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导学案的有效提问

2025-01-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英语导学案的有效提问

初中英语导学案的有效提问 篇1

题目:初中英语导学案的设计与思考

姓名:安海林

学号:51

工作单位:曲周县第三中学

联系电话:***

初中英语导学案的设计与思考

[摘 要] “导学案”的设计,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学案导学,是以学案教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用导学案进行英语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建英语有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的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英语 导学案、设计、思考

在新课标教育教学的理念下,新课改的继续深化,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学校尝试了用导学案进行教学。

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思”为基点。通过预习检测、自学探究、质疑归纳、实践探究、练习巩固等环节的调控,有助于以学定教,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体的教学,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注重学法指导,使师生、生生之间和谐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

一、“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它的编写必须符合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在形式、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中集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时间,导学案能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练习、研究,是课外学习的“良师益友”;课上时间,导学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透析疑

点的“重要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D.P.Ausubel)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the theory of meaningful learning)的框架下,深入研究了教材的意义性及其学习条件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处理教材内容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他进而认为,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应是一个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对学习新知识有三分生、七分熟的基础,学生既有原有的知识结构,又有对新知识的顺应和同化的思维属性,所以学生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的设计

学案的设计要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导”为辅,导学结合、相辅相成。例如:八年级英语(下)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Reading:《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导学案设计如下

Ⅰ.学习目标

1.重点:新单词与词组

Poor,village, decision,start,influence ,sound like fun,open up,a good start,work as ect.2.难点:句型

Teacher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oor mountain willage in Gansu Province may not sound like fun to you.They say we are like big brothers or sisters to them,and they feel lucky.3.学法指导

阅读技巧指导:1)学生要善于猜词,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等线索推断词义。因此,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2)对于长难句我们可以跳读修饰成分,迅速找出主谓结构。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将长句化为短句,将难句化为易句。

Ⅱ学习过程

1.预习检测;自学、试读新单词和新短语 2.自学探究:

根据短文内容,简答下列问题。1.Where did Yang Lei graduate fr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ow long did Yang Lei work as a volunte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ow many volunteers are sent to teach in China’s rural areas every yea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Why can’t some students go to senior high school or colleg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Where does Yang Lei work now?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疑归纳:

针对本课易混,难懂:如长句,词组等,老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向老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提问。

4.实践探究:

课文探究:根据短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完成下面这段话。Teaching in a poor(1)changed Yang Lei’s life.For Yang Lei, life in the mountains was a(2).The pupils love having the(3)there.Some students can’t go to senior high school or college.Yang Lei says she can’t(4)that, but she can give them a(5)in life.Yang Lei enjoyed her teaching life in the mountains.She returned there after(6).Now she works as a math teacher there.Ⅲ.练习巩固:针对本课的重难点设计习题

1、______, she told Ben she was having a surprise party for Joe.A.First of all B.All of first C.Of all first D.First all of 2—My English teacher said I was hard working.—Really? You’re ______.A.luck B.lucky C.luckily D.lucks

3、I finished my ______ exam last week.A.end of year B.end of year’s

C.end-of year’s D.end-of-year

4、.During the exam, we must ______ nervous.A.go over B.turn over C.get over D.look over

5、The teacher told us the moon ________ around the earth.A.went B.goes

C.going D.move

6、Do you think it is difficult _________?

A.study English well

B.studies English well C.studying English well D.to study English well

7、I finished my ________ exam last week.A.end of year

B.end of year’s C.end-of year’s D.end-of-year

三、“导学案”组织实施

(一)“导学案”,注重“导”与“学”

导学案的制订要依纲靠本,因学定教,使之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适应师生的实际教育环境,不能“虚高”。好高骛远只能使我们的方案失去实际的价值。

1、“导学案”应注重“学”

导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英语课是充实的。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那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准备一些适应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活动和带有自主性的活动。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

2、“导学案”应注意“导”

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学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这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拙”。在课堂上,要千

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他们潜力的巨大会让你瞠目结舌。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使我们的教学有戏剧性的境界。对学生大可不必担心,放开他们的手脚,大胆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教师在巡回的帮助他们时,学生绝对不会“冷落”了你,你自己也开心的参与,忙得不亦乐乎。

(二)“导学案”实施应遵循的原则:

1、单元化原则。

每一单元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要让学生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究性的问题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的能力。1)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2)问题不易太多,太碎;3)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4)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3、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4、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要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要求。如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用多长时间,达到

什么要求,自学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等;小组合作如何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掌握和熟识那些基本知识等,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5、层次化原则。

导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四、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自主性不够。有一些学生学习不够主动,导学案没有认真完成,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引导和训练。

2、班额过大,对学生的辅导不够到位。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合作,引导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弱的同学。

3、作业的批改问题。有时作业不能做到全收全改,这就需要老师进行思考,如何做到又发现了问题,又有实效。

4、后进生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更不用说消化吸收了。有些学生东丢一张,西扔一张,到复习时,甚至有的新课结束后,刚发的导学案就已经找不到了。导致复习失去依据。5.初一的学生要注重对听说能力的培养,所以初一的导学案要精心编写,量不宜太大,题目不宜太难。6.导学案的评讲是一个问题。导学案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如果在下一节花很多时间来讲解导学案,可能会使课堂很乏味,削弱了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特别是初一的学生。

五、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

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知识点、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好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我们的学案设置为ABCD四层,A层为基础知识层面,“识记类内容”,作为理科一般为教科书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公式的简单呈现;语文则主要是生字的读音和含义,重点词的解释和应用收集整理。B层“理解级”,是在A层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应用。理科主要是一些基础题结合基础知识的练习,语文则是对文本大体分析,如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的大体过程,对人物的大体认识。C层为“应用类”,是进一步的知识运用,理科侧重于解题思路的理清和解题规律的归纳,此时常常会设置一两个一题多解的题目,使学生尽快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语文则是重点语句的整理,在人物特点塑造上的作用,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D层是拓展延伸,为“拓展级”。理科是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把知识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在一起,一般比较难。语文方面则是布置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的个人小创作。四个层级的内容面向不同的学生,AB层级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人人过关,重点考查后进生。C层则主要面向的是中等以上的大部分学生,D层则是面向一些优等生,课堂的精彩常常有他们来升华。当然,学案的编制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

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3.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4.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温馨提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5.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大面上的问题,则下阶段要强化训练此知识点。

②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③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④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

⑤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6、《高效课堂22条》作者李炳亭老师对避免导学案习题化有句精辟的比喻,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导学案,首先要承载的是“培养学习能力”,而能力要来自于思维能力,找出和发现知识规律,像一条“绳”,顺着这头捋下去就能找到结果。

以上是我对导学案的一点理解和思考。

六、我们的反思

1.我们使用导学案,要真正取到实效,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我们的班额大,学生程度不一,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比如:他们是怎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是怎么鼓励中下层学生的,他们是怎样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老师要多注意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学会如何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编出水平较高的导学案,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用导学案。

2.英语课不同于语文课,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导学案要与课件相结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保持好奇心,不能将上课的每一点东西都让学生知道,有些东西只能临时展示。并不是每一节课,每种课型都需要提前预习。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学案,如复习课,评讲练习课。3.对于一个60人的大班,老师应该在小组合作和分层教学以及形成性评价上下功夫,这样才能使导学案发挥真正的作用。老师的设想再美妙,如果没有学生的好好配合,一切都是白费劲,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和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主编 许嘉璐 [2]《新课程教师必读文选》主编 张民生

初中英语导学案的有效提问 篇2

一、导学案的定位

导学案是以文本为基础,建立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沟通的教学方案。一个优秀的导学案应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二、自主学习主要指的是课前预习。三、合作探究是课堂交流、思考的主要表现形式。四、课堂反思让学生学会积累。导学案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二者相互合作,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二、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新型教学方式,优秀的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必备要素。优秀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一,指向明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应当言辞精确,意思清楚明了,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使学生看到问题后就知道问的是什么,应当从哪个角度思考。例如:设计《金色花》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孩子总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孩子变成金色花以后,为什么要瞒着妈妈?”第一个问题使孩子天真活泼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第二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让其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挚无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亦是如此。

第二,难度适中。问题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方式之一,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太难,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问题太简单,则又无法发挥问题的作用,体现问题的价值,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偿失。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条理、有层次地设计问题。例如:设计《在山的那边》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山的那边是什么?”、“那边的海与这边的有什么不同?”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是什么”想到了“怎么做”,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步靠近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跨越障碍,克服艰难险阻。

第三,重点突出。语文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结果,每篇文章都有重点知识需要我们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一个优秀导学案必备的要素。设计方式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握文章重点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探究价值。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那么就不具有探究价值。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故意设置悬念、直题曲问,以此来增加思维的容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学习。学生先预习,遇到难点或者疑惑的地方要重点标注出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将讨论结果呈现给教师。教师要及时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多使用正面语言鼓励学生,同时邀请优秀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展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参与,避免使程度较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落下。例如:每人读一句诗,或者每人赏析一句诗等。任务有难易之分,小组领导者要科学分配任务,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加学生成就感。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评价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有效运用 篇3

一、导学案的定位

导学案是以文本为基础,建立学生自学和教师引导沟通的教学方案。一个优秀的导学案应当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方向。二、自主学习主要指的是课前预习。三、合作探究是课堂交流、思考的主要表现形式。四、课堂反思让学生学会积累。导学案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二者相互合作,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二、导学案的设计

导学案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新型教学方式,优秀的问题设计是导学案的必备要素。优秀的问题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一,指向明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应当言辞精确,意思清楚明了,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使学生看到问题后就知道问的是什么,应当从哪个角度思考。例如:设计《金色花》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孩子总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孩子变成金色花以后,为什么要瞒着妈妈?”第一个问题使孩子天真活泼的形象更加形象生动,第二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让其明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挚无私的,孩子对父母的爱亦是如此。

第二,难度适中。问题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方式之一,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问题太难,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问题太简单,则又无法发挥问题的作用,体现问题的价值,而且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得不偿失。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条理、有层次地设计问题。例如:设计《在山的那边》的导学案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山的那边是什么?”、“那边的海与这边的有什么不同?”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是什么”想到了“怎么做”,由浅入深,层层推进,逐步靠近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跨越障碍,克服艰难险阻。

第三,重点突出。语文教材是教育工作者精心挑选的结果,每篇文章都有重点知识需要我们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是一个优秀导学案必备的要素。设计方式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握文章重点内容,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第四,探究价值。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那么就不具有探究价值。教师设计问题时,可以故意设置悬念、直题曲问,以此来增加思维的容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锻炼学生思维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汲取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学习。学生先预习,遇到难点或者疑惑的地方要重点标注出来,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将讨论结果呈现给教师。教师要及时对各个小组进行评价,多使用正面语言鼓励学生,同时邀请优秀小组代表上台讲解。展示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参与,避免使程度较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落下。例如:每人读一句诗,或者每人赏析一句诗等。任务有难易之分,小组领导者要科学分配任务,使每位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增加学生成就感。教师要多使用正面语言评价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出更为完善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篇4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技巧

(一)确定编写原则

初中语文导学案其编写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系统性原则。根据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编写内容,一堂课编写一个导学案,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从而加强授课的计划性,调控知识量。

第二,针对性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具有针对性和探索性的问题点,通过一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参与性原则。导学案的编写过程实际就是优化教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四,方法性原则。要站在学生角度来思考问题,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如何去做。通过学案导学,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第五,层次化原则。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和学习基础,在编写导学案时,尽可能把难易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

(二)内容齐全,各有侧重

导学案作为学习的设计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第一,以教材为基础,编写前必须深入阅读和钻研教材,领会编者的意图和要求,为导学案的编写打好基础。第二,依靠集体的力量,导学案的编写过程要充分发挥课题组的集体智慧,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编制初稿—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超前印发”的流程进行。第三,教师要精选备课的内容,要在内容齐全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勇于舍弃;精简导学案,抓住核心。

二、初中语文导学案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因此导学案更适合在课前发放,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教材,然后完成导学案中自己能够解决的相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但是在学校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如何阅读课文,解题技巧等;另外一方面要让学生养着记笔记的好习惯,将遇到的疑点和难点做好记录,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答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二)把握学情,灵活使用导学案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导学案时,要随时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使用导学案。尽量做到只讲学生的疑点和难点,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进行规律的总结和方法的提炼;同时对学生争议较大、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这样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练习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合理进行检查和监督

如果没有教师的检查与监督,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进行合理进行检查和监督。在上课之前导学案要上交进行检查,而教师的检查重点在于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和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甚至可以让会的学生给有疑问的学生讲解,这样既锻炼了讲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他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还能够实现学生之间授课的新课改方式。并且教师可以把授课的重心主要放在重难点的解释上,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小结

导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教材,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精彩展示,提高素质。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导学案的编写技巧和应用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导学案的探讨 篇5

摘 要: 初中语文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编制的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学习设计。导学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利用导学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和评价,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导学案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暴露出一些问题。初中语文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教师只管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教学内容,不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需要;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只能被迫地进行接受性学习,把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和死记硬背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兴趣缺乏。学生的学习只是对教师所教知识的简单重复,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只会压制学生的发展需要,违背新课程理念对于教学的要求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样的探索,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通过学习先进学校的教学模式,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导学案开展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应用导学案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以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使用导学案作分析和探讨。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们通过对导学案教学的实际研究发现,导学案教学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应该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这和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吻合,新课程提倡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以自我为中心学习,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强调发挥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下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传统的在教师的强压下,对学生进行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教学需要了,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开展教学。

随着对教学活动的深入探讨和教学观念的逐渐更新,形成了现代教学论。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中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论”所取代。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

所谓的导学案就是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编制的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学习设计。导学案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导学案进行交流和评价,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自主学习。

导学案要分步骤进行:第一,上课前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安排进行有效的预习,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参照“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的,有任务地参与课堂学习。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导学案回顾相关知识,明确知识结构。第三,让学生进行自学成果的展示交流,解决问题要分步骤进行,首先要解决通过学生自学或自行讨论能解决的知识点,由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学习成果,我们根据学生的展示给予必要的指导。整个过程要尽量由学生自己进行和完成。第四,依据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和“导学案”中预设的“知识完形”环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进入主动探索知识阶段,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知识技能探究问题,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对各种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与探究。在此过程中,我们的作用不是答疑解惑,不能把问题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过程进行引导和启发。我们应当依据课堂问题讨论效果,及时进行引导和启发,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过程,实现学习目标。第五,课堂练习反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难度适中的习题,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达到巩固和总结学习成果的目的。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进行拓展延伸,进行知识的拓展提升;对于后进生,就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可见,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分层教学,这种分层教学不是在我们的主导下进行的,而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学习的一种实际需要。

三、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开始,师生要明确教与学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组织和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不明确会阻碍,教学的正常进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依据,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第一步。

2.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自主学习,有的问题能够自主完成,有的问题完成起来有困难,此时就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通过合作探究和交流,最终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推动力,能促进学生排除困难,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导学案的编写 篇6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优化课堂教学。近年来,我们试图从“如何学”和“如何指导学生学”的角度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大胆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激情课堂。我校在学习、借鉴省内外优秀中学教学改革和洋思中学“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先进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自身特点,实行了“学案导学——导学案”的教学方式,贯彻新课程精神,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用学生的思维去备课,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导学案的编写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学案,就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导学案是什么呢?是指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觉得导学案的作用主要在“导”,所以我们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编制合适的导学案,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对所学内容如何去思考,考虑知识点的思路是什么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同时导学案中还应包含所学内容的知识点的结构和关联知识点。导学案既不是练习题,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导学案的关键是编制,一份好的导学案在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导学案编制好了运用起来就简单了。因此导学案要按照以下要求编写:

第一,导学案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让学生可以更细致地学习。

第二,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用“了解„„、理解„„、掌握„„、会运用××解决××问题”等语言给出学习目标。

第三,导学案还应该具备明确的重点、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第四,导学案具体分导学目标、重点难点、课堂导学、基础整合、反馈练习、课堂提升等几个部分。

导学案的设计还应具备以下特点:

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尽量一课时一个学案,以便控制学习总量,使学生明确目标,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②有启发性,对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有的应作适当的提示,配以一定数量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④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导教学模式的落实则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如何在课堂中更好的使用导学案,发挥导学案的导学作用?

1.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导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

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一定把导学案收过来,进行批改,总结,为激情点拨打下基础。

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2.激情研讨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激情点拨

激情点拨或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

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4.单元总结

因为导学案是按照课时编写并在每一节上课前分发给学生的,因此导学案也许会比较散乱。为防止粗心的学生丢失,教师每一次讲评完学生订正好后要求学生将导学案上交,教师集中保管,当一个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再将这个单元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将导学案进行整理,装订成各章节的复习资料。

三、导学案实施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学生在导学案引导下的学,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想→分析研究→获得结论的科学认识过程,这使得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自我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研究探索的能力。

2.提高了教学效率,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感受成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每节课所学知识当堂掌握的程度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同时,导学案设计的层次性,使得每位同学都能在不同的层次上感受成功,并不断攀升。这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学生苦学为学生乐学,学习的效率有很大提高。

3.减少了学生的无效劳动和减轻了由过重作业带来的身心负担。我们以前的教育强调“题海”战术,认为不做到一定量的题目,学生是学不好的。而导学案融学路和教路于一体,且都是按黄金线路来设计,集教材、大纲要求和各种资料于一体,安排了大量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随学随练,省时高效,不但学生学得上手,而且学得有趣,倍尝成功的喜悦。同时导学案的课后提升部分习题是由教师精心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在学会一题的基础上能够举一反三,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乐于学习。

4.凝聚集体的智慧,教师教得轻松,教得自如。过去,教师课前要写教案,单打独斗地花大量时间进行备课,而且在备课的时候总是感叹没有一份合适的练习,练习都是按照章节来编写,每次上完一节课总要让学生选几题来做,或者一节课上完了没有练习可做。因此每一位教师就要自己找题目来给学生做,反而加重教师的负担。而导学案是备课组教师先在一起讨论、交流,然后分工合作编写,凝聚了集体的智慧,给教师腾出时间来集中精力钻研教材、学习教育理论、收集教学信息、探究学生学习心理,总结教学心得体会或小论文等等,从而积聚更丰富的教学内功。长此以往,上课一定能做到有的放矢,简言解惑,点石成金。

四、导学案使用的误区

导学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新鲜产物,在研究和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认识和操作层面上的误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教案定导学案

教师在处理导学案和教案的关系上,改变不了传承多年的观念——教案中心论。他们往往是在编写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教案来预设导学案。

2.导学案就是练习题

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这一点老师们都能理解。但,就在他们预设导学案时或拿到导学案后,都会产生这样一个误解——导学案就是发给学生做的练习题。

3.导学案每个人必须都按时完成

在导学案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视学生成绩的个体差异,让班级所有的学生都按时完成所有内容。

初中英语导学案的有效提问 篇7

一、以课题研究为引领, 带动团队教师成长

自2011 年4 月课题立项后, 我们成立研究团队, 科组内人人参与, 按照年级组成四个研究团队:一二年级备课组, 三四年级备课组, 五年级备课组及六年级备课组。我们把课题研究当作备课组活动的首要任务, 主要开展研究导学案的设计与操作。课题组成员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根据学情分析、教材内容分析、知识结构分析, 设计导学案。在此基础上, 有目的地规划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做好不同课型不同年级的“导学案”的设计。经过研究探讨并且结合我校的“三段六式”和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诞生了具有我们学科特色的导学案模式, 这个模式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即:课前预习导学, 课中学习研讨, 课内训练巩固, 课后拓展提升。

1.课前预习导学。在课前预习导学环节的设计中, 我们以学生自学发现问题为出发点, 要求学生课前通读下节课的预学内容, 主要通过听录音模仿, 查找、整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对疑难问题做好标记等方法进行摸索。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发现:预习导学的设计,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具体的问题入手,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要具有引导性、启发性、可操作性, 体现导学的目的。预习导学要能体现英语学科特点, 难度要适当, 量要适中, 要能使中等程度的学生基本完成。

2.课堂学习研讨。课堂学习研讨应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英语作为一种语言, 它更注重学生的开口应用能力。基于此, 我们在课堂学习研讨中, 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英语小组活动, 让学生通过导学案上设计的活动进行课堂学习研讨, 主要表现形式是根据要求完成各种英语课堂活动。教师通过这个环节,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 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结学习中的经验,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能力。

3.课内训练巩固。从教材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学生有效学习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 做到精选、精讲、精练。训练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训练设计要分层次, 呈现出各个问题的梯度, 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 做到“同时异步”教学。

4.课后拓展提升。立足于课内课外相结合,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 重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拓展提升包括:一些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思考题, 供学生课后拓展探究,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供和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资料和信息资源, 使课内学习自然延伸到课外, 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填写学后记, 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当日课外作业就是掌握“导学案”上当天的学习内容。

二、以课堂为研究点, 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型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有了导学案, 关键就是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因此, 我们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抓住“活”, 实施了三种课改策略:

策略 (1) :让课堂“活”起来。我们的口号是:我的地盘我做主!

策略 (2) :让作业“活”起来。我们的口号是:我选择, 我快乐!

策略 (3) :让学生“活”起来。我们的口号是:用激情点燃快乐童年!

1.让课堂“活”起来——组建具有个性化的学习合作小组。我们要求每个班级根据学生实际组建成比较稳定的学习小组。我们具体的做法是, 与各学科密切配合, 共同设定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成员。包括三个方面: (1) 科学组建4~6 人的学习小组, 分期培训组员, 做好培训记录; (2) 在课堂上进行规范学习方法的指导, 包括如何展示、如何倾听等; (3) 制定课堂教学评价表——拟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评价表》, 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制定“小组合作”学习流程及学习步骤。

2.让作业“活”起来。我们实施的是“小组分层作业”, 我们的口号是“我选择, 我快乐”, 宗旨是:不求人人成功, 只求人人进步。

3.让学生“活”起来。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 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学生自身。只有让学生“活”起来, 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和谐有效。三段六式中的展示质疑环节, 目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通过自己和别人的展示质疑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 我们全部英语教师都能够使用导学案指导英语课堂, 课堂效率大大的提高了, 学生的英语素质也有了质的飞跃。主要表现在:

1.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被激发。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有了自学书本的习惯, 有了质疑问难的意识, 有了求学好问的愿望。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 课后的反馈复习得以落实。

2.学生之间协作互动增强。在英语课堂上, 我们有效利用学生之间自学能力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差异, 采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方式, 促使学生之间协作共进。

3.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通过探讨如何编写导学案, 带给学生更多信息的传递, 更多思路的启发, 更多方法的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努力达到人人参与, 人人达标, 人人提高的教学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1.各种课型需要有不同类型的导学案, 如何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仍需进一步探讨。

2.在上课的过程中, 虽然能用“导学案”为载体的自主学习模式上课, 但在课堂上有时还会出现:教师讲得太多, 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够充分, 小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还须丰富一些, 我们还应该在一些富有成效的课题实践活动中不断探讨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3.根据导学案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所设计出来的一系列学生课堂评价机制, 已初现成效, 但仍需进一步的验证、提高和创新。

五、结语

课题开展以来, 我们行动着, 努力着, 也收获着。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课题研究意义的重要和深远, 也达到了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我们会不断地实践, 不断地反思和探索, 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2010年10月, 我校开始实施《“转变教与学方式, 构建和谐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推进方案》, 正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研讨出“三段六式”和谐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而我们英语科组在课改背景下结合我们的英语学科特色, 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2011年4月, 我校英语科组结合课改向新区申请了课题“小学英语有效性学习研究——导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此课题属于我区承担的省级课题“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学校教学管理科学性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此文重点阐述我们在此课题上所得到的收获。

探讨初中英语导学案的制定及运用 篇8

一、制定初中英语导学案的目的与现实意义

制定初中英语导学案是现代教育中在教育学生和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制定导学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地看书、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注入式、灌鸭式”的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及语言学习的规律。教师要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双向交流,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教材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学生对英语能说会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二、初中英语导学案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在具体制定导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发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主学习策略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手段和方法。要制定一个优秀的实践英语教学导学案,就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规划设计师,同时又是具体运用中的能工巧匠。

(一)教师自己必须对每单元、毎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要了然于胸,就像一个建筑设计工程师必须对自己想要和需要设计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建筑物进行宏观把握。

(二)要从教学重点到具体的如何将课堂的每一个单词、短语、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系统规划,就像建筑设计工程师设计出一个施工蓝图。

(三)要做一个能工巧匠,就是要把课堂教学中要达到的目的、要求不着痕迹地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导学案当中。通过导学案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自己找到问题答案的快乐感觉,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中取得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觉自愿地自主学习。

三、初中英语导学案例

一个完整的初中英语导学案,它包含课题,学习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又包含课堂引入,前置学习(内容、质疑),协进学习(交流研讨、合作探究、要点分析),提升学习(巩固内容、提升内容)四大部分。

以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6第一课时为例设计导学案:

课题:Natural disasters

学习目标:

1、通过漫画引出自然灾害的话题;

2、初步接触过去进行时;

3、了解几种常见自然灾害的英文名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课文中描述天气的词汇。

难点:怎样描述天气状况。

教学过程:

1、课堂引入。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Bad weather can somestimes cause natural disasters.

2、前置学习。

(1)Write down the words that can describe the weather.

(2)Finish the exercises on page93.

(3)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between Eddie and Hobo.

What’s the weather like?

What happened to Hobo?

What was Hobo doing when it started to rain?

When did hobo hear the rain?

What happened to Hobo’s house?

Why doesn’t he want to go home alone?

3、协进学习。

(1)交流研讨

内容:前置学习中课本p93答案。

(2)合作探究

内容:前置学习的回答问题部分。

(3)要点分析

内容:过去进行时的概念。例:

The boy was walking home when the typhoon came.

The girl was doing homework when the thunder and lightning came.

4、提升学习。

A级学习内容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略)。

B级学习内容

能力题,提高题(略)。

四、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方法

教师将每单元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导学案设计完成以后,首先要进行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互动,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和高效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将导学案在课前或者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导学案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学习,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预习,带着问题自己找答案;然后上课时在课堂上通过与同学小组讨论、互提问题,并对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教师再对整个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进行系统讲解、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在互动中达到双赢。

五、初中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注意事项

(一)明确预习目标。

课前预习准备的充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预习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预习目标的设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学习意向,使学生产生一种期盼,增加一份责任,又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提供一个明确而有效的平台。针对预习内容,教师必须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而且预习要求必须合理、正确、有可操作性。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前置学习内容,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体现自己所质疑的内容。

(二)细化预习内容。

课前预习应改变停留在单词识记及课文阅读的预习程度,要求学生自己查字典、自己造例句、自己运用句型进行模仿、自己找句子进行解释、自己找出课文中的难点或自己完成书后练习等。在学案中必须体现预习什么,预习多少,哪些内容是重点难点,学生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少而精”的原则。在导学案的前置学习部分,教师可以编排英汉互译,根据句意写单词,根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等练习。

(三)提供预习方法。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预习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指导学生选用合适的预习方法,如:查字典,听录音,划疑难等,同时要求学生记录预习中疑难问题,产生求知的欲望。学生的这种欲望在课堂学习中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

(四)认真研究学生,全面了解学情。

编写导学案时,切忌只依据课标和教材,不考虑自己教学的学习对象的“闭门造车”行为,教师在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的情况下,“闭门造车”所编写来的导学案,要么太简单,达不到教学目的,要么太难,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都很难操作。因此,编写导学案时心中要装有学生,要全面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编写出来的导学案才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五)检查预习效果。

课外预习应注重课内检查,检查后教师要给予正确评价,多鼓励、多表扬。根据学生课内协进学习过程中在交流研讨,合作探究,要点分析等几个环节的表现,教师及时有效地把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纳入英语学科的评价机制。

使用导学案的困惑 篇9

导学案实施有一段时间了,仍没摸索出什么好的门道,反倒是常有一种挫折感。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使教师没有了以往的得心应手,每节课都上得有些累,但我仍在坚持。

导学案使用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寻找知识、总结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特别体现于知识应用能力培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课堂教学从学生机械地获取知识,转变成为学生创造表演的舞台,使所有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艺术的魅力,但使用中还有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讨,以利于让导学案发挥更大的教学教育功能。

困惑一:编写“导学案”时怎样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我们做法是在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注意知识的适度拓展,以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但这是很难做到的。老师和学生对编写的“导学案”都有不同的意见。

困惑二:如何落实学生的课前预习?

课前学生完成“导学案”的差异是很大的,做得好的学生感到课堂学习没意思;做得差的学生感到课堂上学不懂。“预习环节”无疑是使用“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它不仅涉及到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否养成,自学能力可否提高,还直接影响课堂展示是否能广泛深入地进行,直接制约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学生的预习时间不充分,预习方式不落实,那么课堂展示就将流于形式。或上成学生的对答案课,或上成老师的展示课。由于预习时间少,学生理解知识,探讨知识的能力未得到培养,教师在传授中很难到位,最后很多次都流于教师带领学生去挖掘参评,学生的主体性还缺乏更充分的体现。所以预习时间该不该给予学生,怎样给予?给予后如何组织预习?

困惑三:怎样开展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尝试过“学生展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探究”、“教师讲解”等,但感到效果不是很明显,有时还会出现混乱。

困惑四:如何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特别是协调好与其他课的学习时间?

大多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都很差,往往由于自学速度慢而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困惑五: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差

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差,不会合作交流,合作时各做各的,各说各的,看似场面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可我让小组选代表发言,他站起来所说得是他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根本不是他小组合作讨论过的观点和想法 “导学案”是我们学校落实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效载体,它集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式于一体,它的实质是“先学后讲,教学合一”,原则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要让它在我校开花。提出困惑,并不是否定它,是想把这件事办得更好,更扎实,更有效。我们必须先要了解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找到更能适合我校学生学习使用的导学案。这种教学改革,大大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导学案的心得体会 篇10

一、精心编写导学案,为课堂教学提供前提条件。

教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课前准备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编写导学案。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是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服务的,导学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同时又要体现导。打造有效课堂,追求的是三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因此,我在编写导学案时主要通过由浅入深、层次性的探究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探究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编写导学案,首先要设计好学习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我们想当然的目标,在不同的阶段,学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新课标都是有要求的。如新课标对高中语文必修④第二单元目标就有如下的陈述:了解词的一般知识(词牌、词的题目、词的发展成熟过程等);了解词的特点(长于铺叙、回环委婉、渐次递进、不大开大阖等);体会词的章法(上下片如何过渡、情感如何贯通等)。这一规定就是这一单元课文学习的重难点,也是我们要完成的目标。因此这一单元课文设计导学案目标就要围绕这一点,并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柳永词两首》这一课导学案我设计的目标是:

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者柳永。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3、学习柳词中善于点染、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问题的设计才有核心。也就是说,导学案中的问题要围绕目标进行。目标是问题设计的方向,问题是为目标服务的。

编写导学案,其次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在问题的设计上,要体现层次性,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体现“导”的特征。对浅层性问题,我要求全体学生掌握,对深层次的问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在设计时做上“”号,指明由“A”层或“B”层的同学做,这样学生的学就有了明确的目标,“C”层的学生也不会因为没有做完而不交导学案了,而“A”、“B”层的同学也有了深层思考的问题。同时我在批改导学案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学情。探究性的问题要充分体现讨论性、探究性、深层性。例如,我在教学《望海潮》时,就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

1、《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使词体现出不一样的风格,请结合其中的数量词来分析本词的风格特色?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哪两个词用得好?若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同时问题设计时也要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如《劝学》的导学案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照注释,逐字逐句翻译课文,对翻译中的疑难点做好标记。”这里,既有学习的要求,又有方法的指导。

二、活用导学案转变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课学实效。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晕头转向”,可谓“你讲你的道,我睡我的觉”,起不到课堂教学应有的效果。如何改善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我使用“导学案”导学中是这样做的:

1、学生独立自学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这种独立自学中有思维的培养,有语感的积淀,更有创新的火花。独立自学是交流的前提,没有独立自学,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学习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为了让学生充分独立自学,我做到在时间上“放”,即把晚自习全部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放手学习。自从使用导学案以来,学校硬性规定所有晚自习教师都不准讲课,这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上课前一两天我就把导学案发下去,要求学生利用晚自习独立思考,完成导学案上面的练习,而且还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

2、小组课堂群学

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群学,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学生在独立自学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

为了小组课堂群学,我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即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二文班共有34人,我将其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5-6人。小组中只有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当一名成员向其他人说明自己的理解过程或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其他成员要对其发言进行评价。

在小组课堂群学中,教师要深入各组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都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在讨论中,学生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此时教师要做必要的启发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是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进行自主读书,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的。

3、全班交流、共同释疑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交流的内容一是认知与技能方面的,二是过程与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学生交流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方法。在交流过程中,对学生在小组群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适当加以点拨,提交全班探讨共同释疑。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有想到的,从而达到了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在全班交流中,我采用两种方式:自由发言式和中心发言人发言式。自由发言式可以给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充分展示自己见解和才情的舞台。中心发言人发言式中中心发言人是轮流担任的,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均等与机会均等。培养学生平等合作的意识。小组发言人由组员推选,不同的活动由不同的人员代表发言,每个人都获得发言机会。中心发言人的交流代表的是小组而不是个人,师生对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自由发言式和中心发言人发言式两种方式交替使用。评价时采用个人计分和小组计分相结合的方法,每个月选出两个表现优异的小组和四个表现优异的个人分别加以表彰,并颁发奖品和我自己设计的奖状。

自实施课改以来,学生成绩、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在20xx年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平均分超四中近十个百分点,20xx年学考语文全部合格,且最高分达到了98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还老师一个惊喜”这句话的含义。

初中物理“压强”导学案的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知道压力的定义。

2.了解压力和重力的区别。

3.会画压力的示意图。

4.会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压强的定义、符号、公式、单位和物理意义。

6.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重点、难点

1.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概念及公式。

知识链接

力的作用效果:一是能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二是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

学习流程

一、新课导入

1.体重差不多的两个人在雪地里行走时,没有穿滑雪板的人会深陷入雪中,而穿着滑雪板的人却不会陷进去,这是为什么?

2.如下图所示,两个手指压铅笔的两端,为什么感受不同?

二、学习新课

1.自主学习(1)

自学课本第142页有关压力的内容,完成下列练习,相信你一定能行!

(1)物理学中将________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2)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________,作用点在_________上。

2.合作探究

新课导入中的两个情景告诉我们:同样大的压力,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这是为什么呢?压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吗?喜欢钻研的你一定想知道答案,那就请你和小组内其他同学一起,按照下面的提示,利用桌上的器材,仿照课本第143页图8-4的步骤来完成科学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这是一个重量级的问题,加油!

(1)根据生活经验,你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

(2)该实验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

(3)你是通过_________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4)通过实验探究,你得出的结论是: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 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思考:如果压力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示:仿照速度和密度的定义方法,能帮你解决这个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学习(2)

自学课本第143~146页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你将学到很多新知识,开始吧!

(1)物理学中,把________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

(2)压强的符号是_______,计算公式是________。

(3)压强的单位由力的单位和面积的单位组成,写作“_____”,物理学中压强的专用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符号是_____。

(4)1 Pa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举例说明1 Pa的压强有多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知道比帕更大的单位有哪些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①_______②__________。

三、展示提升

对照大家的展示,将你做错的地方用双色笔纠正过来。

四、拓展提高

本节课有两个易错点,试一试,看你能否辨析清楚。

1.怎样区分压力与重力?

2.怎样比较压强的大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达标测评

1.压强是表示压力的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1 Pa=______N/m2。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压力的大小总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B.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C.压力的方向一定与受力面垂直

D.压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

3.下列关于压力和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B.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C.重力越大,压力越大

D.压力越小,压强越小

4.将一正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余下的部分与原来相比,对水平面的压强(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5.书包的背带做得比较宽,背起来肩膀就比较舒服,原因是增大了背带与肩膀的____________,从而减小了背带对肩膀的____________。

6.小明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的器材是:沙子,钉桌和一块砖,过程如上图所示。

(1)使用沙子的好处是___________,使用钉桌的方便之处是__________。

(2)比较图a和图b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图b和图c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小结

知识盘点:

1.压力和压强的定义。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方法和结论。

3.压强的公式P=____,两个变形公式:F=____,S=____。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心得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遗留,错题用双色笔纠正。

2.上交作业:课后作业第1题和第5题。

上一篇:小学英语试卷编制学习心得下一篇:王老吉广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