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精选8篇)

《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 篇1

第一条 为规范行政服务的设定和提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服务,是指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求,为其提供帮助或者办理有关事务的行为。但行政机关的下列行为除外:

(一)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的行政审批(含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登记,下同)、行政复议、行政赔偿;

(二)根据法定职责为不特定对象提供的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深圳市行政机关(以下简称行政机关)职责范围内的行政服务项目的设定以及行政服务的提供、监督、检查。

鼓励行政机关提供更多的行政服务。行政机关在法定职责之外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要求自愿为其提供相关服务,可以不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设定和提供行政服务应当贯彻以民为本的宗旨,遵循便民、优质、高效原则,符合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第五条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应当简化办事程序,不得作为行政审批事项办理,对符合规定的行政服务要求,应当予以提供。

第二章 行政服务项目的设定

第六条 下列事项应当设定行政服务项目:

(一)提供政府信息的;

(二)提供临时性社会救助的;

(三)提供就业及再就业培训指导的;

(四)提供不属于行政审批的备案或者登记的;

(五)提供获得行政审批或者行业认证所必要的行政协助的;

(六)出具有关证明或者补发、换发有关证件以及注销依法无需审批的有关证件的;

(七)提供司法文书或者仲裁裁决执行协助的;

(八)其他依法需要行政机关提供帮助的。

第七条 行政服务由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规范性文件)设定。

市、区政府部门制定设定行政服务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报经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按照有关规定公布。区政府制定设定行政服务的规范性文件,应当报经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按照有关规定公布。

第八条 行政机关应当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增加行政服务。可以设定为行政审批也可以设定为行政服务的事项,应当设定为行政服务。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依照法定程序取消的行政审批,根据社会的需要,可以设定为行政服务。

第九条 行政机关起草法规、制定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在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过程中,对社会公众提出的设定行政服务建议,应当认真研究采纳;不予采纳的,应当在起草说明中说明理由。

第十条 行政机关应当根据法定职责提出本机关拟提供的行政服务项目,按照本条规定的程序提请审定和公布。

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部门拟提供的行政服务项目,提交市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报市政府审定。深圳市各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政府)部门拟提供的行政服务项目提交区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报区政府审定。区政府在审定行政服务项目前应当征求市政府法制机构的意见,市政府法制机构对各区政府部门拟提供的行政服务项目提出统一协调的意见。政府法制机构在审查行政服务项目时应当征求本级政府机构编制部门的意见。

行政机关应当将经审定后的行政服务项目及时在本级政府公报登载公布,同时在本级政府及本机关公众信息网公布。

第十一条 行政机关拟增加、取消或者调整行政服务项目,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二条 政府法制机构根据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际情况,认为需要增加或者取消、调整行政服务项目的,应当会同本级政府机构编制部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依照有关法律程序处理。

第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件、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对行政服务的设定和提供向行政服务设定机关、提供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 行政服务的提供机关及方式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在法定职责范围内依照本规定提供行政服务。

第十五条 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法定授权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提供行政服务。被授权的组织适用本规定有关行政机关的规定。

第十六条 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或者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以及行业协会、非营利性民间组织(以下简称受委托单位)提供行政服务(以下简称委托提供行政服务)。

鼓励行政机关委托基层组织提供行政服务。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委托提供行政服务,应当与受委托单位订立委托协议,规定委托的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和委托期限等,并将受委托单位和受委托提供行政服务的内容在本级政府公报、政府公众信息网及本机关公众信息网公告。委托协议应当在订立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备案。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单位提供行政服务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和指导,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受委托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机关名义提供行政服务;受委托单位不得再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行政服务。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将行政服务交由符合相关条件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下简称被购买单位)提供(以下简称购买提供行政服务)。

第十九条 行政机关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行政服务的,应当事先制定有关方案报本级政府财政部门审查。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行政服务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一条 行政机关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行政服务的,应当与被购买单位签订购买提供行政服务合同(以下简称购买服务合同),对被购买单位应当提供的服务项目、期限、质量、购买价款及支付、服务对象和方式、违约责任等作出规定。

行政机关在签订购买服务合同前,应当将合同文本草案及有关材料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

购买服务合同签订后,应当在行政机关本级政府公报及公众信息网、本机关公众信息网和被购买单位公众信息网登载公布。

第二十二条 被购买单位以自己名义提供购买服务合同约定的服务,并对该行为的后果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未经购买行政机关同意,被购买单位不得将购买服务合同约定的服务委托、指定或者转让给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

被购买单位提供购买合同约定的服务,应当注明该服务属于向行政机关购买提供的行政服务。

第二十三条 市、区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依法决定一个行政机关履行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服务义务。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服务需要行政机关内设的多个机构办理的,该行政机关应当确定一个机构统一受理行政服务申请,统一将行政服务提供给申请人。

行政服务依法由两个以上政府部门分别提供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确定一个部门受理申请并转告有关部门分别提供帮助,或者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

第二十五条 市、区政府设立行政服务大厅,为本级政府部门联合办理、集中办理行政服务提供条件,政府部门应当指派人员在服务大厅办理提供行政服务事务。

行政机关根据便民原则,可以根据需要在本行政机关或者其他地点办理提供行政服务事务。

购买提供行政服务的被购买单位根据便民原则,可以在本单位或者其他地点办理提供服务事项。

第四章 行政服务程序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十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对其提供的每一项行政服务制定行政服务提供办法,作为提供行政服务的具体依据。

行政服务提供办法的内容应当符合设定和提供行政服务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公布的行政服务提供办法提供行政服务。

第二十七条 市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制定行政服务提供办法拟订的规则和统一格式,指导全市行政机关拟订行政服务提供办法。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服务提供办法包括以下内容:

(一)行政服务内容;

(二)行政服务对象;

(三)行政服务设定依据;

(四)申请方式及材料;

(五)受理机关及地点;

(六)提供机关;

(七)提供方式及时限;

(八)证件及有效期限;

(九)是否收费及收费依据;

(十)其他。

第二十九条 市政府部门与区政府部门提供相同的行政服务以及各区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同行政服务,该行政服务提供办法由市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统一拟订。

第三十条 行政机关拟订的行政服务提供办法由本级政府法制机构代表本级政府审定,经审查符合本规定要求的,在本级政府公报、政府公众信息网以及本机关公众信息网公布。按照本规定第二十九条规定拟定的行政服务提供办法,还应当在区政府行政服务提供机关公众信息网公布。

行政机关修改或者废止行政服务提供办法的`,按照前款规定程序执行。

第三十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服务提供办法不符合行政服务设定依据或者不合理的,可以向行政服务提供机关反映,行政服务提供机关认为反映的意见成立的,应当按照本规定的程序及时修改行政服务提供办法。

第三十二条 行政机关根据便民原则,可以编印行政服务指南,告知申请人办理行政服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第三十三条 行政机关应当将其提供行政服务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在本机关公众信息网全文公布,并允许公众免费下载。

第三十四条 行政机关应当简化行政服务提供程序,减少提供环节,缩短提供时限,推行利用互联网、电话、传真或者邮递等方式受理行政服务申请和提供行政服务。

第三十五条 行政机关因特殊原因需要暂停提供行政服务的,应当经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查后报本级政府批准。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经批准后暂停行政服务的,应当在本级政府和本机关公众信息网以及行政服务受理地点公布暂停提供公告,说明暂停原因、暂停期限。刊登公告后方可暂停行政服务。

行政机关暂停行政服务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期满需要延长的,按照本规定第三十五条和本条前款规定办理。行政机关不得宣布无期限暂停提供行政服务。

第三十七条 购买提供行政服务,除本章另有规定,不适用本章规定的程序。被购买单位应当制定相关服务提供办法,报购买服务的行政机关备案,并在购买服务的行政机关及本单位公众信息网向社会公布,按照公布的服务提供办法提供服务。

被购买单位提供购买服务合同约定的服务,应当遵循便民、优质、高效的原则,简化服务程序,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

第二节 申请与受理

第三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要求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的,应当向行政服务受理机关提出申请。

申请人申请行政服务,应当如实向行政机关提供情况,需要提供书面申请材料的,应当对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行政服务提供办法规定不需要提供书面申请材料或者未规定的书面材料,行政服务受理机关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

申请人可以委托代理人代为提出行政服务申请。但是,依法应当由申请人亲自提出申请的除外。

第三十九条 行政机关向申请人提供并要求其采用的申请书格式文本、表格、合同范本等材料文本,应当在本行政机关公众信息网公布并允许免费下载。

申请人可以使用复印或者从行政机关公众信息网下载的符合规格的申请书格式文本、表格、合同范本等材料文本。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条 行政机关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服务申请,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属于行政审批事项的,应当告知申请人按照有关规定提出行政审批申请;

(二)申请事项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责范围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告知其应当受理的机关;但申请事项为临时性救助或者申请人有特殊困难的,应当帮助申请人向应当受理的机关办理申请;

(三)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责范围,不需要提交申请材料的,或者申请材料齐全的,应当受理。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更正后,应当受理。对受理的申请,根据行政服务提供办法需要出具受理回执的,应当出具;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行政机关出具的书面告知应当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并注明日期。

第四十一条 行政机关接收行政服务申请之日为受理申请之日。

申请人按照行政机关告知补交申请材料的,受理申请之日从申请人按照规定补交完整材料之日起算。

第三节 核查与决定

第四十二条 申请人的申请符合行政服务提供办法规定的,行政机关应当当场作出提供行政服务的决定。

行政机关不能当场对提供行政服务申请作出决定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并将决定告知申请人。5个工作日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5个工作日,并应当将延长的时间及理由告知申请人。特定事项需要更多的工作日作出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提出需要的时限及理由报本级政府法制机构审定,在相关事项的行政服务提供办法中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行政服务决定前依法需要听证、调查、鉴定评审或者公示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上述规定的期限内。设定行政服务的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 行政机关作出提供行政服务的决定后,应当及时提供行政服务。行政服务提供办法规定需要出具书面决定或者其他书面材料的,应当出具给申请人。

行政机关作出不提供行政服务的决定,应当出具书面决定并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投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四十四条 行政机关作出提供行政服务的决定需要制作有关证件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颁发、送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有关证件。设定行政服务的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四十五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服务卷宗管理制度,对应当归档保存的行政服务申请和决定材料按照规定归档保存。

第四十六条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不得向申请人提出购买指定商品、接受其他有偿服务等不正当要求。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服务,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四节 行政服务费用

第四十七条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申请书格式文本、表格、合同范本等材料文本,不得收费。

受委托单位或者被购买单位提供行政服务的,适用本条前两款规定。

第四十八条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所需经费应当列入本行政机关的预算,由本级财政予以保障,按照批准的预算予以核拨。

第四十九条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收取费用的,按照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五十条 行政机关不依法提供行政服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投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十一条 行政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服务投诉制度,指定本行政机关的机构负责受理和处理对本行政机关提供或者委托提供、购买提供行政服务行为的投诉,并在本机关公众信息网公布投诉制度及受理投诉的机构、电话等。

投诉受理机构对受理的投诉应当进行调查,依法及时处理。

第五十二条 监察机关应当建立行政服务电子监察系统,将本级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的活动纳入电子监察系统予以监察。

第五十三条 监察机关依法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提供行政服务的检举控告,监察机关对受理的检举控告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十四条 监察机关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对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进行监察的具体规定。

第五十五条 政府法制机构负责对本级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进行督查,指导本级行政机关执行本规定。

政府法制机构发现本级行政机关不执行或者擅自更改行政服务提供办法,给申请人获得行政服务带来不利影响的,应当责成行政机关纠正;行政机关不纠正的,报本级政府通报批评,移交本级监察机关追究行政机关负责人的行政责任,并可以提请本级政府决定撤销行政机关擅自更改后的内容。

第五十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本级政府报告本机关上年度提供行政服务的情况,包括提供的行政服务项目、提供的行政服务数量、申请人投诉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及其结果等。该报告应当在本机关公众信息网公布。

政府法制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对本级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对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的年度报告进行分析,对有关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加强对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行为的监督和指导。政府法制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委托社会中介组织对行政服务质量进行专业评估。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的情况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评内容。

第五十七条 行政机关通过购买提供行政服务的,应当对被购买单位提供行政服务的行为依法监管,督促被购买单位按照购买服务合同的规定提供服务。

被购买单位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购买行政机关报告本单位上年度提供购买服务合同约定的服务情况,包括提供的服务项目、提供的服务数量、经费使用情况、申请人投诉情况及其处理等。该报告应当在购买行政机关公众信息网及被购买单位公众信息网公布。行政机关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被购买单位对经费使用情况提交经会计事务所审计的报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八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规定第七条、第十条规定不设定或者不提出本机关应当提供行政服务项目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本级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追究行政机关及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五十九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追究行政机关及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对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服务申请不予受理、不提供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内提供行政服务的;

(二)在受理、核查、决定行政服务过程中,未依法向申请人履行告知义务的;

(三)不按照本规定出具行政服务申请受理回执的;

(四)作出不予受理行政服务申请或者不予提供行政服务的决定,不按照本规定出具书面材料或者不说明理由的;

(五)不按照本规定履行公开义务的;

(六)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和本规定行为的。

第六十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办理行政服务时,有索取、收受他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私利等违反廉政纪律行为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十一条 行政机关提供行政服务,擅自收费或者不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收费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并追究行政机关及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截留、挪用、私分或者变相私分提供行政服务依法收取的费用的,予以追缴,对有关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六十二条 被购买单位在提供行政服务过程中违反购买服务合同或者有关法律的规定,购买行政机关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六十三条 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要求提供行政服务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提供行政服务。

第六十四条 申请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得行政服务及相关经济利益,或者造成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退还获得的利益,赔偿经济损失;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章 附则

《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 篇2

关键词:人口特征,非户籍人口,人口服务管理

一、深圳市近10年非户籍人口变化特征

人口迁移与流动是深圳人口的最基本特征。通过对深圳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统计表明, 近十年来深圳非户籍人口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人口区域分布、受教育程度、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结构“倒挂”现象依然严重, 但非户籍人口增长速度下降, 非户籍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 深圳非户籍人口总量接近800万人, 占常住人口比重高达77.09%。但从年均增长率来看, 从2000—2010年10年间, 深圳市非户籍人口增加213.73万人, 增长36.55%, 年平均增长率为3.66%, 远远小于户籍人口年均10.47%的增长率。

2. 深圳非户籍人口大部分处于青年期, 深圳继续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

人口的性别结构由“男少女多”转变为“男多女少”。非户籍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的95.27上升到120.33, 10年间深圳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5.06个百分点, 深圳非户籍人口性别比出现显著改变。这与深圳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高科技产业政策紧密相关。

3. 深圳非户籍人口素质在逐步提高, 文盲率在快速降低,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明显增加。

但在总体上深圳非户籍人口素质仍然偏低, 未来人口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工作任重道远。

10年来, 深圳非户籍人口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大学程度的人数增加了近33万人,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明显下降。但与北京市每10万人中31 499人具有大学程度、上海市每10万人中21 952人具有大学程度相比, 还是有较大差距。

4. 深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迅速增加, 但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仍然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根据“六普”数据, 尽管2010年深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2000年大幅增加146.11万人, 达到293.80万人。但制造业从业人员仍占绝对多数, 达从业人口的65.70%。

5. 对应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与布局, 非户籍人口主要居住

在宝安、龙岗等传统制造业城区, 工业城区非户籍人口占全市非户籍人口的73.65%。这一现象与产业结构分布基本一致, 反映出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分布方向的密切相关性。

二、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总之, 深圳市庞大的非户籍人口存在的现状将持续相当长时期, 非户籍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深圳非户籍人口服务管理面临的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非户籍人口信息统计工作难度大

信息采集与更新是非户籍人口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基础, 但在实际工作中, 深圳市非户籍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存在范围广、难度大、落实难等问题, 集中表现为登记信息不全和动态更新不及时。统计分析表明, 高达40%的非户籍人口来深不满2年, 能坚持到5年以上的只有4.17%。现实中, 出租屋居住人员变动频繁, 加之服务管理人员不足, 非户籍人口漏报、少报的情况较为普遍。

2. 非户籍人口信息共享亟待加强

翔实准确的人口数据是准确判断人口形势, 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尽管深圳各政府部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网络体系, 但由于部门网络相对独立, 采集渠道和统计口径不一, 离开信息资源缺乏整合, 造成人口信息资源无法实现共享。如公安机关有常住人口基本信息, 是以户籍和办理居住证人口为统计对象。出租屋综合管理办公室是社区实有人口和流动人口信息。计生部门只有18—59岁常住和流动人口基本信息以及配偶子女简要信息。

3. 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短缺

2000年以来, 深圳市15岁以下和60岁以上非户籍人口呈不断增加趋势, 加大了对义务教育、公共文体设施、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的需求;而占90%的16—59岁劳动人口, 加大了就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

尽管深圳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设施, 但公共资源仍然不足, 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在非户籍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公共文体设施、就业保障、医疗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4. 社会治安管理形势严峻

“六普”数据表明, 深圳市非户籍人口中20—34岁的青年人达到463万, 占全部非户籍人口的54%以上, 受教育程度多数在初中以下。由于这一部分非户籍人口年轻、相当部分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往往工作不稳定、生活缺少保障, 流动性强、季节性迁移明显, 大多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事第一线工作, 成为潜在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在这些非户籍人口聚居的地方, 大多居住环境恶劣, 安全缺少保障, 无照经营、“黑车”营运、制贩假冒伪劣商品、非法行医等问题多发, 对城市的公共治安带来极大的挑战。

5. 管理法规体制不完善

现有的非户籍、流动人口管理条例、法规存在明显的缺陷和问题, 为城市人口管理带来极大政策性阻碍。一是户籍制度使自发性的人口流动与现有的户籍属地管理体制之间产生制度性冲突, 人户分离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二是非户籍、流动人口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 非户籍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分享城市发展成果。享受均等化的义务教育、医保、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三是非户籍、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协调性不够。目前, 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规、条例, 各地在非户籍、流动人口管理实践中没有权威依据, 地方性法规的区域有效性特点使得极易出现地区间利益冲突。

6. 人口融合与多元文化

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包括全部56个民族, 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市非户籍人口地域构成的广泛性和文化背景的多元性, 构成了深圳市独特的多元性移民社会, 其主要特征是人口流动性大、社会开放、多元文化并存。而人口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使深圳社会的这些特征更加明显。

三、深圳市非户籍人口服务管理政策建议

人口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需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税收、规划、市场、福利、信息等各种手段, 夯实人口管理系统的基础, 吸引人口主动接受管理, 合理引导人口流量和流向, 从而有效调控城市的人口规模, 保障区域内的社会融合进程。

1. 更新人口服务管理理念

流动人口管理理念需要适应全国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的转变, 从单纯的治安管理发展到管理与服务并重。一方面, 政府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为流动人口营造公平的社会生活环境;另一方面,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加强政府部门的服务管理职能, 形成部门合力, 通过增加流动人口就业成本和生活成本, 从而达到调控常住人口总量、优化区域人口结构的目标。

同时, 深圳市需要放长眼光, 把流动人口、非户籍人口, 特别是青年人口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 构建吸引高层次、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口的政策体系和环境。

2. 提升人口信息管理水平

首先, 要规范非户籍人口登记内容, 建立人口信息监控和核查制度, 提高租赁人口信息统计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建立非户籍流动人口信息的社会化采集系统, 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网上申报工作, 积极探索非户籍人口管理社会化联动机制。

其次, 在人口管理基础设施上, 要加快推进建立实有人口信息各部门共享、定期更新的高效信息管理平台, 实现对人口、企业、地理空间信息的动态跟踪和各部门信息资源的联通共享。以社区为平台, 在社区层面编织社区公共服务民心网, 整合各部门在基层的服务管理资源, 破解各部门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纵向应用充分, 横向协同不足”, 以及人口信息准确度不够, 动态更新不及时的难题。

3. 扩展和完善居住证功能

事实证明, 居住证是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下最能体现现代人口管理理念的制度平台。要以“责权利相统一”为准绳, 结合法律、税收等行政性限制措施, 实现人口准入及分类管理;对持有长期居住证的人口逐步增加社会福利和其他权益, 在就业、医疗、社保、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逐步赋予居住证与户籍居民基本相当的待遇, 为居住证制度与户籍迁入政策直接对接创造条件。

要强化居住证的综合管理职能, 拓展居住证在商业、金融、就医、就学、出境入境等领域的服务功能, 将个人居住、就业、社保、纳税、子女义务教育、医疗保险、驾照、贷款、信用等信息纳入居住证管理平台, 尽快实现“一卡多能、一卡通用”;增加居住证持有人的查阅功能, 让其了解可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4. 改革完善积分入户制度

深圳市2010年9月以来推行的积分入户制度, 为非户籍人口入户提供了一个常态化通道。

在积分入户制度的改革上, 首先, 要合理调整技术技能和投资纳税迁户政策, 放宽高学历型人才入户条件, 适度放宽投资纳税迁户政策条件要求, 适度降低投资纳税迁户核准政策标准。其次, 继续完善积分入户实施办法, 以积分入户制度为载体, 建立综合评价式入户政策体系, 形成对条件准入式入户政策体系的有益补充。第三, 适度调整政策性迁户规定, 继续扩大积分入户渠道的政策覆盖面。

5. 促进非户籍人口社会融合

社区是非户籍、流动人口迁入和融入城市的终点, 应重视和加强社区在非户籍、流动人口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的作用。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在对非户籍人口合法权益的保护中实现管理。通过宣传引导、均等化服务、鼓励非户籍人员参与社区管理等方式, 提升非户籍、流动人口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义务感。要与时俱进, 深入研究新生代非户籍、流动人口的特点, 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管理, 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当地社会生活。

6. 探索人口管理法制建设

目前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法规分布在不同的法律规章中, 没有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法律、法规, 现行政策规章多是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 部分政策法规或过于笼统缺乏操作细则, 或覆盖面不够造成一些工作难以开展。

深圳可以利用拥有立法权的优势, 在探索制订全国统一的规范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员管理机构等顶层设计问题上先行先试。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概要[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1:9.

[2]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市流动人口主要数据[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2:8.

[3]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市常住人口行业、职业分布[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2:8.

[4]深圳市统计局.2010年深圳统计白皮书[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11:10.

[5]深圳市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http://www.sz.gov.cn/zfgb/2011/gb758/201110/t20111012_1738467.htm

[6]上海市公安局虹口分局课题组.论实有人口管理模式的重构与完善[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1) .

《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 篇3

关键词:餐饮服务 食品安全 监管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8-0000-00

“食品安全”这一概念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对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监管者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食品不安全事件的危害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要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1 深圳市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深圳特区建立三十多年来,饮食业蓬勃兴起,餐厅、酒楼等饮食企业不断增多,各种风味特色,各种经营形式,各种组织结构的餐饮企业星罗棋布。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有可容纳100人以上就餐的餐厅、酒楼、宾馆等餐饮单位就达5000余家,另外营业面积不足50平方米或加工场所小于经营场所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小餐馆更是遍布市区的各个角落。

深圳市相关机构和部门在加强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监管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比如相继出台和修订了《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创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工程(罗湖万象城和龙岗星河cocopark);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管理;举办“风险交流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会议等等,在遏制违法犯罪行为,解决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私屠滥宰、食品非法添加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调查发现,目前深圳市餐饮服务业的食品安全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食品安全許可审查不严、餐饮企业分级管理推行力度不足、监督执法力度小、餐饮从业人员食品安全培训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以下探讨。

2 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手段

2.1 加大餐饮业许可审查力度

深圳市餐饮业一般可分为饮品店、小吃店、快餐店、食堂、餐馆等类型,在餐饮企业新建、改建、扩建以后重新开业前,要对其进行食品安全许可审查,通过审查并且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企业才能营业。食品安全许可审查的主要范围包括经营场所要求、食品卫生设施要求和公共卫生设施要求。对不同类型的餐饮企业,审查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审查程序按照:经营单位提出申请、申请资料接收、申请受理和任务分派、现场核查、审核、审批来执行。对不符合要求,以及不达标的企业,不予发放《餐饮服务许可证》,从源头上杜绝食品不安全情况的发生。

2.2 推进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

为了促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深圳市出台《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对餐饮服务单位全面实施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其中,食品安全量化分为3个等级,即A(优秀)、B(良好)、C(一般),分别用“大笑”、“微笑”、“平脸”卡通形象表示。等级评定由属地监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许可管理、人员卫生、场所环境、设施设备、采购贮存、食品添加剂、加工制作、专间管理、餐具消毒、食品留样和检验运输等。同时,依照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安全风险,和餐饮服务单位所具备的社会影响,对其采用食品安全风险分类管理的方式进行管理。按照风险的高低,将餐饮服务单位划分为三大类,即Ⅰ类风险(高风险)餐饮服务单位、Ⅱ类风险(较高风险)餐饮服务单位和Ⅲ类风险(一般风险)餐饮服务单位。

如果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将不予量化评级,该餐饮单位也将没有等级牌,包括:自《餐饮服务许可证》颁布之日起不满三个月的;发生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在事故发生之日起六个月以内的;存在使用非食用物质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日起六个月以内的;检查项目的不合格项数超过一定数量。新办《餐饮服务许可证》不满三个月的,公示牌上标明“待评定”字样,而有其他几种情形之一的,应按要求限期整改的,公示牌上标明“整改中”字样。

通过推进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2.3 基于HACCP组织食品安全培训

餐饮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几种培训或者就地培训。食品安全培训的重点是对卫生习惯和技能进行培训,一方面要传授餐饮安全的理论知识,采用HACCP原理整理食品安全培训内容。另一方面要让受训者亲身实践,并对实践效果进行考核。

选择正确合适的培训方法,才能实现理想的培训效果,比如培训如何正确清洗餐饮具,与其给受训者讲很多认真清洗的知识以及操作步骤,不如让他们现场操作,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于各类有害食品原料的识别,与其用图片识别,不如用真实物品识别,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受训者的识别能力,另外,在培训过程中,还可以安排一些知识问答、操作竞赛等环节,激发受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要避免采取单纯说教的方式进行培训,在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让受训者始终对培训保持很高的积极性和配合精神,尽可能地使教与学双方互动,使培训取得良好地效果。一旦现实情况与计划中的假定情况出现偏差,则应该根据现实情况重新调整计划。

培训效果评估可以通过对受训人员进行培训满意度调查来进行,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了解各受训人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评估受训人员在培训中取得的进步,以改进以后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姜桂根.广州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政府监测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2]刘亚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误区与突破[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03).

收稿日期:2015-03-29

作者简介:刘燕舞(1977—),女,河南南阳人,大专,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工程,食品安全。

《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 篇4

第46号

《国土资源行政复议规定》,已经2009年11月5日国土资源部第12次部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国土资源行政复议规定》公布,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 徐绍史

二○○九年十一月十四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国土资源行政复议工作,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国土资源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中的作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机关(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机关),是指根据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履行行政复议职责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行政复议机构(以下简称行政复议机构),是指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中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或者专门承办行政复议事项的机构。

第三条 国土资源部对全国国土资源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 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设立行政复议委员会。行政复议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审定行政复议的工作规则、制度和程序;

(二)研究处理行政复议法第七条规定的抽象行政行为,提出处理意见;

(三)审定重大、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研究因行政复议决定引起的重大、复杂的行政诉讼案件,提出处理意见;

(四)研究、解决行政复议涉及的其他重大问题。行政复议机构是行政复议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

第五条 行政复议机构办理行政复议事项,组织办理行政应诉事项,具体指导和监督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行政复议机关的其他机构根据本规定负责相关工作。

第六条 行政复议机构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当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参加。

行政复议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熟悉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并取得相应资格。

第七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配备必需的行政复议人员及办案设施,根据工作需要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对在行政复议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受 理

第八条 行政复议机构统一受理行政复议申请。

行政复议机关的其他机构收到行政复议申请的,应当自收到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转送本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机构。

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对收到的行政复议申请进行专门登记。

第九条 行政复议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表述不清楚的,行政复议机构可以在收到该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补正。

补正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行政复议申请书中需要修改、补充的具体内容;

(二)需要补正的材料;

(三)合理的补正期限;

(四)逾期未补正的法律后果。

第十条 行政复议申请符合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行政复议机构应当受理,制作行政复议受理通知书并发送申请人。

行政复议受理通知书应当告知申请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十一条 对不属于本行政复议机关职责范围的行政复议申请,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复议机关提出。

申请人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复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不再重复处理。

第十二条 对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但是在审查中发现被申请人或者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或者明显不当情形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要求有关部门查明事实,纠正违法行为,并将纠正结果书面报送行政复议机关。

第三章 审 理

第十三条 行政复议机构应当自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提出答复通知书与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一并发送被申请人。

第十四条 国土资源部为被申请人的,由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承办机构提出书面答复,送本机构分管部领导审签,加盖国土资源部印章。具体行政行为由几个机构共同承办的,由主办机构负责提出书面答复,其他机构协助办理。

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为被申请人的,由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承办机构提出书面答复,经本机关行政复议机构审核后,报本机关负责人签发。

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承办机构应当指定1至2名代理人参加行政复议活动。第十五条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10日内,提交行政复议答复书,并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被申请人不按照前款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行政复议答复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并加盖被申请人印章:

(一)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

(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和有关证据材料;

(三)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具体条款和内容;

(四)对申请人复议请求的意见和理由;

(五)作出答复的日期。

被申请人应当对其提交的证据材料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行政复议机构同意,被申请人可以补充相关证据:

(一)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经收集并作为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但在提出行政复议答复时因不可抗力等正当理由不能提供的;

(二)申请人或者第三人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提出了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没有提出的申辩理由或者证据的。

第十七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为申请人、第三人查阅案卷材料提供必要的场所和条件。查阅时,申请人、第三人及其代理人应当出示证件,行政复议机构人员应当在场。

第十八条 对受理的行政复议案件,行政复议机构可以根据案件需要征求本行政复议机关相关机构的意见。

第十九条 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的办法。行政复议机构也可以召开行政复议案件审查会,当面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当事人一方超过3人的,推选1至3名代表参加审查会。

审查会由行政复议机构主持,相关机构应当派人参加并根据审查情况提出评议意见。当事人参加审查会应当出示证件,可以陈述、质证和申辩。审查会可以制作审查笔录和评议笔录,审查笔录应当交参加审查会的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评议笔录应当交评议人员签字或者盖章。

第二十条 重大、复杂的行政复议案件,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复议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采取听证的方式审理。

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保证其陈述、质证和申辩的权利。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公开举行。

第二十一条 行政复议机构决定举行听证的,应当于举行听证的7个工作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具体要求等事项书面通知当事人。

被申请人必须参加听证,申请人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听证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第三人不参加听证的,不影响听证的举行。

当事人一方超过3人的,推选1至3名代表参加听证。

第二十二条 听证由行政复议机构负责人或者其指派的人员主持,听证员由行政复议机构人员和相关机构人员组成。听证员的人数应当为单数。

第二十三条 听证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核对当事人的身份,告知当事人权利和义务;

(二)当事人陈述;

(三)当事人质证;

(四)当事人辩论;

(五)当事人进行最后陈述。第二十四条 听证应当制作听证笔录。听证笔录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听证的时间、地点;

(二)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基本情况;

(三)听证主持人、听证员、书记员的姓名、职务等;

(四)案由;

(五)当事人争议的焦点问题,有关事实、证据和依据;

(六)其他应当载明的事项。

听证笔录应当交当事人核对并签字或者盖章。

第二十五条 依法中止的行政复议案件,中止的情形消除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恢复审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二十六条 行政复议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终止:

(一)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构准予撤回的;

(二)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没有近亲属或者其近亲属放弃行政复议权利的;

(三)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其权利义务的承受人放弃行政复议权利的;

(四)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依照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经行政复议机构准许达成和解的。

第四章 决 定

第二十七条 行政复议机构应当依法审查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出处理意见,经本行政复议机关负责人或者本行政复议机关分管行政复议工作的负责人审查批准后,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重大、复杂行政复议案件的处理意见,可以提交本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委员会审定。

第二十八条 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应当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并加盖行政复议机关的印章或者行政复议专用章:

(一)申请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申请人委托代理人的姓名、住址;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被申请人委托代理人的姓名、住址;

(三)第三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第三人委托代理人的姓名、住址;

(四)申请人的复议请求和理由;

(五)被申请人答复的理由和依据;

(六)第三人答复的理由和依据;

(七)行政复议审查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八)行政复议结论和依据;

(九)不服行政复议决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向国务院申请裁决的期限;

(十)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日期。

第二十九条 行政复议机关在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时,应当填写送达回证。第三十条 行政复议决定维持引起行政诉讼的,由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承办机构收集、整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提出答辩状,确定1至2名代理人出庭应诉,行政复议机构协助办理;行政复议决定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弓1起行政诉讼的,由行政复议机构负责应诉。

具体行政行为直接引起行政诉讼的,由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承办机构收集、整理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提出答辩状,确定l至2名代理人出庭应诉,行政复议机构协助办理。

第五章 执行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被申请人应当履行行政复议决定。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责令其在法定期限内履行。

责令限期履行的,应当制作责令限期履行通知书。

被申请人自收到责令履行通知书之日起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行政复议决定,并将履行情况报送行政复议机关。

第三十二条 被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但因违反法定程序被责令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除外。

第三十三条 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定期检查、抽查等方式,对下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复议工作和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第三十四条 行政复议机构未依法对行政复议申请登记或者审查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责令其依法履行职责。其他机构未按本规定转送行政复议申请的,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责任。

具体行政行为的原承办机构末按本规定第十四条的要求提出书面答复和确定代理人的,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情况纳入依法行政的考核范围。

不履行行政复议决定,或者在收到行政复议意见书之日起60日内未将纠正相关行政违法行为的情况报送行政复议机关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通报批评,被通报批评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能参加当和下一的各项评优活动。

第三十六条 行政复议案件审结后,案件承办人员应当及时将案件材料立卷归档。

第六章 附 则

《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政府)规范性文件的管理,规范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审查和发布,促进依法行政,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结合深圳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各区政府根据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决定,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规范行政管理事务,具有普遍约束力,且生效时间超过六个月的文件。

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制定的内部事务管理制度、向上级行政机关的请示和报告、对具体事项所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以及其他不具有普遍约束力,或者虽具有普遍约束力但生效时间不超过六个月的文件,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市政府工作部门”包括下列机构:

(一)市政府组成部门;

(二)市政府办事机构和直属机构;

(三)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其他市政府工作机构。

市政府为完成某个专项任务而设立的临时机构、归口市政府职能部门管理的办事机构、前款各单位内设机构,不得以本机构的名义对外发布规范性文件。

第四条 规范性文件的名称可以使用“规定”、“决定”、“办法”、“通知”、“公告”和“通告”。

第五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应当在发布之前报市政府审查。

区政府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应当在发布之后报市政府备案。

市政府法制部门(以下简称市法制部门)具体负责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和文字技术审查工作。

第六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为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履行法定职责所必需;

(二)有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行政机关的明确授权;

(三)内容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

(四)不简单重复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的规定和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决定;

(五)与其他行政主管机关的管理职能不相冲突;

(六)语言准确、简明和通俗,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行文格式。

推行改革措施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经市政府批准。

第七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制定、修改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下列事项:

(一)设立或者变更、撤销审批事项;

(二)设立或者变更、撤销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但物价主管部门依法履行价格管理职能的除外);

(三)设立或者变更、撤销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措施;

(四)限制或者处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权益;

(五)在法律规定之外设定强制检测、申报制度,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商品以及限制或者变相限制外地商品和外地企业进入本地市场;

(六)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行政机关规定的事项。

第八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必须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上统一发布。

区政府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在本区政府公报上发布。

第九条 因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可以按照本规定中有关特别程序进行。但通过特别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生效期不得超过六个月。期满后需要继续执行的,必须在其效力终止之前按照本规定规定的正常程序征求意见、报送审查、备案和发布。

本规定所称的紧急情况是指:

(一)发生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或者其他意外变故,危及较大范围公共安全的;

(二)执行上级行政机关的紧急命令和决定。

第二章 文件制定

第十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制定、修改、废止的规范性文件与市民切身利益关系密切和对本地区、本行业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当于报送市法制部门审查之前,通过适当的方式公开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征求意见时应当公布拟制定、修改、废止的规范性文件草案或其主要内容,以及征求意见的方式、截止时间。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在文件制定之前举行听证会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应当在正式通过之前依法举行听证会。

有确定管理相对人的,必要时,文件制定机关应当征求大多数相对人的意见。

第十一条 制定、修改、废止的规范性文件涉及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或者对城市生态和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机关还应当事先征求本地区或者国家有关专业机构、专家的意见。

第十二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时,应当就文件内容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对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制定预防和补救措施。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以向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的机关提出书面或者口头意见和建议。

第十四条 对于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应当进行认真研究。未予采纳的,应当向建议人予以说明。

第十五条 因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而不能按照本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的,可不经过征求意见的程序,但必须对已经反映出来的公众意见和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作出说明。

第十六条 以市政府或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定规范性文件时,负责起草的单位应当在形成草案之前依照本章规定征求意见和进行论证,形成草案后提交市政府审定。

第三章 文件审查

第十七条 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在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拟生效日期25个工作日前,将规范性文件提请市法制部门进行法律和技术审查。

第十八条 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负责报送审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关联合制定的,由主办机关负责报送或联合报送。

第十九条 制定、修改规范性文件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市法制部门报送下列材料:

(一)部门行政首长签署的提请审查的公函;

(二)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

(三)规范性文件的说明;

(四)制定、修改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和决定;

(五)制定、修改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其他有关资料。

与其他行政机关管理职责相关联的,还应当提交与其他行政机关协商情况的说明。

第二十条 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应当向市法制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部门行政首长签署的提请审查的公函;

(二)废止该规范性文件决定的正式文本;

(三)废止该规范性文件的说明;

(四)废止该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和决定;

(五)废止该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二十一条 市法制部门应当就下列事项对提请审查的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予以审查:

(一)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内容是否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之规定;

(二)是否依本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和进行论证;

(三)因情况紧急来不及征求意见的,其情况是否确实紧急。

符合前款规定的,市法制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查意见,并通知提请审查的机关。提请审查的机关应当将该规范性文件提请市政府办公厅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上予以发布。

基本符合第一款规定但需要进行修改的,市法制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修改意见送提请审查的机关。提请审查的机关将修改后的规范性文件以及相关资料再次提请市法制部门审查时,市法制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复查意见。

因发生紧急情况需要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文件时,市法制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

第二十二条 报送审查的规范性文件和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法制部门应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退回报送机关:

(一)报送的材料不足以说明制定、修改、废止该规范性文件的必要性的;

(二)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说明该机关有权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该文件的;

(三)文件内容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上级行政机关以及市政府的命令和决定的;

(四)没有依照本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和进行论证的;

(五)文件的文字技术有重大错误或者有重大缺陷以至妨碍对文件的准确理解的。

第二十三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将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报送审查时,因材料不齐备而影响审查工作正常进行的,市法制部门应当即时退回报送机关,并以书面方式指明缺少哪些材料。

第二十四条 提请审查的机关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对市法制部门提出的审查意见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市法制部门的书面通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市政府提出申诉,并将此申诉报告同时抄送市法制部门。市法制部门应当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向市政府提交书面说明。

第二十五条 市法制部门在审查规范性文件时,可以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有关单位应当及时回复意见。

第四章 文件发布

第二十六条 对审查合格的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由市政府办公厅在10个工作日内将该文件或者决定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上发布。

市政府办公厅认为提请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内容不适当,或者不符合公文格式要求的,可以要求提请发布的机关和市法制部门予以说明。

经市法制部门审查合格的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在提请市政府办公厅发布时,应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一)提请发布的公函;

(二)市法制部门的审查意见;

(三)规范性文件格式文本。

第二十七条 市法制部门未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审查意见的,提请审查的市政府工作部门可以将其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直接提请市政府办公厅予以发布。市政府办公厅在发布之前应当要求市法制部门作出说明。

第二十八条 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应当规定生效日期。该日期应当是在发布之日起5个工作日之后。

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如果需要在发布之日起即行生效的,应当在提请市法制部门审查时特别予以说明。

第二十九条 规范性文件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上发布之后,市政府工作部门可以以其他方式公布该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

第三十条 凡未经过市法制部门审查和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发布、由市政府各工作部门自行印发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撤销规范性文件的决定一律无效,执行机关不得执行。

第三十一条 市法制部门发现未按本规定程序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应当立即通知发布机关收回已经印发的文件和决定,并提请市政府在《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上公告撤销该文件或决定。

第五章 区政府规范性文件备案

第三十二条 区政府制定、修改的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应当在正式发布后30日内将下列材料送市法制部门备案:

(一)提请备案的公函;

(二)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的正式文本;

(三)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说明;

(四)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和决定;

(五)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所依据的其他有关资料。

市法制部门受理区政府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时,应当出具回执。

第三十三条 市法制部门应当对报送备案的区政府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进行法律和文字技术审查。

第三十四条 市法制部门发现报送备案的区政府规范性文件违反本规定的,分别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内容不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至第(五)项、第七条规定的,建议发布机关予以撤销或者提请市政府予以撤销;

(二)文字技术有重大错误或者有重要缺陷妨碍对文件的正确理解的,建议制定机关予以修改。

第三十五条 区政府规范性文件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的决定未按本规定报送备案的,由市法制部门责令改正;未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内容不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第(一)项至第(五)项、第七条规定的,由市法制部门提请市政府予以撤销。

第六章 其他规定

第三十六条 以市政府或者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呈报市政府领导签发之前,由市政府办公厅交市法制部门按本规定进行研究并提出意见。

第三十七条 市、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活动中向复议机关或者人民法院提供有关规范性文件依据时,应当提交政府公报刊登的标准文本。

第三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区政府应当及时清理本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一)法律、法规、规章、上级行政机关的命令和决定以及本机关制定的新文件修改、替代或者撤销了现行规范性文件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二)规范性文件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与国家现行政策相抵触;

(三)规范性文件因规范的任务已经完成而自然失效。

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应当及时向市法制部门报告清理情况。

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由市法制部门组织清理,并向市政府报告。

第三十九条 已经生效的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市法制部门应当建议发布机关予以修改或者废止,或者直接提请市政府予以撤销:

(一)文件内容不符合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

(二)违反本规定有关征求意见的程序规定,没有充分听取当事人和公众意见的;

(三)发布前报送审查、并作为文件制定依据的材料严重失实的;

(四)有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和本规定行为的。

第四十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应当将执行本规定纳入本单位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目标。违反本规定情节严重,或者由于执行无效的规范性文件,损害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追究执行单位负责人以及执行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市法制部门因审查工作失误致使经其审查通过的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与本规定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相违背的,应当追究其主要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四十二条 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区政府制定、修改或者废止规范性文件时,应当指定专人制作专门档案。

档案制作人员应当将在文件起草、征求意见、文件审查、发布实施过程中形成和收到的书面材料以及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时归档。

市政府档案主管机关负责对规范性文件档案制作、管理进行监督和指导。

第七章 附则

《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 篇6

注: 本表一式两份,企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一份。

深圳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介绍信存根(样本)社区:(同志属你社区的企业退休人街

道劳

员,已办齐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服务动保

障的相关手续。现将该同志介绍到你社区,请做事

务所

好建档登记工作,并提供相关的社会化管理服备存)

务。

(街道盖章)

二○○年月日 …………………………………………………………………………………………

深圳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介绍信

社区:同志属你社区的企业退休人员,已

办齐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相关手续。

现将该同志介绍到你社区,请做好建档登记工作,并

提供相关的社会化管理服务。

(街道盖章)

《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深圳市某区一家医院于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收治的69例家庭病床患者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深圳市某区一家医院自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收治的69例家庭病床患者展开调查, 分析其开展家庭病床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情况、家庭病床费用等。其统计方法采用Epi Data3.1软件编制数据库, 同时进行数据录入, 所有数据均采取双份录入并进行逻辑校对,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 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辖区内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且近两年内有住院记录的患者, 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收治条件, 即可作为家庭病床收治对象, 接受家庭病床服务。收治条件包括: (1) 因原有疾病病情加重; (2) 气管插管、鼻饲或持续导尿, 需定期进行医疗护理; (3) 合并压疮; (4) 反复呼吸、泌尿、消化等系统感染; (5) 糖尿病合并肢端坏疽; (6) 恶性肿瘤晚期; (7) 骨折牵引固定需卧床治疗患者; (8) 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

69例家庭病床研究对象中, 其年龄在25岁~92岁, 其中65岁及以上的为54例 (占78.26%) ;性别:男性38例 (55.07%) , 女性31例 (44.93%) ;付费方式:使用医保付费53例 (76.81%) , 自费16例 (23.19%) ;平均建床日为49.4天;撤床时好转患者21例 (30.44%) , 病情稳定患者40人 (57.97%) , 上转医院患者7人 (10.14%) , 死亡患者1人 (1.45%) 。

家庭病床患者其疾病构成情况: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8例, 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 (非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7例, 糖尿病5例, 腰椎骨折3例, 先兆流产3例, 慢阻肺2例, 其他31例。患者病情均需要长期医疗护理服务, 但又不需要时刻医疗监护。

2.2 主要病种其医疗总体费用比较

选择本调查中前3位的主要病种, 从该辖区二级医院中选取同病种、相似病例、同等内部病例构成的住院病例, 比较家庭病床和住院病床总体医疗费用, 其中住院日均费用是指总费用/平均住院日, 家庭日均费用是指总费用/这类疾病的平均建床日, 具体数据见表1。

2.3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家庭病床与住院病床费用比较

表2显示:相同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病种患者, 家庭病床发生费用与住院病床发生费用费用相比, 总费用、床位费、药品费、治疗费、检查化验等费及日均费用均较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高血压的家庭病床与住院病床费用比较

表3显示:相同的高血压病种患者, 家庭病床发生费用与住院病床发生费用费用相比, 总费用、床位费、药品费、治疗费、检查化验等费用及日均费用均较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糖尿病的家庭病床与住院病床费用比较

表4显示:相同的糖尿病病种患者, 家庭病床发生费用与住院病床发生费用相比, 其总费用、床位费、药品费、治疗费、检查化验等费用及日均费用均较低,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国已进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慢性病发病率高和慢性病难愈性的特点决定了医护需求的长期性, 而家庭病床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家庭病床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社会上老年人慢性病就诊困难、住院难、住院费用高和病床紧张的矛盾, 而且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老年医学、社会医学和康复医学有着积极作用[3]。

深圳市虽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 但课题调查的区域背景人群是20世纪70年代末被国家集中安置于此的从事农业生产工作的越南归侨, 这其中老年人口较多, 60岁以上人口占12.3%, 可视为老龄化社区[4], 因此, 在该辖区开展家庭病床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的前期需做足准备工作, 包括: (1) 组织人员多次到上海、佛山、杭州等地学习取经, 了解建立家庭病床的相关制度、服务模式、工作流程等; (2) 根据老年慢性病患病率[5]了解家庭病床需求情况, 计算家庭病床需求量为406张, 需求较大; (3) 出台《社区家庭病床工作手册》《社区家庭病床工作制度汇编》 (试行) 等规章制度;设立家庭病床科, 指导、管理各社区康复家庭病床团队开展工作, 理清建床流程、服务流程;确定服务项目等; (4) 通过与社区社医保分局多次沟通, 确认了医保报销流程, 并获得建床的财政补贴; (5) 统一为家庭病床科、各社区康复中心配备巡诊设备和电动车, 统一配发家庭医护人员服装等; (6) 为每位家庭病床医护人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险; (7) 聘请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中医康复科等20多名副高级以上技术职务医师作为家庭病床三级查房专家, 同时明确责任并签定协议; (8) 采用折页宣传单、微信、深圳卫视节目、第一现场发布等方式, 通过主流媒体, 全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宣传, 争取做到家喻户晓。调查也表明被收治为家庭病床的患者和家属均对家庭病床服务较为满意, 说明开展家庭病床符合辖区居民需求。

从家庭病床与住院病床实际发生费用上来看, 3种主要病种的家庭病床的总医疗费用及各项费用均低于住院病床总的医疗费用,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为p<0.05, 说明在该区开展家庭病床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表2和表3的比较分析, 分别表明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均低于同病种相似病例的住院病床医疗费用, 也可以看出家庭病床在床位费用方面的支出为0, 这是使家庭病床医疗费用低于住院病床医疗费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本调查中, 对个案的某例脑中风家庭病床患者53日诊疗实际费用和同期住院患者费用进行对比发现:家庭病床发生总费用2321元, 而采用住院病床其费用为6448元。从个案也足以说明, 家庭病床对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有着显著作用, 这与一些文献报道相一致[6]。本调查显示, 在费用节约方面, 家庭病床对患者个人与社保方面均较住院病床有一定的节省。

家庭病床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日益受到患者与家属的欢迎, 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深圳市共10个行政区内, 唯独本调查区域开展了家庭病床服务, 且在国内其他城市也未形成规模, 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发现, 除上门服务潜在的法律风险外, 影响家庭病床推广的最重要因素是供给方缺乏足够的动力, 在获得同等报酬的情况下, 上门提供诊疗服务成本远远超过在医疗机构坐诊。目前, 开展家庭病床的社康中心呈现明显亏损, 且亏损程度随着家庭病床床位增加而增多, 影响了工作人员进一步新建床位的积极性。建议社保部门通过测算, 采用日均定额支付方式, 合适的支付标准, 购买家庭病床患者所需服务, 从而提高医务人员建床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家庭病床是一种符合医学发展规律的医疗服务形式, 在该区开展家庭病床可以节省住院费等开支, 为患者提供方便, 能够提高家庭成员健康素养, 适合辖区实际情况, 值得进一步推广。家庭病床是医院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全社会扶持[7], 当地政府也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给予政策倾斜, 加强宣传引导, 为进一步完善辖区家庭病床服务提供条件。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区开展家庭病床服务的基本情况, 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相应对策, 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开展社区家庭病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运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深圳市某区一家医院自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建立的69例家庭病床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情况、家庭病床费用等展开调查分析。结果 69例家庭病床患者其主要病种为: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糖尿病;主要病种的家庭病床费用低于住院病床费用。结论 该区的家庭病床能较好地满足居民的慢性病服务需求, 可节省一定的医疗费用, 在该区开展家庭病床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

关键词: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家庭病床

参考文献

[1]李琳, 王媛, 王卫, 等.社区医院开展家庭病床的SWOT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3, 16 (4) :1096-1099.

[2]汪蓓菁, 闻婕, 陈瑶.某社区家庭病床服务现况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31) :127-128.

[3]顾和平, 陈耀玉, 庞连智, 等.上海市家庭病床卫生状况调查和评价[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0, 24 (10) :27-28.

[4]刘宇, 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11, 11 (4) :5-7.

[5]鲍勇, 龚幼龙, 顾杏元, 等.家庭病床配置的社会医学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0, 19 (2) :41-43.

[6]杨晓虹, 李宁秀, 李学军, 等.家庭病床与住院病床医疗费用差异比较[J].现代预防医学, 2004, 31 (5) :692-694.

《深圳市行政服务管理规定》 篇8

说起中广传播集团大家或许会觉得陌生,但说起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肯定大家都看过,而实际上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就是中广的CMMB手持电视。而且据了解,中国广电CMMB网络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广电CMMB网络手持电视已有终端客户3500万。中广传播集团除了总公司外还在各省各市设立了相应的二三级公司。

2010年7月19日,中广传播集团和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广东中广传播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中广)。深圳中广负责深圳地区CMMB网络的建设、投资和运营。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深圳中广公司的相关领导。据介绍,中广集团每年2011年的终端客户有3500万,其中深圳市的CMMB终端拥有用户近400万。深圳中广的常务副总江月山很坦率地说道:“深圳已慢慢地发展成为了全国CMMB内容集成运营中心、设计中心和生产制造中心。”

谈到深圳中广的领先优势,江月山说:“首先得益于深圳的地理优势,深圳这个地方,人们只要到这里来就是为了挣钱,商业意识很强;其次,深圳市政府的政策,政府给政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还有一个,就是我们投资方深圳广电集团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

独特的“媒体营销”理念

深圳中广公司在企业运营和企业营销方面,有很多自己独到的地方。谈到企业员工管理,江月山道:“我们人手一份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学习全国一流媒体运营商;二、快速成长,不断学习,快速提升个人能力……”所谓“一二三四五六七”就是深圳中广公司员工的基本守则,江月山说他们也叫“快速成长法”,新员工入职按照那七条可以快速进入角色,“貌似简单但是也很难做到”。江月山介绍,公司很注重培养员工的领导才能,每一个员工都要能当领导,都要能独当一面,“在我们公司锻炼出来了的人,随便到哪里去都是很牛的”。

记者发现,对深圳中广最独特的还是其“媒体营销”理念。简单地说,就是不花钱但是每年做的宣传广告价值达几千万甚至上亿。对此江月山解释,深圳中广本身就是媒体,得益于自身的媒体优势,深圳中广和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有合作。江月山很幽默地说道:“我们都是媒体,你不可能要我的钱,我也不可能要你的钱,我们互换版面。”江月山还举例说道:“口岸传媒公司和我们形成战略联盟,我们每年互换广告费,我在口岸传媒做广告不要钱,口岸传媒在我们这里做广告也不要钱。这种‘媒体营销’的方式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整合。”

吃喝玩乐——未来深圳的生活服务平台

江月山向记者介绍他们的CMMB手持电视时说道:“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就是我们的手机电视,中广跟中国移动强强合作,中国移动用的是我们的网络和节目。”目前,深圳手持电视频道已有很多精彩的自办节目,《吃货急先锋》《健康随身行》《剩男剩女约会吧》等。这些节目都贴近深圳市民的生活,很受青年白领们的喜爱。不久的将来,睛彩深圳频道还将以“GPS+交通引导”为主线,亮丽推出“一频道在手,吃喝玩乐全都有”的全新生活方式。谈到深圳中广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江月山说,深圳中广正致力于打造一个未来深圳的生活服务网络平台。这个平台真正实现“在深圳,只要一机在手,吃喝玩乐全都有”,最后形成一个“交流、展示、寻求、交易的平台”。

上一篇:2022年安全监督工作思路及重点工作措施下一篇:打造英语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