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庭教育法的建议(精选8篇)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你们好!本学期我们中班组研究的课题是“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音乐素养”,希望家长配合的地方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和重视学龄前教育,有关学龄前教育的家庭教育也更加丰富多彩。音乐能陶冶情操、开启智力,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成了很多家长所首肯的教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相关的科学原则。科学地认识对学龄前儿童实施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遵循其普遍规律,科学地落实教育方式和教育步骤,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
学龄前儿童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教育手段,都能够在儿童生理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这个发展阶段中,音乐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科学研究证实,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有相对的分工。左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逻辑思维,右半球对应的是人们的形象思维。只有大脑左右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学龄前儿童生理上的健康发展。音乐教育,在开发学龄前儿童大脑右半球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妙动听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符合了人们生理的韵律和节奏,被不同年龄和知识阶段的人们所接受。如果让学龄前儿童在家庭中经常性接触音乐,或者带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音乐活动,儿童大脑的右半球就会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家庭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音乐的魅力更在于审美。因为音乐是一门艺术,它能直接作用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他们的感情,这对帮助儿童认识周围世界,产生道德与美的体验有着特殊的作用。所以,对学龄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就是对儿童进行美育、开发其智力的最好手段。为儿童精心选择适宜他们年龄段的音乐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儿童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能够为其今后良好的个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塑造出健康、完美的人格。音乐在培养儿童听觉、记忆、语言想像力、毅力、情感和自信心等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家庭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才能。
人的天赋是各自不同的。或许有人说,对一个没有音乐耳朵的人来说,无论怎样的音乐教育,都不可能使他成为一位音乐家,只不过是让他能够更多地掌握音乐技能而已。其实,调换一种立场观察问题,一位有音乐天赋的儿童,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音乐教育,这种天赋也将被埋没乃至消失。在学龄前儿童家庭中实施音乐教育,虽然不以培养音乐家、音乐专业人员为目标,但是确实能够及时发现和挖掘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有助于他们今后的成才。
四、家庭音乐教育不可或缺,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家庭音乐教育呢?下面就此谈几点看法:
1.和孩子一起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孩子学会听声音
音乐离不开声音,节假日应多带孩子接近大自然,在大自然里让孩子听鸟鸣、哇叫、潺潺的流水声、雨水的滴答声、汽车的鸣笛声等,引导孩子在大自然的声音中发现音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当然,也应该利用生活中的机会引导孩子辨音。
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现“厨房交响乐”的游戏,在厨房里用筷子先敲敲铝锅,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谁的声音高,谁的声音低。还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问孩子听到了什么声音。捕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反复训练孩子的听觉,可以培养孩子对声音的敏感把握。
2.利用游戏,引导孩子学会记声音
当孩子对物体的各种声响发生了兴趣,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训练孩子记住这些声音。3~4岁是孩子辨别音高、音准的关键期,如果对孩子在听音和记音方面进行一段时的训练后,就会发现孩子对声音的敏锐度和辨别能力远远超边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记声音。
例如:可以和孩子玩“猜猜我是谁”的游戏,通过游戏让孩子辨别家人的说话声、走路声、敲门声等。
这里所每时的“拍”,就是对孩子进行初步的节奏训练。拍手是孩子们经常重复的动作,也是孩子表达内心喜悦的动作我们可以从拍手开始,和孩子玩拍手游戏,训练孩子的节奏感,我们也可以利用和孩子对话的机会培养孩子对节奏的敏感。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只有具备节奏感才能进一步学习音乐,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感。
例如:当你对宝宝说“宝宝,宝宝快过来”这句话时,可以加上不同的节奏说出来。
3.教孩子学会唱
孩子很希望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愿望和理想。模仿是孩子最大的特点,我们应当抓住孩子的这些特点,给孩子准备各种歌曲、世界名曲供他们欣赏或学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教孩子唱歌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节奏感强。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父母可以借助录音机、VCD等设备让孩子从学唱简短的儿歌入手、引导孩子多听、多唱。另外,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带孩子参加音乐会、举办家庭卡拉OK演唱会,举行邻里歌咏比赛等活动,培养他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他的音乐修养。
4.带孩子参加音乐会。
(1)事先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以调动孩子参与的兴趣。
(2)欣赏音乐时,应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给予恰当的语言指导。如比较深奥的乐曲,成人可做解释,帮助孩子理解作品。通俗易懂的作品,可以让孩子感受作品的性质。
(3)每欣赏一个节目后,可让孩子讲一讲感受,或成人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孩子听,使孩子对每一个节目都有一个比较深的印象。
(4)带孩子参加音乐会要有始有终。要让孩子安静地欣赏,不大声喧哗,不随便走动,演出完要鼓掌表示感谢。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从小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的习惯。
5.教孩子学会欣赏
家庭音乐启蒙主要是引导孩子感受音乐和记忆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可以逐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培养他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家长可以同时要注意培养孩子机敏、细腻的音乐情感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
五、下面给父母引荐一些孩子幼当心灵能接受的、并且是孩子喜欢的音乐作品:
(一)童话音乐器乐曲
1.柴可夫斯基:《胡桃仙子》2.圣桑:《动物狂欢节》
3.普罗克菲斯基:《彼德和狼》4.史真荣:《龟兔赛跑》
(二)各国音乐家为孩子写的器乐曲
1.格里格:《蝴蝶》、《小鸟》2.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野蜂飞舞》
3.安德森:《跳圆舞曲的小猫》、《滑雪撬》、《打字机》
4.比才:《儿童游戏曲》、《进行曲——鼓和号》、《摇篮曲》
5.德彪西:《玩具盒子》、《月光曲》
6.柴可夫斯基:《儿童钢琴曲》:①、早晨;②、竹马游戏;③、妈妈④、木偶进行曲;⑤、洋娃娃的病;⑥、洋娃娃的葬礼;⑦、新的小娃娃;⑧、华尔兹舞曲;⑨、玛祖卡舞曲;⑩、波尔卡;⑾、意大利小曲等等《白天鹅》、《牧童》
7.贝多芬:《孩子的梦》、《土耳奇进行曲》、《献给爱丽斯》
8.克来斯勒:《玩具进行曲》
9.约翰·施特劳斯:《游览列车波尔卡》
10.哈哈图良:《玫瑰少女舞曲》
11.亨德尔:《愉快的铁匠》
12.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
13.贺绿丁:(中国)《牧童短笛》、《晚会》、《摇篮曲》
14.丁善德:(中国)《儿童组曲》
15.黎锦辉:(中国)《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
中班组
一、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在早期孩子成长阶段, 音乐教育来源一般来说仅依靠父母和他们生活中的其他成年人。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还无法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 而且音乐专家则几乎很少参与早期的音乐设计和教学, 父母在这一时期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此时, 如果音乐能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联系的一种最初级、最基本的方式, 那么, 它将在孩子与周围世界的情绪、情感交流中起重要作用。在父母的歌声中,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声音和对他的爱。在舒缓的音乐中, 孩子可以获得平和的情绪。在拍手和摇玲等声响的刺激下, 孩子的听觉会得到刺激和训练。因此, 当您的孩子出处于这个阶段时, 多给孩子播放轻柔的音乐。当您抱着孩子一起欣赏音乐时, 可以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身体做一些动作或跳舞, 让孩子用整个身体在您的帮助下尽情地感受音乐的律动。可以让孩子用画笔将听到地音乐用绘画来表现;用语言将听到地音乐想像着描述出来;用肢体语言将其表现;这样不仅用音乐熏陶了孩子, 而且锻炼了孩子结合自己的想象用其它的方式表达自我。
良好的音乐环境不仅对孩子的早期音乐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孩子的其它方面 (如:语言、听觉、想象、创造等) 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些能力都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给予孩子良好的音乐体验
我们通过观察孩子可以看到, 孩子并不是以规范的方式去运用音乐的, 他们等不到上音乐课的时间才去唱, 才去跳舞, 才去听音乐。父母应很好利用孩子的这一特性, 在与孩子相处的每一时刻中可以与孩子一起歌唱、游戏、舞蹈, 让孩子用身体体验节奏, 用歌声表达音乐, 在轻松、愉快和爱中训练孩子的协调能力、节奏感、即兴表演与创造等多种能力。可以在全家外出散步或郊游时, 用大自然的声音训练孩子的小耳朵。可以在做家务时, 让孩子随自己歌声有节奏的和父母一起干活。可以将音乐中的强弱、快慢、节奏融入到孩子语言的学习中。如:用不同的节奏、强弱、快慢的组合朗诵唐诗或唱歌。可以在他会使用工具时, 引导他去自制乐器。可以在他学习演奏乐器时, 成为他的学习伙伴和热情听众。音乐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中, 只要父母多留心, 就可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随时让孩子体验并学习音乐。当然, 在这里我要提醒父母, 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 父母积极的鼓励与评价使孩子能更好得保持对音乐的兴趣, 并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这将使他一生更幸福、更完美。
三、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类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 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突出要求。父母在音乐教育中切忌过早的用固定的模式束缚住孩子, 给孩子们一个自由表达的机会, 使其认识到创作是很容易的, 并不神秘。父母应给予孩子启发和鼓励, 让他们只要有想法就通过自己的歌唱、跳舞和演奏表达出来。可以在孩子学习乐器演奏时, 鼓励孩子每天不仅练习作业, 而且演奏自己创作的音乐。可以在与孩子游戏时做模仿和创造结合的接龙游戏。父母可以敲击身体任何部位, 或做不同的舞步、动作等, 也可配合音乐。让孩子先模仿再自己创造, 父母再来学, 这样不断地接龙进行。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 使其拥有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来探索和寻找能发出声响的不同音色的物质, 并用其来进行即兴合奏。在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 父母一定要给孩子一个空间, 不断地发掘、引领孩子前进。这时, 父母的鼓励、赞扬同样是支撑孩子继续探索的动力, 切莫吝啬您发自内心的赞美与鼓励。
许多的父母面对这些建议, 总是用我们不懂音乐这样的话作为不去勇敢承担责任的借口。其实, 在家庭音乐教育中, 父母如果懂音乐当然更好, 但这并不是唯一因素和条件。孩子们更需要的是父母有耐心, 有兴趣去参与孩子的音乐活动, 在孩子的音乐活动中, 父母不仅是他们的启蒙者、指导者, 有时也是参与者和欣赏者。作为启蒙者和指导者应掌握好教育方法;作为参与者不做不受欢迎的干涉;而对于孩子的欣赏方式, 则应充满着鼓励和爱护。愿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在父母的关心和爱的教育中都成长为很好的人, 幸福的人, 有出色能力的人。
摘要:本文就在家庭音乐教育中, 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给予他们良好的音乐体验, 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方面, 给予父母一些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家庭音乐环境,音乐体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严爱青.外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
[2].铃木镇一.爱的哺育----教育的新途径.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影响;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32-01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
一、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由于婚恋观念的改变,离婚率的快速增长,离婚式单亲家庭比重逐渐上升,单亲家庭因为不健全,所以导致孩子受到的爱与关注不够,安全感不足,一但家长没有处理好,那么就会造成心理困扰,出现自闭、自卑、自责、焦虑、抑郁、嫉妒、逆反等心理问题。
二、单亲家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
1、亲子关系的失调
第一,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不能同时拥有父母,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心理 则会产生被双亲一方抛弃的担心。第二,家庭的缺损,容易导致父母沉浸在悲痛之中,或者因忙于工作而无暇给孩子以温暖和爱护,从而忽略和孩子的交往,造成亲子关系冷淡。第三,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孩子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来应付家庭困扰带来的紧张,他们的心理调适受到家庭人际冲突的影响。
2、教养方式的失当
(1)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他们把希望托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对孩子给予了极大的期望,一旦孩子的行为表现与自己的希望不符合,便会出现责备、唠叨甚至体罚等不良教育行为。
(2)忙于生计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单亲家庭父母亲在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真空。
(3)心怀内疚,对孩子过度溺爱。单亲家庭中的父母亲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无原则的一味满足、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孩子进行补偿。
3、社会评价压力
在中国人根深固地的家庭理念中,单亲家庭是不光彩的,生活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儿童,必然也会在内心深处染上这种观念,加之他们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的看待家庭状况,因此家庭的缺损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往往意味着突然的打击与压力。
三、单亲家庭的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1、单亲家庭的父母应向孩子耐心解释造成不完整家庭的原因
现在有不少离异的父母,想避免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和孩子解释离婚的事。但是孩子和其他人的交往中,常常不得不对付一些有关这方面的询问。孩子由于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往往不知所措。所以单亲家庭的父母应该以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向他们解释自己离异的原因,求得他们的理解,并教会孩子应付各种有关的询问,保护好孩子的自信心。
2、单亲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的教养要得当,注意科学的教养方式
在丧偶或者离异之后,为父母者常常会把自己所有的感情和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关怀备至。日子一久,孩子的依赖性就会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茫然不知所措。
3、由于社会的宽容度及个人修养尚未达到相当的水平,使单亲子女可能需要承受来自生活、学习环境中的歧视、偏见和嘲弄
不少单亲子女因此在性格上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因此,家长不仅自己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还要注意帮助孩子充实生活。为此身为他们的父母,每天再忙,也应抽时间多陪陪孩子。此外,还可帮助孩子多交一些朋友,以弥补亲情的不足,使他们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4、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注意孩子健康人格的教育
在孩子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有着无法互相取代的作用。所以,单亲家庭中,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以应有的适宜的影响。以保证男孩的阳刚之气和女孩的阴柔之美,以免造成两性角色上的心理与行为的偏差。
四、幼儿老师对待单亲家庭幼儿的教育建议
1、避免不当关注,防止过度关注
单亲家庭中的幼儿群体非常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关怀,但效果如何关键却在于关怀的方法和程度,教育者应尽量避免不当关注、防止过度关注。
2、先肯定,再批评
单亲家庭的幼儿由于家庭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在成长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正因如此,他们从小接受许多来自各方的训导、批评、教育,甚至歧视。对待单亲家庭的幼儿我们更要注意方式,注意分寸,最做到先肯定再批评。先肯定个人优点,再指出缺点不足。
3、教给幼儿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
(1)倾诉。给他们提供倾诉的机会,教师要懂得在恰当时机诱导他们诉说,听他们真情流露,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悲伤、愤怒,把心中的负面情绪尽量宣泄、释放出来,减少内心的折磨和矛盾。
(2)运动。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教单亲家庭幼儿通过运动调节心理。在运动中把身体里面的不愉悦感觉通过肢体活动、出汗发散出来,在汗水的挥发过程排放内心的不良情绪,使心情得到舒展。
(3)大喊。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幼儿无法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那就给他们大喊的机会,在一个空旷的地方,让他们把心中的种种负面情绪叫喊出来,通过喊叫来平衡和缓和他们不安、复杂、混乱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单亲家庭的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行为无论好坏都应得到理解和体谅,其心理健康应该成长应备受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将爱给予这些特殊的孩子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心理、生理、真正健康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8(3):110,113.
(1)、每天了解家庭作业的数量,以及孩子所交作业的质量。
(2)、设置一张时间表,包括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不要把时间安排在快要睡觉的时候,回为那时孩子可能已经困倦了。我要求孩子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在吃晚饭之前必须写完。
周末的作业最好安排在星期五六,不要等到周日晚上再写。
(3)为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光线明亮,环境安静,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也有利孩子的眼睛健康。
(4)、在写作业这之前,鼓励孩子把家庭作业分成“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和“需要帮助的”。家长应该只帮助做好孩子不能独立做的那部分,例如听写等。这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独立性。
(5)、给孩子定个规矩,在完成作业之前不许看电视或玩耍。不能养成边做作业,边吃零食的坏习惯。
这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
(6)、每天都要及时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一定要过目检查一遍,这是做父母的关键所在。如果不检查,小孩会想:“反正妈妈也不看。”所以马马虎虎应付了事,看起来用功,实际上呢,有名无实。家长在查作业的时候除了看数量,还要看质量,看他的作业在学校写的和在家写的是否一样? 检查完作业一定要签字。家校联系本上和作业本上都要签。
(7)、当孩子正在做家庭作业时,前一段时间,要陪着孩子写,等孩子能独立完成了,再慢慢放手。让孩子独处,要让他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不是不管,等孩子写完作业后要及时评价。对完成作业好的情况要及时表扬,注意表扬要具体、直接。在孩子很好地完成了作业的时候,要及时表扬,并注意表扬要具体、直接。比如:“今天听写了20个生词,你答对了19个,比昨天有进步了。”
(8)、当孩子的作业写完了,不要轻易给孩子改正错误,那样不会让他有深刻印象。让孩子自己检查,如果错了自己负责。
(9)、如果孩子哪天不知道作业在哪里,那他肯定是上课没听清,要严厉批评,不要让孩子养成打电话问同学作业在哪里的习惯,不要让孩子养成打电话给同学问作业的习惯,孩子问过一次,就会问第二次、第三次„„这样会造成孩子没有责任心。
(10)、不要让孩子一写作业就要喝水,上厕所若干次的习惯,有的孩子这样跑,是为了找借口出去,这样的次数多了,就会影响孩子写作业的习惯。但是,不能说得这么绝对,家长要看情况,允许孩子在写作业过程中有安排适当 的片刻休息时间。如喝喝水,上厕所等。是可以的。把握好孩子写作业所用的时间,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写作业拖拉的习惯。
新华网2009年12月13日 10:58:48
一、以分数论“英雄”,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二、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三、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并付出极大代价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五、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六、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七、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八、惩罚多于表扬,滥用惩罚,损害孩子身心健康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九、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十、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无论寒假、暑假,长假、小假,许多家长们似乎都很迫不及待地希望他们的“熊孩子”们赶紧回学校上课,不要在家里浪费时间。很多家长认为,学校才是孩子接受教育、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殊不知认真算下来,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里的,和爸爸妈妈一起的。
一项来自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杨伯翰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的研究表明,关于孩子的学业,父母的关心和参与远比学校的教学质量高低来的重要。当然很多家长也逐渐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不太确定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为此,项目研究人员特意前去拜访了许多知名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他们的回答主要集中在15个方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专家和教师是怎么说的吧。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给孩子们,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或者让他们读给你。”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到第一位,因为“鼓励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所有老师们最为推崇的一种教育方式。一起吃晚餐
晚餐是家人们互相交流的最好时机。孩子们可以和父母聊聊当天发生的趣事或遭遇,相信父母们肯定可以通过聊天体会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了解他们。经常沟通是解决很多问题的良方。做个好榜样
如果您希望孩子多读书,那么请你先做个爱读书的人。
如果您希望孩子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那么从现在开始给孩子写信吧。
如果您希望孩子们能够好好学习数学,那么就别对孩子说你也讨厌数学。提出你的高要求
我能够体恤有很多父母工作比较忙、比较辛苦,并不能抽出太多的时间来陪孩子玩儿、辅导孩子作业。但是我希望他们不要因此而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
如果你只希望孩子拿到D,那么孩子们就仅仅只想得到D应付了事。
如果家长能够为孩子们设定一个较高的目标,孩子们真的会竭尽全力为之努力,其实孩子们是非常在意家长的期望的。
当然,如果D等是孩子们竭尽所能的最好,那么也是可以的。适时强制孩子离开电脑手机
我希望更多的家长愿意和孩子们一起阅读,鼓励孩子们阅读。我更希望家长们能够鼓励孩子们多出去走走,看看花开花落,看看云卷云舒。说真的,现在的孩子们每天超过十一个小时待在电脑前面,难道大家不觉得担忧么?孩子似乎在慢慢地失去独处的能力,更严重的是,我很怕长此以往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独立思考了。
此外,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点儿教训,别让他们沉迷电子游戏和网络。
多让孩子体验生活、接触自然,有些东西是书本上学不来的。参与孩子的成长
很多老师观察过,喜欢来参加家长会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平时会表现的比较优秀。也有不少家长甚至不知道孩子的正在走下坡路,因为他们常常忽略学校的邮件、老师的信息,不来参加家长会。
真的很想对这样的家长说,不要只是简单地问问孩子“在学校怎么样啊?”“今天有家庭作业吗?”
孩子只会说“还不错啊!”“没有!”
试试和老师交流吧。配合老师的工作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老师和家长无论在任何方面都是一致地支持孩子的,无论是学业、生活还是身心健康。千万别让孩子存在这种侥幸心理比如说他们做错了事,他们不想听老师的批评,觉得家长会理解他们。尤其是当他们还是孩子,一定要和老师一起规范他们的行为。
家长在某些时刻别偷懒,至少要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鼓励多样化的交流
多让孩子和不同的小伙伴们接触、玩耍。让他们去感受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学着更好的和不同的人沟通。少点儿说教,多点儿理解。学会负责任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担起应有的责任,别为孩子找借口。同样的,家长也别为自己找借口,教育孩子不仅是老师的责任,家长同样不能回避自己的错误和不足。相信老师和学校
对于一些需要家长辅助的工作,先试试和老师沟通。别总是说:抱歉,这些我没接触过,不懂。对于孩子班级和学校的一些活动,至少积极一点吧。引导孩子良好的价值观
家长最好能够在家里做个榜样,配合学校一起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事实上很多家长已经这么做了,可以看出这样的孩子在其他方面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出色。好好玩
花点时间陪孩子们一起疯玩也是不错的。因为这能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时能有效地减少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何况,大部分孩子都是喜欢玩的,在玩当中教育孩子,比单纯说教有趣有用。按时接送孩子
其实迟到一次两次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一个星期迟到个四、五次还没有按时来接他们回家的话,其实这会让孩子们在同学中很尴尬。除了让孩子感觉尴尬之外,这还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守信用,从心底会对家长的承诺产生一种不信任。关心孩子正在学什么
如今的通讯如此发达,想要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其实非常简单便捷。如果对学校的课程或者老师的管理有什么疑问,完全可以直接打个电话或者发个信息。老师是最熟悉您的孩子目前的在校情况的人,并且非常愿意和您沟通。让孩子们自己来
如果孩子们忘了或者丢了东西,让他们自己来和老师解释。或者试着从侧面辅助孩子们解决,别只是邮件通知老师,然后让老师负责孩子应该自己做到的全部工作。
作为一名家长,同时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敏敏老师看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很多道理,很多建议,都已经是老生常谈,最重要的是希望我们都能够身体力行的去改善。
关键词:家庭教育,相同点和不同点,家庭教育经验
一、中德家庭教育的共同点
1、重视传统美德的培养
良好的言谈举止、勤俭节约、与人为善等都是家长看重的传统美德。父母鼓励孩子去和他人接触, 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同时, 家长教导孩子要乐于助人, 与他人和睦相处。此外, 父母让孩子学会感恩, 教他们如何做人, 孝敬长辈, 尊师重教。
2、重视“游戏”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父母常常和孩子一起玩耍, 在玩耍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给孩子创造一种启发性的氛围, 让他们去观察、探索、研究。在游戏中, 激发孩子的天性和活动能力。因此, 父母在挑选玩具时, 要多动脑筋, 去选择那些能激发孩子想象能力的玩具, 例如:积木, 它比电动遥控汽车或者玩具手枪作用要大, 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此外, 家长要求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互换、共享玩具, 以此来培养他们节俭和团结礼让的品质。
3、重视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如果一个孩子是在一个和谐的家庭中成长, 那么他会乐于助人, 也喜欢主动照顾他人。如果孩子在一个热爱学习的氛围里长大, 那么他渴望知识。家庭条件、父母的教育经历、家长和孩子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同时, 两个国家的父母重视自身榜样的力量。中国有句俗语:“有其父, 必有其子。”孩子们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方式。
二、中德家庭教育的不同点
1、教育观念不同
德国父母以孩子为中心, 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让孩子发掘自身的价值, 提供给他们有利条件, 让他们积极的、独立的、创造性的学习和自我发展。父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并在活动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中国的父母以社会导向为中心。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让孩子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注重名人效应和模仿, 教孩子如何适应环境, 他们注重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优良品格, 要求孩子持之以恒的去做事情, 要有耐力, 学会控制自己的感受。
2、教育方式不同
德国父母和孩子交流很多, 他们给孩子解释, 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跟孩子探讨某行为是否得体, 跟孩子分析, 某个结果产生的原因, 等等。德国父母并不娇惯自己的孩子, 他们分配给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通过劳动让他们获得知识, 培养动手能力。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去实践, 当遇到复杂问题时, 父母会化繁为简, 给孩子提供帮助, 有耐心的等待着孩子去解决问题。
中国的父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往往把自己放在长辈的位置上, 和子女的交流比较少, 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要求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有用的技能, 疏忽了与孩子间的情感交流;中国的父母对孩子要求最多的是学习, 只要孩子把时间用来学习, 他们会为孩子提供一切便利, 孩子不需要参加家务劳动, 不需要为父母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们只需要认真学习。这样往往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
3、教育成果不同
首先, 德国孩子独立性很强。从18岁开始他们独立于父母, 独立于家庭, 学习之余通过兼职来养活自己。其次, 德国孩子“金钱管理”能力很强。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参与金钱管理, 学会了一些投资和社交技巧。通过亲身体会, 他们知道赚钱不容易。最后, 德国孩子适应环境能力很强。因为他们从小就学习独立, 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
三、德国家庭教育对中国家庭教育的启发
首先, 父母不单单是孩子的保护者, 还是他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摔倒的时候, 父母不要去搀扶他, 而是让他自己站起来。孩子必须从小事中学会独立, 学会自己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发展自己, 在残酷的现实世界里依靠自己的力量培养坚强的意志。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想象空间, 让他们尽情的施展创造力, 千万不要束缚他们的思想。鼓励孩子, 让他们拥有好奇心, 怀疑精神和实践精神。
其次, 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去做很多事情, 要允许孩子犯错, 也要让他们学会改正错误, 犯错和改正错误同样重要。如果父母为孩子做很多事情, 他们将会失去锻炼的机会。后果严重的话, 孩子将成为生活上愚笨的人, 他们必须依赖自己的父母才能顺利的生活下去, 否则将不能生存。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 当踏入社会时, 会觉得无所适从。
最后, 父母和孩子地位要平等, 鼓励孩子跟父母讨论。两代人的讨论是孩子成功的第一步。通过讨论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公正公平、善解人意的。父母不会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他们, 而是通过讨论, 最终达成一致。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积极地思考问题, 不采用极端的方法去控制他们。和孩子共同探讨一些家庭计划, 鼓励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让孩子参与到制定家庭计划中来, 在现实中学会做出决策。
四、总结
【关键词】婴幼儿;语言发展;家庭因素;教育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9-0034-04
学会说话是婴幼儿早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若幼儿到达某一年龄后仍有说话和理解上的困难,他们以后更可能产生社会交往、情绪和行为方面的问题。〔1〕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很多,家庭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那么,哪些家庭因素会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并尝试提出相关教育建议。
一、父母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1.父母的言语行为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亲子交流机会的出现常常有赖于父母对婴幼儿言语行为的回应。研究表明,对婴幼儿的发声行为和相关活动经常给予言语回应的母亲比较少回应的母亲提供给了孩子更多的语言刺激,前者的孩子在言语能力发展方面会表现得更好,例如更早说出第一个单词,更快掌握50个词汇,有更复杂的口语表达等。〔2〕另外,父母的主动提问越多,婴幼儿语言能力的表现越好。
亲子间共同注意的状态也会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研究表明,在14~15月时能较好达到与父母共同注意状态的幼儿表现出更好的语言发展水平。〔3〕但这种亲子共同注意的状态不是由父母通过命令产生的,而是由婴幼儿的注意焦点形成的。父母命令式的语言反而会阻碍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这可能与命令式语言的结构和词汇特点有关,因为它们往往很短,且较少提供新的信息。
2.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包括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等也会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总体来说,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幼儿比来自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幼儿拥有更好的语言能力。例如,更多使用名词短语和较长的句子,显示出更好的复句使用能力,在幼儿语言发展的测试中得分也更高。〔4〕Erik Hoff分别考查了33名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2岁幼儿和30名来自中等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2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母亲的交流情况,结果也显示,前者的词汇量显著高于后者。〔5〕
是什么原因导致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婴幼儿具有更好的语言能力呢?可能的产生机制有二。第一,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婴幼儿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交谈和阅读的时间更多,所使用的词汇也更丰富,句法更复杂。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婴幼儿父母更多时候只在指导孩子的行为时才说话。〔6〕第二,在和孩子交流时,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比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父母倾向于使用更多富有意义的手势语帮助表达,孩子也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手势语,而丰富的手势语能够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曾有研究者考察了50名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50名14个月大的婴幼儿与父母的交流行为,并评估了他们在54个月时的语言发展情况,结果显示,来自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婴幼儿在14个月时使用更多的富含意义的手势语(这些手势语多从与父母的交流中获得),并在54个月大时拥有更多的词汇量。〔7〕
3.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Beck等人对19个有关母亲产后抑郁症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后发现,产后抑郁症对亲子交流有较大程度的负面影响。〔8〕有高自杀倾向的产后抑郁症患者较少对婴幼儿发出的言语交流信号给予积极回应,她们的孩子也逐渐表现出较少的言语交流意愿。〔9〕此外,父亲的抑郁倾向也会对亲子交流产生负面影响,如这类父亲较少为孩子阅读。〔10〕Goodman对128个有2~3个月月龄婴幼儿的三口之家(其中半数母亲有产后抑郁症症状)的研究发现,母亲产后抑郁可能会诱发父亲的抑郁倾向,从而导致父子间较少交流。〔11〕
另外,母亲在养育婴幼儿期间产生的焦虑也会妨碍亲子交流。Nicol Harper等对32位高焦虑和32位低焦虑的母亲与其10~14个月孩子的亲子交流行为进行评估后发现,高焦虑的母亲对婴儿的交流意愿更不敏感,更少有积极情绪反应。〔12〕可能的原因是母亲因焦虑更关注负性事件,从而干扰了母亲对婴幼儿交流意愿的关注,妨碍了亲子间的正常交流。
总之,父母的个体差异是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常的人类环境能够基本满足婴幼儿习得语言的需求,但是不同环境会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进程。
二、家庭环境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1.双语环境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双语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重视,在婴幼儿期就开始接触第二语言的孩子越来越多。与学习一种语言的婴幼儿比较,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婴幼儿接收到的语言输入刺激更为复杂。当第二语言的输入刺激少于语言总输入刺激的25%时,婴幼儿一般很难学会第二语言。〔13〕而且,语言输入刺激必须直接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只是听或看他人说话并不能使婴幼儿获得口语表达能力。婴幼儿和说某种语言的人交流得越多,他们就越倾向于能学会这种语言。
不同语言在词汇、语法、韵律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双语学习和单语学习在语言加工方面存在差异。例如,对于单语学习者来讲,他们在生命的第一年内就逐渐对母语语音变得敏感,对其他语言语音差别的区分能力开始逐渐丧失,而能同时充分接触两种语言的婴幼儿能够较好地区分两者的细微语音差别。〔14〕但是,两种语言学习者与单一语言学习者相比拥有更少的词汇量,这种差异甚至会延续到10岁左右。
2.电视等媒体对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婴幼儿通过电视等媒体和通过社会交往产生的语言接触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被动接收信息,后者是主动交流信息。因此,过度观看电视等媒体可能会从多个方面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过度观看电视等媒体会妨碍亲子交流。例如,一项研究考察了2至48个月婴幼儿的电视观看时间和亲子交流情况,结果显示,婴幼儿过度观看电视通常伴随着说话次数、说话持续时间、话题转换次数减少等现象,从而可能导致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延缓。〔15〕第二,过度观看电视对婴幼儿脑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大脑快速发展是婴幼儿早期发展的主要特征,脑是个体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大脑的发展依赖于婴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度观看电视、被动接收信息刺激,无疑会减少婴幼儿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阻碍婴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另外,即使婴幼儿没有观看电视,房间里开着的电视也会对亲子间言语交流产生消极影响。例如,研究者在实验室里观察51名年龄分别为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的婴幼儿与其父母在1小时内交流的情况。〔16〕结果发现,当电视开着的时候,父母与孩子的交流时间减少了21%。
三、教育建议
基于以上关于影响婴幼儿语言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述评,为更好促进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第一,和婴幼儿谈周围一切他感兴趣的事物或你正在做的事情。
婴幼儿拿着玩具时可告诉他如何玩玩具,带婴幼儿外出游玩时谈论你所看到的花草的颜色、天空飞翔的小鸟等,过马路时告诉他红绿灯是如何运行的,和他一起阅读图画书,等等。尽管婴幼儿最初并不一定能理解你所谈论的一切,但是他知道,你在对他说话,你注意的焦点是在他身上而不是在其他方面,这一点对婴幼儿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婴幼儿的注意焦点就是你所谈论的话题,而不是让他追随你的注意焦点。父母或其他看护者与婴幼儿谈论得越多,婴幼儿就会表现出更好的语言技能。
第二,与婴幼儿交谈时多提开放式问题,避免提封闭式问题或让婴幼儿作简单的回答。
“你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吗?”“你能教我怎样玩这个玩具吗?”之类开放式提问能够使婴幼儿受到更丰富的语言刺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意愿和行为能力,而“这幅画里是熊猫吗?”“天空里飞的是鸟儿吗?”之类封闭式提问一般会导致婴幼儿作出“是”或“不是”之类的简单回答,从而减少了亲子间进一步交流的可能性,不利于婴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三,尽可能多地创设让婴幼儿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
在家庭中,除了与父母交流之外,也要鼓励婴幼儿与祖辈、邻居、小区里的玩伴等交流,在幼儿园里则要鼓励婴幼儿与教师、同班或同园的小朋友多交谈,这对其语言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尽量少看电视。
尽管电视或其他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刺激,但婴幼儿在看电视时,仅仅是在消化刺激,是在对刺激作被动反应,这不利于其语言的发展。婴幼儿只有在实际生活里与周围环境产生互动,才有可能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OHM ERIKA, JENNEN-STEINMETZ CHRISTINE,SCHMIDT MARTIN, et al. Language development at ten months: Predictive of language outcome and school achievement ten years later〔J〕.European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2007,(16):149 -156.
〔2〕CATHERINE S TAMIS-LEMONDA,MARC H BORNSTEIN,LISA BAUMWELL. Maternal responsiveness and children’s achievement of language milestones〔J〕.Child Development,2001,72:748-767.
〔3〕PETER MUNDY, ANTOINETTE GOME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joint attention skill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year〔J〕.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98,(21): 469-482.
〔4〕JANELLEN HUTTENLOCHER, MARINA VASILYEVA, ELINA CYMERMAN, et al. Language input and child syntax〔J〕.Cognitive Psychology,2002,(45):337-374.
〔5〕ERIKA HOFF. The specificity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Socioeconomic status affects early vocabulary development via maternal speech〔J〕.Child Development,2003,74:1368-1378.
〔6〕KATHRYN L FLETCHER, ELAINE REESE. Picture book reading with young children: A conceptual framework〔J〕.Developmental Review,2005,(25):64-103.
〔7〕MEREDITH L ROWE,SUSAN GOLDIN-MEADOW. Differences in early gesture explain SES disparities in child vocabulary size at school entry〔J〕.Science, 2009,323:951-953.
〔8〕BECK CHERYL TATANO. The effect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on maternal-infant interaction: A meta-analysis〔J〕.Nursing Research,1995,(44):298-304.
〔9〕RUTH PARIS,RENDELLE E BOLTON,M KATHERINE WEINBERG. Postpartum depression, suicidality, and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J〕.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009,(12): 309-321.
〔10〕JAMES F PAULSON,HEATHER A KEEFE,JENN A LEIFERMAN. Early parental depression and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2009,50:254-262.
〔11〕JANICE H GOODMAN. Influences of maternal postpartum depression on fathers and on father-infant interaction〔J〕.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8,(29):624-643.
〔12〕ROSEMARY NICOL-HARPER, ALLISON G HARVEY, ALAN STEIN. Interactions between mothers and infants: Impact of maternal anxiety〔J〕.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2007,(30):161-167.
〔13〕BARBARA Z PEARSONA, SYLVIA C FERNANDEZ, VANESSA LEWEDEG. The relation of input factors to lexical learning by bilingual infants〔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1997,(18):41-58.
〔14〕BOSCH L,SEBASTIEN-GALLES N. Simultaneous bilingualism and the perception of a language-specific vowel contrast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J〕.Language and Speech, 2003,(46):217-243.
〔15〕CHRISTAKIS DIMITRI A, GILKERSON JILL, RICHARDS JEFFREY A. Audible television and decreased adult words, infant vocalizations, and conversational turn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Archives of Pediatrics & Adolescent Medicine,2009,163:554-558.
〔16〕HEATHER L KIRKORIAN, TIFFANY A PEMPEK, LAUREN A MURPHY,et al. The impact of background television o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J〕.Child Development,2009,80:1350-1359.
Family Factors to Influence Infants’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Mei Gaox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Abstract】The article reviews family factors that influence infants’ language development, such as parental mental health, parental socioeconomic status, verbal behaviors, bilingual environment of the family and television media. And accordingly some suggestions for language education are given from the family perspective.
【对家庭教育法的建议】推荐阅读:
家庭教育对自己的影响12-10
家庭教育对成长的影响英语范文09-18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07-21
浅谈家庭教育如何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06-03
学生对家庭教育评价表07-21
妇联对家庭暴力问题调研建议05-28
家庭教育的核心05-29
家庭教育的角度06-05
家庭教育的语录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