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共9篇)

第三节城市化教案(公开课) 篇1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2.掌握俄罗斯的地形、河流、气候。3.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如矿产分布)对其经济带来的影响。4.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5.了解俄罗斯的地方名胜、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情况。6.运用地图,巩固学习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的方法。7.理解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8.认识俄罗斯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通过大量图片资料、文字资料、数据资料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2.然后设置问题情境,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及相互关系,通过观察体验、思维体验,不断对自己现有的经验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由俄罗斯年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俄罗斯的先进文化,为家乡的建设和祖国的强大献计献策。3.通过才艺展示活动给孩子个性张扬的舞台,激发兴趣,使孩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地形、资源分布和工业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俄罗斯工业分布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分析法、对话法、引导法、拼图粘贴法、归纳法、表格法、对比法。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各种图表资料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建议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有关俄罗斯的图片并配以音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学生读地理图册P24了解俄罗斯的国旗、首都等

[活动一:读图训练] 读课本P44图8.17。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

2﹑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贝加尔湖﹑太平洋﹑白令海峡。

3、找出俄罗斯的主要陆上邻国: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俄罗斯的什么方位。

4﹑找出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东欧平原﹑乌拉尔山﹑伏尔加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师讲解 [活动二:读图理解]

1﹑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2、俄罗斯气候的特点。学生进行展示教师介绍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复习上一节课内容

[活动一:读图练习]

读P46图8.19, 找出库尔斯克铁矿﹑伏尔加-乌拉尔油气田﹑西西伯利亚没气田、秋明油田﹑库兹巴斯煤矿,完成活动第1题。[活动二:读图练习]

读P46图8.20,找出俄罗斯主要工业区,说出各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或产品。[活动三:讨论]根据下面两段材料,讨论俄罗斯工业的特点及形成因素。材料一:俄罗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地位(1997年)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工业产品在世界上的位次 钢第四位发电量第四位 煤炭第四位化肥第五位 原油第三位天然气第一位

材料二:关于俄罗斯工业的对话: 爸爸要去俄罗斯出差了。爸爸说:“俄罗斯工业发达,许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它的核工业和航空航天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爸爸刚从俄罗斯回来,给我带的衣服﹑食品和玩具都是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爸爸说:“俄罗斯这方面的工业部门比较薄弱,要想给你带俄罗斯国生产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材料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俄罗斯工业的发展特点:重工业发达,航天工业水平高,轻工业薄弱。

[活动四:学生展示]用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活动五:图片欣赏]俄罗斯军事图片。

[小结]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这与其资源状况发展历史等有很大关系。另外,俄罗斯对东部亚洲部分的开发也并不重视。

[活动三:读图讨论] 模拟俄罗斯旅行:暑假期间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境,乘国际列车经莫斯科抵达圣彼得堡,请讲述沿途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及自然景观变化。[小结] 1﹑俄罗斯交通发达。

2﹑欧洲部分铁路网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

3﹑亚洲部分铁路网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它横跨亚欧大陆,被称为亚欧大陆桥。

4﹑除铁路外,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反馈练习]

1、收集图片、资料,介绍俄罗斯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习俗。

第三节地图教案 篇2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地图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标:

1、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和三种表示方法。

2、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

3、填绘常用的图例和注记。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上方向的判读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地图)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课本13页图1.22“台湾岛”或一幅其他地区的地图,思考: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读图及介绍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介绍的信息多。

过渡:我们要读懂地图,用好地图,就必须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地图的比例尺。提出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在台湾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少?实地距离又是多少?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讨论计算: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明白第一个问题,需先量出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再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进行计算,才能得到两点间的实地距离。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解决第二个问题,并告诉学生图上的这种方式表示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提出问题:根据你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能用什么方式表示?

组织讨论:指导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以学习小组讨论推导出比例尺的其他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然后,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观察: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

提出问题: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表示范围的大小以及内容的详略是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略。

(二)方向 学生分组讨论:

1、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

2、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启发引导:教师指出在地球仪上用经纬线确定方向的方法,也适用于小比例尺的地图,而大比例尺的地图,经纬差比较小,图上往往没有经纬线,可遵守“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一般规则。

还有的地图标有“指向标”,要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指北方。

归纳总结:地图上三种定向方法①一般定向法②经纬网定向法③指向标定向法 过渡:要和地图“对话”,获取我们所需的信息,只认识比例尺和方向是不够的,还必须认识和熟悉地图的“语言”----图例

(三)、图例和注记

提出问题:什么是图例?

指导阅读:使学生知道图例是指: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字,又称注记。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一种特殊语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图例。组织活动:

1、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记忆的好方法。

2、学生逐个辨认各种图例。课后小结

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在地图上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图例和注记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识。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低地,这些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出来的?请同学们预习“地形图的判读”。

板书设计: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一)比例尺

1、概念:

2、公式:

3、三种表示方式:

4、比例尺的大小

(二)方向

1、经纬网定方向

2、指向标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图例和注记 教后记: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了解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和注记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学会运用地图确定实地方向,运用地图计算两地实际距离。特别建议了必要的实际活动如:绘制教室平面图、在交通线上确定行动路线并绘成路线图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1、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2、理解等高线稀疏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3、在地图上是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教学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和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起伏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又如何在地图上辨别它们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地形图的判读

1、设置悬念:世界最高山峰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而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他只不过4000米高,为什么一座山峰会有两个不同的高度值呢?这两个高度值又是如何测量得到的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果。

2、学生活动:制作等高线地形图模型。先让学生将自带的泡沫塑料,小刀,白纸和铅笔准备好。然后按照课本17页活动2的要求和步骤,教师一边解说,一边指导学生进行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的比赛,并评选出若干好的模型在全班传阅。

3、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思考:等高线数值大小与地势高低的关系,等高线疏密与山体坡度陡缓的关系。

4、分组讨论:读课本16页图1.29,让学生观察山地不同部位的名称,位置以及表示他们的等高线的特点,即辨别方法。

5、提出问题:读课本17页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素描图”。让学生读图分析这种表示地形的方法与单纯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并总结分层设色绘制地形图,其着色随地势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承接过渡:地形图只能表示地面起伏的状况,有时需要了解一座山峰的形态,地形图就不够直观。为了更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还有一种新的方法。

6、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分组完成18页的活动,并简要归纳依据等高线地形图,绘制剖面图的方法和步骤。板书: 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画板图:

过渡:

地面上各地的海拔高度可以测量出来,怎样表示在地图上呢? 在黑板上画版画:“海拔的测绘与等高线”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过渡:

等高线上标有高度,如50米,100米;两条等高线之间叫等高距(等高距是垂直距离);多条等高线组成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形状各式各样,它反映不同的地形部位。

教材提供的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状示意图 发给学生一张等高线地形图

过渡:在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表示地面起伏的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

3、分层设色地形图 挂出世界地形图: 提出问题:

分层设色地形图与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读世界地形图,看地表形态都有什么? 板书设计:

二、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1)海拔(2)相对高度

2、等高线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教后记: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将教学内容纳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以及学生与文化的关系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从读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1、能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2、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能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

1、假如我们随旅行团到达了黄山,你需要一张什么地图?(黄山导游图)2、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厦被炸,此事轰动了世界,我想知道美国在哪,应该选择什么地图?(世界地图)

3、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观光,他住在北京站附近,想去颐和园,不知道要乘什么车,怎么办?(买一张北京交通图)

(过渡)通过这些小事例,我们可以知道地图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的获取有用的信息。

(板书)

一、地图的种类 学习新课:

(学生活动)一学生朗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第三段

导游图、交通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地形图、气候图、等等

教师挂出图幅大小相同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

(学生活动)

每两人一组上前观察着两张地图有什么不同;

每个小组讲讲自己观察的结果;

学生试着总结一下规律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包括范围的大小、地图内容的详略。地图比例尺的大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也不同。

(板书)

二、比例尺的大小

(讲解)比较两幅地图比例尺的大小,就要将其转换成分数式,这时分子都是1,若分母大比例尺就小,分母小比例尺就大。世界地图的比例尺小,中国地图的比例尺大。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提供的“中国地图”“北京地图”,小组讨论这两幅图的比例尺、范围、内容有什么不同,并填写表格。

(巩固练习)

解决以下问题应选择什么比例尺的地图

去一个城市旅游,想知道这个城市的位置

想知道这个城市更多的情况

在这个城市地图上找到某个景点

(过渡)地图上的比例尺,一方面反映地图表示地区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量算距离。

(学生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北京地图”,分三大组分别进行:

量算北京市最西端到最东端的直线距离;(一组)

量算北京市最北端到最南端的直线距离;(二组)

量算北京城区到天津城区的铁路长度大约是多少。(三组)

(提问)地图上两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比较容易,量算曲线距离呢?

(学生活动)1.第三组的同学介绍他们是怎样做的。(可做演示,组内同学可以补充)

2.说说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量算曲线距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板书)

三、地图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现代高科技地图的应用”

(课堂小结)人们的许多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就会涉及到地图的种类、比例尺的大小、内容的详略等。掌握这些地图的知识,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板书设计:

一、地图的种类

二、比例尺的大小

三、地图的发展 教后记:

第三节 摩擦力教案 篇3

摩擦力

中心中学

尹洪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三种摩擦现象;通过探究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能举例说明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明确摩擦的利与弊,养成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明确摩擦力的存在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教学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要认识一个力,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二、引入新课:由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向前滚动,速度 越来越慢的事例引入。

三、进行新课:

1、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 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产生一个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就是摩擦力。

(2)产生条件: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 运动的趋势;

(3)产生原因: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用肉眼看起来很光滑,但是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就会显示出凹凸不平。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摩擦力。

(4)方向: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2、摩擦力的种类:

(1)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滚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3、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和假设:鼓励学生踊跃猜想。(3)设计实验:利用所给器材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5)评估交流,得出结论:摩擦力大小和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4、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如自行车的刹车闸。

(2)增加接触面的徐操程度,如在有冰的路面上撒煤渣。

5、减小摩擦的方法:(1)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2)使接触面彼此分离。

四、课堂小结:有学生总结所学内容。

五、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4 篇4

审稿意见:本教案将“蒸发”前置,更能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值得我们深思与学习!另外本人加入“沸腾”部分会更完整。

【学习任务分析】: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另一个难点是关于液化产生的条件及“白汽”形成的原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除了设计好演示和随堂小实验外,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相互交流启发,展开讨论,并引导他们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他们对物理现象具有直觉的兴趣;对物理活动具有操作的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因果关系的认识兴趣;对物理知识具有概括性的认识兴趣。他们喜欢活跃的课堂形式,热忠于讨论、归纳、分析、争辩等思维活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探究和讨论的风气较浓厚。但他们易于用生活观念代替物理概念,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表现为凝固性、片面性和干扰性障碍。为了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学中多让学生接触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提高从真实、具体的物理情境中获得信息的辩识能力,让学生暴露出错误观念并加以纠正。【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知道蒸发现象。(2)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3)知道蒸发过程中吸热及其应用。(4)知道液化现象。

(5)懂得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3)初步认识应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3)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设计说明】:

1.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活动化的观念。本节内容处在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探究实验,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多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还注重能力的培养。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新理念:生活---物理---生活。如:从学生熟悉的晒衣服的例子中,猜测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最后又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解释干手器等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但要从现象中得出结论,还需通过实验来认识。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从中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本节课也体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程。物理课堂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外,还应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课力图体现这一点。如:“蒸发吸热”和“液化现象”由学生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索,以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法。“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使学生初步了解控制变量法。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利用“坎儿井”的图片,在教学中渗透了节水的观念,使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3.采用“情境—活动”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上。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动手实验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新知。同时应用媒体画面展现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这样既增长知识,又培养能力,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在结尾部分采用抢答活动,不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还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手段的应用】:利用多媒体手段自制课件,为学生提供生动丰富的信息资料。本节课运用课件教学既可增加课堂容量,增强直观性,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备和用具】:多媒体演播室、自制《汽化和液化》教学光盘、烧杯、酒精、水。【学生自备器材】:一把金属小汤勺、一次性灯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酒精、棉签两根、温度计两支、冰块少量。【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汽化:

师:大家好,今天学习

(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师:你如何让这件湿衣服尽快变干,有哪些方法呢?知道的同学请举手。生:在阳光下晒干得快,用电吹风吹。生:拧干,摊开来。生:挂在通风处。

生:用电熨斗熨;烘干机烘。生:甩干后干得快。师:非常好,刚才大家提了好多的方法让衣服更快变干,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些方法进行归类,并猜测一下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生:温度高低,表面积大小;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多少。师:蒸发快慢与这些因素到底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比如要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该怎么办呢?能不能同时改变这些因素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呢?像校运会上要比赛100米的成绩,要分成甲乙丙丁组,而不让12岁的同学和18岁的同学一起比呢? 师:那该怎么研究呢?请大家讨论一下。(讨论,再提问)生:只让一个因素改变,而保证其他因素都不变。

师:很好,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即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而控制其他因素都不变,来研究它们间的关系,现在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有:三个酒瓶盖、打火机、碘酒、滴管、硬纸片等,你该怎么设计每个研究实验的步骤呢?请大家议一议(讨论,再提问)。

生:在两个瓶盖上都滴两滴碘酒,让它们的面积一样,一个用打火机加热,一个不加热,观察哪个碘酒干得快。

师:他说的这几个因素有没有控制好,请注意用打火机加热时别让碘酒烧着了。师:如何让表面气流不同呢? 生:用纸片扇。

师:能不能两个瓶盖靠很近扇呢?(师演示)生:不能

师:如何让碘酒表面积不同呢?

生:一个瓶盖滴一滴,一个瓶盖滴两滴(或用棉签抹开)师:这样能行吗?(生齐答:不行)请再想一想该怎么办? 生:都滴两滴,一个瓶盖晃动一下让表面积更大。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的设计方案开始实验。比一比哪组同学实验完成得快,且观察得仔细。请

生:„„

师:生活中很多时候是希望蒸发快些,可有时又尽量使蒸发慢些。师:(图片、录像片段)日常生活中为了让蔬菜保鲜,人们常将蔬菜用保鲜袋包起来并放入冰箱。这是采用了哪些方式来减慢水分的蒸发呢? 师:大家知道我国是个水资源紧张的国家,画面上谁能想象这里曾经是黄河的河道?在酷热的新疆,为了减慢水的蒸发,人们利用埋于地下很深的暗渠道输水--坎儿井。坎儿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尽管如此我国西部地区仍然严重缺水,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可见水是多么重要的资源,同学们一定要从小树立节水意识。

(四)蒸发吸热

师:除了水能蒸发外,各种液体都能蒸发。液体蒸发过程还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观看一个“乙醚蒸发”的实验,大家猜一猜,随着乙醚的蒸发,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播发录像)

生:可能乙醚会消失„„„„ 〈现象〉:烧杯与泡沫块粘在一块儿,并且杯底的水结冰了。

生:哇!

师:为什么杯底水会结冰呢?想要知道原因吗?请同学们用棉签沾些酒清擦在你的手上,说出你的感觉。(感到凉)接下来再跟老师一起按实验步骤一步步来做个有趣的实验。(教师边演示,学生边做)

[学生实验]:(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酒精中,观察示数有否不同?

(3)再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空气中的那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简单分析“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因为乙醚蒸发时要从周围吸热,使水的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而结冰。

师:生活中有蒸发吸热的现象吗?在坐的同学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有什么感觉?

生:游泳上岸感到凉,因为身上的水在蒸发时要从身体吸热,使体表温度降低感到凉。

(五)沸腾

沸腾(boiling)[探究]水的沸腾

[师]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

[生甲]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 [生乙]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 [生丙]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生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生戊]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 [师]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生甲]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生乙]我们组的方案是:如课本图3.3-2按装器材.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生丙]我们组的方案和上一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师]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学生们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强调,温度计和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一切完成后.查看记录,也可参与学生们的讨论.)

[生甲]我们组是用冷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生乙]我们组是用热水做实验的.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师]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生甲]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生乙]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生丁]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生戊]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boiling point)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师]根据记录数据,在图3.3—3中描点,画出水沸腾时温度变化图象.然后看课本60页小数据.[生甲]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

[师]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 ℃.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 ℃.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 ℃、水银的沸点357 ℃.[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师]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

[生甲]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师]这是为什么?

[生甲]水100 ℃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 ℃,所以水沸腾而纸锅不会燃烧.

[师]湿衣服无论是在温度高的夏天,还是在温度低的秋天,都能变干,这说明什么?为什么晾晒衣服要把衣服展开并放在通风处?

[生甲]说明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生乙]蒸发是比较缓慢的汽化现象.[生丙]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快慢有关.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生丁]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液体温度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师]如果温度计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生甲]如果温度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不变.[生乙]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先下降后上升.[生丙]这是因为液体在蒸发过程中要吸热使周围和它接触的物体温度降低,所以,温度计示数先下降后上升

(六)液化

师:回答得很好,生活中还有许多蒸发的现象,请同学们课后收集有关蒸发应用的实例,下节课来汇报。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现象的研究,我们下节课专题讨论。刚才讨论了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那么物质能不能从气态变成液态呢? [演示]:电热棒烧开水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个实验,杯里的水已经开了,从导管口喷出了什么?再认真观察导管口附近这段有什么特征?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是水蒸气 〈引导学生观察〉:在导管口位置什么也看不到,在离导管口一小段距离的位置才看到“白汽”,同学们看到的“白汽”到底是什么呢?冬天嘴里会呼“白汽”,而夏天却不会,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先跟老师一起用汤勺做两个小实验。[学生探索实验2]:

1.先观察汤勺的凹面,然后用嘴对着汤勺哈气,再观察,比较有何不同? 2.将汤勺的背面用打火机烧一烧,再用嘴对着汤勺凹面哈气,观察有否变化?

学生讨论原因:

1.湿手在干手器下,一会儿手上的水就不见了。

2.夏天从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这是饮料瓶被冻裂而渗漏吗? 3.装水的纸锅可以烧水,当水烧开时,纸锅却不会燃烧。4.喝开水烫嘴时,常向水面吹气并用两个杯子来回倒水。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1.观察了解本节所学的蒸发、液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并说出自然界中存在的液化现象。

2.自学液化的相关知识。

3.P63动手动脑学物理:1,2,3,【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请你设计一个装置,使浴室内的镜子不会变模糊。”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乙醚蒸发”、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湿手在干手器下很快变干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拍摄的“乙醚蒸发”这段录像,不仅环保,而且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第三节硫酸--高一化学教案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1.掌握稀硫酸与浓硫酸的异同。2.掌握浓硫酸的性质。3.了解硫酸的用途。

4.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浓硫酸、稀硫酸、浓盐酸、硫酸铜晶体、纸屑、棉花、木屑、蔗糖、铜片、铝片、紫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浸有碱液的棉花、溶液、溶液、稀盐酸、稀硝酸、玻璃棒、烧杯、试管、铁架台、铁夹、导管、酒精灯、火柴、药匙、投影仪。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写出方程式。2 .设置问题,让学生巩固氧化还原知识。

3.引导学生自学、自结,体会物质的用途与性质的关系。学生活动设计:

1. 观察实验、描述实验、分析实验,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论书写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给学生设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归纳知识。

3. 改进实验装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思考,大胆思考,大胆猜测,勇于探索。

4. 阅读自学教材,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根据性质总结浓硫酸的用途。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稀硫酸与浓硫酸的异同。(2)掌握浓硫酸的性质。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化学实验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3.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2)对学生进行内因与外因、量变到质变、现象与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二)教学过程

[引入]氧族元素中硫元素的正化合价常见的有+

4、+6两种价态。前面我们学习了SO2 中+4价硫的性质,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硫酸中+6价硫的化学性质。[板书]

第三节

硫酸

[提问]根据所学过的知识,你对硫酸有哪些了解?

[回答]硫酸是强电解质,溶于水中完全电离,形成H+ 和SO42-,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稀硫酸: H2SO4===== 2H++ SO42-[提问]为什么说硫酸属于酸类物质?

[回答]因为硫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

[过渡]酸的通性我们在初中就有所认识,下面重点要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板书]

一、浓硫酸

[展示]一瓶98%的浓硫酸,观察颜色、状态。

[板书]1。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提问]如何稀释浓硫酸?

[回答]将浓硫酸沿着容器内壁缓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展示]一瓶浓硫酸和一瓶同体积的浓盐酸。

[讨论]现有密闭、体积相等的试剂瓶两个,分别装有等体积的浓硫酸和浓盐酸,不用化学方法如何加以鉴别? [回答](1)拿起试剂瓶,感觉重的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的密度大。

(2)摇动试剂瓶,呈油状、粘稠的是浓硫酸。

(3)分别打开瓶盖,瓶口无酸雾的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难挥发。

[过渡]在稀硫酸中,硫酸是以H+ 和SO42-的形式存在,浓硫酸中硫酸是以硫酸分子的形式存在,由于溶液中粒子的不同,而使浓硫酸能表现出一些特殊的性质。[板书]2。浓硫酸的特性

[演示]在试管里放入少量胆矾晶体,再滴入少量浓硫酸。[提问]固体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溶液呈什么颜色? [回答]胆矾晶体由蓝色变成白色固体,溶液仍是无色。[设问]由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板书](1)吸水性

[提问]浓硫酸敞口久置于空气中,质量有什么变化?

如何保存浓硫酸?

[回答]因为浓硫酸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使溶液的质量增加,所以浓硫酸必须密闭保存。[提问]如何除掉氯气中的水分?

[回答]可以让带有水分的氯气通过浓硫酸。即用浓硫酸做干燥剂。[演示]在三支试管里分别放入纸屑、棉花、木屑,再滴入几滴浓硫酸。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提问]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各有什么变化? [回答]三种物质都变黑了。

[设问]黑色物质是什么?这一现象叫什么?可得出什么结论? [回答]黑色物质是碳。这种现象称为“碳化”。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板书](2)脱水性

[演示]在200mL烧杯中放入20g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再加入15mL 98%的浓硫酸,迅速搅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请描述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

[回答]蔗糖变黑,放出大量热,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的炭,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设问]蔗糖变黑,是什么现象?证明了浓硫酸的哪一特性? [回答]蔗糖变黑也是炭化现象,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设问]浓硫酸的吸水性与脱水性有什么区别?

[回答]浓硫酸的吸水性是指浓硫酸具有吸收游离水分的性能。它不仅能吸收空气中、物质中的水分,还能夺取结晶水合物中的结晶水。这是因为它和水可以合成一系列稳定的水合物,所 以浓硫酸是很好的干燥剂。浓硫酸的脱水性是指浓硫酸能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2:1)夺取许多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性质,常见的如炭化现象。[板书] H2SO4 +nH2O ===== H2SO4 nH2O(n=1,2,4等)

[设问]皮肤上不慎沾上浓硫酸应如何处理?

[回答]浓硫酸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若皮肤上不慎沾上浓硫酸时,不能先用水冲洗,否则放出的大量热使皮肤产生更大面积的灼伤,应该先用干布迅速拭去酸液,再用大量水冲洗。[设疑]蔗糖碳化后为什么能形成海绵状的炭,并有刺激气味气体产生?

[过渡]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要学习硫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强氧化性。[板书](2)强氧化性

[提问]稀硫酸能否与铜反应?为什么?

[回答]不能。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后面的铜,不能置换出硫酸中的氢。

[设问]浓硫酸能不能与铜反应呢?

[演示]在试管里加入一小块铜片,再加入3ML浓硫酸,观察是否反应。

[讨论]根据教材135页图6-8,若要交产生的气体先通过品红溶液再通过石蕊试液,这套装置可如何改进?

[回答]给装品红试液的试管配上带导管的双孔塞,再将气体导入石蕊试液。

[演示]按照教材135页图6-8及改进方法连接好装置,给反应液加热,并将放出的气体分别通入品红溶液和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反应现象。

[设问]常温下铜片在浓硫酸中有无反应?加热后品红溶液和石蕊试液有什么变化?

[回答]常温下,无明显现象。加热后,两种溶液都褪色了。[追问]推测生成了什么气体? [回答]产生二氧化硫。

[设问]为什么实验装置最后要有浸有碱液的棉花?

[回答]浸有碱液的棉花是用来吸收二氧化硫尾气,防止污染大气。[演示]将试管内反应液倒出,在盛有固体剩余物质的试管里加入 少量水。观察水溶液的颜色。

[设问]溶液变成什么颜色?可以推测有什么物质生成? [回答]溶液呈蓝色,说明有硫酸铜生成。

[讨论]根据上述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写出铜

片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分析其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板书]①与大多数金属反应

[提问]上述反应中,浓硫酸表现了什么性质? [回答]浓硫酸表现了强氧化性。

[追问]参加反应的浓硫酸是否都被还原了?

[回答]没有。参加反应的浓硫酸只有1/2 被还原为二氧化硫,还

有1/2 的浓硫酸中的硫酸根存在于CuSO4 中。

[分析]在浓硫酸与金属铜的反应中,浓硫酸既表现出了氧化性,又表现出了酸性。

[演示]在试管中放一枚小铁钉,再加入少量浓硫酸。[提问]试管中有现象发生吗? [回答]无明显现象。

[分析]由于浓硫酸有强氧化性,与某些金属如铁、铝等接触时,能在金属表现生成一薄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内部的金属继续跟硫酸发生反应,即产生了金属的钝化现象。所以常温时浓硫酸可以用铁或铝制容器贮存。但是在受热条件下,浓硫酸不仅能跟 Al、Fe 反应,还能与绝大多数金属起反应。

[设问]浓硫酸与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能否产生氢气?为什么? [回答]不能。因为浓硫酸的氧化性是+6价硫表现出的,还原产物只能是二氧化硫。

[讨论]氧化性酸和酸的氧化性有什么不同?

[回答] 是指酸根部分易得电子而表现出强氧化性的酸,如H2SO4、+HNO3等。酸的氧化性是指酸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H,可以得到电子生成氢气,所以酸的氧化性实际上是H+ 表现出的氧化性,如稀H2SO4、盐酸等。

[投影]酸中酸根获得电子→ 有氧化性→ 氧化性酸,如浓H2SO4、HNO3 等。

酸中H+ 获得电子→有氧化性→ 酸的氧化性,如稀H2SO4、盐酸等。[讨论]根据浓硫酸的强氧化性,解释蔗糖炭化后,能够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及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原因。[回答]蔗糖加入浓硫酸炭化时,在蔗糖内加了几滴水,浓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的热,使浓硫酸与生成的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大量气体产生,生成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浓硫酸被还原所生成的二氧化硫,碳又被浓硫酸氧化成二氧化碳,因此会出现体积膨胀,疏松多孔海绵状炭及刺激性气味产生的现象。

[提问]写出浓硫酸与非金属单质碳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出化合价,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板书] ②与某此非金属反应

[提问]浓硫酸在与Cu和与C的反应中,表现出的性质有什么异同? [回答] 浓硫酸在与Cu的反应中表现出氧化性和酸性;在与C的反应中只表现出氧化性。[投影]课堂练习

1.根据下列化学反应和事实,说明利用了硫酸的什么性质,填在各小题的横线上。

A.不挥发性 B.酸性 C.吸水性 D.脱水性 E.强氧化性 F.强酸性(1)浓硫酸可作气体干燥剂(2)浓硫酸使火柴梗变黑。

2.向50ml、18mol/L的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

(D)

A.等于0.9ml

B.小于0.45mol,小于0.9ml C.等于0.45mol

D.小于0.45mol

(三)总结、扩展 1. 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1)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与氢前面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3)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4)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5)与盐反应,生成新盐和新酸。2. 浓硫酸的特性(1)难挥发性

(2)吸水性:指浓硫酸具有吸收游离水分的性能。

(3)脱水性:指浓硫酸能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数之比(2:1)夺取许多有机物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性质。

本课时重点学习了浓硫酸的特性,特别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浓H2SO4 中H2SO4 以分子形式存在,稀H2SO4 中,H2SO4 以H+ 和SO4+ 形式存在,两者组成不一样,导致性质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掌握知识,还要学会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例1】 将SO3 溶解在H2SO4 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被称为“发烟硫酸”,通常以SO3 的质量分数表示其组成。今有1 L SO3 的质量分数为30%的发烟硫酸(),要把它稀释成H2SO4 的质量分数为95%的浓H2SO4,需加水的体积约为()

A.120mL

B.180 mL C.240 mL D.300 mL 【解析】发烟硫酸中,溶剂为H2SO4,溶质为SO3 L发烟硫酸中m(SO3)=1000cm3×1.95g/cm3×30 %=585g 585g可生成的质量为的总质量为

因此稀释后溶液中

242g水的体积约为242ml,故选C。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硫酸的用途。

(2)掌握检验硫酸根离子的原理和方法(3)初步学习未知物质的鉴别方法。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多维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培养学生鉴别的能力,学会从正反两方面来确定科学规范的方法。3.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知难而进,不畏挫折的科学态度。(2)对学生进行现象与本质、物质的用途与物质的性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二)教学过程

[投影]A.酸性

B.难挥发性

C.脱水性

D.肖水性

E.强氧化性

F.强酸性 用编号回答硫酸所表现的性质

1.用铁制槽车装运浓硫酸。(E)

2.实验室可用固体NaCl 和浓H2SO4 反应来制取氯化氢气体。(B)3.实验室可用固体Na2SO4和浓H2SO4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硫气体。(F)

4.用浓H2SO4 干燥氯气。(D)

5.用稀H2SO4 清洗铁钉表面的铁锈。

(A)6.浓H2SO4 滴在纸上,使纸变黑。

(C)

[引言]物质的用途取决于物质的性质。硫酸是最重要的化学工业产品之一,它有哪些重要的用途呢? [阅读]教材135页图6-9,硫酸的用途 [板书]性质、用途

[讨论]教材上所列用途各与硫酸的什么性质有关,尽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回答](1)利用硫酸的难挥发性,实验室用它作制取挥发性酸的试剂,如实验室制氯化氯气体。

(2)硫酸是强电解质,可以用于蓄电池。

(3)硫酸具有酸的通性。可用于酸洗,如小铁钉除锈。还可用于实验室制氢气,制取氨态氮肥如硫铵。

(4)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实验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

[板书]难挥发性

制易挥发的酸

强电解质

化肥、酸洗 吸水性

干燥剂 强氧化性

制炸药

[提问]能否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

[回答]可以,因为SO2 中硫元素显+4价,浓H2SO4 中硫元素显+6价,它们处于硫元素的相邻价态,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过渡]稀H2SO4 和可溶性的硫酸盐溶液中都含有SO42-,如何将未知溶液中的SO42-检验出来呢?大家注意观察下面的实验现象,并记录在教材136页的表6-2中。[板书]

二、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演示]三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稀H2SO4 溶液、Na2SO4、Na2CO3 溶液,然后各滴入几滴BaCl2 溶液。[提问]三支试管中有什么现象? [回答]都产生白色沉淀。

[演示]在产生沉淀的三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盐酸或稀硝酸,振荡。[设问]三支试管中的沉淀有无变化?

[回答]第三支试管中的白色沉淀消失,另外二支试管内的白色沉淀不消失。

[提问]写出上述现象的化学方程式,并填入教材136页的表6-2是。[板演] +

=====

=====

+=====

=====

+ [讨论]根据上述现象,归纳SO42-的检验方法。

[回答]向未知溶液先加BaCl2 溶液,再加稀盐酸或稀硝酸,排除SO32-的干扰,若仍然生成白色沉淀,证明未知溶液中含有SO42-。[讨论]

白色沉淀,则X中一定含有 SO42-吗?为什么?

[回答] 不一定。因为若x溶液中含有Ag+ 或SO32-,也能出现上述现象。

[讨论]那么,要正确地检验 SO42-,应该怎样操作。

[回答]应先用盐酸将溶液酸化,再加入BaCl2 溶液,如果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原溶液中有SO42-存在。[板书]1。试剂:钡盐溶液和稀盐酸或稀硝酸。

2.原理: 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3.方法:未知液先用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 溶液。

4.现象:未知液酸化后无白色沉淀生成,加入 BaCl2溶液才产生白色沉淀。

5.离子方程式: :

+

=====

[设问]为什么要先用盐酸酸化?

[回答]是为了排除Ag+、SO32-等离子的干扰。因为溶液中若有Ag+,先加 BaCl2溶液,也会生成不溶于酸的AgCl 白色沉淀而产生误检;若溶液中有SO32-等离子,先加盐酸便能将SO32-转化为SO2,而从溶液中除去。所以应该先用盐酸酸化。

[设问]检验 SO42-时,为什么不宜用硝酸酸化?

[回答]是为了防止SO32-的干扰。因为硝酸有强氧化性,能把SO32-

氧化成,而产生误检。

[投影]三位同学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证试液中有。

试评价上述各种方案是否严格,并分别说明理由。

[回答]甲:不严密,因含有Ag+ 而不含SO42-的无色溶液也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

乙:严密,因为只有含 SO42-的无色溶液才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丙:不严密,因为含SO32-而不含SO42-的无色溶液也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

[讨论]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 四种溶液。[回答](1)用四支试管分别取上述溶液少许并编号。

(2)分别向试管内滴入少量Ba(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的三支试管中,原溶液可能是Na2SO4 或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原溶液是 NaCl或 NaNO3溶液。

(3)向(2)中产生白色沉淀的二支试管中继续滴入少量稀硝酸,白色沉淀溶解的试管中原溶液是Na2CO3 溶液,沉淀不溶解的试管中原溶液是Na2SO4 溶液。

(4)(2)中无明显现象的两支试管中继续滴入少量的 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试管中原溶液是NaCl 溶液,仍然无明显现象的试管中原溶液是NaNO3 溶液。[板书]

[提问]写出鉴别过程中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三)总结、扩展 1.硫酸的主要用途

干燥剂、蓄电池、试剂、医药、化肥、酸洗、农药、炸药等。2. SO42-与Cl-检验方法的比较

3.溶液的鉴别步骤 取样(编号)、操作(选用试剂),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

本课时了解了硫酸的用途与其性质的密切联系,重点掌握SO42-的检验方法,学会从正反两方面来确定科学规范的方法,学会答鉴别题的基本思路,注意自觉培养自己思维的严密性,这样,我们便能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使知识和能力素质得以同步提高。【例1】

A. 为方便计算,有人将98%的浓 H2SO4表示在下列形式,其中合理的是()

B.

C D.【分析】假设浓H2SO4 为100g,则H2SO4 为98g,水有2g,因此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9,故称为 或 【例2】由 和

组成的混合粉末,测得其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a)%,则其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分析】 和

=1:4,=32:(16×4)=1:2 所以混合物中%=1-9100-3a)%=3a% 所以=×3a%=a%

六、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课本138页

二、4题、三 第二课时

课本p14

4二、三、7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第三节

硫酸 稀硫酸:

一、浓硫酸 =====

+

1. 物理性质: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与水以任意比混溶。2. 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2)脱水性(3)强氧化性 ①与大多数金属反应

Cu是还原剂、浓

是氧化剂,Fe、AL 常温下在浓钝化

② 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C是还原剂、浓

是氧化剂。

第二课时

硫酸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性质

用途

难挥发性

制易挥发的酸 强电解质

蓄电池

酸性

化肥、酸洗 吸水性

干燥剂 强氧化性

制炸药

二、SO2-4 的检验

1. 试剂:钡盐溶液和稀 HCl(或稀 HNO3)2. 原理: BaSO4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3. 方法:先酸化,再加入钡盐溶液

4. 现象:酸化后无明显现象,加钡盐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5. 离子方和式:

+======

《第三节+中国的水资源》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中国的水资源》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中国的水资源》是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本节内容它是学习中国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习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增强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激发爱国情操。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加上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学习热情较高的实际,引导他们多动口、动手、动脑,多给他们表现才智的机会,遵循“全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的原则。由于本节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不再插手,对于学生不熟悉或不了解的内容,教师应当提供资料、合理置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最后达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为目的,要使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好坏,通过积极动脑,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初步学会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3.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2.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河流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使学生能

够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有限的水资源。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难点:

分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

教法:

1.读图分析法

2.讨论法 学法:

1.自学指导法

2.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

播放“保护水资源” 公益广告。

教师:这则公益广告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从中受到哪些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球上的水很多,但是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又有一部分淡水资源受到了严重污染,加上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水资源严重缺乏。那么中国的水资源又有哪些特点、面临哪些问题、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水资源。

【板书】:第三节 中国的水资源 讲授新课:

【板书】:

一、时空分布不均

1.教师先讲解径流带划分依据,学生读教材73页图3-20“中国径流带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观察图中年等降水量线分布,说出我国降水分布的空间分布特点。(由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

(2)熟悉我国的径流带:完成教材74页活动第2题

(3)观察图中径流带的划分,归纳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原因:距离海洋的远近和雨带的进退)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点拨及评价,引导学生落实到地图中。结合教材73页课文内容和我国北部、南部的面积比例和径流量比例柱状图来说明,以深化学生认识。

【板书】: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3.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我国的水资源丰歉程度与降水有很大关系,需要注意的的是,除此之外还与蒸发、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

4.学生分析我国的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从黄淮海平原的降水量、蒸发量、生产生活用水量等方面来分析)

过渡:我国水资源具有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在时间分配上具有怎样特点呢? 5.出示“长沙湘江枯水期与丰水期的反差图”和“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的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板书】:时间分配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6.提问: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配上夏秋多、冬春少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会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容易造成干旱或洪涝等灾害,给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带来许多困难)

7.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原因。(结合季风图解释。答案见教参148页)

承转:我们了解了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及其对于我们生产、生活的影响,那么如何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呢?对,应该积极兴建水利工程。

【板书】:

二、兴建水利工程

1.我国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怎样解决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学生回答(【板书】: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2.教师讲解跨流域调水,并结合图片介绍我国的一些跨流域调水工程(引黄济青、引大入秦、南水北调)

3.结合书76页“南水北调线路示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南水北调工程。(1)南水北调工程有三条路线(西线、中线、东线)

(2)中线方案的起止点(引汉江上游的丹东口水库的水到北京、天津。)中线方案流经

了哪些省级行政区和省级行政中心(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郑州、石家庄、北京、天津。)

联结哪些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有什么优缺点(优点: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流;水源地水质好。缺点:需要挖输水渠道,工程量大。)

(3)东线方案的起止点(抽扬州附近的长江水送到山东和天津。)

有什么优缺点(优点:可利用京杭运河;可调水量大。缺点:需要动力提水费用高;经过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水质较差。)

小结:南水北调工程在世界水利史上是罕见的。工程建成后,将把长江、淮河、海河、黄河流域联结起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新格局,从根本上扭转中国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局面。

4.解决我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板书】:时间分布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解决措施:兴修水库)5.教师讲解修建水库怎样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结合图片介绍我国哪些著名的水利枢纽以及这些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

(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等。控制水量,蓄水发电,提高防洪、抗旱和航运能力,扩大灌溉面积等)

6.指导学生完成书76页活动1、2题(答案见教参148页)

承转:兴建水利工程能调节水资源分配的地区差异和季节差异,但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呢?(不能)那么缓解我国缺水问题还有哪些有效途径呢?

【板书】:

三、节约用水

1.讲解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状况。(书77页第一段)

2.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有哪些有效途径呢?(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教师出示图片举例说明。

过渡:大家说了这么多缓解缺水问题的措施,落实到我们的行动上,我们能做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77页-78页的活动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中国的水资源

一、时空分布不均

二、兴建水利工程

1、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解决对策:跨流域调水

第三节__芽的发育教案 篇7

冀州市小寨乡中学

李锐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⒈ 描述芽的类型,识别常见植物的叶芽﹑花芽和混合芽。⒉ 在观察冬青叶芽的基础上描述叶芽的结构。⒊ 说出叶芽和枝条之间的发育关系。

⒋ 举例说出顶端优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⒈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⒉ 运用顶端优势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整枝﹑打杈等问题。

(三)情感性目标:

1、通过分析顶芽与侧芽的发育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尝试整枝打杈,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叶芽的结构和发育 教学难点:

1、观察叶芽结构的实验

2、叶芽的发育

3、顶芽与侧芽的发育关系。

三、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分组讨论,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课前准备

冬青枝条 解剖器 放大镜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导入

播放视频:春天的记忆 师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芽的类型

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带芽的冬青枝条。

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芽分类的标准和名称。

总结:(1):按着生位置区分,可分为顶芽、侧芽。

按将来发育成什么分,可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2)顶芽有可能是叶芽,也有可能是混合芽或花芽,但发育成枝条的芽,应该是叶芽或混合芽。

(3)利用冬青枝条做总结。

2.叶芽的结构:

(1)实验:观察叶芽的结构

(2)利用一棵纵切开的圆包菜。包菜实际上是叶球,但是可以把它们比喻成叶芽,即中间的基部是芽轴,芽轴的顶端有生长点,生长点两侧有叶原基和幼叶,幼叶的叶腋有芽原基。3.叶芽的发育

同学们思考叶芽与枝条之间的关系。能否试着把叶芽各部分结构同枝条各部分结构用线连起来。

利用多媒体播放叶芽的发育过程视频,向学生展示叶芽各部分发育的过程。组织学生总结叶芽各部分发育的结果。并得出结论:叶芽是未发育的枝条。

4.顶端优势

(1)展示校园内的雪松的图片,提出问题:雪松在形态上有什么特点?它的上部的枝条长?还是下部的枝条长?其他植物有这种现象吗?

(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指导得出结论。(3)举例说明如何利用顶端优势?

(三)课堂总结 1.芽的类型 2.叶芽的结构及作用 3.顶端优势

(四)巩固练习:

1、按照芽的发育类型,芽可分为那些类型?()A、叶芽和花芽 B、顶芽和侧芽 C、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D、花芽、休眠芽

2、芽按照着生部位分可以分为顶芽和()

A.侧芽

B.花芽

C.叶芽

D.混合芽

3、在叶芽的结构中,将来可以发育成侧芽的结构是()

A.生长点

B.芽原基

C.芽轴

D.幼叶

4、芽中将来发育成茎的部位是()。

A.芽原基

B.芽轴

C.生长点

D.叶原基

(五)小游戏:角色扮演---找朋友

《第三节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1 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并掌握。

2、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都知道2003年中国出现了令全国人恐慌的“非典”,又称SARS,那么同学们知道引起SARS的病原体是什么吗? 【生】SARS病毒。

【师】对,是SARS病毒。那么同学们又知道美味的酸奶是如何做的吗?而食物放置久了又为什么会发霉呢? 【师】这些都与微生物有密切关系,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神奇的微生物。新课内容

【师】经过生物学家们的多年研究,大体将生物界划分为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微生物界。微生物界又包括病毒和细菌。这节课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下病毒、细菌和真菌。【师】一般我们将一些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少数的真菌要在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到,而细菌要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研究病毒的结构要通过电子显微镜。【师】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对微生物并没有具体而直接的认识。【师】同学们根据上述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认为微生物的主要成员有哪些呢? 【生】细菌、真菌、病毒。

(一)细菌

【师】通过对病毒的学习我们知道很多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传染病都是由病毒一起的呢,例如鼠疫、霍乱等?通过查阅资料就会知道,这几种病并非由病毒引起而是由细菌引起,那我们就来学习下细菌。

1、结构

【师】首先我们来看下细菌的结构。和病毒相比,细菌的结构要复杂的多。【师】观察细菌的结构图,并比较植物细胞结构图,总结它们的异同点。【师】细菌的结构有哪些呢?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物质,有些还具有荚膜和鞭毛。

2、分类

【师】观察很仔细。接下来我们了解下细菌的其他结构。

【师】关于细菌的分类,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腐生和寄生。【师】根据细菌的形态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播放课件]

3、生殖

【师】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分裂生殖。

4、与人类生活关系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细菌的结构等相关知识,那么它们对人类来说是敌是友呢?(学生总结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真菌

【师】学期细菌后同学们知道了细菌对人类生活既有有利也有有害方面它们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但同学们想过我们市场食用的菌类同细菌是什么关系呢,它们是不是细菌的一种呢?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下真菌,大家就会明白所有的疑问了。

【师】同学们一定见过发霉的馒头,长在馒头上黑乎乎的就是真菌的一种,叫黑曲霉。接下来就来了解下什么是真菌。[播放课件]

【师】真菌家族中大多数都是“大个子”,只有少数在显微镜下才可以观察的到。

1、结构

【师】首先看一下真菌的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分类

【师】真菌分为二类: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3、繁殖方式

【师】生殖方式主要有无性生殖(即分裂生殖)和有性生殖(产生有性孢子)。

4、与人类生活关系

【师】结合书上相关知识总结。(学生总结)小结: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小结本节课知识点。(三)病毒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第一位成员——病毒。

1、形态结构

【师】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不具有细胞结构。[播放课件]——学生观察几幅图片

【师】由图片可以看出病毒的结构由哪些部分组成? 【生】 蛋白质外壳以及核酸。

【师】核酸只有一种。DNA或RNA。不会同时具有。

【师】通过观察以上图片,同学们联想一下已经学习过的真核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后告诉我为什么说病毒的结构简单?

【生】病毒无细胞结构以及复杂的细胞器,只具有蛋白质和核酸。

2、分类

【师】了解了结构特征接下来简单了解下病毒的分类及生存方式。病毒分为很多种,根据它们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播放课件]

3、生存方式

【师】至于比不过度的生存方式,请同学们先阅读下课本并回答老师:病毒可以独立生存吗? 【生】不可以。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师】回答的很正确。

4、传播途径

【师】既然不能离开寄主,那病毒怎样进行传播呢?同学们先阅读课本再告诉老师。【生】病毒可通过水、空气、食物、伤口、蚊虫叮咬等方式进行传播。

第三节 水资源 第一课时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过程,认识到地球上的水是不断运动的,其运动是有规律的。知道水资源的数量及存在形式。理解淡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学生自学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明白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

l.水资源的重要意义。2.淡水资源日益短缺。教学难点

1.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2.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的紧迫感与责任感。

教学过程: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教材第75页图3.16和第76页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水资源之所以越来越宝贵的原因。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 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页活动2;三类为联系实际,例如第80页活动2和3。

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理解淡水资源的短缺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重要责任。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学习各种节约用水的知识,学会节约用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教学重点

l.水资源的重要意义。2.淡水资源日益短缺。

3.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教学难点

1.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2.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的紧迫感与责任感。教学过程: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

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上一篇:企业管理先进经验下一篇:《花瓶设计》教案