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法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新法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篇1

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第三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投入,加强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提高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能力。

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督促、指导、协调其他有关部门做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设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卫生、交通运输、农业、公安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闻单位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七条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二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一般规定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固体废物分类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再利用,提高固体废物利用率。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政府网站、公报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定期发布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询系统,为公众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务。

第十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的档案,按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事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逐步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网上申报信息平台。

第十一条固体废物实行集中处置。全省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应当根据各地处置固体废物的需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由省发展和改革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编制,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全省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和城乡规划要求,组织建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配套的经济、技术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投资建设、经营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十二条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运营单位按照规定向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服务,收取固体废物处置费,保证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正常运行。

省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固体废物处置收费的管理办法。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生活垃圾处置费具体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省人民政府价格、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指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经营者,不得设置地区障碍,干扰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正常经营活动。

第十四条行政执法部门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置,禁止露天焚烧、擅自填埋。

第十五条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终止或者搬迁的,应当事先对原址土壤和地下水受污染的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估,编制环境风险评估报告,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原址土壤或者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应当进行环境修复。

环境监测、评估、修复等费用由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和造成污染的单位承担。

第三章城乡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十六条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和城乡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处置体系建设的指导。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由市、县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组织编制,经上一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应当包含生活垃圾污染的防治。

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造、住宅开发和村镇建设开发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公园、商店等场所和公共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和环境卫生标准,配套建设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第十七条新建、改建、扩建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应当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管理规定,符合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预审后,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发展和改革部门核准或者审批项目时应当征求同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的具体办法,由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规定,结合本地生活垃圾最终处置方式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处置的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服务许可证。

第十九条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以及机关、学校等单位产生的餐厨垃圾,应当实行单独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或者利用。

倡导净菜上市、文明用餐,减少餐厨垃圾的产生量。

第二十条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建筑垃圾进行综合利用,鼓励优先采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

建设单位需要处置建筑垃圾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在工程开工前向当地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手续。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的设置应当经当地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一条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设置独立的建筑垃圾收集场所,对施工现场出入口地面作硬化处置,设置清洗设施、设备清洗出场车辆,防止污染环境。

运输建筑垃圾应当使用密闭式运输工具,按照规定的时间、线路运送到指定的消纳场地。

第二十二条从事公路、铁路、民航、水路交通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处置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第二十三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区集中处置的机制,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转运的组织实施工作。第二十四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和无害化处置设施,逐步实现城乡共建共享。

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应当采用先进工艺和设备,符合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标准。鼓励采用焚烧发电等先进技术处置生活垃圾。

对已经建成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置设施,由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据环境卫生标准进行无害化等级评定。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应急预案。

从事城市生活垃圾经营性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的企业,应当制定生活垃圾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方案,报所在地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六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的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按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在每年十一月三十日前将下一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报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并相应调整危险废物管理计划:(一所产生的危险废物类别发生变化的;(二危险废物产生数量超过预计的百分之二十或者少于预计的百分之五十的;(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备、工艺发生变化的;(四委托他人进行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受托方变更的;(五其他重大变更事项。

第二十八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台账,如实记载危险废物的名称、类别、时间、数量、去向等情况,并保存五年以上。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终止的,应当将台账报送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存档管理。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办理危险废物转移审批手续:(一不同单位之间转移危险废物的;(二跨县(市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的;(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申请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危险废物接受单位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同意接受;(二危险废物的包装、运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技术规范和要求;(三有防止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污染环境的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方案;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一条转移危险废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报送移出地、接受地设区的市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无转移联单的,运输单位不得承运,贮存、利用、处置单位不得接受。

移出地、接受地设区的市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转移危险废物的审批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定期报告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二条严格控制本省行政区域以外的危险废物转移至本省境内贮存或者处置。

第三十三条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实行集中就近原则。新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设施,应当与机关、学校、医院、集中居住区等环境敏感目标保持足够的安全防护距离。已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利用、处置设施的安全防护距离内,不得新建环境敏感目标。

第三十四条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个人或者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收集、贮存、利用、处置。

第三十五条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向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一有两名以上环境工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

(二有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包装工具,中转和临时存放设施、设备以及经验收合格的贮存设施、设备;(三有与所利用的危险废物类别相适应的利用技术和工艺;(四有保证危险废物利用安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预案;(五对危险废物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有合理的处置方案或者措施。利用危险废物生产的原材料或者燃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的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并报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应当将危险废物处置情况记录簿保存十年以上,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的情况记录簿应当永久保存,对填埋危险废物的场所应当设置永久性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三十七条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应当建立实验室废物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所属实验室产生的废药剂、废试剂、实验动物尸体及其他实验室废物的管理,防止其污染环境、危害公众健康。

实验室产生的液态废物应当分类暂存,不得直接倾倒。过期、失效及多余药剂应当设置专门贮存场所分类存放,不得擅自弃置、填埋。

实验室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当定期委托有相应资质单位处置。

第三十八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医疗废物处置单位不按时收集医疗废物的,或者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发现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不当或者医疗废物数量无故发生重大变化,应当及时向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及时调查处理。

第三十九条综合性、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退役费用应当预提,列入投资概算;退役费用未列入投资概算的,可以从处置收费中预提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退役费用,列入经营成本。退役费用应当用于设施和场所退役后的维护和监测

费用及其他相关费用,不得挪作他用。退役费用的具体提取和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四十条鼓励和支持保险企业开发有关危险废物的环境污染责任险;鼓励和支持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

第四十一条有害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办法,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有害废物名录由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五章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组织建设水处理产生污泥的区域性处置设施,研究、推广水处理产生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引导综合利用水处理产生污泥,促进水处理产生污泥的无害化处置。

城镇污水处理费中应当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款用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产生污泥的处置。

第四十三条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的单位应当建立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管理台账,按照有关规定处置,防止污染环境;属于危险废物的,其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应当符合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污水处理设施,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当包含污泥利用或者处置方案。

自行利用和处置污泥的,应当配套建设污泥利用或者处置设施,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不自行利用或者处置污泥的,应当将委托利用或者处置污泥的情况,在污水处理设施试运行前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四十五条自来水厂应当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泥水进行集中处理,处理后的废水排入水体的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污泥应当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安全处置。

第四十六条从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外的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列入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或者临时名录,并向社会公布。

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要求,对电子废物进行拆解、利用和处置,防止污染环境。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不依法作出许可决定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四擅自指定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经营者的;(五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不按照规定申报登记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运输单位承运或者贮存、利用、处置单位接受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违反本条例规定,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个人或者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二

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经营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吊销经 营许可证。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建立污水处理产生污泥管理台账的,或者对危险废物 产生情况未如实记录台账、未按规定保存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 采取相应措施,暂扣、查封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设备、物品和场所。暂扣、查封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情况复杂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三十日。暂扣、查封期限届满或者在期限届满前改正违法行为的,采取暂扣、查封措施的环境保 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暂扣、查封。对暂扣的设备和物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 损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 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 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有害废物,是指不属于危险废物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

新法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篇2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固体废物污染引发的环境问题开始显现,影响人体健康,损害生态安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作为污染防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与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并贯穿在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回收者、利用者、处置者等多方利益。妥善处理处置固体废物,既是改善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的客观要求,又是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更是保护人体健康的现实需要。

2016年,为更加全面的反映全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我们汇总分析了全国246个大中城市发布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系统总结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情况,并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省份介绍他们的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

第一部分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信息发布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体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按照环境保护部《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导则》要求,各省(区、市)环境保护厅(局)应规范和严格信息发布制度,在每年的6月5日前发布辖区内的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6月30日前向环境保护部汇总上报。

2016年,全国共有246个大、中城市向社会发布了2015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其中,应开展信息发布工作的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56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均已按照规定发布信息,另外还有143个城市自愿开展了信息发布工作(详见附表一)。经统计,此次发布信息的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9.1亿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2 801.8万吨,医疗废物产生量约为68.9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 564.0万吨。

一、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2015年,246个大、中城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9.1亿吨,其中,综合利用量11.8亿吨,处置量4.4亿吨,贮存量3.4亿吨,倾倒丢弃量17.0万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利用处置总量的60.2%,处置和贮存分别占比22.5%和17.3%,综合利用仍然是处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主要途径,部分城市对历史堆存的固体废物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处置。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排在前三位的省是山西、内蒙古、辽宁。

246个大、中城市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总量为4.5亿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23.6%。

二、工业危险废物

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5年,246个大、中城市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达2801.8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1 372.7万吨,处置量1 254.3万吨,贮存量216.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利用处置总量的48.3%,处置、贮存分别占比44.1%和7.6%,有效地利用和处置是处理工业危险废物的主要途径,部分城市对历史堆存的危险废物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处置。

2015年各省(区、市)大、中城市发布的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在前三位的省是山东、湖南、江苏。

246个大、中城市中,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居前10位的城市产生的工业危险废物总量为977.2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34.9%。

三、医疗废物

2015年,246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69.7万吨,处置量69.5万吨,大部分城市的医疗废物处置率都达到了100%。各省(区、市)发布的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排在前三位的省是广东、浙江、江苏。

246个大、中,城市中医疗废物产生量最大的是上海市,产生量为4.1万吨,其次是北京、广州、成都和杭州,产生量分别为3.0万吨、2.1万吨、2.0万吨和1.9万吨。前10位城市产生的医疗废物总量为20.9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30.0%。

四、城市生活垃圾

2015年,246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8564.0万吨,处置量18 069.5万吨,处置率达97.3%。

246个大、中城市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最大的是北京市,产生量为790.3万吨,其次是上海、重庆、深圳和成都,产生量分别为789.9万吨、626.0万吨、574.8万吨和467.5万吨。前10位城市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5 078.6万吨,占全部信息发布城市产生总量的27.4%。

第二部分全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相关工作进展情况

一、危险废物管理

1.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颁发情况

根据《固体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环保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国家对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实行分级审批颁发。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3]44号),原由环境保护部负责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审批事项已下放至省级环保部门。截止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颁发的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共2 034份。其中,江苏省颁发许可证数量最多,共327份。

截止到2015年,全国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核准经营规模达到5 263万吨/年,其中,核准利用规模为4 155.1万吨/年,核准处置规模为982.4万吨/年。从实际利用处置情况来看,2015年危险废物实际经营规模为1 536万吨,其中,实际利用量为1096.8万吨,实际处置量为426.0万吨。

根据环统数据,2015年全国共利用危险废物2049.7万吨,处置危险废物1 174.0万吨。

2.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

根据《“十二五”全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和《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环办[2011]48号),环境保护部持续深入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2015年度,全国共抽查危险废物重点单位1 509家,其中危险废物产生单位1 186家,经营单位323家。整体抽查合格率为79.0%,比2014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其中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抽查合格率为79.0%,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的抽查合格率为79.1%。

3.危险废物出口核准

根据《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危险废物出口核准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令第47号),我国对危险废物出口实行核准管理。

2015年,环保部共受理和审查了危险废物出口申请27件,签发核准通知单11份,核准出口危险废物共计39 250吨。核准出口的危险废物涉及含铅废物(电弧炉炼钢除尘灰)、废有机溶剂(废剥离液和废乳化液)、其他废物(废弃的印刷电路板、废电池、危险废物物化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污泥)、含镍废物(废镍催化剂、含镍电池废料)、表面处理废物(电镀污泥)、含镉废物、焚烧处置残渣。

(二)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处置医疗废物需要申请领取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全国拥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分为两大类,即单独处置医疗废物设施和同时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设施。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共颁发288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用于处置医疗废物(其中,264份为单独处置医疗废物设施,24份为同时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设施),全年实际经营规模为76.3万吨。2015年,河南、江苏、广东三省颁发许可证数量最多,其中河南省颁发数量为20份,江苏省和广东省均颁发19份。

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管理

(一)拆解处理企业建设

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共有29个省(区、市)的109家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企业纳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企业(以下简称“处理企业”)名单,与各地2015年规划处理企业的数量目标相比,完成率达到89.3%;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年处理总能力为1.4亿台,比2014年增长6.0%,与各地2015年规划总能力目标相比,完成率达到125.9%。

(二)拆解处理量

2015年,共有29个省份的106家处理企业实际开展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活动,拆解处理总量达7 625.4万台,同比增长8.2%。

各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中,电视机拆解5309.8万台,占比69.6%,同比下降7.9%;电冰箱拆解333.2万台,占比4.4%,同比增长110.9%;洗衣机拆解636.1万台,占比8.3%,同比增长93.9%;房间空调器拆解18.5万台,占比0.2%,同比增长63.5%;微型计算机拆解1 327.9万台,占比17.4%,同比增长69.2%。

2015年,各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主要拆解产物为彩色电视机CRT屏玻璃53.0万吨,占拆解产物总重量的31.7%;塑料30.5万吨,占18.3%;彩色电视机CRT锥玻璃28.3万吨,占16.9%;铁及其合金25.7万吨,占15.4%;印刷电路板9.1万吨,占5.5%;黑白电视机CRT玻璃4.2万吨,占2.5%;铜及其合金2.8万吨,占1.7%。

(三)基金补贴审核工作

为贯彻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妥善回收处理,规范和指导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情况审核工作,保障基金

使用安全,环境保护部组织编制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情况审核工作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指南(2015年版)》),于201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指南(2015年版)》进一步完善了基金补贴审核工作制度、流程、标准及技术方法,明确了基金补贴审核工作应遵循“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第三方审核、企业负责”和“权责一致、有错必纠、依法履职、尽职免责”的原则。

2015年,经过省级审核和国家复核,环境保护部确认2014年全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规范拆解处理量为6 909.4万台,拨付补贴基金53.1亿元,核减2014年不规范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数量34.9万台,核减率0.5%。

(四)目录调整

根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于2015年2月9日公布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2014年版)》,新增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吸油烟机、监视器、移动通信手持机、电话单机等9类废弃电器电子产品。

三、可用作原料的废物进口

(一)废物进口基本情况

《固体法》规定,对环境风险较小、资源价值较高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如废旧金属、废纸、废塑料等实行进口许可管理制度;对环境、卫生风险较大或利用价值低的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废物、电子废物等“洋垃圾”禁止进口。

2015年进口废物4 698万吨,较2014年进口量减少了约5.3%。从事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2142家,较2014年减少约7.6%。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天津五省市合计1 676家,占全国加工利用企业总数的78.2%;五省合计进口量占全国的81%。

2015年,全国进口废物数量前八位的品种依次为废纸(62.1%)、废塑料(15.6%)、废五金(11.0%)、氧化皮(3.4%)、铝废碎料(2.8%)、铜废碎料(1.7%),废船(1.6%)和废钢铁(0.9%),合计占实际进口废物总量的99.1%。

利用进口废物可获得大量再生资源,以2015年为例,可得到再生纸约2 335万吨,再生塑料约749万吨,钢铁约482万吨,再生铝约166万吨,再生铜约167万吨。可节约原木2 102万吨,石油1498~2 247万吨,铁矿石820万吨,铝土矿789万吨,铜精矿833万吨等。

(二)推动落实简政放权要求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固体法》第二十五条做出修改:将第一款和第二款中的“自动许可进口”修改为“非限制进口”;同时,删去第三款中的“进口列入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应当依法办理自动许可手续”。为落实《固体法》修改内容,环境保护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发布《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五条修订内容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公告2015年第69号),明确取消“列入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审批事项;发布《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公告2015年第70号),明确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的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和监督管理要求。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要求,进一步强化属地监管责任,印发《关于调整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5]287号),明确自通知发布之日起,环境保护部停止受理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建设和组织验收工作的申请。

(三)推动进口废物在线审批

为加快推进固体废物进口许可网上审批工作,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开展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申请网上审批试点工作的通知》(环防函[2015]8号)、《关于开展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申请网上审批试运行工作的通知》(环防函[2015]24号),于2015年4~5月选择辽宁和江苏两省开展固体废物进口许可网上审批试点工作、8~9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上审批试运行工作。通过试点和试运行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四)打击进口废物违法行为

环境保护部会同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管理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的通知》;为配合开展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执法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废物的实际监管,依法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违法活动,强化属地监管职责,形成多部门执法合力,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配合海关总署缉私部门开展进口废塑料专项检查工作的函》,联合海关缉私部门组织开展进口废塑料专项检查活动。

(五)国际合作

为更好地履行《巴塞尔公约》,环境保护部与部分欧盟成员国主管部门建立了预防和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越境转移信息交换工作机制。2009~2015年,累计交换情报信息798余次,发现并阻止了其中56批次固体废物向我国非法出口。其中,2015年完成交换信息64次,阻止了其中2批次固体废物向我国非法转移。此外,环境保护部与香港特区环境保护署建立年度“内地与香港废物转移工作层面会议”制度,与日本环境省建立了“‘中日废物进出口相关管理机构座谈会’及‘中日打击废物非法越境转移’跨部工作组会议”热线联系机制,截止到2015年,分别召开双边例会10次和7次。

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利用

(一)尾矿

2015年,重点发表调查工业企业尾矿产生量为9.6亿吨,占重点发表调查工业企业一般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0.7%,综合利用量为2.7亿吨(其中利用往年贮存量314.1万吨),综合利用率为28.5%。尾矿产生量最大的两个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其产生量分别为4.7亿吨和3.5亿吨,综合利用率分别为28.6%和23.8%。

(二)粉煤灰

2015年,重点发表调查工业企业的粉煤灰产生量为4.4亿吨,占比14.1%,综合利用量为3.8亿吨(其中利用往年贮存量为353.3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6.4%。粉煤灰产生量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其产生量为3.5亿吨,综合利用率为85.3%;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产生量分别为2 270.1万吨、1 984.7万吨、1 092.0万吨和919.4万吨,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7.6%、85.2%、79.6%和93.8%。

(三)煤矸石

2015年,重点发表调查工业企业的煤矸石产生量为3.9亿吨,占比12.4%,综合利用量为2.6亿吨(其中利用往年贮存量674.1万吨),综合利用率为65.5%。煤矸石主要是由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生,其产生量为3.7亿吨,综合利用率为64.3%。

(四)冶炼废渣

2015年,重点发表调查工业企业的冶炼废渣产生量为3.4亿吨,占比10.9%,综合利用量为3.1亿吨(其中利用往年贮存量108.1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1.5%。冶炼废渣产生量最大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产生量为2.9亿吨,综合利用率为93.7%;其次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产生量为3 217.5万吨,综合利用率为75.6%。

(五)炉渣

2015年,重点发表调查工业企业的炉渣产生量为3.2亿吨,占比10.2%,综合利用量为2.8亿吨(其中利用往年贮存量133.8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8.2%。炉渣产生量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其产生量为1.5亿吨,综合利用率为86.9%;其次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生量为5 873.8万吨,综合利用率为95.8%;第三位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生量为3693.7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0.4%。

(六)脱硫石膏

2015年,重点发表调查工业企业的脱硫石膏产生量为8 678.0万吨,占比2.8%,综合利用量为7512.7万吨(其中利用往年贮存量47.6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6.1%。脱硫石膏产生量最大的行业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其产生量为7 269.6万吨,综合利用率为86.3%;其次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产生量分别为467.8万吨、357.3万吨和297.0万吨,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3.4%、82.6%、84.2%。

五、侵权假冒商品环境无害化销毁

按照《关于做好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环境无害化销毁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126号)要求,环境保护部督促各地及时报送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以下简称侵权假冒商品)无害化销毁情况,据统计,2015年全年,全国共销毁各类侵权和假冒伪劣商品约877吨,其中,药品及医疗器械190吨、农药及农产品88吨、烟46吨、酒30吨、食品222吨、化妆品洗护用品等日用品16吨、涂料25吨、机油25吨、烟花爆竹42吨、盗版或非法出版书刊53吨,其他物品约140吨(包括包装物、消防用品、家具、家用电器、办公用品、皮具、玩具、汽车用品、轴承钻头等)。

按照《关于开展2015年度省(区、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活动绩效考核的通知》(打假办发[2015]13号)要求,双打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5年12月组织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现场考核。环境保护部派员参与了第三组、第十四组对江苏、黑龙江、江西、辽宁等省份打击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现场绩效考核。此外,根据各省数据报送和自评报告情况,环境保护部电话抽查了北京、河北、贵州、安徽、西藏等5省的有关情况。

第三部分全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建设情况

一、政策法规

2015年,环境保护部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及规范指南,促进了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工作进一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在危险废物方面,制定了《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环办[2015]99号);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方面,制定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情况审核工作指南(2015年版)》(环境保护部公告2015年第33号);在可用作原料的废物进口方面,发布了《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五条修订内容的公告》(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公告2015年第69号)及《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环境保护部公告2015年第70号。

二、管理机构

截至2015年10月,全国31个省(区、市)全部成立了省级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机构。另外,全国有25个省份的187个设区的市成立了地市级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机构,全国地市级以上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机构总编制人数为1 494人。

三、人员培训

2015年,环境保护部分别举办进口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电子废物、污染场地系列标准技术类培训共8期,共培训各级环保部门固体废物管理人员和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企业有关管理和技术人员近1 200人次。

四、科学研究

2015年,继续组织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利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设立“化学工业废水处理污泥污染特征与污染风险控制研究”、“污泥土壤化处置技术及环境风险防控管理研究”、“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措施适用性评估与全过程监管方法研究”、“含汞废物处置过程污染特征及污染风险控制技术研究”、“稀散多金属采选冶废物减量化、资源化与污染控制及环境管理研究”等一批科研项目,重点围绕工、矿企业生产及居民生活产生的固体废物污染特征及污染防控(技术)等开展科学研究。

从2015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来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相关科研成果覆盖了危险废物、大宗固体废物、电子废物和农业固体废物等多个领域,涉及到污染控制技术、治理技术研发等多方面内容。主要成果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成套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造粒生物质燃烧及其污染物控制技术与装置,基于区域产业结构和物质流的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废液晶显示器资源再生与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废铅酸蓄电池收集、处理和处置管理技术研,固体废物基环保新材料的研制与应用,冀东油田含油污泥治理技术开发与应用。

五、行政审批

为巩固2014年全国固体废物领域审批审核管理专项检查结果,2015年,环保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固体废物领域审批审核管理工作的通知》(环发[2015]47号),要求各地优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审批审核流程,加大审批审核全过程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审批审核的技术支撑能力,全面加强审批审核的后续监督管理,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组织保障,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对固废领域腐败案件多发地区和廉政制度薄弱地区的指导和督促,在中国环境报上集中刊登广东、江苏、浙江、陕西、四川等五省固废管理部门典型经验材料,增强固体废物领域的行政管理能力,防范环境风险和廉政风险。

第四部分地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实践

一、天津市开展危险废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大检查

自“8.12”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发生以来,天津市环保局根据环保部门相应职责,制定并下发了《市保护局印发<关于开展危险废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环境监管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津环保固[2015]143号)。市环保局成立了危险废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环境监管大检查、大排查、大整治领导小组,负责行动的组织领导工作。市环保局将全市17家危险废物经营单位,1 035家国控、市控、区控危险废物及废弃化学品产生重点源单位,41家列入农村分散工业污染源企业列入了检查范围。各区县环保局按照工作方案,开展检查工作,及时上报每周、每月检查工作报告。各检查组按照环保部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指标体系,对危险废物监控重点源进行监管,建立了原始检查记录档案;对农村固体废物及噪声排放分散工业企业污染源按照“一企一策”的治理方案进行了检查;并对涉及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贮存及废弃化学品的产生单位建立了危险废物及废弃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截至2015年底,市环保局及各区县环保局共出动检查组180个,检查人员约1 800人次,检查企业1 069家次。检查过程中共发现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18家,相关区县环保局对其中涉及环境违法的行为依法进行了处理。此外,市环保局及各区县环保局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工作,产废单位对危险废物和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意识得到了提升。自8月20日至11月30日,市环保局危险废物在线转移管理平台注册新增711家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办理危险废物转移手续703件。

二、辽宁省以园区化推动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置

辽宁省环保厅紧紧抓住《固体法》对固体废物实行集中安全处置并推进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为抓手,以实现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置为核心,积极探索危废安全处置与产业化发展并举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根据全省产业布局、区域产废特点、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布局、统一规划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明确园区建设标准,逐一落实园区内企业数量和利用处置危废的类别,全面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组织编制了辽宁省固体废物处置及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十二五”项目规划,明确了全省所有应该进入园区和可以不进入园区发展的企业名单。辽宁省原有七、八十家危险废物处置单位,以企业入园为契机,通过统一规划,上大压小、提标入园,对一些技术水平落后、管理水平低下、自身实力不强的处置单位进行了淘汰,对搬迁的企业要求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将淘汰落后与做大做强结合起来。省环保厅严格控制经营许可证发放数量,通过准入管理,严把危废经营许可审查关,推动危废经营企业由数量取胜向质量提升转变,目前全省危险废物处置企业数量由高峰时的80多家下降到40家左右,并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将这一数量进一步降低。此外,园区建设为开展集中监管提供了物质基础,辽宁省正在组织建设危险废物监管互联网+项目,要求每个园区每个企业都上视频监控系统,较好地发挥了园区企业集中的优势。

目前,全省规划的18个园区中已有12个园区投入运行,入住企业215家。初步测算,年可实现产值50亿元以上,成为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福建省探索危险废物监管新模式

福建省环保厅选择在福鼎市和漳浦县开展危险废物监管暨规范化管理“达标升级”试点工作,探索“四层六有四查四看一公开”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新模式,并在全省全面推广,取得成效。“四层”是指:一是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和危废监管意识,支持基层环保部门开展工作;二是政府部门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协同管理意识,主动参与危废监管;三是企业环保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能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认真履行法人环保责任;四是社会共治意识得到提高,公众的危险废物环境安全的监督意识从“模糊”向“清晰”、从“被动”向“主动”转变。“六有四查四看一公开”是指:环保部门“有机构、有经费、有设备、有制度、有档案、有平台”,企业“有专人、有制度、有台账、有标识、有投入、有设备”,现场检查“查制度、查台帐、查投入、查公开”、“看现场、看标识、看运行、看分类”,企业“信息及时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四、甘肃省强化“四个重点”狠抓危废工作落实

新法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篇3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档案,并按年度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内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第十条 生产、销售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应当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回收。

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可以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加以利用。无条件自行利用的,可以由有条件的单位加以利用;对暂时不利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安全分类存放;对不能利用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置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

第十一条 禁止进口列入国家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及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利用活动的监督检查。

利用进口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向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不能利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后未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拆解和利用的,不得买卖或者转让。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鼓励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并对农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第十三条 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防治规划,指导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利用沼气、制造有机复合肥等技术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

畜禽规模养殖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病死畜禽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组织建设病死畜禽集中处置设施。病死畜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处置。

染疫畜禽和为防止疫病传播在一定区域内捕杀的畜禽处理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第十五条 对工业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泥以及河道淤泥,产生者或者依法负有管理责任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依法进行功能调整。

工业企业、垃圾填埋场所、农业生产单位等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土壤。

第十七条 污染土壤实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制度。

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土地的开发利用者应当事先委托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对该地块土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被污染土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理和处置,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后方可开发、利用。

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处置费用,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可能受污染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土地的范围以及认定污染土壤的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农业、建设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 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场地不得随意开发利用,确需开发利用的,应当通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规划等部门组织的论证后,方可进行适宜的非农业开发和利用。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研究和开发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餐具和包装物。

禁止生产、销售和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以及省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其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

从事废塑料、废布料回收利用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回收利用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条 固体废物处置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技术规范处置固体废物,无能力自行处置的,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支付处置费用;无能力自行处置又不依法委托处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关单位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处置费用的标准,由设区的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制定;其中生活垃圾处置费用的标准,可以由县(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法律、法规对处置费用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固体废物的处置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其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的,应当自行建设贮存设施。

第二十二条 发展和改革、经济贸易、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处置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布点、立项审批、项目用地等保障工作。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已建成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条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禁止露天焚烧、擅自填埋;其中属于危险废物和有害废物的,应当交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统一集中处置。

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的处置费用由有关责任人承担;责任人不明确或者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章 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增加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统筹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共建共享。

禁止建设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第二十五条 对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六条 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实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区)处置的原则。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并组织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集中存放点和垃圾中转站。

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经县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第二十八条 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港口、公园、商场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卫生的规定,配套建设或者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新法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篇4

第五十六条以填埋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危险废物排污费征收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危险废物排污费用于污染环境的防治,不得挪作他用。

第五十七条从事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向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经营许可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禁止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经营活动。

第五十八条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

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一年;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报经原批准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第五十九条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商经接受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批准转移该危险废物。未经批准的,不得转移。

转移危险废物途经移出地、接受地以外行政区域的,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沿途经过的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六十条运输危险废物,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规定。

禁止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第六十一条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时,必须经过消除污染的处理,方可使用。

第六十二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检查。

第六十三条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六十四条在发生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由人民政府采取防止或者减轻危害的有效措施。有关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责令停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事故的作业。

第六十五条重点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退役费用应当预提,列入投资概算或者经营成本。具体提取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

第六十六条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三)有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的。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工业固体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

(二)对暂时不利用或者不能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未建设贮存的设施、场所安全分类存放,或者未采取无害化处置措施的;

(三)将列入限期淘汰名录被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的;

(四)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场所的;

(五)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的;

(六)擅自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

(七)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工业固体废物扬散、流失、渗漏或者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

(八)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工业固体废物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八项行为之一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第七项行为之一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主体工程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审批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拒绝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现场检查的,由执行现场检查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或者在检查时弄虚作假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从事畜禽规模养殖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处置畜禽粪便,造成环境污染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生产、销售、进口或者使用淘汰的设备,或者采用淘汰的生产工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提出意见,报请同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停业或者关闭。

第七十三条尾矿、矸石、废石等矿业固体废物贮存设施停止使用后,未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进行封场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四条违反本法有关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

(二)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的;

(三)工程施工单位不及时清运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造成环境污染的;

(四)工程施工单位不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

(五)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生活垃圾的。

单位有前款第一项、第三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四项行为之一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第一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五条违反本法有关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规定,有下列行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不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

(二)不按照国家规定申报登记危险废物,或者在申报登记时弄虚作假的;

(三)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

(四)不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的;

(五)将危险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从事经营活动的;

(六)不按照国家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或者未经批准擅自转移危险废物的;

(七)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的;

(八)未经安全性处置,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具有不相容性质的危险废物的;

(九)将危险废物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的;

(十)未经消除污染的处理将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施、设备和容器、包装物及其他物品转作他用的;

(十一)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造成危险废物扬散、流失、渗漏或者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

(十二)在运输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危险废物的;

(十三)未制定危险废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七项、第八项、第九项、第十项、第十一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行为之一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行为之一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处应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六条违反本法规定,危险废物产生者不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又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代为处置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七条无经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的罚款。

不按照经营许可证规定从事前款活动的,还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经营许可证。

第七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进口属于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者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用作原料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固体废物,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进口者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退运该固体废物的责任,或者承担该固体废物的处置费用。

逃避海关监管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运输进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九条违反本法规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海关责令退运该危险废物,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条对已经非法入境的固体废物,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向海关提出处理意见,海关应当依照本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处罚决定;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进口者消除污染。

第八十一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固体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停业或者关闭。

第八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事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损失的,按照直接损失的百分之三十计算罚款,但是最高不超过一百万元,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事故的,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停业或者关闭。

第八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四条受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

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国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诉讼中的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

第八十五条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

第八十六条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八十七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委托,如实提供有关监测数据。

第六章附则

第八十八条本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二)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三)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四)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五)贮存,是指将固体废物临时置于特定设施或者场所中的活动。

(六)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份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填埋场的活动。

(七)利用,是指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动。

第八十九条液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法;但是,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有关法律,不适用本法。

第九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有关的国际条约与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第九十一条本法自6月29日起施行。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正版】

2.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全文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最新版

4.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

5.2016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全文】

新法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 篇5

根据《关于配合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的通知》精神,XX乡人大高度重视,借助乡人大代表的示范带动以及乡人大工作联络站的平台作用,广泛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宣传,进一步增强了我乡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我乡建设幸福秀美“后花园”打下良好基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加强宣传教育。

一是线下扎实学。我乡以乡职工例会、趣味问答、主题党日活动、培训会等多种形式,不断以课堂学习的形式加强乡村干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学习;二是线上灵活学。我乡借助“学习强国”、“村村通”广播和微信群平台,定期推送和播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相关知识,让干部群众学习不局限于课堂,以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其法律知识,在全乡营造了浓厚的《固废法》学习氛围。

(二)推进政策落实。

一是抓实推进秸秆禁烧工作。焚烧秸秆有百害而无一益,对环境污染巨大,在秋收时节,我乡各村成立巡查工作,每日对辖区内开展巡查,通过发放《致全乡广大村民朋友的一封信》等方式,大力向群众宣传禁烧政策,进一步减少了我乡秸秆焚烧的发生率。二是加快引进建筑垃圾回收企业。近年来,各村随处可见大量建筑垃圾堆积,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更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避免此类现象,我乡在招商引资工作上下大力气,引进建筑垃圾再回收企业一家,预计年底有望投产,建筑垃圾堆积问题将有效得到解决。三是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每个村小组聘请至少1名保洁员,各添置垃圾收集桶2个,全乡更换大垃圾分类桶共计156个,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进一步推进垃圾分类投放,我乡还将庄上村作为垃圾分类试点村,提高群众垃圾分类意识,由点到面,逐步在全乡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三)强化监督执法。

乡人大抽调县、乡人大代表成立环境督查小组,重点对我乡辖区类废固污染企业、垃圾回收站运转情况、秸秆禁烧工作进行重点督查。5月初,督查组联合乡安监站到我乡辖区内两家石材加工厂开展督查,针对企业中存在废渣倾倒等情况责令要求其依法依规进行整改;同时,督查组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会,认真听取其反映的问题。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乡人大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推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意识不强。

部分村组干部和群众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缺乏了解、重视不够、意识不强,落实固体废物防治措施不够坚决彻底。

(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水平不高。

从目前庄上试点工作来看,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效果不明显,部分群众垃圾分类意识不强,混杂倾倒的现象屡见不鲜,由此造成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水平不高。

(三)部分企业固废处理制度不健全。

我乡辖区内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污染防治管理措施、配套设施不到位,企业监管人员素质不高。

三、意见建议

为更好推进我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走深走实,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持续加大选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对《固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全民环境宣传和环境法制教育,不断提升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推进企业规范化生产。

督促我乡辖区内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开展环境普法宣传和环境安全教育。强化企业负责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主体意识,依法承担“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责任。完善企业相应环保配套设施建设,确保废渣再回收,避免破坏环境。

上一篇:兰州市执法局班子成员下一篇:逻辑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