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读后感1000字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牡丹亭》读后感1000字(共9篇)

《牡丹亭》读后感1000字 篇1

作者道:一生似梦,得意处唯有《牡丹》。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我,也只得在临睡前的半个来小时,与那作者的《牡丹亭》遗梦在一起,再在那戏中的牡丹亭下,游上一游,有时竟也忘了时间,就这么痴游在其中。

待到兴起了,便柳梦梅般的,对那白描画中的丽娘痴痴地叫上几句“美人!姐姐!旦魂!携了我入了牡丹亭梦中罢!”到那丽娘的旦魂上场,更是喜之不尽,古今风月小说中害相思病而逝世的人甚多,但若丽娘只为这惊梦、好好的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染上一身愁的能有几人,更叹《牡丹亭》是何等奇文妙语!

“何夜无景,何夜无梦?但少吾与汝两人尔……”我竟捧了书,渐渐的,随其一起入了梦境,与那丽娘、梦梅相会去了。待到醒时,方知昨夜因与我那《牡丹亭》相聚太晚,竟只倒头歪在书上睡了去,等母亲来催早起,也只得忙乱地先将那《牡丹亭》搁在书架边,又匆匆地投入新一天中了。心里,却仍不忘昨晚的“牡丹亭还魂”,陪伴我一起的“纸上戏园”。

有时,与《牡丹亭》在一起,却是让我对自己添了几分不满——为何我不能有剧中丽娘那般的诗词才华?都说是“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为何我如今阅词赋千篇,却作不出一点“浩然气”般的诗文?而对《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柳梦梅,徒有那羡慕之情了。

观看纪录片牡丹观后感900字 篇2

解说词控制了节奏,渲染了气氛,使影片在更大的曲线里做周转。缓慢悠长的解说词贯穿整部影片,阿贝尔冈斯:“构造影片的不是画面,是画面的灵魂。”。解说词作为片中的第一声源,毫无疑问,是灵魂所在。解说词的诗意的描绘,解说词的设立使人们对牡丹有了一个全新的人文读解,让这朵原本陌生的花卉在观众面前立体式的绽放,深刻感受到了她在自然中的独特,文化中的灵动,历史中的沉浮。片中,解说词不止一次提到了描述牡丹的诗句。诗句作为古代人们对于牡丹的描绘与现代人对与牡丹直观的感受相互碰撞,在为影片主题带来了诗意的美感的同时,也为观众展现了更为全面这朵国花所蕴含的文化,以牡丹和中国文化做背景,把具象的牡丹以解剖的形式开放在生活里,在人们眼前,使观众对这朵神秘的花卉有了更深刻理解。

镜头的运用为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片中不止一次的出现了牡丹绽放的镜头。牡丹从花蕾到开花的全息展现给观众,镜头与牡丹开花的完美切合,观众欣赏牡丹慢慢开放,积攒了情绪,使叙事更加丰富,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震撼感。在观众欣赏牡丹开放的同时,所看到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再度绽放,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瑰丽一面的展现,警醒人们,在牡丹文化还没有被现代经济文化挤兑到完全消失在人们眼中的时候,保护这些美丽文化。片中镜头里无处不在的牡丹,所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一朵美丽的花卉,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华儿女精神的象征乃至情感寄托,人们在牡丹花丛中那享受的神情,那一份家国情怀,那一份国民情怀,那一份民族情怀,在历史的波涛中她依旧承载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骄傲的绽放。

声音的设置使影片叙事带有的情绪力量。作为影片带动情绪的第一元素,音乐,渲染情绪与氛围。音乐,使影片主题有了不同的文化指代,她时而轻巧灵动,时而雍容华贵。成为民族的符号,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优雅抒情的音乐贯穿了整部影片。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为影片主题蒙上了一层唯美的面纱,让原本在观众眼中具象的牡丹抽像的在人们面前开放,使观众在一种抒情的气氛里,看到的不只是那一朵朵牡丹,更多的是牡丹所蕴含的万千中华儿女对她的眷恋和依赖。关键时候的消声处理。在减少了听觉享受的同时增加了真实感和代入感,丰富了视听,积攒了情绪,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官体验,让人们从多种角度影片牡丹,得出不一样的美。消声作用于人们的潜意识,为接下来更强大的情绪做挤压,之后音乐的再度响,积攒的情绪完全爆发出来,使主题再一次深化。

《牡丹亭》读后感1000字 篇3

——骆驼祥子

这本书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该书主要讲述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青年——祥子,怀揣着美好梦想,希望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可经过了人生的三起三落之后,他开始游戏生活,到处骗钱。人生理想彻底破灭,加上心爱的女人自杀,祥子成为了“城市垃圾”。曾经那个善良老实的、朝气蓬勃的帅小伙,以拉车为荣、热爱生活的祥子,变得堕落、自私,厌恶拉车,憎恨拉车。这样的结局令人不禁扼腕叹息。作者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经历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丑陋面目,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压迫和权力的剥夺,言语中流露着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骆驼,祥子,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却在冥冥之中撞到一起。骆驼像祥子,祥子也像骆驼,老实诚恳、兢兢业业、不辞劳苦。“骆驼的价值全在四条腿上,腿一完,全完!”将祥子比作骆驼,折射了祥子的命运。原本,初进城的祥子干净得几乎挑不出一点儿毛病来,勤奋刻苦、勤劳乐观,但他不安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状,决定向美好生活奋斗努力。于是他每天多拉一些时辰,跑得更加卖力,阳光下那黑黝黝的皮肤焕发出勃勃生气尽管生活上拮据,但人穿得干净利落,车也总是干干净净的。就这么苦干了三年,当祥子好不容易凑足钱,买到车时,心里不知有多高兴,把买车的日子和自己的生日放在一起,可见他对其有多重视。然而好景不长,祥子连人带车被抓去宪兵队当壮丁,好在逃跑成功,而且还得到了三匹骆驼,也算是因祸得福。他拉着骆驼走着,“骆驼祥子”这个称号也就由此而来。后来他卖骆驼得了钱,生活又充满了曙光,也开始更加拼命拉车。等到终于攒足了钱,准备又买一辆新车时,钱却又被孙侦探搜捕去,那时祥子抱着钱罐,不愿松手,几乎要哭了。经历两次起落后,祥子开始了与虎妞的爱情,以虎妞的积蓄又买到了车,可后来为了办虎妞的丧事,又把车卖了。至此祥子的愿望、理想全部如泡沫般化为了飞影,他所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灭了祥子心中最后一丝火光。

以后他靠着给人做红白喜事为生,到以前的主子家去骗钱,甚至为了钱还不惜牺牲曾经帮助自己的人。就像书中所说的:“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品德理想撇开,而甘心走入地狱中去。”原来那个沉默憨厚、吃苦耐劳的祥子死了,只有一个心灵被腐蚀的、道德堕落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

令我难忘的还有虎妞,她是车厂的“一把手”,帮助父亲管家。从另一个角度看,虎妞与祥子的畸形爱情虽然是不幸的,但她能干,好像现在的职场女强人一般,有着男人的外表,但她也想过浪漫生活。头脑精明,懂得靠理持家,虎妞也有勇敢、可爱、精明干练的一面。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例如车主刘四爷,濒临死亡的小马和老马,敲诈祥子的孙侦探,祥子眼里的“救世主”曹先生等,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有老北京风味的世态图。

《平原》读后感1000字 篇4

文/果冻

《平原》是当代作家毕飞宇的作品,我听信了一位同学的话,要看《平原》必须先看《玉米》《玉秀》《玉秧》,等我读完了才发现,这位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这几本书都是写的同一个村庄——王家村,村子里的人、村子里的那些事。故事情节在劳动中,在村子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里,这几部小说故事是连贯的,是故事情节一点点的发展,故事情节很吸引人,题材取于乡土,来自民间,只有亲身经历过,亲自去劳动过,才能体会到劳动的个中滋味。毕飞宇对割麦子、养猪等细节都了如指掌,说明他都做过或者说都见过,他仔细地去观察了,认真地去听了,去看了,参与其中了。

毕飞宇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最后去了县城,去了扬州,去了南京,他到过香港,在美国开过飞机,在大学当过教员,在报社工作,他的作品获得过很多文学奖。他是一个什么都敢写的人,最初的作品也有无数次的退稿经历,当他把字写满小学操场,写满学校的墙面,就注定了他要成为作家。

《平原》这本书主要是写一位高中生——端方,高中毕业回到了农田,有点不适应农活,一心想着要去当兵,要走出这个村子,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想去弄个手枪玩玩,受到大队书记的阻挠,这种大队书记决定谁能去当兵的事,就是现在也是存在的,农村的大队书记看似官小,但是管的事并不小,大队书记成了“土皇帝”,有特权,连别人的老婆都可以睡。大队书记掌握着年青人的前途与命运。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农村青年的爱情是什么样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可以说端方代表了当时的青年人,而他的生活就是当时农村青年生活的缩影,这一切都被毕飞宇写活了,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写《平原》中的一些字句,我不能理解,他无时无刻不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融入到文中,不管恰当不恰当都要写进去,吃要写喝要写连睡觉都要写,跑不出去的是文革思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理论,这种思想浸入了他的骨子里,渗透到他的神经里,使他不能自拔。不知是思想觉悟真的高大上,还是对一些事物的讽刺,做什么事都要上纲上线,政治高于一切的高压姿态。但这一切在现代人看来是很滑稽的,很不可思议的。

毕飞宇很会写农村妇女的心理,被誉为“写女性心理最好的男作家”,他开始只能写短篇小说,继《平原》之后开始写长篇小说,看起来作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写,不断的摸索,去积累写作的经验,才能写出更好,更让读者喜欢,更能深入人心的上好作品。

《学记》读后感1000字 篇5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

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 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 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名著读后感1000字 篇6

尽管这样,对于男主角于连·索黑尔来说,个人的个性魅力是无法被泯灭的,我觉得文中最能体现于连·索黑尔的就是那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红的仍旧是红,黑的仍旧是黑。撕开夜色的包裹,这就是生命的鲜活”。红色是于连对生活的向往、热情以及内心深处炙热的渴望,是对当时法国七月革命时期,社会动荡阶段,王权势力的反抗,向稍纵即逝青春的反抗。黑则是对于人性的揭发、人性的贪婪、丑陋、纸醉金迷以及利益熏心的体现。所以红与黑,就是于连充满活力以及不甘妥协的生命力的象征。

总的来说,在读完《红与黑》后,我体会最深的有两点:

首先,我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一个人出身对其带来的影响,我认为于连出生平民,备受当时社会的歧视,在长期的压迫下,改变了于连,使其对社会充满不满,心理扭曲,在激发于连奋斗上进的野心同时,也导致其走入一条动荡的人生之路。

其次,我认为,看完《红与黑》之后,我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我更加的喜欢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就像故事的结尾,于连最终失败,最后在监狱中,于连淡化了成功,也不再贪图虚荣,于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回归自身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己。所以,不论是对于爱情来说,还是对于人生,我认为一个人有点野心并没有错,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要迷失自己,包括在爱情面前、在金钱面前、在欲望面前、在权势面前,也不论是我们的出身是如何的卑微,我们都可以凭借自身的努力找到自己想要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名著读后感1000字 篇7

我们真的很幸运,因为出生在和平年代,因为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幸福生活,我们不需要担心背后突然出现特务的眼睛;我们不需要承受血风腥雨的生活;我们不需要再进行斗争!不,不对,我们还是需要斗争,同谁斗争?同我们的懒惰心理作斗争,同我们的自私心理作斗争,同我们“做天和尚撞天钟”的工作态度作斗争!

《红岩》揭露敌人的老奸巨滑,他们利用美式48套刑具试图撬开共产党员的口,挖出地下党组织,可总是屡屡失败,当身为群众的胡浩因为极度近视看文件被敌人发现时,各种酷刑让惨叫声刺痛所有共产党员的神经。不能让群众无辜牺牲!为了保护群众,保护党组织,齐晓轩毅然挺身而出!正是《红岩》让江姐、成岗、刘思扬、许云峰等一个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印在我的心里。

是啊,我们之所以可以幸福的享受阳光,是因为一个个先烈在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用鲜血与生命保卫了家园。想想现在的我们又是怎样建设我们的家园?

工作中能应付了事就马马虎虎地应付;能推脱的事总是会找百般理由万般借口去推辞;谈到收入利益总是闲少不怕多;说到责任,总是推脱“那不是我的事”........如果那些革命先辈看到这些现象,他们的伤痛估计会比遭受敌人48套美式刑具带来的伤痛还要更加厉害!当然今天的祖国在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飞速发展,因为有更多的群众、更多的共产党员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成为职工群众模范的典范!例如郭明义,例如许振超......

想起自己在忙碌时产生的烦燥情绪,想起有时马虎应付的各类学习,想起有时产生的懒散心理,对照革命先辈不禁如芒在背。是啊,仅管我只是一个小小的铁路职工,仅管我只负责一些简简单单的工作,但是也有我的责任与义务!认认真真做好份内的每一件事,防范安全风险,确保自身安全,提醒他人安全,为铁路安全运营贡献一份心和力!这就是我的责任。

《红岩》带给我的不仅是震撼,更是一次灵魂的自我检视!建议更多的人从繁忙的状态中抽出一点时间来阅读这本书,或许,她会带给你更多的震撼!阅读的过程就是一次灵魂洗礼的过程!

大学读后感1000字 篇8

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入心脾。校园里刮起了一阵读书月的风潮,于是整个校园沉浸在了这片书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以往接触的这类型书是那么不同。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是环绕了女主人公白领李若菱与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对话,揭示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突破了大多数传统书籍对这方面心理理论知识的直接论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读者走进作者论述的观点里,进而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虽然她有美丽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讽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尔虞我诈。。。。。她脑海里时刻都闪过轻生的念头,在一次和丈夫吵架离家出走后她遇到一个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最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资料不就要改了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一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期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一天每一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围城》读后感1000字 篇9

《围城》主要写的是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唯一的长篇小说。该书以当时的海归方鸿渐为主线,围绕他的爱情,亲情,友情,事业等展开。书中的语言非常幽默诙谐,在谈笑风生中折射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并讽刺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

书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虚荣得有些懦弱,迷茫得无所适从。留学直至回国,假的文凭事件在他的内心掀起轩然大波,羞愧不堪更是不必细说;与苏、唐两位小姐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将他掷入谷底;三闾大学不愉快的教学经历令人啼笑皆非;由流言蜚语和自欺欺人促成的与孙柔嘉的婚姻又以失败告终。命运多变却又琐碎得似乎不足挂齿。

然而细思之余,却又忍不住去同情他,关切他,甚至于在他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方鸿渐的生活注定困囿在围城里,不论是感情,婚姻还是整个时代赋予他的精神根基。民国二十六年,他回国。抗日战争翘足而至。这一代的部分所谓的青年是麻木的,他们苦困在自己的围城里,无法逃脱。在不断的绝望中又生起希望,仿佛夜里的昏睡。“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品。”方鸿渐是“困死”的一代。可是,围城又岂止困住了这一代,它困住的将是几个时代。

人生的围城究竟是什么呢?“围城是理想的升腾和破灭的永恒循环。”有人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围城是我们近乎固执的追求。婚姻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龙子里面的鸟想飞出来。”何止是婚姻,任何事物都能成为句子的主语。小说里,方鸿渐对高学历带来的荣誉和对唐晓芙的追求等等,不论无奈与否,结果都是身心俱疲。对于很多人而言大城市安放了灵魂却没有安身之所,小城市有了安身立命之处却又无法妥善安放灵魂。于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仿佛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上一篇:年度目标责任落实情况汇报材料下一篇:天猫申请品牌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