用“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三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启发围绕文本内容,变换句式表述,不仅要说对,而且要说好,最后出示原文,读一读,学生自然会跟自己的表述相比较。这样的言语实践,使三个词语形象生动起来,学生在运用辨析中理解意思,体会情趣,形成积累,积淀语感。如果不忙着观看视频,先让学生说说读课文中句子的感受、感觉,效果或许会更好。
师:文中写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你能用上这两个词语(出示词语:静静地 呆呆地)来介绍一下这位青年吗?
生:这个青年观鱼时,呆呆地站在水缸边,静静地看着那鱼儿婀娜(“娜”读成了“啊”音,教师帮助纠正)多姿的舞姿。
师:还有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青年呆呆地看着水池里那婀娜多姿的金鱼,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画着。
师: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句子吧。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书上还有哪里写出了他老是一个人在那看鱼呢?
生:课文第12自然段:“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是呀!这个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而且一看就是一整天。难怪,文中说——(生接读)
师:这就是青年特别之处,他爱鱼真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呀。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词(出示:一会儿 一会儿),谁能用上这两个词,也来介绍这位青年?
生:只见这位青年一会儿用工笔细描,一会儿挥笔速写,一条条金鱼一会儿就在纸上呈现出来了。
师:表达得非常完整,还有谁来说?
生:这位青年一会儿工笔细描,一会儿挥笔速写,不一会儿,栩栩如生的金鱼就被他给画下来了。
师:不错。后一句这样说——“不一会儿,金鱼就被他给画了下来,栩栩如生”。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生读第7自然段)
师:同学们看,这句话中,“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的前面都有一个词,让我们看到青年在画画时,动作在不时地变化。是哪一个词啊?
生:有时……有时……
师: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可以换成“时而……时而……”
生:还可以换成“一会儿……一会儿……”
生:还可以换成“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
师:“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请你带进去读读,看是否通顺?
生:他一会儿工夫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分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又一会儿工夫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同学们觉得通顺吗?
生:不通顺。
师:该怎么改呢?
生:改成“一会儿……一会儿……”。
师:对,我们一起再读读。(生齐读)
【点评】抓住“静静地、呆呆地”“一会儿……一会儿……”两组词语,让学生尝试自己评说这个青年,既是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是语言运用的训练。我们看到学生的表达并不是那么准确,甚至有错误,呈现的是真实状态,这就是真实的课堂,正因为这样,老师的点拨、引导才显得那么有价值。比如,当学生说换成“一会儿工夫……一会儿工夫……”时,老师并没有着急,而是让学生把词语带到句子中,读一读,体会体会,学生在具体语境里,通过自己的比较发现了问题,进行了修正,这就是进步。再者,有了自己的尝试,体会到艰难,在品读原文时,自然而然会更多地关注文本语言的准确和精当,“关注文本内容”和“关注语言表达”的自然融合。
师:什么叫“工笔细描”?
生:应该是画画专用的笔在纸上细描。
师:你说对一些,还没有完全说清楚,理解“工笔细描”,可以联系一下课文里面的句子。
生:就是非常认真地在纸上素描、画画。
师:非常认真的,在课文里有一个词语是什么?
生:(齐答)一丝不苟。
师:文中的青年一丝不苟地画什么呀?
生:金鱼。
师:金鱼的什么呀?看看课文里的句子。
生:每个部位。
师:工笔细描就是一丝不苟地画金鱼的每个部位,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师:那什么又叫“挥笔速写”呢?
生:我觉得挥笔速写就是用几笔草草勾勒出了金鱼的动态,让人一看很传神。
师:课文里有一个句子可以解释你刚才说的这句话。
生:“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师:对了,同学们可以联系句子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这是学习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金鱼的哪些动态呢?
生:我见过金鱼在水中摇头摆尾,把它的大尾巴甩来甩去,像个活泼的小朋友。
生:我还见过金鱼在水草中,和它的伙伴们捉迷藏,像一个淘气的小姑娘。
生: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好像在操场上比赛跑步似的。
生:我见过金鱼的脸贴在玻璃上,好像好奇地看着来观看它的人。
师:其实,速写就是指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那样。同学们,在青年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下,鱼游到了纸上。那一条条游到纸上的金鱼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展开你们的想象,用一两句话,把你想到的写下来。(生写句子)
师:让我们看看这些活泼可爱的小金鱼吧。谁来读一读。
生:我想到的是,有的金鱼摆动着它的尾巴,扭来扭去的,好似一群快乐的小精灵;有的金鱼五颜六色的,游到了彩色珊瑚旁,仿佛在和它们比美似的。
师:在你的笔下,调皮的五颜六色的金鱼游到了我们面前。
生:这条小金鱼,长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两只凸起的眼睛,小小的嘴巴一张一合,还吐出许多泡泡,身上的鱼鳞一闪一闪的。
师:这是工笔细描,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美丽的金鱼。
生:她们有时依偎在水草旁,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有时在水面上吐泡泡,比比谁吐得泡泡最大、最亮。
师:这拟人化的说法把金鱼写活了。
【点评】“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两个词是绘画的术语,老师很清楚这里不是讲解绘画知识,而是要理解语言,所以不是讲解,而是联系情境,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去感受体会,只有经常性地这样实践,理解语言的能力才能提升。如果能够抓住“细”和“速”两个字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推敲一下,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悟语言的精妙。读写结合是有效的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训练。看读写结合是否高效,就要看写的时机是否恰当,写的要求是否适当,评价引导是否精当。我们看这里的安排:在文本讨论的特定情境里,老师很自然地提出“你们见过金鱼的哪些动态呢”,激活学生的记忆,使一些鲜活的场景在眼前浮现,接着要求写写游到纸上金鱼的样子,从说到写,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你的笔下,调皮的五颜六色的金鱼游到了我们面前。”“这是工笔细描,让我们看到了一条美丽的金鱼。”“这拟人化的说法把金鱼写活了。”讨论交流时,老师的这些评价有的放矢,精准而富有情趣,符合文本意境和学习情境,是很好的激励和引导。这样的读写结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锻炼了语言的表达,适时,适度,适当。
【总评】潘老师的这节课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 以词语为媒介架构教学。在初读课文后,老师没有按部就班地按照文本内容的顺序组织教学,而是选取了“清澈见底、自由自在、赏心悦目”“静静地、呆呆地”“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几组词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讨论学习中,词语的意思、词语的情感、词语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这样的课堂非常清晰地形成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有所侧重,同时又互相关联,以文本的情境内容为线将几个板块连接,形成整体。这种围绕词语展开阅读教学的方式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二、 从“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悄悄转身。阅读教学要“关注语言表达”已经是大家的共识,成尚荣先生指出,要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蕴。究竟如何落实?这堂课的设计就是基于语言表达的一种模式,学习过程中,淡化了情节的分析,始终坚持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内容,评价人物,非常重视词语的运用训练,接着,才引出文本片段,比较辨析中感受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从而提升语言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内容的理解融入到以训练学生表达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中,“关注文本内容”向“关注语言表达”悄悄转身。当然,如果操作上放得更开些,细节处考虑得更周到些,这样的“转身”会更加美丽。
(本课教学实录由李林钟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王树华节选)
(潘 飞,广西南宁市园湖路小学青年教师;王树华,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一、教材简析
《鱼游到了纸上》入选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单元的主题是执着的追求,讲的都是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伽利略作为一名科学家,他甘于付出一切,甚至用生命去扞卫科学的真理;罗丹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用全神贯注的态度去追求艺术的完美;而对于一个聋哑的青年人,他也能用对鱼如痴如醉的一颗心,最终实现了“鱼游到了纸上”。文章按着事情发展的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通过动作、神态传神地刻画,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由于异地教学,且学生课前没有进行任何的预习,因此必须加强初读的环节。
三、教学目标
(一)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四)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认识5个生字“罢、徽、聋、哑”,指导书写“徽”等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含义,体会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四、学习作者运用外貌、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初读,建构执着的主题
(一)师生交流,揭题并质疑。
(二)学生初读课文,要求把语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检查学生初读情况。相机指导难写的生字。
(四)学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1. 质疑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重要手段。文题中是文章的题眼,对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抓住文题质疑有助于学生直奔文章的重点。 2.扎实进行初读,扫清读音障碍,引导学生在默读中独立思考,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
二、细读,洞察执着的内心
(一) 生自主学习课文,要求:
1. 边读边划,找出文中体现青年人特别的句子,把它划下来;
2. 边读边写,写出对句子理解与感受。
(二)反馈汇报,相机指导:
1.观察中感受一份专注
重点指导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并请其他同学补充。
(2)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明白“呆呆地”与“静静地”的含义
(3)关注“老是”,引出他长期观察的句子“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通过对句子中三个时间词的引读,让学生体会青年对鱼的喜欢是逐层深入的.,进一步体会到神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1.抓住“呆呆”与“静静”这两个神态描写的词语,让学生体会青年看鱼的认真。2.学生对青年的那份认真体会得并不深,只体会在一种“喜欢”的程度,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从“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中,逐层深入体会青年对鱼的痴迷与沉醉。】
2.品读中展现高超的画技
重点指导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
(2)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理解“工笔细描”与“挥笔速写”的意思,体会比喻句的妙用及青年的画技高超。
(3)学生想象青年在画画时的其他动作,从动作描写中体会其品质。
(4)朗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进一步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运用体悟与内化,先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区别两种不同的技法,再让学生联系文本进一步了解两种技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从表面了解这两个动词的含义,而且体会出它的表达效果。】
3.读写中体会一种境界
重点指导句子“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当时人们议论的情境,把它写下来,注意运用神态、动作等的方法进行描写。
(2)全班反馈交流,并在引读“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深入体会其画技高超。
(3)品味“融”字,体会青年爱鱼到达深层次的境界。
【设计意图:1.双引号的作用是本单元“我的发现”中提出来,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其意思。教学中以“特别”为切入点,原因之一是青年在看鱼、画鱼、谈鱼中处处体现其特别之处;原因之二是以其作为切入点,随着对青年特别之处体会的深入,“特别”中带双引号的意义也润物无声般地让学生理解了。2.读写结合是本环节的特点。基于文章是通过侧面描写进一步烘托青年忘我投入,另外,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因此,小练点就能体现出能力的迁移。】
三、提升,追寻执着的根源
(一)结合青年所做的事,让学生谈谈懂得了什么。
(二)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把课文多读几遍
2.把描写聋哑青年的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抄了下来
【设计意图:1.本环节在于让学生在体会青年人勤奋、专注的基础上,联系其活实际,畅谈自身的体会,内心青年的品质。2.作业的布置有助于积累人物描写的好词佳句,为单元习作做铺垫。】
(附板书)
第二课时
【主要目标要求】:
一、会写11个生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三、从作者的角度来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细致的观察。
四、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预设】:
一、通过谈话交流,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对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感悟。
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课文,从作者的角度理解课文,了解其情感的变化,体会他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1、黄老师备课的思想(定重点、找难点、抓细节):比如导入时,你围
绕“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鱼是怎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两个集中的、可以让学生深究的问题展开教学,层层剥笋般地挖掘文章的内涵。老师注重让学生自己解读文本,对课文产生兴趣,学生谈的`非常精彩!把阅读课上得简简单单、清清爽爽。
2、我觉得黄老师问题的设计能抓住重点,比如:鱼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那鱼游到纸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青年举止特别表现在哪?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这一连串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尤其是在理解“先游到心里”的意思及与“鱼游到纸上”的关系时,鱼为什么会游到了纸上?因为先游到了他的心里。这是两者的关系。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又怎样游到了他的心里?因为他看鱼时的入神,痴迷,坚持不懈。心中有了鱼清晰的轮廓,生动传神的形象,才有跃然纸上的惟妙惟肖的鱼,活灵活现的鱼。板书的设计相当巧妙,把因果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3、黄老师能用好文本,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在教学句子“他学画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时,老师引导学生从这个句子中的“一整天、每个星期天、一年”这3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感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这就是坚持不懈。平时我们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里就做了最好的诠释,学生这就在学习。
4、黄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多样话,有针对性。师生交流融洽、亲切自然、灵动、幽默,充满智慧,驾驭课堂能力极强。
5、对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能有效地利用图画帮助学生理解到位。
不足之处:我觉得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有待于加强。
教学片断:
师:“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 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画画得好呢?
生:你画得真是太棒了!
师:虽然只是一个“棒”字, 但是说出了对青年的赞叹。
生:活灵活现, 惟妙惟肖。
师:这位同学真了不起, 一下子说了两个成语, 而且非常恰当。
生:栩栩入生。
师:这个词语用得好, 栩栩如生, 就是说形象特别逼真, 好像活的一样。所以课文中的那个女孩子才会评价青年画的鱼简直就是游到了纸上。当然, 还可以说跃然纸上、出神入化……
师:你们再来读读这几个词语。 (教师出示一组词语: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出神入化。学生读。)
师:想一想, 会有谁这样赞叹和议论青年呢?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有哪些动作和表情呢?
(学生思考一分钟, 然后是同桌交流, 班里汇报。)
生:一个老爷爷笑眯眯地说:“这小伙子画得可真是活灵活现啊!”
师:这位同学说到了老爷爷的神情——笑眯眯。不错, 从这个词语中看出老爷爷很欣赏这个青年。而且, 他称呼这个青年为“小伙子”, 这个称呼多符合人物身份啊!
生:一位老爷爷一边捋着胡子一边赞叹着说:“这小伙子可真是不简单啊!”
师:你能想到老人家捋着胡子讲话, 也真是不简单呢!
生:一个小姑娘看到青年的画, 惊奇地叫道:“大哥哥画得可真是惟妙惟肖, 金鱼都游到了他的纸上啦!”
师:围观的人那么多, 假设小姑娘的个子又不够高, 她会怎么做呢? (师做动作, 引导学生体会)
生:一个小姑娘挤进人群, 踮起脚, 看到青年的画, 惊奇地叫道:“大哥哥画得可真是惟妙惟肖, 金鱼都游到了他的纸上啦!”
师:除了老爷爷和小姑娘, 会不会有来公园写生的学生或者是其他身份的人呢?
生:一个美术学校的学生来公园写生, 他看到青年画的画, 情不自禁地说“:这个青年画得金鱼可真是跃然纸上啊!”
师:“情不自禁”“跃然纸上”这两个词语你用得特别好, 如果这个学生与此同时还想到了自己也是学画画的, 还会怎么说呢?
生:一个美术学校的学生来公园写生, 他看到青年画的画又是赞美, 又是惭愧:“这个青年画的金鱼可真是跃然纸上啊, 比我强多了。我得把他当作榜样才行啊!”
师:你真会体会学生的心理, 而且特别会表达。
生:我觉得还可能有商人来公园, 他对青年说:“把你的画卖给我吧!” (听课教师笑)
师:你们同意商人是这样赞叹青年的吗? (生:同意——) 可是, 商人没有夸这个青年画得好啊?
师:商人想买这个画就说明青年画得好, 这样才有收藏价值, 将来才能卖个大价钱。 (听课教师报以掌声)
师:同学们说出了不同人物不同的神态、动作和语言, 但是都表达了对青年的赞叹, 他们不是一个人在说, 而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在议论, 你能以“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为开头, 用一段话说出人们的表现吗? (思考并与同桌讨论、交流)
生:围观的人越来越多, 大家赞叹着, 议论着。一位老爷爷背着手, 微微点头, 满脸带笑地说:“这个小伙子画得可真是惟妙惟肖啊!”一个小姑娘从人群里挤进来, 踮起脚看到青年的画, 惊奇地叫起来:“呀, 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小姑娘的爸爸竖起了大拇指, 连声说:“这鱼画的, 简直绝了!”
师:这位同学除了借鉴了刚才别的同学的发言内容, 最可贵的是有自己的想象和创新, 那个“竖起大拇指”就表现了对青年的赞赏。
……
师:无论围了多少人, 无论人们在议论什么, 青年依旧忘我地画画, 谁能读出那个青年的安静与投入呢? (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赏析:
教学中, 王老师将教学的重点指向了语文实践, 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语用练习, 让学生用词语来赞扬青年的画, 用一两句话来表达对青年的肯定, 用一段话写出人们的不同表现, 让大家既看到语用过程不断提高的层次, 也看到学生语用实践的扎实。教学中, 之所以能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精彩的表现, 是王老师充分吃透了学生的学情, 让课堂语用教学步步落在实处, 步步贴近学生的发展需要, 真正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如要求学生用词语来称赞青年时, 学生能想到的词语并不丰富, 教师适时出示了一组与绘画有关的成语, 帮助学生进行积累, 可谓恰到好处;当学生用一句话来称赞青年的画时, 教师通过表情和动作, 进行启发, 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 换一个角度表述。可以说, 这样的教学引导, 正是老师在对学生学情充分尊重基础之上开展的有效教学。学生不断走向精彩的表现, 不正是源自老师吃透学情进行语用教学的结果吗?由此, 笔者深深体会到:
1.只有真正站在学情角度进行教学,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充分保证。很多时候,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 更多想到的是教学的切入点, 创新点, 考虑怎样教得更为精彩, 可是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忘记了教学对象学生的学习实际, 忽略了学情特点, 造成了教学的高耗低效。王文丽老师的教学, 针对学情的指导到位, 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因此,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学段特点、思维特点、学习基础等做有效的引领,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真正站在学情角度进行教学, 达成教学目标。
2.在关注学生的动态学情时, 也要关注学生的静态学情。教师在教学之中, 能关注到学生的课堂表现, 针对学生的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引领点拨, 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是值得肯定的。王老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的点拨引导,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可以说, 这是对学生课堂中的动态学情的关注, 体现了一位老师课堂教学的“课感”。但不能忽视的是, 学生的静态学情往往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基点。所谓静态学情, 笔者认为是学生在走进新课学习之前已具备的学习力。教师要能够结合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等, 预先把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与不足, 做到在教学预设中能够加以针对性的设计, 在教学中适时地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和促进, 让动态和静态学情有效结合, 彰显课堂教学实效。
3.学情才是教学策略择取的核心指标。笔者认为, 学情特点是教学策略择取的核心指标。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如果不是立足在学情特点之上进行教学, 再精致, 再巧妙, 于学生来说, 都只是一种形式主义而已。王文丽老师的教学, 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这样的教学策略正是因为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在哪里, 学生语用实践的突破点在哪里后而体现的。所以, 在这样的课堂中, 听得到是学生不断拔节的声音, 感受到是学生语文能力得以提高的实实在在的过程。教师研究学情, 了解学情, 吃透学情, 目的正是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站在学情角度, 思考怎样的教学策略才是最优化的, 这正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所在, 也是我们专业能力的重心所在。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面试考试时间为20—30分钟。
[小学语文《鱼游到了纸上》答辩题]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参考答案】
这篇课文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和大多数游客一样,常爱去玉泉赏景,在闲暇之余“我”偶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对鱼的观察十分仔细,甚至到了忘我的地步。在某个周末,当“我”再次去往玉泉时,作画的青年引起了众人的围观和赞叹,“我”在惊叹之余发现他是一位聋哑人。和他简短的交流之后,青年说出了引人深思的警句,给作者、读者以无限的回味。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
学习“罢、苟、骄”等10个生字,理解并掌握“赏心悦目、融为一体”等5个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文章重点词句,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感悟聋哑青年做事时全神贯注的优秀品质,极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能再为本课设计一个导入吗? 【参考答案】
我设计的导入是这样的:用PPT展示古今中外一些知名画家的画作,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介绍这些优秀艺术家背后做事专注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赞叹。同时强调,不光是艺术家有这样优秀的品质,其实在普通人中间,在你我身
边,都存在着这种做事专注,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最后引出课文,板书课题。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谈谈你拓展延伸的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
阅读能力固然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但同时交流与表达也是学生所需要锻炼的能力之一。因此,在本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我假定了一个虚拟的情境:如果这位聋哑青年就站在同学们的面前,大家会对他说些什么?相信同学们在学完课文之后,一定有很多话想表达,但表达的层次和措辞是需要训练的。通过拓展延伸的环节,正好可以训练学生们的交流表达能力,让大家的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5.如果有老教师的教案在,你会不会原封不动地照搬来授课?为什么? 【参考答案】
我不会照搬老教师的教案。
首先,每个年纪、班级的学生,都有其特点,需要老师进行了解和把握,与之相对应的,教案的设计也应该注重个性化和针对性。如果照搬老教师的教案,就不能做到教师个体对课堂内容的深入探究,无法和学生们的特点相匹配,也就达不到既定的教学效果。
其次,绝大部分的课文,都是一届一届的教师反复讲授过的,确实有很多已有的教案存在。对于这些老教师的教案,我们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借鉴,慎重摘取,绝不能照搬。我们能做的是讲新老教案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博采众长,这样才能让自己教学设计的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如果一味地照搬老教师的教案,自己的头脑得不到锻炼,会日趋僵化死板,形成依赖性,这对新老师能力的提高也是大大不利的。而且知识点一直在更新换代,每一篇教案都有独特的亮点,一直讲授同样的知识和内容,也不利于学生吸收新知识,最终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6.有些学校按成绩分批召开家长会,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分批开家长会的初衷应该是好的,学校想通过不同层次的交流和家长建立沟
通机制,但是在形式和方法上走了歪路,我并不能认同这种做法。
家长会的功能应该是通过老师和家长的集中交流,让家长获悉学生们在学校的表现,让老师也了解学生在课下的一些学习动向,两方进行交流,商议好措施,让学生获得全面的进步。分批召开家长会,首先违背了教育公平,受教育权是平等的,那么交流也不应该分批分流,应该一视同仁的进行交流。让家长以学生成绩来分批开家长会,不光会在家长中引起议论,造成负面影响,更会打击学生们的自信心,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
老师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一视同仁,全班一起开家长会,在会后积极和家长们交流,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成长管理机制,及时地发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标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理解“举止特别,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感受
青年人做事的品质,品读青年人看鱼画鱼的句子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
里”的关系。
三、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及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练习写话。 课前交流:
教师:同学们好!早就听说咱班同学书读的多,知识面广,老师今天就来验证一
下,认真看,仔细想,大声说:看看你都想到了哪些成语故事?想到之后直接说
出来。(课件)
学生: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画龙点睛/水滴石穿/胸有成竹
师:真不错,全都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果然名不虚传啊。那谁能来给大家讲讲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吗?
生:讲
师:原来文与可竹子画的那么好,是因为他心中早就有了竹子的样子啊!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画鱼的文章,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感受青年的专注精神。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鱼游到了纸上
1、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1)课文中一共提到了几次鱼游到了纸上它们分别出现在哪里?
1)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小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2)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2)鱼游到纸上是指什么?
引导学生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出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流动。
1)什么叫工笔细描?请读有关句子。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出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一点不随便,一点不马虎。)
2)什么叫挥笔速写?请读有关句子。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总结:所以鱼游到纸上是指他画的鱼活灵活现,十分逼真,绘画技巧非常之高。
3)鱼为什么能有游到纸上?你是从课文的哪些段落里看出来的?
(反思:当我问到鱼为什么能有游到纸上时,原本活跃的课堂陷入沉默。显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指向不甚明确。我赶紧换了一种方式:为什么这位青年能够把鱼画得这么生动?这回,学生略作思考后,马上就有人举手了。由此可见,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语言的巧妙有新意,而不顾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问的.时候必须明确问题的指向。)
生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 静静的看着金鱼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由于青年长时间观察、专注、投入地观察,所以鱼游到了纸上。
现在请大家闭起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那位看鱼的青年,正十分专注、十分入神地看,简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感受到青年的专注了吗?那么怎么读才能读出这感觉来呢?指名朗读。
(用上述的方式讲解以下几处:1)傍晚我路过后院时,他还在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 2)他告诉我每星期天都来看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由于青年对待事情的耐心、认真的态度,所以所以鱼游到了纸上)
2、再次朗读课文,体会青年的耐心、认真
引导学生读一读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想一想: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心是指什么?为什么鱼先游到了青年的心里?游字说明鱼的特征在青年脑海中形成什么样的印象?先是指什么先?先字点明了这两句话的关系是什么?
(鱼游到那位青年的心里,是讲他认真观察鱼的习性,对鱼的特点把握得准,理解得深,鱼的神韵已经铭刻在他的心中,然后他再把对鱼的认识用心描画在纸上,这样他画的就很有灵性,像真的一样)
总结:先游到了心里是游到了纸上的基础和原因,游到了纸上是结果。这位聋哑青年能把鱼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是他勤于观察、专注观察、刻苦练习的结果。作者赞扬了他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二、谈收获
你从青年身上得到了什么启发?
(点拨:可从思想收获方面谈,也可从观察方法方面谈)
思想收获方面: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奋观察、刻苦练习,才能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和那个聋哑青年是怎样观察事物的;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观察方法方面:观察事物要细心、耐心。
校( ) ( )哑
huī 光( ) lónɡ ( )重
银( ) 灯( )
二、我能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 )
(2)形容超然尘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 ( )
三、我能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按要求。
查带点的字 音序 部首 除部首外几笔 字典里的意思 应取哪种解释
细致 1)达到;实现。2)招致。
3)情趣4)精密;精细。
融为一体 1)融化。2)融合;调和。
3)流通
(2)“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这个句子说明( )。
①青年画的金鱼形态逼真。
②青年专心画画到了忘我的境界。
③青年不愿意理会围观的人们。
四、我能收藏好句子。
一、 领悟文本,细定目标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文章写了作者在玉泉观鱼时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他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把鱼画“活”了。文章赞扬了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文章以作者的视角出发,双线同行,紧扣“认识”二字,以事情发展为顺序,描述了作者与聋哑青年的三次遇见,事情一线简明扼要;同时围绕“特别”二字,,以“观众惊奇”,“我的惊奇”,“读者惊奇”的角度来安排材料,体现出作者从赞赏到误会再到钦佩的情感变化,情感一线跌宕起伏。从而使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形象跃然纸上。此外,作者将课题与结尾遥相呼应,对中心思想的表达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于这样一篇美文,我首先依据单元学习要点,即学习人物取得成功而进行不懈追求的品质与积累描写人物外貌、动作等的语言这两个学习目标,作为制定本课教学目标的基本依据。其次,根据本文的写作特色、知识重点和教学线索,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情,从而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预习自学生字词,掌握“罢、徽”等十一个生字,学会“栏杆、罢了、境界、绣花、厂徽、聋哑人”等10个词语。
2、在预习检测中重点巩固“港”“徽”“澈”三个易错字,通过填空的方式初知课文大意。
3、阅读两句与课题相关的句子,抓住“工笔细描,挥笔速写”学习第七自然段,从而理解题目含义。
4、学习青年看鱼、画鱼的过程,初步了解文中青年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课题含义的理解,青年品质的体悟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的理解,了解青年学画的过程及因果关系。
2、 通过对称赞青年的三次扩写,学习青年专心、刻苦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因果关系的分析
二、 围绕目标,重组内容
1、 从解读到选择
在细读文本之后,我发现围绕目标而言,教学的点非常多,而且每个点都非常难以割舍。如果以一般的按部就班的方式教学,那么青年的外貌、动作以及他的主要信息将是本课时需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如果选择这样的内容,学生对课题的质疑这个最为迫切的问题必然得不到解答。我发现一条以“质疑课题”为出发的教学线索和一条以“认识“青年的”特殊”为出发的教学线索让我彷徨。
2、 从选择到创设
正当难以取舍时,文中的“融为一体”提醒了我。于是,我试着将两条线索相结合,形成一条更为适合、更为有效的教学主线。于是“质疑——解释——新疑——解疑”的思路形成了。由此,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我定为与课题相关的两个句子及第七自然段,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内容,即聋哑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而生字,新词的学习主要依靠自学,课堂上只针对音、形、义比较重点的字词进行预习的检查巩固。同时对整体把握文本的情况,作为初步知晓,降低了要求,以主要内容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熟悉。
三、 实现目标,思考策略
围绕主要目标“理解课题与感悟青年品质”,我以细读为本为前提,将青年画鱼“画活”深刻解读。然后,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课题,我以读为手段,“读活”为目标,并借助“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两个词语达到目标。最后运用“读、画、记、赏”等学法,让学生深刻领悟“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以期实现“教活”的目标。
四、 探明线索,牵领过程。
教学过程我是依据“质疑——解释——新疑——解疑”这样的一条线索开展的:熟悉课题,产生疑问,即“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对课题的疑问成为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在解决了课题的疑问后,出现了新的疑问,即“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活了”。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安排了预习的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及通过填写主要内容的形式,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情况。接着根据教学脉络,安排两句与课题有关句子的学习,让学生对青年的绘画及青年是个聋哑人有初步了解。接着安排解释课题的第七自然段,充分分析理解后,从“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中领悟课题含义。然后,随着课题的理解,即青年把鱼画活了,引出四个描写青年看鱼、画鱼达到忘我境界的句子,从而初步体会青年的品质。最后,顺势以“青年看到了金鱼的那些景象和鱼是否真能游到青年的心里”为结语,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伏笔。
反思:
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自己在本堂课上的主要问题是语文的工具性还比较欠缺。
首先,在课堂伊始,对学生进行了预习检查后,我发现,学生的预习情况不乐观,主要问题是字义与易错字的掌握,对我的预习要求目标提出了更要的要求,需要特别关注重、难的预习。
其次,在课堂问题的回答过程中,学生的审题能力要加强。同时对我进行问题设计的指向性,难易程度的把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字词的积累运用要加强。课堂结束前,要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学生对青年的认识,学生的回答缺乏准确性。同时也有一些学生有感难表,暴露出平时词汇积累的不足,也体现了了把握人物形象能力的不足。
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瞪圆了眼镜,问:“妈妈,您不是说,鱼是在水里才能活的吗?可这里的鱼怎么跳到了叔叔的纸上了呢?”
“傻孩子,不是鱼跳到了叔叔的纸上,而是叔叔的画技高超,把鱼画得栩栩如生,像是画活了一样。”妈妈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微笑着说。
“那我长大也要向这位叔叔学习,”小女孩诚恳地说,“我也要把小动物全部‘请’到我的画里去。”
妈妈听了,欣慰地笑了,说;“那你平时一定要学会认真观察、思考。”
一个小伙子从人群挤过来,眉毛往上一挑,说:“我学了三四年的画,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可想而知,他在这一方面下了多么大的功夫呀!实在是佩服!佩服!”
两个孩子也跑到这里来凑热闹,其中一个孩子说:“嘿,画得可太好了,真是高手中的高手呀!"
另一个孩子立刻反驳,说:“错了,错了,不应该称他为高手中的高手,应该称他为神笔马良!你瞧,第一条小鱼正在朝我们招手;第二条鱼正在唱歌跳舞;第三条鱼正在吐泡泡;第四条鱼正在……一共有六条鱼,叔叔把它们画的活灵活现,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真的呢!”
一个高鼻子的外国人走过来,看到青年的画,竖起大拇指,用不标准的中国话说:“一幅这么好的画,人们的眼球不被吸引过来才怪呢!”
“我教画画这么多年,至今还没有见过这样一幅画,”一位老爷爷捋着胡子说,“这幅画绝对称得上是绝世精品了,甚至可以和齐白石的画比美了。”
老奶奶替老爷爷接风,说:“现在的年轻人真有活力,画画画到这种地步一定吃了不少苦头,长大一定会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画家。”
一个中年妇女骑着自行车,见这里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也过来看看,当她看见青年那么专注、认真的时候,不由得感叹道:“这个年轻人可真专注呀!我相信,不出十年,他一定会有出息的!如果我们明辉有他一半认真也好呀,可他就是没这个耐心,一说他就烦了,唉!”
不知谁说了一句:这个青年是聋哑人。”
小伙子听了这句话,不可思议地问:“什么?他竟然是聋哑人?怎么画这么好呀?简直有点不敢相信!”
旁边带眼镜的老人说:“这就是耕耘后的收获!其实我也是个爱鱼的人,每个周末,我都能看见青年在金鱼缸边仔细地看金鱼的一举一动,所以,无论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鱼游到了纸上】推荐阅读:
《鱼游到了纸上》小学教学设计10-02
春天到了小学一年级写景作文11-10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7-02
小学四年级书法教案07-18
小学四年级班会教案09-26
小学四年级语文词语10-14
小学四年级语文竞赛10-21
小学语文四年级试卷11-09
黑林小学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改总07-17
小学四年级上语文教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