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为学》教案(精选4篇)
难点:学生对文章写作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通过自学解决字词,教师提示个别难句。
二、正字音
三、通过自学掌握字词。
四、学生表演二僧至南海一段,加深理解记忆。第二课时
一、提问字词,复习旧课。
二、分析
1、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找出本文论点。
2、第二段如何论证?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非常有说服力。
3、第三段如何论证?
4、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去之困难的体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
5、最后一段怎么样扣住论题再论证?
三、谈启示并结合自己实际谈谈感想。
1、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如果水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
2、是天资聪明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设计思想
对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要加强诵读的落实。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讨论法进行落实。
板书设计 为学
清 彭端淑
一、提出论点
天下事:为之:难→→易 人之为学 学之,难→→易
不为:易→→难 不学,易→→难
(普遍真理)(本文论点)
二、道理、举例论证
1、道理:资,材 学而不怠→→不知昏庸
屏弃不用→→无异昏庸
2、举例:鲁传圣人之道
三、比喻论证
二僧:贫者:为之→→至
富者:不为→→不至
四、总结结论:
人之立志:恃材自败
恃勤自力 需“为”需“学”
教案点评:
对于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强调学生自学为主,教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言。要加强诵读的落实。用一课时对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用讨论法进行落实。探究活动
活动:故事改写
建议:本活动可利用作文课进行。
例:
很久很久以前,四川某个庙里有两个和尚,这两个和尚,一个比较富有,另一个很穷。
有一天,富和尚起了个念头,他想:普陀山是我佛门圣地,哪天我若能去朝圣,也就不枉做一个佛门弟子了。
由四川到普陀山,路途遥远,在古代,交通非常不便,沿途必定困难重重。富和尚左盘算,右盘算:要到南海去,得雇条船才行,这一路上不知道要多少花费呢,万一钱不够用,怎么办?他犹豫再犹豫。一直都不敢有所行动。
巧的是,穷和尚也想到南海朝圣,他便把这想法告诉富和尚说:“师兄,我打算到南海去朝圣,你以为如何?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富和尚大吃一惊,问:“你没钱,哪来的盘缠呀?”
穷和尚回答:“师兄,你怎么忘了呢?化缘是我们出家人的本分,我只要带一个瓶子一个钵,就可以上路了。”
富和尚以不信的口吻说:“我这几年来,一直想雇条船到南海去,一直都没能去成,你没钱,只靠化缘,能到得了吗?”
穷和尚笑一笑,没再答辩。第二天一早,他果然带了一个瓶子、一个钵,就上路了。沿途化缘,白天赶路,夜里找座庙挂褡。终于让他是到了普陀山。
朝完圣,他高高兴兴地又沿途化缘回来。
走到山下,远远地看到富和尚,他兴奋地招手喊道:“师兄,我回来了!”
为学教案正名
为学教案正名 季晓燕 至今还记得当初学校要求使用学教案的情景,大家反对之声一片:每篇课文都印学教案,真是浪费纸张;这么多班级,这么多科目,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每个老师都上一样的课,真是荒唐……总而言之,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更有甚者认为这是“短命”的制度。 学教案的使用在一片争议声中开始了,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一年多了。它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有力地告诉我们它存在的意义。时至今日,尝到学教案甜头的我们,不得不说,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是合理的.。 一、让课前预习成为实实在在的任务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都会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但是过去预习的作业就等于没有作业。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都不看,更不用谈深入赏析文章了。因为学生知道非书面的东西老师不太好检查的。而现在,上课之前,花上三五分钟时间,看看学生的学教案,注音,词义,思考的问题……谁做了,谁没做,谁做对了,谁做错了,一目了然。学教案让课前预习成为实实在在的任务。 二、让课堂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因为有了预习的基础,因为学教案反应出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所以讲解起来就非常顺利了。学生懂的,可以少讲,甚至不讲,把主要时间放在他们不理解的问题上。课堂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上个星期讲《离骚》我的感触特深。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两遍了,每次讲都很痛苦,因为它难度非常大,理解起来很不容易。这次我再讲这篇课文,使用了陈正浪老师做的学教案,科学设计的问题,学生充分的预习,让我很轻松的就驾驭了这块难啃的骨头。学教案让我的课堂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让复习不再盲目 以前复习就是乱翻书本,学生记到多少就看多少,有些重难点因为老师讲的时间长了而忘记了,所以复习就比较盲目。现在有了学教案,复习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做到还原课堂,重难点一个不少。学教案让复习不再盲目。 学教案不是“短命”的,学教案让师生获益不少,它应该是“长寿”的。我想我们应该努力提高学教案的质量,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概
述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该能够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应该在明确消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对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初步认识,在学习中要注重把握消费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教学重点] 消费者行为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消费者行为的意义 [主要概念]
消费者行为学的特征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第一节
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
《消费心理学》是在普通心理学一般原理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是专门研究营销活动中商品销售者和商品购买者的心里现象的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买卖双方心理沟通的一般过程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科学。
现代社会:生产力↑→商品可供量↑→消费差异性、多样性、个性化、复杂化↑→个性心理满足↑→精神愉快↑→感性消费(专家称)=个性心理(感性心理)→营销战略核心→市场营销活动对象(消费者)→企业营销策略
一、消费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1.萌芽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1899年,韦伯伦《有闲阶级论》过渡消费中的炫耀心理 1903年,斯科特《广告理论》标志消费心理学的雏形。2.应用阶段:20世纪30------60年代。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成为一门独立科学.1951年,马斯洛五层次论
1960年,美国正式成立“消费者心理学会”,并实行定价心理-----尾数定价 60年代中期,美国大学讲授“消费者心理”
3.变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研究成果最多。
70年代末,前联邦德国学者彼特.萨尔曼教授《市场心理学》,标志完善成熟阶段.现代市场营销活动: 由传统的习惯→依靠心理上的感性标准→营销策略 如:
感性设计: 英国女王身材较高→平平底鞋
感性商标: 无锡太湖红豆” →相思只情
感性包装: 空腹家酒由玻璃瓶→青瓷瓶→思乡之情
感性广告: 广东威力洗衣机”威力洗衣机,献给母亲的爱” →养育之情
感性价格: 雕牌洗衣粉→只用一点点
二、研究消费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更好地开拓市场
小学语文教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一册《荔枝》教案设计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http://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小学语文课《为学》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拓展教案09-21
小学语文《花钟》教案01-25
小学语文课文黄山奇石优秀教案12-29
小学语文教案语文s版06-16
小学语文教案下册09-10
小学作文课教案10-17
优秀小学语文教案10-21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模板11-09
小学语文课本诗词教案11-26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