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名词解释(精选6篇)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即《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持编辑。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用汉语和藏语的名称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汉藏语系是语言学家按照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组语群,但是划分的形式很多。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等亚洲各地。按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汉藏语系”为通用的名称,有的著作中也曾用过“藏汉语系”和“印支语系”。
中国的穆斯林民族:中国境内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
摩尔根:L.H.Lewis Henry Morgan(1818~1881)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史学家。1871年他发表了《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他根据亲属制度和社会组织的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概述了人类家庭的发展的历史。他认为,人类从杂交状态经过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父权家庭而达到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就彻底推翻了先前的历史家们认为一夫一妻制家庭自古就有、并且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的理论。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 《金翼》:《金翼》是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着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作者述说了两个家族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衰落,再现了当年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断面。书中的故事与人物,活动的年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十多年,场景主要是福建闽江中游的农村,舞台是从农业到商业,从经济到文化乃至政治。作者透过大大小小的事件叙述,从微观到宏观,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的范畴,赋予其社会学上的普遍意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边政学
族群:族群(英语:Ethnic group或ethnicity)是指人类历史以来区分我族及“他者”的分类方式之一。族群含义在20世纪后有转变,从原来以少数民族或少数族裔的意思,到后来以文化特征区分,而最新的看法则认为民族是社会过程后的产生的结果。因此,民族可能因历史及时空环境,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地域、宗教、血缘祖先认同、行为、生物/外貌特征而形成“一群”与其它有所区别的群体。这些区别我者和他者的民族性(英语:ethnicity)特质可能包括“客观”及“主观”(如认知和感情的成分)。
突厥语族:突厥语族是指古代突厥民族使用过的,现在突厥后裔仍在使用的,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一个语族。它是阿尔泰语系中最大的一个语族,可以细分为40多个语种,以土耳其语和乌兹别克语的使用最多、范围最广。该语族内各语种之间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呈现出非常相似的特点,所以他们大都可以在不用翻译的情况下互相沟通。突厥语族的语言分布于西起巴尔干半岛,东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南临阿拉伯半岛,北至亚洲大陆北端的新西伯利亚群岛的广大地区。突厥是中亚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3亿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如土耳其、阿塞拜疆、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甘肃、青海一带(中国境内使用人口约750万)。
结构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Structuralist School)该学派的最大特点是运用结构分析法。1945年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在他的《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文中首先提出把音位学中的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的观点。结构主义的中心课题就是从混乱的社会现象中找出秩序。这种秩序即社会的无意识结构,它们不能从现实社会中被直接观察到,而要人类学家通过建立概念化的模式才能认识。这种通过建立模式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全部过程,就是结构学派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在亲属关系和神话的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结构主义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与以往研究很不相同的观点和结论。费孝通: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费孝通积极从事民族工作,曾率领中央访问团在贵州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调查。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1956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见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深入云南民族地区。1957年以后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特征: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
回族: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2004 民族学: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也是研究民族共同体的一门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民族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民族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目前我国民族学的研究,在国内研究我国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五族共和:五族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政治口号。这一原则强调了在中国的五大族群和谐相处。以五色旗作为国旗,分别代表汉族(红);满族(黄);蒙古族(蓝);信仰伊斯兰的诸多民族(白);藏族(黑)。其中回族泛指穆斯林民族,包括新疆维吾尔族等。五族共和源自清末立宪运动的“五族大同”。
语系:语言的谱系分类法也叫“发生学分类法”,是语言分类法之一。它根据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分为若干个语系,语系之下又按亲属关系的远近分为若干个语族,语族之下分为若干个语支,语支之下是语种。
格萨尔: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一生降妖伏魔,除暴安良,南征北战,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岭国领土始归一统。氏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又称氏族公社。它是原始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氏族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其主要特征是:靠血缘纽带维系,实行族外婚;生产资料归氏族公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产品;公共事务由选举出的氏族长管理,重大问题(血亲复仇、收容养子等)由氏族成员会议决定。在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语言、习惯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氏族联合为部落。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摩尔根与“古代社会”:摩尔根,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史学家。摩尔根在此书中进一步发挥了其在《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婚姻制度》一书中提出的家庭进化理论,并全面阐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的进化学说。全书分四编
种族隔离:过去白人统治的南非当局所奉行的种族隔离政策是最令人深恶痛绝的种族主义表现形式。他们在国内把人们分为四个种族等级,即白人、亚洲人、黑人和有色人。非白种人在旅行、财产继承、就学、入学、婚姻、选举等方面,都遭到法律上的歧视性限制。例如:占国内人口大多数的非洲黑人的土地所有权被限制在指定的的保留地内,其比例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3%;白人和非白人之间的性关系和婚姻被视为非法;非白人没有选举权;所有的非洲黑人如要进入城市或在城市居住都必须得到批准,如此等等。当年南非当局的政策是一种“极端残暴的种族主义”。《史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3年的时间所完成的。全书共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民族区域自治 伊斯兰教 麦克马洪线 《元朝秘史》 文化人类学 民族识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民党政府实行大汉族主义的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抹煞少数民族的存在,加深了民族间的仇恨和隔阂。不少民族被迫更改、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因而当时无法确值中国有多少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各民族获得平等地位,许多以前不敢说明自己族名的民族,现在敢于公开其民族成分,要求成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1954年普选中,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为解决数百个名称是否都代表单一民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出了民族识别的任务。民族学工作者和其他科学工作者特别和语言学工作者协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形成的原则,对全国提出新的族名的地区和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基于全国民族识别工作的成果,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中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加上汉族总共56个民族。通过科学研究和民族自愿原则决定民族成分,是中华民族研究工作的创举,从而引起了国际民族学界的广泛注意,并得到了较高的评价。(13页)满老文档 2005 民族主义 少数民族问题
中国突厥语族各民族 美国的种族熔炉理论 民族识别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民族认同 族群边界 中华民族 犹太复国主义 塞缪尔·亨廷顿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严格的说,它所指的应是现生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一般的定义规定,种族是“在体制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但现代的专业人类学和民族学专家则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的种群”。目前我们世界人种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蒙古人种,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赤道人种,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亦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俗称白色人种。彝族
民族优惠政策 2007 费孝通 西部大开发 汉藏语系
《想象的共同体》 民族国家 全球化 穆斯林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族群 图腾 民族自决 民族歧视 结构主义
种族:即人类的种族。严格的说,它所指的应是现生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一般的定义规定,种族是“在体制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但现代的专业人类学和民族学专家则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经常地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的种群”。目前我们世界人种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蒙古人种,亦称亚美人种或黄色人种;赤道人种,亦称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俗称黑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亦称欧亚人种或高加索人种,俗称白色人种。藏彝走廊 氏族 2008 倮倮
文化传播伦 潘光旦
《华夏边缘》 民族国家 文化多元主义 中国穆斯林民族 审音勘同 族群
胡(胡人、胡语)科索沃问题
种族歧视:种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种族主义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即种族与种族之间的歧视。统治阶级根据种族和民族的特征,划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敌视、和不平等地对待其他种族的行为。阶级剥削制度的产物。种族歧视始于古罗马帝国时期,其现代形式是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主要包括剥夺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其他权利,压低工资,任意逮捕、拷打甚至杀害,强行限制在“保留地”内居住等。迄今为止,还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种族歧视现象。结构主义 ethnicity 美国的肯定性行动 亲属称谓 2009 基诺族 主位研究法 费孝通
《羌在汉藏之间》 民族主义 外婚制
中国突厥语民族 历史语言学 族群 胡语文献 藏缅语族
种族隔离:过去白人统治的南非当局所奉行的种族隔离政策是最令人深恶痛绝的种族主义表现形式。他们在国内把人们分为四个种族等级,即白人、亚洲人、黑人和有色人。非白种人在旅行、财产继承、就学、入学、婚姻、选举等方面,都遭到法律上的歧视性限制。例如:占国内人口大多数的非洲黑人的土地所有权被限制在指定的的保留地内,其比例仅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3%;白人和非白人之间的性关系和婚姻被视为非法;非白人没有选举权;所有的非洲黑人如要进入城市或在城市居住都必须得到批准,如此等等。当年南非当局的政策是一种“极端残暴的种族主义”。结构主义 民族自决 文明冲突论
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地问题 2010 民族意识 主体民族 泛泰主义 民族国家 理藩院
《回回民族问题》 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民族区域自治法》 弗里德里克·巴斯
马林诺斯基(马凌诺斯基)车臣问题
斯大林的民族四要素 壮侗语族各民族平行从表婚
中国的印欧语系语言 土族 2011 民族主义运动 种族与民族 范伊斯兰主义 民族歧视 蒙藏院 回回
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Ethnicity 工具主义(关于民族本质的)
列维·斯特劳斯(列维·施特劳斯)犹太复国主义问题 萨满教 语系 交错从表婚
中国穆斯林的小儿锦 东乡族 2012 《东归英雄传》 《古代社会》 南苏丹
《甘肃土人的婚姻》 格尔茨
《传统的发明》 王明珂 唐兀 四夷馆 夷夏东西说 民族区域自治 种族隔离 少数民族 王朝国家 羁縻
关键词:维吾尔语动物名词植物名词喻体文化内涵
一、前言
文化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不同的文化氛围,造就不同的文化个体。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储存文化信息的功能。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语言自身必然.不断地沉积文化,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比喻是语言表达运用最广泛的修辞手段之一,它蕴含了大量多彩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王希杰先生曾指出:“物理世界的相似点,是一种客观存在,对全人类都是共同的。对物理世界相似点的利用受到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制约,人们只能在自己的文化和心理允许的范围内对物理世界相似点进行开发和利用。这就是比喻之所以具有民族性的根本原因。”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不同民族的语言在修辞方式上表现出很大差异。本文仅选取维吾尔语中极具特色的动植物名词做喻体的实例,探寻维吾尔语中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
二、用飞禽猛兽做比喻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
人类与各种动物自古以来就朝夕相处在地球这一共同的家园,人类以飞禽走兽为食物,以牛马为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由于畏惧一些勇猛的动物,而产生了图腾崇拜。维吾尔先民自古以来就对鸟、狼、狮子、虎等飞禽猛兽产生崇拜,他们将这些动物的特征与人类某些特征联系起来,产生了用这些动物做喻体的比喻,这些比喻能反映出维吾尔族崇尚阳刚之美的审美特点。
狼被汉民族甚至许多民族看作是凶残、贪婪的化身,而在维吾尔先民心目中,狼却是该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是神圣、威严的化身,是胜利的徽标。传说乌古斯可汗在征服乌鲁克时狼曾引导它走出困境。因此,常用狼来比喻“神圣、威严”。如:
(1)要顽强如野猪、力大如野狼,要暴怒如牦牛,狠猛如棕熊。(《福乐智慧》2311)
与狼的勇猛不相上下的老虎在汉民族心目中是“百兽之王”,人们对它既崇敬又畏惧。而用“虎”做喻体的比喻在维吾尔语中常具有勇敢、威严、强大、骠悍的比喻义,如:
(2)像老虎一样活一年,强似像兔子一样活百年。(《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4期)
(3)拼搏中要像豹子臂力过人。战斗中要像老虎强悍凶猛。(《福乐智慧》2310)
“狮子”也是维吾尔古代先民的图腾之一。高昌回鹘王自称“阿斯兰汗”(狮子王),龟兹回鹘王也称自己为“狮子王”,喀喇汗王朝也有受封的狮子王。因此,用狮子做喻体,比喻做事要胆大、勇猛。如:
(4)要像雄狮一样威严凶狠,像猫头鹰一样清醒。(《福乐智慧》2314)
(5)胆小如鸡、胆大如狮。(《语言与翻译》2002年第4期)
维吾尔先民“丁零人”在商周时期被称为“翟”或“狄”。而翟是一种鸟的名称。维吾尔先民对一些鸟赋予一定的联想意义,这些鸟类名词的比喻被运用到文学作品中,比喻义已经固定。如鹰这类猛禽,在新疆各民族中常被看作有志气、有理想、勇猛无敌的象征,维吾尔语中也同样。如:
(6)一只苍鹰胜过百只乌鸦。
(7)只要有一匹骏马和银鞍,骑士就像有翅膀的雄鹰。(《维吾尔情歌》)
汉民族常用鸳鸯来比喻忠贞的爱情和恩爱的夫妻,而维吾尔人对这种水生动物没有此类联想意义。在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中,常用百灵鸟与“则那甫”来比喻忠贞的爱情。百灵鸟在这里指代的是追求爱情的男性。“飞蛾扑火”在汉语里比喻自取灭亡,多用于贬义,而在维吾尔语中,“飞蛾扑火”常用来比喻那些为真理、为爱情不惜自己生命的人。
三、用家畜做比喻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
维吾尔先民最初为“丁零”,公元4至5世纪就迁入塔里木盆地,在生产和生活中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牛、马、骆驼、山羊、绵羊等家畜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物质资料。在喀喇汗王朝前期,维吾尔先民就过着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因此,在语言中总是运用形象的动物做比,从中体现出特殊的维吾尔畜牧文化。
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是戈壁荒漠的主要交通工具,它是维吾尔族畜牧文化的反映,维吾尔人看中的是它外形的高大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8)他像跑进山羊群里的骆驼。
这里的骆驼比喻人高马大,还具有超凡能力,与汉语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具有同样的比喻效果。
(9)“捡了纽扣,丢了骆驼”。
这里的“骆驼”就相当于汉语的“捡了芝麻,留了西瓜”里的“西瓜”,用“骆驼”喻主要的事物。
“马”象征勇猛和力量,维吾尔民族所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铸就了他们勇猛彪悍、豪迈爽朗的性格,因此他们非常崇尚马的“勇”和“力”,在语言中产生了许多与马有关的比喻。
(10)买马要想一个月,娶老婆要考虑一年。(《语言与翻译》2002.4)(比喻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11)像小马驹一样,欢快地跳着。(可爱、欢快的样子)
维吾尔人往往根据表达的需要,在比喻中用与他们朝夕相伴的羊做喻体。我们通过维吾尔文学作品中作家对这些动物喻体的巧妙运用,能够感受到维吾尔人民与这些动物的亲密关系,更能领略到维吾尔作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不寻常的想象力。如:
(12)像羊羔一样温和的微微打着酣的老伴。(《最后的放牧人》)(表现人的温顺)
(13)妻子像大尾羊似的全身颤抖。(《早晨的梦》)(喻女人身体的肥胖、精神的不安)
(14)科学家好比羊群中的领头羊。(《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选》)(有知识、具有领导才能的人)
四、用植物名词做比喻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内涵
以植物名词做比喻是各个民族中常见的现象。新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这里生长的植物大都具有耐旱、耐寒的特点,因此,人们对这些植物建立的相似性联想与汉民族截然不同。维吾尔族民间在很早就有拜树的习俗,他们重视种树,对自己生存的环境十分热爱,对生活在周围的一草一木都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因而他们将这些赖以生存的植物都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对树木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禁忌。如不允许砍伐院内、路边的独树;不能在树干、树枝上晾衣服;不能在树下倒污水等等。
白杨、榆树、垂柳、松柏都是生长在新疆的常见植物。在文学语言中,人们都经常用这些植物来比喻人的各种形态;垂柳、松柏则常用来比喻姑娘们颀长、苗条、妩媚的身材。
(15)他觉得自己就像一棵杨树,直挺挺地立在那
里。(《五棵杨树》)
(16)真是好姑娘,她像黄杏那么光洁,向垂柳一样苗条。(《葡萄沟纪事》)
(17)一个的身材像柏树,笔直而又修长,一个的下颌像白净的苹果。(《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选》)
维吾尔民族与花有着很深的渊源,在维吾尔族家庭中每家每户都会在庭院种植上各种各样的花卉植物。维吾尔语中也常用花来比喻女性温顺、善良、美好、天真、纯洁等品质。维吾尔族人还喜欢给姑娘们起带花的名字。如阿曼古丽、阿纳尔古丽、阿依古丽、阿孜古丽、阿依仙古丽等等,都具有美好的寓意。文学作品中也经常用花来比喻美人。如:
(18)你的睫毛像美人手上染的凤仙花颜色。(《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选》)
(19)抚摸着像牵牛花似的同自己缠绕在一起的姑娘。(《最后的放牧人》)
(20)石榴花般的库尼杜孜围着雪白的围巾。(《五棵杨树》)
在汉语中,“葵花向太阳”隐喻人“忠心耿耿、终身追随”,而在维吾尔语中“aptappεrεs kyng εbaqqandεk”则比喻“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和园艺业在各民族经济生活中的地位逐渐突出,维吾尔民族对各种花卉和植物相同的爱好以及给花赋予的意义也逐渐趋同。
红柳、骆驼刺、飞蓬适宜于干旱气候,是生长在新疆的特有植物,而苹果、杏树、巴达木、石榴、香梨、桃等果树也是新疆主要的经济果木,用这些名词做喻体产生的比喻,在维吾尔作家笔下可谓栩栩如生。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仅使语言具有与生活同样丰富的能指功能,而且使语言更具浓郁的民族气息和地方特色。
(21)快乐就像蒲绒柳絮飞扬飘散,一切的一切全都落空。(《葡萄沟纪事》)
(22)看着他红柳般裂口的手指。(《洪流》)
(23)一个的眼如巴达杏。(《维吾尔古典文学作品选》)
(24)残雪如同受惊的骆驼刺……(《犄角》)
(25)像咬巴达木一样响亮地亲你。(《洪流》)
(26)这女人可是我从一大堆人中像恰马古般拔出来的。(《洪流》)
1、商业银行: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
2、信用中介: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负债业务,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货币资金集中到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需要资金的各部门,充当有闲置资金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的中介人,实现资金的融通。
3、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帐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的等业务活动。
4、商业银行体系:指一国商业银行分为哪些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然后这些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组成该国商业银行整体的结构。
5、流动性目标: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能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其他支付的需要。
6、储备金:是为了应付未来回购、赎回资本债务或防止意外损失而建立的基金。
7、银行资本充足性: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新增资本的具体目的。
8、风险加权资产:银行在风险权数给定的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法,将各项资产的货币数额乘以其风险等级权数得到该项资产的风险加权值,然后得到的累加值即为银行表内风险加权资产。它是确定银行资本限额的重要依据之一。
9、分母对策:优化资产结构,尽量降低风险权数高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同时加强表外业务,尽可能选择转换系数较小及相应风险权数小的表外资产,从而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额,提高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重。
10、分子对策:针对《巴塞尔协议》中的资产计算方法,尽量地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量,改善和优化资本结构。
(分子对策和分母对策是建立在《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概念之上的。试图通过加大分子——商业银行的总资本,压缩分母——商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降低经营风险,改善经营效益。)
11、存款工具创新:银行根据客户的动机和需求,创造并推出新的存款品种,以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
12、次级债: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
13、可用资金成本:也称为银行的资金转移价格,指银行可用资金所应负担的全部成本。
14、再贴现:指经营票据贴现业务的商业银行将其买入的未到期的贴现汇票向中央银行再次申请贴现,也称间接借款。
15、回购协议:是指商业银行在出售证券等金融资产时签订协议,约定在一定期限后按约定价格购回所卖证券,以获得即时可用资金的交易方式。
16、现金资产:现金资产是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库存)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一般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存款、存放同业存款、在途资金。
17、超额准备金:广义的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扣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后的余额,即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狭义的超额准备金则是指在存款准备金账户中,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那部分存款,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账户上保有的用于日常支付和债权债务清算的资金。
18、基础头寸: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之和,它是商业银行随时可以动用的资金,是一切资金清算的最终支付手段。可用头寸:是指商业银行可以动用的全部资金,它包括基础头寸和银行存放同业的存款。
19、贷款政策:是指商业银行指导和规范贷款业务、管理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各项方针、措施和程序的总和。
20、贷款承诺费:指银行对已承诺贷给顾客而顾客又没有使用的那部分资金收取的费用。
21、补偿余额:是借款人应银行要求而保持在银行的一定数量的活期存款和低利率的定期存款。这通常要作为银行同意发放贷款的条件,写进贷款协议中。
22、信用贷款:是指银行完全凭借款人的良好信用而无需提供任何财产抵押或第三者担保而发放的贷款。
23、担保贷款:是指银行要求借款人根据规定的担保方式提供贷款担保而发放的贷款。
24、票据贴现:是一种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
25、不良贷款:指非正常贷款或有问题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
26、信用分析:是对债务人的道德品格、资本实力、还款能力、担保及环境条件等进行系统分析,以确定是否给予贷款及相应的贷款条件。
27、次级贷款: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28、可疑贷款: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29、经营性租赁:是一种短期租赁,指的是出租人向承租人短期租出设备,在租期内由出租人负责设备的安装、保养、维修和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等。
30、融资性租赁:是以融资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租赁活动,是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性质(特征)的信用交易,是企业进行长期资本融通的一种手段。P186
31、转租赁:是指由出租人从一家租赁公司或制造厂商租进一件设备后转租给客户的租赁业务,即租进租出。
32、回租租赁:指设备所有者将自己拥有的设备资产卖给租赁公司以获得融资便利,然后再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将其从租赁公司租回的租赁业务。
33、杠杆租赁:也称衡平租赁或代偿贷款租赁。指银行租赁部门若一时无能力购买巨额价值的设备,可在小部分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向其他银行或保险公司筹借大部分贷款(一般占 60% ~ 80%)并以所购设备作为贷款抵押、以转让收取租金的权力作为贷款的额外保证,然后将设备租给承租人,以收取的租金偿还贷款。
34、委托贷款:指委托单位将信托基金预先交存银行,并委托银行按其指定的对象和用途发放贷款,银行负责贷款的审查、发放和监督使用,并到期收回贷款,银行只收取手续费。P201
35、信托投资:指由信托机构将个人、企业、团体的投资资金集中起来,代替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最后将投资收益和本金偿还给收益人,银行收取手续费的金融信托业务。P203
36、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
37、备用信用证:又称担保信用证,是指开证行根据开证申请人的请求,对申请人开立的承诺承担某种义务的凭证。
38、商业信用证:是指进口商请求当地银行开出的一种证书,授权出口商所在地的另一家银行通知出口商,在符合信用证规定的条件下,愿意承兑或付款承购出口商交来的汇票单据。
39、票据发行便利:是一种中期的(一般期限为5—7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循环融资承诺,属银行的承诺业务。根据这种承诺,客户(借款人)可以在协议期限内用自己的名义以不高于预定利率的水平发行短期票据筹集资金,银行承诺购买客户未能在市场上出售的票据或向客户负责包销或提供没有销售出部分的等额贷款。票据发行便利实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是借款人(银行客户)与投资者(票据购买人)之间的直接信用关系,银行充当的是包销商(余额包销)的角色。
40、远期利率协议:是买卖双方同意从未来某一商定时期开始,在某一特定时期按照约定利率借贷一笔约定数额和币种的名义本金的契约。
41、互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交易对手方根据预先制定的规则,在一段时期内交换一系列款项的支付活动。
42、贷款承诺:是银行与借款客户之间达成的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契约。银行将在有效承诺期内,按照双方约定的金额、利率,随时准备应客户的要求向其提供信贷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承诺佣金。
43、贷款出售:是指商业银行扬弃了简单地持有贷款,单向开展贷款业务的传统经营哲学理念,视贷款为可销售的资产,在贷款形成以后,进一步采取各种方式将贷款债权出售给其他投资者,从中获得手续费收入。
44、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接受政府、企业单位、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以及居民个人的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表委托人办理一些经双方议定的经济事务的业务。
45、代理融通:又叫代收账款或应收账款权益售与,指的是商业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为收取应收账款,并为委托者提供资金融通的一种中间业务。
46、保付代理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购买票据的方式购买借款企业的应收账款,并在账款收回前提供融通资金之外的各项服务,如信用分析等。
47、资产管理思想:资金来源的水平和结构是银行不可控制的外生变量,银行应主要通过资产方面项目的调整和组合来实现“三性”原则和经营目标。
48、负债管理思想:商业银行资产按照既定的目标增长,主要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负债方的项目,通过在货币市场上的主动性负债,或者“购买”资金来实现银行的三性原则的最佳组合。
49、资产负债管理思想:又称相机抉择资金管理,在融资计划和决策中,银行主动地利用对利率变化敏感的资金,协调和控制资金配置状态,使银行维持一个正的净利息差额和正的资本净值。
50、利率敏感性资金:又称浮动利率或可变利率资金,意指在一定期间内展期或根据协议按市场利率定期重新定价的资产或负债。
51、融资缺口:由利率敏感资产与利率敏感负债之间的差额来表示。
(二)1、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权被行使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以及对行政权进行规范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行政法律事实:就是由行政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或事实,简称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两大类。
3、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4、行政法的法源:即行政法的渊源,是指行政法的外部表现形式。
5、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也称行政法主体或行政法律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当事人。
6、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7、行政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8、行政法律关系变更:是指行政法律关系要素的变更,包括主体变更、客体变更和内容变更。
9、行政合法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核心内容,它是指行政权利的设立、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要求,不能与法律相抵触。
10、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指行政机关不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种类和幅度范围作出行政决 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应符合法律的意图和精神,符合公平、正义等法律理性。
11、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管理活动并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
12.行政职权是国家行政权的表现形式,是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权能。
13.行政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承担的法定义务。
14、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15.行政职务关系是指公务员基于行政职务而与行政机关之间构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16.行政授权是指法律、法规将行政职权及行政职责的一部或全部授给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行使的法律行为。
17.行政委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将某项行政职能委托给某一机关干部、机构、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办理的行为。
18、行政相对方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其权益受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的个人或组织。
19.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及国家机关体系以外的公民、组织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是否遵纪守法所进行的监督。20、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 效果的行为。
21.行政立法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22.行政执法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或被授权的社会组织执行或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使法律、法规或规章在实际生活中得以实现的活动。
23.行政司法行为是指行使政机关作为第三立,裁决行政争议的行为,行政司法中法律关系是三方法律关系,以行政机关的为一方,以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各为一方。
24.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根据法定方式进行或者必须具备法定的形式才能生效的行为。)25.不要式行政行为指不需要具备特定形式或特定程序,只需行为人口头意思表示就可生效的行政行为。
26.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行为。
27.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行政管理对象实施的影响其权益的行政行为。
28、行政行为的内容:是指某个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义务等产生的具体影响。
29、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有明显或重大违法情形,自始至终不产生法律效力。
30、行政行为的撤销:是指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如发现 其违法或不当,由有权国家机关予以撤销,使其失去法律效力。
31、行政行为的废止:是指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因某种法定情形而依法宣布失去法律效力。
32、V行政立法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33、情报公开制度:是指与行政立法有关的情报、资料以及对行政立法计划的解释、说明等,凡是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密的情况,公民均有权向行政机关了解。
34、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
35、行政立法程序:是指行政立法主体依法定权限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和顺序。
36、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向对方的申请,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或批准、登记、认可等方式,允许其从事某项活动,行使某项权利,获得某种资格和能力的具体行政行为。
37、行政许可实施主体是指行使行政许可权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
38、行政强制指行政主体为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对行政相对方的人身及财产等采取的强制性的具体行政行为的总称。
39.行政强制执行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拒不履行行政法上的义务,行政机关或人民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的具体行政行为。
40.直接强制执行指义务人拒不履行其应当履行的义务时,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其人身或财产施以强制力直接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或者通过强制手段达到义务人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一种强制执行措施。41.间接强制执行指行政主体通过间接手段迫使义务人履行其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或者达到履行义务相同状态的行政强制措施。42.代执行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或者第三人代替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并向义务人必要的费用的强制执行措施。
43.执行罚指行政强制执行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替代的作为义务的主体,科以金钱给付义务,以促使其履行义务的强制执行措施。
44.即时强制指因情况紧急,为了达到预期的行政目的,行政主体不以相对方不履行义务为前提,即对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产予以强制的活动或制度。
45.行政合同指行政主体之间,行政主体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的目的,依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而确立、变更或消灭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46、行政合同的变更:是指现存合同基于行政主体的权力如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行使一定的裁量权和其他法律事实,在不改变现存合同性质的基础上,对涉及合同主体、客体或内容的条款作相应的修改、补充或限制。
47、行政合同的解除:是指合同尚未履行或尚未全面履行时,当事人提前结束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48、行政指导就是行政机关在其所管辖的事务范围内,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或者法律原则,针对特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用非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取得该行政相对方的同意或协助,有效地实现一定的行政目的的主动的管理行为。
49、行政处罚是行政主体对违反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给予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
50、人身罚也称自由罚,是指特定行政主体限制和剥夺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51、行为罚又称能力罚,是指行政主体限制或剥夺违法行为人特定的行为能力的制裁方式。
52、财产罚是指限制主体依法对违法行为人给予的剥夺财产权的处罚形式。
53、申戒罚又称精神罚、声誉罚,是指行政主体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谴责和惩戒。
54、一般行政监督又称一般职能的行政监督,指根据行政隶属关系,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所进行的监督,各级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的监督。
55.行政监察指国家各级行政星空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决定、命令的情况以及违法违纪行为进行监督、纠举、惩戒,具有行政法律 效力的专门活动。
56.审计监督是根据会计记录等有关经济资料和国家法律法规,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核和稽查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经济效益和财政法纪的遵守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提出审议报告,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的活动。
57.行政责任是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因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违反其法定职责和义务而应依法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58.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及共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
59.行政不当也叫行政失当,指行政主体及其执行公务的人员,在执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作出的行政行为合法但不合理。
60.行政救济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直接侵害其合法权益,请求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对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行为实施纠正,并追究其行政责任,以保护行政管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61、行政机关救济:是指行政管理相对方依法向有权的国家行政机关请求对行政主体的行政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纠正或追究其行政责任的一种救济途径。
62、司法机关救济:也就是行政诉讼,是指作为审判机关的人民法院接受行政管理相对方的诉讼请求,依照法定的审批职权和诉讼程序,通过处理和裁决行政争议,纠正行政违法,维护相对方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
6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 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条件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由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依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决定的活动。
64、行政复议申请人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依法以自己的名义提出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64、行政复议被申请人指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的行政机关。
66、行政复议管辖是指不同行政复议机关之间受理复议案件的权限和分工。
67、行政复议机构: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内设臵的专门负责复议工作的机构。
68、行政追偿是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组织和人员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制制度。
69、行政赔偿即行政侵权赔偿。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了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律制度。
70、危险责任原则又称为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行政主体和行政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侵犯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的,不论行为人是否有过错,国家均应承担赔偿责任。
71、行政先行原则是指在行政赔偿请求人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之前,应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由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处理。72、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定程序和要求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决的活动。
73、行政诉讼法指有关高速人民法院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所形成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74、行政诉讼基本原则是指由《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用以指导整个行政诉讼活动或者行政诉讼主要阶段的活动的基本原则。
75、选择复议原则是指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必须经过复议的情况下,相对方对行政处理决定不服时,既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特定机关申请,对复议决定不服时,再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76、司法变更权是指人民法院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经过审理后改变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
77、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又称人民法院主管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并审理行政争议的范围。
78、行政诉讼管辖指上下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79、级别管辖是上下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80.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指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分工和权限。81、裁定管辖指人民法院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以裁定的方式确定行政案件的管辖法院。是法定管辖的补充。
82、行政诉讼参加人指因与行政争议存在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行政诉讼整个过程或主要阶段的人及与他们的诉讼地位相类似的人。83.行政诉讼当事人指因具体行政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到法院起诉、应诉和参加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行政机关。
84.行政诉讼参与人指除审判人员、书记员、执行人员以外的参与行政诉讼的人。除诉讼参加人以外,还包括证人、鉴定人和翻译有员等。85.行政诉讼原告是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依法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86.行政诉讼被告指因原告认为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受理后通知参加应诉,并受人民法院终局裁判拘束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87、起诉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侵害,而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人民法院通过行使审判权,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诉讼行为。
88、第二审程序指上一级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根据当事人在法宝定限内提起的上诉,对下一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行政判决或者裁定进行重新审理的程序。
89、审判监督程序指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违 反法律、法规规定,依法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的程序。
90、行政案件的执行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对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在负有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拒不履行义务时,强制其履行义务,保证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得到实现的活动。
91、诉讼阻却是指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使诉讼过程中断或者不能按照正常程序进行审理和裁判。
92、执行阻却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导致执行程序暂时不能进行或者根本不能进行的特殊情况。
93、行政诉讼强制措施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为保证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和人民法院裁判的顺利执行,对有妨碍诉讼秩序行为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手段。
94、执行回转是指执行程序完毕后,因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依法被撤销,或者出现其他原因,有由执行人员采取措施,恢复到执行前的状况。执行回转是纠正执行错误的一项补救制度。
95、再执行是指执行程序结束后,因发生某些特殊情况需要再次执行。96、行政诉讼证据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97、3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必须就应由自己举证的事实加以证明,否则便承担败诉风险及不利诉讼后果的诉讼法律责任。
98.涉外行政诉讼指人民法院受理、审理和执行具有涉外因素的行政案件所适用的诉讼程序。99、撤诉是指原告在人民法院宣告判决或裁定前,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放弃其起诉权的诉讼行为。
100、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发生某种无法克服和难以避免的特殊情况,人民法院裁定暂时停止诉讼程序的进行。
101、诉讼终结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因出现使诉讼不能继续进行且不能恢复或者诉讼继续进行已没有实际意义的情况,人民法院裁定结束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
102、行政诉讼判决指人民法院根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参照规章,对审理终结的行政诉讼争议作出的实体裁判。
103.行政诉讼裁定指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针对行政诉讼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决。
104.行政诉讼决定指人民法院在诉讼期间,对诉讼中遇到的特殊事项作出的裁决。
105、维持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作出的维持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判决。
106、撤销判决是指人民法院经过审查作出的否定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判决。
107、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
108、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在其自由裁量权权限内,但背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
二、填空
1、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所调整和规定的,具有行政法上权利与义务内容的各种社会关系。
2、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
3、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对行政法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行政法和特别行政法。
4、行政许可权的行使,应当以 相对方 申请为前提。
5、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 组织。
6、按照行政机关所辖的区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 中央 行政机关和地方 行政机关。
7、国务院各部、委和行、署在行政法上的职权主要有 制定规章权 和 本部门所辖事务的管理权。
8、机关的民事行为同公务行为可以根据各自行为的特征来确认:具有纵向管理性质的作为属于公务行为,具有平等有偿特点的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
9、根据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形成的法律关系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
10、行政行为通常具有的法律效力是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
11、行政立法依其权力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
12、从法律意义上讲,行政立法程序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民主原则和效率原则。
13、以许可的书面形式及其能否单独使用为标准,分为独立的许可和附文件的许可。
14、许可申请的审核一般包括程序性审核和实质性审核。
15、行政许可设定权的分配是指各种主要法律渊源形式在设定行政许可上的权力配臵。
16、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行政机关应当自受理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17、根据行政许可法第60条和第61条规定,行政许可监督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监督和行政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两种。
18、行政强制的对象是相对方的人身自由和财物。
19、根据强制执行的对象分为财产、行为、人身三种执行方式。20、行政合同的缔结主要有招标、拍卖、邀请发价、直接磋商等方式。
21、行政合同一般采用书面形式。
22、行政命令是行政机关依职权进行的,对相对方科以义务的行为。
23、以行政指导的功能差异为标准,可将行政指导分为规制性行政指导、调整性行政指导、助成性行政指导
24、申戒罚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警告和通报批评。
25、行政处罚案件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
26、人身罚主要有劳动教养和行政拘留。
27、行政监督属于行政行为,与行政立法行为、行政司法行为和行政执法行为同等重要。
28、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资料。
29、我国行政救济的途径主要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30、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的方法。
31、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
32、行政赔偿的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33、行政侵权行为是构成行政赔偿责任的首要条件。
34、追偿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后补式”的追偿,一种是“先赔后追”的方式
35、把复议作为行政诉讼的必经阶段,即复议前臵原则,是一些国家行政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
36、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的方式为开庭审理。
37、我国行政诉讼法所规定的管辖主要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裁定管辖。
38、当事人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有不同的称谓。在二审程序中,称上诉人和被上诉人。
39、行政诉讼参加人包括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
40、起诉应以书面形式,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经审查,人民法院认为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原告。
41、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不得以调解为必经审理程序及结案方式。但是,行政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
42、第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有书面审理和开庭审理两种方式。
43、行政案件的执行程序必须按一定的方式提起,提起的方式有:申请执行和移送执行。
44、可定案证据的特征是: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
45、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可将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46、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将法律、法规具体适用于各种行政案件,从而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的专门活动。
47、行政判决分为一审判决和二审判决两种。
48、超越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超越了法律、法规的授权范围。
49、滥用职权是指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虽然在其自由裁量权权限内,但背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宗旨。
50、执行根据是指人民法院据以采取执行措施的生效法律文书。
2.形式意义上的商法,是指奉行民商分立立法原则的国家在民法典之外制定的以“商法”命名的法典。
3.实质意义上的商法是指一切调整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商法的形式包括各种有关商事的专门法规;法规范不仅仅存在于商法典之中,而且还大量地存在于民法、行政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和判例之中。
其概念的理论理论着眼点为商事法律规范的性质、规范的作用、规范的构成、规范实施的方式等在理论上的有机统一。
4.商法的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商法的性质和宗旨,调整商事法律关系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它是制定商法典的根本出发点,更是适用商法的指导原则。
5.商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商法作为特殊的法律规范体系对现实生活发生作用的范围.6.商法的体系是指商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内部具有逻辑联系的各项商事法律制度所组成的系统结构。
7.商主体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参与商事法律关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从事商行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包括个人和组织。
8.固定商人,指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组织完整的机构,有计划地、反复连续地从事一种或多种商事行为,在经营中全部法律行为适用商法的商人。
9.拟制商人,指虽经商事登记,但仅从事小商人的业务或不从事商事行为的人,法律将其视为商人。
10.表见商人,是指虽非完全商人,也未在商事登记簿上注册登记,但已经以商人的表象从事了商行为,而应被视为商人的人。
11..商法人是依法定的构成要件和程序设立的,拥有法人资格,参与商事法律关系,依法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
12.国有商法人,由国家投资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具有独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获得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公司。
13.集体商法人,由公民和集体单位组合而成、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独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法律责任并获得法人资格的集体商事组织。
14.合营或合资商法人,如果是不同投资主体共同投资组建的,可以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15.私营商法人,由私人投资经营而取得法人资格,投资者以其出资额为限,商法人以全部财产对外承担责任的商事组织。
16.外商投资法人,外国投资者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的商业企业。
17.商合伙,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法律和合伙协议的规定设立,普通合伙人对合伙经营所产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商事组织。
注:商合伙作为商主体,具有从事商行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但不具有完全责任能力。
18.个人合伙是指两个以上自然人,按照合伙协议,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投入的财产由个人所有,由合伙人同共使用,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由合伙人共有;发生亏损由合伙人负连带清偿责任的商事组织。
19.合伙型联营是指企业事业单位之间依照联营合同组建的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利润、共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商事组织。
20.合伙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按照法律和合伙协议的规定设立,普通合伙人对合伙经营所产生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商事组织。
21.商个人是指按照法定构成要件和程序取得特定的商主体资格,独立从事商行为,依法承担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个体。
商个人作为法律拟制的主体,享有商事权利能力和商事行为能力,但不具备完全责任能力。
22.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指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主要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归个体劳动者自己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包括个人经营、家庭经营、个人合伙经营三种形式。
23.个人独资企业,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24.私营独资企业,指企业资产归一个人所有和控制,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25.商中间人又叫“独立的商事辅助人”,是指不参加商事主体的营业组织而辅助其从事营业的人。
26.代理商是指一种独立的商事经营者,他接受委托,固定地为其他业主促成交易或以其他业主的名义缔结交易。
27.居间商是指为获取佣金而从事契约缔结之促成活动的商人。
28.行纪商是指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购买或销售货物、有价证券,并以其作为职业性经营的人。
29.商辅助人又称商使用人,它是指在商事交易过程中,从属于商主体,受商主体委任或支配,辅助商主体开展商事经营活动的人。
30.代办人,以代办权为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代办权是指代办人的代理权在与第三人交往中被商人限定于一个有效范围,这种代理权称为代办权。
31.商行为是指商主体所从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行为
32.绝对商行为,又称“客观商行为”,此类行为无论是由商人实施还是由非商人实施,也不论行为人是否具有营利性营业目的,均应依法认定为商行为
按照多数国家商法的规定,票据行为、证券交易所内的行为、融资租赁行为、保险行为和海商行为等均属于绝对商行为。
33.相对商行为又称“主观商行为”、“营业商行为”,它是指在法律所列举的范围内,仅由商人实施时以及仅基于营利性营业目的实施时方可构成商行为的行为。
34.双方商行为指行为人双方均为商主体所从事的营利性营业行为。
35.单方商行为是指行为人一方为商主体而另一方为非商主体所从事的交易行为。
36.基本商行为是指直接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的商行为。如:买卖商行为。
37.辅助商行为又称“附属商行为”,它是指虽不具有直接营利性内容,但却能起到协助基本商行为实现作用的辅助行为。
38.固有商行为是指依据法律规定或法律列举可以直接认定的商行为。
39.推定商行为是指不能直接根据法律规定或法律列举加以认定,而必须通过事实推定或法律推定方可确认其商行为性质的行为。
40.一般商行为是指在商事交易中具有共性的、并受商法规则调整的行为。
41.特殊商事行为是与一般商事行为相比较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商事交易中具有个性、并受商法中的特别法规所调整的商事行为。
42.商事交互计算:是指把在一定期间内由商事交易所产生的债权债务进行一次性结算的特殊商事合同。它实际上是一种活期账务结算。
43商事买卖是指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商事法律行为。
44.商事代理是指在商事交易中,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其结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商行为。
45.商事行纪,商事行纪是指商主体以自己的名义为他人(委托人)购买或销售货物、有价证券,由此获取报酬,并以此作为职业性经营的行为。
46.商事居间是指商主体为获取一定的佣金而从事的为委托人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提供缔约机会或者进行介绍,以促成合同订立的行为。
47.信托又称为信任委托,它是指委托人将其财产移转给受托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依照委托人的指定,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管理或者处理财产的行为。
48.商事信用:它是指在商事活动中,商品销售、提供服务、提供贷款等交易中取得商品、接受服务或贷款的一方,同意在将来规定的日期支付贷款、服务报酬、贷款本息的承诺。
49.商事期货交易是商事买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按照期货交易所的规定,期货买卖的双方当事人在交易所内预先签订有关产品的买卖合同,而货款的支付和货物的交割要在约定的远期进行的一种特殊商事行为。
50.融资租赁:是融租人和承租人双方商主体约定,融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规定,向承租人选定的第三方(供货方)购买承租人选定的物件,然后将其租给承租人长期使用,以承租人支付租金的方式收回投资的一种商行为。
51.商事仓储是保管人储存货物人交付的仓储物,存货人支付仓储费的一种商事行为。
大陆法系国家商法典中,仓储是一种典型的商事行为,但这一商事行为是以民法中的寄托行为理论为基础的。
在传统商法中,仓储包括仓储和保管,两者在立法上未作十分严格的区分。
52.商事运输是指承运人将旅客或货物从起运地点运输到约定地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支付票款或者运输费用的一种特殊商事行为。
53.商事登记是指商主体或商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商主体资格,依照商事登记法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向登记机关提出,经登记机关审查核准,将登记事项记载于登记簿的法律行为。
54.商事登记的管理机关是指按照商事登记法的规定,接受商事登记申请,并具体办理商事登记的国家主管机构。
55.开业登记:商主体的开业登记是指商主体的创设人为设立商主体而向登记机关提出申请,并由登记机关办理登记的法律行为。
56.变更登记是指商事登记机关对已成立的商主体,因其自身情况发生变化,变更已登记事项的法律行为。
57.注销登记是指登记机关依法对被终止经营的商主体,收缴营业执照、公章、撤销其登记注册号,取消其商主体资格或经营权的法律行为。
58.商号又称商业名称,它是指商主体在从事商行为时所使用的名称。即商主体在商事交易中,用以署名或其代理人与他人进行商事交往时使用的名称。
59.如果商号仅仅由一个姓名组成,这个商号便是简单商号。
简单商号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独立的商号,也可以成为其他商号的核心部分,加上其他附属物成为新的商号。
60.由核心部分(简单商号)和附属部分组成的商号是组合商号
61.如果一个商号由经营者的姓名加经营内容组成,这个商号便是独资商号
62.如果商号中并不包含完整的公民的姓名,而是专有标记,常常向人们揭示商主体是某种性质的公司,这种商号则称为公司商号
63.原始商号:商主体创设时命名的商号被称为原始商号
64.派生商号:如果商号是人名商号,该商号被继承,现有商号所有人拥有与原商号中使用的相同的姓名,如孙子从祖父那时继承一个独资企业,这个商号便被称为派生商号。
65.继获商号:是指商主体的经营内容发生变化或商号持有人发生变化,商号依然可以被其共同使用。
66..商号的登记,是指商主体对其所选定的商号按照法定要求和程序,在商事登记机构办理注册手续,经审查后获得专有使用权,并实现公示的过程
67.商号创设登记商主体创设时商号的登记
只有履行了创立登记的商号才能成为商主体的名称,才能对外产生效力,才能用以对抗善意第三人。
68.商号变更登记,商主体在经营期间变更原登记商号的全部或一部,而在登记机关履行的登记。
69.商号转让登记,商主体将其商号转让给其他商主体使用或者与其他商主体共享使用权时所必须履行的登记
70.商号废止登记,商主体终止经营时为废止商号的继续使用而履行的登记。
71.商号撤销登记,当法定事由发生时,主管机关依职权撤销商主体经营资格,同时撤销其商号,所依法进行的登记。
72.商号继承登记,被继承人死亡时,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经营所办理的登记。
73.商号权是指商主体依法享有的对商号的专有使用权。它主要包括专有权和使用权两个部分。
74.商号的出借,是指商主体将商号使用权部分或全部让与他人的行为。
商号出借的效力是借用人通过协议依法取得对他人的商号的使用权,出借人仍然保留商号的所有权,但不保留或部分保留商号的使用权。
75.商事账簿是指商主体为了表明其财产状况和经营状况而依法制作的会计账簿。其制作和表现形式既有书面形式,也有电子形式。
76.会计凭证,是指记录商主体日常经营活动情况并作为依据的书面证明,是登记商事账簿的依据。
77.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指在商事交易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发生和完成情况的原始书面证明,它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书面证明。
78.记账凭证,又称记录凭证、记账凭单,是指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按照交易业务内容予以分类填制的,可以直接作为记账依据的凭证。
记账凭证的作用在于对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确定会计分录,为直接记账提供凭据。
79.会计账簿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全面、系统、连续和分类并反映商主体经营业务的簿册。
分类:①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簿,是指按照交易活动的时间先后逐项记载交易活动内容的账簿。②分类账簿,是指按照会计科目分类记载全部交易活动内容的账簿。
① 备查账簿,狮子对一些日记账簿或分类账簿未能记载或记载不请安的交易内容或项目予
以补偿记载的账簿。
80.财务会计报告是指商主体依法向政府或向社会披露其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①会计报表,又称会计表册,它是指用货币形式综合反映商主体在一定时间内,即一定会计几件内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一种书面报告文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及其他表。
②会计报表附注,是指为帮助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记载的相关事项作出的解释。② 财务情况说明书,是指为了方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而对商主体的财务情况作出成果的具
体说明。
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塑。即在心脏负荷增重的刺激下,心脏也会像骨骼肌一样通过增加肌肉组织的质量(体积)来适应工作负荷的增加。心室重塑既包括心肌细胞大小、数量和分布的改建,也包括胶原间质的多少、类型和分布的改建,同时还包括心肌实质和间质两者的比例改建。心肌组织是由心肌细胞和非心肌细胞两种成分组成,前者约占心脏结构空间的75%,后者约占25%,其中包括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少量的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及其产生、分泌的胶原蛋白所构成的间质网络。重塑的过程可历时数年,持续的心室重塑可致心腔进行性增大伴功能减退,最终发展至不可逆性心肌损害的终末阶段。心室重塑是引起心力衰竭进行性死亡的主导原因。
心室重塑的心室重量、大小和形状的改变,始发于心肌损伤、压力超负荷及容量超负荷改变。这些结构变化的初始目的是保持有效的心功能,但长时间后则是有害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因此,心室重塑是引起心功能不全乃至心力衰竭的内在原因。例如,引起左室重塑常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及重症心肌炎等。新近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早期心室重塑是可以阻止或逆转的。
【民族学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理论12-04
中国56个民族的民族01-24
民族学概论考试06-27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06-19
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民族关系12-05
民族学调研报告06-13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10-13
县民族中学06-16
民族团结小结06-26
采风民族志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