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刑事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通用8篇)
【摘要】: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的历史䗶期,很多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
步暴露凸现出来,特别是在广大农村,矛盾更加突出。本文从农村刑事犯罪案件的特点出发,深究其原因,以探讨预防刑事犯罪的预防措施,以期对减少它的发生有所裨益。【关键词】:农村刑事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措施
近年来,农村刑事犯罪不断攀升,已成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邓州市人民检察院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案件470案670人,其中,农民犯罪356案523人,分别占总案件数及总人数的76%和78%,共审查起诉各类案件776件981人,其中农民犯罪和发生在农村的案件共计644人814件,分别占83%和82%。这一数字是触目惊心的,农民犯罪已成为危害社会稳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突出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切不可以掉以轻心。
一、农村刑事犯罪的特征
1、农民犯罪嫌疑人在刑事犯罪嫌疑人数中占绝大部分,以青年农民犯罪为主,向低龄化和高龄化两极发展。
自2005年以来,河南省邓州市检察院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案件470案670人,其中,农民犯罪356案523人,分别占总案数和总人数的76%和78%。农民犯罪嫌疑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76岁。重点在18岁至40岁的青年农民犯罪嫌疑人有366人,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69.8%;18岁以下的犯罪嫌疑人有25人,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4.8%;41岁至55岁的犯罪嫌疑人有96人,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18.3%;56岁以上的犯罪嫌疑人有36人,占农民犯罪总人数的6.9%。例如该院在2005年9月审查起诉的王某等9人抢劫案中,9名犯罪嫌疑人均为农村在校学生,最大的9岁,最小的只有14岁。在农村的未成年人犯罪多为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与城市孩子犯罪多集中在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等类型,而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相对较少形成鲜明的对比。
2.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主要是侵财、暴力、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农民犯罪嫌疑人犯罪涉及的罪名比较多,有40多个,主要集中在侵财、暴力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2005年至今,盗窃有109人,占农民犯罪(下同)的20.8%;抢劫有59人,占11.2%;诈骗33人,占6.3%,侵财型犯罪有201人,占38.44%。故意伤害81人,占15.5%;故意杀人27人,占5%,暴力型犯罪有108人,占20.6%。交通肇事犯罪有52人,占9.9%。
3.发生在农村的暴力犯罪有显著特征
一是农村暴力犯罪往往后果比较严重。2005年以来,该市共处理农村故意杀人案件29件33人,造成死亡27人,重伤4人;故意伤害案件116件119人,造成轻伤102人,重伤5人,死亡9人。二是起因多为琐事,手段相对残忍。在农村发生的伤害案件多数是因为琐事引起争执,例如宅基地纠纷、邻里关系等,一旦发生争执,往往使用铁锹、榔头、木棍等农具为作案工具,出手狠毒,极易造成严重后果。三是故意杀人多为突发性犯罪,往往没有预谋。例如,2005年发生的周某故意杀人案,周某与死者李某并无矛盾,因李某酒后滋事,周某一怒之下便用斧头将李某杀死。四是在农村强奸案件的受害人以未成年、精神病患者和丧失自我保护能力的居多。又如,2005年办理的刘某强奸案,受害人为年仅13岁的幼女;而发生在11月份的索某强奸案中,受害人长期瘫痪在床,已经丧失抵抗能力。
4.共同犯罪较多,交叉结伙作案明显
在农民犯罪中,多以老乡或同村、亲属结伙为纽带,形成帮派,结伙交叉作案。这些犯罪团伙成员因为相互熟悉了解,往往寥寥数语,就一拍即合,迅速达成犯罪共同故意,倚仗人多势大,胆大妄为,作案率较高。特别是在盗窃、抢劫、破坏电力设施等刑事犯罪中,多为2人或3人以上的农民结伙作案。由于这种团伙作案成员不固定,多为临时纠葛在一起的松散型团伙犯罪,团伙之间相互交叉现象比较明显。在2005年上述三类犯罪中,两个农民共同犯罪占农民犯罪案件数的47%,3人以上农民的团伙犯罪占23%。2003年冬—2005年春,该市彭桥镇刘山村农民刘某和刘某某先后在刘山村、禹南村、胜岗村盗割低压电线22孔,后卖给井某。2005年3月的一天晚上,薛某和王某到高集乡赵坡村窑厂盗窃一台变压器内芯,后卖给井某。犯罪分子为了一己之利,破坏电力设备,给周围群众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经济遭受了很大损失。另外共同犯罪案件中,专业分工不断加强。例如,2005年审查起诉的全某11人盗窃销赃案,该团伙主要以耕牛为作案对象,团伙中有专人负责对耕牛进行宰杀和销售,形成了盗窃、销赃一条龙。
5.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加“法盲”型突出。
当前农民犯罪嫌疑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集中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有496人,占农民犯罪嫌疑人总人数(下同)的94.84%。其中文盲63人,占12.7%;小学332人,占66.9%;初中101人,占20.37%;高中25人,占4.7%;中专2人,占0.39%。由于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相伴而产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农民犯罪的这种“文盲”加“法盲”型犯罪是农民犯罪的显著特征。
6.邪教犯罪成为农村治安中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带有政治色彩的问题。
2005年11月份以来,该院共受理邪教案件6件9人,全部在农村。由于邪教活动多为地下,较少公开进行,检察机关对邪教的资料掌握有限,难以做到全面的把握,只能通过案件来发现局部的问题,但是已经非常严重。这种邪教组织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很容易被社会上的黑、恶势力及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危害比较严重。再如,该院办理的张某等三人组织利用邪教破坏法律实施案,其发展邪教成员已经达到一百余人,且有初中学生信教;办理的魏某组织利用邪教破坏法律实施案件中,魏某一次性往邓州运送同种邪教书籍8800本被当场抓获。
7.以男性犯罪为主,女性犯罪占有一定比例
农民犯罪嫌疑人主要以男性犯罪为主,女性犯罪占有一定比例。在523名农民犯罪嫌疑人中,男性有512人,占97.9%,女性有11人,占2.1%。女性犯罪主要集中在妨害公务、盗窃、拐卖妇女、诈骗、介绍容留卖淫等暴力不很突出或以谋利为目的犯罪。
8.从发案地点看,比较繁华的城市郊区、城乡结合处和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是刑事犯罪的多发地区。
二、农村刑事犯罪成因
造成农村刑事犯罪居高不下,且犯罪类型和特点不断翻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
方面的原因,有犯罪分子个人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预防和打击不力等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社会原因而言,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特别是农村生产方式、农民从业方式的转变,农村的矛盾和问题与过去相比出现了较大差异。就业、分配、经济矛盾等各种利益冲突显著增加,村民之间、村民与集体之间、村民与社会之间均将存在着很多矛盾。价值取向、利益分配、道德伦理观念变化等原因是滋生和诱发农村犯罪问题的土壤和气候。
2.农村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但不能及时吸收安置,大部分农民从事体力劳动,时常还会遭到城市居民的歧视,因而产生强大的心理反差。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有的农民,特别是年轻的农民,出现明显的心理反差。少数青年农民厌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他们有田不种,有活不干,游手好闲,而且崇尚高消费,但又不想通过自己的辛勤汗水来获得劳动果实,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也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为了过上比较“安逸”的生活,外出打工。而城市就业岗位有限,不能对大量涌向城市的农民进行妥善安置,有的民工因无技术、生活无保障,从而铤而走险,违法犯罪。2004年12月下旬,在广州打工一年无果的农民陈春定伙同柴珂回到邓州后,到八里王林场抢得王某一辆旧自行车及工具箱.2005年元月, 陈春定和柴珂二人又得知陈某家刚刚卖了羊,家里有存款,连夜窜入了陈家,将陈某、陈某某父子杀死,又抢走现金50元,一辆拖拉机、黄色军大衣一件和录音机一台.3.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生活无法保障。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犯罪达94.84%,可见当前农民的文化素质是非常低的。由于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工作,生活无法保障,理性和自控能力差,经不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腐蚀和诱惑,处事简单粗暴。为了维持生计,不惜铤而走险,学习影视剧中的抢劫、绑架、盗窃、故意伤害等违法行为,从而导致酿成大祸,走上犯罪的道路。愚昧无知,丧失信仰,道德观念扭曲,极易被别有用心的邪教组织蛊惑、利用,是一部分农民轻信基督邪教,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2005年11月22日下午,犯罪嫌疑人王某、王某某、孙某三人预谋后将正在邓州市城区四小上学的学生董某劫持到内乡县的师岗乡八里岗村孙某表哥时某家,三人给小孩吃安眠药限制其自由。后王某、王某某、孙某三人向董某家长索要20万元现金,因董某家长报案,三人被抓获。
4.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侵害农民合法权益行为时有发生。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国家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农村执行的却不够严格,各种名目的税费、集资、提留严重超出农民土地收入承受力。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里打工,工头老板经常无故克扣民工工资,甚至根本不予兑现。农民无论是在家劳动,还是外出打工,如果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就很容易为了生计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5.法律意识淡薄,逞强思想严重。部分农民对法律的理解认识不够,只凭自己一时主观臆断或者头脑简单,遇事不知道运用法律、通过正常渠道来妥善处理,导致悲剧的发生。2005年2月13日,周某某在本村茶馆中因琐事与周某发生口角,被人劝开后周某某回到家中,周某又追到周某某家门口大骂,周某某恼怒下持斧将周某杀死后逃跑。
6.执法不严,打击不力。一方面, 在政法机关办案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由于受利益驱动,有的机关把罚款当作生财之道,随意执法,以罚代刑,一些本来明显构成刑事犯罪的案件,降格为治安案件办理,作罚款处理了事。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逐年增加,与经济发展、车辆增多有一定关系,但与有关单位管理不到位,肇事者受不到严厉的刑事制裁有直接的关系。“钱可以买罪,权可以保罪”使农民丧失对法律的信任。另一方面,刑事案件破案率较低,破获的许多刑事案件被作为一般治安案件处理,大量的刑事案件“不破不立”,或者“立而不破”,使犯罪受到法律追究的成为个别,大部分不能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造成了犯罪行为
人不被抓获的侥幸心理。
三、预防和减少农村刑事犯罪的对策
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普法教育活动中要紧密联系农村的实际,以“三五”普法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送法进村活动,结合农村易发、多发案件的特点和规律,开展针对性的预防犯罪工作,提高农民遵纪守法自觉性。深入宣传与广大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着力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真正使农民知法、懂法、自觉守法,并在实际生活中懂得如何应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针,在深入开展村民自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让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良俗与美德,占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强化广大农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律意识,自觉抵御各种违法犯罪和社会丑恶现象。
2.规范执法行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加大犯罪打击力度,坚持把社会主义稳定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的职能作用,依法快捕、快诉涉及村霸、街霸等流氓恶势力犯罪和杀人、强奸、伤害等严重暴力犯罪,严厉打击抢劫、抢夺及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切实增强农民的安全感。开展禁毒、禁赌、取缔邪教及封建迷信等专项整治活动,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积极排查矛盾纠纷,预防各类刑事犯罪,努力消除影响农村各种不稳定因素,对发生在农村的“有案不立”、“立而不破”的刑事案件,一定要实行法律监督,确保案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严格落实责任制,规范执法行为,坚决避免“以罚代刑”、“以罚代管”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抓好农村治安各项措施,做到任务到村责任到人。充分发挥“严打”攻势,采取集中打击与专项打击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常见多发性犯罪坚决打击,努力提高刑事案件破案率,使犯罪行为人受到应有的制裁。同时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做好农村信访工作,把发生在农民之间的各种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3.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努力构建和谐农村。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高度重视刑事政策在办案中的运用,既要坚持“严打”,又要注意对发生在邻里之间、亲属之间的轻伤害案件、盗窃数额较小的案件、中小学生之间偶尔发生的抢劫少量钱财的案件以及初犯、偶犯、未成年犯罪案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在办理农民犯罪案件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
4.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私营企业,不但能够缩小城乡差距,而且有利于解决现阶段农村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通过加大农村非农业行业的就业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分布,以使不愿从事农业劳动的剩余劳动力有事干,减少和杜绝因闲散无聊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的发生。
5.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限于城市居民,广大农民还不能享有切实有效的社会保障,农民养老、医疗、就业等基本上只能靠自己。因此,要探索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不但对稳定农民队伍和农业生产,保护农民利益等有重要意义,也会对减少和避免农民犯罪,降低农村刑事案件的发案率产生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
[1] 法治评论.法学家解析灭门罪案[N].检察日报.2010-4-07.(5)[2] 中国暴力犯罪“十年来首次增长”困局[J].新纪实
[3]吴继贤.暴力犯罪的增长原因与治理对策
[4]王丽萍,胡尚慧.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分析
一、犯案特点
1. 犯罪主体复杂化。
主要涉及村“两委”干部、镇干部以及城建办干部, 参与人员的身份多样化。
2. 窝案串案多。
由于危房改造资金的申报、审查、监管、发放职责均系乡镇财政所, 而作为危房改造的审批单位乡镇城建办又是把关单位, 所以要想套出危房改造资金看似有各个单位层层把关, 但也正是这样使作案领域扩张化, 容易形成利益链, 呈“抱团式”腐败。也有一些乡镇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干部与村委干部相互勾结作案, 该类案件往往涉案金额大。为防止问题败露, 一般都订立攻守同盟, 不容易轻易瓦解。
3. 犯罪嫌疑人多以亲属或本村其他村民的名义骗取补贴款, 据为己有。
如陈某斌在任村支部书记期间,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在2011年以其本人名义为其二哥陈某华申报危房改造资金5000元;2012年以其妻子闵某玉的名义申报危房改造资金5000元, 同年明知村干部黄某华、李某秀不符合申报危房改造条件的情况下, 分别为二人申报危房改造资金各5000元。以上共骗取危房改造资金21000元。
4. 由简单犯罪向复杂犯罪转变。
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农补资金在逐年增加, 而巨额的惠农补贴款也刺激着部分廉政意识不强、意志不坚定的干部, 经过多次经办农补手续的“历练”后, 打起了为自己额外谋取更多农补的主意, 利用非法的手段截取农民应得的补贴, 套取国家的农补资金。该类行为逐步从单一农补领域向多个领域发展, 由单人作案向多人配合发展, 由单一罪名向多个罪名发展, 使部分惠农资金变成了涉案赃款。如王某涛涉嫌贪污、滥用职权案, 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 王某涛利用职务之便, 采取收入不上账、虚报冒领之手段, 贪污公款42000元。2011年至2014年12月, 王某涛在负责危房改造申报补贴期间, 违反相关政策法规, 采取编造资料等形式, 导致不符合危房改造范围、对象、条件的农户享受了国家危房改造补贴资金共计572000元。
5. 作案次数多、数额小、牵涉范围较广。
“次数多、数额小”是指单笔犯罪行为获得的赃款金额较少, 往往达不到立案查处的标准。但是, 将前后几次的金额加起来就构成犯罪, 而且, 每次作案牵涉的农户都比较广, 每户牵涉的金额也较小, 查处难度较大。这种通过一次、两次、三次等连续削减农民应该领取补贴的数量的方式, 一般很难察觉。如王某涛自2011年至2014年负责危房改造工作期间, 先后贪污作案5起, 其中最小一笔仅4000元, 最大一笔不过10000元, 但共计42000元。
6. 指标分配有机可乘, 操作缺乏有效监督。
部分乡镇在指标分配时, 存在优先安排关系户的问题, 造成部分特别困难群众的危房没有及时得到改造, 此外, 部分乡镇、村没有建立健全的公示制度, 也没有把农村危房改造对象户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危改指标分配的各个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让管指标分配的村干部有了可乘之机, 而危改指标“一票难求”, 因此村民都想方设法去获取。于是, 很多村干部动起了歪脑筋, 从而导致有问题的村干部和村民形成利益同盟。
7. 影响恶劣, 社会危害大。
危房改造项目本是一项惠农政策, 却因某些贪污腐败分子的犯罪行为, 使危房改造在少数乡镇、村等地方完全变了味道, 索贿受贿风气浓, 农户们为了得到危房改造的名额, 不得不违心地接受索贿, 使得真正的危房改造困难户得不到应有补偿, 而贪污腐败分子却趁机捞一把, 影响了党和国家涉农惠民政策的真正实施, 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并引发了群众上访事件, 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二、主要作案手段
1. 虚报冒领。
某些村干部利用核定、上报农补的职务便利, 在计算本村各农户农补资金或利用农民不知道某项惠农政策的同时, 以自己或他人的名义虚报农补各项数据;或利用农民信任, 用农民的名义上报, 将应该发给农民的补贴和实际发给农民的补贴鱼目混珠。相关部门核查时只是书面审核, 流于形式, 无法发现真相。加上村务不公开, 村民们无法进行监督, 村干部冒领多领农补款情况也就很难被发现, 虚报冒领便成了某些村干部套取惠农补贴资金的伎俩和主要手段。
2. 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国家资金大量流失。
如李某红玩忽职守案。2011年至1月至2014年12月, 李某红在任街道办事处副科级干事、支部委员、副主任期间, 在分管或协管危房改造工作中, 对申报的危改户的范围、对象、条件真实性不认真审核把关, 严重不负责任, 导致国家危房改造资金572000元被骗取, 致使国家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3. 收入不上账。
如王某涛涉嫌贪污案, 王某涛在2013年、2014年负责危房改造工作期间, 在收取农户建房保证金过程中, 采取收入不上账的手段, 贪污24000元。
4. 隐瞒政策, 暗箱操作。
一些村干部利用灾害申报、处理紧急、监督滞后等因素, 对村民隐瞒各项扶贫、惠农政策、补贴标准, 暗箱操作, 大肆将国家各项扶贫、惠农资金侵吞。
三、发案环节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的发放经过四个基本步骤:首先, 申请: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家庭, 由户主自愿向所在村委会提出书面申请。其次, 评议:村委会接到申请后, 召开村民会议进行评议, 议定是否符合救助标准, 并予以不少于15天的公示;公示后, 将有关材料上报乡 (镇) 人民政府。然后, 审核:乡 (镇) 人民政府接到村委会的申报材料后, 组织人员上门核查。经审核, 认为符合条件的, 报县级危改办。最后, 审批:县级危改办接到乡 (镇) 人民政府上报的材料后, 分批次召开部门联审会议进行审批, 审批结果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布。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发放的四个步骤中, 都有可能涉嫌职务犯罪。
1. 申请环节的职务犯罪。
在申请环节中, 涉及职务犯罪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 采取虚报数据的手段进行骗取改造资金, 如王某涛2012年、2013年, 采取虚报冒领手段, 为不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亲属套取国家危房改造补助资金18000元。
2. 评议环节的职务犯罪。
根据农村危房改造“最贫穷、最危险、最积极优先”的原则。评议中优先考虑居住在最危险房屋中最贫穷的困难户, 包括强降雨过程造成的农村危房贫困户, 特别是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一些不符合此条件的个人不得不采取非法手段进行行贿, 获得优先改造的权利;一些村干部也借此机会大肆索贿, 向符合条件的村民收取好处费、服务费等费用借机敛财。
3. 审核环节的职务犯罪, 上门审核阶段也是职务犯罪的多发阶段, 在此阶段中, 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利用上门服务的机会, 乘机索取贿赂。
如向相关申请人收取手续费、审核费、拍照费等费用, 或以审核不过关为由榨取人民群众的危房改造补助款;一些政府工作人在审核阶段, 玩忽职守不仔细审核, 或者在审核过程中滥用职权, 导致大量的虚假材料审核通过, 使部分不法之徒获得利益。
4. 资金投入使用环节。
随着国家近几年对农村惠农、扶贫资金的大量下拨, 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过程中, 各项扶贫及惠农款几乎成为“唐僧肉”, 在使用、拨付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导致职务犯罪多发。对农村危房改造资金, 城乡建设部门即危改办没有履行宣传职责, 很多老百姓不知道政府关于惠农的危改救济政策和操作监督程序。
5. 专项款物管理环节。
在建设局分配给各乡镇的危房改造指标中, 乡镇一级均留有机动指标 (或者称为额外指标) , 这些指标留给了谁, 群众并不了解, 一些资金经手人见利忘义, 或损公肥私, 或偷梁换柱, 置群众利益于不顾, 肆意侵吞专项款物。
6. 国家下发资金管理及审批环节。
一是村干部不按政策办事, 徇私情, 索贿赂, 甚至虚报冒领, 套取专项资金予以侵吞;二是危改办未履行对上报资料的真实性的抽查, 抽查率达不到要求;三是镇政府第一责任人和分管领导未履行审核责任, 甚至放弃了对危改对象真实性的审查, 镇政府也没履行宣传责任, 导致后来把危改对象变成私人徇私情, 甚至为了完成任务出现摊派现象;四是镇政府把此项职责委托给城建服务中心, 城建服务中心应对危改对象的真实性进行审核, 即要在整修或者重建之前要对危房进行拍照、修建过程中也要拍照、修建结束后还要拍照、还要进行技术或等级鉴定、每次都要有户主签字。而这一切工作城建服务中心都没做。户主、村委会和城建服务中心共计要填写9个表格, 其中城建服务中心要填困难群众危房改造补助申报审批表、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信息表、农村房屋安全鉴定报告表和2016年农村危房改造户竣工验收表等共计4张表。城建服务中心甚至是从网上下载图片、模仿当事人签字、代替镇政府分管领导签字, 套取国家补助资金。
四、预防对策
1. 城建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 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组织各镇 (办、区) 分管领导和村镇服务中心主任召开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专题会议, 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相关政策及要求, 并印发相关文件。。同时要求各镇 (办、区)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让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的申报、审批、使用、发放的条件和程序家喻户晓。二是制作“农村危房改造明白卡”, 标明危房改造的申报条件、审核审批程序、补助资金标准, 发放到各镇 (办、区) 每一个参与危房改造的农户, 避免宣传盲区。同时将相关电话号码, 作为监督举报电话, 印在“农村危房改造明白卡”上, 接受群众监督。三是严格落实三级公示制度, 指导镇 (办、区) 做好村级、镇级公示和做好城建局的审批公示, 严格按中央文件规定的农户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镇 (办、区) 审核公示、城建局鉴定审批的程序及验收合格的农户名单进行公示, 确保群众知情、程序公开公正、接受群众监督。
2. 城建部门应加强过程监管, 强化责任意识。
一是指定专人负责审查资料, 对资料不合格的危改户拒发危改补助资金, 直到整改合格后再给予发放。二是参与危房鉴定, 城建部门应组织人员对各镇 (办、区) 申报危房改造的农户房屋等级进行鉴定, 防止房屋等级鉴定中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三是全面逐户验收, 房屋改造完成后, 城建部门应联合财政部门、发改部门进行逐户验收, 并将最终验收合格通过审批的农户名单进行公示, 确保程序公开透明, 防止出现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的情况。
3. 强化信息公开, 实施阳光操作, 使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切实保障。
要以推进村务公开等工作为突破口, 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和印发宣传资料、召开村民大会等形式, 广泛、大力公开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政策、标准、指标分配及资金发放等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 使广大的村民群众获得详细、准确、全面的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信息, 避免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的弊端。积极公开举报监督电话和其他投诉渠道, 支持鼓励广大群众依法举报、依法维权, 对群众的举报要及时受理, 认真核实。
4.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 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要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将申报、审查、验收等各环节职责落实到个人, 实行定岗定责。对村干部在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 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要及时介入, 该追究纪律责任的追究纪律责任, 该追究法律责任的追究法律责任。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村干部侵占农村危房改造补贴款的职务犯罪案件, 要坚决从严查处, 确保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F
摘要:当前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领域职务犯罪日益突出, 此类案件一般具有犯罪主体复杂化, 窝案串案多, 犯罪嫌疑人以骗取本村补贴款据为己有等特点, 文章对此类犯罪作案手段和发案环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一、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原因
引发和诱发农村干部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产生特权思想。大多数农村干部的权力较为集中,民主管理制度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对现行的有关村民自治法规贯彻落实不力,群众的民主权利行使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导致权力高度集中。二是村干部管理农村事务的方式不科学、不严谨。一些村干部手中握有一村的财、物等大权,大小事务由其说了算,为谋取私利方便,不让群众了解村务、政务和财务,一律暗箱操作,使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有的村干部在本村形成某种权势,认为自己是“一方诸侯”、“土皇帝”, 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生活上远离农民群众,搞特权,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
(二)盲目攀比,贪图享受,心态失衡。一些农村干部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自己管事不少,但拿钱不多,一年到头很辛苦,心理失衡,于是开始出现不捞白不捞的错误思想,不是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上,而是贪图个人享乐,把享受的生活方式作为追求目标,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对价值观、世界观的改造,依据自身的“权力优势”以权谋私,借职务便利吃拿卡要。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表面上看是贪污、受贿等经济问题,实质上是理想信念出现了问题。
(三)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一是财务制度不健全,没有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和经办制度。有的村支书既是财务审批人,又是经费开支人,随意开支公款;有的村干部既管钱又用钱,会计无法独立行使职权,不能发挥财务监督作用;有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不坚持原则,唯命是从,甚至与村干部同流合污,会计人员从根本上就失去了监督作用。二是村务公开不到位。在执行村务、政务、财务公开活动中,有的村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虽然设置了“公示墙”、“公示牌”等等,但公开的内容不多,存在表面的现象,农民群众不明真相,无法实施监督。三是账目审查力度不到位。有关部门对农村账目审查仅局限于年终象征性对账,发现问题也不及时纠正,对一些小村,甚至几年不去审查账目,使部分村成为被监督的真空,助长了村干部违法犯罪的侥幸心理。
(四)放松学习,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薄弱。有的农村干部常年忙于村务和自家的农事,忽视了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法制学习,放松了自身的思想改造。在平时工作中,上级党委、政府也只注重抓经济、抓生产,忽视对农村干部进行必要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而使一些村干部的思想发生蜕变,为群众服务的意识逐渐淡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思想慢慢膨胀,往往是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满足私欲的工具,导致权力商品化。
(五)选任把关不严。自推行“村官自选”制度以来,一些村镇没有把好选举关,致使一些政治素质低的人员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村干部职位,埋下了发生违法犯罪问题的隐患。
二、农村干部违法犯罪的预防对策
针对当前农村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和存在的问题,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打防结合、标本兼治、超前防范,使农村干部职务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一)完善选拔任用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应在农村建立起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首先,换届选举时,检察机关、纪检、信访、组织等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各乡镇党委的密切联系和配合,及时发现并有效制止破坏选举的违法行为,保证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从而使那些思想好、意识好、能力强、想办事、能办事、懂管理,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优秀人才选举出来担任村干部。其次,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村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对那些年轻有为,知识水平高、有魄力、有进取精神的农民甚至大中专毕业生进行重点培养,极力创造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早日得到群众认可,及早进入农村干部队伍,以提升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第三,在村干部的选任上还要克服“家族村官”的现象。 “家族村官”容易抱成团,从而形成“村官家族”,就会让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二)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政治心态。当前,少数农村干部在思想意识深处存在封建特权思想,他们无视党和人民的重托和信任,逞威风,耍特权,处处为自身牟利。因此,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抓经济和生产的同时,要结合基层党建活动,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农村干部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克服利己主义、本位主义和拜金主义,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以对党对人民对个人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工作,不贪不占,以免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给人民造成不应有的伤害,给自己和家庭留下不应有的遗憾。
(三)建立监督措施,从源头上扼制犯罪。首先,建章立制,对农村干部“一把手”、村级财务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划清责任,形成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的监督模式。其次,健全党内民主监督,完善基层党组织的监督制度,使基层党组织处在全体党员的民主监督之下。第三,财务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应经常加强对村社财务的监督,做到收支统一管理,严格审批,合理使用,切实规范财务。第四,落实政务、村务双公开。坚持实施“阳光”财务,增强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参与农村财务的清理整顿,使村里各项收支处于群众监督之下,给群众以明白,保干部以清白,从根源上铲除滋生腐败和犯罪的土壤,化解干群矛盾,融洽干群关系,确保农村大局稳定,促进新农村建设。
(四)加大打击力度,使村干部不敢犯罪。纪检监察部门、司法部门以及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加大对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通过法律手段震慑和预防职务犯罪,使村干部不敢犯罪,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首先,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大查处违纪案件的力度。发挥纪检、监察、审计、会计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作用,提高查处农村干部违规违纪违法的能力,对违反党纪国法的村干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其次,加强职务犯罪案件的查办力度。检察机关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处在惩治腐败的第一线。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要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争取党委的领导和政府的支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与配合,把危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务犯罪作为当前打击的重点,积极挖掘犯罪线索,加大侦查力度,达到查办一案,教育一片,警示一片的目的,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以打促防。第三,加大职务犯罪案件的刑事处罚力度。审判机关应当认真履行审判职能,加大对职务犯罪案件的审判力度,特别是对危害大、影响大的职务犯罪案件要从严从重处罚,决不手软。通过加大查办力度,从严从重惩处职务犯罪案件,农村干部必然会心生怯意,促使其自觉抑制贪念,从根本上减少和遏制职务犯罪的发生。
特点及预防
年
级
2011级
姓
名
袁静
专
业
法学
指导教师
刘耀彬
2011年11月1日
摘
要
职务犯罪是最严重的社会腐败现象,它直接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破坏法律统一实施,毒化社会风气,危害极大,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本文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的特点以及对预防的构想,其特点表现为:犯罪领域广泛化;犯罪群体化;作案手段多样化、智能化;犯罪跨区域化、国际化。针对这些特点,本文提出了完善预防职务犯罪法律体系;强化监督机制,注重权力制约;增强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力争反腐国际化等对策,以期能为我国当前预防和惩治职务犯罪的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职务犯罪 危害 特点 预防对策
Summary The duty crime is the most serious social corruption, it directly violated state organs of normal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office staff honest behavior, damage the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nd countries, affect social stabi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reaking the law implemented uniformly, spoil social atmosphere, great harm, has become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socialist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n studying deeply, but also needs to solve the key problems.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uty crime and to prevent the idea, its characteristic: crime areas, Crime groups;Means diversification, intelligent, Cross reg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rime.According to th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resents a perfect legal system and prevent position crime, 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 mechanism, pay attention to the power restriction, Strengthen and prevent position crime technology content, Learning experience abroad, strive for anti-corrup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the current prevent and punish crimes to provide some useful work of reference and.Keywords: Jobbery crime harm features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引 言
众所周知,职务犯罪是社会腐败现象的极端表现,该行为直接侵犯了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破坏法律统一实施,毒化社会风气,危害极大,已成为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客观上讲,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推进,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犯罪案件数量有所下降,人民群众对我国在职务犯罪预防和惩治工作领域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并予以认可的,对此,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当前职务犯罪在我国某些领域内呈易发、高发趋势,大案要案的遏制还不理想,预防职务犯罪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必须花大功夫,下大力气来发现并认识我国职务犯罪的预防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案。
一、职务犯罪概述
(一)职务犯罪的概念
“按照法律规定,职务是行为人因依法或受委托从事公务而取得的法律身份,是以执行相应的公务员内容,职权和职责构成职务的基本内容,职务是构成职务犯罪的前提和基础。” 严格意义上来讲,职务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是研究者对于职务有关的犯罪的统称。但又由于研究者的着重点和侧重点不同,到目前为止,国内刑法学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职务犯罪概念。但诸多观点中,笔者颇为认同孙谦教授的观点:“职务犯罪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非法活动,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破坏国家对职务行为管理活动,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的总称。”
(二)职务犯罪的危害
回顾古今中外世界各国历史发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每个朝代的衰亡几乎都与政治腐败和国家工作人员丧失职业道德、滥用职权、违法犯罪等行为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简单地认为职务犯罪的危害性仅仅局限于经济损失的层面,如果一个国家或社会陷入严重的金钱、利益崇拜,如果支撑这个国家或社会大厦的中流砥柱——国家工作人员,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或者滥用职权,欺压百姓,那么它所带来的恶果,必将是物欲贪念横行,道德意识沦丧,理想信念毁灭,社会风气败坏。具体而言,职务犯罪的危害性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政治的危害
首先,它直接危及国家政权的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建立在密切联系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础之上的。虽然,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很高,政权非常稳固,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处在转型期的中国,腐败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以公权牟取私利的人数、金额越来越多,严重地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职务犯罪是
腐败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它的滋生蔓延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可见,职务犯罪已经成为危及国家政权稳定的重大政治问题。
其次,它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国家工作人员的根本职责在于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原则,不折不扣地严格依法办事。国家工作人员执法犯法,利用职权践踏法律,必然侵犯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损害社会主义法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特别是司法人员职务犯罪严重地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使权力制约形同虚设,进而滋生和助长更加严重的犯罪现象,严重阻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延缓甚至扼杀国家法治进程。
再次,它妨碍着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国家行政权力是由国家工作人员具体行使的,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必然导致国家的法律、政令得不到执行,公平和正义难以实现,公众利益得不到保障,国家行政管理软弱无力,政府运行效能低下,行政改革难度加大等,妨碍了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首先,它不利于政府的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实施。职务犯罪使国家工作人员丧失了公共目标和公共责任感,挖空心思利用权力中饱私囊,必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阻碍政府政策法规和发展计划的公平高效实施。任人唯亲,跑官买官的职务犯罪行为使有真才实学的人被拒之政府门外,国家工作人员素质低下,政府的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实施就必然要扭曲变形甚至落空。
其次,它不利于国家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大投资。职务犯罪行为常常使国家和集体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失去了本应用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宝贵资金,对国家的资本积累和扩大投资产生破坏作用。
再次,它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少数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把供应紧缺的,由国家专控的物质控制起来,在分配资源时不是根据企业的实际能力决定,而是根据对方支付贿赂的数额多少来决定,从而导致国家资源配置上的巨大损失和浪费。
最后,它不利于吸引外资。吸引外来投资和外来贷款是我国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政策。但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现象的严重程度,常常是影响外来投资者决定投资贷款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不愿意用“富国穷人”的钱来养活穷国的富人。有些国家工作人员还把外国投资者作为敲诈勒索的对象,故意刁难,外国投资者望而怯步。
第三、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首先,它降低了公众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凝聚力。少数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行为没有及时得到惩处和控制,就会动摇坚守廉洁奉公、道德规范的国家工作人员的决心,促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纷纷效仿,导致社会道德标准降低,政府威信下降,在民众中失去了公正感和权威感,无法再起到凝聚民心的作用。
其次,它加剧了社会的失范状态。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保证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国家工作人员不遵守这些规范,就会降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会导致不道德和不法行为剧增,犯罪率不断上升,使整个社会出现一种混乱失范的局面。
二、我国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发案范围点多面广,涉及社会各个领域
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副局长马海滨曾在预防职务犯罪研讨会上详细分析过我国当前职务犯罪发生、发展特点。他介绍说,在全国反贪侦查部门所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发生的领域已经从过去集中的党政机关、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和经济管理、资源分配等部门,逐步扩展到社会各个环节、行业和领域。以前被人们认为是“清水衙门”的一些文化、科技、教育系统甚至殡仪行业中,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据南京市检察机关的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初至2002年3月,南京共查办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39件,其中高校案件就有21件,涉案金额高达100万元。1999年高校职务犯罪仅1件,2000年猛升至4件,2001年增为8件,2002年头3个月查办8件”。据相关报道,在2004年里,随着震动盐都的自贡市殡仪馆原馆长韩峰特大受贿、挪用公款案侦破工作的进行,一批行贿者纷纷浮出水面。个体户周某为了长期在殡仪馆“独家”经营摄像服务,七年来共向韩峰“上贡”12万元。某骨灰盒销售业务员李某、韩某某为了长期向殡仪馆销售骨灰盒,以“回扣”送给韩峰2.3万元。墓材销售商谭某仅在2002年8月19日,就一次送给韩峰10万元的“好处费”。某工艺厂老板高某按付款金额的40%给韩峰回扣,共送给韩峰23万元。摄像、骨灰盒、墓材、墓穴、工艺等等,可以说韩峰没有忽视他权力的每一个细节,将每一点权力都转化为经济利润。
(二)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呈多样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职务犯罪主体一般文化水平较高,阅历较为丰富,对自己职务范围内的情况熟悉,深知本行业管理制度和机制中的漏洞,所以以权谋私的行为方式越来越隐蔽,逃避法律的手段越来越狡猾,其作案手段也越趋于智能化。
例如,职务犯罪案件中,有的犯罪分子一边大肆收受贿赂,一边把自己装扮成廉洁奉公的正人君子,骗取了领导和群众的信任;有的犯罪分子为避免受贿过滥、人多嘴杂而留下后患,便尽量减少受贿次数,对一些不够斤两的薄礼不屑一顾,拒之门外,而对大额礼金、名贵物品、古董字画则来者不拒,多多益善,这样既收到了以一当
十、事半功倍之效,又在外界获取了廉洁自律的声誉;有的犯罪分子抓住人们对收礼不办事的受贿者切齿痛恨,而对办了事的受贿者比较宽容的心理,在进行权钱交易中,恪守无“功”不受禄的原则,对未办成事的贿赂或拒收,或退还,不惹民愤,而对办成了事的贿赂则心安理得的收下;有的犯罪分子对送上门的礼金来者不拒,慨然受之,然后将大大低于所送礼金价值的家中物品回赠行贿人,从而将行贿受贿行为嬗变成为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以掩盖受贿的实质,逃避法律的制裁。
(三)随着经济的发展,职务犯罪也不断地区域化、国际化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扩大,特别是加入WTO,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后,职务犯罪也开始跨越国境,而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犯罪手段也不断国际化。职务犯罪嫌疑人跨国(境)作案、与国外不法分子共同勾结作案,或者牺牲国家利益换取个人好处,作案后向国(境)外转移赃款,甚至事先将家属和财产转移境外,已经成为当前职务犯罪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犯罪“黑钱”大量转移海外;二是将国有资产转移到国外,归个人所有,中饱私囊;三是内外勾结,里通外国,化公为私。大量的黑钱外逃,使犯罪嫌疑人几乎可以终生高枕无忧,对国内消费也是釜底抽薪。而黑钱外逃,去国外消费,则无异于用自己同胞的血,去浇灌人家的花园。
除此之外,一些加入外籍的华人以外商的身份又回国投资,既能受到当地政府高接远迎,又能充分利用国内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而国内的职务犯罪嫌疑人打起招呼批起条子来,还冠冕堂皇,振振有辞。这些人盯住国有大型企业,为之购买设备,低价作高,给国内的他们以回扣,是海内外犯罪分子同流合污的惯用伎俩。据相关资料统计,上述几个方面造成的资本外逃,据保守估算,“在1985-1994年总共402.87亿美元,占外债增长的比例达到了
52.3%”。换言之,在中国政府大量向国外举债的同时,却有超过一半的资本通过各种途径流失,也许是永久性地“消失”在国外。“英国伦敦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顾问沃尔先生在一份给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从1989年至1995年间,中国长期资本外流的总量可能超过1000亿美元,其中约有500亿美元是未经政府批准的”。
三、我国当前职务犯罪预防的现状及困境
由于职务犯罪滋生和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其预防本身就是涉及社会多个方面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滋生和蔓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惩治和预防对策,在立法、司法和社会预防等方面均作出了积极反应。但是,从实际效果上看,预防职务犯罪并没有完全达到人们所预想的效果,职务犯罪依然呈现以下发展态势:第一,职务犯罪的人数有增无减;第二,犯罪数额不断扩大;第三,犯罪职务级别越来越高,人数逐年增加;第四,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下降。有鉴于此,要真正搞好职务犯罪的预防,就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党内外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多方面齐抓共管,实行综合治理。
一直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反对腐败,惩治职务犯罪的态度都十分坚决,目标十分明确。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对反腐败的认识和具体执行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一些地方对违法违纪各种不正之风和不廉行为的认识不深刻,查禁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对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和惩罚力度不够,惩罚执行不彻底,打“折扣”;一些地方不同的反腐败力量在配合中存在一定的脱节;一些犯罪分子对抗查处,进行“自我保护”,给检查犯罪制造了阻力;一些地方部门保护和地方保护主义对查处职务犯罪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地方重视打击而轻视预防,预防职务犯罪的理念和措施不到位。对于这些问题,从八十年代人们对贪贿十几万感到忧虑和震惊到现在对贪贿百万、千万竟变得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这种麻木无奈的心理的背后潜伏着一种危机,这种心态的滋生和蔓延的不断增长,将造成人心向背,将严重威胁着国家政权的稳固和党的兴旺。
四、我国当前职务犯罪预防的对策构想
预防职务犯罪是必然,它的核心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可以减少和抑制职务犯罪率上升的趋势;二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三是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四是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职务犯罪乃是腐败最为严重的表现,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对于反腐败、维护党的威信,巩固国家政权,维护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各个领域的正常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我国预防职务犯罪部门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是:适应新世纪依法治国和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按照“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的精神,积极探索建立在党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配合,专门预防和系统预防、检察机关预防同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机制,有效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虽然,我国历次的反腐败斗争功不可没,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针对目前的现实,笔者深感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任重而道远,预防职务犯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法制建设,健全和完善预防职务犯罪法律体系
我国职务犯罪立法预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没有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性立法,甚至连规范政府和公务员行为的法律文件也没有;二是在现行刑事立法中,刑事实体法和刑
法中职务犯罪的法定刑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刑事程序法方面,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并没有针对职务犯罪作特别的规定,这显然不利于有效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活动。
针对立法上的疏失与官员腐败间的某些联系,从立法上探索相应的惩防腐败对策当属必要。为此,有必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
第一、在宏观方面采取调整类罪排序和设立类罪专章等方法。
第二、在微观方面采取修改贪污罪、受贿罪等的立案及刑罚标准的方法。
(二)强化监督机制,注重权力制约
首先,完善权力体制,强化制约监督。一是强化党内监督。要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等,强化党委内部的监督和纪委的监督。二是强化行政监督。主要是要扩大监察机关的权限,要完善行政监察管理体制,使之能相对独立行使监察权。三是强化经济监督。这方面的监督主要是指国家授权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监督机构,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纪律对一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国家公务人员的经济行为进行监察和督促,这是防止贪污、贿赂、挥霍浪费等职务犯罪现象的重要手段。四是健全干部职务正常的晋升机制。积极建立健全干部选拔工作的各项制度,解决好“无章可循”的问题;大力维护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权威性,解决好“有章不循”的问题;增强干部选拔工作制度的可行性,解决好“有章难循”的问题;通过健全干部职务晋升机制,分解用人决策者的“垄断权”,降低“自由裁量权”,强化责任。
其次,强化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舆论对权力的监督作用。社会监督是指公民、企事业、社团和其他社会组织依法定权利对公共管理权力进行的监控和督促。它是权力监督和制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对国家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力量。权力腐败损害着社会公共利益,那么,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保卫自身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必然构成对违法犯罪的有力抵制。
(三)增强打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科技含量
随着经济领域行业分工的细化和高科技含量提高,经济犯罪呈现出明显的职业和行业特点,高科技、智能性犯罪日益增多。面对这种情况,一是要增强办案的科技含量。越来越智能化的职务犯罪,对侦查职务犯罪提出了严峻挑战。只有与先进科技手段相结合,充分借助视听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制服犯罪。二是要重视对举报人员的保护和奖励,切实做好对举报人员的保密工作,使群众敢于举报,如检察机关要采用开通电子网站方式受理群众举报,为举报人员提供了较为安全的举报环境,不断地提高了群众的举报热情,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三是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在职务犯罪预防中的作用,建立科技预警系统,有效防范某一类型、某一系统职务犯罪。
(四)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力争反腐国际化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也给了腐败分子进行跨国合作的可乘之机。一些政府要员和其他腐败分子,利用职权为境外的黑社会通风报信,充当保护伞,进行洗钱活动;也有一些腐败分子经常利用国外资金帐号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同时又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外国投资者提供非法的便利条件,慷国家之慨;还有的勾结外国反动势力非法进出口各种货物,而事情一旦败露,就利用国外的关系迅速逃离本国,或者将赃款转移到国外等。因此,预防职务犯罪一是要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使反腐国际化;二是要借鉴一些预防职务犯罪较好的国家或地
区的有效经验、做法。如香港廉政公署采用了对即将出台的政策法规事先审查,防止出现可能诱发犯罪的薄弱环节,从政策法规的制定上及时堵塞犯罪漏洞,这种审查或咨询的预防方法,也值得内地借鉴。又如当前不少地方正在实行的政府采购制度,公务接待货币化制度在实践中有效地预防了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
参考文献
[1]张穹主编:《职务犯罪概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2]孙谦著:《职务犯罪监督轮》,中国检察出版社1994年版,第74页。[3]《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2008年3月10日 贾春旺),[4]《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5]柳唏春主编:《预防职务犯罪-反腐败的理性选择》,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24页。[6]《自贡:殡仪馆长韩峰受贿案中一行贿人被判刑》,[7]陆洪生:《当前贿赂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载于《法律适用》2000年第4期,第21页。[8] 《监察部:多部门官员联手腐败频酿重大贪腐窝案》,[9]王军:《中国资本流出的总量和结构分析》,载于《改革》1996年版,第5期,第21页。[10]金波 梅传强主编:《公务员职务犯罪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第271页。
[11]卢建平著:《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贿赂犯罪的立法发展》,人民检察出版社2005年第3版,第108页。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农村综合改革等领域中,大量资金流入农村、大批项目在农村落户、大批工程在农村展开的同时,增大了农村干部腐败的可能性,由此而引发的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呈上升趋势,本文就当前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特点、成因进行浅析,并提出几点预防对策。
一、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犯罪主体多为实权在握者。村干部犯罪主体多为有决策权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也有掌握经济账本的会计、出纳,这些人拥有财物的管理权和支配权,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要么相互勾结,共同作案;要么各自为战,中饱私囊;要么拉拢乡镇干部和其他村干部,共同腐败。他们把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以权谋私,权钱交易。
(二)触犯罪名比较单一。在新农村建设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划拨的建设款会越来越多,而掌管建设款的村干部往往见钱眼开,往往把国家的扶贫资金作为自己的私人提款机而大肆贪污挪用。另外,村委会利用协助各级机关开展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发放补助款等工作上便利,拥有较大的权力,也往往成为村干部受贿犯罪的源泉。因此,村干部涉嫌犯罪主要集中于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
(三)犯罪环节相对集中。随着土地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和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增加,特别是在一些城乡结合部、附城地带的农村,由于有较多的可支配的土地等集体资源,土地征用补偿款、搬迁补偿款和支农拨款成了不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款项往往额度较大,在操作中又存在非常规性、临时性以及使用管理的非规范性,成为村干部非法谋利的主要目标。
(四)窝案串案比较突出。一般情况,每个村干部对掌握村里的每笔资金来源都比较清楚,村干部想一个人达到侵吞公款的目的很容易出事,于是常常串通其他村干部共同合谋犯罪。如我院查办的朱某案,其就是和副主任兼出纳黄某共同预谋,贪污公款8万多元。
(五)危害后果严重。在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村干部的经济犯罪比一般农村经济组织人员犯罪具体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因为这些经济犯罪分子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侵害一方百姓,它直接地侵害了最基层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最直接地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社会影响恶劣,后果严重。
二、村干部贪污贿赂案件的原因
(一)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制约机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土地、资金、水利等重要的开发利用权掌握在部分村干部手中,为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制约机制跟不上,有的村级组织根本就没有监督机制或只是流于形式,村干部管理时,大搞一言堂或家长制,体现不出民主监督,使腐败分子有空可钻,能够滥用职权,大搞权钱交易。
(二)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出现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的村镇普遍存在着财务制度混乱问题,无章可循,有章不循,不能做到政务、账目真正公开。很多村干部一人身兼出纳、会计,特别一些村干部收取的公款长期不交财务,自收自支,利用白条和虚假发票冲账、隐瞒收入等手段进行贪污、挪用公款等行为明显增多。
(三)村干部文化素质较差,法制观念淡薄。现在大部分村官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小学文化,高中文化以上学历的很少,加上平时不善于学习文化、政治、法律等理论知识,不是把自身的价值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上,而是为谋求个人私利。而有些村干部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并不完全知晓,在处理公务时,以情代法,有时出于好心为公办事却触犯了法律。
(四)农村的民主制度尚需改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但是在现实中,村民自治制度没有得到切实落实,选举中贿选拉票、宗族宗派破坏干扰选举的事时有发生,导致选出的有些村干部政治素质低,道德素质差,施政能力弱,甚至就不能胜任工作。
三、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预防对策
针对以上农村干部犯罪的原因,特点,建议在预防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工作中要坚持惩防一体、打防结合的预防理念,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查处力度,使他们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采取有力措施,有效减少村干部职务犯罪的发生,使农村有一个廉洁高效的管理环境。
(一)选好配强村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保证换届选举时,选民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使选举权,不受到宗族观念和金钱买选票的影响,选出思想政治素质高、年轻有为、工作能力强、有文化、有开拓精神和有经济头脑的村民担任村干部,使村委会能真正起核心和堡垒作用,保证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保证能带领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同时逐渐吸收大学生在农村任职,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创造机会,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群众认可,及早成为农村两委班子的领头人,为提升农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对村干部的教育和培训。村支部、村委会换届选举结束后,要及时对村两委干部集中或分批进行岗位培训。首先是在农村的党建、土地、计划生育、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适应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的有关业务培训。其次,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村干部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培训。最后,要搞好会计、出纳等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村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各项教育措施要常抓不懈,多管齐下,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文化等素质,提高施政能力和抵御腐败思想侵蚀的能力。
(三)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财务管理混乱是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发生的温床,只有通过多种方式规范了村级财务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贪污贿赂犯罪的发生。一是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乡镇政府可以建立完善村帐由乡镇财政所代管等制度的作用,指导和监督村委会做好财务工作,定期的对村上的财务进行审计。同时,换届选举可以选举三名财务监督员,不定期检查村帐,发现问题,可要求村委会及时改正和上报乡镇政府。二是建立财务公开栏,要做到涉农资金等重大事项必须由村民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财务开支必须要村民理财小组或财务监督员审核后张榜上墙,及时全面地予以公示,增强工作透明度,从而保证群众能有效地监督村干部的工作。三是对村干部进行任期和离任审计,特别是针对有些村干部即将离任之前,想在土地交易、退耕还林、补贴发放等重大资金使用上大捞一把,进行重点盯防。
(四)加大村干部贪污贿赂犯罪的整治力度。涉农贪污贿赂犯罪,危害了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的安全,又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对村干部职务犯罪问题,要采取检察、纪检、监察、乡镇纪委等联合调查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协同作战威力,把查处农村干部以权谋私、严重侵犯群众利益、经济违纪等案件作为办案的重点,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起到以点带面的打击和震慑效果,凡经查明有违纪违法事实的案件,要及时依法依纪作出处理。同时,要注重研究村干
部违法违纪案件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改进办案方法,逐步完善办案手段,为农村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有力的保证。
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近年来,土地整理领域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出热发的态势。从各地披露的案件看,主要的特点有:贿赂案件比重大,权钱交易明显;作案周期短,案值高;违法行为与渎职行为相互交织,严重损害国家利益;犯罪手段多样,利用土地整理工作各个环节管理上的漏洞作案较为突出;因此,对土整理领域中职务犯罪案件热发的情况,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论文关键词:土地整理领域职务犯罪;原因;预防对策
一、土地整理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热发的成因
(一)权力不受制约
1、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权力过分集中。从土地整理项目工作流程看,项目的管理权力过分集中,基本上是国土部门自己立项、自己监管、自己验收、自己拨付工程款,明显缺少制约机制,带来的最直接的弊端是使一些握有实权的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容易产生“一权独大”的错误思想,也促使一些工程包工头为谋取暴利,甘愿金钱铺路,想尽办法贿赂土管工作人员。
2、在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少数人说了算。工程立项、监管、验收和工程款支付是土地整理的最重要的环节,但这些重要环节的权力行使集中到了职能部门、职能科室的少数人身上,在实际操作中由他们说了算。这样,一些国土部门的工作人员就
在工程立项上大搞人情工程,谁关系好谁就可以拿到批准立项项目,甚至出现了一些包工头自己选项目的恶劣情形。
3、重要的监督措施或缺。比如对于资金密集型的重点部位,审计监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止“工程变更黑洞”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但是绝大部分土地整理工程是验收完毕便交付使用,即使有审计也是迫于社会压力,显然没有把好审计这一道关。
(二)腐败机会多
1、缺乏集体决策机制。在工程立项,资金管理等重要环节,主要由少数人拍板,没有有效地引入集体研究决定,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
2、没有有效引入公开公平的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土地整理工程的发包环节上。该实行公开招标的不公开;公开招投标的项目,又可以大量转包;招投标形式又极不严肃,象标价、工程量计算等重要内容可以随意变动。甚至一些有职有权的国土部门工作人员指定包工头承包项目,相互勾结,大肆侵害国家利益,某些包工头只要跟紧跟定某个领导就有大钱可赚。
3、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土地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上至分管领导,下至的具体管理人员,一条线,各管一段。上对下没有履行审查和审核职责,下对上无法监督,相互间不落实制约制度,这样就带来了对各项权力的运作监督不力的问题,使得腐败分子大有空子可钻。
4、外部监督制度存在漏洞。比如前面提到的审计制度,主要是还没有形成主动接受外部即社会审计的认识。另外还没建立有效的廉政反馈制度,近几年社会上对土地整理中的问题有
较大的反映,但并没有引起一些国土部门工作人员的警醒,这和一些国土部门接受社会监督的渠道不畅有一定的关系。
(三)腐败的主观原因
1、放松学习,思想蜕变,贪欲上升。把学习当包袱,放纵了自己;盲目攀比,导致心态失衡;
2、自律意识差,侥幸心理强;
3、法律意识淡薄,从众心理作怪。有的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受贿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反而认为大家都在拿,我不拿就吃亏了。
二、预防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堵塞漏洞
1、项目立项环节。要规范立项论证程序,建立和完善土地整理项目统一和公开的立项,立项决策集体研究决定等制度,防止少数人说了算,有效杜绝关系工程和人情工程。同时要立项时要加强对土地整理的规划管理,把土地整理的面积、工程量等重要内容相对明确地固定下来,在工程的源头防止弄虚作假。
2、项目发包环节。主要是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规范土地整理的工程建设市场。如推行工程招标制度,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择用承建单位。对没有采取招投标的整理项目,要建立惩治机制,如不拨付项目资金等,对招投标也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招投标。
3、项目施工管理环节。从领导到具体的管理工作人员,要建立好工作责任并层层加以落实,加强对施工管理各项内容的审查与审核,特别是对涉及到工程量变更的,更要建立起一套全面有效的审查制度,加大查核力度,防止随意修改规划,杜绝偷工减料或虚增和虚设工程量,堵住工程变更的黑洞。
4、项目验收环节。必须严格把好工程验收关,建立对项目的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以及不同主体的验收制度,比如有的地方组织国土、农业、财政、统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验收,这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制度。要特别重视审计的监督作用,主动引入外部的、社会的审计,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审查与复核,进一步防止虚报冒领,损失肥私等现象的产生。
5、工程款拨付环节。首先要加强资金预算把关,从源头上防止了项目资金产生含水量。其次在工程实施中,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大财务监管力度,根据不同情况,具体细化分级把关,领导审定和集体决定的各种制度。比如对于工程款拨付,财务人员不能仅听凭施工管理人员或有关领导的单方面通知或决定就付款,应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杜绝违规预付或超拨工程款等现象。
(二)加强国土部门工作人员的廉政和法制教育,切实遏制腐败动机
要从关心干部,爱护干部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帮助每个干部牢牢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尤其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干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强化廉洁自律的意识;
2、开展警示教育,从别人的失足中认识到职务犯罪的危害,吸收别人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第三、加强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避免误入歧途。
(三)着眼于互相协作,共同推进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案件特点
(一) 目的明确, 主动行贿
行贿案件中相同之处显而易见, 行为人为达到自己的非法意图, 而以主动给予的手段进行行贿, 腐蚀性极强。如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某为使自己公司符合政府对担保行业给予行政扶持的申请条件, 遂主动找到某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麻某帮忙修改有关申请条件, 使其公司符合资金注资申请条件, 事后送给麻某现金30000元。
(二) 手段隐蔽, 方式多样
“边办事边给钱”的行受贿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 而大多数行贿、谋利以先后时间进行, 甚至承诺谋利几年后再行贿, 故意模糊行贿与谋利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 行贿的方式也呈现出所谓的“礼尚往来”化且多样化趋势。如公司董事长李某为拿到项目并能顺利开展相关业务, 采取赠送干股并分红的名义在事后予以感谢, 具有一定的抗侦查性。
(三) 对象集中, 重点行贿
近几年, 工程建设领域、医药领域行贿犯罪突出, 行贿的对象大多集中在掌握实权或者有职务便利可以利用的“重要人物”身上, 进行重点、连续行贿, “回报率”高。如某医院门诊西药房负责人陈某为获得其他医院的用药清单, 联系到其他医院重要岗位信息处的工作人员帮忙提供用药清单, 陈某再通过转账形式支付好处费, 行受贿关系持续多年。
二、发案原因
(一) 公平竞争观念弱化, 违法“行规”频现
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面临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 公司、企业便想方设法绕开公平竞争。特别是资质低的企业, 更是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 以谋取到不正当的利益。如某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仅二年, 不符合国有资金注资申请条件, 其董事长黄某便想法设法寻求某市财政局企业处处长麻某帮忙修改申请需满足的条件, 从而顺利得到注资款。
(二) 缺乏有效监督制约, 行贿“乘机而入”
人在失去监督的权力面前总是“弱不禁风”, 再完善的制度规范如果监督执行不到位, 也会为一些不法分子行贿提供可乘之机。从查办案件情况看, 一是监督不及时, 事后监督多, 而预防性的事前和事中监督缺乏;二是监督效果不佳, 部分单位的监督流于形式的多, 有效的监督措施偏少, 无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三) 新型行贿对抗侦查, 轻罚“助长气焰”
贿赂案件一般以“一对一”形式出现, 且随着行贿形式不断的智能化、多样化, 便难以暴露出来, 反侦查能力较强, 取证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难度。而且, 行贿相比于受贿刑罚畸轻, 极少数行贿案件被判处实刑。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法律后果在客观上放纵了行贿犯罪, 容易使不法分子心存侥幸。
三、预防对策
(一) 加强行贿犯罪预防, 坚持惩防并举
积极开展预防警示教育活动, 切实增强国家工作人员对行贿犯罪的抵御力和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一是通过案件剖析会, 将行贿案件查处情况在行贿人所在部门、行业内予以通报, 结合典型案例, 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二是积极开展调研分析, 认真剖析行贿案件的原因特点, 研究预防对策, 并向党委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等提出预防建议。
(二) 全面拓宽监督渠道, 强化监督实效
政府在权力运用过程中, 审批权力过大, 权力运用不透明, 以及缺乏对权力运用的监督制约, 极易产生腐败现象。解决的根本办法在于规范行政权力的运用程序, 合理调整权力关系, 建立起对依法运用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同时, 要发挥好社会监督作用,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开通监督电话等, 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三) 严厉查处行贿行为, 有效威慑犯罪
打击贿赂犯罪历来是反腐败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受贿罪占据大的比例, 对于行贿行为处理的却不多, 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 当前形势下反腐败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要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惩处力度, 只有严惩行贿, 使行贿成为一个风险高、非法收入低的行为, 才能足以威慑犯罪, 遏制腐败犯罪的蔓延。
(四) 积极宣传查询系统, 推行预警制度
检察机关要充分发挥好行贿档案查询系统的作用。一是积极利用开展预防咨询、警示教育等活动的契机, 向社会广泛宣传行贿档案查询的相关政策。二是实时限制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单位参与商业领域的招投标, 从源头上预防行贿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 对有行贿行为的个人和单位进行需预警等级系数评定, 再向相关单位发送预警性检察建议。
参考文献
[1]臧献茹.规避贿档查询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职务犯罪预防指引, 2015, 1.
一、户籍管理中职务犯罪的发案特点
(一)涉案人员多为基层派出所户籍管理人员及派出所户籍分管领导;
(二)涉案类型多样化;
(三)涉案金额小、监管漏洞多、取证较为困难;
(四)危害大,社会影响坏。
二、户籍管理职务犯罪的发案原因
(一)户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二)户籍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三)惩治力度不够。
三、户籍管理中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
(一)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廉洁自律教育;
(二)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监督制约;
(三)加大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
【户籍管理中职务犯罪的发案特点】
户籍管理中的职务犯罪,发案特点类型多样化。一是入“双重”户籍。因子女入学、拆迁、购房、购买养老保险、婚姻迁移等事项,或者碍于情面违规办事,或者为了利益放弃原则,在缺少办理户籍相关合法证明的情况下,为请托人办理户口,导致“双户口”甚至“多户口”现象的产生。另外,甚至有的户籍管理人员把关不严违法为犯罪分子补录了户籍。二是在办理入户中谋取利益。如村级基层组织人员伙同户籍人员,抓住超生婴儿家长想为孩子上户口,但又不想走正规渠道接受处理的心理,收取贿赂。三是修改登记事项谋取利益。滥用职权为他人办理变更姓名、出生日期、民族等手续谋取利益;或当事人户籍登记确实有误,具备更正条件,但仍予以刁难,从中获取利益才办事。
【当前农村刑事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推荐阅读: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01-03
对当前农村社会治安及稳定情况调研报告12-10
浅谈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01-17
当前部分农村存在的问题的调研01-03
关于当前网络道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10-11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9-12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研究07-02
做好当前农村信访工作之我见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