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推荐12篇)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1

【就业方向】: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一:营销人员

职业概况:只要有产品和服务在出售,就会有销售的职位在招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

薪酬水平:在销售这个职位上,报酬的差别很大,不少职位的基础工资很少,因为报酬完全建立在销售业绩的基础上,每做成一笔生意都可以得到佣金。对于工资建立在销售业绩上的销售人员来讲,压力是巨大的。但同时,回报也是巨大的。

专家建议:优秀的销售人员

需要的素质包括:积极的进取心、坚持不懈的态度、与其他人良好沟通的技巧、给人信任度以及在商谈中营造舒适氛围的能力。没有什么销售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如果看好一个公司的销售职位,就要尽可能多地去了解这个公司的情况,这样可以增加应聘成功的机会。不论所受教育水平如何,销售人员对他们销售产品和服务应该有综合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销售人员应该能够有效地把产品和服务信息与客户进行沟通。建议同学们多看介绍销售技巧的书籍,参加一些公司组织的促销活动(在学校招聘兼职业务员或促销员),去一些专业网站、论坛和那些高手交流。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二:市场/公关

职业概况:企业通过媒介的介绍、传播,和观众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在公众面前树立并强化公司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而在这一系列活动安排中,专业公关是企业的好帮手。

薪酬水平:-4000元/月不等。

专家建议:随着公关人才的需求看涨,原本从事市场、媒体、新闻、中文、企业公关的部分人才将眼光投向了公关行业。这个行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员工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即使是有新闻、企业公关等工作经验的人加入该行业,都需要从头做起,晋升到总监级更需经历10多年的奋斗。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三:建筑/房地产

职业概况: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很多跟建筑、房地产相关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应运而生。但由于如今房地产策划在我国还处于较为年轻的专业服务阶段,房地产企业普遍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

薪酬水平:加强变动收入所占比例依旧是主旋律,这充分体现出地产行业的高浮动特点,尤其是在项目结束期的变动薪酬,将是一块非常诱人的蛋糕。

专家建议:房产市场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同时对人才的素质和学历要求也日渐增高。高校大学生在完成既有学业获得相关学位的基础上,若能再得到房地产行业实操性和基础性知识的强化训练,将有助于其顺利跨入房地产中高端型职位的门槛。房地产策划师的系统化阶梯式资格认证体系将满足大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平缓过渡和逐步提升。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四:咨询/顾问

职业概况: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以知识和人才为资本的咨询企业逐渐兴旺起来,其革新能力、创造精神以及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的咨询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端人才越来越抢手,如一些高级市场、策划、项目管理类人员等。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咨询业基层队伍不断扩大,但塔尖人物还是难以寻觅,甚至有企业开出3万元的月薪来求得资深的项目管理经理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咨询业已经成为高薪的象征,从总体来说,其从业人员都有一个好的钱景,其中咨询经理和专业顾问等职位已经步入金领行列。

薪酬水平:职位不同薪酬也会有所变化,一般咨询、顾问行业平均薪酬在3500元/月。

专家建议:求职者如果要投身于咨询业,不妨从最底层做起,如咨询员,有时也被称为咨询助理,其职责就是在专业顾问身边负责一些辅助工作,例如调研、分析报告等等。尽管这些这些事情看起来有点琐碎,但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咨询顾问,做咨询员应该是唯一的起点。求职者如果想成为咨询业中的高薪一族,一般来说要具备三年以上咨询工作经验,曾经独立管理、策划并运作咨询项目,并有管理团队的经验;具备出色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五:对外贸易人员

职业概况: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

薪酬水平:新人做外贸,在外企待遇在5000元/月左右。而外贸就业机会集中的温州、义乌等地,新人的待遇大概只能在2000元/月左右。当然,在拥有一定的客户开发能力后,贸易提成是一笔更大的收入来源。

专家建议:1.外语能力是做外贸很重要的一个要素,有六级证书固然好,最好要注意一下口语会给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2.如果事先有打算进入某个行业,可以先熟悉一下专业英语。找本该行业的相关的一些中英文对照的技术手册、国际标准,该行业内一些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英文网站看看,应该很有点长进。3.最好找到一家正规的外贸企业实习,很多简单的流程或术语在书本山看不到或看到了也似懂非懂,去单位打打杂,看看别人写的函电和有经验的前辈聊一聊,很多工作的流程和行业惯例就豁然开朗了。实习期间注意向技术人员请教,好的技术人员一定要了解产品。最重要的是学会一点怎样与同事相处。4.参加外销员资格考试,拿到证书,还可以选择参加报关员考试,这对以后想从事外贸行业的同学都很有帮助。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2

关键词:经济管理,就业素质,就业策略,数据分析

河南本专业科80多所高校中80%高校都开设有经济学、工商管理专业, 笔者调查的12所高校,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人数累计有7200人之多, 由此可见, 河南省内部此类专业毕业生的供给虽然非常充裕;另一方面, 急需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企事业用人单位却反映很难聘到合适的人员, (整个企业调查样本的40%) 。所以就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 社会存在就业机会和空间, 而高校毕业生却出现了高“失业率”。导致这种矛盾出现的原因何在呢?

一、毕业生样本的调查

笔者于2010年10月初开始在郑州师专、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 焦作师专等12个有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 进行了以就业为目的的问卷调查, 并从每校抽取50~100位2009年应届经管专业毕业生和往届经管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就业概况调查分析。

应届毕业生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67.6%, 15%的人自主择业, 仅有27.4%的人处于失业或不稳定状态。往届毕业生调查样本显示:已就业者总体满意度为36.3%, 35%的人认为工作一般, 仅有28.7%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对现有工作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单位性质75%、工作性质及内容30%、薪金待遇40%、人际关系30%四方面。对人际关系的不满意反映学生初入职场时对社会的不适应, 社会适应能力欠缺, 主要由他们的就业素质决定。数据显示的27.4%的人处于失业或不稳定状态, 在已就业者的67.6%中又仅有28.7%的人表示对工作满意。这说明河南各高校经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不容乐观。当然引起矛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是就业素质方面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2. 就业观念调查及其问题分析。

对自己的了解程度, 表示了解自己的学生43.97%, 不了解56.03%.对选择职业的了解程度, 表示对求职职业有很清楚了解的学生10.9%, 一般了解40.5%, 不了解48.6%。选择工作首要考虑的因素, “行业前景”31.53%, “薪水”30.72%, “地理因素”20.76%, “个人发展16.99”%。对于就业前景的态度:乐观28.24%, 一般43.56%, 不乐观28.20%;当求职不理想时:愿意降低求职标准33.38%, 愿意从事不对口专业38.11%, 愿意提升自己学历的28.51%调查显示,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方面对就业压力有清醒的认识, 一方面就业期望值较高。在择业时, 往往更多地考虑工资待遇、地区及稳定性等诸多实际利益, 表现出较强的务实化、功利化倾向。

3. 心理品质调查及问题分析。

对所学专业满意30.8%, 一般41.5%, 不满意27.7%;经常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的30.72%, 偶然的45.63%, 很少的20.52%, 没有3.13%。对自己的身形、相貌不满意, 对所学专业不满导致知识掌握程度差等有自卑感的学生有69.69%之多。求职途径的选择, 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的35.21%, 通过自己能力谋求职位64.79%。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 8.37%认为自己善于与人交往与沟通, 50.85%一般, 不善于的40.78%。由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河南经管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心里误区, 比如说:攀比心理、自负心理、自卑心理以及依赖心理等。

4. 就业技能调查及问题分析。

决定就业的因素:“学习成绩”30.95%, “个人能力”25.64%, “各类获奖等级证书”20.62%“实践经验”22.79%。对就业信息的关注:大三时开始75.89%, 大四时开始24.11%。在职业规划方面:有明确系统的职业规划16.53%, 比较模糊的职业规划38.92%, 没有规划44.55%。23.46%的大学生认为“应聘技巧”是择业过程中的决定因素, 80.91%的大学生最希望学校提供具体有效的求职技巧培训服务, 这说明这些学生非常缺乏求职技巧。

二、用人单位样本调查

笔者对郑州、新乡、焦作, 洛阳等城市的120家需要经济管理人才的经营性企事业单位及管理机构进问卷、面谈、电话调查, 用人单位样本调查显示。

1. 适应能力。

96%企业样本放映当前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符合上述所说的交际能力欠缺。用人单位倾向于在专业技能基础上能够迅速接受相近行业技能的培训。

2. 持续学习能力。

90%的企业样本放映在当前环境下毕业生学习积极性欠缺, 缺少“解决事情能力”的锻炼, 只有少数毕业生, 会真正深入到职业生涯里面, 通过自己理解, 喜欢钻研, 学会应用。这类毕业生往往学习新技能新知识比其他学生轻松, 处理事情的能力也比同龄人强些。

3. 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95%的样本企业通过面试判断毕业生是否优秀, 只有5%的样本企业相信毕业生所具有的各种各样的证书所占据的分量。面试可以理解为现实社会考核的缩影, 能够考察毕业生在这个社会中如何最优化的解决全部问题能力。大多数的毕业生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存在不足, 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学生以被动学习为主, 欠缺自行解决问题, 分析创造能力, 生搬硬套, 死记硬背, 僵化了思路。要获得以上两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有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 通过有效的就业素质培训获得。

三、高校的培养理念转变应当以市场为轴心

更新观念, 转变机制, 切实调控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劳动力的供给质量。缓解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在于改革培养方式, 准确定位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 按照市场的要求不断优化配置, 整合教育资源。

1. 关注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提高就业素质。

毕业生迎接的第1个挑战就是能否适应新的环境, 只有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人才能获得更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的条件。需要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具有能积极面对生活的心理状态, 在不同层次社会结构、单位之间的相互适应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的不断适应。

2. 引导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社会意识对毕业生就业也有较大影响。第一, 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 影响了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第二, 社会缺乏创业氛围、创新意识和创新舆论, 优秀人才不能脱颖而出。第三, 用人单位注重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 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许多用人单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为, 不愿作长期投资。第四, 毕业生缺乏创业观。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3

关键词:教育经济与管理;就業;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不断突出。其中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就业率低和专业不对口两大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不同于一般文科具有的明确分类,其没有统一的专业划分,社会也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接口。因此,其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学科自身的问题所导致的就业难;二是该专业的人才自身的问题;三是总结改善该专业当前就业困境的可行之策。

一、学科发展困境

1.缺乏统一的归属划分

教育经济与管理由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三门学科结合而成。可以说,这一学科的设置在某种程度上必须结合三者的优势,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偏向了教育学,远离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在学科划分时偏向管理学,而在学术界又把它划分为教育学,将其置于教育学的体系之下。因此,其究竟从属于管理学还是教育学,对学科划分的不确定,导致了学生就业时无所适从,社会在接受高校人才时,也是一头雾水。

2.专业与社会脱节

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集教育、管理、经济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但实际生活中,社会对这一专业的需求并不多,或者说,专业极其不对口。在实际生活中,社会整体对这一专业的需求远远低于人们预计的需求量。一方面,无论与管理学相比还是和教育学相比,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的竞争力都是较低的,再加上相关的岗位在教育学和管理学这两大专业体系之下,已处于饱和状态。另一方面,教育经济和管理这一专业和大多数文科专业一样,理论性较强,特别是该专业发展不成熟时,缺乏足够的实践基础和理论支持,这就严重导致这一专业过分的理论教育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市场并不相符。

3.学生培养问题

因为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划分不确定、不统一,加上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脱节,导致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问题。无论是本科生的培养还是研究生的培养,都存在一个问题,即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教授要么来自管理学,要么来自教育学,但大多数是教育学。这就导致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无法将教育学与管理学进行很好的结合,无法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的教师,更需要专业的案例与实践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的同时,获得相关的专业能力。总而言之,师资的问题和专业教育资源的问题导致出现学生的培养问题。

二、专业人才自身困境

1.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

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境况以及相关专业的就业前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往往盲目的跟风追求某一行业的发展,以此选择自身的职业追求。更有甚者,对于职业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乃至没有自身的职业规划。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而言,学生多选择留校或进入科研机构工作,极少有学生选择创业。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招聘需求在不断的饱和,留校可能性减少。而另一方面,学生在读研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如管理学和教育学基础,这便导致学生在读研或科研机构中,极难适应其所处位置。

2.不正确的择业观

不正确的择业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就业目标的选择太高,都倾向于寻找待遇高而又轻松的工作,这对于刚出校的学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从本质上加重了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就业的压力。二是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生自己对这一专业的认识不足导致其在就业中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一般而言,私人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是这一专业的理想就业选择,而非市场企业和公司。

3.自身能力的困境

自身能力的困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自身专业能力不足,因为专业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师资的不足,导致学生在培养自身能力过程中存在误区和缺陷。二是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教育经济学与文科专业相类似,均注重理论的探讨和学习,因此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欠缺。此外,实际和理论间的差距导致学生的实际能力达不到教育培养的期望目标。

三、结语

对于教育经济与管理这一专业而言,改善当前就业形势除了和一般专业一样加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建设,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全面探讨分析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划分其专业归属,同时加强其理论和案例的假设和研究,以改变这一专业的尴尬地位。

参考文献:

[1]柳叶.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欧军明.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探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57-58.

考研 政治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4

国际政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国家、国际组织之间的各种关系。科学地分析及解释国际政治事件,并通过种种现象总结规律,给人们提供预测未来国际政治趋势的`理论基础,以使各国际行为主体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行为中,审时度势地实现自己的利益。众多考生选择这个专业也是从就业角度去考虑,那么接下来就为大家做个简单的参考。

国际政治学专业主干学科:政治学

国际政治学专业主要课程:

政治学原理、国际政治概论、国际法与国际组织、比较政治制度、当代国际关系、近现代国际关系、近现代中国外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外交政策、亚太地区政治与经济、欧洲地区政治与国际经济、各国政治与经济等。

国际政治学专业培养方向: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国际政治和国际形势研究、社会调查与统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调查研究、分析判断和协调组织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国际政治学专业就业方向: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5

舞蹈学专业发展前景指数

舞蹈学专业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为19%,36%的毕业生认为该专业发展前景为不太好或很不好。按照10分制进行计算,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指数为5.54,与其他大学专业相比,发展前景指数为中等偏下。

舞蹈学专业毕业薪酬指数

舞蹈学专业毕业1年薪酬指数

71%的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11%。按照十分制计算,舞蹈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2,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舞蹈学专业毕业2年薪酬指数

57%的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20%。按照十分制计算,舞蹈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5,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偏下。

舞蹈学专业毕业3年薪酬指数

46%的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以下,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比例为33%。按照十分制计算,舞蹈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74,与其他专业相比,薪酬属于中等。

舞蹈学专业毕业生的毕业三年薪酬指数、职位级别指数、创业指数高于各专业平均值,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毕业一年薪酬指数、毕业两年薪酬指数、应届就业率指数、毕业深造指数、发展前景指数、舒适度指数、全球化指数、学习压力指数低于平均值。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6

业就业前景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字),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首都经贸大学《人力资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人力资源考研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3数学三④408微观经济学(含宏观经济学)

1、复试科目:经济管理综合2、同等学力考生还必须加试:①管理学②财务管理

专业介绍(就业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领域,现代的人事管理,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人类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原理和现代科学、系统的技术和方法对组织中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培训、选拔录用、考核激励的活动过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调整和实践,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工作效能,谋求人的价值最大化,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自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他们的就业去向是各种行业(工业、商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房地产业等)、各种类型的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的公务员、还有管理工作者、经济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心理工作者、政治教育工作者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国家职业统计部门2010年“行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被国家列为十二种稀缺人才之一,该行业每年需求的人才缺口达40?50万,缺口大也就意味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薪资标准。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主题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自古以来,人才和钱财都是任何事业滚滚前进的两个车轮。“知人善用,得人心者得天下”,人的管理其实正是一切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是所有管理工作中离权力最近的层次,一般工作稳定,上升通道通畅,各单位的人事部门,也是核心要害部门。因职业重要性,人事主管升职、加薪的机率很高,因此想从事这份工作的人也非常多;同时,各人才市场乃至猎头公司对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求才若渴。从供求关系看,这个专业可谓是管理行业中的“宠儿”。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到底如何呢,小编做了个调查总结:

一、现状令人担忧

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竞争性、效益性,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单一型知识结构或技能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必须是复合型的。而我国的人力资源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人才十分稀缺,据调查显示,很多都是干行政出身的,最近几年有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专业,但是这些毕业生和市场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反映为人才资源队伍的国际化水准不高,国际通用型人才十分紧缺。在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人才资源队伍的素质,不仅急需在总体上大力提升,而且要实现三大战略性转变:由再现型素质向开拓创新型素质转化;由内向型素质向外向型、国际通用型素质转化;由单一型素质向复合型素质转化。

二、市场缺口大催生高收入

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国内现在需要中高级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量为600多万,其中北京缺40万,上海缺60万,广州缺50万以上,武汉也在30万人左右。相对应巨大的市场缺口,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资也不菲,据调查,大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薪水一般月薪数在1万至1.5万元或高达1.8至2万元(一般在1.5万元上下浮动);薪酬经理、招聘经理等大抵在6千元一1.2万元之间(一般在8千元上下浮动),在这样的工资标准中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薪资水准一般在1.2万元左右浮动,最高不超过1.5万元,最低不低于8千元。

三、证书考试不断升温

在此种形式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也渐渐成为近年十大热门认证考试之一,获得此证书不但能够全国通用,终生有效,还能促进个人快速提升自我职业发展能力。近两年来,每年参加鉴定的人都在10万以上。截至目前,参加鉴定的总人数已超过30万。而随着此项目师级以上职业资格考试的展开,其吸引力进一步升温。今年又有一大批人准备参加各级别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鉴定。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7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变动情况

从最早开设本专业的东北大学首届毕业生来看, 毕业30人就业率100%, 主要去向为:考研、出国9人, 占30%, 到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13人, 占40%, 其余8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国家公务员队伍 (考试) 和事业单位。笔者通过西部某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的抽样调查显示, 受调查者49人, 25人参加工作, 占51%, 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通过一些关系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有12人, 占总数的24.5%, 12人考取研究生, 占24.5%。而在直接参加工作的这部分人中, 从事营销、市场开拓工作的有15人, 占工作总人数的53%, 从事与公共事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工作的没有一人。而考研的专业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和其它专业。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 无论是211高校, 还是一般高校, 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区间均为C+ (75%≤C+<80%) , 在管理学科门类中, 低于档案学专业, 排名靠后。由此可见, 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 就业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性差, 没有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就业特色。

2 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2.1 毕业生供求失衡是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增长快速。1999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对该专业的招生, 教育部原本想由上述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 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 但由于办学门槛较低, 高校自主办学, 特别是各省属高校教育部难以控制, 因此, 各地一窝蜂地开办该专业。到2000年, 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 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 2003年有220多所各类高校招该专业本科生, 而目前增加到302所, 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本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0000-20000人。但是,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滞后, 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 自身存在富余人员, 许多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 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 高门槛的准入限制, 加上需求本来就少, 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本专业就业困难。

2.2 专业显示度低

由于宣传不到位, 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 对该专业知之甚少。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国家公务员招录中, 很少有政府部门招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即使有的招录职位与本专业很吻合, 也没有列示该专业。这种现象在市 (县)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更普遍。这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只得报考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 而这些职位往往报考的人数特别多, 竞争惨烈。同时, 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只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行政管理, 而没有公共事业管理, 因此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 面临着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平等的竞争局面, 也使得许多毕业生只有选择相近的专业, 甚至转行报考其它专业。本来企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经济体, 由于对该专业的不了解, 造成毕业生失去大块就业市场。

2.3 人才培养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培养方案五花八门, 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专业教学范式。由于该专业覆盖面广, 大多根据已有的学科基础来设置专业课程, 如师范类院校以教育学科为主;而综合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 多依托经济管理专业设立, 课程设置总体上文理科平分秋色, 既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又要学习线性代数等, “文不文、理不理”。同时, 多数高校教学实践基地缺乏, 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与社会现实差距比较大。笔者对本专业2002级、2003级的毕业生在关于专业设置满意度和实用程度的调查显示, 近7成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实用, 对他们的就业没有带来优势, 因为学习的很多课程都是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 在对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程度上劣势非常明显, 常常因为专业特点不突出而造成障碍。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有大的调整, 主流意见是增加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2.4 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心态较差

部分学生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 智商高情商低, 并且对公共管理职业准入证书方面不够重视, 造成毕业生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影响就业。同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部分学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比较高, 十分看重单位经济效益、工资收入、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好坏等。但是这些条件不是通过简单的面试与个人的了解就能全面掌握。这样导致这些同学在求职时贪大求全, 错失良机。如2002级某同学就因为当初找工作时考虑太多, 而错失了一个有潜力的汽配城的总经理助理一职。

2.5 教师队伍水平低

现有的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堪忧。真正的专业教师很少, 而转行的教师太多, 多数学校是在原行政管理、政治学和经济管理等学科整合师资而来, 一些领导认为专业课门槛低, 大肆安插关系好但专业关联度低的人员滥竽充数, 形成教师人数少, 职称学历结构低的格局。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 教学科研任务繁重, 在岗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和时间很少。大部分老师缺乏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经验。教师水平的低下, 严重影响了学生竞争力的提高, 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提高就业率的路径选择

3.1 以质量求生存, 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规模

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的理念。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提高本专业准入门槛, 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 另一方面对已开办的院校进行专业评估, 达不到评估标准的学校, 取消其招生资格。同时, 结合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情况, 社会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需求增长趋势, 科学确定招生规模, 力求人才供求平衡, 切忌不顾社会客观需要, 盲目下达招生指标, 人为制造虚假繁荣假象。

3.2 多途径提高专业显示度, 创造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专业宣传力度, 从业教师应加强对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多向社会推介专业特色, 提高专业美誉度和显示度, 使用人单位家喻户晓。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在各级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把该专业纳入招录范围。建议教育部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增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对符合条件的院校赋予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对于在比较艰苦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就业的学生给予优惠激励政策, 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协作, 为本专业毕业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3.3 多管齐下培养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首先, 凝练专业培养方向, 这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涉及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城市和农村事务管理等很多方面, 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 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专业培养方向。其次, 科学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构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规律, 突出主办单位的专业特色。再次, 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高度重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培养富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人才。最后, 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 通过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撰写和实践单位挂职训练等方式, 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他们创新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端正就业心态

激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与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 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帮扶、非政府组织等活动,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多参加公共事业管理职业资格考试, 获取进入用人单位的通行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前景, 毕业生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既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 又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 能正视现实, 勇于竞争, 不怕挫折, 客观地认识自我, 明白自己的兴趣,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合理定位, 找到切入社会的起点。

3.5 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可以从国内外招聘高水平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尤其可以聘用公共事业管理实践部门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各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动态培训机制, 制定本专业的师资培训计划, 实施师资培训工程, 让教师走向高水平的国内外大学进修提高, 走进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获取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教学素材, 全面提高本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燕凌、杜宝贵.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6) :50-51.

[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教育部公布2008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EB/OL].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 2009-06-03.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8

关键词:民办院校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人才就业能力需求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只有十几年的时间,而在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更是才刚刚起步,有着关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专业人才的市场供给量不断增大,但是目前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与现实之间仍有差距。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专业学生具有超群的职业实践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

1、分析依据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分析的依据。具有坚实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知识, 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方法,从事各级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从事各种领域的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的高级人才。从该培养目标可以看出,信管专业培养两方面的人才:一是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二是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而作为民办应用型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更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见图1调查问卷题目之一。

图1 信管专业毕业生能力调查问卷

2001年国家出台了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将企业信息管理师定义为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承担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管理以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复合型人员。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涉及6大职业功能模块, 包括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和信息系统运作。这6个功能模块同样可以概括为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和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的工作。

2、能力结构

不同层次的信息人才要求具备不同的能力, 基于上述讨论, 对信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如下分析。

首先分析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所谓信息管理, 就是人类为了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信息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信息资源的形成阶段, 以信息的产生、记录、传播、收集、加工、处理、存储等活动为特征; 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阶段, 以检索、传递、吸收、分析、选择、评价、利用等活动为特征。据此, 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调研能力,能够对行业信息化发展状况, 企业内外信息化需求, 企业内信息化的建设条件进行调研, 并提出企业信息化规划报告;信息采集能力, 能够设计信息采集内容体系, 确定信息采集的内容, 设计信息采集方式, 并有效组织信息采集工作; 信息处理能力, 能够将信息采集的内容合理分类, 进行信息筛选、综合、排序, 设计信息传输、存储方式; 信息利用能力, 至少掌握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用表格、图形等易于交流的方式呈现。

然后分析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包括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以及运行维护5个阶段。因此, 该方面人才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包括: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能力, 能够进行管理业务的调查和分析, 同时至少熟悉一个相关主流应用系统的构成模块, 了解应用系统发展的最新趋势, 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需求。能够设计满足业务需求的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 编写系统分析设计报告。信息技术能力, 能够熟练使用至少一种主流开发环境及数据库系统进行小型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编制和测试工作。项目管理能力, 理解业务需求、制订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风险、进行项目的正确评价等。

3、社会对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及现实差距

(1)信息搜集分析能力

信息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种各样的信息,必须具备很强的信息搜集、信心筛选、信息整理、信息分析和信息传达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有很强的观察判断力,快速准确的确定和获得实际所需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文献资料,并能正确的进行信息整理和信息分析。另外,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将自己搜集整理分析的成果传达出去,事项信息共享,实际上,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2)信息平台应用能力

信息管理平台的应用能力是信息系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区别于一般管理人才的重要标志。这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能力要求,所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都必须掌握常用信息管理系统的操作方法、工作原理,掌握安装、维护各种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技能,具备相关行业计算机网络运用与维护能力,并可以对信息系统平台进行基本的监管和维护。

(3)信息技术研发能力

信息技术的研发能力是一项技术和实践水平要求较高的能力。只有少部分的岗位需要具备这项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主要从事于信息系统的开发和集成,以及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统筹维护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项能力的具备可以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很大的竞争优势,而且有机会直接进入较高领域参加工作。

(4)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

首先,一部分信管人才将来要从事于与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信息咨询等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满足客户的需要。另一方面,对于从事于技术性工作的那部分人员来讲,只有各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做,团队合作和相互之间的沟通也比较重要。

(5)组织管理和决策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是专业培养的重点,也是部分用人单位看重的一点。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远大发展目标的学生来讲,管理和决策能力非常重要。但是由于这项能力的实践性极强,平且要求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是实践经验做铺垫,因此单单靠学校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必须要在实践工作之中慢慢的锻炼形成。信管专业人才如果要从事于高层的企业管理或参与战略决策,必须在此项能力的锻炼上投入极大地精力才有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基础知识不够扎实,进而影响到继续深造和实际工作。这些都急需在今后的发展之中寻求解决之道。

4、有关专业发展的思考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获得社会上更多的關注和支持,社会、学校、用人单位以及学生个人都应该予以充分的重视,并多方合作,促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第一,从社会的角度上讲,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了解其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去向。社会各界要努力的为专业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弥补现阶段专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缺陷,扩大专业影响,促进专业进步。

第二,学校方面,应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加强各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条件,努力增加实战机会,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走与企业联合培养的道路。

第三,从学生自己的角度看,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首先,必须了解自身的专业特点,对自己有正确的定位以及良好的职业规划。本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互结合的实用型专业,主要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通信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工管结合、文理渗透,因此专业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知识面广,适应力强,可以做多方面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劣势,那就是先比之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专业或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相比不够扎实深入。

因此,这就要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认识自身专业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应该竟可能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三本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2011(3)

[2]周志丹,谢敏.基于信息时代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变化分析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2006(3)

[3]李成标,王国清.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9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考研竞争压力,大三及大四医学检验学系学生将作何选择?针对此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本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全部大三与大四学生进行了就业与考研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医学检验专业大学生就业与考研选择提供参考。

1.调查问卷基本内容

问卷设计。本调查问卷结合医学检验专业自身的特点及本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围绕“考研与就业意向选择”、“考研与就业难度比较”、“对目前专业的满意度”、“对目前专业不满意的原因”、“考研原因”个方面展开调查。其中,“考研与就业意向选择”分为“考研”、“就业”、“考研与就业共同进行”三种情况;“考研与就业难度的比较”包括“考研难”、“就业难”、“二者都难”、“二者都不难”;“对目前专业的满意度”包括“满意”与“不满意”两种情况;“对目前专业不满意的原因”包括“检验技师社会地位低”、“没学到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考研不具优势”“调剂到医学检验学专业,并非出于自己兴趣”5个方面;“考研原因”包括“进一步完善并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本科毕业已不具有竞争优势,考研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躲避社会压力,想继续过校园生活”、“家长的督促”、“自己的目标不明确,考考再说,跟着社会形势走”、“不喜欢本科阶段所学专业,想通过考研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6大方面。

调查方法。为确保调查的实效性,本研究选择本校医学检验专业325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大三男生39名,女生133名;大四男生31名,女生122名。将大三与大四学生分别集中起来,发放调查问卷325份,收回32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25份,有效率100%。

统计学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考研与就业意向选择”以及“考研与就业难度的比较”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选择“考研”的学生多于选择“就业”的学生,也多于选择“考研与就业同时进行”的学生,其中选择“考研”、“就业”、“考研与就业同时进行”的大三学生比例分别为40.70%,26.74%,32.56%;选择“考研”、“就业”、“考研与就业同时进行”的大四学生比例分别为58.82%,19.61%,22.88%。由此可以看出,考研的大四学生人数明显高于就业的学生人数,且高于考研的大三学生人数。

从图2可以看出,认为考研难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人数最多,比例为67.86%;认为就业难的学生人数居第二位,比例为27.68%;认为二者均难的学生居第三位,比例为4.46%;没有学生选择“二者都不难”。

上述结果不同于临床医学专业的调查结果,在该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中选择“考研”的大四学生占88.22%,选择“就业”的学生为2.52%,二者均选的为9.26%;认为考研与就业均难的大四学生为92.15%,认为考研难的大四学生为3.35%,认为就业难的大四学生为4.5%。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近几年面临就业难的问题,导致大批学生走上考研的道路,而相比较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学生对考研抱着可考可不考的态度。究其原因,大概可归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医院对医学检验专业求职者的要求低于医学临床专业。以三甲医院为例,一般要求应聘者至少是硕士毕业,甚至有些医院还明确要求应聘者毕业院校为“985”或“211”高校,这些要求限制了这些来自非“985”或“211”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迫使他们不得不通过考研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但是医学检验专业是一门偏实验操作的技术学科,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就可以满足检验相关日常工作的需要,所以大部分医院对学生的学历要求不高,对毕业院校进行限制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使得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范围明显大于临床相关专业的学生。

第二,全国有医学检验专业的大学明显少于有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而且医学检验专业的招生数量也远远少于临床医学专业。以我校为例,每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人数约为1200人,而每年医学检验专业的招生人数为150人一180人,二者比例约为6.7—8=1,从这个比例中可以大致看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要小于临床医学专业。

第三,医学检验专业的自身定位涉及的就业领域较多,这无疑为他们提供了比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及就业岗位。医学检验专业的就业领域除大家熟悉的医院检验科、病理科、输血科外,还包括第三方检验服务公司、检验试剂的研发公司、研究机构的实验室、检验检疫局、海关等,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自身的就业定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自己的就业范围。在我们前期所做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定位调查中发现,高达82%的学生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15%的学生不想做医生,但是想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工作,另有3%的学生不想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如此多学生希望成为临床医生,但是国内现有的临床医院很难容纳每年如此多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这种供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偏低的问题。相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找到对口工作的几率更高(如果将考研的学生纳入已就业的学生范围,该校、、、、的就业率均为100%),这也导致了他们对考研抱着可考可不考的.态度。

作者还就性别对考研与就业选择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选择“就业”的女生比例多于男生(大三:7.82%vs.23.08%;大四:0.49%vs.16.13%),且选择“考研与就业同时进行”的大四女生比例多于男生,而选择“考研”的男生比例明显大于选择“就业”的女生。这一结果与作者所做的专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一致。

2.2“对目前专业的满意度”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对目前专业不满意的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比例。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人们普遍认为医学检验工作的技术含量不高,没有挑战性,这正好与部分男生爱挑战的性格不符,导致他们对当前所学专业不满。第二,有些学生是被调剂进医学检验学专业的,可能从入学之初就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也会导致对目前专业不满意。所以,很多男生会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现有的专业,这与前面所做的性别在就业与考研选择上的差异性的结果相符合。2.3“对目前专业不满意的原因”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对目前专业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检验技师社会地位低”,其次是“没学到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再次是“考研不具优势”,最后是“调剂到医学检验学专业,并非出于自己的兴趣”。因此,认为检验技师社会地位低的学生想通过考研避开检验技师工作;认为没学到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的学生想通过考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对“考研不具优势”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分析。56.85%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不少,但是真正对考研有用的课程教师讲解得并不深入,因此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相比较,他们在考西医综合的时候不占优势。42%的学生认为现在医学检验专业授予的是理学学士学位,在考研时又会遇到临床相关医学专业受限的问题。1.15%的学生认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可以报考的对口专业比较少,且在全国的招生人数比较少。

2.4“考研原因”分析

对选择“考研”与“考研与就业同时进行”的126名大三学生(男生30名,女生96名)以及125名大四学生(男生26名,女生99名)考研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结果见图5。男生和女生考研的主要原因是本科毕业已不具有竞争优势,考研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14%的男生与5.13%的女生考研的原因是家长的督促;另有8.93%的男生和4.1%的女生想进一步完善并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层次;5.36%的男生和1.03%的女生考研的原因是不喜欢本科阶段所学专业,想通过考研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更值得一提的是,有1.79%的男生和3.59%的女生选择考研的原因则是因为自己的目标不明确,考考再说,跟着社会形势走;有1.79%的男生和4.10%的女生选择考研的原因是躲避社会压力,想继续过校园生活。

3结语

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而言,目前的就业环境相对宽松,就业压力不算很大,导致目前选择“考研”的学生比例要明显少于临床医学专业。多数学生认为本科毕业在现今社会已不具备竞争优势,因为本科阶段学到的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有限,尚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考研有助于提高其专业能力,从而有助于其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然而,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安排、授予的学位可能对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考研不利,一方面这些学生被授予的是理学学士学位,另一方面在考临床检验诊断学专业时又要求考西医综合,而西医综合中的内科学与外科学在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要求相比临床专业要低,这就导致教师与学生对这些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如何培养具有专业竞争力和考研优势的医学检验学生将成为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现有的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将部分医学基础课程调整到大一或大二学习,将内科学及外科学等专业课程放在大三学习,这对学生的就业及考研都大有禅益。

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前景 篇10

主要课程:

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学业培训方向: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就业前景:

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能力的专门人才。

经济学毕业生可以在政策研究部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经济理论政策方面理论性较强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在金融机构和企业,例如银行、证券公司等,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工作。

招聘要求

针对经济学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94%;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76%;不限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47%。

薪资待遇

截止到12月21日,36844位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222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5570元,0-2年工资5824元,3-5年工资6999元。

就业方向

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关职位

财务经理,会计,财务总监,销售经理,财务主管,客户经理,销售代表,项目经理,财务会计助理,区域经理,出纳,总经理助理。

就业地区排名

经济管理类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北京。薪酬最高的地区是重庆。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北京[18554个],上海[12904个],广州[8026个],深圳[7437个],武汉[5604个],杭州[4454个],成都[4371个],朝阳[3242个],南京[2972个],重庆[2935个]。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重庆[16000元],常州[12499元],成都[7799元],南京[6250元],北京[5499元],沈阳[4999元],长春[4500元],郑州[4099元],上海[4082元],廊坊[3000元],晋中[2999元]。

同类专业排名

经济学本科专业就业适应力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经济学 就业适应力

一、引言

高等教育产业化,使各大高校逐渐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希望大学生能够一毕业就能够找到工作,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就业市场长期存在的压力下,各大高校淡化或减少理论性课程,加大实训课程。

经济学,作为一门非常难的理论性课程,也是最年轻的社会学科,是研究人们如何通过创造财富来改善他们自身的条件的,和金融学不同,经济学注重研究,往往在专业热度上不如金融学。同样也反映在用人单位的需求上。

然而,经济学的本科生,就业适应力就不如学习实务类课程的学生吗?实务类的课程的学生虽然在企业中可以减少企业对其培训的成本,但在以后的日子里,经济学的学生的适应力还是会不如实务类的学生吗?显然,分析经济学本科生就业适应力我们就会知道答案。

二、对经济学学生素质的分析

(一) 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的构成包括1逻辑的严谨2语言的优美3思想的深刻,这些能力是递进的。先说逻辑,经济学虽然是算文科类的学科,但也不是纯文科,它与历史,政治这些学科很大的不同的是,它的理论需要数学的支撑,经济学的每个理论也是依据大量的数据的考证,调研,然后通过运用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的证明,得出结论,这反映了经济学本科生逻辑思维的严谨,在本科四年的学习当中,通过不断的以数据说话的思路,经济学本科生思考问题的逻辑往往比纯文科的同学更理性,比实务类的同学的内在功底更深厚。其次,语言的优美不是一日就可练成的,但经济学的学习中,有一门课是经济学说史,经济学说史,可以说是历史,以经济学的几个高峰变化的时期出现的各种名人的观点,以及趣事,讲述给学生听。这使同学能够比较地辩证地看待每个大家的观点。不断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久而久之,我们的一些语句表达也会比更生动,毕竟历史知识的丰富,也会提高个人的内涵,从而语言也会更优美。最后一点,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的深刻,思想的深刻不是空穴来风的,而是源于深入的思考。经济学的特点,也是其最特殊的特性,就是它的预见性。在本科经济学的学习中,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从国家到个人,我们都看见了经济学家的智慧,他们从生活的最普遍的小事,或是国家的政策上,从现象看本质,给出规律,从而提出模型,给出预见。1850年,法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指出,“优等经济学家既考虑可见的效应,也考虑必须预见的效应。”由此看来,经济学的艺术就是要看得更远,超越短期的可见的效应,预见长期的看不见的效应,不止是探究一组政策后果,而是探究所有的政策后果。在经济学的学习中,经济学的本科生看问题也会比其他同学看得更深更远。所以,经济学的本科生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二) 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有较强地解决能力

我们说, 学经济学有自己的逻辑,经济学的主要方式是边际分析。通过分析不同解决途径的成本和收益来看问题。经济学有许多著名的模型,来解释各种社会现象,虽说经济学本科的学习的能力,达不到对未来的预期的准确的把握,但通过四年的学习,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历史上的经济案例,也总结了许多理论,和模型,有了一定的理论和一些经验常识,所以解决事物的能力会相应地提高,对工作上发生的问题也可以较顺利地解决。

(三)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有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

经济学,不同于实务性学科,以快速和高效为宗旨,它需要的是钻研的精神,发现问题的一双锐利的眼及冷静仔细的一个头脑。往往在经济学的学习中,以及在许多经济学刊物中,大量的数据被列出,通过理论的应用,得出自己的观点,再加上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这些数据往往需要一年的整合和分析,经过大量的计算,所以没有耐心和负责的态度,这项研究是完不成的。经济学的本科四年,学习经济学的思路,先假设,后用数据来论证,这样的思维方式类似于数学的思维方式,但同时还要用精确的语句加以分析,多年的学习方法能够养成我们严谨踏实的作风。

三、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与评价

我们从其他数据报告中选取最新的一份关于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与评价有如下几个方面:

統计表明,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胜任工作的前三项能力主要有:工作态度 专业知识与技能 问题和深度分析能力;而他们认为的顺利就业能力,前三项则是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大学生着力锻炼和提升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评价不高而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恰恰又是企业非常看重的。对于大部分毕业生而言,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与表达能力这两项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直接相关团队合作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是:洞察他人的需求,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因此,高校毕业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与表达能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把团队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支持源,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其次,我们组员又亲自到漕河泾开发区的企业园区附近,询问了一些企业的人员以及漕河泾开发区地铁站的商务人士,一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拿到有效问卷89份,调查结果如下:

经济学本科生书面表达

经济学本科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工作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对于经济学本科生的素质涵养中,最受肯定的其先是在工作态度上,工作态度上有55%的人认为经济学本科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学本科生在工作态度上

的工作态度较严谨踏实,将近44%的人认为经济学本科生的工作态度严谨踏实。其次再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上,72%的人认为经济学本科生的书面表达用词比较准确有效,23%的人认为用词准确有效,最后是工作能力方面,56%的人认为较强,19%的人认为能力很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与上述理论分析的结果基本吻合。

五、结论

从经济学本科生的内涵分析与实证调查来看,一名经济学本科生能够具有良好地表达能力,从而在职场中能够清晰地分析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有谨慎踏实的工作态度,并且有良好地解决事情的能力。毫不逊色于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而从用人单位的分析来看,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是重要的,经济学的学生都具备着这些能力,从而,可以看出,经济学本科生的就业适应力是强的。

参考文献:

[1][美]马克.史库森.经济逻辑——微观经济学视角[M].杨培雷.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5

[2]孙志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期望和评价——基于已就业毕业生的调查[E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8&CurRec=1&recid=&filename=FLJY201301016&dbname=CJFDLAST2013&dbcode=CJFQ&pr=&urlid=&yx=&uid=WEEvREcwSlJHSldSdnQ1WG40ZENFRGtSUmhHQ

WorYlB3TFF6WngrVU1iTXFqdStGSEhuNFE2ZkI4WHFvRndVPQ==&v

=MTk5NDl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XVSb0Z5cmhXcnpOS

XlIQmQ3RzRIOUxNcm85RVlvUjhlWDFMdXhZUzc=2013.1.

[3][美]戴尔·卡耐基.演讲与口才www.txt66.com/main/9110.html.

注:本课题获得上海政法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311835021

考研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篇1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关心、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物流业是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之一,物流业迅速起步和崛起,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据中国交通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国内物流专业人才缺口为600万。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有不少学者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以及以就业为到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杨怡等(2007)对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乐业率”问题进行了探析,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发掘出影响学生就业稳定性的诸多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增强学生就业稳定性的策略。汪红英(2007)对如何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大专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化改革建议。本文以湖北经济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实际情况为例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就业能力提升对策。

2 物流管理本科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物流产业是被普遍看好的朝阳产业,现代物流在社会与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由于国内巨大的物流市场潜力,吸引着境外的物流企业、IT企业、物流装备企业抢滩中国,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人才持续走俏。目前,国内需要60多万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然而,近几年物流人才无论是从人数上还是在人员的素质上都与物流行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以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实际情况背景,分析了如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1)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掌握情况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物流业属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由多个环节组成。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及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不但应具备物流设施设备及仿真软件等的操作和应用能力,更应具有物流管理的综合能力,特别是较好的管理技能,这些能力是无法完全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的,需要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由于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物流专业时间不长、物流实训设备不足,绝大多数学校只能停留在理论知识的教学层面上,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是脱节的。导致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掌握情况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否“对接”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都非常重视与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是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要不断创新、加强,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真正“对接”,提升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物流专业与物流企业合作建有物流实践教学基地,但大多数与企业的合作尚停留在企业参观、企业家讲座等表浅层面,校企合作培养也只体现在最后半学期的毕业实习或预就业实习中,毕业实习也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企业存在岗前二次培训现象。

(3) 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我国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发展,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每年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加剧了就业竞争,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已经非常急迫地在摆在高等学校的面前。为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积极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依据物流管理专业的要求和特点,开展了一系列有益于学生素质和能力提高的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学生课外竞赛,技能训练,方法培训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4) 沟通表达能力

根据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有关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同学是掌握了专业知识,能够顺利毕业,完全具有专业的就业能力。但是通过调查近几年大学生的求职就业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在面试时由于无法准确地传达自己的信息而惨遭淘汰,未能获心仪的工作机会。现今的面试更侧重于考查应聘者的综合能力,而如何将自己的综合能力呈现给用人单位,则强烈地依赖于应聘者的表达能力。所以,沟通表达能力是到制约学生求职、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一。

(5) 积极的心态

现在不少大学生集中在城市就业,不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就业。尤其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所就业的物流企业大多数处于城市郊区或者偏远地区,工作条件艰苦。客观的工作环境因素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在学生培养时要培养学生积极地心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以健康的心态适应社会。

3 对策建议

3.1 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人才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应根据物流市场人才需要,开办设置符合实际的物流专业课程,建立健全物流专业教育体系,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人才。根据物流管理内涵、物流管理实践的要求和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为政府物流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咨询人才、外向型国际物流人才和物流教学科研人才等。并且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不同的培养方法,如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本科生教育应重素质、基础与知识面的协调发展,专科生教育应注重技能与实践。

3.2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找工作普遍带有盲目性,不仅对本专业的优劣势缺乏了解,而且对所应聘企业及岗位缺乏了解,违约、跳槽情况频繁,其主要原因却是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盲目就业,导致频繁跳槽,违约数量大增。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应重视学生职业规划,最大程度地使学生明确职业定位、确立清晰的职业目标、寻求最佳的就业发展通。

3.3 以学生实践创新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沟通表达能力

高校应多开办一些学社团体活动和创新竞赛活动,如:文学社、演讲协会、书画协会、演讲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请专职教师或特长的教师授课,鼓励在校学生多参加这些学生社团中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开拓视野。通过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实践,不仅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沟通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如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奠定基础。

3.4 培养积极的心态

要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包括:乐观进取的精神,积极振作的情绪、团队协作意识、合作关心和帮助的情感,及时改善消极情绪,抵御颓废文化的行为等。校园文化在培养学生积极心态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同时,校园文化还能构筑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所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文系列讲座,大力开展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创造新才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怀,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的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3.5 建立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人才对接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依托物流行业、面向基层,建立有效率的、特色鲜明的“双进互融”、人才“无缝对接”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双进互融”,就是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家进教室,把实务带进教室;学生进企业,将疑虑在实际中澄清。“互融”就是试图做到管理融于实际,方案融于实际,教学融于实际,教师融于实际,学生融于实际等,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相融、理论与实际相融、培养与就业相融的“无缝对接”。教学方式由课堂为主转变为课堂讲授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要让学生所学基本理论做到“必须”、“够用”,专业知识做到“实用”、“管用”,确保学生技能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得到完全落实,提升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4 小结

现代物流在社会与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迅猛发展的行业造就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物流专业人才已经跻身于十二类紧缺人才之列。由于国内巨大的物流市场潜力,吸引着境外的物流企业、IT企业、物流装备企业抢滩中国,物流产业的加速发展使物流人才持续走俏。但高校物流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还存在大专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与我国对该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不相适应。本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建议,对于当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摘要:文中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流业,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姬中英等.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困局的破解[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10):131-133.

[2]汪雪梅,李冬梅,张文秀.四川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就业关系研究[J].大众商务,2009,12:164-165.

[3]杨怡,金晓严.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乐业率”探讨—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55-58.

[4]汪红英,来燕.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2007,28:124-125.

[5]田松.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北方经贸,2008,12:157-158.

上一篇:新入职公务员转正自我鉴定书下一篇:《叶子的眼睛》晨诵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