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左膀右臂:用心和自信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功的左膀右臂:用心和自信(共3篇)

成功的左膀右臂:用心和自信 篇1

成功的左膀右臂:用心和自信

作者:王万里

来源:《下一代英才》2012年第11期

从一个自卑、口吃的孩子成长为世界著名的企业巨头。他的少年是怎样度过的,他是怎样成功的?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杰克·韦尔奇的成长经历吧!

母亲的激励是他前进的”引擎”

母亲从不溺爱杰克。杰克小时候因口吃的毛病,经常闹出笑话。而母亲安慰他:“这是因为你太聪明了,没有一个人的舌头能跟得上你这样的脑瓜。”母亲的话给了他自信,他一直都以为自己的大脑比他的嘴转得快,不再为口吃烦恼了。妈妈还鼓励他说:“这算不了什么缺陷,只有面对现实,坚持与别人沟通,让别人了解你,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别人才会跟你做朋友。”

母亲的教诲,逐步提高了杰克的能力和意志力,使他扬长避短,渐渐成长起来。为此杰克非常尊敬与感激母亲。

培养才干从小事做起

杰克很小就开始接触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后来就一面学习一面打工。他9岁时就为他人送报纸,当高尔夫球场的球童,在商店的鞋柜当促销员,甚至在体育器材车间做比较简单的钻床工作。杰克在这些工作中,不光是为自己挣点零用钱,为父母分担负担,更重要的是培养经济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孩提时期的杰克常常去一个被他们叫做“坑洞”的废弃采石场里玩耍,和邻家的孩子一起聚集在这里打棒球和篮球。孩子们打起球来总是乱成一团,杰克则在其中扮演着主导人物。他组织队伍,控制一切局面,但有时也免不了因为各种原因和人打斗。就是这么一个“破破烂烂”的场地,最早流露出了杰克强烈的竞争性。

杰克十分爱读书读报。当火车列车员的父亲,常把旅客扔下的报纸带回家,杰克就如饥似渴地阅读,特别爱看时事新闻、体育报道。这个习惯他从6岁时就养成了,目的是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敏锐的意识,吸收新鲜的信息。

面对现实,变沮丧为庆幸

中学毕业后,正如其他学生一样,杰克想进入名校,但老天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只进了州立大学。开始时,他感到非常沮丧,很是不甘心。但母亲的“面对现实”理论让他打起精神,走进了学校。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刚进学校没几天,他的沮丧就变成了庆幸,又一次体会到了母亲的先见之明。正是这所较小的州立大学,让他获得了许多自信。

成功的左膀右臂:用心和自信 篇2

一、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自信中体验学习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应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以及对完全境界的追求。学好数学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数学本身的特点,学习起来不是轻而易举的,尤其是数学教学具有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这三个特点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那么要想人学生能学好数学,首先让学生树立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有了信心,才能对数学的学习坚持下去。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暗示对学生树立信心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教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难以不同的教法和练习,这样学生就能都努力去学。在教师的信任下和耐心的知道下,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活动。

信心是一个人的根本,是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的条件。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悦纳自己,体现自己,相信自己能行。

找出信心不足的学生的心理原因,对症下药彻底根治。有的学生基础不扎实,无法迁移旧知识到新知识,这时候教师就有找出确实的那部分知识利用课余时间为他补上来; 如果是大部分学生这样,那就要讲解新知识前把这部分知识补足补全。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查找自己知识的不足,首先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让自己充满信心地传授新知识给学生,而教师的气场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张杰说过“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行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

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我特别希望我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只有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和思考,学习的效果才会好,效率才会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揣摩教学方法,备教材、备大纲,备学生,争取课上的有意思。

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必然也喜欢上他的课。形成喜欢上老师的课就学的起劲,学的起劲就学生越好的良性反应。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就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对每一个学生我都努力去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表扬他的优点,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委婉批评存在的缺点。

其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德国学者曾经把创设情境与产生兴趣获得知识,比作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 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数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我尽量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学生截几何体时,我为学生准备了正方体的薯块,让学生触摸到这就是我们平时喜欢的红薯,有的同学特别喜欢吃红薯,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让学生在薯块上切一刀,看看哪位同学切出的面的边数最多。结果同学们兴趣浓厚,切出不同边数的多边形切面,通过探讨、交流,使这节课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如上边的例子就用的是生活中的食物来学习数学知识,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较专注,那么数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如此的亲近,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学习兴趣。

三、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成功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里所说的成功,并非是取得如何出色的成就,不是搞出重大的发明、创造,而是与自己的昨天比较的一种进步的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作为成功的学习者”,这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的愿望,也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形态,体现了强烈的动机,能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情感、理想和信念的形成。我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特长建立了学生成功档案,积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都能健康成长,每一个学生都能形成创新意识,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体验中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比如,有的同学做难题时有畏难情绪,为了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为他们布置一些简单的题目,或者把一道难的较大的题分解成两道、三道题目,这样减小了难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能顺利地解决了简单的题目,从而让他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渐渐地对解决难题产生兴趣,由于成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挑战难题的愿望,在一次次成功的解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爱上数学课。

另外,由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特殊性,我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课交流课外收集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评比,为一些爱动手的学生提供了成功的体验机会; 通过开展数学故事、知识比赛,为那些平时不肯动脑,却头脑灵活好动的同学创造了成功的体验。而且通过搜集材料,参加比赛也使这些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勇气和信心。

在平时的作业中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特卡琴柯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过: “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的危险”。在数学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得到成功的体验,充满信心地取得更好的成绩,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

成功的左膀右臂:用心和自信 篇3

子路与冉求都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 而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落, 五霸迭兴, 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时习语有“周文疲弊”、“天无天子, 下无方伯”等语, 儒学便是对于社会政治上下失序所作的回应。中央政权由统一趋于分裂, 再由分裂归于统一, 儒家学者对于社会政治新秩序的重构也随之出现一个由理想到现实的演变过程。儒法等学派都是“务为治”的政治学说, 由孔子的“仁”和“仁政”, 到孟子的“义”和“王政”, 再到荀子的“礼”和“礼制”, 体现出儒家社会政治理想由较为高远到较为现实可行的发展演变。正因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导致了他们的思想存在同异性。

仲由 (前542~前480) 字子路, 是孔子得意门生, 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 好勇力, 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 还为孔子赶车, 做侍卫, 跟随孔子周游列国, 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 闻过则喜。”孔子任鲁国司寇时, 他任季孙氏的宰, 后任大夫孔俚的宰。

冉求 (前522——?) , 字子有, 亦称冉有。春秋末年鲁国 (今山东-曲阜) 人。生于鲁昭公二十年, 孔子弟子, 少孔子二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 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冉有多才多艺, 性谦逊长于政事, 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 百乘兵马之家, 胜任总管职务。多才多艺, 尤擅长理财, 曾担任季氏宰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 并身先士卒, 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 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 聚敛财富, 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为鲁国贵族季孙氏家臣。孔子称其“可使治赋”。冉有帮助季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 孔子对此极为不满, 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 要弟子“鸣鼓而攻之”。但是在孔子晚年归隐鲁国, 受到冉有很多的照顾。

二、子路、冉求的性格差异以及所造成的影响

在孔门四科十哲中, 冉求与子路同为“政事”科, 不过冉求的个性与子路相比却较为柔弱。《论语·先进篇》记载两人同样问老师的话:“闻斯行诸?”因为子路个性果敢:“由也果。”孔子对子路回答的是。“有父兄在, 如之何闻斯行之?”可是对冉求的回答却是:“闻斯行之。”他们的不同点可归纳为:“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退之。”

子路为人伉直好勇、光明磊落, 重友朋、讲信义、守诺言, 闻过则喜、闻过即改, 事双亲至孝, 善说, 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他穷其一生都在实践着老师孔子的理想和路线, 继承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现实精神, 实现自己治理国家的追求;同时忠心于老师, 尽职于国家, 勇担责任, 慷慨赴难, 至死都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但同时他也能坚持己见不盲从, 几乎是唯一一个敢当面批评孔子, 表达自己态度的孔门弟子。

冉求个性显得较为, 却是个多才多艺的学生。尤其在政事上, 他自己曾说:“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孔子也说:“求也,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其后冉求担任季氏的家臣, 实际参与鲁国朝政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 足见他在政事方面应有相当杰出的表现。但是也正因为它性格的退, 使得他在政事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失当的地方, 在处事方面也考虑的较多, 可说有那么的一点优柔寡断。在面对老师的大道时心中难免有缺乏自信的时候, 是以孔子“所谓大臣者, 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 可谓具臣矣。”应是勉励他努力进取的用意。因此, 冉有以资性之退, 易于向现实妥协, 他虽然博艺善政, 但尚未达到孔子所谓“政者正也”的层次。

三、子路、冉有与孔子的关系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 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首先看辈分, 孔子大子路9岁, 子路19岁那年认识的孔子, 当时孔子28岁, 还没开始办学。按任继愈先生的考证, 孔子办学是从30岁开始的。孔子在这帮兄弟中又是大哥, 又是老师。子路算是孔子最早时的第一批学生, 也是一辈子的兄弟朋友。

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 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的, 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 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 即使是身处困境, 也要耐得住寂寞, 不务虚名。

冉求, 在政事科里位列第一位, 曾做过当时最大的家族季氏的宰相。在孔子眼中, 冉求性格谦逊, 并长于政事, 并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 百乘兵马之家, 胜任总管职务。他性格活泼爽快, 多才多艺, 孔子曾用一个字“艺”来形容。而冉求究却最终却没有象孔子所说的那样发展成为一个很好的官员, 最后反而是让同学们对他“鸣鼓而攻之”。所以, 可以说冉求是让孔子又爱又恨的人。

子路、冉求可以说是孔子的左膀右臂。而孔子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要有臧式仲的智慧, 孟公绰的少欲望, 及卞庄子的勇敢和子路的果敢、果决, 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陶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了。”

四、子路、冉有的为政观

因为他们二人的性格差异, 导致了他们在为政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

(1) 子路之志:“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表现出子路处理政事的才干。在子路看来, 治国首先要强兵, 所谓“有勇”也。子路可说是政事科中善于军事的能手, 他有得于“强”。子路不但善于治军治民, 而且善于治狱。孔子说:“片言可以折狱者, 其由也与。” (颜渊) 可见子路是一位忠信明决的人, 所以没有人敢对他说谎。

(2) 冉有之志:“方六七十, 如五六十, 求也为之, 比及三年, 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表现出冉有亦有处理政事的才干。孔子在一次答孟武伯之问时, 也特别提到:“求也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 (公冶长) 孔子认为, 冉有做一个邑宰或一个卿大夫的家宰, 是足可称职的, 后来他也确实担任季孙氏的家臣很长一段时间, 冉有能长期获得季氏的信任与倚重, 其政绩优异, 可想而知。

子路与冉有穷其一生都在实践着老师孔子的理想与路线, 担当责任, 慷慨负难, 一直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所以, 子路、冉有也不愧于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和儒家思想最忠实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 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83年出版,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简体字版。

[2]孔子刘琦《论语》,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3

[3]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长沙:岳麓书社, 1988.10

[4]陈浩《礼记·檀弓》,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03

[5]刘向赵善治《说苑疏证》,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02

[6]季羡林高专诚《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3.12

[7]安德义《论语解读》, 北京:中华书局, 2007.07

[8]杨朝明修建军《孔子与孔门弟子研究》, 济南:齐鲁书社, 2004.12

[9]夏延章《四书今译<论语>》,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6.3

[10]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书店, 1987.01

上一篇:授权委托合同模板下一篇:急诊科护士服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