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精选8篇)
设的实施意见
陕政办发 〔2011〕82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切实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与管理,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乡村医生(包括村卫生室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是植根农村的卫生工作者,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明确乡村医生职责,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健全乡村医生培训、管理、退出机制,规范执业行为,完善补偿、养老政策,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服务良好、安心稳定、农民满意的乡村医生队伍。
二、村卫生室设置和乡村医生配置
(一)村卫生室设置。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审定设置村卫生室。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人口在5000人以上或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的边远行政村可增设1所村卫生室,对服务人口较少或服务半径不超过1公里的村卫生室可合并设立,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设村卫生室。村卫生室设立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定。
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和设备配置,以国家补助和其他各种方式投资建设配备。具体办法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
(二)乡村医生配置。村卫生室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内的配置1名乡村医生;1000人至2000人的配置2名;2000人至3000人的配置3名; 3000人以上的配置4名。乡村医生聘用的具体办法由各县制定,2011年年底前配置到位。
三、乡村医生职责
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健康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四、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的管理
(一)严格乡村医生准入。村卫生室人员全部实行聘用制。乡村医生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准入管理,严禁并坚决打击不具备资格人员非法行医。
(二)建立乡村医生退出机制。乡村医生因身体等原因不能胜任工作的,应及时调整,调整后不再享受原待遇。对在岗乡村医生经考核不合格的,在6个月之内可以申请进行再次考核,逾期未提出再次考核申请或者经再次考核仍不合格的乡村医生,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注销其执业注册,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对不履行乡村医生职责或工作责任心不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解聘并收回乡村医生执业证书。
(三)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管理。
业务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将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纳入管理范围,在不改变乡村医生人员身份和村卫生室法人、财产关系的前提下,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
财务管理。县级卫生、财政、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补助经费使用的监管,督促其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
综合考核。省卫生厅负责制定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室综合考核办法。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考核细则,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在所在行政村公示,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和村卫生室聘用乡村医生的依据。
(四)加强乡村医生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制定乡村医生政治思想教育、医德医风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乡镇卫生院具体组织实施。全省两年组织一次评选表彰。
五、将村卫生室纳入相关制度的实施范围
(一)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全部实行药
品“三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由乡镇卫生院负责供应。
(二)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制度。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并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支付比例高于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县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新农合支付村卫生室诊疗和药品费用的监管。
(三)规范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村卫生室在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安排不低于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量由村卫生室承担。
(四)提高村卫生室信息化水平。将村卫生室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范围,提高乡村医生及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
(一)加强乡村医生培养培训。省卫生厅要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和计划,市、县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省教育厅要指导高校加强面向农村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安排有医学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设立面向农村的乡村医生专业,免费为边远、贫困山区村卫生室定向培养乡村医生,逐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对人才的需求。省财政厅要将乡村医生培养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累计时间不少于两周。乡镇卫生院每月对乡村医生业务培训不少于三小时。各地可以借鉴建立全科医生团队及签约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
(二)加快乡村医生后备队伍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卫生资源配置和区域卫生规划,加强乡村医生后备队伍建设,为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做好人才储备。有条件的地方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
七、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
(一)健全多渠道补偿政策。
乡村医生报酬由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基本医疗服务收入和各级财政补助构成。
乡村医生协助完成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完成的数量与质量另行核定补助标准,原则上应将不低于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给乡村医生,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要调整村卫生室收费项目、一般诊疗费标准,由省物价、卫生等部门统一制定,新农合和医保管理部门也要相应调整支付政策。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对乡村医生的补助,从2012年开始,政府按照平均每个乡村医生每年补助1万元的标准,根据乡村医生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多种因素,采取绩效考核的
办法进行补助。补助资金省财政承担50%,市、县财政承担50%。
(二)建立和完善乡村医生养老制度。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继续按照新农保加工龄补贴政策规定予以养老补助。
八、积极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将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作为医改的重要内容,完善政策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在本实施意见印发30个工作日内,省级各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报省医改办。县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省市医改办备案。
(二)抓好工作落实。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关系全省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任务,要建立政府牵头主导、部门分工协作、经费保障有力、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2011年底前,省政府将对各市、县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一、加强乡村医生的从业管理
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控制乡村医生的准入, 新进入乡村医疗机构的人员必须取得专业学历和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 即严格控制非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同时,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大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乡村医生工作, 从源头上提高乡村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对现在没有乡村医生的村卫生室, 允许具备资质的异地人员从业。鼓励县、乡退休医师到村卫生室工作。还要根据妇女儿童的需要, 适当配备女性乡村医生。对所有的乡村医生都要实施执业注册制度, 为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奠定基础。
二、加大对农村的支援力度
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对占全国人口56%以上的农村居民来说十分有限。农村医务人员少, 而且技术层次也较低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医领域, 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看病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政府应该利用城市卫生资源支援农村, 组织城市医疗卫生人员到农村进行各种诊疗工作。乡村医生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实地学习, 与专业技术比较高的医生进行思想与技术的交流, 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使乡村医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基层和农村卫生事业的需求与发展。
三、做好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
乡村医生的工作环境相对独立, 村与村的乡村医生接触都比较少, 并且与县、乡镇业务管理部门的距离也比较远。针对乡村医生的现实状况, 政府可以采取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种形式。
(一) 岗前培训。
岗前培训主要是针对刚进入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 为使新招聘的医务人员了解当地的卫生事业现状, 熟悉相关的卫生法律、法规、政策, 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实践技能, 尽早进入工作角色, 政府应当委托县卫生教育培训中心对新招聘的医务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可以分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两个阶段。政府提供免费教材, 培训单位根据培训要求制订培训方案, 落实好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基地, 并做好培训、考核等各项工作。培训结束后由专业实践单位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鉴定。培训结果作为新招聘人员试用期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 在职培训。
在职培训主要是针对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他们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问题, 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提高了, 在乡下做到了小病能治愈, 常见病不用出村, 大病又不耽误, 农民的负担也可以减轻。根据实际需要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业务培训并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和进修学习, 及时更新乡村医生的知识, 提高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 让乡村医生成为老百姓能够放心的“健康守门人”。
四、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
众所周知, 重开药、滥用药的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 不但影响了药物疗效的充分发挥, 有的甚至造成不良的医疗后果。因此要规范乡村医生的用药制度, 加强对乡村医生和村民的宣传教育, 进一步明确村卫生室的功能。大力宣传乱用抗生素、乱输液、“大处方”给病人带来的危害, 改变乡村医生和群众不合理的用药行为, 引导乡村医生和群众自觉使用基本药物;引导村医改变原有服务模式, 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 做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另外, 乡村医生大部分是农村社区的居民, 村民与乡村医生之间是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天然的联系, 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使得人们相互联系密切, 信息高度分享。声誉成为乡村医生最大的无形资产, 因此, 要努力提高乡村医生的职业道德。
五、增加乡村医生的收入和补贴
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医疗工作者数量不稳定, 职业水平不高, 医疗设备有限, 而这与村医收入有着密切的关系。收入过低是造成乡村医生离职的最主要的因素, 乡村医生的收入主要来自出诊费和卖药的利润, 但在农村出诊费几乎为零。乡村医生治疗的基本都是多发病或是常见病, 用药本身就非常便宜。再加上农民的收入低, 往往选择较便宜的药, 使得乡村医生的收入得不到保障。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道德水平, 除了按月足额发给乡村医生基本报酬外, 还要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奖励制度。考核时应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 考核结果应在乡村医生所在的行政村公示。考核结果应作为发放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的主要依据。对于认真负责的乡村医生, 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奖励补贴资金。
六、推进乡村医生的一体化管理
我国的医疗卫生还比较落后, 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缺乏, 乡村医生缺乏, 药品供应不足, 工作时间也不规律。为了推进乡村医生的一体化管理, 首先, 解决空白地区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要有步骤地发展农村基层卫生工作, 一个行政村可以先设立一个卫生室, 卫生室可以集体承办, 也可以由具备从业资格的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或其他社会力量承办, 解决好村卫生室缺失的现状。按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 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其次, 做到每个行政村都要有乡村医生。明确乡村医生应承担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任务。不断缩小城乡医生在收入上的差距。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对乡村医生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加强对乡村医生执业活动的日常监管, 规范服务行为。再次, 县、乡、村三级卫生体系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载体。村级卫生体系尤其是村卫生室, 为农民提供最基本最广泛的医疗保障。因此要积极探索在村卫生室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合理划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职责,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地区, 完善乡镇卫生院例会制度, 安排部署有关工作。最后, 完善财务管理体制, 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公共卫生设备更新基金, 专门用于村卫生室定期更换医疗设备, 没条件的地方政府要加大力度扶持。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过程中, 要保护乡村医生的合法权益, 本着有利于村卫生室持续健康发展和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居民的原则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高灵芝.农村社会保障概论[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7, 6
[2].姜红玲.从医生费用控制视角谈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方向[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7, 6
[3].杨晓惠, 张晓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的医疗现状浅探[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7, 2
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抢抓机遇,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改善村卫生室服务条件,成效明显。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全力抓好政策贯彻落实,努力提高村医实际待遇,着力破解村医补充难题,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竭力实施技能服务培训,促进村级卫生机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医改红利更多惠及广大村民。近年来,江苏省句容市边城镇抢抓省、市实施农民健康工程的重大机遇,把加强村医队伍建设、改善村级卫生室服务条件、提升服务村民能力纳入农民健康工程,作为政府实事项目加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笔者在边城镇逐村走访村卫生室、逐个访谈村医后发现,相对来讲,乡村医生的待遇普遍较低,村卫生室的建设发展仍然滞后,村民看病就医问题反映还比较多,迫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从巩固、提高、发展三个层次再发力、再下深功,促进村级卫生机构统筹协调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落到实处,医改红利更多惠及广大村民。
一、发展现状
该镇村卫生室功能定位是为辖区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等工作,是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儿童预防保健定点医疗机构。工作中,村卫生室按照“安全、有效、便民”的服务理念,为辖区村民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诊治。
一是实现了一村一卫生室。14个行政村,村卫生室14个,乡镇执业助理医师和乡村医生19人,辖区服务人口30678人。村卫生室内设有诊室、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观察室、健教室、药房、预防保健室、计生指导室等科室,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东昌村卫生室装备了急诊箱、移动式输液架、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紫外线消毒灯等设备,村卫生室的设备水平显著提高。二是实施了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村卫生室设置、业务、人员、行政四个方面均由镇卫生院统一管理。自2009年2月份深入推进基层医改以来,全部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零差率销售,使广大村民看病费用负担得到进一步减轻。三是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医疗健康活动。认真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每年组织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设立了健康知识教育宣传栏,每2个月更新一次宣传内容,定期为辖区居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四是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培训。每年组织村医参加句容市市卫生局统一组织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诊冶、急诊急救、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公共卫生知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等等,其理论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二、主要问题
一是村卫生室基本建设薄弱。一直以来,村卫生室的建设发展缺乏刚性政策支撑,投入缺乏资金保障,无论是机构建设,还是人员补助,都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差距。虽然边城镇各村卫生室在服务设施、设备配备和信息化建设程度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卫生室内设诊室、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观察室、健教室、药房、预防保健室、计生指导室等科室,布局合理,各项制度健全,但目前的功能发挥与村民求医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村医队伍老化现象严重。全镇现在岗村医中,年龄超过45岁的占63%,超龄(男60岁、女55岁)仍在岗的占5.3%。造成村医老化的原因,主要是待遇低、任务重、没前途,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职业。早在2011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就明确规定:“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编制总额内,预留一定数量的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以及村卫生室新补充符合执业资格条件的人员。”这一政策为取得执业助理资格的乡村医生以及今后村卫生室人员补充打通了通道。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编制控制很紧,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编制尚不够使用,推动乡村医生进编管理难以实施,不少年轻村医因报酬低而想弃医外出打工。三是村医实际待遇普遍不高。以往村医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靠“药品差价”,但医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明确收入调整为三个渠道:一是政府财政的定额补助,二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劳务补助,三是实施一般诊疗费的业务收入。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来源的收入都比较固定,边城镇村医年实际收入约5万元。但村医是全天候工作,没有其它收入来源,村民们也认为村医的实际收入太低,与他们承担的工作职责不相适应。受身份、待遇、执业发展前景影响,村医的整体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仍处于较低水平,难以吸引正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目前,该镇村医中有中专学历14人、大专学历2人。四是日常运行经费没有保障。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村卫生室的工作重点正逐步向健康管理转型,其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基本设备配备也应适应新的形势,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设施设备建设、配备巡诊车辆等。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药品加成收入后,村卫生室的收入来源明确,但村卫生室日常运行经费没有着落,主要包括水电费、信息联网费、房屋修缮、设备维修、医疗风险金、处方票据低值易耗品等,每年约需1.5万元。
三、建议对策
一要全力抓好政策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贯彻执行过程中,工作力度不大,投入资金不足,有关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很好的工作合力。推动问题的解决,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贯彻落实的督查力度,高位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从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的要求出发,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做好乡村医生队伍稳定和优化工作。二要努力提高村医实际待遇。可按照当地乡镇卫生院职工绩效工资收入的80%,确定村医平均收入水平,使收入既可处于合理水平,又能保持动态增长趋势。逐步提高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标准,目前可提高到每人次10元。对具备乡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质的村医放宽基本药物目录使用范围。推进乡村医生与农民群众建立签约服务关系,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多措并举保障村医收入待遇。大力推动建立乡村医生医疗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等,对于已退职的老龄乡村医生应进一步提高生活补助标准。三要着力破解村医补充难题。立足长远,需从解决村医身份问题入手。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医学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可按照4/万的比例增列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将村卫生室新补充的医学生和符合条件的村医择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另一方面,加大农村基层医学生免费订单式培养力度,确保每年培养和招录人数都能达到1000人以上。四要大力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建议各级财政统一安排资金,明确地方财政投入责任,多渠道筹措资金,改善村卫生室服务条件。主要针对当前还有一批村卫生室房屋、设备不达标的现状,全面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适应医改目标任务需要,适当扩大村卫生室适宜设备装备,并将村卫生室日常运行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对建成的省、市示范村卫生室以奖代补,推动各地落实好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和乡村医生补助政策。五要竭力实施技能服务培训。用好现有乡村医生队伍,切实提高他们适宜技术应用水平。遴选并建立乡村医生实用技能项目目录和培训基地,组织乡村医生接受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用技能培训,每5年轮训1次,每次不少于1个月。
乡村医生队伍管理模式调研报告
乡村医生队伍管理模式探讨
乡村医生是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是提升乡村医生服务水平、搞好基层卫生服务的关键所在,近几年,**县以医改为契机,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费保障、强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乡村医生管理模式探讨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江西省西部,**市北部。东临本省宜春市,南与**经济开发区、湘东区山水相连,西与湖南省醴陵接界,北与浏阳市相依;全县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25千米,总面积721.11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全县辖10个乡镇,154个行政村;全县设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6个,乡镇卫生院9个,乡镇防疫保健站9个,民营医疗机构1个,村卫生室(所)380所,注册乡村医生723人,其中具备执业助理医生及执业医生资格的有109人,年满60岁已享受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的对象185人,未注册为乡村医生的村级保健员212人,本县自筹解决村级保健员养老保障112人,全县每千人拥有乡村医生1.48人。
二、主要做法
(一)建网络,完善队伍建设。一是县卫生局成立农村卫生股、乡镇卫生院成立“一体化”办公室,建立乡村医生及村卫生所档案,专门管理全县乡村医生日常工作;二是加强合理用药,打造县、乡、村三级监管队伍,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三是强化规划免疫,健全县、乡、村三级防疫队伍,防止传染病爆发流行。四是加大卫生监督,规范县、乡、村三级监督队伍,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五是成立孕产妇管理中心,创新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队伍,维护优质、高效的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六是高位推进公共卫生工作,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县、乡、村三级公卫队伍,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七是夯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建县、乡、村三级新农合队伍,把合作医疗工作打造成广大农民的健康保护神;
(二)强素质,加大业务培训。一是在全省率先成立合理用药培训基地,不断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二是健全乡医培训基地,开展乡村医生培训,使乡村医生掌握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三是加强“乡村医生视频教学卡”教育,开展继续医学培训,提高卫生服务能力。四是强化计划免疫工作,开展预防接种培训,不断规范预防接种工作;
(三)抓管理,强化制度落实。一是落实**县孕产妇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加强村级保健员管理,提高我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二是执行进一步加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工作的意见,加强对全县村卫生所及乡村医生的管理,更好地发挥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在农村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及防病治病中的作用。三是全面清理整顿全县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设置审批,严格依法执业,坚决打击各种形式的非法行医、违法医疗广告,净化全县医疗市场;
(四)保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一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二是实施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大力缓解老百姓因病返贫现象发生。三是实施重大卫生项目工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四是完善新农合制度,大力缓解老百姓看病贵难题。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培训提高乡村医生综合水平。成立了**县乡村医生培训基地,组建了师资队伍,制定了培训规划,有计划地对乡村医生进行每年两次的业务培训;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基地(县级),组建了以省、市、县三级师资培训队伍,加强了对乡村医生国家基本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副教授黄岳、复旦大学客座教授姜国和及市专家对全县医务人员进行授课,共计培训1750人次,使乡村医生在合理用药、急诊急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和慢性疾病管理能力方面有较大提高;
(二)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宣传员作用。利用乡村医生位于基层岗位直接接触广大群众的便利,大力宣传新农合制度、白内障、儿童先心病、儿童白血病、尿毒症免费血透、贫困家庭重性精神病免费救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国家政策,使人民群众能及时掌握国家的优惠政策,为卫生部门顺利完成各项重大卫生项目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不断夯实乡村医生防疫员职责。全县以疾控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乡镇防保站为中轴、村卫生所为网底,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卫生防疫网络,各村卫生所均建立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管理制度,有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能对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认真登记,按时报告,做到不迟到、不漏报,不错报;配合乡镇防保站做好免疫规划工作中的摸底造册、发放通知、查漏补种等工作;积极防范了埃博拉出血热、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
(四)积极引导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职能转变。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深入开展,逐步引导乡村医生的工作重心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转变,将40%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经费分配给乡村医生,加强对工作质量的督导,每个季度对各乡镇进行一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督导,半年进行一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督导和考核的结果与评先评优、资金拨付挂钩,使广大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五)强化管理乡村医生新农合制度的实施。通过资格审查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纳入新农合定点机构,参合农民就诊后由村卫生所直接补偿医疗费用,县农医局审核后当月由代理银行将补偿款拨付至各定点村卫生所;对所有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所予以“一般诊疗费”补助。补助标准由2013年每人次6元提高到2014年每人次9元,将基药全部纳入新农合报销目录,既保障了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性,又规范了乡村医生的诊疗行为;
(六)不断推进乡村医生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对村卫生所统一配备了电针仪、中医治疗包、TDP神灯等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了50种以上中成药,100种以上的中药饮片,每个村卫生所均有1—2名中医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组织乡村医生参加了全省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做好了中医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的宣传、摸底、申请受理及资料收集初审工作,对乡村医生进行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在乡村医生队伍中启动了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开展了中医体质辩识服务、中医调养服务;
(七)加大投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投入资金200余万加大了村卫生所建设力度,在全县建立了200余所诊断室、治疗室、输液配药室、值班室“五室分开”的标准化村卫生所,配备了治疗床、紫外线灯、高压灭菌器、针头销毁器等基本诊疗设备,做到了看病有登记、开药有处方、收费有票据,今年又投入50余万元正在建设10所公立示范卫生所;落实了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乡村医生补助、乡村医生养老保障等政策,并自筹资金十余万元,为全县112名60岁以上未注册转型为乡村医生的村级保健员发放养老保障,将党和政府对村级保健员的关爱送到家中,得到了村级保健员的高度好评,维护了社会稳定;县政府对每个行政村发放了300元的乡村医生防疫津贴;
(八)依法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校验管理办法》和《诊所基本标准》,对村卫生所及个体诊所开展全面复核清理工作,将相关信息统一录入“江西省卫生监督信息管理系统”,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执业行为,严抓消毒隔离、杜绝感染事故,打击非法行医行为、净化医疗市场,加强卫生监督协管、完善监管体系,举办乡村医生协会、强化行业自律等方面规范了乡村医生的执业行为,并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建工作,及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工作,为创造优质服务提供了平台。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乡村医生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到2014年全县723名乡村医生中,30岁以下的村医仅67人,占总人数的9.3%,而60岁以上达到185人,占比25.5%;二是学历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到2014年全县723名乡村医生中,师承的村医有242人,占总人数的33.5%,具有大学学历的乡村医生仅有33人,占比4.6%;三是乡村医生入门门槛提高,2009之后新进入乡村医生队伍要求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现实情况还跟不上,导致接班人青黄不接。
2.工作任务重,待遇低,医疗风险较高。当前乡村医生的身份全是农民,他们承担着繁重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工作,目前能得到的报酬有1800元每年的乡村医生补助、300元的防疫津贴、3000元的基药补助以及40%的公共卫生劳务补助,以我县723位乡村医生计算,平均每位乡村医生得到的报酬不到两万元,他们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不相称,导致许多优秀乡村医生转岗。再一方面因村卫生所设备简陋、医疗技术水平较低、执业地区远、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人员稀散的实际,但是首次接触患者的机会又多的原因,导致运行成本比较高、部分危急重症病人无法得到及时救治,使乡村医生承担了较高的医疗风险,往往一发生医疗纠纷就赔个倾家荡产。
3.未注册的乡村医生及村级保健员存在不稳定因素。江西省自2004年开始实施乡村医生网上注册管理,当时因为多种原因造成一些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及村级保健员没有注册成乡村医生,省卫生厅从2008年开始发放乡村医生补助后使他们产生了严重的心理不平衡,经常上访,造成不稳定因素。特别是村级保健员有324人,其中在岗212人,年龄结构都偏大,50岁以上占80%。住院分娩以前,这支队伍为我县的妇幼保健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作为三级保健网的网底仍在妇幼保健工作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为她们都未注册为乡村医生,没有享受到国家相关的政策,现在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都不愿意再从事村级保健员工作,现有的乡村医生队伍中女性又非常少,男医生开展村级保健工作很不方便,因此在队伍建设上存在了“断层”现象。
五、几点建议
1.合理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建议省、市加大对乡村医生队伍的投入,提高乡村医生工作待遇。一是要提高乡村医生各项补助标准,尤其是乡村医生补助及基药零差率销售补助,保证乡村医生收入不低于乡镇卫生院同等工作人员收入水平,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充分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二是制定优秀乡村医生奖励办法,对扎根农村并在农村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优秀乡医可加大奖励力度。三是积极落实农村边远地区乡医津贴补助制度。向边远、偏远的山区和艰苦地区倾斜,距城区和乡镇中心越远、交通越不便利的地方,津贴补助额度应越高,对于村级保健员予以政策倾斜。
2.提升乡村医生业务水平。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是搞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一是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医生进行适宜技术推广,增强基层服务的实用性。二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学历教育,对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三是在免费短期培训的基础上多提供脱产进修培训的机会,并适当给予误工、交通、食宿等补助,提高乡村医生参训率和培训质量。四是根据双向自愿选择,返聘农村退休医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职业技能,鼓励老医师以老带新,提高乡村医生综合服务水平。
3.提振乡村医生队伍活力。理顺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机制,逐步解决所积累的遗留问题和现实问题。一是全面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将村卫生室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等实行一体化管理,在具备执业资质的前提下实施人员互动、同工同酬。二是合理设置乡村医生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单独开设针对乡村医生的考试和认证体系。三是把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机构,降低报销门坎,其报销比例应不低于乡镇卫生院,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问题,要注重解决药物配送不全、价格偏高和原下架非基本药物的处置问题。四是适当拓宽进入乡村医生队伍渠道,比如出台允许确有一技之长人员、符合2004年注册条件人员补注册及中专以上医学相关专业毕业人员可以进入乡村医生队伍等政策,以提振乡村医生队伍的活力。
4.增强村卫生所的承载能力。我县目前95%以上的村卫生所均是以家庭式方式举办的,场所在乡村医生家里,人员均是自家人,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投入,由村委会无偿提供土地,国家投资建设公立的村卫生所,整合全村乡村医生资源,集体办公,提高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
5.引入乡村医生激励机制。建议根据乡村医生的从业年限、是否取得执业医师、助理执业医师及当地群众满意度等指标拉开乡村医生补助档次,激励乡村医生更好地搞好服务。
乡村医生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承担着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网底功能。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乡村医生除了要为农村群众做好基本的医疗服务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网底功能日益重要。但由于政策、养老等多方面原因,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队伍整体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二是经济待遇偏低,制约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三是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更新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服务转型要求。因此乡村医生问题成为影响群众满意度的新的难点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一、多措并举培养人才,解决后继乏人问题
目前,我市共有村卫生室337 所,乡村医生571名,其中60岁以上192人,占33.4%,40至60岁301人,占52.8%,40岁以下78人,占13.8%,平均年龄52岁,甚至有部分七、八十岁的老村医仍然在岗。他们与基层卫生院共同承担着全市45.4万农村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对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想办法解决乡村医生的年龄大和学历低问题,一是强化农村卫生室公办化运营力度,推动乡村医生人事体制改革,进一步稳定乡村医生队伍。自2003年以来,我市在山东省内率先将所有农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建立起药品采购配送、财务账目核算、人员培训考核和收入补贴发放等“四统一”管理制度。实践证明,公办化运营体制能够确保镇级卫生院对乡村医生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较私人举办体制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下一步,我们建议在深化村卫生室公办化运营机制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推动乡村医生人事体制改革,变“松散型管理”为“合同化管理”。新增的乡村医生由市卫生部门负责考录,签订聘用合同,为其缴纳城镇职工保险,镇卫生院负责分配调度和日常管理,以此解决乡村医生养老就医的后顾之忧,同时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二是拓宽乡村医生选人用人渠道。建议一要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储备。市卫生局等相关部门要动态掌握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每年有计划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定数量,志愿服务农村的医学类院校毕业生充实乡村医生队伍;另外可探索“订单式培训”,与专门培养乡村医生专业的高校合作,采取定点招生委托培养形式,逐步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乡村医生人才队伍。
二、适当调整增加财政投入,解决乡村医生待遇低问题
黑政办发〔2011〕50号 发文时间:
2011-09-28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黑龙江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八日
黑龙江省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精神,切实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发挥乡村医生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促进长远发展相结合,明确乡村医生服务职责,改善乡村医生执业环境,保障乡村医生基本权益,强化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和管理指导,提高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到2011年年底,所有行政村全部设置村卫生所,实现村级卫生机构的全覆盖。所有乡村卫生机构在设置、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全面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乡村医生合理配置,并保证每个村卫生所(室)都有乡村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到2013年乡村医生中专以上学历达到80%,到2015年达到100%;到2013年乡村医生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到2015年达到20%;到2013年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比例达到20%,到2015年达到40%。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使乡村医生补助水平与村干部补助水平相衔接。
三、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明确乡村医生职责。乡村医生(包括在乡村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二)推进村卫生所(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
1.加强村卫生所(室)规划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居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村卫生所(室)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原则上不设村卫生所。对村型较大、人口较多、自然屯分散的村,可在距村卫生所较远、居民较为集中的自然屯下设村卫生室,其业务、行政、财务等工作由村卫生所统一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县域内的村卫生室的设置工作,村卫生室的数量不得超过本行政区行政村总数的10%。村卫生所(室)可以由乡村医生联办、个体举办,或者由政府、集体或单位举办。尚未设置村卫生所的行政村,要通过鼓励有资质人员举办或由政府建设等办法消灭空白点。到2011年年底前,每个行政村都要确保有1个村卫生所。村卫生所(室)的用房和基本设备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备。各地要采取公建民营、政府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村卫生所(室)的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
2.合理配置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可在村级卫生机构执业(包括村卫生所(室)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办的诊所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每个行政村卫生所(室)乡村医生的配置要本着方便群众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按其服务人口数量、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制定乡村医生需求计划。原则上每千人应有1名乡村医生,居住分散的行政村可适当增加;每个村卫生所(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执业。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县域内行政村和服务人口数量,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地乡村医生需求人数,报市(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上报省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要按照“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以在村卫生所(室)执业并具备乡村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员为竞聘对象,制定乡村医生竞聘上岗实施方案,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将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较高、群众认可的人员选聘到村卫生所(室)。要认真做好落聘乡村医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支持乡村医生参加培训。对于落聘的乡村医生,在以后的招聘工作中要优先聘用。对于乡村医生人数不足的地方,可打破户籍限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保证每个村卫生所(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以上工作要在2011年12月30日前完成,具体办法由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制定。
(三)加强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室)的管理。
1.严格乡村医生执业管理。乡村医生必须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并获得相关执业许可。在村卫生所(室)从事护理等其他服务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准入管理。新进入村卫生所(室)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各地要在2011年10月30日前,将村卫生所(室)内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一律予以清退。支持乡村医生依法执业,严禁并坚决打击不具备资格人员非法行医,为乡村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要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执业活动的监督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合理用药,控制医药费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和《乡村医生考核办法》等规定开展乡村医生执业培训和考核,并将培训、考核结果作为乡村医生继续执业的依据。每两年对乡村医生进行一次考核,考核不合格者,限期再次考核;对再次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乡村医生执业资格。
2.强化县级卫生等部门的管理职责。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发挥业务主管部门的作用,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室)的服务行为和药品器械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管。要建立健全符合村卫生所(室)功能定位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流程,组织乡村医生培训。要科学划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的职能分工,合理分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量,加强绩效考核。考核结果必须在所在行政村公示,并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和对在村卫生所(室)执业的乡村医生进行动态调整的依据。县级卫生、财政、价格等部门要加强对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室)补助经费使用的监管,督促其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
3.落实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机制。从机构设置、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7个方面全面实施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一体化管理。
4.提高村卫生所(室)信息化水平。要将村卫生所(室)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范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其服务行为、药品器械供应使用加强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村卫生所(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要在统一规范的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基础上,根据村卫生所(室)的功能定位设计有关软件,实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
(四)将村卫生所(室)纳入相关制度实施范围。
1.在村卫生所(室)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将村卫生所(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各项政策,实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配备使用和零差率销售。在村卫生所(室)执业的乡村医生要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基本药物由乡镇卫生院负责供应。
2.将村卫生所(室)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实施范围。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所(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并将村卫生所(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支付比例不低于在乡镇卫生院就医的支付比例。要充分发挥新农合对乡村医生、村卫生所(室)医疗费用和服务行为的监管作用。鼓励各地结合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同步开展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探索按人头支付、总额预付等多种支付方式,利用支付政策引导乡村医生和村卫生所(室)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要加强对新农合支付村卫生所(室)诊疗和药品费用的监管,防止虚开单据,骗取、套取新农合资金。
(五)落实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
1.健全多渠道补偿机制。各地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的“网底”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支付一般诊疗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等多种途径,建立稳定的乡村医生补偿机制。
2.积极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各地要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的推进,采取政府补助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六)健全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制度。
1.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从农村卫生和乡村医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制定乡村医生人才培养培训规划。采取多种途径,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医学学历教育,提高人员素质,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并将乡村医生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比例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未获得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要积极参加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培养项目,到2015年,乡村医生要全部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市支农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培训,同时要选派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到村卫生所(室)带教,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临床实践技能。各地要继续推广下级医生向上级医生拜师学艺活动,积极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素质。鼓励乡村医生在执业中学会中西医两法,熟练掌握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中医适宜技术。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所(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并将培训结果作为岗位聘任、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2.加强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摸清并动态掌握本行政区域内乡村医生执业情况,着眼长远,编制乡村医生队伍建设规划,建立乡村医生后备人才库,从本地选派人员进行定向培养,及时补充到村卫生所(室)。有条件的地方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城市退休医生、执业(助理)医师和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村卫生所(室)工作。对到村卫生所(室)工作的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优先纳入规范化培训计划。各地要结合探索建立全科医生团队和推进签约服务模式,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工作。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与医改工作紧密结合,与年终目标考核紧密衔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顺利实施。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共同推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开展。
(二)强化措施。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规范乡村医生执业行为、提高执业质量、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严禁非法行医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要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突出抓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工作的落实,并以抓落实促进工作的开展。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在本方案印发30个工作日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报省医改办、卫生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
(三)保证投入。县级政府要依据本地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实际,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及村卫生所(室)建设等方面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严禁以任何名义向乡村医生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保障村卫生所(室)实现标准化建设及机构正常运转。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随机抽取3个乡镇,彭店子乡、野鸡坨镇和杨各庄镇的71 名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性41 人,占57.7%,女性30 人,占42.3%, 男女比例为1.37∶1。问卷内容涉及乡村医生的年龄、学历、收入情况以及医改对乡村医生的影响等方面。再从中随机抽取20名乡村医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现状最不满意的方面以及养老保障方面的问题。
1.2 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法、开放性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初步拟定了河北省迁安市乡村医生现状调查问卷的条目;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改;随后对迁安市部分乡村医生进行预调查,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彭店子乡、野鸡坨镇和杨各庄镇的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71 份,回收问卷71 份,回收率为100.0%,有效问卷71 份,有效率为100.0%。再通过随机抽样方法从中抽取20名乡村医生进行一对一的深入访谈。
1.3 数据统计处理
数据录入采用Epi Data 3.0,并运用SPSS 19.0 对数据的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在年龄分布上,40~50 岁以及50 岁以上的占71.9%。在学历分布上来看,高中及以下学历占19.7%,中专及以上学历者占80.3%,基本达到了199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通过多种形式培训,到2000 年使全国80% 的乡村医生达到中专水平”的要求。但并未达到《2001—2010 年全国乡村医生教育规划》等规划中提出的“到2010 年底,15%~30%以上的乡村医生接受专科以上的高等医学教育,其余的乡村医生应具有中专学历”的要求[2]。在行医方式上可以看出,本地乡村医生以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为主,单纯从事中医的很少,见表1。
2.2 乡村医生收入情况
调查对象收入主要来源于纯行医收入和工资或补贴,分别占总收入的32.4%和36.6%。医疗收入集中在每年5 000~15 000 元,其中有32.4%的被调查者每年的医疗收入在5 000~10 000元之间,有35.2%的人每年医疗收入在10 000~15 000元之间。对政府补贴的看法,有63.4%的人认为补贴不足,28.2%的人认为没有补贴。认为没有补贴的人没有被纳入一体化管理体系,现在仍然是自由行医状态。同时调查结果表明,91.5%的被调查者认为医改中应该重点投入的项目是提高乡村医生的工资待遇,可见,大部分乡村医生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见表2。
2.3 医改对乡村医生的影响
调查对象中有39.5%表示医改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36.6%乡村医生表示医改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23.9%认为医改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医改中规定,要对乡村医生进行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调查显示,90.2%的乡村医生医疗水平通过医改得到了提高,只有9.8%的人认为,医改没有使他们的医疗水平得到提高。经过深入访谈了解到,医疗水平没有提高的原因是有的乡村医生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定期接受培训,见表2。
3 讨论
乡村医生是中国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局限性。他们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并承担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卫生服务,成为农村三级保健网络中极其重要、不可或缺的基层卫生队伍,为我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3]。但通过调查发现,作为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的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却出现了许多问题,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面临困境。
3.1 老龄化问题严重,整体素质偏低
被调查者中,40岁以上乡村医生的比例达到71.9%,老龄化问题严重,已达到退休年龄却仍在从事行医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新医改后,乡村医生收入普遍降低,公共卫生服务补贴不到位,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年轻的卫生人员不把乡村医生看作是一个好的职业,导致年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进一步加剧。目前,迁安市乡村医生队伍主要由中专和高中以下学历构成,占总人数的85.9%。大专学历不足12.0%,本科及以上学历更是凤毛麟角。尽管对乡村医生开展免费培训使绝大多数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是要提高他们的整体学历水平及素质仅仅靠培训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国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政府的大力扶持。
3.2 收入较低,补贴不到位
调查了解到,新医改后乡村医生的生活水平普遍降低了,并且从他们的行医年收入来看,大多集中在5 000~15 000元之间,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尽管还有一些补助。但通过访谈了解到,药品零差价补偿不到位、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拖欠问题使他们的日常工作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卫生室使用的药物成本由他们个人垫付,让原本不殷实的收入变得更加捉襟见肘,乡村医生们对此感到很不满意。此外,实时结算中新农合资金返还不及时、日常资金周转困难、养老机制一直得不到落实和心理缺乏安全感等问题严重影响乡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
3.3 养老保障机制尚未落实
乡村医生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然而最后却面临老无所养的尴尬境地。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相关研究显示,97.5%的乡村医生没有养老保险,老无所养问题严重[4]。由于乡村医生的农民身份,无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近些年虽然国家实行了针对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但是保障水平低下,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缴费年限,无法保障乡村医生在退休后安享晚年。
4 对策
4.1 建立乡村医生的退休机制,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
据了解,我国有很多地区已经率先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为了提高乡村医生的活力,玉溪市建立了乡村医生退休机制,以一般职工退休年龄为参考,男乡村医生满60周岁,女乡村医生满55周岁必须办理退休手续,实现人才结构的优化[5]。建议当地政府可以参照我国其他地区的做法,结合本地实际尽早的制定出乡村医生退休机制。在加强乡村医生的技能水平和医学知识培训的同时,及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农村卫生事业,为村民提供廉价、优质的医疗服务。如可规定城市医务人员晋级前在农村基层服务工作达到固定年限,建立城市医务人员到基层轮岗制度和三甲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院制度,减免到基层工作大中专医科院校毕业生学费等多种措施[6],鼓励城市医务人员、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到基层服务等。
4.2 完善新农合专项资金拨付制度,加强监管,提高补贴水平
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管理的若干意见》规定:“新农合经办机构对定点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药费用,经审核符合规定的,应按时全额给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财政补贴和新农合报销款被“打劫”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折射出国家在资金拨付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不到位的双重缺失。因此,必须完善新农合专项资金拨付制度,加强监管,确保新农合资金补贴及时到位。适度提高门诊人次补贴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贴,提高工资水平,如此也有助于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4.3 逐步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养老保障制度
2013 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通知》,要求各地将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养老保障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有些地区已经出台了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制度,如太原市规定退出乡村医生队伍的高年资乡村医生,除享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外,还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职工最低工资额一半的生活补助。西宁市将乡村医生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年8 000元,并增设学历补贴和水电暖补贴各1 000元,乡村医生收入中政府补助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年平均达到1.5 万元以上[7]。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地方的做法,吸取其优点并结合本地实际,尽快落实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障制度,解决乡村医生养老问题关系到这支队伍的稳定和农村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8]。
摘要:目的 分析迁安市乡村医生队伍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提高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迁安市3个乡镇的71名乡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该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对随机抽取的20名乡村医生进行深入访谈。结果 迁安市乡村医生队伍经过定期的在岗培训,整体医疗水平得到提高,但仍存在老龄化严重、补贴不到位、收入较低和养老保障机制尚未落实等问题。结论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当地政府建立乡村医生退休机制,提高整体素质;完善新农合拨付制度,加强监管;逐步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养老保障制度。
关键词:乡村医生,困境,对策,迁安
参考文献
[1]田疆,张光鹏,任苒,等.中国乡村医生队伍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127-129.
[2]余小龙,李若冰,邓丽丽,等.甘肃省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6):455-456.
[3]刘继同.中国乡村医生的未来与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工程[J].中国卫生人才,2007(3):36.
[4]刘培培,赵景阳.新医改背景下乡村医生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卫生经济研究,2013(9):23-24.
[5]张立强,李强,汪早立,等.我国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2):24-25.
[6]刘国艳,张俊峰.新医改背景下乡村医生的生存与发展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10(4):32-33.
[7]任嵩.新医改形势下安徽省村级医疗机构卫生人员现状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他叫邓前堆,是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的乡村医生。因为他出诊的一个村落在怒江对岸,却没有桥,他只能以传统的溜索方式渡江,人称“索道医生”。溜索28年后,邓前堆被媒体发现,于是,交通部和云南省理所当然地将在拉马底修桥当成了大事,仅用三个多月时间就建成通车。
其实,在西部各地,像邓前堆这样的乡村医生一直是—个不小的群体。
广西龙胜69岁的乡村医生谭良智多年間—直坚持到深山采药,然后制成中药,乡亲们来看病时,如果不是急诊,他一般不会用西药,而是用这些价格低廉的中药治病。他说,“这个就是医德问题,你医生收两三块就行了,你从一个人身上就搞几十块钱,这样不好。”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并未考虑到自己的未来,而是担忧自己走不动时,谁来接他的班?
从“赤脚医生”到乡村医生,称呼变了,但他们农民的身份没变,低收入的经济地位也没变。他们是农村基层健康的守护者,但他们却无法自信地守护自己的未来。
今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在全国“实现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全覆盖”的同时,完善乡村医生补偿和养老政策。
【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推荐阅读:
乡村医生方案06-14
乡村医生培训总结07-15
乡村医生个人总结报告07-16
乡村医生工作的总结11-06
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11-11
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总结06-03
河南乡村医生待遇政策消息07-09
乡村医生聘用申请书07-23
乡村医生考试试题五12-03
乡村医生的个人工作计划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